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叔叔宴请了一些朋友,人数在130到150之间,每六人议会或每...

小王叔叔宴请了一些朋友,人数在130到150之间,每六人或每八人一桌都刚好坐满。问宴请了多少人?_百度知道
小王叔叔宴请了一些朋友,人数在130到150之间,每六人或每八人一桌都刚好坐满。问宴请了多少人?
提问者采纳
找130和150之间6和8的最大公倍数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30-150之间只有144能同时被6...8除尽..自己文字叙述过程.
就在130和150之间6和8的公倍数就行了。。楼下是正解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性交影片 电影,开。
林清河向程一等人告别了一番,
林清河向程一等人告别了一番,就立刻搭上快马往都城那边去了。  
&&&&  要勤提勤动,诱鱼上钩。鱼钩下沉至水底,并不是完全处黄色性爱有声小说于理想的位置。有时于水体下地质比较复杂,有时恰好沉在岩石缝隙、水草上或枯叶底下,有时被木柱所遮盖、杂物所隐蔽、小坑或淤泥所埋没,鱼看不到钓饵便不合摄食。因此,在钓鱼活动中,一经发现鱼漂久无动静,就该勤提钓竿,不断变化鱼钩位置,增加性交影片鱼的视觉机会,诱鱼上钩。&&&&
成人插入自拍“喂,这位仁兄,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吧!今天想泡-妞那是没戏了――”&&&&
“是啊美女嫩穴艺术,人都挂了,他还不知死活的去充当活雷锋,以为自己真的是什么妙手神医吗?打脸充胖子还差不多,要我看来呀,这人他肯定有病――”&&&&
哄!――&&&&
“嘭!”&&&&  快,自然用撒网。丁文放下了网兜,拿起那张网整了整后,往外一撒,罩住了一片水域,缓缓扯回。&&&&  包品之喜孜孜地离开。&&&&
林清河向程一等人告别了一番,就立刻搭上快马往都城那边去了。&&&&  
程一不好她和程刘氏对峙的结果告诉程甜。程甜就好比是断头黄色性爱有声小说台上的犯人一般,等着县令大人的宣判,看是死罪还是逃过一劫。这般复杂的心情。程甜怎么可能轻松自然的吃饭。而不问结果呢?&&&&
“你、你说,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你说呀。”罗敏生电影很不耐烦的问道,到现在,盛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还不明白,自己还是被蒙在鼓里。&&&&  猜是网捕渔场的事吧,桑春歪过头说,“那事挨批了,你妈不同意。”&&&&
“你长得不错嘛,不亏是我的表――”&&&&
“你、你找什么呢?”见罗敏生目不转睛的在搜寻这什么,秦冰媛好像想起了什么,可每次想起这混蛋在自己办公室里偷吃偷喝自己的东西,她就特别的想生气,自己准备哪些东西都是在自己加班肚子饿的时候吃的喝的,可他,进来就拿着往嘴里塞,一点礼貌也没有,还说动说西的。&&&&
友情链接:每年的五月一日是五一国际劳动节
止汗剂在欧美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爱美人士已经习惯每天使用止汗剂来保持自身清新干爽和清爽体味。但在中国目前还未普及,跟着爽身香体专家——舒耐,一起探究夏日全天清新干爽的秘密吧!
你所不知道的止汗剂
夏季天气闷热,心情也容易烦躁,不少人都有腋下汗湿黏腻的困扰,止汗剂应运而生,让你保持时刻清爽,远离黏腻烦恼。
止汗剂香味更加私密,清淡,不同于香水的浓烈外放。更重要的是,止汗剂带来的干爽感觉,是香水不能比拟的。
如今,使用止汗剂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很多达人们每天都会使用止汗剂。那么,你适合使用止汗剂吗?
我们无法预测重要时刻会什么时候发生,建议每天使用止汗剂,保持全天清新干爽,一旦重要时刻到来,清爽为你加分!
小小止汗剂,挑选大学问
打造专属夏日清爽
止汗剂谣言粉碎机
因为其字面意思,被许多人误解为会堵塞毛孔,停止汗腺工作的奇葩产品,那么到底止汗剂是如何保持肌肤干爽的呢?
对于止汗剂,很多人都有一些想当然的误解,甚至被传成了一些世纪谣言。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误区吧!
