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寂*寞、开*放女*聊那种话题,看电影,有摄像头的加

我一直期待看到一个角度,但没有人提到,只好自己来补充一下了——
&br&&br& 推荐算法是亚马逊能够将用户价值最大化的根本,这我完全赞同。
&br&&br&中国网商热爱做活动,与技术底子不够,对用户数据的分析不够,意识落后,等等原因,都有关系,这些我也很赞同。
&br&&br& 不过,我增加一个客观原因:
&br&&br& 我觉得,中国的网商很喜欢做活动,还跟另外一个中国网购人群的两个特质有关系——
&br&&ol&&li&&b&价格敏感&/b&,因此活动和低价比较容易刺激购买行为。
&/li&&li&&b&逛街行为&/b&,因此有购物需求,但购物目的不明确。
&/li&&/ol&
必须说,这两个特质,和淘宝的崛起是非常相关的。
&br&&br& 淘宝对于中国电子商务作出的最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莫过于培养了亿级用户的在线购买习惯。正是因为有了淘宝从 2003 年开始持续开掘和培育这个市场,才有了今天京东商城的高速增长条件:用户基础,以及购买习惯。
&br&&br&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在线购买人群,是在淘宝上成长起来的。这个人群,初期是年轻人,大学没毕业或者刚毕业,他们有如下特征——
&br&&ul&&li&对新鲜事物接受快&/li&&li&天然融入互联网生活&/li&&li&热爱消费(尝鲜行为多过出于真实需求的消费)&/li&&li&可支配收入少&/li&&li&价格敏感&/li&&li&对廉价商品的易损耗性,有着比较高的容忍度(“反正也便宜”、“用坏了就换”的心态)
&br&&/li&&/ul&&br& 面对这样一个人群,商家有着极为强烈的倾向去做活动。因为客户买得起的东西不多,但又喜欢买东西,购物需求不明确,但有购物冲动。
&br&&br& 所以,即使抛开互联网,线下的大零售店也是同样的特征:华联和星光天地,谁更爱做活动?谁的促销活动更密集?
&br&&br& 相比之下,美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成熟得多。注意,这个成熟,并不是说他们就没有冲动性消费了。而是说,他们被美国零售业培养了太多年。美国从二战后便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持续至今,美国消费者得到的保护,恐怕是全球最好的。此外,美国的收入差距没有中国那么大,价格敏感的消费人群比中国少。再加上沃尔玛这样的超商近二十年的崛起,使得可支配收入低的人群也有极大的选择面。这些都造成了一个结果:商品极大丰富,可选择余地极多,十足的充裕经济(abundant economy),并且价格合适。当然,这和 Made in China 兴盛也有关系。
&br&&br& 因此,美国的线下零售业,本身也做活动不那么多,至少没有中国同行那么多。而且由于零售业几十年的发展,分层也很清晰,一家在 High Street 的门面,犯不着拼命做活动吸引消费者,如果有图低价的顾客,自己会去郊区的 outlets。Outlets 也是常年低价啊,也毫无活动可言的。
&br&&br& 综上所述,中国网商爱做活动,是和中国零售业不成熟、中国在线消费者还很年轻这些客观背景紧密相关的。不知道我有没有说清楚这点。
&br&&br& 当然,随着中国在线消费者的成熟(年龄成熟),价格敏感度降低、对于高品质商品的耐耗需求提高、对品牌的偏好,都会带来活动减少。京东商城和淘宝商城的崛起已经说明了这个现象,只是现在大家都还太年轻了,给他们一点时间吧。
&br&&br& ——补充 ——
&br&&br& 看到我的回答得到这么多赞同,颇有些不好意思。上面我的回答,其实更多是在理解为什么这种情况在中国比较多见,但必须看到,未来还是属于能够更好挖掘用户数据的公司。正如知友@黄益贺 在下面的评论中所说:
&blockquote&推荐算法之类的投入需要时间和资本,可能无法一下产生很大的效益,但长远来看却是绵绵不绝的,能构成核心竞争力。这个选择会相对痛苦。而利用你说的那个客观原因(价格敏感+逛街心态)却能很容易就策划出大声势的活动来冲量,短期好看,尽管粗放不堪。人都是倾向于做自己擅长的、容易的事。就这么简单。&/blockquote&
我一直期待看到一个角度,但没有人提到,只好自己来补充一下了—— 推荐算法是亚马逊能够将用户价值最大化的根本,这我完全赞同。 中国网商热爱做活动,与技术底子不够,对用户数据的分析不够,意识落后,等等原因,都有关系,这些我也很赞同。 不过,我增…
网上这部电影影评很多,由于看了太多影评,担心一不小心化用了别人的观点,所以,这里不写影评,只说几个情节,由于只在影院看了一遍,所以写的也不详细,抱歉。&br&&br&事实上,这类电影要从技术角度去分析,总是能够找出无数漏洞。即使影片有专业的顾问,也无法解决真实性与戏剧性之间的矛盾。但是《毒战》仍然是同类型影片中拔尖的一部,可能有人会觉得《边境风云》也不错,但是我告诉你,《毒战》强在它触及了中国大陆电影的一些边界。当然,我们不能怂恿别人去做烈士,但一个有这种勇气的人,总是可敬的。&br&&br&如果中国电影审查是用一条红线画成的警戒圈的话,那么《毒战》又将这个圈撑大了一点。虽然彻底打破是不可能的,但能尽量撑大一点总是好的。而那些游走在警戒线边缘的电影,总是要冒点风险的,这点风险可能让整部电影血本无归。&br&&br&好了,下面是剧透时间。&br&&br&第一个镜头出现的是人体藏毒的客车,看镜头是整车的人体藏毒,包车运送,孙红雷也在上面,是卧底。&br&&br&这明显不合理,在银幕之外,这种情况是绝不会出现的,正确的做法是在收费站直接包围被控制车辆,换驾驶员,把车开走,抓捕整车的人体藏毒就是这么简单。因为车里的那些人是不敢也不能剧烈运动的,不要说毒品,任何人身体里塞进一块红砖那么大体积的物体,是不方便剧烈运动的。何况是毒品,一旦那两层避孕套破损,神仙也救不了他。何况很多是直接吃到胃里的,本来避孕套就被胃酸腐蚀的差不多了。&br&&br&第二是在医院排毒的时候&br&&br&细心的人可能看到女警官喊:毒破了;然后镜头上一个男人口吐献血……我见过两次嫌疑人毒破,都是心如刀绞在地上打滚,但是不见吐血的。我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吐血的,就算现实里没有,电影里这么处理也很正常。&br&&br&第三是审讯古天乐的时候&br&&br&我看到一个牌子“严禁刑讯逼供”。关于这个镜头,我看到豆瓣上已经有人注意到了,为了不重复别人的话,我就说一句政治不正确的客观事实:不会刑讯逼供的美国警察不是好美国警察。&br&&br&我不是在这里自鸣得意,说我以前干过什么,事实上我对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有诸多反思。但我现在说的是客观事实,因为很多时候,千钧一发,时间错过五分钟,可能一个团队几个月的辛苦就瞎了,&br&&br&可能会有对无数人产生非常危险的后果,这个时候有效的方法只有一个,你用不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刑讯逼供的客观事实,对于这个事实,只能说你是为了自己变态的虐待倾向去用刑,还是为了案件侦破效率去用刑。当然,有人会问,如果对你家人用刑呢?我最讨厌“如果是你家人……”这类问题,我们讨论的是客观事实,不是在争辩这件事的合法性。&br&&br&真正的审讯都不会老实的把你拷在椅子上,那是最后做笔录和按手印的地方,基本到到了那里的人,都是已经招了的,因为那里有摄像头。但是审讯不会在那里进行,茫茫公安局,还找不到一个没有摄像头的地方?&br&&br&还有是值得表扬的地方,看片子之前,我一直担心毒贩会不会用iphone,用的话实在倒胃口。可喜的是,毒贩用的是安卓,虽然网秦的广告很大。至于为什么贩毒不用苹果,这不用解释了吧。&br&&br&至于书孙红雷闻闻古天乐的手,就知道这是个制毒的,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几率不大,制毒的人手上确实有味道,但是凭这个判定制毒,有点过分神化了。况且,按照电影里古天乐以吨为单位制造毒品,早就是毒枭级别的,谁还亲自去碰制毒配剂?&br&&br&第四是跟踪目标好几天,没时间下车撒尿的警察。&br&&br&这个情况我们遇到过,但是我们一般都是越野车,直接跪在车里,用农夫山泉的瓶子一套,安全、舒适、卫生、环保。很少有女兵,我不是歧视女性,这样的案子除非迫不得已,一般不会让女性上场的,体能和反应速度确实不在一个水平面上。所谓迫不得已,就是对女嫌疑人搜身、假扮毒贩钓鱼,这些时候可能会有女性参加,其他时候基本没有。我曾经就与一个女兵假扮男女朋友在各大娱乐场所走了好几天,但是从来没有与女兵一起去抓过人。&br&&br&第五就是枪战&br&&br&电影为了警匪实力的对等,除了那个哑巴外,全部用的是手枪。这明显不科学,事实上,这样在市区办案,最少得配79微冲,更猛的是八一,现在是九五。不然遇上像哑巴那样拿五六半自动步枪开外挂的,你连还手余地都没有。值得夸奖的是,这片子的枪战场面非常真实,没有花架子动作和特技,本来枪战就是这样,你来我往。哪有子弹都飞来了,一个动作就能躲开的道理?但很遗憾的是,最后我看到有人躲在车门后面,这不是早几年就有人科普过的常识吗?杜琪峰不上网吧。&br&&br&第六,震撼闪光弹使用不规范。&br&&br&震撼闪光弹在封闭空间内,能够让一个人在三秒之内失去视觉和听觉,但是这部电影里只在最后使用了一下,我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全程都在为他们着急,警方战术很多失败的地方,也许是我站着说话不腰疼。&br&&br&至于警用装备,呵呵,可以参见公安部第X研究所。
