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故宫安全保卫措施:侍卫犬力保平安夜(图)

组图:看不见的故宫_新闻中心_新浪网
组图:看不见的故宫
.cn 日01:47 新京报
透过中左门看体仁阁
保和殿台阶
  想看故宫很容易,任何人只要买了门票,走进午门,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它。但是,未必能看得见故宫。这里的看不见有三种原因:一是故宫正在修缮;二是故宫一半以上的建筑没有对外开放;三是故宫每天的开放时间是有限的。
  鲁迅先生曾经说,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
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样,摄影家李少白,将自己10多年来在故宫拍摄的作品汇编成《看不见的故宫》,试图以个人的视角与观察方式,给读者以丰富想象。
  李少白看到的故宫,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但在他眼里,故宫并不仅仅是作为建筑以物质产品的形态存在的。作为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中枢,作为封建帝王发号施令和朝夕生活居所,故宫更是一件承载了太多历史沧桑和世事变迁的精神产品。所以,当面对着油漆斑驳的宫门上那锈迹斑斑沉重铁锁时,他好像是遭遇了尘封多年的宫帏秘闻;当流连于青石墙缝里一簇固执盛开的黄色小花时,他好像是捡拾到了一个至今还未醒转的宫女之梦;当他的目光追随那些越过阴森宫墙的乌鸦时,担心无法躲开太监们哀怒又充满渴望的目光……
  李少白说,“面对故宫,我发现我的镜头是这样的顽固地睁眼说梦,竟渐渐地忘却了故宫的真实;我的视角又是那样的狭窄,窄到有如锥子般,竟慢慢刺进了那历史的沉淀……”
  李少白和他的镜头穿越时光,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宫廷旧事,慢慢变得鲜活、生动起来。所以,李少白摄影作品的物像,固然是在展示故宫的景致与风貌,但更是在述说数百年来,故宫里的人事:人与作为活动背景的故宫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人与自我的矛盾冲突……
  本版摄影/李少白
  李少白
  1942年生。先后任《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摄影与摄像》等杂志编委,现任香港《华人》杂志摄影部主任,兼中央民大现代图像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相关专题:&
&【】【】【
【】【】【】
/ 06:43:00 / 17:30:53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故宫博物院150名志愿者每周讲解2小时_新闻中心_新浪网
故宫博物院150名志愿者每周讲解2小时
.cn 日10:28 新京报
9月25日,王芳在珍宝馆向观众讲解。在故宫,这样的志愿者一共有150多人。
  故宫首批志愿者今年3月底“上岗”,自感收获远大于付出
  志愿者算是故宫的“编外”工作者,不用买门票就能自由出入故宫,却不拿工资,主要承担为观众提供专题展览的义务咨询和讲解服务。
  在今年3月底4月初上岗的150名志愿者中,目前经常来上班的有120人。
  这些志愿者不能按照规定“上班”,可能有种种原因。而更多坚持下来的志愿者认为,自己在这份“工作”上,得到的远远多于付出。
  9月25日上午10时,刘淼开车带着王芳从东华门开车驶进故宫,停好车后两人走进一个“游人止步”的院子里。还没进屋,就听见那间坐东望西的屋子里,已经有人在嘻嘻哈哈地乐个不停了。
  “这儿以前是王子住的地方,现在是志愿者的家”,刘淼指着绿色的屋顶说,绿色屋顶的房子是王子住的,黄色的屋顶只有皇帝能祝
  屋子里的陈设很旧,稍嫌杂乱地放着些木头桌椅,电话也是上世纪80年代机关单位的感觉。门窗都敞着透气,灰尘在稀薄的阳光里漂移。墙上的挂钩上,挂着一排排的胸卡,这是每个志愿者的“工作牌”,每次“上班”前,他们都必须来领取并佩戴。像刘淼和王芳这样的故宫志愿者,一共有150多人,其中退休人员、上班族和学生的比例,差不多各占三分之一。
  10分钟后,屋子里的人分别找出自己的胸牌挂到脖子上。各人分头前往自己所“志愿”的钟表馆、珍宝馆与石鼓馆等开始讲解工作,“挣工分去了1刘淼笑着说,每个志愿者都有1个星期讲2个小时的硬指标。
  管理这批志愿者的人是两个年轻的女孩,王彦与果美侠。她们俩原本是故宫的专职讲解员,从去年下半年起被调来启动“故宫志愿者”项目。王彦说,现在一切都还在不断调整中,将志愿者队伍组织化是目前要解决的问题。
