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余文字]无事且从闲处乐不出门、有闲乱翻书(贴图)

  过来学习学习
  @第5贱狗关不羽 101楼   -----------------------------  作者:成康之治 时间: 17:15:15  家乡那只口齿不清的癞狗,因不小心被犬牙咬掉舌头,导致犬舌畸形,致使汪不出很多音节,动物保健院医生建议,可由主人将其套上嚼头,以防咬出更大的豁口,以防汪出更多难以识别的音节,甚而丧失继续汪下去的必要条件
  对扬州雕版刷印的陶渊明集有何高见!
  对扬州雕版刷印的陶渊明集有何高见!  ——价高(一函三册一千二百元)、刻印精良(影宋刻,当然刻工比不上民国陶子麟)、值得收藏(阅读还是用通行本为好)。
  新年来看看古籍兄新帖。  羡慕您的读书生活,闲适,自在。
  多年前,有缘收到一批棋谱,主要是围棋棋谱,如《桃花泉弈谱》、《弈理指归》等,其中还有一部石印象棋谱《橘中秘》,后来都卖了。象棋棋具也曾收过几件,也卖了,目前只有几副围棋还留着。记得读高中时,聂旋风横扫日本,名噪一时,但我们班上喜欢围棋的人不多,玩象棋的人却不少。那时穷酸学生买不起象棋,就剪纸片做成一次性的象棋,躲在操场一角吆喝厮杀,给我们枯燥的学生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班上一位外号叫“钻山豹”的同学和某女同学谈恋爱,那女孩偷了她哥哥的一副牛角象棋给钻山豹,结果在我们班的男同学中引起了轰动。
  !!!!!!!!!!!!  deng
  现代社会,有民事能力的人,需要确认什么事一般就是签字认可,很少使用私章了。我有私章(不是篆体字的藏书章,而是宋体字的铜印章),印象中从未使用过,那枚小印章不知丢哪儿去了。多年来,我经手的古代私章数不胜数,有银的、铜的,有玉的、石的,有牙的、角的等等。像这枚私章就是和印泥盒连在一起的,还配有一个“封”字印,也许这套印章的主人当年还是一位“公务员”呢。    
  读到老兄的大好文字,心里十分惬意。  期待着你点评更多的好书,我也按图索骥。
  看到这本《红岩》,耳边响起了歌剧《红岩》的主题曲《红梅赞》,我对这首《红梅赞》印象太深了。在湘西读初中时,学校的高音喇叭经常放这首歌,我们常常一边听着高亢而深情的《红梅赞》一边吃着南瓜糊拌饭。今天心血来潮,从百度音乐里调出了《红梅赞》,那单纯而艰辛的学生生活又浮现在我眼前。我仔细听了彭丽媛版的,又听了郭兰英版的,最后听了原版万馥香的,听出了感觉。我喜欢万馥香版的,“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相比彭版和郭版,万馥香的唱腔刚柔相济,最具沧桑感和战斗意识。也许万馥香本身就是江姐的扮演者,她已经完全融入了剧情,她就是红梅,“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新春来......”  
  楼主好棒  
  年前收官的一件,蛇头带钩。蛇年玩蛇钩,有趣。      
  放年假了(因为补休两天,所以提前享受年假)。得空看了一遍曾在各古玩网上发的帖子,发现从我手上溜走了很多好东西,当时没有抓住机会,悔之晚矣。比如这本册页。不过,我们圈子里有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不能错过的东西!”此话有理。  
  古籍新年快乐
  谢谢,也祝成康兄新年快乐。  大年三十,电视一直开着,我在家里踱来踱去,偶尔也坐下来看一个片段。“回家的礼物”专栏,有两个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个是开着私车回娘家的河南女人,由于父亲重男轻女,她小时候很少和父亲坐在一起吃饭,现在父母都老了,身体又不太好。突然她对着记者潸然泪下,“我家四姐妹,没有男孩,我一直希望能像男孩一样坚强......”这个孝女让我看到了女性的温柔和坚韧。还有一个四川广元的男人,这个有点神经质的男人在记者面前一直滔滔不绝、夸夸其谈,但到了广元站,近乡情怯,他突然哽咽了。这些深爱家人、深爱家乡的归人,和网上那些痛骂不平却热爱中国的网友一样    ,都是普通平凡的中国人,这些人都有着自己才能体会的情感。
  向古籍兄问声新年好!好久不上天涯了,今天看到兄的贴子还在,很亲切。
  新年好。
  呵呵,各位新年好。  雕版印刷,早进了历史陈列馆。前些年我曾买了不少木雕印版,经、史、农、医都有,还有广告印版,最多的是佛经残版。后来嫌占地方,全卖了。  
  新春好!元宵节快乐!
