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到处大旱,地震临汾青蛙是不是地震又要挨来了!

又见大旱,地震,中国偶数年难逃的大灾
·本帖位置:
·本帖由网友上传,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转帖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如相关单位或相关个人发现问题,请邮件与我们联系(邮箱:xhwjbx@xinhua.org),中介或代理机构勿扰。
值班斑竹:
又见大旱,地震,中国偶数年难逃的大灾
08:52 发表
前段时间我国西南地区一直大旱,好不容易最近有些缓和,中华大地的另一处又遭重创,青海玉树发生了里氏7.1级的地震。同2008年年初的大雪到接着四川汶川地区8.0级的大地震,历史居然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是巧合,还是我们这个星球真的已经不太安全了。2012年,真的会有什么世界末日吗?
中国的经济在高速腾飞,但是灾难却来得越来越频繁。除了地震时不可预知的,大旱和大寒和人类的关系还是很大的。地震了,又有许多同胞们流离失所,灾难的到来,每个人都不好受。但是我们实在无能为力。只能祈祷,祝福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了。
又见温家宝总理出现在抗震的第一线,和2008年相比,似乎苍老了许多。没办法,作为大国总理,他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媳妇,必须忙里忙外,操劳怎个一大家子。没有人希望这么多灾难,但是天灾难测。温总理说过,多难兴邦,也许这也是对我们怎个中华民族的又一次巨大的考验!
没有身处灾难第一线,我们似乎很难感受的可怕之处。但是从网上的关于地震的图片我们也能见识一下地震的可怕之处。到处是废墟,曾经的繁华已经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时对灾难的恐惧。
但是我们不会让灾区人民自己去承受,好在我们有祖国这个坚强的后盾。只要有他们在,我相信灾难带来的创伤能够尽快抚平。
真诚的为灾区祈祷!评论留言请进入---&
( 08:52) 701字 (回复2/点击410)
( 09:58) 12字 (回复1/点击7)
( 10:21) 4字 (回复0/点击3)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410 个阅览者
请选择要上传的图片或音视频文件(小于600K):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如果您希望发贴,请输入您的用户名和口令;
如果您还没有注册,请点击。  为什么地震前有时会出现大风、雾霾、低温、洪涝、多雷电、雹灾、干旱、赤潮、疾疫、动物异常等气象和生物灾害  关于大风  可能不少人知道,2008年汶川5.12大震前10天,5月2日西南邻邦缅甸遭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袭击,至少造成13.3万人死亡或失踪,大约100万人无家可归。可能很少人知道,唐山地震前,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的一次台风一直北上至华北。向未来震区方向刮的风,应该是由震前震区及附近低气压所致。唐山大地震前五天(7月23日)北京地区日平均气压991.9毫巴,为有气压观测资料以来(年)历年同日平均气压的最低值。  震前震区及附近的低气压可能产生于:1.地表温度增高对空气的加热,2.湿热“地气”自地下逸出;二者都造成震区的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  关于雾霾  2013年年初以来的雾霾给国人乃至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以后的4月20号已经发生了雅安芦山地震。另一个许多人应记得的雾霾事件是2012年6月中旬头几天湖北、安徽、江苏南京等地的雾霾。对这次雾霾的解释包括麦秆的焚烧、汽车尾气污染等。有人对这些解释存疑:如果是麦秆焚烧产生的烟雾,那应该年年都会有,怎么会突然出现?下面的小县级市,机动车都没几辆,浓烟雾也没差哪里去。