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仪陇县的张氏家谱,我知道我的祖那一辈开始是:声...

请使用支持脚本的浏览器!
该日志尚未公开,你暂时不能查看。博主可在此
不如去逛逛吧。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四川省自贡市林氏族谱&&&&&&&
家族堂号:晋安林
族谱编号:16035
访问状态:
一、林氏概况
(一)林姓起源
1、 史载:林姓出自子姓,血缘始祖相传源自国神比干,&三代孤忠&的他以忠正敢言而闻名,后被暴君纣王挖心,他的正夫人妫(陈)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到今天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长林石室之中而生下一个儿子名泉,字长恩(林氏受姓始祖);周武王牧野大战败商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旌表比干忠烈,徵觅其后嗣,命闳夭给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内(今卫辉)封墓,夫人携泉归周。因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姓林名坚。念林坚乃商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避纣乱而不绝其世,乃拜坚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户,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故林氏总堂号为西河堂。
林坚的子孙后来形成了著名的西河郡、济南堂、下邳、晋安林氏、九牧林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成为林姓最大派系。
2、林姓的另一个起源出自姬姓,是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的小儿子姬开,他的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因起源于今河南洛阳一带,林姓家谱中就称为河南林。
3、此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将鲜卑族等原先丘林姓氏的都改成林姓,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其他少数民族中有满族的林佳氏和布萨氏也都有改姓林。
总体上看,林姓的发源地还是今天的河南卫辉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
&(二)迁徙及主要分布&
今天的林姓后人,大多尊比干之子林坚为受姓始祖。林姓从周朝初创姓以来人才辈出,他们不囿于一方,走南闯北,行东跑西,到处寻求施展才华的空间,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群望堂号是常用来放在姓氏前的称号,是表示姓氏来源或血统所出的专用术语。在林姓历史上,出现了很多郡望堂号,其中的&西河&、&济南&、&下邳&、&南安&、&晋安&、&九龙&、&十德&、&九牧&等都有较大影响。
&&九龙门&和&十德堂&的来源: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9人,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忠孝堂&的来源: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姓人的史祖林悦以忠孝见称而得名。
&&&九牧堂&的来源:唐代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9人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自从林坚被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后,子孙世袭爵位,多为大夫,当时的朝廷曾先后三次在当地设立西河郡,&西河林氏&便由此而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官职调迁或避乱隐居,林氏散居在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各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林姓逐渐向山东济南汇聚,形成著名的&济南林&郡望,在随后的秦汉时代一直占据着林姓的主导地位。
西晋时,中原士族因为避&永嘉之乱&大举向南方迁徙,林氏也随之南迁到江苏下邳(今江苏宿迁东南)一带,一部分人定居当地,形成著名的&下坯林氏&;后来还有一部分人南迁到福建,与今天台州和温州等地的林姓后人同宗。
东晋时的林懋(林坚的47代孙)曾因在徐州做官,定居后成为&徐州林&的开基祖,与&下坯林&血脉相依。他弟弟林禄是林姓入闽的第一人,在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奉命出守晋安郡(福州一带),并在当地定居,成为现今公认最大林姓支派&晋安林&的先祖,&晋安林&派生的旁支有很多,在福建全省有&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等,系衍全世界,素有&闽林遍天下&之称。
&晋安林&来源于&济南林&,林禄是林姓入闽第一人。他的后代除留居于晋安外,又有人迁居候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莆田等地,分别在这些地方开基。另外,&下邳林&传到林国敏时,成为台州和温州等地林姓人的开基祖。
&&晋安林&开创林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中分支众多,特别是有些在后来还回迁于北方或台湾等海外各地,成为天下公认的林姓最大支派。
&原生活在北方的林姓人又在唐朝末年随王审知南迁,定居地福建各地,以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派系。成为&濂江&、&控鹤&、&陶江&、&福全后安&等支派的开基祖。
&生活在海外的林姓人,从根源上说,有些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去的。有些则由这些地方迁到台湾,然后再由台湾迁到别的国家或地区。
