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寻亲 请问,有寻找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容城县 大先王 姓 《刘 ...

晋绥二十七团回忆录之十八&“为晋绥抗日英烈寻亲”
当年为抵御外侮,多少燕赵儿女离家杀敌,多少人埋骨他乡再也没能回到养育自己的土地。去年新建的山西兴县“晋绥革命烈士陵园”,确认了67位烈士的姓名和籍贯,其中36人是河北籍。
36位燕赵儿女的亲人们,还在找寻他们吗?本报联合《解放军报》以及山西省兴县政府,将为36名河北烈士寻亲,让英烈魂归故土。
最新消息:11名晋绥烈士的亲人已经找到中国军网记者频道(范慧卿、记者武元晋)截止到3月12日,本报记者与河北青年报记者组成的联合寻访组,走访了河北省保定市的10多个县市,行程2000多公里,已经成功寻访到16名保定籍晋绥烈士中11名烈士的亲人。
这11名烈士分别是是乔振东、吴铁、鲁新月、候双虎、陈仲起、张有才、解申、陈仓、高文波、崔田和刑俊生,他们的亲人现居于涿州市、定州市、高阳县、涞水县、安新县、雄县、容城县、新城县等地。
另外记者在采访途中还寻访到了一名叫刘三喜的烈士亲人,他与我们正在寻找的刘长有烈士的信息非常相似:入伍和牺牲年月一致,但是名字不一致,而且入伍前后的经历已经没有人能够证明,家里也没有留下任何可以证明其就是刘长有烈士身份的物品,所以我们暂时不能确定他的身份。
记者今天上午刚刚从河北省蠡县民政局和保定军分区得到消息:蠡县大杨庄,杨瑞田烈士的孙子杨艳辉,
3个侄子杨军良、杨大明和杨根依然健在;蠡县杨马庄,马登水烈士的侄子马进友和马进弟依然健在。我们将尽快前往采访。
发布时间:
16:33&&&&来源:中国军网记者频道
报道之一: "替抗日英烈寻亲"活动启动半日,一烈士亲属已找到中国军网记者频道3月2日18时电(范慧卿、解放军报记者武元晋、河北青年报记者蔡丽)&3月2日,中国军网记者频道以《67位晋绥英烈的亲人,你们在哪里?》为题,发起了为晋绥抗日英烈寻亲的活动,得到了多家媒体和网友响应。下午18时,已经成功寻找到河北省涿县马官屯村籍战士乔振东烈士的亲属。
乔振东烈士于日在兴县孙家窑与日军作战时牺牲,年仅24岁。近年来,吕梁军地动用了3000多民兵,经过近两年的搜寻,在22个山岭中找到并迁葬了409具烈士遗骨,其中包括乔振东在内的67名烈士的身份已经得到确认。
在河北青年报的协助下,记者与乔振东烈士的侄子,现年60多岁的乔保仙取得了联系,他现在居住在保定市涿县东行北街。目前,与乔振东烈士同辈的亲属仍有两人健在,一位现年90岁,另一位70多岁,他们都生活在河北省涿县马官屯村,均是亲眼见过烈士本人的亲属。
解放军报记者与河北青年报记者将尽快前往乔振东烈士家属所在地,并陪同烈属认亲。
报道之二:首位烈士亲属已找到
本报石家庄3月5日电&范慧卿、记者武元晋报道:3月3日,本报刊登了《67位晋绥英烈的亲人,你们在哪里?》一文,当天记者就了解到,67位晋绥英烈之一乔振东烈士的亲属找到了。在河北省保定市民政部门的协助下,记者立即赶往河北省涿州市马官屯村,见到了乔振东烈士的两位亲属及故交。
“我的叔叔乔振东终于‘回家’了!”面对记者,乔振东烈士的侄子乔保仙含着热泪诉说。“1938年,叔叔当兵走后,家里只收到他寄来的两封信,后来就没有消息了。奶奶因为思念儿子,眼睛都哭瞎了。爸爸对我叔叔感情也很深,每年春节时全家十几口人聚在一起,总会为叔叔留个座位。多年来,我们一直等着叔叔回家……”
奶奶、爸爸相继去世后,乔保仙承担起家里寻访叔叔乔振东的重任。近30年来,他走遍全国10余所烈士陵园,依然杳无音讯。“感谢兴县人武部、兴县民政局,帮我完成了奶奶、父亲和我一家三代人的心愿。”
乔保仙引路,记者还见到了乔振东烈士的表嫂方桂珍和他儿时的玩伴李功、杨宽3位老人。
87岁的李功老人说:“乔振东瘦瘦的,个子不高,可胆子比同龄村里其他孩子都大。”“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在一起玩,他是我们村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当上八路军的,我们以他为荣!”86岁的杨宽老人默默回忆着。
截至3月5日,寻访人员还找到了另外3位烈士的亲属。
乔振东烈士:河北省涿县人,二十七团七连战士,日在兴县孙家窑与日军作战牺牲,时年24岁。
中国军网记者频道3月7日电(记者彭丹)据前方记者报道,截止今天17时,由本网记者与河北青年报记者组成的“为晋绥抗日英烈寻亲”
河北段联合寻访组,已经在河北省保定市各县市找到了9位安葬在山西兴县“晋绥革命烈士陵园”的河北籍烈士的亲属。
这9位烈士是乔振东、吴铁、鲁新月、候双虎、陈仲起、张有才、解申、陈仓、高文波,祖籍为涿州市、高阳县、涞水县、安新县、雄县和容城县。
当年,为了抵抗外侮,多少英雄儿女离家杀敌,多少人埋骨他乡再也没能回到养育自己的土地。近年,山西吕梁军地双方动用了3000多人次,将牺牲在当地的409具烈士遗骨迁葬入晋绥革命烈士陵园。对于已经确认姓名和籍贯的67位英烈,大家始终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情,那就是:替英烈寻找亲人。因此,中国军网记者频道3月2日以《67位晋绥英烈的亲人,你们在哪里?》为题,发起了为晋绥抗日英烈寻亲的活动,得到多家媒体和网友响应。
寻亲之旅第一站——涿县
58岁的乔保仙从未见过叔叔乔振东,但参军抗日的叔叔一直是他心里的骄傲。
<font FACE="仿宋_GB年,日寇铁蹄已肆虐中华,乔振东留下一句“我去当兵了”便离家参军。只过去两年,乔母便因思念儿子把双眼哭瞎了,并最终带着遗憾辞世。父亲、兄长、侄子三代人先后寻找,前后历时70年,但一直无果。如今,得知烈士埋骨何方,乔家三代人的心愿终于了了。
&#9632;烈士资料:
乔振东:河北省涿县(现涿州)马官屯村人,八路军120师二十七团七连战士,日在兴县孙家窑与日军作战牺牲,时年24岁。
&#9632;打电话查网站 记者找到烈士侄子
本报和《解放军报》一起开始为在吕梁抗日牺牲的36位河北籍烈士寻亲后,记者立即与山西兴县晋绥革命烈士陵园取得联系,了解烈士名录相关信息,探访是否有部分烈士亲属的消息。
偶然间,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王波想起,曾经有位在涿州市开福利工厂的先生来到兴县寻找亲属乔振东。
在王波的提示下,记者上网搜索,果然查到了在涿州市区有家“涿州市福利不锈钢加工厂”。记者登录该工厂网页,搜索到了一部固定电话,拨打过去得知该工厂的负责人姓乔,叫乔保仙——他就是烈士乔振东的侄子。
&#9632;烈士的侄子开了家福利工厂
涿州城区坐落在北京天安门西南50多公里处。乔保仙开办的福利工厂里,工人大多是残疾人。
乔保仙说他从未见过叔叔乔振东,但他从小就认为叔叔是一个英雄,是他心中的榜样。关于叔叔的事,乔保仙都是从父亲等长辈的口中听来的。
让乔保仙印象深刻的是,一说起三叔乔振东,长辈们都神情黯然,“知道叔叔应该是牺牲了,但一直都不知道在哪儿牺牲的,长辈们的心里面老觉得不好受。”
&#9632;叔叔参军两年 奶奶哭瞎双眼
从长辈的口里,乔保仙知道了三叔参军的经历。1938年之前,乔保仙的爷爷就去“闯关东”了,奶奶带着四个孩子艰难地过日子。当时,日军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为了抗击外侮,三叔乔振东在那一年只跟奶奶说了一声“我去当兵了”就走了,再也没回来。
“整个村子只有我叔叔参军了,我也不知道奶奶当时怎么舍得让我叔叔走的。”乔保仙说,叔叔走了才两年,奶奶就因为想儿子而把双眼哭瞎了。
乔保仙当时还小,在他的记忆里眼睛瞎的奶奶经常一个人流泪,母亲说奶奶是在想叔叔,老人家去世的时候也是带着遗憾走的。“叔叔去参军的时候,爷爷没在家,连面都没见到。”乔保仙说,叔叔参军后曾经托人捎回来两封信,但后来就没有消息了。
&#9632;寻叔叔牺牲地 一寻30多年
爷爷、奶奶先后离世,那时乔保仙还是个不满10岁的孩子。
“我爸爸对我叔叔感情特别深,每年过春节时全家十几口人坐在一块儿,我爸爸都会提起他,每次提起都流泪。”乔保仙哽咽着说,到了他24岁那年春节,他的父亲再次提起叔叔乔振东,并托付他“你长大了,得找找你叔叔”。
自那之后,乔保仙的心里有了一份特殊的惦记。“那时候我开始给别人跑钢材业务,河北周围很多省份都要去,我就利用这个机会打听我叔叔。”乔保仙说,当时家里没有乔振东的任何消息,甚至连他在哪个省份都不知道。他开始查阅抗战时期的资料,每走到一个地方都要先去那里的烈士陵园打听叔叔的消息,他去过天津、北京的很多地方,山西去了十几次,河北省的烈士陵园都跑遍了,但没有一点收获。其间,父亲也去世了。
“这一找就是30多年,无论叔叔是去世了还是活着,我都得把他找回来,让他回家。”乔保仙说,他总要给父亲和爷爷一个交代,完成全家三代人的心愿。
乔振东烈士的侄子乔保仙(左)在涿州马官屯村寻访可能认识叔叔的老人,86岁的杨宽老人恰好认识,说乔振东烈士是个乐观的人“你叔是好样的!”
