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科学发展的好处下去那样什么好处

曹魏集团最后一个顶级智囊,曹丕如重用他三国历史必然会被改写
曹魏集团最后一个顶级智囊,曹丕如重用他三国历史必然会被改写
《三国演义》的后半部,在文学性上来说已经大不如前了,矛盾冲突较少,而且大批名将和智囊都已经去世了。但后二十回司马懿诈病赚曹爽成为的一个经典段落,请注意这其中的一个人,蒋济。如果不是熟读三国的人,恐怕都不曾会注意到还有这么一个人。而这个人物在曹魏集团内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今安徽怀远县常坟镇孔岗),和贾诩、刘晔二人相比,蒋济的经历并不复杂。刚开始工作时就是公务员,给国家打工,先后出任过九江郡吏、扬州别驾。后来曹操当政,他以中央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开始了为曹魏集团服务的经历。前边说了,刘晔是曹魏的三朝元老,在蒋济那里这只是个起步价,他为曹氏服务了四朝,这其中还为司马懿服务了一年。蒋济一直在曹操身边做自己的本分工作,但是一个员工的价值是在于领导有麻烦的时候,能站出来为他解决。蒋济是一个不太爱崭露头角的人,第一次出场为曹操解决麻烦竟然是赤壁之战之后的事情。和许多高级谋士相比,这个出场实在是太晚了,像是电视剧演了二十多集,才露一下脸。可是这次露脸,就露大了,因为他帮助曹操保住合肥,挽救了在危局中的曹操,也为刘备攻取益州争取了时间和地理优势,为三足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建安十三年(208年),刚刚结束赤壁大战的曹、孙两家,对荆州展开争夺战。可是在争夺南郡的战役中,甘宁被曹仁军围住,周瑜率兵营救,身先士卒的他不幸被流矢射中肋部,虽然勉强支撑着击退了曹仁,但是却因为伤势太重退出战局。孙权接过周瑜的枪,继续指挥对曹魏的战争,他趁着曹操攻打荆州的机会率兵围攻合肥。曹操的军队由于受到传染病的困扰,一时不能抽出多少兵马援助合肥,只能派将军张喜带着一千骑兵向合肥开进,张喜在周围郡县又召集到部分汝南部队来一起解围。没有想到的是张喜的军队里也有很多人得了传染病,所以支援部队中的疫情也很快传播开来,本来就不多的支援部队这下也不能按时赶到合肥了!有的人遭逢变故会满脑袋冒凉汗,有的人却可以沉着应对。当时,合肥城中好在还有头脑冷静的蒋济。蒋济很快就得到张喜援军不能按时到达的消息,而此时城外的吴军已经更加疯狂地攻城,如果战事照这样发展下去,那么所有人的命运都将改变。面对危局,蒋济头脑中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后来他决定试一试这个方法,如果行的话,那么合肥之围立马被解;如果不行,也没有太大的损失。其实蒋济的方法很简答,就是俩字,忽悠!蒋济找到刺史,把脸往下一沉,道:“我刚刚得到张喜将军的密信,他正率领四万精锐的骑兵昼夜不停,赶往这里!”说到这里,蒋济郑重其事地向主簿说道:“你一定要做好迎接张将军的准备。”同时蒋济又派人做了三部赍书(有点像动员令或奖状一样的文书),告诉城中的守将,继续坚守,张喜的四万援军马上就到。这三部赍书,一部给到守将的手中,合肥城立即群情激奋,而另外两部,蒋济故意让合肥城中的吴军奸细得到,让他们给孙权送信。这是一出需要配合的好戏,蒋济不可能让城中的吴军奸细这么轻易得到那份伪造的赍书,太容易得到的东西肯定有诈。但蒋济是如何把假情报送出去的呢?很可惜,这其中的操作并没有记录在史书中,我们只能想象当时是一部恰似麦家的小说《风声》的好戏。悬疑,紧张,刺激,更重要的是结果不错,孙权看到了这份赍书,并没有怀疑其中有诈,当然也要感谢还正在很远的张喜,他可能正在率领仅有的一点骑兵向合肥飞奔而来,这件事被吴军的探子知道了。孙权得知,曹操救援大军已到,知道战机已经消逝,所以他立即撤军,合肥之围由此而解。