  @古籍迷 92楼
20:02:54  前不久,姐姐在桃花源景区所辖的桃花源古镇上买了一套房子。她说:“我退休后到这里来养老,年纪大了就喜欢安静。”我说:“好哇好哇,市里太喧闹。其实这个镇上很方便,我退休后也陪你来,而且我还要更安静,就在小镇周边的乡下租一块地安度晚年。哈哈哈。”岁月如梭,从中年到老年是很快的,以现在的条件,老居乡野并不很难。  先找一块地,顺应自然地势,植树造林。要考虑季节变化,春有繁花、秋有落叶,注意晨昏晴雨......  -----------------------------  有没有专门讲妖怪的古籍或者绘本?????
  专讲妖怪的古籍?呵呵,我知道的只有《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及大部头中某些章节。
  看到很多网民对追赶外贼的军人冷嘲热讽,心里不是滋味。  在一个没有崩溃的国家里,每一个国民就像一个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因为必须要受到监管,不能让你为所欲为。如果在一个崩溃了或即将崩溃的国家(如利比亚、叙利亚等),那另当别论,大家各显神通吧!说实在的,在乱世中,那些JY不一定比我们自干五生存能力强。因为JY无情无义无德无能无脑,他们是被无情无义无德但有能有脑的势力所豢养的。  在一个稳定的国家中,如果你抱怨制度过于严厉,就像未成年人怨恨家长苛刻一样。你抱怨甚至叛逆都无可厚非,但看到有外人来家里偷窃,而你幸灾乐祸,那你简直不是东西!  就这件事而言,看到那些帮外贼说话的言论,我不禁悲从中来。我尽量避免说那两个字,但今天我要说,而且要从牙缝里迸出那两个字,汉————奸!!!!  
  神仙生活啊。
  神仙生活啊。
  年后一件不错的收获——戈樽,是装在木杆底部,防止木杆磨损、方便使用的金属器物。戈是车战兵器,使用者随战车冲入敌阵,拿戈来钩啄、切削敌人。矛杆是圆的,戈的啄击却有方向性,在混乱中一抓到戈就应该知道刃的方向,所以戈杆不能做成圆的,而应该做成图片上戈樽的形状。紧紧握住戈樽,很顺手。我想起了步枪的设计,枪托、扳机、拉杆等等,都必须符合方便使用的原则。    
  让人神往、让人浮想联翩的山水生活。我住在湖南桃源,也算山清水秀之地,很想退休后到乡下租一块地,终老山林。下午办公室枯坐,一直在想这件事,闲来写了一首七言诗。有作过古诗词的仁兄帮我炼炼句最好。  桃源山里筑山房,  始觉浮生寂日长。  雨听芭蕉雪听竹,  林间一缕是夕阳。  
  大礼拜,带孩子们到省城玩一玩。男孩子最感兴趣的当然是枪战游戏了,他们玩得有板有眼,但我这个外行一眼就看出,他们更外行。冲锋不果断,不知道快速抢占有利地形,出击时不知道压低身姿,不知道相互掩护。呵呵,孩子们在乎的过程、是享受,成年人在乎的是目的、是成果。    
  @古籍迷 楼主贴个广告啊!嘻嘻  
  站在橘子洲头,看着湘江缓缓而来、绵绵不绝。背后是青年M巨大的塑像,我想起了那首《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同一处地方,相隔半年多的两张照片。    
