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ra软件就相当于咱们国内的百度知名道吗

美国USNEWS排名前50左右的大学本科其實总体上还是完胜中国国内TOP2的本科的。

中国最牛的大学最牛的学科比如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和生物系,排名前15%的优秀学生对接排名25左右嘚Univesity of Michigan at Ann Arbor 的计算机系,但是一般不可以拿学位只是交流一学期或一年而已。

北京大学数学系里面排名前面10%的,可以去这所25名左右的U Michigan Ann Arbor交流两年最后拿到学位,但一般还得延期一年才能毕业因为学习的东西差别有些大。

请看naicha妹妹的清华新闻系只能去独立学院交流而已,

北大其他院系一般只能去U C (20到100名左右)和 U T(40到200名左右)系列交流,而且没有学位

借用一位学术泰斗,企业界楷模华人的骄傲 -- 李开复的原话:"美國的哪怕是前100名的学校,恐怕也比台湾最好的学校要好不少吧... " (此话网上有视频可以查找验证。)

台湾的Top2要比大陆的Top2好不少吧。

更鈈用说新加坡的Top2了。。

中国大学top和美国大学大学相比不在一个级别的... 其实并没有比较的必要。中国大学哪怕是Top2如果能在亚洲排在最湔列,就算不错了

但事实上,亚洲最优秀的大学原来一直是东京大学近年来是新加坡的大学。 新加坡的面积还没有北京一个区大也沒有北京一个区的人口多,但就连这全中国的Top2都比不过新加坡的Top2 。。 甚至比不过台湾的Top2 ... 我们都应该深深的反思李开复的话的意思。

(长文预警!)写在前面:

这里不是要抬高谁,也不是要贬低谁只用实事说话,如有不实欢迎指出。涉及敏感内容其实已经删除叻很多必要内容。

等等这些200来个美国之外的世界名校加在一起来和美国top200比较,但还是和美国top200差很远美国大学学术水平绝对碾压世界其怹200个国家加在一起的整体水平。所以其实拿美国TOP50和中国国内比较的话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参见美国当今总统副总统的关于世界学术科研水平和大学教育水平的言论,参见欧美日韩中国各学术机构的评级参见世界科技企业和靠人才的企业的创始人和当家人,参见包括中國上海交大的全球大学学术排名参见世界专利数量论文数量论文质量在各国本科和研究生的分配,参见2018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那两个学校等等。

另外两个国家的大学录取学生的角度天壤之别比较两种大学实际上是比较一个苹果和一个鸭梨。拿中国大学生和高考生的考試水平而言随便一个TOP2的学生很可能都可以秒杀美国TOP200的学生,包括秒杀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和奥巴马,走后门儿和走捷径进TOP2嘚除外但某剑桥和哈佛大学英文语言文学系PHD到中国去改善英语教育,跑到我知道的一个初中去教书结果连初二的完型填空题都不会做,没做完就放弃了按中国的标准,这个顶级学校的英语PHD的水平还不如初二的中国普通学生因为他不会做完形填空,得分是不及格水平

可见,中国的录取制度学习和学术评判标准,考试设置的精准度都有巨大的问题,几乎完全测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但反过来你拿美国TOP1000高中的学生和美国TOP200大学的学生,让他们去展现Leadership, 去挑战总统和诺奖级别的权威让他们去给你介绍自己做出的产品,写出的论文自巳发表的文章,自己开始的公司自己高中的工作心得,自己的游历阅历能力修养等综合素质,基本上美国TOP200的大学整体上还是胜过国内TOP2嘚整体他们绝大多数在高中都已经工作了三年,大学已经可以自己给自己买车自己完全照顾自己的生活,少数人已经不得不减慢学业一些扑向事业了。他们的大学辍学率很高读个5年10年的很多,一般只有亚裔在里面才是一门心思读书的或者要读医学院和法学院的,偠不一般全都有全职工作很多白人黑人拉丁裔女生,看上去很瘦小可是已经每星期工作40+小时,并且每天晚上和周末上课相当于仍然茬全职上课,她们上课的时候直接就拿自己的工作中的场景和案例在和老师讨论,觉得没有用的干脆就不学或者不来,或者上课就上網干别的这个是美国某没排名的社区大学/专科院校的真实场景。各个学校创业大赛各个城市创业周,校园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比比皆昰,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是为了学以致用,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才来上学的这点,香港也几乎一样不是看你考试好不好就录取你,洏不看你到底热爱不热爱适合不适合这样一个Career

理念上差别太大。但显然发达国家的教育机制更受到国内尤其是国NeiGAO层的推崇。这个大家嘟知道某乎不让写,我就不写了

看一下排名150-200左右的华尔街的小屌丝学校PACE大学的就业率和起薪,或者看一下PACE大学毕业生去香港澳门新加坡的起薪和就业国内哪个大学能比? 再看一下人口大校排名180左右的University Of Houston,里面有几个诺贝尔奖得主校友有多少知名政客,艺术家好莱塢明星,体育明星知名企业家,国内哪个大学可以比 日本软银,韩国三星的全球总部的技术职位互联网和计算机职位,全球竞争都仳较公平所有人在网上进行网申,进行网上答题网络面试和电面,最后结果还不是这三家200开外的学校完胜Google等在五道口每年的校园宣講会,去了那么多人真能在世界范围内靠技术和学术实力胜出的能有几个?

你国内TOP2毕业后你能一毕业就拿到50万人民币的薪水么? 但在媄国TOP200或者TOP50的本科毕业了你拿这个数 - 7万美元,轻松加愉快 到这里,网友可能要拍砖了你说那是美元强势,只是美国和中国的差别不昰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的差别。

那我想问一下美国TOP2的本科生,如果能拿到全奖来美国交换或者放弃TOP2来美国TOP50,他们愿意不 我可以告诉伱99%的人都愿意。

事实上国内 数学系 No.1的学校的数学专业本科学生,高中即是国际数学竞赛金牌最后两年到25-30名左右的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读书,并且延期毕业叻在国内明明可以读三年就毕业了,或者第四年开始实习和全职工作但非要来美国再读几年,然后延期一年毕业! 最后顺利进入顶级數学PHD项目毕业之后,进了华尔街做研究他很清楚,U Michigan学到的东西的质量和国内Top2比,和印度Top1比 是何优劣。

且不说在美国找工作美国嘚TOP1000因为有CPT和OPT因而绝对碾压国内TOP2, 就拿美国TOP1000回国找工作,去硬碰硬拼杀阿里巴巴和腾讯等网上统一答题,统一无差别面试还不是美本胜出嘚人数更多。国内的顶级国企招聘还不是潜规则美国TOP100, 国内TOP2. 国内某数学系全国排名第一的院系,学的数学极其高深每个学生拼死拼活背著一大堆草稿纸证明演算,不分白天黑夜可这个有很大用处么? 看看美国数学系上来就让你C++编程,R, Python, SAS, 等等的高难PROJECT一上来直接就让你分析NBA的球员数据,找出比赛规律直接就分析金融市场,某产品市场某生物制药的东西,这一个校Project 让一个黑人学院白天黑夜在图书馆里媔干了三天三夜,天天谁在图书馆里面这是美国TOP150左右的大学的真实场景。你要是不热爱这个你就赶快找工作去,别交那么多学费在这裏受罪热爱这个,还交了这么多学费就得拼命学到真东西。

或者拿美国TOP200, TOP1000的学校和国内TOP2的学校去英国,加拿大欧洲,日本韩国,澳洲香港,中东拉丁美洲去,拼杀面试和工作Offer的话不用问也知道,整体上还是美国TOP200 甚至TOP1000的学校完胜。这个话题有点儿大说起来沒完没了,但事实就是在这些国家,美国TOP200甚至TOP1000的大学找工作绝对胜过中国大陆TOP2这里指比较绝对实力/硬性的结果。

且不说美国在世界地區选学生就拿中国大陆来看:你去看一下全中国最牛逼高中(之一)的人大附中,前一百名有几个愿意在国内读的? 前三名去了哈佛斯坦福之类的前一二十名来了美国常春藤,前五六十或者百八十名去了英美加顶级名校你们觉得他们老师,他们家长不知道那所学校好么?

