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活的态度残酷的现实,我们是否需要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道家...

  摘要:作为传统哲学的经典和核心之一,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是值得深刻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从道家思想对社会生活、社会科学、现"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作为传统哲学的经典和核心之一,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是值得深刻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从道家思想对社会生活、社会科学、现代经济研究入手,进一步探讨道家思想对解决现代人生问题的启迪意义,道家的休闲观和养生观,对提高现代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当然,对待传统文化也不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原则,促进现代文明发展的进程。 中国论文网 /7/view-5181480.htm  关键词:道家;社会;人生境界;生命健康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2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儒、释、道三家主流思想的研究是极不平衡的,儒学研究已形成热潮,而且有专门的研究机构,佛教研究早有基础,相比之下,道家及道教文化的研究就显得相形见绌。自20世纪以来,“儒热道冷”的局面有所改变,在民族文化寻根倾向的影响下,由寻根意识引发的“国学热”为各类传统文化经典开启了“众妙之门”,而不再仅仅是儒家的“独弦而歌”,道家的思想精髓开始对现代社会、经济、科学和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道家哲学对社会的影响   道家深刻的哲学意义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依然能从道家的思想中找到一些解决之道。   (一)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随着工业革命的大潮,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地物质满足,然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一种掠夺式的开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发诸如全球面暖,环境污染等问题。现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重中之重,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述,“天人合一”,这也是道家思想在对待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它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而现代生态学理论中有一条“在没有人类行为强烈干预的情况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够以它的最佳状态存在着,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和最高的效率,保持着最合理的发展速度和最长久的持续性。”①因而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人的活动必然影响到环境,也必将通过环境反作用于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必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做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二)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的意义   安徽大学史向前教授针指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的思想基础。道家哲学的自然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比其它任何古代哲学都可能更接近于现代物理学的微观和宏观领域中揭示出来的科学真理,道家所提倡的怀疑精神与直觉认识也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的致思方法之一,被誉为最具魅力和自由创造力的现代思维方式。”②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将自然规律加以合理的利用,转化成为生产力,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并推动了我们继续研究自然规律的热情,这一点,在道家思想里我们也能体会到古代道家的热爱自然,比如现在的生命科学也都是在到家的气功、养生、医药等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现代人也追求科学的养生之道,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所提倡的形神兼养,正好符合现代医学上对于健康的定义,即身心健康,由此可见,道家思想具有科学性,有利于启示科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仍然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延续至今,当代人们对它的研究,有利于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思想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三)道家思想对现代经济的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道德经中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论述,这里就体现出一种“无为”的哲学思想,“自然无为”即顺应事物本来的发展规律,不要强制去干涉、改变事物的发展进程,这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为政者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启示,在经济活动中,为政者不能过度的去干涉一些正常的经济活动,能够让经济体在市场中合理的竞争,以求得生存与发展,从而避免扰乱经济活动的规律,促进经济的繁荣。