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领导该不该把我当作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一只螃蟹几条腿“螃蟹”来吃?|蚌埠...

《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6页免费9页免费10页免费6页¥3.002页¥2.0010页免费2页免费5页免费57页1下载券4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2页2下载券34页1下载券2页免费68页5下载券2页免费
《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家​法​规​文​件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中办国办发布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意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积极探索完善不同类型公益类事业单位在聘用合同、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面的不同管理办法。国家确定事业单位通用的岗位类别和等级,事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自主确定岗位,自主聘用人员,实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已经中央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要求,现就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事业的需要,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保障。
2.基本原则。贯彻落实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坚持分类推进,充分体现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特点;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维护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3.目标任务。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形成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到2015年,全面建立聘用制度,完善岗位管理制度,普遍推行公开招聘制度和竞聘上岗制度,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到2020年,形成健全的管理体制、完善的用人机制和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
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4.根据事业单位分类实行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实行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的,实行公务员制度;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5.对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实行分类管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审批编制内设岗,规范人事管理,搞活内部用人机制;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备案编制内设岗,赋予单位灵活的人事管理权。积极探索完善不同类型公益类事业单位在聘用合同、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面的不同管理办法。
6.做好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的人员过渡工作。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或者与有关部门职能和机构进行整合,人员需要过渡为公务员,必须根据公务员法有关规定,严格按照任职条件和规定程序录用、转任和调任人员,做好过渡工作。
7.做好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人事劳动政策衔接工作。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应当依法与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做好聘用合同与劳动合同的转换工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做好转企改制单位职工社会保险关系建立或接续工作,办理档案接转手续。保证转制前已经离退休人员的原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支付方式和待遇调整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其待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执行。
8.实施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人事政策。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公平享受政府在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公平参与政府开展的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方面活动,政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其公平开放。制定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鼓励人才有序流动,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人事劳动关系衔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档案接转等手续。
三、着力推进事业单位用人机制转换
9.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加快完成聘用制度推行工作,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签订聘用合同。要把聘用合同作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依据,通过聘用合同规范单位和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建立起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对关键岗位人员、骨干人员可按有关规定实行长期聘用,以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加强聘用合同日常管理,着重规范聘用合同订立、变更、续订等重要环节。完善聘用制度相关政策规定,制定出台不同行业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度的具体办法。
10.全面实施岗位管理制度。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技能人员都要实行岗位管理。国家确定事业单位通用的岗位类别和等级,事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自主确定岗位,自主聘用人员,实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加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施工作力度,加强分类指导,尽快实现岗位管理制度全面入轨。探索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的调整办法,不断优化岗位结构,形成动态管理机制。开展专业技术一级岗位设置实施工作。在事业单位管理岗位推行职员制度。建立健全以岗位职责任务为基础的培训制度,提高各类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水平。
11.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制度。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公开招聘要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要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逐步打破地域和身份界限,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要把加强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结合起来,坚持规范程序、分类指导、分级管理,探索符合不同行业、专业和岗位特点的招聘办法。逐步建立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信息服务网络。探索建立事业单位关键岗位和重大项目负责人全球招聘制度。到2015年,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实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的规范化。通过公开招聘,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严把人员进口关,提高新进人员素质。
