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诸葛亮和庞统,一名卧龙凤雏得一一名凤雏,都说得一者可得天下,...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皆得为何还不能安天下?
微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坏阋膊黄婀?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不过分.奇怪的是刘备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啊
司马徽老先生早已明言: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
又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
两句话何解?
一、得其一可安天下,关键就在这“得其一”,如果“得其一”,则两人中任何一人都会按会按其制定的既定方针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比如诸葛亮的“隆中对”,他就会在确保荆州无虞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制定取川计划,稳步推进,夺取西川,然后“以待天时之变,以一上将起荆州之兵,直驱宛洛”,而刘备也“领益州之兵,出斜谷,直取长安”,两路夹击,曹魏安得不灭度,汉室安得不兴?然而得庞统后,庞统急于立功,在张松被杀,取川事机败露之时,不听诸葛亮良言相劝,贪功冒进,终至阵亡落凤坡,而此时孤军深入的刘备“进无援兵,退必溃败”,若退回荆州,则短期无法再次制定取川计划,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匆忙带上张飞、赵云前去救驾,只留下关羽父子镇守荆州,而高傲的关羽最终大意失荆州,张飞、刘备、黄忠又相继为报仇而死,更是赔上了蜀国的全部军事力量,元气大伤,而后主刘禅又昏庸无能,全国政事、军事尽由诸葛亮一人劳神,终于一代英材倒下,蜀汉再也无力回天。换言之,如果刘备只得到庞统,庞统也必定会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的战
司马徽老先生早已明言: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
又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
两句话何解?
一、得其一可安天下,关键就在这“得其一”,如果“得其一”,则两人中任何一人都会按会按其制定的既定方针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比如诸葛亮的“隆中对”,他就会在确保荆州无虞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制定取川计划,稳步推进,夺取西川,然后“以待天时之变,以一上将起荆州之兵,直驱宛洛”,而刘备也“领益州之兵,出斜谷,直取长安”,两路夹击,曹魏安得不灭度,汉室安得不兴?然而得庞统后,庞统急于立功,在张松被杀,取川事机败露之时,不听诸葛亮良言相劝,贪功冒进,终至阵亡落凤坡,而此时孤军深入的刘备“进无援兵,退必溃败”,若退回荆州,则短期无法再次制定取川计划,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匆忙带上张飞、赵云前去救驾,只留下关羽父子镇守荆州,而高傲的关羽最终大意失荆州,张飞、刘备、黄忠又相继为报仇而死,更是赔上了蜀国的全部军事力量,元气大伤,而后主刘禅又昏庸无能,全国政事、军事尽由诸葛亮一人劳神,终于一代英材倒下,蜀汉再也无力回天。换言之,如果刘备只得到庞统,庞统也必定会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的战略方针,逐步推进,从而实现的伟业。所以说,卧龙凤雏只能得其一,得二必生变故,反欲速则不达也!!!!
二、再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司马微老先生早已指出,诸葛亮在刘备手下虽能得到充分施展其才华和抱负,但终究难以吞下“占据天时”的曹操和“占据江东已历三世,独得地利”的孙权,而最多也只能与之分庭抗礼,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关于这一点,三国时的另一位隐士封公玖也早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向其咨询时就已向诸葛亮言明。另外从淮南许子将对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中也可看出,边曹操这样拥有治世才能的人,在乱世中为能自保都只能成为万人唾骂的“奸雄”,没有野心的诸葛亮和庞统(至少在书中看不出来)辅佐一个处处“为天下共生着想,仁义布于四海”的刘备,又能创出一番怎样的事业呢?