当吴军围攻合肥的时候,恐怕在曹操的心里都已经打算如何来收复合肥了,而不是如何去保住合肥,而曹操恐怕连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的身边还有蒋济这样的优秀员工。就靠一封赍书,彻底改变了战争的走势,这并不是战争的谋略,而是一种骗术,能够把所有人都蒙在鼓里的高超骗术。我们不得不佩服蒋济做戏的才能,这件事恐怕除了他自己,所有的人都被骗了,包括守卫在合肥的曹军,假话说到这个程度也是一种能力。就这样,蒋济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正式走入了曹魏阵营谋士团的核心。2一般在公司来说,要看领导比较信任谁怎么看呢?教大家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看派谁出差的次数多。为什么说出差的次数多,就比较受领导信任呢?原因很简单,出差是到一个并不熟悉的地方去,到那里会瞬间失去原来所有的关系网,必须通过自己的才能重新打通关系,并且帮助领导把问题顺利解决。所以常出差的人大多是非常有能力且受到领导信任的人。合肥解围后,蒋济无疑成为曹氏政坛下的一颗政治新星,曹操非常器重他。合肥大战后的第二年,就派他到谯地去出差。曹操派蒋济此行去的目的是想搞一个移民活动的调查,他想把与东吴接壤的百姓全部内迁,把那个地方搞成无人区,即便孙权想进兵,在那里也不可能设立根据地。虽然曹操计议已定,但是按照他老人家一贯的作风,还是会征求一下意见,这次他派蒋济出访实际也是为了这个目的。曹操就对蒋济说道:“昔日我与袁绍对峙于官渡,形势很危急啊。我叫人将燕、白马的百姓全部内迁徙,还担心他们会跑到袁绍那去,没想到百姓们跟我走了,袁绍那家伙也没敢追,你看现在,啥事也没有。我想迁徙淮南的百姓,你看怎样?”蒋济这才明白曹操让自己去谯地不是体谅老同志,而是让自己去了解一下民情,看看适合不适合迁徙。蒋济立即反对道:“主公,此一时彼一时啊!当时我弱敌强,百姓们知道如果不迁徙,就很有可能被袁绍军屠戮,损失必然不小。可自从击败袁绍后,我们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北达柳城,南对江、汉,荆州臣服,威震天下,百姓别无他志。在这种太平盛世下迁徙,百姓一定不肯。如果我们强行迁徙的话,肯定会让百姓们惊恐不安,以为我们要吞并他们的土地呢!”曹操一皱眉头,这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啊,哪有这种事,不听你的。结果下令江淮百姓内迁。一个愚蠢的计划如果遇到天才的执行者,也会变成一个天才的计划,曹操如果事先派安抚百姓的官员去言之利害,并且把内迁的优惠条件摆给他们的话,问题可能很容易就解决了。可是派去的官员显然不会办事,加上江淮地域广阔,做起工作来非常不方便。正如蒋济所料,这里的百姓开始恐惧。恐惧流行的速度比瘟疫还要快!他会迅速击溃人的心理防线,然后让大多数人做出错误的判断。江淮的百姓认为曹操是要抢夺兼并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由恐惧变成了一种仇恨,而仇恨驱使他们向曹操的敌对阵营走去。结果竟然有十余万人拉家带口,投奔东吴去了。这事如果是放在今天,不但没有什么影响,恐怕还会解决很多问题,比如人口过多啊,就业啊等等。但是在三国时代,人口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重要指标。那时人不讲GDP,也没人提CPI,各国只要报一下自己国家的人口数量,哪个国家强哪个国家弱,立即就显现出来了。曹操一下子就失去十万人口,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他不但失去了十万百姓,更失去了一大批生产力和粮食,这些百姓还有可能在战时成为重要的兵员。这种损失是无法用数据来衡量的,曹操得知自己的决策是这样大错特错后,把蒋济召到了邺城。曹操一见到蒋济,有点像干了错事不知所措的孩子,但是他又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便向蒋济诉起苦来。