7月20号江苏高邮发生4.9级地震。尽管觉得6月中的雾霾怪怪的,但过去一个多月了,似乎也无人把那场“怪雾”与高邮地震做过联想。那么雾霾与地震是否存在物理机制上的联系呢?  地球内部存在着大量气体,这些气体产生于地球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除了火山喷发、地热田等巨大的宏观排气作用,地球内部气体还持续或断续地沿地壳中的薄弱带向上运移,逸出地表。这属于地球的微观逸气,气体逸出地表时并不可见。微观逸气的强度受地下构造(气体上升通道)条件、应力强弱(受挤压程度)等因素控制。大震前未来震区地壳中应力水平增强,微破裂大量产生和发生贯通,有利于地气的排出。排出气体携带平时处于地面浅表的土壤、生物乃至海水的各种气溶胶粒子(雾的凝结核和霾粒子)进入大气,使大气中气溶胶的浓度增大。除了凭借测量仪器人们可以观察到它们的出现外[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前观测到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浓度由正常情况下的1000多个/厘米3突然暴增200倍达(20—30)万个/厘米3],当它们大量出现时,也会产生某些现象为人们所感知。这些现象中首先就包括严重的雾霾天气,也包括低温、洪涝、多雷电、雹灾、干旱、赤潮、疾疫、动物异常等。学者们曾研究指出地震前地表逸气的时空规模有多麽巨大,而在此我们只要回顾一下今年我国雾霾(气溶胶的一种)的严重程度就足够了。  大震(如芦山地震)前震中及附近地区产生的大量气溶胶粒子一般来说不会呆在原地不动,而是要在大气环流作用下随风飘移(同时也对环流产生影响),其所产生的现象可能出现在距震中很远的下风地区。如中国处于中纬度盛行西风带上,西部地区的气溶胶微粒会飘到离海洋较近、水汽较丰沛的东部形成雾。毕竟水汽是雾形成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不妨把上述地震前震中区产生的大量气溶胶仿照“火山气溶胶”的叫法称之为“地震气溶胶”。地震气溶胶的出现至少会从3个方面促成雾霾的形成和发展。1.地震气溶胶粒子提供了雾滴的凝结核和霾粒子。2.随风飘荡的地震气溶胶的存在使空气变得较重,当它存在于较高层空气中,容易使那里的空气发生整层的下沉形成下沉逆温(逆温是每次解释雾霾成因时“必须的”),阻碍对流的发生。3.空气的密度、质量因地震气溶胶参与其中而增大,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加剧雾霾发展,阻碍大气环流或使其改变方向。  关于洪涝灾害  暴雨洪水之后发生强震情况很多,如1975年的淮河流域(河南)大洪水与1年后发生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至今仍为国人挥之不去的伤痛。1975年引起河南大水的台风在福建登陆后并未像通常那样在陆地上迅速消失,却进入江西、湖南并北渡长江直入中原腹地,在河南引发暴雨。  暴雨形成过程中,应该存在上述未来震区的低气压对暖湿气流的“吸引”,这是一方面。而由未来震区产生并随风飘动的“地震气溶胶”粒子可以为水蒸气提供足够的凝结核使气态的水分子在它上面凝成水滴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没有凝结核的情况下,水蒸气要在饱和度达百分之三百时才会凝成水滴,这在自然环境中无法达到。人工增雨作业中经常采用的碘化银就是可以大量产生凝结核或凝华核的成核剂。充足的地震气溶胶可以在水汽充沛的情况下凝结出大量水滴,形成暴雨洪涝。  关于低温  低温通常伴随着冬天或夏季的降水,无明显降水的低温、“倒春寒”也是有的。汶川地震发生的2008年初南方的低温、冻雨、雪灾让人记忆犹新。研究表明,2008年冬春季低温强度为五十年(1958年5月至2008年4月)一遇。今年的春季低温现象也很突出,现在还有网友们在发帖抱怨天冷。芦山地震前一两天全国大范围的气温“跳水”,也令人印象深刻。  一方面,前述之震前震区出现的低气压,会“吸引”高密度冷空气向未来震区方向流动。特别是在冬半年,震区低气压会吸引高纬度地区形成的势力强大、深厚宽广的冷气团。这种冷性高压势力可能向未来震区方向“溃决”,在包括震区在内的广大地区形成寒潮。另一方面,像火山气溶胶一样,地震气溶胶本身会对阳光造成反射和吸收,增加地球的反射率,使气温下降。当气溶胶粒子在空中随气流被输送,遇到水蒸气促进水汽凝结生成云,反射阳光入射的效果更好。当气溶胶浓度大的天空中云的液态水含量基本不变时,凝结核的增加会使水汽“分流”,造成云滴数目增加而云滴有效半径减小,水滴碰并长大形成降水变得困难;从而增加云的寿命,使区域整体上大气反照率增加,导致降温。还有就是上述的在空气中水汽足够丰沛的情况下,地震气溶胶粒子的凝结核作用将使降水增多,同样造成温度下降。