所以说,刘备虽然同时得到了“得其一可安天下”的两个人材,但其失败的命运最终是难以避免的。
大战后到蜀汉灭亡一直是相对安定的,就用不着你刘备来安了。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在三国里诸葛亮称“卧龙”,庞统称“凤雏”,说得其一就可得天下,_三国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42,416贴子:
在三国里诸葛亮称“卧龙”,庞统称“凤雏”,说得其一就可得天下,
相关的贴子8471146982814相关的图贴
为什么?刘备没得天下,听听大家探讨。
没看过三国演义的围观、
什么时候说可以得天下了 明明是安天下
楼主何必较真能,就算没得到天下,也无法抹杀这2位的才华。
那是别人称的 别人说的
诸葛亮庞统表示不干我事
“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是“安”天下,不是“得”天下,罗贯中在这儿有伏笔
两个人都是治国治军之才,但不代表两个人都能带兵打一个天下出来。
如果说关二没失荆州,益德收收性子,庞统没去落凤坡,刘备一直听孔明劝告......只要其中一个做到了,刘备还是可以得天下的,总结起来还是人为因素吧
历史上庞统真的没去落凤坡呀……刘备还是一样没得天下
得一人可得天下,很可惜,刘备两人都得了,物极必反,两虎必斗,所以才没有得天下
回复:11楼关羽被杀是导致蜀最终失败的原因。
还是归结于魏吴 联盟啊!没这个,就没麦城了......
难说啊,还是关羽的问题......
不是黄。军不行,只是公飞太强大了
关羽只是个果,不是因;就是谁守也不能守住。形势而已,就当是而论,刘备势力已经威胁到孙、曹了!特别是江东孙权!在合作前后的强烈反差下,威胁论提上议题!所以偷袭荆州就成必然,但是,关羽为何选择哪个时间去攻魏,表示不明白他是怎么想的啊!!!
是“安天下”谢谢主要原因是刘备太仁义了不然庞统不会以死换刘备攻蜀川的理由还有就是刘备称帝以后不怎么听诸葛亮的了,不然不会被陆逊的大火烧死啊
因为得了2个
两人都是卓越的政治家而不是军事家
你被老罗骗了
关羽,张飞不听诸葛亮还是.......
别听这的,还是得看主公,吕布典韦许褚死了,刘备的五虎将就是天下前五名把,但是单挑厉害是厉害,带兵又是一方面,性格也得算进去。再说文臣,诸葛亮卧龙,庞统凤雏,姜维是幼麟,这算无敌了,益州易守难攻加上荆州富饶,可惜他让过于傲慢的关羽去防守。。诶
我觉得他俩犯相,庞统要活着,诸葛必留在荆州,到关羽走麦城时很有可能搭上孔明;所以得一可安天下,得二则鸡多不下蛋
正史中似乎只有卧龙,没有凤雏
突出他们的才华横溢
那鸟话是水镜司马徽说的,要是人说的话句句成真那不天下大乱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上帝不给刘备机会 一统天下, 彝凌一把火就烧了刘备 70W大军气死了刘备 二反过来 上方谷 诸葛亮的一把火烧司马懿 却下了大暴雨这是天不支持蜀国,别说卧龙凤雏了 十个诸葛亮也没法比!还有救算了蜀国 一统天下了 你们这些孙子都不该在这个朝代或许在或许还是精子
内&&容: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问题详情-手机问问
人说卧龙和凤雏得一则得天下,若庞统不死,是不是可以和诸葛亮一起帮刘备统一中原?