很多人对止汗剂的工作原理并不了解,认为是因为堵住了毛孔,导致汗液不能顺畅排泄,其实这也是一种误区哦。
真相只有一个:止汗剂吸汗的物理作用仅存在于皮肤表面,而且面积十分小,正常的生理机能是不会受到影响的!此书的作者及其内容大家都有所了解,我就不重复了,此文只是谈谈版本而已,顺便介绍一点出版史料,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    日,《我的奋斗》第一卷正式出版,1926年出版了第二卷。此后1930年《我的奋斗》以两卷本形式出版,版面为15.3厘米宽,22.8厘米长,每套售价12马克。同年又推出了一个合订本大众版,版面如一般圣经大小,为12厘米宽,18.9厘米长,每部售价8马克。  此书的销售情况如下:  1925年:9,473本  1926年:6,913本  1927年:5,607本  1928年:3,015本  1929年:7,664本  1930年:54,086本  1931年:50,808本  1932年:90,351本  1933年:1,500,000本以上  出版量:  截至1939年,总发行量达到545万册,截至1942年,总发行量达到845万册,截至1943年,总发行量达到984万册,截至1945年,此书总发行量不到一千万册,由此推算:(单位:万)    :400  :300    :发行量很少  年,十二年间平均每年100万册左右,共1000万。(但也有数字说一共销售了六百万册)。当时德国有六千两百万人口,平均每六人一本(或每十人一本)  此书译为16种语言出版过,但由于作者生前拒绝将此书全文翻译成任何外国文字出版,所以各种译文中全译本很少。  早期情况如下:  法国:1936年的法文全译本没能发行,后来在伦敦出版了一个删节的法文本。  英国:1939年以前只有一种英国的大加删节的英译本,1969年英国才出版了全译本。  美国:1939年米夫林书局和另一家未经授权的出版社同时在美国出版了英文全译本,米夫林书局虽然购买了版权,但出版全译是违法的,(没有作者的授权),可能是为了和盗版的全译本竞争吧。    作者生前将全世界版权交给德国书局处理。  战前,美国的版权由霍顿-米夫林(Houghton Mifflin)购得;英国的版权由哈金森出版社以350英镑购得。但均未经作者授权全译。  英国的版权随着哈金森出版社被收购,属于美国的兰登书屋(Radom House)。近年兰登书屋被德国的贝塔斯曼公司收购,此书在英国的版权居然又回到了德国,在德国此书是禁书。这样就形成了有趣的现象,德国人在英国合法地出版德国的禁书。  作者生前把全部遗产赠予巴伐利亚,所以目前此书除英译本以外的所有版权属于巴伐利亚州政府。此书的任何文字的版本在德国都是禁止出版的,同时巴伐利亚州政府尽可能地取消各国的出版授权,阻止了瑞典、挪威、瑞士、匈牙利、拉脱维亚等国翻译出版此书。在葡萄牙、捷克等国,此书仍是禁书。  在美国,当年购得美国版权的米夫林书局还在继续出版此书的英译本,并于1997年出了新译本。  我国的第一个译本是1936年南京的中国民国翻译所出版的,我恍惚记得见过书影或原书。手头有本三十年代的书里有此书的出版预告。这个版本很可能是根据最早的那个英文节译本翻译的,我现有的版本可能就是用中国民国翻译所的版本翻印的。台湾1995年国文书局出版了此书,译者为陈式,但据说底本也是那个早期的英文节译本。  再看我手头这本。此书没有定价,为天津文学杂志社编译所出版。为“作家编辑学者教授内部学习参考资料”。  全书正文共212页,删去了作者的原序,换为一篇《狂人的狂言》代序。  目录:  第1部 奋斗的回顾   第一章 我的家庭   第二章 在维也纳苦学   第三章 在维也纳所得的政见   第四章 在慕尼黑   第五章 世界大战   第六章 战争宣传   第七章 革命   第八章 我政治生活的开始   第九章 德国工人党   第十章 旧帝国崩溃的征兆   十一章 民族和种族   十二章 民族社会主义   第2部 民族社会主义  第一章 世界观和政党   第二章 国家   第三章 公民和国民   第四章 人格和民族国家的观念   第五章 世界观和组织   第六章 初期的奋斗一演说的功效   第七章 和共产党的奋斗   第八章 强者的独裁便成为最强者   第九章 挺进队的意义和组织   第十章 虚伪的联邦主义   十一章 宣传和组织   十二章 工会问题   十三章 德国在大战的联盟政策   十四章 东方政策   十五章 紧急防卫权   附录 遗嘱    现有的版本,第一章仅有两页多一点,但我看到某君试译的第一章,有八九千字!网上有一个电子版本(/xiaoshuo/xitele/wodefendou/fendou.HTM),整理者说根据的底本极差,错字很多。这个版本我有过一本,是西藏出版社出版的,错字多得可怕,平均每行有一到两个错字——是不是不能想象?据网友说这个错字连篇的盗版还有其它几种版本,但都是这样的。这个电子版仍有大量错字。    附言:《第二本书》(又名《重新崛起之路》)完成于1928年,1961在西德出版。有点不理解,作者的书在德国都是禁书,怎么竟然出版了?可能那时还没立法吧。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一个英译本  /XNDX/meinkampf/mktitle.html
  台湾95版封面
  原著中的作者照片
  刚才忘记说了,前文网上那个电子版本所用的底本也是那个英文删节本。(/xiaoshuo/xitele/wodefendou/fendou.HTM)  德文原本有782页,中译只有原著的四分之一。    锡兵兄帖的英译是全译,正在看英译的序言。  谢谢锡兵兄。
