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长相的双鱼座女生长相算什么程度啊

20 岁女,常春藤学校读书,家庭背景中产水平,长相中上,对自己的前途很迷茫怎么办?
我只是说事实,希望大家不要觉得我自恋。 长相是美女但不算太出挑,平时爱运动爱阅读,因为很小开始学,所以能流利说英语和比较流利的说法语。总的来说就是对于自己的人生很迷茫,总觉得目前做的事情是自己不讨厌做的,但绝对不是最喜欢的,冥冥之中我总觉得自己可以在某个领域做的很棒,以后能有一番作为,但应该不是目前学习的领域。尝试过很多课程,但好像都不大对。小妹对自己的将来不仅迷茫而且担心。希望大家指点一二,多谢了。
116 个回答
几周前和一个在华尔街工作的女生吃饭的时候,她跟我说:我现在好迷茫啊,不能说我做的事情是我不喜欢的,但是我觉得我的工作没有我这样的学历的人都能做,很简单,我一路读名校,难道我的结局就是做这样的基础工作……我兴趣很丰厚,什么都想尝试,但是又有风险,我也不知道读MBA还是继续工作,哪一项能把我的兴趣和我的能力发挥到最大题主,不知道你读了这样的话会不会很有共鸣来了纽约之后,我的眼界开阔了很多,原先我觉得我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进入了现在这个圈子,大多女生都是:Ivy读书,20岁左右,青春貌美,热爱阅读与运动。看多了闪闪发光的人之后,我明白了:原先的浮躁与焦虑是因为我给自己加了太多光环,我其实也有自己的局限,我在这个圈子也算平常,能做的就是上好每一门课,做好每一个Project,用自己的实力去一点点影响另外那些闪闪发光的人,尝试去inspire他们,他们也能inspire更多的人另外,少即是多。Ivy的同学总是有甜蜜的烦恼:选择太多,每一个选择不是为了生存survive,而是为了“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实力”。来了纽约后,我也很迷茫,因为总有那么多的机会,那么新鲜的项目,那么多有意思的机会,我都很想尝试,而且我的野心抱负膨胀得很快,当然身边很多同学也是。吃饭的时候经常会有同学讨论创业项目。但后面我发现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考虑自己的能力,而没有考虑自己喜欢什么…比如说:大家都觉得自己抗压性强,工作能力强,沟通能力够…所以要考CFA,进投行,赚大钱!真的喜欢吗?不一定吧,只是盲从罢了最后,想分享两句话:1.“ 当事情都还不明朗的时候,把所有事情做到最好,储蓄能量,厚积薄发”2. “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选择这份职业是因为钱来得比较快,接触的人比较杂,他们都可能带我去一个未知但我也许想去的地方”
题主,你有迷茫是正常的,身边类似的情况见到太多了。相信你从小就接受着符合美国大学申请要求的教育,学校课程以外的 AP SAT,模联,辩论,商赛,交换,志愿者,社团社长,Student Government,校刊主编……这些标签我还能列举很多,我相信你至少符合其中的两项以上。相信你是那种做什么都能做得好的姑娘,学业上,无论学文还是学理都能考得很好,课内外,无论做什么活动都一丝不苟,组织得井井有条。你工作高效、质量高,办事风风火火。相信你一定饱读诗书,各国文学信手拈来,社科著作旁征博引,有时即使你并不是某专业的学生,却也一样能在领域内完虐众多国内大学里不认真读书的人。相信你到了 Ivy 之后 major 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在 Ivy 都会上的经济和数学,同时你也会学一些颇有人文素养的文科课,历史,哲学,法国文学,等等等等。你在 Ivy 一定也参加了各种活动,各种 pre-professional society,TA,又或是校报,运动,辩论……你会热情于关注校园动态,绝不会错过 Goldman Sachs 的 info session。相信你拿着 3.9+ 的 GPA,外界标签无数,Facebook Instagram 朋友圈贴满了各种活动光彩照人的照片,或者圣诞假春假和同学们到处游玩的合影。上面说的这一切,题主你说,我猜对了吗?如果我猜对了,那么题主,容我斗胆继续猜测,下面正是你迷茫的原因。