网上这部电影影评很多,由于看了太多影评,担心一不小心化用了别人的观点,所以,这里不写影评,只说几个情节,由于只在影院看了一遍,所以写的也不详细,抱歉。事实上,这类电影要从技术角度去分析,总是能够找出无数漏洞。即使影片有专业的顾问,也无法解…
-&br&刚从农村回来,几天的农村生活也让我反思很长时间。下面我来简单的回答下知友们提的问题,问题的答案皆是与村里及镇上的老百姓们聊天得来,希望对大家了解现阶段的农村有一定的帮助。&br&&br&&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梁星玫& data-hash=&6ea12ac075dbbd& href=&///people/6ea12ac075dbbd& data-tip=&p$b$6ea12ac075dbbd&&@梁星玫&/a&&br&&br&村子小,人又少,网吧倒是开不起来。不过,镇上倒是有一家网吧,来这家网吧上网的主要是附近几所学校的学生,不过近几年随着周围学校学生人数的减少,网吧的生意也可以用惨淡来形容。&br&&br&网吧的首屏内容是江苏一家工厂的招聘广告,工资 2000,包吃住。对于小镇的人们来说,2000 的工资待遇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来上网的学生们,要是大学没考上,往往也会选择到类似的工厂去打工,甚至于有的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就选择出去打工。&br&&br&网吧的默认浏览器是 360 的安全浏览器,首页自然也就是 &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在网吧里,男孩子们玩游戏的居多,像什么英雄联盟啦,穿越火线啦都是较为热门的游戏。女孩子们则喜欢逛逛 QQ 空间,偶尔也会去看看自己偶像明星的小道消息,她们对此似乎乐此不疲。&br&&br&农村的男女比例应该是接近 1:1 的,至于网吧里的男女比例,我数了下,在 4 月 5 日下午 3 点的时候,是 9:1。&br&&br&站在镇上唯一的一家网吧门口,打开微信,使用 “附近的人” 功能,最近的一位用户离我有 7 公里远,看了下他们的个人介绍,又加了几位好友,简单的聊了之后,发现这几位微信用户应该是镇上的学生。&br&&br&不久前,县城与小镇之间通了公交车,这给小镇带来了极大的变化。老人们开始喜欢在早晨的时候结伴坐上公交车到县城的公园去转转,中午到了饭点的时候再做公交车回来。每一班公交上,总能坐上满满一车人。人们也开始习惯到县城里去买衣服和家电,而放弃在镇上购买,镇上的不少商家早已不再做生意了,有的选择出去打工,有的则选择改行了。走在小镇的街上,人流量比往年少了许多,多是一些老年人,衣服则是偏深色,以素色为主。&br&&br&在村里或者小镇上,厕所、路牌、指示牌大多是纯文字,较少数使用简单的图配汉字。&br&&br&村里没有电信、联通、移动的营业厅,不过对于小镇的营业厅来说,主推老年人手机,&b&强调价格便宜、通话信号好、喇叭大(有些老年人耳朵不方便)&/b&等等。&br&&br&&br&&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Anna G& data-hash=&1325e2fdde299b696b46f102e982ff35& href=&///people/1325e2fdde299b696b46f102e982ff35& data-tip=&p$b$1325e2fdde299b696b46f102e982ff35&&@Anna G&/a&&br&&br&现在,城市里的房价已经超出了大部分来城市打工的农村家庭的承受极限,所以,对于大部分农村的男孩子而言,到了结婚的年龄,他们通常会回村把自家的房子翻修一遍,买上一些现阶段农村结婚所流行的三大件,电冰箱、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然后去女方家里提亲。少部分在城里赚了钱的,倒也会选择在城里买房,把户口安在城里。&br&&br&现在的村子里,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存在。所以,年轻夫妇要几个孩子通常由他们第一个孩子的性别所决定。如果第一个孩子是男孩,他们通常不会选择生二胎。如果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大多数家庭会选择生二胎。不过,颇为古怪的一点是,通常第一胎是女孩的,第二胎也大多数是女孩。我统计了下,在我们这一带,头胎是女孩,二胎还是女孩的概率超过 80%。&br&&br&外出打工的年轻夫妇们,如果有了孩子,在孩子 5 岁前(上幼儿园前),通常是自己带着,但是到了上学的年纪,通常会交给自己的爸妈带着,而自己则会去打工给孩子赚学费。&br&&br&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村里的人们还是会选择把自家的孩子放到村里的小学去读书。可是,近几年,在村里读小学的越来越少。家里没钱的,就把孩子送到镇上去读。有钱的呢,则会把孩子送到县城里去读书,通常爷爷或者奶奶会跟着小孩一起去陪读。据说,去年的时候,村小学只有一名学生了。而现在,村小学已经撤了,成为了历史。&br&&br&我们这一带的人们,喜欢去江苏的昆山以及苏州一带打工,去北上广打工的较少。所以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通常能看到挂着 “苏” 字的牌照行驶在街头。&br&&br&对于村里的人们来说,很少会有人在城里找媳妇,大部分会托亲戚在附近的村里找一个合适的。对于村里的人们来说,大家大多都清楚对方的家底,所以也不会要多大的彩礼,不过为了图个喜庆,通常会要个 16888 元。家里有钱点的,会给个 88888 元。&br&&br&我们这似乎很少有年轻人离婚的,一般都是床头吵架床尾合。毕竟,日子不还是要过嘛,这个处不好,下一个也未必啊。&br&&br&近几年,你在村子里很少能看到 15 岁到 50 岁之间的人了,他们要么城里上学去了,要么就是出去打工了。男人们通常会去工地干活,女人们则会去一些工厂干活。留在家里种地的大部分都是 60 岁以上的老人们了,这几年农村里也没人养牛了,于是他们就自己花钱买了犁地机。但是,&b&更多的农田则是荒废了&/b&。现在镇上建了个养老院,村里的五保户便住了进去,相对而言,他们在里面过得比以前更加舒适。&br&&br&&br&&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申泽灏& data-hash=&bb0e2f5eba1a44f0281e& href=&///people/bb0e2f5eba1a44f0281e& data-tip=&p$b$bb0e2f5eba1a44f0281e&&@申泽灏&/a& ,&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YARS& data-hash=&a7d0de3386cae343cd7d8& href=&///people/a7d0de3386cae343cd7d8& data-tip=&p$b$a7d0de3386cae343cd7d8&&@YARS&/a& ,&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机语& data-hash=&79acd6d7d19e6d8f7b4c1176bcbd6310& href=&///people/79acd6d7d19e6d8f7b4c1176bcbd6310& data-tip=&p$b$79acd6d7d19e6d8f7b4c1176bcbd6310&&@机语&/a& ,&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伊织崇子& data-hash=&01b85fa6ae31a48bcea48e& href=&///people/01b85fa6ae31a48bcea48e& data-tip=&p$b$01b85fa6ae31a48bcea48e&&@伊织崇子&/a& ,&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宇轩& data-hash=&f2d875504aacbefa2bcd1e2a33b94a3a& href=&///people/f2d875504aacbefa2bcd1e2a33b94a3a& data-tip=&p$b$f2d875504aacbefa2bcd1e2a33b94a3a&&@宇轩&/a&,&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董观钊& data-hash=&7291d0aec3dd36ec93f26e& href=&///people/7291d0aec3dd36ec93f26e& data-tip=&p$b$7291d0aec3dd36ec93f26e&&@董观钊&/a&&br&&br&对于村子里的老人们而言,电脑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产物。他们不知道什么叫电子商务,什么是物流。但是,如果你对他们说在网上买东西,他们大多会略知一二,这通常是从家里的孩子们那里听来的。不过,教会村里的老人们从网上买东西的难度不亚于中国足球在世界杯上夺冠。