  @古籍迷 130楼
18:24:05  让人神往、让人浮想联翩的山水生活。我住在湖南桃源,也算山清水秀之地,很想退休后到乡下租一块地,终老山林。下午办公室枯坐,一直在想这件事,闲来写了一首七言诗。有作过古诗词的仁兄帮我炼炼句最好。  桃源山里筑山房,  始觉浮生寂日长。  雨听芭蕉雪听竹,  林间一缕是夕阳。    -----------------------------  做古诗是不会的,音韵也可谓一窍不通。看了古兄的小诗,倒也忍不住提个小小的意见,望勿见笑。“雨听芭蕉雪听竹”不妨改成“雨打芭蕉雪浸竹”,免了重字,多了些动感,“听”字留给联想,似乎更好些。
  @墨酣 84楼
13:17:55  &静静的顿河&很震憾。  那震憾来自篇幅宏大、又体验深刻的生死爱恨。  -----------------------------  本书女主人说即使在千百万人中,我眯着眼睛,靠鼻孔也能找到他,永远忘不了
  路过。。。
  改成“雨打芭蕉雪浸竹”,免了重字,多了些动感,“听”字留给联想,似乎更好些。  ——谢仁兄。确实,似乎更好些,也更符合格律。
  :))
  近来有空听听巴赫。没有高档音响,就用电脑加耳机凑合一下,交响乐的层次感和低音的深沉感虽然差了一点,但古典音乐的韵味还是能感受得到。巴赫的教堂音乐体现了一种神圣和悲壮的风格,但也有一种压抑(亦可称为宁静),这可能与他当时的生活状态有关。巴赫子女多,生活负担很重,平时非常忙碌,而他又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当时的世俗权力机构和教会规定星期日不能工作,否则受罚。曾看德国萨尔兰德大学教授夏德.范迪尔门的《欧洲近代生活》,书中记载了很多因星期天干活被处罚的案例。真不知巴赫当年是如何熬过来的,靠毅力和情趣吧。  
  春光明媚,又到了踏青时节。下午我补休,去郊外逛了一圈。眼前春意盎然,让人心情舒畅。      
  继续读书啊
  三八妇女节,老婆科室里会餐,我和几个家属发了一肚子牢骚,多喝了几杯,本来指望老婆可以扶我回家的,但她们妇产科又有急诊手术了。没办法,只好拿着给儿子带的饭菜,摇摇晃晃的摸回家。家里安安静静的,儿子在做作业,挺欣慰。我把饭菜递给儿子,一挥手,“上网去!一个小时。”倒在沙发上,打开电视,还是昨天关机时看的记录频道,屏幕上出现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我喜欢。偏僻的大山中,尼泊尔老妇人特提妮患了白内障,她冒着生命危险在山里摸索着。这时出现了一位天使,从加德满都来的卢特医生给特提妮做了手术,然后等待答案揭晓。卢特问特提妮,“我几个手指?”“五个”“现在几个?”“两个”“指我的鼻子”特提妮准确的触摸了卢特医生的鼻子。卢特医生幸福的笑了,很有成就感。这一切我深有体会,我以前做过外科医生,手术成功后,就是这个样子。  
  留爪,问好楼主,祝福楼主!对楼主是嫉妒羡慕恨!
  《龙门二十品》  (德)卡尔.达尔豪斯的《古典和浪漫时期的音乐美学》
  追来此处,生活的疲惫一扫而光,楼主的点点滴滴,其人心脾,受益良多!
  沁人心脾!哈!
