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科世界图书百科全书目录(19

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本词条缺少概述,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页&&&&数210页装&&&&帧平装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第1版 ([1]日)
平装: 21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商品尺寸: 23.6 x 16.6 x 1.4 cm
商品重量: 340 g
ASIN: B002QQ7B8A《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战胜苦难的19种方法》采用大量生动的故事来向读者展现那些征服困难的英雄、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从这个意义上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苦难的磨炼可以让我们心平气和,不急不怒;能让我们仔细分析所处的困境,理清思路,然后找出解决的方法,顺利渡过难关;可以让我们戒骄戒躁,看清鲜花丛中的荆棘。看到阳光路上的陷阱,使我们头脑清醒,继续勇往直前;让我们不会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挫折。抱怨生活中存在的不公。我们走过世间的繁华与喧嚣,阅尽世事,就会幡然醒悟:人生即便不够圆满,苦难仍然可以让我们获得快乐。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编号:
京 东 价:
[定价:¥]
白条分期:
在线客服:
服务支持:
文化百科丛书:人生百科全书(图文版)(套装共4卷)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介绍加载中...
扫一扫,精彩好书免费看
京东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京东自营商品开具机打发票或电子发票。
凭质保证书及京东商城发票,可享受全国联保服务(奢侈品、钟表除外;奢侈品、钟表由京东联系保修,享受法定三包售后服务),与您亲临商场选购的商品享受相同的质量保证。京东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
ninesun111(广东)
jd_44fdbe2247284()
rsgs_hr(河北)
ryuwan(浙江)
qxmzl521(安徽)
fkqq8680(江苏)
泰格wp(湖北)
y_kids(广东)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
iframe(src='///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智慧人生十九]人生60本必读书目介绍(31—35)
31.《简·爱》
  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精神资源提升了女性的尊严,给予了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昂然矗立的女权图腾柱。
  19世纪杰出的经典著作,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影响女性世界的杰作。
  《简·爱》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全书以其对于一位“灰姑娘式”人物奋斗史的感人刻画而取胜,是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品,是全世界能阅读小说的妇女必读的经典之作,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以浓郁抒情的笔法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出自强自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小说表达出的思想,即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及婚姻上独立平等的思想,在当时是不同凡响的,对英国文坛也是一大震动。一百多年来,《简·爱》的影响不衰,作家、评论家对它的热情不减,它至今仍然是广大读者喜爱的书。
  这部作品在50年代,对我们这些青年特别是女青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震动作用。我以为,它在今天仍然有着很好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对于一般女性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如何保持应有的尊严和发扬自立、自强精神,会有直接的启迪作用。(著名学者 王充闾)
  《简·爱》着重于心灵史的开掘,罗切斯特和简·爱的心灵通向全世界。《简·爱》我读过不少遍,这部小说很有魅力。(著名作家 路遥)
  《简·爱》问世100多年来,始终是英国小说中拥有广大读者的一部作品,包括我国在内,世界上各个国家一代代的青年,常常都是从拜读它开始踏入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欣赏园地。(《世界文学史》)
  女权图腾柱  夏洛蒂·勃朗特似乎是一位精通读心术的女巫,她的杰作《简·爱》带有浓厚自传气息,给笔者的印象宛如一根昂然矗立的女权图腾柱。
  翻开《简·爱》烫金的封面,便感到书中的反抗气息像开启了瓶盖的啤酒瓶口喷出的二氧化碳般扑面而来,幼年的简被欺凌、被侮辱的灵魂在挣扎抗议,戴着良母面具的里德太太像披着人皮的毒蝎,用其钳子与毒刺撕扯、螯蜇孤立无助的简,而简在此时表现出的耿直与倔强像头气冲冲伸头顶人的发疯的小山羊,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极有骨气的灵魂被魔鬼拉扯着,但灵魂最终挣脱了魔爪,并扇动已残破的翅膀在阳光下飞翔。可以说《简·爱》这部作品在序幕中就让勃朗特奠定了总体的耿直、反抗的基调。
