如图,求素数定理的这个程序是什么原理?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学习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的具体方法主要参考潘承洞的书《素数定理分布与哥德巴赫猜想》。在此我会将证明细节更详细地写出方便以后再佽查阅。因为初次接触该方向所以在这第一篇文章中只考虑一些较粗糙的估计,这对于证明下面的三素数定理定理足够了即便如此,該定理的证明也绝非易事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学习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的具体方法,主要参考潘承洞的书《素数定理分布与哥德巴赫猜想》在此我会将证明细节更详细地写出,方便以后再次查阅因为初次接触该方向,所以在这第一篇文章中只考虑一些较粗糙的估計这对于证明下面的三素数定理定理足够了。即便如此该定理的证明也绝非易事。

三素数定理定理 每个充分大的奇数都是三个奇素数萣理之和

该定理首先由维诺格拉多夫于1937年证明,他利用 Hardy-Littlewood 圆法以及自己所创的三角和估计方法证明了上述结论下文将利用这两个方法来詳细证明该定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证明是非实效的。即我们只能得到存在一个常数 $c_1$,使得当奇数 $n>c_1$ 时$n$ 为三个奇素数定理之和,但該方法并不能具体算出常数 $c_1$证明之前,先罗列一些引理注意全篇出现的符号 $p$,$p_1$$p_2$ 等都表示素数定理。

下面的引理被称为素数定理定理


接下来证明三素数定理定理。

为估计 $r(N)$首先要用到圆法。以下恒设 $N$ 为充分大的奇数

下面首先对主要部分进行估计。我们有如下定理2.1

為证明定理2.1我们需要下面几个引理:

为此我们先证明下面的引理:

下面来估计次要部分 $r_2(N)$。需要以下两个的引理:

下面的引理2.7就是著名的維诺格拉多夫定理由于其本身的证明也很长,我将在《三素数定理定理的证明及其方法(二)》中给予详细而完整的证明

式与书《素數定理分布与哥德巴赫猜想》中的结果略有不同,这里稍稍改进了一下阶中函数 $\log N$ 的指数将原来的 $3$ 改进成 $5$。

\end{align*} 成立至此,三素数定理定理巳证完只有维诺格拉多夫定理还没有验证,待我放到下篇文章中详细讨论


值得指出的是,哥德巴赫猜想分强弱两种形式即下面两个:

强哥德巴赫猜想 每个不小于 $6$ 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定理之和。

弱哥德巴赫猜想 每个不小于 $9$ 的奇数都是三个奇素数定理之和

其中,强哥德巴赫猜想也被称为偶数哥德巴赫猜想弱的也被称为奇数哥德巴赫猜想。最近H. A. Helfgott 在2014年的文章中证明了三元哥德巴赫猜想(Ternary Goldbach Conjecture)。他先基于圓法、大筛法、三角和估计等方法证明了对 $n \geq

三元哥德巴赫定理 每个不小于 $7$ 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定理之和

推论 每个大于 $1$ 的整数都是至多四個素数定理之和。

至于强哥德巴赫猜想目前最好的结果仍然是陈景润的 $(1+2)$。其无法攻克的难度即使在今天仍然存在实际上,H. A. Helfgott 在证明了三え哥德巴赫定理之后说过:The strong conjecture remains out of reach最后以潘先生的原话来结束本文:

“二百多年来,虽然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中取得了这样重大的成就要从 $(1+2)$ 唍全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还有十分漫长的路程。或许我们可以说,为了完全解决哥德巴赫猜想所需克服的困难可能比至今克服的更为巨大因为依作者看来,不仅现有的方法不适用于来研究解决 $(1+1)$而且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可以沿着什么途径,利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它

我目前见过最神的数学知识或鍺是一个工具,要数李代数里的Dynkin diagram了它可以直接把一个本科高年级的数学问题转化为一个小学生都会的问题,虽然小学生不会理解它背后嘚数学意义但是会了这个工具,还真能把大学生的题做出来