  神秘故宫曾遥不可及
  “如果让你一个人在故宫里住一个晚上,你敢吗?”听到这个问题,刘淼马上连连摇头,露出一副受了惊吓的表情。
  刘淼还记得幼时第一次被父母带进故宫的感觉,那时有些殿还没有被栏杆围起来,走近皇帝的龙椅时,从幽暗的大殿的各个角落里,渗出来的森严令小小的他从脊背上爬起一丝丝的凉意。
  在上个世纪整个80年代直到90年代上半期,刘淼与他的同学所接受的教育,令他们对故宫没有产生出多少温情或者自豪感,只知道它是明清两朝的皇帝老儿住过的地方。故宫是遥不可及的,古老的历史,从未想过自己会与它有何关联。
  “太神秘了1对于故宫印象,志愿者的回答几乎众口一词,“故宫就好像一个解不开的谜团,太大了,宝贝太多了!每一件都值得你玩味良久。“
  1500人应征志愿者
  日,一些报纸上登出了小小的一则广告―――故宫招募志愿者。当时在北京建筑设计院第8研究所当带头人的刘淼,无意中看到了这个广告后,立刻生出一个念头:“我要去报名参加。”他完全没有想理由,也没顾得上自己是否具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在报名截止日期的前两天,刘淼向妻子王芳提起自己应征志愿者的事情。王芳听后急了,夜里10点多钟,她生平第一次去了网吧打印出简历,第二天一早把简历快递到了故宫。
  杨小俭则是在报名结束后被“破格”录取的。当时已经是国家博物馆志愿者的他,并不是北京的常住人口。因为他在南昌的工作时间自由,经常来北京。得知故宫招志愿者的消息时,报名时间已经截止。杨小俭拿着一本杂志去了故宫博物院,那是他去年年初在国家博物馆做志愿服务时,杂志上的一篇专访配了一张他的照片,图片说明错误地写成“故宫博物院志愿者”。杨小俭指着它说:“你们看,我早就已经是故宫的志愿者了。”
  在志愿者中还有很多人原本即是学有专攻,核工业冶金研究院的退休研究员卫体民,今年已经63岁,自幼便在父亲的教导下练习书法,是核工业系统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
  1个星期的报名时间里,故宫收到了1500多份志愿者报名表。
  剔除报考的黑导游
  报名截止后,故宫保安部门的人特意前来提醒果美侠和王彦,有一些黑导游也混进了志愿者的报名队伍。对于那些黑导游来说,担任志愿者的好处显而易见:能获得一张免费进出故宫的胸卡无须再购票了;还可以得到培训机会获得一份翔实的讲解材料;另外,以“志愿者”的身份去做导游容易博得游客的信任。
  三四百个志愿者获得了面试的机会,之后,故宫内外的专家为他们办了五六次培训,普及故宫知识、介绍讲解技巧,尤其是对珍宝馆与钟表馆作了专门的介绍。
  卫体民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每天从头到尾地背诵两遍。后来,他与老同志们聊起来才发现,所有的老年志愿者都经过这样的辛苦“备考”。
  “好久没有那么紧张过了。”10多年里,不知道在国际客户前讲解过多少次提案的刘淼说。2005年3月底、4月初的时候,150多个人拿到了“志愿者”的证件。
  需要不断看书充电
  刘淼说,“我觉得我是占了故宫的便宜,它给我的一个领域是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他想在讲满50个小时之后,换其他的馆去讲,增加更多学习的机会。
  与年轻志愿者不一样,卫体民等老年志愿者普遍都是专注于某一领域。已经在故宫讲解超过七八十个小时的卫体民说,他现在讲解石鼓馆,至多可能会去修缮后转变为书画馆的武英殿讲解,而绘画已经是让他感到力不从心的领域了。
  孩子已经读高中的杨小俭,从事市场营销多年,言谈中他一再地称,自己不想失去在国家博物馆和故宫任何一个地方的志愿者机会。喜欢文化和历史的他说,故宫与国家博物馆各有千秋,能让他近距离地接触很多大师,自己能够进步得特别快。“我们并不是完全奉献的活雷锋,我们从故宫得到了很多。”他说。
  150多个志愿者中,常来故宫的有120多个。杨小俭分析那些不常来的人,要么是时间太紧,要么是动力不足,因为在故宫担任讲解员并不是仅仅背下讲解材料就够了,而是需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需要看很多很多的书。”
  杨小俭说,自己现在每次从居住的上公交车,就开始读一本小册子,那时他自己看书做笔记整理出来的材料。“如果不是这个志愿者工作,我肯定就会像别人一样无所事事或者是读报纸”,大约四五十分钟后,车到了天安门东站,杨小俭下车,不是向左就是向右,向右去国博,向左来故宫。
  为了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志愿者们凑钱制作了一个“寿”字,并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们要把它送给故宫,庆祝生日。
  “做故宫志愿者要看大量的书”
  新京报:现在每周都来故宫?
