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游历时期(公元七一二七代理四五)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杜甫诗选注
下载积分:100
内容提示:杜甫诗选注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14:22:1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杜甫诗选注
官方公共微信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杜甫诗选注-[(唐)杜甫著]沈文凡选注.pdf28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8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诗 人 杜 甫
――代前言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同情
人民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
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自唐以来,
他的诗即被公认为 “诗史”。
杜甫生于公元七一二年,死于公元七七○年,他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
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七五五年的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
杜甫经历了安史乱前的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杜甫
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 “万方多难”的时代
息息相关的。他和人民共度乱离的生活。这就使他有可能深刻地描绘出那个
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而诗,便是他有力的武器。
杜甫不是贵族,但也并非劳动人民出身。他出生于一个 “奉儒守官”的
家庭,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这一历史条件,也就规定了杜甫要
成为一个同情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
创作道路正是这样表明着的。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游历时期。
这时正当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诗人从小就 “好学”,七岁时已
开始吟诗: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由于刻苦学习,使他能够从“读
书破万卷”以至 “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
从二十岁起,他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漫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在游齐、赵期间,他结交了李白和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转载]《杜甫诗选注》__萧涤非&&(附:&为后学者竖一登高的阶梯)
《杜甫诗选注》__萧涤非
&&& 《杜甫诗选注》,选注者萧涤非,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六月北京第一版,到一九九六年一月第四版印刷时已达十六万八千册,相当普及。选注本以编年为序,收杜诗凡二百八十一首。注者数易其稿,增删有度,题解与注解则引经据典,详略得当,颇显专家风采。
<img STYLE="margin: 0 display:" TITL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middle/6cef76a0g9e6ce7a953c8&690" NAME="image_operate_0109"
ALT="[转载]《杜甫诗选注》__萧涤非&&(附:&为后学者竖一登高的阶梯)" />
(代前言)
第一期读书游历时期
(公元七一二——七四五)
登兗州城楼&
房兵曹胡马& 画鹰& 夜宴左氏庄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
堤防之患,簿领所忱,因寄此诗,用宽其意 &
赠李白&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第二期困守长安时期
(公元七四六——七五五)
春日忆李白&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高都护骢马行&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乐游园歌&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兵车行& 丽人行&
前出塞九首&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
曲江三章(章五句)&
夏日李公见访&
秋雨叹三首 九日寄岑参&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醉时歌& 天育骠骑图歌&
官定后戏赠&&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后出塞五首
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
(公元七五六——七五九)
悲陈陶& 悲青坂& 对雪&
哀江头 塞芦子&
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 述怀&
