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阳光牧场场有哪些称号,分别都要满足什么条件

查看: 168|回复: 10
世界城市日上海世博源
主题帖子积分
本帖最后由 黄嘉华 于
22:59 编辑
2014年上海购物节启动仪式即将于9月12日在世博源一区庆典广场举行。
  上海购物节拥有7年历史,备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可世博源整体开业不足半年,是什么
  样的因素让购物节组委会愿意把启动仪式这一上海购物节的重头戏安排在世博源?如果亲自探访,就能体会其中的奥妙。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光环笼罩下,由世博轴转型建成的世博源,汲取了世博会的精华,又不断推陈出新,勇于创造突破。不论是建筑特色,还是业态布局,以及运营模式,都决定了它能作为上海的商业新地标,迅速在上海崛起。
  前世今生
  世博园区最大枢纽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空前盛况依然在眼前。这一举国盛事创下了包括参展规模、参观人数、园区面积等12项历届世博会之最。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所进行的研究与探索,以各种前所未有的展览形式呈现在参观者面前,打开了一扇扇全新看待城市的大门。
  展会闭幕后,坐落于黄浦江东侧的“一轴四馆”五大永久性建筑相继开始功能转型。由于在世博会期间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奔驰文化中心(原世博文化中心)、世博展览馆(原主题馆)以及中华艺术宫(原中国馆)陆续向公众开放;世博中心作为上海市政府重大会议的主要举办场地,也频频跻身新闻头条。
  在这五大建筑中,只有世博轴的转型方向一直悬而未决。世博轴南北全长1100米,东西宽度自80米至130米不等,是世博园区中最大的单体项目。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轴是世博园区空间景观和人流交通的主轴线。虽然零星点缀着一些餐饮、零售等商铺,但主要功能仍是作为交通枢纽,将游客引导至各个片区以及场馆。
  在世博会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斥巨资打造、融多项高新科技于一体的世博轴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市民们对于曾经留下过灿烂回忆的世博园区旧址,也充满了新的期望。
  好在随着后世博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世博轴的功能转型眉目渐显。为了配合完成转型、再度开放的四个永久性场馆,以及将要在原A、B片区拔地而起的企业总部大楼,居于核心位置的世博轴被重新定位成提供餐饮、娱乐、零售等服务的配套设施。2011年8月,经过激烈的角逐,上海零售业巨头百联集团获得了与上海世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对世博轴进行改建的机会,成立上海世博百联商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博百联),由其对世博轴项目进行前期改造和后续管理。此时,世博轴也拥有了崭新的名称——世博源。
  占地面积达33万平方米北临黄浦江、南至耀华路的世博源不仅十分狭长,地面一层(L1层)和地下一层(G层)还被四条马路分割成了五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仅有地上二层(L2层)和地下二层(B层)可以完全连通。所以,在改建工程全面铺开之前,世博百联通过制定公司战略规划,确定了以“水”元素作为整个购物中心的主题,以借助水这一流动的载体,串联起不同的空间。同时,为了对空间加以合理分配与利用,世博百联有针对性地根据原有建筑特色,采取了“疏堵结合”的方式对世博源进行改造。
  百联集团在商业零售领域中拥有丰富的经验与资源,但世博源与传统购物中心仍有着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其所承载的世博精神和难忘回忆,抑或是半开放式的建筑结构,对一个聚集客流的购物中心来说,都意味着难度与考验,也对世博百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攻坚克难
  因地制宜开创佳境
  日率先开业的世博源一区品味主题区紧邻黄浦江畔,其整体地势比原来的L1层有所抬高。因为经过改造后,在靠江部分的地上两个楼层中间增加了与庆典广场地面持平的夹层(LM层),使得一区变为5个楼层,从而拥有更好的视野,能够饱览浦江美景。这里主打世界各国风味的餐饮美食。为了进一步丰富顾客的就餐体验,世博源还特意打造了可从地面直接抵达B层的大台阶,并设计了宛如潺潺小溪的步道水景,寓意从黄浦江中蜿蜒而出的支流灌溉着世博源这片乐土。入夜后,灯光闪烁的阳光谷在庆典广场水镜的映衬下缤纷耀目,与步道水景交相辉映。而在步道底部高4米、宽12米的月牙形海景鱼缸中,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海洋鱼类悠游嬉戏。世博源的首次亮相虽然谈得上“犹抱琵琶半遮面”,可它与水的紧密融合,以及对水的灵动演绎,还是让世博源给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打造世博源二期的过程中,这种创新理念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和延续。整个L2层以“空中花园”为主题进行改造:不仅增加了大面积绿化,还有怀旧复古的小火车穿梭在摇曳的花丛之间;植物迷宫种上了番茄、黄瓜、茄子等农作物;黑天鹅一家在空中湖泊里自在生活,还和两只孔雀当上了邻居;湖边的戏沙池则是孩子们释放快乐天性的小小世界……在长达1公里的平台上,近二十家大小型餐饮类商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动线两侧,这样的布局直观展现了世博源“购物公园”的理念。
  纵向长余1公里的世博源南北跨度大,加上L1层和G层被分割成5个区域,无法完全贯通,这样的形态很容易使顾客产生不耐烦和疲劳感。针对这些问题,世博源通过移步换景的动线设计来激发顾客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对于几个相对封闭的楼层,并未局限于传统的设计方式,不仅增加了众多的电梯、通道楼梯等上下交通路线,加强各楼层之间的纵向连通,还在三至五区开辟出上下贯通的中央空间,增添别具匠心的亮点景观,让游客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惊喜。例如,三区中庭高达16米的音乐喷泉被包围在热带丛林风格的山石草木之中,通过灯光的变换,营造出如梦似幻的视听享受; 四区中庭以钢琴元素为主题,两座旋转楼梯台阶的色彩完全按照钢琴黑白键的布局,拾级而上,伴随着魔鬼钢琴弹奏出的美妙乐曲,悬挂在空中的巨型玻璃吊灯仿佛是旋转的韵律,让人宛如踏进了神秘浪漫的欧式宫殿;在最南端的五区下沉式广场,作为与轨交7、8号线连通的枢纽地带,高达8米的树网穹顶让由此而入的游客一踏进世博源就被深深地震撼,因为这里棕色网状树枝遮天蔽日,两层楼高的绿化墙上印有巨大的世博源LOGO,入夜后穹顶“树枝”间亮起点点“繁星”,尽显大自然的壮美……
  除了这些新增的景观亮点以外,对曾在世博会期间大放异彩、给世人留下美好回忆的 特 色 设施,如滨江音乐喷泉、6座阳光谷、77000平方米的阳光膜等,世博百联也通过播放水幕电影、加密 LED 灯点、放映天幕影像等方式,令它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无论是故地重游,还是首次抵达,世博源都能够凭借全方位的魅力在第一时间吸引住游客的目光。
  独辟蹊径
  餐饮娱乐占比提升
  作为一家购物中心,各类型商铺的合理配置对其能否顺利运作并实现盈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博源在业态布局之初,就明确了大幅下调零售商铺数量、提升餐饮娱乐业态比例的方针。根据建筑本身分割布局,世博源自北向南分为一区品味主题区、二区体验主题区、三区时尚主题区、四区潮流主题区以及五区乐活主题区。品味主题区中除银乐迪KTV以外,其余商铺均主打餐饮。而其他二至五区则将美食与商品有机结合,让顾客在购物的间歇能够随时小憩片刻,或是在追逐人气美味的同时从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发现自己的所爱。L2层和B层因为能够全线贯通,业态组合更加丰富,也分别被冠以了动感街和活力街的美名。
  开业半年来,在世博源近390家商户中,零售业态所占比例仅41%,而且还在不断下调,足见世博源大刀阔斧改革创新的决心。根据每个区域的不同主题,商品大类分布也经过了精心设计。例如,三区主打中高端时尚男女服饰品牌,VERSACE&&COLLECTION、VERRI、AQUASCUTUM 以及即将开业的ARMANI COLLEZIONI等尽显高端大气;四区则以女性商品为主,集中了各大品牌的美妆、珠宝、内衣等,种类丰富、琳琅满目的商品令顾客目不暇接;B层活力街与中华艺术宫、耀华路两处地铁站点实现无缝衔接,品牌的设置更加倾向于年轻消费者,知名快销品牌UNIQLO、潮人聚集地HOTWIND,以及更受青年女性喜爱的 ETAM、ONLY等服饰品牌都分布在这一层。目前,活力街已成为世博源中人气最旺的区域,从早上开门到结束营业,这里的顾客始终络绎不绝。
