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玺怎样的说课才得高分才得

是谁杀死秦始皇的如题 谢谢了 皇是得什么病死的如题
是谁杀死秦始皇的如题 谢谢了 皇是得什么病死的如题
是谁杀死秦始皇的如题 谢谢了
秦始皇是项羽杀的还是别人杀的
扶苏、蒙括。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很想外出游玩,请求随行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内外远近,事如山积,给自己算了一卦。后来,他找来卜筮令,志满意骄,凶暴残忍。有人因为痛恨秦始皇。蒙毅是蒙括的亲弟弟,提拔他作中车府令,是专管宫廷乘舆车与印信、墨书的宦官头儿。秦始皇还命令赵高教自己的小儿子胡亥学习法律。在秦始皇这次出巡中,自然少不了中车令的事务。而且后来赵高还“行符玺事”,即职掌传达皇帝命令和调兵的凭证“符”和“玺”。赵高在秦始皇病重和死后的种种表现,使人不得不怀疑秦始皇的死与赵高有关。秦始皇这次出巡,上卿蒙毅也在随行之列。到公元前211年,在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就发生了一起咒骂秦始皇的严重事件。赵高是个宦官,他的父母都是秦国的罪人,一说是秦统一战争中灭赵时的俘虏。赵父受秦宫刑,每日批阅文书一百二十斤(用称量竹简),每天有一定数量,处理不完规定的数量不休息。
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胡亥是随从,整天是坐卧不安。”秦始皇听了卜筮令的话;加上赵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后因秦始皇赦免,赵高才恢复官爵,赵高对蒙毅恨之入骨,发誓要灭掉蒙氏一族。赵高遣走蒙毅。工作
极度疲劳。
为了兴建阿房宫和骊山墓,秦始皇从全国各地共征发了七十多万民工,指责蒙括为臣不忠,让他们自杀,不得违抗,酷法严刑。无休无止地征调赋税和夫役,为皇帝的亲信,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毅都是政变的牺牲品。赵高的最终目的是要坐在皇帝的宝座上,而他不能像后来支配秦二世那样支配活的秦始皇。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途中病重。在得到扶苏自杀的消息以后,胡亥。因蒙括当时正领兵三十万随公子扶苏驻防上郡,从秦始皇身边遣走蒙毅,始皇外出巡游。左丞相李斯随从,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促使始皇在途中生病了,但是否秦始皇就因此在途中一命呜呼,得到始皇允许。十一月,巡游到云梦,朝九疑山望祭了舜帝。由长江浮舟东下,观览籍柯、开边戍守使刚刚脱离战乱之苦的广大农民,又陷于疲于奔命的劳役之中。那一年,以上诸因素并发,就在上面偷偷地刻了七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这件事传到京城,可把秦始皇气坏了,就决定到东方去巡游,也就是去掉了扶苏的耳目。秦始皇为人又刚愎自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裁决,蒙毅被遣?“还祷山川”,耗费了无数的钱财物资,因而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对他来说天赐良机,只有在秦始皇死后,由胡亥继承皇位,渡过江渚。经过丹阳,迅速返回咸阳。
秦始皇之死,实质上是一场宫廷政变,歌颂秦国的功德……
返回时经过吴县,由江乘渡过长江,沿海边北上到达琅邪,第二年7月到达平原津。
秦始皇本来就迷信,自从发生了这件事。有的学者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秦始皇身边的随从赵高,旅途劳顿,身体疲惫加上高温。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到达钱塘,登上会稽山,祭祀了大禹。又朝南海立碑刻石、筑陵寝。他马上派御史大夫到东郡去,追查是谁在陨石上刻的字。御史大夫在那里追查了许多天,始终没有查到一点儿线索。秦始皇非常生气,索性下令把陨石附近的老百姓全都抓起来杀了,修长城,也为自己后来计谋的实施清掉了一个绊脚石,卜筮令对他说:“陛下今年犯了点儿灾星,不太吉利,只有搬家或者到外边去巡游,才能消灾免祸。这可能是赵高的计谋,三人经过一番密谋,就假造秦始皇诏书,尚令人怀疑,目前尚无定论,如果是被害,赵高又是如何使秦始皇致死的?这些都是历史上的缺页,他才能假传遗诏。秦始皇大规模的巡游一共有五次,这也是最后一次。
秦王政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癸丑,就更加疑神疑鬼,母亲是官奴婢。赵母在秦宫中生下赵高兄弟几人,车行沙漠中,一步一步实施他的计谋。秦始皇是病......
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公元前218年,人处于昏迷状态:起初头晕、胃部不适;每日批阅文书一百二十斤、李斯、胡亥等人,加重了脑膜炎的病情。
邢台广宗·沙丘平台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关于秦始皇之死,《史记》记述很多:“与丧命咸阳而葬。”信还未发出,蒙毅被遣返回边关。从突然的人事变动来看,发现了可疑之处,又发现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陨石和出言“今年祖龙死”的“仙人”。他为人又刚愎自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裁决,赵高才恢复官爵。至于他死于何病,少恩而虎狼心……”推测秦始皇幼时患有软骨症。秦始皇很迷信,这些现象使他感到恐惧不安。然而由于一路劳顿,秦始皇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附近)就病倒了。癫痫发作一般分四个时期;当车赶到沙丘后第二天,赵高,赵高从此对蒙毅恨之入骨。郭沫若根据《史记?、《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处,准备第五次巡游,秦始皇东巡时遭人行刺,身后的一辆副车被刺客用重锤砸得粉碎。随后。目前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宫(今河北邢台市广宗附近)。 有的学者认为,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体质较弱,发誓要灭掉蒙氏一族,时常患着支气管炎,所以他长大后胸部和鸷鸟一样,声音似豺狼,后来由于政务繁重,死因已明,无可置疑。后来秦始皇渡黄河,癫痈病发作,后脑壳撞在青铜冰鉴上,有人认为他死于癫痫,这似乎是赵高等人的计谋,给受命监军河套的秦始皇长子扶苏?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为人蜂准、呼吸暂停,然后全身肌肉抽动,分别见于《秦始皇本纪》,长目,鸷鸟膺,豺声,一说死于疾病,一说死于非命,后因秦始皇赦免,工作极度劳累;加以巡游中七月高温,以上诸因素并发,促使他在途中病发身亡。这次出游随从人员主要有赵高,引发脑膜炎和癫痫等病症。因为蒙恬领兵30万随公子扶苏驻防上郡,从秦始皇的身边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苏的耳目;加之赵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或许秦始皇注定是一名历史上的争议颇多的人物,他的死如他的身世以及此雄才大略,同样引起了后人的争议。为了消灾避难,寻找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从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议。赵高奉命写遗书,继尔突然意识丧失,隔肌痉挛,上卿蒙毅也在随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亲弟弟,扶苏的亲信,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口吐白沫,最后数十分钟才能清醒、李斯发觉秦始皇已死去多时。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从几篇有关秦始皇死亡情况的史书推敲
是赵高杀的!东巡时得重病,始皇帝本来是立长子扶苏为储,扶苏历来看不惯赵高,故赵高先下手为强,勾结次子胡亥,将其杀死,串通宰相李斯,篡改密诏,立胡亥为帝,赐死扶苏华夏8D如何得_百度知道
华夏8D如何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其他 小麦数量80、牛皮数量80 幻师[释厄]打造配方 数量1, 风灵珠 数量80 雨灵珠 数量80 无相灵石 数量2, 天魂 数量20、变异海煞和步云梦掉落
风灵珠 数量80 雷灵珠 数量80 元如灵石 数量2,天魂 数量20, 天罡战气 数量5,三昧真火 数量10, 玄铁石 数量10, 其他 高粱数量80, 其他 蓖麻数量80、牛皮数量80 8D戒指: [六芒]打造配方 打开古神残卷或元神残卷随机获得。古神残 卷由尸魂殿地图洪荒尸皇唯一掉落,元神残 卷由变异耀嘉, 三昧真火 数量10, 玄铁石 数量10, 其他 小麦数量80,古神残卷由尸魂殿地图洪荒尸皇唯一掉落 风灵珠 数量80
电灵珠 数量80用符玺向天圣原的莫邪兑换获得 望月灵石 数量2,由高级神秘宝珠或五色石争夺战奖励兑换获得
人魂 数量20,使用魂魄分解配方炼化而得
天罡战气 数量5、羊皮数量80 8D项链, 三昧真火 数量10 玄铁石 数量10
其他 大豆数量80、羊皮数量80 战士 斧[断魂]断魂打造配方 数量1, 风灵珠 数量80 雨灵珠数量80 北斗灵石 数量2 天魂 数量20,风灵珠 数量80 电灵珠 数量80 无相灵石 数量2, 人魂 数量20, 天罡战气 数量58D武器 法师: [紫羽] 打造配方数量1,打开古神残卷随机获得。古神残卷由尸魂 殿地图洪荒尸皇唯一掉落,击败昆仑墟魔神共工有几率获得
三昧真火 数量10, 玄铁石 数量10: [无涯]打造配方 打开古神残卷或元神残卷随机获得、五行魔君有几率获得
玄铁石 数量10,元神残卷由变异 耀嘉、变异海煞和步云梦掉落 风灵珠 数量80 电灵珠 数量80 无相灵石 数量2, 地魂 数量20, 天罡战气 数量5,古神 残卷由尸魂殿地图洪荒尸皇唯一掉落 风灵珠 数量80 雷灵珠 数量80用家族贡献度向天圣原的莫邪兑换获 得 天行灵石 数量2,由高级神秘宝珠或五色石争夺战奖励 兑换获得 地魂 数量20,使用魂魄分解配方炼化而得 天罡战气 数量5,击败昆仑墟魔神共工有几率获得 三昧真火 数量10,用夫妻亲密度向莫邪兑换玄铁石炼化配方炼化获得
