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文联在哪里?不是江都的那个,在沈阳的市中心在哪里哪个位置,...

扬州市文联在哪里?不是江都的那个,在市中心哪个位置,从扬大师院到那里怎么去,大概多长时间?_百度知道
扬州市文联在哪里?不是江都的那个,在市中心哪个位置,从扬大师院到那里怎么去,大概多长时间?
提问者采纳
扬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地址:扬州市文昌中路460号 打个的去就起步价。
提问者评价
O(∩_∩)O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文联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文昌路市政协一个院内给你电话自己问一下
在世纪联华十字路口对面,国庆路那个路口的那个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扬州市江都区文化新闻出版局!
Shanghaizuojia
…………上海作家笔下的江都
&&& 作者简介:
&&& 程小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作家》副主编。著有小说《温情细节》、《城市英雄》、《男欢女爱》、《青春留言》;长篇报告文学《带球突破》、《穿越经典》、《先生带我回家》;散文集《声色上海》等。作品曾入选中国《新华文摘》、《小说选刊》等重要期刊。
&&&& &2011年,暮春,在江都度过的几天,印象是阳光灿烂的。离别的一刻,天色灰暗下来;留恋着,在车上回望一眼龙川广场。将许多龙腾的画面,在心里再默记一遍――那个“六一”,是节日嬉戏的儿童,他们在喷水池里戏水;小贩兜售着一种飚水的玩具,他们散淡自如的目光,和着孩童的嬉戏,打量着我们这些外乡人;他们在比较,同时展示自己对世间的认知;他们浓重的家乡语音,听上去像文言,夹杂着古代乡野的气息和情调。我很喜欢这样的语境。
&&& & 这是有2 1 5 0年历史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散布在江都的龙川广场、引江水利枢纽、邵伯湖、开元寺、真如寺、龙川老街上的历史名人故居……像一些坐标,见证了江都历史文明的渊源;历史长河里的江都,摄长江、运河之灵气,培育了灿烂的“龙川文化”。历代文化名人如宋代苏轼、秦少游,元代赵子昂等,留下无数吟唱之作;到了明清两代,学者费密、顾图河、董恂等,著作甚丰;江都民间文艺活动更是源远流长,许多民歌曲调优美,久唱不衰,莲湘花鼓等民间舞蹈独具特色。
&&& & 江都是著名评话艺人王少堂、金石微、雕艺师于啸轩、吴南愚的故乡,是扬剧的主要发源地;而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 0 5),远嫁乌孙国和亲的江都公主,留下了一段美丽传奇。江都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 境内有商周遗址丘墩、纣墩,西汉、新莽时代的古墓群,隋唐时代的皇墓墩。出土文物中,有新石器晚期的骨耜、骨镖,战国时期的铜矛、铜戈,南北朝青铜器,唐代小石刻塔等,特别是6000――8000年前的麋鹿角化石,乃国内保存最完整的角枝之一,弥足珍贵。
&&&& &钟灵毓秀的龙川大地, 还涌现出一大批英才俊杰。唐代有李善、李邕,明清时代有陆弼、宗元鼎、汪中等;现代有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助手、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中科院院士、力学专家徐芝纶;著名画家肖峰、刘力上;革命烈士有刘重民、江上青、许晓轩等。
&&&&& 在江都这样的历史文化的天空下,身处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交汇之中的文化担道者,江都在文化建设上该有什么作为,如何作为?
