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分钟的电影许可在电影院里上映吗?

每日的合肥疫情防控视频会商会,来关注:

4月28日下午,第36次合肥市疫防工作视频会商会召开,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主持会议,研判合肥全市疫防形势,部署应对举措。

会议强调,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合肥全市上下迎难而上、众志成城打了几场“歼灭战”,广大市民极其支持,疫防人员极其辛苦,党员干部极其努力,今日疫情可控局面得来极其不易。但疫情诡异多变,风险还在身边,如有一点松懈可能前功尽弃,稍有一点疏漏就会功亏一篑。要统筹应急性处置和常态化防控,构建“平战结合”的科学防控体系。

一在应对病毒变化无常上下功夫。3月13日以来,合肥市疫防指挥部已会商36次、发布通告27期,部署具体措施100余条,以变应变与病毒进行顽强较量,但新情况、新挑战仍在不断出现。“五一”即将来临,伴随来(返)肥人员增多,必须做到“放假”不“放松”,认真实施好已部署的各项针对性举措。各地各部门要严守“两个第一”原则,即第一知情负责原则、第一落地负责原则,人人上前一步,处处相互帮衬,决不能推诿扯皮。当前正值春夏之交,是流行病多发季节,要做好多病共防、人物同防。

二在全面封堵漏洞上下功夫。要全面复盘既有病例处置工作,聚焦流调、转运、隔离三大环节,查漏洞、打补丁、强机制,保证全流程闭环管理、无缝衔接,防止出现“合成偏差”。赋码要既快又准,有错即改。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抓疫防,对泄露流调对象个人隐私、谎报轨迹、伪造行程码、逃避查验等违法行为要依法追究。交通、交警等部门要加强高速和国省干道沿线防控,处置非法运送中高风险地区人员行为。

三在防控常态化上下功夫。“平时”有备,方可“战时”无畏。抓紧研究部署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加快构建“一静一动”的核酸采样服务圈。“一静”即建设15分钟行程固定核采点,科学布局标配核酸采样“小屋”,方便市民就近就便采样;“一动”即组建流动核酸采样队,为行动不便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上门入户服务。备足负压救护车、移动检测车、专用隔离病区、集中隔离点等,作为疫情防控平战结合的重要基础设施。

四在力保经济正常运行上下功夫。坚持化危为机、危中寻机,围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启动“三上”活动,即招引“链上”企业、进行“云上”洽谈、可用“晚上”时间,诚邀各类行业龙头、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及其总部和优秀创业团队,入驻“合肥城”,成为“合伙人”。

五在保障群众生活如常上下功夫。封控区、管控区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及时解封,其中,封控区连续7日无新增病例,即可降为管控区,再连续3日无新增病例,经专家评估后解封。管控区连续7日内无新增病例,经专家评估后解封。封控区、管控区均允许通过代购、网购等形式购买生活物资,其中封控区配送上门,管控区可在小区集中点上自取。电影院、健身房、网吧及部分“五小场所”事关就业生计,可在符合疫防要求下恢复营业。要提前谋划高考、中考保障工作,确保做实做细做到位。

截至4月28日19时,今年以来合肥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例,无症状感染者41例;治愈出院25例,在院治疗18例。累计追踪密接9785人、次密接28604人、潜在密接3.7万人、可能暴露人员16.4万人,扩大筛查1996.4万人次,核酸监测6707.5万人次。

4月28日1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追踪密接72人、次密接167人,核酸检测已出结果均为阴性。

1.包河区“4·24”3名感染者排查管控情况。排查在肥密接1005人,核酸检测结果阴性1004人、阳性1人。排查在肥次密接773人,核酸检测结果阴性771人,其余结果待出。排查潜在密接578人、可能暴露人员5244人,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扩大筛查345701人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落实环境采样1890份,核酸检测结果阴性1880份、阳性10份。

2.包河区“4·22”感染者排查管控情况。排查在肥密接25人,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排查在肥次密接31人,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排查潜在密接6人、可能暴露人员71人,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扩大筛查1406人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落实环境采样120份,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3.蜀山区“4·22”3名感染者排查管控情况。隔离管控密接348人,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隔离管控次密接210人,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排查潜在密接95人、可能暴露人员893人,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扩大筛查222062人次,除管控区2名阳性外,检测结果阴性194744人次,其余结果待出。落实环境采样1033份,核酸检测结果阴性1021份、阳性12份。