  【全译本】  序  依据一九二四年四月一日慕尼黑人民法院的判决,从即日起,我进入勒奇河畔兰支尔堡的监狱服刑。这是第一次给我机会,使我能在多年不间断的工作中,安静下来开始着手著书写作。曾经有很多人要求,我自己也曾希望有一本为运动而写的专著。因此我决定着手写作此书。 这本书分为两部,其主旨不单单是要阐明我们运动的目标,同时力求描绘出这一运动发展的前景。相对于其他纯粹教条的论著,我们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这同时给予我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通过我著作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加深对我的理解,清除犹太报章上所散布的关于我的恶毒的神话。  这两部著作并不是为局外人,而是为追随这一运动的人士所写的。这些人心意的所属和他们的信念,还需要从内在的启蒙上作出努力。  当然,我也知道,要使一种主义获得人们的拥护,用口头远比文字叙述来得有效。世界上每一个伟大运动的成功,大都归功于出色的演说家,而不是伟大的作家。  但是为了能够在基本的理论上达到一致,并在行动上获得统一,我们需要有成文的著作,作为我们日后行动的指南。这两本书将作为运动的基石,它概括了我们共同的价值观。  
于勒奇河畔兰支尔堡狱中
  【全译本】
译  第一部   第一章
在父母的家中  命运使我出生在茵河岸边的勃若诺镇(Braunau),直到今天我还认为,这是我的幸运。这个城市位于两个德意志国的交界处,这里的年轻人似乎生来就秉承一个使命,这就是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不惜任何手段,使这个民族重获统一。  德意志的奥地利应尽早回归到大德意志母国的怀抱中。这不该囿于任何经济上的考虑。不!决不!即使这个统一将使我们在经济上蒙受损失,对我们来说也是无足轻重的,德意志必须统一起来。具有相同血统的人必须属于同一的国家。如果德意志人民的子孙不能拥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他们在政治殖民的事业上将永远不会拥有道德的权利。如果德意志将它所有的民族都纳入其版图中,但却无法保证其获得更多的粮食,终有一天他会由于民族的困境,获得向外掠夺土地的道德权利。那时候大众为了面包和牛油,锄头就会变成刀剑,泪水就会沾湿战争的帷幕。正因为如此,这个边陲小镇对我而言,无异于一种特殊的伟大使命的象征。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这个边境小镇也在提示我们:100多年前这个不起眼的小城,曾被幸运地载入德意志的历史。因为这里发生的不幸,曾经震撼了整个德意志民族。在我们的祖国遭受沉重的屈辱时,纽伦贝格人约翰尼斯&#183;帕尔姆(Nuernberger Johannes Palm), 一个市民书商,顽固的“民族主义者”和法兰西的敌人,为了不幸的,同时也是他所热爱的德意志而牺牲。他拒绝供出他的同伴,更准确的说是主犯。如同Leo Schlageter那样,他也是被一个政府代表向法国告发。〔注:这里指的可能是拿破仑占领德国时发生在德国境内的事。1806年在拿破仑的威逼下,德意志帝国西方和南方的16个小邦组成莱茵同盟,脱离了德意志帝国,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宣告解体。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二世于日摘下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 在拿破仑治下,奥地利一度爆发起义。(见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第53页) 1815年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结成“神圣同盟”以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为名,实质上是为对抗资产阶级大革命而建立的同盟,反对一切革命活动。(见同上第69页)〕
在泽韦林(Severing)先生的王国中,这个奥格斯堡(Augsburger) 的警官因此获得了一个可怜的荣誉,他成为新德意志官员的样板。  八十年代末,我的父母就住在这座被德意志殉道精神的光辉照亮的茵河河畔小城,他们有着巴伐利亚的血统,却住在奥地利这个国家里。我的父亲是一个忠实的公务员,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她永远用同样的爱心照顾我们这些孩子。关于这段时光只有一点匆忙的印象留在我的记忆中,因为几年后父亲不得不离开这座可爱的边城,因为新的工作需要迁居到茵河的上游帕扫(Passau)去,即到德国本土。  这是奥地利海关税务官员常有的“调任”。不久父亲又被调到林茨(Linz)来,最后在这里退休。“退休”对于这个老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他作为一个穷困的、小佃农的孩子已经饱受过苦难。在他还不满13岁时,就背了包袱离家出走。虽然老一辈有经验的人,曾经劝告他,别到维也纳去,但他还是决定到那里去学习一门手艺。这已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事了。这无疑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走向未知的前途,而口袋里只有3个盾(Gulden:货币名)。