12.大力推行竞聘上岗制度。研究制定事业单位竞聘上岗规定。竞聘上岗要成为事业单位内部人员选拔聘用的主要方式。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个人自荐或群众推荐及组织提名等方式产生人选,根据岗位不同特点,灵活运用笔试、面试、民主测评、专家评议等方法实行竞聘上岗。要以岗位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为标准,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依据,严格条件,规范程序,择优聘用。竞聘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岗位,必须符合准入控制的要求。通过竞聘上岗,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逐步实现能上能下。
13.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工作绩效为重点内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的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调整人员岗位、工资以及解除、续订聘用合同的基本依据。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规定。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奖惩在人事管理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14.完善人员退出机制。畅通人员出口,拓展人员正常退出渠道。规范解除、终止聘用合同的条件、程序和经济补偿方面的规定。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依法解除聘用合同,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社会保险关系建立或接续工作,办理档案接转手续。研究建立与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适应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制度。
15.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加强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处理制度建设,健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公平公正、及时有效地处理人事争议,维护单位和工作人员双方的合法权益。探索调解的有效方式,鼓励通过调解解决人事争议。加强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加大人事争议案件处理力度,做好人事争议仲裁与司法的衔接。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办法,制定申诉规则,规范复核、申诉的受理和办案程序。
16.健全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制度。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突出行业和岗位特点,明确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标准条件。加大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竞争性选拔力度,探索完善多种选拔方式。实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任期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任期目标责任制。结合事业单位特点,探索实行领导人员聘任制,进一步完善委任、选任等多种任用方式。以服务和促进公益事业科学发展为目标,研究确定体现不同行业特点的考核内容和指标体系。改进考核方式,扩大考核民主,坚持以年度考核为基础,加强任(聘)期考核,增强考核工作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将考核结果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对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民主决策和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日常管理监督。到2015年,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符合不同行业特点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制度和综合考核评价制度。
四、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
17.完善人员流动政策。畅通人员流动渠道,破除阻碍人员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建立与聘用制度相适应的人员流动政策和管理办法。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机制,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营造环境。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化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做好事业单位与机关、企业及其他组织间人员流动的政策衔接,促进不同类型单位、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的人员流动。
18.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统筹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健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严格评价程序,实现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的有机结合。
19.完善未聘人员安置政策。在推行聘用制度过程中,首次签订聘用合同时未被聘用的正式在册工作人员属未聘人员。未聘人员安置应坚持内部消化为主、多种渠道安置的原则,不能简单推向社会,在解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扩大社会安置的渠道和办法。
20.加强人事监督管理和服务。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事业单位贯彻落实人事政策法规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制度化、经常化的执法监督检查机制,严肃查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违法违规案件。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的职能作用。发挥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搭建服务平台,在公开招聘、业务培训等方面创新服务方式,提高为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服务的水平。
21.加强人事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制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形成以人事管理条例为核心,以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竞聘上岗、聘用合同、考核、培训、奖励、处分、申诉、工资福利、退休、人事争议处理、人事监管等各单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法规体系,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
五、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确保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平稳推进
22.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履行好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的职责。要切实加强党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党组织的核心作用,用事业凝聚人才,以人才推进事业。要加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改革氛围,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引导他们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