4.蜀山区“4·18”9名感染者排查管控情况。隔离管理密接4570人,核酸检测结果阴性4567人、阳性3人。隔离管理次密接6068人,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排查潜在密接1105人、可能暴露人员8692人,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扩大筛查1804792人次,核酸检测结果阴性1786229人次,其余结果待出。落实环境采样8337份,核酸检测结果阴性8328份、阳性9份。

5.包河区“4·16”感染者排查管控情况。隔离管控密接3人,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次密接已解除隔离。

6.长丰县“4·14”感染者排查管控情况。该名人员在高速道口由120直接转运定点医院,无密接、次密接,无需扩大筛查。

7.长丰县“3·21”、“3·24”疫情,蜀山区“3·24”疫情,经开区“3·25”疫情,包河区“3·26”疫情,肥东县“3·27”疫情,新站区“4·1”疫情,肥西县“4·3”疫情,瑶海区“4·6”疫情,蜀山区“4·6”“4·8”“4·10”疫情,包河区“4·10”疫情,肥东县“4·11”,经开区“4·11”疫情,蜀山区“4·12”疫情、高新区“4·14”疫情已完成各项处置工作,密接、次密接均已按规定解除集中隔离并落实后续健康监测。

截至4月28日19时,当日合肥全市累计采集核酸样本1202572人份,具体情况如下:

截至4月28日19时,合肥全市累计接种新冠疫苗2314.3万剂次,其中:第1剂877.0万剂次,第2剂864.4万剂次,加强针364.8万剂次,3岁及以上人群“第1剂”接种率97.01%,“第2剂”接种率95.61%。当日接种疫苗0.7万剂次,现有库存39.2万剂。

今年以来截至今日19时,合肥全市累计采集核酸样本6707.5万人份(去年以来累计采样7344.6万人份,当日新增120.3万人份),其中,已出结果6631.7万人份,除之前报告的43份省内外来(返)肥及关联感染者、1份入境感染者样本外,其余均为阴性;新采样757732人份结果待出。全市累计采集环境、物品样本82.7万份(去年以来累计采集235.1万份),当日未检出阳性,累计报告15批、71份阳性样本(去年以来累计报告32批、141份阳性样本),追踪管理阳性物品密接1957人,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当日,追踪感染者密接72人、次密接167人,新增入境人员20人;今年以来截至今日19时,累计追踪密接9785人、次密接28604人,管理入境人员2884人。目前仍在集中隔离管理10683人。

《风起陇西》播出后,很多夸赞和质疑的声音都落在了“门槛高”。路阳不认同这一点。至少作为这部剧集的总导演,他从没想过设置门槛。

8年前阅读《风起陇西》的原著,路阳就相信这个故事,想拍这个故事。在与毒眸(ID:DomoreDumou)的对谈中,他说自己和原著作者马伯庸一样,喜欢“历史缝隙下的想象力”。

大时代的命运与小人物的信念感,是路阳作品里常常呈现的母题。这一点,在《风起陇西》《刺杀小说家》和《绣春刀》系列,及导演处女作《盲人电影院》中都有展现。

在这些故事里,“小人物”可以凭着信念和勇气不停向前,成为“英雄”,这是打动路阳的地方。路阳说自己作为普通人,会有无力感,也时常挣扎。而身为讲故事的人,故事里那些有坚定信念的普通人,也能让他获得力量。

小时候,路阳总想把那些带给他力量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长大后成为导演、拍出不同的作品,路阳依然在讲那些有关“勇气”与“信念”的故事。

只不过听故事的人变多了,有人信也就有人不信,对于这一点,路阳是尊重的。他希望能和观众平等地对话:“我这次讲的故事大家不喜欢,下次就试着讲别的故事,但如果你喜欢什么我就拍什么,那不成了骗你了吗?”