  刘淼:(笑)是的,一周两小时,现在的“工分”差不多50小时了。
  新京报:做故宫志愿者难吗?
  刘淼:挺难的,需要看大量的书。而且有些游客自己就是专家,你不可能光靠背讲解材料就能应付,还有很多文物本身背后就有很多故事,这些我们都要知道,就得不停充电。
  新京报:每次都讲解同样的内容,不觉得枯燥吗?
  刘淼:虽然从整体上而言,内容是重复的。但实际上你每次面对的游客都是不一样的,他们会提出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这就需要自己掌握大量的知识。如果碰到我不懂的,我会很坦白地说不知道,然后再去学习。
  新京报:会对你的工作造成影响吗?
  刘淼:每周抽出两个小时还是能够实现的。而且这两个小时能让我暂时脱离工作的紧张状态,让我更好地工作。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刘晋锋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张涛
  相关专题:&
&【】【】【
【】【】【】
/ 10:23:27 / 10:20:50 / 10:12:57 / 10:06:29 / 09:55:36 / 09:51:30 / 09:46:33 / 06:43:00 / 17:30:53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
聚焦故宫安全保卫措施:侍卫犬力保平安夜
13:00:14
&&&&&&&&华夏经纬网
  犬队创始人常福茂被人称为“狗哥”,犬防已成故宫安防第四种力量  故宫安防历经80年,演变为如今的四式联防,即人防、物防、技防和犬防。所要防范者,则称为“四防”―――防火、防盗、防爆炸、防破坏。  故宫保卫处被称作“京城第一保卫处”,人数超过240人,下设警卫队、技术科、防火科等8个科室。故宫每天闭馆后,有至少1600个防盗报警器、3700个烟感探测器和400个摄像头在运行。  但仅靠庞大的人力和高科技还不够,犬防作为难以取代的防范方式,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常福茂  男,46岁,故宫保卫处助理工程师,故宫犬队创始人。他自幼喜欢养狗,1987年受命组建犬队,因此被称为“狗队长”。熟识的人称他为“狗哥”,他则自称“狗疯子”。  只有它们,敢在紫禁城的石阶、红墙拐角、石狮底座、树干和垃圾桶上“随地小便”。每逢数万游客散尽,所有的门都锁闭后的一段时间里,那些湿润了的地方,就是它们巡查时留下的记号。  白天,游客进入后,它们就被关入狗窝。这个狗窝被人称作“大内犬舍”,十几年前由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专门设计建造,青砖红墙,与故宫整体建筑风格保持一致。  今年国庆前夕,故宫博物院保卫处副处长王建新推开“大内犬舍”的铁门,迎着一阵猛烈的犬吠,对常福茂大喊,“神武门展厅就要开展了,回头得放狗埃”正在埋头拌狗粮的常福茂,抬起头麻利地答应着:“好”。  1987年后,自幼喜欢养狗的常福茂,从故宫保卫处技术科一名值班员,受命成为专事创办犬队的人员,故宫里人称“狗哥”或“狗队长”。他养的那些狗,常被唤做“犬侍卫”或“侍卫犬”。  此后,犬巡制第一次得以在故宫博物院建立并逐渐成形。伴随着故宫大修的进展,由常福茂、他的徒弟刘硕和16条狗组成的犬队,正担负着越来越多的闭馆清查、施工工地夜间蹲守和突发事件等安防任务。  “故宫里有近百万文物。除人防、物防和技术防范之外,犬防是目前故宫第四种安防措施,相当重要。”王建新说。  每天闭馆时  带侍卫犬上岗  跟往常一样,10月2日一整个白天,46岁的常福茂都围着16条狗转:喂狗、驯狗、清洗狗窝。  这一天,9.3万名游客进出故宫。  一名游客,可以在故宫内看到警察、摄像机和报警器,但可能无法想象,偌大的故宫每天清馆时,如何保证清理到每一个角落。  夜幕降临,常福茂牵上最好的侍卫犬“雅戈”,与两名工作人员一起,开始巡查故宫开放区。紫禁城内四下幽静,可以听见钥匙打开门锁的咔嚓声。  珍宝馆是重点巡查区域。如果一只鸟留在了展室,它将要面对的是故宫里最好的警犬。但前提是,飞鸟根本无法进入。  珍宝馆内外,红外、微波、双技术、声音等多种报警器探头24小时开启,摄像头全方位监视,没有空白点。在故宫中央控制室,保卫处工作人员24小时面对40多台显示器,包括珍宝馆在内的所有地点,一旦出现报警,系统将自动录像,并有三种以上的技术手段进行复核,如发生意外,会在第一时间通过专线电话上报。  现今,故宫保卫处工作人员已有240人,加上驻院武警中队、派出所、驻院部队的三个中队,足以将紫禁城围个水泄不通。  一个多小时后,常福茂和“雅戈”的巡查已近尾声。“雅戈”在墙上撒了点尿,跑到常福茂身上蹭了两下。珍宝馆一切正常。  地下文物库房是常福茂和警犬回到犬舍的必经之地。这个保存了60多万件珍贵文物的现代库房,与午门展厅一样,都有独立的中央控制室、独立的工作组和严格的管理纪律,且都不需警犬巡查。  “如果不经过层层审批,即使张择端从北宋回来,也看不到《清明上河图》。”工程处处长张克贵说,“私自进入地库的每一个角落,他都会被先进的监控仪器发现很多次。”  10月2日的闭馆巡查没有异常。  过了一会儿,常福茂带上更多的警犬,把它们撒进正在施工的保和东西庑。  第一只侍卫犬  让他耿耿于怀至今  常福茂是1979年进入故宫的,那年他20岁,成了故宫保卫处的一名守机员。  守机员每晚的工作是,坐守在隆宗门值班室里,守着故宫第二代监听机,聆听三大殿里的响动,就像守着一台音量调到最大,但没有任何节目的电视。  监听机里传出的,往往是黑暗中蝙蝠飞翔、家具开裂或老鼠啃咬的声响。对动物天生敏感的常福茂,日积月累,甚至总结出太和殿上乌鸦活动的规律:它们日出时一拨拨啪啦啪啦地飞走,日落的时候又啪啦啪啦地飞回,一只乌鸦首领哇哇地先“说”上几分钟,然后乌鸦们各自散去睡觉。  按照规定,机器发出大的响动,值班员必须到场复核,以防文物发生不测。每晚推开大门,常福茂都感觉心里发凉,尽管他曾师从著名查拳教练学过几年,拳脚功夫底子不错。  自幼喜欢养狗的他想到了狗。最初被他带进故宫的狗,是一条杂交德国黄黑牧羊犬,起名虎子。技术科科长王元平默许了。  白天,虎子的活动区域是兆祥所临北城墙一百米左右的狭长空地。常福茂用木板给它搭了一个狗窝,收集值班室同志们的剩饭剩菜倒给它,然后打扫它的大小便。  晚上,那台误报率很高的监视器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值班人员就会拉上虎子出去。每当门一打开,虎子就会噌地先蹿进去。“当时也不懂驯犬啊,但大家带上它就觉得心里塌实。”常福茂说,“它跟大家一起值了5年多的班”。  那时候的北京禁止养狗。1987年4月,爱国卫生委员会的人三天两头找上门来,态度坚决,“养狗违法,三天内,必须要处理掉。”  三天后,故宫里再也找不到一只狗。常福茂把虎子送给了一个铁哥们,临走时还留了一句话:“善待它啊,回头我一准儿回来看它”。  两个月之后的6月24日,正好在家休息的常福茂,听到步话机里的声音“乱了套了”。他赶回故宫前,神武门已经戒严。常福茂说,混乱中,他看到那天值班同事的手不停哆嗦,连火柴都划不着了。  据《全国文物犯罪案例选编》记载,当天吉林人韩吉林切断报警装置,将放有奉天之英皇后之宝等11件国宝的展柜挪开时被发现,逃离时被擒,后被判死刑。  十多天后盗宝事件渐趋平息,技术科的领导找到他:“院里同意养狗了,把原来那条牵回来吧。”  故宫的工作人员都知道,此次盗宝事件震动中南海,有中央领导发话:“故宫里应该养几条警犬。”  常福茂兴冲冲地赶到朋友家,不料,看到的却是一张紧绷在墙上的黑黄狗皮。虎子的生不逢时至今仍让常福茂耿耿于怀。  犬舍建筑风格  与故宫融为一体  故宫电话单保卫处一栏下,现在写有“驯犬”,后面标有电话。最早的时候,电话单上写的是“狗窝”,此后改为“犬舍”。“驯犬”已是经过两次更新换代后的称呼。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狗窝”在故宫里四易其址:兆祥所、隆宗门西值班室、东华门庭园科,最后才是现在的武英殿对面那100多平方米的犬舍。  获准养犬后,院里拿出5000元买了两条,副院长王树卿又从承德带回来两条,每条狗每天拨5元钱伙食费放在食堂,由常福茂负责喂养。  而常福茂,也因此被称为“狗队长”,熟识点的人称他为“狗哥”或常师傅,他则自称“狗疯子”,有时候夸儿子就脱口来一句:“好狗1  常福茂受命建立故宫犬队之初,现在的犬舍所在地还只是一片荒地,故宫的报警探头也只覆盖了珍宝馆、三大殿等16个区域。  几经辗转,古建部的犬舍设计图终于出炉。那是一张半张单人床大的白纸,上面密密麻麻地画着横竖条纹。尽管看不懂,但这已让常福茂足够兴奋。  当时,故宫的三个安防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和高压供水系统也都在规划建设当中。  原安工办主任、现任故宫工程处处长张克贵承认,故宫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包括微波、红外、双鉴探头和摄像头等技术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之所以从1987年始,历经十年才告竣工,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故宫本身就是一个古老的文物,工程铺设线路可能破坏东西六宫的门槛、武英殿的地基……凡此种种都需长时间的研讨磋商,“有时古建部的两个专家都意见相左。”  犬舍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使犬舍与故宫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让古建部的技术员们头疼了许久,他们拿着反复修改的图纸,常师傅在屁股后跟着,往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规划局跑了至少七八次。  