23.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各级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做好与机构编制、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政制度以及行业体制改革的配套衔接,统筹规划,周密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行业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24.狠抓落实,稳步实施。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切实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要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进度,及时研究和妥善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消除改革中的不安定因素,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责任编辑:li_yuan]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2/16 10:02
02/16 10:03
02/16 10:03
02/16 10:04
02/16 10:03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82596
播放数:247602
播放数:252036
播放数:192801
48小时点击排行庞诗: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现状与经验_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 科研学术
&&&&&&&&&&
您现在的位置: >>
庞诗: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现状与经验
摘要:我国事业单位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也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工程。本文系统梳理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及现状,重点介绍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管理、公开招聘、职称制度改革方面的做法,在认真分析改革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改革的基本经验,提出面临的问题,并就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经验,问题,政策建议
1.事业单位及其人事制度改革
1.1& 事业单位的概念及其现状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社会组织。我国公共部门的机构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事业单位是其中之一。我国的事业单位同国外的各种“政府实体”一样,其功能是提供公共服务。《民法通则》将事业单位与机关法人、社团法人、企业法人并列为四类法人,确立了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199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2004年修改)规定:“本条例所称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目前我国共有126 万个的事业单位,分布在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行业分布看,事业单位主要集中于几个主要部门,教育单位占50%,卫生单位占15%,农业占10%。从层级分布看,中央所属占4%,省占16%,地市占20%,县占30%,乡镇占30%(见图1)。从经费形式看,财政补助占80%,经费自理占20%。
图1& 各级事业单位分布情况
以就业人数而言,事业单位的就业人员为3035.2万人,其中正式职工2923万人,在各层级分布的规模分别为:中央148万人,省288万人,地市484万人,县1254万人,乡镇749万人(见图2)。这表明我国的大多数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居于县、乡两级,这两级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占到了全国事业单位职工人数的68.5%。
图2&& 各级事业单位就业人数规模分布情况
事业单位是人才资源的主要集聚地,相当大比例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各级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1984万人,占事业单位总人数的66.4%,占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2%。从分布的行业看,教育和卫生行业的从业人员占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最高,其次人数比较多的行业是科学技术研究、文化服务和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部门之一,事业单位提供的服务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涵盖了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行业,其服务的对象包括社会公众、各类党政机关、各类企业及个人等等。作为政府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载体,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展
继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之后,事业单位改革成为我国公共部门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成功的事业单位改革有助于改善政府的运行质量,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从改革的大局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环节。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激发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具有深远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采取了广泛的措施。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此后,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1995年召开郑州会议,启动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00年,中央批准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了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2003年中央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张柏林部长在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上,提出人事部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单位,作为改革的试点联系点,进一步探索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和路子。2004年6月,人事部下发了《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联系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确定了15个地方和事业单位作为人事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联系点。2005年9月,又将北京市朝阳区、天津市天津财经大学等15个地区和单位扩大为人事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联系点。
相比于事业单位其它各项制度的改革来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是比较快的。从改革的历程上看,经历了由单项到综合、由点到面的逐步深入过程。从2004年开始至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开展进程可以从两个阶段来考察,这两个阶段的进程与试点工作的开展进程是相一致的。