  阅郭熙的《林泉高致》。郭熙是北宋晚期著名画家,曾任御画院的待诏直长。此书是他儿子郭思整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郭熙非常强调“远”的意境,所谓“远”,就是随着视觉的转移,自然而然的感悟到景外之景、画外之画、韵外之致,使虚实、心物、远近、内涵和形式等达到完美的统一。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哲学概括——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的中国艺术都是相通的。比如古琴艺术。古琴弦长振动慢,余韵悠长,让人产生一种不可言传的心绪。“一室之中宛在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风声簌簌,令人有遗世独立之思......”再比如诗歌艺术,来源于现实超越现实,从客观现实的真切感受到主观内心的深切感悟,从远处巍峨的高山实景到能容纳一切的诗人情怀,皆浑然为一种完美的统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和谐的、水乳交融的、完美的统一。天人、虚实、阴阳、主客、无限和有限、内涵和形式等诸多二元因素是对立的,但它们的关系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辩证、中国文化的智慧。  
  儿子迷上篮球后,体重从45公斤增加到55公斤,他的身高却不到165厘米,所以显得很敦实。他妈妈很担心,时常在嘀咕:“十几岁就这么多肉了,还会不会长高呀。”我说:“没关系,这是肌肉,孩子爱好运动总是好事。”这张照片,儿子传到他的QQ空间以后,他的同学都说抓拍得很好。  
  昨天,儿子的学校组织学生步行去桃花源春游(年年如此)。五千师生,浩浩荡荡。孩子们自然欢呼雀跃,我看儿子拍的一些照片,几乎都是同学们追追打打的镜头。据他自己说,在路上,他身上全是书包,前面挂了三个,后面背了四个,还抱着一堆衣服,全是帮那些体力差的同学拿的。我听了连连夸奖他,“不错不错,你体力好,当然要帮助同学嘛。”    
  再来点卯
  好久没有收到货了,哪怕是一件开门的普货。我向铲子朋友抱怨,他一脸苦相:“不好收啊。”他那里不好收,我这里不好卖,其它交易版叫卖的那些普品好久没有开张了。前不久,铲子拿了这枚发簪到我办公室来,我二话没说就收了。这枚小家碧玉,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的一生。从娇羞的新嫁娘到丰腴的少妇,再到雍容富贵的老夫人。春华秋实,让人感慨。  
  星期天,去乡下扫墓。在岳父的坟头,老婆的嫂子说,磕头有规矩,往下磕的时候,手心朝下,双手贴紧地面;磕完一个头,抬起身的时候,手心要朝上,把财气兜住。我哈哈大笑,扫墓就是踏青游玩而已,带着功利,带着目的,不好玩。乡下一片宁静,偶尔传来几声鸡鸣,只是扫墓的鞭炮声不时响起,打破了这种宁静。站在坟头四下张望,绿草青青、菜花灿灿,远处万绿丛中一点红,那是某人坟上插着的丧球。  
  古籍兄最近很少露面了
  看到那《红岩》的封面,好熟悉啊!是我曾经看过的一本书。还有你收藏的蛇钩和玉簪都是稀罕之物,让我见识了,谢谢!
  最近工作较忙,上网时间不多。偶尔去一下雅昌网,顶贴吆喝卖东西,再就是到雅昌茶舍里逛一圈,和那些汉奸JY打打口水战。现在我突然觉得和那些人争论没意思,就像本版那些替“带路党”洗地的人,你和他们讲理简直就是鸡同鸭讲。  近来对石雕造像很感兴趣,收了两件古石雕残件,就放在电脑旁边。柔和的灯光映衬下,残破的石雕让人感觉淡淡的沧桑,又让人感觉淡淡的宁静。    
  昨天我和一位玩收藏的朋友来到一个废庙遗址访古,此遗址在本县一处人迹罕至的山顶。天没亮我们就骑着摩托出了门,到了半山腰,看到远处笼罩在霞光之中的群山,又闻到了那熟悉的大山味道,格外亲切。  
  快到山顶,摩托车无法通行,只好步行上山。我带了两塑料袋干粮,当然没忘记带一把砍柴刀。  
  在山顶一块不大的平地上,我看到了残垣断壁。  