当这个13岁的孩子长到17岁,他通过了专业匠人的考试,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相反的,童年的贫困、常年的潦倒和怨恨使他下定决心,放弃这个职业,去学习另一种高级的职业。对一个生活在乡间的贫困的孩子来说,当一名牧师是他们想象中所能得到的最高尚的职业。但是在大城市生活了一段时间,他的眼界逐渐开阔起来,都市官员对他来说才是一种高尚的职业。他用从小就被贫困磨折出来的坚韧,和只过了半个童年就已“老了”的心态,以及整个心力去实行这一决定--最后他终于成为了一名公务员。据我所知,他差不多经历了23年才到达这一目的地。他终于实现了他的誓言,如果在事业上没有取得什么成就的话,绝不回到可爱的故乡。〔注:希特勒称他父亲23年后即40岁时才成为公务员,这与事实并不相符。1864 年,即Alois Hitler()27岁时,就已当上临时公务员助理,1871年35岁时在茵河岸边的勃若诺担任检查官(Controlor), 1875 年他38岁时已是税务官。他原姓为Schicklgruber,
1876年39岁时他改姓为Hitler(见Werner Maser, Adolf Hitlers, Mein Kampf, Bechtle, Esslingen 页)〕  现在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但是这个小村庄已经没有人再认识这个小子。这个村庄对他来说也已经是个陌生的地方。  56岁那年他终于退休了。〔注:Werner Maser 认为是在58岁那年才退休,见同上〕他忍受不了这种悠闲的日子,在奥地利Marktfledens Lambach附近购置了一些产业。〔注:日他买了38000平方米土地,即在他退休前。日退休,这年他58岁。1897年6月又将土地卖出。1898年11月他又在Leonding买了一小块带有一间屋子的地。希特勒1898年-1900上小学,染上肺病。〕他在那里刻苦耐劳重复不断地工作和生活着,这使他又回复到他父亲的事业上来。  在这段岁月中形成了我的第一个理想。在田野中无数次地嬉戏跳跃,通往学校的漫长的道路,与其他顽皮的孩子们一起嬉游,虽然免不了让母亲担心,但这一切使我没有成为深居简出的人,而是另一种人。当时我还从未严肃地思考过有关我未来的职业,可是对于父亲的生活方式我从来就没有过好感。我相信我的演说天才,多多少少和我的同学在争论和尝试说服别人时获得了训练。我成为一个小孩子王,当时我在学校中成绩很好,但却是不容易对付的一个人。  闲暇时间,我参加了Lambach修道院的唱诗班,在那里学习唱歌,所以有很多机会参加教堂的节日庆祝活动,这使我常常沉醉于其中。修道院的院长〔注:这是一所慈幼修道院,院长名为Hagen,挂钩十字 (Hakenkreuz)原是慈幼修会的徽章,希特勒当时绘在他的笔记本中,并以此为书本设计标题。见同上第114页,后来成为纳粹的徽章。〕也因此成为我学习和追求中的理想人物,就象我的父辈们曾把乡村神甫作为他们追求中的最高理想那样。至少有一段时间我是这样想的。父亲对他这个好争论的孩子的演说天才评价并不高,因为不能理解,所以对我的未来也没有寄予很高的期望,对年轻人的想法也无法认同。他忧心忡忡地关注着我的矛盾心理。〔注:矛盾心理指的可能是希特勒当时的性格,一方面好争论,另一方面却想当修道士,一动一静的矛盾。〕  不久我就放弃了对这一职业(修道院的院长)的渴望,让更为适合我性格的其它愿望有更多存在的空间。在父亲的书房翻阅书籍时,我找到一些有关军事的书籍。其中有一本关于德法战争的大众版书籍。该书分为两部,集纳了当年出版的一种画报。这两部书是我最为喜爱的读物。不久,伟大的英雄战争成为我内心最重要的体验。我从此开始,向往一切有关军事、战争和军人的事物。  在其它方面,这对我也具有很大的影响。我的脑海中第一次浮现出这样一些问题,虽然当时我对这些问题并没有很清楚的看法,这就是:这个好战的德意志究竟与另一个有什么区别?在这场战争中,为什么奥地利没有和德意志并肩作战?为什么父亲,还有其他所有的父亲都没有参与战斗?  难道我们和他们不是同样的德意志人吗?  我们不属于一个整体?这个问题第一次在我的小脑袋中转动。我心里有些嫉妒,我必须谨慎地思索问题的答案:难道不是所有的德意志人都同样幸运,隶属于俾斯麦的帝国?  我实在无法理解。  ***  我必须学习研究。  父亲根据我的特质和性格得出一个结论,他认为人文中学和我的天赋格格不入,实用中学更为适合我。我在绘画方面表现出的才能,使他的这一看法更为坚定。他认为在奥地利的人文中学里,绘画往往被忽视。也许是因为他艰苦的生活工作方式使然,在他的眼里,人文中学是不切实际的,他对它评价不高。他基本的愿望是他的儿子能象他一样成为一名公务员。是的,必须如此。他困苦辛酸的少年时代使他相信,他后来获得的位置是多么伟大。好象这是他自我奋斗的唯一结果。这是他的骄傲。他也想让他的儿子和他一样,尽可能地获得更高的地位。他已经通过勤奋获得了这一切,为他的孩子铺平了这条道路,他的孩子应该继续走下去。  拒绝这种他曾经作为其一生生命内涵生活方式的期望,对于他来说是无法理解的。所以父亲的决定是那么的单纯、具体和明确,在他的眼中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这是他经过一生艰苦奋斗而获得的辉煌,同时让这个在他眼里毫无经验、无法负起责任的孩子自己去选择他未来的道路,对他而言也是不负责任的。况且这对于行使父亲的权威也没有什么好处,也不符合父亲有关履行义务的理念。  事情的发展却是另外一种情况。  在我生命中第一次被迫成为反对派,那年我还不满11岁。父亲要践行他心中计划的意志是那么坚决和强硬,孩子却执拗地抗拒这种对他几乎毫无吸引力的想法。  我不愿当公务员。  不管是劝说还是“严肃”的说教都不能动摇我的抗拒,使我改变初衷。我不愿当公务员。不,再次的说不。所有有关父亲自己生活的述说,或者诱惑,使我对这一职业发生兴趣的尝试,都获得了相反的效果。