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各种各样的车效果的产生取决于什么?——————...

&>&&>&语言的作用是什么
语言的作用是什么 投稿:曾褺褻
1、语言的作用是什么(1)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语言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功能既是语言的属性,也是我们认识语言的一个视角。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这一功能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内容的表达。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
?1 0?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 1 2月 第 1 0 0年 9卷第 2期 C i M dLb f c,o.9N . e.2 1 h J e ir n iV 11 o2F b 0 0 n I S?专 题 医学 信息检 索教 材 建设 的发 展趋 势…
公共营养师培训教材基础知识练习题一第一篇基础营养 第四章脂类 第五章碳水化物 第六章常量元素 第七章微量元素一、名词解释1.单糖2.多糖3.寡糖4.胆固醇5.微量元素二、填空题1.磷脂按其组成结构可分为两大类:( )和( )。2.自然界中的脂肪酸几乎…
1、语言的作用是什么
(1)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语言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功能既是语言的属性,也是我们认识语言的一个视角。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这一功能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内容的表达。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是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这可称为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2)语言的思维功能
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动因和载体,是思维成果的贮存所。
语言是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每个社会,无论它是经济发达的社会,还是经济十分落后的社会,都必须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都离不开语言这个交际工具,语言是组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没有语言,人类无法交际,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崩溃,不复存在。同时语言又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没有语言,人类无法思维,也无法把思维成果表达出来。(根据语言的定义展开回答即可,注意包括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两个方面。)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其他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有限,有的仅用于特定的范围,且都离不开语言,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没有语言,这些手段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2)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语言不但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认识活动成果的贮存所。
2、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社会能够建立起如此辉煌的文明,是以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为基础的。
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人们也可以借助于语言之外的其他形式,比如,文字,旗语,信号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等,都是传递某种信息的形式。这里,文字打破了语言交流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对语言的再编码系统。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仍然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很多。旗语、电报、代码等信息传递的形式,大多是对语言或文字的再编码,是更后起的,离开语言与文字,他们就不能独立存在,而且使用的领域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语言的使用是全社会的。
总而言之,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身势等非语言的形式,独自传递的信息有限,多半是辅
助语言来传递信息;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旗语之类则是建立在语言或文字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人们在进行社会交际的时候,除了运用语言传递信息外,也可以借助其它手段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比如运动场上,篮球教练用手势表示谁犯规,谁发球等内容,不用语言;部队用长短不同的号声表示起床、集合、冲锋、撤退等信息;在海上,船与船之间用旗语传递信息,等等。但是,这些交际工具远远没有语言运用那样便捷,而且使用也受到限制,使用范围有限。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什么交际工具,它所传递的信息内容都是有限的,而且离不开语言基础,它们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代替语言,没有语言的存在,也不可能有这些信息手段的产生,可以说,语言是一切交际工具的基础。因此,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毫不奇怪了。(突出两点:1.将语言和别的交际工具相互比较;2.说明别的交际工具实际上是语言的代用品,仍然以语言为基础。)(百度)
3、人类是现有语言还是先有思维?为什么?
语言不但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思维过程离不开语言,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活动,需要借助语言来形成思想,利用语言把它储存在头脑中,再借助语言把思想表达出来,传达给听话人,同时使听话人产生思想。而且人类思维的成果-概念,还可以通过词语固定下来。总之,思维活动的过程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借助语言材料才能进行。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
语言和思维不存在先后。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心理现象,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思维功能是语言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思维的时候需要语言。语言和思维形影相随,不可分离。
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动因和载体,是思维成果的贮存所。逻辑学把概念、判断和推理看做思维的基本形式。这些思维的基本形式都要依靠语言。概念表达要依托词语,判断和推理要在话
语中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认识的认识、获取和运用的过程,语言符号帮助人达成对外界的认知,储存认识的成果,并且发展人的认知能力。
思维的过程伴随着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差异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首先,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不能脱离语言;如果没有思维,没有思想,人际之间的交流无从谈起,语言的存在也失去了任何意义。其次,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程度是相互适应的,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思维水平,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水平,有什么样的语言水平,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水平,不可能一个社会发展到语言和思维脱节的地步,语言水平很高而思维水平很低,或思维水平很高而语言水平很低,这都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关键要认识到语言和思维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
4、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怎么理解这句话。
第一,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没有人类社会,也就没有语言;第二,语言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人类社会以外,没有语言,动物没有语言。(所谓社会,必然是和人类有关系的,就是人类结成的共同体,否则就不是社会了。语言既然是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就否认了人类社会以外还有语言的说法。)第三,语言既不同于经济基础,也不同于上层建筑,而是以交际和思维工具为基本功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百度)
5、符号由哪些因素构成?