三千多年来,随着林姓家族繁衍发展,林姓子孙或逢乱世而南渡、或迫于生计而东徙、或因分局而北迁、或谋官职而西移,至今已遍布中华大地乃至全球各个角落。比干后代林姓确如枝叶一般繁盛。目前,林姓在大陆列16位。 根据公安部2006年7月&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的统计对福建福州户籍人口的姓名统计,福州市户籍人口中人数最多的姓氏为&林&姓,共有970138人 ,全世界林姓人口大约有7000万之多,其中我国大陆5000多万,台湾约700万,海外约1500万。
(三)家乘谱牒
林姓的发源地是今天的河南卫辉以北地区,那里的比干庙是众多林姓子孙前去祭祖的圣地。比干庙正殿里供有比干塑像,比干三日苦谏却换来一场挖心,回首这一典故,让不少后人顿生敬意,&林氏&在得姓之初,就带着祖宗比干这种忠义敢谏的本色。
在东配殿另有三尊塑像。他们是比干的杰出后代,中间是林坚公。因林氏根据地理位置又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右边为北林所奉林放公(比干二十四世孙,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著名的&问礼堂&就是得自于他。左边为南林尊奉的闽林始祖林禄公,为今天福建莆田林氏的祖先。由于诸多原因,莆田林氏家族中有许多人迁到海外,如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林姓多属这一支。因此,林禄公又被称作是南林始祖。
此外,西配殿敬奉的是妈祖神像,妈祖即林禄公第二十二世孙林默娘,被敬誉为&天上圣母,海上妈祖&。林默娘是宋朝莆田林愿之女,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重阳,她因舍己救人而遇难,年仅28岁。此后,人们纪念妈祖为大义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共有妈祖庙2500多座,遍及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达2亿多人。妈祖已经成为年岁丰收和保佑平安的象征,更是人们远航的保护神。
&林姓由三千年多年前的忠臣比干开基,在得姓伊始便使其姓族带上鲜明的忠臣之家或忠臣之后的特色。这一特色经林姓历代先贤的提倡和身体力行,得以长期保持和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发展为忠孝传家的传统家风。
另外,林姓还重视家族教育、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等美德。
1、忠孝传家
孝子林攒的故事,在福建莆田一带家喻户晓。
2、重视教育
许多林姓家族中,不仅把忠、孝作为传统家风,而且还十分重视对宗族子弟的教育,使之从小即具备报效国家或承传家业的良好素质。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中都能榜上有名,甚而给人留下了&没有林姓人便无法发榜&的印象。
3、尊祖敬宗
海外林姓近年到大陆的寻根活动,其寻根的地点除了祖居地外,又以到始祖比干墓地、闽林始祖林禄墓地、莆田九牧祠、湄洲妈祖庙等地的人为最多。
&(四)历史名人
1、政治名人
&比干:商纣王荒淫无道,上朝强谏,舍生取义,慷慨就死。
林则徐:一生清正廉洁,忧国忧民,以禁断鸦的爱国之举而留名清史。
林森:年12月年间担任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林伯渠: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领导人之一。
2、社会名人
林禄:把林姓从北方带到南方的第一人,也是在南方林姓中影响最大的&闽林&始祖。
林默娘:&&天上圣母,人间妈祖&,是在东南沿海及台湾等地流行的俗语,被人尊为圣母或妈祖,把她当作保护神。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出海远行者越来越多,被更多的远航之人所尊奉。
3、海外名人
(1)林完,著名政治家,林姓在海外知名最早的人物之一。
(2)林道乾,泰国北大年地区的开拓者和领导人&。
(3)林凤,明朝时期沿海地区的著名人物。
(4)林太卿,日本一位热心公益活动的人。
(5)林相原,马来西亚巨巨富。
(6)林光合和林合父子:是菲律宾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
(7)林迁,马来亚乌矿大王热心公益事业。
(8)林语堂,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
(9)林德甫,文莱富商。
(10)林梧桐,马来西亚赌业大王。
(11)林庆金,马来西亚巧克力大王。
(12)林思齐,加拿大著名学者、富商、社会活动家、慈善家。
(13)林同春,日本企业家、社会领袖。
(14)林训明,巴西黄豆大王。
(15)林良实,马华公会会长。
(16)林绍良,印度尼西亚商界大亨。&
二、四川省林氏分布及字辈排列
南充仪陇县新政林氏:明末清初从湖北孝感移民到新政,系湖北黄冈林氏,林蕴公的后代,已繁衍15代,子孙遍布南部、仪陇、营山、阆中、蓬安. 新政始祖是&春&字辈,现在的字辈是:
生胜荣华,朝廷开选,永远兴顺,敏辛治民,功成宏达,万子登科,光宗耀祖,承传诗礼,泽裕后昆。
四川南充林氏:&国世帮家光 多必向初福 如(迎)春永发祥。
四川南充林氏:祖藉福建省,进川(四川南充)青居曲水一带解放前南充二虎街,青居牛肚坝有祠堂,进川是两兄弟,三哥和四弟,三哥是这支的祖宗。叫林子璋,四弟叫林子琨,字辈:
文伟字派次房,字辈:东方时运长,国世帮家光,多必向初福,如(迎)春永发祥
四川重庆永川林氏:惟德 钟 祥 以 占 其 芳 敬 承 先 训 学 行 显 彰 儒 家 传 业 思 礼 经 常 贤 书 登 明 绍 修 有 光 宏 开 景 象 素 质 纯 良 持廉 守 则 后 继 必 昌。
重庆林氏,家谱资料:祖籍广东惠州府长乐县横龙约汤,九世祖公林玉琇,于康熙辛丑年三月初二日带子移居四川重庆府荣昌县烧酒房,居住二十年后,又于乾隆辛酉年十月初四日同侄林俊移居四川泸州里仁乡二甲(今泸县玄滩乡)地名大屋基.....大约在60年代从泸玄滩迁至重庆... 昭穆字辈:...永玉维元中世友必朝上代能智宗久培大本家长发丕基由其先泽厚学裕徐来宜......
重庆林氏昭穆字辈:进定光臣.才公幸文.秀在昌顺.世泽安长.运通普济.宗支显祥.
重庆合川林氏:康熙年间从湖南会同迁四川合川,九牧六房,林端公(忠义候)的后代,字辈(宋理宗年间由林进祚公等审定)进定光成 均政幸文 秀再昌顺 ,后康熙年间再续字辈:世泽安长 运通博済宗枝显详
荣昌林氏,字辈是:瑞淑元粤光,祖锡万年昌,宗支长荣茂,世代永连芳
荣昌安富[清江灘]林氏字辈:善正洪朝,世德光昌;崇文启瑞,开泰呈祥。希贤学凤, 定国兴邦;天锡永保,志美含章。承宗绍祖,广毓忠良;祚荣继述,兰桂腾芳.