  “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话一直为国人所津津乐道。在遭受电商巨大冲击的今天,无论是传统百货、奥特莱斯还是业态丰富的购物中心,无一例外都引入了许多餐饮商铺,满足市场对体验消费的需求。而世博源为了提供给消费者无可取代的多元化就餐体验,不仅将餐饮业态比例上调至32%,还投入大量精力以丰富餐饮商铺的类型。从人气爆棚、价格亲民的外婆家、炉鱼、避风塘、新旺,到适合朋友聚会、商务小酌的翠华、鼎味源、广潮味,以及提供高端菜式和完美服务的世博源公馆、小南国等,选择之多可以满足所有不同需求的饕客。逛累了,可以到满记甜品、莉莲蛋挞享用甜点、补充能量;喜爱异国美食的消费者也不会失望,仅韩国美食方面,就有韩林炭烤、新石器烤肉、掌上韩品等多个选择。除了传统的餐饮店铺以外,世博源还着重引进了具有独特创新精神的餐饮品牌。德国著名厨具菲仕乐在世博源开出了上海第一家FA café学院餐厅,消费者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意大利风味披萨,还可以亲自动手参与美食的烹饪制作,让就餐过程更加有趣生动。在面积达800平方米的意大利·第一季实体旗舰店中,顾客将在纯正意大利菜肴和咖啡香味的萦绕下,购买到一线大牌服饰,得到餐饮与零售完美结合的消费体验。
  休闲娱乐和功能配套业态虽然占比不足27%,但在促成世博源成为真正的全天候一站式生活中心上,起着不小的作用。二区体验主题区的零售商品以运动品牌和皮鞋箱包为主,但这里最大的特色是占地超过6000平方米、具有4DX动感影厅和POLYMAX放映屏幕的保利影院。该影院能够让观众在3D立体画面的观感上更进一步体验精彩剧情,其座椅和环境特效会依照剧情变化,同步模拟电闪雷鸣、爆炸冲击等多种特技效果,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动感融为一体。五区乐活主题区因靠近居民住宅区,大型进口食品超市、体验式家电厨具商铺、台湾美食广场等都能够有效将周边居民培养为长期稳定的消费群体。
  快乐至上
  特色活动全年无休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每天都有以不同国家馆日为主题的文化综合活动,将原汁原味的异域风情呈现在游客面前,世博源也力求再现这样的欢乐盛况。在开业之初,世博源就对2014年全年的营销与节日活动进行了充分规划,从艺术创新、人文关怀等角度出发,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世博源始终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日全面开业伊始,世博源安排了长达11天、覆盖“五一小长假”的开业嘉年华活动。设置在L2层空中花园、以中国馆为背景的世博源大舞台每天邀请艺术家免费为游客表演精彩节目;三区中庭、五区下沉式广场,则循环举行杂技、歌舞、小丑等路演秀表演,吸引途径的顾客驻足观赏;L2层阳光膜天幕影像首秀,在新闻媒体中进行了同步直播,震撼效果令观者无不啧啧称奇。精心的节目安排、大力的媒体宣传,让世博源在短短三天小长假内,迎来68万人次的大客流量,在开业后掀起了第一波小高潮。此外,5月25日举行的《穿越时空的对话》邀请著名二胡演奏家陈洁冰与三位费城交响乐团的首席乐手同台演奏中西乐器,使顾客沉浸在不同文化和谐交融的美妙氛围里,世博源尝试用艺术的形式感染消费者的努力再次得到市场肯定。
  基于这些市场反馈,世博源针对每一个节假日和销售旺季都选择抓住机会,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场地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营销活动,吸引人气、提升销售。今年的端午小长假恰逢六一国际儿童节,世博源以家庭型客群作为主要目标,推出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亲子包粽子比赛。同时,世博源也不忘承担社会责任,在年初和年中开展了两季“小白菜回归季”活动,欢迎曾在世博园区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奉献笑容的世博会志愿者重游故地,带领他们游览改建后的世博源,体验后世博发展的全新魅力。
  即将拉开大幕的2014年上海购物节,让世博源进一步拥有全面展现其独特魅力的舞台。开幕式选址于此,正是看中了它一直以来在打造复合型多功能一站式购物中心上的付出与努力。
  在启动仪式前,“2014中华(世博源)美食节”作为此次购物节的重点配套活动,就将率先在一区庆典广场揭幕。在9月10日至9月21日为期12天内,美食节将中华各地的美食汇聚一堂,在后世博园区内第一次呈现出一场宏大的饕餮盛宴,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购物休闲体验。
  L2层空中花园作为世博源中最具特色的场地之一,其面积之宽广、景色之优美,在所有购物中心里都难得一见。9月26日至10月19日期间,世博源将在这里隆重推出集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天空农庄嘉年华”活动。该活动将突破常规农艺展览的局限,打造魔幻仙岛、一里稻香、阳光牧场、星鲜秀场、植物大战和缤纷集市等六大主题区域。以蔬菜瓜果作为素材,搭建形式多样的主题布景,并加入羊驼、小香猪等可爱的动物与游人进行互动。该活动旨在打造上海面积最大、项目最多、互动最强、配套最全的亲子游艺项目,不仅要让家庭亲子游增添新惊喜,也要帮助都市白领暂且逃离繁忙的城市生活,领略难得一见的田园风光。
  短短半年,世博源就在探索商业创新的道路上,走出了一片新天地,将这一举世瞩目盛会中保留下来的建筑体,华丽转身为上海商业新地标。这一转型,博得了满堂喝彩:消费者满足于它所提供的多元化体验,业界则认可它在优化业态布局、提升消费体验、打造舒心环境上的尝试和成果。
  面对这些成绩,世博源的管理团队并不骄傲,而是继续耕耘。由于世博源体量巨大且结构特殊等原因,所以存在部分时段客流分布不均的局面。针对这些问题,世博百联正在对现有营销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继续调整业态布局,计划在人气稍逊的区域开展丰富的特色活动,通过不断优化动线的方式,实现购物中心与所有商铺共存共荣的发展目标。根据发展愿景,世博源将进一步巩固上海商业地标身份,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购物中心的领头羊。
主题帖子积分
&&■本报记者 任翀
  昨晚,伴随世博源阳光谷天幕电影的流光溢彩,2014上海购物节正式拉开帷幕。在为期一个月的上海购物节中,100多项“会商旅文联动、游购娱览融合”的重点活动将在全市各商圈、商街、商户轮番上演。与往年最大的区别是,随着上海商家自身转型和营销方式创新,上海正从“购物天堂”转型“体验天堂”,让消费者在丰富多彩的体验中主动消费、快乐消费。
  体验消费感受都市魅力
  “兜马路”是上海人对逛街购物的特有说法,今年购物节中的各项活动大大增加了“兜马路”的互动性。
  昨天,上海首座Robot Kitty主题式乐园在上海环球港揭开面纱,2300多平方米的空间颠覆了消费者对传统展览的印象:展区用立体场景模拟了一个逼真的机械制造空间,好比一个巨大的迷宫,参观者要动脑筋才能找到通向各个展厅的路线;著名的卡通形象Hello Kitty和她的小伙伴出现在迷宫的各个角落,邀请参观者合影;伴随着场景变化,一个个互动游戏邀请参观者体验;在展区最后,3D照片、卡通玩偶等展览纪念品受到参观者追捧。和爷爷一起参观的小朋友周心怡连呼“太好玩了”。
  据介绍,随着“体验消费”深入人心,上海购物节的活动策划思路也在发生变化,强调引入现代商业理念和科技元素,将经典与创新、商业和人文、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推动参与者在体验中消费。
  夜市集市挖掘美食经济
  今年购物节有众多与“吃”有关的主题活动亮相,其中包括好几个夜市。
  在购物节开幕式所在地的世博源,吸引市民的除了天幕电影、文艺演出,就属香味扑鼻的“2014中华美食节”了。作为后世博地区首次大型户外美食节,60多个露天商铺将每天的营业时间延长至晚上9点后,并分成“传奇沪味”、“宝岛夜市”、“中华小吃”、“异国美食”等好几个主题区供消费者选购。不论是传统糕团、生煎小笼等上海小吃,还是大肠包小肠、蚵仔煎等台湾夜市美食,消费者们的“口腹之欲”都能通过这些香味四溢的展位满足。
  普陀中环百联广场、长宁缤谷广场、浦东滴水湖畔、嘉定南翔、金山廊下等在购物节期间也各有主打平价的美食集市或夜市,让消费者不用花大价钱,就能尝到特色美食。
  线上线下“智慧消费”
  随着越来越多的实体商家拓展O2O市场,以打通线上线下为特色的“智慧消费”也在今年购物节集中亮相。
  长宁区商务委联手中山公园商圈的苏宁、国美、永乐等家电巨头,推出以“即可步入,智慧生活”为主题的中山家电节,3D打印机、谷歌眼镜、体感车、自拍神器、无叶电风扇、4K 电视、4G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融合科技创新意义的新产品全面亮相,为消费者构造出一个线上线下贯通的智慧生活场景;普陀区通过“掌上中环智慧商圈”活动,推进“一体式”的购物体验,商圈内的商场实现WiFi全覆盖、智能停车系统与消费者手机接轨、逾50块小区LED&&屏通过物联网技术与商场对接活动信息;百联集团旗下的百联E城也高调出击购物节,对接40家世纪联华实体网点,推出手机、电脑、大家电等“全线放价”、生鲜水果“1元抢不停”等系列活动,用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扩大优惠商品覆盖面。
  与此同时,上海购物节办公室也正式开通“上海消费总动员”微信,实时发布购物节的权威信息,帮助消费者对100多项重点活动“尽在掌握”。
主题帖子积分
共迎城市全球治理时代
日& &01 :要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
--------------------------------------------------------------------------------
--------------------------------------------------------------------------------