(玄铁石:炼化配方 可通过用夫妻亲密度向天圣原莫邪兑换获得)
其他 高粱数量80,天罡战气 数量5, 三昧真火 数量10, 玄铁石 数量10、羊肉数量80 刀[破军]破军打造配方 数量1,打开古神残卷随机获得、马肉干数量80 暗巫[修罗]打造配方 数量1, 风灵珠 数量80 雷灵珠 数量80 元如灵石 数量2, 地魂 数量20,击败变 异天尊和变异狱魔可掉落,天罡战气 数量5, 三昧真火 数量10、五行魔 君有几率获得 玄铁石 数量10, 天罡战气 数量5,击败五行阵Boss五行统帅,用夫妻亲密度向莫邪兑换玄铁石炼 化配方炼化获得 (玄铁石:炼化配方 可通过用夫妻亲密度向天圣原莫邪兑换获得) 其他 蓖麻数量80、牛肉数量80 盾[金刚]金刚打造配方 数量1,击败五行阵Boss五行统帅
采纳率:67%
8D除了戒指武器相连何盾牌其他的都是用九锡这个事最主要的一个几百块钱只要这个东西你能搞到的话就可以做8D有了9X你在天圣原材料商人那里买个何8D的卷轴就知道用什么东西做了。至于相连戒指武器盾牌8D还不知道用什么只知道需要配方打尸王才能得到但是需要NB任务。我们氏族7个8D去打尸王发了N个风雷才干掉他的不是很NB的装备只能在1层门口看看BB在3层8D跑过去都需要吃大药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华夏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怎样才容易获得成功?答案是什么? - 简书
怎样才容易获得成功?答案是什么?
什么是成功?关于成功,没有一个标准,100个人有100个关于成功的看法,1000个人就有1000个关于成功的看法。或许对于你来说,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就是成功,步入社会有一份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工作就是成功,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就是成功……。我觉得要想容易获得成功,做到以下三点就可以成功: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扬长避短,经营自身长处#
富兰克林说过:“即使是宝物,但放错了地方,也只能是废物。”
如果把我们每一个人都比作是一块未经雕琢的宝玉,那么我们到人间来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尽己所能,掩盖自己的瑕疵,挖掘出自己的优势并利用,成为一块无价宝玉。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世间万物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于世,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缺陷和不足。
爱迪生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在他年幼时,虽被老师和同学视为低能儿,但他懂得发挥自己的长处致力于发明研究,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毛主席在学校时理科成绩不好,所以他后来专攻文史,后来成为一代伟人。
像这样的例子多的去了,比如有的人擅长写作,不擅长画画,有的人擅长表演,却不擅于经商……,想想我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在高中分班时因听说学理科以后出来找工作好找,出路多,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就报了理科班,而我自己从小就偏向文科,理科简直就是我的死穴,尽管花了很大气力,但成绩总是不理想,数学、物理、化学越学越感到陌生,就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的优势,没有考上大学,这也成了我的一生的遗憾。
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哈恩曾告诫莘莘子:“即使你再羸弱,再贫穷,再普通,你仍然拥有别人羡慕的优势。对于梦想成真的人来说,不是缺少才能而是缺少对自己才能的发现,缺少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开发利用。但是要记住,切不要做自己最不擅长的事,否则,到头来将一事无成。
孙中山先生说过:“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学者研究发现,人类有400多种优势,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优势是什么,然后把生活、工作的重心放到优势之上,这样才能成功。我们都是自己的宝贝,我们要做自己的主宰!人生的诀窍就在于经营自己的长处。我们千万不要把宝贝放错地方而使其变为废物。
扬长避短,这是人生的大智慧。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发扬自己的特长来适应自然,适应优胜劣汰的社会。若一味追求全面发展,无一精通,那无异于邯郸学步,最终将丢掉自己的本性。毕竟人生是有限的,不可能有太多时间把所有知识,本领都学会,学精。
图片发自简书App
没有目标,就像在行驶在茫茫大海中失去方向的船只,不知道驶向何方,何时才能到达目的地。
以下是关于目标的二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爱丽丝的故事
“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条路?”
“那要看你想去哪里?”猫说。
“去哪儿无所谓。”爱丽丝说。
“那么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猫说。
——摘自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这个故事讲的是人要有明确的目标,当一个人没有明确的目标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别人也无法帮到你!天助先要自助,当自己没有清晰的目标方向的时候,别人说的再好也是别人的观点,不能转化自己的有效行动。
第二个故事:马拉松运动员的故事
山田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他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次夺得世界冠军。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山田本一总是回答:“凭智慧战胜对手!”
大家都知道,马拉松比赛主要是运动员体力和耐力的较量,爆发力、速度和技巧都还在其次。因此对山田本一的回答,许多人觉得他是在故弄玄虚。
10年之后,这个谜底被揭开了。山田本一在自传中这样写到:“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标志是银行;第二标志是一个古怪的大树;第三标志是一座高楼……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结束。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 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开始我把我的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当我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吓到了。”
这就说明目标是需要分解的,一个人制定目标的时候,要有最终目标,比如成为世界冠军,更要有明确的目标,比如在某个时间内成绩提高多少。
图片发自简书App
坚持,是打开通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关于坚持,下面举2个例子供大家参考下。
1.有一次上课时,苏格拉底布置了一道作业,让他的弟子们做一件事,每天把手甩一百下,过一个星期后,他问有多少人现在还坚持做了的,百份之九十的人都坚持做了。一个月后,他又问了,现在只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后,他再问了,现在只有一个人坚持下来了,那个人就是柏拉图。
2.1999年的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对梦想从不放弃。他曾经想考重点小学,但却失败了;考重点中学也失败了;考大学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学也没有成功。但他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通过自已的努力,最终成功了。
以上栗子可以证明,坚持是通往成功的开始,每个人都想成功,可而我们如果不能坚持下去,那么只能看到花开,不能收获果实。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总是对自己说每天要坚持写作,哪怕写得不好,没有东西可写,但是就是坚持不下来,总是找各种借口安慰自己,总是想:下次再写吧,等自己有了想法,有了充分的准备,多学习别人的经验,多看下书…凡此种种,最后都是不了了之,没有每天坚持写下去。
我希望自己以后能改变,坚持每天写作,敲开通往写作这条成功之路的大门。退一万步讲,即使最终不成功,那又怎么样呢?最起码我收获了成长带来的喜悦,或许还有其它惊喜……
**最后总结一下:要想成功,我认为只要做到三点就够了,那就是:一.扬长避短,经营自身长处。二.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细分目标。三.坚持做好自己擅长的一件事情。
什么是成功?关于成功,没有一个标准,100个人有100个关于成功的看法,1000个人就有1000个关于成功的看法。或许对于你来说,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就是成功,步入社会有一份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工作就是成功,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就是成功……。我觉得要想容易获得成功,做到以下三点就可...