&&&&& 我就这样的问题请教中共江都市委倪士俊书记,他和善爽朗的声音,传递着清晰的文化建设路径: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导向,文化是灵魂。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全面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和生产,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和艺术精品,不断提升江都文化软实力。
&&&&& 我也曾经就这样的问题,询问过中共江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江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蒋伟先生。初次见到蒋伟局长,感觉这样的问题一直盘旋在他的脑际。他的思考就在简洁的话语里: “ 围绕当前‘ 转型升级,跨越争先’的目标,文化部门要做先进文化的引领者,精品文化的传播者,惠民文化的组织者。”
&&&&& 在龙川广场,新通扬河畔,临着湍急的引江水,驻足、回顾与前瞻,时光飞流直下,时间和空间,在江都的一种语境里,在引江的臂弯里,透出古朴清淡的语序,彼此在交融。
&&&&& 交融着的历史,就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繁衍生长。孩童踏着滑板,在我面前越过,像一个剪影,穿越时空。文字的记录是一个过程――出发,停驻,在一个点上,被触发,再出发……一直在路上,享受着温润饱满的初夏时节,和人流,水乡的雾气,布伞细密的孔洞疏落着针线一般的光。我忽然记忆起阿巴斯的一部电影的结尾:一本书,孩子翻开书页,发现里面夹着一枝小小的花朵,已经干枯,却是半透明的,浸渍着芬芳。
一片芬芳――扬剧的“声声慢”
&&&&& 传统戏曲的故事和音乐, 似乎对资深戏曲迷来说已经烂熟于心。戏曲与故事,总是生存于民间;像一只母鸡与一颗蛋――这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假设,也的确一直漂浮在我的心头。所以我平常很少去注意传统戏曲,但有趣的是,在江都,它总是闪现在生活里,让我被感受――也许经典就是这样。这时候,我发现,原来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也正是故人和经典的世界,只是被强大的现代物质生活所稀释而已。一旦在一个特定文化的氛围里,艺术用浓缩的唱腔, 用浓郁的激情, 让我们享受欢乐, 替我们担当痛苦。扬剧就是这样清晰地凸显在江都的文化生活里。这是一个舞台。艺术是真正的生活大师,正是因为艺术的体验和吸收于庸常人生,所以,扬剧才这样清晰与悠长。
&&&&& 江都市文联主席、文化广电新闻局副局长市罗建华先生是一个见证。那个夜晚,酒酣耳热之际,罗建华先生引吭一曲《板桥道情》,那一刻,我们忽然寂静下来,没有风雨没有星光没有嚣张,我们一起沉思默想。于是,我领略了扬剧悠扬和深情的曲调,在以后的许多个日子里都盘旋在我的耳际。没有纲领,没有叙事,只有程式和音符,以及记忆和想象, 比如, 我在想,许多个夜晚,江都的老人孩子,男人女人,几千年来,他们彼此在历史的天空下的喃喃倾诉,好像来自另外的时间和空间。
&&&&& 扬剧的源头在江都,起源于江都一带的香火戏和花鼓戏。这在清人撰写的《扬州画舫录》中有详细生动的记载。
&&&&& 罗建华先生是一位扬剧专业工作者, 曾经在扬剧舞台上塑造了“ 孔繁森”的艺术形象。他的对往昔的追溯,让我看到上世纪70年代一个15岁中学生迷恋扬剧的青春生活。老家真武就是一个扬剧的天地。这个艺术氛围催生了他的艺术人生。1984年,罗建华担任江都市扬剧团团长, 他曾率团三进上海,亲历了扬剧的一次辉煌;说起上海,作为扬剧人的罗建华满含深情,“江都是扬剧的发源地,而上海是扬剧的发祥地。”罗建华说。
&&&&& 2007年,江都成功申报为“扬剧之乡”。这是一个历史的时刻,罗建华是个亲历者。2007年底,江都市大会堂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当省文联领导和中共江都市市委常委、市常务副市长张永庭轻轻地揭开了红绸布――“江苏省扬剧之乡”的铜牌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
&&&&& 对扬剧情有独钟的江都人,这一历史时刻期盼已久,铭心刻骨,扬剧的历史在这里划上一个重重的感叹号。
&&&&& 扬剧是江都民间文化的根脉,虽经历史变迁,如今扬剧戏迷仍然遍布江都城乡各地。江都市坊间,几乎所有的文艺演出都少不了扬剧粉墨登场;红白喜事都要请扬剧团演唱;每当旭日东升或晚霞满天,城区各个角落不时飘出“大陆板”、“梳妆台”“大开口”的唱腔。扬剧是江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 扬剧塑造了江都人的性格。用罗建华先生的话说,江都人“血管里流淌着扬剧的血。”