忙活了一两年,一纸批复终于到达。当天,接到电话后,常福茂的第一反应是:这些狗总算能有个窝了,也算没白忙。  新犬舍花了近8万元,落成后稍显沉寂。但此后更多狗的加入,以及他20岁的徒弟刘硕的加入,才让这里热闹了起来。  这个由师徒两人和一些狗组成的犬队,开始了故宫独立喂养、驯狗和犬巡的历史。  尽管妻子不赞成他养狗,但常福茂身上狗的气味还是越来越重。一次他们去商场买空调,售货员在介绍性能的时候,手一直捏着鼻子没有放开。  常福茂一怒之下转身就走。  16条侍卫犬  来自3个国家  10月2日下午2点,武英殿附近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小院里,16条来自3个国家的警犬,在“大内犬舍”的8个笼子里狂吠不止。已到了它们吃饭的时间。  它们中有来自德国的牧羊犬、比利时的马林诺斯犬、德国的罗德维拉犬和英国的拉布拉多犬。它们出类拔萃、训练精良、血统纯正,不论从哪个方面看,由它们来担当故宫的“看门狗”都恰如其分。  现在,故宫每年为它们看并防疫、消毒以及维修犬舍的费用超过4万。  雅戈、蓝波、大熊和丽丽必须分养在四个笼子里,原因在于,它们位居犬队前四,为了争权夺利,任何两条之间都可能发生激战。同样的尊卑之别还体现在洗澡的先后顺序中,体现在遛狗时被抚摸的先后次序中。  北京市公安局和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总共一年半的学习,加上10多年的驯狗经验,使常师傅在北京的养狗圈子中小有名气,故宫里的大部分狗和训练用的扑咬衣、牛皮绳和牛皮狗口笼,都是朋友送的外国货。  由于没有专职的助驯员,常师傅和徒弟刘硕分别成为训练扑咬的假想敌,身上都是伤痕累累,并且获得了一个经验:被狗咬不要迅速处理伤口,否则它还会咬你。  故宫内刊《故宫人》中记录了常福茂说过的一句话:“驯狗就像烧一窑砖,今天火候大,明天火候小,就废了。”  “狗成材的比例是五六万分之一,而故宫”犬侍卫“的淘汰率也在百分之六十左右。”常师傅分析,“狗通人性,训练等于跟狗聊天交朋友”。  人防、物防和技防  难以取代犬防  常福茂师徒两人不仅是16条狗的保姆、训练员,更重要的,他们是带狗执行安检的技术科巡逻员。犬队必须24小时有人值班,对讲机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  “犬队的工作有三个,突发事件、定点蹲守和日常安检。其中,日常安检是工作之重。”故宫博物院保卫处副处长王建新说。  依照故宫的文物安防规定,白天,所有展厅内的文物安全由开放管理处负责。游客走后,每一展厅里的工作人员都要将自己所属区域的文物清点,并且搜查所有可能藏匿人或物的角落,连消防灭火器的把手,枯井深处和高大展柜的顶端都要一一清查。确定没有异常,某一区域的所有人拉网检查一遍,“就像潮水漫过一样。”  此后就是故宫犬队的安检。那些训练精良、凶悍异常的犬侍卫,将受命寻找可能留在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  回顾以往盗宝事件,业已退休的故宫保卫处老安防人员崔保贤认为,清馆不净是主要原因。他至今记得上世纪70年代,曾有人藏匿故宫,偷走了食堂里的馒头。  张克贵说,“故宫的纵深体系分为防护区、监控区和禁区。我们的目标是,不动用驻院武警部队、驻院部队和驻院派出所,单靠故宫保卫处的力量,把意外控制在防护区之外。”  尽管今天故宫的“技防”水平已今非昔比,在一级风险地点装有最先进的设备和至少三种复核手段,“人防”靠的是人海战术,“物防”上的铁栅栏、铁窗、防爆玻璃和铁柜早已加封加固或更新―――但犬防,不止增添了一种新的防守措施,更关键的,犬的作用不是人、物与技术所能取代的。  功勋犬的名字  不容再搞错  没事时,常福茂会翻出牛皮纸袋子,找出为数不多的报道,看上几眼。他说,拒绝掉的采访很多。  2003年2月,常福茂和他的犬侍卫才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那是在《宠物?杂志》的一期特别报道的照片中,在北京冬日的晨光里,常师傅与刘硕分别牵着雅戈和蓝波,时而出现在午门的城墙上,时而隐没在太和殿幽深的阴影里。  2004年5月,故宫内刊《故宫人》重复了《宠物?杂志》中“雅戈”的功勋:2002年,一个连的兵力搜遍紫禁城寻不到某个人,最后,是雅戈,在隆宗门附近的一个土堆里找到了他。  “这两份杂志共同犯了一个小错误。在土堆上找到那个人的,是‘獒击’,不是‘雅戈’”。常师傅微笑着提醒记者,“这次可不要再写错了”。  故宫档案  故宫安防 机构沿革  1930年,故宫第一次有了自己组织领导的安防机构,时为警卫队。此前5年,冯玉祥的国民军京津卫戍部队、北洋政府调派的警察队,以及北京市政府公安局派驻的保安队,先后驻守保卫故宫。  “九?