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为什么鼠标会自己动本

怎么看自己的电脑是不是双显卡?双显卡有什么好处?
拥有双显卡的电脑不仅可以起到节能的作用,同时还能提升电脑的性能,那么,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电脑是不是双显卡的呢?针对此问题,本文就为大家介绍电脑双显卡的查看教程,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了解下
如今,绝大多数电脑CPU都内置核心,再搭配独立显卡的话,通常电脑中就包含了CPU集成的核心显卡+独立显卡双显卡了。当然,也有一些CPU并没有集成核心显卡或者电脑有集成显卡,没有配备独立显卡,那么怎么看电脑是不是双显卡呢?此外,双显卡电脑有什么好处呢?针对电脑小白朋友比较感兴趣的这个话题,下面小编就来详细介绍下。
双显卡电脑主要有2种情形:CPU集显+独立显卡、双独立显卡(可能还包含CPU集成显卡),相当于两个以上显卡,这种情况多数在一些高端电脑当中。
●怎么看电脑是不是双显卡?
想要查看电脑是不是双显卡,其实很简单,有多种方法,下面小编简单为大家介绍2种方法。
方法一、在电脑设备管理器中查看
1、在电脑桌面的&计算机&图标上右键,然后选择【属性】,在打开的计算机属性界面,再点击左侧的【设备管理器】,如下图所示。
2、在打开的&设备管理器&中,展开底部的【显示器适配器】,如果下方有两个设备,则说明电脑有双显卡,如下图所示。
上图为笔者笔记本电脑,其中HD4600显卡是i7处理器的自带核心显卡,而GT 740M属于独立显卡。
方法二:使用鲁大师查看电脑是不是双显卡?
在电脑中下载安装&鲁大师&软件,然后切换到顶部的【硬件检测】,之后再点击左侧的【显卡信息】,之后右侧就会显示电脑显卡信息,如下图,小编电脑依旧检测为两个显卡,因此就可以判定,小编的这台笔记本电脑是双显卡的,台式机查看方法也是一样的。
鲁大师查看电脑是不是双显卡
Ps.目前Intel绝大多数处理器均内置核心显卡(除了以前的老CPU和E3系列处理器),如果电脑配备了独显,那么基本不用看也知道是双显卡电脑。此外AMD平台的APU处理器也均内置核心显卡,而AMD 760K/860K等处理器无内置核心显卡。
●双显卡有什么好处?
关于双显卡的好处,主要有两种:
1、如果是CPU自带的核心显卡与独立显卡组合的话,目前通常此类组合可以实现双显卡自动切换,可以起到节能的作用,比如在运行游戏时切换到独立显卡运行,而在一般的小软件、办公等方面会自动切换在核心显卡上运行,这样可以按照需求自由切换显卡,起到节能的作用;
此外,对于APU平台,部分独立显卡还可以和APU自带核心显卡混合交货,可以起到提升显卡整体性能的作用;
2、如果是一些高端双独立显卡电脑,那么双独立显卡可以实现混合交货,电脑的显卡图形性能会得到叠加,性能大幅提升。
以上就是怎么看电脑是不是双显卡方法,以及双显卡的好处。当然,双显卡也会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容易导致一些兼容问题。
相关阅读:985 本科大二,计算机专业,为什么很多普通一本、二本、三本的都比自己懂得多?
升入大学后,大家似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有的专科的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或者其他原因,当他们聊着MFC,API,OS(大三才开,至今不知OS是个什么概念),UI的时候,有的我从来没听过,因为课上不教,突然有一种很强的危机感,这样下去,难道辛辛苦苦上的985就业时还比不上人家专科吗?
按投票排序
335 个回答
前几天和未来米国学校的新同学微信聊天,聊到一些偏实践的内容,比如掌握哪些软件,会写什么语言。这个讨论的结果是:好学校不会把重心放在手把手教你怎么操作软件,怎么编写代码,他们绝大部分时间会用来教理论,教学术,教更高屋建瓴(你想说更“虚”也行)的东西,然后默认你是个智商不错也不算太懒的好孩子,自己会搞定那些实际的操作。如果你因为这个而觉得自己的学习脱节了,那可能你真的脱节了。。。牛校提供的是资源,氛围,同伴,不只是老师和课本,学校不教的你就不学,绝对是浪费了你的985本科。反过来,985的学校可能教了很多其他学校的同学想学却学不到的,且学且珍惜啊!不如你问问你的同学知不知道这些“普通一本甚至二本三本”的同学知道的东西吧,一定有,只是你没发现。以你自己为样本推断出985不如“普通一本甚至二本三本”,这不科学。。。目测你学计算机的主动性略低,好在来知乎问了,才大二啊,为时未晚!加油加油~
说实话,是题主你太弱,又自认为代表了985的平均水平。
当然不仅是计算机,你现在看待问题状态和层次,学什么都会完败。我接触过一些名牌高校的工科学生,他们无不见识广博,幽默风趣,在自己的领域勤奋耕耘,对其他的领域也有独到的见解。
建议你摘掉985的“护身符”,睁大眼睛,跳出来看世界。
我用真实的例子回答你,看完之后绝对会对你有启发。我哥们2009年考上了西安的一个二本学校,专业也是上了计算机,是西安石油大学。他们的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就好像一个农林院校开设核动力工程专业一样让人诧异。总之就是很弱很弱,根本就没有人会觉得他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会有什么前途。就连他自己也是这么觉得。当初他自己也是随便填写的专业,因为他还有一个弟弟,如果补习,家里的负担会更重,所以就上了那个学校。大一那一年他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如此一年很快就过去了。大二上学期,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觉得自己再不努力就真的这辈子完蛋了。所以把高考的尽头拿了出来,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他拿了奖学金。可是他又开始迷茫了。他告诉我说:虽然自己成绩很好,拿了奖学金好,可是总感觉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考过之后,脑子里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如果在这么下去,也是没有用的。什么真本事也没有,将来怎么找工作啊?所以他开始留心周围的学长,从他们那里找经验。后来他下了一个决心。就是逃课。因为他根本就不想考研。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考研是很纠结的一件事。因为父母等不起,再考研父母就老了。我妈今年已经50多岁,所以我也放弃了考研,直接工作。我那哥们说,他觉得成绩好不代表什么,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公司,人家要的就是你的真才实学。如果你什么也没有,只是一份成绩单,能有什么用。不管你是交大的还是二本院校的。所以他开始逃课,开始自学。