&br&&br&村里还留在家里没出去打工的,大多是 50 岁朝上的老人了,对于他们来说,想买点东西多数会让自己的子女带。若是一些家庭必需品则会到村里或者镇上的小店里去买,这样也能打发时间,不必到网上购买。(&b&这里,我问过村里及镇上的不少爷爷奶奶们。我说假如有一种途径可以让你们更方便、更节省时间的购买衣服、鞋子等东西,你们愿意尝试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我说,他们买东西,享受的是和店家讨价还价的过程、享受的是同一起买东西的爷爷奶奶们的闲聊,对于时间,他们是最不缺的了。&/b&)&br&&br&以前老人们同子女联系,通常座机就能解决问题。现在年轻人为了联系方便,大部分都选择给自己的爸妈买上一台老年手机,不需要有上网功能,只需要能打电话、能收短信、铃声够响亮就成。这样的手机通常的价位在 400 元左右,牌子则是我无法辨认的品牌。虽然价钱似乎不贵,也没有 APP 这些新鲜的东西,但是每当我询问其手机是谁买的的时候,老人们总是一脸高兴的回答,是自己的孩子送的。&br&&br&清明的时候,村子里的老人们通常会去自家的茶山摘茶,早上 6 点出发,中午 11 点再回来。通常一个上午能摘 1 斤半的茶,茶除了留下自家喝的,大部分会选择卖掉。20 元一斤卖给小贩,小贩再转手 30 元卖给商家,至于之后是如何流转的,我个人就不是很清楚了。&br&&br&村里的娱乐不是很多,广播算一个、电视也算一个。我们所不屑的新闻联播,是老百姓们对于外界消息的主要来源。这几年村里种地的百姓是越来越少了,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出去打工,村里的地有不少已经荒掉了。当然,有失必有得,村里的风景是一年比一年好,空气质量也是越来越好。&br&&br&现如今的农村,养鸡的也开始变少了,土鸡蛋大多是不会卖的,留着自家吃或者招待客人。&b&市场上所流通的所谓土鸡蛋,大多数是假的&/b&。&br&&br&&br&后记:&br&&br&4 月 4 日晚上,住在亲戚家的我,无意中抬头看到了头顶上那片美丽的星空,我忽然之间有一种恍然隔世的感觉,上一次抬头看看头顶这片星空似乎是在高三高考前夕。在农村的这几天,没有网络,每天晚上 9 点睡觉,早上 5 点起床,生活习惯突然正常起来之后发现,只要不给自己找借口,想要改变,真的很简单。&br&&br&燕子来了又去,草木枯了又荣。小村的生活还是伴随着缈缈的炊烟,在每一个日出与日落中缓缓前行。最后,希望这篇文章对您了解现阶段的农村有一定的帮助。&br&&br&备注:&br&&br&文章背景是在安徽省舒城县下面的一个小镇,这里多山,近几年交通才逐渐便利起来。农民近几年外出打工居多,经济条件较差。县城总人口 102 万(2010 年末数据),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 6000 元(2012 年末数据)。
-刚从农村回来,几天的农村生活也让我反思很长时间。下面我来简单的回答下知友们提的问题,问题的答案皆是与村里及镇上的老百姓们聊天得来,希望对大家了解现阶段的农村有一定的帮助。村子小,人又少,网吧倒是开不起来。不过,镇上倒是有一家网吧,…
------- NOTE -------&br&本题下,匿名知友关于骑士精神的阐释,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回答,希望大家多去赞同他,而我的回答只是一个基本的历史普及,远不及那个回答的分析质量高,我在本题下作个第二,就很开心啦。谢谢知乎,谢谢大家~~
★,:*:?\( ̄▽ ̄)/?:*?°★*&br&__________________&br&&br&当然是有区别的。&br&&br&我给 &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维克多& data-hash=&ebd7ffe7d5feedbe9afcb003bf396852& href=&///people/ebd7ffe7d5feedbe9afcb003bf396852& data-tip=&p$b$ebd7ffe7d5feedbe9afcb003bf396852&&@维克多&/a& 的回答做个补充:这不光是古希腊。&br&&br&《冰与火之歌》(包括其改编的电视剧《权力的游戏》)是基于英国中世纪历史框架的虚构奇幻作品,其中涉及到大量城堡、爵位制度、剑术、骑士,这些东西都和英国有着更强烈的联系。[ &i&参见:&/i&&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权力的游戏》里大都是英国口音?&/a&]。&br&&br&事实上,在几乎任何一个文明的古代,都是只有名而没有姓,古英国如此,古希腊如此,古意大利如此,古中国如此,古日本亦如此。&b&名,即个人的 ID;姓氏,即血缘或宗族。&/b&&br&&br&但在中文里,姓和氏的来源是不同的。上古社会是母系,「姓」是女字旁,以及&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4%25B8%258A%25E5%258F%25A4%25E5%2585%25AB%25E5%25A4%25A7%25E5%25A7%259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上古八大姓&i class=&icon-external&&&/i&&/a&都从女旁,皆是此因。&br&&br&氏则是姓的分支,因为人口增加了,姓太大了,队伍不好带了,cover 不住那么多人了,就开始取氏。在封建制,氏只有贵族才有,什么是贵族呢?有封地的。谁有封地呢?王的家属,叔伯兄弟,还有辅王打下江山的人。而到了秦,灭了所有分封国,自己也不分封了,于是封建制结束,中国进入中央集权的帝制,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教科书中称「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年」是错误的说法。&br&&br&封建贵族获得&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6%25B0%258F%23.E6.AD.B7.E5.8F.B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氏&i class=&icon-external&&&/i&&/a&有几个来源,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来源就是以封地(或国,或邑)的名称为氏。而各个封地里的平民是没有氏的,生下来就取个名字好了,反正大家也不会乱跑,乱跑的成本也比较高。但如果不同氏里名字相同的两个人相遇了怎么办呢,就说我是哪个哪个氏的谁谁谁。&br&&br&文艺复兴大神 Leonardo da Vinci 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芬奇城的列奥那多。有时候,某个地的人多了,光说 XX 城的 XXX 也不够区分了,于是再把老爸的名字(对,老爸也是没有姓的)放里面。达芬奇的全名是 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芬奇城皮埃罗家的列奥那多。&br&&br&《冰与火之歌》亦是如此。&br&&br&&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鄭紫陽& data-hash=&db5b79ba68faa5b0594941c& href=&///people/db5b79ba68faa5b0594941c& data-tip=&p$b$db5b79ba68faa5b0594941c&&@鄭紫陽&/a& 老师提到,《冰与火之歌》里面已经有 Houses,即他们的姓氏。是的,但那是贵族姓氏。平民是没有的。《冰与火之歌》的背景是仿英国中世纪的虚幻时空,而英国平民是到了中世纪结束了才开始有成型的姓氏体系。&br&&br&所以,报名头的时候,对于贵族来说,就是报上血统「XX 之子」。对于平民来说,就是报上来源地(或属地)「XX 城的 XX」。对于平民来说,如果在本城/本地活动,也可以说我是「XX 之子」,这和「东门张铁匠家的狗蛋」是一个道理。&br&&br&而现代大陆的「我爸是 XXX」,呃,这就不需要我论证了吧……&br&&br&【参考】&br&[1] Wikipedia |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English_surname%23Surname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nglish name&i class=&icon-external&&&/i&&/a&&br&[2] Wikipedia |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Medieva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iddle Ages&i class=&icon-external&&&/i&&/a&&br&[3] Wikipedia |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Song_of_Ice_and_Fire%23Writing_proces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 Song of Ice and Fire&i class=&icon-external&&&/i&&/a&