有人指出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老子的《道德经》也是一部管理书,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管理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很多企业家都把它奉为管理学经典,对于企业来说,“无为”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软性管理”,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另一方面,道家提倡“为而不争”、“少私寡利”等思想,对这些思想的领会,有利于在市场经济下各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弊病的防治。这对于当前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有借鉴意义。   二、道家哲学对生命健康的启迪   追求生命健康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能够为生命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二是身体健康,强健的体魄能够真正体验生命的过程。道家思想的深刻之处体现它对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一)道家思想对现代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启示   道家将体悟大道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目标,而道的特性是“朴”,“道常无名,朴”(《老子》第三十二章),故抱朴守真乃成为道家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真”、“朴”即未经雕凿的自然状态,也即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本质和规定性。从这一价值目标出发,道家强调人各有性,因性而为,各尽其宜:“大小修短各得其所宜”(《淮南子主术训》),“性之所能,不得不为也;性所不能,不得强为”(郭象:《庄子外物注》)。在道家看来,世俗的尊卑贵贱并不足介怀,每一个人只要认识并发挥了自己的“真性”,根据自己的本性和才能来做事,尽自己之职分,也就获得了人生的意义。这乃是人性在更高层次上的复归,是“自己与自己的融合”(黑格尔)。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在社会普遍的“熙熙皆为利来,攘攘都为利往”的激烈的竞争中,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现实世界之外为人们寻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这无疑为当今社会那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们,开辟了一个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精神世界,也给人们物质之外的心灵满足,为人们从现实社会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指明了方向。道家思想的不争、不有、贵柔、守静等价值追求是对生命最深邃的洞察,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在充满欲望的社会里,能够保持一份独有的心绪宁静,保持一份自信、乐观,最终达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超越境界。另外,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对世俗观念的大胆批判,不仅有助于人们开阔胸怀,拓宽视野,从而打破精神枷锁,从传统观念和世俗困扰中超脱出来,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消融苦闷,在逆境中求得心理平衡,从而形成逆境中的稳定心态的途径。庄子对逍遥境界的热烈执著追求,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给人们一种物质以外的精神安慰。这无疑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开阔胸襟,拓展视野,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能保持良好心态,从而更好地安身立命,安心立命。只要拥有一颗平常心,拥有坦荡的胸怀,就能在任何情况下从容自如,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就不会为荣辱所困扰,被祸福所左右。这样,人们就能潇洒一生,成为独立不移、品格高洁的现代人。
  (二)道家的养生观和休闲观对当代人们身体健康的启示   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问题面前,中国古代的休闲观和养生观,对健康的启示是不容忽视的。道家拥有一整套养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它为中华养生学更为医养奠定了理论基础。道家所崇尚的养生一是通过精神修炼,通过摒去利欲,收心习静等,做到处物而心不染。二是通过呼吸修炼。三是形体修炼,包括按摩、导引、拳术等内容,强调吐纳在前,屈伸在后,使呼吸运动和躯干运动密切联系起来。四是内丹,修内丹能将人体内的精、气、神凝聚起来,使人耳目清明,手脚轻捷,益寿延年。③老子提出“清净无为”、“反朴归真”以静养生的理念;庄子提出“恬淡虚无”、“任其自然”,并编制了“熊经孚申”的导引、吐纳等方法。其流传的导引术,可谓五花八门,现在流传的八段锦、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等,都与道家的导引之术密切相关。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正如陶渊明“置身于田园”,这种走入自然的行为恰恰是最理想的休闲。道家所提出的亲近自然、贴近山水,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向自然的回归。