& & 本报评论员
  今天,我们迎来了首个“世界城市日”。这是属于城市的节日,也是各国城市交流经验、汲取智慧的平台。作为首个“世界城市日”系列纪念活动主场城市,上海全力筹备、盛情以待。
  “世界城市日”的设立创意来自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旨在让上海世博会的理念与实践得以永续,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追求与奋斗。
  有人曾把城市比作人类伟大成就的“陈列柜”。事实上,城市本身就是人类最伟大的实践之一。早在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人就以自身实践展示了一幅贸易推动下的城邦文明画卷。今天,全球50%以上的人口已经居住在城市,到2030年,近60%的世界人口,即约50亿人将聚居在城镇地区。哈佛大学教授格莱泽在其著作《城市的胜利》一书中,这样归纳城市存在的优势及其为人类提供的福祉:城市让人类变得亲密,让观察与学习、沟通与合作变得轻而易举,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撞击、文化交流与科技创新;城市鼓励创业,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工作机会,使得社会的机动性和经济的灵活性得以发挥;城市清洁的水源、良好的排污与完善的医疗系统等维护了人们的健康与安全,提高了人类整体的生活质量……的确,城市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也使人类文明跃上了现代的台阶。
  但是,伴随着城市列车的飞速前进,问题也随之而来:人口膨胀、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等。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城市面前的首要课题。
  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已非“单兵作战”可以应对。 下转◆5版  (上接第1版)许多重大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的协调已从国家和区域层面深入到城市层面,传统的城市管理机制和城市化模式难以为继。城市的全球治理时代已经来临。而“世界城市日”的设立,就是要建设城市问题的协商机制,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合作平台,呼唤各国共同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挑战,在全球范围内探讨和实践解决方案。这将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全球城市提供一个交流发展经验、共同解决城市问题的良机。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备受世界关注。通过“世界城市日”,我们可以更好地与各国交流,学习它们在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可以展示中国在城市建设与治理方面的成就和理念。世博精神是上海城市发展中的宝贵财富,有理由相信,通过“世界城市日”的设立和各项活动,上海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将获得新的动力和智力支撑。
主题帖子积分
延续世博精神,让生活更美好
———写在首个世界城市日到来之际
日& &02 :上海&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
--------------------------------------------------------------------------------
--------------------------------------------------------------------------------
& & ■本报记者 任翀
  10月19日,家住宝山罗店的王阿姨一家五口、祖孙三代高高兴兴地在两室一厅的保障房里吃了一顿团圆饭,庆祝乔迁新居一周年。一年前,在一片喜庆欢乐的锣鼓声、鞭炮声中,他们作为虹口区虹镇老街和提篮桥旧改基地集体乔迁新居的4350户居民之一,告别了拥挤的旧居。望着新居里的独立厨卫空间,王阿姨感慨:“再也不用去倒粪站,再也不用在公共厨房和公共澡堂里 ‘抢地盘’了。”
  王阿姨一家的生活变化,只是上海用实际行动延续2010年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一个缩影。世博会闭幕已经4年,但世博精神从没有离开过上海,而是更加深刻地融汇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上海在完善法制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加大科学投入等方面,建立和健全了世博后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向一个宜居的绿色城市大步迈进。
  对曾经生活在二级旧里以下的市民来说,住房条件的改善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精神。四年来,上海基本形成包括廉租房、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征收安置房(动迁安置房)在内的“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截至2013年,全市累计开工建设和筹措各类保障房83万套,竣工47万套,拆除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32万平方米,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基本实现,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人居条件不断优化。
  上海还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推动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今,郊区新城规划调整修编已基本完成,重点新城建设加速,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公路新建改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安装改造、农村困难户危旧房改造等也都取得明显成果,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在世博会上涌现出的绿色、低碳、环保的良好经验和科技成果,则成为推动城市产业创新转型、生态环境建设的“催化剂”。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主任汤志平给出一系列例子:洋山深水港区三期工程、浦东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虹桥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建成运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投入使用……这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让上海进一步体现了四通八达、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针对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上海也没有懈怠。其中,世博会期间颁布的28个临时通告通过梳理,其中实践下来行之有效、又不冲撞上位法的19项通告,已经固化为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精神,更是引领上海在平衡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上,做出了积极示范。数据显示,仅2013年,上海新增绿地1050公顷,新增造林1.39万亩。截至去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35%,森林覆盖率约13.13%。上海还初步确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整体框架,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金山焚烧厂建成投入试运行。如今,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4%,进入末端处置设施的人均垃圾处理量连续三年年均下降5%。
  今天是首个“世界城市日”,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原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认为,这让上海继续有机会用世博精神为世界服务。他说,联合国70年来设定的世界日超过100个,但以上海世博会这一中国人的实践、中国人的伟大事件来命名的世界日,“世界城市日”还是第一个。
主题帖子积分
