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播放过的,三个兄弟,解放一江山岛之战

血战一江山岛:张爱萍指挥解放军第一次三军联战(组图)
一江山岛战役时的张爱萍将军  日早上八点整,位于浙东沿海的一江山岛附近的海面突然地动山摇,炮声隆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航部队的强大机群,70多艘登陆艇满载5000多名指战员,在40余艘作战艇的掩护下,向这个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的小岛猛扑过去。
  这是人民解放军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三军联合登陆作战。当时解放军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那么,陆海空三军应该怎么配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打赢这一仗呢?五十多年过去了,随着相关档案的逐渐解密,一江山岛,这座在地图上只有一个标点大的岛屿,成了一扇通向历史幽径的大门。
  彭德怀在作战会议上强调说:“人们常说杀鸡焉用牛刀,这次我们就是要用宰牛的刀去杀鸡!”
  1949年,国民党军队兵败逃离大陆,退守台湾及东南沿海岛屿。蒋介石叫嚣“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蒋军频繁侵扰大陆的海上交通运输,破坏渔业生产,派遣特务,暗中作乱。从1950年起,国民党派出重兵把守浙东的大陈等沿海诸岛,并组成了沿海指挥防御体系。同年,美国第七舰队以“协防”台湾为借口进驻台湾海峡游弋。
  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后,毛泽东指示,形势变了,准备打大陈,先解放浙江沿海岛屿。为统一指挥三军作战,日,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浙东前线指挥部,下设陆军、海军、空军三军指挥所、联合后勤部和政治工作组。
  解放军的第一次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指挥三军的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张爱萍,四川达县人,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参谋长,1954年8月,任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张爱萍将军不仅是一名卓越的指挥官,还擅长吟诗作赋,有很高的书法造诣,曾经担任过抗日军政大学的教员,是一个善于思考,心思缜密又很有儒将风范的将军。
  日,也就是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的当天,张爱萍奉命在江苏省泰州市白马庙乡组建华东军区海军部队,人民海军由此诞生,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当时人民海军的全部家当,只有与会的13个人外加3辆美式吉普。这位善于动脑子的儒将非常有办法,以解放军陆军为基础,从接管、改造原国民党海军起义舰船开始,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建起一支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人民海军部队。
  国民党在浙东沿海的大陈列岛派驻守军约21000人,舰艇8-12艘,并在大陈列岛建立了大陈防卫区,其中上下大陈岛驻守有兵力一万余人,而在距大陈岛仅7.5海里的一江山岛驻守着国民党守军一个大队的全部,一个中队和一个炮兵中队共有1100余人,其余兵力分别驻守周围各岛。
  一江山岛,包括南、北两个岛,北一江山岛较大,面积约1平方公里,是国民党守军主力所在地,南一江山岛稍小。二者中间间隔一条200多米宽的水道。张爱萍为什么偏偏选择一江山岛,不直接攻击大陈岛呢?
  张爱萍考虑的是整体战略,选择一江山岛作为突破口,最大的优势是:敌兵力不多,守军一千余人,容易取胜;一江山岛地处大陈岛的门户,拿下了一江山岛,等于是拔掉了大陈防卫区的门栓,大陈岛就完全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面前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一举突袭成功,即使美国第七舰队想要干涉,我军也来得及往回撤。
  对于张爱萍的看法,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彭德怀给予了大力支持。日,彭德怀在作战会议上强调说:“人们常说杀鸡焉用牛刀,这次我们就是要用宰牛的刀去杀鸡!”
  我军最终决定的兵力部署如下,陆军:步兵4个营,炮兵2个团另2个营,及喷火兵、工兵各一部。海军:各类船艇180余艘和部分海岸炮兵。空军:航空兵15个大队及一个夜航中队,海军航空兵7个大队,共计作战飞机200架。
  在这个方案里,三军参战达17个兵种、28个战术群,与敌军相比,占绝对优势。步兵人数3700余人,3倍于敌军;火炮及高炮近200门,5倍于敌军。再加上200架飞机,这把牛刀,可是够锋利的。解放军将红旗插上大陈岛。  海军战士们想到一个土办法:战防炮。这东西本来是陆军用来打坦克的,穿甲威力巨大,对付钢筋水泥的地堡正合适。
  一江山岛的敌军人数虽不多,但是装备精良,更重要的是,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国民党军驻大陈岛防卫总司令刘廉一,国民党第六十七军军长,中将军衔。此人出身陆军,对海军不是很了解,却是心高气傲。刚一上任总司令的时候,就对大陈岛进行一番折腾,撤的撤,换的换,进行了一番整顿。
  一江山岛守备司令王生明,上校军衔,蒋介石在1955年元旦亲手授予的所谓“克难英雄”。他14岁当兵,17岁参加北伐,而后,在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中,杀害过大量的红军战士。1937年王生明率部参加淞沪战役,死守蕴藻浜,最后只剩9人生还。先后参加中条山战役、朱仙镇战役,屡战日军。抗战结束后随即参加内战。因其擅长打防守战,1949年以198师副师长身份驻防台湾。
  王生明对于防守自然很是精明。王生明命令以几个高地为核心,设置层层火力网,构筑密密麻麻的明碉、暗堡,平均每百米的正面配2门火炮和2挺机枪。他是这样修工事的:先半藏在地下挖,然后在上面横竖交叉四层枕木,再覆盖沙袋,最后以钢筋混凝土浇筑。这样的工事目标很小,除非直接命中否则极难摧毁。这样的工事在这个弹丸小岛就有150多个,工事外还要布满地雷铁丝网。难怪国民党守军声称该岛为“生物通不过的钢铁堡垒”。王生明说:“要叫解放军的脚一落地,就踩在地堡的机枪射口上。”
  解放军的侦察兵们早就得到了一江山岛的防卫图,针对敌军的防御特点,战士们想了各种办法,甚至还搞出了不少发明创造。
  当时,人民海军的作战舰艇并不先进,数量也不多。海军战士们就想到一个土办法:战防炮。这东西本来是陆军用来打坦克的,穿甲威力巨大,对付钢筋水泥的地堡正合适。战士们把它们搬上木船,固定好,一试验,效果还挺好。可是,海面上晃来晃去的,怎么训练准确度呢?战士们又想到了一招:支个三脚架,绑根特别粗的竹竿,一头把炮系好,一头压下去,这炮就悬空了,能上下还能左右摇晃,不就是模拟海面了吗?
  炮是晃了,更要打得准。战士们又想了一招。绑在炮身上,后面用铅丝捆击发器,竹筒里放根铅笔,两三米外放个缩小靶,一拉,铅笔就射出去了,把弹着点记录下来。可别小看这个发明,因为在登陆作战中,解放军的岸防大炮距离远,岛上各种暗堡需要抵近射击才能准确摧毁。后来在实际登陆作战中真正起作用打地堡的,就是这种炮。
  我们的登陆部队大多是由陆军转过来的,上船就晕,怎么办?苦练!在“土洋结合,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的指导思想下,战士们想尽各种办法来模拟海面训练,克服晕船,提高射击精确度,还根据战役需要对各种船只进行动力和火力改造。两栖装甲部队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战役。  这一击创造了世界海战史上单艇独雷、超近距离击沉敌舰的奇迹。
  日至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联合机群出动飞机260余架次,先后7次轰炸大陈、一江山、渔山、披山等岛屿,共投掷各种炸弹1600余枚,毁伤敌舰船5艘。连续地猛烈轰炸,迫使国民党军舰白天不敢在大陈锚地停泊,飞机不敢飞至大陈上空。
  与此同时,夺取制海权的战斗也在进行。人民解放军海军鱼雷快艇部队首次南下,由浙江定海起航,进至一江山岛北的高岛附近。为了寻找战机,在高岛足足隐蔽了13天。11月14日凌晨,发现国民党海军主力“太平号”护卫舰并将其一举击沉。这是人民海军鱼雷艇部队组建以来首次作战取得的胜利。
  就在敌人惊慌失措时,张爱萍出人意料地决定“休战”。按张爱萍的话来说,这叫隐蔽战役意图。休战其间,美国华盛顿发生了一件事。
  日,美蒋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蒋介石得到美国的庇护和大量的军事及经济援助。
  这个“条约”的出笼,无疑是个挑衅。这个“条约”的签订,无疑更坚定了解放军拿下一江山岛的决心!