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形式是人们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像信号灯、旗语、上课铃、盲文等都是符号。信号灯、旗语是视觉可以感知的,上课的铃声是听觉可以感知的,盲文是触觉可以感知的。而这些可以感知的形式都具有专门的意义,因此这些形式就具有了符号的功能。
如:例如老师阅卷,用“√”表示正确,就是符号,其形式是线条√,意义是“正确”。
6、举例谈谈语言符号的二层性
二层性:语言是由一定的单位按照一定的层级组成的,可分为音位层(音系层)和符号层(语法层),其音位层和符号层我们合称为语言的二层性。
语言符号是一种分层装置,底层是音系层,最小单位是音位
例如汉语的符号层有数千个语素,而这些语素又组成数十万条词,词又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例如语素“山”、“河”可以组成词语“山河、河山”,还可以和别的语素组成更多的词,如“山峰、山口、山里、山芋”等,词又可以进一步组成无限的句子。
语言的下层是语言符号的形式层,即语音层。语音层包括两级基本单位:音位和音节。音位是最小的能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音节是音位的上级语音单位,由音位构成。一个音节可以只包括一个音位,也可包括几个音位。如[a]、[fan]各是一个音节,前一音节只包括一个音位,后一音节则包括三个音位。音位和音节都只是符号的形式,本身都不表示任何意义。
2.语言的上层
语言的上层是语言符号和符号组合层,即符号层。属于上层的语言单位既有语音形式,又有语义内容。符号层包括三级基本语言单位:语素、词和句子。语素是最小的表义单位,词是语素的上级单位,句子又是词的上级单位。如“农”和“民”是两个语素,组合起来构成一个词“农民”,这个词又可以同别的词一起,组成一个句子(如“农民很辛苦。”)。语素是最基本的语言符号,词一般是复合符号,句子则是符号的组合。此外,还有介于词和句子之间的语言单位:短语(词组)。(严格地说,只有语素和词以及固定短语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句子和一般短语都是言语单位。)
简述语言系统层级体系
底层:音位
上层: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语言系统的层级结构可以图示如下:
音位-- 语素- 词- 句子
7、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请举例说明
组合关系是指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比如“吃”可以同“米饭,面条,馒头,东西”等组合出“吃米饭,吃馒头”等,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组合关系,组合关系反映了人类语言单位组合的规则。
聚合关系是指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如音位,词)之间的关系。例如“吃米饭”,其中的“吃”可以用“做”替换,“米饭”可以用“馒头”替换,“吃”和“做”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聚合关系体现了语言单位的功能类别,凡是具有聚合关系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的功能。
9、讨论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不同
(1)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就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约定俗成的社会关系。任意性是符号最重要的特征。动物“语言”中一定程度的任意性都局限于一个题目,是僵硬的,不能与人类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同日而语。
(2)单位的明晰性
人类说出来的话是有界限清晰的单位的、按照交际的需要、语言的规则组装出来的句子。而动物的所谓“语言”,其表现无论是借助声音还是形体,总体上都是不可分的,是以囫囵以团的叫喊或舞蹈动作来表示某一固定的意思,分析不出单位,也谈不上单位的组装。
(3)结构的二层性
人类语言是一种两层的结构装置:音系层和符号层,两个层面上都有大小不同的单位。音系层单位的形式是纯语音的形式,从小到大有音位、音节、音步等不同等级的单位。符号层单位的形式音义结合的,从小到大有语素、词、词组、句子等不同等级的单位。两个层面上都是以数量有限的最小单位,按照有限的规则组装起来,生成数量无限多的大单元。(前面语言符号的二层性)
结构装置分为两层,各层最小单位的数量不同。音系层面上的最小音位只有几十个,保证了人的发音器官有能力发出、听音器官足以辨别。音系层面的最小单位通过排列组合构成各级更大的单位,为符号层面几千个语素、以万计的词、无限多的词组和句子提供了语音外壳。具有两层结构装置的语言具有极强的效能。
相反,动物的“语言”不能分解成单位,谈不上有结构,更不用说有结构的二层性。
语言的能产性,也称创造性或开放性,是指人们总是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通过替换和组合创造出新的话语来。人们可以理解或说出以前从未说过或听到过的句子。语言的运用是个创造性的活动,所能表达的信息是无限多的。动物的“语言”只能表达有限的信息,它所能传递的信息是固定的,是受刺激限定的。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但是掌握什么语言,则是后天学会的,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就学不会一种语言。动物的“语言”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用学习。
6、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其他动物的交际都是由当时当地的刺激引起的,是对具体情景的感性的反应,只能传递某种信息,既不能回顾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也不能设想未来。
只有人类能用语言说古道今,表达深邃的哲理,翱翔于丰富的想象,思想驰骋到哪里,语言就如影随形地跟随到那里。人类语言的这种特点说明信息的传递不受当时当地环境的限制。
8、说明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①从语言的层级看,语言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语言符号的系统性,比如音素组合成音节,音节代表语素,语素组成词,词组成句子;②语言要素内部各个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语言符号的系统性;③各个单位之间的组合具有功能上的联系,同时一个单位具有某种功能不能孤零零的,往往有许多具有功能的单位形成一个聚合,可以互相替换,
语言单位的组合与聚合,体现了语言的系统性。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就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约定俗成的社会关系。例如表示“成本著作”这样的意义,汉语用“shū”表示,英语用[buk]表示,这正是语言任意性的表现。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使用中说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再空间的面上铺开。例如“我进城”只能一个符号接着一个符号依次说出来。
2、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
语言符号系统是一种分层装置,这种装置靠组合和替换来运转。
语言系统分为音系和语法两个层面,在这两个层面上都有最小单位和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多级组织结构,这是语言系统最重要的特点,即语言系统的两层性。
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形成高一级结构。处于高一级结构中的各个符号,称为结构的成分。结构中各个成分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