“你看,本来是想让他们来避难的,结果好心办坏事了,他们都跑到东吴那头去了,你看看这事闹得!”《三国志》没有记载蒋济此时的表情,估计他听完曹操诉苦后哭笑不得。曹操口头上没有认错,却提升蒋济做了丹阳太守。曹操的作为和袁绍不同,曹操虽不认错,却知错,并且奖赏给他提供过正确意见的人。蒋济曾经极力反对曹操南征,当再一次南征失败后,失意的曹操,以温恢为扬州刺史,蒋济为别驾。他拍了拍蒋济的肩膀说:“今君在此,我无忧矣!”这是曹操对于他的信任,更是对他才能的一种认可。这种信任并不只停留在升官,委以重任这方面上,当有人诬陷蒋济时,曹操也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当时,曹操的领地发生了叛乱,有刁民告发,说蒋济就是这起叛乱的主使,曹操面对这样的告发,说道:“谁都可能,就蒋济不可能,这个人我太了解了!如果真有此事,那么就是我看错人了。这一定是愚民作乱,希望引起我们的重视,满足他们的要求。”曹操对于此事的处理非常得当,他不仅没有怀疑蒋济,还让蒋济做了丞相主簿西曹属。“舜举皋陶,不仁者远;臧否得中,望于贤属矣。”领导常常用那些贤明的人来工作,那些宵小自然就跑远了,这主要是看领导怎么用人。很显然曹操会用人,蒋济才能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和曹操军中的很多谋士相比,蒋济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并没有体现出多少,之前解合肥之围用的是诈计,并没有体现出他在战术和战略上的思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攻击樊城,蒋济用实际行动告诉后世所有的兵家,打仗可以有很多种方法,胜利未必要在战场上取得。在《三国志》中,关羽被认为是蜀中唯一的上将,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等人虽然各负勇力,但在行军布阵上却都有缺陷。当关羽亲自出马围攻樊城和襄阳的时候,曹魏阵营中很多人都慌了,特别是关羽放水淹了于禁的大军,生擒于禁后,就连曹操都认为这事严重了。汉献帝就在许都,如果关羽突破樊城,刘备的势力范围就会扩张到许都附近,那时许都是否还能抵御得住,就很难说了,所以曹操想要迁都。此时有两个人站出来,劝住曹操。一个是司马懿,另一个是蒋济。蒋济见为曹操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于禁等人被关羽引水所擒,非战攻之失,这点损失对于国家大计来说也没有什么,不是啥致命伤。刘备和孙权表面上看着无比亲近,又攀亲,又联合的,其实是各怀鬼胎。关羽得志,顺利地占领我们的领地,然后扩充了刘备的实力,这是孙权绝不愿意看到的。为今之计,没有必要撤退,更没有必要硬打,只要派一个使者悄悄地到东吴去,许诺把江南封给孙权(本来就在孙权手里),孙权合法地拥有江南,樊城之围自然就解开了。”曹操认为可行,就按蒋济说的办。连曹操都没有想到,结果好得出奇,孙权竟然派军队,袭公安、江陵,向关羽的后方开来,后边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关羽被擒杀!蒋济不费一兵一卒,便把矛盾转嫁到别人身上,让他们互相攻打,自己坐收渔翁之利,这种政治上的手腕,弥补了他在军事上的缺陷。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将蒋济改任为相国长史,并把他封为东中郎将,外放去守边关。蒋济在中央待惯了,不想离开,可曹丕不答应,他下诏告诉蒋济:“刘邦曾经喝歌说: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天下未宁,现在边关缺少像你这样有经验的人啊,以后天下太平了,你再回来吧。”蒋济心中气愤,曹丕此人就是个糊涂虫,曹操一直都没把自己派到前线去,就是因为知道我打仗不在行,所以才一直把我留在中央工作,你小子刚上来就想把我下放,太不厚道了!