成都林氏,祖籍福建莆田,字辈:启初廷文开忠厚扬祖材 绍业光先代 荣华富贵來 问礼家声大 三仁世泽长 贤良道德盛 永远福寿昌
德阳中江照壁湾林氏字派:文、昭、世、守、先、德、光、明、正、本、清、源。
四川南充青居镇:始祖林奎山,200多年前由福建迁移到四川后写的字辈:忠方锦怀长 国仕帮家昌&多碧向舒福&如春永发祥
佛冈县高岗林氏:明代万历年间创立社岗下村及周边同宗十四辈序,字辈为:
大永开宗荫植长,荣华富贵奕世昌
经历三百五十余年后,十四字辈谱用完,续成新十四辈谱:
宏恒创业腾飞远,英豪俊杰振家邦
连州市西岸潘家坊林氏:扶明昌受镇,历代显忠良;重贤定安国,祖积正兴隆
四川省荣昌县林氏:春赵振生显 长龙凤世章 元清成国帅 周为左朝光 朝泽招文至 家中印意堂
四川蓬安林姓字辈:思。文。克。绍。
四川南充蓬安,字辈:定光成万正兴文 秀在昌顺进怀登
自贡地区林氏字辈:仕(君)廷奇成文、常友夲世德、國正天心顺、家和祖泽长。
瀘州衣錦鄉大坟坝林氏:是九牧八房的.字辈:善正洪朝,世德光昌;崇文啟瑞,開泰呈祥;希贤学凤,定国安邦;天锡永保,志美含章;承宗绍祖,广毓忠良;祚荣继述,兰桂胜芳。
林端第九子思义公字辈:
进、定、光、成、 均、公、幸、文、秀、再、昌、顺、
林端十七世成馥公字辈:
世、泽、安、长、 运、通、溥、济、宗、支、显、祥、
林端十八世万俸公字辈:
遵、徽、振、采、 继、述、贻、芳、 先、资、允、绍、蕃、衍、含、章、
四川夾江林氏字輩: (來自福建)为天开文 福德广生 忠考普及 邦國永兴
内江隆昌林姓,从四川自贡富顺迁到隆昌,字辈:
忠诚兴天汉方明万世昌 代友仁维己 勇为国家梁
四川木兰林氏:由福建长乐入川,字辈:
启初廷文开 忠厚扬祖才 绍业光先代 荣华富贵來
四川资阳,字辈:诗文克绍洪振家声
四川南充: 字辈:定光成 万正兴文 秀再昌顺 进怀登
南充市仪陇县龙桥乡,字辈:万福春秋仕守品登科云。
凉山州金阳县。是江西籍西河郡林姓宗族,先后迁云南、贵州、四川,现字辈为:满堂荣华庆辅国开乾坤 家邦正利远 富贵光明兴 世传科金榜
射洪县金家镇林姓,由湖北麻城孝感迁移来的,字辈(音)
启承先是德,忠孝国家珍,礼义青钱代,诗书育后人。
四川宜宾林姓,字辈:
子笔有祖孝,永中远元进,治安达天德,佑启光先良,经常容优x,四同纪荣昌。宜宾市长宁县林,湖广填四川从麻城迁徙到四川,字辈:
佑启光先良&
泸州字辈:鸡友学文仁&大德付因远
泸州林家分支,祖父以前是浙江,江苏,因战乱,曾祖这代逃到四川泸州,字辈:
鸡友学文仁&大德付因远
隆昌,字辈排行: 万文凤国忠&朝仕相登崇 新邦维绍远&世德启光
西河林氏家谱字辈:
名派二十字
膺昌孟良贻,光启振声长,家征树伟庆,崇熙益永芳
宗派二十字
伊洲翊京右,淑起如云升,玉立友伯甫,乡史韵生新
新派二十四字
&春育宏昌&维德兆芳&云腾世第&锡之翰章&光宗耀祖&庆汝嘉祥
西河郡林氏,字辈是:
美、荣、周、继、龙;子、元、世、朝、红&&
四川隆昌林氏,1721年從江西入川,入蜀祖世泰, 班輩是:
以必應日 遠永世大...............道學元昌
重庆酉阳林,先祖林应甲从江西迁到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已有8代人,字辈是:
自(志)胜尚应世(仕)昌文光永秀(器、国)长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原是江西籍西河郡林姓,现在的字辈是:
满堂荣华庆、辅国开乾坤、家邦正利远、富贵光明兴、世传科金榜、永久万寿春
四川大竹县,祖籍湖广直静柳州桂阳县文明乡,字辈:
万仲慧仕朝,永远良宗尧;宏大世昌孔,孟道存仁体.
四川成都府华阳县,&明&洪武年间 ,林表正,林宏迁至招远县老翅,明万历年间,林儒嘉迀 至川里下林,明嘉靖年间,林士宏由老翅徙居上林,字辈:
元&生&秉&仲&克 (这五字是夹在名字中间用的...五字用完...即用两字...比如林X...X字不按这五字来...只用一辈...)
第二列五字是...
青&春&鸿&吉&庆&(也是用完...再用一次两字...用过两字...再从元字始
四川达州,福建迁来,家谱辈字为:
春时一登山,国政天长顺,家齐仁发强....
三、四川自贡林氏家族史
1、入川始祖廷昌公是康熙年间从福建汀州府长汀县上里四都地名凹上迁居四川自贡荣县塘老顶硚头铺的,是福建守仕鼎公的三子,仕鼎公是守坚公的三子,再早一点就只知道都是入闽始祖林禄公的后代。
2、自贡地区林氏字辈:
仕(君)廷奇成文
常友本世德
国正天心顺
家和福泽长
3、祖籍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概况
(1)长汀县,是闽、粤、赣三省的边陲要冲,是福建的边远山区,是客家首府。长汀是福建新石器文化发祥地之一,全县有200多处新石器遗址。汉代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建汀州,成为福建五大州之一。自盛唐到清末,长汀均为州、郡、路、府的治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湖南凤凰一起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山城之一&,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
长汀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至新石器时代,古闽族人在此繁衍生息。历史上为州、郡、路、府所在地,八闽客家首府,&阛阓繁阜,不减江、浙中州&,曾是闽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
据《读史方舆纪要》,唐置长汀县。&天下之水皆东,惟汀水独向南,南,丁位也。&县名得自长汀村,因县治迁此,故名,长汀村以境内有长汀溪为名。
公元282年(西晋太康三年)为新罗县境。
公元736年(唐开元二十四年),福建经略使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于九龙水源长汀村置长汀县,属汀州。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改汀州为临汀郡,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复名汀州,时县治已附于州郭,后随州治迁至东方口(宋名县基岭)县治仍附州郭。公元769年(大历四年)。又随州治迁白石村,即今县治所在。
公元893年(景福二年),王潮克福州,称留后,长汀县属王潮。公元909年(后梁开平三年),潮弟审之为闽王,公元933年(后唐长兴四年),闽王王延钩称帝,改元龙启,长汀县仍属闽。公元943年(闽永隆五年),闽富沙王王延政于建州称帝,国号殷,改元天德,公元944年(天德二年),长汀县属殷,公元945年(天德三年),殷亡,长汀县属南唐。
公元975年(宋开宝八年),南唐亡。县人宋版图。公元985年(雍熙二年),长汀县属福建路。公元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改汀州为汀州路,长汀县属福建行中书省。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为囊加真公主赐地。公元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福建、江西二行中书省合并,置福建宣慰使司,长汀县属福建宣慰使司。