已经很多年了,北京高考状元如果家里贫穷的都是拿港大全额奖学金去香港读书的,好吧且不说香港家庭都是只要有钱一定把駭子送到美加英,然后是欧澳日韩最后才是香港澳门台湾,最最后才是大陆的好吧港英护照国内随便选校的好吧。

你再去看看福建的廈门大学附属中学和广东的深圳外国语有人愿意在国内读大学么? 还不是首选美加英即使是美英的二三流学校。然后是欧洲澳洲,嘫后是日韩然后是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甚至马拉西亚,就连马来西亚的大学其实对普通人来说,都碾压内地本科

马云的孩子去了排洺25左右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家孩子不能在国内随便选学校么 台湾王牌主持人吴宗宪家女儿去了排名四五十的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學,然后回到内地发展他家孩子不可以全亚洲选学校么? 台湾护照到大陆就算是普通人,那也几乎随便选学校吧这里还想写很多名囚政要的内容,某乎不让写

实际上,国内的大学包括TOP2, 或者TOP4,或者什么TOP10,随便你怎么排名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太大,包括老师和学生の间包括同宿舍之间,包括社会和校园之间等等,能学到东西的地方很少能真正叫你课程的老师,很少你去北京某最著名大学看┅下,就拿里面的教授来说还不是师德败坏的占多数,潜规则女同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家里面是有黑道背景的男孩子,那更是在学校裏面拿女生试身手甚至把自己同班女生都玩儿的体无完肤,而那可是全国专业排名第一的院系!

学术上还不是看英语世界翻译过来的過期的文章,比如拿核物理这种无法出国的专业来说中国核物理的每一个细分领域,还不是比美国落后至少30年整体上要比美国落后50年。 你一个人在国内大学学的东西在美国基本都是过时了的拿飞行器设计,汽车设计电子工程,计算机而言莫不如此。就拿软件行业來说你美国前100甚至前200甚至前500甚至前1000名大学本科毕业的计算机系学生,到任何国家比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澳门香港,英国等,也包括中国大陆去找工作的话,还不是整体上完爆国内TOP2的计算机毕业生来到国内大陆找工作,是不是大量的人拿到了更高的薪水不少囚50万以上。在国内Top2能有几个有的那几个几乎也已经是硕士毕业了。

国家环境上比如你在美国学习计算机,数学会计,商业等你每姩在美国实习,你每年有1万到10万美元的收入可能直接够你全部学费和生活费的开销了,你在国内能有这个收入么 而且你工作的公司基夲都是世界知名企业或者世界五百强,国内的大多数人包括TOP2能有这个机会么?

国内的本科即使到了大学甚至到了硕士博士阶段,其实還是平时瞎晃悠考试前突击一个星期,甚至突击一天甚至突击几个小时,甚至突击一个小时就考高分,或者过了的 考试之后就全莣了。能有啥机会学到真东西的

尤其是女生,其实也包括男生在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的基本生活方面上,中美两国大学一个天上一个哋下几年下来,两国大学生的身体和颜值整体上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国内大学硬件设施,基础设施居住生活学习环境之恶劣,能囷美国大学比么即使是TOP2大学,或者即使是上海交大的中央福利校区-闵行校区用的卫生间,还不是一看就是第三世界的卫生间很多连門都没有,冲水系统早就坏了里面连厕纸都没有,洗手的地方连洗手液都没有有的更是排泄物到处都是,气味熏天你吃的国内的食堂,和美国比有营养可言么? 卫生水平又怎么样? 你出去吃的外卖小吃部,真的凑能吃么 和美国的FDAA的检疫检测水平比,有可比性么伱的大学和大学宿舍里面,有免费高级游泳池免费高级健身房么?你宿舍里面有自己的空调电冰箱,洗衣机卫浴,化妆台么几年丅来,到了美国的学生颜值都直逼美国本土女生了,在国内读书的学生一看还是第三世界的面孔。 这里不是黑你看刘亦菲,吴彦祖王力宏,陈冠希韩彩英,柯震东等等,不都是美国普通长相的可到了中国大陆,便成为男神女神了

在美国,你读着读着随便轉专业,随便暂时休学工作几年,挣钱买个房子买个车,或者存够学费再回来读书也是可以的,或者找到学校附近的好工作了把夶学搬到夜间和周末去读,也完全是普遍现象不像中国,赶鸭子上架催你马上毕业,赶快离开校园

但从分数上来说,当然国内TOP2, TOP10, 甚至TOP50嘚分数要求都比美国的TOP50要求高但选拔角度不一样。

其实连印度这样的远比中国落后但是高考人口远比中国多的国家,都已经早就废除叻全国统一的硬性高考选拔制度了(印度理工大学一般都是自主招生,十个左右校区分别自己去考试)不知道中国的八股文,书呆子栲试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这只是幸福了那些能去的上人大附一类的区域性顶级中学的家庭门 什么,你说这叫做传统 怎么比中国保留了更多传统的日本都不这样子了呢? 著名学府早稻田大学(李大钊村上春树毕业的那个),庆应义塾大学(小泉纯一郎丰田章男毕業的那个),都自己开设自己的入学考试了所以,鉴于办学理念上中美大学的选拔制度学习方式,毕业制度上太大区别,完全是两種生物其实没什么好比较的。

但就对人的人生的推进作用的话美国的TOP50大学本科,甚至TOP200, 整体上还是完爆中国大陆TOP2本科.

看一下排名190左右的華尔街的小屌丝学校PACE大学的就业率和起薪或者看一下PACE大学毕业生去香港澳门新加坡的起薪和就业,国内哪个大学能比 再看一下人口大校,排名180左右的University Of Houston里面有几个诺贝尔奖得主校友,有多少知名政客艺术家,好莱坞明星体育明星,知名企业家国内哪个大学可以比? 日本软银韩国三星的全球总部的技术职位,互联网和计算机职位全球竞争都比较公平,所有人在网上进行网申进行网上答题,网絡面试和电面最后结果还不是这三家200开外的学校完胜,Google等在五道口每年的校园宣讲会去了那么多人,真能在世界范围内靠技术和学术實力胜出的能有几个

排名150左右,UT-ArlingtonUT-CC等,排名200开外可见美国的TOP200的大学的实力,是多么的接近多么的平均。这样的大学的附属医学院能出这种级别的nobel 奖得主,好多高中生因为家里有了癌症病人大学就非要去Houston读书,就学生物将来读PHD或MD,大一就这个医学中心实习之后┅直在里面做研究,而且因为很多自己本身就是德州本地人家门口公立普通学校,学费本来就便宜最后也全给免了打工的钱够自己买車和生活的了,请问这个制度和环境和水平在国内哪个学校可以做到

6.看综合,大学看大师:

如果是单论研究生院的话那更是全方位不昰在一个量级上的。不用说TOP50 其实美国的TOP200的大学,几乎都有诺贝尔奖得主的毕业生几乎都有诺奖教授,请问中国有哪几个大学有 美国TOP200甚至加上有些没有排名的大学,加在一起的学术水平那要比世界200个国家的所有的从最好到最差的大学的科研实力加在一起还要高一截。參见诺奖得主一半儿以上都是美国毕业这一事实中国富豪,日本富豪巴西符号,瑞士富豪印度富豪,台湾韩国香港富豪英国法国富豪,看看有多少是美国大学毕业的 等等,这些加在一起来比较诺奖数量,科技成果质量商业价值,国际影响力军事政治等贡献,等等各个方面上美国top200还是碾压世界除美国之外的200个国家的top200。所以其实拿美国TOP50和中国国内比较的话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当然国内大学選拔考试极其严苛堪比印度IIT,但进入的人都那么优秀或者绝大多数考试水平那么优秀为什么出来了就不行了? 中国人那么努力为什麼你拼死拼活背下来的政治课,党史课Funny历史课,甚至经济学常识都一进社会就不好使了呢? 你学的数理化计算机怎么一道找工作时候就歇菜了呢? 不是说中国TOP2里面的人都不行只能说即使是IIT里面的人,出来之后也不行,虽然进去时候对很多来说,可能比登天还难来美国读书,可能更容易一些无意贬低中国大学里面的优秀学子。

但你去了美国这些大学你学习好一些,勤奋一些你大一大二就進你们学校的国家级实验室打杂去了呀! 就进你们学校附近的公司挣美金去了呀,一年几万美金!然后你就被推荐去世界五百强的合作实驗室工作了呀或者你就去里面发论文了呀!有幸者,你就和诺奖得主NBA球星,NFL球星歌星,奥运冠军五百强领袖,包括中国政府官员們外交官员们,一起吃饭合影,参加活动和工作了呀!请问美国TOP200能做到的,中国的TOP2能做到么

大家都不是中国教育部部长,却操着ta咾人家的心其实是有些搞笑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民族之一望大家共勉。

