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去学校,因为一到学校,班主任总是特别关注杂志自己,压...

当前位置:学员主页 -->文章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 &&以秦园路学校为例对&择校热&的理性思考
&[摘要] 本文以秦园路学校为例,阐释造成当今社会持续&高温不退&的择校热的真正&幕后推手&,试图揭开择校风盛行的谜底。向承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政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健全义务教育财政投资体制,切实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财政支持;加大学校设置的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义务教育办学评价机制,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 择校热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武汉市秦园路学校是一所公办学校,隶属于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位于武昌区徐家棚街临江大道,是武汉市唯一一所临江中小学。学校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近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办学质量稳步提升,继去年勇夺武昌区教育教学质量奖之后,2010年中考再创佳绩,超额完成了教育局下达的教育教学任务和指标(一次性合格率和普高率两项指标均超标)。反过来再看我们学校近三年七年级招生情况,总不尽如人意,招生现状令人堪忧。
近三年秦园路学校七年级招生情况一览表
原始分配生人数
调档学生人数
实际计划数
计划内学生到校人数
实际到校率
未报到学生人数
各类重点学校借读学生人数
从上表可知,秦园路学校近三年七年级新生报到率都很低,计划分配数还算不错,但每年能够来一半学生报到就很不错了。来校报到的80%的学生是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女比例逐年提高,今年招收的新生当中,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88%。还有少数基本上都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查、学习非常困难,周边学校都不肯接收的学生;未报到的学生都在外校借读,有区内借读,还有区外借读的,基本上都是冲着名校去的,这其中很少一部分学生是就近入学的情况。应该说不止我们一所学校存在这样的招生现状,在各个教育薄弱学区可能都会存在类似的状况。每年大量的优质生源流失,在现有的教育体制,特别是评价机制不科学、不完善的情况下,&择校热&给我们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这是教育的均衡吗?对我们来说公平吗?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一、择校热产生的原因分析
1、让&我&受伤的是谁?&&是&我&自己?
诚然,秦园路学校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办学条件等都无法和区内各大名校相提并论,尤其是生源问题直接影响学校做大做强。在招生问题上,我们学校做了大量工作,付出得多,回报的少。不可否认,区教育局近年来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招生管理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操作失范,比如说调档问题。学校分配生数量还是比较合理的,但经过调档等方式层层选拨,最后优质生源到校就读的少得可怜,基本上是零零星星的几个学生。划片入学本来是件好事,但好事没有办好,学校许多老师对此意见很大。
近十年来,秦园路学校加大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各学科、各层次、各级别都曾涌现了一大批骨干教师,但好景不长,这些骨干教师纷纷外流,大部分骨干教师调到了重点初中;人才流失致使秦园路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学校留不住人,学校肯定有责任,但归根溯源,其真正的原因还是义务教育的不均衡。重点学校的待遇好一些,生源也好,容易出成绩,老师有地位,有尊严,有成就感,有自豪感。原来计划经济时代人才流动靠行政调动,现在是靠市场经济的高薪吸引;
2、让&我&受伤的是谁?&&是家长?
按规定,没有到校就读的分配生,其家长必须要到学校办理借读手续,否则不好上学籍。近三年来,没有到校就读的分配生总有一些,这些学生的家长到我们学校来办理借读手续的时候都显得非常谨小慎微,非常客气,生怕自己一不小心伤害了学校、伤害了老师的尊严。我们也都能体谅做家长的良苦用心,给来校办理借读手续的家长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我们怎么能去责怪家长、为难家长呢?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所好一点的学校,让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这是他们的权利和自由,家长何罪之有?择校现象古已有之,&孟母三迁&可谓是最早择校现象的典型案例,只不过当今择校和古代孟母为孟子择校的背景已经相去甚远。当今择校的背后反映的是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当今社会,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传统文化考试至上、分数至上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家长们望子成龙,纷纷在择校大潮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年复一年的择校热,反映出社会对教育价值的高度认同,许多家长认为,只要选择了优质名校,就能拥有美好的明天;有的孩子即使距离要求差之甚远,家长们也不愿放弃,不甘心,使用各种途径、各种手段,哪怕是低三下四也在所不辞,目的只有一个,只要孩子能读重点中学。家长们的执着确实令人感动,&可怜天下父母心!&
3、让&我&受伤的是谁?&&是政府?