1.功名问题正面:卧龙凤雏是如胶似漆的兄弟,九州之内同享盛名,如果2人共助汉室,定名垂青史。反面: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如果我是诸葛亮就怕别人抢功,如果2人不和,后果不堪设想。2.战争问题正面:2人分工合作,一人伐魏,一人防吴,蜀国还这么多虎将。守好荆州(我读书发现,荆州失守,汉室倾颓)专心伐魏定汉室可兴,霸业可成。反面:2人分工不明确,可能一败涂地(正如关羽大意失荆州一样)3.纵观全局那时的话,凤雏和卧龙只要不怕争功,2个军师多的是精力对付一个司马懿,对于兵力来说,蜀国还是很有优势的。肯定是可以赢的。总之还是一句话:古今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谁也猜不准会发生什么,除非时间倒转。总之请楼主相信,我回答从不敷衍)感谢本团“斩风决”的大力支持。本人不才,丐计求谋;荣幸回答,谢谢采纳。
追问:嗯,分析得很有道理,要是真是因為這些原因,龐統的建樹也很有可能發展不起來补充:如果您是三国迷,实际上可以去网上看看易中天教授讲的三国系列的。我反正个人认为蜀国破灭的导火索是“关云长败走麦城”导致——张飞被害——刘备败走彝陵——诸葛亮六出祁山(亲理细事,终日流汗)庞统和诸葛亮强强联手是好事,派五虎将2名及军师1名和足量兵马镇守荆州。另外军师及大部分虎将倾巢出动都无所谓(在南方平定的情况下)实际上,打仗主要要靠过细,拘小节才能取胜。2个军师就是充足的力量,了不起诸葛亮伐魏累了去守荆州,庞统再换上去伐魏,司马懿哪有这么多体力?还有诸葛亮的发明:八阵图·地雷·诸葛连弩·搭桥枪·木牛流马·火兽(魏军已经够受了)2个军师看的也远些,注意的细节也多些。不过战争是这样,有的活下来了,有的牺牲了,但他们都是我们心中的强者。楼主忘记了吗?诸葛亮在上方谷战役中(历史没有此战役)说到:“成事在人,谋事在天,不可强也。”刘备的白马给了庞统,因此命丧落凤坡,这也是命。感谢本团“斩风决”的大力支持。本人不才,丐计求谋;荣幸回答,谢谢采纳。
第一丶这句话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其中水分很大。三国时期,群雄争霸,既有刘备丶孙权丶曹操之类的一方霸主驰骋疆场,纵横天下,意图统一中国。也有很多能人志士丶文臣武将急于扶保明主,建功立业,拜相封侯。这些能人志士虽有真才实学,但难保不遇伯乐,隐藏山野。他们想出人头地,只能靠大力宣传,以引起霸主们的重视。“伏龙丶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言,最先出自荆州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是诸葛亮丶庞统丶徐庶三人的学问之师,关系密切。弟子胸怀锦绣,却不遇明主,当老师的能不着急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呀,司马徽遇见了皇叔刘备,用这句话向刘备推荐了自己的得意弟子,引起了刘备的足够重视,才引出了后来的“三顾草庐”的佳话。其实,当时诸葛亮丶庞统在扶保刘备之前,并不是很出名的,如诸葛亮丶庞统之才者,也为数不少,如曹操阵营的程昱,郭嘉,荀彧等人。曹操兵发新野讨伐刘备之前,荀彧谏曰:“刘备英雄,今更兼诸葛亮为军师,不可轻敌”,徐遮也说:“将军勿轻视刘玄德。今玄德得诸葛亮为辅,如虎生翼矣。”操曰:“诸葛亮何人也?”你看看,一向以知人善任,爱才如命而闻名的曹操,却不知诸葛亮是谁,可见他的知名度之低。不知其人,当然更不会知道“伏龙丶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了。  第二丶凤雏“争强好胜”心切导致遇伏早逝,损折刘备一臂。庞统本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久有“伏龙丶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名。...