  从火山气溶胶(由火山喷发物形成的微尘)引入“地震气溶胶”或者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实际上,由于地震前(后)震区上升气流的强度跟火山喷发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地震气溶胶将基本停留在对流现象主要发生的大气对流层而不是像火山气溶胶那样停留在平流层内;它们作为水蒸气凝结核导致出现各种异常气象的作用会十分显著。  关于多雷电  日本的调查资料显示,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发生前一个月,1995年1月阪神大地震发生前4个月,探测到的雷电发生数都在平时的2倍以上。  大气中存在着一个由电离层指向地面的大气电场,这是因为大气中含有净的正电荷而地表带负电,电离层相对于地面有360KV的正电势。在地球晴天大气电场作用下空气负离子沿着电场的方向向上迁移,产生微弱离子电流。晴天大气电场强度随高度按指数规律衰减。  大气中部分空气分子由于大气中的宇宙射线、地壳放射物质等原因被电离,失去一些电子。失去的电子(自由电子)与地震气溶胶粒子相结合形成大(重)离子。地震气溶胶微粒成为负离子后,由于大气电场的存在,将向高空电离层靠拢。但是,气溶胶大离子向电离层的靠拢,不会像小离子(空气离子)迁移向上那样一直进行下去,因为大离子的质量远大于小离子,它在重力场中受到的重力作用是不能忽略不计的。它们从地表处不断升高,上升过程中大地电场强度随高度按指数律不断下降,直至在某个高度上大离子受到的向上的电场力与向下的重力达到平衡。大量气溶胶负离子停留在空中一定高度积聚起来,逐渐形成负电荷积聚中心;晴天大气电场向扰动电场转化。负电荷(负离子)中心在上,正离子形成的正电荷中心在下。当正、负电荷中心积聚的电荷足够多,足以将它们之间的空气击穿时,便发生闪电。这种闪电并不需要雨滴下降产生电荷,不伴随降雨。  此外,气溶胶浓度大的空气被电离的电压阈值也较干洁空气要低2~3个数量级,空气较易被击穿。这一方面会使雷电的数量增加;另一方面闪电发生时可能并不造成足够大的空气振动,于是形成听不到雷声的“空电”或空闪。  与上述机制完全不同的震前多雷电的另一形成机制是地震气溶胶云团对气流的阻塞。含有大量地震气溶胶的云团在盛行风等作用下离开未来震区向下风向移动,在移动中已经变得密度较空气高的“气溶胶云团”会阻碍向它迎面而来的气流的流动。本来水平向运动的气流(如东南、西南暖湿气流)在同气溶胶云团遭遇时受阻,云团边缘处空气变得拥挤不堪,被迫爬升,形成强烈对流。而强对流自然是强对流天气,包括雷电和前述的暴雨及下面要讲的冰雹发生的原因。  关于冰雹  据兴农网报道,年冰雹对农业生产影响总体较轻。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12年度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影响综述指出,去年冰雹灾害发生点多面广,但总体影响偏轻。今年4月中旬国家气候中心指出,3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共出现9次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其中3月7次、4月2次;平均强对流天气日数为7.1天,为近15年来同期最多,江西北部、湖南中部、贵州东部、广西大部、广东西部等地偏多5~10天。不是专家,感觉像今春这样的雹灾较常年算是重的了。少见的冰雹天气发生后,已经发生了另一个罕见事件:芦山地震。二者之间有点关系没?  雹—震之间联系的物理机制上已提及,还有就是气溶胶云团中的气溶胶粒子也为雹核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原材料,于是冰雹天气出现。  关于干旱  干旱与地震的关系已经被讲了几十年了,因此近年来不少人把目光盯在云南干旱的红土地上。就气象而言,洪涝与干旱是对立的,但高浓度的地震气溶胶在不同的湿度条件下,可以引起两者中的任何一个。  