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用错误的惯性数学直觉与思维惯性反对自己的观点,我该回他错误...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突破地理选择题的七种思维模式之一:用辅助图像
剖析原因、找准对策、提升能力
一、高考题失分原因分析
&&近几年高考试题突出了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基本思维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对地理思维能力和方法的考查,如对各类图表的判读、分析;对地理信息和地理现象的观察、提取、分析和描述;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等。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完善地解答各类地理试题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各类地理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加强解题训练&,&逐步提高解题能力,从而掌握必备的解题技能,在高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现就考生在高考中失分的原因进行分析:&
1&.读图及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足
&&图表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载体,图表的判读是地理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近几年高考中,常常会出现只要认真读图、掌握读图方法,就可直接从图中获取信息而得分的题目。应该说此类题目难度较低,但还是有很多考生失分。而对于那些从图表中读取信息后还需结合地理基础知识才能做对的题目,由于在“读图”这个步骤上遇到了困难,考生失分在所难免。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不准确
&&在高考中,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题非常多,如果考生基础知识扎实,就不容易失分。无论试题形式如何变化,都是对基础知识进行考查,即便是考查知识的迁移及对地理规律的运用,也都可以落实到主干知识上。高考命题者在出题时,都会尽量避免偏题、怪题,但即便这样,还是有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失分。&
【例】(&2011&·新课标全国卷)&&&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A&.研发中心&&&&&B&.一般零部件厂&&&&&&C&.核心零部件厂&&&&&&D&.整车厂&
分析&&&由于技术保密等原因,部分核心零部件厂与主要研发机构仍在日本,所以地震造成这些核心零部件厂停产,中国的整车生产厂自然被迫减产,&C&正确。
3&.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
&&&&在高考中,对地理事物能够进行快速、准确的定位,把握地理事物之间的结构和联系是获取高分的一个制胜法宝。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比较淡化对区域地理中一些记忆性知识(初中部分)的考查,但这并不是说高考对这块内容的考查不重视。相反,高考对区域定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学生对世界区域地理和中国区域地理的认识较模糊,心中没有“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的概念,所以就很难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如果不能对地理事物进行准确的定位,不能理清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就会在考试中失分。&
4.&审题不清
&&精准的审题是考生在高考中快速而准确答题的关键。部分考生由于审题不清,在答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如下一些问题:①不能准确理解命题意图;②答案不完整;③出现知识性错误;④答案“虚”而不“实”&。
5&.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语言表达能力差&
&&&&很多考生在答题时口语化现象非常严重,即不能采用地理专业术语进行答题。在高考中,需要考生进行阐述或论证的试题很多,所以同学们在备考时需要进行这方面的规范训练。&
6.&答题技巧及地理思维能力比较欠缺
&&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会有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要想不失分或者少失分,除需要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和地理思维能力。&
5.&【例】&(&2010&·新课标全国卷)&&&下表示意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读表,完成(&1&)—(&3&)题。&
①产品“走出去”
1991&—&1997&年
接收订单,代工生产
②销售“走出去”
1998&—&2001&年
在俄罗斯、阿联酋、尼日利亚、美国、巴拿马建立贸易分公司
③品牌“走出去”
2001&—&2003&年
收购意大利某知名鞋业公司
④资本“走出去”
2003&年至今
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立生产基地,在意大利的时尚之都米兰设研发中心
(&1&)该公司①②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A.&开拓国际市场&&&&B&.建立品牌形象&&&&&&&&&
C.&吸引国外资金&&&&D&.降低生产成本&
(&2&)该公司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生产基地,可以&
A.&降低劳动成本&&&&B&.增强集聚效应&&&
C.&便于产品销售&&&&D&.便于原料运输&
(&3&)该公司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便于利用当地的&
A&.市场&&&B&.资金&&&&C&.原料&&&&&D&.技术&
分析&&&该组试题考查了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仔细审题,利用表格中的信息,分析整理即能得到答案。(&1&)①②阶段都是产品销往国外。选&A&。(&2&)在国外建厂可以接近市场,降低产品运费。选&C&。(&3&)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还特意强调米兰是时尚之都,所以看重的是领先的&技术。选&D&。
