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北方农村房屋设计图用木材建造的房屋比混凝土结构房屋更能…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房屋建筑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房屋建筑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0|
上传日期: 20:38:1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房屋建筑学》复习思考题答案.DOC
官方公共微信木框架房屋的主要优点及在中国的主要应用方向/木材家园/材料集成/中国建筑装饰材料网
&您现在的位置:&
木框架房屋的主要优点及
在中国的主要应用方向
建筑节能的理念已在国内宣传多时,并获得业界与消费者的普遍认可。不过这一理念何时可在国内建筑界推广尚无定论,这源于存量巨大的建筑建材产品并不具备节能的效果,而建楼盖厂这些工作又无法不采用传统的建筑建材。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建筑不节能的问题呢?行业中有专家指出,木框架房屋或者会成为建筑节能化的突破点。
&&& 一.轻质木框架建筑的主要优点
a.防震性能高,最多可抗7.5级地震;材质轻,不易伤人。
b.施工工期短,2个星期即可完成主体建筑。
&& &c.节能效果好,比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节能10%以上;材料可重复使用。
d.外观设计多样化,比混凝土结构的外观毫不逊色。
e.防潮性能好。
f.舒适性能好,易于添加隔热层。
g.防火性能强,木框架被用来做墙体并不暴露在外面,木质材质墙体外面带有防火材料,如石膏板等。
&&& 二.木框架技术在中国的主要应用
&&& (一)平改坡工程
A.为什么要平改坡?
&&& 平改坡是在建筑结构许可的情况下,将现有的低层或多层平顶楼房改建成坡形屋面。坡顶一般采用双坡和四坡的形式,在实现上考虑平视,俯视,仰视等不同的视觉效果。平改坡主要针对一定时间内不会拆除且不易进行大幅改造的老式平顶楼房。
&&& 建筑物平改坡的优点:
1.有效解决建筑物屋顶漏水的问题。
2.极大美化建筑物的外观。
3.在建筑物顶部增加一个空气隔热层从而减少建筑物取暖和制冷能耗。
4.在对城区的旧式房屋进行景观改造工程时,采取本办法可以极大缩短工期并降低改造成分,避免整体拆迁安置,在极短的时间内即可以极小的成本完成景观改造。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同时,无论是在保温,隔热方面,还是在降低能源消耗方面,甚至提升居屋市场价值方面让改造房的住户得到极大的实惠。
B.平改坡工程在我国的应用
1999年,上海市政府率先展开了大规模市政旧房屋顶改造项目,通过在平顶的旧公房上加盖斜坡屋顶以改善原有房屋的漏水问题,同时美观建筑并提升其节能性能。自此之后,北京、青岛、天津等各大城市都相继开始了旧房平改坡工程,同时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探索一种新型更优异的屋架系统来完善现有的轻钢平改坡体系。木桁架屋架结构重量轻,对地基承载小,相比钢制梁架长达4~6周的繁琐复杂的安装工期,木桁架在短短10天即可完成屋架安装,施工期间对居民打扰极小,这些无与伦比的优势都吸引着各地各级政府和开发商的目光。
&&& 使用木桁架做平改坡工程的优势:
1.节约成本,经济划算
&&& 木桁架屋架应用于砖混结构住宅
&&& 根据一项专业机构的研究显示目前在中国市场,建造木桁架屋顶和混凝土屋顶成本大致相当。事实上,木桁架屋顶建造真正节省成本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其建造速度快,楼盘封顶时间和销售能相应提前,进而缓解开发商的融资压力。
&&& 木桁架应用于平改坡工程
&&& 通过对同济大学的木桁架平改坡试点项目的成本分析,发现木桁架平改坡比钢结构平改坡成本上节约最多可达15%。另外,该项目中采用了加拿大结构材加上普通国产胶合板,建造时间短,节约了人力成本。
2.建造速度快
&&& 木桁架屋架应用于砖混结构住宅
&&& 木桁架由于能在工厂事先设计和预制并批量生产所以能够节省大量在工地现场的施工时间和金钱。同时,安装木桁架的过程非常便捷且无需特殊的机械设备。一般来说,木桁架屋顶的建造时间大概是混凝土屋顶建造时间的三分之一,这一点在首创集团的北京温哥华森林项目中的到有力明证。普通混凝土屋顶的建造是一个劳动力密集,且需要长时间湿作业的过程。而建造木桁架屋顶则全无此类担忧。
&&& 木桁架应用于平改坡工程
&&& 最近在青岛完工的木桁架平改坡项目仅用了2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而一般钢结构平改坡需要将近6周或更长的时间。
&&& 最近在同济大学内完成一栋木桁架平改坡试点工程采用了木剪力墙替代&平改坡&工程普遍采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卧梁,避免混凝土湿作业,缩短施工时间,加快施工进度。该项目中木结构女儿墙的整个施工周期只用了2天时间,如采用通常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女儿墙则需20多天。
3.高强度经久耐用
&&& 在全球,每年有几百万的家庭选择现代木结构建筑为自己安家落户,而其中大约一半以上的房屋选用了木桁架屋顶系统。这一屋顶系统在北美、欧洲、日本和韩国非常盛行。结构等级材与现代木结构建造技术相结合,就能建造出比传统钢结构更稳固的木屋架结构,而且完全满足抵抗台风、暴雨、大雪甚至是抗震的需要。三角形木屋架可以有效地分散应力作用,从而大大降低了结构不牢固的风险。在世界地震多发带如日本,木结构以其高强度和耐用度是最风靡的建筑形式。由于木桁架可事先在工厂预制和设计,保证了木桁架昂的统一规范及最后的工程质量。国外的事实证明,如果设计安装到位,木桁架屋顶能够使用70年以上的时间,满足中国政府的规范要求。事实上在北美,房龄超过100年的现代木结构建筑比比皆是。经过中国权威部门的反复论证和试验,使用木桁架屋顶系统完全符合《中国木结构设计规范》(GB),是适合中国市场特殊要求的优秀的建筑系统。另外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木桁架屋顶能够被建造在5层及以下的混凝土结构房屋上。