&&&&& “血管里流淌着扬剧的血”的人还有,佘志群先生――江都市扬剧爱好者协会副主席。这位64岁的老人一生伴随着扬剧,从童年演唱开始,中年因病无法展示嗓子,就拉二胡;佘先生的生活不能没有扬剧的舞台。他告诉我,在江都,扬剧的群众性基础扎实,扬剧的演
出点星罗棋布,他就是愿意为扬剧做一点事情,哪怕是一点点也好,在扬剧的氛围里,他可以感受到快乐和安宁;从排演剧目,到拉二胡伴奏,到拉布幕,准备服装道具,配置音响……只要是与扬剧有关的,佘先生就义不容辞。佘先生说起,江都扬剧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金三元广场、扬剧周末广场……这里是江都人的精神世界。
&&&&& 于勇奋先生是江都市扬剧团的党支部书记,也是江都市文联扬剧爱好者协会主席,他告诉我,在江都,扬剧戏迷“烟可以不抽,‘梳妆台’非唱不可;酒可以不喝,‘大陆板’非听不行。
&&&&& 在与一些扬剧工作者和爱好者的交谈中,我总是在思考这们的问题:在江都,作为传统戏曲的扬剧,它与当代生活,与新时代或者当下时尚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
&&&&& 他们的表演让我强烈感受到了扬剧的艺术特点,它情感饱满,唱腔高亢,刚直里透出委婉,坚强里显现柔韧,扬剧的音乐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无论是扬剧场艺术还是走村入户,时代在发展,只要江都的土地在,扬剧在江都就会花香四溢。根深叶茂。
&&&&& 我想起蒋伟局长对我介绍过的关于筹建“扬剧艺术中心”的事儿。这是一个文化工程,是一个扬剧的展示基地、传承基地、演示基地。我特别感受到的是,江都市的文化担道者们的历史感。他们关注扬剧,热爱扬剧,并且在为扬剧的“活体传承”做着实在的工作。
&&&&& 2007年,江都市专门在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开办了“扬剧班”。一个振兴扬剧的举措就这样实施。二十名青春少男少女进入艺术学府,系统接受扬剧艺术的培养。
&&&&& 这是扬剧事业的一次继往开来。
&&&&& 我看到了刘颖和戴思洁。两个科班――“扬剧班”――出身的新一代扬剧演员。她们是青春与艺术的画面。戴思洁说:“小时候,就在祖母、外祖母的怀抱里感受扬剧的艺术氛围。扬剧的故事和旋律,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艺术的种子。但是,真正让我爱上扬剧,钻研扬剧的,是‘扬剧班’。扬剧塑造了我的人生。”
&&&&& 青衣戴思洁为我演唱了《秦香莲》片段。我没有听懂唱词,但我读懂了戴思洁的表情,深情演绎的是一个女人的情感。这样的声音,可以使历代的江都人,为之心潮激荡;这让人心存某种幻想――一个遥远的归宿,就是一个扬剧艺术的世界,就像深邃浩淼蔚蓝色的湖水里,有一个永久美丽、纯净、安宁的神话。
&&&&& 刘颖已经是“角儿”了,她主演的《江都公主》,我是回上海后看的光盘。那个公主的传说让刘颖在扬剧界接攒了人气。资深戏迷佘先生私下里告诉我,江都许多戏迷就是为了看刘颖,才看《江都公主》的。
&&&&& 花旦刘颖为我演唱了一段她在“扬剧班”最初学唱的唱段,“这是我刚进艺校的时候,老师教唱的一个唱段。”她说。刘颖为我展示了她的明星风采,也是与我一起纪念这个对她、或者对扬剧来说,都有着很特殊意义的“ 扬剧班”。
&&&&& 我便收藏着这样的具有历史感的旋律,余音绕梁;伴随着罗建华、刘颖、戴思洁们,伴随着扬剧的未来……我不断读出一些标题,很奇怪的是,这些标题,连着就像是个长篇故事,在某个关于江都文化的记忆页面上展开。那是有点奇妙的,有点令人心颤,充满张力;穿透浮华的外表,溶注着一个城市的历史。
&&&&& 终于变得很安祥,归于憧憬;是柔美委婉的和声;摄人心魂的同时,附以宁静和温馨的安抚,传言着生命的勃发和沉静。
&&&&& 历代传下来的戏剧和话本, 给了我们许多感情公式。把我们实际生活里许多复杂的情绪和感受,都排在了公式里,许多细节不得不删去,然而,结果还是令人感叹――情感留下来了,细节更加真实。扬剧的乐曲里,添上了经年不改的分量;个人与环境越来越感到和谐,这是最愉悦的。
&&&&& 扬剧就这样创造了一种既有现代文明又有古老文化的幽雅的情感立面;与人类的繁衍有关,与生命和基因有关。
&&&&& 扬剧与江都,不论有什么心事,总是可以在一个空间里,恰到好处地倾诉出来。在扬剧的曲调里,身边没有心腹之患,她是倾诉出来给我听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好在还有音乐。
又一片芬芳――金银细工、漆画艺术的“忆秦娥”
&&&&& 江都市。仙女镇。一个美妙神奇的地名。