1. 你从小就沉浸在「接受最好的教育、以后要去最好的学校」的教育环境中,而你天资聪颖,总能从容做好所有的事情,因此你或你身边的人更多看重了「做什么才能换回最优的 outcome」,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思聪说过,我交朋友不在乎他们有没有钱,因为反正都没有我钱。而当你学什么都能拿 A 的时候,学什么东西 does it really matter?偏科严重的孩子常常会说,「我就是讨厌数学,感觉完全看不懂呢,可学历史真的很有意思」;「写 paper 最让我头疼了,还是做 pset 最有意思」。他们在某方面的艰辛令他们对该方面失去兴趣,却恰恰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你却是一个全才,在这个时候,你是否长久以来都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没有想过真的喜欢什么而又不喜欢什么呢?我猜你无论是在高中还是大学里,做活动的心态也是一样的。社团混多了,会发现很多工作大同小异,时间越久越习惯把这样的生活当成 comfort zone。你会觉得,不就是写篇报道嘛,不就是组织开会嘛,不就是写个企划/文案嘛,太容易了。2. 我一直觉得,读 Ivy 最大的机会成本就是失去三教九流丰富多彩的出路。在同质化严重的 Ivy,存在着巨大的 peer pressure,这种压力替你思考,你会禁不住随波逐流。其实这个问题我也迷茫过。现在 Ivy 本科生的出路就这么几个,金融,咨询,CS,法学院,Grad School。再少一点,感觉创业和 pre-med 都屈指可数了。题主相信你心里也清楚,美国还有许多优秀的大学,尤其是一些文理学院,提供的教育资源绝不在 Ivy 之下。可 Ivy 却比其它这些学校背负着更多。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Ivy 更有名气,更多「主流」之人,也有更多显赫权贵书香门第的子女。在 Ivy 的本科中国人,被一种无形的光环笼罩,传达着这样的潜台词——我已经在 Ivy 了,所以我必须加倍努力、比别人做得都好才能证明自己,才对得起我的身份;我来了这里,我必须做人上人看起来才不失败。正所谓,穿鞋的,就怕光脚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功」,被定义得越来越狭隘。所有东西都变得能够量化了。J.P. Morgan? McKinsey? Google? Yale or Harvard Law? 这些标签都成了量化你成功的东西。在 Ivy,没有人(至少没有中国人)会告诉你,我要做一个 hipster,我要做一个吟游诗人,我要云游四方,我要写故事。与之相反的,是一场接着一场的 info session,是各个 society 的招新,是一次又一次 Career Center 去 polish 你的 resumé,是大一暑假大二暑假找实习一阵投简历……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使你初心不在于此,看到身边人为之疯狂,恐怕也会担忧地自问,have I lived my life right?之所以这么笃定地说起这些,因为,这样的心理过程,我也都经历过。所幸我经历这样的思考刚好是在高三下学期,申请完之后空闲的半年。我想好了我不愿做这样的人,所以,现在无论身边人如何,我都不在乎。但恐怕大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当所有人都在追求某些东西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怀疑,自己不去追求是不是错了。这种同质化的洪流力量太过强大,很多时候还没有想清楚,就发现自己也已经是大军中的一员了。于是,到了现在,就成了题主你所说的「总觉得目前做的事情是自己不讨厌做的,但绝对不是最喜欢的」的样子了。3. 这个环境,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高,有时候,也只能拼天赋。努力,在 Ivy,真的只是太小太小的一部分了。来 Ivy 的中国人可以不聪明,可以没有对学术的热情,但绝没有一个是不努力的。