成绩当然下来了,不过没有挂科。还有一个是,他的四级一次性过得,六级直接就放弃不考了。他说,六级考过一次,没有过。他发现如果想过,必须踏踏实实学习两个月,过不过还不一定。还不如直接放弃,努力学习一些有用的东西。在这里,我要说一下大学的六级。这简直就是鸡肋。感觉一点用处也没有。我们学习工科的学生课程繁重,根本没有大把的时间学习英语。我们专业四六级一次性过的都是山东及沿海的同学。陕西的英语本来就差,更别说榆林,延安等地方的同学。妈的,尤其是听力。妈的!自从开始自学之后,他开始购买专业书籍,三年下来他说一共花了快3000块钱。这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很多钱的。他就是认准了这条路,觉得自己的真本事会给自己换来回报的。大二我去他学校找他玩,他们班的同学都说他是他们专业编程第一人,大神一样的人物。他寒暑假也没有在家里好好待着。开学前一段时间就回到自己学校开始学习了。他说暑假,宿舍很热,他就一个人穿着裤衩坐在宿舍里看书。其中有一本书,特别特别厚的那种,他来回看了有10遍,书都翻烂了。那些专业的书籍,最开始一个月也看不了一本,可是他就是硬着头皮看,看不懂也看,问老师,上网查。后来就慢慢的懂了,再后来一本新书,很快就能消化。找工作的时候,他直接就把简历投给了百度。百度有笔试题。他说和他一块参加笔试的人都是西安交大的研究生。考完之后,他的分数是50+。他说人家阅卷只阅了他的正面卷子,就50多分了,而没有学生的分数比他高了。就这样进行下一轮群面。群面时,他说的方法在最后总结的时候,面试官也说了,和他说的差不多。最后就被录取了。他说当他接到通知的时候,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西安地区就录了他一个本科生。还有西安交大的一个研究生和西北工业大学的一个研究生。他说他们全院都轰动了。可是由于长时间坐着编程,他的腰不好。他说,这没有什么,他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而且因为他的成功,他觉得自己也得到了别人的肯定和尊重。牺牲一些是必须的。他的年薪是16+。说完这个,再给你说一下我们学校。也就是我们班的。我们是985院校,全名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家可以查。但是我们是机械电子专业。是不是也很诧异。我们班有一个家伙来自山东。第一次班会,自我介绍时就对全班同学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来这里就是拿第一的,很高兴和你们竞争。你知道我们多么震惊吗?但是,四年过去了!人家做到了。现在已经保送中科院。为什么?人家没有睡过懒觉。对的,一次也没有。反正我是没有见过。他从来上课都坐第一排。他每天10:30以后回宿舍。是的,每天,星期六,星期天也是。是的,就是这样。但是他不是书呆子。他1.85的身高,我们专业的篮球赛他也参加。最重要的是每次考试前,他都会把自己总结的知识点抄在本子上,然后交给我们学委,每人复印一份。有时候还会把我们聚集在一个宿舍,给我们答疑解惑。你们以为网上的照片是摆拍吗?真正的学霸就在我们身边。还有我的那个哥们,他也不是书呆子。他有标准的6块腹肌。他大二是他们院队的控球后卫,拿过一次MVP。所以说不管是985还是二本院校,真正决定你水平的还是你。当你自己想要一个美好的未来并且为之有所行动时,不管你在哪里,你都会获得自己想要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你自己不主动出击时,不管你是在985还是二本你都会一事无成。把你自己放在二本也不会有什么成绩。希望这两个例子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我讲个故事:咱们浙大计算机系,非计算机、数学PhD出身的老师,只有两个。硬件狂人楼sir,现在是高工,上课让你用汇编写个CPU模拟器+小操作系统啥的。小白老师,讲师,原本不是学计算机的,管理机房时自学成才,也喜爱汇编,软件逆向。我要讲的是小白老师。在系内,巨星教授太多,他基本是个没有存在感的人物。不过在系外,他开汇编和软件逆向的通识课,人气爆棚。在浙江高职界,他的软件破解相关教程被奉为圣经(当然,是冠以“信息安全”的名号)。看起来没啥不好吧?但是近两年发生了一件事情:(浙大大二任选专业,想学计算机的,大一建议修读一门俗称"C大程"的课,要写个大程出来。)小白一直是被我们系拎去管理全校的C语言公共课的,然后他发话了,所有老师的C大程课,大程必须要用Turbo C写。换作其他学校,弄不好大家本来就全是用TC和VC6教学的。但系里识行情的学生毕竟多(即使是大一,有些学生竞赛出身),软粉开始推销VS系列,开源党们如
提出gcc+ncurses的替代方案。敬爱的翁老师更是说,我的课不允许用TC。大家的意思是,坚决不能花大量时间去学不标准、过时的东西。小白不听,还怒了。最后,由于其他老师都是做高大上研究的教授,来教课都不错了,懒得站队(反正都是TA批作业),大家只好一边骂一边开着DOSbox写违反标准的C语句。还好大二一进系里就能用上各种标准的东西。我很佩服小白老师,他只靠一样核心技术,就能在地下技术界名利双收。但我必须指出,他这种对标准的忽视,脱离前沿,技术上的复古怀旧,把奇技淫巧当作真本事,并不适合绝大多数人。我校的C语言课程网站,小白写的,IE 6 only……他的汇编通识课,我去旁听了,居然是16位的,估计也只能给非计算机的工科猥琐男平时玩玩了。大家思考一下,缺乏系统训练的小白老师,他的技术的泛用性,生产力到底如何呢?我敢说小白老师的x86汇编破解技术比各位都好,可是哪天某公司想邀他去做x86平台上的编译器优化呢?他IE 6 only网站技术炉火纯青,可以帮一些机关写写网站,但这和楼主提到的MFC一样,在“现实世界”还有多少人用呢?小白老师身上的缺点,在一般大学的“技术牛人”身上也普遍存在。计算机行业技术更新太快了,钻尖工具,或是一项精确到API的技术并不代表着什么。但很多高校,高职有往这上面靠的趋势,同时牺牲了培养的系统性。毕业生刚出来的几年在对口岗位混的很好,技术熟练度可能秒杀著名高校的普通毕业生。可是一会儿业界发明新的碉堡的东西了,这群人就惨了。---------------------------------------------------------------------------------我想说的是:好大学的优势是对行业前沿和行业标准的掌握,这些赋予毕业生管理大型项目的能力。而自学或是老师水平不够,容易造成上述故事中的悲剧,学的东西没有生产力。楼主你我这种大学,实打实教码代码的课,的确比其他大学少得多。学计算机不是去学装机美化,不是拘泥于某个系统,某个语言,某些API。不要因为别人比你多懂一样技术而焦虑。在有全局观的情况下,熟练掌握自己喜爱的技术,同时保持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这样即可。好好学习计算机的基础课,高大上的方向搞搞,这些领域真的只是少数名校毕业生的天下了。这也是很多人觉得大学里的课没用,科研/工程分不清的原因。
我是读三本的,我原来是学跟计算机八竿子打不着的,我现在写代码。大学的时候,买的最厚的一本书是UNIX in a nutshell。空闲的时候读了五六遍。啃手册之类的,算是个笨方法。懂得多分两面:广度和深度。计算机的书籍里面,很多书都值得当小说看,看书少,别人才能骗你。