第一阶段:2004年6月,正式启动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15个试点联系点。背景原因是:当时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正处在全面推进的阶段。从总体上看,改革的进展比较顺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各项改革的政策和措施还需要继续探索、继续深化。因此,需要采取建立试点联系点的方式,通过与试点联系点的密切联系,了解掌握不同类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做法,发现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积累改革的经验,更好地指导面上的改革,并为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经验和政策支持。
在选点过程中,主要考虑了从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在地域上各具代表性,兼顾东、中、西部,每个区域都有试点单位。二是行业上具有典型性。结合行业体制改革,在科研、高教、卫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中小学等行业中,选择改革基础比较好的单位,确定为试点联系点。三是在层级上既有部委所属的大型事业单位,也有基层的事业单位。四是在改革内容上各具侧重点。试点联系点单位在人员聘用制、岗位管理、综合配套改革等方面各有侧重。
第一批确定的15个试点单位中有试点城市4个,科研院所3个,医院2个,大学2个,中学1个,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单位各1个。总的来看,这些试点基本上改革基础和条件较好,对改革有所探索。&
试点的主要内容是:按照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的要求,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各个试点联系点单位在人员聘用制、岗位管理、综合配套改革等方面各有侧重。
第二阶段:2005年9月,在总结全国首批十五个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联系点经验的基础上,将北京市朝阳区、天津市天津财经大学等15个地区和单位扩大为人事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单位。
第二阶段的试点工作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包括推行正常化、规范化的聘用制度,探索公开招聘、合同聘用、解聘辞聘、未聘人员安置、聘用监督、合同争议仲裁等方面的有关经验,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推行岗位管理制度,探索岗位设置、竞聘上岗、以岗定酬、人员培训、考核、奖惩、人事代理、人才派遣等方面的有关经验,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探索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与体制、分类、编制、分配、财政、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相衔接的有关经验,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第二批试点单位确定后,试点单位共有30个,其中事业单位19个,地级市7个,县(市、区)4个;试点单位分布在24个省区市和6个部门,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7个,东北地区3个,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中科院所属事业单位各1个。
表1& 不同阶段试点改革的具体内容
第一阶段试点
第二阶段试点
按照政事职责分开的要求,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
l推行正常化、规范化的聘用制度
l推行岗位管理制度,探索岗位设置
l探索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与体制、编制、财政、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相衔接的有关经验
l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资料来源:国家人事部
试点单位的推行,使得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逐步推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6年9月底,全国已推行聘用制单位占事业单位总数的51%,签订聘用合同人员占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59%(见图3)。2005年11月《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下发后,全国有28个省(区、市)开展了公开招聘,其中15个省公开招聘范围超过了50%,聘用33万多人。
图3&& 2003-2006年事业单位聘用制开展情况
2.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2.1&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进的整体状况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按照中央的工作部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在一些领域取得了进展,并获得了一些经验。
首先,各地方政府按照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出台相应的政策,积极推进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如:辽宁省先后制定了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公开招聘、人事代理、人事争议仲裁等方面的近20个政策法规性文件。与之配套,全省各市先后出台了近40件深化事业单位制度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和办法。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文件有:《关于在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实施办法》(辽政办发[2003]83号)、《事业单位未聘人员分流安置指导意见》(辽发[2003]17号)、《关于全省事业单位推行人员聘用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辽人发[2004] 18号)、《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岗位设置和竞聘上岗试行办法》(辽人发[2004] 19号)、《辽宁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行办法》(辽人发[2004] 10号)等。同时,配套的政策文件有《辽宁省事业单位聘用人员考核试行办法》、《辽宁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文件的出台和配套,为事业单位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从部分地区的状况来看,在实行聘用制方面已经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阶段性成果。(见表2、表3和表4)
表2& 辽宁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表(截至2006年9月)
已实行聘用制度的单位数量
已实行聘用制度的单位比例
已实行聘用制度职工数量
已实行聘用制度职工比例
资料来源:国家人事部
表3&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表(截至2006年9月)
已实行聘用制度的单位数量
已实行聘用制度的单位比例
已实行聘用制度职工数量
已实行聘用制度职工比例
资料来源:国家人事部
表4& 重庆市事业单位基本情况表(截至2006年9月)
已实行聘用制度的单位数量
已实行聘用制度的单位比例
已实行聘用制度职工数量
已实行聘用制度职工比例
资料来源:国家人事部
其次,按照人事部的统一部署,各行业结合行业体制改革和各自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改革方案,同时选择1至2个方面,特别是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突破,根据改革方案,按照动员、部署、实施和总结四个阶段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分步骤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如: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走在陕西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前列。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发后,陕西制定了《陕西省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召开了全省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部署整体推进全省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2005年底,全省县及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所属卫生事业机构,已开展人事制度改革的单位有631个,占91.4%;全省517个县以上卫生事业单位已实行聘任制,占卫生事业单位的74.9%;聘用人员中,有48376人通过竞聘上岗,占聘任人员的73.6%。