这种回归,是人们从人性的角度对自然的体悟和认同,借助“自然”对“自我”的医治和拯救,成为人们养生休闲的一种手段。作为一种休闲理论,道家思想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它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理想,“以养气守神等健身方法为辅的良好的生理状态三者共同构成的人生哲学,既是一种长生方法又是一种人生境界”④。这种人生哲学实则早已成为中国人休闲观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事实上,现代“休闲”讲求的也是这样一种情趣和心境,或称之为生存理想境界。应该说,中国人所拥有的休闲思想资源和超然脱俗的休闲境界,与道家的养生理论和对休闲姿态的追求是分不开的。道家的休闲哲学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调。   三、总结   道家的思想哲学观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个人的思想、文化和健康素质,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作为一种理论哲学,道家思想也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无法冲破唯心主义体系的束缚,其人生观有凌空蹈虚的一面。尤其是庄子所描绘的逍遥境界不过是幻化之境;他所追求的绝对自由不是现实中人的自由,而是纯粹精神上的抽象自由;他所设定的理想人格也只是停留在人的主观精神领域,玄妙神秘,遥不可及。离开现实的客观条件和社会实践,主张对身外世界的无所作为,这种理论只能使人们在虚幻的世界获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自我满足,无助于人们积极进取。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古人的智慧不可能真正拯救现代人生。因此,我们应该从道家的人生哲学中吸取精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蓬勃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面对现实的人生,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创造更新更高的人生境界。   注释:   ①何家霖,张建设.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②史向前.道家思想文化的现代意义研究概述.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6年第1期.   ③杨建华.道家健康养生文化以及对休闲体育的现实意义. 体育与科学第31卷第1期(总第182期).2010年1月.   ④赵永红.论道家休闲观的当代启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孙慧,倪脓克.传统养生文化与坝代休闲理意的契合.   [2]梁艳丽.道家养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文化论苑,2006年.   [3]陈延庆.“困境”与“逍遥”――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总第55期).   [4]邓元珍.庄子的逍遥境界及其现实意义.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 5期,2001年9 月出版.   [5]老子.道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6]刘绍瑾,石了英.道家美学的现代价值与世界意义.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9 月,第27卷第5 期.   [7]龚群.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现代哲学,1998年第1期.   [8]宋巍.老子美学的自然观.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第6卷第2期.   [9]罗润生,李长庚,徐文明.中国古代的心理健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6月.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论道家情怀在林语堂后期文艺思想中的表现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道家文化对林语堂的影响很深,林语堂后期的文艺思想,如 “超政治”、 “近人生”,倡“闲适”、 主“性灵”,尚“自然”、贵“纯真”等,都能表现他的道家情怀。 中国论文网 /5/view-1909915.htm  关键词:道家文化;林语堂;后期文艺思想      道家文化作为林语堂文化思想的核心,对他的影响非常深刻,它几乎影响了林语堂的各个方面,如思想、生活、创作等。自称“道家老庄之门徒”的林语堂,不但在创作中根据时代和自我需要对道家文化做新的解读,而且也时时处处试图表达他的道家情怀。从他后期的文艺思想中,我们也能解读出林语堂的道家情怀。    林语堂后期的文艺思想主要表现为“超政治”、“近人生”,倡“闲适”、 主“性灵”,尚“自然”、贵“纯真”等,下面我们就联系他的这些文艺思想来探究他的道家情怀。      一、“超政治”、“近人生”      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但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时,选择的是远离政治,回归人的心灵,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   后期( 主要指“大革命”失败后)的林语堂,因为社会政治理想的破灭和自身生命安全所遭遇的威胁,他决定脱离政治,当纯粹的文化人。在彷徨与迷惘中,当他认识了明代“公安”、竟陵派的“性灵”文学,并把陶渊明、老子、庄子当作自己的知音后,他就逐渐认为政治同文学、人生是对立的。在他看来,文学与政治愈近,则离人生和文化愈远;如果过分强调政治对文学的决定作用,势必会扼杀文学。为此,他贬斥“载道文学”,张扬“性灵文学”。他说:“中国文学,除了御用的廊庙文学,都是得力于幽默派的道家思想。廊庙文学,都是假文学,就是经世之学,狭义言之,也算不得文学。所以真具有性灵的文学,入人最深之吟咏诗文,都是归返自然,属于幽默派,超脱派,道家派的。中国若没有道家文学,中国若果真是只有不幽默的儒家道统,中国诗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中国人之心灵,不知要苦闷到如何”[1](P148)。   