本报讯(记者孟群舒)传承上海世博会理念,携手应对城市发展挑战。昨天上午,以“城市转型与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世界城市日”活动在黄浦江畔的世博中心启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宣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来的贺信;联合国秘书长助理、人居署执行副主任爱莎·基拉博·卡西拉宣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祝辞以及人居署执行主任克洛斯致辞。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分别致辞。
  吴红波说,“世界城市日”的理念源自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如今,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化无疑是联合国的一项重要议题。在城市中,城乡迁移、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社会不平等、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的压力最为明显。
与此同时,城市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城市作为创意中心,能够不断为全球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成员国指出,如果城市能够得到妥善地规划和发展,包括采用综合性的规划和管理方式,就能构建起一个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在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工作中,可持续城市的问题将在多个重点区域进行解决。城市与气候变化、工业化、基础设施、发展、健康、教育、环境等密切相关。在这一环环相扣的议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采用以人为本的方式,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并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让我们携手合作,实现共同期盼的未来。
  杨雄说,当今世界已经迈入城市时代。城市给人类既带来了繁荣和便利,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城市贫困、文化冲突等诸多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各国的城市携手合作、互相借鉴,探索科学合理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上海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全力推进发展理念向以人为本转变,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结构向服务经济转变,发展布局向城乡一体转变,生产生活向绿色低碳转变,力争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转型发展新路。“世界城市日”的设立,是全球城市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对传承上海世博会理念,创新城市发展模式,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各国城市间加强交流提供了重要载体,为上海学习世界先进经验提供了宝贵契机。上海作为“世界城市日”倡议的发起地,既会积极为城市间交流合作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又会积极借鉴全球城市发展的优秀成果,和各国城市一道,共同创造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
  日,上海世博会圆满落幕。闭幕日发表的《上海宣言》,倡议将10月31日定为“世界城市日”,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奋斗。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第6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成为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
  上海市副市长蒋卓庆主持启动仪式,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卢鹏起、广州市市长陈建华、美国加州山景城市市长克里斯·克拉克、意大利米兰市副市长且尔拉·比斯孔迪等中外嘉宾出席启动仪式。
主题帖子积分
&&■本报记者 徐蒙 任翀 李蕾
  实 习 生 赵沁蓝 高佳丽
  四年前的10月31日,世界各地嘉宾云集上海,智慧火花碰撞的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上,与会者共同倡议,将当天设为世界城市日。
  四年后的这一天,上海世博会闭幕时的倡议成为现实,海内外专家学者、各界智囊再度聚首上海。在首届“世界城市日”系列论坛上,人们聚焦“城市”主题,围绕上海这座全球瞩目城市的未来方向,展开精彩讨论。
  城市·大方向:
  规划紧凑、公众参与、新旧连通
  一座城市,拥有什么样的未来,前行的方向尤为重要。相比四年前,上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更为合理,环境建设也有了长足进步。站在新的时间节点,上海正需要为更远的未来思考方向、制定战略。
  大方向之下,细致而严密的规划,将让城市功能更完善。
  上海正在编制新一轮总体规划,“世界城市日”的“上海2040高峰论坛”聚焦规划。论坛会场耐人寻味——坐落于半淞园路的上海设计中心,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来自世界各地的城市展示了它们在规划、管理和发展上的经验。昨天的论坛同样如此,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应该是怎么样的。
  “紧凑”是联合国人居署城市规划和设计局局长拉斐尔·塔兹给出的建议。拉斐尔·塔兹指出,所谓紧凑,并非指城市密度越来越高,而是强调城市要能集中体现各种功能。一方面,紧凑的设计有利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完善的功能设计也能降低人口密度,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表示,公众参与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阶段,上海开展了上海2040公众愿景调查,通过发放16000份有效问卷。通过调查,市民大众对于上海建设“环境友好、经济发达、文化多元、安全宜居的城市”寄予了最大的希望,认为“环境污染、住房和居住环境、社区养老、就医”等问题亟需改善。而市民的这些诉求,恰恰要在城市规划中予以体现和满足。
  2015年世博会即将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米兰市副市长希拉·比斯康蒂提出,一个好的城市规划需要在新与旧之间架起桥梁,做好连通。希拉·比斯康蒂认为,文化和历史是一座城市重要的财富,不能轻易破坏。正因为此,米兰在解决城市人口增多、公共空间减少的问题上,提出了“减少新建筑,利用老建筑”的原则。
  城市·小细节:
  生态资源、见山望水、智慧健康
  生态环境、居民健康……当今城市中,这些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广受关注,论坛上,嘉宾们既聚焦城市发展的大方向,也着眼市民生活、城市建设的种种细节。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分论坛上,生态视角,再一次在城市概念中突显。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周岚指出,生态城镇化不仅要考虑绿化空间,还要将资源的循环利用融入城乡规划建设中。比如说,除了土地利用之外,水资源、太阳能的循环利用也要考虑进去。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就“乡愁”发表了感情丰沛的演讲,他对如今千城一面、万屋一貌的城市现状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阮仪三表示,一座城市的健康与它的历史文脉休戚相关,“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健康城市”分论坛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耀新分享了关于“智慧城市与智慧健康”的思考,他提出,上海要积极发挥智慧城市建设对健康事业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医联工程、健康信息网等智慧健康工程。
  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局长许建指出,健康城市的构建是一个多尺度、多主体参与的工作,健康城市的达成需要通过对环境、土地、设施、场所等自然资源、城市空间乃至城市文脉,进行多方面干预。
  专家心中未来上海什么样?