4.设计灵活
石材石雕:陶瓷社区:
设计指北:施工准备:
门窗华章:建筑华章:
木桁架屋架应用于砖混结构住宅
&&&&如果您需要建造结构复杂的屋顶,则木桁架屋顶系统是您的不二选择,因为相比混凝土屋顶其优越的设计灵活性能帮助您更快,更经济的完成复杂结构屋顶的建造。
&&& 木桁架应用于平改坡工程
&&& 木桁架的高强度-重量比使其适用于大跨度屋面,能满足不同旧房形式的改造需求。《中国木结构设计规范》(GB)严格规范了木桁架屋顶的结构模拟计算、构件设计、承载力及扭曲效应计算。
5.节能降耗
&&& 在中国,将近三分之一的能源消耗被用来建筑物的取暖、制冷和照明。随着中国经济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同时,建筑行业的节能降耗已经成为中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降低能源消耗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期一份由清华大学发布的研究报告明确指出现代木结构建筑从建筑能耗及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能耗上来说都是最为节能的建筑系统。木桁架屋架系统作为现代木结构建筑的一种应用能简单,有效地安装隔热层,并获得优异的保温性能。玻璃纤维棉隔热材料能方便的安置在屋顶天花板上,保证了室内居住环境的冬暖夏凉。木材由于其蜂窝状结构具有数以百万计的小气孔,所以其本身就是天然的隔热材料。软木的隔热性能是混凝土和石材的10倍,钢材的400倍。根据清华大学2006年一项名为&中国木结构建筑与其它结构建筑能耗和环境影响比较&研究指出从整个建筑生命周期来看,生产木材建材所消耗的能量远远小于生产混凝土和钢材所需的能量。
&&&&6.绿色建筑系统
&&& 现代木结构建筑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原因很简单,因为现代木结构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能有效节约能耗,而木材作为唯一可再生的建材取自于可持续管理的森林,保证了我们没有对森林资源造成任何破坏。更有证据显示,居住在木结构建筑中让人更感觉温暖舒适。
7.快捷干净,减少扰民
&&& 木桁架屋架应用于砖混结构住宅
&&& 木桁架在建造过程中施工现场干净整洁,能给客户留下很好的印象。
&&& 木桁架应用于平改坡工程
木结构平改坡施工速度远远快于钢结构平改坡,没有湿作业的施工现场也非常干净整洁,由于没有重型机械设备,现场噪音污染也较少。综上几点,和轻钢结构相比,木桁架平改坡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影响非常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建筑方案。
&&& (二)直接建造各类轻型木框架房屋
1.各类独栋别墅,联排别墅,双拼别墅等各种高档居民小区,如北京波特兰花园小区。
2.木框架技术还可以用于建造5层之内的公寓楼房(根据我国的木结构房屋设计规范)。
&&& 3.较大规模的商业和公共建筑物。例如,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林木产品研究基地加拿大林产工业技术研究院(Forintek),其占地9300平方米的办公及实验用建筑物即是大规模使用轻型框架结构的范例。
中国建筑业协会材料分会
&北京金建经济技术服务公司&&主办
&京lcp备&&&主题:为什么美国不造钢混结构的房屋,全是木头房子?
泡网分: 54.528
帖子: 8694
注册: 2001年08月
结果龙卷风全卷走了
作者相关热贴:
&浏览:31231&&回帖:220 &&
泡网分: 44.913
帖子: 7029
注册: 2005年05月
我也想了好久这是为什么呢?
泡网分: 37.759
帖子: 4471
注册: 2004年08月
原文由 happypig 在 22:29发表
为什么美国不造钢混结构的房屋,全是木头房子?
结果龙卷风全卷走了 此话从何说起?911被撞塌的房屋也是木头房子吗?
你看到被风吹走的房子,可不是什么“木头”房子,那是复合材料的。
泡网分: 42.029
帖子: 4131
注册: 2002年07月
我觉得是传统加上木头多, 2,3个木匠就能把房子盖起来, 反倒是钢筋水泥不好找
泡网分: 31.415
帖子: 5372
注册: 2005年12月
主要因为便宜
第2盖起来方便,自己找几个帮手就能盖
泡网分: 28.239
帖子: 7010
注册: 2006年04月
据说是因为钢混的贵,木头或轻钢那种便宜,建得也快
我一直在想的是隔音问题
泡网分: 30.498
帖子: 1813
注册: 2003年05月
不过美国地震应该没有日本多
泡网分: 4.088
注册: 2011年02月
原文由 CLKxxx 在 22:41发表
据说是因为钢混的贵,木头或轻钢那种便宜,建得也快
我一直在想的是隔音问题 钢混便宜,商业的全是钢混得,均价比住房便宜,当然,商业的结构更简单。
泡网分: 37.018
精华: 1帖子: 1729
注册: 2001年12月
泡网分: 22.142
注册: 2005年03月
被卷走的大多数是小别墅类型的房子,这种房子在美国可以做到工厂化生产,现场拼装,省时省工(和砖砌的比)。另外材质不全是木头,有钢,铝合金,钢板,保温板,木头等多种材料组合。上海好象也有做此类小别墅的工厂。
泡网分: 14.059
注册: 2005年10月
八十年代去美国,看到人家都是住别墅,感动人家真奢侈。正好我们住的hotel旁边有个工地,就好奇去看看。这才发现,美国的别墅都是木头房子。重点是立好几个支柱,墙就很简单,里外各一层石膏板,中间放玻璃丝棉。房顶没有瓦,是油毡,不过是彩色的,有花纹,看上去与瓦差不多。这样的房子有好处,地震不会压死人。我想主要是美国人少地多,树木多,木头房子容易盖。
泡网分: 54.528
帖子: 8694
注册: 2001年08月
原文由 wszheng 在 22:37发表
此话从何说起?911被撞塌的房屋也是木头房子吗?