YouTube体量更大 但是你吗体验差b站好多 彈幕也没有真无聊 评论到处都是讲政治的 贼jb无聊


是的而且封面賊难看,大字报人头,二维码

所以b站up主挣不到钱呀,油管的广告都是Youtuber洎己插的插得越多给钱越多

所以小破站up只能在视频里植入软广hhh


像我这样不喜欢弹幕的就比较爱油管,而且油管视频更多

油管没插件用不叻...广告太恶心人了..


youtube关键是播着播着插广告

内容还是单薄了点尤其是生活区,美食类和开箱类占了一大半远没有youtube的内容那么多样化,这吔说明b站up主现在还是蓝海还有大量可以拓荒的领域

不是哦 现在已经很多财经博主了 很多官方自媒体也入住了


点开不用等广告是真他妈的舒服


油管的广告是真的恶心,我宁愿它开头放长点也不要中间随时可能插几次,每次都要等待跳过

你这就是瞎扯了,youtube的形式跟快手抖喑火山西瓜关系不大不然tiktok也火不起来

可能他觉得能动的网站都是一类


而且连滑动屏幕快进都没有,垃圾

YouTube快进是靠点击屏幕两下来操作的可惜一次只能快进10秒


内容还是单薄了点,尤其是生活区美食类和开箱类占了一大半,远没有youtube的内容那么多样化这也说明b站up主现在还昰蓝海,还有大量可以拓荒的领域


确实油管真是包罗万象,什么都有

点开不用等广告是真他妈的舒服

前排问下 youtube怎么后台播放 一出去软件僦播放暂停了 有点难受


内容还是单薄了点尤其是生活区,美食类和开箱类占了一大半远没有youtube的内容那么多样化,这也说明b站up主现在还昰蓝海还有大量可以拓荒的领域

b站盗油管的视频太多了,尤其是健身类科普类和手工类


YouTube快进是靠点击屏幕两下来操作的,可惜一次只能快进10秒


跟b站那种滑动屏幕想快进多少就多少的体验完全没法比

而且连滑动屏幕快进都没有垃圾


中国在软件方面很人性化的

而且连滑动屏幕快进都没有,垃圾


但是双击快进10s特别方便还有就是视频最小化,除了这两点就没别的比bilibili强了

感觉所有国内的软件都比对标的外国版恏用可能外国版众口难调吧

点开不用等广告是真他妈的舒服

youtube关键是播着播着插广告


油管还算好的,插件可以拦下来国内网站插件拦住叻还TM要黑屏登上几十秒,真的恶心

YouTube体量更大 但是你吗体验差b站好多 弹幕也没有真无聊 评论到处都是讲政治的 贼jb无聊


像我这样不喜欢弹幕的僦比较爱油管而且油管视频更多

层主意思是点视频播放的时候


YouTube相当于腾讯视频+优酷+哔哩哔哩+快手+抖音+火山+西瓜

你可以说体量上差这些,體验上油管连B站的脚后跟都看不见尤其APP做的跟国内视频APP差的不是一星半点,简直反人类连个左右滑动调节亮度和音量都没有,10分钟视頻中间能加3次广告…除了看4K视频真的丝毫没有用油管的欲望


所以小破站up只能在视频里植入软广hhh

李子柒在油管年收入四千多万,在b站估计還没有零头多


像我这样不喜欢弹幕的就比较爱油管而且油管视频更多

弹幕可以关的。设置里调成永久默认关也行


YouTube体量更大 但是你吗体驗差b站好多 弹幕也没有真无聊 评论到处都是讲政治的 贼jb无聊

我踏马天天搜娱乐 体育啥的


像我这样不喜欢弹幕的就比较爱油管,而且油管视頻更多


所以b站up主挣不到钱呀油管的广告都是Youtuber自己插的,插得越多给钱越多

大点的up在油管也发作品呢


油管不能用简体中文。。不然全昰辣眼睛信息。


我覺得....看個視頻還要吵政治真的很無聊

b站盗油管的视频太多了,尤其是健身类科普类和手工类

太单薄了,以前还在油管看过porn视频呢哔哩哔哩还差点意思?


b站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现在离油管差距还是蛮大的油管资源更丰富,b站很多都是搬运油管的还有就是清晰度领先太多了。这也是国内视频网站通病假1080p,假清晰度太多。油管清晰度可以上4k而且不用会员


油管还有个优点就是没字幕的可以语音识别自动生成,让我这种英文半吊子水平也能看个差不多

现在国内一票视频软件最煞 笔的就是明明劳资买了会员还给劳资放广告,然后虚情假意的在右上角小的不能再小的地方搞一个会员可关闭广告按钮我他么为什么买会员,他么不就是想不看又臭又长的廣告么每次还得自己点下,有时候点的不好就直接跳到广告页面去了

这还算好的了,有些剧直接把广告放在视频里面你跳都没地方跳嘚


YouTube快进是靠点击屏幕两下来操作的可惜一次只能快进10秒

内容还是单薄了点,尤其是生活区美食类和开箱类占了一大半,远没有youtube的内容那么多样化这也说明b站up主现在还是蓝海,还有大量可以拓荒的领域


不是的因为你看的多给你推而已

你这就是瞎扯了youtube的形式跟快手抖音吙山西瓜关系不大,不然tiktok也火不起来

youtube现在视频跟视频中间也有短视频但是没啥意思,完整视频节选



去年第四季度游戏营收占比只有43%了洏且比例还在不断下降中,脱离游戏公司头衔指日可待也。

你就不能开会员吗...啥都想白嫖呗


什么逻辑我又没用盗版,我又没用屏蔽广告的插件也叫白嫖?

YouTube体量更大 但是你吗体验差b站好多 弹幕也没有真无聊 评论到处都是讲政治的 贼jb无聊


油管不能用简体中文。。不然铨是辣眼睛信息。

b站盗油管的视频太多了尤其是健身类,科普类和手工类




YouTube相当于腾讯视频+优酷+哔哩哔哩+快手+抖音+火山+西瓜



YouTube相当于腾讯視频+优酷+哔哩哔哩+快手+抖音+火山+西瓜



点开不用等广告是真他妈的舒服



YouTube相当于腾讯视频+优酷+哔哩哔哩+快手+抖音+火山+西瓜

你这就是瞎扯了youtube的形式跟快手抖音火山西瓜关系不大,不然tiktok也火不起来





内容还是单薄了点尤其是生活区,美食类和开箱类占了一大半远没有youtube的内容那么哆样化,这也说明b站up主现在还是蓝海还有大量可以拓荒的领域

YouTube体量更大 但是你吗体验差b站好多 弹幕也没有真无聊 评论到处都是讲政治的 賊jb无聊



b站原创内容大部分都太低龄化了

B站不是中国油管,B站早就说了它的愿景是成为中国的迪士尼


去年第四季度游戏营收占比只有43%了,洏且比例还在不断下降中脱离游戏公司头衔指日可待也。

点开不用等广告是真他妈的舒服


youtube关键是播着播着插广告

油管 烂多了 一直播广告 很烦的



油管 烂多了 一直播广告 很烦的


电脑上装插件呗,手机上好像没办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本文全文约四万五千字分为六夶部分 :

  • 第一部分引言:介绍知乎目前火爆的数据 ,引入全文

  • 第二部分:分四个角度介绍知乎为什么有这样火爆的数据共四个章节

  • 第三蔀分:从内容和用户两个角度分析知乎特点,共三个章节

  • 第四部分:从内外部对知乎产品现有格局进行分析共三个章节

  • 第五部分:探讨知乎商业化变现的可能,共三个章节

  • 第六部分是后记:简单讲述对知乎环境氛围「水化」的看法

一、从第143名到第29名知乎用了20个月——火爆的数据

2016年4月20日,ALEXA排名显示zhihu.com已经成为中国第29大网站,而此时距离知乎热门问题:“如何看待知乎成为中国第 40 大网站”的提出仅仅过去3個多月。

如果这样的对比还不够明显的话在2014年8月一场关于知乎和人人孰弱孰强的论战中,知乎用户Leo Fang在《知乎超越人人:新旧社交平台的哽迭》中关于知乎的数据是ALEXA中国区排名第143位距今仅仅过去20个月。

而在移动端根据appannie 知乎 iOS 版本中国区排名显示,其在社交类app中国区下载量排名最近一年已基本稳定在10到15位之间作为一款非典型社交类产品,达到如此成就已然卓绝


而知乎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目前惊人的6000萬注册用户数据的支撑

2012年,豆瓣创始人阿北在创新工场演讲时说:

豆瓣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品牌了。

2016年的知乎同样如此。

二、为什么知乎会有这样火爆的数据

分四个角度介绍知乎为什么有这样火爆的数据:

1、以问题为中心,形成有序的「公共领域」——问答模式的过人之处;

2、「见解文化」——知乎独特的社区风格

3、「社会化关系」——知乎运营的核心思路

4、「自生长化」:人治→德治→法治——适时调整运营策略

1、以问题为中心形成有序的「公共领域」——问答模式的过人之处

问答模式,是知乎作为一种非典型社交媒體迅猛发展独特之处;而作为新型网络「公共领域」这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机制彰显出有序性的特征。

1)「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在《公囲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的概念:

公共领域是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地发表对社会公共倳务的看法、意见,不受政府的干涉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并对其关系进行调停的领域。

知乎的问答框架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公共領域」,它更符合美国人魏菲德、黄宗智提出「管理型公共领域」或「第三领域」理论是一种阉割掉政治批判功能的「公共领域」。

2)知乎问答框架:以问题为中心带来的有序思辨流程

同所有传统媒体、社交媒体不同,知乎的核心内容来自问答框架它天然的规则就是:问题就是中心,所有回答都必须围绕问题本身

在围绕问题的前提下,如果说传统媒体乃至新浪微博这种互联网社交媒体最终产出的内嫆是一个个单独的「议案」的话;那么知乎的这种问答框架可以完整的展现「议案」形成的整个流程:

当然这套流程中颇为关键的地方在於:

  • 一个核心「议题」统领;

  • 「议题」最后并不一定会盖棺定论没有哪个答案会因为他得到更多人点赞而成为终极标准;

  • 议题没有时间限定,尽管抢先回答往往占有先机但原有高赞答案随时可能被新的答案超越。

3)与之对比传统媒体和其他社交媒体作为「公共领域」囿序性流程的缺失。

  • 首先:PGC模式下没有资源去兼顾众多「议题」;

  • 其次:视角单一,尽管对一个社会现象有可能刊发多篇不同视角的文嶂但现实往往是一篇记者的报道就可以给一个事件定性;

  • 再次:互动环节缺失或作用微小,即使发展到PC、手机平台上普通读者也基本鈈能对这些「议案」产生影响;

  • 最后:基本会随着时间而沉淀。

  • 首先:产生的内容虽多但不可能使关注某一「议题」的人看到所有相关內容;

  • 其次:大部分内容生产者不会主动添加话题标签;而即使主动添加,同一件事物用户添加的话题标签往往是不同的也不可以像知乎的话题一样事后编辑修改;一个话题标签下的内容也往往是无序乃至有可能被话题开创者操纵的;

  • 再次:互动评论局限于一个单独的「議案」,用户充其量可以对单条「议案」产生影响;一个「议案」经常仅仅在片面的受众中获得高转发高评论高点赞就会对「议题」定性;

  • 最后:问题随着时间的流动就会慢慢沉淀下去

而这些流程的缺失,最为关键的就是没有以问题为中心统领全局除了一些重大事件会形成「 特别专题」以外,大部分情况下传统以及社交媒体产生的内容都会呈现出无序的「散兵游勇」状态用户没有一个核心入口去专注。

1、「见解文化」——知乎独特的社区风格

如果说问答体系是知乎外在的独特之处的话那么「见解文化」则是知乎区分于别的网站的内核,甚至连知乎的母体——著名问答网站Quora也没有如此鲜明的风格

1)「见解文化」:知乎区别于豆瓣、果壳、贴吧的独特之处

豆瓣是文艺、情感文化,果壳是科学、知识文化贴吧是多元、八卦文化相比;知乎最大的社区风格在于在于他的观念、见解文化。

知友“动机在杭州”在“知乎、豆瓣、果壳有什么相似之处”中有对知乎的「观念流」有着这样一番理解:

观念融合了我们自身的经历、感悟和由此沉澱下来的人生智慧,它是灵活的知识是有思想的情感,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无法复制。而在回答中阐述观念的过程也正是提醒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期待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过程

而这种社区风格成为知乎独树一帜的重要法宝。

2)「见解文化」带来的用户归屬感:从「发现更大的世界」到「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如果说知乎起初的宣传语「发现更大的世界」更强调的是知识和经驗的话那么随后的「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更在乎「见解」这个词眼。

是的来知乎,写答案最核心的要点不是情感、鈈是知识、不是八卦,而是隐藏在情感、知识甚至八卦里的见解每一个问题就像一道命题作文,你回答的要首要因素是传递你的观念、見解、你自己的独特领悟一切的形式皆服务于此。

在这种「见解文化」的包围下用户对答案点赞可能不是因为他了解了这个知识,而昰因为他拥护答案背后的理念,他感受到答案独特的含蕴;你也许会觉得这种行为过于感性但在这种「见解」的渲染中,用户的社区歸属感油然而生

3)「见解文化」催生的社区代表性符号:「知乎体」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你不能评价一个不存在的东西」
「恏像有了软肋又好像有了铠甲」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还轮不到拼天赋」
「人的一切痛苦,夲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跳脱的想象力配合超凡的行动力来解决」

「如何优雅地XXX?」

「XXX是一种怎样嘚体验?」

「实名反对加没有帮助」

「XXX的回答已经很完善了我再补充几点。」

这些「知乎体」作为「见解文化」催生下的代表性符号潒图腾崇拜一样在知乎风行一时后,又盛行在中文互联网的其他角落类似「XXX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提问甚至已经成为各种文案百试不爽嘚标题词。

4)「见解文化」的吉祥物:刘看山

每个没有头像知乎用户的默认灰阶图像就是刘看山

5)「见解文化」的疏离:Quora与知乎渐行渐遠

两个问答社区基于用户结构、实名制程度、语言习惯,以及知乎「大V导向」和Quora「问题导向」等种种差异产品风格已经大为不同,而这其中最明显的不同就是二者「见解文化」的疏离。

知乎与Quora的自两者诞生之日起就有很多比较:

知乎上的问题:知乎和 Quora 有哪些不同点

在峩看来:Quora的答案更重视理性分析的过程,而知乎答案中理性分析虽然不缺市场但「见解」独到、有趣、有内涵往往也深受欢迎。

当然知乎用户珞凌在“Quora 里的段子手和营销号目前是什么状况?”中所揭露的Quora用户「抖机灵」的现象不是个例;但总体来看知乎中这种「抖机靈」、「段子手」、「政治正确」等「见解文化」的重要流行代表相对更容易得到正面反馈。

3、「社会化关系」——知乎运营的核心思路

1)知乎产品本身存在三种需求关系:

  • 第一是单纯的问答关系我把它理解为类似于百度知名道的「工具性」关系;

  • 第二是问答与用户的关系,我把他理解为「社会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问答需求是第一位的但背后社交「弱关系」亦不容忽视。

  • 第三是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交关系」,QQ、微信皆如是

2)知乎内部在早期阶段对这些关系就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思考:

知乎团队成远在“2011年什么原因会让你离开知乎?”的答案下曾经这样说明当时知乎运营的重要性评级:

按照重要性排序知乎应该是:

1、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

2、信息和人(包括個人经验、社区关系)的关系;

其实在知乎上最重要的是前两个,而且前两个很大程度靠UGC第三个不是不存在,而是很大程度靠底层算法、信息设计以及前两大类数据而不是人际互动。

可以看到「问答大于社会化大于社交」可以说是知乎早期的一个理念。

而之后知乎团隊黄继新的看法变得更加直接在2011年6月“目前知乎的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回答中他着重强调了知乎的「社会化」关系是其最大价值。

知乎是新建社交关系的一个典范而非映射或迁移现有的社交关系。

因此知乎最大的价值,与其说是人脉不如说是知乎帮助用户建立囚脉的这个社会化知识、经验网络。

2012年知乎重大改版之后,知乎CEO周源在“知乎团队的路是怎么走来的知乎未来又将如何发展?”中第┅次明确提出以「连接」来作为知乎今后运营的主旨

但我想说的是,问答或许不应该是知乎的全部

知乎的使命是把人们大脑里的知识、经验、见解搬上互联网,让彼此更好的连接
所以,接下来我们既要提供工具也要建设社区,我们在做问答还会做搜索,做阅读囷更多的事情。

而这种「连接」就是要营造知乎用户的「社会化关系」。

基于「社会化关系」这个关键知乎的运营核心思路可以总结為:

  • 通过UGC模式生产出大量以问答关系为主、专栏模式为辅的优质内容吸引用户;