  日,张爱萍下达重新开战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连续出动飞机130架次,对大陈岛实施突击轰炸,并击伤敌舰4艘。这次打击,人民海军的鱼雷艇部队还打了个世界第一。当时编号为102的鱼雷艇因故障未能跟上编队,晚上11点多,在积谷山以东4海里处突然与敌人的炮舰“洞庭”号遭遇。艇长当机立断,下令以35节的高速向“洞庭”号直冲过去。“洞庭”号的排水量是1030吨,而鱼雷快艇却只有22吨。鱼雷艇上只剩一枚鱼雷,还是一枚左舷鱼雷,这个倾斜着身子的鱼雷艇高速逼近“洞庭”号,在极短的距离里向“洞庭”号发射了这唯一的鱼雷。这一击创造了世界海战史上单艇独雷、超近距离击沉敌舰的奇迹。至此,大陈地区的天空和海面完全被我控制起来了。
  一江山岛的四面全是礁石陡壁,几乎没一块像样的滩地。张爱萍经过反复观察研究,最后决定:把登陆点选择在礁石密布、敌人防御薄弱的乐清礁、海门礁和南一江山的田岙湾方向。
  选择这样的登陆点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乐清礁的陡崖倾斜度大约是40度,而海门礁则达到了70度左右!这样的登陆条件,战士们怎么上去?张爱萍拿出一个眼镜盒比作登陆艇,竖起手掌比作陡崖,说:“你看,登陆艇就这样直接撞上岩石,但是不能停,还要开足马力,顶住,这样登陆兵不用涉水就可以直接冲上岸去。”仅仅就这个动作,登陆部队就反复演练了无数次。
  什么时间登陆,这里面的文章可大了。
  就世界的海战史来看,大部分登陆作战都是夜晚出航,拂晓登陆。张爱萍将军决定白天登陆。他考虑的是我海军的登陆船只性能各异,白天登陆易于编队和准确抵达,制空、制海权已经夺取,不用担心暴露问题。还有,按照潮汐来看,12时30分起航,15时即可到达,正好是满潮时刻,这样就能利用海水把舰艇抬至礁顶,登陆部队可以轻松登陆作战。
  徐杰时任浙东前指气象科副科长。根据他的气象报告,浙东沿海在冬季只有1月的17、18、19日这三天的天气是最好的。张爱萍决定将战役发起日期定为1月18日拂晓,并报中央军委批准。
  1月17日清晨,在最后一次向徐杰确认气象条件之后,张爱萍来到位于头门山岛的前线指挥部。一切准备就绪,可是从17日傍晚开始,海面上刮起了大风,足足有6.7级。张爱萍紧急打电话找到徐杰。徐杰的回答斩钉截铁:这只是阵风,拂晓前一定会停止。
  事后看来,这三天的天气中,17日和19日并不是太好,只有18日这一天是最好的,而且只有一天,偏偏被张爱萍抓住了。我战机空中支援解放一江山岛战役。  就在这时,滩头的国民党守军惊讶地发现,从登陆艇上伸出了一根根二三十米长的竹竿,竹竿头上绑着炸药包。
  日上午8时整,张爱萍将军下达了第一道作战命令。
  首先,空军3个轰炸机大队和2个强击机大队对一江山岛纵深工事和主要火力点进行猛烈轰炸,同时,也轰炸了大陈岛的国民党指挥部和炮兵阵地。9点,海岸炮兵群对一江山岛守敌进行火力急袭,足有一万二千发炮弹倾泻到了一江山岛上。12点15分至13点22分,70多艘登陆艇从头门山岛等地起航,满载数千名指战员,在40多艘作战艇的掩护下,驶向一江山岛。
  此次火力准备阶段摧毁了一江山岛的炮兵阵地和指挥系统以及与大陈岛之间的通讯联系,但对防御工事的破坏不是十分理想,登陆部队一上岸,就遇到了强烈的抵抗。战斗十分激烈。
  14点整,解放军登陆部队分三个编队分别对一江山岛203、190和南一江岛的160高地三个地段开始登陆作战。其中乐清礁和海门礁的战斗最为激烈。乐清礁距离一江山岛国民党军队核心工事所在的主峰――203高地不足200米,拿下了乐清礁,203高地就唾手可得。14时20分,步兵178团突击营第5连,第一个突破敌人防线,登上北一江山岛的乐清礁。在我海军舰艇集中炮火对203高地的敌工事进行猛烈轰击之后,5连迅速发起强势进攻,摧毁敌人4个地堡,于15时05分将红旗插上203高地。
  与此同时,在海门礁登陆的解放军虽然抢滩成功,却无法冲出艇体。这里的敌人暗堡机枪射孔开得极低,距离又近,打起来几乎没有死角。就在这时,滩头的国民党守军惊讶地发现,从登陆艇上伸出了一根根二三十米长的竹竿,竹竿头上绑着炸药包。一个个炸药包冲着守军的暗堡就捅了过来。不用问,这又是战士们发明的一种特殊武器。
  而有的登陆艇一靠岸就顶在国民党守军的机枪巢上,地堡的上盖已经被炸弹炸掉,战士们居高临下,雨点般的手榴弹扔进地堡,再补上一根捆着炸药包的竹竿,轰的一声,一切就安静了。
  解放军战士顺利登陆,果然如王生明所说,落地就踩在了国民党军地堡的机枪射口上,只是这时候的机枪已经不再射击了。
  在联合作战中,海军舰艇如何得知登陆部队需要支援呢?又是如何尽量避免误伤的呢?在当时通讯手段还不发达的时候,海军战士们有个绝妙的土办法。
  这个办法朴实而又令人感动。陆军战士举着红旗往上冲。海军战士一旦发现红旗一停,就开炮掩护。在人民解放军第一次三军联合作战中,红旗,不但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更成为了三军紧密配合的重要纽带。
  “条约”刚签字一个月,解放军就解放了一江山岛,这就相当于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美蒋的脸上。
  登陆后的部队,迅速向敌纵深挺进。地堡连着洞穴,连环堡、子母堡紧紧相连,敌人依靠这些堡垒顽固抵抗。我登陆部队对其进行分割包围,使用火焰喷射器、炸药包等对其逐个摧毁。5连在向203主峰发动冲锋时,遭到敌人炮火的猛烈拦截,红旗手中弹,后面的战士接过红旗继续猛冲。这面红旗,在从乐清礁到203高地之间始终没有被打倒,直到最终插上203高地。
  没有太多的悬念,17时30分,登陆部队只用了三个多小时,就全部攻占一江山岛。到19日凌晨2时前,全部肃清国民党军残部。
  此战的战果如下:击沉国民党军舰3艘,击伤4艘。毙敌510余人,俘虏560余人。人民解放军也付出了一定代价,被炸沉登陆艇一艘,伤护卫舰一艘,登陆艇12艘,机帆船7艘,牺牲393人。国民党一江山岛守备司令王生明被击毙,第4突击队大队长王辅弼被活捉。
  张爱萍将军登上一江山岛,巡视战场。这位激情满怀的儒将禁不住思潮奔涌,当场做了一首词:《沁园春一江山登陆战即景日》,其中写道:“料得帅骇军慌,凭一纸空文岂能防。”
  这里说的一纸空文,就是指美蒋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条约”刚签字一个月,解放军就解放了一江山岛,这就相当于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美蒋的脸上。
  1月19日上午11点,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轰炸大陈岛。同日,美国第七舰队派出数十艘军舰驶抵浙东沿海大陈岛一侧,并企图借手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1月24日,周恩来总理发表声明:中国的主权和内政,决不允许他人干涉。1月30日,浙东前线指挥部下达了准备进攻大陈的命令。
  2月8日至12日,大陈岛鸡飞狗叫,人喊马嘶,在美国海军和空军的掩护下,驻守在大陈的国民党军队撤逃台湾,并将岛上居民,连同牛羊等财物抢掠一空,所有设施、建筑、民房全部炸毁。
  我军随后进占该岛。大陈岛不战而得。至此,浙东沿海岛屿全部解放。
  解放军登上该岛时,发现岛上满目疮痍。当时在岛上只发现两条生命,一个年过八十奄奄一息的老人,和他养的一只猴子。老人身边放着一口棺材,家人告诉他,觉得快不行了,就爬进去等死吧。这位老人此后又活了十年,岛上的新居民都叫他“九十公”。
  《孙子兵法》上写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一江山岛的全胜,使大陈岛不战而得,不但打碎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跳板,也使中国人民避免了一场更大的战争灾难。这一仗,是解放军第一次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并且首战完胜,从此以后,解放军的海军从小到大,逐渐发展成了今天的现代化水上威武之师!