我一想起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必须规规矩矩地坐在办公室里,我就感到恶心。他不是自己时间的主人,一生都要强迫自己去填写那些表格。  这一看法,会触动一个少年的何种联想。他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而且有一点乡下人所谓的“不乖”。那些可笑的功课是那么容易,使我不必整天待在房间里,而是有更多的时间在阳光下玩耍。今天当我的政敌,要仔仔细细地审查我过去的生活,直到我的童年,最后他才恍然大悟,这个“希特勒”在少年时代就有多么不可思议的胡闹经历。我要感谢上苍赐予我如此值得回忆的幸福童年。草地和树林是当年调皮捣蛋的土壤,我一贯的“对立”思想即发端于此。  进入了实用中学,但是我在习惯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  现在又出现了另一个我必须克服的对立面。  如果父亲要我成为国家公务员仅仅是一种心愿,而我对公务员这个职业原则上不是很感兴趣,这个矛盾还是可以忍受的。我可以将我的观点有所保留,不必每次都立即表示反对。只要我能坚持,将来不成为公务员,就能使我的内心获得平静。这一决定我认为是不可改变的。当真正触及这一问题时,情况就变得非常复杂。12岁那年这一问题即被提上日程,为什么是在这个时候,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有一天,我明确地知道我要成为画家、艺术家。我有绘画的天才,这是肯定的。这甚至是父亲送我到实用中学的一个原因。当时他并未想到,也不会想到我会选择绘画作为职业。事情恰恰相反。当我再次拒绝父亲偏爱的想法,而被问及,我到底想做什么时,我第一次说出了我的意愿,父亲无言以对。  “油漆匠(画家)?艺术绘画家?”〔注:Maler在德语中有两个意思:一为油漆匠,另一为画家。希特勒的父亲在这里可能不知道他的儿子到底是想当油漆匠还是油画艺术家(Kunstmaler),所以在听到儿子说要当画家时,又再三重复艺术油漆匠这两个字。〕  他怀疑我的理智。他以为听错了或是误解了。在他弄清楚,并意识到这是我认真的想法时,他表示坚决地反对。他的决定很简单,并未顾及到我真正的才能。  “艺术绘画家,不,只要我活着,就永远不可能。”虽然他的孩子拥有别样的性情,但却承袭了与之相似的某种僵硬性格。所以他也获得了一个相似的答复。当然是获得相反意思的答复。  双方各持己见。父亲不肯放弃他的“永远不可能”,我却总是以“就是这样”来回答。  这当然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老先生很生气,我虽然很爱他,但是我也很生气。父亲不允许我有学习绘画的愿望。我则更进一步地声明,我再也不学习了。当然这个声明对我是不利的。当老先生不管三七二十一,想用他的权威来实现他的意愿时,我只有沉默不语了,但我却依照我所威胁的话去做。我以为,当父亲知道我在学校中的成绩没有进步时,或好或坏会让我去学习我梦想中幸福的事业。  我不知道,这笔账是否算得对。当然首先是我在学校的成绩明显地下降了。什么让我快乐,我就学什么,第一和最重要的是学会我认为将来作为艺术家所需要的一切技能。那些我认为与此无关的,对我没有吸引力的,则完全懈怠了事。我的成绩在这段时间,根据不同的科目和评估,总是表现得很极端,在“可嘉”和“前列”的成绩旁,同时并列着“及格”和“不足”。我最好的成绩是地理,世界历史更为优秀。对于这两门我最喜爱的学科,我的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  许多年过去了,如果现在让我重新审视这一阶段的成长收获,有两件事意义重大:  第一:我成为了一个民族主义者。  第二:我理解并把握了历史的意义。  老奥地利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至少当时德意志帝国的公民大都没有认识到,这一事实对这个国家中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具有何种的影响。德法战争之后,雄壮的胜利凯歌,渐渐淡漠了外国的德意志性〔注:这可能是指,俾斯麦统一德国以及欧洲地域性国家的形成,使得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成为不同国家的公民,从而导致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性彼此生疏了。〕部分是因为他们已不再推崇它,或者他们根本不可以这样做。人们错误地将这个原本很健康的德意志奥地利民族,与腐败王朝的国民等同起来。  很多人都不理解,如果奥地利的德意志民族不是拥有最优秀的血统,它就没有力量,来治理好这个拥有5200万人口的国家。在德国还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奥地利是一个德意志人的国家。这种无稽之谈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也反映出1000万东疆人光荣的业绩。他们为了德意志语言、德意志学校和德意志的特质不懈地痛苦地斗争着,德意志帝国国内却很少有人了解这一事实。当我们民族的数百万民众处于水深火热,被迫屈从于外族人的统治时,只能梦想着有一个共同的祖国,渴望回到祖国,他们意识到至少他们有权利要求保留自己的母语。大多数人都认识到,为什么必须为自己的民族性而斗争。也许有人要以老的东疆来衡量德意志的大小,这只是个人的看法。