&&&&& 采访方学斌,是在他坐落于江都市仙女镇上简陋的工场里。作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方学斌为我展示了新一代传承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往与未来。
&&&&& 生于1956年的方学斌,现在已经是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方学斌自幼受父亲方伯雅的篆刻艺术熏陶,初从名师沈培坤、杜方, 由此,在金属工艺设计制作技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金属工艺的设计制作流程及关键技艺,也有了全面的掌握,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 方学斌伴随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走过少年,走过青春;走过春天,走过冬天……方学斌参加设计制作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金银摆件优秀作品,其中有《浑天仪》、《司南仪》、《飞马》、《金钱豹》等。
&&&&& 1979年,方学斌独立设计大摆件《龙凤呈祥》,1982年至1986年,设计制作的金银大摆件《鹿拉凤车》、《汴河客舟》、《郑河宝船》等,连续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二等奖。1989年,他的作品被评为部优质产品奖。
&&&&& 为适应市场及现代环境的需要,方学斌独创了锻铜工艺,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公共场合,受到好评,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也具备很高的实用装饰价值的艺术作品,使金属工艺广泛运用于社会公共环境和家居生活、器具装饰等领域,为金属工艺的生存发展开拓了更大的空间。
&&&&& 与此同时, 方学斌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展示活动,2000年参加了第六届中国艺术节;2003年他的作品赴法国参加“中法文化交流;锦绣江苏――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2003年,方学斌在扬州成功举办“方学斌金属工艺展”;2005年,应新加坡唐城坊手工艺品艺术中心之邀,方学斌赴新参展,受业内人士赞誉;2005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江都金银摆件制作技艺”,被专家评价为“技艺精绝”,为弘扬、推动、继承本地区特色文化、传统工艺的发展起关键作用,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07年,方学斌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 在简陋的工场里, “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方学斌为我解读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享誉国内外的“江都金银摆件”被作为专用名词,相继载入了《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扬州工艺美术》等专业辞籍。1994年12月,“江都金银摆件”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受保护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名录。近年,又入编电子图书《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 江都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主席赵兴华,与工艺美术大师方学斌一起,见证了江都的当代金银细工的发展,以及遭遇的困境。上世纪70年代,国家轻工业部恢复发展出口创汇生产,江都成立了金属工艺厂,一批技艺精湛的工艺师会聚在一起,创作出了一批批优秀的金银首饰和金银器作品,品种有人物、动物、车船、仿古文物和杂件等。这些工艺师全面继承了我国古代金银细工传统技艺。从此,江都金银工艺开始了新的飞跃。
