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美女是不是有谁没犯过错错也不可原谅

在感情中犯了错误不是出轨,伤了女孩子的心,很自责后悔,也无法原谅自己,盆友们一段感情分开真的都是一_百度知道
在感情中犯了错误不是出轨,伤了女孩子的心,很自责后悔,也无法原谅自己,盆友们一段感情分开真的都是一
也无法原谅自己在感情中犯了错误不是出轨,伤了女孩子的心,很自责后悔,盆友们一段感情分开真的都是一个人的问题吗
逃避和面对俩条路,原谅自己!不要和自己过不去,最重要的是你以后怎样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尽量弥补,但这不是关键,我建议你
无法逃避,只能去面对,确实也学到了要好好珍惜,朋友,放不下,总感觉自己做的不好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毕竟她是个女孩子,因为他先错在前,他也不会怪她,所以说一切痛苦,不怪任何人,伤心,只能自己忍受着她不原谅他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如何评价电影《消失的爱人》(Gone Girl)?
268 个回答
这是一部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一对出身不同阶层的夫妻相爱相杀、相互控制最后又难舍难分的黑色幽默重口味悬疑爱情电影。一部好的电影,总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深陷其中,并一厢情愿地相信那些精致的画面,精准的调度,手起刀落的剪辑都是为了讲好这个故事,而不是刻意炫技,让电影的形式感超越故事本身。这一点上,Fincher显然做得不错,在商业价值与艺术水准的平衡中游刃有余,娴熟利落。在这样一部涉及了婚姻、感情、媒体、司法、阶层文化差异等多个层面的电影里,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不少。首先,这真的是一部爱情片吗?是。但不尽然是。与其说它是一部爱情片,更不如说它是一部女性电影——讲述一个女性自我成长、毁灭又重建的故事。看完电影后,估计喜欢女主的人很少,虽然顶着哈佛、全能、优异甚至是漂亮的女神光环,但她那高傲、偏执、神经质、疯狂到病态的性格却让观众们望而却步,心生寒意,暗自祈祷让这样的疯子离自己的人生远一点。然而Amy到底是怎么成为Amy的?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先回顾下Amy的情感故事。与Nick相遇,结婚,感情流逝,矛盾,出轨,愤怒,高智商复仇计划,遭遇意外,求助,又手刃旧爱,不顾一切回到丈夫身边。看上去非常的疯狂和不可思议,超出常人的理解范畴。真是这样吗?事实上,这场悲剧从神奇Amy还是小孩的时候就开始酿造了。Amy不喜欢自己的父母,不喜欢那个世人眼中的神奇Amy,甚至不承认自己是她。“神奇Amy打了四年棒球,但我没有”,“神奇Amy结婚了,我还没有”。Amy婚礼时说的那些看似玩笑的话,表达的意思只有一个:神奇Amy很优秀很幸福很成功,但我不。这是一个“阴影”人格被压抑的小孩。(荣格认为:人的「个性」由一群次级人格组成,“人格面具”与“阴影”则是作为心灵对立面存在的一组次级人格。)我们的“人格面具”代表了我们的社会化自我,“阴影”人格则代表人类最原始粗暴的本能和动物性,当它与自我和谐相处时,我们的天性才得以释放,充满朝气与活力。在父母的严苛之下,Amy这一部分未完成的自我一直被压抑着,但她也一直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对抗着——她在心理上把自己一分为二,不承认那个社会化自我。再来看Amy对伴侣的选择。与Nick在酒会相遇时,Amy说:我喜欢无聊的人。嗯,Nick非常符合这一标准,质朴温柔,甚至有点傻气。Nick是一个来自普通家庭的普通男孩,对Amy这种双高背景的阶层来说,Nick的确是无聊的。但为什么Amy喜欢无聊的人呢?白富美不该与高富帅在一起吗?答案是,Nick是Amy的另一个自我投射的结果。平凡的Nick身上有着她所向往却无法拥有的特质,如轻松,幽默,安逸等,所以她迷上了这个来自中西部的cool-ass guy,Amy对Nick的选择正是她对父母和对自己那个「社会化人格」有史以来最大的背叛。高智商富二代前男友可以与Amy谈论十八世纪的交响乐,十九世纪的印象派,用法语引经据典,Amy为什么不选择这样一个与她同样才华横溢的伴侣?因为她厌倦了被控制,而Desi恰恰是一个气场强大、能量充足的男人,外表强势但内心羸弱的Amy无法驾驭这样的人。她害怕被改造,一如害怕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下;但她又渴望改造他人,一如自己曾被对待过的那样。婚后好景不长,当二人遭遇经济和生活上的挫折,Nick那些本来称得上“优点”的特质开始朝着不可遏制的方向生长。“放松”变成“懒惰”,“安逸”变成“好逸恶劳”,“天真质朴”变成“短视无知”。他责备妻子“借钱”给父母,赖在家里打游戏,和美女学生乱搞。在“寻找Amy”的新闻发布会上,Nick的状态也很糟糕,麻木,被动,迟钝,注意力涣散,永远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或该干什么,仿佛置身事外。然而,Nick真的像媒体里描述的那么坏吗?不,他只是一个普通人,犯着普通人可能都会犯的错误。那在这场闹剧里,Amy就一点错也没有吗?当然不是。如果说指引Nick犯错的是他的「缺点」的话,那么指引Amy犯罪的就是其性格上的「缺陷」。Amy是一个某种程度上的精神病患者。一个未能成功整合和转化“阴影”的人。前面说了,只有当与“阴影”和谐相处时我们才感到舒适,若一味地压制,久而久之随着其无法释放的能量不断聚集,这种能量便有可能进一步压倒自我,导致一个人精神崩溃而坠入深渊。而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这个人的选择往往只有两种,要么承认自己是个罪人,要么强行摆脱阴暗面成为一个“圣人”。Amy又做了哪种选择呢?答案是两种都做了。准确来说是一开始打算做“圣人”,事态发生变化之后做了罪人。Amy原本是计划自杀的。她精心策划着这出“美丽出色的妻子被自己的丈夫残忍杀害”的好戏,把Nick推向舆论的浪尖,自己则心安理得地扮演一个完美又楚楚可怜的受害者——一个“圣人”。但当事情开始一步步发展,她又犹豫了,不甘愿就这样死去,再加上突发意外情况(被打劫),最终使Amy改变计划求助了Desi。在Desi的别墅里,看到电视上Nick的深情告白,她动容了,大约在这个时候,Amy彻底放弃了之前的计划转而选择了做罪人,哪怕是牺牲无辜者的性命,她也要回到Nick身边。杀人,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杀自己。因为外在的所谓“敌人”都是自己内心“恶”的投射,当自己心中的“魔鬼”投射到他人身上时,与人战斗的本质就是与自己的内心战斗。所以当Amy杀掉Desi时,Amy自己也死了。因为Amy必须死一次,才能活过来。当Amy在浴室向Nick说出真相,淋浴喷头里的水把她肩膀上、胸口前的血迹慢慢冲刷干净,随着这些污水向下水道流去,地板重新变得干净,Amy的自我也完成了从摧毁到重建的全过程。没有退路的Nick则从此搭上了“人生被绑架”的高昂代价,不过He deserves it。影片结尾处Nick说“我们是相爱过,但我们现在做的不过是相互憎恨和控制对方罢了”,Amy那句“That's marriage(这就是婚姻) ”不知道吓退了多少人。但仔细想想,吓退我们真的是婚姻吗?要知道,人类最大的敌人永远是自己。-END-
你讲的笑话被会错了意,你的妙语连珠也无人回应。要不然的话,他也许明白过来你讲了一句俏皮话,但却不确定该怎么应付,只等稍后将它轻描淡写地处理掉。你又花了一个小时试图找到对方的心。后来你回家躺到冰冷的床上,心里想着“其实也还不坏”,于是到了最后,你的人生变成了一长串“也还不坏”。 你讲的笑话被会错了意,你的妙语连珠也无人回应。要不然的话,他也许明白过来你讲了一句俏皮话,但却不确定该怎么应付,只等稍后将它轻描淡写地处理掉。你又花了一个小时试图找到对方的心。后来你回家躺到冰冷的床上,心里想着“其实也还不坏”,于是到了最后,你的人生变成了一长串“也还不坏”。 上面这段出自小说Flynn的小说《Gone Girl》,当读到这里时,我脑海中构思出来的形象是一位失意的女人,站在镜子前,身着考究的衣衫衬出她修长挺拔的身材,无不怜惜地抚弄自己的柔滑细发,脖颈白皙目光犀利,嘴中念念有词。后来,看到Fincher接受Total Film采访时讲到他寻找Gone girl——Amy——最注重的一点就是这个女人能够和Ben Affleck四目相对。那是说“她必须得长得高挑,像雕塑一般轮廓优美”。Fincher将他的女主角与雌雄大盗《Bonnie And Clyde》里的Faye Dunaway相比,“你会为这张脸感到惊讶,Rosamund Pike就令人惊艳,而且不是那种非常典型的美。”此处会心一笑。 这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女人,她漂亮迷人,学历高家世好,拥有在别人看来的完美条件。她对自己有着明确的判断,以至于使得她相信,即便不用去经历,这种听别人说来的诸如“婚姻就是互相妥协、努力经营,然后更加努力地经营、沟通和妥协,随后再来一轮经营”的言论便可成为她婚姻生活的先入为主的座右铭。这种女人有一种能力,能够将不存在的事情以不断在意识中重复强化的方式使自己信服,并通过无限想象和具体实践使之成为某种事实。她这样做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报复,而这种报复是源于内心的不安和不能否认的嫉妒。并且,在作出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牺牲时,会更加激发她的这种能力达到爆点,与此同时,她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回最初的自己。《Gone Girl》是2012年出版的小说,它在第一年就卖出了两百万本。