知乎编程青年群,无门槛。欢迎加入:。验证报知乎id。 更新关于入门学习编程,可以参考我的答案:————————————————————————————————不少人问我自学方法,怎么自学的问题。其实我大概猜到很多人会问这个,我不太敢写。原因第一是因为我才大二,自己虽然稍微知道点东西,但是没有经历过社会真正的检验;第二是知乎上已经有很多更细致、更详尽的各个领域的大牛前辈们写过的经验之谈了。我想一个有心人,自己可以找到这些宝贵的财富。不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还是就我自己粗浅的认知,给出我自己的学习认识和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一、我对学习的态度学习是一个单纯的事情从小我们就听着家长和老师说:“学习好啊,以后可以干大事,可以成为成功的人”这样的话,其实这句话没错,但是我理解的不是这样。第一,我认为他们的意思并不是学习好,而是你考试成绩好,只要你考试成绩好,你就能上好的中学,上的大学,在他们的年代,特别是老年人的年代,成绩好,你可以考公务员,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当你拿起韩寒的书读的时候,你也在学习,但是他们会觉得你“不务正业”。第二,我觉得学习跟成功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一个人学习能力好,并不意味着就能够成功。我不太喜欢把学习和成功这么功利的事情放在一起对待,我觉得学习本身就是一件修身养性的东西,它让我们三观丰富,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不断地进步。学习是一个快乐的事情这是我从小学开始就这么认为的,我也的确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对我而言看书是一种乐趣。我想很多人都能做到喜欢看书,但是是不是你真正的从内心获得愉悦感就不得而知了。在我周围认识的人中,有很多真正掌握很牛的知识、见识很广的人,他们都对学习充满热情。这里不是对分数、对考试充满热情,不是拿出课内课本读死书,应付考试,而是一种对学习的态度。学习是一个普遍的事情我从来不觉得学习非要是去看课本才叫学习,也不觉得非要去看书才是学习,更不觉得非要上课才叫学习。要不然干嘛不把看书和上课改名叫学习呢?学习一直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我不知道学习的学术定义是什么样的,但是我认为只要是能够对你自己的人生,对你的各个方面有所启迪的都算是学习。比如你坐在大自然中,你突然领悟到了生活是多么的美好,这也是学习;你看了电视,里面某个地方说的东西你记住了,这也是一种学习(我就记得我小时候看电视知道了一个东西,第二天考试就用到了);你跟着别人后面去练习一套拳法,这也是学习,你学习到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也许你以后写代码找BUG的时候就用的到。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你怎么能放弃学习?学习是一个需要取舍的事情世间万物,如此复杂,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学完,势必需要我们自己认真的挑选,有所取舍。如何取舍,这对于自学来说尤为重要。我在后面的内容再说。自学很重要。你看看汪涵,他渊博的知识都是靠自己看书习得的。自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自学也是一件很容易擦枪走火的事情。第一、就是方向选择不对的话,学多了就很有可能跟练葵花宝典一样,都自宫了还不知道。这点说的有点过,但是的确是这样的。自学的方式不对,热情会被消磨殆尽,会觉得迷茫,不知道学什么的状态,慢慢的变得浮躁不安。第二、自学主要靠自己,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和耐力,很有可能放弃,也会在困难面前就低下头。自学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就像电视剧里面那些绝世高手一样,自学的好的话,一步接一步,越来越好,会有无限的可能性。因为上学都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所以自学很有可能就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自学只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绝招自学只是学习的一种方法和套路,并非是一本《九阳神经》。比如自学java,真不一定有马士兵讲java来的好。二、一些自学方法这里我觉得吧,说理论都是死的,很难理解。我就拿我自己去学一个东西会是什么安排和步骤来说明。仅供参考,不一定正确,不一定适合每个人,而且不一定适合去学习其他种类的事物,这里真的只是说明一些想法,而且会很偏工程,毕竟很多人都问我的是工程。假如我现在要去学IOS开发,我之前没有接触过,只知道ios开发基于objective-c。其实说起来蛮简单的。第一个阶段,我不会去一头扎进细节,不是说就直接去学习怎么编码。我会先搜资料,有点类似于游戏里面那种技能图一样。我会先去了解清楚IOS开发的发展背景、现在的发展情况、未来可能的发展情况、社区支持如何、苹果公司对这个的更新和处理、现在流行的一些应用的情况。更直接的会去blog上找已经趟过水的人写的学习经验贴,看看对自己来说怎么安排一个计划。所有以上的这些了解的内容,最终的目的第一个是扩展视野,知道学这个到底是学什么;第二个是知道应该怎么去学;第三个是知道有哪些坑,局限性等等,如何避免走弯路。当我完成了第一个阶段,我大概会建立对IOS开发的大概的认识和了解了,也知道我要学哪些东西,哪些知识作为基础。比如IOS开发如果需要C语言的基础,我审视一下自己C语言水平如何,我是不是需要先补补这个。第二个阶段,我会搜集入门学习的资料了。现在入门学习的资料应该主要是视频教程和图书教程了。在上一个阶段,我已经知道了哪些牛逼的书值得一读,哪些视频教程不错,就会去购买,租借,下载等等把资料凑齐。该配置的环境搭建好。第三个阶段,我会先粗学(我自定义的词)。意思就是我会先学个大概,也许一本书,我会大概跟着来一遍,视频我会先完整的看一遍,但是也许不动手。心里有个数,这个时候我心里已经是一盏明灯了,我知道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已经被淘汰了,哪些是细节,哪些是很重要的概念等等。第四个阶段,我会细学(也是自定义的词)。意思是我会找本好书(多半是厚书,几百页上千的那种),认真的学一遍,该动手该笔记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把这入门的坎给过掉。