&择校热&不仅只反映了社会对教育价值的高度认同,还从一个反面反映了当前我国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需求与供给的突出矛盾,反映了我国义务教育的极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的供不应求被视为&择校热&难以改变的关键原因。同时教育体制改革步伐严重滞后,与当前基础教育事业发展需求极不相适应,不能满足老百姓的教育需求。正如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院长所言:&造成中小学教育严重择校竞争的根本原因,是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择校收费制度、改制学校制度、小升初录取制度、中考制度等,是破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破坏教育公平、扰乱正常教育秩序的最主要原因。&
二、解决&择校热&问题的对策思考
综上所述,让&我&受伤的主要责任人不是学校本身,也不是家长,而是我们的政府。遏制择校热,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维护教育的公正、公平,这是我们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由义务教育公益性特征决定的。2009年11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河北省邯郸市召开的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交流会上强调,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责任,把推进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在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强调: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工作的新目标。因此,我们的政府要切实担当起自己的职责,在遏制择校热,均衡教育发展的工作中有所为,也有所不为。为此,笔者建议:
1、健全义务教育财政投资体制,切实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财政支持。
对于作为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来说,首先应该强调的不是教育的效率,而是教育的公平,要在教育的公平的基础上配置教育资源。其实择校热的背后就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极不均衡,这跟我国多年来实行的&效率优先&资源配置原则密切相关。这个原则的表现首先就是&财政实力优先&,哪个地方富裕,那个地方的教育资源就丰厚。我国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这种体制下,教育开支取决于当地财政实力和投入比例。从财政实力看,不要说东西部、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差距,就是同一个城市不同区、同一区的不同乡镇,也有很大不同;财政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和基础,但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区域内校际间财政差异并未随着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总量增长而实现同比改善。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粟玉香教授提出了四条建议,即建立区域内校际间教育财政均衡指数;完善地方政府教育预算的学校参与;科学选择均衡校际间财政增量和存量策略;完善校际间财政均衡信息披露制度;对政府决策很有借鉴意义。从投入比例看,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关于财政性教育开支不得低于15%,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地区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我想我们都心知肚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政府财政部门一句话&没钱&就给打发了。其次是特色学校、示范学校&优先&,哪个学校办得好,得到政府的支持就越多。多年来,这种教育政策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校际不均衡。由于办学质量高于一般学校、普通学校,学生和家长都涌向重点学校,这被媒体称为&县一中现象&。
表面上,这种教育政策导向高效率、高质量,倡导了竞争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符合,但实际做法却违背了义务教育发展的最根本目的,而且还加剧了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使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显得&捉襟见肘&,也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事实证明,由地区负责的教育投资体制,严重制约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必须改变旧有的投资体制,加大中央、省一级政府对教育投资的责任,由国家和省级政府统筹教育资源配置,用法律手段确定国家、省、市(县)三方投资主体的比例,明确三方职责以及不承担投资责任的法律后果。笔者建议国家尽快制定《义务教育投资法》。
2、加大学校设置的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清末文人陈澹然曾有一句至理名言:&惟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对我们教育规划很有借鉴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的规划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未来,着眼于现代化建设。政府要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中,在学校的布局上要科学,特别是在打工背景下出现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政府要高度关注,合理预测农民工子女流动变化趋势。区域内该不该设中小学,设置几所,设置在哪个地方,政府要根据本行政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流动人口发展趋势,以及交通、环境等因素,通盘考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秦园路学校地处武昌区北片,整个学区就读学生有四、五千人,而学校就有八、九所之多,平均每所学校五、六百人。好一点的学校有七、八百学生,薄弱学校就只有二百多人。秦园路学校初中部在读学生只有220人,而且80%以上的学生是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规模小,造成了许多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实际上北片学区只需要三、四所学校就够了。因此政府要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该撤的要撤,该合的要合,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3、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追究制度。