性爱暴力元素其实不是它吸引人的地方,而是这故事用一种180度大反转的叙事方式讲述令人震惊的转折。小说改编电影似乎是意料之中,因为这个故事太值得拍成电影了。小说作者Flynn亲自修改剧本,她对自己的小说下手一点也不留情。Fincher说:“我从没看过有谁能如此镇定地删改自己的小说,很棒。你会以为小说家变成自己小说的剧本改编者之后会很烦人,就是没法删掉任何东西,但她不是这样的。” 这也就是为何在我看完电影第一遍的时候会觉得影片缺乏原著对Nick逐渐深陷Amy所设计的剧情中的心理展现。但看完第二遍之后,恰如Fincher所讲,改编的部分是结构上的,“把小说过滤到本质”。小说有很多内心戏,但他和Flynn试着让那些东西展示出来,而不是由独白说出来。但尽管有很多改变,“还是原汁原味的故事,精髓是一样的。” Fincher对这部电影可能带来的影响所定的目标是“终结1500万对婚姻”。Flynn则说,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让这部电影成为那种能够让全国情侣看后即分手的约会电影。也许人们看完电影走出影院时会想‘或许我真的不知道我是否足够了解你……’这是一部关于你对另一半到底有多了解的电影。我们都过分沉溺在流行文化和不同角色的切换中,你又如何与另一人相伴去接受那原本就存在于这段关系中的真相。这个故事恰是让这个问题更加暴露了出来。” 从看小说,到电影,我从没有特别觉得这个故事同婚姻有很大关联。两个人即便没有结婚,共同生活在一起,也会逐渐发现彼此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相。有人说过,谈恋爱这事儿不就是这样吗,对手太差,懒得出手,对手太好,怕打不过,没有对手,又觉空虚,对手可有可无,还不如没有对手。不论多么优越自信的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恐惧:当你终于向爱人坦露真实的自我时,对方却并不喜欢你的真面目。谁都不想将自己至于那种处境,除非你遇到了能量相当的对手。 ------------------------ 附上Fincher为了达到“终结1500万婚姻”的目标,公布了的宣传网站“秘密之湖”(River of Secrets)。在这个网站上网友可以匿名回答“你向你爱的人隐藏什么”,而网友们的答案都会“漂浮”在网站上。Website:
----------------------------Fincher说:-----------------------------------------日更新,我觉得很有意思:芬奇称这是他在影片里最喜欢的Rosamund Pike的镜头,因为你能同时看到她“坚强(strong),美丽(stunning)和疯狂(nuts)”。Give it the night.Sleep on it. 睡一觉好好想想。
爱情的悲剧并不是生离死别。爱情的悲剧是冷漠。——萨默塞特·毛姆 这是一对绝配的夫妻,他们让我想起《天生杀人狂》中亡命天涯的鸳鸯和《革命之路》中貌和神离的夫妻;这是一个绝美的故事,两个相杀相爱作大死的人,从中年危机的藩篱,七年之痒的围城中硬生生破出一条血路。 没有堪称匹配的对手,怎能成就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
2014年年末观看的两部电影——《星际穿越》和《消失的爱人》,为本年度观影之旅呈现最佳闭幕。《星际穿越》 叙事弘大,故事在人与自然,人与宇宙,未知与恐惧中,剥露出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诺兰教主在此片中慎用奇淫巧计,一反以往惯用的多层交错叙事,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深沉的人文关怀刻画了末日救亡的景象。霍金说: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诺兰说:The Universe on a Screen。也正是因为主题过于弘大,表现的情怀过于根正苗红,使得善用黑暗风的诺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明显笔力不足,因此在人物刻画上导致人物性格单薄,不及《消失的爱人》中主角血肉丰满。有些作品生而为影,其中以悬疑科幻类的居多,譬如《消失的爱人》、《影子写手》等,画面感一出来直开观众脑洞;有些作品生而为书,其中以情感生活类的居多,譬如《情人》、《洛丽塔》的等,烟云笼罩的淡淡情绪放在三个多小时的电影里,开阖力度极难把握。《消失的爱人》的编剧Gillian Flynn既是编剧又是原著作者,搭配鬼才导演大卫芬奇,不难预期这部影片在故事性的表达上必然一骑绝尘,超越同年其他影片。芬奇的电影技艺灵怪,擅于精雕细琢,于细节处拿捏稳妥,丝丝入扣,久看不腻。我们不妨基于配角的设定来入手看一下《消失的爱人》究竟塑造了怎样奇葩的一对夫妻。我将配角人物分作两组,分别是“真相三人组”和“倒霉二人组”:真相三人组之姐姐Margo:全世界惟一愿意接受Nick窝囊样子的女性,也是惟一一直相信着他无辜的人。全世界惟一愿意接受Nick窝囊样子的女性,也是惟一一直相信着他无辜的人。Amy把Nick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他,但是活在那样的生活里如同真空地带般会让人窒息;在姐姐的家里,他可以邋遢自在的喝啤酒看电视而不被批评。他们有着同样糟糕的父亲和相依为命的童年,Margo的未婚和男性化特征很大程度上因为她和Nick的过于亲密,她既是姐姐,也担任了母亲的角色,她是他生活下沉时最安全的缓冲带。(Amy和Margo的矛盾简直就是中国版婆媳关系的写照)在Margo看来,Amy是个婊子。因为Amy让Nick变得不像他自己。Nick在她家里和女学生乱搞让她生气,她看到自己不争气的弟弟重犯父亲的错误,但她并没有伤心,她或许猜到这本就是她弟弟的本性;Nick重回Amy的怀抱让她伤心难过,她以为自己的弟弟将要在那个婊子的监视下麻木余生,更让她心碎的是,她发现Nick竟然是自愿如此的,她觉得深深地被背叛了。即便Nick伤透了她的心时,她依然选择做他的后援,就像影片中说的:从出生前,我就一直站在你这边了。真相三人组之女警Boney:每个电影里总得有一两个洞若观火的聪明人,Boney就是个执着的聪明人。我总觉得Boney多多少少是被Nick吸引的,书中说Bonie是个长得并不漂亮的女人,于情理上被Nick这种Alpha Male吸引也并不奇怪。话说回来,Boney在之前一直相信Nick的原因是因为她多年的办案经验——这个男人太蠢了,设计不出这么复杂的局。新闻发布会上的微笑,和女粉丝的合照,容易暴躁的性格,一切行迹显露无疑——你的智商怎配得上你的颜?这样的一个人,能够精心布下一个杀妻之局并抹去所有痕迹着实不太可能。Boney断定,这只不过是个自作自受被生活强奸了的普通男人。随着案情的一步步发展,一切证据都指向了嫌疑最大的丈夫时,她履行了她的作为警察的职责。当Amy浴血回归时,一切明朗;在医院调查室里,一群男性警察被Amy可怜兮兮的神演技搞得魂不守舍时,她试图用最明显的不合理证据把同事们引回真相,可惜最后也只能止步于司法制度的铁门前。她是个无能为力的好人。真相三人组之律师Tanner:这三个人,代表了导演和编剧提供给场外观众的三种观看视角:这三个人,代表了导演和编剧提供给场外观众的三种观看视角:你可以选择姐姐的视角,同情这个懦弱的男人,并坚定不移站在他这边,相信Amy是个糖心巧克力恶魔,相信她弟弟是个被大孩子欺负了的可怜虫;你可以选择女警的视角,有点同情有点鄙视这个傻缺男人,虽然秉持着正义的原则,面对他大魔王一般的奇葩老婆显示了作为NPC角色对剧情发展无法阻止的无奈;你也可以选择律师的视角,这就是一场人声鼎沸的狂欢节,一次万众瞩目的真人秀,带着浓浓的娱乐精神和谁掏钱谁是爷的专业性,期盼着这场闹剧闹得越大越好,带着Nick一路挫男闯天关。Tanner,是个有着职业素养的搅屎棍。活该你倒霉之外遇Andie:胸小无脑是对她最好的诠释。胸小无脑是对她最好的诠释。当生活持续的在相似的轨道惯性前进时,刺激物逐渐隐退,我们的对生命的敏感度和热情也渐渐殆尽。棱角全无是无力的妥协,认清真相却仍有一丝不甘,可怕不仅是变得平凡,更是无声无息地走向平庸。当他的头匍匐在那片贫瘠的胸口软肉前,Nick渴望用Andie的青春为自己耗尽的生活充电,那是他站在山的这头对海的那边的向往;翘起的臀部勾勒出想象空间的弧线,证实着自己不减的魅力,或是在森严的家教下一点叛逆,是他找回激情和自己男性优越感的惟一出离。Nick说,爷上的不是女学生,爷上的是青春。活该你倒霉之痴男Desi:活该你倒霉,上床也要命。每次看着Neil一脸情深的表情,总让我出戏,以为是Barney为了睡妹子在Playbook上摘的大招。Amy是不可能喜欢Desi的,不仅仅是他偏执狂一般的控制欲,更是因为他不具备Nick身上的养成特质。Amy是个从小活在养成游戏中的女人,她是屏幕上的Amazing Amy,是个活在别人眼中的故事,无论她表面有多么的讨厌这件事情,骨子里的她,也深深的爱着养成游戏。她喜欢他的男人因为她而努力进取,她喜欢Nick展现出的萎靡和优秀的两面性,更重要的是,她可以控制他,让他向着自己理想的样子而活。Desi和Amy一样疯狂,注定俩人不能在一起,疯子都是喜欢平常人的。他并非不在乎她的阴暗面,而是丫被荷尔蒙冲瞎了双眼,压根没看出Amy眼中的逃离和狠毒。他是一个衰极了的盖茨比,跪在了那一盏虚无的绿灯之前。Desi,做一个暖备胎并不可耻,但是做一个丢了命的千斤顶就有些不值了。作死二人组之Nick:(此处对白:Amy brings out the best of me.)(此处对白:Amy brings out the best of me.)每个人都有着自我实现的渴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自我实现的能力。Nick不过是深陷在其中矛盾性的一个普通男人而已。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幕,在荧幕上Nick演技爆发,苦情逼泪,感动众人,逆袭成功。一向面瘫的小本此处演技亦是爆发,抿嘴微微一笑,一抹邪恶和内心屌丝逆袭的喜悦感油然而出。坐在轿车里,他说,还不都是老婆逼得。