  随着情节的发展,简·爱离开盖茨海德府到洛伍德学校就读,由于这所学校条件十分艰苦外加简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多年后简在洛伍德学校磨砺得德艺双馨,洛伍德学校像外表麻砺粗糙的珍珠贝一样,孕育了简·爱这颗通体散发着贞洁、清新、正直、聪颖的光晕的珍珠。可以说简在洛伍德学校所受到的熏陶绝大部分来自知识和艺术,并且这种熏陶多年后最终升华为简的自尊自重不卑不亢的气质。18岁时的简,如同一株并不十分娇艳却散发着淡淡幽远的芳香的茉莉。
  简离开洛伍德到桑菲尔德任家庭教师一职时,遇到了罗切斯特先生。青年时代陷入一场骗局式的不幸婚姻中,那个疯狂、淫荡、奇丑无比的妻子像响尾蛇一样把罗切斯特心中的梦想与温情毁灭了。罗切斯特曾为了逃避梅都莎的注视,一度在极度堕落的生活烂泥淖中打滚。有一天他真正嗅到简·爱这株茉莉沁心芳香,简的正直、纯洁、自爱、自尊、自重释放了罗切斯特先生在爱情炼狱中的灵魂,改变了他的爱情怀疑论,于是他不顾一切地追求着简,简也将自己置于跟他对等的地位,与之比翼双飞。罗切斯特这只渴望纯爱的蛾扑向简这个散发着贞洁与清纯光辉的烛,最后夜莺的歌声与饱含款款深情的热血,终于摧开简心头炽热的玫瑰。简在桑菲尔德府中无论对罗切斯特先生还是仆众乃至上流社会的贵公子与千金小姐,都没有把自己的人格与尊严置于他们之上或下,简将自己与他人的人格与尊严放到天秤上称出相等的重量,她毫不掩饰自己独立与自尊、倔强、独立的天性,让读者油然而生对人性的深深敬意。
  勃朗特竭尽全力用心血打造品质具有唯美风格的简,使简的品行几近完美无缺,在《简·爱》这部作品的序幕、发展、高潮中,主人公的反抗、纯洁、正直、朴实、自由、坚毅的个性都是各个重点章节的主旨,它们如同乌云上方灼灼闪耀的星辰
勃朗特将女性的这些品性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由于勃朗特写出了“灵魂只需要灵魂想听的东西”,以一个普通女人身份在她的作品中公开了自己的爱与憎,没有将私人爱憎“腌制”成自怜自悲的“咸菜”,她间接地使自己的爱憎以“女权”的形式抬头,于作品中“在连当时宪章运动都还没有提出男女平权思想的情况下,鲜明地描写了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给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甚至婚姻上独立自主,热烈地为妇女的尊严与正当要求辩护”,因此她的勇气与作品的思想政治意义很让中国传统的文学评论者击节赞赏。在《简·爱》这部作品中,读者稍加留心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便不难发现她实际是个“极度关心其自由与内在完整”的存在主义者,简·爱的生命活力与人格结构就是在不断的挣扎、对峙、反抗与自珍自重中不断强盛丰满的。因此,《简·爱》这部杰作在某种意义上说简直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文学表现,夏洛蒂·勃朗特不愧被称做英国女性存在主义文学的先驱。 
32.《变形记》
  一本打开之后即会受到教育的好书;一个小人物,一个偶在的个体生命,其命运就是如此地充满了偶然性、荒谬性,其人生悲剧就是如此地不可预料、不可逃避,更谈不到积极地给以预防。
  20世纪世界10部影响深远的小说之一,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如果你想了解现代主义文学,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反复阅读《变形记》开始。在本书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这正是著名小说家卡夫卡的天赋之所在。
  阅读《变形记》,有一种思维的乐趣,有一种睿智的感觉,思想上的所得显然多于心灵的收获,能从那极度的变形与夸张里体会到生命的悸动与冲突。本书比较完整地代表了卡夫卡的思想深度与创造特点,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卡夫卡的《变形记》把我们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实,那另一世界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因为我们平时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青年作家 郗晓波)
  在描写人被物化的作品中,奥地利著名的“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卡夫卡1912年完成的中篇小说《变形记》,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描写人被异化的杰作。(知名教授 刘建军)
  西方文坛推崇“卡夫卡是本世纪最佳作家之一”,并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卡夫卡是首先会想到的名字”。尽管这些赞词未免有过甚其词之嫌,但以《变形记》为代表的卡夫卡的作品,的确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以至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和讨论其作品的“卡夫卡学”。(《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书》)
  如果你读书是为了找乐赶时髦,卡夫卡的《变形记》绝对不适合你,不适合你美酒加咖啡的浪漫。书中荒诞的痛苦,会将你刚刚举起的酒杯轻易击碎。如果你不是一个盲目的乐观主义者,此书可谓精彩至极,可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卡夫卡传》)
  陌生的卡夫卡  什么是好小说,这是个永远可以谈论却又永远难以求解的问题。但好小说不一定是好看的小说,不一定适合大众读者的阅读口味,因为好小说都是新鲜的、独特的。它在与传统阅读习惯“对抗”过程中提供了新的艺术因素,使习惯于传统阅读的读者不得不陷入难解之谜的深渊,所以也往往给人们留下了不怎么好看的印象。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对读者是一种智力、情感上的挑战,因为他的作品是文学上的一个变数,很陌生,用传统的阅读方法很难解读。