教育公平是个世界性难题,在世界其他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事实上,要真正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不能仅仅靠学校的自觉,需要国家的干预。在美国,就是通过法律手段来促进教育公平的,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应该说我国政府对教育公平给予了高度关注,也做了大量工作。最近欣喜地看到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监察部、国务院发改委、财政部、审计署、新闻出版署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该意见规定择校生比例要低于计划数三成,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免除学杂费,严禁以任何名义办重点校、重点班,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必须非营利性。像这样的文件规定确实不少,为什么&择校热&不但没有降温,反而愈演愈烈呢?对于这个问题,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我想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其一,效力层次低的问题。以中央七部委下发的《治理教育乱收费实施意见》为例,《意见》只是一个政策文件,还不是行政法规,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效力层次低。有的规定法律有所涉及,但很零散,比如说&严禁以任何名义办重点校、重点班&这一条规定中,《义务教育法》对&严禁学校办重点班&有明确的规定,但对&严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办重点校&就没有规定,在实践工作中就没有法律依据,给执行带来困难;
其二,执行难的问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有些地方政府、教育局、学校各有各的算盘,把上级的禁令当&耳旁风&,&我行我素&,在择校热中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煽风点火&的角色,助长了择校风&高烧不退&。造成执行难的原因跟相关配套的法律惩罚措施缺失有关,跟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相关。政府文件对遏制择校热、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措施等一系列问题都有明确规定,这只是遏制择校热的一个前提,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在落实上下功夫。要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哪一方面出了问题,就追究哪一方面的责任;哪一个人出了问题,就追究哪一个人的责任;用法律手段保护文件精神的贯彻实施。
4、完善义务教育办学评价机制,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让每一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发展,这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在一个怪圈里徘徊,循环往复,使学校脱离了真正的办学宗旨。这个&怪圈&就是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考评机制以学生的成绩为主,唯分数论。市教育局对区教育局的考核是这样,区教育局对学校的考核是这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是这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这样,评价的方面、指标不可谓不全,从均分、优良面、合格率到升学率(普高升学率、重点升学率),各个层面得出有效分,不可谓不科学。在这种评价机制中,&升学率&绝对地成为了指挥棒。这个指挥棒直接影响了家长和学生。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分数不是不重要,不是不能说明问题,而是不能把它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教育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各个方面。这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是教育均衡的内在要求。政府部门,特别是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完善与当前均衡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当然,强调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职责,并不是推卸学校、家长的责任。其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家长齐心协力,都来关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形成教育合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才可能取得成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道远,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前行,不可能一蹴而就。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择校热&不会成为社会的热点,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我们的学校明天会更好;这一天的到来,可以说我们当代&孟子&将是最大的受益者,社会也就不可能再演绎新&孟母三迁&的故事了。
[参考文献]
[1] 武汉市教科院主办《教育信息》,2009年第12期,第1页。
[2] &促教育公平,政府要理直气壮干预&, 武汉市教科院主办《教育信息》,2010年第7-8期,第9页。
[3] &关于择校热的思考:义务教育不适用&效率优先&&,网络资源:
[4] 杨东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治理择校热的建议》,网络资源:
[5] 王建宗:《我所感受的美国中小学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4期。
[6] 粟玉香:《推进义务教育校际间财政均衡的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12期。
[7] 张旸,祁占勇:《论西部农村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发展》,《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8期。
浏览: 272&&评论:《庆阳教育》第六期特别关注栏目文章:课改好不好,学生说了算
“方向感”是一位学校校长最重要的感觉,它解决的是“往哪儿走”“要怎么干”的问题,在环县五中校长张兴斌身上,这种感觉尤其突出。翻开张校长撰写的《从改变自己开始》这本平实的小册子,会被文中剖析自我、直面当下、改变自身的勇气感动。
在通常情况下,每当我们谈起中国教育的发展,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叹息:“制度不改,一切都是空谈!高考指挥棒在那儿,谁敢改?”然而,如果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制度,是不是就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这种绝对化的归咎常使我们在激愤的情绪中缺少了冷静、客观,在消极等待中成为某些人(包括自己)有意自我推卸或逃避责任的借口。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
同样的制度下,为什么我们学校的教育不同?&
同样的学校,为什么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不同?&
同样的班级、同样的老师,为什么学生的发展不同?……&
这无疑说明,同样的制度下,同样的环境下,人是不同的,人的行为是不同的,或者说,人的行为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的。制度属于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外在环境的一部分,人无时不受着制度的约束,但人毕竟不都是制度的奴仆!&
主动行动起来,勇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人,对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来讲,都是首要的责任!