Nick既平庸又不甘于平庸,最后导向Amy的他在潜意识里依旧希望自己做一个完美的丈夫和父亲。来自普通家庭,有个糟糕的父亲和一个平凡的母亲,Nick的骨子里本不是有野心的男人。在大城市打拼的日子里也习惯了衣装革履的混迹各个派对,纸醉金迷的大城市里让他也冲动性的向前追逐努力,油嘴滑舌搭上了优雅美丽的Amy让他对自己的男性魅力更加自信。回到家乡,童年的轻松散漫感也渐渐袭来,才华不得施展郁郁不得志的男人在中年危机的压迫下无意外出轨,不想娇妻变特工,不声不响作大死。无奈之下,再次披上面具重装上阵的他却尝到了万众瞩目下的甜头。一场本该风花雪月的中年危机却在血色浪漫中悄然消失,表面上他被迫选择了妥协,实则那是他内心的虚荣和对自我实现的渴望作祟。Nick本就不是个可怜人。作死二人组之Amy:(内心独白:你丫终于雄起了!不枉为妻我一番苦心。)(内心独白:你丫终于雄起了!不枉为妻我一番苦心。)每个人都有颗叛逆的种子。从小的Amy就活在Amazing Amy的阴影下。当父母在别人面前不断的夸奖你的优秀时,你会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讨厌虚假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爱明明是无条件的,为何在你们一遍遍说你们爱我之前还要说明我有多优秀呢?难道只有优秀才值得你们爱吗?说好的无条件的爱呢。更可悲的是,在你极力逃离的同时,你却不断活出满足别人期望的样子。这就是Amy,一个优秀的不真实的女人。一个小作怡情,大作要命的奇葩老婆,放着大把的高富帅不要,偏偏喜欢上了好逸恶劳的Nick。他可以为了她风度翩翩,浪漫满天,即便他私下只是个在家里瘫在沙发上喝啤酒的懒汉;他可以为了她智商激增,在她猜谜游戏前对答如流,即便他私下是个连纪念日礼物都懒得去找的丈夫。在Nick平庸的一面上,Amy看到了自己的真实;在Nick优秀的一面上,Amy体会到了养成的成就感。这样一个惯手的玩具,Amy怎舍得轻易丢弃。Amy社会属性绑架了她的原生属性,比起Nick,她更加喜欢角色扮演。也许她也享受一个人在旅馆喝啤酒的闲逸,但是见识了底层人为了金钱的不择手段后,她明白自己仍旧属于那个光华笼罩的生活圈里。而对Amy的作死属性,书中一段Amy的自白做出了最好的解答:I was told love should be unconditional. That's the rule, everyone says so. But if love has no boundaries, no limits, no conditions, why should anyone try to do the right thing ever? If I know I am loved no matter what, where is the challenge? I am supposed to love Nick despite all his shortcomings. And Nick is supposed to love me despite my quirks. But clearly, neither of us does. It makes me think that everyone is very wrong, that love should have many conditions. Love should require both partners to be their very best at all times.”针对作死二人组,Nick的姐姐Margo在书中说的一句话是最佳的诠释:You are fucking addicted to each other!此外,Trent Reznor和Atticus Ross为《消失的爱人》做得配乐极佳,没有用喧宾夺主的方式煽情,反而用类似神秘园一般(原谅我听过的音乐有限)淡淡的背景乐笼罩整部电影,即便在Amy浴血回归拥抱Nick这样的重头戏时,背景音乐依旧是淡淡的水滴声般的清新,有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对,就是这种感觉,让你时刻体会着婚姻的不真实感(Surreal)。————————————女神分割线——————————————————————————恭喜我的英伦女神Rosamund Pike终于翻身逆袭,成为主角!Rosamund微卷的金发和优雅的知性气质是具备了英伦版梦中情人的一切特质。从《锦绣佳人》中的犀利姐,《成长教育》中的美御姐,到《巴尼的人生》中的温柔前妻,和《侠探杰克》的花瓶律师,喜欢R姐两年,虽然人美戏好,但没见她演过像样的角色,这次Rosamund终于正正经经地演了部大戏的主角。撒花!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有点曲折,大陆电影院是别想见着了。网上等了很久好不容易终于有高清资源了,却还等了几天字幕,字幕没看到双语的,所以对很多人说的一些梗反应迟钝了点,但好在电影本身各方面都很给力,大卫芬奇用一个不带大场面的精彩故事将我牢牢钉在电脑前150分钟。大卫芬奇不是那种“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类型的导演,12年的《龙纹身女孩》后他导演了热门美剧《纸牌屋》,成绩颇丰。这次的《消失的爱人》保持了他一贯的电影风格,色调偏冷,凌厉冷峻。讲诉婚姻,传统意义上多的是经历各种争吵后的心灵鸡汤似得温情回归。芬奇讲诉和探讨的婚姻一直不寻常,《纸牌屋》里那种夫妻互相出轨,彼此知道却依旧淡定的维持这婚姻的情况本来就足够特殊。而《消失的爱人》里艾米和尼克这对夫妻所展现的婚姻生活更加可怖,在大家公认芬奇拍的好、所有演员都演得很不错的前提下,这时我觉得讨论这个故事本身比讨论这部电影的各种手法或者演员演技要有意思的多。编剧是吉莉安·弗琳,小说的原作者就是她,畅销书改编电影有难度也有质量保证,这次和大卫芬奇的合作算是很完美了。电影里男女主角的相遇浪漫大胆,女人喜欢巧舌如簧且心思细腻大胆的男人,如果他再英俊幽默一些,善于揣测心思,句句撩到女人的心里最适合的地方,一段感情很容易就开始了。擦掉糖粉kiss那点当然是足够浪漫,女主没有抵抗力的,后来也是这个动作直接导致了女主对男主的变态报复。所以一个男人可能你拿同样的一招泡过无数妞,但如果你结了婚,岁月蹉跎后你和你的妻子都变了时,最初的那些回忆会被女人当做是属于她的唯一,你忍不住寂寞出轨也好,找暧昧也好,对别的女人做同样的事情,会让妻子绝望、恶心然后无限的憎恨你。婚姻是这个世界最漫长的事儿,这很多人知道,彼此的新鲜感都在漫长的岁月中被一点一点的榨干,最后剩下什么呢?艾米和尼克当初也是爱得深沉,他们算是这个社会中过的不错的,而且两人都有思想、不无知,精神世界可以互相交流,问题在于彼此对对方的控制欲。一起过日子的时候谁都想控制对方,其实谁也控制不了谁。当一件事太久了人会寻找另一些事来刺激自己,填补因为太过熟悉而带来的麻木感。所以尼克出轨了,成了渣男,心思不在艾米身上,不在这个家身上。艾米这样的知识女性是绝对理性的,所以她几乎所有的感性部分全都铺在了丈夫身上。她和父母关系冷淡,为了报复丈夫可以假装和邻居相处的很好,最后还杀了高富帅前男友只为了回到丈夫身边。这是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不同的是尼克的原则时常风雨飘零,在了然无味的婚姻面前他选择冷漠和逃避。艾米则从一开始就坚定着自己的原则,就像结尾她说的:“我就是你娶得贱人,你这辈子中喜欢你自己的时候,正是你努力想成为我这个贱人可能会喜欢的样子的时候。我为你杀了人,还有谁会为你这么做?我才是你的归宿!”然后尼克说:"你为什么还要这段婚姻?我是爱过你,但后来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互相控制、互相怨恨!带给我们的只有痛苦!“妻子回答他:“这就是婚姻!”这句话回味无穷啊,你可以把这理解为虐恋,越伤越爱,越爱越伤那种。艾米毁了尼克,然后又回来救了他,真的是因为她看到了尼克在电视上的告白吗?肯定不是,她一开始就要走这条路了,毁了他再让他祈求自己回来救他,以这样的方式永远的把他栓在自己身边一辈子。这份爱情有一个童话般的开始,有一个外人看来很美好的结局,中间的过程却很变态。最后,孩子成了尼克的牵绊,艾米用最后一根稻草牢牢的压死了尼克想要离开她的念想。他们会一直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下去,生儿育女,经营家庭,他们的儿女长大后会知道父母当年是全国婚姻的模范,彼此犯过错但相爱一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一切都是假的,尼克会在痛苦中度过一生,而艾米,她会永远控制着尼克,我觉得这才是对尼克最大的折磨,之前那些坑都不算什么了。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部电影里简直就是地狱。男人和女人本来各自都是特质很鲜明的生物,优点可以共存但缺点一直是水火不容。婚姻让二者结合且担上了责任、义务、法律这些沉重的东西,这个整体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多变、难以理解。但这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复杂的东西也会很有魅力,就看你能否看到它的光明面而避开它的阴暗面,因为毕竟很多婚姻还是挺美好的。尼克和艾米的问题是很多婚姻都会出现的问题,只是大部分人处理的没那么极端。尼克最后的话给了很多人解决的方法:“我们穿过了黑暗,我们齐心协力,我们有了交流,我们彼此坦诚。”可怕的不是婚姻里出现的问题,可怕的是从心底里放弃了这段本该是相濡以沫一辈子的婚姻。有句话用在哪儿好像都挺对的,“勿忘初心,善得始终”,做起来是挺难得,但真的很重要。
年度感人大片,诠释浪漫真爱,约会不二选择。没看过的朋友请一定赶在下周二双十一前,带着你的爱人去电影院切身感受一下这份人间真情——大卫芬奇最新都市爱情轻喜剧《gone girl》(《娇妻总动员》)——————————————————上个月看完后的一句匿名随意调侃竟然得到不少赞,怕误导大家。片子是好片,剧情很紧凑,不过情侣一起看后情绪会比较闷,所以请慎重观影。
Amazing bitch.