如果一些语言符号或更大的单位在组合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并且替换后结构关系不会改变,那么这些符号在结构中就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语言由语音、语汇、语义、语法等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又由更小的系统构成,如语音系统就可以分为音段系统和超音段系统,音段系统又可以分为元音系统和辅音系统等。这样就使语言形成了不同的层级。
然而语言的系统性不仅体现在它的层级性上,而且也体现在任何语言单位都处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中。组合关系是组成结构的语言单位间已经实现了的关系。如“看书”这个结构是由“看”和“书”这两个语言单位构成的,“看”和“书”在“看书”这个结构中所发生的动宾关系,就是组合关系。语言单位的组合是有层次的。如“慢慢地画了一个圈”,表面上看它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组成的线性序列,其实它的结构关系是:
└────┘└────────┘
└──┘└────┘
└──┘└┘
这个例子是比较简单的,语言中的许多组合关系的层次要比这复杂得多。但是这个例子已经足以说明,线性是组合的表面现象,组合关系是具有层次的。
聚合关系是一种类的联想关系,凡具有相同组合能力的语言单位,可以在结构的相同的位置上彼此替换,它们之间就存在着聚合关系。如“看书”中的“看”可以由“写、买、借”等替换,“看”与“写、买、借”这些动词之间就具有聚合关系。语言就是由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经纬起来的系统。
10、音素和音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音位和音素都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但两者不是一回事,它们既不相同,但又有联系。
首先,二者存在区别。
A、划分的依据不同:音素是根据语音的物理、生理等自然属性划分出来的,音位主要是根据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看两个语音形式是不是同一个音素,只需看发音动作、升学特征是否相同;而看两个语音形式是不是同一个音位,主要是看他们的社会属性,看他们能否区分不同语法符号。
B、音素是属于所有语言的,音位是属于个别语言或方言的。
C、数量上不同。一般来讲,一个语言的音素的数量要比音位的数量大得多。一个语音的音位,经过归纳,一般都在几十个。而一个语言里实际所包含音素是很多的。
二者也存在着联系。一般来讲,音位和音素有着集体和个体的关系。一个音位往往包括几个不同的因素。例如,汉语普通话的音位/a/就包括[a、 A 、A、Q]四个不同的音素。
11、音位的区别特征是什么
语言里的音位彼此对立,所以能够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从而区别意义。音位之间的对立,如果进一步加以分析,其实只是一个或几个发音特征的区别。例如北京话的辅音音位,以不送气与相区别。具体语言中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发音特征,叫做该语言的区别特征。每一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不同的区别特征。
12、什么是语流音变
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由于受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和邻音的影响,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叫做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
同化: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了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英语中表示复数的S,在清辅音后念清音S,如BOOKS,在浊辅音后念z,如dogs
异化:两个相同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变得跟它不同。普通话中的变调是典型的异化现象。比如上声,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变成阳平,如“老虎”
弱化:语流中,有些音位的发音变弱,不那么清晰,这种现象就是弱化。普通话的轻声就是比较典型的弱化现象。如头在“木头、念头、苦头”中变成了轻声
弱化往往伴随正脱落。如普通话中的“清音浊化”往往伴随着“元音脱落”
13、词的组合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1、主谓结构
一般认为,主谓结构反映主体与主体的动作、状态、性质的关系。例如:今天/星期六,主语是“今天”,谓语是“星期六”
2、述宾结构
这种结构的意义比较复杂,大抵反映动作(述语)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宾语)的关系。例如“切/西瓜”。切实述语,西瓜是宾语。
3、偏正结构
这种结构反映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例如“人民的/力量”,斜线前面的是修饰语,后面的是中心语。
4、联合结构
联合结构的构成成分在语法上平等的。例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是我国的四个直辖市。”字体加粗的部分是联合结构
5、述补结构
汉语中,在紧接述语之后的位置上,可以加上一些成分以表示述语的程度、结果、趋向等,这叫做补语。由述语和补语构成的结构叫做述补结构。例如“站/稳”可加“不”,“站不稳”
14、词的组合有哪两个特点
组合的层次性、组合递归性和开放性
层次性和递归性
从表面上看,句子好像是一个挨着一个的一串词,是线性的,其实它的内部组织是具有层次性的。例如“三个报社的记者”是一个歧义结构,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三个记者”,对应的结构是“三个/报社的//记者”;另一个意思是“记者是三个报社的”,对应的结构是“三个//报社的/记者”。
同样的语法结构可以层层嵌套,同一条结构规则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借数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语法结构规则的
结构规则的递归从理论上讲可以是无穷尽的,上面的例子不管扩展到什么地步,它的作用还是等于
任何语言的语法规则都有递归性,因而语言才富有组合上的变化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能随表达的需要而屈伸自如。语言如果没有这一特点,就无法让人类用有限的手段来表达无限的思想。
15、怎样划分词类
划分词类一般有三种不同的标准:词的语法意义;词的形态变化;词的语法功能。
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划分词类是传统的做法,现在的教学语法体系中还有这种做法。如一般说名词是表示事物的词,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的词,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等等,就是从词的语法意义的角度来说的。但根据词的语法意义来划分词类是很成问题的,因为词的语法意义比较抽象,不容易把握。如“喜欢、高兴、担心、担忧”这些词,很难说清是表示行为动作还是表示性质状态。事实上,意义相近的词可能有不同的用法,而意义毫无共同之处的词可能有相同的用法。如“突然”与“忽然”意义非常相近,但用法有很大差别,可以说“很突然”“突然事件”,但不能说“很忽然”“忽然事件”。又如“属于、存在、可以”等都是动词,有共同的用法,可是它们的意义毫无共同之处,也都不表示行为动作。