第五个阶段,不断实践,不断学习新内容,积累经验。现在属于是IOS知识学了一大堆,手还是生的,内功心法熟练掌握,可是没有化成自己能用的东西。第六个阶段之后就靠自己努力了。一般我觉得是标准化。知识学了很多,但是这些知识是否足够标准,团队合作的时候是否自己的知识能够发挥出来。当然这其实已经是比较高的要求了。这里大门就打开了,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就不一样了。前四个阶段,很重要一点就是拓宽视野,如果突然发现不适合你了,或者你发现其他新大陆了,就可以放弃去学其他的,这并不是不持之以恒,而是自我选择。我认为半途而废是你明明可以学,但是你却因为麻烦和困难而放弃。其实我觉得说出来蛮简单的,可是做的时候,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就不一样了。具体因为实在内容太杂,太宽泛,我也不能全部表述出来,还是得靠各位自己努力。我提几点我自己觉得蛮重要的提醒:1.厚书一般都比薄书好,但是你要会读厚书。这一点真的是令我很捉急啊。我看很多女生,好不容易买一本厚书,看了一个月还不知道在看什么。又不是读《算法导论》字字珠玑的。特别是编程类的厚书,那很多都是作者为了全面详细,把内容一加再加的。用我的方法,先粗学一遍,再细学一遍,很快就搞定了。老外写的很多厚书,实际上很多的内容都是理解性的,你粗学的时候理解了,细学就跳过就行了。真不会的时候,书还在,你到时候再翻翻呗。经常遇到这种问题,我大三了,我该不该看某某书等等。真心的,几本书还不至于让你几个月看不完的,最多是你学的方法不对。2.多跟别人交流,多找资料,除非必要别老在qq群讨论,论坛里面灌水,在学会提问的情况下请教大牛。交流才知道别人学的进度,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学的有问题,是不是浮躁,还能交朋友。多找资料,互联网那么多资料,你随便搜一下一大堆。你的时间很宝贵,不要老在qq群里面聊天,或者是问问题,除非很必要的话,大部分问题不如自己去解决或者是去找资料,这样对自己的自学能力才有帮助。问题问多了,自学能力也可能会下降不骗你。大牛的时间很宝贵,除非是你男朋友,否则请不要把能自己花时间解决的问题拿来花大牛们的时间。3.记住初心,明确目标,多看看周围的世界。就像题主一样,还在纠结MFC的事情,其实不知道现在的编程世界有多么广阔。广度很重要的,多去了解领域的发展。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不要盲目的学。这里有个很需要明确提出来的问题:很多人争论学习有无用论。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长时间,特别是对于计算机领域的学习尤为明显吧。学习必然是要有用的,真的没有用的东西我觉得应该选学。但是这里有用的概念是要加上时间的。举个例子,你是个搞嵌入式的,你学算法,好像短时间内没啥用处,这并不是无用,只是在未来有用,所以这是你的内功,只是你还没有一个招式去启动它。什么是无用,你搞嵌入式,让你学经济学,这就是无用啊,以后也不会有用处。当然有人会说对你什么思维理解等等有帮助之类的,肯定要跟我争论了。我觉得应该选学这些,你有兴趣就去学这些。反正这个问题说死了,不可能说明白,你理解我的意思就好。----------------- 更新-------------------之前的答案是用手机打的,没想到被顶到了第一。首先,请各位知友原谅我当时是带着冲动来写答案的,现在用电脑更完整的表达一下我的观点。1.我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我会很冲动,因为我觉得我特别有发言权。这个问题从我大学入学就思考到现在。题主的问题,就是科研和工程的选择问题,根本不是修不修内功的问题。很多次跟别人探讨这个问题,很难找到一致想法的人。前段时间读到了byvoid大牛的博文(),发现竟然许多观点不谋而合,在此引用一下。2.985现状我为什么要思考这个问题,原因是我从小学开始搞信息学竞赛,一路保送,进了XX大学。我没有经历过高考,所以我自认为没有陷入应试教育的沼泽,我很反感应试教育,而且我的母校合肥一中是一所素质教育的学校,我是一个在这方面思考“与众不同”的人,一直在思考教育的问题。我觉得我搞了这么多年的竞赛(加起来10年了),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我人生的重大选择,基本都是我自己找资料,分析做出决定的。XX有个A班,简单来说,就是培养科学家的班。由于是保送来的,对计算机认识也比较多,就进了这个班,重点培养吧。进来之后,我慢慢的讨厌这个班,因为它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学C语言,我自己是高三保送之后的课余时间自学的,前后一个星期的时间把《C primer plus》过了一遍,然后就拿算法来练,自己认为学的还算可以。但是这个班里,第一是教授教的有点飘,对于刚刚接触编程的同学就直接让其自学,我觉得问题蛮大的。第二是虽然教授是说追求教授程序设计的思想,当成艺术来教,最后并没有起到这个效果,加上同学们对这个课程的不重视,大部分人都把精力放在了高数等等的课程上,我只能说学的一塌糊涂。举个例子来说,有同学把书上的代码编译通过了,就认为程序OK了。这种教学情况,我非常反感。我想楼主应该差不多是这种情况吧,没有贬低的意思。令我更反感的事情是搞了个大作业,大家表面上提出了各种的东西,但是真正把代码写出来的几乎没有。最后期末考试之前,老师把重点一划,再加上开卷,成绩就更不知道什么标准给的了。有同学不怎么会的,都能考到90分。这就是现状。我只是举了一门课程的例子。还有很多门课程都是这样的。我后来挂出了A班,因为我没有心思在里面学习这些东西。出来之后,跟着大家一起上大班的课程,简单了很多,虽然课程状况还是一样。我开始很不能理解,后来我慢慢的可以理解了。教授只是搞自己科研,课程就是教好了,吸引一些人来实验室。有的老师教的很认真,但是真心来说知识他自己都没有理解透彻,所以无法教的跟国外的教授一样。大部分老师都是按照考研的考纲来教学的。我愤怒过,遗憾过,现在接受了。对于大部分我们专业的人来说,都是出国或者考研的,所以他们在短时间内根本不会考虑说要培养工程能力,对他们来说就是GPA、社团活动,偶尔一些厉害的会搞搞科研。大概只会有百分之三十的人会毕业之后找工作。因为教授是靠实验室撑着的,所以大学很自然主要就是给自己的学校去培养科研人才了。这无可厚非,因为本来就是研究性大学,应该以科研为主。只是说中国教育现状,还到不了那种专科和本科百花齐放的情况。应该来说,专科培养工程型人才,本科培养科研型人才才对。既然大学培养科研型人才,而在本科阶段很难做出来科研的成果,所以大部分教授都会推荐你出国或者考研,他们对学生的建议都是这个。那么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只不过是为研究生阶段打下科研基础而已,或者说只要你能学到考研能过的地步就行了,出国的GPA能达到的地步就行了。这个现状我无法置评好坏,但是这个状况对于很多高考考到名校的,却准备毕业找工作的人来说就是个很不好的状况。2.科研和工程下面的话都是基于找工作这个前提的。