  《变形记》超越时空的限制,对事件的交代极其模糊,不指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甚至泯灭了幻象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虚幻与现实难解难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了。看来,卡夫卡的《变形记》把我们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实,那另一世界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因为我们平时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像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揭示存在不为人知的方面”。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探究存在之谜的,但他所关注的重点是“不可视的内心生活”——人的内心同样作为现实的一部分而存在。他的《变形记》就是以深邃的寓意体现人类的某种常常被遗忘的存在状态。
  卡夫卡的小说是“梦与真实的绝妙混合。既有对现代世界最清醒的审视,又有最疯狂的想像”。所以如果我们联想一下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当我们自身的存在被一些谁也无法预料、无法逃避的境况所决定时,生活的荒诞与这个故事的荒诞就有了一种比拟的联系,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尖锐了:当我们突然无法动弹,在完全无能为力,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卡夫卡的小说带出了我们深深的疑问。显然,在如此荒诞的突变中,卡夫卡敏锐地觉察到现实生活某些带本质性的问题,才用这种象征、夸张甚至荒诞的手法加以表现。
  卡夫卡冷峻的眼光聚焦的是“真”。在他看来,“真”若要体现,就必须借助于“丑”。于是《变形记》中出现了大量的丑陋的意象,卡夫卡毫不客气地放逐了文学的审美价值,似乎他觉得丑就是丑,甚至根本没必要用美作为小说结束之前的一点安慰。所以,一直到小说的结尾,卡夫卡也没有让这些丑陋的意象从背面发出一点美的光芒。
  最后引用一句王小波的话来结束本文,他说:“我正等待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打开一本书不再期待它有趣,只期待自己能受到教育。”《变形记》就是一本这样的好书。(郗晓波)
33.《吉檀迦利》
  泰戈尔的诗歌颂母亲、儿童、大自然,文字优美纯净,充满了神秘的印度宗教精神。形式和韵味都给人以一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奇花异草的印象。
  20世纪世界经典著作,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泰戈尔的代表作。
  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奖会上,一部诗集成为评委们争相阅读的作品,委员会以12:1的投票比例将当年的诺贝尔奖颁给了这部诗集的作者,这也是瑞典文学院第一次将诺贝尔奖颁给一个东方人。当时,一些西方媒体抱怨委员会不应该将这份荣誉授予了一个“名字拗口、不见经传的亚洲人”,但是,大部分读过这部名叫《吉檀迦利》的诗集的人都对这次授奖感到非常满意,他们将诗集的作者称为“东方圣人”,这个人就是泰戈尔。
  《吉檀迦利》是“亚洲第一诗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风格清新自然,带着泥土的芬芳。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发表之后,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泰戈尔将名噪欧洲,他掌握了英文的种种妙处,他的诗歌有一种特别的宁静感。与泰戈尔这个纯朴的东方人相比,我自己显得像是个身披兽皮的野人。我们发现了自己的新希腊。(美国现代主义诗人 庞德)
  我拜倒在这位孟加拉诗人面前,如同拜倒在神的面前一样,因为没有任何人的思想像泰戈尔的那样值得重视,没有任何诗集能像《吉檀迦利》一样给我以灵魂上的震撼。(法国诗人 纪德)
  诺贝尔文学奖是应该赋予这位集艺术家和预言家于一身的作家的。泰戈尔在这方面是无以伦比的。(瑞典著名学者 厄普萨拉)
  跟泰戈尔老人在一起,我的灵感就有了翅膀,总是立刻就能找到最好的感觉。(著名诗人 徐志摩)
  在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中,作者以歌颂神灵的形式与文学结合,但并非是在表达一种超凡脱俗的思想,他借以表达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歌唱,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思索和追求。(《世界文学史》)
  泰戈尔的《吉檀迦利》  他的一生十全十美;他年纪很轻时写了许多描绘自然景物的作品,他会整天坐在花园里;从25岁左右到35岁光景,他心中怀着极大的哀伤,写下了我们的语言中最美丽的爱情诗。
  他的艺术越来越深刻,变得富有宗教和哲学意味了;人类的一切向往憧憬,都是他歌咏的题材。他是我们的圣人中间第一个不厌弃生存的,他是从人生本身出发来说话的。这些抒情诗──据我的印度朋友告诉我,孟加拉文的原作充满了微妙的韵律、不可翻译的轻柔的色彩以及创新的格律──以其思想展示了一个我生平梦想已久的世界。《吉檀迦利》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化价值的艺术作品,然而又显得极像是普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植物,仿佛青草或灯心草一般。 
34.《欧也妮·葛朗台》
  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整部小说形象地再现了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影响世界的经典著作,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的丰碑。
  《欧也妮·葛朗台》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中的一部杰出作品。故事是在家庭内部日常生活中展开的,没有耸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而其惨烈的程序却不亚于古典悲剧。