  ■文化中心、思想高地、治理典范
  在现代文明层面,上海应当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互建的中心、全球创新思想的汇聚高地、现代社会治理的全球典范。从开放引领的视角看,未来上海要建设全球城市,将与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一起,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在中国崛起中引领发展中国家城市的转型发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
  ■终极目标:全球文明城市
  上海到2050年的终极目标可称为“全球文明城市”,从此岸到彼岸的路线图有三个重要时间节点:一是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为此上海需要对城市形态进行再造;二是到2030年,上海要建成“世界最大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登顶。三是到2040年,上海要建成全球城市,特别强调“东方文明”与“西方文化”的沟通、交流。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教授
  ■有吸引力、影响力、传播力
  上海具体的目标取向应当是:以中枢功能为核心,集多元门户通道、广泛多样平台为一体,基于全球网络广泛交流联系,具有全球资源配置战略性地位,全球科技、文化交融和群英荟萃的强大吸引力,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协调重大影响力,人类文明高度引领与广泛传播力的全球城市。
  ——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
主题帖子积分
当一个城市处于生长期的时候,全新的开发是其满足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城市建成环境演化以向外拓展为主。过去30多年的上海基本上就是如此。而当一个城市进入成熟期时,再开发就成为其满足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城市建成环境演化以内部更新为主。如果用两条线描述这一发展过程,会看到,代表新开发所占比重的线不断下降,而代表再开发比重的线不断上升。随着上海的不断发展,当下的上海可能已经过了这两条线的交汇点了。以后,再开发的量会越来越多,而新开发会越来越少,城市更新会越来越重要。
  不久前,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了,新一轮总体规划的期限确定为2040年。按照新版的规划方向,将设置规划建设用地的“天花板”,将“总量锁定”,实现建设用地规划总量的“零增长”。由此来看,2014年也许就是上海城市规划的转折点。由这个转折点开始,上海从新开发为主转入再开发为主的空间发展模式。而且,不仅是上海,今年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提出了“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而且特别指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城镇建设用地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地扩大建设用地。
  上海今天遭遇的这个问题,伦敦其实早就遇到了,其他中国城市迟早也会碰到这个问题。刚刚公布的新一版《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要以可持续的方式来容纳城市的增长; 要在既有的城市发展边界之内容纳伦敦的增长,但要更多地利用废弃场地,不能侵占绿带和其他开放空间。由此,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将由三个“策略区”(机遇区、强化区和复兴区)构成。其背后的城市更新理念颇有深意,对我们也不无启发。
  城市更新的三种模式
  更多的城市更新实践,需要采用市场和政府合作的模式。旧区更新和新区开发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旧区更新涉及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必须得到全面、审慎的考虑
  具体来说,“城市更新”通常包括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市场驱动的城市更新。这种模式以新古典经济学原理为指导,涉及地块的潜在价值和地块上既有建筑物的价值。该理论认为,当建筑物价值越来越贬值,而地块价值不变甚至上升,以至于既有的建筑物价值低于潜在的地块价值时,这个地块就要更新了,因为这个建筑物的“经济寿命”已经终结。
  生活中我们也碰到过,有些建筑物刚造了15年,就拆了。为什么?因为尽管建筑物的物质生命没有完结,但它的经济寿命已经到了。于是,这块地块会被推入市场,其在用途上的更高价值有待被进一步挖掘。这就是市场驱动的城市更新。它是基于建筑物经济寿命的城市更新。其目的很清楚,就是经济利益导向。当然,地块存在机会成本,只有拆掉地块上的建筑物,它才能实现更高的价值。
  第二种模式是政府主导下的城市更新。众所周知,促进经济效率和维护社会公正是政府的两个重要使命。一方面,城市更新可以使土地和空间资源得到更为经济、有效的再配置,如黄浦江两岸用地从工业仓库用途变为生产性服务业用途;另一方面,我们拆了很多棚户区,则能使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得到更好的居住条件。
  但是我们也看到,更多的城市更新实践,需要采用市场和政府合作的模式。因为,市场也会失灵。比如,无论是工业用地还是棚户区,城市更新会遭遇非理性的价格预期,当市场机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时,就不得不通过法律途径予以推进,否则就会阻碍城市发展。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地块的产权比较分散。通过市场机制的话,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土地收购。碰到这类问题时,就需要政府干预。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三种模式,即市场和政府合作模式。
  需要政府干预的例子还真不少,否则,就容易出现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比如,在一个地区衰败的过程中,如果政府不干预,很少会有业主愿意率先更新。因为假如你率先更新了,其他人就会搭便车。而你把环境搞好了,他的地块也升值了。于是,你就不乐意了。于是,城市的衰退地区就常常会处于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这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又如,很多更新地块将用作公共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通常来说,市场是不会参与到这一类更新中的,只能靠政府进行干预。所以,很多城市更新项目,尤其是规模比较大的,都有赖于政府和市场的合作。
  围绕城市更新的利益纷争是相当普遍的。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国内外都是如此。支持城市更新的理由,有刺激城市经济发展、优化土地使用、改善城市面貌和提升居住条件;反对的,则认为城市更新会导致地产资本获利、未能延续城市肌理、影响传统社区结构。所以,旧区更新和新区开发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旧区更新涉及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必须得到全面、审慎的考虑。而且,正因为城市更新(旧区更新只是其中一种形态)涉及更多的既得利益者及社会各方的合法利益,其作为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就更加重要了。价值取向会决定我们最终选择怎样的公共政策,并以何种方式将其贯彻、实施。
  如何有一个更包容的社会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精英引导,也需要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 既要兼顾不是多数、而是少数的弱势群体,也必须以社会各方都能够广泛参与的方式达成共识。这才是一个具有包容力的社会
  从政治学的视角来看,城市更新的价值取向通常需要同时兼顾三个维度:精英的价值取向、民主的价值取向、公正的价值取向。
  什么是“精英的价值取向”?这里所说的精英,包括政治、经济和技术精英。这是许多城市的主导价值取向。精英的价值取向通常具有三大倾向:
  “技术权威”倾向。因为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是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相当全面的专业知识,必须由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精英人士来主导规划和决策。我们以前做规划也是这样的。这次我们提倡“开门做规划”,说明我们的观念也在变化。
  “价值中立”倾向。技术精英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术,而且是面向公众利益的。我们通常是价值中立的,不偏向任何利益群体,既不偏向富裕群体,也不偏向弱势群体,认为规划是为全体市民服务的。
  “物质决定论”倾向。物质决定论的逻辑是,一个地方的物质环境更新了,就会自然而然地促进社会改良和经济增长。但是,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未必如此。传统的城市更新常常就具有注重物质环境更新的倾向。从上述三大倾向,我们可以看到精英的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其局限。
  什么是“民主的价值取向”?城市更新作为公共资源的空间配置,涉及社会各方的利益分配格局。它不仅需要技术理性,也是需要政治理性的。既然城市更新涉及社会各方的利益分配,而社会又是非常多元化的,利益也是非常多元化的,于是,我们就应当注重“多数人”的“公共利益”,也就是现在所提倡的“寻找最大公约数”。城市更新也要寻找最大公约数。城市规划的责任,就是要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但这说来简单,其实很复杂。
  许多国家的法律都有规定,城市更新中产生的拆迁,必须符合公共利益。关键问题是,什么是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有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之分。举个例子,原来是一个棚户区,城市更新以后将变成一个高端的商业地产。这是不是公共利益?美国也发生过类似的城市更新案例,把贫民区改造成了综合型商场,但老百姓说这不是公共利益。最后,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定认为这符合公共利益。他们认为,商场创造了大量从低端到高端的就业岗位,并为城市带来税收,因而是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还有小众利益和大众利益之分。小众利益可能就是解决了一部分人的住房问题,大众利益则包括手机基站放在哪儿、菜场放在哪儿。大家都需要这些公共设施,但又都不愿意它被放在自己的家门口。
  公共利益还有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作为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对我们所有从事规划研究和制定的人而言,就是我们今天做的很多事,也许我们这一代人享受不到,但这些事是为了下一代人而考虑,这也是公共利益。所以,要正确、全面地理解公共利益,否则,难以指导城市更新的价值取向。
  那么,何谓“公正的价值取向”?说得形象点,如果说,精英的价值取向来自于总人口中5%的人对规划决策的主导,民主的价值取向至少必须满足51%以上人口的利益诉求,那么,公正的价值取向特别强调了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在城市更新中的重要性。
  由于城市更新往往涉及更多的弱势群体,城市更新的公正取向具有三个要点。其一,城市更新应当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其二,城市更新是财富再分配的公共政策工具;其三,城市更新不仅要注重物质环境改善,更要追求社会改良的目标。
  显然,城市更新的公正价值取向并不是说城市更新不需要精英参与,不需要民主协商。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精英引导,也需要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既要兼顾不是多数、而是少数的弱势群体,也必须以社会各方都能够广泛参与的方式达成共识。这才是一个具有包容力的社会。这才是我们应当怀抱的价值取向。
  上海城市更新面临的挑战
  城市规划不能仅仅提供空间方案,画一张最美的图画。这张图画确实是我们的目标和愿景,但也应当寻找实现这一方案的制度路径。否则,规划只能在墙上挂挂,到实施的时候又不得不调整了
  随着上海的后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工业用地会越来越少。尽管大量的工业用地面临再开发的机遇,但那些工业用地存量如何退出?