充足的地震气溶胶粒子作为水蒸气凝结核可以形成暴雨洪涝已如前述。那么它们如何造成干旱呢?首先来看火山气溶胶是如何造成干旱的。火山气溶胶在大气平流层中可以长时间存在,反射入射地球的阳光。反射太阳辐射使近地气温下降,抑制地表的水汽蒸发,使上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减少,造成降雨减少和干旱。这种情况下低温并非降水造成,而是又干又冷。反射太阳辐射同样也是地震气溶胶造成震前干旱的一个原因。除此之外,因为是处在大气平流层中,地震气溶胶造成干旱还有两种可能的方式:1.气溶胶粒子在未来震区生成后,在震区或附近被裹挟加入沿一定路径移动的过路气团(如影响我国较多的西伯利亚气团、热带大陆气团、南海气团及太平洋气团等),这些气团携带着多少与常年相同的水分。由于地震气溶胶的加入增大了凝结核的数量,气团中会凝结出较常年更多的水滴在震区或附近降水;结果造成下风地区因气团中水汽过少而无水可降,形成干旱。日宁夏海原发生8.5级大震,造成24万余人死亡。震前华北5省(陕、晋、冀、豫、鲁)当年大旱,死人50万,但大震发生的所在,处于北方干旱地区的甘肃省(民初宁夏属甘肃省)本身并无严重旱灾记载。由此可见,在某个区域出现长时间严重干旱时,除了关注这个区域本身发生大震的可能之外,还要考虑其上风地区(地震气溶胶可能的来源地)存在的地震危险。2.地震气溶胶造成干旱的另一个原因是,气溶胶粒子并不总是有利于成云降水。在水蒸气含量一定的情况下,气溶胶粒子过多,超饱和,形成的水滴固然会变多,但每一个水滴的体积会相应变小,水滴相互碰并长大到自重大于空气浮力形成降水很困难。时间一久,大量小水滴还有可能被蒸发。而剩下的水滴自重仍然超不过上升气流的举力,无法向地面降水,于是干旱形成。  关于赤潮  月青岛的浒苔(绿潮,赤潮的一种)曾一度威胁青岛奥帆赛。研究表明,浒苔在当年5月中旬前后生成于黄海西北部海域,在偏北向表层海流带动下漂移至青岛海域。当年被打捞出的浒苔达100余万吨。当地人称,2007年浒苔在青岛首次出现;那样的话,青岛浒苔还是出现在汶川地震之前的。  说明地震气溶胶对海洋浮游生物生长的影响仍可借鉴火山气溶胶的类似影响来说明。火山爆发后,有时跟随着海洋浮游生物的大暴发(赤潮)。科学家都在试图将火山灰、尘暴与海洋浮游生物的大暴发联系起来。最后科学家证明是火山灰、沙尘暴将数千吨的铁元素洒进了大海,就像给海洋施了肥一样,最终导致浮游生物的大爆发。通常标准海水中只有氮、磷等营养成分以及铁、锰、铜、锌等金属元素的含量与浮游植物生理需求相比基本一致或略有不足,限制了它们的生长,而其它各种元素的含量均充足。陆地气溶胶(火山气溶胶、沙尘气溶胶、地震气溶胶)则可以提供赤潮生物需要的上述养分及微量元素;远海浮游植物生长所需的铁有95%来自大气的输送。来自土壤的地震气溶胶中,海藻爆发所需元素的含量高,而且含有大量有机成分。它们随盛行风输送到海洋,会导致赤潮发生。  关于疾疫
  “大灾之后有大疫”是过去的一句老话,“大疫之后有大震”这话靠谱吗?人们应该对2004年底印尼大地震海啸前的非典(SARS)疫情(始于2002年底)和2009年4月开始的甲型H1N1流感(“猪流感”)记忆犹新。发现首例H1N1后不到一年,日智利发生Mw 8.8特大地震。又过了一年,日本3.11 Mw 9.0特大地震发生。今年国内闹H7N9,芦山地震发生,H7N9才淡出人们的视线。  在空气传播的疾病中,气溶胶的作用已益发为医学界所认识和重视。地震气溶胶中微生物占比相当大,因为地表浅层富含有机质。大量原本存在于土壤、植物表面或浅海表层中的微生物震前随地内气体的逸出升入空中。因为“地气”这种上升气流通常是微弱的,特别是微观地气,所以地震气溶胶停留在近地空气中的时间可以较长,其中的微生物容易对人、畜产生影响。含有微生物或生物大分子等生物物质的微生物气溶胶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包括可以导致人畜禽类发病的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的病毒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时,抵抗外界干燥防止脱水的能力增强;同时雾屏蔽了紫外线对它们的灭活作用,保证病毒的活力维持更长的时间。有了气溶胶作为“飞行器”,野外条件下病毒凭借空气流动可以传至很远仍能引起感染。