路阳还是要讲他所相信的故事。从2010年的《盲人电影院》到现在的12年,路阳认为在他的导演职业里是同一个周期,他希望这个周期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到七十岁,甚至更久。

在这个漫长的周期里,路阳想要始终保持他的“相信”。

“有些故事不能只有我知道”

路阳和电影的化学反应,始于少年时的一次“交换”。

小时候有小朋友来家里做客,看上了路阳很喜欢的玩具,路阳不舍得把玩具送出去,父亲和他说:“我跟你换,你把玩具给他,我给你一盘录像带,你可以录自己喜欢的东西。”路阳答应了。他用得来的录像带录一些动画片和电影,录好了拉着同学来家里一起看。

后来,家里买了VCD,路阳发现桌子上显眼的位置总会放着一些碟,父亲并不会给建议,任他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看。初二时,路阳看到了名为《刺激1995》的碟。“这得有多刺激啊!”路阳以为是跟《星球大战》《虎胆龙威》“007”系列一样“带劲”的电影,没想到看完之后傻眼了。

《刺激1995》在中国大陆后来的译名是《肖申克的救赎》,路阳看完发现,那是一个有关希望的故事。“希望能够让一个人如此坚韧不拔,在长达十数年的时间里,为了一个理想活下来,”当时的路阳第一次强烈地意识到,“希望真是个好东西。”

《肖申克的救赎》图源豆瓣

高中的某天晚上,路阳放学回家看到桌子上又有两张碟片,北野武的《花火》和萨布的《盗信情缘》,一口气看完后,他被震到了:这也太好看了,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电影?这俩导演也太厉害了吧!

之后的好几天,路阳都沉浸在这两部电影带给他的感受里。也是从那时开始,他意识到拍电影是一件很厉害的事,“感觉像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的通道”。

少年时期的文艺积累,有时会将人分化到两种路上:有人选择继续听故事,当一个文艺青年;有人选择讲故事,去当创作者。

路阳显然是后者,积累了很多观影经历后,他发现自己很喜欢给别人讲故事。“通过那些电影,我接收到了很强的东西,就觉得这个东西我得告诉别人,不能只有我自己知道,别人也得知道。”

最开始,路阳没有太多的“相信”,不觉得自己有多大的机会或者能力拍电影、讲故事。于是上了大学、读了工科。与此同时,路阳心里忍不住一直想着电影的事。直到毕业后,他做了工科的工作,当自己真的从事了其他工作,在岔路口就此与电影分道扬镳,思来想去,路阳觉得不能这样:“绝对不行,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个合适的工作,我还是要干点别的。”

2003年,24岁的路阳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趁着还年轻、还有时间,他“一定要去试一下”。因为他希望自己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要是不试一下,我肯定会后悔的,怎么着也得试一下。”

2010年,31岁的路阳完成了处女作《盲人电影院》。如果要划分职业生涯关键节点的话,这之前的十几年,是路阳的第一个周期。

在这个周期的结尾,路阳还是“挺慌的”。他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做什么:没有收入,“信念感”也时强时弱,伴随着结婚、成家带来的现实生活压力,路阳不太确定自己要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

虽然《盲人电影院》在国内和国外的电影节都拿到了奖项,让路阳得到了肯定,但并没有给他要做的事提供多大的便利。路阳觉得自己“并不文艺”,从一开始,他接触的、想要表达的,就都是“通俗”的东西,希望能得到观众的回应和反馈。

《盲人电影院》图源豆瓣

但商业上的成功,需要最初的杠杆和作用力。

《绣春刀Ⅰ》之前,路阳一直找不到钱。“前面拍了一个100多万的电影,突然说拍个3000万的电影,确实有点费劲。”

路阳形容当时的自己是“缺乏说服力的”。只有一个剧本,要说服投资方、说服演员,难度太大,连他自己心里都没底。两年的时间里,路阳一直处在未知的状态中,也曾动摇过。儿子出生后,他开始担心自己一直坚持的事是自私的:“我要养家糊口,得顾家。”

他想过放弃《绣春刀》,去写点别的挣点钱,妻子却不同意:“你这个事儿做了这么长时间,现在要去写别的东西?好歹得把它(《绣春刀》)做出来。”家人的支持让路阳觉得安心,他决定“再坚持坚持”。

回忆到这里,路阳才终于对毒眸(ID:DomoreDumou)说出“运气好”这个词。31岁,路阳拍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等到35岁《绣春刀Ⅰ》全国上映、得到了观众的好评时,他完成了当时的自己最想做的事,这种“梦想成真”已经比很多人都幸运了。