其中,陕西省咸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通过人事制度分配改革,实行津贴、超劳务提成捆绑分配和岗位工资制度,给医院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2005年门诊量比上一年增加16%,收入增加了23%。医院的医疗卫生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和行风建设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部分单位的改革工作主要侧重于转换用人机制,围绕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一是推行正常化、规范化的聘用制度,实行人员公开招聘、合同聘用,规范单位与职工的解聘辞聘行为,探索未聘人员内部消化、转岗和待岗的新办法,建立起以聘用合同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二是推行岗位管理制度,根据单位的性质、职能、规模和工作任务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实行人员竞聘上岗,按照岗位职责、任务完成情况和贡献大小确定人员待遇,围绕履行岗位职责加强人员的培训、考核和奖惩,探索人事代理、人才派遣等新型用人方式,努力建设岗位管理的内部运行机制。
如:重庆市育才中学校作为重庆市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在重庆市教育系统率先进行了以全员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为保证学校改革工作的扎实推进,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与参与作用。学校结合办学实际,制定了《重庆市育才中学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重庆市育才中学岗位设置方案》,明确了方案实施的具体要求,拟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确保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学校根据办学实际及发展需要,在核定编制的基础上,出台了岗位设置方案。依据《教师法》制定了《重庆市育才中学教职工考核管理办法》,健全考评机制。并制定了《重庆市育才中学教职工校内津贴发放意见(实行)》,按照优质优酬、绩效有效的原则改革了校内工资分配制度。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学校的人力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效益。
第四,有些城市的改革工作主要侧重于做好人事制度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的综合配套,总结探索综合配套改革的客观规律,主要措施包括:建立了事业单位改革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加强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与体制、编制、财政、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相衔接、相配套,积极研究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及时总结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模式和规律,重点探索区域内多种渠道安置未聘人员的办法和途径,建立健全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未聘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
如:黑龙江省2004年成立了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担任组长。先后下发了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机构改革意见、聘用合同制管理办法、人事管理办法、全省中小学人员分流工作意见等19个政策文件。按照中央的部署,制定了教育、科研、卫生、文化、广电五个系统改革实施方案。教育系统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聘任办法》、《中小学校长选拔聘任办法》等文件,全省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人员分流工作基本结束。科研系统共有24个涉及改革的单位正在运作。卫生系统出台了《人事制度改革方案》,部分市地医院进行了用人制度改革。广电系统省电视台、电台全员聘用工作已基本完成。同时,试点单位齐齐哈尔市重点进行了综合配套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
2.2& 岗位设置与管理开展的基本情况
2000年,中央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为重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2002年,《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提出,“通过实行人员聘用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2006年,人事部颁布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行业指导意见》,标志着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已经成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当前,有不少单位都出台了关于岗位设置与管理的政策文件,如辽宁出版社在省《辽宁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岗位设置的方案、重庆市育才中学出台了《重庆市育才中学岗位设置方案》等。
有的单位把岗位管理与人员编制结合起来,合理地设置岗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四川省自贡市采取的措施是:经费形式为核定收支、定额补助的单位,按人员编制和各类职务结构比例设置岗位;经费形式为定项补助的单位,根据单位特点和发展需要以及结构比例要求设置岗位,在岗位设置基础上,重新核定人员编制或控制数;同时允许单位设置流动岗位和兼职岗位,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减少人才浪费。
有的单位把岗位设置管理作为聘用制度的一部分。辽宁出版社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把竞聘上岗作为第一阶段,实现用人关系的转换后,把全面实施岗位管理制度作为第二阶段,打破身份界限,完成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推行岗位绩效分配制度,以岗定薪。
重庆市育才中学采取“科学合理设岗,优化岗位结构”的做法,经过三年时间不断完善全员聘用制,使原有的教职工比例基本走向合理,教师严重缺编、职工严重超编的现象得到改善。在第一阶段全员聘用制的基础上,转入第二阶段的改革,即科学合理的设置岗位,实行定编、定岗、定责,岗位职责与绩效挂钩。主要的措施包括:①进人不超编,进一步调整教职工比例。导致教职工队伍年龄、学科和男女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严格的考录制度。聘用制的实施,强化了岗位意识,引入了竞争机制,为改善人员、学科结构创造了条件。学校采取了三个措施严把进人关,一是引进高学历人才,提升学历层次;二是引进主要学科的骨干教师,增强这些学科在全市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三是引进特长显著的人才,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引进人员时要始终留有余地,让编制成为最好的调控器。②强化岗位管理,实行优质优酬。一是在编制内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包括岗位及岗位性质、部门及定编、学历及要求、领导及非领导等级等内容。注重各岗位的协调合理、规范科学,彻底改变岗位聘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岗位更加公开、民主,便于按岗申报,校长照岗聘任。二是校内工资以岗定酬,实行岗酬结合,较好地解决了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问题。三是实行奖惩激励机制。满岗计满酬,半岗计半酬,超岗计超酬;高质高酬,低质低酬,贡献获奖,失误受罚。分配制度的改革,竞争机制的强化,解决了多年来部分教师出工不出力、工作缺乏责任心、不听从安排指挥、不注重自我学习提高等问题,岗位和报酬挂钩,质量与绩效结合,增强了教职工的责任心,激发了工作热情。③与岗位管理配套的还有《教职工考核管理办法》、《学生评教细则》、《安全责任追究制》和各部门《岗位责任制》等制度和措施,较好的保证了岗位管理的顺利实施以及分配制度的改革。