“其实我不想走,其实我想留。”周华健这首歌的歌词恰好可以体现蒋济此时的郁闷心情,不过他铁了心不想离开中央,终于抛出了杀手锏——《万机论》!4《万机论》到底是啥东西?已经很难有人说得清楚,因为这部由蒋济亲自编撰的书已经失传了。据裴松之的注解记载,这是一本“纯以推极利弊为主,不尚华词”的书,可以推测这本书是关于怎样用政治谋略来分析问题的书。当蒋济把这本书拿出来献给曹丕,曹丕被深深地吸引了,不仅因为这是一本谋略之书,更因为这是一本帝王了解臣下意图的百科全书。曹丕拿到此书连连称善,爱不释手,当即又把蒋济调回中央做散骑常侍。关于《万机论》的重要作用,多猜无益,下边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就知道这本书的意义了。当时曹丕下诏给征南将军夏侯尚,诏书上是这么说的:“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恩施足死,惠爱可怀。作威作福,杀人活人。”这是《三国志》的原文。夏侯尚看完这份诏书,觉得不妥,就给蒋济看。蒋济一看,差点没气歪,感觉曹丕这个人真是不靠谱。蒋济来见曹丕,曹丕还很得意,问他:“爱卿,你看这天下的风俗如何?”说完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线。蒋济本来就没好气,见曹丕还对自己的统治得意洋洋,便阴阳怪气地说道:“没有什么好的风俗,只是听到亡国之语罢了。”刚才还一脸笑容的曹丕一下弄泄了气,连是晴转阴,蒋济你把话说清楚,怎么就有亡国之语了,谁说的?蒋济一阵冷笑,不就是陛下您自己说的吗?于是把夏侯尚的诏书搬出来说:“作威作福是《书经》中的大戒,天子无戏言啊!希望陛下明察!”蒋济的意思是说“作威作福”这样的词也敢出现在诏书中,这不是开玩笑吗?你这么说让百姓怎么想?你还怎么做国家的领导,百官的表率?这就是《万机论》的中心思想,任何玄机和计谋都是要以民为本,当所有的计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站在人民的一边。终其一生,蒋济都忠实地奉行这种朴素的民本思想。遗憾的是,之后的统治者并没有拿《万机论》当回事,他们的不重视,造成了这本书的散佚。曹丕被蒋济的话打动了,怒气全消,立即遣人把之前给夏侯尚的诏书给追了回来。蒋济还有一部名著叫《三州论》,可是也非常可惜,当时还没有国立图书馆保存,这本书也没有流传下来。这本书可以说是蒋济对整个中国人文地理和民生记录的一部专著,他对于战争中天时地利的理解全部融入了这本书中。虽然我们不能再看到这本书的原文,但是蒋济经历过的战例,还是能让我们了解到这本书的珍贵。可是蒋济就是个劳累命,越不想离开中央,领导越派他去出差。黄初三年(222年),蒋济随大司马曹仁伐吴。曹仁欲攻取濡须洲中,蒋济脑袋又是一阵眩晕,原来曹仁你小子打仗是傻小子睡凉炕,全靠火力壮!蒋济立即制止了曹仁,说道:“吴军在西岸,列阵于上游,而我军一旦进入洲中,无异于自己走入地狱,这是自寻死路啊。”“洲”在古代通“州”,就是水路相交的地方。吴军占据水势的上游,如果曹军强行进军到水的下游地区,吴军就会借助水的势能攻击曹军,这样的话曹军是很危险的。,这充分体现了蒋济对当时战场地理的了解,还有他对水利各方面知识的精熟。可是,曹仁看了看蒋济,不知道为什么曹丕会派这个碍事的蒋济跟在自己身边。自己行军多年,没少打仗,难道还会被一条大河所挡!曹仁不听,继续攻击,结果和蒋济所料不差,曹军瞬间就被上游的吴军击退,损失惨重。这次失败后,曹仁一蹶不振,很快就病死了,这个在曹操时期的“一代名将”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曹仁,所有的战役他就一个字,冲。没有其他战略,也许他取得了许多胜利,但大多数时候是人多欺负人少,所以总体来说,曹仁根本算不上可圈可点的名将。曹仁病故后,蒋济被任命为东中郎将,更重要的是他取得了曹仁部队的军事指挥权,正式成为曹仁军的新军事统领。