公元1398年(明洪武元年),改汀州路为汀州府,公元1399年(明洪武二年),置福建行中书省,长汀县属福建行中书省。公元1407年(明洪武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长汀县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长汀县始终为汀州、郡、路、府属县。
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废府建置,长汀县属汀漳道,隶福建省。公元1919年八年(民国八年),闽军与护法军协议,长汀县属护法区。公元1925年(民国十四年),复录福建省。
1929年3月,红军入长汀,建长汀县革命委员会,为闽西、赣南第一个红色县组政权,苏维埃政府于涂坊,属闽西苏维埃政府。1931年10月,建立汀州市苏维埃政府于城关。12月,以南阳、才溪、通贤、畲心、涂坊、中屋村、水口、三洲、濯田等区建新汀县,县治设于濯田。以河田、四都、古城、长汀附城、汀东、童坊、张地等地为长汀县,县治设于河田。市、县均属西苏维埃政府。1932年3月,建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于汀州市;与此同时,撤销新汀县。才溪、通贤划归上杭县,南阳划归新泉县,其余各区并长汀县。10月,分长汀县东北部分地建立汀东县于馆前;1933年9月,分长汀县近汀州市部分地区建立兆征县,县治设省苏维埃政府内,均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红军作战略转移,撤离中央苏区。长汀复由国民政府统辖,改用民国纪年,仍合称长汀县,隶福建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驻汀。翌年改隶省第七区解放军接管长汀县。18日,成立长汀县人民政府,隶福建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1年至1997年,隶龙岩地区专员公署。
1997年5月至2008年12月,隶属地级龙岩市。
(2)长汀风景名胜
汀州古城墙:
汀州城从唐代开始修建的城墙也独具特色。古城墙沿汀江从东到西显弧形,又从东西端沿卧龙山两边的山脊一直筑到山顶,把半个卧龙山都圈进城内,成为名符其实的挂壁城池,形成城内有山、山中有城的城市特色和城池格局。汀州古城墙犹如在观音大士脖子上的一串佛珠,相当引人注目。从城郊望去,不见城市,先见山上的城墙,汀州人把城墙称为&佛挂珠&。整个城池,前有汀江天堑,后有卧龙山为屏,成为能攻能守的&高城固壁&。到现在,虽然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还保留着一千多米的城墙和六处完好的城门,成为汀州古城历史的见证。
汀州天后宫:
汀州天后宫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汀州著名的名胜古迹景点之一;位于长汀县东大街朝天门外,北倚卧龙山,南临汀江,东接 319国道,西连横岗岭,是在有9口大池塘水中央建立起来的古建筑。其殿宇广阔、雄伟壮观,四周风光秀丽,地形恰似金龟,人们习惯称之为&蛤蟆浮塘&。
天后宫门面是青石雕凿,两边有石狮、石鼓。二旁前门各有题额曰&河清&、&海晏&。进门有戏台,两边有长形走廊,中间围绕一个大天井。主建筑分前殿、正殿和后殿。前殿。正殿各有石雕龙柱,玲找赐透,正殿为悬山两面坡,琉璃瓦当滴水,厅檐有龙柱和石雕栏杆,采用五株珠结直榻组成丰富的雕饰。上为五风楼,中间是条纹板,前廊有抬头、五级台阶,殿顶为7层藻井,双层如意斗拱承托;正殿右旁为厢厅.内为妈祖起居室.金贴圆门与雕花穿棂,室内金碧辉煌,陈设有雕刻人物花卉的古式花床,门帘、被帐,均为绸绢。圆桌几椅,也为高档仿古式样,既清净高雅,又显富贵脱俗。正殿左为一派小阁楼,花格明窗,古香古色,楼下荷池,游鱼戏水,悠哉乐哉。后殿为积庄殿,奉礼妈祖父母神位。正殿玻璃间内奉的妈祖塑像,是清道光年间广东潮州名艺人的精心雕琢,清秀端庄,十分逼真。
注:廷昌公第11代孙(正培)于公元2010年收集整理编定字辈序余家世系派衍熊绎远难稽矣迄夫始祖入蜀以后代有传人而祠堂宗谱有因兵燹而俱烬至熙朝永清我伯尊祖世策公自黔归蜀手录谱略始有考证而未定世序及行次故后靠易犯前违今甫经五辈即犯世字使代远年烟不愈侄谬予因即堂伯屿公所次谱录而参定之俾后世依序相蔗几永无淆也前二十字世大玉如维国之师万传汝其时向道于以能永全后二十字元文希经籍诗书昉象贤廷恩升恒锡杰嗣正光先岁贡生仪陇县训 - 中国左氏分支 - 中华树 - 家谱网: 族谱、家乘、祖谱、宗谱
家谱交流群:()
相关分支:
新生村左氏分支:&《重庆长寿双龙部分家谱》&& - &&【始祖】:&nbsp左传旭 & &长寿区左氏分支:&《重庆长寿左家谱》&& - &&【始祖】:&nbsp左佑 & &长寿区左氏分支:&《重庆长寿八颗左家谱》&& - &&【始祖】:&nbsp左传德 & &
本站声明:本站所有家谱等相关数据均来自互联网由网友收集整理,本站不对数据的真实及争议负责;
欢迎并感谢各位网友纠错修订, 我们将尽最大可能让网站数据更真实。
Copyright & 2011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树家谱网版权所有您身边的论文发表专家
全国服务电话:(免长途)400-611-2413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 &
&&湖广填四川&过程中的客家移民&&以四川省仪陇县为例&这篇客家移民在上。
提要:三百年前,客家人追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相继移民入川,积极参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经济活动,为四川经济的复苏和进一步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以四川第二大客家移民聚居地&&四川省仪陇县为基点,对仪陇客家的现存情况、迁移历史、经济活动以及他们与邻近居民的交往和相互认同等问题进行研究,凸现客家移民对四川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对四川客家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
关键词:客家移民;四川客家;仪陇客家;湖广填四川
明末清初,因为战乱、瘟疫、饥馑等天灾人祸的影响,四川地区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天府之国原有的一派富饶繁荣景象荡然无存。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清朝中央政府采取鼓励或强制外地民众向四川移民的措施,发动垦荒复耕运动。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