&&&&& 赵兴华先生的讲述,透出对江都金银细工辉煌时代的无限怀想――当时,江都的金属工艺厂还从上海聘请来30多位老艺人,其中有裘天宝银楼大师沈培坤,是著名的“人物、菩萨”师傅;有上海金属工艺二厂的名师费灿生, 是名冠全国的雕錾大师。他们与本地的高手名家杜方等合作,创作了一系列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嫦娥奔月》、《金龙烟斗》、《候风地动仪》、《浑天仪》、《九龙酒具》等。
&&&&& 这些杰作采用传统的弹、錾、雕、镂、镶嵌、珐琅、砑光等细工技艺制作。1978 年后,这些作品先后在北京、香港等地,以及日本等国进行了展览,引起中外瞩目。
&&&&& 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含有崭新理念的境外饰品大量涌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使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现代科技对传统工艺的冲击,使传统工艺一时难以适应;加之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外面与内因的诸多条件,使得江都传统金银饰品工艺行业萎缩、人才流失、后继乏人、濒临困境。
&&&&& 拥有数百名员工的江都金属工艺厂解体后,仅存“方学斌金艺工作室”的十几个人,在资金匮乏、条件简陋的环境里,一批年轻的金银细工技师,拓展思路,不断进取,又将金属工艺的古老技艺运用到了多种公共环境和家具装饰以及乐器、文具等领域,为传承发展传统特色技艺进行着不懈努力。
&&&&& 方学斌大师工作室简陋得有点像铁匠铺的感觉,手工锻铜与锻银的作坊,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的气息。
&&&&&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在简陋的工作室里,方大师告诉我,每当走过金属工艺厂原址,看到如今车水马龙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商铺,心中总有许多感慨。自己独自支撑着“方学斌金艺工作室”这块乐土,孤独地守望着那濒危的传统工艺。好在政府没有停止和放弃对这份文化瑰宝的抢救。扬州市推出了保护计划,江都市出台了保护措施:保护特殊人才、鼓励师徒传承、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方学斌忘不了,多年前,传统金银饰品工艺被列入江都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成果时,自己的欣喜若狂;忘不了在入选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的欣慰;忘不了,那年被确定为申报国家级“ 非遗” 项目后的兴奋;更忘不了,“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最终名归实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时候,方学斌已经心绪坦然。
这是一次瓜熟蒂落的过程。
“方学斌金艺工作室”沉静下来,又热闹起来;冷热世间,像煞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欣慰的是,扬州职业大学的学生来实习了,前来参观的人来了,邀请参加会展的人来了。小小的“方学斌金艺工作室”,已经成为对外展示江都文化的一个“窗口”。
方学斌拿到了江都市政府颁发的“师带徒经费”,他已经用不着再为自己的“曲高和寡”而奔波。如今,在政府支持下筹建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的工作正在进行,将传统金银饰品工艺和其它同属于江都的文化瑰宝向更多的人展示,让更多的人认识龙川――江都文化。
同样有着灿烂历史文明的,还有江都漆画。
江都漆画艺术起源于两汉、中兴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江都所在的扬州地区在大量的
出土漆器文物中,要数彩绘漆器最为耀眼。
我国古代彩绘漆画,线条秀美飘逸,色彩润泽鲜艳,动物造型倏然欲动,故事情节寓意深远,不仅是我国漆艺历史的辉煌篇章,也是我国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据《江都县志•物产考》中记载:“漆箧漆后描金或浅刻,多用木坯施以瓦灰细工……漆制屏联摹刻名人书画,嵌以螺钿,漆工亦精良。”这种将“名人书画”制成“屏联”的艺术,实际上就是古老的江都漆画艺术。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 世籍江都的漆艺名家卢葵生,以制漆玩和漆砂砚著称。其传世漆画古朴深沉,格调高雅,拙中寓秀,名震遐尔。《续纂扬州府志》中记述:“卢栋……善制漆器,漆砂砚尤见重于时。”由此可见卢葵生已将高超的书画艺术和精湛的漆画技巧完