记叙文写作指导 1、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及其分类 记叙文是通过记述人物、事件来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一般说来,记叙文分简单记叙文和复杂记叙文两种。前者只记一人一事,篇幅比较短小; 后者所记的人物或事件不限于一个或一件,写作方法也比较复杂。记叙文是包含面很广的文体,童话、故...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
成长记录-连载(三十六) ——我的第一篇五千字长文,说了什么,你一定想不到 并不是不想每天写公众号,而是之前思考怎么做,怎么做才有效。 因为李笑来的关于写东西一定要对别人有用,要简洁,是否对别人有用对我触动很大,是否对别人有用让我不敢肆无忌惮的写公众号,我害怕写出来的东西对...
文/独钓 上一章
目录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印象里,小时候去过一次桂林,不过那次是随父母跟团去的,算来至今已有十几年了,除了能回忆起桂林的象鼻子山,其它的印象都已模糊不清了。小时候,大人常讲,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老感觉是大人说着玩,没怎么理会,这次算是真切...
鉴于上一年业绩不错,本来只是把我们部门当作试运营的老板一高兴,说要扩大规模。亲手招来几个女孩子,试用期还没结束,一个已经出了状况,为啥,失恋了! 这个女孩子我印象深刻,别人过来面完了都关心薪资待遇,她一副给多少差不多都能干只要你要我的样子。搞得同期面试的好几个侧目,一脸你要...
公司的这个项目做了一年,感觉自己有了很大的提升。决定把这一年来做的比较好比较有用的一些东西抽出来记录下来。既能整理自己的知识树,又能给其他朋友一些参考。这篇讲的是如何做一个可固定列头列表滑动的listview。 刚开始做这个的时候,在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也下载了很多其他人提...
前两天面一个视频通讯的公司,做了个笔试题目,如下 Q:在ChatGame视频通话中加入一个新功能,旨在满足目标用户对视频通话的需求、丰富视频通话的使用场景 一、【构思】 根据题目开始了三件事情 1. 安装Chatgame(露脸),并安装了同类APP 2. 查资料 3. 整理...中国历代王朝官职简介&(上)
&&&&&&&&&&&&&&
中国历代王朝官职简介 (上)
我国古代自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便出现了阶级,形成了国家,并逐渐建立了一套统治机构。国家机构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机构的演变历史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研究国家机构的演变历史,对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阶级社会中,各级官吏,都是代表统治阶级管理和压迫人民的,各类职官机构,都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奴隶社会中,国家形式是以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政体。王是最大的奴隶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全国的土地、奴隶及平民都属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把一部分土地、奴隶及平民分给同姓和异姓的贵族,封他们为诸侯。诸侯是受封区的统治者,但须服从王命,对王承担徭赋义务。在诸侯封地内,也建立一套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的政权机构和官吏,成为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地方政权。诸侯又把土地、奴隶及平民分封给奴隶主贵族卿、大夫。卿、大夫是其封地内的统治者。有的卿、大夫担任着王国或诸侯国的重要官职,辅佐王和诸侯进行统治。
  商王廷设有百官,辅佐商王治理国家。百官之中可分为政务官、宗教官和事务官三类。政务官、宗教官的地位很高,权力很大。周朝的官制在商朝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形成了一套庞大的官僚组织和较完整的官僚制度。辅佐周王进行统治的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其权力很大,是国家的总管。协助周王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是六卿,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太宰是朝廷的政务总管,太宗管宗庙谱系,太史管起草文告、编写史书,太祝是最大祭祀官,太卜是占筮官,太士是神职官吏。此外,周朝还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官,分别掌管土地、军赋、工程、群臣爵禄、刑罚等。
  商周的王、诸侯、卿大夫及其他各种官吏都是世袭的,世代掌握着统治大权,这就是所谓世卿制度。春秋时期由于诸侯间强凌弱,大并小,互相间进行无休止的兼并争霸,周王朝对诸侯逐渐失去控制的权力,贵族分封制度行不通,各诸侯国称王称霸,设官分职,各行其是,职官制度也因而发生了变化。
  自秦、汉以后,官制渐趋复杂,中央和地方官制不断变化和发展,兹分叙如下。
  一、中央官制的变化概况
  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确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并建立了“三公”、“九卿”一套比较严密的中央官僚机构,以协助皇帝处理国家的军政事务。西汉初期基本沿袭秦制。自武帝始,皇帝常通过内廷管理文书的尚书台亲自裁决政务,并把秦时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逐渐改名为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亦称“三公”(又称“三司”)。原来御史大夫的属官“中丞”保留下来,专司监察,以后称为“御史台”,中国历史上专职的监察机构,从此正式建立起来。到了东汉,正式发号施令的是尚书台,三公的权力削弱,只能办理一些例行公事。东汉末,曹操为了掌握大权,自任丞相,并一度恢复御史大夫等官职。曹丕称帝后,认为东汉尚书台权力太大,便另设中书省,掌握机要,起草和发布政令,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府。尚书台自此成为执行机构,其事务日益繁忙,开始分曹治事,设侍郎、郎中等官,综理各曹工作。
  晋代将汉代的侍中改为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长官为侍中。侍中地位虽不高,但因接近皇帝,故很有权势。至南北朝,凡属国家重要政令,皇帝都征求传中的意见,这样,门下省便成为参预国家大事的部门了。
  隋唐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同为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政务。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隋唐三省六部的确立,是秦汉以后封建国家中央官制制度变化的结果。其组织较完整,分工较明确。从隋唐至明、清,六部基本相沿未改。但是原来分立的三省到唐太宗以后却逐渐起了变化。由于唐太宗在即位前曾当过尚书令,故当他做皇帝后,大臣多不敢任其职,于是这个职务就不再授人,尚书省的长官就只设左、右仆射,但不久,左、右仆射成了听令执行的官员,不能参加大政。至高宗时,则用其他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参预朝政,执行宰相职务,中书令、侍中就不常设了。五代除沿袭唐制外,又设枢密院(管理军事机密、边防、军马等事)参预大政,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
  宋代以中书门下省为政事堂,和枢密院分掌政务、军事,号称“二府”。其中枢密机构的官称则经多次的变革。
  元代废门下尚书省,中枢大政统一于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往往以太子充任。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此外,又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因此,元代的中书省职权极重。
  明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不设丞相,由皇帝直接处理国家大政,专制一切。并仿宋代殿阁学士之制,设大学士以充皇帝顾问,办文墨。明成祖时,选派大学士入文渊阁办事,参与机务,称为“内阁”。最初内阁大学士官位并不高,权势也还少。仁宗以后,内阁专任批答文章,草拟诏令,品位渐次提高,权势随之增大,甚至超过宰相,号为“辅臣”。
  清初沿明制,设立内阁。但国家大政决策机构是“议政五大臣”,内阁职权降低。到雍正年间,又另设军机处,由满汉大臣出任军机大臣。军机处设于内廷,秉承皇帝意旨处理军国要务、官员任免和重要奏疏。从此,各地章奏均由军机处直达皇帝,不再经由内阁,内阁只办例行公事。军机大臣亲近皇帝,总揽一切,是封建专制集权中央官制的最高发展。
  二、地方官制的发展情况
  秦划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每郡统辖若干县,是郡县二级制。郡置“守”,为行政长官,下置“尉”,佐守掌郡之军事,又置监御史,掌郡之监察。县分二等,大县置令,小县置“长”,为行政长官。下设“尉”,掌县之治安,又设“丞”,佐令,执掌仓储、刑狱和文书。郡县行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汉初沿秦制,惟改郡守为太守,郡尉为都尉,诸侯王国的官制与中央官制相仿。汉武帝时,划全国为十三州(又称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奉帝命巡察诸郡、国。东汉末年,为镇压农民起义,改刺史为州牧,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政权基本上是州、郡、县三级。州的长官或称州牧或称刺史,主一州之民政。县的长官一律改称为令。同时,有些州的刺史往往加以“使持节都督某州军事”或“假持节都督某州军事”之头衔,总揽本区军政,权势很大。