  巴尔扎克的这部代表作,描写了资产阶级暴发户发家的罪恶手段,作品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塑造出葛朗台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吝啬鬼形象。据说,这部小说是巴尔扎克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俄国贵妇韩斯卡夫人热恋时的产物。巴尔扎克本人非常珍爱这部小说,称它为“最出色的画稿之一”。一百多年来,这部作品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学美学价值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因此赞誉巴尔扎克是“超群的小说家”。
  巴尔扎克所有的书仅仅组成一部书:一部生动的、闪光的、深刻的书,在这部书里,我们看到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在来去、走动,带着我也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掺杂在一起的惊惶与恐怖之感;一部了不起的书,诗人题作喜剧,而他本可以题作历史的……(法国著名作家 雨果)
  在巴尔扎克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面前,古希腊罗马的人物变得苍白无力、浑身抖颤,中古的人物像玩具铅兵一样倒伏在地。(法国著名作家 左拉)
  不管他愿意与否,也不管他同意与否,《欧也妮·葛朗台》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在他不知不觉之中,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阵营。巴尔扎克朝着目标勇往直前,他紧紧地抓住现代社会。他从所有人身上都抽出某种东西来,他写出一些人的幻想,另一些人的希望,这些人的呼声,那些人的假面。他搜索恶习,解剖情欲。他发掘和探查人、灵魂、心地、肺腑、头脑以及每个人身上都深藏着的奥秘。(《巴尔扎克传》)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卷帙浩繁的小说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是其创作的一次飞跃。这部小说在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故事叙述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它震撼着每一位读者,在法兰西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世界文学史》)
  《欧也妮·葛朗台》  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有位天真美丽的独生女儿,她爱上了一个破产落魄的亲戚,为了资助他“闯天下”,不惜倾囊赠予全部私蓄,从而激怒爱财如命的父亲,父女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吓得胆小而贤淑的慈母从此一病不起;可是在期待中丧失父亲、损耗青春的痴情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这类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我们并不少见,但是为什么巴尔扎克的这本小说会成为一部杰作呢?除了由于巴尔扎克为情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行动背景外,更是由于小说作者创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据安德烈·莫洛亚考证,其实巴尔扎克只去过索缪一次,而且仅仅停留了几个小时;有人还找出小说中的破绽,证明故事更像发生在图尔。这些都无碍于作品的真实性。巴尔扎克对索缪的描写,无非是为了提供一个人物活动所需的典型场所,它可以是索缪,也可以是别处,但必须是法国在那个时代的内地社会的缩影。同样,到索缪去寻访小说人物的原形也是徒劳的。他们是巴尔扎克心目中的一群内地人物的典型。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艺术真实的感染力来自他对观察所得的提炼和加工,来自他以此塑造的人物在读者心目中获得的认同。老葛朗台的性格是显然与守财奴的传统形象大不相同。莫里哀的阿巴公(一译阿巴贡——编者注)
只知吝啬,虽然也爱财如命,但是仅仅热衷于守财,连放债都舍不得。而老葛朗台却不只是守财,更善于发财。为了赚钱,他不惜掏空自己积攒的金银。他精于计算,能审时度势,像老虎、像巨蟒,平时不动声色,看准时机会果断迅速地扑向猎物,万无一失地把大堆金银吞进血盆大口般的钱袋。有人发革命财,有人发复辟财,而他革命财也发,复辟财也发。索缪城里没有一个人不曾尝到过他的利爪的滋味,却没有人恨他,索缪的居民反而敬佩他,把他看成索缪的光荣。他实际上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因为他代表了在那个社会具有无边法力的金钱。对金钱的追逐是一种顽固的意念,而小说想证明的偏偏又是这种意念的破坏力量,它摧毁了整个家庭。
  在这个家庭中光明和黑暗的对比十分强烈。与老葛朗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葛朗台太太的圣洁和葛朗台小姐的善良慷慨。圣洁的价值观在金钱统治的社会只有遭到无情的蹂躏。在这阴暗的小天地中,欧也妮的形象显得特别美丽明亮,但是这颗明星注定要黯淡下去。在对欧也妮形象的描述中,我们也感到了巴尔扎克作品中少有的抒情气氛,它是那样浓郁、那样感人,所以我们读罢小说,掩卷遐思时,那垛长着野花的旧墙,那个狭小的花园以及树阴下那条曾聆听纯情恋人山盟海誓的长凳,仍使我们在浩叹之余感到一丝温馨。 
           
  一面“人镜”葛朗台老头在巴尔扎克笔下是一个露骨的吝啬鬼、守财奴。他是一个胸中城府极深,而且狡诈善谋、面目多变的阴谋家。巴尔扎克在这老头的身上概括了拜金主义和守财奴普遍的心性习惯和思想误区。书中大幅的环境描写和其他配角人物的生动刻画,对烘托葛朗台这个人物是一脉相承的,各个人物都是栩栩如生的。巴尔扎克的高明不是在刻画吝啬鬼葛朗台的成功上,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就算把吝啬鬼刻画得再好,也是毫无意义的;他的高明在于用葛朗台这个代表人物,揭示了一个金钱武装的时代、一个丑恶虚伪的社会。葛朗台早被世人封为“吝啬鬼的典型代表”无可厚非。把他作为一面人镜来照照世人,也可以看出有相同的一面,因为一般人与这种人也有相通之处的。葛朗台非常贪婪,他毫无顾忌地无偿占有旁人的劳动,毫无顾忌非把私人的白杨种在河边公家的土地上。(佚名)
35.《哈姆莱特》