你尽力了,把自己分内的事情都做好了,但剩下的一些东西,真的不是你能控制的了。其实我要说的正是「家境」与「相貌」。没有足够的家庭背景,没有关系,光凭一己之力,最多最多也只能达到中上的水平。光环最亮最显赫的一局,没有背景是玩不到的。这也怪不了谁,因为这几乎就是中国 Ivy 本科生的最高境界了,大多数美本留学生达不到,枉论剩下的绝大多中国人了。不迷茫,正常?我再说说相貌。其实相貌这个点在 Ivy 也没有什么特殊性,在哪里都一样。对于女孩子,漂亮的女孩儿身后总是蜂拥的追求者,朴素的姑娘却总是乏人问津。这是天性。相信题主绝不是多么丑的女生,精心打扮一下,一定也是美女的级别,但既然题主自己承认了「不够出挑」,那必然与最漂亮最漂亮的姑娘还是有一些差距的。作为不漂亮的女生,我当然没有资格对题主说三道四,但我觉得,由相貌带来的自我认知危机,这是与生俱来并且会一直伴随你下去的,无论你是不是 Ivy,无论你在别的领域有何种巨大的成就,都挥之不去的。对相貌的惶恐与迷茫,解决的办法就是提升相貌本身,再无他法。4. 你仍然不够出众。真的,像题主这样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在 Ivy,甚至别说 Ivy 了,在许多与 Ivy 同等级别的学校,太多,太多,太多了。如果你真的能在某领域独领风骚,就也不会像如今一样迷茫了。可事实上就是,在美国顶尖名校里,各方各面都做得滴水不漏,却总是被 peer pressure 影响随波逐流的人,一抓真的是一大把。题主,你的水平,在很多人眼里高不可攀,但你我都知道,在你所处的熟悉的生活圈子里,太普通。最可怕的是,也因为之前提到的原因,大家都很努力,许多条件你无法控制,这样的普通,也是你很难改变的。这不是批评你哪儿做得不够好,要是真的如此,你大可在这里去弥补,那问题就也解决了。可是,在你所处的环境,很多这样的问题,真的,解决不了。你感到迷茫,我太太太太理解你了。以上就是我觉得你会感到迷茫的原因。说句实话,知乎这个平台对你来说太 low 了,几乎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建议。很多人会觉得你光芒万丈怎么会迷茫,还有一部分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地讽刺你不过如此。他们都觉得,你的迷茫,是 unjustifiable 的,是不该有的。这些话,当耳旁风就是了。只想真诚地告诉你,你有迷茫,这是正常的,也是合情合理的,我能理解你。那么,如何改变呢?我觉得改变的方法就在分析的迷茫的原因里。没有想过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那就不要介意,任何事都大胆尝试。你所拥有的资源比大多人多得多,你才 20 岁,你还输得起。最重要的是,也别怕输。Peer pressure?调整好心态,不要被 Ivy 的光环影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害怕自己带着 Ivy 的光环最后却做一件常人眼里「不够成功、不够光彩」的事。人不都是为自己而活着的么:)家境?这个无解。但是你要认清残酷的现实。当然,如果意识到很多问题责任不在你身上,不也能轻松一些么。相貌?别想别的,提升自己的相貌。护肤,保养,健身,化妆,穿衣搭配,甚至整容。不够出众?另辟蹊径。这条路,早就被前人走烂了,想走好太难。走一条少被前人走过的路吧。当然,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不能复制的,我当然无法告诉你该怎么走、怎样才是「少走过的路」,只想把这样的心态带给你,在未来为自己做人生选择的时候这么思考问题。最后还是想强调,正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无法复制,无论是你自己思考,亦或是与身边人交流,还是像现在这样在知乎提问,有时候,对你来说,最重要的并非解决方法,而是想清楚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问题原因本身。对症下药才是最好的。祝好。