当时的中国电影,处在饱满的“相信”状态中。路阳成为宁浩“坏猴子72变计划”一员、入选了“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与宁浩、郭帆、陈思诚等人一起去好莱坞学习——雪球滚动了起来。十几岁时想做的事,都在一点点梦想成真。这一切与时代相关,若没了当时那份“再坚持坚持”的勇气,便没了根基。

路阳的“相信”开始得到回报,他想起一位“很厉害”的同学。上语文课时,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每天上去讲一首诗,那个同学经常讲一些连老师都不知道的东西,他的文科成绩是最好的,但最后却从事了计算机科学。

这位同学跟路阳说,如果一年读50本书的话,一辈子也看不完世界上所有的好书。“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你的时间相对于你想做的事情来说,实在是太短暂了。”

这时候的路阳,也终于有了那位同学所说的感受:想做的事特别多,时间开始不够用了。

和刚刚爱上电影时一样,路阳在做的事,仍然是“把好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只不过,听故事的人在变化,讲故事的路阳同样在成长。

2021年春节档上映的《刺杀小说家》是他成为导演十年后的一部重要作品。光剧本筹备就花了接近两年的时间,视效制作又做了两年多。

不少媒体都曾罗列过一系列的数字:“影片中异世界和角色的概念图画了2000多张;‘分镜’做了4个多月,分镜头故事板有2095张;整个场景搭建耗时5个多月,建了20多个摄影棚,搭建面积17万平方米。还用到了如动作捕捉、面部捕捉、虚拟拍摄、虚实结合拍摄等技术,是国内电影第一次大规模使用虚拟拍摄技术。”

而在毒眸(ID:DomoreDumou)曾经对话《刺小》的美术指导李淼时就获知,电影里战争开始的祭祀场面,最终呈现上虽然只有几分钟,却花了团队几个月的时间。“由于这场戏是异世界和现实世界特别大的转折点,要让观众身临其境、甚至“嗨”起来,就需要花这样的功夫。”

这与路阳的观念是一致的。在他看来,所有的技术手段,都是在帮助叙事,帮助观众进入到故事里。“如果不依靠技术手段,只是按照我们以前的经验,是不足以支撑起我想呈现的故事的。”路阳认为,如果用传统的皮套人、简单视效来表达,那么这个故事本身过不了他作为导演的这一关。

简而言之,他“不相信”。

最初《刺杀小说家》的小说打动路阳的就是一种情感力量:一个人不相信命运,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女儿,为此对抗、挑战着命运。“战胜命运无异于凡人在挑战一个神,那我得拍出来,得让大家看到。”路阳说。

少年时只是单纯地想把看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成本很低,而拍《刺小》的路阳,必须通过技术手段和投入,才能把那个震撼他的、关于“相信”的故事讲得好,他注定要为自己想讲述的故事付出更多。

这一点,与他玩游戏的状态是一样的。他玩《战神》、《黑魂》系列、《血源诅咒》《只狼》,最近也玩《艾尔登法环》,而后几个“魂类”游戏上手难度并不低。“有时候游戏玩家是这样,因为难,反而会在这些难当中获得乐趣。”

虽然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能理解路阳的大费周章,但他却始终认为自己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谁伺候谁,而是互相尊重的、诚恳的关系。“我诚恳地去讲一个故事,这次不喜欢,下次我试着讲别的故事,但如果是你想听什么我就说什么,那不成骗你了吗?”

刚刚完结的《风起陇西》,成为了这种理念的最新表达。

路阳通过自己的美学风格,打造出一个和原作气质匹配的“三国”,小人物们的命运在那里起起伏伏,这些都只是他想讲的故事的外化手段:普通人有了信念和勇气支撑,同样可以成为英雄。

这才是震撼到路阳的故事内核,也是路阳在2014年读到这个故事时的最大“嗨点”。他想把这种力量传递给观众,也很早就提过“与其拍成电影,不如拍成剧”。2020年,当新丽将金海曙完成的剧本交给路阳,执导《风起陇西》便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尽管《风起陇西》是一部市面上少有的古装谍战剧,也是少有的三国不拍大英雄拍小人物的作品,观众此前没有太多相似的类型观看经验,但路阳依然认为,市场上有的内容足够大家选择,所以,他想“弄点别的,提供给观众一些其他的选择”。