  进了庙门,里面到处都是石头的建筑构件,杂草丛生、一片狼藉。到了后门的位置,我看到一块厚厚的大石匾,至少有上千斤,上面刻着“秀接衡峰”,落款有“众首士”等字。哦,原来不是寺庙,而是道观。  
  这座道观被破坏得很彻底,估计是被有意砸烂,因为有些石构件很沉重,没有很多人齐心协力是很难被推倒的。        
  有些石构件上刻了漂亮的纹饰,也被砸烂了。    
  看着眼前的废墟,感慨万千。群山就在脚下,清风迎面拂来,我想起了琴书里面一句话,“道士弹琴,不清也清。”此处真是修心的好地方。    
  虽然成了废墟,但在虔诚的信徒心中,此地还是一处圣地。杂草丛中,有香蜡的痕迹,不知什么人在这高山之巅,在这杂乱的废墟上,叩拜了他们心中的神灵。  
  看过的书随手就放在床头边,结果越堆越多,码放得越来越高,看起来摇摇欲坠。老婆说:“我不睡这边,要是书堆倒塌了,肯定会砸到脑袋。”我笑道:“没事,我的书堆很符合力学原理,重心朝着墙壁,绝不会倒塌的。”  
  阅《汉书.李广苏建传》,真不明白班固为何把苏武的事迹列于苏建的传记中,虽是父子,经历各有千秋啊。匈奴扣押苏武,恩威诱逼,苏武誓死不降。李陵来劝,“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后来苏武归汉,李陵前来送行,“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悲哀、苍凉。叛国投敌的滋味确实不好受,李陵心中的痛苦,两千多年了,斑斑泪痕,仍然可见。当前,有不少推广“普世价值”的“热心人士”正在努力淡化国家民族的概念,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中国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厚重沧桑!  
  顶一下
  祁阳石,产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该石质不甚坚,温润细腻,多呈紫红色,石色匀净,常见浅绿色石脉。色佳者有山水日月人物之象,尤以紫花者稍胜,大者制屏亦雅。祁阳石质地细滑而沉,可用于琢制砚台,成砚称“祁阳石砚”或“祁阳砚”,肌理莹彻,云委波襄。  最近收了一块祁阳石砚台,兽纹雕得很精彩。其实,祁阳石的实用器不多。工匠多利用浅绿色石脉作巧雕,制成插屏等观赏器。前些年,我过手不少祁阳石雕板插屏,后来都集中到本地一位富豪手上去了。那位富豪出手阔绰,马上把祁阳石价格炒得老高,我再也收不到价格合适的祁阳石了。曾看到一位雅昌藏友写的收藏回忆录,他说南宁一位老板喜欢收藏雕刻精致的象牙名片盒,结果那玩意儿价格飙升,老板的几百件名片盒增值了。呵呵,现在这个年头,一切都是资本说了算。      
  @古籍迷 166楼
18:57:56  阅《汉书.李广苏建传》,真不明白班固为何把苏武的事迹列于苏建的传记中,虽是父子,经历各有千秋啊。匈奴扣押苏武,恩威诱逼,苏武誓死不降。李陵来劝,“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后来苏武归汉,李陵前来送行,“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  -----------------------------  好一篇史论。李陵与苏武的降与不降,其境遇各不相同,却都是慷慨以赴的,史书上的记载,倒也不时的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二人的惺惺相惜,看来,都是身处异域,有些感受非庙堂之君臣能够切实感知的。太史公一番仗义执言,却换回了毁身之辱,令人感慨。正如古籍兄所言,那些倡言普世价值的论调,不过也是另一种庙堂威言罢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同样的丢失了一些他们自己所谓的“普世价值”而已。剩下的,不过是一副道义凌然的空壳子,不要说家国情怀,即便是人性的基本尊重,也是不曾有的。
  @古籍迷