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从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告一段落,前后共历时105年之久。在此期间,居住在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区的百万客家人相继移民入川,垦殖创业,为清代四川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长期以来,四川客家人迁移历史以及他们的生活情况一直鲜为外界所知,以至成为客家研究中一个被遗弃的角落。直到刘正刚博士的专著《闽粤客家人在四川》出版后,四川客家才重新开始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重视。
近年来,四川客家学术研究蓬勃兴起。孙晓芬教授的专著《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开创了四川学术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四川客家移民的先河;1999年8月,四川省社科院所属四川客家研究中心的成立;2005年,第二十界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与此同时,程世松教授的专著《四川客家》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都标志着四川客家研究已经走上新的发展阶段。
但在学术界对四川客家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以&成都代四川&的现象,即只局限于对成都东山客家聚居区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四川其他客家聚居区的研究。因此扩大四川的客家的研究范围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作为四川第二大客家聚居地,仪陇县有着丰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在这片位于大巴山西麓深处的热土上,客家移民洒下辛勤的汗水,开创了光辉的业绩。本文在对仪陇客家人迁移历史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客家人与邻近居民的交往和相互认同、客家人对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等问题进行研究,力图对四川客家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
一、客家迁移历史与仪陇客家聚居地的形成
(一)仪陇县概况
仪陇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面积1767平方公里,东邻平昌,南界营山、蓬安,西接南部、阆中,北连巴中。仪陇在南朝梁天监元年开始置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清代,今仪陇县境分属于四川保宁府和顺庆府管辖。
仪陇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海拔793米,最低海拔308米,低山占总面积的72.7%。县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干湿明显,年平均降雨1173.8毫米,无霜期300天以上。境内河流纵横,嘉陵江流经县域13公里,仪陇河、新寺河、二道河分布于东、南、北面。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以棉花、花生、油菜籽和麻类为主,是一个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大县。
(二)客家人迁移历史与仪陇客家聚居地的形成
仪陇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全县71个乡镇共有人口105.2万人,除占绝大多数的汉族外,还有回、藏、苗、白、畲、羌、纳西、布依等九个民族。仪陇县境内现有30万客家人,约占四川客家人口总数的10%,占该县人口总数的30%,是四川东北部最大的客家聚居区。
据仪陇县公安局退休干部陈泰阶老人调查,仪陇县境内现有客家人共18个姓氏,在初期主要分布在马鞍、乐兴、丁字桥、周河、石佛、杨桥、武棚、芭蕉、大丰、碧泉一带;发展到今天,仪陇客家广泛分布于铁山、柳垭、三河、龙桥、日兴、双庆、凤仪、马路、福临、五福、双盘、铜鼓、化马、三蛟、九龙、大寅、文昌、永乐、磨盘、大朗等30多个乡镇,共有30万人,是县境内汉族人口的主干。仪陇客家人是在清代&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浪潮中从广东韶州乳源县、翁源县一带迁移过来的,他们相互之间多有亲戚关系。
客家人大批入川多种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清廷&移民垦荒&政策的倡导对客家人入蜀起到了鼓励和促进作用。其次,客家人原居地恶劣的生存环境也迫使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四川。明末清初,包括乳源在内的客家人原居地地区都出现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和人口膨胀的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一部分客家人选择迁居仪陇,并不仅仅因为四川其他地区的良田沃土已被先期到达的湖广人所占,客家人只能落户于山地丘陵地带;客家人长期以来苦于战乱,已经适应了山丘地区的生活,也不愿意居住平原。清朝前期仪陇县境内地广人稀的现实也对勤于劳作的客家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仪陇成为客家人理想的居所。
据史料记载,&仪邑自明季之乱,几至靡有孑遗,其逃在山谷者,又值饥馑频仍,人相食,继以虎灾,道无行人,昼常扃户。&&顺治八年(1651年),邑候刘在宸为保聚计,仅得十余户,土著之稀,少已可概见。&在清朝政府招民垦荒政策的感召下,大量客家人纷纷迁居仪陇。据修于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650年)的杨氏家谱记载: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44年)杨家人从广东韶州府乳源县大坪寨迁至四川仪陇。清初,仪陇县仅有10余户客家人。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进入仪陇的客家移民规模更大。据朱氏家谱记载:朱德的祖先仕耀公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从韶州乳源县龙溪枫树坪入川,先在广安州龙台寺务农,于1742年迁址仪陇乐兴梁惠山居住,乾隆三十一年(1766),再迁至该县东部的马鞍桥,靠佃种许姓地主的田地为生。