根据词的形态变化来划分词类,在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的语言中,是主要的分类方法。可是对于像汉语这样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这种分类方法就没有多大作用了。即使是在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中,也并非所有的词都有形态变化,如英语中名词一般都有数的形态变化,动词一般都有时体的形态变化,但也有少数名词、动词没有这些形态变化,虚词一般也没有形态变化,因此,也不能完全根据形态变化来划分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功能来划分词类,是普遍有效的分类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看词语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看词语能否跟某些词语组合,组合起来发生什么样的关系,起什么语法作用。如汉语名词能作主语、宾语,但一般不能作谓语;能与数量词组合,但一般不能与副词“不”等组合。汉语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汉语时态助词“着、了、过”能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时态。等等。这种分类方法不仅对汉语这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有效,对于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也是有效的。当有相同形态变化的词也有相同的语法功能时,功能标准和形态标准是一致的。当有相同形态变化的词没有相同的语法功能时,仍然以
语法功能为准。如俄语中许多专有名词的性、数、格的词形变化与一般名词不同,而与形容词相同,但由于它们的语法功能与名词相同而与形容词不同,所以仍然划归名词。至于没有形态变化的词,更是要看它们的语法功能了
16、什么是语法范畴?常见的语法范畴有哪些?
词形变化是语法形式,每种变化都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词形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的聚合就叫做“语法范畴”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
性是某些语言里的名词的分类,也会在句法上与之相关的其他词上反映出来。如法语中的名词有性范畴,bol(碗)是阳性,pomme(苹果)是阴性。
许多语言都有数的语法范畴。数这个范畴一般包括单数和复数两种意义。如英语的名词有单数和复数的变化。
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他词的关系,它的意义是直接和句法相关的。例如俄语的名词、代词的格有六种形式,修饰他们的形容词、数次也有相应的格的变化
体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如英语动词有普通体、进行体和完成体。
时也是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例如英语“I write”(我写,现在时)
不少语言的动词随着主语的人称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俄语、法语都有三种人称。 态
态,也称语态,表示动作和主体的关系。如主动态表示主体是动作的发出者。
17、提供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有哪些?举例说明
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主要有选词,词序,虚词,词形变化等等.
①选词要求在词与词组合时,各个基本结构的一定位置上要求与其功能相当的词类,例如述宾结构的述语位置,要求出现动词,又如汉语语气词
②词序就是词在线性组合中的先后顺序,词序不同,体现出的语法意义就不同,例如
③虚词也是重要的组合手段,同样的词语,用不用虚词,用什么样的虚词,也能体现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
④词形变化就是词的形态变化,在有变格,变位等词形变化的语言里,词要组成结构,往往要通过词形变化来实现.
18、按照语法结构类型,可把世界上的语言大体分为哪几类?各类有什么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各具有哪些特点?
较传统的结构分类是根据词法的区别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复综语四种类型。
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所有的词几乎都由词根语素构成。孤立语中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更动。汉语、 语、壮语、苗语等都属于孤立语这一类型。
屈折语中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主要靠词形变化来表示,因而次序没有孤立语那么重要。屈折语的另一个特点是,一个屈折词缀可以同时表示好几种语法范畴义。此外,曲折语的词根和屈折词缀结合得很紧,脱离屈折词缀,词根一般就不能独立存在。俄语、德语、法语、英语等原来都是典型的屈折语。
黏着语的主要特点是没有词内部的屈折,每一个语法范畴义都由一个粘附语素来表示,而一个粘附语素也只表示一种语法范畴义。此外,黏着语的词根和表示语法意义的粘附语素之间的结合并不紧密,虽然在接口处常常会有一定的词形变化,但两者的分界大致清楚,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表语法义的专用语素好像是黏附在词根上似的。土耳其语、维吾尔语、芬兰语、日语、朝鲜语都属于黏着语的类型。
复综语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黏着语。在复综语里,一个词往往由好些个语素编插黏合而成,有的语素不到一个音节。由于在词里面插入了表示多种意思的各种语素,一个词往往构成一个句子。这种结构类型多见于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
19、词义有哪几个重要的特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概括性、模糊性、全民性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概括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现实世界里的苹果有品种、滋味、颜色、形状、大小等等差别,而汉语里统统给它们以一个名称——苹果。“苹果”这个词的意义就概括地反映所有苹果共同具有的一些特征,以便把他们跟桃子、梨等其他水果区别开来。
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归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这是概括所完成的工作。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比如“早晨”和“上午”都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相互之间没有一个几点几分的明确界限。
在词义的概括性中还有全民性的特点。虽然语言社团中的人有年龄、性别、阶层、职业等社会身份的差异。但只要他们使用的是同一中语言,词的意义就是共同的。如“苹果”,(P126
第三段例子。)
总之,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则是这种概括性的三种重要表现。
20、词义的模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既然词义具有模糊性,我们为什么又能利用它来表达思想感情达到交际的目的呢
词义的模糊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因为客观事物是连续不断运动的,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无法切割,它们按照自身规律运动发展,本身无所谓精确或模糊,人类要认识它、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确。(也就是说词义是概括反映客观对象的,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细致反映,而是大致反映,因此这就决定了词义具有模糊性特点。)
另一方面,从主观方面来看,是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例如“大——小、多——少、长——短、好——坏、冷——热、咸——淡、明——暗”等等,放在某一客观对象上,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地方就有不同的标准。