你看到被风吹走的房子,可不是什么“木头”房子,那是复合材料的。 那钢混的抗风总比复合的强多了吧
美国又不是没钱造钢混的
泡网分: 24.649
帖子: 7916
注册: 2008年03月
原文由 CLKxxx 在 22:41发表
据说是因为钢混的贵,木头或轻钢那种便宜,建得也快
我一直在想的是隔音问题 优点是造价低, 建造速度快, 保温性好, 抗震好
缺点: 怕火, 水, 隔音别提了, 隔壁干什么你听得一清二楚
泡网分: 2.424
注册: 2009年11月
原文由 yailai 在 22:51发表
被卷走的大多数是小别墅类型的房子,这种房子在美国可以做到工厂化生产,现场拼装,省时省工(和砖砌的比)。另外材质不全是木头,有钢,铝合金,钢板,保温板,木头等多种材料组合。上海好象也有做此类小别墅的工厂。 苏州就有小区都是这类木头别墅的,一个叫“御花园”,另一个叫“清湖丽景”
泡网分: 35.682
帖子: 7718
注册: 2007年07月
钢混结构需要大量的现场人工 支模板 绑钢筋 浇筑 养护 拆模板 清理表面
而在美国 人工费是最贵的
所以以预制结构为主 比如木结构 钢结构
工厂制造 现场组装
最大限度节约人力开支
泡网分: 24.92
帖子: 2638
注册: 2005年03月
记得前两年无忌有个帖子深刻讨论过这个问题的.......
泡网分: 24.649
帖子: 7916
注册: 2008年03月
原文由 二等民工 在 00:35发表
记得前两年无忌有个帖子深刻讨论过这个问题的....... 能否找出来看看?
泡网分: 218.536
主题: 1676
精华: 6帖子: 57648
注册: 2000年12月
BASEMEN那层是砖还是水泥的吧。
泡网分: 15.488
帖子: 5503
注册: 2008年04月
每天给小情人讲故事,猪二哥懒,所以建了木头房子。猪小弟勤快,建了石头房子。结果猪二哥的木头房子被大灰狼顶垮了。
米国人小时候一定没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
泡网分: 3.371
注册: 2010年10月
方便啊,住腻了就拆掉换个花样儿。。。
泡网分: 33.701
帖子: 5595
注册: 2005年03月
原文由 CLKxxx 在 22:41发表
据说是因为钢混的贵,木头或轻钢那种便宜,建得也快
我一直在想的是隔音问题 独门独户的话,一般不太担心隔音问题。因为都是自己家人住,房子大,卧房和娱乐的屋子隔着八丈远,中间如果再隔着另一间屋子话,就更不用担心了。
最怕隔音的,是那种公寓构造的楼房,上下左右都是别的人家,所以隔音要好。
泡网分: 21.005
帖子: 2579
注册: 2006年07月
原文由 lht2005 在 02:12发表
方便啊,住腻了就拆掉换个花样儿。。。 我的推测也是这个。不知道正解为何?
泡网分: 33.583
帖子: 2959
注册: 2003年07月
原文由 路人甲的马甲 在 01:45发表
每天给小情人讲故事,猪二哥懒,所以建了木头房子。猪小弟勤快,建了石头房子。结果猪二哥的木头房子被大灰狼顶垮了。
米国人小时候一定没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 猪大哥呢?
泡网分: 59.367
精华: 1帖子: 7432
注册: 2004年04月
正解就是为省人工,便宜。
泡网分: 17.128
注册: 2006年11月
原文由 lht2005 在 02:12发表
方便啊,住腻了就拆掉换个花样儿。。。 美国建房子挺麻烦的,不是想改就改。都要经过市政府的同意和监控的。
泡网分: 25.447
帖子: 1029
注册: 2004年04月
原文由 Zippo 在 01:41发表
BASEMEN那层是砖还是水泥的吧。 我这儿的BASEMENT全是钢筋混凝土
泡网分: 26.169
帖子: 2040
注册: 2004年03月
几年前装修,顶楼,1930年建的。拆了我的地板就是楼下的天花板,中间是横木。隔音很差,被楼下投诉了N次,没办法,走路都震。但隔壁的隔音是零。
泡网分: 21.371
帖子: 1580
注册: 2006年04月
老兄应该是西海岸吧?
东部好像没这么多木头房子。西海岸这边主要防地震才用的木头加纸条造房子。
泡网分: 4.464
注册: 2011年02月
被龙卷风卷到的几率比较小,为了防风造钢混结构的房子造价势必提高,不一定有市场。
美国老百姓看起来什么都有,但大多数都是最基本水准的,只不过基本水准比较高一点,很多东西没中国普通人讲究。别提富人,他们要多奢侈就有多奢侈。
其实美国也有些人喜欢石头或砖造的房子,只是造不起而已,他们只能在木结构的外表砌一层砖或石头,看起来也非常漂亮。
泡网分: 4.464
注册: 2011年02月
原文由 天下无人 在 05:40发表
老兄应该是西海岸吧?
东部好像没这么多木头房子。西海岸这边主要防地震才用的木头加纸条造房子。 加州的房子的确不好看,很多像墨西哥式样的,厚土墙小窗户。记得是90年代中有了新的防震标准,那以后造的好一些。
东部的房子不是木结构吗?