在平时,老师一般会强调工业区位分析可以从资源、市场、劳动力、技术、动力、交通、政策等方面考虑,这就是很好的答题思路。如果考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种答题思路,这个题组就非常容易解答了。但是从实际的答题情况看,还是有很多考生没有很好地掌握答题技巧,或者说地理思维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
二、针对性复习,全面提升解题能力
针对高考试题容易失分的原因,考生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注重哪些方面呢?如何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解题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紧扣教材,注重“双基”,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打好基础是高效复习的关键。“双基”的复习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逐步形成知识体系,能在大脑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网络化的知识体系。这样在做题时就能由题目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与题目的要求能构成最佳组合的信息,优化做题过程。要扩大知识覆盖面,在广度上不留死角,在深度上不留疑问,过好“双基”关。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应根据自己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以相关知识为个案,进行深化、拓展,对典型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分析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有些学生对某些单一的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都能记忆或理解,但对以这些知识、原理和规律为条件的综合命题就不能很好地解答,要么是找不出解题的思路,要么是不能通过给出的条件把涉及的其他相关内容进行联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差。这就要求学生在二轮复习中学会从题干的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再把有效信息转化为解题的条件,并通过这些信息和条件去联系相关知识,得出正确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高考试题往往将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落实到区域中进行综合考查。所以在复习中仍然要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且不能只停留在“死记”的层面上,最好让这些知识“灵活”呈现,如进行区域空间定位可以借用经纬网、区域轮廓、山脉、河流等;地形区可以利用地形剖面图结合经纬度进行记忆。&
2.&强化读图能力训练,培养图文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的特点是将“空间概念”和“可量化”的地理事象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地理图表的数量较多,要求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读图表并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处理好图中的有效信息并作答,所以强化图表判读能力是地理复习的重中之重。在复习过程中,要对各类图表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的方法和规律。&
在读图训练中,一是要理解图表中地理要素的含义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并根据试题中的材料信息看它们与哪些地理知识有联系,进而找出解题的突破口;二是对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图的判读,要学会借助各种地理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如利用重要的经纬线,国家或省区轮廓,著名的山脉、河流、城市名称等信息判断所示区域位置;三是要学会将图中信息联系相关知识或相关示意图、原理图、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图等,“以图带图”,甚至把文字转化成示意图,养成用“图解法”解题的习惯。&
3.&注重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
目前高考注重的是对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大都以社会现实材料为背景,设计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多考查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过程),而单一地考查“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或“是什么”的试题所占比例很小,所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具体做法:一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解题过程中出错的原因是读图、识图问题,是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到位,还是答题不规范,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地理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按专题分类,如有关地理计算问题(时间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计算、距离计算、气温变化的计算、地形高程的计算等),各类等值线的判读方法问题,区位因素的有关问题(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交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等),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有关问题,区域特征比较的有关问题等。把各类专题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归类,选取最典型的案例深入分析,思考怎样提取信息,怎样转化成解题条件,需要联系哪些知识,怎么准确地描述和表达等,并进行适当的练习,培养自己的解题能力。&