------- NOTE -------本题下,匿名知友关于骑士精神的阐释,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回答,希望大家多去赞同他,而我的回答只是一个基本的历史普及,远不及那个回答的分析质量高,我在本题下作个第二,就很开心啦。谢谢知乎,谢谢大家~~ ★,:*:?\( ̄▽ ̄)/?:…
总的来说,广州的戏剧市场还是比较惨淡的。&br&首先, 是没有好的本土剧团。大的演出组织还是有的,广东省话剧院、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什么的曾经还是不错的,只不过原来是吃财政的钱,没竞争,所以无论演出理念还是水平都相对落后。虽然现在有的都企业化改制了,但是依旧是惨淡经营。&br&其次, 是本土戏剧的产量低。一年到头,没几部新戏出来,这跟没有好的剧团是相关的。整天等着外地或者国外的剧团来演出毕竟不是个事。&br&再其次, 是观众的缺乏。戏剧观众是要靠演出组织培养的,要把观众的审美层次和习惯按照自己演出风格进行培养。而广州的演出组织没有做好这样的工作。观众有空了更愿意去看电影,没有观看戏剧的习惯。去年11月份我去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看台湾表演工作坊的《宝岛一村》,买的是80块的山顶票,结果因为前面坐不满,被主办方请下来,安排坐到了价值800块的前排座位。可见观众的缺失是个多大的问题。&br&再再其次,与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有关系。老百姓都忙着挣钱,过上比较好的物质生活,但文化消费的意识不是很强。他们更愿意拿钱去吃好喝好点。当然,随着年轻群体成为有收入的群体,这方面有些改善。这一点不只是广州,深圳也是一样。据说一般明星都不愿意到深圳开演唱会,因为再大牌明星的场子都坐不满。&br&虽然现状不容乐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广州是一个非常大的潜在市场,只不过未被开发出来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尽管票房收入不及北京上海等地,但很多剧团巡演时依旧把广州作为重要一站的原因。广州有着发达的经济基础,巨大的人口数量,这些人或他们的后代都是戏剧的潜在观众。
总的来说,广州的戏剧市场还是比较惨淡的。首先, 是没有好的本土剧团。大的演出组织还是有的,广东省话剧院、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什么的曾经还是不错的,只不过原来是吃财政的钱,没竞争,所以无论演出理念还是水平都相对落后。虽然现在有的都企业化改制了…
这个问题我得好好回答。&br&&b&
共同点:&/b&TED“令人惊讶的动机科学”中讲到,微软曾花重金聘请专家在规定时间内编写出一本百科全书,后来无疾而终,但维基百科却在不花钱的情况下办到了。这是因为,维基百科激发的广大网友的参与创作欲望,远非给几个专家的金钱能比。&br&
同维基百科相似,豆瓣、果壳和知乎最优秀的地方同样在于,它们都吸引了一群优秀的人,激发它们的创造欲望,为网站提供高质量的内容,而这批优秀的人会吸引更多相似的人,形成自己的社区文化,从而使网站壮大。它们都是应用“动机科学”的典范。&br&
那么,这些网站激发网友辛苦码字的“动机”到底是什么?&br&&b&
外在的动机&/b&,是网站设计的网友给予的直接反馈。“赞”、“推荐”、“粉丝数”和“评论”。这些反馈构成了创作的外在强化物。很多人都会记得写一篇文章,获得很多“赞”时的独特感觉。“赞”的背后,是被尊重、得到承认和影响力,虽然虚拟,同样让人沉醉。&br&&b&
内在动机,&/b&除了自身的创作冲动,一个网站能吸引优质粉丝,一定是它激发了你隐隐之中对自己的想象、期待和深刻的身份认同。它提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提示通过你创作、浏览网站内容,及与网站其它成员之间的互动完成。一些大而杂的社区网站之所以衰落,是因为它只提供信息,却没法提示,你是什么样的人。而另一些小网站,原来有清晰的身份辨识度,但随着用户的大量涌入,这种身份辨识度越发模糊,最终引发老用户的焦虑和流失。&br&&b&
不同点:&/b&豆瓣、果壳和知乎最大的差异,在于它们所激发的身份认同不同,因此吸引的人也不同。如果用一种理想身份来表示这三个网站,豆瓣、果壳和知乎对应的分别是:&b&“文艺青年”&/b&、&b&“科学家”&/b&和&b&“思想者”&/b&;如果用一个词来表示这三个网站的核心内容,它们对应的分别是&b&“情感”&/b&(文艺的本质是情感)、&b&“知识”&/b&和&b&“观点”&/b&;相应的,它们所激发的动机分别是&b&“情感交流”&/b&(难怪会变成YP圣地,YP也是情感需要一种嘛),&b&“知识传播”&/b&和&b&“观点分享”&/b&。&br&&b&豆瓣的情感流稍微有点远&/b&,我重点说说&b&果壳的知识流&/b&和&b&知乎的观念流&/b&之间的区别。我在果壳上注册的帐号要早于知乎,但几乎没怎么上过,相反,在知乎倒是逐渐成了活跃用户(真的,虽然我答题不到100)。虽然果壳一直致力于产生和传播有趣的科学知识,我所受的知识训练也应该跟果壳更亲近些,我却更喜欢知乎。这是因为,知识是死的,但观念是活的;知识是外在的,但观念是自身的;知识告诉我们答案,但观念却让我们思考问题;更重要的,观念融合了我们自身的经历、感悟和由此沉淀下来的人生智慧,它是灵活的知识,是有思想的情感,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无法复制。而在回答中阐述观念的过程,也正是提醒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期待成为什么样的人“ 的过程。真实的世界,远比科学家所看到的大,我们在其中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也远比科学知识所能解答的复杂和广阔。有时候我们提问,并不是为了获得准确答案,而是为了获得某种认同和回应。&br&
谢天谢地,我不用照搬各种知识。我在知乎表达观念,也吸收观念。这,是我喜欢知乎的原因。&br&&br&&br&p.s:&br&1. 关于知识和观点的区别,我和知乎的&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湖玛 Humar& data-hash=&4a2c676ac0c5aff& href=&///people/4a2c676ac0c5aff& data-tip=&p$b$4a2c676ac0c5aff&&@湖玛Humar&/a&
交流过这个问题。知乎认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似乎是提供独特的知识。我觉得观念比知识更广阔,更有吸引力。&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黄继新& data-hash=&b6fb0b7b9c680& href=&///people/b6fb0b7b9c680& data-tip=&p$b$b6fb0b7b9c680&&@黄继新&/a&,我觉得你们应该设计的广告词:“我们不止提供知识,我们提供观点”。&br&&br&&br&2. &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20eb55decfbe6080aceb& href=&///people/20eb55decfbe6080aceb& data-tip=&p$b$20eb55decfbe6080aceb&&@采铜&/a& 的这篇答案,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知乎上的「名人」是如何写出高质量答案的?&/a&能告诉你知友写高质量答案的核心动机,也告诉你观念如何通过融合答题者的自身智慧而超越知识,哪怕是可靠或者有趣的科学知识。&br&&br&3. 和豆瓣比,知乎也有情感内容,但是知乎情感内容的代表是&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a1d971fb698b6& href=&///people/a1d971fb698b6& data-tip=&p$b$a1d971fb698b6&&@朱怡婧&/a&这样的,或者&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f5cb85b181cf109d2d9c3& href=&///people/f5cb85b181cf109d2d9c3& data-tip=&p$b$f5cb85b181cf109d2d9c3&&@maggie&/a&这样的。你可以比较下有阅历有思想的情感和豆瓣文艺风的区别。&br&&br&4. 知乎为什么最终会变成观念集散地而不是知识集散地?因为最终吸引我们来提问的,一定是和我们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那些近的知识,而不只是我们对遥远知识的好奇。而这些问题通常只有观念,没有确定的答案。
这个问题我得好好回答。 共同点:TED“令人惊讶的动机科学”中讲到,微软曾花重金聘请专家在规定时间内编写出一本百科全书,后来无疾而终,但维基百科却在不花钱的情况下办到了。这是因为,维基百科激发的广大网友的参与创作欲望,远非给几个专家的金钱能比…
