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意思一个8阶BB成本大概多少

写在前面近来看到两篇争诸葛亮躬耕地的帖子,在看了几天后突然然想说一点儿个人的看法,所以就有了写这段文字的打算。声明  本人既不挺南阳也不挺襄阳,只是想和高人们讨论下三顾茅庐可能发生在什么时候,所以用史料包括但不限于三国志。  鉴于前所见两帖很多言语污秽不堪,在此有必要对某些热血青年提个醒,若有不文明回复,本人将会请求斑竹版务之。  在此主要讨论三顾茅庐发生在哪一年  一、 出师表写于建兴五年[太和元年]春  亮传,[1]‘[建兴]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出师表]’。  后主传,[2]‘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  二、 据[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可知,从三顾茅庐到写出师表的时候,已经过了二十一年了。  后主传[4]‘[建兴]三年……五月……改元。是岁魏黄初四年也。’  则,三顾茅庐当发生在建安十一年。  这与亮传,[5]‘时先主屯新野……’和先主传,[6]‘使[刘备]屯新野……十二年……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在时间上一致。    可是裴注有所不同,裴在出师表‘尔来二十又一年矣’后注[7]‘刘备心建安十三年败……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则备始与亮相遇,在败军之前一年时也。’  虽然我不明白,裴何不直接推出齐备与诸葛亮的相遇时间,可这与魏略却能相印证,[8]‘刘备屯於樊城……亮乃北行见备’。只是裴用出师表否定了魏略,却不直接推出‘二十一年’前是那一年,很是奇怪。  下面是出师表中的原话,也是离三顾茅庐‘最近’的一段。不但有地点,而且有时间。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诸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如果没有裴注也许不会有人争,三顾茅庐的地点[9]‘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10]德操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只是三顾茅庐发生在什么时间却没有人争弄明白了时间,地点就不用争了。因为据[6]如果是发生在十一年就可能是南阳,如果是十二年,则可能是襄阳。  裴在给[3]作注时不用‘当在建安十二年’而是用[7],可能是已经意识到了如果是建安十二三顾茅庐则与[6]有出入,以才这样说的吧。  当然也有可能是裴错了。拿苏武来说,天汉元年(前100年)使匈奴,始元六年(前81)年方回,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出使匈奴十九年,因为-81-(-100)=19。而建安十三年(208年)到建兴五年[太和元年](227年)是227-208=19年。裴却说是整二十年。这一点真的很不明白。那么是裴错了还是我错了呢?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难道说就没人给个意见么?
      本来就是“三顾茅庐”,时间跨越冬春,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啊!  从刘备第一次“遇”诸葛到最后孔明出山,是有一个过程的......  这位老兄可以从这个方面来研究研究。        
  作者:cpu8088_epgc 回复日期: 17:40:02   ============================================================  可是兄台要知道貌似只有最后一次才刘备和诸葛亮才见面的
  裴松之是个纯文科生,数学不好,算错了,备始与亮相遇应是败军之前两年,个人觉得裴错了
  赞一个!表扬!中国就少楼主等有心人!
  作者:北辰以南 回复日期: 17:49:12 
    作者:cpu8088_epgc 回复日期: 17:40:02     ============================================================    可是兄台要知道貌似只有最后一次才刘备和诸葛亮才见面的  ------------------------------------------------------------    
可你这个说法是《三国演义》小说里面的故事啊,呵呵    
也许刘备在新野、樊城屯防的时候,多次来【隆中】与我诸葛先师会面呢?(说起会面,烩面???我又想起新野小闲了,呵呵)    
  可诸葛先生的“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是从“咨臣以当世之事”的隆中对算起啊
  作者:权谋小子 回复日期: 20:28:28 
    可诸葛先生的“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是从“咨臣以当世之事”的隆中对算起啊  ------------------------------------------------------------    
&咨臣以当世之事&难道一定指的是孔明先生潇洒阐述《隆中对》的那次吗?    
  如果不是,刘备还三顾做什么?要是前两次有见上面,亮仔不早被请走了,所以是三次才咨,才有隆中之对,言之然否?
  作者:权谋小子 回复日期: 21:16:50 
    如果不是,刘备还三顾做什么?要是前两次有见上面,亮仔不早被请走了,所以是三次才咨,才有隆中之对,言之然否?  -----------------------------------------------------------    
如果你在你家附近遇到一个很投缘的朋友,为什么不可以“三顾”他家呢?呵呵  
“咨臣以当世之事”很好理解啊。当世之事多了,没有多次地交流咨询,怎么能够推心置腹,生死相托?没有这么一层铁哥们儿关系,如何肯清楚地阐述自己的军政主张,提出那么经典的《隆中对》呢?  
而且诸葛亮离开襄阳,也是曹操南征刘琮之后啊  
  陈寿写了“凡三往,乃见”说明第三次才又隆中对,而且只前他们已调查过对方,一见如故很正常。你和你朋友不是备、亮,老兄实在不该用自己的思维来想。而且刘琦逃到江夏都是亮的主意,怎么可能在琮降后才出山
呵呵,我也不过是和裴松之一样对这个“三顾”的故事觉得奇怪罢了。  
你看了陈寿《三国志》,但你有没有看到裴松之随后做的一段注解呢?  ------------------------------------------------------------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这段话被称为《隆中对》)&。先主曰:“善!”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裴松之注)《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適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当年裴老先生都对“三顾茅庐”的故事产生困惑了啊!    