&版权所有:&&桂ICP备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一直偏好木材,而不是更为坚固的石料或者泥土?
希望能有从文化上的解释。
按投票排序
受邀题。“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一直偏好木料”这个问题复杂鸟,因为以此为题拽出很多论文的国内外专家都有不少。起源说,有巢氏教给众人的方法就是用木材盖房子(实际上是现在树枝上搭建房子)。河姆渡等地出土的考古遗迹,原始人类也是用木材进行建造的,他们建造了好像日本长屋似的房舍,用木柱与木料相连制成架空地面,分割房间,坡屋顶。材料说,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树木众多但岩石难以开采的地方。(像北京猿人那种住在山洞里的不算,山洞基本上不是原始人开凿的,而是自然形成,原始人只是寻找这种地方寄居。)木材有很好的可塑性和可搭接性能,易加工抗拉抗压抗剪力耐潮湿耐虫,虽然每项性能都不突出,但每项都能有个60分,这就具有一定优势了。相比之下,岩石和泥土虽然在某几项有突出表现,但某些又有很弱势的地方。有一些细节在这种问题中需要注意,中国古代建筑也用石料和泥土。中国古代建筑有很强的石料开采、选择技巧,在做台基、地基、地面等方面工艺精湛极了。泥土方面,砖瓦的技术工艺之精彩和用途之广应该不用说了吧。而夯土为内核的城墙一样坚固无比。其实,如果研究西方古代建筑的话,会发现,他们也在大量使用木材,尤其是当他们容易获得木料且建造的是跟永生、宗教无关主题的建筑的时候。甚至可以说这种方式在东西方有相似之处,中国的陵墓建筑和宗教建筑也大量使用石材,因为这确实是不容易腐朽的材料。而西方的城堡其实应该与中国的城池相比较,那么也一样是用夯土和砖石建造的。我自己觉得,人类的建造逻辑其实一直是相同的。在阶级不分明的时候,什么容易获得容易加工就用什么。阶级分明的时候,什么好用什么耐用用什么。但一旦开始对建筑进行类型划分和文化方面的定位与思考,有些规则就会固定下来,比如中国古代建筑里因为大多在陵墓里用石材(一开始是防腐防潮等考虑),阳宅里再用石材就会觉得生冷不舒服。类似的这种情结在文化演变中会产生许许多多限制和讲究,决定了其后中国人的取舍。
1.商周之前:生产力低下,工具难以开采木材以外的其他材料,加之中国此时水源极富,木材易于运输,所以被各个人口集中的地区广泛使用2.周朝~隋朝:战乱频繁,农民固定耕田较少,大部分均为流民,木材分布广、易建造,并且具有较好的抗震性,加之流民需要伐林造田,木材成为建筑主体3.隋朝之后,社会较为稳定,但阶层贫富差距加大,木材、砖泥造价较低,加之木工工艺已经相对成熟,木材属于迎合市场需要4.私以为:木材的广泛使用,压制了其他材料的使用与探索,商周时期石料的运用已经比较普遍,但频繁的战乱、采石场的国家统配以及运输成本,石料的使用变成区别富与穷的直观体现,迫使群众放弃使用石材做建筑材料,中国的石材其实非常广泛,但失去了市场,终究变成了雕刻材料与权财象征
事实是,西方国家不乏木构建筑,但那是都不被认为是所谓的“建筑”,因为石构建筑多为教会,权贵所建,地位远高于其他木构建筑,易留存于世,地位相对较高。而对于中国古建为什么偏爱木构,有多种解释如下:1,木构技术先进,中国很早的出现了榫卯结构,于是很自然的愿意用技术成熟的木构,而中国的石构技术则在墓地的营造上得到了发挥。(个人倾向这种说法)2,因地制宜,华夏自古物产丰盛,木头产量大,又加工方便,自然的选择了木头,此种说法在与罗马建筑比较时显得尤为有价值,罗马的土壤易于加工成原始的水泥,所以罗马的石构便有了很好的黏合剂(中国用米浆之类的东西。。。浆糊)。3,文化说,五行中,以木为贵,所以木构中宁愿用复杂的榫卯也不用铁钉(金克木)。
这个问题早有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于1979年在他的书中解释过,以下我完全引用。节选章节来自《街道的美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尹培桐译)第14-15页。那么,这种结构在日本为什么不发达呢?首先,与日本夏季气候潮湿有关。从气象图(图8)及表1的比较即可看出,砖石建筑发达的地方与日本及东南亚一带不同,那里夏季气候干燥,夏季气候干燥是砖石结构发达的绝对必要条件。前面所述的瓜迪希的窑洞住宅,直到今天仍在充分利用,进去之后可以令人忘却西班牙的酷暑而感到干燥凉爽。窑洞住宅(今天已经设置了现代家具和电器设备)可以说是冷气设备出现以前人类智慧的创造,然而,在日本这样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不会想到的。日本的住宅只是考虑由室内通风来解决高温多湿问题。为了排除人体周围的高湿度空气,而轻轻用团扇或折扇扇风,这是日本传统的智慧。如果在日本这种地理条件下也采用砖石结构,那么冬天就会严寒彻骨,夏天则会为凝结水和发霉而苦恼不堪。 为了增强说服力,我把南京的温度和湿度做了一个类似的图(数据来源维基百科),横轴是湿度,纵轴是温度,大家可以比较一下。
下决心回答这个问题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任何看到一座古建筑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回答起来却牵涉到太多的不同学科。先占个坑,前段日子都在玩暗黑3,这几天稍微停一停慢慢补完答案,看看我这个业余爱好者能不能答好这个问题…——————————今天是周末单位比较空,吃完早饭开搞——————————首先来看看传统史学界关于这个问题的几个回答:1.欧洲神权大过君权,宗教建筑是建造给神耶稣用的,因此必须不朽,所以用石头。因为用了石头,所以欧洲宗教建筑施工周期较长,不像中国一样随王朝兴衰而更替,像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都是穷几百年之功。
而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一直是君权大过神权,宗教建筑首先必须满足皇室、君主的需求,比如祭祀、朝拜等等,皇上要祭祀修个太庙,皇上说:“朕可没功夫等你用石头慢慢把太庙垒起来,朕这儿一大堆祖宗的牌位等着入住呢。”