这些实践的经验说明,岗位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能够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有助于转变政府的管理模式。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是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的重要途径。聘用制的实施,通常是与岗位设置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2.3& 公开招聘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公开招聘制度是建立和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提高人事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陕西省在建设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方面力度较大,逐步完善并稳步推进。2005年初陕西省制定并下发了《陕西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除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和高等院校以外的所有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都要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2005年首次对省直事业单位新进工作人员统一组织了公开招聘工作。涉及41个部门,134个单位,最后招聘了324人。2005年底2006年初,在总结2005年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人事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的要求,对省里的公开招聘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出台了《陕西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办法》。这个办法进一步符合了省里的实际,贴近了事业单位的需求。根据这一办法,组织了2006年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6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涉及48个省级部门、236个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1019名工作人员。报名考生达到10922人,经过考试、面试等程序,公开招聘了759人。咸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通过公开招聘,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危机感和工作积极性,医院效益大幅度提高,固定资产增值2倍以上。
四川省自贡市实行新进人员一律“凡进必考”的机制。自贡市从2000年7月开始对市属事业单位新进大中专毕业生探索实施了“凡进必考”新机制。2004年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了《自贡市市属事业单位补充人员考试试行办法》,目前,有420名高素质人才通过公开招考进入市属事业单位。对新人员一律实行人事代理。从2000年7月起,凡新进入事业单位的人员一律实行人事代理,将人事档案关系交由市区(县)人才交流中心统一管理,目前,仅市属事业单位已有1040名新进人员实行了人事代理。
辽宁省从2002年起开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工作,2002年省委组织部、人事厅下发了《关于印发省直事业单位暂行办法的通知》(辽人发[2002]24号),之后大连、鞍山、铁岭、葫芦岛等市也先后出台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的相关文件,对建立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用人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2002年以来,全省已有近500家事业单位实行了公开招聘人员,共招聘3500人(见表5)。与全省的做法相一致,辽宁出版社在2005年也开展了公开招聘,许多博士、硕士、高级职称人员参加应聘,新聘人员的学历层次、专业及技能水平明显提高。
表5& 辽宁省公开招聘制度推行情况
实行公开招聘单位
参加公开招聘人员
数量(人)
通过公开招聘聘用
人员数量(人)
一些单位已经制定了公开招聘的办法和方案,准备开展这项工作。齐齐哈尔市在黑龙江省制定了《黑龙江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行办法》的基础上,也已经出台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办法,并统一组织公开招聘活动。具体的实施方式是:招聘计划由用人单位负责编制,确定招聘的岗位及条件、招聘的时间、招聘人员的数量及考试、考核的主要方式。组织人事部门所属考试服务机构和人才服务机构可受事业单位或组织考试部门的委托。
从实践看,公开招聘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新型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把好选人用人关,从制度上规范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程序和办法。这项工作的全面展开,将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
2.4& 职称制度改革开展的基本情况
专业技术人员是事业单位的主体,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如何建立起公平竞争、有效激励、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已经成为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制度已成为我国人才评价、使用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辽宁出版社和咸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在职称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综合他们的做法,一是实行评审专业技术资格和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相分离,初步建立了评聘分开的职称评审机制,允许高职低聘、低职高聘,打破了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二是专业技术岗位全部放开,实行自主设岗、自主聘任;三是打破地域界限,不受个人身份和单位性质的限制,符合条件的人员均可参加职称的评审或考试;四是对急需引进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可以直接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五是放宽对晋升职称的外语和计算机条件的限制;六是设立引进特殊高层次人才专用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用于引进急需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等。这些措施为辽宁出版社和咸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与智力支持保障。
事业单位是人才资源的主要集聚地,相当大比例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各级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1984万人,占事业单位总人数的66.4%。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有利于释放人才的智力和能力,有助于增强单位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但这项工作在许多事业单位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有待于进一步推动。
3.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
3.1&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表明,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阶段,改革的定位逐渐准确,重点放在了立足于转换用人机制,全面推进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上;并明确要通过改革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上形成新的机制,调动职工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大发展。