先烈们前仆后继献出宝贵的生命,新中国的人民踏着他们的足迹一步步迈向新生活。养育乔振东烈士的涿州马官屯村也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离村参军前住的漏雨的土坯房,已被乔家翻盖成五间大瓦房,现在村里到处可见新盖的平房、小楼。
村里人听说找到了乔振东烈士的牺牲地,称他是村里的骄傲,但几乎没有人还记得村里有乔振东这个人。村里见过乔振东的老人,最小的也86岁了。86岁老人杨宽说,在他的印象里,乔振东不太爱说话,每次看见他都是在田里埋头干活儿,高兴了还喜欢哼个小曲儿,“他是个乐观的人”。
87岁老人李功已认不出乔保仙了,但提起乔振东时老人立即热泪盈眶,从椅子上站起,右手一拍桌子,对着乔保仙竖起了大拇指:“你叔是好样的!”
李功说,乔振东比他大5岁。“他是个圆脸,瘦高个儿,胆子大,能自己跑去报名参加八路军,真是个人才!”李功随即握住乔保仙的双手说,“都说他死了,也不知道他在哪儿,你找着他没?”
“我找到他了。”乔保仙流着泪说。
“我的亲人找到了,但还有那么多烈士孤寂地长眠地下,或许他们的亲属年岁已高,又或许他们很多都不在了,但我想他们想念亲人的念头跟我是一样的,我想帮他们继续找。”
乔保仙说,知道当年事儿的人越来越少了,寻找将越来越困难,不能再耽误时间了。
& 05:51:29·来源:河北青年报
寻亲之旅第二站——高阳县
本报将继续联合《解放军报》及河北各地有关部门,为在兴县牺牲的其余35位河北烈士寻亲。
寻亲之旅的第二站是保定市高阳县,将为烈士吴铁、李迎花和鲁新月寻找亲属。
&#9632;吴铁:河北省高阳县南麻村人,中共党员,八路军120师二十七团十一连战士,1944年11月在兴县沟门前与日军作战牺牲,时年19岁。
&#9632;李迎花:河北省高阳县许口村人,中共党员,八路军120师二十七团十一连战士,1944年11月在兴县峁底与日军作战牺牲。
&#9632;鲁新月:河北省高阳县水田村人。
寻找吴铁烈士亲人记
中国军网记者频道3月5日电(范慧卿
记者武元晋)在寻找67位晋绥英烈亲人的过程中,由于我们寻找烈士亲人所依据的信息与实际情况存在误差,而且年代久远,许多当时的地名变更,这为记者寻访烈士亲属带来了很大难度。
在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民政局保存的革命烈士英名录中,记者没有找到吴铁烈士的名字,只登记了一名叫吴刚的烈士,而且与山西兴县提供的信息比较,这“两个人”入伍所在地与牺牲所在地登记都不同:兴县方面提供的吴铁烈士是在南麻村入伍、兴县沟门前牺牲的;而当地登记的吴刚烈士是在南马村入伍,陕西佳县牺牲的。
抱着对历史负责,对死难英烈负责,对存活于世的烈士亲属负责的态度,记者不放过任何一条宝贵的线索,对存在的疑点及不相符的信息逐一核对,多方求证。
据了解,高阳县并没有南麻村这个村名,只有浦口乡有一个南马村。记者赶到村里,见到了登记为吴刚烈士的亲弟弟、现年77岁的吴锤。
他告诉我们,“我家兄弟4个,大哥吴铁、二哥才叫吴刚、三哥吴铜、我叫吴锤。我的大哥吴铁是参军打鬼子牺牲的。”老人故意将语速放得放慢,嗓门却提得很高,他正在努力的回忆着跟哥哥生活的点点滴滴,他希望记者不漏记一个字,因为他想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哥哥的事迹,走近那些曾经有着鲜活生命的抗日英烈。“这么些年,只听人们说我哥是在山西和陕西交界的地方牺牲的,可一直没去找过,每年清明节全家人只能在朝西、他牺牲的方向为他烧点纸钱……”谈起这段往事,老人不禁老泪纵横。
老人拿出一本珍藏多年,包裹了好几层,已经泛黄的小本本,捧在胸前,自豪地说:“这是日高阳县革命委员会民政局,为我母亲刘坤颁发的革命烈士家属优待证,我们家是烈属,我们光荣……”
没错!他就是我们要找的吴铁烈士的亲人。
听了老人诉说,再比对我们掌握的信息,我们确信,找对人了。记者紧紧握住了老人的手,“吴大爷,告诉您个好消息,您哥哥的遗骨在山西兴县找到了,晋绥烈士陵园还专门为他立了石碑,今年的清明节,我们解放军报记者陪您一起去扫扫墓、烧点纸……”
往事并不如烟,也许很多烈士的名字、籍贯随着年代的久远已经无从考证,但他们永远是活在人们心里的英雄……
17:12&&&&来源:中国军网记者频道
寻亲之旅第三站——保定容城
容城籍烈士
侯双虎:河北省容城县王家营村人,八路军120师二十七团七连战士,日在山西兴县孙家窑与日军作战牺牲,时年18岁。
蔡福田:河北省容城县西缘庄村人,八路军120师二十七团十连战士,1944年11月在兴县曲家沟与日军作战牺牲,时年20岁。
70多年的时光一点点流走,侯虎林时常在梦里看见“穿着军装,束着黑色腰带”的哥哥侯双虎。1941年,15岁的侯双虎执意要去打日本,不顾双目失明的妈妈反对,报名参了军。两个月后,他穿着军装回家探亲,时间太短,侯虎林竟没插上话,更没想到这次谋面竟是永别。
本报“为河北烈士寻亲”的第三站是保定市容城县,记者找到了侯双虎烈士的家属,但容城却没有蔡福田烈士资料中登记的村子。
&#9632;寻遍容城县 未找到“西缘庄村”
根据“晋绥革命烈士陵园”提供的资料,侯双虎烈士、蔡福田烈士的籍贯分别是河北省容城县王家营村和西缘庄村。
记者在网上搜索到了侯双虎烈士所在的王家营村,却没有搜索到蔡福田烈士资料中登记的西缘庄村。
3月6日,记者来到保定容城县。容城地名办工作人员查询后称,该县一直没有西缘庄村。随后,当地民政及人民武装部工作人员又联系了和该村名字相近的西四庄村、西野桥村,但村委会几经查询均未发现线索。
随后,记者来到西于庄村,寻访了5位70岁以上的老人,老人们都说没有听过西缘庄村的村名,也没听说过蔡福田烈士。
随后,记者又查询了与西缘庄村名字相似的西牛营村、西崔庄村、西桥营村、西张庄村、辛庄村和沟西村,并与村委会取得联系。沟西村回复说,村里没有姓蔡的人。而其余村经过查找后也与记者取得联系,均称该村没有“蔡福田”其人。
无奈,记者只好暂时离开。当地民政部门和各村委会均表示,会帮忙查找,一旦有消息会立即通知记者。
病床上得知哥哥下落老人泪流满面
容城县有关部门传来的消息令人振奋,王家营村确有侯双虎,而且他的弟弟侯虎林还健在,只是不知道住进了哪家医院。
当日下午,记者通过联系当地各家医院,得知侯虎林住在容城县人民医院,记者立即前往。
78岁的侯虎林老人患气管炎,正在病房输氧气。两个儿子在旁陪伴,他们特意提醒,老人最近每次提起他们的大伯都非常激动。
得知大哥侯双虎的遗骨被迁进“晋绥革命烈士陵园”,侯虎林老人愣了一下,低下头没有说话,随即又抬起头,泪流满面:“唉,一晃70年了,我真想去看看他!”烈士的形象在老人的讲述中跨越漫长的时间,渐渐清晰起来。
得知哥哥的下落,侯虎林老人的记忆闸门一下子打开
他可是村里有名的俊小伙
要说我大哥参军的事,还要从我父亲侯树炳说起。我父亲当时是村里的第一批共产党员,老是给我们讲毛主席的故事,我觉得他是深受我父亲的影响。