  (来源:中新网)
(本文来源: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网易通行证: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新闻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7232条
评论5639条
评论4516条
评论4266条
评论4040条
游戏直充:
热门功效:
热门品牌: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集团军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集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集团军主要担负陆地作战任务,目前没有设置独立的领导机关,领导机关职能由解放军四总部代行,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广州、成都七个军区直接领导所属陆军部队。最高领导机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人民解放军建立于日,建立之初仅由陆军组成。陆军长期以步兵为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了少量的骑兵、炮兵、工程兵和通信兵,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坦克兵和防化兵。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和防化兵等兵种领导机关。80年代以来,陆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增设了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等兵种,并于1985年组建陆军集团军。经过81年建设,陆军已由单一兵种发展成为诸兵种合成的现代陆军,成为既能独立遂行作战任务又能与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实施联合作战的强大军种。[1]外文名PLA领导机构中央军事委员会分&&&&类甲类集团军,乙类集团军存在时期1946年至今规&&&&模约230万
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地面作战力量部署示意图据《2008年中国国防白皮书》介绍,陆军机动作战部队包括18个集团军和部分独立合成作战师(旅),隶属七大军区。集团军1985年组建,由师、旅编成,为基本战役军团。[2]
从集团军部署图看,负责北京周边防卫的是北京军区第38、第27、第65集团军,济南军区第54、第20、第26集团军,沈阳军区第39、第40集团军,其中第38、第27、第39、第54为甲种集团军。[2]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军曾多次调整,这18个集团军的番号,是历经变革而来的。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战时期,我军编制或沿用旧军队编制,或自行建立编制,或接受国民革命军编制。[2]
解放战争时期,各大战区普遍以“纵队”为主要战役编制。每个纵队下辖2至3个师或旅,相当于美军的“军”级单位。到1948年9月的西柏坡会议上,中央制定计划,准备把当时的51个纵队280万人逐步扩展到70个纵队500万人。同月,中央军委决定,未来的正规军要编成70个军、210个步兵师,分属20个兵团。[2]
从1948年11月至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施统一番号,全军使用了51个军番号。3月,又使用了6个军番号,后来又使用了10个军番号。总计使用了67个军番号,至今未使用过的有3个:第56军、第57军和第59军。[2]
解放战争胜利后,维持70个军的庞大编制不再必要,解放军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先后有30多个军番号被撤销,有的转业为建设兵团,有的改编为海空军部队,有的改为地方军区,如第2至11军就全部撤销了,原本连续的番号序列变得断断续续。到1961年,陆军有31个军的编制。[2]
“文革”时期,为了加强北面对前苏联的防御,又恢复了5个军的编制,使陆军番号扩为36个,北京军区的27军和38军率先升级为摩托化军。“文革”末期,军内增编了坦克团,火炮、高炮、运输车辆等兵器数量也大为提高,向多兵种合成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1984年,38军和39军开始机械化编制。至1985年,解放军陆军精简缩编为35个军。[2]
1985年,我国向全世界宣布进行“百万大裁军”。为此,将陆军35个军撤并了11个,仅保留24个。我军保留的24个军,在原先基础上,大量编入了装甲师、炮兵旅、工兵团、通信团及防化、运输、陆航、电子部队。这么一来,原先步兵为主的陆军军,升级成为了多兵种合成的集团军。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战斗力得到进一步优化。百万大裁军同步的军升级为集团军,标志着中国陆军正式走向现代化军兵种合成。[2]
海湾战争后,信息化战争成为关注点。我军再次开始小型化、多样化方面的改革,再撤并了3个集团军,并将一批师缩编为旅。2003年,我军再次撤销3个集团军。至此,我军的集团军个数为18个。部队编制和人数减少了,但集团军下属的机械化步兵师、旅,两栖机械化步兵师以及陆航团、电子对抗团、特种大队等部队蓬勃发展,集团军的现代化综合作战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大军区七大军区
集团军番号
领导和指挥河北、山西两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天津两市境内的所属武装力量。
第27集团军
第38集团军
第65集团军
领导和指挥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三盟一市境内的所属武装力量。
第16集团军
第39集团军
第40集团军
领导和指挥山东、河南两省境内的所属武装力量。
第20集团军
第26集团军
第54集团军
领导和指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五省和上海市境内的所属武装力量。
第 1集团军
第12集团军
第31集团军
领导和指挥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五省&区&境内的所属武装力量
第41集团军
第42集团军
领导和指挥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四省&区&和重庆市境内的所属武装力量
第13集团军
第14集团军
领导和指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境内的所属武装力量
第21集团军
第47集团军
[3-5]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集团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历史最悠久的部队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1930年。现在的建制于1985年编成,由陆军第1军、第60军、坦克第10师合编而成。炮兵第9师于1992年并入集团军。原代号83010部队,现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73011部队,隶属南京军区,军部驻地为浙江省湖州市。[6]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集团军下辖建制种类直属驻军总部曾参与战役现任军长政委第1两栖机步兵师
第1师电子对抗团
机械化步兵第178旅
摩托化步兵第3旅
甲类集团军南京军区湖州长征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朝鲜战争
李增林刘晓榕[6]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集团军于1985年成立,由陆军第12军编成,隶属南京军区。
第12集团军的前身是第二野战军第六纵队。12军的前身主要是属于徐向前领导的红军第四方面军下属的红军第74师一部。而36师一部甚至来自朱德的警备团。35师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活跃在太行山的八路军129师太岳纵队。12军是刘伯承元帅非常信任的一只主力部队。在“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表现十分抢眼。特别是该军下属的36师在1948年7月一举攻克襄阳古城,生擒特务头子康泽,被授予“襄阳特功团”光荣称号。1952年,12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上甘岭战役”中,和15军一起,坚守阵地,打推美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从此闻名世界。第12军名将辈出,王近山、杜义德、韦杰、尤太忠、李德生、李震、曾绍山、肖永银、赵兰田、马宁都出自该军。[7]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集团军下辖建制种类直属驻军总部曾参与战役现任军长政委第2装甲师
第34摩步旅
第35机步旅
第36摩步旅
第179摩步旅
炮兵旅防空旅
乙类集团军南京军区徐州国共内战
韩卫国苗华[7]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集团军,198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第50军改编而成,原代号为56005部队,现为77100部队,隶属成都军区,军部驻扎地为重庆江津区。前身是红军时期在鄂豫皖苏区组建的红四方面军的第73师,为战斗历史最为悠久的老部队。该集团军属甲类集团军,为全机械化部队。[8]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集团军是全军中最擅长山地、高原、热带丛林作战的甲类集团军,有“山中猛虎”之称。同时,第13集团军也是目前所有集团军中唯一一个从建国到21世纪一直参与作战任务没有间断过的军级作战单位,在朝鲜战争之后的近60年时间中,在全军序列中参与作战任务最多,战果最大。[8]