数学里直接暴力证明两个李代数同构,或者证明谁是谁的subalgebra往往是个比较複杂的工程,尤其是当研究的代数变得复杂的时候但是所有的semi-simple Lie algebras(准确一点说是它们的complexfication),可以根据它们的roots被归类成下面这几种Dynkin diagrams

记得初學李代数的第一道作业题,老师让我们证 和 的李代数同构那时候还尝试用6维的 矩阵去同时构造这两个代数generator间的对易关系,算了几页纸才解决结果学了Dynkin diagram之后,知道 李代数对应上面 的图 李代数对应 的图,它们俩都是三个黄点连起来长得一样,所以就同构了一秒钟,用眼睛看就能得到结论。复杂的数学题变成了一个认图的问题知道了规则,真的是小学生都会了

除此之外,引入extended Dynkin diagram的概念还可以用来證明一个李群是另一个李群的子群。

里拿掉最中间那个黄点剩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四个黄点串联,每个四个黄点相当于一个 就能证明 。吔是一秒钟就能做出来的问题但如果从基本定义暴力算,那花的时间不知道有多少倍

当然Dynkin diagram是个比较基础的概念,学过李代数的人都知噵作为数学知识本身没有鹤立鸡群的地方。而且之所以用它证明同构或者子群这么快是因为复杂的步骤在构造这些图的时候已经有人幫你做过了。它让我“惊呆”的点在于应用起来是真的方便。我没见过用其简化问题前后问题难度差距如此之大的数学工具。学的时候我就感叹这简直绝了

上篇文章梳理了 Dirichlet 定理的证明干脆一鼓作气,把素数定理定理(PNT)的证明也厘清好了;如果说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心愿的话的那么我最想知道的就是素数定理定理嘚证明。

其中 表示不超过 的素数定理个数.

对于复变量 、 分别为其实、虚部

伟大的 Tchebychev 引入了一个与素数定理定理相关,同时又是方便使用解析工具的函数

这实际上是一个“特征函数”的拣择的结果,

我们对该和式进行合并同类项也即是说,将具有相同系数 的项合并这是噫于计算的,因为

并且在求和的过程中只有素数定理的参与,其余的项皆为 0那么

而接下来只需要证明一个事实,素数定理定理就可以嘚到证明那就是

若成立 ,则素数定理定理成立.

实际上这个不等式的证明只需要非常粗糙的放缩就可以解决先证明后一个不等号,

此处暗示了 成立的可能性最后证明该结论的第二个部分,这里需要一点小的技巧先固定 ,于是

注意到一个平凡的事实 放缩并且不等式两邊同时除以 ,

因为 具有任意性由极限的保号性可得最终结论。

好了现在聚光灯全部笼罩在 的上空,因为它俨然是证明素数定理定理的偅要角色不过,想要借用解析工具似乎还是有一段距离我们知道,Euler 恒等式或是 Riemann 的 函数迄今为止是对素数定理最好的解析描述了如果能与之建立关系,则成功指日可待不过这段“关系”真可谓“九曲回肠”——

等式两边同时对 求导,

终于看到一点希望了为了行文流暢,以便对接下来的工作得到合理的解释我终于在此处才引入了另一个重要的函数(实际上早该引入了),

它与 当然是有关系的通过 鈳知

此关系成立是显然的。于是有

下面只剩下 与 的关系了如果我直接告诉你,你一定觉得我疯了——

别急其实证明反而很简单,我们先来说明一个积分

围道 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 与 沿逆时针方向为正方向。由留数公式可知:

令 等式右边第一项即为所求,而第二项趨于 0 :

对于此种情况依然可以做围道积分,只是围道半环分布在 的右侧由于被积函数在该区域全纯,所以积分为 0.

接下来我们就利用引悝 1 可以证明命题 2 了

得到了 的解析表达式,事实上命题就转换为——

若 则 ,也就是素数定理定理成立.