提出这个问题的题主,以亲身经历,得出结论:刚毕业的时候,进体制内的收入保障高于体制外,过了7年,会发现远期行情不如体制外,所以考虑是否变化。若是为增加收入,考虑做律师,当然我怀疑在体制里待了7年,且不是法律相关工作,此时出去恐怕收入还要下降,二是追求梦想,喜欢自由一点自然一点的生活,进体制内,没有野心的人的野心就只剩下做寄生虫。总的来说,目前,喜欢自由和想要追求喜欢做的事情的愿望,大于金钱,更深切的感受到,一个人想要做成一件事,不要选热门,要选真爱。下面讲讲我的故事。我大学毕业后,因为父母的关系,被分配到了一家高校出版社,当一名编辑。一进出版社,就被总编当作人才(两年后他调离了出版社),给这个机会,给那个机会,旁人看了眼红,我却浑然不知。当时的高校出版社,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随便出本书就是5万册起印,都说我掉到金窝窝里了,因为打一进出版社,隔三差五就在分东西,一会儿拿回家几箱啤酒,一会儿是大米,一会儿是水果,甚至,连卷纸也发——当时就是不敢发钱,只好变着花样发东西。只见出版社的员工们总是喜笑颜开,自行车后面推着单位发的各种东西,在当时还很穷的教职员工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中招摇过市。不仅成天分东西,活儿还很少。每年编辑的定额案头任务是70万字,不让多干活儿,轻闲得很。70万字什么概念?一套,而且不用管销量。我自己呢,当时有了个大家都说是帅哥的BF,下了班有父母做饭,学校的环境绝佳。钱多事少离家近,占全了。可是,我就是快活不起来,总觉得没找到自己想要努力的方向,虽然有爱情滋润,可还是打不起多少精神,唯有看书能够让我暂时忘记这些烦恼。实在无聊,我就跑去练了几年太极拳。直到1998年,我的精神状态都不能说好。在旁人看来:你还缺啥?老公帅气、能干又体贴,父母都是高知,弟弟们都是学霸,出版社虽然已经慢慢不再成天分东西,可依然是很多人削尖脑袋想进来的单位。从1982年上大学到1998年,这16年里,只有选对象这件事是我自己拿的主意(当然,幸亏这件大事是我自己搞定的,见不然....),其他都是父母安排的,包括我也随大流去读了在职硕士,读的是我不喜欢的专业,只是觉得“人家都读了,我也该读...”
我满心里其实都是不痛快,生命中的能量是压抑着的。1998年,湖北发生了特大洪水,我则因先兆流产没得到专业救治(被实习医生耽搁)失去了怀胎刚满4个月的第一个孩子,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原来如此脆弱。这件事一下子惊醒了浑浑噩噩多年的我,我内心里有强烈的声音:再不能不为自己活了!当时父母都在海外,意外的打击反而使我变得镇定,哭了几天就不再哭,我一边养身体,一边开始策划如何能够让单位里当时跋扈横行、众编辑怨声载道的一把手下台。事实证明,人如果打算真正开始为自己活,一切想法都会不同。我的策划才能头一回在谈恋爱之外开始得到全面施展。当时我想,没有人会想到一个正在家里坐月子养身体的女编辑,会来折腾这样一件难度不小的事儿。好在我平时就对此有观察,盘算了一番,觉得此事有四五成把握,于是就开始实施计划:找来同谋(同谋的确也大吃一惊,但听了我的计划都愿意配合),寻找上层甚至校方的支持。不用说这种事情自然是一波三折,同谋到了最后关头全都畏缩了,唯独我坚持到最后。这事儿最后做成了。如果不把这位一把手换掉,我不可能有机会做侯捷先生的书,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实施这个计划之前,我给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谢冕教授写了一封长信,我在信中尽情倾吐自己读大学未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的烦恼,以及这些年来内心的压抑。很快就收到了他的回信:收到谢冕先生的信,大哭一场,但是——真痛快啊!擦干眼泪,我静静想了想,决定放弃报考北大中文系博士的计划,因为我觉得已经错过了最合适的时间了,我需要的只是一份长者和智者的理解与鼓励。我感到自己已经在出版社工作了这么多年,不应该再这么压抑自己,要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但究竟什么样的书是我想做的,当时我也不知道。但我很清楚的是,我不愿意再继续接受那样一个一把手的领导,也看到大家都很头痛这个人,可是谁也不敢挑头出来实施让他下台的计划——那一年,他已经59岁,如果不下台,他还得再连任一届(4年),我在此地恐怕就没有出头之日了。