当时,我母亲因病双目失明了,我哥哥自己提出要去当兵打日本,我母亲不同意,可他说“只有解放全中国,咱们心里才能亮堂”。那句话,至今我都记得。(老人的眼圈红了)
他在家时,每次背着一个大背篓去收树叶当柴禾,我都跟在后面。他每走几步就回头看我,如果我贪玩没跟上,他就瞪起两只豹子眼,露出两颗虎牙假装冲我生气。他可是村里有名的俊小伙!
战乱时,家里人都明白去参军是九死一生的道理。母亲担心我哥在战场上负伤,经常偷偷地哭,她也很害怕会见不到哥哥,还时常问父亲,哥哥当兵了是不是就有军装穿了。
&#9632;那次探亲不想成了永别
1941年秋天,哥哥当兵两个月后的一天突然回家了。他果真穿着军装回来了,是灰色的,腰上束着黑色皮带,看起来别提有多精神了!(老人颤抖着伸出双手,比划着哥哥当年的样子)
哥哥之所以能回来,是因为部队路过村子,带兵的给了他两个小时的探亲假。他回家后就一直兴奋地跟父母说战斗时的情景。我在一旁,插不上话,急得直拽他的衣角。
直到最后,我也没跟他说上话。俩钟头儿后他就走了,不想成了我俩的最后一面了。(老人啜泣起来)
侯虎林说,自那以后,那个“穿着军装,束着黑色腰带”的英俊的哥哥便定格在了他的梦里,一晃就是70年。
&#9632;他为抢战友的遗体牺牲
好像是1947年的一天,我妈从外边哭着回来了。她从邻村儿一个“卖葱的”那儿听说了哥哥阵亡的消息。
其实,哥哥1944年就牺牲了,我爸早就收到了部队的来信,知道了这个消息,可他担心我妈接受不了就没说过,一直自己默默扛了两三年。
我后来知道,那个“卖葱的”曾经和哥哥是战友。他说,我哥哥把战友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他的战友在敌人机枪的扫射下战死了,他是为了去抢战友的遗体才牺牲的。
还有一次,敌人扫射,我哥跑得快,他旁边有个战友有点胖儿,腿脚不好跑得慢,我哥哥就让他拉着他的裤腰带,猫着腰跑出来了。(说到这儿,老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
侯虎林说,之前他一直不清楚哥哥埋在山西的具体位置,现在他知道了,却也走不动了。老人的儿子侯克军说,他从小是听着爸爸给他讲大伯的故事长大的,“我爸爸身体不好,但是我想在今年清明节到大伯的墓地去看看他,替我爸爸圆了这个心愿。”
寻亲之旅第四站——保定涞水&涞水籍烈士
张有才:河北省涞水县悟空寺人,八路军120师二十七团十一连战士,1944年11月在兴县阳湾子村与日军作战时牺牲,时年20岁。
陈仲起:河北省涞水县虎各庄村人,八路军120师二十七团九连战士,日在兴县冯家沟与日军作战牺牲,时年28岁。
当年,陈仲起烈士光着脚板离家参军,惟一的弟弟陈仲杰才两三岁;现在,烈士的下落找到了,陈仲杰却因患脑膜炎而记不起事了。陈仲杰的妻子常永荣说,在她嫁入陈家前大哥就牺牲了。她善始善终地照顾婆婆11年,不料老伴儿又卧床不起13年。虽然没有见过大哥陈仲起,但常永荣说:“咱照顾的是烈士的家属,值了。”
大哥找到了 他却失去记忆保定涞水是本报“为河北烈士寻亲”的第四站。根据山西兴县提供的资料,这里有两位埋在“晋绥革命烈士陵园”的烈士:悟空寺村的张有才和虎各庄村的陈仲起。
经查找,虎各庄村应为虎过庄村,与悟空寺村都在该县西北部,相距不过20公里。在保定军分区、涞水县人民武装部以及宋各庄乡人民武装部的帮助下,记者很快联系上了张有才、陈仲起烈士的亲人。
咱照顾的是烈士的家属,值了
&陈仲起烈士的弟弟陈仲杰因得脑膜炎,卧床不起,丧失了有关哥哥的所有记忆
3月6日8时许,记者与保定军分区、涞水县人民武装部工作人员一起前往涞水县。由于进入山区后道路难行,12时许,记者才来到虎过庄村。
村西北一座二层厂房前,几间低矮的土坯房格外扎眼,村民说,这就是陈仲起烈士的故居。一位满头白发、眼皮浮肿的老人请大家进屋,她是陈仲起烈士的弟媳常永荣。
屋里又暗又小,四面是土墙,一位白发老人躺在炕上,看到常永荣进屋后格外兴奋,紧紧抓着她的手“依依呀呀”说了一些大家都听不懂的话。
82岁的常永荣无奈地说,他就是陈仲起的弟弟陈仲杰,是自己的老伴儿,耳聋眼瞎,因脑膜炎瘫痪在床13年了,很多事都记不起来了。每次看到老伴儿,常永荣说她都会联想起自己的婆婆,“我婆婆当年得了半身不遂,卧病在床11年,也是我照顾她的。她走的时候84岁,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了。”
常永荣说,她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她知道抗日救国是为了全中国的解放事业,大哥陈仲起是“舍小家顾大家”,“咱照顾的是烈士的家属,值了。”
常永荣回忆,当年,陈仲起牺牲后,村里有人把他的“光荣牺牲证”送到家里,挂在土墙上,还有一些小学生来家里“拥军优属”,帮家里打扫卫生。“到了夏天,房子漏雨,把大哥的‘光荣牺牲证’给冲毁了。”
常永荣心疼地说,最让家人遗憾的是,不知道大哥的遗骨埋在哪儿。
烈士印象 &#9632;没有鞋子 光着脚板去参军
陈仲起1933年左右当兵时17岁,而陈仲杰还是个两三岁的孩子。陈仲杰长大后,从母亲那儿知道了哥哥的事,后来又讲给妻子听。但现在,他记不起哥哥的事了。
“我听仲杰说过,大哥当兵走的时候家里很穷,大哥连双鞋子都没有,是光着脚板走的。临走时没有衣服,他随手抓了一件我公公的衣服就走了。”常永荣说,大哥陈仲起活得真不容易,还没过上好日子就走了。
每年清明节,常永荣的3个儿子都会糊几个“烧纸包袱”,写上陈仲起的名字来祭奠。时隔几十年,终于知道了大哥的具体安葬位置,常永荣说,她可以让她的儿子们去给烈士上坟了。
记者找到张有才烈士的侄女张爱军——
“我曾以为再也找不到他了”
这些年来,张爱军总觉得自己还有个亲人没回家,一直惦记着,以为再也找不到二伯张有才了。现在终于知道消息,她今年清明节一定要去“晋绥革命烈士陵园”,告慰二伯的英灵。
&#9632;同一天,弟兄两个都去参军
3月6日下午,记者来到悟空寺村寻找张有才烈士的亲人。询问村民得知,该村张姓本家只有张有才和张文远两家。
83岁的张文远老人听说张有才这个名字后,眼睛立即湿润了,“我认识,那是我们村的俊小伙儿。”张文远说,他比张有才小5岁,当时经常和张有才在一起玩。
“那一年,有才和他大哥有旺是同时去志愿参军的。一天内走了两个儿子,家里老人虽然心里不舍得也没拦住。有才是个特别懂事儿的孩子,在他参军之前每天背着一个大背篓去搂柴,家务活儿干得可利索了。”张文远回忆着,手里的香烟烧到了手指却浑然不觉。
张文远说,后来,张有旺因为抗日负重伤从战场回来了,到了家没两天就病死了。之后,张有才回家探过一次亲,不想那成了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之后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今年清明节去告慰二伯英灵
&张爱军到悟空寺村里寻找有关张有才烈士的记忆,一位老人讲述中几度泪湿眼眶