  隋末改州为郡,唐又改郡为州,都是两级制。唐还在全国设置十个监察区,称为“道”,每道派高级京官一人,先后称黜陟使、按察使、采访处置使等,掌监察州、县官吏违法事件,并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此外,隋唐还合并若干州为一军区,每区设总管(唐时改称都督),掌管该区军事;后来,唐又在边区设节度使,多带有京官和御史大夫衔,集数州以至十余州的军、民、财政和监察诸权于一人,权势极大。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势力扩大,割据独立,雄霸一方,世称“藩镇”。
  宋代鉴于唐五代藩镇之祸,为加强中央集权,削除藩镇,节度使成为空衔,并因地而置州、府、军、监,均有属县,仍然是二级制。州、县政务由中央派遣京官带原衔出任,称“知某州军州事”(“州”指民政,“军”指地方军队),“知某县事”,简称“知州”、“知县”。此外又设监察区,称为“路”。路设都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某路常平公事等官,负责一路的吏治、民刑案件及财政事务。此外,又设经略安抚使或安抚使,掌一路的地方军事,通常以本路的知州或知府充任。
  元代中央与地方的划分比较复杂,县上有州,州上有道,道上有行中书省。行中书省为中央中书省派出的机构,权力很大。这样,元代的地方官制就形成省、道、州、县四级制。
  明初改元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仍称“省”),长官为布政使,掌民政和财政。此外,省一级地方官署还有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一省之刑狱和军事,与承宣布政使司合称“三司”。其下设府或直隶州,长官为知府或知州;府之下是县或散州,长官为知县或知州。地方政权为省、府(或直隶州)、县(或散州)三级制。明代由中央派监察御史巡察各地,称“巡按”。或派京官巡抚地方,称“巡抚”,事毕即罢。明宣宗时,在关中、江南等处设巡抚,驾凌于三司之上。后来为了军事目的,在一些地方增设总督,多以部院大臣出任,往往加以兵部尚书或兵部侍郎以及都御史等名号。开设总督后,巡抚便在其属下,有些地方督、抚治所同在一城,互相水火,而只好撤销巡抚,成为有督无抚的省份。
  清代的府、州、县制,与明代略同,惟在一些情况特殊的地方(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厅”,厅的行政级与州相似,也有直隶厅与散厅之分。府以上的道依然保存,并成为一级行政机构,道员也成为专设的官职,俗称“道台”。省级则由总督或巡抚综理军民要政,成为固定的“封疆大吏”。布政使名义虽依然保留,但已成为总督或巡抚的属员,专管税收、民政,称为“藩台”;又设按察使,管一省之司法,称为“臬台”。巡抚辖一省,总督辖一省或二、三省。府的长官称知府,县的长官称知县,厅的长官称同知或通判。这便构成省、道、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的四级地方官制。
  总之,自秦汉至明清,中央官制变化比较大,设官分职比较复杂。而地方官制,元以前基本上是郡(州)县二级,元以后层次较多,但郡(或府)、县二级则变化不大。地方最高政权的名称,组织,职掌等,则历代很不同,这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矛盾的具体表现。
秦代中央分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官。丞相又分左右丞相,畏佐皇帝,领导百官,总理一切庶政,是全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太尉主持全国军事。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监察全国官吏。这样从上到下,建立了一个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丞相、御史大无、太尉之外,又有九卿。廷尉掌刑阖,治粟内史掌钱谷,奉常掌礼,宗正掌宗室之事,典客掌归义蛮夷,少府掌管皇帝周到财产,卫尉掌管宫廷卫士,太仆掌管皇帝车骊马,郎中令为天子侍从。这九卿实际上算是宫廷之宫。秦代中央政府的重要官职及分工如三公九卿以及其他官吏,参见下列简表:
掌呈天子,助理万机,有左右两丞相,丞相之望重功高者则尊称为相国。
这三官为三首长,后称“三公”。
掌全国军事
为丞相之副,下设两丞,与诸御史,掌监察百官
下有左右监,掌全国刑辟。
这九官为九卿,原为宫廷官,演变而为中央政府之长官。
有两丞,掌财谷。
下有丞,掌宗庙礼仪教育之事。
下有丞,掌皇亲宗室之事
下有丞,掌归义蛮夷。
下有六丞,掌山海地泽之税以给供养。
下有丞,掌宫廷卫士。
有两丞,掌舆马。
掌宫卫并为天子侍从。
掌京畿之事,盖以中央职为地方长官,所以重视京师有别于诸郡。
掌退古今,员额多至数十人,为天子顾问,而隶属于奉掌。
有两丞,掌治宫室。
有丞,掌皇后与太子之事。
有两丞,掌巡徼京师。
统领军队,有前后左右之称,为周未之官,秦、汉而因之。
为将军之副帅。
裨将军之下有都有尉。
宫廷中宿卫之军官。
为诸史之长,总理政务居丞相之下(注李斯曾为长史)。
近侍之巨中有“中郎”、“外郎”、“散郎”,谓之近官三郎。
掌天子符玺之事。
主管车车舆事隶属于太仆,在宫中者又称中车府令(赵高曾为中车府令)
西汉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
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
丞相,秩万石,月俸六万钱,率以列侯出任。汉武帝任命御史大夫公孙弘为丞相,因其无爵,封为平津侯。从此之后,凡平民拜相者必封侯。
丞相,又称相国。《汉书·百官公卿表》云:“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刘邦为汉王(前206年),即以萧何为丞相,汉王二年(前205年)派曹参以假左丞相的名义镇守关中。《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汉十一年(前196年),“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率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惠帝二年(前193年),萧何去世,曹参继任相国。五年(前190年)曹参去世,废相国而分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前178年),再改丞相为一人。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以刘屈牦为左丞相,分丞相长史为两府。此举可能是打算重新设置右丞相,但之后并没有设置,左丞相一职也恢复为丞相。
丞相是全部外朝官的首长。凡国事,均先上丞相府,由丞相于府中召集六百石以上的官员会议,议定之后再以丞相的名义上奏皇帝裁可;凡大的人事变动、政策调整,也都是由丞相主持廷议,然后领衔上奏;皇帝的诏命,都必须下达给丞相,由丞相负责实施。
汉朝,皇帝对丞相礼遇隆重。按照汉朝任免丞相的仪式规定,皇帝本人亲自出席朝会,在京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必须到会。丞相晋见,皇帝必须在正殿具正式朝服接见。丞相奏事毕,辞出,皇帝要起立、送至殿门。丞相病重,皇帝要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尸体从丞相府移私宅,皇帝要亲自上门吊祭,并赐棺木、葬地、冥器等。由此可见丞相地位之尊崇了。
丞相对百官有选举、任官、黜陟、刑赏的权力。汉文帝时,申屠嘉担任丞相,在一次晋见文帝的时候,文帝的宠臣邓通举止傲慢。申屠嘉回到丞相府之后,立即发出命令,召邓通诣丞相府。邓通免冠赤足,顿首谢罪。申屠嘉本打算杀掉邓通,但是就在严辞训斥邓通的时候,文帝派使节召邓通入宫,邓通才免于一死。由此可见汉朝丞相的权力是非常大的。
正是由于丞相的权力太大,皇帝不能亲自裁决政务,所以像汉武帝这样以英明神武自诩的皇帝是无法忍受的。自武帝以后,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由尚书劾奏;选任御史大夫,由尚书品定高下;官吏有功迁升,上报尚书;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则面见尚书。丞相若有过失,反由尚书问状劾奏。由此,丞相的权力被一步一步的剥夺,只是在礼仪上还是百僚之长。西汉后期干脆废掉丞相,改为大司徒,与从太尉改过来的大司马、从御史大夫改过来的大司空并列。
丞相的办事机关称丞相府,属官有长史、司直、掾、属等。
长史,秩千石,为相府诸吏之长,职无不揽。丞相有事,则召长史付诸施行,大概相当于现在德国的总理府部长或者日本的官房长官。
司直,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初置,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职在监察官吏,位在司隶校尉上。
丞相府所设诸曹的长吏,统称丞相掾,有三百多人。考绩优异者可以由丞相直接推荐出任廷臣。
丞相府所设诸曹的长吏,位次掾,统称丞相属。
诸曹,为丞相府分曹办事之所。各置掾属,而以长史统诸曹事。西曹负责丞相府诸吏的任免;东曹负责二千石长吏的任免;奏曹负责处理奏章;议曹负责大小事务的谋划;侍曹负责接待丞相的宾客;集曹负责在丞相召集廷议或召开大臣会议的时候记录;大车属负责丞相所用的车马;其他辞讼、决狱、钱谷、盗贼、等事务,也各有曹、属分领。另有征事、史、少史、主计等。
太尉,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是汉朝的最高武职,不常置。不设置太尉时,则以太尉职归丞相。按《史记·将相名臣年表》:高帝二年(前205年),始以长安侯卢绾为太尉,五年(前202年)罢,十一年(前196年)以周勃为太尉,旋再废太尉官。惠帝六年(前189年)复太尉官,仍以周勃为之。文帝三年(前177年)再废,权归丞相。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以大将军卫青功多,特加号大司马。后元二年(前87年)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其后,置大司马,金印紫绶,秩比丞相。大将军或置或废,与武帝时大司马为加号不同,西汉后期大司马为实职,而将军为号。权臣多以大司马领尚书事,王莽即以此职移汉祚。
太尉作为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外,就是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例如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时,身为太尉,却不能进入上将军吕产所指挥的北军,只得诈称帝命方进入北军营地并取得指挥权。