现在想想,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当时何以有那么大的勇气,再想想,大概就是这样的心态:我都这样了,还能更糟吗?反而有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坚定地为自己选择一次。我的运气很好,成功了,为自己争取到了做事的空间。-------------------------------------所以,我能理解题主和类似题主这样的朋友的迷茫和苦恼。我想,98年那次,或许正是上天对我的棒喝,让我从浑浑噩噩的迟钝中猛醒过来,看似失去了一个小生命,但自己的生命却得到了一次彻底的释放,从此才真正走上了自主选择人生的独立之路,那时,我已经34岁了。我们那个年代,选择的可能性比现在小得多,大学毕业后靠国家分配,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会换一个单位。我算是同龄人中的一个异类。我想对题主说:在这样开放的时代,受过这么好的教育,一身的本领,足以护身(也就是饿不着)。何不放开手脚,好好选择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因为,有这么好的教育基础,你做什么都不会差的呀,那就一定要尽力选择让自己开心的事儿去做。推荐题主以及和题主一样有类似困惑的同学,读一读李志文老师和他学生的几封通信:李志文老师在这几封信里反复强调的都是这样的观点:中国学生把“好”学校等同于毕业后的”高”薪工作,而工作的好坏是看这类工作的平均薪水,这是极为幼稚的想法。选工作这种事应该看自己的兴趣与能力,不要把薪水高低排名来做工作标准。 更不能一概而论的把某一类的工作定位为好于另外一类工作。 这还是你们受了几千年中华帝制的影响,把工作分成了几个等级(所谓九品中正)。这种封建思想是极为可笑,都是什么年代了! 就当我的孩子来说吧,我的二儿子在UCLA读了英语和历史的双学位,这一点我至今还觉得很骄傲,因为要在UCLA获得这两个学位是比念物理、数学、金融难很多的。 他现在是顾问师,这是商学院毕业生最想得到的工作机会。 我的大儿子在世界最重要的投行中两家做过副总,他的本科学位是数学与经济学,根本没有念过MBA。我绝对不敢,美国没有一家学校愿意收一个学生,来念书的唯一目的就是起薪的高低的。 美国股票市场的最高薪、中国商场的富豪们,没有几个是名校毕业的,恐怕没有一个是MBA。念书的唯一目的就是知识,书中的黄金屋是知识,书中的颜如玉是因为你掌握了知识。好学校能提供了好的教育,你能得到比较扎实的知识。知识与所得财富有正相关,但是相关系数最多是0.5。知识与商业报酬之间没有必然性。(李志文,男,本科受业于台湾大学,于1966年获商学学士学位;旋服一年少尉预备军官役,完役后就读台大经济研究所,于1970年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赴美,入罗澈斯特大学经济博士班,于1977年获得学位。他的学术著作百余篇发表于会计、经济、财务、统计的世界顶尖学术杂志。是中国教育部特聘“世界著名学者讲座”,创办浙江大学商学研究院并任院长,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特聘教授。)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提问的人是匿名用户,一次性添加了问题和描述,之后就没有调整过字句,同时迅速添加了几个话题,看来非常熟练。我翻了问题评论和前若干个回答,题主没有出现过一次,哪怕是比较有争议的几个回答,题主也非常有涵养地一言不发,任答主和评论者吵成一团。以上两点比较客观,还有点比较主观的判断:题主贴了一堆标签,20,美女但不出挑,ivy,英法流利,具体到自己在做什么和自己的感觉,就只剩俩字:迷茫。综上,我判断是个钓鱼贴,欢迎题主回来打脸。