无聊是路阳的天敌。但与此同时,路阳与无聊的对抗,并不体现在先锋与实验当中。他不希望呆在所谓安全的模式里,不论是《绣春刀》系列、《刺杀小说家》,还是这次的《风起陇西》,创作的起因都是路阳被故事打动,他想要传递这个故事,并相信自己的相信是对的:

“我没有在特立独行、标新立异,只是在想如何把故事讲得有趣,有趣非常重要。”

路阳靠电影标记自己做导演之后的人生。

2014年《绣春刀1》上映,2017年《绣春刀2》上映,2021年《刺杀小说家》上映,他的计量单位不是年月日,而是那几年他拍过的电影。“我对时间概念特别清楚,每年发生了什么、那段时间我们为要做的电影做着什么样的工作,我都记得非常非常清楚。”

从2010年《盲人电影院》到现在的12年,是路阳导演的第二个周期。但这第二个周期,路阳不想给它预设终点,也不想用未来会拍出的某部电影作为划分职业生涯的另一个节点。他希望第二个周期可以持续到七十岁甚至更久,希望有一些东西是可以保持下去的。

“起码我们想要做电影的心是能够保持的。”

拍电影是路阳喜欢的事情,喜欢的事情还可以用来谋生,他觉得挺幸福的。“现在还能有电影可以拍,已经是幸运的了。”说到这里,路阳也有一些无奈。

每当有电影院关门的消息传来时,路阳的心都会被牵动。“怎么办?麻烦。对我们来说是很实际的问题,电影院少的话市场就小了,市场小的话电影的体量就会越来越小,以前能拍3、5亿的片子,后面如果只能拍1、2亿的了,该怎么办?”

疫情打乱了很多事情原有的轨迹和发展方向,电影和电影人也包括在内。

前段时间,路阳也经历了情绪低落的时期,他变得焦虑、工作效率低下,怀疑自己的信念感是不是不够了,“虚弱,觉得很虚弱。”

他没有放任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很快又用“相信”战胜了这种是虚弱。这种时候,他作品的人物会给到他力量,就像《风起陇西》里的荀诩,“荀诩不能放弃嘛!”“就是一直干,必须干下去,怎么能虚弱呢?太不像话了,好好干,别想那些有的没的。”路阳会这样跟自己对话。

在虚弱的时候保持相信,是路阳和他拍的故事里最清晰的信念感:“怎么能放弃呢?那不就是认输了吗?这哪行?哪能认输呢?”

这是路阳调整自己的某种方法,尽管他说自己并不擅长总结,只是一直坚信做电影是有意义的。而正因为相信电影的意义,就更不能因外界的变化去怀疑电影的意义。“情况越是不好,越要努力地好好拍,让观众看到。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这么做。”

从很小开始看电影,到多年后意识到电影的力量,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的路阳依然相信这一点:“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拍电影,大家都在一起,不停地拍、不停地输出,未来某天总会有化学反应发生的。”

路阳把拍电影这件事比作爬山。中国电影的环境、状态乃至攀登者,一直处在变化当中,攀爬的过程里,风景一直在变化,但永远能看到远处有非常高的、让人仰望的高山,那里有着厉害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是榜样,也是路阳信念的一部分。

在他眼中,爬山没什么技巧和方法,重要的是爬这个动作。“要一直爬。”

“你现在爬到百分之多少了?”毒眸(ID:DomoreDumou)问。路阳的答案是:“我才刚刚开始,刚爬了一个小坡。”

3月的电影市场,通常还处于春节档的余温之下,“但今年春节早,所以3月市场还是主要依靠新片的表现。”广州金逸珠江电影院线总经理助理谢世明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定档3月的影片已有20多部,涵盖爱情、喜剧、剧情、动作、悬疑、动画、惊悚、纪录片等多种类型,待映作品中,仍不乏值得关注的亮点之作。

仅从关注度来说,其中各个平台“想看”过万的热门影片达6部,国产悬疑电影《回廊亭》目前“想看”10万领跑,进口电影《新蝙蝠侠》《神秘海域》分别达到6.2万、4.3万,另外还有国产电影《卧鼠藏虫》《读心者之深海》《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等“想看”破万。“从过去几年3月上映影片的总数来看,一般可以达到35部甚至40部,所以目前定档的25部点片单还不会是最终上映的阵容。现在距离3月还有近一周的时间,仍可以继续期待影片入驻。”猫眼研究院数据分析师刘振飞说。