  其实,无论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划拨工业用地,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出让工业用地,都面临着如何“退出”的制度困境。而在此过程中,并非等到城市规划师在规划图纸上改变工业用地的颜色,市场机制已经会自然而然地完成其中一部分的更新过程。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尽管初始产权安排(如无使用期限的划拨工业用地或使用期限为50年的出让工业用地)未必是资源配置的最优制度,但是既成事实,不可能通过无交易成本的方式向理想中的产权属性转化。出让工业用地的使用期限为50年,但很多出让工业用地不到50年就已经停产了,面临既收不回来、又不让改造的问题。所以,在存量工业用地难以收归政府的情况下,如果不把一部分权益让渡给既得利益者,就会导致这些用地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一些工业厂房虽然被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区,但由于其建筑主体结构不能变化,更不能拆除,因而这并非最优的土地使用方式,只是一种过渡性安排。
  这些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示我们:城市规划不能仅仅是提供空间方案,画一张最美的图画。这张图画确实是我们的目标和愿景,但也应当寻找实现这一方案的制度路径。否则,规划只能在墙上挂挂,到实施的时候又不得不调整了。因此,城市规划需要制度创新的配合。比如,城市更新涉及更多的既得利益者,因而必须考虑产权制度问题。
  最近,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局推出了两个规章。《关于本市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实施办法(试行)》是针对存量工业用地的,提出统筹规划、提质增效、利益平衡,就是要调动原土地权益人的积极性,健全利益平衡机制。这就是建立在博弈和妥协基础上的双赢。《关于加强本市工业用地出让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是针对增量工业用地的,主要是实行工业用地的弹性年期出让制度。新出让工业用地的使用年限不再是50年了。原则上,新增工业用地产业项目类的出让年限不超过20年,这有利于政府及时收回闲置的工业用地。
  闲置工业用地面临三种可能。最理想的方式是地块重建,也称为“正式更新”,从而使闲置土地得到更为经济高效的利用。但由于土地退出的制度困境,过渡性方式是进行建筑改造,如一些创意产业园区已采用的办法,也称为“非正式更新”。其间,土地使用并未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但总比保持原状要好。所谓“保持原状”就是土地继续闲置,自然是经济效益最差的。
  上海城市更新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就是棚户区改造。与工业用地更新相比,棚户区更新的难度更大。工业用地更新涉及的既得利益者就是几个机构,而棚户区更新涉及大量的小业主。在此,我对棚户区更新提出几个观点。
  第一,要达成社会共识,采取政府倡导和社区参与相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
  2009年,上海颁布了《关于开展旧区改造事前征询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征询旧区改造意愿和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如果愿意改造居民户数未达到规定比例,就暂停改造项目的启动;如果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的签约户数未达到规定比例,也要暂停改造工作。可见,涉及大量利益相关者的旧区改造一定要达成社会共识。不能只是政府想改,更要老百姓愿意改。
  第二,旧城更新是公共政策,所以必须要依法行政。
  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更新的法制建设,政府一定要量力而行,应当保障社会各方的合法利益,而不是个别人的诉求。棚户区更新过程必须是公开和公平的,否则就难以持续。
  第三,在城市更新中,怎样提升被动迁居民的居住福利。
  城市更新后,老百姓迁到中心城区外围或者更外面,住房条件确实是改善了,但居住福利未必改善。有的小区周边没有小学、幼儿园,其他生活服务设施也缺乏。居民原来住在中心城区,尽管住宅面积很小,但周边的生活服务设施、交通配套还是很方便的。所以,一个是住房福利,一个是居住福利,提高了住房福利,未必就是提高了居住福利。因为,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均等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如何避免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空间集聚。不断加剧的社会空间极化,可能对未来城市社会管理造成新的严峻挑战。
  第五,要提倡有机更新。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之间的不协调,是许多城市面临的挑战。但塑造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空间场所是很重要的,应当在此过程中提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方式。
  最后,跟大家汇报一下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现况。这里曾是传统工业集聚区,经历了两次更新。从“传统工业地区”到“世博亮点展区”是第一次更新。这一过程为该地区的再生创造了条件。从“世博亮点展区”到“城市活力街区”是其第二次更新。这才是该地区重获新生的最终目标所在。
  如今,城市最佳实践区会后改造的各项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昔日的南市发电厂曾被改造为世博会的主题馆,会后又被改造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该实践区内,一些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外国友城机构、设计创意企业陆续进驻。低碳生态发展和工业遗产利用,是这个城市更新项目的主要特色,已经获得了美国绿色建筑理事会颁发的LEED-ND铂金级规划预认证。这是北美地区以外的街区发展项目首次获得铂金级的规划预认证。
  (本文为作者在“上海2040战略系列研讨会”上的演讲。该系列研讨会由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主办、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
  思想者小传
  唐子来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规划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2005年9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中参与讲解 《国外城市化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年,担任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该项目获得2009年度和2013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主题帖子积分
“2014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报告发布
上海跻身国际金融中心第一梯队
日& &02 :上海&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
--------------------------------------------------------------------------------
--------------------------------------------------------------------------------
& & 据新华社上海11月6日电(记者 姚玉洁)“2014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报告6日在黄浦江畔的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发布,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首次跻身第一梯队,与香港并列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第五位。已经连续五年“成长发展”排名第一的上海,实现了5年来排名的最好成绩。
  日夜兼程,马不停蹄,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道路上疾驰前行。而作为国家试验田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无疑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位的强力“助推器”。
  上海首次跻身全球前五
  “2014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除了综合评价跻身前五,成长发展要素评价上海连续四年排名第一,依旧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金融中心城市; 而在“服务水平”和“国家环境”两个分项,上海均大幅上升8位,令人瞩目。
  业界人士一致认为,“政策红利”是上海稳中有进、持续攀升的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共有近3000家具有金融属性的机构入驻上海自贸区,占新设企业的1/4,其中持牌金融机构达94家;自贸试验区新增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2000亿元,人民币境外借款发生191亿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发生387.9亿元。
  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的新视角和新维度,也给国际金融中心评价体系带来一股清新之风。“新华社联合标普道琼斯指数有限责任公司,面向全球发布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目的就是引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潮流,树立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新标杆,揭示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新理念,进而促进国际金融格局评价体系科学发展,引导全球金融要素合理流动,在国际金融要素市场发挥航标灯作用。”新华社副社长慎海雄说。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只有具备海纳百川、千帆竞过的胸怀,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建成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说,“必须紧紧抓住上海自贸区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着力改革创新,建设多层次、多功能金融市场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深化金改“闯险滩”
  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利率市场化、跨境贸易结算、外汇管理制度创新……都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硬骨头”,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承担的战略“命题”。一年多以来,上海以自贸区为桥头堡,审慎推进一项项金改措施,弄潮国际金融市场。
  而通过上海自贸区的跨境人民币借款业务,上港集团在境外融资超过100亿元,一年仅利息开支一项就节省约1.8亿元。
  自6月18日启动自由贸易账户以来,已有10家中资银行开立了5200多个自由贸易账户。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运行平稳,没有成为热钱流入套利和资金向内渗透的管道。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认为,金融领域改革开放将吸引跨境资本有序回流,不仅能切实缓解国内“融资难、融资贵”,更能有效助推人民币实现“结算货币”向“投资货币”的跨越。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浦东将在中央和上海的部署下,进一步加大金改力度,以开放促改革,助推中国经济新繁荣。
  全球金融中心新坐标
  上海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充满自信地重新定位自己在全球金融中心的坐标。