所谓“超政治”,即要求文学超脱于政治之上,远离政治,甚至不谈政治;所谓“近人生”,即主张文学要言自我之志,抒真我之情,反映和贴近人生。后期的林语堂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都强调并鼓吹这种文艺观点。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林语堂在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时,一再申明其刊物的指导方针是“远离政治”或“不谈政治”。他甚至在1934年4月《人间世》第2期的《投稿规约》中说;“涉及党派政治者不登,不愿涉及要人之所谓政治”,在《人间世》第22期编者的话《我们的希望》中,他又说:“至于内容,除不谈政治外,并无限制。”并多次强调其刊物“以畅谈人生为宗旨,以言必近情为戒约”,“希望办成一合于现代人文化贴切人生的刊物”[2]。   总之,后期的林语堂基本是在“超政治、近人生”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即使是那些真实反映了中国历史变迁和人民思想情绪的作品,如《瞬息京华》、《风声鹤唳》、《朱门》等,其内容主要还是阐释道家文化的某些要义,其思想倾向主要还是宣扬文学的“超政治”“近人生”。究其实,林语堂“超政治”“近人生”的文艺观点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学中更具道家审美神韵观点的传承,林语堂籍此既为自己的“高蹈”于政治之上找到了借口,也为自己新的文艺思想在中国找到了“根”。      二、倡“闲适”、 主“性灵”      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寂寞中孤游”的林语堂借助道家文化来超越人生的困境时,他发现传统中国闲适文学“笔调闲适”、“独抒性灵”等特点正好符合他的文学审美追求,倡“闲适”、 主“性灵”便成了他后期文艺思想的重要内容。   所谓“闲适”,林语堂认为可以分从二个方面来理解,其一是指内容上的闲适,其二是指笔调导闲适。关于内容上的闲适,林语堂认为文学应该表现自我的“闲情雅趣”,而且这种“闲情雅趣”不但是超时空、无条件的,是决不能以“国难当头”等现实理由为借口来剥夺文学这一特权的,而且它的表现内容几乎可以无所不包。在具体创作中,林语堂不但常以自我的“闲情逸致”为内容,而且也常有意追求和表现出传统闲适作品“闲适”、“散淡”、“出世”的观点和倾向。关于“闲适(谈)”笔调,林语堂认为:“苟能人人抒性灵,复出以闲散,自在之笔”就能“化板重为轻松,变严谨为幽默”,从而使得“中国文体必比今日通行文较近谈话意味了” [3](P113、118)。他的“闲散,自在之笔”实际上就是“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4](p7),“把读者引为知己,向他说真心话”[5](p363)。因此,林语堂的作品既常用“谈”、“论”、“闲话”等字眼给作品命名,又常在作品中用对话、日记、书信等“闲说”方式来表情达意。   “性灵”一词在中国出现很早。刘勰《文心雕龙》中即有“仰观土曜,府察含章,高卑宅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洞灵性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性灵熔匠,文章奥府”[6](p2、22)。真正把“性灵”一词引入诗文论中、并赋予“性灵”以新的内涵的,是倡导“性灵说”的、以袁中郎为代表的明代“公安派”。林语堂曾把自己迷茫时“得识”“性灵”和袁中郎的“惊喜”作了真切而形象的记叙:“近来识得袁宏道,喜从中来狂乱呼……从此境界又一新,行文把笔更自由”[7](P159)。从此,“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便成了林语堂文艺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性灵”的内涵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含有道家美学中“惚兮恍兮”的神秘意味。林语堂给“性灵”作过多种解释:“性灵就是自我”,“文章者,个人之性灵之表现;性灵之为物,惟我知之,生我之父母不知,同床之吾妻亦不知。然文章之生命实寄托于此”;又说“一人有一人之个性,以此个性无拘无碍自由自在表现之文学,便叫性灵”;“性灵乃文章之命脉,得之则生,不得则死”[8](P113-118)。因此,在林语堂这里,“性灵”是一个文学和美学内涵都十分丰富的概念,它既指创作主体的个性、心灵、情感、意趣,也指创作主体的创作冲动和灵感,几乎包括了主体人格的各个方面。有了“性灵”,文章就有了“生命”,有了“灵魂”。因此,林语堂的“性灵”论也就是要作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现自我”或作“自我表现”。   与此相适应,在创作实践中,林语堂常鼓吹最理想的人是逍遥自在的“放浪者”,“善于悠游岁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如在闲适散文中,林语堂常是以超脱的眼光、达观的心态来看待宇宙、思考人生,着力表现和追求的就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在小说中,他则借他笔下理想人物简单朴素的生活观念、恬淡冲远的人生态度、超脱雅致的人生境界来阐明他对理想人生的看法和构建,表达自己的道家情怀。      三、尚“自然”、贵“纯真”      自然即全美,这是道家哲学和道家文学的基本思想和最高审美理想。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人类哲学和审美的最高范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9](P7),而“自然”一词,在老庄哲学中,除指大自然之意外,它主要的意思是“自然而然”,即天地万物本然的样态,是不假人工雕琢,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后来,庄子又提出“天而不人”、“无以人灭天”、“人与天一”[10](P69、P83),并进一步强调曰:“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桎”[11](P127),即人要与自然、宇宙合而为一,要“以物观物”而“不以我(心)观物”,这样以解除桎梏,达到“无我”与“物我同一”的境界。道家老庄的这种思想在“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人生和诗作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后, “自然”就逐渐从道家的一个哲学概念演化成了一个内蕴丰富的审美概念,“诗贵自然”、“自然即全美”从此成为中国文学和其他艺术创作的一个新起点。林语堂在他的文论和作品中也很注重阐释和追求道家文学的这种审美特质。比如说,他十分反感“诗必穷而后工”,认为真正的好文章应“豪放自然,天马行空”,“意之所之,自成佳境,决不为格套定律所拘束” [12](P114),“其措辞取义,皆一片大自然,浑浑噩噩,而奇文奥理亦无意得之”;以为“好作家如杨贵妃之妹妹,虽不涂脂抹粉,亦可与皇帝见面”[13](P117、 P112);而他的“幽默”、“闲适”、“性灵”理论,其中心主旨,就是“自然”,如他认为“幽默”是“会心的微笑”、“闲适”如“老友谈心”、“性灵”有“会心之倾”等,强调的其实就是文章表情达意与表现手法的自然天成,了无痕迹。