羌村三首&&
北征& 彭衙行&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春宿左省& 曲江二首
至德二载,甫自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
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望岳& 瘦马行&
赠卫八处士&
潼关吏& 石壕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秦州杂诗二十首(录四)&
留花门& 月夜忆舍弟
梦李白二首& 天末怀李白
捣衣& 空囊& 病马&
送远& 佳人
寒峡& 龙门镇& 石龛&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第四期漂泊西南时期
(公元七六&#9675;——七七&#9675;)
为农& 蜀相&
江村& 宾至& 狂夫&
野老& 客至&
遣兴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恨别& 后游& 春夜喜雨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春水生二绝(录一)&
绝句漫兴九首(录六)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录四)&
赠花卿& 三绝句(录二)&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
戏为六绝句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病橘& 枯椶& 野望&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客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九日有感五首(录一)&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王命& 征夫&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 岁暮&
释闷& 天边行&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录一)&
四松& 题桃树绝句四首(录一)&
绝句六首(录三)&
绝句二首& 登楼&
宿府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忆昔二首& 除草&
三绝句& 白帝城最高楼&
最能行& 夔州歌十绝句(录三)&
白帝存殁口号二首(录一)&
咏怀古迹五首(录三)&
壮游& 昔游& 遣怀&
解闷& 阁夜& 缚鸡行&
暮春题遵西新赁草屋&&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录三)
驱竖子摘苍耳&&
复愁十二首(录五)&
同元使君舂陵行&
又呈吴郎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勤耕牛,兼书触目
九日& 虎牙行&
写怀二首(录一)&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冬至& 归雁& 短歌行&
赠王郎司直
江汉& 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
暮归& 晓发公安& 蚕谷行
岁晏行& 南征& 遣遇&
宿花石戍& 客从
清明暮秋枉裴遣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待御&
楼上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小寒食舟中作&
江南逢李龟年&&
逃难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
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
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
长沙送李十一衔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幸呈湖南亲友
==================================================================================================
为后学者竖一登高的阶梯
——《萧涤非杜甫研究全集》后记(节选)
父亲萧涤非先生世谓大师级学者,或称“20世纪的杜甫”、“古典文学界泰斗”、“一代学坛宗师”等等。美、日等国学者也认为:“堪称汉学研究伟人之一,更为当今世界乐府及唐诗研究权威人士。”父亲一生致力于诗学研究,其学术贡献主要在汉乐府和杜甫诗两个领域。所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印行60余年,迄今仍是该学科的必读书。“在杜甫研究方面,公认他坐的是第一把交椅”,所谓“百万言著作杜甫诗,独擅权威”。==作为新中国杜甫研究的主要开拓者,《杜甫研究》是他的奠基之作,也是学术界尝试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系统论述杜甫及其诗歌的开山之作。他为平民而学术的理念,他对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升华,他做人与治学的高度统一等等,都不乏启发的意义。学术界认为,萧涤非先生的《杜甫研究》,是“建国30多年来杜甫研究界的代表著作和最高成就”,“堪称该时代文学史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之一。”“自建国初期迄今,在杜甫研究界事实上还没有一部在观点、方法或是规模上超越《杜甫研究》的著作出现。”然而,父亲的这一部《杜甫研究》,自1980年再版后,未再印行,读者索要不得。而他晚年论杜的许多重要文字几为湮灭。因此,为保存并发掘好这笔宝贵的学术遗产,也为后学者竖一登高的阶梯,使之矗于巨人之肩上,立于学术的前沿,便于了解古今杜甫研究的龙脉得失,我们整理编辑了这个集子。