感谢maggie姐邀请。我以前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御姐控,从未喜欢过比自己小的女生。不过自我剖析之后的结论是,所谓御姐控只是一种幻象,我只是喜欢女生心智成熟、善良美丽温柔聪慧,而女生通常要二十&del&五&/del&岁以上才能发展出这些特质。好在现如今接近中年,带有御姐气质的女生——那些独立、自信、敏感、敬业、懂得照顾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辐射正面能量的女人们——已经不乏比我更晚出生之人了。&br&&br&我总觉得应该找到另一个与我相当的灵魂,能比肩而立,互相尊重,携手前行,而不是去考虑谁该听谁的话,谁更依附谁多一些——但小女生很少会有这样的想法,似乎在感情角色上更倾向于被男人支配,我不太清楚这是女性性心理的必经发展阶段,还是社会传统在女性童年时代灌输的暗示所导致,其实也没有太多兴趣去了解——能产生这样情感需要的女生,基本都是御姐,或者应该反过来说,希望能有这样的感情关系的女生所散发出的气质,就是御姐范。&br&&br&女人也能经济独立、政治独立、肩膀坚实、值得依靠,是人类社会向更好的方向进化的标志,说这就是“男性化”,角度太过狭隘。人有权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把这种选择和性别挂钩,正在越来越没有意义。我倾向于相信,一个更为公平有保障的社会,要比一个龌龊残暴的社会产生出更多御姐,个人观察似乎也印证着这种信念——欧洲的小女孩们在中国男人看来许多都很早熟——不仅仅是外形而已——她们十几岁时的思维举止就已堪比中国大陆二十几岁,高中毕业刚满十七就怯生生但义无反顾地去公司做实习 / 学徒的大有人在,反过来国内不乏女生年过廿五仍旧觉得自己是个孩子,对学校之外“社会上”的事情充满恐惧。&br&&br&虽然有冒犯众萝莉控以及众萝莉的危险,我还是想说,“身娇腰柔易推倒”的总结,是对于女性的物化,在萝莉控看来,女人是血肉填充的抱枕,能够对话的玩物。而且和萝莉相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关系保障以及微调上面,任何有点事业心的男性都会觉得痛苦。
感谢maggie姐邀请。我以前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御姐控,从未喜欢过比自己小的女生。不过自我剖析之后的结论是,所谓御姐控只是一种幻象,我只是喜欢女生心智成熟、善良美丽温柔聪慧,而女生通常要二十&del&五&/del&岁以上才能发展出这些特质。好在现如今接近…
昆汀当然是大师。&br&必须写长一点。&br&&br&大字去掉,只说师。不如来重新认识一下什么叫“好的老师”。&br&是“更能启发人的人”,还是“集大成的人”?&br&分析就不分析了,举几个例子:&br&&br&关于昆汀,吉隆东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是这样说的,"确实厉害。昆汀他解决的是创作本身的问题。这和以电影故事为目标的拍摄是截然不同的。昆汀根本不考虑电影。往往说昆汀取到了B级片的精髓,那么B级片的精髓是什么?就是很喜欢拍但不考虑拍得如何的人。因此,昆汀没有作品,只有草稿。所以他永远是一个作者,而非圆融的集大成者。"&br&"原来创作可以这样。"他从电影创作的最低点开始影响人。从电影感官的最基本点开始启发人。启发的都是“业余的作者”而非“专业的工作者”。&br&&br&第二个说法。通常说昆汀讨喜。深受屌丝喜爱,因为屌丝喜爱粗浅的低级趣味。&br&而实际上趣味并没有高低之分,不是说大师就是高级、深层次,学生就是低级、浅层次。有趣就是有趣本身,不是别的。这也是为什么喜欢昆汀电影的人要么神秘地坏笑一下,要么自顾自地傻乐。这个时候,严肃的人就会很抓狂,“不知所谓,你们在笑什么?”&br&如同民科和学院之间,永远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称昆汀为“鬼才”的人,是把他当孙猴子看待的。并没有人喜欢被别人叫"鬼"。鬼佬、鬼子、鬼脚七?《被解放的占哥》最后也问过一句,"这黑鬼是谁?"&br&其实这是一个认认真真正在试图填平鸿沟的作者。&br&鸿沟填平了之后会怎样?会扩大视野。&br&扩大什么视野?打第三个比方。&br&比如你说生活。这时候有人就会端出一些大师的见解,“生活就是……”等等等等。看起来还真是那么回事。问题是,你说的都是里面。&br&里面?&br&生活的边上是什么?生活的边上的边上是什么?&br&这就像写作上的卡夫卡。这个草稿作家,永远追逐思维和文字的基础意义,反而恰恰阔展了写作这种行为的边界。&br&昆汀这种趣味从哪里来的?经常听记者传一个传说,“昆汀看录像带无数。”&br&但我也看碟无数,你也看片无数,怎么什么也没看出来?没看出来边界。所以傻笑分两种。&br&那么我们知道“业余作者”的人群有多庞大了。“业余”现在是主流的创作方式。在这里,诗意往往来自卑微的地方,语言反而来自字与字之间的缝隙,光影恰恰出现在角落的边缘。&br&&br&因此,盲流祖大作为歌星左小诅咒而出名。&br&演员姜文作为导演而出名。&br&导演贾樟柯却作为动态影像作者而闻名。&br&上上上届的戛纳评审团主席也有一个说法,“在表现美国人民爽快的性格特征方面,昆汀的电影是唯一一个做到了。在表现中国人民模糊的性格特征方面,贾樟柯的电影是唯一一个做到了。”&br&&br&这也不是一家之言,金基德说,“在配乐方面,我就服两个人,库布里克和昆汀塔伦蒂诺。我一直在向他们学习。”&br&&br&什么叫“好的老师”?是“更能启发别人的人”,还是“自己集大成的人”?&br&用大学老师再举个例子。&br&几年前有个北大老师拿林语堂跟鲁迅做过一个对比,从作为老师的角度对比。话可能说的有点毒,“林语堂的门下,往往是主动放弃了独立思考能力的猪头,他们不是学生,而是享受被老师用学问做心理按摩的公子们;鲁迅的门下,却可以出像萧红这样的人,这样的学生在某个方面甚至可以超过老师。”&br&&br&今年的《被解放的占哥》太棒了!不但把自由用直率的方法解剖开了,还分成好几层地发泄了愤怒,最后一脚踏进主流。跟姜文的《让子弹飞》可以作为哥们儿影片一起看待,但比《让子弹飞》拍得更加水到渠成,编剧也更流畅,全片无尿点。杰米福克斯这次做为被解放的惩罚者,比当年《低俗小说》里知识分子一样的审判者塞缪尔杰克逊也更简单直接。这个如果不拿大奖都太不应该了。&br&奖励,应该颁给启发者。&br&&br&现在后脑勺终于不再疼了。这种直白的事情,不如趁机彻底讲明白。&br&以上不过是现象,接下来才是原因。&br&所以现在开始这个贴会变长,很长,也不酷,甚至有些烦人。如果是爽快人就别往下看了。&br&&br&&b&重复《此时此地》&/b&&br&&b&知道现象不如知道原因&/b&&br&我们要得太多,速度太快,每天我们接收的信息可以比以前的人一辈子接收的都多。我们看到的也更多,知识量和理解力随时都面临挑战,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分辨到底什么是真的。除了现象和数字,我们不关注任何东西。转一圈回来问的还是那个问题:谁知道的数量比较大?或者两年后谁还屹立不倒?完全成了纯粹的体育竞技。那么以“高大全”来评判人和物是有问题的。&br&当世界走在了头脑前面,产生了一种动物式的本能反应。我们大脑运作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思考变得过时,我们所做的只是接收和反应。我们不必把事情搞清楚,在我们搞清楚之前结果就已经出来了,我们必须从媒体上获知结果。&br&就像我们走在海边,看到漂亮的贝壳就拾起几颗,或者在沙滩上捡几粒有意思的小石子,当我们看到一把历经几百年的椅子时,会感到好奇,通过它能感受到古人的姿态、想法,但不要因此崇尚它、炫耀它,它除了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外,不会有什么真正的价值。&br&那么用现象来回答现象是越走越远的。因为只会造成现象更多,也就是信息的深海化。就像网络,就像用百度知道和维基百科来回答问题。这样对认识本质并无任何帮助。&br&比如我一个同事是这样说的,“情感在昆汀的大马戏里,属于出来客串一下,就像他本人一样。你纵向看他的片,就知道他追求的是什么了。“&br&这样讲,看起来是时尚的。&br&但反过来,应该是这样:&br&昆汀的形式,是他整个电影语言装置的屋子,血浆、骂人、絮叨、打断也好,都围绕着他对感情的终极追求,都是他感情的一部分。&br&“感情”。&br&&br&&b&三观与三观尽毁&/b&&br&如今事情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昆汀曾经是个流氓,现在成了艺术家。&br&昆汀他几乎没有要表达的。如果说要表达的话,那就是说这个事情是可能的。在更多的情况下,他自己同样很迷惑,愿意通过一个行为,比如牙医马车上摇晃的牙齿,或者是血浆事件,去经验一种可能性,经验和生活是不能分开的。&br&这人的电影有一个特点,就是留下余地和可能,我们认为这叫自由。他不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让趣味、让情绪回到基本点,这就有了最大的自由,因为基本点是不可能去掉的,除此之不应该再添加什么。&br&&b&如果我们把昆汀看作一个文字作者,一个作家。判断就再明显不过了。你不觉得整个文学里都缺少一种&/b&&b&“&/b&&b&简单、直率&/b&&b&”&/b&&b&的类别吗?&/b&两千年来,整个文学被修辞大师们牢牢霸占着。莎士比亚也罢,博尔赫斯就博尔赫斯,没有问题吗?“所有的作家都被文字害了。”确实如此。&br&把字扫开。