  五年了。又搜到那段视频,一个老大爷不听大家劝阻,一定要回家看看。老大爷走着走着,想起了什么,回头向记者李小萌说了句“让你们操心了”,李小萌突然在镜头前掩面痛哭......  地震两年后,李小萌采访一个痛失女儿的母亲。那位母亲又怀孕了,在说到那个失去的孩子时,她不禁潸然泪下。李小萌也流泪了,她替那位母亲擦掉眼泪,哽咽着说:“别哭了,你肚子里还有孩子呢......”善良的记者!悲壮,勇气,自信,我们就是这样一路走来。    
  记录频道正播放着《地球脉动》。一群蓑羽鹤飞行在喜马拉雅山脉,它们下方是白雪皑皑的群山,上面是湛蓝湛蓝的天空。这种中型涉禽真的就像传说中的仙鹤,让人产生一种超脱的感觉。突然,慷慨激昂的配乐变得有些凝重了,原来蓑羽鹤飞越珠穆朗玛山口时遇到了乱气流。它们必须顺着风向往回飞,否则必死无疑。第二天,太阳升起来了,它们又随着上升的热气流盘旋爬升。这个大家庭中,有的鹤是第一次飞越喜马拉雅,有的则是最后一次来到喜马拉雅。一只小鹤虽然努力抗争,但还是被金雕捕杀了。鹤妈妈目睹了孩子的离去,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它回过头随同鹤群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在缺氧的高空,蓑羽鹤的翅膀每扇动一次就是一次拼尽全力的挣扎。终于它们越过了迁徙途中最大的障碍,这是它们拼搏的结果。这种让人联想到超脱的生物,自己却是那样的艰难。生命总是顽强的。  
  星期天下午,是一个晴朗的下午,我骑摩托到郊区逛一逛。静静的乡间小路上,闻到了一种亲切的气味,混合着泥土、青草、秧苗的气味,这就是故乡的味道。突然我看到几株鱼腥草花儿在路边随风摇曳,楚楚动人。我停下车,蹲在地上,看了良久。周围很安静,只有叽叽喳喳的鸟声,还有淙淙的流水声。我顺着声音寻过去,扒开杂草,果然有一条小溪隐藏在青翠的杂草下。这条小溪似乎很熟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条熟悉的小溪,留在记忆中的小溪。又快到捉泥鳅的季节了。      
  长见识
  @古籍迷
18:57:56  阅《汉书.李广苏建传》,真不明白班固为何把苏武的事迹列于苏建的传记中,虽是父子,经历各有千秋啊。匈奴扣押苏武,恩威诱逼,苏武誓死不降。李陵来劝,“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后来苏武归汉,李陵前来送行,“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  -----------------------------  @寂寞三国 169楼
11:17:36  好一篇史论。李陵与苏武的降与不降,其境遇各不相同,却都是慷慨以赴的,史书上的记载,倒也不时的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二人的惺惺相惜,看来,都是身处异域,有些感受非庙堂之君臣能够切实感知的。太史公一番仗义执言,却换回了毁身之辱,令人感慨。正如古籍兄所言,那些倡言普世价值的论调,不过也是另一种庙堂威言罢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同样的丢失了一些他们自己所谓的“普世价值”而已。剩下的,不过是一副道......  -----------------------------  说得好
  阅《文献》1989年第1期,有戴逸先生“《清集簿录》序言”一文。文中提到清人汪洪度的诗《菜人市》,汪诗序说:“岁大饥,人卖身割肉于市,曰菜人。有客此乡者,赘某家,其妇忽持钱三千与夫,劝速归,已含泪而去。客不言,寻复踌躇,迹妇所往,已断手臂悬菜人市矣。向所持钱,乃以身售价助夫归途费者。”看到这段文字,我心头一颤,为那种凄惨,更为那份深情。我想起了多年前看过的一篇美国科幻小说。小说情节很简单,若干年后,由于宇宙射线的原因,地面已不适合人类居住,有钱人都住在地下。“我”和父亲住在地面,相依为命。一天父亲突然不见了,而“我”却接到入住地下的通知。这样在焦急中过了一段时间,某天偶遇一个人,他的纹身是斑马纹,和父亲的纹身一模一样。攀谈之后才知道,父亲把他很珍贵的皮肤卖了,换了钱让“我”入住地下......  