换了个皇帝,或者干脆改朝换代了怎么办?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宫,李自成一把火烧了紫禁城,那下面上任的皇帝要有地方住啊,虽然我大清是东北出身,但皇上可不能在天安门广场前面搭个帐篷,等你慢慢把紫禁城修好,那当然是怎么快怎么来。
所以中国造建筑大多讲究施工快而实用,所以采用木结构的偏多。2.事实上中国也有石构建筑,比如陵墓、石阙,大多数皇帝的陵墓都是从一继位就开始修,一修修几十年,不能停(一停就等于告诉皇上说你可以入住了嘛^_^),所以这些“地下建筑”也多为石构。3、欧洲的民用建筑也多为木构,只不过经过战火和时间的洗礼,遗留下来的多为石构的宗教建筑,给了我们欧洲都是石构建筑的错觉。4、古人认为石头是死的东西,拿石头来造房子不合适。————————————重要的分割线————————————以上是史学家的观点,那么做为“中国古建筑为什么多用木头?”这个问题最有权威的中国建筑学家们,他们的观点是什么呢?来看看中国建筑界的开山鼻祖梁思成大师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以下文字来自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总结一下,梁思成认为:总结一下,梁思成认为:1、中国人使用石头的技术不行,对石头这种材质的理解不够,并且没有找到石头缝隙之间良好的粘合剂材料。2、观念不行,中国人修房子的时候就压根没想到要让这房子存在上千年,那当然是什么材料用起来方便就用什么材料。3、中国历代(注意:不光指现代,指整个中国历史)都不注重对古建筑的修缮保养,这建筑旧了嘛不如拆了重新盖一座(只有坟墓例外),既然是新盖,为了见效快,那只能是用木头。
4、中国多数(注意是多数)历代君主都认为盖高楼造大房子是一件铺张浪费,奢侈的事情。想想也是,秦始皇修长城,修骊山皇陵,隋炀帝修洛阳,挖运河都是动用了全国的劳力,结果不但国家很快灭亡了,上千年以来都被人认为是暴君。5、方法传承不行。
这点其实不光是建筑,其他很多方面都有类似的情况。
中国历来工匠是工匠,读书人是读书人,工匠是不读书写字的,读书人是不会去干工匠的活的,所以造房子的技术这种东西,都是工匠们师傅传徒弟,读书人不懂,所以也没有什么建造的技术传下来。
中国近千年流传下来关于建筑技术的书,想来想去也只有一本北宋官方编撰的《营造法式》。所以建造技术这个东西没有传承,碰到了战争、天灾,工匠们流离失所,甚至大量死亡,技术没有流传下来,那等社会安稳下来了以后想要大量盖房子了怎么办?只有后人重新研究,所以历朝历代的建筑都有自己的风格,关于这个梁,这个斗拱,唐朝是这么个风格,到了宋代就是另外一个风格,这个也是古建筑断代一个重要的依据。
在这么一个背景下,我要盖新房子,自然是要看看老房子怎么盖的,老房子全是用的木头啊,那我当然只能也用木头,用石头我怎么用啊?懂都不懂。所以中国几千年以来,木头使用的技术越来越精。虽然我们有“秦砖汉瓦”一说,但是事实上中国建筑大量的采用砖结构,是在明清以后的事了……
梁先生敢于挑战中国中心的传统史学观,非常了不起,大概是民国时期学术氛围开明,加上当时一般已逐渐接受中国落后于西方的观念,所以他如此敢说。——————————精彩的分割线—————————————————————精彩的来了,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对此怎么说?先说结论:东亚在石器时代巨石建筑的落后,导致后世东亚石制建筑的缺失,这是一种被迫的无奈,是由于文明的“时差”导致。首先为什么和人类学家有关?因为这个关系到现代人类的起源学说。从人类学、考古学的观点来看,这个建筑学上的问题一下高度就被拔高到了珠穆朗玛一般^_^。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发展出各式各样广义和狭义的文明形式,建筑即是其中之一。自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诞生以来,长时期之内人们都认为全球的文明是各自起源的,也就是说非洲、中东两河、欧洲、印度、东亚、美洲的人类各自从古猿进化,发展并衍生出了当地的文明。但是自从基因技术诞生以来,这种观点逐渐被打破了,人们逐渐意识到:全球文明并非各自独立起源,而是全球同源。关于这个学说的主要观点,请参照我的另一个回答:而对于中国,这个问题就演变成了“文明西来学说”——中国人的很多东西,比如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很多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注意是很多不是全部!),很多家禽家畜的驯养(注意是很多不是全部!)都来自于西方,而不是我们独创。拿青铜器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丝绸之路,从关中平原的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穿过新疆戈壁,到达印度及西亚,我们的丝绸就是通过这条陆上通道运送出去的。但是几十年以来的考古发现证明,在甘肃(河西走廊),在新疆,都出土了年代比中原地区更早的青铜器,并且器形、成分都有明显的传播迹象,那这在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眼里,就形成了一条和丝绸之路完全反方向的。青铜——这种文明的产物,就沿着这条青铜之路,从西方传入了我国。而建筑这一文明的形式,当然也无可例外的来自西方。举个例子,塔——这个我们今天最常见的古建筑,最早就是随着佛教由印度的传入而传入的,印度最早的佛塔是为了存放高僧的遗骸而建,是这个样子的:而传入我国以后,逐渐就变成了这个样子……:这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木结构大塔——山西应县木塔的笔者实拍,建于公元1056年(北宋时期,当地当时属于辽国地界),除了塔基之外,全部构件都是木结构,已经将近1000年了。