没有专业技能,只来个业余的观后感吧。献给所有Amazing Amy
看这部电影前6个小时,前男友放了一堆东西在我家门口。都是我让他还我的。挂在他车上的串珠,放他车里的CD。最后还有辆汽车模型,我让他还给我,他不肯,最后在电话里气急败坏地说,不要再折腾我了!   我觉得很委屈,“我只是不想你日后想起这些东西又开始缅怀我,感觉像被鞭尸。”他自称是个很念旧的人,什么破铜烂铁都爱收着,以供瞻仰前人。两年前我抄了一页书摘给他那时未勾搭成功,两年后他凭着这一纸又找到了我,然后我们开始谈了恋爱。   看《Gone girl》的前1个小时,我浑身都舒坦。“啊你看婚姻就是这个狗样子啊,男人都是那么操蛋啊,才三五年就会劈腿找小妹,离不了婚就冷暴力好搓火啊。”   后1个小时,出乎我意料。大逆转。本·阿弗莱克演的Nick可怜到家了,当他握着Amy的手一遍一遍练习说我爱你的时候,我都要吐了。   最可怕的是,我发现自己跟Amy有点像。虽然匹配不上她那样的境界——漂亮得要命性感得要命聪明得要命酷得要命。那种geek的劲儿倒是相似的,既偏执又较真还敏感。在高中就有人形容我是萝莉脸(怎么这么凑表脸)geek心,我从此记住了geek这个丑陋的单词。当然,现在要谢谢《生活大爆炸》抬高了这个词义。   前男友跟Nick一样,是个很正常的人,kind of normal。其实我一直觉得normal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表扬,这代表他不会犯很多明显的错误,不会做太多出格的事,不会给自己增加很多烦恼。跟他出去是体面的,生活也是安心的。只是经过时间反复咀嚼,生活慢慢开始掉渣,不断出现的问题成了嵌在餐桌缝里的面包屑,抠不出来看着闹心只能假装眼瞎。   就像Amy婚后跟着Nick回到老家,看到他跟妈妈妹妹都很是腻歪,丢掉工作后又不去上班丧逼地歪在沙发上打电玩。这哪是当初在漫天糖粉风暴里温柔吻我的那个暖男啊!最不忍受是,他居然把吻我的伎俩又用在了学生妹的身上啊!   大卫·芬奇把婚姻这场景黑化得很幽默。Amy并没有去抠面包屑,而是选择砸碎整张餐桌,溅了老公一脸血,老公从此呆逼了认命了。   看到结尾,我很同情Nick,也很同情我的前男友。虽然看起来男人能征服整个世界,其实他的自由意志总是被女人在无形中支配。我的女朋友教我的御男之术就是,样子上要仰视他,但在心里俯视他,切忌不能抖聪明。   我犯了大忌。最后一次吵架,前男友瘫在沙发上说,“你太聪明了啊,把问题看这么透有意思吗,我是永远都赢不了你了。”问题是,哪来的输赢呢。前前男友还看点书也想点问题也夸我聪明说一定要娶个聪明的女孩回家妈蠢蠢一窝啊,但最后他找了一个dumb的女孩。他可以躲在房间里看没有色彩的多崎而她在另一边刷淘宝,他们一晚上都不需要交流。他说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内心虚弱的人,才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肯定。我承认自己很虚弱。看《地狱神秘日记抄》和《惶然录》的时候,觉得意外投契。心中总是有各种丧逼的感悟,生死的宇宙的没用的。用前男友的贴切形容呢,我就是个神经病。   我避讳说自己是个神经病。在恋爱中,我已经努力去减少讨论虚无的东西,我们只说今天天气饭菜八卦,这种生活才叫normal。而女人通过爱与关心的名义巧妙地去支配和控制男人,似乎才是男人乐于接受的。如果你要真正平等地抛开性别意识与他交流沟通,会让他觉得挫败。找老婆是过日子的,而不是参加毕业答辩啊混蛋。   私以为,男女之间一刹那的激情是本我,但爱是超我,是我们抵抗孤独与死亡的最高祭祀形式。我们总是用爱的名义去接纳婚姻,却无法从婚姻中收获爱,因为达成超我是需要巨大的自我牺牲的。   悲观点想,婚姻就是一种进化的繁殖制度吧,母体独立抚养下一代成本和风险太大,需要更稳定的资源和权力分配。当婚姻被冠以爱的名义就变得很奇怪了,就像所有原始的初衷都被一种体面的理由遮蔽了,男女都开始不自然地扮演起约定俗成的角色。谁先演不下去,谁就是个loser。Nick就属于演技太差的那一类。   我也是。去大理的时候看了一本《德米安》,就激动得浑身血液沸腾,“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这大概也是内向者的死结,只愿向自己内心作探索,而畏惧与他人的链接。也许30岁后我会只是个后悔。想当年忍一忍也就过去啦,老公踏实娃儿可爱,你还有什么奢求呢。想法再多也是需要吃喝拉撒的凡人,你并不能拯救世界,甚至救赎不了你自己。   电影的最后,Nick可怜巴巴地说“我要离婚啊我们不要再这样互相折磨互相控制了啊。”Amy淡定地回答“这就是婚姻。”   于是Nick带着畏惧带着恶心带着绝望,还是回到了Amy身边。不就像很多婚姻中可怜的男人吗。心甘情愿地陷入一摊混乱的沼泽之中,被日子催得痴肥麻木,缓慢沉沦,用坚决的毅力去忍耐逐渐稀薄的空气。而女人呢,达成了超我,用爱情与孩子的名义与这个男人完成了一生的捆绑。就像母螳螂可以理直气壮吞下一只公螳螂的头,只是为了刺激它射精保证繁育。
PS:鉴于这条答案已经令一部分人感到不适,我还是应该说下抱歉,道下初衷。
本来这条答案是给朋友微信号写的,写完顺手就贴知乎了(前两行缩进真的好难看的),小小捣乱下,觉得很大可能被折叠,能够得到这么多赞是没想到的。
早前就有很多人说知乎不如以前了云云。这种体验大概就是,以前这里都是学霸,讨论的问题专业性和技术性都极强。而现在涌进来好多学渣,插科打诨,气氛一下就很不学术很不严谨了。
本人确实就是属于后者,上课说话不学无术,专门捣乱气氛。当然,也看场合。为什么选择在电影这里放肆了下,大概是觉得电影不光是个纯理性的东西。引用回答某同学的,对我来说,看电影的最大乐趣就是获得一种情感体验,譬如种种的昨日死譬如种种的明日生,我对画幅帧数镜头语言什么的确实没兴趣,即便去了解一个导演或者幕后制作也是为了让我更准确从电影中捕捉到渲染的情绪。之所以PO上来,是觉得分享一种情感经历或是体验,也会是对一些人有用的吧。到底这电影说了些什么,你我说了不算导演说了也未必算,崔健在推蓝色骨头的时候有句话说得特别好:“电影就是我的孩子,你们只管跟我的孩子发生友谊,管他老爹想什么呢。”
我并不想当导演拍电影,所以也不想去研究一部电影如何好,好在哪。作为一个资质平庸的人,能思考的最极限问题就是,这部电影带给了我什么。
再说啦,这条问题的答案已经越来越多,想要研究更深层次学术问题的,也一定能找到同道中人。
啰啰嗦嗦一大堆,如果觉得烦,就请大家踊跃地折叠我吧!我也能勇敢承受!