在张文远的提示下,记者来到北京房山区张坊村卫生室找到了张有才的侄女张爱军。卫生室是张爱军和爱人王金海经营的,现在规模已经扩大成一家中医医院,墙上还悬挂着去年卫生部副部长来视察和指导时的照片。
听说了记者的来意后,42岁的张爱军立即泪流满面:“张有才是我的二伯伯,我托人打听过他,但是我连他在哪个省份都不知道。这么多年了,我曾以为再也找不到他了。”
张爱军说,张有才兄弟4个:有旺、有才、有文、有全。她是老四张有全的孩子,可除了父亲张有全以外,她没有见过其他的3个伯伯。“我的二伯伯一直以来都是我的心结,可我甚至连他是生是死都不知道。”张爱军说,这些年来,她总觉得自己还有个亲人没回家,一直惦记着,现在,得知二伯已被安葬到“晋绥革命烈士陵园”,她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
“是你们辛辛苦苦找到我,给我带来我伯伯的确切消息,把我几十年以来的心结都打开了,为我及我家人做的一切令我特别感动,让人心里很温暖。”张爱军说,她今年清明节一定要去“晋绥革命烈士陵园”,告慰二伯的英灵。
06:12:14·来源:河北青年报
寻亲之旅第五站——保定安新
本报将继续联合《解放军报》及河北各地有关部门,为在山西兴县牺牲的其余30位河北籍烈士寻亲。寻亲之旅的第五站是保定市安新县,将为烈士解申和陈仓寻找亲属。
解申:河北省安新县郝家庄村人,八路军120师二十七团二连战士,日在兴县曲家沟与日军作战牺牲,时年27岁。
陈仓:河北省安新县同口村人,八路军120师二十七团十一连班长,中共党员,1944年10月在兴县沟门前与日军作战牺牲,时年28岁。
“为河北烈士寻亲”一路走来,我们走过了5个县市,寻访了6位烈士的亲属,每一位亲属背后都有一个关于烈士的感人故事,他们或因思念成疾含恨而终,或多年寻找不离不弃,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坚信自己失去的亲人是英雄。
  然而,烈士陈仓却没这么“幸运”。
  听说大伯是烈士他竟哭了
70年了终于知道大伯不是土匪
7日上午,根据陈仓烈士的资料,记者一行人来到安新县民政局,在民政局和人民武装部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下,记者来到同口镇同口村,在村委会的协助下,记者找到了陈仓的侄子陈玉峰。陈玉峰今年48岁,当记者问他是否认识陈仓时,他愣了一下说:“当然认识,他是我大伯。”
  当记者将陈仓是为抗日牺牲在兴县,已被迁葬“晋绥革命烈士陵园”的消息告诉陈玉峰后,他竟像个孩子一样呜呜地哭了起来。“几十年了,我终于知道我大伯是烈士不是土匪了,我大伯终于有了归宿了!”哭完,陈玉峰又竖起大拇指大喊:“烈士,烈士,我伯伯是烈士!”
  父亲临终前说:“你还有个大伯”
  原来,70多年前,陈仓跟母亲说了一句“我去当兵了”便一去不归,自从陈玉峰有记忆开始,当地村民包括离世多年的奶奶都认为,他大伯陈仓是个“不务正业”的孩子,去当了土匪,每次提起他,家里人都不愿多说,他始终是陈家的“耻辱”。
  由于爷爷奶奶走得早,陈玉峰只能从父亲陈墩那里了解一些大伯的信息:“我爸爸说他也没见过我大伯,我奶奶是在临终前才告诉我爸爸,说他还有一个哥哥去当兵了。”陈玉峰回忆说,当时他爸爸也曾问过奶奶“大哥去了哪儿当兵啦?”“跟着谁走的?”可奶奶对此始终不愿多提,最后淡淡地说了句“去找找吧”,便撒手人寰。
  陈玉峰说,他的父亲也是在临终前才明确告诉他,他还有个大伯叫陈仓,去当兵了,叫他别忘了他大伯。
  “不图别的,至少不要冤枉他”
  “父亲去世的时候我还小,也没多想什么。”陈玉峰说,后来他渐渐长大,心里就老是惦记着这件事,弄清楚陈仓身份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从父亲的描述中,陈玉峰得知,大伯陈仓之所以被人们认为去“当了土匪”,跟奶奶有些关系,当时奶奶是不同意大伯去当兵的,但大伯还是不听话地走了,奶奶为此非常生气,才说出“陈仓去当土匪了”,可能当时奶奶也没有认识到当土匪和当兵的区别。
  陈玉峰说,他家里没有任何证明陈仓身份的东西,更不知道这些年他去了哪儿,是生是死,奶奶在世时也没享受过烈士家属的待遇。现在,家里的老一辈都不在了,村里知道陈仓其人的老人也越来越少,可陈玉峰的心病却越来越重。
  “可能在外人看来,事情过去那么多年,大伯是烈士还是土匪都不重要了,可我老是觉得,我应该弄清大伯的身份,不图别的,至少不要冤枉他。”陈玉峰说,现在,他终于确定大伯是烈士,这个多年的心结打开了,“谢谢,谢谢你们,为我大伯洗刷了几十年来的冤屈,还了我们家一个清白。”
  解申烈士的弟弟:
  走几小时去看哥哥 没想竟成永别
同口镇郝庄村位于“华北明珠”白洋淀旁边,白洋淀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抗战时期,芦苇荡中的抗日武装“雁翎队”屡屡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显示出燕赵儿女的聪慧勇敢。烈士解申便出生于此。
走几小时去看哥哥 没想竟成永别
7日,记者在当地民政所的协助下,在郝庄村找到了烈士解申的四弟解银增和六弟解增文。84岁的解银增年事已高,每次提起大哥解申都老泪纵横。
  解增文78岁,除了眼睛有点花,身体很好。由于与大哥解申相差17岁,解增文对于大哥的记忆并不多。
  “他(我大哥)是大高个子,干活特别利落,他是老大,每次干完活挣了钱都要贴补家用。”解增文说,他们兄弟共7个,现在只有他和老四在世了,说着,老人声音有些哽咽。
  据解增文回忆,大哥解申是自愿报名参的军,具体年份记不清了,当时县里来人领兵时他扛起枪就走了。
  “后来有一次,我奶奶带着我走了好几个小时,去高阳县于堤村兵营看我哥哥,那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解增文流着泪回忆说,解申在队伍整编前是野战军18团,解放之后,有人给家里送了信,说解申已经阵亡,其他信息和具体位置不记得了。
  如今时隔70多年,两位老人回忆起大哥解申来还是很激动。解增文老人得知大哥解申埋葬的具体位置后很欣慰,说真想亲自去扫扫墓。
读者反馈  想清明节一起去祭拜英雄
  自本报3月5日起携手《解放军报》发起为晋绥抗日烈士寻亲活动,并在微博滚动播出寻亲之旅后,得到很多读者的热烈响应,每天都接到几十位读者打来的电话。
  遵化60岁的孙先生昨日打来电话说,他看到遵化也有一位烈士李子江需要寻亲,他对当地比较熟悉,可以为记者带路,陪同记者为烈士寻亲,还可以为记者提供住宿。
  河北沧州的李清水先生来电说,虽然他并非“晋绥革命烈士陵园”的烈士家属,但他也想在清明节和本报记者一起去祭拜为国牺牲的英雄们。