这个问题跟那个“90后,年薪20万,感觉好迷茫啊”的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提出这样的问题mostly是这两种回应,一种是啊啊啊好厉害,迷茫个毛线,第二种是切切切,厉害个毛线,我/我朋友/我同学/我二大爷比这厉害多了,很容易达到的。这样的回答看的久了,等飞机的时候都不想开知乎了。谁让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暴风雪一般的变化席卷着大地,使我们再也无法踏着父辈的脚印走完这一生。于是乎,在未知的世界,选择道路A,就失去了道路BCDE,无数人不安,惶恐,想争取全方位的胜利,生怕错过自己可能成功的领域。某土豪亲戚,儿子两三岁便送去搭积木班,之后合唱,围棋,奥数,英语,七八岁的孩子周末安排的满满当当。而她十几岁的女儿,小时候学过画画,唱歌,钢琴,etc. 报过的班不胜枚举,十一岁送去香港念国际中学,还考虑来美国读高中。这样的孩子优秀吗?当然,比我们小时候条件好太多了,去英国还是美国的名校只是选择问题。可是他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吗?未必。她想成为歌手,儿时歌声动听,可惜学习忙了就不练了。她想成为作家,少年有成诗之才,可是香港的粤语英语环境不利中文写作。她说喜欢经济,可惜数学不够好。她说喜欢设计,可惜绘画水准优秀但不出众。会的太多了,就不知道最会什么了。学的太多了,分在每样上的时间能有多少呢?每样浅尝则止,就不知道自己的天命在哪儿了。美国有个叫 Money ball 的电影,主角是职业棒球全才,击打,奔跑,全方位优秀,还会橄榄球,还能考上斯坦福,简直技能值满点,可惜在职棒的表现并不优秀。后来他当了教练,在一个刚毕业的小胖的帮助下,发现通过组合一些综合指数并不高,单方面好的便宜球员,能取得非常优秀的上垒成绩。同样,20岁,ivy读书,家境长相中上,这些条件列出来,有点标配来相亲的意思。人生无短板,不代表可以会当凌绝顶。至于迷茫?人到五十知天命,谁20岁不迷茫?在自己有点喜欢的领域多花时间,远离浮躁,不失为一种摆脱迷茫的方法。关于建议?少上知乎看一些人参赢家的帖子,这些帖子大抵上一半是吹出来的嘴炮,一半真的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想看更大的世界没有错,但是看着别人的仪表定自己的速度,就很难看到风景了。
我CommonApp写了怎么女装参加cos比赛的事情,后来有人问你写这个不怕悲剧啊……我说我想写啊,因为我真的喜欢,真的开心。为什么想做码农?因为想要建立ehentai这样的网站。加一点别的,我觉得你太听话了。「长相是美女但不算太出挑,平时爱运动爱阅读,因为很小开始学,所以能流利说英语和比较流利的说法语。」你看,你爱运动,爱阅读,但是你是不是真的爱呢?有没有喜欢的作家,喜欢的流派,有没有写东西呢?你有没有脱离一切已经有了的资源,在一些莫名的论坛上写一些东西?有没有跑到街角的篮球场跟不知道哪来的黑人一起打球?你是不是真的爱这些东西?你是不是勇于承认自己「并不真的爱」这些东西;而运动、阅读只是由于自己的家教呢?我非常享受匿名带来的感觉,在知乎上这种半匿名社区,我是因为我写的东西本身收到了关注。14年一年我在知乎上写了14万字,许多都是匿名答案,反倒是匿名答案让我确定了,我或许根本不需要他人的肯定与一切光环。这几天,我在上看完了一篇《逃离的清单》,主角夫妇是自由撰稿人,在上次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杂志破产,不再收这样那样的科技稿件;两人为了改变生活,跑到大洋中的小岛上生活,走之前,列了一份逃离的清单,推荐你看一下*(当然请支持下正版,我这样挺不对的):全文:有时候,当你尝试逃离的时候,想一想是不是真的哪里出了问题?做一个想象,假设,突然,你被学校开除了怎么办?或者说你真正发现了什么非常喜欢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准备辍学怎么办?当然有可能你会跑到太平洋的岛国去,或许就是去投行工作,但始终保持着,有一天内心要做真正想做的事情的热情。有这种热情——可以只是很久以前去女仆咖啡厅打工的点滴,或者是 debug 了一个很久的程序终于搞定了,或者是自己动手建造房屋,你肯定能找到生活的方向。