  强调“以真为美”一直是道家文学的美学追求。庄子:“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于俗,故不足”[14](P136)。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十分重视“真”及其感染力,他认为“真”是比外在的表现形式更为感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是自由与自然的统一。庄子的“真”与道家的“自然”一样,也被后世文学家、批评家所引用,并得到了新的发展。如《毛诗序》的“情动于衷而形于言”,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袁宏道的“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真久不见,媚久必厌”等都是主“真”,认为作家必须真诚自然地抒写自己的真性情。“真”也就成了衡量文学作品质量的最基本尺度。“真”,对于“喜则狂跳怒则嗔,不懂吠犬同鸣驴”的林语堂来说,是他一生为人为文的准则。林语堂曾多次强调“真”对文章的影响和作用:“殊不知文无新旧之分,惟有真伪之别,凡出于个人之真知灼见,亲感至诚,皆可传不朽”。“凡人作文,只怕表情不诚,叙物不忠,能忠能诚,自可使千古读者堕同情之泪”,“学文无他,放其真而已。人能发其声,则其穷奇变化”[15]*(P159)。在林语堂看来,“真”与“性灵”一样,是文章命脉和成功之所在;而林语堂的“真”其实就是表现性灵,而“真”又贯穿和融汇于他的“幽默”与“闲适”之中,“幽默”之所以要去“酸腐”,不“矫饰”,其原因就是内容要“真”;“闲适”之所以“闲散、自在”,如“与老友谈心”,其原因就是既要在内容上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又要在笔调上求得自然真诚。   林语堂在许多文章中都倡导“个性”与“自由”,对有形无形的束缚他都反对;他也毫不不掩饰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某些矛盾看法,而在作品中真诚而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甚至还自谦自己是“一团矛盾”。林语堂为人为文中的这种真实和坦率,既是他对自我尚“自然”、贵“纯真”文艺观点的实践,也是他道家情怀的一种表现。   林语堂是一个浪漫派作家,他反对理性、逻辑与形而上意义,重视直抒胸臆,讲求直觉、想象、体悟和感性经验,虽然林语堂后期的文艺思想相对于中国传统道家艺术精神和闲适文学的审美特点而言,并没有很大的创造性,但它们同传统道家美学有很多“会归”之处。在道家文化和闲适文学的指引下,林语堂不但形成了自己的文艺观点,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道家情怀。      注释:   [1][8][12][13]林语堂.林语堂散文选[M].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2]林语堂.且说本刊.宇宙风[M].日,第1期。   [3]林语堂.与由文先生说逸经.林语堂代表作[M].三逸书局,1941。   [4]林语堂.还是讲小品文之遗绪.人间世[J].第24期。   [5]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M].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6]刘勰.文心雕龙[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7] [15]林语堂.林语堂作品集[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   [9]老子.老子?庄子?列子[M].长沙:岳麓书社,1994。   [10][11][14].庄子.老子?庄子?列子[M]. 长沙:岳麓书社,1994。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儒道佛对人生的看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儒道佛对人生的看法
仅​供​参​考​。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为什么说道家学说是中国唯一的哲学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为什么说道家学说是中国唯一的哲学
为什么说道家学说是中国唯一的哲学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一般人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正式形成于公元1世纪(东汉中期).道教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综合了方仙道、黄老道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它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以老子为教祖,称“太上老君”.道教信徒供奉许多神.道教神仙的排列次序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统治体系.道教主张“重人贵生”,追求现世生活的美好,鼓励信徒积极生活,对社会抱入世的态度,因此,道教是主张“入世”的宗教.道教主要有全真派和正一派,全真派道士、道姑也必须素食、独身、住庙.一说起道家,人们自然会把它同道教这个唯一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联系起来,使人们想起中国传说中的银须白发、仙风道骨的太上老君,想起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笔下那手执拂尘、神通广大的崂山道士,想起现实中那些为人斋醮祭祷、占卜吉凶、求神治病、炼制仙丹的羽衣法师……  其实,道家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而道教则是汉朝末年才兴起的.