1910年,江都仙女庙古镇上“章台”旅馆庆贺开业,定制了四幅漆画挂屏, 一直珍藏至今。虽然画面古朴陈旧,但却是原生态的江都漆画艺术,画面描漆嵌玉,花鸟虫草,富贵吉祥。
江都漆画艺术全面继承了古代彩绘漆画的各种传统技艺,形成了完美精湛的技艺体系和独特高雅的艺术特征。那就是:“ 存史教化”――江都漆画是古代文明的物证,她带有各个朝代的烙印,具有存史教化的作用;“润、雅、彩、美”――漆画精美润泽,内容古朴高雅,技法丰富多彩,意境优美动人,具有东方艺术深沉内敛的神秘美感;综合表现力――江都漆画是古老漆艺和多种绘画技巧完美结合的产物,因此具有多种艺术的综合表现能力;广泛应用――江都漆画是工艺和绘画的结合,是艺术和科技的凝聚,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能力。
江都漆画把古代彩绘漆画从单纯装饰美化漆器转化为以欣赏审美为主要作用的美术精品。实现了从重物质价值到重精神价值的嬗变。
而关于江都漆画具有的价值, 赵兴华先生如数家珍――社会价值:漆画既是工艺品又是美术品,既是实用器具又是社交用品,因此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实用价值:漆画横跨多种艺术门类,是融古老漆艺和多种绘画艺术的产物,因此具有丰富的实用价值;学术研究价值:漆画自古代传承到现在,承载着历代社会的文明信息;欣赏审美价值:漆画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艺术效果优美动人。
江都漆画是我国民间美术宝库中一朵五彩缤纷的奇葩,在现实生活中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江都是江苏扬州地区重要的漆画基地。
江都文化人知道,保护发展江都漆画艺术对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古老灿烂的漆文化和东方独特的绘画艺术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但在市场化过程中,他们同样遇到了人才流失,后继乏人,工艺濒危的困境。
在走访中,我了解到目前江都在漆画艺术范围里,仅存吴迎发大师的“江都漆画艺术研究所”等数十人还在苦苦支撑,分析濒危的原因,由于现代科技发展对古老传统工艺造成冲击,运用现代数码影像技术的彩绘艺术品,以低廉价格冲击了价真货实的传统工艺品;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使得传统工艺市场萎缩,后继乏人;社会经济体制大
变革大转制,使得原来的营销体制和外贸体制完全改变,市场在重新洗牌,江都漆画必然遭遇工艺濒危的困境。
但江都文化人以一种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和勇气,应对挑战,漆画的保护计划和工作步骤有条不紊。一个由江都市政府分管领导为负责人、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 江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江都漆画》保护领导小组成立,并着手建立了“ 江都漆画艺术研究中心“,设立资料信息库和专业人才档案库;开展理论研究和精品创作活动。组织开展江都漆画专业人才评审技术职称工作;鼓励工艺大师积极开展师带徒活动。筹建“江都市工艺美术展览馆”,组建江都漆画创作基地,把保护、继承漆画艺术的工作落到实处。
江都漆画是祖先留给江都人的艺术瑰宝,江都社会各界都对江都漆画寄予厚望,有词为证:
瑶草琪花显丽姿 神工鬼斧出珍奇
东南名苑藏瑰宝 通向天涯乐缪斯
再一片芬芳――大文化建设的“满江红”
当“扬剧香火”旺起来的时候;当“金银细工”、“扬州水笔制作技艺”、“ 江都漆画” 、“ 邵伯秧号子” 、“邵伯锣鼓小牌子”入选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的时候,这是江都文化的春天,也是江都文化人的春天。
面对文化内涵丰富的龙川广场,每天,太阳照样升起,方学斌回忆起其中的一脉阳光:“那年,我作为评委,参加了江都市民间艺人的职称评定。是啊!这一举措全国几乎没有一个县市做过,江都这个百万人口的县城评出了17名工艺美术师,7名助理工艺美术师,1名工艺美术员。”
这是一个工艺美术传承人的肺腑之言。
这个新闻带有轰动效应,也会带来连锁反应。江苏省文联领导带着各市县的同行前来取经,各路媒体带着满腹的不解前来探访。江都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措,在意料之中;江都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却在意料之外。