追问:没答到点子上啊!补充:三国鼎立会延续更长时间。但曹魏的强大是不可改变的西蜀经济基础不稳 有多股政治力量 统治基础不稳 即使庞统不死 历史也只会如此发展补充:真的不会的!!!一个人改变不了历史!!蜀国灭亡的内因??哲学上讲,物质发生变化,首先是质变,然后才是量变。而质变又缘于事物内部诸因素的长期相互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蜀国的灭亡,首先是其内部政治、军事等诸因素恶性循环发展的结果。??一、三大军事惨败使蜀国大伤元气??众所周知,在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登上汉中王的宝座时,蜀国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东西两川,民安国富,田禾大成”,(1)且又拥有荆州这个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镇守荆州的关羽刚愎自用,爱好虚名,目空一切,“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2)完全忘记了诸葛亮要他铭刻在心的“东和东吴,北拒曹操”(3)的战略方针,以致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无疑给蜀国一个沉重的打击。“尔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4)这句话虽然出自反将孟达之口,但也足以说明当时蜀国惨败之状况。可以说,荆州的失守,关羽的败北,让蜀国大伤元气,如患重病,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到当初的强盛局面。按理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一次战败,损兵折将,失地丢城,并不能直接威胁到一个国家的生存,只要不重蹈覆辙,还是完全有可能再恢复过来的。然而,对于蜀国来说,事情却偏偏不是这样!荆州失守、关羽父子被害,成了其命运恶性循环的开端。为了一雪荆州被夺之耻,一报关羽父子被害之仇,刘备拒听群臣苦谏,在“章...追问:你说的这些都是在庞统死后的,这些都是发生过的,你就不能分析一下他还活着的话,会做什么吗?
其他回答(13)
不会的,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庞统 在厉害 也是 一个人 也是 会老死或病死 但是曹操 用多少人才 光一个司马懿就将诸葛亮拖死 还有郭嘉 贾栩==人才 而刘备只 坐拥2州之地 很难抗衡 若非借着孙权的手 恐怕 早 死了
追问:可是郭嘉早死了啊?曹操死后他的智囊团也没能再执政大局,所以我认为,还是有那么点可能的!
补充:但是 你要弄清楚 客观 事实 ,你想想向 庞统这样 急于求成的人 (在伐益州时就不难看出)即便能活到公元280年,也是 无能为力的。不说其他原因(刘禅的原因) 帮着刘备打天下的人 人才来自四方 但刘备有了两州地盘时 就已经有许多 人才死了 象法正 简雍 孙乾== 到了 后期 自然比不了。曹操死后 其实智囊团还是 有作用的象钟瑶(钟会的父亲)死荐司马懿 而且贾栩一直韬光养晦不肯出计策 若非曹爽这傻子我想魏国还能延续几年 但是蜀国是拖不起 的 荆州不用说三国争地如果 搞不好弄个魏吴联合 吴国逆江北上 魏国一军出祁山 一军出襄樊就很难运作了 荆州若失隆中对则失策 而且蜀国也有着两派之争荆州派和益州派 你想 象庞统这样自命清高的人能 长久吗??就象杨仪杀了魏延废话太多 结果呢?摆官暗杀
&&24回答&&&15回答&&&6回答&&&9回答&&&57回答&
推荐搜索词诸葛亮和庞统谁更聪明_好搜问答
|注册&您有新任务,
诸葛亮和庞统谁更聪明
被浏览351次
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那为什么诸葛亮能做到丞相而庞统不被人重用呢?