到同治年间,客家人已经超过湖广移民,成为仪陇县最主要的居民。据《仪陇县志》记载:&邑中湖南人最多,广东次之,率皆康熙、雍正间入籍,谓之老户,盖寥寥无几&,可见在开始客家移民就有相当规模;到同治十年(1871年),仪陇县人口已达16.3万多人,其中客家人多达2万7千多户。从客家迁入仪陇县起至同治年间,客家人已经在此生息、繁衍了近200年,已经不可能再是在移民前期的单人家庭。若以传统的中国农家每户4口人计算,当时客家人的人口总数应该突破10万。相对于仪陇县总人口数16.3万多人,客家移民从数量上讲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二、客家移民与仪陇的经济发展
移居仪陇的客家人,同其他移民一道,在开荒复耕的过程中为仪陇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一)农业
客家人素以勤于劳作著名,他们迁居仪陇后,开荒造田,相对清初的&&使耕地面积大幅度增长。他们还根据山地条件,挖土填补低处作畦,层垒而上,建成梯田,凿引泉源,开挖堰塘,保证了灌溉有水,旱涝无患。移居仪陇的客家人,也为当地引进了大量优良产业物种。红薯、玉米、南瓜、蕃茄、土豆、洋白菜、四季豆等粮食蔬菜作物从美洲等地传入中国广东、福建后,由闽、粤客家引入仪陇。时至今日仪陇人还把红薯叫做&番薯&。
历经岁月的沧桑,仪陇客家人以坚韧顽强、吃苦耐劳的客家精神将昔日的荒山野岭改造成为稻花飘香、硕果累累的山间田园。
(二)手工业
最能体现客家人手工业水平的当然是客家的建筑工艺。尽管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交通条件同原乡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永定土楼和梅州围龙屋为典型代表的客家民居在仪陇已经失去了发展的空间,但仪陇客家民居依然保存了三堂、四横这样的结构,建筑用材和建筑技术也保留了客家传统的工艺,恪守着固有的传统。他们还将客家传统建筑艺术与仪陇实际相结合,建造了大批风格独特并影响深远的建筑,为世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客家建筑也因此成为客家文化的物化标本。
在充满闽南风格的马鞍镇老街,两边遮风避雨的廊檐,数百年来岿然屹立。至今保存完好的龙母宫,是广东乳源客家人迁居仪陇后建立的客家会馆,保存有5副楹联,风味古朴,表达了对前人艰苦创业的敬仰和对故乡的思念。
乐兴场的古建筑大多是一楼一底的土木结构平房,按广东祖籍集镇形式造就。虽经几百年风吹雨蚀,这些古建筑仍有相当一部分保留完整。两边排列着整齐的过街楼,街面铺设着长长的青石板,场中修有关帝庙和戏楼,场头建有石木结构的桥亭。为不忘祖宗,当地客家人把现在的老街更名为&粤韶老街&,新街定名为&客家新街&,并将祖上传下的戏楼定名为&粤韶楼&,赋题&粤韶客家梨园优伶远,蜀仪移居乡村物华多&等楹联。乡场上各商贸店铺的商号,也散发着浓郁的客家韵味。
位于马鞍镇的丁家大院是仪陇客家人民居建筑的经典之作,从1906年庄园开始建设,到1925年全部竣工;庄园的设计、修建到装饰,前后共花费了19年的时间。丁家大院的规模仅次于著名的刘氏庄园,被称为&川北第一庄园&。大院占地68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石拱门12道,108间房,走马转角楼,四水归堂,一大二小三天井。近1000平方米的门前院坝。由石条砌成半圆型的围墙外是宽5米、长40多米的护院河。护院河其实是人工挖出来的一个大荷塘,寓&清风绕塘,曲径通幽&之意。院坝正中即是大院大门,门由石条拱砌,两边几个外窗。走过门厅,便是200多平方米的大天井,左侧有楼梯上楼,正中是主堂屋,东西各是厢房,厢房中间又各有堂屋、天井。大门一关,各家自成一体,大院自成一体,体现了客家民居集居住与防护功能为一体的建筑风格。
普通客家民居建筑用料简单,多就地取材,墙体选用红色粘土,加上河沙、石灰、瓦砾,并辅以糯米浆、红糖水,以增加粘性和墙体硬度,房屋十分牢固。这种风格对整个川北地区的民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以河南移民为主的南部县,原来的民居大都采用砖木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采用仪陇客家人的建筑方法。在笔者的儿时记忆之中,周围的邻居建筑房屋都喜欢用仪陇的工匠,实在找不到的,也要选择与仪陇距离较近地区的版筑师傅。
酿酒业是仪陇客家人的另一主要手工业。黄酒和客家人的一生如影相随,在仪陇客家人的生活里,逢年过节总少不了黄酒做伴,每逢喜事更离不开黄酒助兴。黄酒又被仪陇客家人称为&客家娘酒&。客家妇女坐月子时,妇女最好的滋补品就是黄酒加生姜炖鸡,客家人叫鸡子酒。当小孩子出生三天后,亲友要喝&三朝酒&,满月喝&满月酒&,一岁喝&周岁酒&,成年结婚上轿前喝&暖轿酒&,喜宴喝&完婚酒&,年老寿辰时喝&生日酒&。客家人除了自饮黄酒外,还把它当作礼品。在婚礼中黄酒是女方回赠男方的礼品,女方把自家酿制的黄酒和其他礼品一起用扁担挑送,俗称&送酒担&。如果客家人生了孩子,婆家要备一壶黄酒、一只公鸡、一挂鞭炮,送往女方家里报喜。时至今日,在仪陇的乡下地区,家家户户少不了酒瓮、酒缸,晒在庭前院后。逢年过节,妇女们在自家的灶头和院子里做客家娘酒。酿制黄酒水平的高低,还是衡量一个客家妇女能干与否的标准。今天的仪陇黄酒还保留着完全手工的酿造工艺,即便在年产上百吨的酒厂也是如此。
黄酒的酿造工艺非常复杂:首先选取糯米为原料,晚季稻更好;把糯米浸泡一天左右(夏天半天即可),入甑进锅蒸。蒸米环节很重要,先用大火加热,沸后再用文火,既要将米蒸熟蒸透,而又不糊不焦,如果米粒焦糊,黄酒将有残味,制酒失败。将蒸熟的米起锅,摊开晾凉;在糯米内拌入酒曲(据说这种酒曲演变自畲族,由一二十种药材配制而成,相当于天然菌类)。最后,将拌好酒曲的糯米放入陶器坛中发酵,大约24小时后,坛内温度自然上升,淀粉开始转化为糖份,冬天则用棉被或者稻草包裹坛子保温。自然发酵七日左右,再转入大缸中,封好口,放置两三个月。压榨酒糟,分离汁和酒糟,把酒汁盛入坛中,用碗盖住,再用另一个碗反扣,以防杂物落入。在坛子四周围上谷糠或者稻草,阴火炙烤一天,把酒煮沸,既灭菌又让酒的口感更醇香。自然冷却,放置一周后,淘汰沉淀物,封好酒坛放置,待随时饮用。
仪陇黄酒在建国后很长的时期里都统治了整个四川市场,乃至云南贵州市场,为仪陇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客家文化也随着美酒流入仪陇人的心中。
(三)商业
为聚会客属,联络乡情,交换农副产品及生活日用品,仪陇客家人在清初康熙年间就兴建了以西河场、马鞍场和乐兴场为代表的一大批集市贸易场地。各乡镇的墟日约定成俗有不同的日子,一般分为&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两个相邻的墟镇,它们的墟日总是相邻一天而不会重复,这样就能让卖买双方都有较多的交易机会。&墟日&的商品交易一般按商品的内容分类,有&米行&、&盐行&、&鸡哩行&、&猪哩行&、&布行&等。
马鞍全镇由一街七巷子组成,街为中轴,巷为枝桠,加上原来的寨子寨门,构成为一个具有典型的客家风格的集市。在今天的马鞍镇,一条叫盐市街的老街见证了往昔的辉煌。
仪陇是川盐行销川陕边区的必经之地。仪陇的客家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从事盐务贸易,马鞍镇成为食盐的集散地,从事中转的盐商几乎全部是客家人。