这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木结构大塔——山西应县木塔的笔者实拍,建于公元1056年(北宋时期,当地当时属于辽国地界),除了塔基之外,全部构件都是木结构,已经将近1000年了。————————你瞎BB了这么久这到底和建筑材料有什么关系?————————别急,来了。来看看西方在石器时代的几个精彩的巨石建筑:英国的巨石阵,距今年:法国西南部brittany地区的巨石阵,最重的石块有30多吨重: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距今11000年:还有大家都知道的金字塔,距今4000年:还有大家都知道的金字塔,距今4000年:这些欧洲的巨石建筑(金字塔除外)并不用石灰浆粘合,而是完全用巨石块垒砌。这些巨石建筑表明当时这些地区都处于全球文明的发达地带,这些地区都位于这些欧洲的巨石建筑(金字塔除外)并不用石灰浆粘合,而是完全用巨石块垒砌。这些巨石建筑表明当时这些地区都处于全球文明的发达地带,这些地区都位于以西地区,即西部地区。而我国的地理位置,处于文明传播链比较末端的位置(一直认为我国文明灿烂辉煌无比的同学请不要急着喷,原因见上面一节)。在石器时代,东亚地区缺乏巨石建筑阶段的“培训”,所以东亚地区成为了木材建筑的集中地。这就好比小学生写作文,碰上一个字不会写,无奈的用拼音代替。很明显,这是一种被迫的单项选择。石器时代巨石建筑的缺失,实际上也是一个文明阶段的缺失。正好比美洲被欧洲殖民者突然侵入以后,从原来的原始社会直接跳过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进入了封建时代和工业时代一样,东亚地区被西来文明冲击,挤压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的巨石建筑时代。在这个阶段里,由于人类在之前几百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里对石头的性能有了长足的积累,对石材的整治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所以在石头上几乎无所不能,最终反映到了建筑这项需要动用最大石材的艺术上。青铜时代的到来使东亚人迅速失去了对传统石材技术的兴趣,全部精力放到了新的技艺——青铜上面,这就是东亚地区没有象巨石阵、金字塔那样巨石建筑的原因所在,石器技艺尚未发展到最顶峰,青铜技艺就传入了,所以巨石建筑就永远缺失了——直接导致后世几千年石头建筑的缺失。从艺术的角度看,当东亚人刚刚学会透雕艺术时,希腊人却产生了另外一种中国人1000多年以后才出现的艺术:戏剧,希腊为戏剧打造出另外一种著名的巨型石材建筑:露天剧场,这种符合声学原理的希腊式露天剧场遍布旧大陆西部地区,但在东亚依然缺失——因为东亚没有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值得指出的是,虽然东亚在使用石头建造建筑上技艺缺失,但并不表明东亚人不喜欢石头。在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程中,中国还是有相当的小型石头技术的积累,并且更多的转化为工艺向质地的注重,最终升华为中国独有的——玉石文化。(以上部分文字摘自苏三著《新文明简史》)我大浙江良渚文化的玉琮,中国人也并不是完全不擅长玩石头,只是把技术都用到了小石头上(下图是在完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造出来的玉琮,各位看官有兴趣的可以思考一下一块原石是用什么方法被塑造成这种样子的):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观点:在文明传播的过程中,我们的国家“落后”了,在石器时代,东亚地区缺乏巨石建筑阶段的“培训”,所以东亚地区“沦为”木材建筑的集中地————这也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情况。
1、防御地震,木结构建筑抗震能力强。2、木结构建筑采伐、施工都比较便利。
《华夏意匠》之《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建筑学家刘致平在他所著的《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一书中说:“我国最早发祥的地区——中原等黄土地区,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筑甚少。”李约瑟的看法就不一样,他认为:“肯定不能说中国没有石头适合建造类似欧洲和西亚那样子的巨大建筑物,而只不过是将他们用之于陵墓结构、华表和纪念碑(在这些石作中经常模范典型的木作大样),并且用来修筑道路中的行人道、院子和小径。”唐代杜牧的《阿旁宫赋》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旁出。”阿旁宫在陕西的咸阳,建筑用的木材却是由四川千里迢迢地运去的。司马迁的《史记》在记载秦始皇营修阿旁宫和骊山陵墓时也说:“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这说明了古代的重大建筑工程并不是一定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关于中国木骨架结构的运用与发展的另一个看法是基于社会经济的理由。建筑师徐敬直在他的英文本《中国建筑》一书中说:“因为人民的生计基本上依靠农业,经济水平很低,因此尽管木结构房屋很容易燃烧,二十多个世纪来仍然极力保留作业普遍使用的建筑方法。”古代中国的经济水平或者说生产力水平是否低于其他国家呢?相信没有人下过这样的结论。而且在建筑史上,并不是只有经济力量强大的国家和地区才去发展石头建筑的。