由于大学教育的现状,这种培养科研人才的模式,对于要工作的人来说就会出现题主这样的问题了。就是我明明把大学的知识都学的很好,但是我发现我比不上那些二本三本或者是专科的学生来的厉害。其实究其本质,你是在工程这方面不如他们,而在科研这个角度来说,你绝对比他们要优秀的多。但是很遗憾的是,你就是一个要找工作的人,你的大学文凭只能让你比其他人有很一个很好的证明,可是计算机行业更看重你个人的能力和专业知识。所以对于题主而言,如果撇开你的科研能力,也就是你所谓的数理化来说,你当然在工程方面只是个菜鸟了。你也不应该去怪你的大学,因为从你报考它的第一天起,你就应该了解到它要培养什么人,你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你的四六级过了,可是你备考的时候,人家在工程路上却甩了你一条街的距离。而假若你正在研究machine learning,那么你的数学基础好,可能SVM你看一遍就懂了,别人还得花上大笔的时间去补数学基础。这些问题都是因为走的路不一样。计算机行业因为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很显然的一点是工程要比科研红火的多。我觉得计算机专业是跟其他专业很不一样的。比如数学,你很显然学出来了,就是走科研这条路,你学的也是科研那套,不用思考不用纠结。比如电力,你肯定是学技术原理,学完之后,出来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投入到工程里面去。但是计算机不一样,你在科研和工程方面都可以研究。这就完全看个人的选择和发展了。PS:这里有一点跟题主和各位说明一下。关于MFC,UI之类的这些概念,有些人会说你不用急着懂,等你学完了大学之后,练好了内功,到时候都是随后拿来的。其实我认为这是盲目的自信。还是我的观点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你研究的一直是科研方面的内容,要想在这些开发方面的问题上有所建树,就必须在工程方面要有基础和内功才行。记得以前数字逻辑课程上,跟教授探讨过类似的问题,教授说他的博士和普通的二三本的比起来,是自学能力的高手,所以接触这些语言什么的,都是分分钟。我并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我觉得他的博士也只是在科研方面研究了那么多年,但是在工程方面可能(这里是可能)是个渣渣。虽然计算机知识可以融会贯通,但是术业有专攻,题主还是要花点时间在这方面进行研究。3.大牛们的状况其实985里面有很多大牛,还有科研牛。他们的决策可以拿来参考。顺应大学的教育-------科研很牛的人。一般GPA都很不错,然后励志出国,所以他们就跟着学校学,把专业课搞好搞的很认真,然后就可以了,他们根本不想去关心工程化的东西。他们也学C语言,但是只要学到能用能过考试就行了,对于他们来说数学比C语言重要的多。这是一种很好的决策。只不过对于他们而言,从技术角度上就根本不是那些三本二本的对手了逆袭大学的教育-------工程很牛的人。一般GPA都很一般,但是工程能力很强,对他们来说学校的专业课就是渣渣,基本都是空中楼阁,没有实际的用途,教的内容也只是皮毛而已。所以更多的靠自学。自学能力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而且很多互联网企业也很乐意招这种自学能力很强,对工程很有热情的人。对他们而言,那些三本二本的不足为惧啊,因为他们不仅有学院派的“内涵”,而且有非常好的自学能力,还有一张不错的文凭。4.我的解决办法当我意识到大学的这个矛盾之后,大一的时候就是逆袭的办法,完全抛弃学校那一套,所以挂科了,不过这种办法真的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我一直认为学习并不是光学课内的知识,学习好,那些所谓的GPA高的学霸,在我看来,只是考试的考霸。真正的学霸是像汪涵那样的人,学海无涯。后来我还是更改了策略。我采取的办法是以科研的高度来搭配工程的实用性。比如说学习操作系统这门课,我不仅会去把课程要求的内容全部搞定(这对工程来说远远不够,而且仅仅是设计和原理),我更会去买很多书回来,比如说linux的各种书,分析源代码等等,不知道题主学习这门课有没有看那本《操作系统概念》,我花了2周的时间,读了一遍,感触颇深,然后发现教材就是缩水版。为了防止很多人误解我的意思,我在此多说两句。科研和工程并不冲突,两者相辅相成。目前工业界也需要很多科研方面的成果进行支持,特别是大数据时代,各种机器学习算法等等。科研方面也会需要工程的能力,来验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能够有实际的应用用途。只是说在人生选择的时候,应该有所侧重,现在coding慢慢的越来越容易,算法要求越来越高,平台越来越多。我个人觉得,作为在校生,我们不仅要学好计算机科学,也要了解潮流,熟悉工程开发。然后很棒的是因为大一的大作业idea流到了我的导师那里,就拉我入伙搞科研了。现在在研究data mining领域。其实科研和工程不冲突,我研究big data之后,有些创业方面的问题我有了焕然一新的想法。目前呢,我觉得状态非常好。这是我自己上大学的感悟和思考,也许有些地方有所偏执,欠缺检验,仅供参考。也希望大家给我提提建议。——————————更新——————————有人说你在修内功,人家在学招式。这是扯淡。你最多在科研的道路上修内功,但是人家是在工程的路上修内功。你大学里面高数考了满分,人家二三本的高数挂科重修,你觉得比别人厉害,殊不知别人已经用开源工具搭建了高数重修联盟,而你连微积分跟计算机有什么关系都不知道。当你英语考试虐过六级,人家英语四级落榜,准备下一次再考,你觉得比别人厉害,殊不知别人开发的背单词app已经风靡校园。当你觉得你的离散数学考了100分,群环域格无题不会的时候,别人离散数学连逻辑推理的题目都不会做,你觉得比别人厉害,殊不知别人做的社交网络分析工具已经运用了基于图的挖掘模型。当你拿到奖学金沾沾自喜的时候,别人可能正在自己的第三家公司里看着飙升的业绩图思考下一步的布局战略。当你在寝室打着游戏的时候,殊不知你的游戏用的开源引擎正是人家连夜加了一个补丁。其实如果你所有数学成绩都很牛,英语也托福gre水平,可以在实验室找科研任务和申请国外交换。但是你选择要找工作。你不知道的是985培养的是你的科研能力,而不是你的工程能力。你在科研这条路上甩二本三本的一条街,可是你不自学的话,你工程路上被人家甩一条街。你的优越感来自于你觉得从小到大按要求完成了学业就很牛逼,但是你突然发现,我为什么这么认真的学却不如那些曾经比我差的人。其实你心里有答案,但是你觉得是985培养的有问题,为什么学校不教我这些工程知识。核心的几点告诉楼主:1.如今的985培养的基本都是科研能力,工程能力基本需要靠自学。2.数学和英语是比较重要的,但是不是考试分数高就证明你学的好,从cs来说,给你篇英文的paper和android开发文档,你未必能比人家二本三本的看的快。你和老外程序员交流未必有人家聊的来。3.你大三才知道os,那只能说你的水平太差,不是985的问题,就算你不自学,你至少大一也会知道。4.敢问楼主买了多少书,除去课本之外的计算机书有多少。5.你知道你学到现在的课程知识都可以运用到哪些地方么?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计算机专业课那点知识,只是最根基最浅显的基础。这行发展那么快,比的就是自学能力。