到底是怎么个状况呢?      PS:我可没有说诸葛先生是“在琮降后才出山”的。  
我说的是诸葛亮在刘琮降曹后才离开襄阳。    
什么叫“.....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呢?    
这个21年,应该包括了诸葛和刘备结识交往,交流军政对策的那段美好时光啊!
  作者:权谋小子 回复日期: 22:13:47   陈寿写了“凡三往,乃见”  ---------------------------    作者:cpu8088_epgc 回复日期: 09:57:55   这个21年,应该包括了诸葛和刘备结识交往,交流军政对策的那段美好时光啊!  ==============================  看来我们还是有共识嘀  这二十一年肯定要从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见面开始啦,从‘凡三往,乃见’可以看出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的时候。那么是建安十一年呢,还是‘建安十三年前一年时’呢?  
  作者:草帮主 回复日期: 19:02:43 
    赞一个!表扬!中国就少楼主等有心人!    ===========================  多谢帮主捧场!    我只是在抛砖,真正的高见还有待怀玉者
  亮的《出师表》只提到三顾,就算之前真有什么事21年也不会算在内。“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说明亮一直跟着备,经过襄阳的时候亮建议备干掉刘琮,而不是琮降后亮才出襄阳
  亮的《出师表》只提到三顾,就算之前真有什么事21年也不会算在内。“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说明亮一直跟着备,经过襄阳的时候亮建议备干掉刘琮,而不是琮降后亮才出襄阳
  是建安十一年!和徐庶是同一年,就这一年投备的人多了表才疑其心。要没这些人,以备的军事才能也破不了夏候淳
  作者:权谋小子 回复日期: 15:46:12 
    亮的《出师表》只提到三顾,就算之前真有什么事21年也不会算在内。“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说明亮一直跟着备,经过襄阳的时候亮建议备干掉刘琮,而不是琮降后亮才出襄阳  ----------------------------------------------------------    
从“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 能看出诸葛亮是建议过刘备攻刘琮取荆州的;  
但&不是琮降后亮才出襄阳&这结论不知道是怎么得出来的......
  可不可以作个这样的假设:刘备屯新野时听说了诸葛亮,就三顾之于陇亩(亮传中有[5]时先主屯新野……凡三往,乃见)。  去夏侯惇那里放了把火(先主传,‘使拒夏侯惇、于禁于博望……一旦烧屯伪遁’),就回了襄阳,还劝刘表袭许(先主传,‘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  后来屯在了樊城,才有曹操南征时诸葛亮劝刘备袭荆州(先主传,‘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    那么,如果上面假设成立。则,诸葛亮跟着其叔父到了荆州(应该是襄阳吧),其叔父死后,就找了个地方种田去了。后来又被刘备请了出来,十二年的时候跟着向刘表“述职”的刘备回到了襄阳,接着又跟着刘备去了樊城。曹操来了,跟着刘备南逃又经过襄阳,只不过这一次没有停,甚至有可能连城都没进。  可以看出,诸葛亮到过襄阳三次,也离开了三次。
  知己啊!
  要是当时亮呆在襄阳城里,备进城找了亮再带走寿或松之肯定会交待一下。但没有,这就说明亮出山后就一直跟着备
  而且刘琮一直防备着刘备,不可能会让备进襄阳,琮知道备和亮的关系,也不能不抓亮,通过隆中对备知道了亮的大才,更不能让亮接着种地。所以亮此时不可能在襄阳
【隆中】本来就不在襄阳城内,呵呵    
我觉得是刘琮下了“降曹”的决心后,刘琦、刘备心里面当然都不愿意,但也很无奈......    
此时刘琦已经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屯兵江夏了。    看看这段《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文吧。    
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於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魏略曰: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末,尝为人报雠,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吏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於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於市鄽,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於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遂与同郡石韬相亲爱。初平中,中州兵起,乃与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及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与韬俱来北。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庶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犹存焉。)    
刘备从樊城南行,这时候诸葛亮和徐庶才同他一起离开襄阳的啊......      
没在汉水边呆过,当然不理解诸葛亮和襄樊的关系了,呵呵    
知道【樊城】和【隆中】的关系吗?      
  哈哈!隆中离襄阳就二十里路,刘琮要捉也很方便。所以亮、庶也跟着先主在樊城,南行的时候路过襄阳而已,不是这时才离开襄阳。您引用那么长似乎也并不能证明什么?!
  作者:权谋小子 回复日期: 20:10:33 
    哈哈!隆中离襄阳就二十里路,刘琮要捉也很方便。所以亮、庶也跟着先主在樊城,南行的时候路过襄阳而已,不是这时才离开襄阳。您引用那么长似乎也并不能证明什么?!  ----------------------------------------------------------    
我的意思就是,诸葛亮一直就在汉水边【隆中】生活,没必要跑来跑去的......  