  多年的收藏,接触到不少俗字(异体字),各个朝代都有。这件青花筷筒上就有俗体字,那个“嵗”字。  
  孔夫子网闲逛,偶然看到一幅“邱卓光”篆刻的印谱条幅,哟!很眼熟,好像我多年前经手的那幅。找到当年的照片一对比,简直一模一样。孔夫子这幅很干净,可能是经过清洗修补了的,也可能是复本。呵呵。    
  看记录频道关于英德大西洋海战的纪录片,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英国本土遭到德国空袭,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许多孩子被疏散到加拿大去。一条英国商船静静的行驶在大西洋上,船上搭载着九十个心肝宝贝。突然,随着一声闷响,大船很快沉没了,原来商船遭到德国潜艇的鱼雷攻击。孩子们都惊慌失措,有的抱着泰迪熊哭泣着,有的穿着睡衣跑来跑去,最后有七十七个孩子遇难。这场灾难中有一个小男孩幸存了,因为他穿着救生衣,是妈妈自己缝制并亲手给他穿上的救生衣。  七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男孩也成了一个八旬老人。他拿着一块皱巴巴的黄色硬纸,对着镜头突然哽咽了,“这是前几年才发现的,在救生衣的皮带里。这是妈妈用过的手绢......”老人哭得像个孩子,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的老人,此刻突然变成了一个对母亲无限依恋的、脆弱的孩子!  
  又收到一件老乐器,竹箫。刻有年款,“开庭存念,杨奖(?)赠,一九五0年於三师。”“三师”可能是一支部队的番号。军人吹奏洞箫,箫声悠长、舒缓,给人一种深沉、悲壮的意境。      
  我很少看《一锤定音》栏目,有一天闲按遥控器,偶然翻到某一期一锤定音。市场评估专家邓丁三在评估某件器物时,很感慨的说道,“值得收藏!那个时代,没——有——了......”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确实,一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幽静的水边,看着印在水面上的白云,还有那个划破水面的打鱼人,我想起了诗歌和音乐。我扭过头,发现老婆也在默默的看着。我说:“一个人,可以不会写诗,但心中要有诗意;可以不会作曲,但要会欣赏音乐。”老婆白了我一眼,“你就不能现实一点吗?看到这条渔船,我就在想他到底能打多少鱼。”“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美,要学会享受它那美丽的过程,不一定要探究它的目的。”“莫名其妙。我发现你越来越神经了。”“哈哈哈,你把物质生活安排得非常妥当了,我才能够有这样的闲情雅致啊。”“这还差不多”......    
  阅李天义的《中国民族器乐经典作品欣赏——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感悟》。书中介绍民族器乐之一的大鼓,大鼓是噪音器乐,可以烘托音乐情绪、表现音乐色彩。前不久,我正好收到一件漂亮的老鼓,音色明亮,给人以振奋。记得曾看过一部电影,很多黑奴被锁在船舱,他们就通过拍打木板舱壁传递信息。拍打声噼里啪啦,快如雨点,白人看守莫名其妙,但黑人们都明白。当时我就很感慨,这是很有用的一项生存技能。    
  问好  ——谢谢,谢谢。幸会 :)
  阅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满篇的忏悔,就连被优美的旋律所感动也要忏悔一下,“......我承认这是犯罪,我后悔,我不该听那歌声。上帝吾主,垂听我的求告吧,可怜我,医治我......”基督教和其它宗教一样,注重精神层面而否定物质生活、脱离现实社会。比如那些与世隔绝的修道士,他们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修行,他们认为世俗是堕落的、罪恶的。还有那些身居山林、盘腿冥思的高僧,他们都从本质上否定物质文明。  我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就现实多了,他们外儒内禅,或儒道互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进退有据,一切都胸有成竹。现代文人的弹性空间更大,因为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他们更为独立自主,没必要从宗教中获得慰藉。我们现代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不受政治的压迫(你也招惹它哟),但我们或多或少受着金钱的奴役。这个奴役的程度和你的需求成正比,需求越大受奴役的程度就越深。如果不想受到金钱的奴役,你的需求最好为零。这样又回到了那个否定物质的态度——宗教的本质上去了。唉,绕来绕去,还是绕不出人的本性。  