道家学派由先秦思想家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约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所开创,并在庄子(名周,字子休,约公元前369-前286年)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后来,人们把以老子和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宗旨的学术派别通称为道家.  秦汉之际有黄老学派,以黄帝和老子并称来说明道家源于黄帝,但那只是一种假托.就道家思想的奠基来看,道家的开山著作只能是《老子》一书,它是我国较早的一部思想深刻、独具特色的哲学经典著作.《老子》一书大约只有五千字,它围绕道和德系统地阐述了老子的思想,后来人们也习惯把它叫做《道德经》或《老子五千文》.因道家崇尚《老子》一书,西汉的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开始称其为道德家,《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艺文志》则正式称其为道家,并列为九流之一.由于道教思想的内核离不开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道家哲学的主要精神贯穿于道教之中;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并将他的《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之一.因此,一般也把道教归入道家之列.  继老子之后,有许多学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如杨朱、宋钘、尹文、彭蒙、慎到、田骈等,他们大都游学于战国时期各学派荟萃的学术中心---齐国的稷下学宫,人们通常称其为稷下道家或黄老学派.而庄子则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最重要的人物,他集道家思想之大成,其思想体现在《庄子》这部稀有的奇书中.他以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探讨和阐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人生哲学,使道家思想更加完备,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人们也把道家思想称为老庄之学.  本世纪三十年代,胡适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中古思想史》的讲义中,对道家的中心思想作了高度的概括,认为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自然变化的宇宙观,  (二)善生保真的人生观,  (三)放任无为的政治观.  如果说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因愤世嫉俗而远离政治,着重于追求内心自由、清静无为和返朴归真,那么,汉初的黄老道家则开始干预政治,继续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因循自然,从无为中寻求有为,从而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  秦亡汉兴,社会一片凋零,法家思想随着秦二世的灭亡已声名狼藉;儒家思想则因其较为复杂繁琐而一时不能为统治者所赏识;相比之下,道家思想正因为它清静无为,简便易行,事半功倍,有利于民众的休养生息;再加上以刘邦为代表的汉帝国的创立者大都来自社会下层,因此,简便易行的道家思想更容易得到他们的青睐,这或许就是黄老之学在汉初得以昌盛的直接原因.西汉前期,相国曹参就采用了盖公的黄老之术来治理国家,得到了君臣百姓的赞美.到了文帝,他也非常崇尚黄老之说,主张清静无为而治;因窦太后也好黄老之言,不说(悦)儒术,景帝及太子(即后来的武帝)都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史记·外戚世家》).被后人称之为文景之治的繁荣,与文帝和景帝时期所采取的清静无为的治术不无关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道家思想便走向衰落.大致到了东汉时期,道家开始分化,一方面向神仙方术和神秘化方向发展,形成与佛教抗衡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一方面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形成道家思想的新的形式--魏晋玄学.  汉魏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想开始活跃起来,道家也随之以魏晋玄学的形式重新登上历史的舞台.作为道家的另一支,道教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从理论贡献来看,它远不及玄学.魏晋玄学以复活老庄思想来取代汉朝的谶纬神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玄学家们把《老子》、《庄子》和《周易》并称为三玄,以他们理解的老庄思想来注释儒家的经典,形成了儒道兼综的思想格局;同时,他们用恬淡自然的人生态度去拯救被儒家名教压抑的人性,力图摆脱儒家所崇尚的繁文缛节的束缚,追求一种超脱放达的人生.可以说,道家思想从它的产生到魏晋时期,经历了无数次政治风云的变幻和许许多多的考验,表现出一种遇险不惊、临危不乱、从容处世的生活态度.  到了唐宋时期,统治者给了道家更高的地位和荣誉.因老子姓李,与唐代皇室同姓,统治者为了抬高自己的出身,便自称是老子的后裔.先是唐高祖规定了三教的次序,把道家排在儒、佛之前.紧接着是唐高宗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下令贡举人士必须兼通《道德经》.唐玄宗更是不遗余力,他直接把道士当作皇族宗室的本家,又是在全国兴建玄元皇帝庙,又是接二连三地尊封道家名士,建道院,设玄馆,置生徒,习老庄,并亲自注释《道德经》,诏令百姓必须家藏一本,以推广道家思想,不断提高道家学说的地位.唐武宗刚刚即位,就把二月十五日老子的诞辰定为降圣节.更有甚者,唐代不少帝王都热衷于服食道士所炼的金丹,以求长生不老,到头来反倒因服食金丹中毒而过早地结束了性命,唐太宗、唐武宗和唐宣宗等皇帝都是如此.宋代统治者也仿效前朝做法,想方设法与道家联宗,宋徽宗甚至还令僧尼改穿道服.  正因为如此,唐宋时期便成了道家、特别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或主导的,即便是在极力与道家认祖联宗的李唐王朝,统治者实行的仍然是儒、道、释三教并用的政策.