曹操南征,先主南行的时候诸葛才随他南下的。    
  诸葛亮是刘备的人了,当然要跟他跑来跑去,他自己也说了“遂许先帝以驱弛”鱼也不肯离开水,从“与亮情好日密”也能看出他们一直在一起
  作者:权谋小子 回复日期: 20:53:55 
    诸葛亮是刘备的人了,当然要跟他跑来跑去,他自己也说了“遂许先帝以驱弛”鱼也不肯离开水,从“与亮情好日密”也能看出他们一直在一起  ------------------------------------------------------------  
问题是诸葛亮什么时候开始“驱驰”呢?  
襄阳和樊城,本来就是“鱼水相连”的感情啊,呵呵    
我就不知道南阳溜光蛋们是如何能把诸葛亮“顺口溜”到宛城去的,呵呵  
      
诸葛亮在蜀不设史官,又是为什么呢?
  三顾后立马就驱驰了。刘皇叔委自枉屈,三顾亮于草庐之中,感动得亮鼻涕眼泪一齐下,就跟备走了,“遂”就看出来了。老亮也许设了史官,但没流传下来,或是觉得不值得记
  诸葛说的是“遂许先帝以驱驰”,是“许”了,然而何时动身呢?  这就是一个时间点和时间段的问题了。      没仔细思考,不要想当然的“也许”。  就像南阳溜光蛋的逻辑一样,“也许诸葛亮在宛城那个小土包躬耕过”“也许在新野,也许在唐河,也许在叶县”躬耕......    关于蜀国史官的事情,《三国志》里面也有矛盾。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里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但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有这么一条记载: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     事实究竟如何,我们也不可能坐时空机回去看看,到底是设了还是没有设呢?呵呵    呵呵   
  陈寿最后的评语是靠不住的。身为晋臣,自然要踩一踩蜀了,但他毕竟是蜀之旧臣,便在一处透露出真相(陈寿有良史之才,不会犯此低级错误)。所以说蜀是设了史官的!
  作者:权谋小子 回复日期: 23:36:30     ==========================================================  兄台此言差矣!诸葛亮活着的时侯不设置写起居注之类的官员不能说明他死后别人不能观天象。就算他活着的时间也不见得他自己不看星星吧。再说了、如果不经常看看太阳月亮星星什么呢连春夏秋冬可都要分不清啰
  所以啊,‘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与‘史官言景星见’并矛盾之处
  史官就兼管天文、历法,本职工作还是记录帝王言行和国事,不可能为看个星星就设了史官
  作者:cpu8088_epgc 回复日期: 19:29:55   ========================================================  关于刘琦向诸葛亮请教安身术,不明白兄台想说什么  亮传有,‘会黄祖死’,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亮刚对刘琦说了安身术,赶上黄袓死了。  我刚才翻了下三国志,黄祖死的时间当为建安十三年春(吴主传有‘十三年春,……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  那么,刘琦向诸葛亮的请教,当是在十二年到十三年春之间。当时刘备也正好应该是在襄阳,并无不妥啊。    还有记得刘备还是在新野的时候徐庶就已经投靠了刘备了的。而三顾茅庐貌似也没有说是刘备和徐一起去的吧。您怎么就能肯定是十三年九月[武帝纪有,‘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刘备才见着诸葛亮并和他走一条道呢?况且,这差‘尔来二十有一年’也太远了吧    -----------------------------------------------------------  作者:cpu8088_epgc 回复日期: 22:32:26   诸葛说的是“遂许先帝以驱驰”,是“许”了,然而何时动身呢?  ===========================================================  天啊,您也太油菜花了吧!您把‘遂’字吃了也就罢了,总不能对亮传里的‘於是与亮情好日密’也视而不见吧
  因为一时间还没找到诸葛亮死后蒋琬刘禅有没完善百官,先抄后汉书百官二的一段在下面,  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丞一人。明堂及灵台丞一人,二百石。本注曰:二丞,掌守明堂、灵台。灵台掌候日月星气,皆属太史。
    不过呢,评语和传记当然不能混同,前者很多时候可能会虚指,比如‘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未必就真的连太史之类的看星星的官员都没有,有可能仅仅是没有分门别类地建立档案制度,让人想查什么的时候难以找到而已
   天啊,您也太油菜花了吧!您把‘遂’字吃了也就罢了,总不能对亮传里的‘於是与亮情好日密’也视而不见吧  ------------------------------------------------------------  
哥们儿,我没说建安十三年刘备才见着诸葛亮啊......  
我不知道你给出了这么一大堆文字,跟“诸葛亮离开襄阳的时间”有什么关系?    
我只是觉得刘备和诸葛亮在襄樊地区的交往,远不止“三顾”那么简单......        
  作者:cpu8088_epgc 回复日期: 11:45:13   =========================================================  您也不看看建安十二年之前刘备在哪里!
刘备在哪里呢?  
无非“新野”、“樊城”罢了...  
偶尔去偷袭一下曹操,呵呵    
知道不知道即使是今天的新野百姓,  
还是来襄樊火车站坐火车啊?    