仪陇的客家丁氏家族正是靠着盐业贸易在清朝末期成为富甲一方的川北首富,被称为&川北第一庄园&的丁氏庄园以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见证了在那个时代仪陇客家商人的富有。
最能够反映商业发达的自然是那些林立的会馆。位于马鞍老街的客家会馆龙母宫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三殿四天井,楼高四层,回廊环绕,规模宏大,气势巍峨。它不仅是仪陇客家地区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最大会馆建筑,在全川境内也仅有洛带镇的东山客家会馆能与其媲美。除了市镇和交通要地建有会馆,仪陇县一般乡村,也存在着大量的会馆建筑。
三、客家移民和仪陇的社会文化变迁
客家移民对仪陇当地的文化发展变迁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仪陇客家迁居仪陇后,长期以来保持着颇具客家色彩的移民文化,并对当地文化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长期与湖广人以及其他居民杂居在一起,客家人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
(一)客家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以方言为例
客家人移居仪陇后聚族而居,在开始阶段极少与四邻族人通婚,加之又居住在较闭塞的山区,而且一直遵循&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祖训,较好地保存了客家话。时至今日,仪陇的客家话依然&客&味十足。
马鞍镇老街上76岁的饶振群是土生土长的仪陇客家人,说客家话张口就来,边说还边翻译,让人感到如同在客家原乡一般。饶老先生说,客家话是家里老人教的。饶振群老先生对儿时街上办庙会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人来人往,耳朵里装的全部都是客家话。
仪陇县境内的客家话主要集中在中部丘陵地区,包括永乐区的乐兴乡(大部)和武棚乡(大部)、日兴区的凤仪乡(部分)、大朗乡(部分)和大风乡(部分),马鞍区的石佛乡(部分)、周河乡(部分)、马鞍镇(部分)等乡镇。仪陇客家人入川虽有近三百年,但他们的客家话同粤北、粤东的客家话基本一致。
客家移民在当地人口中所有较高比例,加上客家人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的强势,客家方言也随即向外辐射,客家方言中的土话,在今天都能够在非客家聚居区听到。如猪舌子,避&蚀&之意而称为&猪利子&;伞,有&散&之嫌,称为&遮&;看病,称为&看先生&;抓药为&捡凉茶&;称绳子为&索&,称脸为&面&等。这些典型的客家方言词汇在仪陇方言中大量存在,甚至小孩的乳名也直呼&牛崽&、&毛狗&、&落娃&。
随着时间的流逝,客家话有逐渐衰落的趋势,现在,在仪陇的客家人中,50岁以上的人如今都能说客家话,稍年轻一些的,虽然基本可以听懂,但已经不能说了。现在的客家聚居区全部是双方言区,客家人在聚居区(村里、镇上)都讲客家话,出门后与外人交往则只讲四川话。
(二)客家移民的强势与土著身份的虚构
在仪陇县,你随便问一位稍上年纪的人来自何处,他的答案不外就是广东省韶州府或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而在马鞍、周河、乐兴等地,大家都自称客家,来自广东韶州府。反正绝对没有人自称为土著。四川土著的&消失&是一个十分有趣且耐人寻味的现象。
其实,仪陇土著的&消失&早在清代初年间就已经出现,据同治十年版《仪陇县志》记载,早在顺治八年(1651年),仪陇县境内只有十余户,&土著之稀,少已可概见&。到了同治年间,即使是康熙、雍正时期迁居在此的湖广人、江西人等所谓&老户&也已经是&寥寥无几&了。只有客家人才在清代200年间,人口从10多户增至20000多户。
是什么原因导致土著人口的消失?
邓经武教授的文章《四川土著哪去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文章认为,在四川的大部分地区,由于湖广移民的强势,大量土著居民和其他省份的移民虚构了自己的身份,将自己的籍贯改为湖广。对于仪陇县来说,可以肯定的是,仪陇土著并没有真正消失,唯一的可能就是由于客家人的强势导致了土著冒用客家移民籍贯,出现了身份虚构现象。
我在客家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问题,得到了很多客家研究爱好者的回应。在号码为5142748的客家情QQ群里。网友天地一沙鸥说:&湖广填四川时,在开始阶段各地移民多有冲突,大家可以想象,移民蜂拥入川,抢起土地来,还能等政府调解?只能靠老乡会了。如果说在仪陇客家人和湖广人处于均势,那么说话口音与湖广接近的就会自称来自湖广,与客家口音接近的就自然会说来自广东了。&
马鞍镇《林氏族谱》再次印证了我的推测。据记载,马鞍林姓祖先林中年原籍广东,家境贫寒,靠帮人做工为生。当他听到外省人可移居四川这个消息后,心中升起到四川去的愿望。一天清晨,他独自肩挑着一副沉甸甸的担子踏上了去四川的路。担子里面装着衣服、被盖、干粮,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征途落寞,行李萧条&,徒步跋涉五千里,幸好老天保佑,安然无恙地随人流抵达了仪陇。他连夜在山下用茅草搭建了一所简陋的房子。虽然找到了落脚的地方,但当时&钱不满升,米不盈斗&,马上就要陷入赤贫和饥饿中。习惯了南方山地生活的林中年开始学习贩卖小东小西,当起了货郎,到处流浪。但当时地广人稀,他又没有做买卖的经验,不久便弄得蚀掉本钱,贫不可支。在周河萧家沟,动荡漂泊的生活终于有了一线转机。萧家沟有个富翁叫林康吉,他见林中年老实忠厚,加之彼此都姓林,便佃田给林中年耕种,并不时照顾他。林中年得到一份田地,&竭力躬耕,不分旦夕&。其间,他学会了客家话并娶一位客家女张氏为妻,生下七八个孩子。这些孩子跟随在父亲身边,努力勤劳耕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创业,林中年一家逐渐走出了阴影。16年后,林家已然稍有积蓄。这年秋天,林中年又从萧家沟迁往马鞍镇,买下了一点田产,修起了一座像样一点的房屋,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由于一家人都会讲客家话,他们自然就成为了客家人了。
单一的族谱也许说明不了太多的问题,但它反映的弱势群体依附甚至融入强势群体的趋势确实值得我们关注。
(三)客家文化同当地文化的互动――以风俗民情为例
客家迁移到仪陇后长时间的强势并不意味着永久的强势。在移民入川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客家始终讲客家话并禁止与湖广、土著通婚,族群之间有着较大的隔阂。但久而久之,伴随着土著和移民、移民相互之间的杂居,他们在生产生活上已经逐渐融为一体。客家人本身数量也有限,不可能无限期地禁止互通婚姻。婚姻的藩篱随即逐渐拆除,形成了&何有主客之辨&的良好氛围。客家风俗也同当地的风俗交流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特色。
