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儒林教育初中毕业暑假打工生打工

完全的自学学前教育专科需要多少时间?我是一名初中毕业生~打工多年~现想自考大专毕业证!不知道要花多_百度知道
完全的自学学前教育专科需要多少时间?我是一名初中毕业生~打工多年~现想自考大专毕业证!不知道要花多
完全的自学学前教育专科需要多少时间?我是一名初中毕业生~打工多年~现想自考大专毕业证!不知道要花多少钱多少时间~
提问者采纳
这个毕业证要比一般的夜校和函授大学牌子硬,现在在读本科。可以边读边上班的,以前邓小平创办的,全国各地都有电大的,上了2年半。建议你考虑考虑我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上的,可选专业很多,大专已经毕业了
电大毕业证可以考公务员的,我才考完,过几天就面试了,你可以打118114查询你们当地广播电视大学的电话详细咨询。
能不能完全自学呢?难度大吗,~?经济困难没法上电大~
没事,学费不用一次性交清楚的
我就有电大的同学,第一学期学费分三次或者两次交的,不用去上课也可以,但是要做作业和考试。五个学期,前四个学期每个学期都得学费会慢慢减少,最后一个学期不要钱。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电大的都好、远程,网上也有许多资料可以借鉴,比成教,多努力就好,制定考试学习计划你好,自考考试严格能够直接反应自考生的能力,肯定是需要努力才行,多做题,还是靠自己学习为主,自考学历是非统招学历中最好的,具体科目实在难的,按照教材与大纲相结合方式学习,相对还是简单的,简单的科目还是自己可以考到及格的、网络,可以参加一些课程培训什么的,按照考试计划考试,自考一般需要两年到三年的时间拿到毕业证,自考不是很难的
花钱不多,只要报名费,书本费和每次的考试费,如果都顺利的话最多两三千的样子。时间不是死的,主要看你的考试频率,一年两次考试。假设你一共要考15门课程,每次过三门,那一年就能过六门,两年多就能考完拿毕业证了。考试频率你自己决定,还有能不能考过看你自己,考不过也没事,下次还能考,直到考过为止。
你是男的女的
自考大专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 &&&
07:29:21   来自: 胡椒粉 (与书为伴) 儒林外史的评论 &&   明末清初读书人的众生相:有令人捧腹的;有令人同情的;有令人敬佩的;有令人深思的。。。。简洁的语言,值得借鉴。
21:35:34   来自: 酸奶 儒林外史的评论 &&    小说虽然结构松散,而且也没有什么明确的主题,但是人物刻画的实在是淋漓尽致,范进娄公子杜少卿蘧公孙匡超人牛浦郎鲍廷玺马二先生凤四老爷......每位都是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就连几位女性,王太太沈琼枝聘娘,也都是千姿百态,让人觉得酣畅淋漓。    小说中的这群人终究也只是一群混蛋而已。匡超人以其大孝出场,比起范举人服丧期间破了荤戒还强词狡辩不知道要强上多少倍,但做了官之后简直就是另外一副嘴脸,忘恩负义,不顾廉耻,还犯了重婚罪,真让人唏嘘不已。还有牛浦郎,冒名顶替,招摇撞骗。鲍廷玺,可怜他的养父堂堂正正的一个人,最终他却是龌龊收场。娄公子,那么注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两兄弟,最终也是落人笑柄。不过,混蛋当中也夹杂有一些真有个性的人,仗义疏财的杜少卿,虽然倾尽万贯家私,但每日逍遥快乐;凤四老爷,象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不但有智谋而且武艺高强,义薄云天,让人佩服;还有马二先生,虽然贫穷,但还想着帮别人,对他来说钱财真是身外之物;另外还有庄征君,淡墨名利,远离仕途,真可谓看得长远。    说到底,儒林中,不要脸者还是占大多数。现在的社会也是如此,难道不是吗?   