在练习过程中,要重视并研究典型题目的答题方法。善于抓住典型题目的要害,找准突破口,进而总结出此类题目的审题方法、解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对这些题目进行拓展延伸和变式训练,还要注意和类似题目的比较分析,借此加深对这类题目的理解,巩固相关知识。&
4.&研究学习方法,挖掘潜力、提升能力
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加速运动,高三复习时更要重视学习方法。要学会听课,学会分析题目和做题,学会总结。听课时,要特别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及老师对题目的分析。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勤于动笔,主动学习;要善于总结归纳题型,归纳解题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地理的“题海”中真正自由地遨游。例如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解题过程是否清楚;是否能弄清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能较快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在解题过程中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又怎样改正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合理便捷,有没有更好的解法;解题过程是否正确无误;表述是否符合逻辑,语言是否流畅;解题方法和技巧有没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果适当改变条件或结论,问题将会出现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与过去做过的题目有什么联系等。个人还要善于吸收别人的学习经验,为己所用。&
5.&巩固落实,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在课堂上复习某知识点后及时追踪练习,每节课后留下时间回忆当堂学习的要点,并作巩固练习。&
(&2&)晚自习时,可以先回忆当天或前面学习的内容,再完成深化课堂知识的习题。&
(3)&要向失误学习。即要不断总结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和非知识性的失误,从对错误的分析矫正过程中,弄清概念、规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全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优”的现象。&
(4)&要对优秀试题、优秀解法随时整理记录。优秀试题是指有代表性和具有举一反三功效的试题,对自己有很大启发的试题,自己较难掌握的试题和解法有代表意义的试题。优秀解法是指有创意、有典型性的解法。对优秀试题和优秀解法要经常翻阅,消化吸收,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突破选择题的7种思维模式&
选择题是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题答题正确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考的成败。选择题题目虽小,但其覆盖的范围却可能很大,如时间跨度、空间跨度、知识点跨度、思维跨度等,甚至超过了一些综合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每一道选择题。
解答选择题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使用,切忌凭运气去胡乱猜测。
&1.认真阅读试题材料,明确考查的内容——认真审题&做任何试题都需要认真、细致地审题,做选择题也不例外。在解答选择题之前,先要认真阅读试题给出的相关资料,然后结合问题判断试题中哪些内容是解题所需的、哪些内容是关键的、哪些内容是干扰信息诱使你犯错误的。在试题与答题卷分开设置的情况下,读题时就可把上述要点内容用笔圈注出来,以提醒自己注意。
&一般而言,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题中的关键字词&题中的关键字词,是试题的“题眼”,需认真把握才能为正确解题打下基础。如试题的设问是“为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该城市应”,四个备选项中有“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粗心的同学会认为该选项是正确的,因为扩大绿化面积确实可以改善城市环境,然而这些同学在解题时,并没有很好地把握试题设问中“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中的“排放”二字,显然扩大绿化面积并不能减少尾气排放,只不过能降低尾气排放造成的危害而已。有时,粗心的同学会将“此时”“该季节”“近年来”等看起来不太重要的信息忽视,从而在简单的试题上栽跟头。如试题的设问是“近年来,某地荒漠化面积显著增加,其原因最可能是”,实际上“近年来”就是提示考生应选择人为原因,因为一个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在短时间内一般是不会变化的。
&(2)注意选择正确项还是错误项&大多数情况下,试题要求考生选择出其中的正确选项,但也有一些试题要求考生选择出其中的错误选项。如:江苏地理试卷中有双项选择题这一题型,有的题目要求考生选择出错误的两项,但一些粗心的考生根据惯性思维选择了正确的选项,从而出现相反的结果。
&(3)注意观察和提取图中的信息&地理试题离不开图,正确提取图中的信息是解题的基础。在试题给出的坐标图中,有时命题者有意将不同坐标图中的数值发生变化,不认真审题的考生就很容易在这方面出问题。&(4)注意题组中各题之间的关系
&地理选择题多以题组的形式出现,这说明该题组中的各题并非独立的,而是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有时上题正好是解答下一题的重要条件。如果审题时不能注意这一点,不能从全局的角度来审读这一题组,而是将自己局限于某一题中,则常常会导致无法解题。与此相反,有些题组中还经常出现条件不断变换的情况,解题时千万不要将上题中的条件作为下一题的已知条件,否则极易受到干扰,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解题时应将它们看作是一道道独立的试题。
&2.选择恰当的方法,高效快速解题——正确解题 
&(1)直选法&直选法主要是针对一些考查识记性知识的试题而言的,这类试题往往考查考生对教材中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解题时根据自身对知识的记忆情况,选择出正确选项即可。虽然,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不少试卷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需用直选法来解答的选择题。