作为今天一天挖了5个坑的人一定要来答一答。目前CS大三。学校不说了。万一挫了影响贵系名声不好。今天挖的坑如下:1. vnc的xstartup到底是干嘛的。2. ftp仍然在上传。为何响应421。3. 怎么让wordpress变得好用好玩4. RTOS和平时的OS到底啥区别5. pcduino内核编译相关一堆坑(写完了发现5个里有3个都是FatMouse的坑。)题主看到以上会不会更慌?什么是vnc什么是RTOS什么是pcduino什么是FatMouse(大雾)?这些老师在课上基本都不会很仔细地跟你说。一周一到两次课,老师能讲的东西真的太少。我记得这学期开学前FM惯例黑某系的时候说到“虽然他们的一些课很难,但也只要啃下课本,上课认真,课后刷题就够了。而我们,你只学课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前几天还有一个上海西南某高校的大一学弟来找我,同CS,问我GUI相关的东西,表示了一下他在学Qt。我问他英文是否好,建议去读Qt官方文档。末了,加上一句,有空多读书。多读书,多google。大概是我对答主唯一的建议。OS不懂不要慌,google告诉你。XX不会不要急,google来帮你。如果还要加一点。那就是写纪要、笔记、手记,whatever。记录很重要。既可以监督自己,又可以看到自己一路走开的成就。(但千万不要像答主一样把注意力放在“这个blog该怎么搭”这种奇怪的事情上)就先写到这儿。想到再补充吧。顺便推荐题主一些我最近在看的书。1. C++ Primer (这本书其实已经开坑很久了。但是一直没读完。书从基础语法到STL都有涉及。个人觉得适合入门进阶砸人(?)但是读完这本书,C++之路仍然还很长。)2. CCNA Exploration: LAN交换无线(这本其实算网络系统设计课的教材。当时觉得最近英文看的太多了,手贱买了本中文的。觉得错误略多。但毕竟思科。)3. 深度探索Linux操作系统:系统构建和原理解析。(基本上可以叫做从零搭建Linux。不太适合入门。不过Linux入门个人全靠google(说得好像已入门?)但说了一些和内核构建相关的东西。最近在用。)4. Effective C++(候捷老师翻译的。这本书是学长推荐的。可惜我一直也没好好看完。)啊好困,明天再补充吧(又挖坑了的感觉)
忍不住说几句,说错了欢迎指出。BTW,我以为LZ太弱。(1)985高校的本科教育是“科研向”的我觉得仅仅以培养方案为限,这话就是扯淡。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对于CS的学生,强制修的数学课只有微积分、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和离散数学。复变函数、偏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信号与系统(姑且算是数学课)是选修的。以上仅仅是课程设置,某些更深但是在CS相当重要的数学课(如泛函分析之于图形学),大概是研究生阶段才能补的。再说深度。除掉“珠峰计划”的某班,大部分人的微积分都只是从头算到尾而已,证明被砍的七七八八,多元微积分尤甚。而论及线代,一门课从行列式讲起,也是从头算到尾。另外一门课要好些,从线性空间讲起,起码有了基本的经线脉络。不过线代和微积分之间的联系?对不起,老师不讲这个,您自己看去。更有甚者,微积分推荐的习题集就是某某硕士生入学考试题集。而离散则是课时严重不足(这似乎也是大多数专业课面临的问题),各种内容浅尝辄止,想修更深的课?等!计算理论?您得等大三。数论?图论?对不起,本系没有,麻烦自己跑去修数学系的。背后的理论(证明)被严重弱化,我真不觉得按照培养方案修能去搞科研。当然,对课程的要求不应如此苛责,基本的计算能力确实重要,学校这么处理也无可厚非。但是这些只是基础,在此之上更大的鸿沟需要学生自己去填补: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外去阅读影印版教材,自己在课外找需要的 Open Course,还要知道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不是仅仅方便做题,而是在更高的观点下刻画了更深刻的事实)。所以,我以为这些基础课程培养的就是基础,远远达不到所谓“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或许应该这样看待学校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和课堂讲述内容是你需要知道的最少的部分,培养方案是大学对学生的最低要求。985高校的优势也不在于课程设置,而在于资源和视野。如果你有想法,那么你可以很轻易的联系相关方向的教授(当然这点看具体方向),从事相关研究。而另一方面,985高校中学生群体的整体知识水平必然高于专科,总有些人会让你轻易的知道更多的东西。如果说985高校更适合搞科研的话,我觉得这才是理由。(2)也说工程学科教学先说数学课。上文提及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课程中几乎没有数值方法的内容,也罕见具体的例子。相比国外的工程向的数学教材,国外的教材更倾向与把工程应用和数值方法揉在教材里。比较搞笑的是,某 Linear Algebra 教材的国内改编版居然删掉了原书里几乎所有应用的例子,不知是何居心。而数值方法在之后的意义恐怕远大于手算,真遇到个积分问题扔给 wolframalpha 比手算方便多了。这似乎是个风格问题。譬如同是信号与系统,据说清华的是像一门数学课一样,从泛函讲起,实验课是与之分离的。而 UC Berkeley 则是从基础的数学概念和 LabView 讲起,更多的内容放到第二门课,而第二门课即使理论性增强,作业里也有好些需要 Matlab 解决的问题。作为工程向的数学课,缺乏数值方法和工程应用几乎是不可忍受的。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在教学的同时进行渗透,当然现在也确实有些老师在作业中介绍了数值方法, 不过讽刺的是,这个班也是“珠峰计划”的。再说工程。没修过的课不好评价,就说下今年修过的C程和C大程。前者我的老师大概是若干年前毕业的CS PhD,但是讲课的时候却不时的提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譬如用 gets(这里有缓冲区漏洞,事实上 fgets 是更好的选择,我以为这些陷阱应对初学者提及)。当然,上课推荐的是TC,还有教材里那个奇怪的创天C++。后者大概是因为 Turbo C被吐槽太多(参加98质疑贴),今年换成了修改过的 Watcom C。老师的说法其实也没错,希望学生用最基本的工具(而不是过多的调用现成的库)写个大程,了解一下什么是程序设计。不过当笔者真打算用 Watcom C 完成作业的时候,发现了各种莫名其妙的编译错误(合乎C标准的语句无法编译)。