对于春节档影片来说,进入3月,公映期便已满一个月,将进入收官阶段。那么在3月份,春节档影片更多将体现一种“已经过市场检验的、丰富观众观影选择的”附加价值,而支撑大盘走势,还是需要依赖3月新映影片。

从目前来看,3月定档影片已达20多部,算下来平均一天一部的节奏。其中主打悬疑的影片有《男神游戏》《热汤》《回廊亭》《刿心剑》等4部影片,还有喜剧片《卧鼠藏虫》,纪录片《大国粮仓》《“炼”爱》,惊悚片《读心者之深海》《钟馗伏妖》《错乱空间》,爱情片《今年过年就结婚》《柳浪闻莺》《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可不可以你也刚好喜欢我》,动画片《妖怪手表:永远的朋友》,动作冒险影片《神秘海域》《新蝙蝠侠》,剧情片《让这首歌作证》《赤琰传说》《野夏天》《十三行》等多部影片的上映,为观众提供了多类型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其中,由章明执导、陈都灵主演的爱情悬疑电影《热汤》将于3月4日全国上映,讲述了大数据时代下四段交织而又平行的故事,势必为观众呈现出女性情感、生活的诸多可能性。该片入围华沙国际主竞赛单元,并在海南国际电影节举办亚洲首映时收获好评,这也为早春电影市场增添了别样的艺术色彩。

《回廊亭》则改编自东野圭吾推理小说《回廊亭杀人事件》,故事源于发生在回廊亭酒店的一场火灾,火灾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欲望纠葛,更交织着复杂的爱恨情仇。作为一部悬疑影片,刘振飞认为,该类型一直是内地电影市场供给数量稳定、产值稳定的常备题材,能够满足特定市场的稳定需求,影片“为爱复仇”的母题也有一定的增量空间。

作为3月少有主打喜剧的影片,逗笑观众的重任显然就落在了《卧鼠藏虫》肩上。《卧鼠藏虫》讲述了一对孪生兄弟自幼失散,多年来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天各一方过着截然不同的人生,却在离奇跨国重逢中开启各自别样人生的惊奇故事。影片情节荒诞离奇却引人入胜,总能让人乐在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3月,也吸引了纪录片进驻。

纪录片的《“炼”爱》,则真实地记录了生活在都市的五位单身女性,她们面临着各自不同的感情问题。影片用镜头记录生活中的小小切面,是一部观照现实生活的诚意之作。

《大国粮仓》由熊延江,袁隆平等主演,呈现了中国人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美”“吃得健康”的转变,以平民视角答疑解惑,了解中国粮食安全。

爱情片《柳浪闻莺》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的系列小说《爱情西湖》,故事背景取材于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江南越剧团两个姑娘与一个画家之间的情感纠葛。虽是二女一男的故事,但整部影片还是侧重于聚焦女性情感,站在女性视角来讲故事。

3月11日,将有两部爱情影片上映——《如果有一天我会离开你》 和《可不可以你也刚好喜欢我》。前者由青年导演李亘执导并担任编剧,齐溪、谢承泽、牛超、邱天、宋宁峰、陈永忠领衔主演,张艾嘉特别出演。影片讲述了交换生李小李(谢承泽 饰)来到日本东京偏僻的“渊野边”留学一年的故事。该片此前入围了第23届意大利乌迪内远东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同时提名了最佳处女作“白桑葚奖”;同年入围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主竞赛单元。

这是一部具有文艺气息的现实主义作品,“限定亲情、临时友情、类似爱情”等内容具有一定独特性,但“能否满足大众口味?”在刘振飞看来“还有待观察”。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如果有一天我会离开你》应该有一定的影响力,可能会获得一部分文艺片观众的青睐,但很难有强势的市场表现。

《可不可以你也刚好喜欢我》则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创作团队再度联手打造,改编自畅销同名作品,由简学彬执导,曹佑宁、陈妤、林映唯联手演绎。

以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为背景的《让这首歌作证》重点讲述了曹火星先生创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此后歌曲传唱到中华大地,激励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斗争的故事。

一直以来,3月可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档期,连接春节档和清明档。因此,相对春节档的热闹而言,3月则稍显平淡。