因此,发现一所在短时间内崛起的年轻学校环县五中,发现一名思考着、摸索着、行动着的校长,对我们来说尤为可贵。本期特别关注栏目中,本刊特约通讯员王丽娜(环县五中教师)从一名教师的角度生动诠释了五中老师们心目中的“掌门人”带领五中在课改之路上摸索前行的足迹;在小编茶坊里,七名经历了三年课改的初三级学生也从各自亲身感受出发,谈了课改中他们曾经的无所适从和如今的欣喜变化;此外,编辑部邀请了三位点评嘉宾——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长张建军、环县教育局副局长张玉杰、环县教研室主任龚亚明参与互动,谈一谈他们眼中的五中课改。
本刊编辑部特别摘取了《从改变自己开始》一书中张校长对教育真挚而深刻的自我思考结成小辑,分享给庆阳市更多的教育人。
掌门人的梦
西垂的斜阳拉响了放学的铃声,学生犹如决堤的潮水向校门口奔涌而出,有一个身影还在校园里转悠。
“张老师,又不回啊?”
“有点感冒,就不回去了。”
“那您还没吃饭吧?”
“呵呵,到学校灶上吃点。”说着,他便朝灶上走去……看着他的背影,思绪被扯回了那个秋天!
2010年的秋天,如约而至。环江河畔,溪水淙淙,落日的余晖悠闲地牵起大山脚下袅袅的炊烟,向着无边的田野漫去。瞧,那片火红的高粱,犹如黄土高原醉酒的汉子摇头晃脑地唱着古老的秦腔。他久久地眺望着,眸子里摇曳着迷惘,咝溜溜的南风吹过,吹落了呢喃细语的黄叶,也吹落了他满怀的愁绪……
他,便是环县五中的第一代掌门人——张兴斌校长。
他衣着朴素而又整洁,看上去文质彬彬,气宇轩昂。但他摄人的威力全在那神秘莫测的眼睛上。他的目光,有时像一把锃亮的钢刀直刺过来,使人不寒而栗,有时像一只猎鹰从高空俯冲下来,捕捉每一个细节,有时却峰回路转,犹如冬日的暖阳,满含粲然的笑意。大概,他的眼睛里也有一百只眼珠吧!三年来,他的言行在默默地见证着他的人格。他是一个雷厉风行,勇于创新,倔强十足的追梦人,也是一个认真睿智、执着坚定,无私奉献的掌门人,更是一个能吃苦,干实事,有信仰的教育家。他,夙兴夜寐,废寝忘食,只为寻找一条幸福的教育出路;他,长途跋涉,鞍马劳顿,只为求取课改的真经;他,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只为践行让生命狂欢的教育之梦。
他走马上任的环县五中,是一所于2010年秋季开始招生的新学校。可是它哪里像个学校,分明是个工地——施工的噪音肆无忌惮地弥漫着校园,坑坑洼洼的地上满是水泥、白灰、砖块等废料,甚至连个落脚处都没有。屋漏偏逢连阴雨,破船又遇打头风,开学不到两周,一些学生竟悄无声息的转学了,接着,社会上流言四起。
“五中是个烂摊子,把孩子放在那里都糟蹋了。”
“五中的老师都是农村来的,有些还是教小学的料。”
难过、失望、沮丧、委屈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将五中的第一批老师——34个从农村进城的“土八路”们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就像那只可怜丑小鸭,处处受到排挤。于是,我们把企盼的眼神投向了张校长,只见眉头紧锁,神色沉重的他,时而游走于工地般的校园,时而穿梭于各个教室,时而呆望着远处——五中的路啊,你到底在哪里?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经过漫长的等待和痛苦的煎熬,同年11月,高瞻远瞩的张校长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课改!