  “时隔多年,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将烈士迁葬到烈士陵园,说明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人们的敬仰,作为后人,我们要以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李清水说。
  更多读者想圆“寻亲”梦
  活动开展以来,也有很多名单之外的烈士家属来电,想圆他们的寻亲梦。
  在1938年牺牲的博野县凤凰堡村的靳志忠是张先生的姥爷,牺牲时22岁,被葬在石家庄元氏县,张先生致电本报说,他的姥姥一直想知道自己的老伴埋在哪儿,希望本报记者帮忙了却老人的一桩心愿。
  另外,陈顺友的侄子陈先生想寻找1942年在廊坊大厂后屯当兵的叔叔,他当年参加了吕正操的部队,多年来无音讯,也不知道是否牺牲了,埋在哪里。
寻亲之旅第六站——保定清苑&  
本报与《解放军报》记者为河北籍烈士寻亲的第六站是保定市清苑县,将为烈士刘长有寻找亲属。
刘长有:河北省清苑县石桥村人,二十七团十一连司号员,1944年11月在兴县沟门前与日军作战牺牲,时年20岁。
82岁老人: 刘长有应该是我哥
清苑籍烈士资料:
刘长有:河北省清苑县石桥村人,八路军120师二十七团十一连司号员,1944年11月在兴县沟门前与日军作战牺牲,时年20岁。
保定清苑是本报“为河北烈士寻亲”的第六站,将为石桥村刘长有烈士寻亲。经查找,清苑县共有东石桥村、西石桥村和北石桥村三个石桥村,其中东石桥村和西石桥村没有抗日战争期间在兴县牺牲的刘姓烈士。北石桥村的刘三喜与烈士刘长有的年龄、出生地和参军经历十分相近。刘三喜的妹妹刘洛姑及家人认为,刘三喜很可能就是刘长有。
保定清苑有三个石桥村
3月8日,记者来到保定清苑县,为烈士刘长有寻亲,没想到清苑县有东石桥村、西石桥村和北石桥村三个石桥村。
在清苑县民政局优抚股副股长张宏庄、石桥乡民政所所长张建兵的帮助下,确认东石桥村和西石桥村均没有在兴县牺牲的刘姓烈士。
北石桥村党支部书记王满常说:“两年前也有一个人来找过,说是刘长有战友的儿子,他父亲临终前托付他来找找刘长有的家人。”但是该村没有叫刘长有的人,只有叫刘三喜的,也当过兵,但一直没回来。刘三喜的两个哥哥在他当兵之前就去世了。
那么,村里还有老人认识刘三喜吗?王满常想到一个人,便带着记者来到王文禄老人家。
不认识刘长有,只认识刘三喜
巧的是,88岁的王文禄老人不仅认识刘三喜,还与他同岁,更巧的是,当年两家还住在斜对门。
“当时我俩感情挺好的,经常一起出去拾柴禾,他这人挺老实的。”王文禄回忆说,但是他在14岁就离开家去亲戚家住了,当时刘三喜还没有去当兵,后来他再也没见过刘三喜,也不知道刘三喜的消息。“后来我也去当兵了,建国以后才回来,才听说刘三喜也去当兵了,一直没回来。”
按照88岁老人王文禄的说法,刘三喜与他同岁,那么刘三喜1944年时是20岁,这与刘长有烈士资料中记载的年龄相同。
为了弄清刘三喜是否改过名字,是否参加了八路军,王满常又想起了村里一位岁数较大的老人。
刘国梁今年79岁,他说自己比刘三喜小9岁。“要说三喜改名字也不是不可能。”刘国梁说,刘三喜有两个哥哥,其中一个在种田时被日本人的机枪打死,另外一个因病英年早逝,“刘长有这个名字代表长久,也许正是刘三喜的愿望呢!”
可是,谁能证明刘长有改过名字呢?突然,刘国梁又想到,刘三喜还有个妹妹嫁到了赵庄村,“但不知道她还在不在世”。
“刘三喜”亲属
“刘三喜”很可能就是“刘长有”
&&&&&&&&&&&
思念哥哥六十多年,一提起刘三喜,刘洛姑立即泪流满面
记者很快联系了赵庄村委会,得知刘三喜的妹妹叫刘洛姑,还健在。刘洛姑82岁,和儿孙一起住,家里盖了新房子,经济条件不错。
提起刘三喜,刘洛姑立即泪流满面:“他是我三哥,小时候特别爱干活儿,大概18岁那年就去当兵了。临走时只留下一句话,说‘别指望我了,我去参军打日本人了’。”
刘洛姑说,刘三喜是哥哥的小名,哥哥后来是否改了名字她就不清楚了。
刘洛姑55岁的儿子赵利军回忆说,他记得在解放后,北石桥村有人跟他说,石桥乡黄陀村在给烈士家属发东西呢,有个敌后武工队叫王霞的人让各个村烈军属都去领,也有刘三喜的,可刘三喜家里已经没人了。
“敌后武工队是冀中的抗日组织,那刘三喜肯定是参加了八路军了。”
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王波说,抗日战争期间,吕正操在冀中地区整编了几万部队,大大壮大了我军的实力,因此很多烈士都来自河北省。
“当时,很多战士参军后出于种种考虑都改了名字,如果刘三喜的家庭住址、年龄以及参军经历都与刘长有吻合的话,刘三喜很可能就是刘长有。”
刘三喜的妹妹刘洛姑及家人也认为,刘三喜很可能就是刘长有。
记者采访过程中,刘洛姑一直在流泪。“我奶奶一直记挂着她哥哥刘三喜,每次看战争片时她都想起她哥哥,老是哭,后来都得了白内障了。”老人的孙子赵大围说,他去过县里的民政局查过舅爷爷的资料,可只有刘长有的,上面只记载他牺牲在山西。山西省那么大,实在无从下手。他还找过媒体,可一直没有消息。
赵大围说,奶奶刘洛姑老觉得,刘三喜可能没死,一直在哪儿活着呢,所以一直想找到他。“如果死了,起码得让我知道他埋在哪儿吧,我得去给他上坟呢!”刘洛姑流着泪说。
赵大围表示,清明节要带着奶奶去晋绥革命烈士陵园祭奠。
04:23:56·来源:河北青年报
寻亲之旅第七站——保定雄县
本报将继续联合《解放军报》及河北各地有关部门,为在山西兴县牺牲的其余河北籍烈士寻亲。寻亲之旅的第七站是保定雄县,将为烈士高文波寻找亲属。
&#9632;高文波:河北省雄县高家村人,中共党员,八路军120师二十七团七连副连长,日在兴县孙家窑与日军作战牺牲,时年24岁。
晋绥英烈——高文波烈士亲属找到(视频)
保定雄县是本报“为河北烈士寻亲”的第七站。经查找,雄县的高家村已更名为高村。在雄县民政局、张岗乡人民武装部和高村村委会的帮助下,记者在高村寻访到了烈士高文波的侄媳妇谢素芹,还与他的侄女高淑杰通了电话。家人珍藏高文波烈士的“光荣牺牲证”66年,“这是我们的亲人为国家献出生命的见证……”
&#9632;几位亲人都未见过高文波烈士
  保定雄县高家村,在上世纪80年代更名为高村。通过多方打听,记者来到了高文波烈士的侄媳妇谢素芹家。
  &谢素芹今年62岁,老伴儿高同义去世近10年了,这些年来她一直和儿子儿媳一起住,家里做着塑料加工生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提起高文波,谢素芹的眼角有些湿润,她说,高文波是她公公高文志的弟弟,是她老伴高同义的叔叔,不到20岁就去参军了,牺牲在了战场上。
  “我和我老伴儿都没见过叔叔,我公公婆婆也在我过门前就去世了。”谢素芹说,她除了知道叔叔是烈士以外,对高文波的了解并不多。
  &由于高文波的两位侄女、70多岁的高淑阁和高淑杰身体不太好又远在北京,记者未能与她们见面。在电话中,76岁的高淑杰提起叔叔高文波时声音颤抖:“我也没见过他,但听我奶奶提起过他,说他长得高高的个子,小眼睛,小名就叫‘小眼’。”