当然,蒋济不喜欢军队,也不喜欢在边关驻守。所以他很快就以另一部名著《三州论》再次回到了中央政府。黄初六年(225年),曹丕来到广陵,强行从水路进军,蒋济立即上表说此地水路难通,可曹丕不信。这时蒋济把《三州论》上交给曹丕,这本书上详细记载了广陵的水路情况。可是曹丕看了之后,这是什么啊?看不懂!所以还是不信。彻底否定了蒋济多年来对地理的考察。说你你不听,打你就不轻!曹丕强行进兵,结果数千艘战船都堵在江面之上,互相拥挤不得前行。曹丕这次是服了,彻底的服了,他马上找来大臣们商量对策。大臣们商议干脆把战船都抛弃了,在这里屯田。蒋济拿这些人没办法,不做调查研究,就瞎出主意。他跟曹丕说道:“这里东近精湖,北近淮水。若涨潮,有可能洪水泛滥,敌军也容易趁虚而入,我们不可能在这里安心屯田。”曹丕犯难了,想前进,船都堵上了;想就地屯田,又没有可能,怎么办?曹丕看了看蒋济,把所有的战船都托付给了他,你看该咋办就咋办。蒋济对地理和当地气候的熟识再次帮助曹丕解决了问题。当时恰逢旱季,湖水有点枯竭,他预先做好土墩截断湖水,然后又让人凿了四五条河道,把船聚在一起。蒋济让人将船首尾相接,然后命令把土墩凿开,湖水顺势而下,所有的船就都有序地被冲入了淮中。问题就这样解决了,神不神?够神,但是再神的人也是人,不是神!蒋济能够有这样的发挥,完全是因为努力。他把所有的地形、山川、河流都融入到智慧之中,世间任何东西都有可能被他利用,成为他的利器。不久,蒋济就又被征召入朝,任命为尚书,因为曹丕知道离开他还真是不行。曹丕回到洛阳后,对蒋济说:“我当时都想一把火把那些战船烧了,要不也是给吴军留下当战利品。没想到啊,爱卿你真是无所不能!今后你的讨贼计划,我一定会善加考虑!”曹丕明白了,不过有点晚了。两年后,曹丕驾崩,曹睿即位。5曹丕到了想听蒋济的时候,条件不允许了,因为他很快就含笑九泉了!蒋济开始辅佐他的儿子曹睿。魏明帝曹睿即位后,赐蒋济为关内侯。太和元年(227年)。大司马曹休率军伐吴,带领部队向皖开进。蒋济立即上表对这次用兵表示反对,他认为曹军现在已经深入敌军土地,孤军奋战却要与孙权精兵相对,而且东吴朱然等人就在上游,随时会绕到曹休身后,这次出兵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曹睿问计蒋济,那该怎么办?蒋济上疏道:“现在敌军布阵于西,我敢肯定这是座虚阵,他们会把主力安排在我们的东边,应该急诏部队去救援东面。”曹睿立即同意救援,事实证明,如果再晚一点,曹休就真的休矣了!不出蒋济所料,曹休军到达皖,吴军虚出安陵,却突然攻击曹军的右翼。曹休军节节败退,尽弃辎重器械却也难以摆脱吴军的追击,吴军想要在一处险要的峡谷间阻截曹军,救兵却刚好到达,曹休才不至于全军覆没。蒋济由于献计有功,事后被升迁为中护军。在曹睿一朝,已经出现了大臣专权的情况,中书监、中书令(皇帝的近臣,就是下问说的左右)就被人指责有专权的嫌疑。此时蒋济上书:“如果大臣的权利过重,则国家危险!作为皇帝不能和左右太亲近,那样的话就会被他们所蒙蔽,这是古戒啊!大臣处理更多事务的话,则内外的官员都会来奉承。陛下如果能勤奋点自理万机的话,他们就会对您肃然起敬。如果您懒散,大们就会专权,这不是大臣不忠诚,而完全是权力在作怪。权力下放,必然导致众人轻慢陛下,这是形势导致。陛下现在已经开始查大臣专权的事,您干脆就顺带着把左右的那些近臣也查一查。如果左右近臣能够忠正并可以为您深远谋划的话,那要比大臣还要贤能啊。现在外边都在传言说中书令有问题,虽然近臣有法令不能结交外臣,但是他们有没有蒙骗陛下,真的不好说。现在大臣都怕结怨于您的近臣,所以老臣来把这些话跟陛下说了!陛下要光大武帝、文帝的基业,挑选品行好的贤臣为官,不可让朝廷有专权的官吏。我们虽然不敢奢望能遇到周公旦、管仲那样的大贤臣,但是最起码任用的这些人要忠信竭命,各奉其职,可并驱策。不能让您的圣朝有大臣专权之名啊!”曹睿听从了蒋济的建议,提升其为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并连连称蒋济文武兼备,尽忠职守。