李约瑟把问题联系到中国奴隶社会的制度上面了,他指出:“也许对社会和经济条件加深一点认识会对事情弄得明白一些,因为据知中国各个时期似乎未有过与之平行的西方文化所采用的奴隶制度形式,西方当时可在同一时候派出数以千计的人去负担石料工场的坚苦劳动。在中国文化上绝对没有类如亚述或者埃及嗯巨大的雕刻模式,它们反映出驱使大量的劳动力来运输巨大的石块作为建筑和雕刻之用。事实上似乎还没有过更甚于最早的万里长城的建筑者的秦始皇的绝对统治,毫无疑问在古代或者中世纪的中国是可以动员很大的人力投入劳役,但是那时中国建筑的基本性格已经完成,成为已经决定的事实。总之,木结构形式和缺乏大量奴隶之间多少是有一些相连的关系的。”中国的奴隶社会和西方奴隶社会的异同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无法在此详加讨论。不过,大体上说,在奴隶社会时代,中国同样可以调动劳动力参加各种生产工作的,参加建筑工作的人也正是奴隶们。我们可以从郭沫若所著的《奴隶制时代》一书中看到其中一些情况:“在这些种族奴隶之外还有大批的顽民留在洛邑,替周人从事生产。周人对待这些奴隶是比较自由的,颇与古代斯巴达的黑劳士和西亚、北非其他古国的国家奴隶相类,让他们耕种着原有的土地而征取地租,征取力役,很有点类似农奴。”至于再上一个时期的殷代,他说:“殷代无疑是有大量的奴隶存在的”,并且“殷人的王家奴隶是很多的,私家奴隶也不在少数”。这样看来,木结构采用和是否有大量奴隶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无论如何,古代的中国是曾经有过搬弄石头来建筑房屋的时候。《史记》有“如燕,昭王拥慧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之句。在其他文献上,也有颇多石头宫殿的话。据说,关于拱券技术的发明,中国是早于西方的。而拱的构造正是砖石结构的最主要的技术焦点。大概,中国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主要的原因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形式。因此一切客观条件影响之说都不能成为真正成因的理由,大半都经不起认真的分析。
纯粹从建筑技术观点而论,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式的木框架结构为主的混合构造比砖石构造所取得的效果是低劣的。目结构的优点正是石结构的缺点,石结构的优点也正是木结构的缺点,但是总的来说,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起石头建筑就优越得多了。在达到同一要求和效果的前提下,中国建筑是世界上最节省的建筑,换句话说,也是最经济的技术方案。尤其在施工时间上,同时代的、同规模的中国建筑比西方建筑不知快了多少倍。因此,即使中国古代有同样足够的石材、足够的劳动力,相信也不会去考虑建造可以存之永世的庞然大物,因何必要白白地浪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呢!假如,古代的中国人思想上如同西方人那样,认为石头的房屋才是最理想的建筑物,相信,无论当地是否有佳石,是否有足够的劳动力,权力拥有者们总会千方百计达到这一目的,历史上就不知有过多少长途跋涉运输建筑材料的故事。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是中国人经历了长期的实践,经过详加分析和比较,最后选择和确认下来的一种建筑形式
中国的历史和西方的历史有一个显著不同的地方就是中国任何时候都没有发生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一本西方的建筑史其实就是一本神庙和教堂的建筑史,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这个问题似乎是中国建筑的发展和西方建筑的发展有着原则性分别的基本原因。伊东忠太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中提过这件事情,也作过一些讨论。这个问题涉及古代一个民族对建筑的基本观念要求,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以神为中心,也就是所谓人本、神本、物本的文化概念。神和物都是永恒的,人却是暂时的,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下自然产生不同的选择态度和方法。在整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坚持木结构的建筑原则相信与此有很大的关系敦煌、龙门、云冈等石窟寺因为是宗教建筑,他来源于印度,虽然在形式上和西方建筑的神庙和教堂很不一样,但在性质和内容上就完全相同。它们都是经年累月的累积而建成的,因为这种行动完全是基于一种对宗教的热情,人们就乐意于长期地去和石头打交道。事实上只有宗教的力量才可以驱使人们去完成那些精巧的石头的艺术巨构。西方如此,中国实在也一样。在工作量上,相信中国的石窟寺不比圣`索菲亚或者圣保罗教堂少到哪里去,在施工时间上他们是从4世纪的东晋时代开始一直至14世纪的元代,一千年间都在不断地开拓。反过来,假如我们要问为什么其他的建筑体系要发展石头结构的建筑呢?也许它们历史上的神权时代是重要的答案之一,其他问题也许还是十分次要的。正如中国有过石头的宫殿一样,西方也有过木结构的大建筑,不过,年代久远的也如中国古代建筑一样已经不能保存下来了。整个西方的建筑史其实都是以宗教建筑为骨干的,没有了这类建筑便再没有突出的表现,真的,在整个西方文化史上,除却了宗教作品以外,就再不会留下太多的东西了
材料的选择不神秘、不宗教、不文化。这与中国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极为相关。
就拿中国和希腊相比,中国是季风性气候,造成了夏季多雨,冬天少雨。其结果是温度高时植物在丰沛的雨水浇灌之下,迅速成长,木材获得性容易。可记得杜牧的“蜀山兀,阿房出”?
而希腊恰好相反,冬天下雨,但温度偏低;而夏天温度高,但没有雨水,所以希腊的植被很贫瘠,能够成为建筑之材的树木很少,不得不使用石材作为建筑用料。
2. 加工容易
3. 运输方便
4. 保温效果好
的材料,谁还有动力去选用石材呢?