一八”事变后,故宫原有的警卫队和守护队,合并为守卫队,直到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1952年,故宫院内职工参加“三反”运动,中央公安部队进入。此后不久,守卫队恢复原有建制。  故宫现有安防机构的雏形始建于1954年,其时守卫队撤销,防护队成立,由院直接领导,负责四门警卫和消防,同时成立的保管队归保管部,负责开放区和陈列室内外安全、文物看管。1960年1月,防护队和保管队划归警保处统一管理。  1966年到1971年,故宫停止对外开放,撤销警保处。整个“文革”期间,故宫安防部门几经调整,曾一度归属院政治部,一度确立起来的安防模式瓦解。  1971年故宫重新开放,院内职工下放劳动后保留下来的警卫小队扩充为警卫队,负责四门守卫、院内岗哨和巡查,而开放区安防仍由群众工作部下面的保管科负责。  次年,警保处恢复,警卫队和保管队纳入其中。  1978年11月,保管科从群工部分离出来,扩大为开放管理部,专事开放地区和陈列室内外文物安全保护;警保处则改为如今的保卫处,增设防火科,1985年增设技术科。  故宫博物院技术科高级工程师吉长春称,故宫博物院真正进入“技防时代”是1998年,此前,均可统称为“人防时代”。80年来,故宫博物院自设的安防机构,随时局变化而沿革,渐成今日模式。  (新京报&朝格图)
【】【&】【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故宫博物院镇宫之宝:国宝缝入衣被免遭劫难_新闻中心_新浪网
故宫博物院镇宫之宝:国宝缝入衣被免遭劫难
.cn 日10:06 新京报
故宫文物迁徙路线
  经战火流离、盗贼觊觎、“文革”风雨,百万文物在众多爱宝之人的护持下终得保全
  故宫之所以让普通人流连,在于它是一座藏宝巨库,它超越了普通人对于世上奇珍的想象。
  故宫之所以让收藏家迷恋,在于它是一个精品殿堂,它包容了收藏家对于稀有文物的向往。
  每个来到故宫的人,都会为这里的国宝而着迷。在这座中国最大的博物馆里,有文物100多万件,仅一级文物就有万件之多。
  因其珍贵,国宝几乎注定了与劫难相伴。
  也因其价值,众多爱宝之人不惜以生命相护,创造了文化史上的奇迹。
  1924年冬天,当17岁的单士元脚穿单靴走进神武门时,还没有人知道,在这座居住过24个皇帝的宫殿里,到底藏有多少稀世的珍宝。
  和这位北大学生一起忙着清点文物的,还有“清室善后委员会”的专家委员们。他们的职责是,通过系统点查,将昔日皇家之“私产”转化为国家之财富,昭信于国人。
  10个月后,二十八册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出版,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计有一百一十七万余件,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之法书名画等。可谓天下异珍,尽聚于此。
  1931年,日军侵华,恐珍贵文物毁于战火,故宫择精品南迁。已是故宫工作人员的单士元被派留守院中,他眼见着件件书画、瓷器被捆扎在一起,数天内,1.3万个沉甸甸的大箱子被运出神武门。
  南京的朝天宫成了这批文物的第一个家。但仅半年后,华东形势告急,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奉令,又将文物迁往大后方。
  8年西迁,行程万里,分为南路、中路、北路先后进行。故宫国宝逶迤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面临匪盗的威胁,更要躲避不知何时就会袭来的敌机轰炸……但是故宫博物院的国宝守护者们,仅以微小的损失,将国宝平安迁入后方,创下二战史上人类文化的守护奇迹。
  1947年,三路“逃生”的国宝重聚南京。但不到两年,它们又再次遭遇了“两地分飞”的命运。
  1948年底至1949年初,渡江战役之前,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库房中挑选出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立新馆。
  单士元在北京的故宫里再见到余下的国宝,已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时,他担任了主管业务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此时的故宫,首要任务即是对文物重新清点核对。让单士元和他的同事们惊喜的是,从杂物堆中找出了用草帘裹着的象牙席,也在所谓的“赝品库”里发现了赵佶的《听琴图》。这样,仅从非文物、赝品、材料库中就发现了文物2876件,其中一级文物501件。
  经过大规模的清理,故宫的文物重新进行了编号,计有“故”字号和“新”字号文物近百万件。故宫成为中国文物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