到了宋代之后,儒学的新形态--宋明理学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又形成了儒学一统天下的思想格局.往后清朝统治者采取重佛抑道的政策,使道家在皇室的地位日渐下降.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系统中,道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像一些学人认为的那样,文化思想也有刚柔之分、显隐之别,那么,相比之下,儒家的刚健、有为、进取、入世的精神表现得比较突出,道家则偏重于柔顺、无为、退守、潜隐的精神.人们常说,秦汉之后无纯儒,同样也可以说,秦汉之后无纯道.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和.他们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可或缺和赖以互补的两个方面.在此意义上来说,儒道本是一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他们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即便是在儒学一统天下的时期,道家思想也并没有泯灭,它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儒学、佛学之中,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这正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潜隐特点.  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  从历史渊源来看,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奴隶制度逐渐解体,我国进入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一部分奴隶主贵族逐渐失去了他们原有的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地位,成为贫民或者奴隶.其中一部分人结草为庐,结伴而耕,避世隐居.《论语》中把他们叫做逸民或隐者.这些人对弱肉强食、离乱痛苦的现实社会,表示强烈的不满,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一样,他们痛斥天下无道!在这同一个时代,儒家和道家走着两条不同的道路.  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他与那些逸民、隐者的区别就在于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用孟子的话来解释,就是: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一向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但实际上不管天下有道还是无道,他似乎没有一点退隐的意思.为了改变这个无道的世界,尽管他四处碰壁,却百折不挠,骨子里还是那股劲: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此方面,孟子比孔子毫不逊色.在他看来,无论得志还是不得志,无论困厄时还是显达时,都不应该绝人逃世;主张用自己的方法来平治天下,实现其王道理想;并且扬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他更无退隐之意.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本人就是一个隐君子,相传他在周朝做过藏书管理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来他退隐了,写下《老子》一书.庄子曾做过宋国漆园的管理员,辞职后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宁肯隐居陋巷,借米充饥,自编草鞋,过着清苦的生活,也不愿应楚威王高薪聘请而赴楚相之位.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的思想,到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无不说明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之处.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老子和庄子都是隐士,但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隐者.他们的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道家在韩非子的显学排行榜上名落孙山.可以说,春秋战国时代所涌现出来的大批隐者的现实生活,以及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隐者生活的亲身体验,正是道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而孔子和孟子则远离隐者的生活体验,因而,他们的思想历程必定不同于老子和庄子.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总结了先秦各学派思想,他在《解蔽》中谈到庄子时指出: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意思是说,庄子只重视代表自然的天,因此而忽视了人,即用自然掩盖了人.荀子进一步指出,像庄子这样来理解道,那只能是人对自然的一种因循依顺.其实荀子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恰恰是,庄子沿着老子道法自然的思路,对人的精神自由作了有益的探索,把人对自身的认识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怎么能说是蔽于天而不知人呢?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消极、厌世等词汇来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学,其实这里有一些误解.只要我们深入到道家那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之中去看一看,就不会草率地使用消极、厌世等词汇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面对生活的态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