可是,蒋济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司马氏专权还是产生了。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怨曹睿,因为蒋济的建议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这种模式有点像经济学里的无差异曲线模型。你要先设定这是一个强势的君王,还有手下是一些更为忠诚的大臣才行。而国家的情况往往是皇帝并不强势,而大臣也不忠诚。很多理论的东西我们试图去追求完美,但是如果不完美也不能说执行者有什么错误。不过蒋济还是提出了他对于封建政权的一个理想化模型,这也是有进步意义的。太和六年(233年),曹睿派平州刺史田豫和幽州刺史王雄水路并攻,开往辽东。辽东几乎成了曹魏的梦魇,曹操、曹丕都没有能彻底平复。蒋济认为这次出征大可不必!他说:“辽东一直向咱们称臣,凡非相互吞并的国家,不侵叛自己,就不宜征伐。如果咱们去了,再不能征服辽东的话,岂不是把他们逼反了。所以说‘虎狼当路,不治狐狸。先除大害,小害自已’。就算攻克其地,那里的百姓肯定不会忠于我们,其财产不足以富国,而两家还要因此结下梁子,这多不好。”可是曹睿听不进去,因为辽东是他家三代都没有解开的死结,他想在自己这里解开。想法是好的,但是执行者非常不力,田豫等人无功而返。事实再一次证明了蒋济的英明。曹睿执政的晚期,蜀国和吴国的国力已经江河日下,三国大有统一之势。但此时曹睿却犯了许多帝王都犯的毛病,困难时能挺过来,一到好了的时候,就立即放松警惕,骄奢淫逸起来。曹睿先是攻伐吴国,然后又大修宫殿,若放在丰收之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这一年正赶上旱灾,粮食歉收。在这样的农业大国,一场大灾就可能引发一场民变,而民变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因为让国家既失去了生活资料的生产者,也会让国家赖以生存的人口指标直线下降。就在百姓对统治者的欲望开始抱怨的时候,蒋济看到了危险的苗头。他立即上疏劝谏:“陛下要光大基业,还没到高枕无忧之时。现在虽然有十二州,但百姓的数量,也就是汉朝时的一个州郡而已。现今吴、蜀未除,士兵在边疆,且耕且战,积怨多年。今应停止空耗民力,让他们不必那么疲惫。想要成为大有作为的君主,必须体恤下边的百姓。勾践鼓励妇女多生胎儿以备国用,燕昭王体恤百姓的疾病才得以复仇,所以能以弱燕让强齐臣服,羸弱的越国最终灭了强大的吴国。今吴、蜀二敌不灭,他们却总来侵略我们,若陛下不能除去吴、蜀,日后定会受到后人所指责。以陛下的雄略,放下其他的事,专心讨贼,臣以为这必不是什么难事。”蒋济用了典型的给一大棒,再给一甜枣的方法。然后,他又触碰到帝王最隐秘的环节,继续说道:“沉浸于房事,对陛下的身体有害,那些还没有册封身份的宫女还是都分给大臣吧。”这话,放谁也不敢说,可是蒋济这个年龄,这个资历多少有点倚老卖老了,他就敢这么说,曹睿还真答应了。曹睿最后感叹道:“没有护军(蒋济),恐怕我再也听不到这么好的意见了。”据《汉晋春秋》记载,蒋济还为曹睿出了另外一个主意,但是当出完这个主意后,他就再也不能为曹睿出主意了,不是他的寿数到了,而是曹睿英年早逝。景初年间,辽东又出乱子,辽东公孙渊听说魏将来讨伐,又对孙权称臣,求兵救援。曹睿问蒋济:“孙权会出兵救辽东么?”蒋济说:“孙权知道此战他得不到什么好处,且深入救援力所不及,浅入则无济于事。就算孙权的子侄在危急时刻,他都犹然不动(指当年的夷陵之战),更何况是往日给过他耻辱的异域之人!现在他往外声张此事,是诡计。不过,我们要打公孙渊也得尽快。凭借我多年观察孙权的战术习惯,如果两军交战不能速战速决的话,他或许会以轻兵奇袭。”公元238年,曹睿命令司马懿出征辽东,并派出四万人马,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大的兵力数字,很多大臣都反对这样做。可是蒋济的话一字一句地在曹睿耳边回响,速战速决。司马懿是一个天才的执行者,只有他才能做到速战速决。