  • 通过用户的自我筛选和主页推送机制,强化内容与内容生產者乃至内容传播者之间的联系;

  • 最终形成一种基于内容的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弱关系」

「弱关系」形成路径流程图:


即“提问、关注問题;回答;浏览内容、互动;关注用户”这个几个环节的循环。

「弱关系」形成路径简明图:

如果将上述思维导图再归纳细化的话知乎采铜老师2011年在个人博客网络图谱论“知乎”里所作的图更加简练。

4、「自生长化」:人治→德治→法治——适时调整运营策略

1)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知乎社区运营的发展脉络

  • 严格限制用户来源,必须通过邀请码注册;

  • 知乎官方运营人员直接参与大量问题的提出与回复;

  • 囙答审核压力小基本依靠人工模式。

  • 依然实行邀请码制度但用户来源扩大,已不受官方控制;

  • 知乎运营人员开始对一部分问题折叠或刪除;

  • 知乎官方运营人员基本退出了人工提问、回答的阶段但依然对优质内容点赞来达到依靠影响力扩大传播的目的;

  • 知乎社区规范启鼡,大量依靠用户的力量对恶意答案进行折叠或删除;

  • 反垃圾系统启用但仍处于雏形阶段,不堪大用;

  • 知乎社区公共志愿者广泛地参与問题编辑

  • 2014年4月回答审核机制上线,因为用户多次修改内容仍然不能正常显示遭到广泛指责,形成知乎史上的「419危机」

  • 2014年12月对回答引叺新的排序算法

  • 2015年4月,新一代「悟空」反垃圾系统上线成为知乎发展的一代里程碑

  • 2015年4月,引入知乎友善度机制引起一定争议但效果拔群。

2)脉络总结:人治→德治→法治

知乎不断因时制宜调整运营策略使社区迈入了「自生长」的良好运行轨道

三、知乎的用户和内容特点

從内容和用户两个角度分析知乎特点,共3个章节

1、「金字塔」型——知乎的用户结构特点

2、「大杂烩」化——知乎内容的发展趋势

3、九大模式与一个缺失——知乎用户最愿意点赞内容的特征

1、「金字塔」型——知乎的用户结构特点

1)知乎著名用户苏莉安有两份广为流传的知乎民间分析报告:

  • 2014年8月:《第一次民间版知乎用户分析报告》

  • 2015年1月:《民间版知乎分析报告第二期——赞同背后的秘密》

在他近300万的样本Φ得出这样一些数据:

  • 有将近84%的用户是从来不生产内容的。

而且写过答案的人里,还有一半从来没得到过赞同、三分之一左右没有人關注;换言之被别人点过哪怕一个赞同的用户,也已经在整个知乎排到了前8.77%内

  • 零关注、零提问、零回答的「三零用户」占全体用户的59.65%。

  • 96%的人粉丝少于10人


  • 65%的人只关注粉丝上千的3000多位「中牛」,近一半的人只关注粉丝过万的729位「大牛」之中

  • 知乎粉丝上万的大牛们路径长度僅为1.5而普通用户的路径长度为5.65

2)知乎用户赵澈在《有哪些网站用爬虫爬取能得到很有价值的数据?》的回答里也相当专业地分析了知乎嘚一些数据

他虽然只有2.6万名用户的样本, 但是却具体研究了在此背后的461万条关注连接和72万个问题,结论与苏莉安不谋而合

  •  知乎用户结构Φ「马太效应」非常突出,少数用户占据大量赞同、关注而大部分用户是图中「长长的尾巴」里的一员


  • 大V「抱团」特征非常明显

大V的关紸网络是如此健壮,健壮到即使失去许多结点对整个圈子的连通几乎毫无影响。

(平均最短路径向你保证平均来讲这条路径很短只有2咗右。直径和半径则告诉你在最坏情况下你们碰巧是整个圈子里相距最远的两位,道路的长度在2到5之间)


(纵坐标是介性中性度:一个點的介性中心度较高说明其他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很多甚至全 部都必须经过它中转;上图可以这样理解,大v之间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独立的大部分大V互相关注)

尽管这两位用户的研究数据或陈旧或样本数量太少,但是从中依然可以窥探到:

  • 知乎用户的金字塔结构非常明显尐数「知乎精英」几乎掌握着整个社区的话语权;

  • 这些大V用户「抱团」特征明显;

  • 知乎的「媒体」属性远大于他的「社交」属性,大部分囚关注一个人只是为了订阅一个经过自己筛选的消息源


2、「大杂烩」化——知乎内容的发展趋势

在知乎内测时期,知乎用户主要来自IT行業热门内容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而随着知乎的开放注册,一步步发展壮大形形色色身份和阅历的人不断涌入,其产生的内容可以鼡「大杂烩」来形容

  • 钛媒体张远在2015年8月份发表的万能的知乎:“在行”为何没有出自知乎?中对知乎扮演的角色是这样描述的:

它是互聯网时代的《知音》、《故事会》是解读一切新闻热点的评论网站,是从10元到1000万全面覆盖的导购网站是影评、乐评和书评网站,是各學科论坛的集合体是可以搜索一切百度不到知识的社会化搜索引擎,是段子手和网络写手龙蟠虎踞之地是中文互联网最大的UGC平台,是微博、微信上嗷嗷待哺的“搬运工”的救世主…

  • 在知乎用户赵澈的数据中用户重点关注的热门话题分类是:

而这也基本上与我们在知乎嘚个人感受吻合:


3、九大模式与一个缺失——知乎用户最愿意点赞内容的特征

1)知乎内容「大杂烩」化拓宽了热门内容可以触及的边界,泹这并不意味着其规律无迹可寻

黄继新在具备哪些特征的网络内容比较容易被广泛传播?里曾经这样描述新浪微博的热门内容特征

  • 生活感悟类文字不要小看知音体。

  • 情色注意,不是色情如果是若隐若现的暴露图片,配上情感方面的感悟文字尤佳如果是视频,最好昰搞怪而非感悟。

  • 普通人会做、但某些人做得极其牛鼻的事情比如把歌唱成《忐忑》,比如里维斯的空中转体穿仔裤广告

  • 带有争议性的突发社会事件或者包含社会责任感的内容。比如城管打农村老大爷的照片上海高楼大火,以及儿童打拐照片等

  • 经过名人转发的上媔几种内容。

而知乎同新浪微博相比也渐渐大致趋同,目前知乎高赞答案我总结出九大模式:

  • 主题积极:如 现实可以有多美好问题下的囙答

  • 主题消极:如何评价雾霾调查《穹顶之下》问题下的回答

  • 有趣:如 知乎日报瞎扯栏目下的回答

  • 干货:如 有哪些文化上接近 A 省却在行政上被划归 B 省的城市? - 闫浩的回答

  • 有时效性、社会热点类回答:如 如何评价包贝尔婚礼上闹伴娘即试图把柳岩扔到水里的行为问题下的回答

  • 故事类回答:如 知乎用户银教授在如何看待 2016 年4月流行的让男朋友猜化妆品价格这件事问题下的回答

  • 总结类回答:如 如何评价电影《死侍》 -闫浩的回答

  • 爆照类回答:如 知乎妹纸爆照大合集收藏夹下的所有回答

  • 名人回答:如 李开复、徐小平等社会知名人士的回答

这九种模式瑺常互相交织,频繁出现在知乎用户的timeline中

2)知乎高传播内容中最迥异的一环:视频和动图的缺失

知乎现在仍然不支持GIF图和视频的播放,這使得知乎在被泛娱乐化冲击的互联网社交平台里显得格外庄重;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这亦成为知乎内容的缺憾毕竟微信公众号嘚文章很早以前就支持gif和视频直接播放了,而新浪微博更是有一半以上的热门内容以视频和动图形式呈现在流量资费日益下降、短视频創业成为新一轮投资热点的今天,知乎该如何取舍

周源2011年在《发现在知乎上提问题不可以附上图或简短的声音、视频。请问以后会添加這样的功能吗为什么?》中曾经这样回答:

增加多媒体信息对信息表达,完整性都绝对有用我们一直在考虑中。目前知乎在文字问答上的用户体验还做得不好还差得很远,我们也希望在提升当前的体验后再来提供更丰富的体验。

文字→图片→动图→视频知乎会沿着这个已经被前人验证的道路走么?

四、知乎现有的格局分析

从内外部对知乎产品现有格局进行分析共3个章节

1、外部:什么将威胁知乎?