第13集团军在朝战结束后的1954年至2008年间,对外参加过中越战争、中印战争、柬埔寨维和、海地维和、非洲维和,对内参加过解放西南(1952年)、西南剿匪、西藏平叛、新疆平叛等军事行动,是1989年之后唯一一个有师级以上作战调动的甲类集团军,也是1995年以后唯一一个有多次参与实际作战任务的军级作战单位。[8]
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其他的集团军强调通过作战演习训练不同,由于第13集团军一直参与实际作战,并屡有胜果。其训练模式接近于全球调动作战的美国陆军,强调随时调用和远距离投放,且能在实战中承受一定的伤亡率。第13集团军是目前为止中国大陆陆军中出动率最高的军级作战单位。[8]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集团军下辖建制种类直属驻军总部曾参与战役现任军长政委第37摩步师
第149山地摩步快反师
第17重型装甲旅
导弹炮兵旅
防空旅陆航
第2旅特种作战旅
甲类集团军成都军区重庆长征
中印边境战争
许勇刁国新[8]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集团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历史悠久的部队之一,现在的建制于1985年编成,原代号为35201部队,现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77200部队,隶属成都军区,军部驻地为云南省昆明市。[9]
第14集团军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1总队(即山西新军),后编入八路军太岳军区,其中40师的前身是薄一波的“抗日决死旅”,参加过著名的“百团大战”和反“扫荡”斗争。1942年太岳军区将第386旅和决死第1纵队整编为太岳纵队,下辖第386旅、决死第1和第212旅。1945年10月,太岳纵队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第386旅、决死第1和第212旅分别改为第10、第11和第12旅,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9]
1949年2月,第4纵队第11、第22旅和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廖运周的第110师合编为解放军第14军,第11、第22旅和第110师分别改编为第40、第41和第42师,军长李成芳,政委雷荣天,属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解放两广。1950年1月进军云南,并参加了西昌战役。尔后在滇西边境担任剿匪作战任务,并多次击退境外国民党军的进攻,保卫了云南西部边境西双版纳地区的安全和稳定。[9]
1950年代后第14军一直驻守云南,1959年部分部队参加了西藏平叛的战斗。1968年该军移防昆明。经过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和平时的演练,该军积累了丰富的山地丛林作战经验,被誉为“丛林猛虎”。[9]
1979年参加中越战争,为西线主力部队,攻占越南黄连山省老街,强渡红河。日,第40师发动老山战役并占领老山、者阴山。[9]
1979年,第14军做为西线主力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攻占越南黄连山省省会老街,强渡控制了红河渡口,胜利完成任务。日,第40师发起老山战役,攻上老山主峰。随后的几年,该军在老山地区展开了激烈的防御作战,被授予“老山英雄团”。[9]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集团军下辖建制种类直属驻军总部曾参与战役现任军长政委第31混编装甲步兵师
第40丛林战步兵师
装甲步兵旅
乙类集团军成都军区昆明抗日战争
刘亚红朱汉宾[9]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集团军,隶属沈阳军区,被誉为“长白猛虎”。其前身为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原代号81021部队,现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65301部队。[1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是在南昌起义、平江起义、湘南暴动和闽西暴动等武装起义部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分别编入中央红军第1军团第2师第5团、第3军团第4师第12团。1937年8月,红5团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第2营,红12团改编为第686团第3营。随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1938年9月,第 685团第2营,编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5团,进入冀鲁边区,创建和保卫鲁西根据地。1941年2月,第五团归鲁西军区第3旅建制,改番号为第7团;第686团第3营于1939年1月,改编为八路军东进支队第1团,挺进鲁西,随即挺进微山湖以西,后改番号为第10团。日,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统称冀鲁豫军区。1942年12月,湖西区划归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苏振华,第7、第10团、以及由八路军第129师第386 旅771团5连发展起来的第20团,均归冀鲁豫军区建制。[1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集团军下辖建制种类直属驻军总部曾参与战役现任军长政委第46摩步师
第48摩步旅
第67机步旅
第68摩步旅
第69摩步师
乙类集团军沈阳军区长春抗日战争
高光辉王群[1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集团军,198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改编而成,原代号为54631部队,现代号71320部队,隶属济南军区,军部驻地为河南省开封市。前身是在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的闽东独立师。在解放战争中歼敌数量全军第一。[11]
第20集团军的前身是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闽东独立师。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又先后编入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编为新四军第1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国共“重庆谈判”协议,苏浙地区新四军部队于11月北撤山东,其中一部组成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叶飞,政治委员赖传珠,下辖第1旅(原苏浙军区第4纵队)、第2旅(原苏中军区教导第1旅)和第3旅(原苏浙军区第2纵队)。纵队成立后,开赴山东作战,属津浦前线指挥部领导。
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1947年2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各旅分别改为第1、第2和第3师。5月,作为华东野战军主力,参加孟良崮战役。9月,随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与刘邓、陈谢大军共同经略中原。1948年11月参加淮海战役,全歼敌杜聿明兵团。[11]
1949年2月,第1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属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军长刘飞,政委陈时夫,各师分别改为第58、第59和第60师。随后参加渡江战役,解放上海后担任上海警卫任务。战后在江浙地区整训,作为解放台湾的战略预备队。
朝鲜战争爆发后,第20军于1950年11月在军长兼政委张翼翔率领下入朝参战。在长津湖战斗中,第58师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率领一个排坚守小高岭阵地,顽强阻击敌军的冲击,最后与敌同归于尽,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11]
1952年10月第20军回国,驻防浙江湖州,隶属华东军区。1955年1月,第60师与华东军区海、空军共同参加解放一江山岛战斗,这是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三军协同作战的战斗。同年,改属南京军区。
1967年8月,第20军军部移防杭州,执行“三支两军”任务。1975年7月,第20军与济南军区的第1军对调驻地,移驻河南开封。1979年,58师参加了中越战争。
1985年,第20军改编成第20集团军,辖58师、60师和原43军的128师,以及坦克十一师、炮兵旅和高炮旅。1989年,58师和128师至北京参与戒严任务。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第20集团军赴四川救灾。[1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集团军下辖建制种类直属驻军总部曾参与战役现任军长政委第58轻机步旅