从定档的影片来看,3月电影市场国产新片主要以中小成本影片为主,目前来看话题度相对不高。基于此,谢世明等众多院线负责人也呼吁,“相对于热的档期、大盘而言,更重要、也最关键的是影片,影片的质量永远是最关键的。”他说,“很多影片都在传统淡季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好成绩。”他也希望在这个淡季能有“黑马”影片闯出来,从而撬起大盘。

进口片补充市场,本土故事或有亮眼表现

近日,进口片《神秘海域》《新蝙蝠侠》先后定档3月14日、3月18日。这两部影片的公映,将为3月市场再增添“颜色”。

蝙蝠侠作为受欢迎的超级英雄之一,每一次被搬上银幕都是令全球影迷瞩目的焦点,更诞生众多“破圈”经典。《新蝙蝠侠》由曾执导过《猩球崛起:黎明之战》、《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的马特·里夫斯担任导演,知名罗伯特·帕丁森饰演蝙蝠侠,佐伊·克拉维兹饰猫女,保罗·达诺饰谜语人,科林·法瑞尔饰企鹅人,杰弗里·怀特饰戈登警长,安迪·瑟金斯饰管家阿尔弗雷德。

《神秘海域》以寻宝为主线,改编自同名PS平台游戏,制作成本高达1.2亿美元,远超过《生化危机》《格斗之王》等同样来自游戏IP的影片。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很期待这两部影片的表现,谢世明表示:“《新蝙蝠侠》在国内有不少观众基础,很期待它的表现。”

但相对于早年进口大片的票房撬动力,就当前而言,进口大片对中国观众的吸引力正在减弱,饶曙光说,“虽然《新蝙蝠侠》会受到一部分观众的追捧,但是强度有限。一方面是美国大片对中国观众的吸引力正在减弱。另外由于疫情的原因,超级商业大片生产也受到了影响。”

曾经,进口影片是3月的“票房担当”。但近年,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蓬勃发展,这一现象正逐渐发生改变,从好莱坞大片“虎口拔牙”的故事不断上演。

在2019年,华语《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在3月斩获了9.17亿的票房,这一成绩相比当月票房冠军10.21亿的《惊奇队长》也不算逊色;在2018年,春节档影片上映半个月之后,仍然凭借优质的口碑在3月斩获10.98亿票房,以较大优势力压《黑豹》、《环太平洋:雷霆再起》等3月进口大片,拿下月度票房冠军。

刘振飞说,由于3月位属2月春节档和4月清明档两大热门档期之间,大体量国产电影倾向于选择在前后两个档期上映,相对来说3月一般是国产热门项目的调整间歇期,一些中小等体量的影片更多在此期间上映。

根据近几年的数据,2018年3月进口占比为52%、2019年3月为62%、2021年3月45%,可见在3月份进口电影一般会贡献半数的市场份额。刘振飞说,“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过往几年3月另外半数的票房还是由国产电影带动的,在与进口电影的同场竞争中,国产电影的影响力正在逐步上升。”

复工以来,观众在评价一部影片时,对于电影“剧作”方面的提及率进一步上升至26%,扩大了与制作(9%)和主创(10%)两方面的优势。

“根据数据分析,现在的观众更加关注电影的剧情,本土的故事自然能引发观众更多的共鸣,在进口大片丰富观影选择的同时,市场有能力承载更多国产佳作在3月同台上映。对于擅长在宽松空间进行长线发酵的中小体量佳作,3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刘振飞说。

高质量影片是观众走进影院的根本条件

疫情之后,电影市场的一大特征就是大型档期成为支撑电影大盘的中坚力量。市场的特征和趋势,是观众消费习惯的体现,而观众的习惯很多还是由市场本身培养的。

刘振飞分析说,2020年疫情期间行业停工停产178天,带来两个比较直接影响:一是影片生产的数量下降,二是片方回收项目资金的压力更大。所以复工以来,对于项目的档期选择、尤其是重点项目的档期选择,片方难免会倾向于票房产能更高的热门档期。热门项目更多选择在热门档期上映,非档期的热门项目相对减少,观众的观影选择也会顺应集中在热门档期,档期和非档期票房产能就会进一步分化,对于后续片方的决策来说,自然也会进入这一循环。