词义的模糊性不会给交际造成影响。因为人的大脑具有处理模糊信息的特殊功能,能从一系列比较模糊的信息中综合出较为清晰精确的信息。同时,虽然词义具有模糊性,但词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中心和典型是比较清楚的。词义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概念的边沿区域,在中心区域概念的区别还是清楚的。才交际的角度看,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不仅有一个
大致的范围,而且还隐含有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
21、举例说明同音词和多义词的区别
同音词之间意义没有联系,是不同的词具有相同的语音形式;而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内在联系,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
如多义词“花”有两种解释义:1、植物的繁殖器官,有各种的形状和颜色2、样子或形状像花的:雪花、浪花。“花”是多义词,各个意义之间有内在联系
当“花”表示“用、耗费:花钱、花时间”的意义时,这个“花”与上例的“花”是同音词。相互之间在意义上没有联系。
22、词义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这题我也不知道)
词义的内容有词汇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三个部分组成。
1、词汇意义。词汇意义是词所表示的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现象及其关系的意义。因为词汇意义是与概念相对应的部分,所以也称概念意义。可以说词汇意义属于规定客观对象自身而区别其他的一种意义内容。
2、色彩意义。色彩意义是词所表示的某种倾向或情调的意义。因色彩意义是概括反映客观对象的次要属性而形成,所以又称之为附属意义。因具有相当突出的修辞价值,所以又称之为修辞意义。对客观对象不同侧面的次要属性的概括性成了色彩意义的不同类聚。主要表现为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风格色彩、时代色彩、外来色彩、地方色彩、民族色彩等。
3、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词的表示语法特点和语法作用的意义。
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是词义内容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三位一体的统一才是词义完整的内容。对语言中的每一个词的意义,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但三者在词义中的地位也不是平等并列的,其中词汇意义是词义内容的核心,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都是在词汇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词汇意义也就无所谓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而且在交际中词义的主要交际功能是由词汇意义来承担的。
23、举例解释下列术语:理性意义、本义、派生义、中心意义
理性意义:理性意义是词义中体现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那部分内容,词义来源于客观现实,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如“山”
本义:一个词的本来的意义,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的意义,叫做词的本义。例如“向”的本义是“北窗”
派生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也叫引申义。如汉语“习”的本义是“数飞”(《说文》),也就是鸟反复地飞的意思。从这个意义派生出“反复练习、复习、温习”的意义。
中心义:多义词的几个义项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意义。又叫基本义。
中心意义:词的中心意义就是词的基本意义。它是从共时的角度对词义所做的分类。有的词有几个义项,几个义项之间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其中至少有一个义项是基本的、常用的;其他的义项一般是由这个义项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例如“兵”的原始义是“武器”,基本义(中心意义)是“战士”
24、语言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语言学家曾从多方面寻找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因素,如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地理或气候因素的影响、人类发音器官结构变化的影响、使用语言的经济原则的影响、语言类推作用的影响、语言系统内部矛盾的影响、语言系统与语言功能之间的矛盾的影响等,并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或学说。迄今为止,虽然还没有哪个语言学家、哪种学说能全面解释语言演变的原因,但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一些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因素。
语言是一种牵涉到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复杂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制约,不大可能只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因素的影响。综观人们的研究,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主要可从社会、心理和语言自身三个方面来考察。
1.社会因素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利用语言相互交流对于自然界的各种认识,相互交流各种社会经验。语言要很好地发挥这种交际工具的作用,就必须敏锐地反映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各种认识和各种社会经验,紧紧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语言的交际工具的属性,决定了社会的各种发展变化必然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变化。
2.心理因素的影响
语言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在用于交际和思维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受到使用语言的人的心理影响。这种心理的影响必然会引起语言的发展变化。
思维是诸多心理因素中对语言的发展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先民们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并不发达,所以先民们的语言具有较浓的具象色彩。先民们的这种语言特点,从一些较为原始的部落语言中,从语言中所保存的古代语言的遗迹中,都可以寻觅出些端倪。例如,爱斯基摩语中用15个名词来表示不同形态或下落到不同地点上的雪,但却没有“雪”这个概括性的词。
类推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一种重要思维惯性。人们期望语言系统匀称有致,时时都在利用多数语言现象所呈现的规则,去同化一些不合规则的特殊语言现象,去填补一些不对称
的缺位。例如,在先秦汉语中,动宾关系的一般语序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但是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由代词充当的,这个代词宾语则出现在动词之前:
(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