而负责此物的老师却说,我知道 Watcom C 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误,让你们用是为了锻炼你们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我听同学转述的时候不经哑然:如果修正这些错误,要么是用莫名其妙的方式绕过去,要么是自己去改 Wactom C。不论哪种,大概都和课程设置初衷无关?对比 Coursera 上的同类课程,Rice University 的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active Programming in Python。这里的课程设置动机和C大程类似,而 Rice 的教授们自己用 JavaScript 写了个简化版的 Python,课程内容就是编写若干个小游戏,代码量并不大。课程里面甚至用到了些简单的 OOP 概念。即使动机是好的,但是采取一个莫名其妙的环境实在是不可接受。前文中有学长提及 fm 老师建议大一非计算机专业教授 python,我觉得这才是正确的做法,C语言涉及了一些底层的细节,而我们需要关注的应该是如何解决问题。本末倒置实在不好,而且譬如交大事实上已经这么做了。相比科研工作者,我以为工程师其实更适合这样的基础课教学,工程应用更容易让人知道这东西在干什么,而不是一道接一道的做着关于莫名其妙的概念的习题。此外,工程方面的鸿沟在课程设置上大概有一些填补的倾向,比如小学期里的某些课程。不过真正要弥补这些差距,还是取决于学生自己。(3)985的优越性?说实话,我真不意味XX大学的牌子有什么用,就算是国内的 top2 。去看看现在算是功成名就的学者的简历,第一学历不见得是上述 XX大学,搞不好甚至不是大学。凭心而论,985高校的50%不见得比得过一般的一本大学的前5%(论绝对能力而非成绩)的学生。985高校不过是给了更好的资源,更好的平台,但是并不保证会出来更好的学生。对于优秀的学生,对重要概念的一无所知决不可以用“老师没讲过”、“这门课大三才开”或者“我们学校不开这课”搪塞过去。即使没时间读书,上课的时候随手看下相关 Wikipedia 词条总可以吧?门门高分但是却搞不清楚学科之间的联系的考霸,说好听了是优秀且平庸,说不好听是“优秀”且平庸。当然,分数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但是达到某个 level 之后也就全无说服力了,就像出国英语考试一样。优秀的学生不管从事何种方向,总会自己填补学校提供课程和自己需要内容之间的鸿沟,专业什么说穿了也不过是一组课程而已。我以为真正的竞争力应该是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不管是科研还是就业。985就业比不上专科?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结合自己需要的内容和学校的课程设置,把之前的鸿沟补上才是正途,牌子充其量也就是牌子而已。何况,现在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一高兴写长了,各位凑合着看吧。
我敢下断言:题主当初学计算机一定不是因为对这专业感兴趣,可能是考虑将来就业,也可能是爱玩游戏或看看IT新闻就觉得自己能干这行,甚至干脆是别的专业调剂过来的——否则的话,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只要稍微有那么点兴趣也该在高中甚至更早就了解MFC、API、UI之类的了(OS原理对中学生枯燥了点,暂且往后放)。你在大学中多半还是沿用高考前的学习方法,闷头苦读,做了许多题、按课本的例子写了不少程序,然而对这专业究竟要干什么、整个知识体系究竟是怎样的依然是一头雾水。大学不是这么读的。尤其是对现在国内许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来说。如果学生分为ABCD四档,“课上不教就不学”是B和C的分界线(D是连课本知识都不学、整天打游戏的,不提了)千万别觉得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现在是跑马拉松,你,一个只学课本知识的985大二生,比起同年的、有兴趣又爱钻研的大专生起码已经落后一公里了。当然,教育体制有问题,一堆理论压过来很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再碰上照本宣科的老师,教了四年结果一毕业基本忘光,找工作时还要靠自己课余学的编程来救急……但这不是推卸责任的借口,不然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能靠自己就学懂学透?如果缺乏兴趣的推动,那就拿压力作动力吧。还有,不要想着一蹴而就,希望别人给你指个方向就能走上正轨。那些“指点”都是对学了许多还迷茫的人才有用的,你的问题是学得太少……
其实重点就在最后一句话难道辛辛苦苦上的985就业时还比不上人家专科吗?傻孩子,是不是高中老师告诉你,考上大学一切就好了?努力永远不能停止。不止考上大学,即使你刚毕业进入了最好的互联网公司,如果不继续努力,仍然会被中小公司的人超越。其实道理很简单,你应该懂,但是你太相信你的大学了。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最后你只能是大学的平均数,甚至比平均数还差。没有人因环境而伟大,只有因自己而变强。这种事情年年有,大部分人都这样,甚至很多人到了毕业那一刹那才明白,原来不是进了大学人生就成功了。大二明白还不算晚。努力吧,龟兔赛跑,还没到重点,只要你拿出当年高考的努力,还是不难追上的。
专科大一,上学期挂了三门,本来想说什么的,仔细想想还是贴一张书架的照片,这些当然不是教材是自己买的,除了高数,目前没有一本我们专业有相关课程。当然这里面好多都没看,如果我这些书都看完了我也不会在专科。以前拍的照片,现在多了本《编码》嗯,特别推荐这本。
能去985只是表示你有读好书的天赋 和有没有学好计算机的天赋并无关系
有一些想说的在我大一大二的时候,经过同学推荐开始学linux,当时用的发行版是fedora,我连如何安装系统都不会,只能让同学手把手用帮忙。一开始接触linux的人肯定很不习惯它的操作,看着同学打开命令行窗口一个命令一个命令敲,觉得很是厉害。在接触几天之后,我也只是能用yum install一些包,用vim写个c程序然后调用gcc编译而已。遇到问题的时候会上一下百度fedora吧,却发现里面大多数人对于如何安装不同的发行版,如何刻录live CD到U盘中,如何编译内核,安装不同桌面系统很是在行,并且还看到有人自己写了一些桌面小工具。当时大为震惊,我主观地推测贴吧中大多数人肯定是不怎么入流的大学甚至是高中生,但是他们对于linux系统的折腾和熟悉程度肯定是远远大于我的。甚至可能在编写软件的能力上比我高不少,当时我还只是一个高中学过点Pascal、大一学了些C的计算机尚未入门者,对于如何编写可用软件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操作系统会给程序员提供API(应用编程接口)”,至于具体如何调用API制作软件界面,基本一无所知。