课改?土里土气的我们面面相觑,眼神里满是惊讶和疑惑。虽然那时课改已有近十个年头了,可是孤陋寡闻的我们却从未见过它的“庐山真面目”,我们简直土得掉渣。张校长急了,分发资料,讲解要领,可是我们连“车”都没见过,“闭门造车”又谈何容易。2011年4月17日,张校长带着我们到西峰齐家楼初中参观学习。齐楼初中浓厚的文化气息熏陶着我们,学生的自信感染着我们,新颖的课堂模式征服着我们。归来后,张校长便雷厉风行,积极大胆地倡导我们试着模仿、探索、研究这种新课堂,心里都憋着一股劲的我们便风风火火地踏上了新课改之路!
谁知,流言再次纷至沓来。
“听说课改就是让学生讲,那要老师干啥?”
“搞什么课改,真是乱弹琴!”
“有那工夫,还不如好好抓抓学生……”
当然也有人劝他:“你呀,孩子都大了,成家的成家,立业的立业,你又当校长了,就好好享享清福吧,搞什么课改,别人都搞了那么多年了,也没搞出个什么名堂,你逞这能干啥,吃苦受累又遭罪的,何必呢!”可是倔强的他只要认准了的事非做不可,瞅准了的路非走不可。就这样,年逾不惑的他背负着社会的压力,怀揣着坚定的信念,肩扛着课改的梦想,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艰难旅程。
然而我们的课改进展的缓慢而艰难。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学习兴趣瘫痪、分组不合理、教学效果不佳等诸多棘手的问题虎视眈眈地挡住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原来,课改的路上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颗火热的心,还需要经验、智慧和方法。我们甚至打起了退堂鼓,算了吧,太难了!张校长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思。有一次,在校职工会上,他沉重地说:“我教了几十年的书,看见过太多太多的孩子在中高考结束后,把厚厚的书撕的粉碎,似乎一辈子都不想和书本打交道了……我们熬出来了,难道再亲手制造出一个个学习机器,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走我们的老路……”他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们,是啊,这是一个有信仰,做真教育的校长,我们不能退缩,我们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2011年9月,张校长用它千辛万苦筹集来的一点钱带我们远赴课改名校——山东杜郎口中学取经。路上,有人晕车了,他便把前排的座位让出来,有人饿了,他第一个冲下车买早点,有人累了,他便帮着扛起行李,有人无聊了,他就陪着一起玩扑克……一路上,洒满了欢声笑语,流淌着醉人的感动,我们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最真的经,最好的经取回来!