而跳出这一循环的根本办法,在刘振飞看来还是“一定要从提升观众的观影频次,培养观众在平日的良好观影习惯入手”。

从以往的数据可以看到,在春节档、国庆档、五一档等大片集中的热门档期,假期内的人均观影数量,目前还处于1.2部的水平,暂未出现显著提升。很多集中在档期上映的优质影片,并未能够发挥出真正的票房水平。

因此,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高质量影片充足供给是解决档期冷热不均的根本条件。

“与其在热门档期中彼此限制,不如选择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来获得更多空间。比如2021年11月上映的《扬名立万》就凭借扎实的剧作、精彩的反转,在首日1177万的情况下,最终取得了9.26亿的总票房,创造11月国产新映影片总票房的新纪录。”刘振飞说。

“只要有市场号召力的影片足够多,就能根本上解决或者至少某种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因为一个只有数天的假期档期,影片能够扎堆对数量总是有天花板的。毕竟,小长假里能够真正有好票房的影片就只有三五部。”谢世明说。

饶曙光认为,档期冷热不均的现象在疫情前也存在,疫情后有些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首先是从供给侧的角度看,缺少大体量的头部影片,淡季的影片类型丰富度也不够。从需求层的角度分析,95后、00后观众没有养成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一部分核心观众正在流失,对于后疫情时代电影市场构成最大的危机和挑战。”

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大体量的头部电影的带动,来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同时也需要花大力气培养更年轻的观众群体。饶曙光说,从目前来看,增量影片不够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尤其是大体量影片、高质量影片不足,影片类型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

只要是好的电影,现今的观众都会予以支持。

刘振飞建议,创作者在生产创作阶段就充分考虑目标受众和目标受众的需求。具有强情节、强情绪、强话题等核心竞争力的影片,哪怕前期热度不具优势,映后也会凭借优质的内容不断发酵,激发二轮观影动机;对于能够满足市场刚需的内容,像动作、喜剧、悬疑犯罪、亲子动画等类型片,也是能够持续号召目标受众观影的常备题材;基于优质的类型片持续运作、打造具有号召力的IP或系列电影,则能将观影动机前置;通过强化电影的社交属性,比如通过打造仪式感来附加观众额外的观影动机,甚至能够为市场培育出新的档期。

总而言之,观众并非不爱看电影了,只是观众更加倾向选择好电影,只要是内容足够优秀,在哪里都是档期。

挑战就是新的起点。目前,8万块银幕已经遍布中国的大城小镇,不断提升的观影环境,日益丰富的电影传播渠道和购票的便利性等,都是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电影是综合性艺术,与国家的综合实力联系紧密。依托发达的、繁荣的文化、先进的科技,中国电影理应进入品质年代,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电影未来可期。”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任仲伦说。

编剧:文宁/许渌洋/张仕栋/来牧宽

主演:任素汐/刘敏涛/胡可

剧情:绝望女人为爱复仇的欲望纷争。

编剧:彼得·克莱格/比尔·芬格/鲍勃·凯恩/马特·里夫斯

主演:罗伯特·帕丁森/佐伊·克罗维兹

类型:剧情/动作/科幻

剧情:蝙蝠侠深入哥谭市地下世界,调查名流被谋杀案真相。

编剧:雷夫·贾金斯/阿特·马库姆/马特·霍洛维

主演:汤姆·赫兰德/马克·沃尔伯格

剧情:年轻的内森与维克托·苏利文相识、冒险的故事。

编剧:文松/石明华/石明辉

主演:文松/贾冰/崔志佳

剧情:失散多年的双生兄弟的喜剧励志故事。

片名:《读心者之深海》

剧情:心理咨询师被客户影响到分不清幻觉和现实。

片名:《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主演:齐溪/谢承泽/牛超

剧情: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留学的故事。

主演:汪?/阚昕/郑云龙

剧情:上世纪90年代江南越剧团两个姑娘与一个画家间的情感纠葛。

剧情: 本片真实地记录了生活在都市的五位单身女性。

剧情: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不断总结完善“三农”发展思想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之路。

千筹网-领域的领头羊!深研电影、影视版权认购行业6年,以影视项目为契机,提供电影票房真实数据的正规电影版权认购平台,更多及信息,欢迎登录千筹网进行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所有电影都会在电影院上映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