&br&在一个镜头里,可能只需要一盏灯、一张坐椅、一个人说话就能具有神采,具有不可磨灭的痕迹,为什么你非得做出别的象征呢?为什么非要加一个意外?为什么非要突然有人敲门打破他的自言自语?这种情节设定都是盲目的。人的情感不是可以策划的,它有自己的方式,就像猫下一步的去向,我们无法预知。&br&如果人们很积极地生活,它必然产生意外;如果是颓废地生活,它必然产生困惑。一个人如果有愿望去经历新事物,他人是挡不住的。&br&自从处女作开始,昆汀始终是被世界认可的艺术家。这是为什么?&br&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人影响他。他看过不少录像带,我们也看过不少片。但他避免走走过的路,说说过的话,能在做每一个新片时,提出新的看法。这种企图心是无法代替的,让人尊敬。&br&从全球化的评判视角来看,昆汀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向世界总结了美国人的特质和生活状态。关于《无耻混蛋》和《让子弹飞》的讨论,也曾经是是让政府产生了警惕的当代艺术阵地。政治波普嘛。不稀奇。都搞烂了。不稀奇吗?别忘了中国电影连个政治波普都没有呢,只知道说爽了。&br&当然他们不会同意我们这种谈论方式,他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他的作品,这跟他是怎么样想的也有很大距离。&br&茄子就茄子,不是别的。你认为茄子是茄子,是由于你知道番茄什么样,或者黄瓜什么样,才能确定茄子是什么样,茄子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茄子。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认识,都来自于与其他事物的关联。他基本上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当然别人怎么看跟他也关系不大。&br&新浪潮之后没有太多像样的电影大师,大多缺少对“情感”的一个清楚的认识。&br&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谁从我们身边经过,如果不干脆点将会面临什么样的事情?这些问题没有搞清楚,只以为票房高筑或者受人尊敬就非常得意。普遍来说人人皆可,缺少基本的态度,观念比较混乱。虽然电影已经走过百年了,从最初的影画戏,到新浪潮,再到现在所谓的商业时代,如今的导演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位置和职责,回避别人曾经用过的风格,创造出属于本地的、和个人经验有关的风格体系,这个体系可以很小,在整个作品中,只需要说清一两个问题就很好了。&br&精确不是电影中的高标准,它往往是在故弄玄虚。无论拍摄、建筑、室内设计、写作,还是说话,都会有细节,有方式,有条理,有情感,这是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是精细的,也可以是粗犷的,这些并不是评价的标准。电影的好坏是在于你是否具有基本的情绪,它来自于你的世界观,你的修养,你对事物的基本判断。在表达中最缺少的其实是常识,包括大到善恶、对错,小到表情、语速、腔调的判断。&br&常识。“常”是基本,“识”是见地。&br&&b&常识。就是你对基本的见地是什么。&/b&就像和尚到了辩论的最后环节,说,“来,我要看你的见地。”&br&杂志里没有见地,只有信息。当我说到杂志的时候,指的是所有杂志,包括一切名记专栏。&br&通常我们会在杂志上看到一些影评,有些看起来似乎写的还不错。但杂志本身是一种有问题的东西。它有一种肤皮潦草的基本特征,就像搜索,就算你把所有肤皮潦草的东西收集起来,也无法得到一个真知。&br&微博限制字数,一方面是爽的,另一方面是不爽的。所以我们看到微博是信息点很多的一种平台。但你在知乎这个网站里就能写得很长。因为有些打破沙锅答到底需要非常大非常大的空间才行。&br&&br&无疑昆汀不喜欢现在的主流电影。现在的主流电影没有真正的情绪,不是为情绪而拍摄的,没有情绪的电影里没有真实的人。我们小时候不喜欢深刻,因为深刻是麻烦的。我们长大后不喜欢粗糙,因为粗糙是无质量的。过去我们上厕所时,只需要出门走出几十米,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解决。人是逐渐走向文明的,但文明会有认知的问题,如果一个高大全精的东西,从表达的基本点上就出了问题,对人的影响将是难以退回的。&br&&b&直白的事情最好直白地讲。愤怒的事情最好愤怒地讲。纠结的事情最好纠结地讲。&/b&&br&如果20年后的气候,本身就是“雾霾天“,你不愤怒吗?&br&暴力的好处就在这里,对这种影响的愤怒,也是让我们难以冷静的。在一种“坏基本”的笼罩下,事实上很多问题不是越辩越明,打一架可能更好。&br&&br&&b&基本与不基本&/b&&br&这样的电影令人喜欢,想做事就做事,想半夜做事就半夜做事,想吃饭就吃饭,一切都很自由,也很方便,是一个有弹性的空间。&br&例如我们用“简约”来形容,这像是一个医学词汇,就像是“糖尿病”、“肾炎”之类的,这个词让人讨厌。&br&但我们比较喜欢“简单”,用明白的方式有效地去处理一件事,直截了当。因为昆汀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人,也许我们也一样,遇到的事情都不需要用大量的知识和智慧的头脑,这样我们就会很幸运,需要高智慧的事,我们都不会遇到。&br&电影和观念表达所涉及的事情也都是相当简单的,只需要凭直觉和最朴素的手段就能完成。基本的材料、基本的处理方式就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就像做菜,我们不需要将所有的调料全混进去,也许只用清水一煮,也会很可口,因为菜本身所包含的气质、色彩、味道是阳光、空气、土地给我们的。从这个角度讲,昆汀的形式乱炖从感受上反而是不乱的,另一些导演比如斯皮尔伯格的条理,从感受上反而是乱炖的。&br&家中猫狗很有地位,它们比我们更像主人,它们在院子里的架势常常激起我们对这所房子更多的好感,它们不可一世的态度,似乎在说,这里是我的地盘。这是波普或者说屌丝精神的精髓。很少有人能达不到这个境界。但也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境界。自由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样,这是我根本想不到的。&br&情绪是奇妙的,它是一种含义。很多人认为处变不惊的情绪最理想,其实这并不重要,愤怒有愤怒的味道,絮叨有絮叨的味道,重复有重复的味道,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特征,都有它的可能。&br&把自己想要说的话说清楚,那就不要让观众把这块屏幕浪费了,这是电影从业者应该珍惜的地方。这样,工作者才可以说我不太在意公众的评价,因为我是公众的一部分。&br&很多事情,都应该是做完之后才知道的。比如拍了电影之后,才知道自己是个导演;喜欢玩,做了些东西后,人家说他是艺术家;因为他爱说话,别人说他与潮流和时尚有关……但这一切都是发自他最基本的需要,因为他是个人,所以要思考,不想掩饰自己的看法。&br&我们更需要那些现在年富力强的导演和作者,他们将有更强的生命力,更多的可能性。将走向更基础的边界。之前的人有些很好,但过去就过去了,停在那了。&br&自我实际上就是相信自己,相信生命本来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抵抗后天的教育、理想等等一切,它的作用是强大的,每个人都一样。&br&昆汀非常代表现在的人,现在的美国人,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学。&br&&br&关于谈转行的问题。&br&如果:没有计划、没有方向、没有目的。有人会说,这怎么能行呢?但实际上,这样是重要的,他可以投入到我喜欢的事情中,因为没有障碍,不会被套住。&br&把手上的跟电影有关的事情做完之后,就一个也不做了。因为他不喜欢这个套,他可以去做别的,他完全可以做一件让他失败点儿的事情,这个成功让他觉得丢脸。是这个行业的“差”,才让他成功的,那还在这个行业里混什么呢?得赶快拔出脚来。再也不做和电影有关的事情了,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说,叠个小纸人啊,在湖面打个水漂啊。比如饮食,它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一会儿时兴吃粤菜,一阵儿又时兴吃川菜,但每个人不会让自己的味觉随着饮食的潮流而变化,因为我们总有自己喜欢吃的那口菜,喜欢喝的那勺汤,当每个人都能把这件事情弄清楚时,这才是一个有意思的世界,才会有人肯定地说,我喜欢什么。&br&&b&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认为&/b&&b&“&/b&&b&基本点&/b&&b&”&/b&&b&很重要,达不到基本点,人和创作就都有问题;越过了基本点,我们认为是&/b&&b&“&/b&&b&有这一号&/b&&b&“&/b&&b&的。&/b&&br&而自由这个基本点的好处就在这里,你那样说你有把握,我反过来说我也有把握。&br&&br&如果所有的人都在盲目地追求一种笼统的方向,这个世界会变得很无聊。生活是每个人走向自己的地方,在自己愿意的心情中去做事情。做回自己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因为经过如此多的斗争、磨难、贫困以及思想的禁锢、教育的堕落、美好的衰败,现实已是千疮百孔。