刘备认识诸葛亮,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啊
  作者:cpu8088_epgc 回复日期: 13:30:24 
      ============================  从十一年,到十三年,也就两年吧  好几百天当然不是一天两天啦
  作者:北辰以南 回复日期: 13:54:23 
    作者:cpu8088_epgc 回复日期: 13:30:24            ============================    从十一年,到十三年,也就两年吧    好几百天当然不是一天两天啦  -----------------------------------------------------------  
对啊,就说这“二十一年”是个时间段嘛!    
《出师表》中,诸葛回想起和刘备从相识到共同创业以来的这21年,泪流满面啊......
  哈哈!备与亮的交情不是一天两天,但也三顾后才见过面。要不也不用徐庶给刘备介绍!
  作者:cpu8088_epgc 回复日期: 14:06:06   ======================================================  您还记得陈寿的‘凡三顾,乃见’吧!    先给兄台说,我可没工夫并且也没义务教你读三国志
  作者:北辰以南 回复日期: 14:26:59 
    作者:cpu8088_epgc 回复日期: 14:06:06     ======================================================    您还记得陈寿的‘凡三顾,乃见’吧!        先给兄台说,我可没工夫并且也没义务教你读三国志    ----------------------------------------------------------  
我当然记得“凡三顾,乃见”,呵呵  
前面我也把这段《三国志》文字贴出来了。    
不过我不知道你引用这一句想说明什么问题呢?  
你教我读《三国志》可以啊,只要你教的好,呵呵  
  下面是刚才贴在争论三顾地的贴子,虽然我这贴讨论的是三顾的时,不过,里面有我读三国志的思路。贴在下     对于您的问题我不作回答,绝没有看不起您的意思。仅仅是因为我没拜过公孙龙或他的徒子徒孙们为过师,虽然修过几天法律逻辑可也仅仅是为了拿学分。  对于三国志关于诸葛亮我是这样理解嘀:  三顾的时间当发生在建安十一年。  理由,一据写于建兴五年的出师表有‘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的句子。  二,亮传有,‘时先主屯新野……’(恕不多抄,争论这个都知道)。  而先主传中有‘十二年’三个字,在此之前说过屯新野,且最北到过博望(据我看过的一张汉末地图,博望在宛北偏东了一点,与现在南阳市区与方城县的博望镇方位相当。由于一时没找到那张图,暂不贴)在此之后说过屯樊。  上面两条有着合理的印证,所以说三顾发当生在十一年,刘备在新野与博望(相当于现在的南阳新野方城等地)活动时发生的。    如果是在襄阳,也有几个不合理之处  一、出师表说的是南阳。  二、亮传,说的是先主屯新野时刘备听说诸葛亮的,并接着写了三顾。如果刘备与诸葛亮在屯樊时相见,陈寿没有理由不写成‘时先主屯樊(或时先主在襄阳)。初徐遮见先主于新野,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就算陈不这样写,也得另行交待见亮的地点吧!  三、先主屯樊城从三国志上来看当为建安十三年,若此时三顾则于出师表‘尔来二十有一年’差太多。  四、裴注认为‘刘备以建安十三年败,遣亮使吴,亮以建兴五年抗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则备始与亮相遇,在败军之前一年时也’。这倒是很符合襄阳说,因为先主传建安十二年刘备刚好在襄阳。只是首先,我不知道裴是怎么得出来建安十三年(208年)至建兴五年(227年)‘整二十年’的。也许是古代算法不同,可我记得汉书讲苏武出使匈奴从天汉元年(前100年)使匈奴,到始元六年(前81)年回,写的是十九年。不明白!其次,如上面二,陈在亮传里写三顾时并没有提到襄阳。    写在后面,我小时侯是好读书,可求解很累,渐渐地也就没了兴趣。上面是我这几天读三国志时得出来的。并且我还开了个贴来讨论三顾茅庐发生在哪一年。绝非我要卖弄什么,仅仅是因为论史的贴子,要心平气和。也正是这个态度才对兰州颇有微词,因为兰州的表题也太烧饼了,以至于让我想到了肥猪油。如果见了诸葛亮问了地点谁还跟你争?    关于李兴‘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的祭文我还想说点儿看法。  之所以在沔阳祭,是因为‘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於沔阳’。立庙于沔阳的原因裴注引襄阳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於是始从之。’  可见,立庙于沔阳与三顾无关。之于‘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可能指亮传中其祖籍而言。‘轼’在这里主要是敬语[释名:軾,式也。所伏以式敬者也]的意思,并非站在隆山俯看沔水的北边。
   三顾的时间当发生在建安十一年。  ---------------------------------------------------------  
光是你这个定论我就要打个问号。  
为什么“三顾”一定都安排在建安十一年呢?    
   出师表说的是南阳。  ----------------------------------------------------------  
出师表里面的地理名词【南阳】,跟现在的这个“南阳市”能混淆吗?你既然看了很多史书,应该知道“南阳刘秀”的故事吧?    二、亮传,说的是先主屯新野时刘备听说诸葛亮的  ---------------------------------------------------  
刘备屯新野,在哪里听说诸葛亮的呢?是不是还是在襄阳?  