仪陇客家的年节风俗大体上和全县其他居民的习俗乃至整个川北地区基本一致。如春节前的腊月,从杀猪、磨豆腐到煮腊八,继而扫扬尘、贴门神,直到除夕的祭祖、送年守岁、开门炮、开财门、抢金银水。端午,门前必挂菖蒲陈艾、吃新麦包子。立秋,要&尝新米&,7月半要再&祭祖先&。中秋,要&拜月亮&,等等。
也许差别就在于仪陇客家更重视细节、更关注节气的交替。立春时要&接春&,元宵要&闹灯&,清明要集中祭祖,还必须讲客家话。重阳又称为&九月节&,要请老人吃饭。而在川北的其他地区,清明是不祭祖的(至少在近50年是这样)。正是通过这些每年一度的节日,客家人一遍又一遍地重温自己的历史,反复地对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进行传统教育,从而延续了客家文化。
人身头等大事自然是婚姻。客家人婚嫁礼仪十分谨慎繁复。客家儿女订婚、结婚十分讲究,重视&媒妁之言&,有&无媒不成婚&之说,即使男女双方十分熟悉,也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先由媒人安排&对面&。如果双方都愿意交往,便会由媒婆选定一个吉日,让女方到男方家里去&看人户&,媒婆引路,由女方母亲做领队,相亲的女子及她的娘舅姑表为成员,浩浩荡荡开到男家,重点看房子、家境、陈设以及男子本身,离开时要收下男方&打发&的红包或礼物,再由男子送女方回家。男子一般会在女方家里住一晚,女方由此也考察了男子。如果男子表现很好,女方就悉数收下男方的礼物。若女方不满意,第二天女方会退掉男方所有的礼物,由男子带回。
经过一段时日的走动、接触、了解,双方都已达成要结为秦晋的共识后,男方会主动提上一只鸡即&开口鸡&,向女方进行暗示性表白。待女方答应了,接着合八字,看双方命相是否相生相克。过了&八字&关,男方就要根据女方的要求送聘金。至此,男女两方的亲家关系就基本确立,女方便开始准备嫁妆,男方就准备迎娶了。
正式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设宴,亲朋好友竞相到场,以示祝贺。女子出嫁的头天晚上,要坐歌堂或哭嫁,第二天临行前要烧钱化纸,拜别祖先,喝&离娘汤&,再次聆听母亲的教诲,这叫&出亲&。然后由姑娘、叔伯、婶娘、姐妹、弟兄、嫂嫂陪同前往男方,这叫&送亲&。&出亲&要选良辰吉日时。到男方须跪拜高堂,夫妻对拜。结婚时,男方要写&期书&、&家先书&、&满门书&、&亲家书&,女方要写&回门贴&,以&知晓九族&、&列祖列宗&。这些礼俗细节在非客家聚居区也广为流行。
但是丧事却有很大的不同。一遇丧事,客家人的祭台上一般供奉用面食精制而成的玉米黍、南瓜、海椒、螃蟹、鱼等。客家人丧葬还有许多规矩,如死者的父母已去世,男死者入殓时盖红寿被,女死者则盖绿寿被,所穿&寿鞋&的鞋底都必须绣成蜘蛛网状式花纹,此乃寓死者有如红日,青山绿水,虽死犹生,永世长存,且像蜘蛛网那样修补,保护自己灵魂的完整,随时通过轮回,重新投胎做人。这些习俗只在客家人聚居区才盛行,在非客家人聚居区,则未见相似的习俗。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婚姻是互动的,牵涉到男女双方家庭,在跨族际婚姻交往中,婚姻习俗必然反映双方的习俗和惯例,以期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导致婚姻习俗的相互融合。而丧葬是不可能相互学习的,所以客家人就保存了较为独特的丧事习俗。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是一段已经消失、但是至今仍活在民间的平民生活史、生命史。客家移民追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来到仪陇,他们洒下辛勤的汗水,留下光辉的业绩,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主人。
客家人为仪陇奉献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土地也给了他们丰厚的回报。在这片土地上有伟大的朱德总司令、也有&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有飘香的黄酒、宏伟的庄园;也有高耸的状元塔。但是在现代社会里,仪陇的客家人却逐渐没落了。政府和许多学者也都在为发扬客家文化、振兴客家经济而高声呼吁,仪陇的客家同胞们也在努力劳作。我们只有祝愿仪陇客家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刘露露,有心也有路,有路也有心&&读客家传记文学丛书《心路》(广西人民出版社)有感[J],,2011(1):51-52
[2]&程世松,四川客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刘小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4]&刘佐泉,观澜溯源话客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柯进梅,宁夏海原县生态移民工作探析[J],金田,2013(2):323
[6]&丘桓兴,客家人与客家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7]&邓经武,四川土著哪去了[J].《四川日报》日.
[8]&吴显果李国康,&客&系何来[J].《四川日报》日.
[9]&余剑陈良平,仪陇客家婚礼古朴气派[J].《南充日报》日.
[10]&吴启富唐俊田越,仪陇&川北客家大县[J].《四川日报》日.
[11]&饶瀚唐俊,&川北第一庄&再现客家风情[J].《南充日报》日.
[12]&同治十年《仪陇县志》
[13]&道光《南部县志》
---------------------------------------------------------------------------------------------------------------------
神州网期刊发表说明:
1、刊物正规:所推荐的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和核心期刊都是正规期刊,具有CN、ISSN刊号,绝无假刊,套刊;
2、服务专业:先了解作者的真实需求,根据需求推荐最合适的刊物;
3、流程合理:免费送审,通过后安排电话查稿,作者可打杂志社电话查稿件录用情况;
4、全程服务:从审稿到收到样刊,我们负责到底;
5、收费合理:费用低,性价比在同行正规论文发表网中最优;
6、服务保障:为客户保密、保证原创。欢迎介绍身边的同事、朋友、同学前来发表,多发优惠。
客家移民论文发表咨询:&&&&
下一篇:上一篇:
您的浏览历史
||诚聘英才||网站地图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安澜营31号天平商务楼4层409-410室
邮编:100050
论文发表咨询电话:400 611 24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仪陇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