2、内部:知乎产品格局之知乎问答

3、内部:知乎产品格局之子集产品

1、外部:什么将威胁知乎

知乎的内容从最初的以IT领域为主进化箌今天的分门别类样样俱全,从某种角度来看知乎像极了京东。

2)知乎的市场会不会被垂直领域的问答网站瓜分

当互联网很多大而全嘚产品比如58同城、赶集网的市场被二手车、二手房、招聘等垂直领域 发展较好、较专业的互联网公司抢走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有这样的疑問

但,答案是不会打败柯达的,绝对不是胶卷:

  • 首先问答本身并不是一个普遍需求的产品;

  • 其次,问答的用户使用成本太过高昂佷多知乎用户现在也不知道怎么问一个好问题;

  • 再次,现有的垂直论坛模块本身已经可以解决很多问答需求了;

  • 最后如何做到比知乎更加专业?

3)但是成熟的社区产品借用问答的形式充当一个功能模块的模式将会威胁知乎

  • 其实每个单独的豆瓣电影页面就相当于一个知乎問题的入口:「如何评价XXX这部电影?」;短评就相当于「抖机灵」;影评就相当于「深度长文」

  • 而豆瓣电影推出了问答模块则可以涉及到「XXX电影有哪些有趣的细节」这种具体小问题中:


  • 豆瓣电影的问答模块更加突出的一点是,相比知乎这种媒体属性重大V掌握话语权的社區,去中心化的效果要更加明显

  • 当然豆瓣电影问答也有他自己的一些问题:比如问题本身审核机制缺陷、用户不会提问题、回答偏向短評、进入问答模块的成本高等等。

除此之外未知的威胁,才是威胁:苹果一夜崛起 诺基亚顷刻坍塌,谁也不知道社交媒体的「苹果」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而如果梦魇成真,届时倒下的又何止知乎一个

2、内部:知乎产品格局之知乎问答


知乎问答是知乎的核心,其他┅切产品线都是对问答环节产生的内容以及内容制造者的再开发

笔者对知乎问答体系现阶段的主要困境和需要改进之处的思考如下:

知乎的成功离不开「运营驱动」,和初创时期「资源驱动」但从本质上来看,知乎是一家「体验或者说设计驱动」的代表性公司其最大嘚短板在于「技术驱动」的明显不足。

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搜索

在Quora,随便输入「zhihu quora」搜索反馈是这样的:

而在知乎输入「知乎 quora」是这样的:

这就是知乎最核心的技术痛点,也是广大用户最大的槽点甚至某种程度上,用户不会提问都要归咎于搜索

知乎搜索工程师张前川在《为什么知乎的搜索功能如此之烂》中也坦承了知乎搜索的技术缺陷,目前看来知乎搜索任重而道远;但同样也要认识到,这确实不是隨随便便就可以解决的小问题

2)建站五年以来的知识沉淀问题——还是搜索

在知乎,最常见的一个场景就是:自己曾经浏览过的某条内嫆就忘记收藏找不到了

为此,以下功能的推出可能解决用户的这一痛点

用户产生的众多回答,自己寻找都很麻烦更何况访客。而实際上像新浪微博一样的搜索就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知乎同其他社交平台不同对很多用户而已,点赞推送到自己主页是一种「收藏」手段在做好回答搜索机制之后,紧接着要推出个人点赞内容的搜索不仅可以搜索自己曾经点过赞的内容,也可以搜索别人点过赞的内容

  • 增加「历史」栏目:浏览过的内容自动列入

解决了一个普遍的问题:我看过的东西忘记点赞、忘记收藏,再找的时候找不到了

现有的個人回答排序机制是这样的:默认按赞数排序就是降序;默认按时间排序是由近及远。


假设这样一个场景:用户因为一个人的优质内容点擊进他的个人主页想要查看他的历史回答,这时他会更倾向选择由远及近的浏览顺序了解这个人在知乎的成长轨迹来做「关注与否判斷」;再比如:用户想看这个人会不会推送一些劣质内容影响自己的timeline,那么他更倾向于采用按赞数升序机制了解他「最平常状态下」会生產什么样的内容

知乎对用户影响最大的一次改版,当属用户首页变化为「全部依靠用户点赞来推荐内容」的机制而原有的按关注的话題、热门程度推荐内容的混合机制默认关闭,开启模式隐藏在设置中的「实验室」版块


可以说,周源力排众议推行新版首页推送机制是無比有先见的决策他预料到知乎发展壮大之后内容的复杂程度,也深谙「马太效应」对社区别的优质内容的摧残


但主推「社会化关系」的首页模式也带来了很多新问题:

  • 大V成为另一种「马太效应」中的顶层。之前对知乎用户结构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大V掌握话语权,他发咘的内容往往「自带500赞」;与此同时通过其点过赞的内容才更容易被人关注,掌握着传播的节点;而大V抱团现象的出现更是加大了普通用户和明星用户间的差距。

  • 带来产品简洁化的同时也束缚了知乎的手脚。(首页不能尝试别的内容)

  • 用户点赞的内容具有不稳定性苴内容范围跨度也很大。

  • 适当增加首页多样化告别全靠人推荐。

这是知乎目前「根话题」下的子话题:


理想状态下首页可以分类看到鈈同父级话题,让用户可以选择专注于某一方向的内容

4)可推出将关注的人分组功能


尽管将一个人贴标签并不是一个「政治正确」的做法,用户生产、传播的内容也并不一定局限在某一领域下但给用户提供这样的自主功能相对首页增加「话题分类 」技术难度要小很多。

5)加强「社会化关系」方向的思考

信息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 提问限制:在知乎搜索机制不健全和用户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大量用戶的无效提问,是否可以根据用户注册时间长短来确定每日可提问的数量

  • 提问发现:用户问出一个问题往往石沉大海,非常挫伤用户的積极性是否可以推出一个提问之后自动邀请机制?

  • 回答排序机制:新的排序算法带来了优点也带来了很多缺点,最突出两点是反对票对答案排序的影响过大;对新人回答不友好。

  • 回答排序重要么究竟是通过关注问题进入答案界面的人多还是通过关注的人点赞推送到洎己timeline进入答案界面的人多?这决定了回答排序重不重要的问题因为后者常用的浏览习惯可能是光看这个答案就够了。

  • 回答发现机制:我紸意到知乎关闭了早前曾推广的「首场秀」界面主要原因是不堪低劣内容的骚扰;但是这带来了很多问题,新用户乃至普通用户的回答基本没有通道也没有节点被发现挫伤积极性。在anti-spam技术相对成熟的情况下能否重启「首场秀」乃至「优秀新用户展示」

  • 私信功能的进化:表情包、图片、语音是可以慎重考虑的事情;对知乎来说,相对普遍的一个应用私信中「个人名片展示」是否可以推出?

  • 私信群组:知乎网友线下有很多微信群、qq群可不可以在私信添加用户群组功能?这样省得每次必须用微信、qq群联系群组成员也没有id改备注的烦恼。

  • 评论机制:评论作为知乎社交体系的重要一环可不可以纳入知乎搜索的一环?某些优质评论可不可以不用打开评论直接呈现在答案下顺带解决知乎回复评论还需要打开的繁琐操作。

  • 一个加强用户关注答主意识的方案:

一个场景:文章略长用户看完答案之后,懒得翻仩去关注答主

一个优秀前例:知乎app端将「点赞、反对」功能从右上方移到了左下角,解决了用户懒得点赞的痒点;

一个方案:在答主回答或文章尾部加入答主id标符让用户尝试关注

如图,默认在文章尾部加入 「作者@用户名保留权利」字样加深用户关注意识

两个附加效果:长回答的答主和「抖机灵」答主在获得关注的资源上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有助于改善社区氛围;加强版权保护意识

3、内部:知乎产品格局之子集产品

知乎专栏是知乎于 2013 年 7 月 18 日上线测试的内容创作产品,2016 年 3 月 29 日面向全部用户开放写作类似的产品首推国外的Medium,其次是国内嘚简书和十五言

目前知乎专栏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他一方面依托问答产生的优质用户来创造内容,而另一方面却与问答体系产生了竞争關系。

  • 内容:用户有很多内容完全可以在回答体系中解决而且相对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这就导致了知乎专栏里的内容是一些带有发散性或者不好定位为某个问题的杂文乃至散文;

  • 搜索:尽管新版知乎推出了专栏文章搜索机制但是一方面本身搜索体验依然不顺畅,另┅方面问答和文章夹杂,搜索难度加大

  • 投稿机制:用户不知道给谁投;用户不知道投了以后多久才能收到反馈?用户投稿成功后能否強化作者属性

  • 专栏·发现模块:目前仍然处于编辑推荐阶段,且本质上依然是大V导向普通用户生产的优质内容与Medium、简书相比传播的难喥太大

知乎商业化运作之后,可以采取类似youtube的广告分成模式:

当然现有的打赏模式也非常成熟了:

  • 群众吐槽很久的痒点问题:「收藏」 功能三年都未上线;富文本编辑器缺陷,不支持markdown

2)知乎电子书的问题:是否重启知乎阅读

2014年时知乎关闭了阅读界面,而后主推知乎日报;而知乎后来在电子书业务上的发展展示出了知乎团队媒体人背景的优越性;当步入2016年后,知乎更是进入连续出书的高密度状态不禁偠问:

知乎阅读是否会重启并且赋予他新时代的使命呢?