    三、先主屯樊城从三国志上来看当为建安十三年,若此时三顾则于出师表‘尔来二十有一年’差太多。  ------------------------------------------------------------  
不知道楼主想说明什么问题?前面不是说过“三顾”是一个时间段不是一个时间点吗?  
你把这个时间段到底要定在哪一段呢?      四、裴注认为‘刘备以建安十三年败,遣亮使吴,亮以建兴五年抗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则备始与亮相遇,在败军之前一年时也’。这倒是很符合襄阳说,因为先主传建安十二年刘备刚好在襄阳。只是首先,我不知道裴是怎么得出来建安十三年(208年)至建兴五年(227年)‘整二十年’的。也许是古代算法不同,可我记得汉书讲苏武出使匈奴从天汉元年(前100年)使匈奴,到始元六年(前81)年回,写的是十九年。不明白!  ------------------------------------------------------------  
我的理解是,一定是裴算上了建安十三年,所以才整整二十年啊!  
227-208+1=20,不知道你是如何理解的?    
再往前推一年,即建安十二年就是“三顾”终于访得卧龙的时间。    
也就是说,可能从建安十一年刘备从水镜先生处得知“此间有卧龙凤雏”后,就开始了他寻访诸葛的过程。    
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了。
  作者:cpu8088_epgc 回复日期: 20:54:15   ===========================================================  我说建安十一年,是因为亮传有‘尔来二十有一年’,算法参照苏武使匈奴十九年。上文有,不再缀述。亮传里的南阳指南阳郡,可以是新野也可以是宛城或博望,当然也可能是限于南阳郡的其他地方。    二、说你没读过三国志你还不服气,再读读去吧    三、我再说一次三顾,并且强调下第三次也就是刘备见着诸葛亮那次不可能是在樊城的时候,前两次当然也不会    四、请参看一。再给你说详细点,建兴五年春诸葛亮屯汉中,之前写了出师表。刘备建安十三年九月败走夏口,按月算还不足十九年,何来‘整二十年’?
  三、我再说一次三顾,并且强调下第三次也就是刘备见着诸葛亮那次不可能是在樊城的时候,前两次当然也不会  ---------------------------------------------------------  
为什么不可能呢?不明白你的意思,请赐教。    四、你以“建安十三年九月刘备败走夏口”为“倾覆”啊?难道“刘备败退新野、樊城”的过程都不是“倾覆”?难道这个“倾覆”是一个时间点完成的事情?它也是一个时间段的故事啊.....    
所以裴松之的“整二十年”也很好理解了。    另外,
刘备既然依附刘表,他来襄阳的机会当然很多了,结识荆襄才俊的机会当然就大得多。          
  作者:北辰以南 回复日期: 19:45:11   =======================================================  关于李兴那段被人指出了错误。汗!  看来还得多多向卖花生的学习现炒现卖的功夫啊    不过我又翻了些资料,一会上图
    好的,等你的图。    
  作者:cpu8088_epgc 回复日期: 01:13:48   ============================================================  三、在樊城时间不对    四、先给你读下裴注,‘臣松之案:刘备以建安十三年败,遣亮使吴,亮以建兴五年抗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则备始与亮相遇,在败军之前一年时也’  先主传说,建安十三年九月[武帝纪有,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刘备在樊城听说曹操来了,一口气跑到了夏口[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不,应该说是到了襄阳城外坐在马上还喘了口气,同时对站在城上的刘琮喊了句,‘贤侄啊,曹操不会给你什么好果子吃,还是跟为叔的一道跑吧’。由于刘琮没理他[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就接着一溜烟奔夏口去了。  提醒你下,十三年九月刘备是从樊城经过襄阳跑到了夏口,没新野什么事儿。    顺便说下,教别人读史书真的很累。也没义务给不出束修的学生上课,再问这样低级的问题我可是要出学费嘀    -----------------------------    作者:cpu8088_epgc 回复日期: 21:10:50   ==============================  由于还不确定那图会不会侵犯著作权,就先回答了你上面的问题,同时我也在找些补充资料
  北辰以南  等了半天,你的图不来,我就再等了    还以为你《三国志》读得多明白呢,呵呵  你把这段话解释了半天,到底想说明什么问题呢?  以后不用麻烦你翻译文言文了,你的翻译根本值不了一文束修钱。    说明刘备“建安十三年”在樊城?    真的不知道你想说明什么问题,呵呵        
  ‘臣松之案:刘备以建安十三年败,……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  ==============================  只抄!不解释!  同时学郦道元抄李兴写的‘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时有选择去把‘登隆山以望远’扔了只写‘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不过我还是纳闷呢,人家明明是在‘沔阳’他郦却非要安到在沔水南岸那个叫隆中[酒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的地方。让人费解。
  看看,  在潘老汉的帖子里我就提过叫大家讨论“沔之阳”的问题嘛。    这个“沔之阳”是指后来的湖北沔阳县吗?  如果不是,它和【隆中】又是什么关系?  LZ凭什么说隆中在“沔水南岸”呢?    到底东汉三国时代的“沔水”,是哪一条河流呢?  它跟后来湖北【沔阳】这个地名的得来又有什么关系呢?  为什么这个【沔阳】现在又改称【仙桃】了?        