当年人们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才将我们国家的保护伞延伸到东边去,经历了无数次战争才保留下德意志语言的边界,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家感兴趣的只是殖民,而不是自己门前的血与肉。  如同发生在所有地方的所有斗争那样,在老奥地利的语言斗争中同样存在三种人:战斗者、窥伺者和叛徒。  在学校中这种洗脑事件就已经开始了。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语言的斗争无处不在。人们意识到,作为培育未来一代的场所,学校是被波及最严重的地方。孩子们也被带入这场斗争,并且论争的第一个口号就是针对孩子们的:  “德意志的男孩子,别忘了,你是一个德意志人!”还有“女孩子,记住,你将成为一个德意志人的母亲!”  谁洞悉少年人的心灵,他就会明白,这个心灵的耳朵最喜欢为这种斗争的口号而开启。用百千种形式关爱这一斗争,并用他的方式和他的武器引领着它向前进。他拒绝吟唱非德意志的歌曲,人们越试图使他疏远淡漠,他越会向往德意志英雄的伟大。他把从口中节省下来的钱用于伟大的斗争之宝。他对那些非德意志理论特别敏锐,同时表现得非常固执。他佩戴着遭禁的民族徽章,宁愿因此受到责罚和打骂。他是伟大具体而微的真实表象,只是态度常常更好,更真实。  当我还是一个小小少年时,就有机会参与老奥地利的民族斗争。人们曾经为南疆(Suedmark)以及学校联合会捐款。人们用矢车菊和黑红黄三色标明其政治态度,或用“嗨”来打招呼,不唱奥地利的皇帝之歌,而歌咏“德意志高于一切”,即使受到警告和责罚也无所畏惧。这个年轻人在学校里已经接受了政治教育,而那时所谓民族国家的公民除了语言对民族性并没有什么认识。因此当时我并不属于窥伺者的行列,这是很自然的事。很快地,我就成为一个狂热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 这与今天我们党的概念还是有所区别的。  这一发展使我进步的很快,十五岁那年,我已懂得分辨什么是帝国立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立场“民族主义”,我当时更认同后者。  对于那些对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ermonarchie)内在关系从未作过研究的人,这个发展的过程可能是无法解释的。在学校的世界历史课上,人们就可以看出这种发展趋势,关于奥地利自身历史只有很少的篇幅。这个国家的命运是和整个德意志民族联系在一起的。将历史分割为德意志的历史和奥地利的历史是不可想象的。是的,即使将德意志领土分割为两个权力范围,这依然是德意志历史的一种分离。  在维也纳得以捍卫留存的皇室权柄,曾经是国家的光荣,象是一个永久的集体抵押品,不断地散发着它的魅力。  在哈布斯堡王朝崩溃的那一天,奥地利的德意志人民要求与德意志母国统一起来的根本呐喊,是一种潜在的感情,即回到从来没有被忘怀过的父亲家园的渴望,在内心深处积聚的产物。这种普遍的渴望,如果不是因为奥地利德意志人的历史教育使然,是无法解释的。历史的教育是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特别是在被遗忘的时候可以作为一个沉默的警醒,让人们能从瞬间的快乐生活中走出来,通过不断地回忆过去,悄悄地诉说新的未来。  在中学里,关于世界历史的教育直到今天依然不是很充分。很多老师都不理解,教学的目的,特别是历史教学,并不是死记和默念一些历史事实和数据。问题并不在于,这个年轻人是否确切地知道,这场或那场战役何时进行,一个将军何时诞生,一个国王什么时候将他祖先的王冠戴到头上(大都是一些没有意义的事)。不,真正的主阿!这是不会有多少用处的。  “学习”历史是为了探寻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使我们掌握可以预见历史事件的力量。  阅读和学习的艺术在于:把握实质的东西,忘却没有意义的事。  这一点后来成为我整个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很运气,在历史课上有一位老师,对教学和考试就持有这种观点,但是却很少有人理解他。我当年在林茨实用中学的老师Leopold Poetsch 博士则是推行这种真实理想方式的代表。那是一位老先生,很亲切而且很有风度,他不仅能言善辩,具有极好的口才,而且会使我们激动和着迷。直到今天想起这位老先生,我仍会有点感动,他精彩的讲演象魔术师那样使我们忘记现在,而将我们带到了过去,在世纪末朦胧的雾霭中,将枯燥的历史记忆重新营造为真实。我们坐在那里,常常热血沸腾,有时甚至感动得热泪盈眶。  最为幸运的是,这位老师懂得,用过去点亮现实,从历史中得出现在的结论。他教授给我们的东西比任何一个其他人都多,他洞悉日常生活中所有令我们窒息的问题。我们小小的民族狂热主义成为他教育我们的一个手段,他不只一次地用民族荣誉感感召我们,使我们这些顽童很快就变得秩序井然,这是用其它方法所无法做到的。  这个老师的历史课成为我最喜爱的科目。  当时我已成为一个少年革命者,虽然他并不希望如此。  当王室统治用一种无可救药的方式左右着民族的命运时,谁能在这样一个德意志历史课老师的教导下,不变成这个帝国的敌人?  对于这样一个在过去和现在、为了自己狭隘的利益而不惜出卖德意志民族利益的王朝,谁能够保持对皇帝的忠诚?  难道我们这些年轻人对奥地利这个国家,这个对我们德意志人已毫无爱心的奥地利,还能保有什么感情?  对哈布斯堡家族作用的历史认识也获得了日常生活经验的佐证。居住在南边和北边的异族毒素正在啮食着我们民族性的肢体,维也纳越来越成为一个非德意志的城市了。奥地利德意志性的死敌弗兰茨. 