第60摩步旅
第13装甲旅
乙类集团军济南军区开封长征
白建军杨玉文[1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集团军的军部在陕西省宝鸡,原代号84810部队。隶属兰州军区,是1985年由第21军改编的,下辖61,63师,和原19军55师(前身是陈赓太岳4纵12旅,又称陕南12旅)共计3个步兵师,并编入坦克第12师、炮兵旅(原炮兵第15师)和高炮旅。原属21军的步兵第62师撤销,其第184团被改编为兰州军区特种大队。
该集团军组建后于年参加老山地区防御作战,步兵第61师第182团第9连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攻坚英雄连”荣誉称号。1991年,在本职岗位上坚持不懈学雷锋的步兵第61师军械修理所志愿兵李润虎(现任21集团军装备部副部长)入选中国首届“十大杰出青年”。90年代中期以后,步兵第61师被确定为应急机动部队之一,原属第21集团军的步兵第63师于1996年改为武警机动师。1998年后,步兵第55师改为摩步旅,坦克第12师改编为装甲师。[1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集团军下辖建制种类直属驻军总部曾参与战役现任军长政委第61摩托化步兵师
第62机械化步兵旅
第12装甲师
第15炮兵旅
甲类集团军兰州军区长春长征
何清成孔瑛[12]第26集团军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26军是由原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改编而成。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为。鲁中军区主力部队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王建安(后张仁初),政委向明(后王一平),副司令员孙继先,参谋长张仁初,政治部主任王一平,下辖第22师(由第4师改称,师长孙继先(兼)、政委),第23师(由第9师改称,师长、政委李耀文)、第24师(由警备旅改称,师长周长胜、政委陈美藻)和一个炮兵团,全纵队共3.3万人。
2月,参加。战役中,8纵在和庄、不动地区全歼国民党第73军第77师。后又协同兄弟部队在张家洼地区歼国民党军第2绥靖区集团,8纵22师生俘李仙洲,是役,8纵歼敌13000余人。5月,在中,作为5个主攻纵队之一,8纵担任左翼穿插分割重任,切断敌整编74师同整编83师之间的联系,连克桃花山、磊石山、芦山等要点,歼敌7800人,为全歼敌74师做出了重要贡献。1947年7月,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第8纵队编入指挥的外线兵团,西出津浦线,转战鲁西南地区。先后参加了沙土集战役和土山集战、陇海路破袭战。1948年5月,张仁初接任第8纵队司令员,王一平任政治委员。6月,8纵和3纵解放开封。在淮海战役中,8纵共歼敌2.6万人。经过几年解放战争的考验,8纵已经成为华东野战军战斗力,特别是攻坚能力最强的5个纵队之一。
1949年2月,第8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军长张仁初,政委王一平,副军长,参谋长陈宏,政治部主任李耀文,4月,参加,在天王寺、上沛地区追歼国民党第312师4000余人。5月,26军参加,连续攻克昆山、嘉定、国际无线电台、真如火车站、大场飞机场、江湾镇等坚固筑垒地域,控制苏州河北侧市区,歼敌4.2万人(整个上海战役歼敌15万)。后担任上海警备任务。
1950年11月,第26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在战争中。26军在军长张仁初、政委李耀文的率领下,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参加了第二、四、五次战役和平康金化防御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26军歼敌3.8万余人。 第26集团军现在的建制于1985年编成,原代号为52831部队,现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71146部队。属济南军区,军部驻地为山东省潍坊市。[13]
1985年,第26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集团军,属济南军区,军部驻山东莱阳,下辖第76(原11军33师)、第77步兵师以及原第46军的第136、第138步兵师,并编入坦克第8师。[13]
1998年后,第77步兵师缩编为摩托化步兵旅,坦克第8师改编为装甲师。在原第67集团军撤消后,其所属第199摩托化步兵师和200摩步旅调归第26集团军所辖,同时,军部也移驻山东潍坊。此后,第76步兵师被改编为山东省陆军预备役师,第136师改编为河南省陆军预备役师。2003年,138和199摩步师缩编为旅,200摩步旅撤销番号(2011年恢复)。[13]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集团军下辖建制种类直属驻军总部曾参与战役现任军长政委装甲第8师
摩托化步兵第77旅
摩托化步兵第138旅
摩托化步兵第199旅
机械化步兵第200旅
电子对抗团
特种兵大队
乙类集团军济南军区潍坊抗日战争
马宜明王金相[1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集团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历史悠久的部队之一,现在的建制于1985年编成,原代号为51002部队,现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66267部队,隶属北京军区,军部驻地为河北省石家庄市。[14]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集团军的前身是原八路军胶东军区地方部队。1946年,胶东军区的主力部队进军东北(后编为第4野战军第41军);余下的第5师、第6师和警备第3旅于1947年3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委,各师旅分别改为第25、第26和第27师。该纵队成立后,转战于山东及整个华东战场,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之一。[14]
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第9纵队是主攻部队之一。而奠定该纵队在华东野战军主力地位的是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第25师73团首先突破坚固城防,俘虏国军陆军上将王耀武,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一团”光荣称号。在淮海战役中,该纵队参加了碾庄围歼黄伯韬兵团、于双堆集围歼杜聿明集团的战斗。[14]
1949年2月,第9纵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军长聂凤智,政委刘浩天,隶属第3野战军第9兵团,各师分别改称第79、第80和第81师。在渡江战役中,该军作为上海战役的主力,参加解放上海的战斗。在上海战役中,该军率先突入市区,不顾自己蒙受巨大伤亡,对盘踞苏州河对岸的敌军坚持不使用重武器,发动群众支援,开展统战工作,迫使敌军放下武器投降。上海解放的当夜,该军上自军长下至马夫全部露宿街头,秋毫无犯。[14]
朝鲜战争爆发后,第27军随第9兵团于1950年10月入朝作战,军长彭德清,副军长詹大南,随即参加了第二次战役。第80、81师在长津湖与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步兵第7师交战,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浴血奋战,歼灭了美步兵第7师第31团、第32团第1营和师属第57炮兵营共1个加强团4000余人,并缴获第31团团旗,这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唯一全歼美陆军一个完整团建制的范例。第五次战役中,第81师242团2营按时完成穿插任务,保证战斗胜利而获得“穿插模范营”称号。[14]
第27军于1952年10月回国,归南京军区,驻防无锡。“珍宝岛事件”后,军委为加强北京军区的防务力量,于1971年9月将该军一个师调到北京,以后又将该军北调河北石家庄。1981年9月第27军部队参加了“华北大演习”。1985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集团军。[14]
1987年,第27集团军参加老山战役,表现出色。1989年5月,进入北京执行戒严任务。1998年8月九江长江大堤决口,集团军200多名官兵飞抵九江,连续奋战3昼夜,搭起一座钢木组合结构坝,创下了封堵大江大河干堤决口的奇迹。1999年国庆阅兵中,由第27集团军部队组成徒步第6方队。[14]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集团军下辖建制种类直属驻军总部曾参与战役现任军长政委第80摩托步兵旅
第82摩托步兵旅
第188机械化步兵旅
第235摩托步兵旅
第7装甲旅炮兵旅
甲类集团军北京军区石家庄抗日战争
秦卫江刘浩天[14]中国人民第31集团军,1985年由第31军改编而成。1998年该集团军参加了九江抗洪抢险,其步兵第92师第275团2营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英雄营”荣誉称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集团军军部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原部队代号为32404部队,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73111部队。直属南京军区,为乙类集团军。1995年以来,该集团军参加了在东山岛举行的多次大规模登陆作战演习。