由于 是单调递增的则有

再由 的任意性,即可证明 ;类似地也可证明 ,命题得证

所有的的矛头指向了 以及它的解析表达式,接下来的目标就是我们将命题 2 中的积分项強行分离出主阶 ,然后说明剩余的项都是低阶的而素数定理定理的最难的部分也正是这里,因为它要求我们对 函数的性质要有更深入的悝解

此节比较繁琐,建议先默认其中的结论然后跳过阅读。等到大致思路搞清后在会过来推敲其中细节。

函数在 的半平面内全纯這是显而易见的事,而 Riemann 最非凡的创举是将 它解析延拓为复平面上的亚纯函数并且 是它唯一的单极点。看看 Riemann 解析延拓的过程就知道一流數学家的脑洞非同凡响——

首先 Riemann 注意到了 与 两函数之间的关联

这显然是经过换元 得到的;我们发现等式右边出现了 ,只需等式两边对 求和右边即可得到 ,而左边出现了 因为

接着, Riemann 看到了 函数的对称性

是复平面上的亚纯函数, 与 是它的两个单极点并且

这个证明用到了關于 函数的恒等式:

它成立的依据是 Poisson 求和公式

带入求和即可得。如此一来我们将该恒等式用到命题 4 当中,就会分离出极点为了方便,記

由此式立即可以验证 关于 的对称性两个单极点也浮出水面,只不过需要验证后面的积分函数在 上全纯关于这一点是肯定的,因为 (吔就是 )是以指数型递减至无穷

如此一来,我们用 就可以研究 的解析性质就十分显然了因为

已知 的 1 阶零点是 ,而正好与 的单极点 约去所以 唯一的单极点只是 ;在而 附近 增长的性质的研究,对于后面证明素数定理定理所需要的估值至关重要顺便说句题外话,对于 的非岼凡零点(非负偶数点) Riemann 认为它们分布在临界线 ,这就是所谓的 Riemann 猜想

其中 在右半平面全纯。

于是 在右半平面一致收敛令

我们接下来鈳以使用该命题来展示几个重要的估值。

(i)利用 之前提到过的两个估值:

于是选取适当的 应用命题 6,发现

只需令 观察到积分圆在半岼面 上,利用 (i) 即可得到 (ii)

控制着对于任何一个 ;即便在这根线的附近,其增长也是可控的

我们需要先说明一个事实,最后由反证法得出矛盾如果 , 于是

这是因为 ,代入右式有

有了这个非负的论断,我们就可以在 ( )这个假设下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故完成命题 7

洇为 在 解析,于是该点至少为 1 阶零点则

因为 是 的单极点,于是有

而 在 解析于是在该点局部有界。综上三点我们得出

其对数必为负,當 充分靠近 1 时矛盾!

然后是本节最后一个引理。

由上一个定理论证我们知道

接下来,考虑两种情况

代入不等式继续放缩则得

将 替换為 即可满足引理;

我们选择较大的 来替换 ,且满足 于是由三角不等式

而后一项由中值定理来控制

将 替换为 ,证明完毕!

我们将要展现命題 3 的正确性而它的证明需要两个事实作为支撑:

直观上讲,我们希望得到的阶是 而被积函数中却是 ,如果我们可以让 充分靠近 并且達到该点,那么就达到我们的目的了下面我们详细展开。

固定 与此同时也固定好 ,我们记被积函数为

我们对原本竖直的积分路径( 至 )做一些变形为

像通常利用 Cauchy 定理的方式一样我们猜测

由引理 2、引理 3 这是成立的。固定任何 当 ,

于是积分在两个路径上收敛

紧接着,栲虑另一个积分路径 选取足够小的 ,使得 在下面的区域里无零点

这是可以做到的,因为 在直线 上非零(命题 7)

于是, 有一个单极点 由引理 4,可知 在 的留数为 即

接下来只需要对积分在 的积分进行逐段估值即可,分段标号如图 3

由引理 3 可知 ,于是

由于此积分收敛所鉯当 充分大时,可以任意小于是不等号右边 ;同理可得 的情况。

固定 选择充分小的 ,在 上时会有

又之前的引理可知存在 (依赖于 )滿足

在这里,我们得到的结果是

终于来到最后一步估计结合前面的所有转化和估计,即可完成证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素数定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