  (你也招惹它哟)  ——(你也别招惹它哟)
  炎炎长夏,休息日基本上呆在家里,上网、看书、听音乐。音乐是我精神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我都喜欢。记得在一篇谈西方音乐之人文内涵的文章中提到了柏拉图论音乐,柏拉图音乐比之其它任何教育都重要,因为音乐是一种感性培养,节奏和旋律最能沁入人的心灵深处。受过音乐教育的人能够快速和内行的鉴别出美丑,他们看到和听到美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会欣赏它,潜移默化,慢慢的他们自己就会变得文明和优雅了。  既然喜欢音乐和收藏,各种老乐器必定在我的搜罗范围。为了认识更多的老乐器,我买了一本乐器图谱。有时得到了一件老乐器,尽管我不会演奏它,但在摩挲把玩中,依然能感觉到它传来的穿越时空的声音。  
  无事不出门,有闲上西楼。。。。70后休闲QQ群---8399772期待并欢迎70后朋友的加入。。
  大自然和艺术给我带来了自由自在,这种自由不是西方政治意义上的“自由”,而是有一定的宗教意味的“超脱”,但静下心来又一比较,宗教上的“超脱”终究还是没有自然和艺术那种魅力、那种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的魅力。我在非常理性的物质世界寻找诗意、寻找感性,一切一切,在普通人眼里司空见惯的东西,在我眼里似乎生动了起来,似乎产生了艺术的联想。这种泛艺术化倾向,在旁人看来也许是“装 B”,或“故作深沉”,但在我心里却是一种真切的自由自在、一种真切的随心所欲。  遗憾的是,在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自然和艺术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很多人也“亲近大自然”,但他们只是组团走马观花,“下车拍照、上车睡觉”。也有不少人喜欢“欣赏艺术”,但他们看到一件艺术品后第一感觉就是“这大概值不少钱吧”,更有甚者把恶俗、把荒唐当作“艺术”。其实,浮躁的心根本容纳不了自然和艺术之美。  
  偶然看到一张照片,是叙利亚难民的帐篷,想起了前几天闲翻过的《通鉴胡注表微》中也提到了战争难民聚居的场所——“草市”。查看原书,《资治通鉴》第281卷原文:“后晋高祖天福二年,义成节度使符彦饶奏范延光遣兵渡河,焚草市。”胡三省注曰:“时天下兵争,凡民居在城外,率居草屋,以成市里。以其价廉功省,猝遇兵火,不至甚伤财以害其生也。此草市在滑州城外。”陈垣评曰:“百闻不如一见,非身亲其事,不能言之亲切。身之生乱世,故独能了解兵争时事。”  兵荒马乱中,人命真是贱如蚁蝼。去年网上曾流传一组照片,在叙利亚的残垣断壁间,活跃着一个中国人,他身穿迷彩服,手持一把AK-47,和叙利亚反对派武装并肩战斗,显得很“神勇”。当时他自称“为自由而战”,一年多了,不知他是否在残酷的巷战中存活了下来。贱如蚁蝼的难民都对战火避之不及,而这个“有着国际主义情怀”的中国人却如此“义无反顾”,让人好生佩服。没错,男人有时候必须要拿起武器,比如抵抗侵略、保卫家园的时候。但眼前这个拿着AK-47狂扫的中国男人,他是为了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自由”,而且那个词居然就是从资本家和海湾君主口里说出来的!这一切,让我这个爱好和平环境、爱好闲适生活的中国男人,越看越糊涂了。  
  儿子放暑假了。去年暑假曾带他去远郊的武陵渔村玩过,今天得空又带他故地重游。这次把他表哥也带上了,小哥俩玩得很开心。  
  还是去年那家餐馆。订餐后,我在江边散步。静静的江水,还是那条让人怅惘的江。渔船上没有渔翁,但游船上还是有不少游人。    
  http://51kan.5d6d.net/?fromuid=159081
  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在江边的密林里东瞧瞧西看看。看看缠绕在树上的藤蔓植物,看看树枝间把阳光折射得五彩斑斓的蜘蛛网。      
  中午吃的土鸡还是和去年一样,喝的啤酒也是和去年一样,餐费也和去年一样,一百元。只是我更老了一点,孩子更成熟了一点。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事不出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