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成效比较明显。改革的许多措施已经跳出了事业单位传统人事管理的旧框框,引入竞争机制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规范人员进、管、出等各个环节。同时,有些事业单位积极采用人事代理、人才派遣等新型用人方式,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从多方面探索多种渠道安置未聘人员的新办法和途径,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主要是得益于这项工作推进的途径是比较有效的,包括:
第一,注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改革的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各部委颁布的与事业单位改革有关的政策法规有98项,其中与人事制度改革有关的政策法规有12项,与岗位管理有关的政策法规有14项,两项加起来占26.6%。《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等政策法规的出台,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推动了改革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二,思路清晰,把握了改革的重点。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突破了改革的关键性环节,使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搞活事业单位内部用人制度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市场机制在事业单位人才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一种实现形式。一大批实行了人事制度改革的事业单位,改变了面貌,焕发了活力,极大地推动了事业发展。
第三,加强了各项配套,推进改革力度加大。首先,与行业体制改革相配合,出台了教育、科研、文化、卫生、广电、新闻出版等行业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行业主管部门力量的加入,使得改革得以迅速推进。其次,注意与事业单位改革管理体制、机构编制、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等改革的配套与衔接,改革在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中顺利进行。
第四,注重试点先行,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涉及到120多万个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单位,关系到3000多万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员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任务,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试点工作很有必要。试点工作可以检验改革措施的可行性和效果,进而带动面上的改革;还可以避免不当的决策在大范围内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有利于把握改革的节奏和进度,保证改革的平稳进行。
3.2&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全面启动,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但从全局的情况看,还存在着一定的某些带有共性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缺乏清晰的分类前提。目前对事业单位的分类尚未完成,如何划分行政执行类、公益或准公益类、生产经营类的措施没有实施。同时,国家也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的具体指导意见。这给聘用制度的推进带来了实际困难。
二是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不配套。事业单位体制、机构、社会保险、收入分配等配套改革政策尚未出台,制约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人事管理的立法层次不高,人事管理的政策规定缺的比较多,也不配套,成为影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人事制度改革与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相协调,事业单位各方面改革必须做到统一组织、同步实施、相互促进。
三是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的不健全,导致政府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不能很好地衔接,人员出口不畅,需要尽快将事业单位职工纳入社会保险体系。由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尚不完善,在各地区的政策也不尽一致,从事业单位及职工的反应看,此项制度已经成为制约改革进程的“瓶颈”。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未聘、待聘人员的安置成为改革难点。部分单位人员超编严重,未聘人员安置困难。这些人员国家没有统一的政策规定,简单采用单位内部的分流办法,人才流动不活,使得事业单位人才资源的配置方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阻碍着改革深入发展,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五是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一些问题。如,干部、工人打破身份界限在实际操作中遇到诸多困难,行政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交叉,造成签订合同、工资待遇等混乱。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由于是任命制,聘用制对其没有什么约束等等。
六是事业单位改革需要加强领导。从地方改革的经验看,党委、政府重视的,改革的力度就大,效果就好。
4.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总体上要根据统筹规划、积极稳妥的方针,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完善政策、综合配套的工作思路,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为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仍要加强:
一是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着力转换用人机制。聘用制度的核心就是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单位和职工的用人关系,明确双方与工作有关的权利、义务。各地区、各部门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可“先入轨、后完善”,进一步扩大聘用制度的推行面;已经推行聘用制度的地区,要完善管理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努力实现聘用制度的正常化和规范化;尚处于启动阶段的地区,要抓紧总结经验,尽快推开。通过推行聘用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这一制度将成为今后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推行聘用制度的各部门中,处于试点阶段的,要抓紧总结经验,尽早全面推开;已经推行聘用制度的地方,要完善管理办法努力实现聘用制度的正常化、规范化。通过推行聘用制度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