best me决定了你能达到的高度;worst me决定了你能维持的长度;normal me决定了生活的常态。
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是American Beauty之后最棒的探讨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电影比Sam Mendes后来的Revolutionary Road更好女主Rosamund Pike贡献了近年来少见的女性精彩演出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Pride and Prejudice里面的大姐可以有这么精彩的演出近年大部分优秀的女性演出都是出现在以女性为主的电影里比如The help, Gravity这种唯一的劣势就是男女主角的互动方式和整个电影的色调让人想起Silver linings playbook两部片子虽然类型不同,却容易让人感到雷同当然我更喜欢这部片子目前的趋势必然成为David Fincher最卖座的电影我个人认为也是他最优秀的电影他在严肃的商业电影这条路上越走越娴熟是票房与质量的平衡把握的最好的导演之一良好的口碑导致上映三周后上座率依旧很高每周票房跌幅控制在40%以内除了主要探讨的夫妻生活之外其他涉及到的关于司法,媒体,教育,城乡文化差别等各个方面也都展示出了非常深刻的视角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一个优秀的剧本依托于热卖小说的电影往往意味着一个好的故事可是常常出现电影出来评价远不如原著的情况这点David做的非常棒,几乎没看到说电影不如书的差评,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下面涉及剧透整部电影的节奏把握的非常的好,先缓后急两个半小时的时长丝毫不让人感到太长我看之前并不知道有多长,所以一度看表,怕电影草草结束虎头蛇尾事实证明这是多余的顾虑开始的节奏非常的缓慢,慢慢的剧情递进影片的很多细节做的很棒比如女警探第一次出现,男主的目光就盯在她的臀部暗示着这不是一个守规矩的男人之后一点点的证据出现,一点点的抹黑男主等到外遇终于出现,大家仿佛恍然大悟可是紧随着第一个爆点出现的就是女主的视角重新讲述所有故事到这部分为止,日记的闪回,女主的重新讲述,真实的时间三条线交错出现,却丝毫不乱,展示出了很强的讲故事的能力女主在第一部分日记的回忆里依然像是Pride and Prejudice里面那个白富美的形象可是第二部分立刻就大毁形象,虽然比不上Monster那么彻底不过也可以说牺牲很大了可是再精明的人也只能游走于他自己的圈子里鲨鱼在陆地上什么也不是第三部分女主陷入了困境,男主开始反击两个人的视角反复转换极其有趣,真是非常配的一对这个时候观众的情绪已经被带动的开始同情男主当女主一身狼狈,丑陋,顶着吃垃圾食物攒出的小肚子被初恋男友“关”起来的时候男配猥琐的气质让很多人都以为女主终于要自食恶果了可是结尾居然是女主漂亮的反击竟可以被她就这样扭转乾坤然后留给大家一个坏人笑到最后的冰冷的结局还有那句“That's marriage.”不知会让多少人对婚姻生活却步整个故事整体看起来荒诞不羁,可是每个细节却又真实可信不像Fight club那样随便扯个第二人格而已The amazing Amy的设定更是让女主的所有行为都变得合理了这个悲剧?早在她妈画下amazing amy的时候就埋下了种子我们试着去成为我们不是的那种人,这就是整个故事的源头了也是很多婚姻悲剧的原因这点上导演实在太犀利了最后,请各位不要带着自己的另一半去观看此片
来源:来源:
这是我的影评,整体非常好的观影体验(纯影评+个人感受——媒体、婚姻、女性社会角色)在结婚周年纪念日这天,Affleck演的Nick发现妻子Amy不见了,警察来了,媒体来了,全城都轰动了,后来全国人都议论了起来,这就是电影Gone Girl的剧情基础。   Gone Girl 原著电子书,一读就停不下来了。   无剧透。   ----------------------------------------------------------------------------------------------------   David Fincher 和 Trent Reznor   Fincher的名字就能顶一篇上等的影评,吸引你自动去看他拍的电影,因为他没有拍过什么平庸的片子。他每场戏都要重拍n多遍,是那种非常追求完美的导演。你如果找得到他以往电影的评论音轨,比如Fight Club,整场电影只听他旁白都是享受,大师级的水准。这部片子看完,根本想不出除了Fincher以外谁还能导演好这部片子,或者谁还能更适合导演这部片子。   电影的剪辑真的很完美很紧密,每场戏都有效率有意义,每场戏的衔接又自然。   Trent Reznor的配乐,跟他在The Social Network里面的风格差不多,有时候根本注意不到,但是就能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一开始的5分钟确实有点响,没有听清楚主角们在说什么话,后来就好了。这几天重新找来听了一听,感觉很妙。   ----------------------------------------------------------------------------------------------------------   演员/人物/演技   电影的选角大体上非常合适。   Ben Affleck 演的失踪妻子Amy的老公Nick,在电影中时而饱受媒体和大众的猜疑和抨击,有时也受到追捧和赞扬。Affleck算是好莱坞里这个年龄的大牌中,最适合这个人物的演员之一了。Affleck出道得奥斯卡奖时才25岁,意气风发,后来开始与Jennifer Lopez拍拖后,成为狗仔镜头下的牺牲品,又在2003年跟J-Lo拍了Gigli,跟现任妻子Jennifer Garner拍了Daredevil,任挑一部都可能算得上是电影历史上最烂的片子之一了。事业滑坡,感情失败,慢慢好不容易通过The Town和Argo攀登回顶峰,又因为成为新的蝙蝠侠遭受历史上最大的选角争议。所以他的表演自然而沉静,可能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亲身经历。事实上,Fincher挑他也正是因为他那个沉重、惹眼的下巴。但这个人物本身并非就一定是Affleck本人。Nick这个角色虽被浮躁的大众误读,却也利用那种浮躁来美化自己的形象,这一点,Affleck本人是嗤之以鼻的。他说,所有为电影做的这些宣传和访谈,他的谈吐和态度,说到底并不能证明他是个怎样的人。   比较有意思的小趣闻:本来Nick在纽约要戴一顶Yankees的帽子。你如果知道Ben Affleck是哪里人的话,你会了解,Yankees跟Red Socks是死对头,Affleck死也不会戴他们的帽子的。在Fincher的坚持之下,他最终戴了 New York Mets 的帽子,算是折中。 另外,电影中的他已经高壮无比了,可见到他的蝙蝠侠气质,大家期待吧。   饰演Amy的Rosamund Pike以前是个邦女郎,还是反派,在哈利贝瑞和她同时存在的一部007里面,谁还会去关注贝瑞之外的人呢?就算她在Jack Reacher里面演汤哥的女一号,还是没给我留下印象。但是这部电影里,她的角色层次太多了,给了她充分的空间发挥演技,从表情到谈吐,她非常有说服力。她肯定会被学院提名为最佳女主角候选人,至于得不得奖,就看Amy Adams、Reese Witherspoon等人到底有多给力了。Fincher选她演,是因为看中了她的某种气质,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直到有一天,Fincher问Pike:你是不是独生女啊?Pike说,是的。Fincher说,怪不得(Amy这个角色就是被父母寄望很高的独生女)!这些小事都挺有意思的,我得知这些东西都是很幸运的看了些曝光率不高的访谈。从中也看得出,Fincher操控整部影片的运作有多么的细致。   Tyler Perry演一个律师。如果你不知道他是谁,那是你作为非美国观众的幸运,因为你真的没必要看他演的一切其他电影(普遍情节都涉及他打扮成大妈)。但在这场戏里面,他演一个专门给大众特别关注的犯罪嫌疑人脱罪的律师(我突然想起了Se7en里的Greed),当然自然也会被社会投来某种不必要的仇视。大概也正是因为美国大众对Tyler Perry以往电影的厌恶,他饰演的律师面临那种消极态度时的自若和稳重,也呈现的比较舒服。   唯独有点奇怪的是Neil Patrick Harris,我觉得他是个很有天赋的演员,也很有戏路,但选他演那个角色,感觉力度上和威力上差了点火候,不过也是个人感觉。   ----------------------------------------------------------------------------------------------------------   情节   电影大体上是个失踪案,你不要了解太多,只需要知道去看就好。   需要简单讲一讲的,是电影里涉及的三个我能明显感受到的主题:   第一,媒体审视、网络怨怒、大众愤慨   HBO的The Newsroom里面有一集专门点名分析了Nancy Grace的电视节目是如何通过过度解读、分析法庭录像,操纵大众对案件理解、对被告人态度的。这部电影用含蓄却也非常明显的方式也表现了这种现象。   你坐在电视前看新闻,根本不认识的一个人,就因为一个表情,一句话,一个动作,听一听评论员的分析,就感觉马上明白了整个事件,了解了这个人的性格、动机了,这是非常疯狂的,却也是美国主流媒体经常做的,是一大悲哀。其实虽然中国的政策和案件相关的新闻没有这些过度分析(I wonder why),香港的狗仔报纸,还包括大陆的娱乐电视,真人秀,微博,无不通过渲染、炒作赚人们的眼球。这并不是美国独有的毛病,这是资本市场找到了人们当今注意力发散、浮躁、而又需要刺激的毛病,利用、开发人性弱点后制造的大环境。影片中的旁观者们,激动地将一切从无到有再到无再到有的解读和揣测,电影的观众们很自然的就能看到其荒唐——人们太容易的就被媒体俘虏了,什么汪峰,什么王菲,什么房祖名,你以为你知道足够多的东西来评判讨论别人,但是你到底知道多少呢?你只是被呈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煽动人的情感,但你若被煽动,到最后只是浪费了一坨时间。电影这种默默的评论,是我非常喜欢的。   第二,完美婚姻、完美爱情的谎言   电影中男女主角认识的故事非常绚丽,男的很风趣很有魅力,女的也是很酷(The Cool Girl)。但是你我都知道,当你在外面跟异性认识的时候,你有多么卖力去遮掩自己,而肤浅的爱来的总是那么容易。再加上爱被商业化、浪漫化、轰动化了,人们对爱的认识早已模糊,以至于根本忘记了自己的遮掩,自己的谎言,也忽略了对方的不足,对方的假面(参听陈奕迅《大开眼界(打回原形)》),最后人人都“爱上”了自己本质上并不爱的人。在婚姻里,你并不能永远虚假下去,原本的你难免穿帮现身,这之后,婚姻就会碰到灾难性的问题。如果你没有长期处于亲密的关系,没有真正认识彼此,没有摸索过揭露对方后互相嫉恨的可能性,我们如何能有信心说自己婚姻将会完美?如何开心而无拘无束的发下婚誓?