在杜郎口中学的五天里,每天,我们要站着听六七节课、做笔记、写反思、听讲座,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生怕漏掉一个细节。张校长每天听完课,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宾馆后还要和老师们交流学习心得,有时争论的面红耳赤,有时激动的手舞足蹈,他是一个富有激情,充满精气神的人。回来后,风尘仆仆的我们又忙碌了起来,写报告、交流会,汇报课、诊断课、提高课、过关课、公开课,五课递进,在问题中探索,在讨论中进步。但在拥挤的听课人群里,总能发现一个身影在忙碌的写着、看着、思考着,有时,听到精彩处他也像个孩子般乐呵呵地笑着,他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
2012年4月,张校长又带我们到江苏前景中学考察学习。我们一行二十多人被分为四个小组参加了他们的体验式培训学习,作为语文组的一员,当他得知自己的任务是唱歌时,竟腼腆地说:“哎呀,不行,我不会唱歌。”但在我们的鼓动下,只见他袖子两卷,清清嗓子,大声地唱道:“该出手时就出手啊,风风火火搞课改啊!”掌声响起,那是我们第一次听他唱歌,他那激情洋溢的笑脸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中。他快乐着老师们的快乐。
课改的路,真的很忙、很苦、也很累。
记得有一次报告会上,他满怀歉意地说:“我吃苦,是因为我选择了这条路,可是,让大家也跟着我一起受苦,觉得很对不起你们……”其实,张校长,还记得吗,曾多少个日子,当我们还在午睡时,您早已徘徊在了校园,当我们在家其乐融融地吃着热喷喷的饭菜时,您却在学校形单影只地啃着冷冰冰的菜夹馍……我们不怕吃苦,我们忙碌却充实着,因为,我们一路同行。
建校三年来,张校长的足迹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他听了有不下五百节课,考察过不胜枚举的课改名校。他在李炳亭教授所说的“六无”,即“无资金、无好生源、无好师资、无专家引领、无现成经验可资借鉴、无民办学校灵活的体制和机制”这样四面楚歌的艰难处境下,却勇敢的闯出了一条生机勃勃的教育出路。他切实将“精细实,真善美”的办学理念落到了实处。小到关门关窗、节水省电、课堂问题、教师素养,大到跑资金、要项目,他丝毫不敢懈怠。只要是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为了学生自主快乐的学习,他都千方百计的提供各种便利的平台。即使在资金极其短缺的情况下,他还是给老师们配置了电子备课室,给学科组长和班主任配发电脑,建立学校网站,邀请专家莅临指导……两年的课改路,我们的学生真的动起来了,自信强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效果好起来了,昔日的土八路们也迅速成长了起来。最让我们兴奋的是2013年4月16日那天,市教育局杨彦林局长来我校视察工作时激动地说:“我没有想到,在一个偏僻的小县城竟有这样一所把课改做的像模像样的学校!”,随即我校便被定为”市级课改示范校”,不久迎来了许多兄弟学校参观学习。这一福音像一缕春风拂过五中的校园,唤醒了一张张憔悴的笑脸,释然了我们满眼的委屈,舒展了张校长紧缩的眉头。是啊,一个当初噪音弥漫,砖瓦满地的学校在这么短的时间,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之势发展起来,怎能不让人感动、感慨。可是,我们的掌门人却瘦了,白发也多了,也许我们只有把课上好,把学生带好,就是对他最好的祝福吧!因为他常说:“心情不好时,只要听一节课,所有的烦恼都跑了”。
最近,看到他在学校网站发表一篇题为《我能做些什么》的随笔中这样写道:“我能做些什么?这三年来,我一直在想着,怎样让学生在苦中获得快乐,让老师在劳累中享受幸福,让管理层在忙碌中感到充实……在我的校长任期中,如果能做到以上三点,或许,我才能做一个务实型的校长,做一个对得起和我有着共事缘分的同事,对得起踏进校园的每一个学生”。
其实,此时此刻,我想借用一个学生对他的班主任说的一句话:“老大,我们一起奋斗吧!”既然选择了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们这些地地道道的土八路们虽然模样很土,但是我们的思想不土,精神不土,信仰不土。我们愿意跟着您,用我们的汗水和泪水,用我们的团结和创新,用我们的智慧和信念浇灌那颗梦的种子。相信,终有一天它会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也许,那时我们就坐在树阴下,说着那些年曾追过的梦……
读了王丽娜老师的《掌门人的梦》,我深有同感。五中的张兴斌校长有一句口头禅:“我在胡折腾!”说真的,最初的环县五中在很多人眼里真的是在胡折腾。张校长最初的折腾是在学校初建的时候给教室里四周的墙壁上都装上黑板,那是2008年,环县教育界的人对教育改革的认识还比较浮浅,没有多少先进的教育理念。张校长的这一做法显然有违常规,让很多人都不怎么理解。学校招生以后,张校长就折腾的更厉害了,他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要求教师坚持写反思并且自己亲自带头,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每天坚持不断的突击检查、要求学校的各项管理都要学生参与,要求属于学生的地盘教师坚决不许插手,当然他不是强行的推进他的这些思想,他会让每一位走进五中的教师都得到思想冲击与洗礼的过程,于是,他带领着五中人四处问道、取经、求教、感悟,那里的课改工作做的好,那里就有五中人的影子,后来他们与中国教师报社结盟,成为全国首批新生态教育实践校,并邀请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的专家定期亲临五中“现身说法”,帮助五中人很快的融入一个新课改的实验中去。现在,让大家曾经很担忧的折腾该刮目相看了,他们折腾出了一批团结、进取、善思乐学的教师,也折腾出了一批自信、好学、乐观、积极的学生,当然,张校长并不满足现状,他还在继续折腾着,为年轻的五中折腾出一片更灿烂的天地!