  作者:cpu8088_epgc 回复日期: 01:08:39   ============================================================  愿听您关于‘沔之阳’的高论
    楼上的,要先上点束脩不??呵呵    世界杯快开始了,明天再聊吧,好不好?
  本人支持楼主的观点,在这里愿虚心讨教:    
本人认为考证史料证据的出处、时间极为重要,应以最早的史学家写的正史为主,当事人的自述为主。后朝后代、其他人写的次之。能够相互印证的史料为主,孤证次之。自己的简历只有自己最清楚,过几十年后史学家也未必弄得清。假如潘正闲是个史学家他肯定会把他的襄阳说观点写进史书,如诸葛亮籍贯在襄阳、诸葛亮一生未到过宛等等,过几百年的后人如何评价呢?只好“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了。本人想说明以下几点,望指正:    
1、“……时先主屯新野。……凡三往,乃见。”陈寿正史《三国志》说的很清楚是在新野时乃见,那就是新野,不可能是其他地方。  
2、“尔来二十又一年矣”亮自己说的时间与陈寿记载相互印证,形成了证据链,那就不可能是其他时间了。  
3、“…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两个“有”字已肯定刘备得到、拥有了诸葛亮了。  
4、“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琦乃将亮游观后园”:“亦深”二字说明刘备器亮之后,刘琦“亦深器亮”。这时的诸葛亮已经跟随刘备往来于襄阳、新野了
5、“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诸葛亮更是跟着刘备到了樊城,后又去了夏口。  
6、“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亮乃北行见备”、与已经形成证据链的诸葛亮自述的时间、地点都不符合,也与陈寿记载“则非亮先诣备,明矣”不符合,是不可取的,只能“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了。      
  人家不按你的年算的不行的哦,为什么忘了其中有句,说的是亮亮哥可能是先见过备备哥,但是备备哥没怎么重视啊,就是说还没机会展示自己呢,他又跑回去了,最后听说了这个人才去追见,三次才见了,但是三次真的很可能不是一年内,人家那年代交通不发达联络也不发达,搞不好亮哥也贪玩的不是真的种田的呢?然后地点之说的话我不大懂,因为那个时候的地点什么郡的都太大了包含很多地方你要具体的话没办法吧
  作者:tolybb009
回复日期: 01:41:00  ==================================================================  你说的是魏略吧‘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亮乃北行见备……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先不管是亮见备还是备见亮,你读过出师表吧‘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从出师表中可以看出是备先见亮无疑,裴在作注时早已指出了  再者从‘见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来看,第一,刘备在新野时听说了诸葛亮,注意是听说,从来没见过,‘此人可就见,吵可屈致’这九个字已经说的很明白了;第二刘备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也就是说‘尔来二十有一年’只能从刘备去的第三次见着面时起算。    另外,正如你说的,什么郡的都太大了,包含了很多地方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认为诸葛家族到过荆州却从未去过襄阳呢
  作者:番正闲扯蛋
回复日期: 15:14:15  =========================================================================  首先感谢您关注本贴,  对于您的看法我表示认同  从先主传可以看出刘备在建安六年到十三年的活动范围  建安六年备去投奔的刘表,刘表面子功夫作的很足‘自郊迎’,并且物质上也不差,‘益其兵,使屯新野’。而刘备正是在新野时听说了诸葛亮,并且‘由是遂诣亮’。  由于我还没找出来‘使[刘备]拒夏侯惇、于禁于博望]的具体时间,只知道在‘十二年’之前,所以只能确定建安十二年之前刘备在新野、博望之间活动。可就是这样,也不能就说十二年之后,曹操南征刘表前刘备没在上述地区活动。  关于刘琦向诸葛亮求安身术,应该是在十三年春,因为‘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这句,‘会’字表明刚好当时黄祖死了,而黄祖死是在建安十三年春。所以这只能说明建安十三年春诸葛亮到过襄阳    如果从三国志或其他可信度较高的材料上找到了刘备出兵博望的时间也许能更好地来做为旁证来证明‘备诣亮’的时间  只是我并未认真读过三国志,需要材料的时候才去找,对于没找到的只能推测一下  见笑了
  我还想说一点儿,我对诸葛亮在南郡有家,表示怀疑  一,如果诸葛亮家在南郡,出师表没有理由写成‘躬耕于南阳’  二,此表是写给刘禅的,如果是襄阳西二十里的地方,那就更不可能这样写了,因为南阳地方很大,会让刘禅误认为可能在以宛为中心的地方  三,之所以有说‘隆中有亮故宅’是因为裴注引蜀记晋镇南大将军刘弘让李兴写的宅铭的记载说,‘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  从‘于沔之阳来看’不可能在襄阳城西。‘从登隆山以远望’来看‘立碣表闾’的地方有山,至少是个小山坡,遍查水经沔水襄阳城西没有隆山,反倒是湖阳东边有个叫隆山的地方  所以结论正如某些网友说的‘南阳卧龙岗未必是诸葛亮的躬耕地,襄阳隆中却一定不是’
  按粗略的年头算法,去年到今年,是两年了;但按精确的时间算法,去年7月到今年7月,该说一年。  裴松之是按粗略的年头算法计算的,但诸葛亮自叙的是从“遂许先帝以驱驰”之时到北伐出征之时,“二十有一年矣”,开头和结尾的时间都很确定,这应该是适用精确的时间算法~~  所以,我认为是裴松之算错了,:)
  作者:北辰以南
我还想说一点儿,我对诸葛亮在南郡有家,表示怀疑    一,如果诸葛亮家在南郡,出师表没有理由写成‘躬耕于南阳’  ………………………………………………………………………  北辰先生:您好!本人对您认真论史的态度表示敬佩!    