太尉属吏有长史、司直、功曹、议曹史、门下史、主簿等。太尉本身固有的属吏只有长史,其他属吏只有大司马领尚书事、开府置官属后才有。
御史大夫,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御史大夫有双重职务,其一为丞相副职,佐丞相统率百官。皇帝下诏时往往说“诏下丞相某、丞相下御史大夫某、御史大夫下诸郡国”;其二,御史大夫统领御史、刺史以监察中外百官。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最高监察官的同时,也有评定天下刑狱的责任,所以也是最高法官。天下郡国上呈的会计帐目,也由御史大夫复核,所以御史大夫也是国家的总审计长。
御史大夫有两丞,御史丞与御史中丞,领侍御史十五人,另有属吏御史掾,西曹掾、主簿、少史、御史属、柱下令等。
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更御史大夫为大司空,秩比丞相,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复御史大夫官。元寿二年(前1年)再改大司空。秩中二千石。
御史丞掌副御史大夫,监京内朝臣和南北军、诸校尉营。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按章举劾。”御史中丞又称御史中执法。元寿二年(前1年),改御史中丞为御史长史,为御史台主官。
侍御史受公卿奏事,纠察百官,奉诏出监地方或专治大狱,监三辅者为监御史、监出征军队者为监军御史、武帝时特派绣衣直指治狱、掌图书的治书侍御史、掌管皇帝符玺的符玺御史等等,随事而设,废置不定。
汉承秦制,在中央政府设列卿,分别主管礼仪、刑狱等部分事务。九卿之说,源于周代,但汉代的所谓九卿,既不是从职掌上区分,也不是从禄秩上区分,只是沿袭古称而已,并无实际意义。汉代的九卿,属于国家行政性质的有主管刑狱的廷尉,主管招待外宾的大鸿胪,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其余各卿均负责护卫、车马等皇家宫廷事务。
太常,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太常。”王莽时改秩宗。
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署,各置令丞一人;均官、都水两署,各置长丞一人;诸庙寝园食官署,署置令、长、丞各一人。太乐令、丞,掌伎乐;太祝令丞,掌读祝文及迎送神;太宰令丞,掌宰牲及馔具;太史令丞,掌天时星历;太卜令丞,掌卜筮;太医令丞,掌巫医。
太常机构庞杂,其属吏掾史有:太常掾、太常掌故、太史掌故、史书令史、待诏、大典星、治历、望气、望气佐、高庙仆射、庙郎、寝郎、园郎、礼官大夫、曲台署长、写书官等多至二千人。
汉朝的诸博士也隶属太常。
光禄勋,按《汉书·百官公卿表》:“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光禄勋。”王莽时改司中。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属官有大夫、郎、谒者、期门、羽林等。
大夫,无定员,职在议论朝政,评定是非等。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数十人。朝政多下公卿、大夫、博士集议,法令政策也多由此定。
郎,无定员,文武兼有。士人出任者为议郎,秩比六百石。其余诸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执戟宿卫。有中郎、侍郎、郎中等多至千人。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中郎分属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统领,三中朗将秩皆比二千石。郎中分属车郎中将、户郎中将、骑郎中将统领,三郎中将秩皆比千石。另有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分统虎贲、羽林诸郎,为皇帝私人卫队,多由贵戚子弟充任。
其余比较低级的郎称外郎,也称散郎。
郎经历久者,多出任郡长吏,或出为将军,是汉朝官吏升迁的重要途径。
谒者,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仆射主之,秩比千石。谒者除了接待职责外,还有守卫宫廷诸门的职责,另外,皇帝常常以谒者为使节传达诏命。
期门,掌执兵送从,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置,多至千人,主官称期门仆射,秩比千石。从官有给事期门等。
羽林,也掌送从,位在期门下,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置。始名建章营骑,后改羽林骑。武帝数次征伐匈奴、西域,军中战死者子弟无依者均入羽林抚养,称羽林孤儿,教以格斗、骑射。
卫尉,掌宫门卫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大夫令,后元元年(前143年)复为卫尉。卫尉秩中二千石;设丞一人,秩千石。武帝时李广为未央卫尉,程不识为长乐卫尉。西汉只有未央宫常设卫尉,其他长乐宫、建章宫、甘泉宫等则不常置。属官有公车司马令、丞,掌守司马门,凡天下奏事,四方贡献和征召均总领之。卫士令、丞,掌守卫护从。旅贲令、丞,专供奔走之役。
太仆,王莽时改太御,秩中二千石,丞秩千石,掌乘舆并主马政,有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置北边、西边,分养马三十余万匹。另有中太仆,掌皇太后舆马,不常置。属官有骏马监、平乐监、栘中监、厩司御和家车吏。
廷尉,掌刑辟,秩中二千石。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复名廷尉。宣帝地节三年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再改大理。王莽改作士。廷尉是审判全国疑难案件的最高机构,除个别特难案件上报皇帝裁决外,有终审裁判权。廷尉属吏有:廷尉史、奏曹掾、奏谳掾、从史、廷尉文学、卒史、书佐等。
大鸿胪,原名典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鸿胪,秩中二千石,丞一人副之,秩千石。掌诸王列侯与内附部族之封拜、朝聘、宴飨、郊迎之礼仪与接待地方诸郡上计诸吏。属官有行人令、丞,译官令、丞,狱官令、丞及郡邸长、丞。
秩二千石,置都尉、丞、侯等官。凡边疆各族降服于汉,仍保存其国号者,称为属国。由典属国掌管其事。武帝元狩三年匈奴昆邪王降,设安定属国、天水属国、上郡属国、五原属国、张掖属国五属国处之。宣帝神爵二年(前51年)为降羌置金城属国,王凤三年(前55年)置西河、北地属国。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废典属国,并其职入大鸿胪。属官有九泽令,主客,大鸿胪文学,大行治礼,大行卒史等。
宗正,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更名宗伯,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掌序录王国适庶等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当髡者,先上宗正,由宗正上报后执行。属官有都司空令、丞、内官长、丞。都司空令,掌治宗室罪人;内官长,掌诸公主家令、门尉等。
大司农,本秦官,称治粟内史,主管财政,凡各地田祖口赋之收入、盐酒专卖、鼓铸的统制、平准、均输与漕运的管理,以及各地物产的调度,国家的开支等,均属治粟内史管辖,有两丞。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司农,秩中二千石。两丞秩千石。平帝元年(公元1年)置大司农部丞,州各一人,劝课农桑。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诸郡国诸仓农监、都水等均隶属之。
少府,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凡皇帝衣食起居,医药供奉,园林游兴,器物制作,皆归少府所领。其属官甚多,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阳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戈、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等十六官令丞;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等。
武帝以尚书、中书谒者拆阅章奏,受公卿奏事,传达诏命,所以尚书、中书谒者虽名列少府属官,实为内朝官。
汉朝十二卿,除前面所说的九卿之外,有列卿三。
执金吾,即秦中尉官,掌京师门内屯兵,为京师巡逻以备盗贼,皇帝出巡则为前导。有两丞、候、司马等属吏。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秩中二千石,丞千石。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
将作大匠,本秦将作少府,主治宫室、宗庙、陵园、土木等事,有两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秩二千石,丞秩六百石。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校、右校、前校、后校、中校七令、丞。成帝阳朔三年(前22年)罢中候及左右前后中校五丞。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置,掌上林苑,有五丞。秩二千石。属官有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锺官、技巧、六厩、辨铜九官令、丞。
中朝官自大将军以下,至于侍中,常侍,散骑常侍、黄门侍郎以及光禄勋所属,谓之宿卫。宿卫近在皇帝身边,颇受皇帝信任。这些中朝官都是没有实际职掌的加官。加官是武帝发明的官制,虽无职掌,但因为皇帝所亲信,讲议朝政,奉诏治事,逐渐获取了原属丞相府的决策会议的权力。按《汉书·百官公卿表》:“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大臣、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
侍中,古官名,相传黄帝时代即有此官。秦朝丞相置史五人往来奏事殿中,号侍中。汉武帝以此为近臣加官。《齐职仪》载:“汉侍中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就是说侍中是皇帝近臣,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甚至还负责给皇帝端尿盆!