  说着,高淑杰也哭了:“听说我奶奶就是因为想念我叔叔,着急生了病,去世那年才50多岁。”
  &#9632;光荣牺牲证将永远传下去
谢素芹老人说,光荣牺牲证是亲人为国献身的见证,要一直传下去
  谢素芹从柜子里找出一个布包,打开一看,里面还有个包得层层叠叠的塑料袋。慢慢打开,露出一张泛黄的纸,上面写着“光荣牺牲证”,“高文波”三个大字赫然在目。
  &谢素芹老人不认字,高村的村支书何同功帮她念道:“光荣牺牲证:高文波同志为了争取人民的解放,在我军服务七年,不幸光荣牺牲,不胜哀悼。特发给光荣牺牲证,一致永念。高文波同志家属存。”后面的落款是“八路军晋绥野战军,司令员贺龙、副司令员张宗逊”,发放日期是1946年。这张证书手手相传,在高家已经珍藏了66年。
  &谢素芹记得老伴儿曾说过,她公公一辈子最大的痛苦就是二弟当兵后再也没有回来,直到有一天部队上来人把这张光荣牺牲证交到他手里,说:“我们的副连长,就是您的弟弟高文波,牺牲了。”
  谢素芹老人诉说着往事,泪水不禁流满了脸庞。她说,烈士高文波是他们全家最大的荣耀,这也是她作为侄媳妇一直以来把烈士“光荣牺牲证”保存这么多年的原因,“这张烈士证书由我公公传给了我丈夫,我丈夫去世后就由我来保管。将来,我的子孙也要这样一辈子传下去,这是我们的亲人为国家献出生命的见证……”
寻亲之旅第八站——保定高碑店
&叔叔抚恤金哺育我成人&
本报将继续联合《解放军报》及河北各地有关部门,为在山西兴县牺牲的其余河北籍烈士寻亲。寻亲之旅的第八站是高碑店市,将为烈士崔田寻找亲属。
&#9632;崔田:河北省新城(现为高碑店市)辛立庄村人,中共党员,八路军120师二十七团八连战士,日在兴县马家梁与日军作战牺牲。
崔素花从来没有见过叔叔崔田烈士,对于叔叔的记忆是从他的烈士证开始的,那时她上小学。从此,她便可以和奶奶靠每季度领取十几元抚恤金继续生活。但每次领钱都是奶奶最伤心的时候,奶奶告诉她,这是叔叔崔田用生命换来的……本报“为河北烈士寻亲”第八站保定高碑店,记者帮崔田烈士找到亲人。
崔素花说,叔叔没有后代,她一直把自己也当成他的女儿,逢年过节都在家祭奠
巧遇老医生 找到烈士侄女
保定高碑店是本报“为河北烈士寻亲”的第八站。根据山西兴县提供的资料,这里有一位埋在“晋绥革命烈士陵园”的烈士:河北省新城辛立庄村崔田。
经查询,新城就是现在的高碑店市。高碑店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说,辛立村现在分为辛一村、辛二村和辛三村三个村子,有数千口人,找起来很难。
3月7日16时许,记者在路人的指引下前往辛立庄镇,不料走错了路。30分钟后,窄窄的小路前方出了车祸,两台拖拉机撞在了一起,把路堵了。天色渐渐暗下来,到了辛立庄镇能找到崔田烈士的家属吗?
几个小时后,辛立庄镇民政所工作人员给记者传来一个好消息,他们打听了十几位老人,问到了一位老医生,他恰巧认识崔田烈士的侄女。
提起崔田,75岁的崔云波老医生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儿,很激动地说:“他比我大十几岁,我虽然不太了解他,但我认识他的侄女崔素花。”随后,老人拨通了崔素花的电话。崔素花一听说,立即骑着电动车来到诊所,要接记者去她家坐坐。
&#9632;“叔叔的抚恤金给我交了学费”
崔素花的家里盖了几间大瓦房,油漆还是新涂的,院子很宽敞。崔素花说,这是她儿子刚刚盖好的房子,可儿子不久前因病去世了,她和儿媳生活在一起,孙女不久前结婚了,还有一个孙子正在上高中。
提起崔田烈士,崔素花的泪水夺眶而出。她说,她的父亲崔荣和叔叔崔田都去当兵了,她从小跟着妈妈和奶奶相依为命。
在她九岁的时候,一群小学生将一条戴着大红花的烈士光荣匾敲锣打鼓地抬到了家,给她家扫院子,还给她送了一张崔田的烈士证。
自那时起,崔素花便可以领着奶奶每季度领取十几元的抚恤金,这足以支撑她们娘儿仨生活两个月。后来,崔素花的妈妈意外去世,只剩下她和奶奶。
“我每次带着奶奶去领钱时,奶奶都会哭。我奶奶说,这是我叔叔用生命换来的生活费,要我拿着它交学费,还要我好好学习。”崔素花说。
&#9632;清明节一定要去给叔叔扫墓
崔素花长大后,带着奶奶嫁了人,她时常看见奶奶偷偷抹眼泪,“每次问她怎么了,她都不说,但是我知道她是想儿子了。”
后来,奶奶得了老年痴呆症,但每次崔素花提起叔叔,老人都会咧嘴一笑,流眼泪。崔素花一直养了奶奶10年,直到她去世。
“我是花着我叔叔崔田的烈士抚恤金长大的。”崔素花说,叔叔没有后代,她一直把自己也当成他的女儿,逢年过节都在家祭奠。
“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我叔叔埋在哪儿,甚至在哪个省份都不知道,这也是我奶奶毕生最大的遗憾。”崔素花含泪说,“今年清明节,我一定要去给我叔叔扫墓,告诉他我们家还有后人。”
热心读者要帮李迎花烈士寻亲
记者在高阳县为烈士寻亲时,高阳县地名办工作人员表示该县从来没有许口村,因此没有找到李迎花烈士的亲属。日前,高阳县的郭志岭先生看到报纸后致电本报说,他是在高阳县长大的,该县确实没有许口村,但他记得蠡县有绪口村。
“我已经通知了我老家的朋友,他们正在帮忙查找李迎花烈士的家属,有了消息会告诉你们。”郭志岭说,作为一名保定人,他希望能尽力帮烈士找到家属。
目前,记者已将此信息反馈给蠡县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蠡县确有东绪口村、西绪口村和北绪口村,他们将会在寻找杨瑞田和马登水烈士的同时,也为李迎花烈士寻亲。&#9632;文/本报记者蔡丽
《解放军报》记者武元晋 范慧卿&#9632;摄/本报记者张雅琳
· 05:57:48·来源:河北青年报
寻亲之旅第九站——保定定州
本报将继续联合《解放军报》为在山西兴县牺牲的其余河北籍烈士寻亲。寻亲之旅的第九站是保定定州市,将为烈士邢俊生寻找亲属。
&#9632;邢俊生:河北省定县王西林村人,中共党员,八路军120师二十七团十一连班长,1944年10月在兴县沟门前与日军作战牺牲,时年21岁。
如果您认识这些英烈的亲属,请拨打本报热线0或在新浪、腾讯微博上@河北青年报提供线索。
如果您认识这些英烈的亲属,请拨打本报热线0或在新浪、腾讯微博上@河北青年报提供线索。如果您身边也有烈士需要寻亲,也可以通过上述方式与我们取得联系。
&#9632;文/本报记者蔡丽 《解放军报》记者武元晋 范慧卿
&#9632;寻找蠡县两烈士未果
根据兴县提供的资料,蠡县有两位烈士马登水和杨瑞田,分别是扬马庄村人和大杨庄村人。
3月8日上午,记者一行人来到蠡县,经过该县民政局地名办工作人员核实,“扬马庄村”和“大杨庄村”指的都是“杨马庄”这一个村子。经过查找,蠡县民政局的烈士名录里并没有马登水和杨瑞田两人的名字。