这是一条新生的路。
江都数千年的文化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民间工艺品种、模式、形态和格局。江都市有80万左右农业人口,工艺美术人才分布在村镇间。
2005年,江苏省地方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普查中,经初步统计,村镇从业人员不下6000人,其项目分类有金属工艺、漆器工艺、乐器工艺、雕刻工艺、制笔工艺等10大类之多。这些民间工艺是江都特有的文化艺术宝藏,这些工艺人才是江都宝贵的人才资源。市文联主席罗建华认为,面对目前工艺美术产业无人管理、自生自灭的状态,基层县市文联应当打破过去的传统范畴,把这一行当的事情管起来,拓展工作职能,领跑江都工艺美术产业。
&&& 这是又一次跨越的起始。
许多事业的开拓与发展都起始于一个眼下的一个小小关注。然而,正是这样的一次关注,也许便造就了江都市文联为工艺美术人员评职称――这个被称为一个惊世但充满人文关怀的跨越。
2006年初,江都市文联与江都市人事局就开展工艺美术人才技术职称评审的可行性进行了沟通。2006年9月,《江都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资格初定、评审、认定暂行办法》正式出台。《暂行办法》对包括漆器工艺、金属工艺、雕刻工艺和乐器工艺在内的9大类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的范围、条件、方式和程序等均作出明确规定,并将专业技术资格划分为员级、助理级、中级3个级别。
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江都市文联针对本地人才资源状况和特点,在领跑江都工艺美术产业的同时,联合人事部门推出新的人才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科学规范地为农村工艺美术人才评定技术职称,大大提高了农村工艺美术家的身价、地位,使他们的产品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更高的含金量,促进了地方特色文化和农村特色经济的同步发展。
中共江都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曾庆玲说::“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送钱送技术,借助外力发展,如何把本土的民间文艺转化为文化产业,给能工巧匠评定一个恰当的身份,就为新农村留住了宝贵的人才,培育了致富带头人。”江都市作为扬州的县级市,率先推出了为民间工艺美术人才评定技术职称的举措,成为扬州工艺美术产业的当然领跑者。因为民间艺人的艺术形式都是活态的,他们的艺术才更有生命力和活力,开展为民间艺人评职称工作,能够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艺人、能工巧匠同事业单位或国营企业的技术人员一样有了职称头衔,当上了工艺师。“有了身份,定位就是不一样了,我们底气足了,社会地位也跟着提高了,做出的东西也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江都市的知名木雕师童兆鹤如是说。
42 岁的童兆鹤是江都当地一位朴实的农民,继承了祖传的木雕手艺,一干就是30年,他的古楠木雕《硕果》、漆砂砚《兰亭雅集》等作品都曾在全国获奖。浦头镇的农民雕刻家万学华,身患残疾,但有一手精湛的雕刻技艺,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在45
岁时能参加职称评定。江都市文联为农村工艺美术人才评定技术职称的举措一经推出,便得到工艺美术从业群体的拥护。目前,江都市已进行了两次农村实用人才职称的评定,53位民间艺人获得了中、初级技术职称,其中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仅20岁。
江都市政府副市长姜际芳女士曾经向我提到过这样一个思路,谓之“延伸文化网络”。按照他的诠释,那就是一个步骤,充满着跨栏的节奏――“一年抓示范,两年抓推进,三年抓覆盖”;其中有个推动“农家书屋建设”的项目,引起我的关注。蒋伟先生说,这就是考虑到江都的实际文化状况而设想的,从积极解决村组经济基础薄弱带来的场地、书源等困难,从读书入手,一方面发动相关单位和个人向农家书屋捐书,另一方面积极与省新闻出版
企业寻求合作,率先在江都市实现文化全覆盖。
而投入84万元,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是个大手笔了。延伸信息网络到各镇,打造13个基层文化服务点,把每一项文化工作实施在基层点上。