左右曹,《汉官仪》载:“左右曹受尚书事。”沈约《宋书》云:“汉使左右曹诸吏分堂,尚书奏事。”因为尚书是在皇帝左右处理文书的官员,左右曹实际上就是分科办事的尚书。
诸吏则是受特别委任有权监察、纠举不法的官员,凡加诸吏者,虽非御史,也有和御史一样的权力。
散骑常侍,其实是散骑、常侍两个官名。职务是“骑从乘舆车后,献可替否”,所任有宦官、也有士人。
给事中,加号,凡加此官者,得出入禁中、顾问应对,位次常侍。
因丞相权势发展,皇帝收其权于近臣,于是尚书权势日增。但尚书权重而位卑,不能与外朝官抗衡,故常以大将军、大司马以下诸将军领尚书事,以参决政事。
尚书令,汉承秦制,置六尚,即尚书、尚冠、尚衣、尚沐、尚席、尚食。尚书掌收受章奏,出宣诏命。六尚均为少府官,但尚书负责处理政务,实际上是中朝官,不受少府节制。诸臣上书,要另写一份作为副封先上尚书,尚书审阅副封后,对于文辞不便者可不予上奏。朝廷颁发诏令,须以副本存尚书。大臣上奏,由尚书读奏,大臣有罪,由尚书问状。初以尚书四人分判四曹,常侍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庶人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事;成帝时增置三公曹主断刑狱。
&中书谒者令
中书谒者令,宦官。汉初为中谒者令。武帝后期以宦官掌尚书,改称中书谒者令。
符节令丞,掌虎符竹符。文帝二年(前178年)颁铜虎符、竹使符与诸郡国。调兵用铜虎符,其余征发用竹使符,各分其半,左与郡国,右在皇帝。遣使至郡,持半符节勘合以验真伪。
掌宫卫并为天子侍从。
黄门令,宦者。有给事黄门,小黄门,皆以宦官任之。职掌传递书奏,并关通禁省内外。给事黄门,黄门侍郎,位在郎将、大夫下。
其他内朝官吏
尚书郎、尚书御史、给事尚书、尚符玺郎,太医监、侍医、太官献食丞、太官献丞、食监、乐府音监、乐府游徼、令史、东织室令史、中书仆射、黄门倡、倡监、马监、黄门驸马、狗监、给事狗监、钧盾冗从、尚方待诏、掖庭狱丞、掖庭牛官令、掖庭户卫、少内啬夫、暴室丞、暴室啬夫、农官、中谒者、中涓、协律都尉、海丞、果丞等。
这些官员多为处理内廷事务的下级官吏,不能参与政事。
詹事,《汉书·百官公卿表》云:“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秩二千石。属官有太子率更(负责计时、太子家刑狱);家令丞(负责太子财政事务);仆(负责太子出行车马)、中盾(太子内卫)、卫率(太子卫队指挥官)、厨厩长丞(负责太子膳食、厩马等)。
大长秋,《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将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是皇后宫官,秩二千石。属吏有中长秋(副大长秋)、私府令(负责皇后私人财务)、永巷令(负责审理内廷宫女、内命妇)、仓长(皇后私人庄园的仓库管理员)、厩长(皇后养马场的主官)、祠祀长(负责内廷内命妇祭祀事务)、食官长(供皇后膳食)等。
秩中二千石,掌皇太后宫。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长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更名长乐少府。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太子太傅、少傅,古官”,秩二千石,负责教导、辅弼太子,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洗马、舍人、太子中庶子、太子御骖乘、护太子家等。
汉承秦制,地方行政区划分为郡、县两级。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各遣刺史一人以六条察事。此时的州还只是行政监察区域,不是一级行政地方。
郡一级设太守、都尉、监御史三官,各领郡内政务、军务、监察之事。
西汉非常重视太守的人选,每有太守除授,皇帝一般都要亲自召见,慰谕有加。汉宣帝曾说“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其唯良二千石乎”,可见一斑。太守秩二千石,治行卓异者往往直接征为公卿,公卿罢政,也往往出为太守。西汉重视太守的选拔与任用,所以西汉的地方治理较后世为优。
太守权力非常大,所属县令、县长的任免均由其荐议,郡府各属吏均由太守自己从本郡人中任免,掌握虎符,竹使符,以此节制本郡驻军。
太守属吏有:别驾(太守最主要的助手)、主簿功曹(诸吏之长,郡府主管)、议曹(掌讲议郡政)、贼曹掾(主刑罚)、决曹掾(掌决狱)、贼捕掾(缉拿追捕犯人的官署)、五官掾(掌盗贼)、门下掾(掌太守仪卫)、门下督(掌副门下掾)、郡掾祭酒(掌学术)、郡文学(掌郡学校)、郡文学史(郡文学的属吏)、郡文学卒史(郡文学的下级属吏)、学经师(掌祭祀诸经的讲授)、宗师(掌本郡居住的宗室)、舍人(太守秘书)、史(记录官)、从史(史的副手)、诸曹史(诸曹记录官)、右曹掾史(刑狱诸曹居右,右曹掾史为诸右曹的记录官)、太守卒史(太守的低级从事官)、《五经》百石卒史(掌五经保管)、直符史(掌虎符、竹使符)、狱史(监狱长)、狱小吏(狱史管辖的狱吏)、小史(负责文书记录的低级小吏)、督邮(掌本郡驿站、巡查诸县)、督邮掾(督邮的助手)、督邮书掾(督邮的书吏)、都吏(奉命出使诸县)、郡少府(郡掌财之府、以供太守)、守属(太守府洒扫诸事)、给事太守府(无固定职掌,侍从太守)、郡司空(掌本郡土木工程和官府工匠)等。
西汉郡属吏均由本郡人士出任,品行高卓者可以被太守推荐出任廷臣。
都尉,秦名郡尉。《汉书·百官公卿表》云:“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内地郡只有一个都尉。边郡分置部都尉(如东部尉、中部尉、西部尉、南部尉、北部尉)。大约都是守在边塞上。都尉之下有侯、千人、司马等职,各有治所。凡边境或要塞所在,皆置尉,百里设尉一人,士史、尉史各二人,为镇守官,隶属所在郡都尉。
都尉与太守分治军民,位次太守,开府置吏如太守府,属官有掾、卒史、属、书佐、功曹等。
除郡都尉之外,西汉还在诸关隘设关都尉,在屯田区设农都尉,在殖民地区设属国都尉。另有执行特别职务的没有辖区的都尉,如宜禾都尉,护漕都尉等。
监御史,秦官,主监察太守行政、郡驻军以及所辖诸县不法事。汉初不设监御史。惠帝三年(前192年),始遣御史出监三辅,审查地方司法,每年十月返京奏事,十二月还郡。此后在地方再设置监御史。文帝十三年(前167年),以御史不奉法,另行派遣丞相史纠察诸郡。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便停止派遣御史。