(2)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在“三岁贯汝”“欺天乎”中,宾语处在动词之后,但是在否定句(“莫我肯顾”)和疑问句(“吾谁欺”)中,代词宾语位于动词之前。由于类推的作用,后来即使否定句和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位序也移到动词之后,与一般的动宾语序保持一致。
不同语言社团的人,对语言往往有不同的心理。例如,汉语以语素为基本的语言单位,语素以单音节居多,因此,在汉族人的语言心理中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希望每一个音节(在书面语中表现为一个字)都是有意义的。正是这种心理倾向,总是力图赋予连绵词的各个音节以意义。例如“凤凰、狼狈”等都是连绵词,其中的“凤、凰、狼、狈”本来都没有意义,但是,由于这种心理倾向的影响,人们便将“凤、凰”分雄雌,把“狼”、“狈”理解为两种动物,甚至演绎出“狼狈为奸”的故事。从而使这些音节演变为语素。
3.语言发展变化的自身因素
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是语言发展的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只是为语言的发展变化提出了要求、提供了动力。但是,语言能不能接受和满足外部因素的要求,怎样把这些外部因素的要求和动力,转化为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发展变化,还取决于语言自身的内在因素。比如,语言和言语的矛盾运动,就是语言发展变化的自身因素之一。
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和笔头上。言语要很好发挥交际职能的作用,就必然同交际对象、交际语境、交际要传达的各种信息和情感等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开放的、具体的、灵活多变的,因而必然会导致同语言这个有限的抽象符号系统的矛盾。这种矛盾又必然导致各种“出格”现象的发生。人们会根据交际的具体需要,造出一些语言中原来没有的新词和新的表达方式,便是这种“出格”现象的一种表现。
这些“出格”现象有些只是昙花一现的临时现象,而有些则会流行开来,进入到语言系统中,从而带来语言的发展变化。因此可以说,语言的发展变化始自言语的出格现象,语言和言语的矛盾运动,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一种重要因素。
此外,语言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口语和书面语的相互影响,语言间的相互接触,也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语言发展变化的这些自身因素,归根到底是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语言形式是有限的、相对稳定的,而社会和心理诸因素则要求语言要表达的意义具有无限性和灵活多变性,因时、因地、因人、因境、因事而异。有限且相对稳定
的形式对意义具有一定的制约,同时,也把人类的各种思维模式、心理取向和发现、创造的新事物“固化”下来。而因表达需要所决定的无限的灵活多变的意义,必然对形式产生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的冲击。这种冲击会带来语言形式的新质要素的出现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使语言形式发生各种微妙的人们可以感觉到或一时感觉不到的发展变化;发展变化了的语言形式反过来又对意义发生作用。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运动,把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各种外部因素,通过意义吸纳转化为语言发展变化的内部因素,从而使语言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25、语言发展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
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原因: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人们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的,人们无时无刻不使用语言,语言同社会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因此不可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逐渐变化,即使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语言也不马上巨变,大有我自俨然不动之势。这样才能有人们的需要相适应,不至于影响人们的使用。有些国家分裂了,一种语言也随着分裂为不同的语言,这里好像发生了巨变,其实这只是名分上的变化,没有影响到语言的实质,真正的变化还是在以后逐渐发生的。
不平衡性的原因
1、语言系统中,词汇变化最快,因为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直接,是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反应也最灵敏,社会的变化,现实现象的产生与消失,随时都能在词汇中反应出来,比如一个新事物新观念产生了,要进入交际领域,首先就要有个名称,就必然要在词汇系统中反映出来,而社会现象。事物、观念的产生与消失,是经常发生的,在词汇中以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发展变化等种种形式。
2、由于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就导致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比如我们今天常用的“楼盘、楼花、按揭、写字楼”就是从“港台——广东——内地”这样传开的。
26、什么叫社会方言,什么叫地域方言?为什么会产生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
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和阶层等方面的人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如“动手术”、“出诊”、“注射”、“”亮相 、“花脸”等。
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根据社会因素而区分的社团与语言特点相关,因此这些社会社团又被称为不同的“言语社团” 各个言语社团的语言是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值或语言变体,这就是所谓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是因为社会成员集聚为不同的言语社团而产生的,因而一个人如交叉地生活在几个言语社团之中,他就能同时掌握几种社会方言。比方说,一个部队医院的女司机就可能同时掌握部队的、医院的、司机的以及妇女的社会方言。
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地域分支,如果处于不完全分化的社会条件和同一语言的心理认同下,就叫做“地域方言”,也简称作“方言”。如汉语就有北方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等其中。
地域方言是从同一中母语分化而产生的。但在不同的地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是语音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是词汇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是语法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27、什么叫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他们为亲属语言。例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例如原始印欧语分化出印度——伊朗语族、斯拉夫语族、波罗的语族等。
28、按照语言的谱系分类,世界上大多数语言可以归入那几大语系?我国境内的语言分属于哪些语系?