虽然遇到连日的阴雨,但是他在辽东前线临危制变,将公孙渊围困于襄平,最后大败敌军。司马懿将公孙渊的人头砍下派快马连夜送到京城。自此,威胁曹魏多年的辽东,终于被彻底驯服。孙权也因为这次曹魏的动作太快,没来得及从魏国背后捅刀子。不幸的是,曹睿不久驾崩,平心而论,他是一个优秀的领导,甚至比曹操更优秀,因为懂得用人,纵观三朝,他是唯一一个可以听从大臣不同意见的帝王。可是,正如蒋济所说,女色多了伤身啊,曹睿在位十三年,盛年而亡。随后,齐王曹芳即位,蒋济转为领军将军,进封昌陵亭侯,后来又升迁为太尉。据《魏氏春秋》记载,曹芳是一个比较昏庸的皇帝,他不理朝政,沉溺于酒色,也不好学习,天天和一帮小戏子厮混在一起。不仅如此,他还把家族中有姿色的女子都召进宫来淫幸,这大大违背了人伦。大臣劝谏,他就用弹弓在大臣的脑袋上打出一个个的大包。由于曹芳不理朝政,皇族曹爽专权,曹爽的党羽丁谧、邓飏等人经常地轻易更改法度。蒋济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再次上疏:“昔舜帝佐治,戒在比周;周公辅政,慎于其朋;齐侯问灾,晏婴对以布惠;鲁君问异,臧孙答以缓役。应天塞变,乃实人事。今吴、蜀未灭,将士征战在外已数十年,男女皆怨,百姓贫苦。国家的法度,唯有济世之才编改纲法流于后世,岂是平庸之辈可改之?最终不仅无益于治理国家,还损害百姓。希望文臣武将各尽其职,那样国家才可以太平祥瑞。”这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上疏,可是这份奏疏没有给还在玩乐的曹芳任何触动。正史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蒋济跟随出兵洛水浮桥,讨伐曹爽,曹爽反动集团被诛杀。司马懿为了表彰蒋济的功勋,进封其为都乡侯,食邑七百户,蒋济坚决推辞。为什么推辞呢?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得已做的一件事情,会带来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曹氏政权必然会落到司马氏政权之手。蒋济虽然不得已接受司马懿给予的封侯和待遇,但是心里却一直拧着这个结,为了挽救万民,他背叛了他的皇帝。这一切都没有做错,没有他百姓就会遭到涂炭,但是他和曹氏政权有着多年的感情,这样的结果是他不想看到的。不久,蒋济就在这种纠结中离世了,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在司马氏的策划下,曹芳不久被废,曹髦即位。曹氏政权彻底落入司马氏之手。蒋济的悼词:对于蒋济,他的志向不在于站在哪个队伍,服务于某一个军阀势力,他所服务的是一个国家,是百姓!这是一种正统的公务员思想,也就是朴素的民本主义思想。他是最好的员工,无论董事会如何变化,他都为公司尽到了自己的义务。因为在他的心中,帝王不是最重要的,百姓才是他最关心的人。这和李世民所主张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一个道理!所以,纵其一生,蒋济的所有智慧,没有一个是厚黑似的阴谋,都是可以摆在桌面上的阳谋。他解决的很多问题,都是以百姓的根本利益作为基础。所以,就我看来,蒋济是曹魏政权中最阳光的一位智者,他内心深处的智慧依赖于深厚的学识,还有他不遗余力的调查研究,更有他对百姓的深厚的感情!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智之深者,为国为民!大胡子二零,原名尹剑翔,著名历史作家,出版作品有《稗官女史》系列、《青铜时代的妖娆》、《他们曾经这样狠》、《曹魏乱世智囊团》,长篇悬疑小说《鉴宝》、《绝望的密室》等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发展的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