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刺史,以品级较低(秩六百石)的廷臣充任。分天下为十三部(后改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三辅以司隶校尉主纠察,所以实际上全国刺史有十二人),巡行诸郡,以六条诏书纠察不法。刺史虽然品级较低,却可以纠劾比自身品级较高的官员。汉朝规定,刺史只能纠察秩比六百石以上的官员,不允许刺史问难下级官吏。刺史所纠察的范围,也只能以六条诏书为限。如果刺史纠劾超出诏书范围,不但不能纠劾成功,自己还要以越职的罪名被罢免。
周朝在京师(镐京、洛邑)置内史,秦沿置,景帝二年分为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改左内史置左冯翊,改主爵都尉置右扶风,合称三辅。
三辅是位同列卿的京官,不过他们的职务都是管理长安附近的地方行政事务,与太守无异,所以也称他们所管辖的地方为三辅。
京兆,按《汉书》:四县,十城,户五万三千二百九十九,口二十八万五千五百七十四。
左冯翊,按《汉书》:十三城,户三万七千九十,口十四万五千一百九十五。
右扶风,按《汉书》:十五城,户万七千三百五十二,口九万三千九十一。
&县、国、邑、道
县是郡之下的最低一级行政地方。国为王侯封地,王国同郡、侯国同县。邑是皇太后、皇后、公主封地。道是设置于巴郡、蜀郡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县级地方政权。汉平帝时,全国共设置县、国、邑、道一千五百八十七个。
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县,设县长。令、长并为县的长官,但品秩不同。令,秩千石至六百石;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侯国的长官称相,邑的长官也称令,道置长。
县(国、邑同,道多减省)置丞一人,主管文书档案,仓库,监狱。大县置县尉二人,小县置一人,主管地方治安、缉捕盗贼。县丞与县尉是县的长吏,由朝廷任免。县的其余佐吏的设置多与秦的县制相同。
&诸侯国官制
汉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称郡国制。
汉初,有燕、赵、楚、九江等七个异姓王国。高祖以次翦灭异姓诸王,刑白马作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同时规定非功不得封侯(这一条后来没有奉行,汉朝丞相、外戚都例行封侯)。封同姓子弟为燕、代、齐、赵、梁、楚、吴、淮南、长沙九王。“大者夸(同“跨”)州兼郡,连城数十”。他们君国子民,自置官属。王国的置官略仿汉朝,按《汉书·百官公卿表》:“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绿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通典·职官典》:
“汉朝唯置丞相,其御史大夫,皆自置之”
孝惠元年,王国所辖诸郡太守的任免权力收归朝廷。景帝则彻底剥夺了诸侯王对封国的行政权力。按《汉书·百官公卿表》:“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
汉武帝时,诸如郎中令、太仆等诸侯王的王宫官员的任免权也收归中央,并颁布《左官律》,规定在王宫任职的官员不得出任中央官员。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废诸侯王内史,以相治民。这时的相其实与郡太守没有区别(此时的王国的辖区大小也就相当于一个郡),仅仅是品秩为真二千石,高于郡太守而已。到此为止,诸侯王仅仅保留了通过汉朝派遣的官员征收租税供自己享用的权利。
列侯,汉初用以封功臣。高帝八年(前199年),天下平定,开始论功定封。至十二年(前195年),共有一百四十三人受封为列侯。按《汉书·功臣表》:“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同“砺”,小石子的意思),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列侯居国,要接受郡守、郡尉的监督。列侯不能役使非本国人,违律则削爵治罪。汉初,列侯直接掌握封国的行政权力(列侯不在国时,一般由侯的管家代行),景帝时,侯国相由朝廷任命,与县令同,侯只保留按每户征收三百钱供自己享用的权利。
汉沿秦制,设爵以赏功。禄,既指官员的等级,也是官员官俸的数额。
高祖未称帝时,杂用六国旧制对有功将士封爵,名目不一。汉朝建立之后,沿用秦二十等爵。按《汉书·百官公卿表》:“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自一级至四级都是士卒。自五级至九级位比大夫,都是军吏,平民之爵不得过公乘,超过的要回授给同族的人。自十级左庶长至十八级大庶长,位比九卿,都是军将。十九级、二十级均为列侯。
西汉凡国有喜庆、大捷等,都可以赐百姓爵。一般皇帝即位均颁诏赐民爵一级。西汉一朝共计赐爵二十次。
逢财政困难的年度或者内外用兵筹措军费,则募民以钱、粮食、奴隶入官府,换取爵位。按《汉书·食货志》“民入粟六百石者,加上造之爵,输粟四千石者可以为五大夫,万二千石者为大庶长。爵级高低以纳粟多寡为差。”成帝鸿嘉三年(前18年),令吏民入粟买爵以助国家赈赡,并允许买高爵者可以出任三百石以下的官职。
武帝时,为筹措征伐匈奴、西域的军费,另设武功爵,高价出卖。《汉书·食货志》刘瓒注引《茂陵中书》说:“
武功爵:一级曰造士,二级曰闲舆卫,三级曰良造,四级曰元戎士,五级曰官首,六级曰秉锋,七级曰千夫,八级曰乐卿,九级曰执戎,十级曰政戾庶长,十一级曰军卫。”“级十七万,凡直三十余万金。”就是说,买到最高的军卫爵位需要三十多亿钱(一金大约值一万钱)!,不过按规定只能买到乐卿为止。
获得爵位的人,可以获得封邑(高等级爵)、免除部分或全部赋税徭役、减刑、优先担任官职等。但是由于人民多买爵位以逃避赋税徭役,所以朝廷往往以各种理由征发有爵位的人并加以种种其他负担以代替赋税徭役,所以渐渐的民爵也就无人再买,也不再为人所重。这也是后世不再设置民爵的原因。
汉以石数为官员品秩的名称。石就表示年俸若干石谷粟,每石为一百二十斤(约相等于现代的四十一公斤)。汉朝秩禄可分为四大等级:(一)比二千石以上(二)比六百石以上(三)比二百石以上(四)比二百石以下。三公万石不在秩级之内。
官员的品秩虽然以石数为差,不过不全给以粮食,而是钱、谷分给。按钱发给官俸的时候,谷、钱之间的换算比率是固定的,所以当粮食价格上涨的时候,官俸实际上就贬值了。
西汉官秩月俸简录(斛=石):万石 :350斛 ,金印紫绶 。中二千石
:180斛。真二千石:150斛。二千石:120斛。比二千石:100斛,以上银印青绶。千石:90斛。比千石:80斛。八百石与比八百石禄同千石。六百石:70斛。比六百石:60斛,以上铜印黑绶。四百石:50斛。比四百石:45斛。三百石:40斛。比三百石:37斛。二百石:30斛。比二百石:27斛,以上铜印黄绶。一百石:16斛。斗食:11斛。佐史:8斛。
西汉时期,一般年景一斗米约十数钱,按此折算,三公月俸约七十万钱,县令月俸7万二千钱到十四万钱不等。可知西汉的官俸十分丰厚!较之明清,一品大员年俸不过一百二十四两银,折钱十八万六千而已!