  “文革”到来,在大院中扫地的单士元被“革命小将”打中,在眼皮上留下了永远的伤疤。而百万文物却因故宫及时闭馆而幸免于难。
  半个多世纪中,故宫还曾五次发生盗窃案,但无一文物因此流散。
  1 书画之宝
  尘封库房 觅得名画
  《清明上河图》为故宫书画代表作品该画为张择端所作,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全图分为三个段落。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
  该画首先收藏在北宋宫廷,曾在宫内四进三出。其最后一次出宫,是当年溥仪和溥杰偷偷运出宫廷,然后被带到长春,最终凌乱地堆在了东北博物馆的临时库房。
  1950年冬天,古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无意中发现该图。当时已出现多幅该画赝品,杨仁恺最初不敢相信这幅就是真品,经多方鉴定方确认其身份。
  2 法帖之宝
  缝入衣被 国宝免劫
  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故宫法帖的代表作品,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迹,内容为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
  《平复帖》本为清宫旧藏,嘉庆帝将其当作珍玩稀品赏给亲王,遂流出内府。民国期间,为恭亲王后人珍藏。1937年,为了给母亲治病筹措费用,恭亲王后人意欲出卖,几经转手落入英国。张伯驹以4万大洋购入,并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平复堂”。不料日寇大举侵华,张伯驹携家人避祸到陕西,随身将《平复帖》缝入随身衣被,从而使文物得以保全。
  3 织绣之宝
  一寸缂丝 一寸金玉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图轴纵104cm,宽36cm.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言缂丝作品之珍贵。缂丝之高贵,首先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其次,缂技易学难精,虽摹缂书画,并非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而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许多缂丝书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缂丝以其贵重而渐为皇家所垄断,现存传世缂丝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宫博物院。
  4 陶瓷之宝
  绝世O红 成就名官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为故宫陶瓷的代表作品。高20.8cm,口径6.1cm,足径9.1cm.景德镇有句话说“若要穷,烧郎红”,因为其烧制极为困难,数百窑亦难烧成一件。18世纪初,江西巡抚郎廷极奉康熙之命到景德镇主持御窑,试图烧制出失传数百年的祭红,虽未成功,却成功地烧制出另外一种更为鲜亮的红釉瓷器,人们把这种瓷器以他的姓氏命名。
  5 青铜之宝
  商代酒具 大族象征
  酗亚方尊为故宫青铜器的代表作品。青铜器的产生是古代中国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尊是盛酒器,流行于商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方尊传世较少。上世纪70年代在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了几件带有亚铭文的青铜器,从挖掘的墓穴来看,规模都不小,加上众多的带有亚铭记的器物,说明它们所代表的可能是一个大族。
  6 钟表之宝
  五年制钟 奇巧之绝
  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为故宫钟表的代表作。高185cm,面宽102cm,侧宽70cm.此钟共有7套机械系统,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景箱内的活动装置等,技术水准相当高。根据记录,从乾隆八年接旨着手设计到十四年完工,历时五年多。17世纪前,中国皇宫一直以铜壶滴漏计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两个西洋自鸣钟叩开了中国宫廷的大门。
  7 宫廷之宝
  铸杯冀望 江山永固