采纳率:46%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人称凤雏先生,后人引申为成语--伏龙凤雏 ,得一可安天下。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凤雏:庞统庞士元。庞统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成语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庞统道号“凤雏”,是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在赤壁之战时避乱于江东,被鲁肃推荐给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致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后,诸葛亮借吊孝之际拉拢庞统,同时鲁肃也将庞统推荐给孙权,但因庞统容貌丑陋,态度傲慢而不予重用。于是庞统往荆州投靠刘备,初为县令,不理政事,刘备派张飞前去责罚才发现庞统的才华,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赞方略,教练军士。罗贯中《三国演义》提到,后庞统随刘备取蜀,设计斩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但在攻雒城之际疑诸葛亮欲争功,不听其书信劝阻,冒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被乱箭射死。 而陈寿《三国志》中则说其为流矢所中,当时只有三十六岁。死后追爵为关内侯。后人对庞统之死作诗叹息:
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
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
谁知天狗流量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庞统的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
庞统是荆州地区的名士,赤壁之战后加入刘备集团,最初只作一名县令,经诸葛亮和鲁肃的推荐,为刘备所重视。刘备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对他的亲信仅次于诸葛亮。庞统力劝刘备取蜀,并跟随刘备入川,计擒蜀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但在围攻雒城的战斗中,中流矢而死,刘备为之流涕。 庞统年轻时,为人朴钝,没有人赏识。只有他的叔父庞德公十分看重他,认为他不同寻常。当时,颍川人司马徽素有识人之名,庞统前往拜访。交谈后,司马徽对庞统十分欣赏,称他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提,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后来,庞统在本郡作了一名功曹。庞统有知人之明,他喜欢评判人品高下,乐于培养别人的声望,但是他称赞别人时,往往超过那人的实际才能,多有溢美之辞。他自己解释说,当今乱世,善人少而恶人多,宣扬好的榜样可以改善世风。 [209年],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领南郡太守,庞统在周瑜手下作功曹。次年,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深受吴人的器重。但之后,庞统返回荆州刘备处,成为一名从事。不久,刘备让庞统试任耒阳县令。庞统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称其非百里之才;诸葛亮也向刘备推荐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与之畅谈后,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并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对他的亲信仅次于诸葛亮。 [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使者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不决,庞统进言劝说刘备不要舍弃良机。刘备赞同庞统的观点,于是留诸葛亮、关羽等人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等人进入益州。同年,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借机擒住刘璋,刘备疑心立足未稳,拒绝了这个建议。之后,刘璋还于成都,而刘备驻扎在葭萌关。 [212年],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上计是径袭成都;中计是借口回荆州,送行时计擒杨怀、高沛;下计是回荆州后再慢慢计划取蜀;并总结说不能再这样耗下去,否则凶多吉少。刘备采纳庞统的中计,诱斩杨怀、高沛后,进军成都。 [214年],在围攻雒城的战斗中,庞统中流矢而死,当时只有36岁。刘备极为痛惜,一提到他就忍不住流泪。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并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庞统的儿子庞宏,字巨师,因轻傲尚书令陈袛为其所排抑,只作到涪陵太守。庞统的弟弟庞林,以荆州治中从事的身份参加了彝陵之战,兵败后随黄权入魏,封列侯,官至钜鹿太守。 庞统号“凤雏”,是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在赤壁之战时避乱于江东,被鲁肃推荐给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致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后,诸葛亮借吊孝之际拉拢庞统,同时鲁肃也将庞统推荐给孙权,但因庞统容貌丑陋,态度傲慢而不予重用。于是庞统往荆州投靠刘备,初为县令,不理政事,刘备派张飞前去责罚才发现庞统的才华,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后庞统随刘备取蜀,设计斩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但在攻雒城之际疑诸葛亮欲争功,不听其书信劝阻,冒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被乱箭射死。 陈寿评曰: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 摘自:中华三国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早年便以“凤雏”之名与诸葛亮齐名于荆州。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臧否人物,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庞统传》)。刘备领荆州牧,庞统来投,但未得重用,不过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其后经诸葛亮、鲁肃极力推荐,刘备方才再度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和鲁肃举贤荐能的宽广胸襟固然令人钦佩,但庞统本身具有的非凡才华,恐怕才是其最终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庞统正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曹操,最终统一天下。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南下的曹操,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进驻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庞统的职位变化,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因为军师中郎将不是一般的军师,后者止绝军谋,而前者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刘备设两个军师中郎将,意味着要将兵力分成两部分,去执行两个大任务了。