建国后第31军长期驻防福建厦门。此后执行炮击金门、马祖的任务,直至1979年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15]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集团军下辖建制种类直属驻军总部曾参与战役现任军长政委第86两栖机步师
摩步第91师
摩步第92旅
两栖装甲第14旅
导弹防空旅
乙类集团军南京军区厦门解放战争马成效姜勇[15]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集团军于198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38军)改编而成。隶属北京军区。第38集团军的历史可追溯至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的湘军独5师第1团,之后汇入工农红军红五军,因此7月22日(平江起义日期)为第38集团军的纪念日。在解放战争中,其名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于1946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在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中表现出色,被誉为“万岁军”,其中松骨峰阻击战成为作家魏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主题。[16]
第38集团军的前身是1946年8月编成的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
该军的主力112师是彭德怀所率领的湘军独5师第1团于1928年发动平江起义创建的工农红军第5军,1930年以红5军为主的红三军团一举攻克长沙,这也是十年内战时期红军攻下的最大城市。红三军团,是当时的中央苏区红军两大主力之一,抗战中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参加平型关战役。1939年编为山东区第1师随罗荣桓进军山东。第113师的前身是徐海东大将领导的红二十五军一部,在长征中孤军奋战,率先到达陕北。抗战中编为八路军第115师344旅,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其中一部进入山东,抗战大反攻时编为山东军区第2师。第114师的前身是张学良的东北军第53军111师,后在中共地下党员万毅指挥下在山东举行起义,编入八路军。[16]
辽沈战役结束后,1948年11月,第一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所辖第1师改称第112师,第2师改称第113师,第3师改称第114师。同时将辽北独立第10师划归38军建制,改称第151师。随后参加平津战役。38军在平津战役中担任天津主攻,生擒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38军还参加了宣沙,衡宝,广西,滇南等大小战役。在整个国共内战中,38军从松花江边一直打到云南中缅边境。[16]
1950年,38军由梁兴初将军率领,参加朝鲜战争,担负穿插重任。在第二次战役中,成功穿插三所里与龙源里。由于松骨峰阻击战中,38军表现突出,彭德怀总司令电报嘉奖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三十八军万岁!”,从此,38军有“万岁军”的称号。[16]
1985年38军侦察部队到越南轮战,表现出色。
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改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集团军。[16]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集团军下辖建制种类直属驻军总部曾参与战役现任军长政委第112机步师
第113轻机步师
电子对抗分团
特种作战旅
甲类集团军北京军区保定平江起义
对越自卫反击战
许林平吴刚[16]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集团军,198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改编而成,原代号为81043部队,现为65521部队,隶属沈阳军区,军部驻地为辽宁辽阳。第39集团军的历史可追溯到中国工农红军时期的红15军团。在抗日战争期间为新四军第三师,后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的主力,参加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1950年参加朝鲜战争。39集团军现在装备先进,为全机械化部队。[17]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集团军下辖建制种类直属驻军总部曾参与战役现任军长政委第115摩步师
第116机步师
第190机步旅
第202机步旅
特种作战团
甲类集团军沈阳军区辽阳长征
第二次国共内战
潘良时张书国[17]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集团军,前身为鲁中军区和冀察热辽军区部队。原代号81054部队,现代号为65631部队,属沈阳军区,军部驻地为辽宁省锦州市。[18]
在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将由鲁中军区部队组成的山东军区第3师和警备第3旅派往东北沈阳、鞍山地区。此时由冀察热辽军区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李运昌部亦发展为第21、第23、第24旅。1946年1月,原山东军区第3师、警备第3旅和第21旅、第23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程世才被任命为司令员,罗舜初被任命为政治委员。辖有第7(原第3师)、第8(原第21旅)、第9旅(原警3旅和第23旅)。后来司令员一职先后由曾克林、韩先楚担任。[18]
1948年1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军长为韩先楚,政治委员为罗舜初,辖第118、第119、第120共计3个师。
解放战争中,该纵队参与了第三次本溪保卫战与第四次临江保卫战,被中共誉为“旋风部队”。1947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亲自修改并批转了该纵队开展诉苦教育的经验报告,由此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内掀起以诉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中心的“新式整军运动”,被认为提高了解放军的战斗力。在辽沈战役进攻锦州的战斗中,所辖第7师第20团攻下城防要塞配水池,后由第19团和第8师23团首破锦州城墙。辽西会战中,所辖第21团、第19团第1营和第7师炮兵营在胡家窝棚歼灭国民革命军第9兵团(廖耀湘兵团)前进指挥所。1950年4月改编的第40军参与了占领海南岛的战役,所辖第118师为进攻海口的主力,第352团第1营后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渡海先锋营”的称号。[18]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第40军北上首批入朝参战。日晨,第118师与经过温井向北镇进攻的大韩民国国防军陆军第6师的一个加强步兵营遭遇,在两水洞地区由第118师首先发起突然进攻。在经过1小时的激战后,该加强步兵营覆没。第118师随即攻占了温井。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均将10月25日这一天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18]
在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中,第40军在春川以南、金化以北地区抵抗了联合国军与南韩军队3个师及一个旅的进攻,第120师第360团第1连副班长曹庆功、第358团第3连班长王学凤和副班长刘维汉等在子弹打光后与敌方同归于尽,均被中共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并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18]
1953年7月,第40军由朝鲜回国。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所辖步兵第120师在震后参与了抗震救灾的一线工作,下属的第358团第1连后被中共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模范连”称号。
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集团军。[18]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集团军下辖建制种类直属驻军总部曾参与战役现任军长政委第118摩托化步兵旅
第119摩托化步兵旅
第11装甲旅
乙类集团军沈阳军区锦州国共内战