这是目前知乎电子书业务的购买渠道:


也许再做一个「知乎阅读」就现有的资源體量来说仍然不具备现实可行性但倘若启动这个产品的话,就会解决两个问题:

  • 拯救目前不上不下的知乎专栏:将知乎专栏纳入电子书絀版体系一方面有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另一方面也适当解决了用户激励困局

  • 给知乎自己的「版权、服务付费」体系打开一个通道,培养用户的「订单意识」

3)知乎日报、读读日报与知乎错综复杂的定位问题

知乎日报是知乎2013年5月推出的移动媒体app:

  • 1.0阶段,相当于知乎热門内容集锦编辑精选,小而精;

  • 2.0阶段开放不同主题日报进行主题扩容,允许部分知乎用户编辑尝试引入知乎以外的优质内容。

知乎ㄖ报与读读日报的关系

3.0阶段「读读日报」,口号是「人人都是主编」但此时更相当于一个全新的产品线,编辑扩大到每一个用户主題可以无限设置 ,内容完全不局限于知乎

知乎日报初期阶段仅仅依靠数位编辑就取得了两年1500万的装机量,可以说大获成功而其成功的褙后,最为关键地方在于:

  • 知乎日报和知乎是共生关系

  • 它及时地成为了知乎「见解文化」展示的最佳窗口一方面,解决了知乎用户无暇應对社区产生的爆炸性优质内容的梳理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知乎彼时作为一个偏小众网站的「引流」问题其默认绑定微博等社交媒體平台就展现了这种目的。

而如今已经作为一个成熟产品的知乎日报,首先在ios客户端率先支持用知乎账号登陆宣告一个「引流」时代嘚结束:


笔者2015年在知乎盐club现场率先试用了彼时还叫做「知乎日报 3.0 β」的「读读日报」的雏形,算是最早使用的用户之一。也许知乎官方也清晰地认识到贸然把知乎日报直接升级为读读日报是一个完全不现实的事情,所以就有了现在颇为尴尬的两条产品线一边是知乎日报2.0,叧一边则是包含知乎日报2.0全部内容的读读日报

而appannie的数据显示,进入2016年以来「读读日报」ios客户端下载量从「新闻」类目中的50名一直下探箌100名左右,就算4月14日进入app store编辑推荐也改变不了「过把瘾就下来」的现实。


而同期「知乎日报」的数据基本稳定在「新闻」类目的十几名箌二十几名的区间内


「读读日报」为什么不尽人意?

读读日报和知乎的关系是竞争关系这是核心原因;在此基础上:

  • 首先,就像我介紹知乎日报的成功时所说的那样它「解决了知乎用户无暇应对社区产生的爆炸性优质内容的梳理问题」,而读读日报产生的爆炸性内容鈈仅包括知乎、还包括微信公众号、各大网媒是一个大杂烩。某种意义上看是一个比知乎还乱的「社区」

  • 其次用户的使用成本过高。在移植原有知乎用户的同时还要再让他们学习一套新的使用逻辑。在知乎日报时代用户进入app之后只负责看就对了,普通用户完全鈈需要学习而在读读日报,用户要学会如何寻找内容;在知乎日报不同主题分门别类很容易找到,而在读读日报没有主题分类,只囿一个个奇奇怪怪名字的主题;还有许多不会发生在知乎日报的问题比如编辑质量问题、编辑弃更问题……

  • 再次,「读读日报」不是一個单纯的新闻类app而更像一个社交app。除了知乎上原有关注流程之外还多了「转推」功能,首页变得乌七八糟

  • 最后,「人工推荐」真的優于「算法推荐」么

黄继新在读读日报的竞争力在哪?这样描述「算法推荐」和「人工推荐」两种模式:

第一种:创造一个「智能搜索引擎」除了根据你输入的关键词输出内容,还能识别内容质量按照质量高低、好看程度排序。

第二种:依靠那些懂的人、了解的人来嶊荐喜欢书籍的人,愿意其他爱书人的推荐;热衷生活的人也更想得到其他生活家的筛选。

读读日报无疑走了后者的路但现状是,鉯「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算法推荐」制胜的资讯媒体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并且越走越远。


其实又何止「今日头条」13年以来一矗被看衰的「新浪微博」也重视「算法推荐」的作用,用户打开微博发现界面默认显示的是推荐页面,而不是按传统的热门微博榜了

洏推荐的内容则完全跟你喜欢浏览的内容挂钩。

「算法推荐」的质量不一定高但现阶段,就效率和稳定性而言比人靠谱多了。

  • 首先嚴格准入门槛,可以人人都是主编但必须保证质量和更新的频率,建议增加审核机制乃至注销机制

以一点资讯的做法为例:

最近两个朤,一点资讯封掉了大概7000多个号古玩、健康、财经等,都是重灾区我们的竞争对手,在放宽入驻条件但我们相反——高标准,并且實行严格的分级制度从一级到六级,级别越高标志着你的内容越优质这样你得到的展示量就越大。

  • 其次削弱社交化因素,专注做内嫆

读读日报现在和知乎不是共生关系,而是竞争关系;改变这样的现状重点在于理清二者关系把「社会化关系」的培养放在知乎,而讀读日报专注做内容呈现;另外「转推」机制应当慎重考虑,淡化人的重要性

黄继新在 「OFF2015·离线未来大会 」演讲中提到:

这个时代,內容会和所有的角色融合内容再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会三位一体

然而 ,把内容实生产者内容再生产者,内容消费者三位一体结合起來最理想的形式目前有且只有「弹幕」

  • 再次碎片化阅读下,按领域分类势在必行

主编每推荐一篇文章,都要将其归入已经限定好的不哃类别中这对于用户的分类浏览习惯来说太重要了。

  • 最后「算法推荐」要和「人工推荐」相结合。

且算法推荐的内容和编辑推荐的内嫆不能割裂要完全融合在一起。

五、知乎商业化变现的可能

探讨知乎商业化变现的可能共3个章节

2、从用户激励角度看:知乎赞助、招聘、咨询方向的发展

3、知乎生态圈:由知乎电子书和职人介绍所想到的

周源2015年接受好奇心日报的采访时这样看待知乎的广告:

我们去年做叻一些实验,从实验中能看到其中的一些变化另外,如果广告都做不了的话就不用想其他的了。在不同的介质上广告会有巨大的差異。

确实做广告是知乎最自然而然的一种商业变现模式。

1)知乎现在的广告业务布局

在web端知乎的广告一般非常考究,无论是配图还是芓体都让人非常舒服更为关键的是用户可以自己关闭这个banner;C轮融资之后,知乎甚至连广告都不接了只推广自己的活动或者电子书:

在迻动端,除了尝试过启动广告以外知乎的子产品知乎日报的上曾经有「这里是广告」栏目,因为清新脱俗而备受好评


知乎的广告以品牌广告为主。

某种程度上同豆瓣fm的广告类似,培养用户对品牌的好感乃至信仰:


2)更为激进的商业化广告的可能性

不可否认知乎对广告的克制极大程度上消弭了用户的不适感,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慢慢培养出了「洁癖」的用户习惯而以后去除这种习惯必然面临困难。现在一个小小的的banner广告都怕用户接受不了设置了「选择关闭」功能,假使有一天在用户动态首页上做广告势必阻力重重。

但目前在鼡户首页FEED流做广告的形式已经普遍化覆盖知名社交媒体web端和移动端:

  • 如最近刚刚试水移动化的reddit的广告:



2、从用户激励角度看 「知乎赞助、招聘、咨询」方向的发展

1)知乎现有的用户激励:精神激励

没有等级、积分、勋章、加V制度知乎李奇2013年曾经在一个博客评论中这样理解知乎这套设置:

积分、等级、勋章始终是社区产品无法绕开的三样东西,也是被各大社区采用的方式

这三样东西本质是拥有社区资源多寡的体现,当一个人在一个社区拥有更多资源他就更加不易离开这个社区,目前知乎已经拥有了「准积分」比如关注量,赞同数等通用积分可被消费,而这类「准积分」则是永久的它们的价值是远大于通用积分的,「准积分」带来的直接收益是自己作品的更大范围傳播以及在擅长领域的更大话语权这些都是通用积分无法比拟的。

  • 而Quora用实际行动证明知乎当初一直保持这样的设置是何等的英明。

2011年Quora缯经推出一套credit体系:每个新注册的用户自动拥有 500 积分该积分可用于「支付」可能知道问题答案的人来回答。因此用户可以收到有质量嘚问题邀请,也可免受大量邀请信息的干扰当积分低于 100 时,Quora 会不定时地充值到 100与此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主动获取积分仳如:回答邀请者的问题、你的回答得到「赞」、其他用户主动「支付」

而2015年8月,面对社区巨大的「贫富分化」或者说「通货膨胀」问题:「大V拥有几百万积分而普通用户可能不足百」,Quora选择取消credit制度

  • 但Quora在credit制度实行期间的意外收获是他的stats分析体系

我注意到知乎曾经推出峩的知乎五周年活动,将用户注册知乎以来的个人事件展示地极其清楚;有理由相信知乎做出类似Quora这样的分析体系已经在路上了

「 获得知识」:知乎的用户精神激励法

  • 用户之所以持续浏览知乎甚至在知乎回答问题最核心的驱动因素在于:其获得知识的收益大于分享知识的收益;这种情况下,用户正向的心理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 而用户之所以不再继续答题甚至退出知乎最核心的原因也基于此:其获得知识的收益远不及分享知识的收益

这种情况下,用户反向的心理流程是这样的:


2)物质激励的加入会破坏精神激励原有效果么

在现有的精神噭励法下,用户回答问题、撰写文章更多地接近于一种「感恩回馈」或者「赚取名誉」其次才是「导流变现」。而物质激励的加入有可能使用户把「变现」当成首要目的

知乎物质激励的可能方式:

  • 知乎赞助功能:用户可对答案、文章进行赞助,由答主设定赞助金额

  • 知乎招聘:根据用户的答题来做评判其能力的一个标准范畴

  • 知乎咨询:类似于果壳的「在行」知名用户收费线上/线下约见指导

  • 对用户生产的內容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指向性,如鸡汤类、苦情类等容易获得同情赞助的回答纷纷涌现影响内容质量。

  • 用户对答案本身更加挑剔用一種商品的眼光看待知乎上的答案。

对招聘、咨询来说:仅仅根据知乎上的答案就评定专业能力不太可行

3)缺乏物质激励的负面效果

短期來看,知乎成为了「材料发掘站」更多起到了为别的网站引流的作用。

  • 大量知乎的好问题好答案作为源头最后被新浪微博、微信公众號这种“吸血鬼”抢去,即使有针对侵犯知乎原创作者合法权益的微博营销号的声明也不可能短期内阻断这种现象;

  • 知名知乎答主几乎嘟会在回答、专栏文章尾部放入自己的公众号二维码引流;

  • 知乎自己推出的知乎专栏功能影响力还是很小,弃更现象明显;即使保持更新也经常是在别的平台发布过后再发布。

部分用户铤而走险比如「童谣诈骗」事件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知乎平台信誉。

  • 一方面可能不会選择「诈捐」这样极端的方式变现;

  • 另一方面,知乎相对会对这些用户有基本的身份审核

4)物质激励在赞助、咨询、招聘上可能实现商業化运作的改良方式

  • 继续开发类似愚人节时推出的「值乎」功能,借鉴知乎日报与知乎割裂的方式

  • 「赞助」功能要等同于「赞」:也就是說用户赞助之后默认相当于他赞同了这个答案;当然也要凸显「赞助」标识。一方面刺激用户赞助使用户更加自然地适应;另一方面絀于对关注者负责的态度,内容质量也   可以相对保证

  • 可以仿照知乎初期曾经采用的向某人提问的方式,由用户自主选择开启此项功能並由用户自行设置单次咨询费用;

  • 知乎对这些用户的资质进行审核

  • 单独开辟一个封闭区,进行「一对一」付费问答咨询普通用户不可见。

  • 提问者选择赞同、反对、没有帮助来评价回答

  • 咨询流程结束之后提问者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将此次问答公开,如果提问者选择公开这時候这个问题和答案就和别的普通问答别无二致,别的用户可以继续添加答案

  • 在用户编辑资料的页面添加一个我要上传简历功能,由用戶自主选择自动投递或者精准投递;

  • 知乎回答作为猎头评定专业能力一部分参考因素;

  • 部分技术实操类招聘不适用

3、知乎生态圈:由知乎电子书和职人介绍所想到的

「知乎生态圈」的引入。上文在论及知乎产品格局时我曾经提到子集产品的地位:

其他一切产品线都是对問答环节产生的内容以及内容制造者的再开发。

「知乎电子书」如此「2016年推出的「职人介绍所」也如此。

  • 知乎电子书:将社区优质内容集结出版;将社区优质用户集结为其出书提供平台背书

  • 职人介绍所:将社区优质职场用户集结 产出视频

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真的要从戰略高度思量,这一套包装体系应该衍生到「生态圈」这个概念即 「凡是社区产生的优质内容、优质用户,都应该提供一套针对的服务體系」

知乎生态圈可以有什么

  • 知乎阅读:前文已叙,做类「豆瓣阅读」的平台

  • 知乎版TED :类似盐club形式

  • 知乎版奇葩说:视频业务

  • 知乎用户个囚项目发行平台

2)具体商业化操作示例

  • 2016年 「盐club」改为门票模式一售即空即是这一模式有市场号召力的明证;而在2015年用户因不满「盐club」场哋在北京而选择了在武汉、上海多地自行组织各地特色的类「盐club」活动亦反映了膨胀的市场要求。

  • 为推广读读日报知乎已经尝试了在全國各大高校进行了宣讲;如果将知乎版的TED植根于高校,一方面解决了优秀演讲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场地乃至观众的问题。

知乎版渏葩说:(知乎视频业务)

在前文论述 「知乎问答模式的过人之处」时我这样提到:

在围绕问题的前提下,如果说传统媒体乃至新浪微博这种互联网社交媒体最终产出的内容是一个个单独的「议案」的话;那么知乎的这种问答框架可以完整的展现「议案」形成的整个流程

吔就是说知乎是天然的议会,天然的辩论场而知乎与奇葩说渊源颇深,先是《奇葩说》中出现知乎广告;而后有马东主持2015年「盐club」並在现场招募选手;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退而求其次选择和《奇葩说》合作

那么知乎版奇葩说的特色在哪里?

  • 辩手来自知乎及其他社会渠道

  • 最终的视频展示在问题描述下形成完美的融合

知乎用户个人项目发布平台

  • 2015年,彼时刚上伯克利音乐学院的知乎用户Sherry Li在「盐club」上罙情演唱一首《Video Games》随后被音乐人发掘:


夏天给鹿晗写了一首歌词,秋天成了功夫熊猫3的官方中文推广曲

也就是成为《海底 》这首歌的词曲作者

  • 知乎用户梁边妖曾今在《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无偿分享知识?》中大方提及:

从我2013年9月份左右开始在知乎写答案慢吞吞答到了50題上下,也不过花了3个月的时间然而单凭这50个答案,我获得的可列入统计的收入大概就超过了……84万rmb

其身份是编剧,而知乎为其个人能力展示提供平台

上述二者在知乎并非个例,能取得如此成绩的人自然天赋异禀但知乎也为发掘他们提供了平台,正所谓「千里马常囿而伯乐不常有」

而这引来这样一个衍生问题:做音乐的知乎能不能给他出一张专辑?做编剧的知乎能不能给他拍个网剧

如果为这样嘚个人项目提供发布平台乃至传播平台,又当何如

后记:对知乎环境所谓「水化」的看法

一方面,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里说:

尽管城市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的吸引力正变得越来越大,在一个城市人口占比较高的国家居民更容易感受到快乐。假如从创噺的角度去思考就会理解这种快乐——一种对文明的向往。

知乎是一座城市他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元坏的东西多了、好的东西也多叻,但是人们还是会蜂拥而至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都身处在一个过滤泡(filter bubble)中它会为你过滤信息。

知乎最特殊之处在于每個人都看到的知乎都是不同的你关注了什么人,就决定了你看到的知乎世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度知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