我可能一直不是一个计算机和编程狂热爱好者,初二才买了第一台电脑,只会在上面玩GBA,偶尔心血来潮搞了会RPG maker,曾经想跟着它的帮助学习编程,可惜只学到了循环(不久之前才知道当时支持的脚本语言是Ruby),和小伙伴们一起捣鼓过百度空间的CSS(仅限于修改一些参数),对于网上那些教别人修改系统注册列表的教程很是膜拜。在高中的时候有幸参加了OI,但OI说穿了是一个主要考验智商和算法能力的活动,并没法教你们学会进程,文件系统,系统调用等概念。所以直到上了大学,对计算机的整体构成也没有多了解,会写应用吗不会,会写网站吗不会,不懂操作系统也不懂编译原理。从大二到大三的这段时间,因为对计算机世界的饥渴,很广泛地涉猎了计算机科学的很多方面,不能说全是自学,本科的一些课程比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对于对计算机领域建立起一个完备的图景是大有帮助的。但是如果你仅仅是上课听了老师念ppt,考前复习一下后考个不错的分数的话,那还是很危险的。在985学校的计算机专业里,有不少的人其实对计算机是没有任何热情的。因为智商或者应试技巧等优势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都还是不错的,会对不学习、成绩不好的人有一种”论学习成绩和各项能力他们是不如我的“的优越感。原因在于你说的很对的这句话:”有的我从来没听过,因为课上不教“ 大学计算机老师基本只会教你基础概念和领域框架,说他们只培养科研能力不培养工程能力其实一点都没错。计算机领域具有相对较底的行业门槛,只要不傻的人,经过培训就能马上用代码堆出相模像样的软件来。再加上上面所说的大学计算机教育中对工程能力的不重视,题主才会有 “为什么现实是很多普通一本甚至二本三本的都比自己懂得多” 的疑问,这真的很正常。至于题主说的”当他们聊着MFC,API,OS(大三才开,至今不知OS是个什么概念),UI的时候,有的我从来没听过,因为课上不教。“大可不必心慌,但也应该引起你足够的重视。一个计算机专业的人,即使面对你没听说过的专业术语,也必须经过简单的解释就知道它在计算机领域中是什么东西、在计算机分层结构中处于什么位置。比如MFC我也没用过,但我知道它是一套Windows下的应用程序接口(API),较为古老,处于编程语言和OS系统调用中间的抽象层。OS(操作系统)题主也不应该不懂,即时你没有钻研过某个操作系统的内核也不能说自己不知道操作系统是个什么概念,更不能因为还没上过课就理直气壮地说自己不知道。至于要不要和专科生比,从概率上,专科生成才的可能性肯定是比985少的。但不可否认总有大量的反例来打脸。而题主会有和别人比较担忧的深层原因恐怕是因为题主自己并不知道热爱一个领域是什么感觉,从小到大遵从着一条常人来看无限光明的大道,对自己掌握技能的优势所在和与他们不同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我认为,一个人能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缺点在哪之后,是不会对别人突然说出自己不懂的东西有所担忧,也不会想着如何用自己的光环把他人压下去的。
兴趣问题,楼主写的三个词我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都懂,楼主不懂只能说你并不是主动的在学习,你只是上课听到啥就学啥,可是计算机这玩意儿自己多鼓捣鼓捣,多上上程序员社区,自然就懂了,那还需要上课学
很简单,你不能代表所有的985,连你自己学校都代表不了;而你的那些
很多二本三本甚至一本的也不能代表他们所在的群体。不考虑 说的那种情况,985计算机专业的那些整天看书、网页开发、堆代码的不会比你说的那些人差。另一方面,如果别人真的对那些感兴趣,自己知道去摸索,而你只是老实的听课,课后不自己动手coding,那辛辛苦苦上的985就业时真的可能比不上人家专科。
你不觉得不是二本三本太强的原因(这个原因本身就有些反智,真的厉害的人会一学编程就连高中那种程度的课程都赶不上了吗?),而是你自己……的原因吗?你白混了两年,比别人更高的起点却混得比他们都不如。就你罗列这些东西,我觉得你CS水平应该比我初中那会儿还差些……另外别听那PM胡说,学CS不懂数学、不懂英语,混个屁,只能去当PM了。学CS,我觉得数学、英语、物理(这点不一定,如果想在硬件方面也有所涉猎的话)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至于高中的化学、语文、生物,其实是通识教育型的课了。当然,这些基础课学得好不代表你就在计算机这条路上一定走得比二本三本更远。就概率统计而言,985里计算机专业出来的人的【平均水平】肯定是要远高于普通二本三本的,这点毫无疑问,大家可以到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研发部门(别去PM答主的部门)参观一下,题主自己不过是样本统计中的“去掉一定比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中的一个。我觉得你应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而不是用自己来代表你的母校——一个985。看到题主提问的另一个问题,又坚定了我自己对题主的看法。那么——另外你问完这个问题得到众多答主肯定的回复之后,你真的有每天花10小时在CS上来追赶吗?
爱好者能聊起来的,大多都是门槛很低的时候。你见过他们聊点算法、数据结构什么的么。弄弄新玩意,搭搭界面,很快弄出一个小玩意,短期很有成就感,不过很多都是浅尝即止,就转换到其他技术上了,走不远,想提高最后还是要走回头路(走回头路的路过)。面试过很多人,包括计算机专业的,连进程线程、哈希表都不清楚。很多人认为这些东西用不到,会调用就行了。但是等到架构设计、性能调优、系统调试的时候就完全不够用了。不要以为大学学的不重要,工作用好了你会走得更远。行业变化再快,大多都是基础之上的应用。基础更新换代的周期是很长的,甚至停滞的,如果换了基本也是革命性质的变化。而那些纷繁的应用技术,设计之初就是为了流行,尽量降低学习门槛,让更多的人用。所以不要介意一开始学的比人慢,很多东西学习很快,关键还是要基本功扎实,养成编程良好习惯。大学期间不要追求繁纷的应用技术,扎实的掌握好一门要比知道很多,更容易获得面试的青睐。
嗯,自己不努力,然后怪别人太努力。我不会告诉你我从大一开始几乎要敲代码到凌晨一点,甚至躺上床了还在想BUG。压力不是被人造的,来吧我们来比谁更努力好么?难道不是985就不可以通过努力而有所收获吗?PPS:我也是985,我倒反而羡慕那些二本生,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考试上,天天通宵打码逃课没人说。who造?PPPS:阿里数据挖掘大赛初赛第二名是杭电, 我们这个985整个团队最高只挤到了50名,who造?那是别人努力,是人家应得的,不要红眼。只是别人用对的方法在做正确的事,这也妨碍到985学生们的幸福生活吗?
聊那些就懂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鼠标会自己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