对于社会压给我们的这些“传统”“价值”甚至“任务列表”,我个人经常感觉得到,也很反感,而电影也充分的反映了某种极端的后果。我一向认为我们有人口问题,结婚生子都不能为人生价值定性。   第三,性别、社会角色、Feminism   (略有剧透,没看电影请饶过下面这段)   电影着重描写Amy同Nick的游戏,将观众的眼光吸引到了Amy的阴冷手段,大家看到的是电影里经常表现的那种老套的“女人因为男人怎么怎么样了,于是就报复这个男人”的情节,女性看似强大,但她的世界依旧是绕着男人转,她的生活依旧是男人生活的附属(又让我联想到了烂片《The Other Woman》)。Amy这个人不对、不健康,还有一方面是以上所述的原因。但电影里同时也有一个女探员,她的洞察力、她的直觉、她的智商、她的办案能力,都在自己同伴的上乘。而Nick的妹妹Margo,是Nick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道德秤杆。这电影里有趣的女人不少,但她们却没有Amy 风光,也没有得到Amy在结尾得到的补偿。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细节。当今社会的话语权还是在男人,吃香的女人是符合社会所设想的形象的那种女人,而Amy完美的饰演了那个女人。为什么这个男女平等的社会目标解决的这么慢,为什么女权主义中有各种嘈杂的声音?参见第一,媒体的能力是强大的。   ===============================================================   综上,David Fincher再次没有让我失望,这部电影是一部上乘之作,虽然这篇文章最后部分都是个人体会,不一定有人同意,但不能否认,整部电影从剪辑、配乐,到节奏、剧情的娱乐性,都是很让人满意的。从头到尾有不少大笑的时候,是本年度观影最美好经历之一。
如果真的存在什么无底深渊,那极有可能就是人心。猜不透的永远在骚动,弄不明的常常在悸动,像扑火的飞蛾一般,我们总是会在有意与无意间近乎决绝地偏爱于某种执着的好奇,不顾一切,无法自拔。信息不断畅通的时代下,信任逐渐在人与人之间拥堵不堪。人们越来越迷恋于轻而易举地定义他人为傻逼,毫不犹豫地判断他人为装逼,却从不愿卸下自以为是的牛逼去给信任一些空间。但又总停不住地好奇,骚动与悸动中,沟通渐渐淡去,猜疑慢慢透明,细枝末节的纠结让信任变得寡淡冰冷。真诚与虚伪之间并非只隔着一层窗户纸,再有心机的中指也无法轻易就洞穿两者的真相。事实上,人心深不可测,在信任几近于无,猜疑雄霸一方时,无限可能便在无底深渊中被唤醒、被激活,张牙舞爪着开始蔓延。我们无法确切的知道究竟存在多少种可能潜藏在人心中蠢蠢欲动,但类似的可能往往包含两股能量,要么正能量,要么负能量。倘若唤醒起某种正能量,真善美将熠熠发光。若不小心激活出某种负能量,细思恐极且毛骨悚然。大卫·芬奇用《Gone Girl》(《消失的爱人》)呈现了人心这无底深渊里诸多可能中的一种负能量,并在呈现这种可能的人性拷问中揭露了婚姻危机在某种程度上的可怕。《Gone Girl》如同一条浑浊不堪静静流淌的河流,乍一看有些不适,甚至某些地方看起来颇为反胃,但你却不会就此停止或走开,反而会被吸引:因为那股沉静下的暗流涌动裹挟着一股扣人心弦的力量,蜿蜒向前的流淌节奏散发着一股引人入胜的神秘。略显阴暗的画面展示着同样阴暗的人性故事,将人性中黑色系的负能量通过光影交错呈现出来,阴郁而灰暗,使得观看过程难免有些压抑甚至不适。而影片后半段一处大胆的血腥镜头,直接让本片有了让部分人反胃的可能(尽管这也是其中最为出彩的一个桥段)。但这只是影片的表面所在,有耐心的观众自然不会因为画面阴暗所带来的压抑感而停止观看,多数情况倒是会恰恰相反:根本停不下来。一旦你沉浸在这部电影中,你就会明显地感觉到这部电影如同沉静河流下暗流涌动的力量在将你牢牢吸引,沉静而克制的节奏下,一个惊悚、灰暗、充斥某种绝望而又颇为巧妙的故事正在发生,你甚至连屁股都懒得挪一下。是什么散发出如同迷迭香一般的强烈吸引呢?是真相。大卫·芬奇的魔力就在于恰到好处的制造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的故事发展氛围,然后在一点一点的节奏控制中,用真相扣人心弦。他就是这么干的,打一开始,画面的风格就注定这部电影并不会给你带来多么舒心的爽快,阴郁的气氛占据了画面,略显发福的本·阿弗莱克似乎在做一些稀松平常的举动,就在你兴致即将转移的时候,马上一个悬念便丢了出来:消失的妻子到底去哪了?正当我们的视线也沦为影片中某个勤勉但不知所以的记者镜头一样,认为本就是那样一个“不忠、虚伪甚至变态的施暴者”时,影片突然极为轻松地用几个镜头将“消失的妻子”交待出来,令你在不禁惊叹“原来是酱紫”时,多少还有些后背发凉。剧情上这种类似于推倒重来的反转,让影片充满了如同球赛逆转般近乎窒息的快感。正如平静的河流遇到了落差瞬间奔流湍急一样,影片的发展开始走向一种十分带劲地发足狂奔状态,你所要做的就是紧盯着画面,激动而略带紧张地陷入影片,感受电影逐步逼近真相时的刺激以及真相大白时的残酷。《Gone Girl》不是那种跌宕起伏或一路畅爽的商业电影,它沉静、舒缓、灰暗、阴郁,活像某些散漫的文艺片,但它又紧张、刺激、神秘、惊悚甚至残酷,这些元素集中体现在追逐真相的过程以及真相大白的时刻。这就使得这部电影有了超脱一般电影的气质,凑巧的是,大卫·芬奇用其一贯的方式将某些人性拷问和社会现实揉进影片,一下子使整部电影得以升华。在跟着剧情去追逐真相的时候,主角夫妻间的某种角力以及周边人物、媒体的烘托,都制造了影片极富吸引力的魅力。到真相大白,夫妻角力之后的胜者带着微笑重归平静,看似幸福的婚姻又回到起跑线,却因为已然暴露的人性阴暗而变得更加残酷惊悚。影片由此将观众带向一个广阔高空,视野大好,自由舒展,却因为没有降落伞而不禁后背一凉,人心的某些可能所引发的毛骨悚然的深度恐惧延续到影片结束之后。两个诗意般幸福开始的人,在步入婚姻后不到几年就因为生活中这般那般的阻碍而清淡了浪漫,因生活的不顺产生的负面情绪转移到情感,彼此谁都不愿示弱,反而越加想要控制,最终消磨掉信任,让爱体无完肤。当信任崩解,婚姻出现裂痕,人心深处的某种可能便被激活,丈夫出轨放任自流,妻子处心积虑用报复一般的残酷手段惩罚丈夫。这看似一出颇为残忍的婚姻保卫战,实际上是一场淋漓着泪与血的人性互博。人心深处的欲望让丈夫走向一种众人鄙视的境地,将他的虚伪、懦弱、不忠近乎赤裸的公之于众,成为众矢之的。而貌美妻子内心深处的强烈控制欲不仅制造了婚姻变得僵硬的氛围,也激荡出近乎恶毒的惩罚手段,这其中遮盖在微笑下的虚伪、柔弱下的凶狠、光鲜下的卑劣,是直接令人后背一凉的所在。爱在岁月的洗礼以及生活的磨练下会变成什么样子?婚姻在日渐淡寡的激情与不断考验的信任下会走向何种境地?人心在爱的变质与信任的崩解下会呈现怎样的一种可能?大卫·芬奇推了推眼镜,弹了弹肩膀上的灰尘,举起手术刀,干净利落的一划,爱、婚姻以及人性的种种阴暗在《Gone Girl》里被展露无遗。
自问自答 无剧透昨天刚刚看完,趁热把自己的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简单说,Gone Girl是今年最精彩的一部电影之一,无论如何你都不应该错过。它保持了大卫芬奇一贯的高水平,而且很可能在明年奥斯卡上赚得盆满钵满。这是部期望值很高的电影提前一个多小时赶到电影院,当时已经只剩下第一排了:&(这部电影在新加坡的评级是R21 我年龄并不够 所以没敢用信用卡在线买票 这张票是托一个白人大叔路人甲帮我买的:)虽然是sneak preview, 但是这种火爆的情况也并不多见。后来我查了其他几家电影院的在线订票页面,也都是很快就卖光了。影片开演的时候瞄了一眼,200人的厅爆满。横纵比较,这部电影都配得上如此爆棚的期望值纵向看,保持了芬奇个人的高水平和芬奇自己比,Gone Girl恐怕还不能与七宗罪,搏击聚乐部这种神作相提并论。但是至少是和社交网络,本杰明巴顿奇事伯仲之间的水平。它讲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精彩的原著,加上小说作者亲自操刀改编,都给了芬奇很大的发挥空间。横着看,我看到很多小金人这是今年最精致的一部电影之一,至少不输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戛纳电影节上的作品像Boyhood, Foxcatcher还没看到,加上过几天上映的The Imitation Game, Interstellar, Birdman, Unbroken, Inherent Vice等等,最佳影片的角逐必定会十分激烈。我认为Gone Girl至少可以稳稳得拿到一个提名席位。加上最佳男主最佳女主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的较量,应该不会空手而归。情节Did Nick Dunne kill his wife? 芬奇手里有一个能打动人的故事,这点就像是木桶周围最短的那根木板,决定了电影的整体水平不会差。一百五十分钟,可是完全没让人觉得拖拉。影片的后半段编排丝丝入扣,几乎没留下任何喘息空间,十分过瘾!三条故事线,自然地随着剧情发展而打开,同时又能做到反过来推动情节深化。复杂的叙事丝毫没显得凌乱,抑或是流露出刻意炫技的成分,一切为了故事服务,不得不佩服芬奇功力的深厚。而且这部电影很出色的一点在于,芬奇在有限的空间里安排了尽可能多的twist,又能适可而止地不让故事脱离现实。看片子的过程中放映厅里wtf此起彼伏,但是故事还是很让人信服的。故事很黑暗。灰蒙蒙的冷色调用得恰到好处,像真探那种氛围。电影的气氛比较压抑,好在导演在适当的节点加入了很多黑色幽默。哄堂大笑的段子不多,但是足够调剂影片中的悬疑和一点点血腥了。毕竟是一部悬疑片,其他关于影片情节的东西不好多说。请大家自己去一饱眼福吧:)结尾电影的结尾很漂亮,叙事的结尾也符合逻辑。值得一提的是,Gillian Flynn特意为剧本创作了与小说原著不同的结尾。比较之后我觉得两个都不错,可能电影版的结尾还留下了更多悬念吧。演员演员阵容并不算豪华,但是呈现出的效果很棒,这就够了。两个女配角名气不大但是演技都很出色,Coon更是被很多人评价为有机会冲奥的一匹黑马:)NPH的出演很让人惊喜,虽然有一个桥段真的让我觉得穿越到了HIMYM里面哈哈!女主演Pike之前在Jack Reacher里的表演没有什么说服力(但身材真是好),小本传统的面瘫演技也让我替他捏了把汗。好在这次两人都贡献了惊艳的演出,我很期待他们在奥斯卡上的表现,虽然小本面临的竞争会激烈得多。Michael Keaton, Benedict Cumberbatch, Ralf Feinnes, Bill Murray, Joaquin Phoenix, Christoph Waltz, Oscar Issac, Matthew McConaughey… 左看右看给谁不给谁都不合适所以再一次,这是一部你绝对不想错过的精彩电影。最后,必须要给预告片的音乐点个赞!She by Richard Butler (翻唱自Charles Aznavour)