这就像文化建设的一根根桩,夯实在一个个点上。
说到江都市的大文化建设, 蒋伟先生特别提到构建文化地标。那是个大桩,是在建的高楼,一个制高点,是要夯实在江都的文化历史上的。如为确立江都‘扬剧之乡’的地位,投入1800万元扬剧艺术中心,投入50万元升级改造江都历史文化陈列馆,2010年国庆节前已经正式对外开放。”还有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影剧总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数字和3D等多种放映技术,与上海世纪环球电影院线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的世纪影城,也已正式营业,实现了江都市影剧事业发展的重
现在,人们再也不会惊奇于,邵伯锣鼓小牌子传人王荣棠,走进了江都电视台“龙川会客厅”栏目,专题介绍邵伯“牌子曲”如何从道教音乐,注入民间元素,融入西洋乐曲精华,形成地方特色文化……
而我在江都采访的最后一个夜晚,江都市文联秘书长王晓梅与我一起憧憬着成立“江都市朗诵爱好者协会”的梦想,王晓梅本来就是一个朗诵爱好者,端庄的脸庞充满着生动的艺术感染力,还有她的声音;她即兴朗诵了诗。这是充满诗意的一刻,也许还是历史的一刻。因为王晓梅让我知到,在江都,不仅仅有扬剧等传统艺术,也存在着诗歌、存在着莎士比亚、存在着歌德……许多年以后,也许在江都市的某个艺术中心,昨天演绎的是扬剧江都公主的传奇,今天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这个一个有着文化底蕴的城市,自然有着无限的文化创造力。蒋伟先生告诉我,江都市近几年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日渐成熟。坚持“二为”和“双百”方针,贴近实际创新思路,贴近生活创新形式,贴近群众创新载体,不断推出质量高、影响力大的文学艺术精品。我看到的《映像江都》和《江都作家丛书》是个例证。同样让我感到震撼的还有,江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梁明院女士所著的《唐大和东征传校注》。这是我看到的唯一一部《唐大和东征传》的中文简体校注本,普及型和学术性兼顾,是研究唐史和中日关系史的珍贵资
蒋伟先生的文化建设思路还包括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基础,文化惠民工程,镇镇文联,文化站硬件建设……在江都市文化建设中的诸多事项里,我关心的是,他觉得眼下最首要的工作是什么?
“ 如今, 摆在江都文化建设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形成了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江都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崛起,通
过抓重点园区和景区,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向集聚化转型。”
蒋伟局长的回答很实在,让我看到还有许多未来。
未来还有许多未被发现。
这是一种清醒。江都文化有他的理念,有他的历史底蕴,有他的素养与积淀,江都文化是一些感人的故事,还有,就是不断学习和进取的姿态。
没有终点。
在一些回忆被重拾的时候, 我发现江都人以高度专注的方式,平和的视角,让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成为美丽的焦点。于是,突如其来的景象被指认,就像每个人都会得到自己的姓氏一样,故事就有了新的版本……这便是江都文化的新意。一个人和一个地域的情感纠葛, 在寻到了一些地点和背景以后,并且可以畅想与唱响。这使我得到某种抚慰,是想得到的那种所熟知的生活蜕变,被图解和文字说明。她唤起了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比如一个扬剧的旋律――它回旋于这个城市无数日常生活的白天和傍晚;在意识的舞台上,那个旋律从历史回到了今朝,透过城市湿润的空气,不管你看见了什么,多少带来的是极乐之感,也是一个人正在眺望着的正确方向。
让我们再一次凝视。
主办单位:扬州市江都区文化新闻出版局
地址:扬州市江都区人民路36号(扬州市江都区文化新闻出版局)
技术支持:江都科技经济合作交流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沈阳的市中心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