  上海也把目光投向全球的资本枢纽和要素市场定价中心。今年9月,全球最大的黄金消费国加入了国际黄金定价中心的较量,上海自贸区首个国际板——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正式开业以来,交易量迅速攀升。人民币计价交易的“上海金”有望与“伦敦金”“纽约金”鼎立,成为国际黄金市场定价权的“三极”。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说:“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最重要核心是资本市场。随着未来一系列‘国际板’的上线,上海金融要素市场的容量和集聚性将进一步提升,也有利于扩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和辐射力,促进上海自贸区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联动发展。”
  而随着资本项下开放力度加大,人民币迈向国际储备货币的脚步日益加快。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最新报告显示,人民币在全球主要支付货币中排名已跃升至第七位。过去两年,除中国内地和香港外,新加坡、英国、卢森堡等离岸人民币中心之间的人民币支付金额增长了837%,创下了历史记录,中国渐入资本输出时代。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走出了稳妥的第一步,也为今后加快步伐奠定了扎实基础。与此同时,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排名加快上升 与香港并列第五
  本报讯(记者 杨群 实习生 王燕)根据“2014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14年度全球十大金融中心排名是——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香港和上海(并列)、巴黎、法兰克福、北京、芝加哥。这其中,新加坡、上海、北京等亚洲城市排名加快上升。
  上海排名的上升势头,与近一年来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中不断加快金融开放创新不无关系。上海自贸区在国内率先建成了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市场,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今年9月中旬正式开业,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也在区内注册成立。随着自贸试验深化,人民币跨境使用也不断提速,支持上海成为人民币产品定价和清算中心。今年1月-8月,自贸区新增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1563亿元,同比增长约2.5倍。自贸试验区以自由贸易(FT)账户作为改革载体和管理模式,推动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主题帖子积分
&&■本报记者 蒋娅娅
  四年前中国上海世博会的倡议,梦想成真,圆满落地,
  今年,首个世界城市日定址上海。
  关注城市,于上海,有着特殊意义……
  关注城市,于上海,有着特殊意义。
  刚刚过去的10月31日,首个“世界城市日”在上海启动。这是中国兑现了四年前上海世博会闭幕时发布的《上海宣言》中的倡议。今后每一年的这一天,全世界的人们都会一如既往聚焦“城市”话题。
  城市,究竟是什么?很多人可能首先会想到高楼大厦,想到纵横交错的马路,想到繁华的商场,还有夜晚的霓虹,等等。但这些都只是城市的物理存在。从本质上来看,城市是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人与人的聚集地,城市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关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城市的现代文明,有着独特魅力。作为经济、社会、商业、文化、科技的枢纽,城市带给人们空前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至于在过去很多年里,全球的人口都在不断向城市流动。
  159年前,首届世博会在英国伦敦开幕时,全球城市人口占比只有6%。而当2010年中国上海举办世博会时,全世界已有50%的人居住在城市。世界已然进入“城市世纪”。根据预计,到2030年,近60%的世界人口(约50亿人)将聚居在城市。
  就我国而言,一个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到2008年底,我国的城市化率为45.7%,2009年底达到46.6%,到2013年底已超过50%,也就是说一半中国人已成为城市居民。据专家预测,未来十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还将向75%迈进。
  城市化,是一个趋势。但当我们在城市化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快时,矛盾和困惑也随之而来。
  不妨看一组数据——全球的城市面积仅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能源消耗却达到60%-80%,并产生了高达7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仅如此,快速的城市化还导致了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资源紧缺、贫富差距、文化冲突等重重问题。
  矛盾与困惑面前,我们正在反思——城市到底怎么了?世界城市日的设立,给了我们重新审视“城市”的机会。从这一刻起,我们或许应该将“脚步”放慢一些,好好地思考未来城市究竟要如何发展才能更加可持续。
  犹记四年之前,上海世博会那一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四年后的今天,我们继续关注“城市”,是不是应该有更多一些的期待——城市,应该让生活更美好,而且要一直美好下去。
主题帖子积分
本报记者 任翀 徐蒙 李蕾 本报实习生 何昕 赵沁蓝 高佳丽
  城市如何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热门话题。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霍安·克洛斯指出,在全球70多亿人口中,超过半数居住在城市。随着全球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将面对“如何更好地发展”这一话题,努力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共同目标。
  正因为此,2010上海世博会闭幕后,由中国提出在全球设立“世界城市日”的申请得到了联合国高度认可,上海也当仁不让成为世界城市日的启动城市。在上周举行的相关活动上,全球专家学者齐聚上海2040高峰论坛、全球城市论坛、2014国际健康城市论坛、第三届公共外交对话会、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论坛、地下管线与城市安全学术论坛等6场论坛,畅谈城市发展绕不开的那些关键词。
  关键词一:弹性
  讨论点:大而全?小而精?
  一个城市,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功能?大而全的功能设置,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结果城市就会面临人口密度过高的压力; 可如果城市采取小而精的定位,是否又会降低城市在全球竞争中的影响力?
  面对这个问题,不少专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提供了更具普遍指导意义的建议。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规划学院终身教授张庭伟认为,不管设计怎样的城市功能,首先要确保城市具备“弹性”。他说,城市弹性是当代欧美规划界的主要理论,目的是为了应对城市面临的各种挑战及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这些挑战包括自然灾害、社会经济问题、城市安全问题等多方面。比如,这些年时不时传出海啸、地震、飓风重创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经济的新闻;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与引发年全球经济危机、迄今仍然存在的欧洲债务危机,依旧影响诸多城市发展;还有各种恐怖组织,也让人们对城市安全越来越关注。在他看来,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不是一座城市的问题,而是所有城市都面临的问题,因此城市规划设置的基本功能应当是能帮助城市应对这些不确定性,构建一座具备抗压能力的弹性城市。
  张庭伟提出,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具备弹性,可以看三方面。一看这座城市是否具备应对外部经济动荡的能力; 二看是否具备应对外部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看是否具备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一座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具备承受-调整-再造三种能力。所谓承受,是指在外部出现某些变化时,由于城市系统本身留有余量,因此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变化,而不必立即作全系统调整;调整则是指外部变化加大时,城市系统能够进行一定的自我调整,适应变化;最后,当变化更大、旧系统失效时,城市又具备再造新系统的能力,可以在新的外部条件下继续发展。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提出,中国在为城市功能规划时,既要向先行者学习,反思已经发生的“城市病”;又要结合中国实际,与时俱进做好功能规划。西方国家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即“3E”(Economy经济、Equality社会、Ecology 环境)的协调发展,至90年代提出的新城市主义理论,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实践。
  关键词二:角色
  讨论点:汇聚?辐射?两者兼有?
  很多大城市都在追求“全球城市”的称号,希望汇聚各种资源,也希望将自身的影响力向外部辐射。可行吗?专家学者以上海为例,认为若定位好,这一角色可以实现。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指出,未来30年上海将进入功能转型的战略机遇期。首先从全球视角看,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世界经济重心逐步东移,上海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迎来重大契机。
  从技术革命角度看,以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通信网络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也将为上海城市功能转型带来重大机遇。
  从全国视角看,上海地处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三者的交汇点,“两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将进一步释放上海的发展潜能,发挥上海的中心辐射作用,提升上海的城市能级。
  从中国经济转型视角看,中国崛起和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要求迫切,经济加快转型给上海带来先行先试机遇。
  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视角看,长三角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同城化进程加快,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首位与中心城市,上海发展要放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空间中加以考量。
  从改革大局视角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战略的深化,为上海提供转型动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浦东新区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仅极大激发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潜力和活力,也将引领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
  与机遇相伴,上海未来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倒逼着城市功能进行转型。与纽约、伦敦等城市不同,在城市转型过程中,上海不能出现大规模经济衰退或大量失业。目前,能源、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制约上海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老龄化、城市空间布局问题等也制约着城市未来发展。
  未来的上海会是什么样?肖林认为,从城市发展愿景看,上海应成为体现文明特质的综合型、世界性全球城市,全球城市网络中最重要的节点城市,世界版图中最重要的门户,成为基于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网络的核心城市。
  关键词三:资源
  讨论点:用?不用?