地震气溶胶的出现使空气中气溶胶的浓度大增;而气溶胶浓度大的空气中所含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也越多。包括病原微生物在内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意味着病毒变异(不同病毒感染同一个细胞并发生基因重配产生新病毒)的可能性增大。由于病毒变异使人群原有的特异性免疫力消失,而且流行初期病的症状不典型,可能造成误诊,因此易于造成疾病的暴发流行。很多情况下极少量的病原微生物就可以直接导致发病;就连高浓度的非病原微生物也会导致机体免疫负荷过重,抵抗力降低,易感性升高。  关于动物异常  造成至少65人遇难(以中国留学生居多)的日新西兰南岛克莱斯特彻奇市发生6.3级地震前两天, 120头巨头鲸集体搁浅在新西兰南部海滩上,引起人们对二者间存在物理机制上联系的猜测。日印尼大地震海啸发生前,11月底澳大利亚南部海滩上至少120只鲸鱼和海豚搁浅而死。其中17只鲸鱼虽有营救人员防止其靠近海岸,可最终营救未果。日晚大约50头瓜头鲸在日本东部茨城县鹿岛市一处海滩搁浅,地方政府和志愿者5日帮助其中22头幸存的瓜头鲸重回大海。这次事件之后一周,3.11东日本大地震发生。  有人提出气溶胶离子能与水发生反应,将水分子变成过氧化氢(双氧水)。除了过氧化氢本身可能对水栖动物产生刺激和伤害外,离子与水的反应过程有可能使溶解在水中的无害有机物变成对水栖动物有害的物质。这或者可以很好地解释水生、两栖类动物对地震的预感。海洋生灵像冬季里陆地上的蛇一样地“自杀”是否与地震气溶胶出现—气溶胶离子与水发生反应有关呢?   对震前动物异常的原因众说纷纭。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对不同类型的动物,异常原因也是不同的。国外最早在1978年提出震前动物异常可能是空气中浓度增大的气溶胶离子造成的。动物吸进去的气溶胶离子作用于其中枢神经系统,能引起神经压力激素的加紧分泌,出现烦乱不安和恐惧,拼命外逃,甚至自害。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恐怖啊啊啊啊啊  
  顶,分析的不错  
  你很能
  很怕,你说的我们这正在发生
  顶  
  顶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四川地震全国关注,现在云南地震又是全国捐款,为什么河南严重干旱却没人关注,没人过问_百度知道
四川地震全国关注,现在云南地震又是全国捐款,为什么河南严重干旱却没人关注,没人过问
提问者采纳
干旱原则上是可以预防的,干旱的问题当地政府付主要责任,平时水利建设的投资不够,水库太少,国家的投资都装了私人口袋,地震无法预防,另外死了怎么多人,难道不应该关注吗?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四川地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古代自然灾害也得特别多,古代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是不是每次发生自然灾害,比如旱灾,地震,洪水,湖水干涸.是不是都以为上天在惩罚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_百度作业帮
古代自然灾害也得特别多,古代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是不是每次发生自然灾害,比如旱灾,地震,洪水,湖水干涸.是不是都以为上天在惩罚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
古代自然灾害也得特别多,古代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是不是每次发生自然灾害,比如旱灾,地震,洪水,湖水干涸.是不是都以为上天在惩罚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
旱灾古代人认为是旱魃横行,地震叫地龙翻身,洪水倒是没什么说法,湖水干涸属于异象,得看统治者怎么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汾青蛙是不是地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