世界上的语言可以确定的有十余个语系: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马来——波利尼亚”)语系、南亚语系、达罗毗荼语系、乌拉尔语系、高加索语系、阿非罗——亚细亚(也称“闪——含”)语系、尼日尔——科尔多凡(也称“班图”)语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境内各民族语言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和印欧五个语系,此外还有一些系属不明的语言。
29、共同语形成的社会基础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共同语势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在,偶一地域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哪一种方言能成为共同语言的基础方言决定于经济、政治、文化的条件。 如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这主要是政治的原因;伦敦方言车成为英吉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由于经济原因;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言的基础方言主要是由于文化原因。
30、什么叫“洋泾浜”什么叫混合语。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洋泾浜”又称皮钦语,是十七世纪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当地人在同外来殖民者打交道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是双方彼此在语言上的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
混合语,又叫克里奥耳语,是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如果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就称作“混合语”。
混合语:指在特殊的社会共同体里,经过洋泾浜化后扎下根,被下一代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的,成为唯一通用的交际工具的语言。
相同点:二者都是语言远征的结果,是一种语言远渡重洋,立足异域,在其立足的过程中又和当地语言发生密切关系,吸收对方的一些成分,形成变体。
不同点:二者的使用范围不同,洋泾浜只局限于某个有限的范围使用,不能作为母语学习,而混合语的突出特点是被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使用。
31、词汇的发展有哪些方面
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词语的替换
新词的产生与现实中出现新的事物有联系。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为表达这些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新词。例如“导弹”、“纳米”等都是语言中新出现的词语。
旧词的消亡也是语言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旧事物的消失是引起旧词消亡的一个原因。例如汉语中“马褂”、“黄包车”等词语都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基本不不用了。词汇系统发生变化也可以引起旧词的消亡。
词语的替换也是磁环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特点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或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例如,我国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唐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用“代”替换“世”
32、词义演变的主要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室旧义的扩大、缩小或转移
一个词的词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打,这是词义的扩大。汉语的“江”、“河”,原来只指“长江”和“黄河”,现在繁殖一切河流
如果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丈人”原来
是年长的人的统称,现在专指“岳父”
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听”原来指用耳闻声,现在有些方言指用鼻闻味。
词义的演变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关,与人的认知方式有关,也与语言内部词语的聚合组合关系有关。
词义演变的原因
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现实现象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词义的变化。
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也会引向词义变化。
词的意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词的意义的变化也可以引起和它有联系的词的意义的变化。
词义大多是在语义组合中获得自己明确的意义的。组合关系的变化也会引起词义的改变。
在某一个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途径产生新的意义,这是词义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声调的改变巩固了词义引申的结果,标志着一个词由于词义的引申衍生而正式分化成几个词。
多义词是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换喻等方式引申出新的意义,这属于意义的增加和分化的范畴。在词义的发展中也有相反的现象,一些复合词或固定词组,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可以吞并其他语速的意义而成为整个语言单位的意义。
词义的特点
答: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概括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特点。
(1)一般性。概括,这是对现实现象的分类,把有共同特点的现象归在一起,给以一个名称,使它和其他现象区别开来。名称是用来标志一类事物的符号。个别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如果名称相同,彼此的差别就被略去,整类事物的共性以及和他类事物的差别就突出出来。所以有了名称,人们就能把现实现象中特殊的东西当做普遍的、一般的东西,把复杂的
东西当做简单的东西来掌握。
(2)模糊性。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
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语言里“夜间”一词的含义就是模糊的,“早
晨”“白天”等也是如此。“早晨”和“上午”,“下午”和“傍晚”,“傍晚”和“夜晚”
等都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相互间没有一个几点几分的明确界限。
(3)全民性。反映这些现象的词义是全民的,没有阶级性。“人”这个词概括反映的仅
仅是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人,而不是指张三、李四等一个个具体的、分属于不同阶级的人。词
义的“普遍的东西”舍掉了像“军队”“国家”“监狱”这类具有阶级性的社会现象的阶
级性,保留各阶级所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的东西”,因而可以像其他的词那样,一视同仁
地为各个阶级服务。
2.词义的特点
答: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概括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特点。
(1)一般性。概括,这是对现实现象的分类,把有共同特点的现象归在一起,给以一个
名称,使它和其他现象区别开来。名称是用来标志一类事物的符号。个别的事物虽然千差万
别,如果名称相同,彼此的差别就被略去,整类事物的共性以及和他类事物的差别就突出出
来。所以有了名称,人们就能把现实现象中特殊的东西当做普遍的、一般的东西,把复杂的
东西当做简单的东西来掌握。
(2)模糊性。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
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语言里“夜间”一词的含义就是模糊的,“早
晨”“白天”等也是如此。“早晨”和“上午”,“下午”和“傍晚”,“傍晚”和“夜晚”
等都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相互间没有一个几点几分的明确界限。
(3)全民性。反映这些现象的词义是全民的,没有阶级性。“人”这个词概括反映的仅
仅是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人,而不是指张三、李四等一个个具体的、分属于不同阶级的人。词
义的“普遍的东西”舍掉了像“军队”“国家”“监狱”这类具有阶级性的社会现象的阶
级性,保留各阶级所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的东西”,因而可以像其他的词那样,一视同仁
地为各个阶级服务。
总之,词义对像是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则是
这种概括性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1. 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
答: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
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语言随着社会的产
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2)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这些都
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语言不断丰富词汇,改进语法。
(3)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汉语里的“咖啡”“可
可”“白兰地”“哔叽”“的确良”等等的词语也是汉族人民在和西方各国人民的交往中
从英语等语言里借来的。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2. 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
答:(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语言如何发展,那是由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的
相互关系决定的,难以从社会的因素中寻找直接的答案。)
(1)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
(2)如果其中某一种因素因为要满足新的表达要求,或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或由于孩子
学话的偏离,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而发生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的有关部分就
会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达到新的平衡。
(3)语言中语音、词义、语法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些系统彼此之间,都有互相
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用“棋,下,有,一,完,没,的,盘”这八个词组成句子,看能组合成多少句子。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一盘下完的棋没有。一盘棋下完的没有。
没有下完的一盘棋。没有一盘下完的棋。没下完的棋有一盘。
下完的棋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没有一盘。下完的没有一盘棋。
有一盘没下完的棋。有没下完的一盘棋。棋没下完的有一盘.