二是要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办法,强化岗位管理制度。通过完善政策规定,加强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健全完善岗位管理的制度和办法,规范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等环节,针对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的不同特点,研究制定相应的岗位管理办法,赋予单位岗位管理的自主权。在聘用制推行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未聘人员安置问题,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三是切实加强分类指导分类推进,着力解决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行业上,继续推进教育、科研、卫生、文化、广播影视等行业改革的同时,研究制定新闻出版行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地方上,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水平和事业单位改革进展的不同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地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工作。在方法上,要选择一些试点联系点,在总结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提炼成型的做法,通过典型引路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四是着力解决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工作,探索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比如,未聘人员安置问题,就是一个难点问题,人员出口不畅,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使职工无法离开单位,我们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通过制定一些过渡性办法,争取有所突破。在现阶段实施过程中,未聘人员仍要坚持以单位内部消化为主,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多种渠道安置,以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五是加快政策法规建设。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要求研究制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形成以条例为主体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岗位设置、公开招聘、合同管理工资待遇、解聘辞聘等方面的政策,研究制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各个环节。同时,建立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与事业单位机构、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相配套、相协调的政策法规体系。
六是推进有关方面的综合配套。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构编制,社会保障等到方面的问题。当前,正在或准备对事业单位的体制、人事、工资,社会保障等制度实行综合配套改革的部门和单位越来越多。从各地改革情况看,综合配套改革有利于提高改革的整体效益,增强活力,调动积极性。这些地方的基本做法是,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有关部门组成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工作。今后有必要将加强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和沟通和协调,做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各个环节相配套,努力形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推动配套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在探索中寻规律,边试点边总结,走出一条有利于发展公益事业、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新路子。
1.成思危主编.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分类引导.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2.发改委课题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事业单位改革课题组).中国事业单位现状的统计研究.2004 年6 月
3.世界银行报告.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提供.2005
4.范恒山.关于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在2004 年3 月23 日“公共服务部门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5.葛延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中需研究解决的几个原则性问题.管理世界,2003 年第1期。
6.王蓉.我国教育事业单位改革研究报告.为世界银行准备的背景论文,2004
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各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8.世界银行.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9.希克?阿兰.代理机构:探求原则的过程.OECD 《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代理机构、权力主体和其他政府实体》.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10.OECD.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代理机构、权力主体和其他政府实体.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11.Cheng, Siwei. 2001. Studies on Economic Reforms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Gill, Derek. 2002. “Signposting the Zoo”, OECD Budgeting Journal, Vol. 2, No. 1.
13.Koppel, A., K. Meiesaar, et al. (2003). "Evaluation of Primary Health Care Reform InEstonia." Soc Sci Med 56(12): 2461-6.
14.Pilichowski, Elsa. 2004. “The Reform of Public Service Units in China― the Experience of OECD Member Countries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Background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World Bank in August 2004.
15.Polluste, Kaja. Ruth Kalda, Margus Lember. 2004. “Evaluation of Primary Health Care Reform in Estonia from Patients’ Perspective: Acceptability and Satisfaction”. Croatian Medical Journal, ) :582-587.
16.Schick, Allen. 2004. “Modernizing the State: Restructuring China’s PSUs and Delivering Public Services”. Background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World Bank.
17.Vito Tanzi and Ludger Schuknecht. 2000. Public Spending in the 20th Century.
18.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World Bank,2000a,China: Managing Public Expenditures for Better Results.Washington, D. C.
20.World Bank. 2000b. Making Transition Work for Everyone: Poverty and Inequality inEurope and Central Asia. Washington, D.C.
21.World Bank. 2002b. Transition: The First Ten Years. Washington, D. C.
22.World Bank. 2004. Citizens, Politicians and Providers: The Latin American Experience with Service Delivery Reform. Draft report. Washington, D. C.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学术探讨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着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Copyright (c) 2010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湖渠路15号院3号楼 邮编:100101 
院办电话:010-
科研管理处:010-762526
&& 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只螃蟹几条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