&(2)精确计算法&地理学习中会遇到不少的计算问题,如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比例尺和实际距离的计算、气温的计算等,计算类选择题经常会在试题中出现。在解答这类题时,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结合有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最后在备选项中找出与计算结果一致的选项即可。
&(3)因果联系法&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不少命题者据此编制出一系列具有因果联系的选择题。在解答这类选择题时,考生先要认真审题,分析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找出题干和选项之间的联系,然后就此探究现象的成因或追寻某种现象可能带来的结果。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命题者往往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设置障碍:①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科学性;②选项虽然正确,但选项和题干之间并不构成因果关系;③颠倒了因果关系,如要求选择出题干中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而给出的则是题干中内容会导致的结果。
(4)图文转换法&图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教材中的不少知识点都是以图的形式呈现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教材中的图表,认真分析图表中隐含的信息,学会分析各种类型图的一般方法。对于教材中一些以文字描述的结论、原理,可试着将它们转绘成图形,以便记忆和理解,如转绘出某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图、某日全球各地昼长的分布图等。在解题时,要注意适时地进行图文转换,使题中所给的图(或文)信息朝我们比较熟悉的文(或图)去转换,这将极大地提高解题效率。
&(5)优选法&选择题有时所给选项有一个以上甚至全部都符合题目要求,而试题又明确说明该题为单项选择题,这时,考生切不可怀疑试题出了问题(尤其是高考试题),而应采用优选法,即从这几个符合条件的选项中,找到最符合题意的或最佳的选项。
&(6)排除法&大多数同学在解答选择题时多采用排除法。所谓排除法,就是在认真阅读、分析题干所给条件的基础上,对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排除。解题时可先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选项开始,然后把比较有把握的选项排除,直至最后剩下唯一的选项。找准解题的关键点,根据这个关键点进行排除,不仅可以正确解题,也可大大节约宝贵的考试时间。
&(7)特例反证法&反证法是解答地理选择题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反证法,就是在解题时,并不是直接判断某选项描述的正误,而是通过逆向思维,找出不符合选项描述的特例,进而来确定选项的错误,从而排除一个个障碍。用特例反证法来解答的选择题,在语言描述上一般较有特色,大多选项中会出现“全”“都”“均”等语气比较肯定的词语
&(8)排序法地理事物或现象按其分布的位置、范围等特征,会有一定的序列分布,对其某一特征按某一规律排序是考题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对此同学们一定要分析清楚事物或现象的发展或分布规律,逐一进行排序。
&(9)同意相溶法&单项选择题只要求选出一个正确选项,因此在备选的四个选项中,只要能够确定其中某两项或三项的含义是相同或相近的,就可把它们先溶解掉(即去掉),这样就可大幅度地减小选择的难度,甚至直接得出答案。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解题方法,但同学们解题时切不可陷入“方法”的困境中,不要时时刻刻想“我该用什么方法来解题”。方法只是别人在实战中逐步总结出来的,通过实践和研究,坚信同学们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思维模式1:用辅助图像&&&
利用辅助图像来解题具体可分三种情况:
1.试题已提供图像,但需进行图图转换&
&许多涉及自然地理原理的试题利用辅助图像更利于解题。
&图图转换的主要类型及转换方法归纳如下:
&(1)合并地理事物型。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联系的地理事物合并在一张图上,使它们的相关性明显展示出来,事物合并在一张图上,使它们的相关性明显展示出来,以方便思考和解题。&(2)平面转换为立体型。经过图形的转换,平面转换为立体型,图中隐含的信息得以显现,从而达到降低解题难度的效果。如等高线图中判断两点之间是否可以通视,可过这两点作地形剖面图。
&(3)视角转换型。随着图形的不断翻新,一些似是而非的图形不断涌现。这种图形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图中蕴含的一些地理信息并不能充分得到体现,考生经常是无从入手,甚至被引入歧途。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适当转换视角,把原图转换成平常学习中较常见、较熟悉的图形,使原有的关键信息得到充分显现,从而降低解题的难度。&(4)局部转换成整体型。该类题目所提供的图形经常是一幅完整图的一部分,考生会无下手,这时可适当增加一些相关内容,补充原图,丰富其条件,从而达到降低解题难度的目的。
2.在原来的图像上作辅助线帮助解题
&在原来的图像上作辅助线帮助解题&
在数学学科中,添加辅助线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在解答地理试题时,也可以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增强图像的直观性,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这种类型常见于各种等值线图和日照图,添加辅助线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从而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
3.无图考图题
这类题常用文字来描述地理情境,需要考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从背景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和各种地理要素,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能充分体现题意的图像,从而使比较含糊的地理信息明朗化、简单化,有助于迅速、准确地解答问题。例如,当台风中心位于舟山群岛附近的洋面上时。试判断上海市区的风向。