本人认为:‘尔来二十有一年’应指207年至227年间,包括207年,正好二十一年。从刘备第三次顾亮时起算是准确的。  
207年备在新野时已经得到亮了。这是有据可查的。现在的问题是襄阳说认为备顾亮时宛在曹手,备不可能去敌占区。备顾亮不是一次一月,或者是一、二年内也未可知。也就是说205、206年宛是否在曹手?是个关键问题,史料证明这期间宛在刘表、刘备手里,就否定了襄阳说的质疑。    
襄阳说提出的所有证据都是在证明诸葛亮在襄阳有故宅、旧院、旧房、亮家,无一条能证明“草庐、躬耕”《三国志》是正史,已经证明了三顾的是草庐,躬耕于南阳。   
故居地不等于躬耕地。这是两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的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诸葛亮在十七岁前居住过襄阳,而十七岁至二十七岁间则躬耕于南阳。把亮家和躬耕地分开来理解,你以为呢?    
“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证明:1、诸葛亮离开了居住地襄阳,到南阳躬耕种田了。2、刘备顾的是草庐,不是宅、家、院。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证明:诸葛亮自己再次说明:躬耕于南阳。而不是其他地方。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困于南阳”《后出师表》证明:曹操在南阳宛城被张绣打败。    
以上历史记载出现的三个南阳,都指的是宛城。 如果说三个南阳都在襄阳一带,或两个南阳在襄阳一带,一个南阳指宛城,岂不是开了国际玩笑?也无据可查呀!          
  作者:满坐衣冠胜雪
回复日期: 10:36:53  =========================================================================  我支持这个见解    并且,裴并未直接指出是建安十二,原话是‘前一年时也’  我就不明白了,建十三年败都知道的没必要再提一遍,裴却不惜笔墨写那么多  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裴认为,‘尔来二十有一年唉’有误,所以要提出来。但又不好否定出师表,就理解成建安十三年的前一年时了  二,就是裴真的算错了
  作者:番正闲扯蛋
回复日期: 12:35:37   北辰先生:您好!本人对您认真论史的态度表示敬佩!  ===========================================================================  真让我觉得脸在发烧呢  兄台谬赞了    我看了挺南阳和挺襄阳的两个贴子,其中南阳说极力想证明的建安十年十一年宛在谁手中,襄阳说认为宛城很乱不适合躬耕  对此,先说点儿个人看法,张绣差点杀死曹操那次,青州兵溃败中抢掠,受到了于禁的打击,后青州兵说于禁造反,曹操就指出于禁是‘讨暴’。并且,古代两军对战,百姓是可以观战的所以诸葛亮躬耕在宛城外并无太大的危险,首先他不是南阳人,不会被征兵,其次,‘青州兵’毕竟是少数    下面说建安十年十一年宛在谁手中    武帝纪,‘十年春正月,攻谭,……冀州平。……夏四月,黑山贼张燕率其众十馀万降……故安赵犊、霍奴等杀幽州刺史、涿郡太守。三郡乌丸攻鲜于辅於獷平。秋八月,公征之……冬十月,公还鄴……幹还守壶关城。十一年春正月,公征幹……秋八月,公东征海贼管承,至淳于……十二月春二月,公自淳于还鄴’    夏侯惇传‘转领河南尹。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鄴破,迁伏波将军,领尹如故,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建安十二年,录惇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  先主传,‘……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    从武帝纪来看,当时曹操兵力在北方  从惇传来看,当时惇为河南尹,并未控制南阳郡  从先主传来看,博望为荆州势力的边垂,不然刘备不可能屯兵博望  顺带说下,当时博望为南阳郡一县,范围大概为今方城县,可能包括一点南阳市东北郊区而不完全包括方城县的最东和最北的乡镇    至于‘故居地不等于躬耕地。这是两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的两个概’你说的呢也有道理,毕竟,我没有找出诸葛玄没到过襄阳的证据  况且诸葛玄去襄阳投刘表,肯定要把家属安排在襄阳城,或离城很近的地方,他死后,家属很可能会为了生计搬迁  而故宅之说也未提到过‘三顾茅庐’
  历史.淘尽英雄★⊙----欢迎你的加入。周五晚八点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前三甲均有奖励。惊喜多多。让给我们一起回味那些经典的陈年往事吧。              ★历史.淘尽英雄★⊙----欢迎你的加入。周五晚八点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前三甲均有奖励。惊喜多多。让给我们一起回味那些经典的陈年往事吧。  
  作者:北辰以南
回复日期: 20:12:34  其中南阳说极力想证明的建安十年十一年宛在谁手中,襄阳说认为宛城很乱不适合躬耕  …………………………………………………………………  北辰先生:您好!您确实下了功夫在引经据典,而且提出了新的看法,新的证据说明宛不在曹手。  
南阳说要证明这一点是针对襄阳说提出的宛在曹手那是敌占区,刘备不可能去敌占区三顾,现在看来大量的证据证明宛不在曹手,备顾亮顺理成章。    
襄阳说认为宛城很乱不适合躬耕,针对这一点本人认为:战乱与躬耕没有必然联系。亮说:“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南阳连年搔扰战争不断,说搔扰战是曹操并没有派重兵镇守南阳,打完仗就带兵走了,这一点已经证明。南阳可为乱世,襄阳长年无战争,可为歌舞升平,太平盛世,,亮已经说明“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这个乱世难道不是南阳吗?而且前句已经说躬耕於南阳了。如果在襄阳亮能说是乱世吗?符合实际吗?    