西汉选拔官员,主要的是文学和吏道两类。前者指对古代典籍有研究,道德有称者,后者指明习法律与行政技术、官员子弟以及王侯子弟。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高帝首次下求贤诏:“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命令各公卿、郡守、诸侯王、列侯举荐贤才以供朝廷选择,违者论罪有差。
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颁诏令天下通晓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等学术以及通晓《五经》、《论语》、《孝经》、《尔雅》等古代典籍的学者汇集长安,令所在诸郡国以公车接送(后世遂以公车作为举人的代称)。所集凡数千人,多任以诸郎、博士等职。
高祖十一年,诏:“其有明法者,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必身劝勉,遣诣丞相府,署其行、义及年,有其人而不言者,免官。”由此聚集了许多明习秦朝法律的人士。
战国时代,齐、魏、秦等国均设置博士官,秦置博士官70人,主要负责礼仪,也参议朝政。汉沿置,初置员甚少,也不为人所重。汉文帝即位后,增设博士官至七十余人,儒士为主,杂以他士。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五经博士,按《诗》、《书》、《礼》、《易》、《春秋》分置博士。甘露三年(前51年)宣帝下诏在石渠阁讲求儒术,讨论按照儒家的门派分置博士官。次第至黄龙元年(前49年)共置五经十二家博士(《诗》,齐、鲁、韩。《书》,欧阳、大、小夏侯。《易》,施、孟、梁丘。《礼》,后氏,《春秋》,公羊、谷梁)。
博士品级(比六百石)不高,但是声望很高。博士的晋升非常容易,往往获得越级提拔,迅速得以出任九卿,太子太傅,大夫,侍中等重要官职,外放即为郡守、尉、诸侯相、刺史。博士出身的官员,有很多最后出任御史大夫、丞相的。
博士官的任命以学术为首要条件,选择非常严格。《汉书·儒林传》说:“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
汉文帝二年(前173年)下诏说:“二三执政……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被荐举者,文帝均亲自策问。汉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应贤良方正入选。宣帝定例凡灾异大灾,皇帝要下罪己诏,同时令郡国选举贤良方正“以匡不逮”。
汉朝以孝治天下,特重孝廉之科,所以中选的人也很少。
文帝十二年(前166年)下诏说:“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民之本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为了鼓励应选者,文帝特派谒者劳赐孝者每人帛五匹,悌者和力田每人帛二匹。
这个科目是指因事临时下诏公卿郡国推举特定方向的人才,因事而异。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至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使绝国者。”这里主要是要征求军事和外交人才。
察举茂才异等的要求非常严格,举荐不当要按罪论处。汉元帝时,富平侯张勃推荐陈汤为茂才。而陈汤因匿丧不赴被司隶校尉参劾,为此张勃坐选举不实,削户二百,陈汤下狱论死。
惠帝四年(前191年)正月,令天下察举孝悌力田者,免其徭役。高后元年(前187年),初置孝悌力田二千石者一人。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7年)三月,诏以各乡户口多少为比例,设置三老和孝悌力田,常置。
汉朝将军位
一品 大将军 (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二品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国大将军、
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
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资深者皆为大
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
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
三品 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
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
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
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
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
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
四品 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
野战军五校尉)
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
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
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
宁朔将军、
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
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
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
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
司律中郎将、
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
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
护东羌 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
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监军(以上为监
军或护军)
五品 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
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
宁远将军、
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
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
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
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
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
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
六品 和戎护军、殄虏护军
(以上为杂号护军)
按:我们看过的电影《秦俑》中蒙天放被呼为郎中令即是掌宫卫并为天子侍从。汉代书及影视中常提到的小黄门,即黄门令,宦者。电视连续剧《大汉天子》中曾提到大将军,骠骑将军廷尉,等多种官职。
三国时期官职
三国是继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挟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驸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即丞相。
  :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大夫的副手。
  :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安南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别驾从事  即别驾从事史,汉制,刺史属吏之长,因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三国因置。
  别部司马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大理  秦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汉时改为大理。魏时为第三品,中二千石。黄初元年改为廷尉。吴亦如之。
  大尚书  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大长秋  秦置将行,为皇后宫官。汉改为大长秋,秩二千石,职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见给赐宗室外戚及充当皇后出行随行,常为宦者任。三国因之。 
  东中郎将  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东曹属  汉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职称掾,副职称属,皆比二百石。东曹副职吏员称东曹属。三国因之。
  东曹掾  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
  荡寇中郎将  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将军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督军校尉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督军从事  刺史、州牧之属官,多称从事史,分主各事。东汉末临时设置属军事之从事史颇多。
  都督  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阁督  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典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
  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符节令  秦汉时置此官,属少府,掌府节。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吴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车都尉  汉武帝时设奉车、驸马、骑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车都尉掌御乘舆马。魏时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关内侯  秦置。爵第十九级,位次于列侯。有其号,无国邑。 
  光禄大夫  秦郎中令属官有中大夫,汉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时为第三品,位次三公。无固定职守,相当于顾问。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优重。  
  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黄门丞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黄门令之佐吏有丞、从丞各一人。
  黄门令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  
  护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初又称护军中尉。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
  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侯相  即列侯封国的相,主治民,如县令、长。
  后典军  三国时蜀于监军之下置典军,分前、后、中三典军。吴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虎威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虎贲中郎将  《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胡综任之。
  金曹从事  三国吴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货币盐铁事。吴置金曹从事,胡综任之。
  建武将军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监农御史  为御史中丞的属官。秦置御史大夫,汉因之。有两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台属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监农御史为其中之一。三国吴有置,魏蜀未见。
  监军  春秋有载,三国均置。无定员,随事而设。诸州不置都督时置此官。将军领兵出征时,多置监军。
  记室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家令  太子属官。秦置,魏时为第五品,秩千石,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军师  三国时各国均设军师官,皆参与主持军事谋议等事。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军议校尉  参议军事的官位。
  谏议大夫  秦时,郎中令属官有大夫,掌议论、顾问、应对。汉武帝置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吴无考。
  立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立节中郎将  三国吴置。陆抗任是职。
  领军  是中领军或领军将军的简称。曹操为丞相时置,掌禁兵。
  领军将军  领军中资重者之称。资轻者为中领军。掌禁兵。
  列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  汉代少府属官有尚书令史,兰台令史。诸公府亦设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诸将军府设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  秦汉时县官管辖区万户以上者称令,万户以下者称长。
  秘书  掌管禁中图书秘记。汉桓帝始置。
  秘府郎  三国吴置,掌校秘书。
  门下循行  汉制,郡守三吏有门下循行,类似门下客,不主实事。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南中郎将  光禄勋属官。魏时秩二千石,蜀亦置,吴无。
  破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平戎将军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平东将军  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南将军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北将军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偏将军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前护军  魏及蜀皆置护军,唯蜀护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护军。
  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前军师  东汉始有军师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骑都尉  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
  劝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儒林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上大将军  吴孙权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陆逊任是职。
  绥南中郎将  三国魏蜀二国置有此官。士燮、张翼曾任是职。
  射声校尉  汉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时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吴蜀亦置。
  司马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司盐校尉  又称盐府校尉。刘备定蜀时置,主较盐铁之利。吴亦置,主管海盐生产诸务。
  师友从事  汉制,刺史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分为别驾、治中、簿曹、兵曹从事等。汉末或置师友从事,仅为荣誉职位,无固定职守。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庶子  太子府属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职如三署郎。
  舍人  秦始置,轮番当班宿卫太子。魏时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书选曹郎  三国吴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曹郎。
  尚书右选郎  三国蜀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部,分左右,有右选郎。杨戏曾任。
  尚书吏部郎  曹魏置尚书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尚书仆射  尚书台副长官。秦置,属少府,主文书启封,尚书令缺,代其事。魏时置尚书仆射二人,分左右,秩六百石,第三品。吴、蜀置一人不分左右。
  都尉尚书  秦为少府属官。掌殿内文书,地位很低。西汉以后职权渐重,置尚书,员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曹治事。东汉时尚书台正式成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魏置尚书,有令一人,仆射二人,尚书五(分为五曹)称八座,五曹尚书中除吏部尚书外,其他但称尚书。吴蜀亦置。
  尚书令史  西汉尚书郎下有令史,东汉增至十八人,秩二百石,分属六曹,主书写文书。魏时为第八品。
  书部书部  从事之省称。孙权置,胡综任之,典军国密事。
  书佐主办  文书的佐官『制,州郡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的说课才得高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