尽管做一回原来的自己很难,但也的确重要。&br&&br&这些不是我写的,如果是我写难免颠三倒四。只是把艾未未的一篇《此时此地》个别地方改动了一下,因为他说的比我要好。&br&标记做在这里。以后再看。&br&&br&&b&这个贴写起来太过瘾了,再加长一些。&/b&&br&一个,是对“基本”的常识。&br&另一个,是我们为什么会管一些电影叫“艺术电影”?&br&&br&“基本”是意思和感情的最小单元。现在概念太多了,解释意思变成了一件很麻烦的事情。现在感情太复杂了,表达清楚也变成了一件复杂的事情。&br&你必须不断用一个意思去解释另一个意思,永远加长下去。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感情也是这样,我们只好去叠加无数的微表情,最终成为难以治愈的城市病,知识分子病。&br&编写《新华字典》的工作组非常了不起。用最简短的话讲清楚是第一要求。另外一项工作就是例举,到底是例举基本词汇还是例举常用词汇?这非常纠结。如果有一本最干净的《新华字典》,它只写下最基本的字,列下最基本的词。我们认为它将是可以定义世界的。&br&《康熙大字典》和《牛津大字典》则是反面教材,试图列举所有完全不可能,这是两件徒劳无功的东西。&br&基本应该是表达一切的标准。因为基本本身就是标准。所以我们更多的智力最好用来感受和研究什么是基本。这样一来,我们来定义好电影和好导演就有了根本性的办法。好比现在有个词叫“独立”。独立制片、独立精神。加法是没有好处的,比如我现在把这个东西写这么长,这不过是宣泄,而“泄”是废物。&br&独立是减法。&br&有人说减到最后不就减成0了吗?是的。但别忘了0也是一个东西。并不是什么也没有。所以我特别不同意把昆汀的电影称为叠加和混搭了一些元素的电影。里面的任何一项元素都是可以被减掉的,不信你就一项一项减,减到最后减不掉的那个,就是感情。这就像苹果手机,减到最后减不掉的那个,是个按钮。&br&而显然,并不是很多创造都经得住这样减,更多的造物,减到最后是什么也没有的。因为它们是生造的,并非来自自然界,来自人,是这个地球上不该存在的垃圾。&br&&br&用“商业”和“艺术”来区分电影的类别毫无道理。&br&这个电影是不是拍得很艺术,我们就看它是不是很显然在表达感情。&br&这个电影是不是拍得很商业,我们就看它是不是并非以表达感情为目的。&br&原因很简单,没有任何玄虚,因为商品无感情,人有感情。&br&那么撒狗血的感情呢?比如《妈妈再爱我一次》。既然都说了是洒狗血,你又怎么能叫它是真感情呢?&br&昨天电视上又放一遍《盗梦空间》。&br&为什么诺兰的电影已经拍得那么好了,胶片质感、数理逻辑、情感胶着和各种意想不到都有。但我们仍然认为还差些东西?缺席的东西,就是没有强烈的感情。&br&常有人劝告我说,“做评价或者说观点的时候要注意保持中立。”&br&但显现“中立”不应该是唯一的判断方式。如果它是唯一的,那么就连中立这种方式也是纳粹的。&br&&br&&b&这就是人,当你真实的感情明确了,其它是不重要的。&/b&&br&&b&不如我们来把事情往最简单里说吧。&/b&&br&&br&今年众多的奥斯卡大奖热门电影里看过三部,&br&虎头蛇尾的《少年派》,虎背熊腰的《林肯》,和虎头虎脑的《被解放的占哥》。&br&哪个词印象最深刻?是虎头虎脑。&br&《少年派》为什么是虎头蛇尾的?因为情绪并不饱满而且确实并不饱满。&br&《林肯》和《占哥》放在一起看是有意思的,恰恰这两个故事都是解放黑奴。&br&最终我们发现,故事是不重要的。故事道具场景表演什么的是不重要的。情绪产生的时候它们在哪儿?这个重要。&br&为什么迪卡普里奥扮演的庄园主是迷人的有魅力的?为什么再迷人也是该死的?&br&非常棒!自由极其重要,而昆汀让我们得到一个直截了当的理解。
昆汀当然是大师。必须写长一点。大字去掉,只说师。不如来重新认识一下什么叫“好的老师”。是“更能启发人的人”,还是“集大成的人”?分析就不分析了,举几个例子:关于昆汀,吉隆东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是这样说的,"确实厉害。昆汀他解决的是创作…
&b&这是一个我特别想回答的问题,拜托大家不要跟我抢。&/b&&br&&br&用《Lens》封面上的话先答一句:凡是懦夫躲避的,我们就热烈追上去。&br&拜伦用这句话歌颂海盗,传扬他们在海洋上开疆扩土的彪悍精神。&br&&br&新疆人王澍有过很多传奇段子,说过很多话。大凡新疆人如果没有去卖切糕的,就都会比较厉害。王学兵、段奕宏也是,当然还有李娟和吉隆东。&br&王澍有一个故事:&br&“有朋友跟我讲,等我钱赚够了,再老一点,我也要像你这样理想主义一回,做些真正自己想做的东西。但我就想,等到那个时候,他的精神、看法都已经变了,变到已经不知道本来‘自己’是什么样子,又如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东西呢?”&br&&br&今天这个问题是:有什么“好”。我们这个地球上有条基础逻辑叫“没有完美”,有人为了保持中立而说了一些“不好”,这答非所问。&br&王澍的好显而易见,不用深思熟虑后再谨慎做答。&br&图就不贴了,网上有的是。&b&我们确实可以这样讲:中国现在的建筑设计师分两种,王澍是一种,其他人是另一种。&/b&(这句话一定会惹到建筑设计师们,看到别生气啊。)与我国绝大部分建筑设计师不同,他是一个从根上思考的人,这让他穿越回到了几个无法被否认的“基本”点。解决了几个重要的根本性问题。&br&不好意思看来又要写长了。&br&&br&&b&民居经验,就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房子&/b&&br&普遍认为王澍的建筑设计是中式的。好吧,当然应该是中式的。因为它们来自中国人的居住经验。一个中国人,从中国的泥土里长出来,然后生活在中国,在中国的历史上做建筑设计。我倒了,怎么应该不是中式的?&br&现在更多的中国建筑设计师是西式的。很洋气哦,因为如果你的经验是建立在学校、学校里西方建筑设计的理论上、建立在组团全球采风的旅行里,建立在我国规模化的城市改扩建工程中。那你必然也是西式的。&br&这里有两种经验。一种是向下挖的,艰苦一点,一挖就是5000年;另一种是全球飞的,时尚一点,20岁算起,飞到退休大概是40年。&br&就算走遍世界我们这里也有个好处,就是中国的土很厚。王澍了不起,挖出来了中国人非常写意的民居经验和美感。这个从民国之后就是断掉的,而且在中国大批当代建筑设计师的大力推动下,慢慢在世界建筑设计界被忘掉的东西。这些沉睡在我们脚下的经验很奇妙,建筑上看来,它是一种轻巧的厚东西。&br&完蛋又加长了。&br&&br&&b&神似祖先&/b&&br&这是《实话实说》当年的策划人郑也夫写过的一本书,有时候被贬为民科邪典,也有人说极有见地。一本用业余视角写的《生物进化论》,非常棒。王澍也说自己永远想做“业余的”建筑,他说他的专业应该是哲学和古诗词。&br&郑也夫跟王澍的观点是接近的。这跟他们的生活经验也有关系,大凡这样的人都很宅,在家憋的,憋着憋着就会不断思考。从胡思乱想到盯着一个东西狠命想。&br&经验也是基因演化的重要部分,不但我们貌似祖先,而且我们在行为上更加神似祖先。就算我们不追求神似,最终也必将神似。~~听起来像《我的中国心》啊。&br&王澍不喜欢看上去的中国建筑。古时候的政府大楼他不喜欢,古时候的地标建筑他不喜欢,认为故宫、黄鹤楼不是为人居住而建的,所以谈不上生活功能。雕梁画栋跟今天的形象工程没有区别。&br&要找到祖先如何生活,在民居里。我们不清楚他的研究历程是怎样的,道听途说的传奇我也不感兴趣。很明显的事实是,无数仿制的中式古典建筑一塌糊涂,头顶上戴着官帽的北京西客站一塌糊涂。&br&因为神、神采、精神,都在不同时代人的生活需要里,然后形成生活经验,再形成生活空间的美感。这个时间过程中,需求改变了,经验沉淀了,美感上升了。神似祖先和貌似祖先高下立判。&br&王澍的设计追溯了中国民居里自然而然形成的那些东西。&br&总结来说,设计建筑是过度的,设计房子是刚好的。&br&10000个追寻建筑的人成了潮流中人,1个去追寻祖先的人反而拥有了“独立精神”,这多搞笑。&br&但搞笑不重要,原因很重要。&br&好吧,我太罗嗦,下面最后一段,也是最重要的一段。&br&&br&&b&所以,是当道的艺术&/b&&br&王澍和另一些国外知名的建筑设计师,走进了当代艺术的领域。&br&很多人解释什么是当代艺术。简单,当代艺术就是当道的艺术。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br&有人问,现在怎么没有哲学家和哲学著作了?&br&现在的哲学家都在理论物理、生物学、行为经济、和当代艺术界。&br&因为哲学(或者说智慧)表达的载体变了,以前主要靠文字,而艺术品是现在哲学的主要表达容器。非常浓缩,就是一眼,一个感受,比写大厚书强太多了。换句话说,现在的艺术家等同与以前的哲学家。并且进步了,以前勤动脑,懒动手。而现在整个身体都开动了。当代艺术整个是哲学界的,在以前,艺术的总体地位要低得多,基本在手工界。有个故事是王澍教过学生先从做小板凳开始学建筑。&br&简直了,鲁班再世吧。&br&&br&以前西方的排序大概是这样:哲学&文学&音乐&建筑&手工艺(绘画等)&br&所以就有这样的优越感的说法,“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当时,这已经是高抬建筑了。它的地位,是下一品的“土木工程”。&br&王澍则说,好吧,土木工程就土木工程,那就从土里开始做起。&br&现在排序发生了很大变化。&br&变成生物学的地位是统治性的,基本超过了物理。基因和个体被反复提到,美国整个硅谷也都在提倡动手的重要性。新的创造观来自手上。手感太重要了,甚至比动脑重要,有手感你才能有属于你个体的经验。