解答此题的前提是明确上海和舟山群岛的相对位置,在此基础上,以舟山群岛为中心画一幅北半球气旋示意图,上海位于气旋的西北部,其风向为东北风。东北风。
读某区域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图中N地吹东北风。据此完成(1)~(4)题。
(1)图中各点的气压( )
A.P地高于 地 地高于Q地 地高于B.N地高于 地地高于Q地 地高于
C.M地高于 地 地高于N地 地高于 D.P地高于 地 地高于M地 地高于
(2)M、N、P、Q四地中,最有可能出现晴朗天气的是( )
B.P、N&& C.M、P&
(3)当M地月平均气压全年最低时,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
A.中南半岛处于干季中南半岛处于干季
B.巴拉圭河进入枯水期 巴拉圭河进入枯水期
C.澳大利亚麦收正忙 澳大利亚麦收正忙
D.我国东北地区正值播种春小麦我国东北地区正值播种春小麦
(4)假设北半球各高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则自地面向上一定高度内,风的变化情况为 ( )
A.风速加大,风向逆时针方向偏转 风速加大, 风速加大
B.风速加大,风向顺时针方向偏转风速加大, 风速加大
C.风速变小,风向不变 风速变小, 风速变小
D.风速变大,风向不变 风速变大, 风速变大
[解析第(1)题,本题需要作辅助线来帮助解答,在图中N地作出东北风风向,则图中两条等压线,北面那条气压高,四点气压的高低为M>N=Q>P。
第(2)题,M、N两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P、Q两地则受低压槽控制,为阴雨天气。
第(3)题,M地位于北半球亚欧大陆,北半球夏季时该地的月平均气压最低。
第(4)题,解答本题需要转换视角, 作右图,近地面因为有摩擦力的影响,风速略小,偏转角度也小 (一般偏转
30°~60°);高空因为没有摩擦力的影响,风速较大,且偏转角度也大 (一般偏转 90°)
。可以看出,北半球高空风向相对于近地面风向而言, 发生了顺时针方向偏转。
(1)C& &(2)A (3)B
1.下图为杭州(30°N )某地某座山峰的等高线示意图 (单位:米),甲、乙为两处风景区,沿虚线 L1坡角为
30°,L2坡角坡角为45°.读图,回答(1)~(3) 题(1)不考虑天气因素,一年内甲地正午太阳辐射最强的日期最可能为(
A.6月下旬 月下旬 B.10月初 月初 C.11月中旬 月中旬 D.12月中旬 月中旬
(2)不考虑天气因素,元旦这一天乙地天气因素
A.上午无日照 上午无日照B.正午无日照 正午无日照
C.白天都无日照 白天都无日照 D.白天都有日照 白天都有日照
(3)在两个风景区中,夏天游客多选择乙地看日出,对在两个风景区中此解释不合理的是
A.乙地位于甲地的西北,日出更早 乙地位于甲地的西北, 乙地位于甲地的西北
B.乙地海拔更高,视野更开阔
乙地海拔更高,乙地海拔更高
C.甲地海拔低,凌晨冷空气易集聚,大雾天气多 甲地海拔低,凌晨冷空气易集聚, 甲地海拔低
D.夏天日出东北方,乙地观看日出视线更佳夏天日出东北方, 夏天日出东北方 ( )
&解析:第(1)题,甲地最强正午太阳辐射应出现在太阳光线与其所在坡向垂直时(如右图)
则该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60度 太阳直射赤道,B项与此最接近。
第(2)题,元旦时,日出于东南方,日落于西南方,乙地的坡向朝北,东南方,日落于西南方,乙地的坡向朝北,故这两个时刻该地无日照;正午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9度(如右图),太阳也不能照到乙地,故乙地一整天都没有日照。
第(3)题,选择在某地看日出与当地日出早晚没有关系,影响日出观看的因素主要是位置(朝向日出的方向,海拔较高,没有地物遮挡和天气晴朗少云雾
&答案:答案:(1)B (2)C
(3)A2.右图所示区域在北半球,弧线a为纬线,Q、P两点的经度差为
90°;弧线 b为晨昏线,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据此回答(1)~(3)题。
(1)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 ( )
A.5时时 C.9时 时 B.15时 时 D.19时 时
(2)若此时为7月份,图1中M点的纬度数可能为
A.55°N ° C.75°N ° B.65°N ° D.85°N °
(3)若Q地的经度为0°,此时正值北京日出。这个季节( )
A.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B.长江下游枫叶正红 长江下游枫叶正红
C.长城沿线桃红柳绿长城沿线桃红柳绿
D.南极地区科考繁忙 南极地区科考繁忙
&解析:本题组难度较大,要求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解答时可补充恢复图1为日照图中的半球图(如图2),明确P、Q、M
点在日照图上的位置,便于分析点在日照图上的位置,各点的特点和找出隐藏信息,各点的特点和找出隐藏信息,如
M点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此点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点平分昼半球或夜半球,地方时点平分昼半球或夜半球,为12时或24时,结合第(1)题中“南极附近是极昼”可确定
12时或24时结合第(1)题中“南极附近是极昼” 时或24 (1)题中
M点地方时为12时,进而可确定P(P、M两点的经度差为45°) 点地方时为12时 进而可确定P(P、 两点的经度差为45° 12
P(P 45 点地方时为15∶00。 (2)题 点地方时为15∶00。
第(2)题,M点为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
15∶00 点为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 其应位于北极圈到极点之间。 项为85° 其应位于北极圈到极点之间。D项为85°N,时间应是9月初
85 时间应是9 或10月初;只有C项为7月份。第(3)题,因M点是晨昏线上 10月初;只有C项为7月份。
(3)题月初的纬度最高点,地方时应为0时或12时 再根据Q 的纬度最高点,地方时应为0时或12时,再根据Q地的经度 12
为0°,可计算出此时北京的地方时为5时或17时,根据其可计算出此时北京的地方时为5时或17时 17
此时正值日出,只有5时符合。时日出,北半球应为夏季,此时正值日出,只有5时符合。5时日出,北半球应为夏季,洛杉矶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洛杉矶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
&答案:答案:(1)B (2)C
我的更多文章:
( 07:49:53)( 07:41:04)( 07:55:13)( 07:52:55)( 07:58:13)( 07:47:57)( 11:48:16)( 10:47:40)( 08:54:28)( 10:44:45)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直觉与思维惯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