之前在微博发过,直接搬运过来。《Gone girl》(剧透慎入)看《Gone girl》之前预期这是一部像是《沉默的羔羊》或者去年的《the prisoners》一样风格压抑,讲述psychopath绑架女主角的电影,但是开场不久就发现气氛远没有那么悬疑,整片下来不时出现的黑色幽默还让观众频频笑场。看完才感慨电影的黑暗之处在于展示了人的内心能有多么可怕,或者说是女人的内心。古人云“妇人之心”,不过这倒也未必:唯有绝顶聪明的女人才能提前两年开始周密计划,并在那天早晨天衣无缝地伪造自己的失踪,骗过家人、警察、媒体和公众,最后成功改变身份,躲在角落里远远地目送着背叛自己的丈夫被送进监牢。这简直就是聪明女人的狂欢,the revenge of the desperate yet smart housewife。拥有了美貌,智慧以及恶毒的用心,她们简直可以征服世界。然而越是聪明的女人越是容易全身心地生活在她们的精神世界里与现实世界隔绝,自己却浑然不知。从小就身为畅销小说原型的Amy更是理所当然地认为那在面包店门口弥漫着糖霜的空气里轻轻一吻所带来的浪漫,可以持久葆鲜永不褪色。无奈她遇到了肉体凡胎的Nick——如同你我一样——跟不上她完美世界的脚步。当她发现生活里的浪漫渐渐变得无趣,而且Nick还找了一个脑容量全都给了胸脯的年轻情人之后,Amy的完美世界瞬间崩塌,而作为对这一切的报复,一个精心设计的复仇计划也慢慢展开。对于女人来说,这部电影或许是“女儿当自强”的励志,或者是可以“悬崖勒马”的警钟,但对男人来说却一定是必读必修的教科书。一事无成的Nick与身出名门Amy并不是般配的一对,一切从一开始就错了。成功逆袭精神境界差别悬殊的女神,并且最终幸福的地生活在一起,这样的故事只会发生在童话里。Nick一开始就被Amy的智慧与美貌迷得神魂颠倒,于是穷尽毕生技俩成功抱得美人归,但最终差点因此丢了小命,实在因为运气太差,遇到一位智商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等级的对手。这也难怪在电影开头和结尾Nick轻抚着Amy的长发在心里暗暗的说,我真想砸烂你的脑壳看看究竟“what are you thinking”。成也Amy败也Amy,凡事终究“合适”才是王道。Ben Affleck的演出中规中矩没什么突破,始终还逃不出《Argo》的影子。Amy表现抢眼,外表娇柔行为惊骇,足以令人毛骨悚然。最终惨遭不测的前男友Desi,可能因为在《how I met your mother》里面逗逼了太多年,没能把病态控制欲形象演得出彩。要是放在中国,能把这个角色演得入木三分的,恐怕也只有冯远征了吧。该片被坡县“广电总局”MDA评为R21,美国也是NC17,除了些许裸露镜头之外,可能还因为“密谋杀夫”这种情节,实在是属于“危险动作,请勿模仿”之列吧。
世界上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人,比如割掉自己左耳的人,比如邀请他人观看自己切腹的人,比如在第一堂课要求学生撕书的人,比如将小便池当做艺术的人,比如把男人睡眠拍成电影的人,比如被苹果砸到脑袋的人,比如在婚礼致辞中说婚姻无意义的人,比如将命案看做一场游戏的人,比如相声演员也想做手机的人……   尽管按比例来看这类人少的可怜,但他们很耀眼并且值得尊敬,所以这个名单其实可以几乎无限的长下去……   世界上还有很多“自以为”与众不同的人,这个比例就相当惊人了。   比如读过两本诗集就觉得世界俗不可耐   比如去过个把古镇就开始质疑人生的意义   比如乱搞男女关系就觉得自己不为凡尘所累   比如唱句“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就觉得自己超凡逸尘   比如纹个身,飞个叶子就觉得碌碌庸众都是虚伪   比如睡个老男人就觉得凡人都不懂啥是真爱   比如买个某品牌手机就觉得品味高洁倍有情怀   ……   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这种“自以为与众不同”的行为,被统一的称作“装逼”。   那么问题来了:“真逼”和“装逼”之间该如何区分?   答案超级简单:第一种人是天才,第二种是凡人。简单说:看智商。   就拿本片来说,amy就是天才,nick就是凡人。   凡人nick第一次见到天才amy时,就对愚蠢的大众进行了无情的嘲讽,藉此告诉天才amy:“我和你一样,不是凡人”。天才amy作为一个反社会人格(这是当然了,如果你混在一群猴子中间,你也不愿意成为猴子的一员),开始留意凡人nick。   求婚就更明显了。天才amy不得不参加一个令她厌烦的聚会,接受一帮傻逼记者的采访。凡人nick再次表现得“与众不同”,以一种令他人尴尬的方式(装模作样的采访,大声称赞amy的阴部)将天才amy从低级愚蠢的社交中解救出来。   结婚后,天才amy发现nick变回了区区凡人,或者说,nick唯一天才的地方,在于出类拔萃的“作秀”能力,这也是天才amy唯一欣赏凡人nick的地方。而结婚后,凡人nick失去了作秀的欲望。   比如nick对amy借给父母信托基金表示不满,这实在是太俗气了,就像中国那些计较财产的普通夫妻一样俗气;   比如nick搬回了老家的小镇,这更是俗气的难以忍受。挤满了神经病和奇葩的大纽约永远是天才和与众不同者最好的归宿,在中国的八线城市,一个多读了几本书的小镇文青都显得格格不入。   开酒吧、打游戏、泡胸大无脑的小妹,nick变得和一个普通男人一样没有任何“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是天才amy不能忍受的原因。   可笑的是,凡人nick在拒绝生孩子这一点时,还要用“与众不同”作为借口。“我们才不是那种靠孩子维系婚姻的凡人”。   为什么天才amy愿意用生命作为代价报复凡人nick,试想:你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却被丢进了全是傻子的精神病院(这就是天才在凡人堆里的感受)。突然有一天你遇到了一个智力正常的人,他说他有一个逃出去的计划(这就是天才遇到天才的感受)。你兴致勃勃的加入了计划,却发现对方只是一个患有“我是正常人”病的弱智(这就是amy对nick失望的原因)。   那个“与众不同”的天才amy被迫成为了一个庸俗的凡人,她要报复。   在计划中,天才amy处处体现出对邻居、媒体、警方智力上的碾压和鄙视。(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融入俗气的小镇生活)   而当天才amy又一次看到nick那出类拔萃的“作秀”表演时(访谈节目),她觉得那个她爱的nick又回来了:就是这样!演的真好!用你那充满魅力的微笑去蛊惑那些愚蠢的傻逼们!欺骗他们!忽悠他们!把他们骗的团团转!就像我一样碾压他们的智商!!这才是你!!这才是我爱的你!!!   于是她略施小计,干死了富二代备胎,改变了自己的计划,回到了nick身边。而nick不得不继续自己擅长的作秀表演,和amy一起成为大众眼中的模范夫妻。   nick终归是一个凡人,他害怕大众的看法而不敢离开amy,他为了父亲责任留在amy身边。名声、责任这些俗气的标准让他不得不留在amy身边,还要不时利用自己擅长的“作秀”技巧。天才amy像养宠物一样把凡人nick留在了身边,这也正是她的计划。   总而言之,电影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凡人就安心做凡人,不要假装“与众不同”,否则,要么被天才玩死,要么就装一辈子。   amy对nick是真爱么?当然是!   我们不能用凡人对爱的理解去判断天才的爱,“爱一个人就要让他幸福”这是凡人的观点,天才不会接受。正如“香蕉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猴子的观点一样,人类也是不接受的。   再来谈谈富二代备胎,他也是装逼的典型。   巴甫洛夫有一个实验大家都知道:摇铃铛,然后给狗食物,久而久之,一摇铃铛,狗就会分泌唾液。   那么把这个实验改进一下:99只狗以摇铃铛作为信号训练,1只狗以摇滚乐作为信号训练。久而久之,将这100只狗放在一起,可以预想的结果是:摇铃铛,99只狗就会流口水;放摇滚,那1只狗就会流口水。   请问:那一只狗和其他99只有什么不同么?没有,它们只是接受了不同的训练。如果这只狗产生了“本狗与众不同,本狗热爱摇滚,你们这些喜欢铃铛的傻逼”这样的想法,那它就是一只傻逼狗。   其实人类在神经元上,和狗差不了太多。   教育、成长环境、接受的信息……这些后天的外界影响,让人和人之间出现不一样的地方,这就和摇铃铛和放摇滚这两种训练方式对狗造成的结果一样。   所以,所有的由于读书、家庭环境、接受教育之类的外界条件而产生“我与众不同”的想法的人类,就和那只听摇滚的狗一样蠢。   富二代备胎就是一只这样的蠢狗。他自以为有钱同时又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就与其他人类不一样了。他以为和天才amy之间有凡人不能理解的感情,故意用信件这种非常规的方式联系以彰显与众不同,他以为自己是那个能理解天才amy的人,他以为这是一种凡人不能理解的精神恋爱。在amy不慎丢了现金不得已找他的时候,他以为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和共鸣,甚至妄图指导和抚慰天才amy。(这和豆瓣上那种女文青精神小三真是一模一样)   装逼的结局就是被天才分分钟玩死,呵呵。   什么样的人才算值得尊敬的“与众不同”,答案只有一个:天生异于常人。要么是智商,要么是对艺术的敏感,要么是对科学的天分。   如果有一只智商特别高的狗,像《猩球崛起》的凯撒一样站了起来,大吼一声“NO!!”,把实验员吓得屁滚尿流,那才是一只“与众不同”的狗。会有人写篇文章叫《一只特立独行的狗》来歌颂它。   凡人就安心的做凡人,不要标榜“think different”,不要妄图进入天才的世界,否则,天才玩死你。
我觉得这部电影有一层内核,是一种美学表达,一种极致优雅而残忍的占有欲的美学表达。 片中大部分时间观众是在跟随Nick的视角。本.阿弗莱克这一角色代表了一般观众的视角,一个“正常人”的视角。通过Nick的“正常人”眼睛,影片从反面建构了女主角“非常人”的内心,高雅却虚伪的外表,残忍而无情的内心。 而这种成人黑童话般的内心是如何形成的?影片没有直接大篇幅诉说,但是却给我们提供了线索和蛛丝马迹。(这种留白式的建构,对主人公心理创伤的溯源,是在很多电影或美剧、英剧中都能看到的手法,或许滥觞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这种方式也使得很多影视作品拉开了深度,丰满了人物形象。)或者其实在影片一开头就有个起兴了,即Amy的家庭成长环境,或者更主要的,是Amy母亲与Amy的关系。 与“一般小孩“相比,Amy享受着不可比拟的物质表现,但她却异常缺爱。母亲从来没有用”一般母亲“的方式爱过她。从出生起,她就只是母亲笔下的一个人物,是母亲用笔精雕细琢出来的三次元躯壳。Amy生在现实,却活在爱的真空。
这种题材是大卫芬奇钟爱的题材。十二宫杀手,七宗罪里的杀人狂,都是这种类型的角色。 NPH扮演的那个富商,也是个相似的有趣角色。旁人看他们的行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他们是有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内在逻辑的。旁人冷嘲热讽地评说,是因为没有经历或理解他们的内心,直接见到了这种历程所导致的血腥残忍的结果。 如果他们愿意去了解,或许会发现这个内在逻辑其实并非不可思议,而恰恰都是人性的种子结出的花朵。而大卫芬奇,就特别长于展示这种独特的花朵,带有一种残忍而妖冶的美感的花朵。
最后真是婊子配狗天长地久...
