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表达的情感(恋爱多一点点)急

当前位置: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因表达了感恩母亲这一人类普遍的美好情感而至今仍广为传诵。游子穿衣思人,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这说明人的意识A.有时是人脑主观自生的B.是对事物的直观反映C.是对事物的能动反映D.是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C试题分析: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的反映对象—客观实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A错误,不选;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C符合题意,应选;B、D不符题意,不选,故答案选C。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主要考查你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认识的根本任务&&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认识的根本任务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提示: (1)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对物质含义的理解:
①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②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 ②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否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但要做到这件事,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规律是事物和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它看不到也摸不着,人们要想掌握客观规律就必须下一番功夫。 (3)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易错点: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提醒: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为前提。二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定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含义: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具体要求: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特别提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除了三点具体要求外,还必须从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实际出发,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2)原理内容: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1)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与时俱进。(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首先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其次,从认识的水平和程度上看,理性认识较感性认识更深刻;第三,从认识的作用上看:理性认识较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尤其是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怎样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实现飞跃的两个条件:第一:占有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种感性材料必须全面、真实。这是实现飞跃的前提条件。它要求我们要勇于、勤于实践。第二: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这是实现飞跃的关键。它要求我们要善于、勤于思考。所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2)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推移认识。
区分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根本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用认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这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两者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不同过程。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真相与假象的区别: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解的四个误区:(1) 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就是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只是认识过程两个不同的阶段。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主观认识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现象和本质及其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客观的第一性的东西。两者是反映被反映、主观与客观的关系。(2)感性认识是不可靠、不正确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正确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认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必然都存在着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这两种情况。因此,两者均有正误之分。(3)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绝不是感性认识的简单、机械相加。要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第一个条件是实现飞跃的前提,第二个条件是实现飞跃的关键。(4)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特点有不同,但两者都是认识,都应来源于实践,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关于第一次飞跃:(1)是什么飞?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完成了认识的根本任务。(2)为什么要飞?即为什么要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3)为什么能飞?客观上:事物的本质一定要表现为现象,事物的现象一定是本质的表现;事物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实践的发展为人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供着越来越先进的工具。主观上: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定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4)怎么飞?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占有大量丰富又切合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第一次飞跃的前提;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这是实现第一次飞跃的关键。
关于第二次飞跃(1)是什么飞?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完成了认识的根本目的。(2)为什么要飞?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和发展理性认识的需要。(3)为什么能飞?客观上讲:理性认识根源于实践;主观上讲:人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4)怎么飞?理性认识(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性认识(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性认识(理论)必须被实践的主体棗人民群众所掌握。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完成:(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只有在运动中去把握,而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故要反复地实践思考和总结。(2)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3)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可能都是十分正确的,有的还是错误的,要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也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4)认识过程首先表现为两次飞跃。只经过两次飞跃,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难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5)在实践到认识的反复过程中,都是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艰苦探索的过程,轻而易举地就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能是一种幻想。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不断扩展、向从每一个具体认识、具体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一具体的认识都只能是对整个世界的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也总是有限的,人类不可能完全正确认识所有事物,对每一具体事物的认识也达不到终极认识。从认识目的、人的认识能力发展上看,认识又是无限的。世界上事物发展无限、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是无限发展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认识能力会无限发展下去,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发现相似题
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08993204431244568280352271153285134表达思乡情感的诗句_百度作业帮
表达思乡情感的诗句
表达思乡情感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2、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 夜 作 〔唐〕高 适  5、慈母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7、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8、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9、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9、人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10、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1、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12、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13、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1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1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1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18、.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19、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2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2、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23、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24、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25、归 家 〔唐〕杜 牧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26、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27、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28、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29、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30、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31、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32、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3、月夜亿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34、送别(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35、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6、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7、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8、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9、一剪梅 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40、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1、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2、有感一章(谭嗣同)  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43、月夜亿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44、渡汉江 宋之文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45、人日思归 薛道衡  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46、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对月思乡古诗:  47、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48、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49、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50、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51、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52、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5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54、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  55、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5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5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58、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  5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6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6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6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6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6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6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  6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行行重行行>>  6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  6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  6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7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7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  7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7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7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7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7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77、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78、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  7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上.  80、日暮乡关何处是――古诗中的乡愁  81、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82、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遥思远忆.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84、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85、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86、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87、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8、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希望能帮到你!A游子文化强调了海内外游子爱国爱家的情感,是爱国主义的体现,答案为A。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①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②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精神相结合③全盘继承传统文化④全面拒绝外来文化A.③④B.②③C.①②D.①④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论述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红”遍海内外。材料一 中国梦是拓展中国道路的目标导向,是汇聚精神力量的最终归宿。中国梦蕴含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标明了价值理想。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汇合点,为形成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磅礴力量提供了聚焦点,是当代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材料二 8月18日,2013年首都大学生记者团寻找“最美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通过为期一周的集体采访,广大青年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中发现和挖掘基层群众的最美中国梦,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磨炼品质、锻炼毅力,不断积累新闻采访的经验,提高新闻职业素养,提升爱国情感。(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梦为什么是当代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2)结合材料二,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相关知识,分析青年学生参加寻找“最美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某网站转载了一条“专家建议不再以‘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报道,引起一片反对之声。大多数网民认为,“中国龙”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其地位不能动摇。大多数网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②中华民族精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龙马精神”&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以龙图腾为核心和灵魂的&④龙图腾昭示了中华民族勇敢、顽强和奋进的精神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2013年6月, 神舟十号发射成功,中国进入应用性太空飞行时代,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次下潜任务顺利完成。……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课题、新挑战,世界总能从中国人身上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那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精神①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②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③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④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37634.8万人次受灾。灾害发生后,中央在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工作的同时,其他各省市人民也积极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这充分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 ①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 ③必须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④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论述题
(16分)河北省开展了“学习雷锋、善行河北”网络主题活动,引导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广泛参与到创建文明网站活动中来。河北好人网先后组织“学雷锋——寻找身边好人”、“从自己做起,争做文明网民”等网络征集活动,传递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善行精神,倡导网络新风尚。河北新闻网开通“善行河北”官方微博,通过微博传递“善行”力量,鼓励网民广泛参与献爱心活动。河北省的其他新闻网站、政府门户网站、商业网站,也结合“学习雷锋,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并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了各类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活动。请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角度,谈谈“学习雷锋,善行河北”活动的意义。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日在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大会上见到年逾90岁的龚全珍老人,习近平主席饱含深情地说“您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当选了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我向龚全珍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当前,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① 与传统道德相承接&&&&②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③ 加强科学文化修养&&&&④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志,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恋爱多一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