随后,经过林堡乡民政所和林堡乡人民武装部以及记者一行人到村里多方寻访,村里几位八九十岁的老人都说没听说过马登水和杨瑞田其人,也并不认识他们的家属。
无奈,记者只好委托蠡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继续帮忙查找。该县民政局副局长王克俭得知此事后十分支持。“前段时间,民政部和财政部办公厅新下达了通知,十分重视对烈士子女的优抚工作。”王克俭说,目前他们正在做烈士子女的认定工作,“我们会尽全力配合寻访两位烈士的家属。”
寻亲之旅第十站——保定蠡县,找到李迎花烈士的弟弟
根据山西兴县“晋绥革命烈士陵园”掌握的资料,李迎花烈士来自河北省高阳县许口村。记者在3月初的寻访中发现高阳根本没有这个村,该县烈士名录上也没有记载。几天之后,高阳读者郭俊岭联系记者说,蠡县有同音的绪口村。根据这样的线索,记者终于在蠡县与高阳县交界的地方找到了北绪口村,这里正是李迎花烈士的故乡。北绪口村原属“高蠡县”,多年来,行政区划早已变更。
虽然时过境迁,但李迎花却仍在李春和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李春和是李迎花的亲弟弟,15年前他曾根据母亲的遗嘱,骑着自行车跋涉千里到山西寻找哥哥的遗骨。从山西回来后,他找人做了一块匾挂在老宅的门头,上书:晋冀楼。这样会让他觉得,二哥回家了。
李春和没有见过二哥李迎花,但心里总觉得他是至亲,守着老宅“晋冀楼”,他觉得二哥回家了
&#9632;岁月流过“晋冀楼”
蠡县大曲堤乡北绪口村,李春和的家在村东头。他的房子算不得好,却因为高高挂起的一块匾,而显得与众不同。
匾上有三个字——晋冀楼。每次进家门,李春和总是习惯性地抬起头,看看那块匾。很多年过去,村里人都知道这块匾的说道,为了纪念李春和的二哥,烈士李迎花。
72岁的李春和说,兄弟五个,他排行最末。家里条件不好,李春和一辈子没说上媳妇,父母都已经过世,还有两个在世的哥哥在外地生活,村里只剩下他自己。
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甚至看不到一台电视。李春和爱读书,把西屋改成书房。可他最常去的,还是二层加盖的唯一一间小屋。爬上逼仄的楼梯,这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只容得下一张床、一张桌和挂在墙上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岁数大了,没啥活儿干,身边也没个伴儿,李春和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他总是躺在小屋的床上,回忆往事,思绪万千。
在墙上,李春和用粉笔写下了《宿晋冀楼》:明月飘树梢,流云擦窗过。“一辈子就过来了……比二哥强,他死的时候才24岁,还是小伙子呢,我好歹上过中学,赶上了不打仗的时候,现在都活了七十多了。”
&李春和总是寻思着搬到养老院去,一直没去,一是舍不得花钱,再有就是舍不得家里这座“晋冀楼”。
&#9632;母亲抱憾离人世
李春和出生的前两年,日寇的脚步自卢沟桥向南,步步逼近北绪口。李家有四个儿子,老大已婚,老二李迎花也到了说媳妇的年纪,但他不着急娶妻,而是另有心事。
“我们村1938年就有党支部了,大哥还是支部书记,二哥也想着参加革命。”李春和说,母亲吴顺义最疼李迎花。“二哥懂事,听话,后来俺娘总是这么说。”但不管李迎花平时多听话,在参军这件事儿上,“拦也拦不住”。
一别六年,吴顺义再没得到过二儿子的消息,直到1944年,有人从战场送来“阵亡通知书”,说李迎花在山西兴县牺牲。“俺娘不信,说啥也不信,她就说二哥那么懂事,肯定不会死。”吴顺义总想见二儿子一面,烧香算卦,寻求安慰。“年年发小米,只有烈士的家属才有,俺娘这才不去烧香了。”
1995年,95岁的吴顺义病重不起,叫李春和来炕边说:“等办完我的后事,有空了你去你二哥坟上看看。”不久,吴顺义带着对儿子的挂念,离开人世。
&#9632;骑车千里祭二哥
隔年冬天,57岁的李春和做了一口袋贴饼子,揣着250元钱,带上一张地图,骑着自行车奔向石家庄,又绕行太原,往吕梁地区的兴县进发。
690公里路,沿途很多路段都有积雪。李春和白天骑行,夜宿小店,他不觉得辛苦。“一路上我就在想,这是不是就是二哥当年去打鬼子的路线?”一路上,李春和还得到了不少帮助,“有时候去吃饭,一说我是去祭祀烈士的,饭钱都不要了。”
13天半,李春和终于到了兴县。在当地民政局的帮助下,他找到了二哥的墓。“那个地方叫李家塔,山区,有好多松树、柏树,像一个个士兵一样。”置身此地,李春和尽力去想象当年硝烟弥漫的情形,在寒风中老泪纵横。“附近的村民告诉我,当年二哥他们掩护大部队,准备往山东撤退的时候被鬼子堵住了,一个也没活下来。”
据山西兴县“晋绥革命烈士陵园”掌握的资料,李迎花烈士来自河北省高阳县许口村。记者在3月初的寻访中发现高阳根本没有这个村,该县烈士名录上也没有记载。几天之后,高阳读者郭俊岭联系记者说,蠡县有同音的绪口村。根据这样的线索,记者终于在蠡县与高阳县交界的地方找到了北绪口村,这里正是李迎花烈士的故乡。北绪口村原属“高蠡县”,多年来,行政区划早已变更。
虽然时过境迁,但李迎花却仍在李春和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李春和是李迎花的亲弟弟,15年前他曾根据母亲的遗嘱,骑着自行车跋涉千里到山西寻找哥哥的遗骨。从山西回来后,他找人做了一块匾挂在老宅的门头,上书:晋冀楼。这样会让他觉得,二哥回家了。
站在二哥的墓前,李春和说:“家里老人们都没了,他们一直惦记你呢,叫我来看看。我给你带了烧纸,还有几块儿糖……”李春和没有见过二哥李迎花,但心里总觉得他是至亲,更是家族的骄傲。回家以后,他把家里的房子取名“晋冀楼”,这样会让他觉得,二哥回家了。
根据山西兴县“晋绥革命烈士陵园”掌握的资料,李迎花烈士来自河北省高阳县许口村。记者在3月初的寻访中发现高阳根本没有这个村,该县烈士名录上也没有记载。几天之后,高阳读者郭俊岭联系记者说,蠡县有同音的绪口村。根据这样的线索,记者终于在蠡县与高阳县交界的地方找到了北绪口村,这里正是李迎花烈士的故乡。北绪口村原属“高蠡县”,多年来,行政区划早已变更。
虽然时过境迁,但李迎花却仍在李春和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李春和是李迎花的亲弟弟,15年前他曾根据母亲的遗嘱,骑着自行车跋涉千里到山西寻找哥哥的遗骨。从山西回来后,他找人做了一块匾挂在老宅的门头,上书:晋冀楼。这样会让他觉得,二哥回家了。
寻亲之旅第十站——保定蠡县,找到杨瑞田烈士的侄子杨根
三子上战场
只有两人回&&&&&&&&&&&&&&&&&&&&&&&
&#9632;杨瑞田:河北省蠡县大杨庄村人,八路军120师二十七团十一连战士,1944年11月在兴县交楼申与日军作战牺牲,时年21岁。