这个问题应该有个前提就是现存建筑,那就是西方现存的古建筑以石建筑为主,而中国则以木建筑为主。
如果把原因归结为文化差异,或许有很多解释,而且都颇具道理;从技术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很多问题已不可考,简单的解释还是不足以让人信服。
如果要有文化上的解释,我估计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石建筑类型范围差异
上古以降,用石头建造宗教建筑,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不惟限于所谓西方。而后来西方文明所发展出来的市民文化,则让石建筑的类型进一步扩大。而中国的宗教文化一来从未取得强势地位;再者,中国石建筑在宗教建筑中非但没有被发展,反而其地位被木建筑所侵蚀。所以,西方石建筑的类型要远比中国石建筑丰富,运用范围更广。
二:这有一种路径依赖
因为石建筑自一开始就已受造价原因,仅使用在类型有限的范围内(宗教因在人类心中的神圣优势位置而首先被运用)。中国木建筑的技术经济性一旦取得优势,石建筑则很难在获得相应的地位。再而这种习俗一旦形成,便形成了路径依赖。石建造技术裹足不前,运用亦受局限。因这种路径依赖而生的,是人们开始对石建筑文化上的认识慢慢的就开始固化,更加强化了石建筑的运用的限制。这种限制就不仅仅是技术和经济决定的,同时也受人们的一种文化思维决定的(就比如石头建筑是死人建筑之说)。
三:西方石建筑是受宗教影响很大
西方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比中国来说都是要多元的(这一点我不敢妄定,凭个人主观臆测,忘大家指正)。我想,用木头建造宗教建筑在西方历史上也并非没有出现过。但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文化冲突,派别之争,木头建筑被推到,而获胜方则希望用石头建筑来建立永恒的权力,建造纪念碑式的建筑。这种永恒的观念与基督教的教义非常吻合,也有异于东方的轮回的观念。所以,世俗与宗教达成谅解,政教一体来推行石建筑的发展。随后文艺复兴,宗教开始退出世俗事务,这种局面也延续下来了。王公贵族们用石头建造城堡,来彰显贵族的荣耀与地位。
其实这个问题太复杂了,以上几点也只是本人对各类原因的简单推测,其中演义的成分有很多。
木材收集,运输和建造成本低。一块大石头从山里开采就很麻烦,还有运输切割等。并不是谁都消费得起的。木头相对容易。带把斧子牵头牛。去树林里就能拉回来。并且加工容易许多。
另外一定。中国古代很早就掌握了烧制砖的技术,把松软的泥土烧制成坚硬的砖块。也使得一般建筑使用成块石料性价比很低。
长城难道不是建筑?
今天美国建筑大量使用木材。透气防潮,质量稳定,维护方便,价格还低,为什么不用。古代欧洲也有木建筑,但是封建割据和掠夺后纵火的传统,导致大多数木建筑保存不下来。木质古建筑存量多,难道还成中国落后的表现了?!
回答这个问题还不能从材料本身的特性如何来解释。推荐阅读一下汉宝德的《中国建筑文化讲座》,里面会谈到中国古代为何钟情于木材(第188P)。中国对木的情有独钟更多的还是木给予人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是生命的延续,非常符合儒家生命轮回的观念。总之,木更亲近于人,是国人修养生性、追求天人合一的体现。
我记得本科时候的美学老师说,木质结构强调横向,石头结构强调纵向。西方人对天堂的向往,导致了他们追求通天塔,追求高度。
汉宝德在三联出版的《中国建筑文化讲座》中提到过,权当参考吧。中国人并不是不会使用石材建屋,而是有意的选择了木材。由于中国的木材是大型建材,所以需要山上的大树,故每有建屋,就要耗费国家的财力。…………这些事实说明中国人选择木材不是为了省钱,也不是技术上的落后,只是代表了一种价值观。 作者所举的事实为秦造阿房;华北已无可用之材,只得南方伐木北运;慈禧耗巨资修颐和园。但是,论证根本不充分。单单从本文出发,石材会不会比这些耗费更大?作者没有说明。然后,他又从文化上论证:我们认为石材只是地面下或脚下的建材,因此墓室是用石材砌成,它暗示着死亡。而木材是向上生长的树木,代表着生命。在汉代以后盛行的五行说中,木象征生气,以青龙为标识,方位为东。
古建筑技术中,即使不砌墙也不用石或砖,而用夯土,所以古代称建筑为土木。在五行中,土也是吉象,据中央,主方正。它与木相配合,是相辅相成的。而石材,其质地近金,有肃杀之气。事实上,木材的建筑师亲近人的,手触之有温暖的感觉,而室内的柱子也暗示了树木之象。 总觉有因果颠倒之嫌。
以前看过中国古代建筑的书,书里专门说过这个问题造成这样的主要原因是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则是由古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所致古代西方人希望建筑坚固,宏大,并且长久保存,源自于他们对于建筑两个根本的需求,1.遮蔽,2.奉神。很显然在那个时候不可能由钢筋混凝土,那么石材就成了他们的不二之选。而中国古代,虽然这两种需求也同样存在,但是东方文化之下,中国人更喜欢源于内心的表达形式,而不刻意追求高大的形象,并且,东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你能看到中国古代建筑有很多依托自然的设计,极少见高层建筑(除塔这种形式外,塔有另外的寓意这里不谈),中国古代建筑更加多的是在平面上发展。当然,对于单层建筑,相比笨重的石材,无论哪方面,木材就要方便的多,也完全能满足建筑的安全功能。另外,中国古代对于木材的加工制作之工艺,也是当时西方世界所不能企及的。基于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变化,实在比西方快了不知道多少倍。另外,石材并不是没有,而是在大部分的木制建筑中作为配角出现,比较基座,装饰,照壁等等。而之后,由石材发展而来的烧制砖瓦的发明,意识了现代建筑材料的雏形。
因为木材更适合,而且木材更容易获得,所以选择木材
应该是方便,成本低,质量好吧。
我认为,木,不寒不热。能屈能伸,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年。
急功近利的结果。木质结构的房屋比用石头做的房子建造速度上要快很多。比如紫禁城用了15年,而科隆大教堂花了600年的时间。中国的普通百姓或者君主不愿意等那么久的时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方农村房屋设计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