再说“不求闻达於诸侯。”这句话。南阳是张绣、刘备这些小军阀统治,而襄阳是荆州治所,达官贵人多如牛毛,在襄阳更容易“闻达於诸侯。”名扬天下。而在南阳则不易“闻达於诸侯。”。亮自己说“不求闻达於诸侯。”难道不是在南阳吗?    
本人认为应该相信亮自己说的话,他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如果证来证去把亮说的话证翻了,跑了调,那就没意思了。您以为如何呢?愿听您的高见!  
  三国志《魏书》有“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公遣曹洪击之不利还屯叶,数为绣、表所侵,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攻舞阴,下之”(原文无句读,能肯定的部分我才加上去)舞阴、章陵、宛、湖阳均为县名,南阳在三国前只王莽时称过县,其他时均指郡。那时候官方和民间要说南阳,肯定不会是指南阳县了,反贼的说法还敢说?要说南阳县,就是扯淡,南阳不是南阳县,更不是宛城,不然后面不用多此一举说宛城。故此文中理解南阳为“南阳郡“,”南阳郡下的章陵等县反叛了”。同样《出师表》里“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也理解成南阳郡,不是南阳县,更不是宛城。这个范围太广了,那诸葛孔明到底躬耕于哪里?  南阳郡那时的地理划分是从哪里到哪里?  190年,荆州牧刘表移治所于襄阳。荆州范围可大了,下面好几个郡。南阳郡、南郡都包括在里面。  有传,206年,曹操置襄阳郡。就算他置了,孙刘政权会承认吗?  扯个不相关的话题  后汉书,明明有说,汉光武帝生于南阳蔡阳,南阳是郡,蔡阳是县,蔡阳在哪块?就在现在枣阳的南边。南阳是帝乡不假,但古语的南阳郡跟今天的南阳市不是一样。汉时,南阳郡太大,已经包括今枣阳、随州部分区域。至今枣阳的吴店镇还有皇村这个地方,皇村不远有白水寺,《枣阳县志》载:“乡人祀汉光武,明宣德中,僧真隆改以正殿供佛,以西偏三楹祀汉光武,旁列云台诸将木主。“枣阳也有春陵,旧址也有。  南阳市有没?我不知道。  刘秀生于古时的南阳,现在的湖北枣阳。没错。。  但枣阳贪心不足,居然还想抢去李白《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唐玄宗时,行政区域为道、州、县,没有郡的说法。那时南阳分邓州、唐州,枣阳县归随州管,和邓、唐同属于山南东道。李白还作有《襄阳歌》《随州歌》。要说诗作于枣阳,干嘛不用襄阳、随州的名字。再说,枣阳虽有白水寺,有滚河、沙河、白水,却没有发现过石激。至少南阳有石激。我觉得这诗是作于南阳。
  刘皇叔!当世英雄!三往寻访孔明。如若一往不见,翌日二往亦不见,必隔数日或月余再往,更甚者数月再往!!!前两次就算诸葛亮不在草庐,但隔这数日月余之久。家人或外人也会传话到孔明的耳里吧!!!???  为什么诸葛亮竟然也不到刘备府上拜谒???更有俗见曰:诸葛亮炒作!!可笑,一个当世名人寻你数次,你有必要故高深吗???可见,诸葛亮并没有择主而往的愿望!!!百家讲坛电视讲座那些个砖家叫兽完全一派胡言!!!诸葛亮好为梁父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垒垒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诸葛亮好为此诗必是感慨:忠君之士易寻,信士之君难遇!千古以来,莫不如是!多少谋臣被失信!多少忠骨无善终!!!可见,诸葛亮出山的意愿并不强烈。刘备三顾之时,必是苦求一番!!!  诸葛亮在隆中时的心态“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刘备三顾,素以仁德布天下之称,诸葛亮感知遇之恩”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后遂随刘备而去!  (罗贯中必然非常熟知乱世隐士之心,演义之述,贴切入骨)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顾茅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