盛斌崔景龙[18]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集团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历史悠久的部队之一,现在的建制于198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编成,原代号为53010部队,现代号为解放军75100部队,隶属广州军区,军部驻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其中的一部组建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19]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发动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1938年9月,第3军与掖县抗日游击第3支队合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5支队,辖6个团,共7000余人。1939年秋,第5支队改称第5旅,为胶东地区主力部队,旅长吴克华,政委高锦纯。抗战胜利后,部队扩编为山东人民解放军第5、6师及部分独立团。
1945年10月,吴克华、彭嘉庆奉命率山东解放军第5、6师进入东北(原胶东军区其余部队后来发展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集团军前身),11月被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纵队和第3纵队,归东北人民自治军辽东军区领导,担负剿匪、扩军和开辟根据地等任务。1946年2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治委员彭嘉庆。第4纵队成立后,参加三次保卫本溪作战,四保临江战役,东北夏季、秋季、冬季3次攻势作战。[19]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4纵队,属东北野战军领导。塔山战役中,4纵死守塔山,伤亡过半,断绝东北的国民党军与其它援军的通道,直接决定了辽沈战役的结局。平津战役中,41军大部队路过果园,全军无一人上前偷吃一个苹果。
1948年11月,第4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归东北野战军建制。吴克华任军长,莫文骅任政治委员,12月,第41军参加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后,担负北平市的警备任务。
1951年,第41军进驻潮汕地区执行保卫海防的任务。
1979年,第41军参加中越战争。
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特大洪水,第41军奔赴第一线,在湖北、湖南等地参加抗洪抢险。[19]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集团军下辖建制种类直属驻军总部曾参与战役现任军长政委第121两栖机步师
第123摩步师
第15装甲旅
甲类集团军广州军区柳州抗日战争
共内战中越战争
贾晓炜陈平华[19]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集团军,是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改编而成,原代号为53200部队,现代号为75200部队,隶属广州军区,军部驻地在广东省惠州市惠州西湖内。前身最远可追溯至东北民主联军的南满(辽东)军区部队,即后于1948年由辽南、辽东解放区的地方部队的三个独立师改编成的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现任军长尤海涛,政委岳世鑫。[20]
该军曾参与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并在随解放军南下时留在河南与国军残部进行交战,是整个第四野战军中唯一没有渡过长江的部队。建国后调至齐齐哈尔准备集体转业从事农垦。而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该军是当时东北地区唯一的战斗机动部队,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入朝部队。在朝鲜战争的第三次战役中,该军并指挥第66军在东线勇猛突破“三八线”,消灭韩军两个师,受到志愿军总部通令嘉奖。其中42军的第124师被评为表现最好的三个师之一(另外两个为第38军113师和第39军116师),1952年11月回国时受到金日成的亲自设宴送行,并在北京受朱德总司令接见。后部队调防华南地区雷州半岛并驻扎湛江,后移防惠州,主要负责防范台湾的国军反攻大陆。1979年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对谅山发起攻击,消灭越南精锐部队308师。[20]
1985年军队整编,由陆军第42军编为第42集团军。90年代初,步兵第124师成为全军最早一批应急作战机动部队,担任迎外表演任务。1994年参与组建驻港部队的各项工作,时任军长刘镇武出任驻港部队首任司令员。1996年步兵第126师改为武警机动师。1998年洪灾参加湖北荆江的抗洪抢险,其中步兵第372团4连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英雄连”称号。[20]
原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在1983年至1985年间曾担任第42军政委。此外,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固辉曾担任124师师长、42军副军长、军长,原南京军区政委雷鸣球在1985年至1992年间曾任42军政委。[20]
第42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历史最为年轻的部队,其前身为是1948年春由三个独立师改编而成的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也是解放战争各野战军中唯一的第5纵队),是在辽沈战役前才由辽南、辽东解放区的地方部队升级组成的。首任司令也很有名,便是人称“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毅)”的万毅中将。[20]
5纵在东野各部队属于资历甚浅、排名靠后、战绩一般的部队。值得一提的亮点是辽沈战役中打廖耀湘兵团,5纵在黑山以东地区吃了个肚满肠肥,歼灭国民党军1.7万余人,生俘新编第一军中将军长文小山。1949年全军整编,5纵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42军。在进军中南时,42军没有过长江,一直在河南剿匪。1950年2月,42军奉调东北,在齐齐哈尔准备集体转业,从事农垦。恰时朝鲜战争爆发,该军是当时东北地区唯一的战斗机动部队,被编入13兵团的志愿军第一批入朝部队。[20]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42军有了英雄用武之地,作为最早入朝的志愿军先头部队,42军于日秘密入朝,比其他兄弟军早了3天。其时的军长是出身红四方面军的“瘸子”名将吴瑞林。[20]
之所以这样早入朝,是因为联合国军北进速度太快。为了不使东西两路敌军达成会师合围,彭德怀制订了“西攻东防”的第一次战役计划,集中三个军在西线打美第8集团军,由42军在东线阻击美第10军。在朝鲜战争的第一次战役中,该军第124师单独在东线黄草岭地区,顽强阻击强大的美国海军陆战对第1师,完成了战役掩护任务。
东线战场在长津湖附近地区。当时朝鲜东海岸只有一条纵向公路通向鸭绿江边,位于长津湖以南的黄草岭和赴战岭成为了进行阻击的要点。美第10军由精锐的美陆1师、美7师、韩军首都师、韩3师等部队组成,在人数和火力上都远远超过42军。10月25日上午10点多,韩军首都师部队大摇大摆地向黄草岭攻来,结果迎头挨了42军一顿机关枪手榴弹,被打了下去。韩军还以为当面之敌是残兵败将的朝鲜人民军,颇为不服,又连续发动进攻,但都被击退。双方一直打到10月31日,首都师和韩3师伤亡甚重,终于退了下去。韩军阵地没打下来,收获却还是有:他们俘虏了一些42军的士兵,证实了中国军队已经参战。[20]
11月1日,美陆战1师参战,美军先以极为猛烈的炮火轰击中国军队的阵地,然后步兵再发起冲锋。42军部队顽强奋战,顶住了美军的攻势。到了夜里,吴瑞林派出部队,夜袭敌营,炸毁火炮和坦克二十余门(辆),搅得美军终夜不得安宁。就这样,42军白天守、晚上攻,死死拖住了美军。美军遇到这样顽强的敌人,十分恼火,只好发挥优势地空炮火的优势,强攻死打。42军部队主动防御,打得英勇灵活,将美军顶在原地13天。11月7日,西线战斗已达成胜利,42军奉命撤出黄草岭地区。[20]
黄草岭阻击战是42军战史上的辉煌。在13天作战中,42军完成了阻击任务,杀伤美韩军3000余人,同时也付出了1800余人的伤亡。
在第二次战役中,42军在西线左翼担负了大迂回任务。吴瑞林先打宁远,三个师互相配合,一举打垮了韩8师。其后,42军向顺川、肃川地区进行穿插,准备一举兜住西线美军主力。非常遗憾的是,42军穿插部队在新仓里遭到了美骑1师的阻击,指挥员临阵犹豫,攻击决心不坚决,没有穿插到位,使西线美军抢先夺路而逃。二次战役中,38军因穿插成功而一举成名,奠定了中国陆军部队老大的地位;42军则错失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在第三次战役中,42军和66军担任左翼攻击部队,互相配合,突破了当面韩军防线,纵深穿插,将汉江以北的敌军全部肃清,攻进到加平地区。共歼灭韩军6个团大部,毙伤俘敌39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145门、汽车98辆、各种枪支2463支。
在第四次战役中,42军主力参加了东线的横城反击战,配合兄弟部队歼灭美韩军1万2千余人。其后,42军的3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参加了对砥平里的围攻战。天有不测风云,42军的炮兵团在开进途中因马受惊暴露了目标,被美军飞机炸了个一塌糊涂,无法进行火力支援。砥平里之战中国军队屡攻不克,伤亡惨重,只好在漫天大雪中撤出战斗。42军后来在东线进行了40余天的防御作战,顶住了联合国军的北进攻势,稳定了整个战线。
第五次战役发起前,42军后撤到阳德地区休整。不久,五次战役遭到挫折,联合国军发起猛烈反击,中国军队的防线一时出现了很多漏洞。彭德怀的指挥部位置竟也唱起了空城计。吴瑞林率42军放弃休整,急忙赶到前线保卫总部。只差一天,美军就到了。[20]
五次战役后,42军担负了西线的守备任务,参加了反秋季攻势等作战。
1952年11月,吴瑞林率42军奉命回国。金日成主席曾亲自举行宴会为该军送行,回国南下路过北京时,受到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