腓迪南大公(Erzherzog Franz Ferdinand)饮弹而亡,这也是他自己浇灌的苦果-“皇室”的捷克化,这是永久法权女神的权力和无情的报复,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可能发生。他(注:指的是弗兰茨.腓迪南大公)是奥地利斯拉夫化的主要保护神。  寡廉鲜耻地压榨德意志人民的税款和献血(注:指的是弗兰茨. 腓迪南大公的政策),无异于一个沉重的负担,每一个尚未完全失明的人都会意识到,这一切是图劳无功的。最令我们痛心的是,这整个系统道德上被与德国结盟所掩盖,这个古老王朝的德意志民族性被慢慢地蚕食,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德国的认可。哈布斯堡式的虚伪,人们都知道,它对外是要装给人们看,好象奥地利依旧是一个德意志人的国家,但同时却引起了人们对皇室的愤怒和鄙视。  在帝国内只有当时那些自以为“受命于天”的人对此视而不见。他们盲目地走入行尸走肉的行列,相信这种腐烂的征象是新生活的印记。  这个年轻帝国与奥地利这个假象国家不幸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孕育了日后世界大战爆发的种子,也造就了它的崩溃与瓦解。  在这本书中,我还将对这一问题作更为详细的论述。在这里,只是想明确一点,早在少年时代我就有过一种看法,从此再也没有改变过,而只有进一步地加深:  德意志性获得保障必须以奥地利帝国的毁灭为前提;民族感并不等同于王朝的爱国主义;最重要的是,明确哈布斯堡家族是德意志民族不幸的根源。  当年我就已从这一认识中得出结论:热爱奥地利德意志人的家园,痛恨奥地利这个国家。  ******  这种从学校中学到的对历史的思考方式,伴随着我以后的成长。世界历史成为我理解认识当代历史行为,即政治的不可或缺的源泉。我不是在“学习”历史,而是要历史来教导我。  很早我就成为政治的“革命者”,至少不比成为艺术革命家来得晚。  当年在上奥地利的首府有一座相对来讲很不错的剧院。几乎所有的戏剧都可以在那里上演。12岁那年我第一次看到了“威廉. 特尔”(Wilhelm Tell),几个月之后看了我一生中第一部歌剧“Lohengrin”(注:这是理查德. 瓦格纳的作品)。 我立刻迷上了它。少年时代对这位来自Bayreuther的大师(指的是Richard Wagner)的热爱实在是没有止境。他的作品总是吸引着我,直到今天我还感到由衷的幸福,这种感觉从观看外省俭朴的演出,直到后来升迁(注:指他后来有地位时在豪华剧院观赏Richard Wagner的作品),始终没有消减。  所有这一切都坚定了我内心深处对父亲为我所选择职业的反感,特别是在度过了未成熟的青春期后(我经过了很痛苦的努力才走完这段路程)。我越来越相信,作为一名公务员,我永远不会幸福。自从在实用中学我的绘画天赋得到认同,我就更为坚信这一点。  无论是请求还是威胁都无法改变我的信念。  我要成为画家,不管这个世界怎样,都不去当公务员。  事实上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对建筑艺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当时我认为这是对我绘画能力的一种必要补充,在内心里对我艺术家前景的拓宽感到非常高兴。  我不知道,有一天我会成为其他。  *******  比我预期的来得早,有关我的职业问题不得不尽快作出决定。  13岁那年我突然失去了父亲。这个本来还是那么粗壮的男人,就这样一下子中风去世了,用这种毫无痛苦的方式结束了他在尘世的漫游,使我们沉浸在深深的哀恸之中。他所渴望的是,能帮助他的孩子建立生存的基础,避免孩子重蹈自己成长时的苦难。可是当时他却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为未来播下的种子,也许完全是潜意识的,在当时无论是他还是我都无法把握。  起初这一切从外表上看确实没有什么改变。  母亲感到她有义务按照父亲的希望抚育我成长,即向着成为公务员这一道路继续学习。我自己则比以前更为坚决,无论如何也不做公务员。在这种尺度下,中学的教材和教育与我的理想相去甚远,我在内心感到很是无谓。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帮助我在短短几周内决定了我的前途,解决了与家中长期争吵对峙的问题。鉴于我严重的肺病,医生劝告母亲说,无论如何,将来不应让我在办公室中工作,同时实用中学的学习必须中止至少一年。因为这一变故,我长期来一直企望,并为此常常争执不休的学习绘画的愿望,几乎变成了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母亲终于同意让我在离开实用中学后,到艺术学院去学习。  那是一段幸福的日子,我觉得我是在作一个美梦,也许它确实是一个梦。两年后,因为母亲的去世,这一美好的计划嘎然而止。  这是一个漫长的、充溢了痛苦的重病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康复的希望。这对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我尊敬我的父亲,对母亲则是深爱着。  窘困与艰难的现实迫使我必须尽快作出抉择。父亲遗留下来的不多的财物,因为母亲的重病消耗殆尽;我所获得的孤儿抚养金并不足以维持一个人的生活,现在我必须靠自己的力量来养活自己。  提起小箱子,带着外套与内衣,还有一颗具有坚定意志的心,我来到了维也纳。父亲15岁那年所取得的成就,我希望也能在我的命运中获得。我也希望能够成为“什么”,但绝不是公务员。  ***********************************
  怎么没点新意呢?