&br&这是彻底毁三观的。之前通常认为人区别于动物和造物,在于脑。而现在认为这个感知元件事实上是人的整个身体,你自己的整个身体。而且与螺丝钉不同,每个都不一样,地球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br&现在打开的,是完全陌生奇妙的大门。&br&这个极其重要,需要我们突破一个“常识”的瓶颈,才能估计未来。&br&人的整个身体,是作为一个完整神经元出现的。从前认为身体是信息接收器,大脑是处理器,这个认识落后在远古了。&br&生命很重要。所以悉达多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没有说有个好脑胜造七级浮屠。&br&这样看来,来自历史的王澍的设计,同时又是科幻的。&br&&br&今天,不管作为一个艺术作品,还是作为一个哲学观念,建筑恐怕是最大的实体容器了。这个就非常过瘾了。我们看到很多知名的实验建筑,美的、丑的、怪的,基本都各自是一个完整的哲学过程。很多是过程,而不是结论。&br&哲学有时提问,有时庸人自扰,让人烦躁,有时古怪。因为这东西是智慧,是思维快感,不是肉体快感。肉的那种就建议去看快乐大本营,或者去拉斯维加斯直接找洋妞约炮。&br&&br&其实现在,建筑设计师整个是被世界溺爱着的,按理说我不必再为他们增加吹捧。&br&这时候就要说到王澍一个更加重要的“基本点”。也是用建筑专业眼光看待就反而会说不到点上的东西。前面说过,生物学领域的东西。&br&如果说哲学和“中国”只是王澍的思维和文化偏好罢了,剥掉这些,还有什么?&br&我们要说,王澍的设计也仍然是霸气测漏的。&br&&b&他的空间有力感,无处不体现着 “男人,就该是个带把的。” 这条本能真理。&br&这个更加重要。&/b&&br&&b&当更多被溺爱的建筑设计师只是习惯了撒娇。&/b&&br&&b&而一个人皱着眉瞪着眼把废砖旧瓦砌起来。非常彪悍。&/b&&br&他人在学校里,但这种思考却是野生的。不装空调是不是可以迫使我们习惯自然风?楼梯高低不平是不是才是我们在土地上行走的经验?思考很值钱,如果能让别人也思考就更值钱。&br&&br&&b&如果有一天象山校区能盖到天安门对面去,完美。&/b&
这是一个我特别想回答的问题,拜托大家不要跟我抢。用《Lens》封面上的话先答一句:凡是懦夫躲避的,我们就热烈追上去。拜伦用这句话歌颂海盗,传扬他们在海洋上开疆扩土的彪悍精神。新疆人王澍有过很多传奇段子,说过很多话。大凡新疆人如果没有去卖切糕的…
我觉得尊重女性应该是两方面的,一个是对女人作为“人”的尊重,一个是作为“女人”的尊重。&br&&br& 女性只是作为人类性别的一种,所以首先是作为“人”的一种尊重。作为独立的人,就有她应有的权利和应该得到尊重的人格。比方说人都有为自己生活做出决定的权利,都有不被他人奴役的权利,都有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养活自己工作的权利。所以女性作为人,当然也有这些权利,她们应该有自己的工作,为自己的生活做出决定,而不是什么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些最基本的作为人的权利,理应得到尊重,而不管你是什么性别。&br&&br& 还有一个,就是被作为“女人”的尊重。我不同意一些极端的女权主义者的观点,要求磨平男女之间的差异,这是混淆了对人的尊重和对女人的尊重。虽然都是人,但是男人和女人在染色体上就开始存在很大的差异了,染色体的不同,从而决定了男女生理上的不同,进而决定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等各种社会学方面的不同。所以,男女是肯定存在很大不同的,而尊重对方的前提,是先了解对方、理解对方。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女性生理上,身体含水量是比男性低的,全身的脂肪含量与肌肉含量比是高于男性的,所以跑的最快的是男人,跳的最高、最远的也是男人,这些差距是生理上就决定的,没办法磨平。所以,在碰到灾难的时候,首先让妇女和儿童逃生,这就应该是一种基于生理差异的对女性的尊重和对人类下一代的爱护,而不应该要求所谓“男女平等”的去争夺机会,由此衍生出的“女士优先”也就是对女性的尊重了。在思维方式上,女性偏重感性,男性偏重理性,这是大规模样本的统计结果,是有显著差异的,所以在相关职业上,你也不能强求所谓男女平等,确实有些职业就是有性别差异的。另外,因为女性生理(她们有月经期、孕产期、哺乳期,男性都没有)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她们更相信直觉更感性),所以女性相对更容易缺乏安全感,更容易受到攻击和伤害,所以像“老婆就是用来被宠的”这种话,也应该体现了家庭中丈夫对妻子的尊重,这不是性别歧视。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强弱、好坏的分别是人为定义出来的,不能因为你的思维被人为定义的东西束缚干扰了,就给性别的差异也戴上强弱、好坏的帽子。承认这种差异,才是一种尊重。&br&&br&===================================感谢的分割线===========================&br&女性含水量低于男性,之前的写错了,感谢&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4ba8ceedf5df0d25506ca& href=&///people/4ba8ceedf5df0d25506ca& data-tip=&p$b$4ba8ceedf5df0d25506ca&&@刘学博&/a&、&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fd63bfd6157& href=&///people/fd63bfd6157& data-tip=&p$b$fd63bfd6157&&@李飞来&/a&、&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ceae7c749b81b71acb3828& href=&///people/ceae7c749b81b71acb3828& data-tip=&p$b$ceae7c749b81b71acb3828&&@李訄&/a&、&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fe71a58a4b0b2cbc5685& href=&///people/fe71a58a4b0b2cbc5685& data-tip=&p$b$fe71a58a4b0b2cbc5685&&@一二&/a&指出。
我觉得尊重女性应该是两方面的,一个是对女人作为“人”的尊重,一个是作为“女人”的尊重。 女性只是作为人类性别的一种,所以首先是作为“人”的一种尊重。作为独立的人,就有她应有的权利和应该得到尊重的人格。比方说人都有为自己生活做出决定的权利,…
谢邀。&br&一开始不知道题主说的高水平是有多高就没回答,现在大概知道了题主的意思了(详见评论)就发表下个人观点。友情提示,可能回答会有点中二,另外高不高手,每个人心中的标准也不一样,我是拍照是偏fine art的&br&&br&数码相机的普及,强大方便的后期软件,使得&u&现在的摄影比以前那个时代容易学太多太多了&/u&。DR比胶片时代大,曝光比胶片时代简单,直方图/景深能预览,拍的好不好即时预览,不好再来过就是了……这在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光曝光一项就足足要好多年经验。&br&现在一般人的摄影无非就2个最重要,一个是构图一个是PS,这2个没法从相机的进步上占到便宜。&br&构图门槛低的一塌糊涂,无脑按黄金分割比来不会错到哪里去的。&br&PS才是举足轻重,化腐朽为神奇。没PS的话马上水平差距更看不出来了(毕竟后期也是摄影的一部分)。&br&&br&题主说的那两位,我觉得稍微用心点学摄影一两年学到这水平很正常,还&b&远远&/b&轮不到说天赋的程度。本身又有点PS基础的话学到这个程度甚至有点理所当然。设计出身的人的话更别说了。如果没有,那我觉得是这个人学习不用脑,不思考,没观点。&br&像题主提到的那两位,基本都是街拍,那连布光/前期创意准备环节都没了。说难听点很多时候基本就是按个快门然后回家PS。弄个胶片味点的色调,想难看都都难。(当然很多时候也不见得多出彩)大部分群众就是喜欢小清新/胶片味。这年头手机用个app都拍出那么多好看的照片了……这次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有一部分还是用Iphone4拍的呢。这年头摄影多好入门显而易见了。&br&&br&摄影基础技术的重要度在日常摄影中不断弱化的今天,要么拍别人想不出的东西(理念、个性、创意),要么拍别人拍不到的东西。用我老湿的话说就是,拍拍照谁都会。日常扫扫街出点烂大街的照片的人我是不承认是高手的。
谢邀。一开始不知道题主说的高水平是有多高就没回答,现在大概知道了题主的意思了(详见评论)就发表下个人观点。友情提示,可能回答会有点中二,另外高不高手,每个人心中的标准也不一样,我是拍照是偏fine art的数码相机的普及,强大方便的后期软件,使得…
2244 人关注
319 个回答
1289 人关注
307 个回答
75661 人关注
748 个回答
791 人关注
1887 人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寂而不寞的歌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