在2年多的抗美援朝作战中,42军共歼敌2.8万余人,终于从二流部队中脱颖而出。回国后该军调防华南地区,防范台湾蒋军的反攻大陆。日后中国陆军经历了数次裁军整编,42军这支年轻的部队总是得到了保留,应当是和朝鲜战争中的表现大有关系。如今,42集团军驻防广东,有“岭南雄师”之称。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第42军是东线的主攻部队,曾在失去友邻配合的情况下,单独对越北最大的城市谅山发起攻击,横扫越南最精锐陆军第308师的防线,追过奇穷河,虎视河内,震动了越南最高当局,连撤了3个将级军官,当时河内街头已经开始挖工事,42军出色完成了西线的主要战役任务。
在1980年代整编时,因军委确定的广州军区辖区内的快速反映部队是列编为空军的第15空降军(军部驻湖北孝感),第42集团军只能屈列简编乙类军。在百万大裁军中,虽然广州军区只有区区三个军,还是免不了挨上一刀,55军撤编后,163师归建42集团军。但1996年台海形势紧张后,中央军委从战略上考虑,重新按甲类军装备第42集团军,实行一军四师制。现第42集团军下属:广州军区战备值班师第124机械化师(驻罗浮山飞云顶下的长宁镇),第125(驻惠州)、第163步兵师:广东省潮州市。126步兵师(驻汕头),1996年,步兵第126师改为武警机动师。香港回归前夕,中央军委在全军部队进行考察筛选,组建驻港部队步兵旅。经过严格的考察和综合对比,1993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从163师抽调4个步兵营(其中487团2个、488团、489团各一个营)、一个团机关,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步兵旅,进驻香港。[20]
1998年夏,该军参加了湖北荆江的抗洪抢险,步兵第372团4连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英雄连”称号。以及军属炮兵师(驻韶关市曲江县城马坝镇,将改制成导炮旅)、坦克旅(驻花县)、舟桥团(驻湖南)、高炮团、特种兵大队、电子对抗分队等,还有一个在第42集团军编成内直属总参陆军航空兵局的陆军航空兵团,配有武装直升机和攻击直升机。第42集团军的武器装备,已接近甲类军,具有较强的攻击作战的能力,特别是124师的作战武器已全部实现装甲化和摩托化,经常与第15空降军合作空降训练;125、163师和坦克旅等近年以来也与南海舰队多次演习渡海登陆作战,并请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有关专家介绍自二战以来的两栖登陆战范例,开始积累渡海作战的经验。第42集团军的动向是台湾各媒体最想要的大陆新闻之一,今年8月台湾TBS电视播放了一组第42军坦克旅与南海舰队登陆舰大队在南澳岛演习两栖登陆作战,竟使当天下午的台湾股市急挫八十多点!可以预期未来如果发起解放台湾战役,从第42集团军所处地理位置看,应该是充任登陆台湾南翼的主攻部队,将与第15空降军、第1集团军(北翼主攻)共同担当歼灭台湾陆军的重任。解放军两支两栖机械化师主要的主战装备为新型63A水陆两栖坦克,该型坦克能从距岸上五千米的海上,在泅渡中向岸上发射105毫米的炮射导弹。两栖坦克作为突击先锋,具备远距精确打击能力,可以从海上轰击岸上的台军坦克、炮阵地和火力点,并且在空军航空兵和海军舰炮的掩护下,突击上岸撕开台军海岸防线。[20]
除此之外,解放军两栖机械化师(第124师)的装甲步兵配备63C型两栖装甲输送车,或86B型两栖步兵战车;炮兵装备可以加装浮桶的89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使自行火炮具备水上机动和作战能力,自行火炮上岸后可迅速解脱附加装置,“轻装”投入战斗;各种新型后勤两栖装甲救护车,两栖装甲加油车,两栖装甲抢救车,两栖装甲补给车等都已成龙配套列装部队。[2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集团军下辖建制种类直属驻军总部曾参与战役现任军长政委第124两栖机步师
第163摩步师
第16装甲旅
第1数字化炮兵师
陆航第6旅通信团
特种作战旅
乙类集团军广州军区惠州抗日战争
第二次国共内战
尤海涛岳世鑫[2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集团军,代号68310部队,于1985年由陆军原第47军改编而成;其前身可追溯到1930年成立的原红军独立1师。现隶属于兰州军区,军部驻地为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为乙级集团军。[2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集团军下辖建制种类直属驻军总部曾参与战役现任军长政委第139机步旅
第56摩步旅
第57摩步旅
乙类集团军兰州军区临潼长征
曹益民范长秘[2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集团军,于198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改编而成,原代号为54774部队,现为71521部队,隶属济南军区,军部驻地为河南新乡。第54集团军现在装备先进,为应急机动作战部队。[22]
第54集团军下属的127师是我军最悠久的部队,原为孙中山的“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即北伐战争中著名的“叶挺独立团”,赢得“铁军”美誉。后来以此为基础组织了“八一南昌起义”,成为我军的建军标志,后来朱德元帅带领该部队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因此后来被称为“朱毛红军”,即以后的红四军、红一军团,在长征路上“飞夺泸定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是我军中头号一等一的王牌主力部队。[22]
1952年,第45军军部及第134、135师和第44军130师进行合并,因番号问题两军发生争执,后由周恩来提议,原两军番号同时取消,取两军的尾数“5”与“4”编为第54军,由丁盛率领参加过朝鲜战争。1959年,参加西藏平叛作战。1962年,参加中印边境战争,全歼印度主力第4军。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战争西线战役。[22]
1985年,第54军改编为集团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重装的三个快速反应集团军之一(另两个为第38集团军和第39集团军),属于战略预备部队。1989年参加了北京戒严任务。[22]
1985年,在合成集团军整编中,步兵第161师(原134师)改为地面炮兵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军部并入第54军军部,43军步兵第127师划归54军建制,同时编入装甲旅、高炮旅等部队,中国人民第54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4集团军。[22]
1998年装甲旅与装甲第十一师对调,装甲十一师划归陆军第五十四集团军建制。1998年摩托化步兵160师(原130师)改为摩步160旅,2003年,160旅裁撤。[22]
现在第54集团军的装备水平仅次于第38集团军,是装备第二精良,第二先进的部队。[2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集团军下辖建制种类直属驻军总部曾参与战役现任军长政委第162摩步快反师
第127机步师
第11装甲师
特种兵大队
电子对抗大队
甲类集团军济南军区新乡长征
宋普选高建国[2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集团军,其历史可追溯到1930年的红6军。现在的建制于1985年编成,由陆军第36军、第37军、第65军、第69军合编。隶属北京军区。[23]
其前身为1930年1月组成的红6军,后改为红1军团1师。1937年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后扩编为八路军独立第1师,并兼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抗日战争后,后改编为冀察纵队第6旅、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4旅。1948年,第4旅与由晋察冀、冀察热辽军区地方部队编成的华北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邱蔚,政委王道邦,1949年改编为解放军第65军,军长邱蔚,政委王道邦,下辖第193、194、195师。该军先后参加了平津、太原、扶眉、陕中、兰州、宁夏等战役。[23]
1951年,第65军入朝作战,担任守卫开城任务。1953年回国,驻防河北张家口。后编入207师、107师、207师。
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集团军。[23]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集团军下辖建制种类直属驻军总部曾参与战役现任军长政委第193摩步师
第195机械化步兵旅
第70摩托化步兵旅
第196摩托化步兵旅
乙类集团军北京军区张家口长征
冯兆举杜恒岩[23]一度为军事机密的中国陆军集团军番号揭开神秘面纱。日发布的《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书,首度公开了陆军全部18个集团军。
中国陆军机动作战部队包括18个集团军和部分独立合成作战师(旅),现有85万人。白皮书披露,集团军由师、旅编成,分别隶属于7个军区:沈阳军区下辖第16、39、40集团军,北京军区下辖第27、38、65集团军,兰州军区下辖第21、47集团军,济南军区下辖第20、26、54集团军,南京军区下辖第1、12、31集团军,广州军区下辖第41、42集团军,成都军区下辖第13、14集团军。[24]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江山岛之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