谢邀。只要生在一个中产华人家庭并且不太笨和不太懒,基本都能实现“ivy念书、英语法语流利”吧,借由海外语言环境和当地华人家庭背景(重视教育)带来的“虚幻的优秀感”是让您这么迷茫的原因吧—您也清楚与国内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挑一的制度下考进清北的同龄人相比,自己并没有经历惨烈竞争的经验进而对自身的优秀具有充分的自信。与虎视眈眈的清北学霸相比,您的优秀来自生长背景,好像没那么牢靠;而与真正国内来的权贵子女相比,自己又并没够硬的家族关系。无论在哪儿,势利的好工作也是拼爹的。估计您又看不上写代码这种活儿,怎么也要高盛斯坦利吧。总的来说题主够幸运,破除那些对自身虚幻的期待,应该可以活得很精彩。
首先,题主已经站在一个很高的平台上了。Ivy就读,证明学习能力不差,家庭经济条件不错;爱运动爱阅读,证明在生活中是个阳光有情调的人;说流利英语法语,证明与人沟通能力不差;长相姣好,证明会有很多的男士倾心于你。以上分析结束,我谈谈自己的看法。题主为什么会迷茫,我觉得原因如下:题主的每一步都是最好的选择而未必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从小到大,无论是什么背景的人,似乎都在做或被做着各种各样“最优”的选择。对于高考,能去清华经管绝对不会去其他专业;对于出国,能去IVY,即使我很喜欢工科,UM,UIUC,GIT这种学校也是我万分不会考虑的。表面上看没错,但实际上我们的每次选择都缺乏发自内心的赞同,我们做过的每一件事都一定要有“利益”才行。然而,题主有这么高的平台,为何不追逐一下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渴望?我想,很多人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甚至没有能力去这样做,他们必须每走一步都是为了利益最大化。题主你有这个条件,已经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了。我看到题主说自己也尝试过很多课但好像都不大对。其实大可不必担心,题主回头看看,从小到大,我们有多少机会培养自己的兴趣?慢慢来,别急功近利。同时要注意,兴趣不只是象牙塔里设置的种种课程,而是生活中一件件的小事。我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四岁,因为太淘,被姥姥姥爷硬塞到青年宫学画画,一学四年半,止于从老家来到北京。来到北京,被母亲应塞到管乐团,学习打击乐,一学四年,止于小升初。绘画,我拿过国际少儿比赛的奖;打击乐,业余九级,曾被老师鼓励从事职业道路。10岁,被母亲硬塞到奥数班学习,一学8年,风光过也残败过。但如今,我爱绘画,爱打击乐,爱数学。这些爱好,无论是否当初是我主动去学,终究沉淀下来,成为一辈子的财富。有的时候,需要强迫自己跳出框框,我们成长得太规矩了,以至丧失了本该有的不同。难以想象,一辈子股规矩矩走下来是有多么可怕。能预见十年后的自己不是件好事,是悲剧。我答这个题时,已经有好多好多优秀的答案了,题主可能看不到我这个普通的答案,但如果有缘看到,愿对你能有所帮助。最后,我为题主感到高兴,因为迷茫是觉醒的黎明。
既然题主在Ivy league求学,那申请时很有可能用过Common Application。我想Common App写作personal statement部分的问题会对题主会有启示:Some students have a background or story that is so central to their identity that they believe their application would be incomplete without it. If this sounds like you, then please share your story.
Recount an incident or time when you experienced failure.
How did it affect you, and what lessons did you learn?Reflect on a time when you challenged a belief or idea.
What prompted you to act? Would you make the same decision again?Describe a place or environment where you are perfectly content.