说到编集,我想起杜甫的诗句: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九家注》云:“伤己之不见用,而无救于时也。”赵注:
“亦伤其徒馨之意。”回想1990年春,母亲去世半年后,有一天,沉默中的父亲突然对我说:“爸爸那些零散的文章,爸爸死后,你可以编个集子嘛。”我正在收拾他的书房,就随口答应了,并未多想。现在想来真是“恐汝后时难独立”啊&#58661;他的意思,大概是以为这可以让我换点钱来补贴家用吧。因为当时我一人带着一个不满三岁的小儿,颇为困窘,而先前我又曾在他的指导下,协同整理过他的著作《乐府诗词论薮》,多少有过锻炼。父亲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我们后时处境的关切。可是,这件事在父亲去世10多年后,也没能办成,我是不能自安的。
后来1997年春节,我到时任山大文学院院长孔范今教授家,说起这件令我不能释怀的心事,想请他帮忙,又不禁惴惴。不料他当即断然道:“光乾,你拿个目录来,我去跑出版社。有什么困难,我想办法。你放心&#58661;”他干干脆脆的几句话,让人倍觉温暖。我连忙道谢,他连连摆手说:“萧先生是我老师,这是我对老师应尽的义务。你不用谢。”可惜,那时我因教学工作实在繁重,小孩又无人照顾,非常可怜,就一直没有拿出个目录来给他。刘乃昌、董治安、郭延礼诸教授也曾问起过老先生遗稿。这使我更加愧恧。在我家三兄弟中,只有我学文,也只有我留在父母身边。我得到的恩泽最多,给父母添的麻烦也最多,我是有这个责任和义务的。虽然父母去世后的10年间,我每年一定要写一篇力求高质量的纪念文章,同时整理一些父亲的讲稿或笔记,在父亲生前高足和诸多友好的关心下,发表在如《文史哲》、《文史知识》、《东岳论丛》、《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高教自学考试》、《漳州师院学报》和《大众日报》、《齐鲁晚报》、《联合报》、《山东大学报》等报刊上,而且老舍先生夫人胡絜青先生曾致函说:“完成萧兄遗著,整理编辑成册,以享后学志士学习,是留芳千古的。”王季思伯伯“衰年眼昏”,仍亲笔赐函,许以“深为故人有子庆”。但,父亲“编个集子”的遗愿,却始终未能实现。
到了2000年秋,为《语文快餐》事,我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王爱琳主任通电话,冒问了一句:“您能不能帮忙出版我父亲的书﹖”她爽然回应:“当然可以了。”之后,按照出版社的要求,我通过郑曼先生、冯钟芸先生取得了臧克家、任继愈两先生的支持,黑龙江省出版局列为重点书目,并蒙从军兄首肯。然而,又是杂事缠身,身不由己,岌岌乎殆同上次一样不了了之,无奈间又积劳成疾,遂不再上课,边编书,边调养,边照顾孩子。现在,这部并不多么复杂的书,历经许多曲折和困扰之后,在大家的支持下,终于编成。回想起来,我很感激许许多多曾以各种方式向困窘中的我们父子伸以援手、给以关怀的好心人:家父的生前友好,我的好邻居、好朋友、好学生。
这部《萧涤非杜甫研究全集》,汇集父亲现有的全部治杜文字,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论述,下册是诗注。把诗注又重新归到研究名下,恢复《杜甫研究》初版的体制,从“研究”的广义上看,还是可以的,也不违背父亲所说“不过想表明一下作品在研究中的重要性”的初衷。
上册包括《杜甫研究》和《杜甫研究续编》。《杜甫研究》是据齐鲁书社1980年版修订本排印的。作为一种历史文献,除21处勘误外,未作任何变动,一概保持原貌,以存真象。新辑的《杜甫研究续编》,是把父亲自1948年到1991年43年间,除《杜甫研究》以外的所有治杜文字结集。包括他生前已发表的9篇和身后新发掘的17篇,凡26篇。通按发表或写作时间的先后编次。《续编》又以1980年&#58852;修订本出版 为界,分为上卷12篇,下卷14篇,以见他一生治杜的轨迹。但合作之文,限于篇幅,一般没有收入。唯父亲与我合写的三篇,因为有两篇他已收入《乐府诗词论薮》,另一篇《杜甫与自学》是他逝世后,我根据他在笔记本上几次草拟的详细提纲执笔成文,故遵其意一并收入了。
下册为《杜甫诗选注》。以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杜甫研究》下卷为底本。有些篇目和注释,后来有所修订,则酌参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编入本集时,得杜诗300首。除6处勘误外,悉依原样。之所以采用初版本,主要是为了体现父亲所赞同的由鲁迅先生倡导的“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58852;即改稿本 去学习”的重要主张,以聊补“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这样的教材”的遗憾。
萧涤非与爱人1985年在书房的合影
20世纪西风东渐以后,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唐诗的研究,也沐浴着现代化的学术之风。自二三十年代起,对李白、杜甫的研究便扬起了新的风帆,一些零散的论文,可以看作是泓澜张扬的波影。1951年,北大学人冯至先生最先发表了《杜甫传》一书,为杜甫研究埋下了一个里程碑。
随后是萧涤非先生《杜甫研究》的出版。但自那以后,国人的学术研究不断受到“运动”的冲击,而杜甫研究也经历了一段波谲云诡的岁月。原因是自五六十年代起,持续了一千多年的关于李白、杜甫孰优孰劣的争论,终于以扬李抑杜为终结。若干年后,笔者才知道,当时的冯至、萧涤非等曾经高度赞扬过杜甫的所谓反动权威,当时都遭到了非人的迫害。但是,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被视为半个历史学家的郭沫若老的《李白与杜甫》一书的错误观点,在“文革”后不久便遭到了许多有良知的学人的质疑与批驳。
  这里边最值得大书一笔的,便是1979年在《文史哲》第三期上发表的萧涤非先生的《关于〈李白与杜甫〉》一文。此文以商榷的口气,对郭沫若老先尊杜后抑杜批杜的见解进行缜密的诘问与反驳。萧涤非老认为:李白和杜甫,一个是浪漫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李白不能包括杜甫,杜甫也不能包括李白。我们既需要杜甫,也需要李白。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此亦见出萧涤非老的理论勇气和学术胆识。