<font FACE="仿宋_GB日到保定蠡县的第一次寻访中,本报记者没有找到杨瑞田烈士的亲属。当地民政部门没有放弃,继续寻亲的工作。几天之后,相关部门传来好消息,找到了杨瑞田烈士的侄子杨根。
杨根不识几个字,但他知道“烈士”二字的分量。几十年来,寻找杨瑞田曾是他父亲的心愿,现在成了他的心愿。和四叔一样,杨根的父亲和三叔都曾上过战场,但只有四叔一去不还。“现在知道四叔在哪儿了,清明节一定要去看看。”杨根说。
&#9632;家人日思夜想 却等来牺牲消息
位于冀中平原的蠡县桑园乡大杨庄村,谈不上富裕。在弯转的村路深处,杨家是一个大家族。59岁的杨根站在院门口,显得有些局促,黝黑而斑驳的双手不知如何安放。
提起自己的四叔,杨根才有了底气。他说,杨瑞田有三个哥哥,杨新田、杨兆平和杨兆亭。“他三个哥哥都生了个儿子,我、军良和大民。”杨根说,唯有杨瑞田十几岁去当了兵,死在战场,没有留下后代。于是,杨家四兄弟的下一代,成了三兄弟。
“不光是我四叔,我父亲杨新田和我三叔杨兆亭,也都是军人。”杨根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战火已经愈加迫近大杨庄村。各种消息纷至沓来,村民们感到慌张,前途未卜。贺龙和吕正操带着部队来了。“一说是贺龙的队伍,大家都要去参军。”杨根听父辈说,“农民们也不识几个字,大道理不懂,但鬼子打到家门口了,都知道该怎么办。”
杨新田、杨兆亭、杨瑞田兄弟三人,在不同的时间分别上了战场。“我父亲在战斗中受了伤,直到死,腿里边还留着一颗子弹。”杨根说。
说起父辈,杨根眼中泛光。三兄弟铮铮铁骨,“那都是硬汉”。杨新田和杨兆亭是幸运的,从战场而归,让家里人感到光荣。只有杨瑞田,让家人日思夜想,等得伤神,等来的却是牺牲的消息。杨根的爷爷听人说,杨瑞田死在了山西的战场上,他17岁参军,21岁牺牲,在战场上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四年。
&杨瑞田烈士有三个哥哥,各有一个儿子,唯独他没有后嗣,杨家四兄弟的下一代成了三兄弟。侄子杨根(右一)说,老屋剩下的这段墙是对四叔杨瑞田的纪念,谁都不能破坏
当年长辈们热血抗战,如今只留下陈旧的证件
&#9632;“没有他们,我能活到八十几岁吗”
父亲在世时,杨根总是听说四叔的事。“话不多,不是急性子,但是有主意。”杨根说,“可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四叔长个啥样。”
战争已经过去了将近70年,大杨庄村中,与杨瑞田同辈的人,在世的已所剩无几,86岁的杨风合是其中之一。听说有人来打听杨瑞田的事,杨风合猛地抬起头:“他没回来过,没回来就死了!”
“他小名叫小童,长脸尖下巴,个子不高。我们老在后头院里跑着玩!”杨风合说他比杨瑞田小几岁,因为贫穷和战乱,他们都没有上过学。侵略者来袭,杨风合说,杨瑞田比自己成熟得多,“他说‘日本子来了,不当兵,日本子来了也得杀了你’”,于是追随两位哥哥,扛起枪上了战场。
两位少年,临别时没有更多的话语。杨风合用了几十年体味当年的感受,“那一次村里去了十几个,哪个去了,哪个也没回来。”杨风合低下头,“没有他们,我能活到八十几岁吗……”
&#9632;为了四叔 留下那段土坯墙
几十年中,杨家的老人们相继过世。杨根说,父亲杨新田最后的那几年,总是念叨四叔的事儿,“心里放不下,总说让去找找,把四叔接回家。”
杨根去打听了,却只知道四叔死在山西,没有具体的地点,他也不知道该去哪儿找。直到现在,杨根才弄清了四叔的安息之地。山西兴县,杨根要反复几次才能记住的地名,他不知道准确的方位,也不知道究竟离自己有多远,而是不断地打听着:“能接他回来不?”记者告诉他,杨瑞田烈士和他的战友们一样,在晋绥革命烈士陵园安葬。杨根说,1981年,祖上留下的土坯房已经难挨岁月的侵蚀,兄弟三人决定凑钱翻盖新房。老院子的西屋,四叔杨瑞田曾经居住,挨着灶房。拆到这里时,兄弟几人停了手,“反正这边也不盖房了,就留下一段墙吧”。
这是对四叔的纪念。在高高的砖墙下边,是一截破败的土坯墙,外人看着多余,杨根却总是嘱咐儿子,“以后我没了,这墙也不能动。”
农闲时,杨根觉得每一天都很漫长。春天回暖,他喜欢躺在院子里的藤椅上,守着这个家。视线的远端,是那段留存的土墙,眼前,是去年新栽上的一棵桃树。“四叔在的时候,这里就有棵老树,几十年了,死了。这小树长得快,用不了多久,就长大了。”他说。
继续为保定蠡县烈士寻亲&
本报联合《解放军报》“为河北烈士寻亲”的第十站是保定蠡县,除了杨瑞田烈士,当地有关部门还帮忙寻访烈士马登水的家属。
&#9632;马登水:河北省蠡县扬马庄村人,中共党员,八路军120师二十七团二连战士,日在兴县舍窠焉与日军战斗牺牲,时年22岁。
如果您认识这些英烈的亲属,请拨打本报热线0或在新浪、腾讯微博上@河北青年报提供线索。如果您身边也有烈士需要寻亲,也可以通过上述方式与我们取得联系。&#9632;文/本报记者乔林
《解放军报》记者武元晋 范慧卿 &#9632;摄/本报实习记者赵赫廷
04:48:04·来源:河北青年报
保定16烈士记者已为15人找到亲人
山西兴县“晋绥革命烈士陵园”36位河北籍烈士中,16位是保定籍,截至目前,本报联合《解放军报》,在保定各地有关部门和广大热心读者的支持下,已为15位保定籍烈士找到亲人。只有蔡福田烈士,其资料中的容城县西缘庄村并不存在,记者又走访了与之名字相似的十多个村子,仍未找到烈士亲人。
&#9632;蔡福田:河北省容城县西缘庄村人,八路军120师二十七团十连战士,1944年11月在兴县曲家沟与日军作战牺牲,时年20岁。
《解放军报》记者武元晋 范慧卿
摄/本报实习记者赵赫廷
寻亲之旅第十一站——廊坊永清县
本报联合《解放军报》“为河北烈士寻亲”的第十一站是廊坊市永清县,永清籍的烈士有5位,但很多登记的村名却难以查找。
&#9632;刘保昌:永清县冰六村人,八路军120师二十七团十一连战士,日在兴县马家梁与日军作战牺牲,时年20岁。
&#9632;赵志仙:永清县上庄村人,二十七团四连战士,日在兴县峁底与日军作战牺牲,时年22岁。
&#9632;郭新: 永清县小米庄村人,二十七团九连战士,日在兴县冯家沟与日军作战牺牲,时年34岁。
&#9632;张殿增:永清县张家庄子村人,二十七团十一连战士,1944年11月在兴县交楼申与日军作战牺牲,时年25岁。
&#9632;黄树青:永清县东水营村人,二十七团十一连战士,1944年11月在兴县沟门前与日军作战牺牲,时年27岁。
如果您认识这些英烈的亲属,请拨打本报热线0或在新浪、腾讯微博上@河北青年报提供线索。如果您身边也有烈士需要寻亲,也可以通过上述方式与我们取得联系。
02:27:29·来源:河北青年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容城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