What do you do or experience there, and why is it meaningful to you?Discuss an accomplishment or event, formal or informal, that marked your transition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within your culture, community, or family.容许我粗略地翻译一遍:一些背景或故事对学生的身份定位如此重要,以至于他们相信没有这背景或故事,他们的申请是不完整的。如果你觉得你是这种学生,请分享你的故事。追述你经历过一次失败的事件或时刻。它是如何影响你,你又学到了什么东西?思考你曾经挑战信仰或理念的时刻。是什么激励你行动,现在的你又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吗?描述一个让你觉得完全满意的地方或是环境。你在那经历了什么,又是什么让你觉得有意义?讨论一次在你的文化,社群或家庭里标记你成年的事件或成就,无论正式与否。可以再看一遍当年写的文字,看看当年写的谎话,梦话,鬼话,是怎样带你到现在处境。========我们看不到万分之一的题主,更不能知道是什么让题主难以作出选择。我们不知道题主是在美国还是中国读的高中,经历过怎么样的高中生活,生活环境是单族裔还是多族裔,是什么信仰,有怎么样的社会期待和自我期待。但我看到了一类人:英语如中文般流利,二外法语或西班牙语,跑体育馆比我踢足球还勤,reading和paper多得像狗一样。她们不仅仅在常青藤,还在各式文理学院,在Wellesley,在Mount Holyake…她们数量如此之多,我不知道她们是否迷惘,但可以肯定题主不是一个人。帮助有限,祝题主早日找到归属,摆脱迷茫。
以知乎人背景的众数,我觉得姑娘你还是多和同学、校友、老师、父母和父母的朋友沟通来得有帮助吧。
我尝试着从家长的角度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我有一个很可爱的女儿,我对孩子基本的期望就3条:人格健全、习惯良好、身体健康。如果说有一点点贪心的话,就是希望孩子在三观成熟之后,还能有选择自己期望的生活方式的机会。
如果我女儿在20岁的时候能有你这样的困惑,我会感到非常欣慰,因为这意味着她无论何时确认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都能有一些机会去选择。
别着急,等待自己的成长,了解自己的内心,然后再选择。
一些答案在指责题主的优越感,反正我是没感觉出来。而且随便打击嘲讽好玩吗?我见过的清北学霸都没站在高处这么无礼的对20岁女生唾沫横飞,人家只是默默发paper。题主你才20岁,站在通向所有可能性的十字路口,代表了无穷的潜力。大部分人,包括我都经历过这么一段时光。对未来期待过高,但是又不知道从现实的何处着手。如果让我对20岁时候的自己说句话,我会说:耐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美德。充满期待,渴望风险一生的事业,渴望一生的挚爱。但是人的一生这么长,如果20岁的时候就被你找到了,生活模式未免变得太easy。慢慢来,用力的生活才能逐渐体会到生活的滋味ˊ_&ˋ最后,这种问题不要再在网上问出来。你露出一点迷茫和虚弱,一大堆出身比不上你的人就急不可耐的跳出来,恨不得贬你贬的一文不值。在美国好好奋斗,做个靠谱的人,你会混的比这里99%的人都好,他们也只有在你20岁的时候能这么说你。祝好!
知乎越来越呆不下去了
引用知乎某大牛的话,迷茫是因为想的太多但书读的太少做过的事太少。摆脱迷茫不外乎多读书多走路
刘亦菲评论自己长相中上。。。康奈尔也是ivy。。。年收入20万-2000万的都说是中产阶级。。。标签太多,却毫无实质。。。我想这就是题主迷茫的原因了。。。
前途迷茫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自认为“长相中上”的女孩子都长得不好看,连“中”都没有。PS:并不是针对题主,而是针对问题中的“长相中上”。
你还在迷茫吗?你还在犹豫吗?你还在为未来担心吗?赶紧拿起手中的电话,拨打中国流氓大学热线,解决你的后顾之忧,一次性解决,不影响读书。--------我是分割线你别割---------广告打完,回归正题,几个建议:1、把现在的事情干好2、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做,比如学下街舞、滑板、跑酷等3、拜访牛人或找一个牛逼的人拜师,跟着走,你的思维、眼界和接触面也会随之变之4、当你觉得还没在一个条你觉得“bingo”的路上时,请尽情享受现在5、让自己摔得狠一点,越狠越好,反而你会体验、看到和想到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最后,妹子收法语徒弟吗...(举爪)
…中产是什么概念真的清楚嘛反正我是无产阶级…
像我这种以前想得多做得少的人,到了做项目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墨水不够,于是不再去考虑太多兴趣和方向,努力学习。虽然现在想得多也做得多,但是依旧长得挫。像楼主这种感觉做得多但想得少所以觉得迷茫的人,也许是因为以前太循规蹈矩所以迷茫也是正常。虽然现在有点迷茫,但关键长得漂亮。所以你未来不愁选择。实际上,你还没看到社会的丰富多彩罢了。譬如说英语和法语,做翻译跟做导游就是完全的两码事,你有权也有能力兼顾好自己的兴趣和工作的。火候未到而已。
就是太顺了,没经历过生活的苦。
来知乎,参与讨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生算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