  这是节译本的第一章:  *****************************  第一章 我的家庭     我幸运地生长在茵(Inn)河边岸的普勃诺镇(Brraunqu)上,这市镇太美丽了。而且正当是两个日耳曼国的交接之处,天生给了我一个奋斗的机会。  奥地利——这日耳曼民族的支派,早应该归到祖国大日耳曼的图版上了。  这并非是经济关系,而正是血统的关系。  纵使二个国家的拥抱于经济上是蒙受不利,我也可以武断地说:如果日耳曼的子孙们一天不合并统治,便一天不得安宁。  必至日耳曼人民繁殖到人口膨胀时,才伸出手去向外掠取领土。  那时候大众为了面包和牛油,当然不惜用锄头代替了刀剑,去揭开战争的序慕。  为了这,我生工在边陲小镇上,便负有神圣伟大的使命。  “我是日耳曼人。但为什么我们要和其他日耳曼人分裂?我们不是同一种族吗?”  我年轻时代,这个严重的问题便在我头脑里打滚。  我挥着铁拳:为什么日耳曼人民都不一致投到俾斯帝国(Bismark’Fmpire)的怀抱里呢?我嫉妒着。  做官的生活我并不贪婪。根本我愿闷死在那边理文牍的案头。  蹈了我父亲所说官场失败的覆辙。这是我的决心,任外界加给了我最大的诱惑,我都不变初衷。  我了解历史的意义,我是个纯粹的民族主义者。  少年时代,我记得在奥地利民族斗争运动的范畴里,早有了我这一颗种子。  我曾经拉拢南疆协会(Sudmark)以及学联会,献呈黑、红、黄、三色花旗;不唱奥地利亚的皇歌(Kaiserlied)而独高吭着德意志优于一切(Deutch—latd alles)的歌曲,即是受到威胁也不怕。  我们这伙青年原先已受了政治的训练,虽然那时仅懂得一些国语,还不知道启发“民族性”的责任。  总之,我少年时已不是一个头脑冷静的人,而是个热烈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Deutschatioua.)  我的思想捷快发展着,十五岁那年,我便能把效君王的“爱国主义’和人民立场的“民族主义”分析得很明白。  我始终爱好民族主义的观念。不中万料不到会有今日这个党的组织!  奥地利对我们日耳曼人民是不知忠诚爱护的。这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每听见奥地利赫倍塞轧朝(Habsburgerhous)过去统治的方略。  我们知道身体中已染上了毒素,同时那股毒焰在奥国的南北两部的天空弥漫着。  瞧,那奥京维也纳城中,日耳曼人民是到那里去了啊?  奥国皇家做着捷克化的美梦,但是法兰西斯&#183;腓第南大公(Archduke Farrncis Ferdinand)——这位奥境内日耳曼的敌人,后来终被枪杀。  如果天道不公,怎么会毁灭了这个要想使奥国形成捷克斯拉夫化的主要角色呢?  世界未来大战的第一颗炮弹,也许藏在德奥联盟后的德意志的一尊炮口里吧。  总之大战和德国崩溃的种子,早已潜伏在这个联盟中。  关于这一问题我在后文自有交待。姑且再说到我的本身。我早认为要保持日耳曼民族的安全必须先将奥地利摧毁。  原因在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两者间政治距离太远;而赫倍塞轧皇室的存在,又是日耳曼人民的一个障碍。  为了我对于这些的认识太清楚,使我非常痛恨着奥国!  但是德奥边陲上我的家庭,我是多么的爱护啊!  我从小生长在贫困的环境中,家里原有的薄产被我母亲一场大病用倾,因此不是维持生活。  我决心在这时候起自食其力,便搭了一间简陋的衣箱奔到维也纳。  我希望艰苦地和自己命运搏斗一场,战胜之后就能成为一个世界杰出人物;但我不将做官看作一生最高的目标!   ******************************************  删节是底本的问题,但大量误译导致这个译本全然要不得。
  我的《我的奋斗》就是95年的版本。
  那请楼上帮忙核对一下,95台版是否是节译本。  全书页数?第一章页数?
  顶帖说了,&此文只是谈谈版本而已&,敝人找到三个:    我的奋斗﹕ 从小兵到陆军少将师长/ 欧阳礼 著。 台北市﹕ 文史哲出版社﹐ [2002]。   丘念台, 《我的奋斗》(原名岭海微飙), 台北 ...   我的奋斗, 连战博士著, 车轮出版社2004最新图书    曾在书店见过一个老干部回忆录也叫这名儿, 使劲在网上查了一阵, 居然没有:(
  德文原著在此  /berlin/kampf.htm
  俄译本  http://www.magister.msk.ru/library/politica/hitla001.htm
  贴个书影
  真不错,禁书还能看到德文全文。
  网上的电子版好象都是节译本  
  据锡兵给的英文和德文电子版本,可知德文是全本(有781页),英文也是全译。
另外,据德文网站上的说法,此书也非禁书,可供个人研究之用。买的话50欧元。  
  楼上可能搞错了,或者是那个网站违法。  前些天有德国网站拍卖此书,有关方面还吃了官司。  这书在德国百分之百是禁书。
  补充一点作者获得的版税情况,  :比例不明--总计约数万马克  :10%---约20万马克  :15%---按六百万册计算,1080万马克。(1932年底重新签订了新的版税合同。)    共计一千一百万马克以上
  让人想到毛选,还有马恩列斯的中译  
  经常看到介绍:在战争结束前的德国,此书人手一册。(其实应该是两册,正式版本是两卷本,普及本才是合订一卷)  我计算了一下:  不了解德国当时的平均家庭人口结构状况,如果按每家四人计算,德国境内销售量按八百万册计算,德国人口为六千二百万。  0=2:1---就是说,即使不考虑某些家庭有两本以上的情况,仍然有一半左右的家庭从来没有过这本书。  此书的家庭普及率仅50%,考虑到法西斯时期的非常因素,应该按人口普及率计算才更恰当,那么仅仅不足15%。  由此可见,通常所说的人手一本是错误的说法。
  现在已经有希伯来文本了
  阿拉伯语的
  希伯来文本1995年在以色列出版,很快由于舆论停售。
  希伯莱语
  赫倍塞轧朝--真是会糟蹋德语和汉语。
  今天看《小花》——还记得陈冲和“妹妹找哥泪花流”么?  有个意外发现,里面反动分子丁叔恒正在专心读书,给了个特写,正是《我的奋斗》的中译本,  也许还是中国民国翻译所的初印本呢,看着垂涎欲滴。
  《我的奋斗》中文版本的没有全译本,香港版和台湾的都一样,中文版的我手上有四个版本的。另有两套日文1941年出版的版本,其中一套是四卷本的全译本(只出版了500本,供高层阅读),另一中是两卷本的删节本(删除的是希特特关于日本和东方的言论)。
  十多年前,一同学神秘地拿来这个让我看,说是禁书,鄙人翻着翻着就睡着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人议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