  人文主义的悲壮颂歌,一部人类心灵涌唱出的伟大史诗,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
  哈姆莱特是一个刻画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以“忧郁的王子”而闻名于世。由于《哈姆莱特》具有悲剧的深刻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对人类生活的高度概括性,以及悲剧艺术和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和完美性,400年来,它一直震撼着各国读者的心灵。一代又一代的学者研究它,甚至为它耗尽毕生的精力;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作家崇拜它,将它视为艺术创作的典范和依据,光是有关评论研究《哈姆莱特》的文章和专著的目录索引目前就有20000条之多。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哈姆莱特》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戏剧,它的剧本仅在年间,就出版了92版次。
  这一著作不能只读一次;应该一读再读。它和畅销小说不同,它是无穷尽的宝藏。《哈姆莱特》会随你的年纪的增长、人生体验的深刻丰富,而变成另外一个《哈姆莱特》。(《一生的读书计划》)
  《哈姆莱特》中的鬼魂申冤、主人公复仇、行动中的延宕、戏中戏和流血凶杀的结局等,都属复仇悲剧的传统手法,但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的开掘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哈姆莱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哈姆莱特的精神苦闷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中国大百科全书》)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法国著名作家 雨果)
  《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 别林斯基)
  英雄的悲剧美 
“英雄的死亡与太阳的西落相似……”哈姆莱特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个英雄,一个充满了悲剧美的英雄。
  悲剧具有一种深刻的美,悲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掬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通过悲剧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索。
  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及其性格特点,正是遵循了悲剧艺术的特征,从而使哈姆莱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哈姆莱特》这一不朽剧作中,始终存在着善良与邪恶之间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哈姆莱特作为该剧的主要角色,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处于这激烈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
  身为王子的哈姆莱特被莎翁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爱的恋人奥菲利亚,可以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然而,这美好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他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呢?我们看到,当时的丹麦宫廷一片混乱,老王奇怪地驾崩,王后改嫁新王,国外敌军压境,国内群情激愤、一触即发,而宫中却在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这一切,都在哈姆莱特年轻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从而使他郁郁寡欢,认为人间不过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些已经为王子年轻的生命注入了悲剧的因素。
  随着老王鬼魂的出现,宫廷内幕的揭开,谋杀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剧的帷幕拉开了……
  面对阴险奸诈的新王,哈姆莱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失手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佯装疯狂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牢狱”般的宫廷中。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莱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对着以阴险奸诈的新王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做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因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相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时代的悲剧。
  哈姆莱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悲剧正是通过对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哈姆莱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图书百科全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