不久之后,经过精心策划,再加上益州内部张松、法正、孟达等人的策应,入川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诸葛亮、庞统各司其职,前者负责留守荆州、巩固后方,后者负责辅佐刘备,进占益州。两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进占益州和巩固荆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进占益州,则不能实现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大业;不巩固荆州,则进占益州的行动缺乏可靠的后方保证。要同时完成这两件大事,必须要有诸葛亮一流的人才协助刘备才行。综观刘备早期的谋臣团,“麋竺、孙乾、简雍、伊籍,皆雍容风议,见礼于世”(《三国志·蜀书》卷8陈寿评曰),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非其所长。毫无疑问,无论是进占益州,还是巩固荆州,诸葛亮都是最适合的人选,但他分身乏术,只能顾一头;而庞统不但学识渊博,善于鉴别人物,而且有“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适合协助刘备进占益州。在入川过程中,庞统不但协助刘备作出了几次意义重大的正确决策,而且以其独有的聪明才智,使刘备摆脱了信义宽仁等观念的束缚,为日后平定西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幸的是,庞统在围攻雒城时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
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兼任南郡太守,庞统仍为功曹。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吴人多闻其名,因此,当他要西返荆州时,众多知名人士齐会昌门,为他送行,陆绩、顾劭、全琮都参加了聚会。庞统又开始品评人物,他说:“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接着,他又对全琮说:“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陆绩、顾劭对庞统说:“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于是,庞统跟他们深相结交而归。
事后,有人曾问庞统:“照您看,陆绩比顾劭好吗?”庞统说:“驽马虽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罢了。驽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负载的哪里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呢?”据说,顾劭去见庞统,住在庞统那里,两人谈论起来。顾劭问:“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和他亲近起来。
刘备占据荆州,任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署耒阳县令。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此后,刘备倚重庞统的程度仅次于诸葛亮。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庞统回答:“确有此事。”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进言,他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枷权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刘备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此时的刘备实力大增,已有部众三万多人,车马整顿,兵甲鲜明,粮秣充足,士气振作。但他并末立即去进攻张鲁,而是停在葭萌,厚树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却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庞统起身而退。刘备马上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饮食自若。刘备说:“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庞统说:“君臣俱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备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裴松之评价刘备和庞统的这次争论说:“谋袭刘璋,计虽出于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心既内疚,则欢情自戢,故闻备称乐之言,不觉率尔而对也。备酣宴失时,事同乐祸,自比武王,曾无愧色,此备有非而统无失。其言‘君臣皆失’,盖分谤之言耳。”
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在庞统墓约2公里处,有刘备为其建的祠墓,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宋代文人陆游路过庞统祠墓时,曾作诗一首:
鹿头山 过庞士元墓
士元死千载, 凄恻过遗祠 。
海内常难合, 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 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 秋来满断碑。
点评:庞统善能知人,议论英发,多出奇计,言必有中,实为一代英才。可惜英年早逝,未成大功,令人叹惋。
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庞统祠墓位于老陕路旁,距德阳仅15公里左右,古代由秦入蜀都最后一道关隘,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缀连在三国遗踪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南临益州开千里沃野,北望秦岭锁八百连云,东观潼川层峦起伏,西眺岷山银甲皑皑”。祠墓为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庞统中流矢卒后,蜀汉昭烈帝刘备所建。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
祠墓周围古柏参天、郁郁葱葱、自成方阵,如一块镶嵌在古蜀道上的巨大翡翠。祠墓旁有车辙深邃、长满苔藓的古驿道,有诸葛亮长子诸葛瞻与魏军邓艾浴血奋战尽忠的将台,奇石沟壑、溶洞山泉,堪称蜀汉遗迹之一绝。是怀三国之古,揽现代之胜的好去处。
庞统祠中的庞统墓只是后人为纪念庞统而建,其真墓应在不远处的落凤坡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分享到:
下面是答答童鞋给您的小建议,您看靠谱吗?初来乍到,弄错了您不要生气哦(*^__^*)答答小贴士
等您帮助的附近的朋友换一换
大家都在搜好搜APP下载好搜摸字APP 随时随地随心搜索 用好搜, 特顺手!
第9天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达到生命的彼岸。知道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卧龙凤雏得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