  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资源丰厚的城市,发展优势大些;资源匮乏的城市,则在寻找资源。不过,不论是哪种城市,都会面临资源“用,还是不用”以及“究竟怎么用”的话题。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显示,较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是77.7%,不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是46.5%,城镇化率最低的是南亚的一些地区,未来的城镇化率会达到70%左右。2011年,全球的城镇化水平是52%,中国是53%,大致和世界平均水平是一致的。
  然而,不同国家的城镇化时期,背景和路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完全相同。有专家分析,中国的城镇化历程与西方不同,西方的发达国家城镇化因工业化而起,进入稳定增长期后才产生世界能源危机和全球环境议题。而中国则被迫承受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全球挑战。因此,中国城镇化必须考虑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建设战略,并建立与其相应的空间模式绿色能源城市。
  事实上,绿色能源城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除了传统的布局和交通问题之外,还应该考虑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比如是太阳能光感的比例,水资源和固废处理等内容。
  关于绿色能源城市,一般人或许会认为,能源城市和城市规划的关系不大,主要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周岚指出,城市的能源使用主要是在工业、建筑和交通中,目前中国的建筑能耗占比不到30%,加上交通的能耗是40%,而工业能耗占60%。实际上,建筑的建设能耗加上建材生产,中国整个的建筑能耗占到50%; 而且从交通来说,一些国际城市和学者分析规划交通结构产生的能耗变化得出,城市如果采用公交优先的方式,小汽车的能耗是比较低的。建筑和交通,其实都和规划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绿色能源城市与规划息息相关。
  周岚指出,在规划绿色能源城市时,可从布局上减少能源的使用,创新能源规划。比如,绿色能源城市可以更多地采用自然风和自然采光。一些绿色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将其设计成气候适应性的建筑,充分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再如,针对水资源短缺现象,不妨规划海绵城市和低冲击开发规划。我们取水、用水、排水之后,把大自然原有的存储功能给阻断了,而低冲击开发则是减少水直接排放到河道中。对于降雨量很大但又缺水的城市来说,不妨率先探索建立自然基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规划确定整体的要求,再放到每一种用地类型中。比如说深圳光明新区的低冲击开发模式,把低冲击开发理念放到土地规划中去之后,市政道路对雨水30%下渗,30%净化滞留,只有30%排放,然后通过公共建筑、绿色屋顶、生态停车场增长续存的能力。
  关键词四:健康
  讨论点:智慧工程降低成本?
  人口激增、老龄化加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健康问题成为每一座大城市绕不开的难题。
  从健康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市场需求正在进一步提升。上海市经信委主任李耀新勾画了上海在智慧健康领域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借此与其他城市一起探索降低医疗成本、完善医疗服务的道路。
  李耀新表示,2013年,上海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4,到2020年,我国医疗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已在眼前。从健康信息化角度看,国内外有一批专注于健康信息化的IT及相关配套企业,成为医疗健康服务的重要支撑。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创新应用日新月异,可以预见,包括医疗健康服务在内的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将催生一批新经济、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服务模式。
  如何积极发挥智慧城市建设对健康产业的促进作用,这是上海下一步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上海正按照走进智慧城市、迈向智慧城市、拥抱智慧城市三个三年行动计划逐步前行。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已将智慧健康作为50项重点工程之一。
  目前智慧健康工程已经初显成效。上海已联网38家市级医院,开通了市级医院专家门诊预约、跨院一站式付费等多项服务。2011年启动建设的上海健康信息网工程,实现了全市各级各类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建立了国内最大样本量的健康信息库,包括2700万份动态电子健康档案,以及38亿条个人诊疗记录; 启动了为老服务平台,使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络、电话、手机APP等多种渠道,获取紧急救助、居家养老、医疗健康等服务。
  未来,上海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进程,重点聚焦深化健康信息化应用,比如推广移动输液、移动查房、床边体征信息采集等移动医疗应用,加强健康信息化配套支撑保障等。
  关键词五:安全
  讨论点:地下空间有风险吗?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城市时代,50%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在带给人类丰富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空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势在必行。
  在专家学者看来,城市地下空间有着巨大而丰富的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节省耕地、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途径。但是,利用地下空间也不能忽略安全问题。一般来说,一个城市可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资源量是城市总面积乘以开发深度的40%。如果开发合理,节省土地资源的效果将十分明显。它不仅可以解决城市中心区交通阻塞、环境恶化的问题,还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那么,如何合理利用地下空间?专家指出,城市规划必须统筹地面和地下,地下空间规划必须服从城市规划,建在地下有利就规划在地下,建在地上有利就规划在地上。同时,由于地下设施较多,也应从使用上、地质条件上、技术条件上及能源消耗等方面深入研究。在地下空间中,地下管线密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城市供水管网线总长57.4万公里,平均每年新增3.02万公里,近二十年来,我国城市地下管线总里程增加近10倍。显然,地下管线作为维护城市安全与运行稳定的重要基础设施,已成为城市的生命线。
  在探讨地下空间利用的安全性问题上,中国香港的做法被认为具有参考价值。香港人口稠密,其地下管线管理系统以全面复杂而严谨著称。香港工程网络资料集团的行政总裁、香港大学和香港公开大学的客席讲师黄敬介绍,一个健全的管理系统尤为重要。比如说,针对城市的地下管线设立一个地下管线信息中心(Integrate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IDMS),该信息中心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基本,设数据交换平台和使用平台,为用户提供全港各区地下管线分布位置。这一信息系统可以为日常的维护、修理带来便捷,也可以为防震减灾提供技术支持。
  日本神户大学名誉教授高田至郎也建议,应当由政府与民营团体合作设置监测中心,应用所管理的数据和GIS建立地图化信息体系,进行灾害预测,事前对应,紧急对应,灾后复兴等措施的实施。总之,在寻求和开发地下空间资源时,应注意科学、合理、高效、有序地利用这宝贵的资源,要系统、长远的规划,以提高城市用地效率,减少城市灾害损失,实现城市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六:记忆
  讨论点:推倒重来?保护传承?
  很多城市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是推倒重来,还是保护利用”的选择。在这个话题上,专家学者都认为,一座城市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革新”绝对不是“传承”的对立面。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再利用,也能实现城市功能和社会价值的提升。城市同样要“留得住乡愁”。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提出“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城市历史文化传承意见。他以南京为例,指出南京城的成长就是和自然山水有机相融的过程,城市的历史记忆镌刻在城市的发展中。当地规划师的使命不仅是把历史保存下来,还要通过维护,使历史资源成为当代的文化景观。
  意大利米兰副市长希拉·比斯康蒂也说,2015世博会将在米兰召开,整个城市面临一系列的改建工程。但米兰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保护,所以基本原则是不造新建筑。她说,意大利是个旅游国家,但很多游客并不认为米兰是个旅游城市,而通过新一届世博会,米兰希望能让世界看到其在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再利用上的实践,让米兰成为一座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城市。
  专家学者认为,每个城市都应当延续自己的文化脉络。城市在建设中不能一味贪图新,而是要让新建筑与老建筑互相呼应。与此同时,每个城市的自然风光也被认为是传承利用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是其他城市所不可复制的。专家建议,当一个城市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没有办法从整体上来塑造空间特色,那么可以考虑强化原先的自然资源,通过建筑师、规划师的加工,将自然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形成城市中具有标志性的一个个特色空间,比如用城市轴线、健身步道、特色街道等城市中的特色资源串起来,形成体系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框架,同时组织特色文化活动,扩大城市文化的传播。
声明:本站的部份资料转自其它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速与本站联系。
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本站”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
地址:惠州市惠阳区教育二路82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阳光牧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