棋有一盘没下完的。棋下完的没有一盘。棋下完的一盘没有。
棋没有一盘下完的。
心理现实←→ 客观现实
(认知)点:
1、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来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
2、符号的特点:
(1)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要素,缺一不可
(2)符号的形式和意义都是一般性的
(3)符号和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由社会约定的
1、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
(1)语言是一种符号,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
(2)语言符号是由语音和意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
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语
言的音义结合得十分紧密,彼此依存,犹如一张纸的正反面
(3)音义的结合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个人不能任意改变这种联系
语言符号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1)客观现实现象通过认知转化为主观化的信息必须有一套符号作为依托,而
语言符号的形式“声音”,使得主观信息具有了客观的物质载体,用声音作为载
体有着自然属性的优势
(2)语言符号的意义是对它所指带的一类心理现实的概括。语言符号的音义是社会约定的,
(3)客观现实是思维时空中外在于人的所有存在。心理现实则是客观现实经过人的认知处理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包括直接经验感知到的信息和简洁通过语言文字得到的信息。心理现实受到人的生理心理机制、生存环境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如:墙角、紫外线、雷公
(4)编码(上行)
语言符号和心理现实是互动的:语言表达是对心理现实的编码;心理现实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语言获得的
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也是互动的:客观存在是心理现实的基础;已认知到的心理现实反过来提高人的认知水平。
(5)解码(下行)
语言符号指称离散化了的小块心理现实,但非全部。语言符号的意义是以心理现实为中介的对客观世界的反应。
(6)“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直接表现或对应于现实世界,而是有一个中间的认知构建层次将语言表达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个认知中介层,人面对现实世界形成各种概念和概念结构。现实世界通过这个认知中介层“折射”到语言表达上,语言表达也就不可能完全对应于现实世界。
任意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称的,音义之间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如(ai),汉语中表达的是爱、哀、矮等:在英语中表达的是“我”
正是由于任意性才有了世界语言的多样性:人类创造语言时在选择什么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意义内容方面的不一致,因为形成了不同的语言。
秦人赵高曾在朝廷上“指鹿为马”,得逞一时,但“鹿”并没有因此改为“马”。这是什么原因?
任意性与强制性
一个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在集体中确立后,个人是不能随意改变它的,这就是语言符号的强制性。
任意性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而言;强制性是符号进入交际后的情形而言。任意性情调语言符号的可变性和多样性;强制性强调语言符号的稳定性。
语言符号是任意性和强制性的对立统一,人们不能借口任意而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
用变换的方式分析下列语句的歧义。
学生多半是师大的
(多半:多于半数、大概)
中东石油价格
中东地区的石油价格、中东的石油价格
对美国人的印象
我们对美国人的印象、美国人对我们的印象
没有穿破的衣服
没有穿破\的衣服
没有穿(破)的衣服
没有\穿破的衣服 他们部队
他们的部队
他们部队很有战斗力
简述语言系统层级体系。
底层:音位
上层: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语言系统的层级结构可以图示如下:
音位-- 语素- 词- 句子
在历史上一种语言往往分化成好几种语言,这些分化出来的语言彼此之间有同源关系。语言学家把彼此之间有同源关系的语言,称为亲属语言。
1、“什么时代唱什么歌,什么阶级说什么话。”这说明语言有阶级性吗,为什么? 语言不具有阶级性
1、 语言自身结构的无阶级性
2、语言产生源头的无阶级性
3、语言发展的历史
4、语言使用的现实
5、语言表达的思想是有阶级性的
语言没有阶级性。
①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全体成员,包括各阶级,阶层的人,不分男女,不分老幼,无论什么人,与别人交际都要使用语言。如果语言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说不同的语言,那么不同阶级之间就无法进行交际(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也是一种交际活动)。
②语言结构本身,没有阶级性可言,比如语音,语法规则,就谈不上有阶级性。
③语言是伴随着人类同时出现的,而在人类从猿到人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阶级的区分,所以从语言的诞生过程看语言也是没有阶级性的。(结合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这一内涵挖掘分析。)
人类为什么会有如此多样的语言?
人类之所以有多种多样的语言,是因为不同民族在创造语言时,选择了不同形式的符号表示意义,形成了差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语言。人类社会有这样多的语言,正好说明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
同样表示“父亲”,“母亲”,汉语用“bàba”,“māma”表示,英语用“father”,“mother”表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汉语和英语表示同样意义的词语,语音形式完全不同,这种差别是由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决定的,正因为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所以不同民族的人在确立语言符号的形式时作了不同的选择,从而造成了语言的差异。
1、语言的作用是什么(1)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语言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功能既是语言的属性,也是我们认识语言的一个视角。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这一功能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内容的表达。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
1、语言的作用是什么(1)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语言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功能既是语言的属性,也是我们认识语言的一个视角。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这一功能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内容的表达。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
1、语言的作用是什么(1)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语言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功能既是语言的属性,也是我们认识语言的一个视角。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这一功能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内容的表达。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各种各样的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