  在全面否定《李白与杜甫》中的谬论之论著中,最数萧涤非先生的说服力最强,也最深刻,也最早。如今,萧老关于杜甫研究的全部文论都收集在这里了,那就是他的《杜甫研究》上下卷,原分别于1955年和1957年出版,后来又出版合订本,1980年代又分卷出版。现在读到的《萧涤非杜甫研究全集》分为上编、下编和附编三册。在上编中,便收入了《杜甫研究》的上下卷。其中,上卷犹如杜甫的简传,写杜甫的经历、困厄、陷城、漂泊和流浪,也写杜甫的思想、根源和杜诗的进步意义,以及杜诗的人民性和艺术成就等;下卷收入的是萧先生研究杜甫的论文、学术随笔等二十余篇,篇篇都是力作。以小见大,以细微处入手,引而申之,是萧老独特的文风,犹见萧先生学养与功力的笃厚。
  萧涤非老原名萧忠临,1906年生于江西省临川县茶溪村。他的生活多遭苦难,未满周岁便失去了母亲,10岁时又遭遇父亲病故。他小的时候,曾在祖父创办的小学念书,又放牛,又学习,亲身尝过生活的辛酸。他后来在亲属的帮助下念完中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国文系,1933年从清华研究院毕业。他的导师是著名学者黄节先生,毕业论文即他的第一部大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毕业后,萧涤非先生在黄节老师的力荐下到山东大学教书,比萧老年龄还大的臧克家先生那时还在青岛的山东大学学习,便成了萧的学生与朋友。教了三年,校长换了,他遭遇解聘。萧先生便和新婚的妻子黄兼芬先生一同到成都,执教于四川大学。不久,抗战爆发,教书人的生活更加困难。这样,萧先生便在困厄愁苦中与一千多年前处于困厄愁苦中的杜甫贴近,或者说是一千多年前处于战乱、穷困和饥饿中的杜甫的心灵之音,超越悠远的时空,竟在青年学子萧涤非的心中产生了应答。于是,踏着民生和民族的苦难,萧涤非先生在杜甫那里,寻找到解绎的钥匙。他的杜甫研究不是躲在书斋里,坐在太平椅子上的故作高深之言,而是真正地在浸透了苦难、战争与饥饿的血泪之后,用血泪来解读诗人杜甫和彼时人民的悲怆。因而,萧先生于1955年至1957年出版的《杜甫研究》就更具有一位贫困知识分子对杜甫和杜诗解读的独特意蕴和不凡的见解。他后来的论文更是此种学术之风的延伸。
  沿着萧先生的不凡之见,笔者也曾涉及和学习杜甫与杜诗,一句话,得益匪浅。萧先生对杜诗研究的精到缜密,使我在读他的论文与随笔时,不时地激发出内心深处的仰慕与钦佩。举一小例:杜甫的杰作之一《羌村三首》第二首中有“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两句。争论的核心是“复却去”中这个“去”字动词的主语是谁:是怕刚回家的杜甫还要远行呢,还是儿子面对老子还要走而自行离去?萧先生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不久便另有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先生、西北大学教授傅庚生先生(这两位都是我极为敬重的老师,他们的文著也是我学养的乳汁),对萧先生的解读提出诘问,而后萧先生又著文复以解读(俱见《杜甫研究》下卷)。笔者读过三人的文章后,感觉到各说各有理,故而我乃著文主张:保持不同的解读,可能更好。诗无达古,保持这些不同的解读,更说明了诗歌语言艺术的复杂性和多义性。而三位巨擘级的教授间的平心静气的争鸣,不仅显示了大师们自身的涵养(现时的许多所谓“争鸣”,多是陷入到国骂与对战公堂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不亦悲乎?),而且他们共同求真求实的执着,也使晚辈如我等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杜甫诗中对复杂的人情美的真切艺术把握。———杜甫在《忆李白》诗中曾说:“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原来细读杜诗,恰恰符合当年李白、杜甫之间的研读诗歌艺术的本原———唯细读才能精进。
  《萧涤非杜甫研究全集》上篇中,还收有《杜甫研究续编》一部,共计收论文30篇,由于文字所限,这里不能一一提及,仅记萧先生关于“杜甫不是死于耒阳的铁证”一文,便有开先河并解开杜甫死地之谜(其实这并不影响耒阳每年举办的杜甫之祭)的作用。这也是萧先生的功绩之一。萧先生的另一个功绩是领导了《杜甫全集校注》的编纂工作。
  54万字的“杜甫研究”和近30万字的“杜诗校注”,凝结了萧先生杜甫研究一生的心血。此外,他还著有《中国文学史》等多部专论。萧先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另一个亮点是倡导并亲自参加了《访古学诗万里行》的壮举,重走杜甫等唐代诗人的身历之路,会见杜甫的后人,为他确认的邙山杜甫墓写诗……凡此种种,都显现出一代育人大师的师德之勋。
  本人是一位杜诗的酷爱者,故我可以直言不讳地告诉读者《萧涤非杜甫研究全集》上下编及附编“萧诗”,都是不可多得的有分量的学著,具有无可争议的收藏和学习的价值。在结束本文之际,我来抄一首涤非老早年的诗作《酒后》以共赏:“骨肉凋零家产尽,只身江海寄萍踪。风波虽险吾将往,肯向人间哭路穷?”透过诗人身后朦胧的酒晕,笔者眼望窗外的风雪,仿佛看见诗圣杜甫漂泊无羁的身后,紧跟着一位趔趄追来的身影,我更看见他们一前一后,吟唱着大风,向历史的纵深走去。此之谓“不朽”。
萧涤非杜甫研究全集
萧光乾整理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重生之我的书记人生_重生之我的书记人生最新章节_零零看书
& 重生之我的书记人生最新章节
前世因人陷害,一世蹉跎!
受尽世人冷眼,未老鬓发白!
重回过去,我要改天换地,我命由我不由天!
看一个前世在官场之中遭人陷害之人,如何走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书记人生……
各位书友要是觉得《重生之我的书记人生》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重生之我的书记人生》第一卷 乡
《重生之我的书记人生》正文
《重生之我的书记人生》第三卷 团省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七代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