谢邀。其实这部电影还称不上神作,离神作还差那么一点点。我觉得就是算计太多,为了很多情节的需要,对人物性格的流逝和转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但这都没到很严重的程度,最多算一个小小的遗憾罢了。有一段我看的比较别扭,就是Amy在富豪前男友的别墅里看电视节目的时候,脸上的表情让我有一点奇怪,似乎是一种震惊,有一些夸张。我不明白她为什么会有这个表情,这个地方表演有一点不对劲。其实Nick在节目上的表白,对其他人来说或许还有杀伤力,但是对一个生活了好几年的妻子来说,她能看出来是不是真心的。就算她一时觉得是真心的,真的想回到丈夫身边,可是后来真回去之后,又丝毫没有表达。当然智者见智,仅是我的一种感觉。说算计比较多,就是觉得情节太强,看的我觉得为了塑造Amy这个吓人的角色,有时候比较故事先行的感觉。相比之下,风格有点类似的《神秘河》就好些。情节很好,但是情感……我觉得还是少了一些说服力。对婚姻本身的探讨,限于交待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展开。而对于人物内心世界,更多是仰仗演员本身,而不是故事本身。尤其是,Amy和Nick这一对夫妻到底怎么看彼此的情感,没有去认真地回答。换而言之,小说给了一个非常强大的故事,以至于在有些地方少了一些探讨。黑暗可以,绝望可以。但是黑暗和绝望的表现,必须给出一些温暖。只有在温暖的衬托下,绝望黑暗才能体现的淋漓尽致。很棒的电影,真的很棒。一点遗憾而已。BTW:看了看剧本原稿,又对照电影看了看,发现只有Ben不照着剧本说台词,其他人,比如Rosmund Pike,都是按照剧本几乎一字不差的说台词。看来还是Ben算大牌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说台词,导演也压不住。
哈哈哈哈为什么楼上都在分析爱情和婚姻?我的观后感是一个心理变态者的生活呈现而已。女主根本不爱男主啊,联想一下女主的两个前任,一个因为不戴领带就给陷害强奸了,一个因为不再具有利用价值就果断割喉了,现任之所以能活下来,也不过是因为重新“扮演”了女主理想状态中的男人,而已。不然也死翘翘了。这叫爱情?涉及婚姻?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纯心理变态的控制狂啊,修正一切,操纵一切,不听话不按剧本来的都得死,总之达成预想中的生活才能开心,刚好女主智力、胆量和演技也技能满点足以匹配野心,所以一直游刃有余不致于发疯。如果有一天……女主厌烦了男主力不从心的表演,或者厌倦了这种“美好平静”的婚姻生活,想要新鲜感了,分分钟另创剧本秒换男主啊。如果有什么遗憾的话,男主塑造太弱了,以其出轨期间和电视采访期间的演技和人渣潜质来看,我以为他至少会有一次反杀或有反杀意愿呢,结果片尾好像没这个意思……我当时看完的第一印象只有“****,天长地久”,祝福这对旧人,不知道孩子能长成什么样。这么一说,孩子部分简直能脑补出一部恐怖片。
谢 喵。这不算影评,充其量是个观后感。比人性的恶更可怕的是压抑人性的恶。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条黑狗,我们能做的也就是时不时拉紧锁链不让它暴起伤人。这算是与自己心中的黑狗和谐相处的一种方式。压抑人性的恶就相当于把心中的黑狗杀掉,手起刀落希望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听起来怎么都没错,可是这样恰恰就错在违反自然的平衡。有光的地方就有阴影,要带走阴影只能先带走光。人性的灯就此熄灭,而我们也开始扮演一个陌生人。我记得大卫芬奇讲过一句话,大意是说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怪咖,他做的无非是把这一点用电影的艺术呈现出来。这也是我一直喜爱大卫芬奇电影的地方,从七宗罪到搏击俱乐部。而《消失的爱人》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讲故事的人费尽心思来粉饰太平,并且毫不避讳地把自己粉饰太平的拙劣之举揭开给观众看。仿佛在说,你看,这片瓷砖下是仿瓷腻子,这片仿瓷腻子下面是石膏板,而这块石膏板后面藏着一具年代久远已经木乃伊化的尸体。The skeleton in the closet这种平凡的荒谬感,让我们喘不过气来。再回到杀死黑狗。人总是渴望完整,渴望完美,恶的滋生来源于主角贪婪地想去拥有并不能够共存的事物。不同于鱼和熊掌,庸常之乐和非凡之功决不能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Hell,剧中的尼克和Amy之所以能够结合,大概是双方都拼命压抑自己本性带的功劳。一个俯就,一个仰攀。在后半段回溯两人婚姻生活时,尼克在争吵时吐了一句真言,大意是,Amy活该过这样的生活,因为自己当初就是在扮演Amy所喜欢的样子,而不是原本的自己。(待核实)配偶需要不同,但又不能太不同。得益于英国演员Rosamund Pike在拗美音的时候带来的不自然的诵读感,观众不难嗅到Amy这个人物是有性格缺陷的。她的缺陷就在于长期被压抑了人格的阴影面,使得人格的光明面也变得诡谲扭曲。拿一个配偶来填补自己性格的缺失,是最不公平也是最不容易成功的一个策略。存在于人身上的变数何其多。说到这里,我倒是觉得情侣夫妻不必刻意回避这样一部电影。庸常之恶,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加以妥当的处理,很容易就会演化成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如剧中一般。Marriage is overrated(人们对于婚姻的期待过高),这大概是本片要表达的第二个思想。Expectation(期待)和Perception(感知)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抛开现实,仅仅是预期的设定就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幸福的感知。Amy似乎知道即将踏入的婚姻会是个什么样子,就像她在婚礼上说的,Amazing Amy会打棒球,而我不会;Amazing Amy已经结婚了,而我没有。潜意识里,Amy似乎已经在尽力降低自己对婚姻的预期。可是她还是被婚后的平庸甚至是庸俗打了个措手不及。比起绝望,失望似乎是一个更具破坏性的武器。好像还没说到为什么夫妻情侣不必刻意回避本片。Well,if you do you do, if you don't you don't。这句很无聊但出镜率很高的台词基本上就是我的理由。我不知道怎样恰如其分地翻译这句话,那就略加阐释一番吧。我们并不那么容易被外物影响,反过来外物也并不会轻易为我们的意志而转移。面对婚姻,或者说面对任何一种生活,接受和调整,在很多情况下,是比否认和改变更加明智的选择。如果Amy能明白自己不会改变尼克,婚姻也不会改变自己……那么……或许她是明白的,只是明白的不是那么彻底而已。23/03/2015更新今天看到的TED演讲和本答案有关庸常之恶的讨论十分相关。主讲人是当年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负责人,而这个实验就是德国电影《死亡实验》的故事原型。演讲着重讨论普通人在善恶之间的抉择问题,提出了群体、环境和体制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之卓著,其中有关庸常之善和庸常之恶的讨论尤为发人深省,在此和大家分享。
来知乎,参与讨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谁没犯过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