  乾隆款金瓯永固杯为故宫宫廷文物的代表作。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足高5厘米,口边刻有回纹。根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皇帝对此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调用内库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精工细作,曾多次修改,直至皇帝满意为止。因此,该杯一直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法宝。
  “金瓯”寓意国家政权,取名“金瓯永固”则反映永远巩固地保持政权的一种愿望。它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每当元旦子时,皇帝在养心殿,把“金瓯永固杯”放在紫檀长案上,倒入屠苏酒,亲燃蜡烛,提起毛笔写下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语。
  8 漆器之宝
  雕漆大家 技惊东洋
  ([SPLIT])
  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为故宫漆器的代表作品。高3.3cm,口径19.2cm.盘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
  张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传世作品被一致认为是雕漆作品里的珍品,但署张成款的一些雕漆器物,被疑作伪作。这件剔红盘,是公认的张成的作品,是具有历史性的作品。
  元代是中国漆器工艺史上的辉煌阶段,雕漆工艺能人大量出现,他们均以刀法精细,风格瑰丽著称于世。尤其是张成和杨茂的漆器传到日本后,对该国木漆品工艺产生巨大影响,他俩创作的漆器精品,被日本美术史专家称赞是“诚无上之作品”。
  9 玉器之宝
  仿古玉器 乾隆题诗
  青玉云龙纹炉为故宫玉器的代表作品。宋代出品,高7.9cm,口径12.8cm.炉青玉质。通体以“工”字纹为底,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韫X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叮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题”。
  宋时,受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文玩鉴赏成为时尚,对三代青铜器的研究也颇有成果。于是宋代的玉器形制便又多出了一个类别,那就是仿古青铜器玉器,简称仿古玉器。本器即以青铜簋为蓝本,但在器型和纹饰上多有增损变化,玉料也不是黄色。
  10 珐琅之宝
  元代珍品 珐琅鼻祖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为故宫珐琅的代表作品。元代出品,通高13.9cm,口径16cm,足径13.5cm.清宫旧藏。此器釉质莹润,有的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
  “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因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而得名。实际上,早在中国元代已出现掐丝制品。在《宋史?外国列传》中记载:“大食国”本波斯之别称。“大食”,是宋、元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有关专家根据史料分析,该工艺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传入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
  本版图片提供、资料参考\故宫博物院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王秦
  资料整理\本报记者 蒋彦鑫
  相关专题:&
&【】【】【
【】【】【】
/ 09:55:36 / 09:51:30 / 09:46:33 / 09:40:10 / 01:55:14 / 01:47:00 / 19:48:29 / 06:43:00 / 00:06:00 / 17:30:53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昵图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