8720112012
环县五中是一所建校仅有三年时间的普通完中。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她的资历似乎过于浅薄。但随着了解的深入,尤其是今年全县课改现场会的召开,五中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惊喜,她竟然是环县教育界绚丽夺目的新星。
张兴斌校长是一个怀揣教育梦想、富有教育思想和躬行改革实践的领航人,在他的带领下,环县五中拥有了一支团结如一的领导团队和富有朝气、勇于破旧、敢于创新的教师队伍。他们起点高,起步快,勇立教育改革的潮头,扬起自主教育的风帆,正在教育的大海上激扬奋进。
走进五中,生机勃勃的学生群体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五中新生态教育理念的倡导下,学校的整体文化和传统学校迥然有别,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管理中,在教室,还是在操场,处处彰显着学生因自主学习、民主管理而焕发的主人翁精神,也显明地感到个体生命如花绽放的精彩与希望。
我想,教育是关于人的艺术,关于生命的艺术。而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和学生能诠释事业的真谛与生命的意义,学校不是大有可为吗?
小编茶坊——
接到编辑部要我与本期“特别关注”的环县五中发声的几位学生“互动”的任务,我既兴奋又向往。正如她们给这组文章加的小标题——“课改好不好,学生说了算”,我也想从学生的讲述中“透视”环县五中的课改成效。我专门选在周末清早来到单位,一个人在办公室静心阅读了同学们的“发言”,开始了与他们的心灵对话:崔娟、韩丽、周吉贵由烦、不敢、连话也不清楚到心情舒畅、阳光自信、积极发言,高志军、杜伟对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感受与反思,残疾女孩李芹由小学常受人欺负到初中被同学“另眼相看”,林诗瑶对小组名称变换的深度追问与诗意回答,让我感慨万千,激动不已。学校的课改终于让教育回到了原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为,每一所学校学生的当下生活都关系他们的未来成长。正如张兴斌校长在他的教育小语“说悟道”中坦言:要相信学生,要心中有学生!——这也许正是环县五中课改很快走向成功的基石。
今年10月份,我到环县调研,急切地走进了已经小有名气的五中。虽然只在学校停留了不到一个小时,但学校的为学生发展着想的文化氛围、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要制度维系的运行机制,让我眼前一亮。学生认识了自己,找回了自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特别是张兴斌校长带领他的管理团队和老师们对教育、对课改的学习思考和执着行动令我感动,让我敬佩。学校送给我张校长和几位老师的“著作”,是五中课改、是全市课改给我的最丰厚、最珍贵的礼物!我回来读了这几本有思想含量、有实践收获的书,更加坚信,环县五中一定会在新课改的路上走得更远更高,我市一定会涌现出下一齐家楼,更多的环县五中……因为,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怀、有创劲的校长正在带领一群有智慧、有爱心、有责任的教师,思考着教育的真谛,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享受着教育的幸福。
& &&我想对校长和老师们说,读读这些学生的心里话,大家一定会明白:学生今天生活幸福了,他长大后一定会追求更幸福的生活。教育就是要唤醒学生心中的美好,并让他们矢志追寻这种美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特别关注杂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