22:47:47   来自: 联合帝国 儒林外史的评论 &&   我看的其实是陈美林评的那个版本《儒林外史》。这本书借着儒林中那些人物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市井百态,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其中对一些人物的刻画也很深入,比如马纯上、蘧夫、张铁臂、娄三、娄四公子、权勿用等等,关键是各人有各人的性格特点和处事方式,能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15:23:06   来自: 十月维秋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儒林外史的评论 &&    不知怎的,一遍一遍读来,提起儒林外史,最先想到的却都是范进守制时的乔张作势,以及他迫不及待夹起的那一粒大虾元子。    窃以为,范进夹大虾元子的动作,完全可以成为本书一切故事的缩略图:做张做致,奉礼守法处几乎骗过众人,无奈作者妙笔一转,卖出个破绽:大虾元子,人家还是要吃的;大官,人家还是要做的。    满口子曰诗云举业文章,究竟自己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唯提到名利二字,眼睛也亮了,口水也流出来了,礼义廉耻统统不要了――当然,虽然当了婊子,牌坊一定要立起来:毕竟立牌坊是当好婊子的必要条件。    吴敬梓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几乎“骗过众人”,不到紧要关头,一点破绽也不露,引得你以为进了桃花源,却猛然飞来一笔,告诉你这里头其实无聊又龌龊。    特别是娄家二公子一段,一开头写来真真风流韵事,二公子固然是人才,杨贡生虽然有些倒三不着两,但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显见着又是一次三顾茅庐,写张铁臂也是豪爽好汉行径,谁想到头来不过一群呆子市侩之徒,非特蘧公子觉得没趣,我们看了,也有一种被骗的气愤。    至若蘧公子年少轻狂一场,最终也是苦苦举业;匡超人孝感动天,最终变成忘恩负义之徒;鲍长卿忠厚好人,却以鲍廷t之龌龊收尾。骗过众人,却也值得众人一哭。    如何道貌岸然家风纯朴,遇到大虾丸子,不免还是要把筷子伸得又急又长。       书中的风流人物,似乎公认非杜少卿莫属。少卿兴许有些像作者本人(好玩的是,杜慎卿倒有些像作者的死对头袁枚),因此书里的描写有种迟疑自矜之感。至于文人盛会之类的韵事,写得实在不高明,像《海上花列传》里头齐韵叟办的那场PARTY,拿肉麻当有趣。杜少卿当然好,却不讨我喜欢。    真正让人感慨不已的,还是迂夫子马纯上马二先生。“马二先生心好”,虽然读的都是举业文章,人也有些呆呆的,却仍不失赤子之心,慈悲得一塌糊涂,恩人要帮,陌生人要帮,骗了他的人,能帮的也还是要帮。    最喜欢马二先生游西湖一段,这样一个高大壮汉在人堆里撞来撞去,满眼是熟肉铺子糕点店,自己穷,只好吃酥饼,也是津津有味,吃了个饱。明明说女人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却望见三个女人下船换衣服,连换的什么花色也看得清清楚楚。西湖在他眼里当然不是文人雅士那么“浓妆淡抹总相宜”,却实实在在,一派市井繁华,读来不觉得可厌,只觉得可亲。无怪乎马二先生面对景兰江之流坦坦荡荡,原来是眼里心里有这么美好的人世。    可惜这一番游玩,却让他认识了匡超人。    好心不得好报,其实算不得什么,让人绝望的的是好心却种下恶果。匡超人当初必定伶俐纯朴,最终却也不过如此。    那么我们批判什么?是科举让珍珠变成了死鱼眼睛,还是知识让水晶化为石块?    可是没有科举,没有知识,还是有匡超人。    说到底,也许还是欲望。    也许还是让范进欲罢不能的那一枚大虾元子。      
17:15:06   来自: 时间的玫瑰 儒林外史的评论 &&    也得说整体上比较业余,早期小说,无论哪儿的,都这样。所谓讽刺小说嘛,走机锋路线,作为一个有点儿经验的21世纪读者,我难免觉得没大意思。读后感嘛,还是得说,中国人太痛苦了。            
15:41:49   来自: stella 儒林外史的评论 &&    酷歌上重复放着《入殓师》中的大提琴曲,五十六回终。死者已已,尘归尘,土归土,一切凡世功名俗利都是过眼烟云。我左手抚琴,右手看书,多么的悠然自得。
23:39:35   来自: lucky_777 儒林外史的评论 &&   坦白的说,课本选的范进中举那段算是最有意思的了,还有一段带有快男海选前身的桥段,其他全都忘记了。本书属于读了前头让人忘后头最后什么也记不住的超级名著。
09:00:11   来自: 玉老田荒 (ZH民俚纫荒昃鸵话q了!!) 儒林外史的评论 &&     十八世纪的南京,我看见     冬天出城最早的人,也是最晚回来的人     他们是些穿长衫的朋友          十年一袭的青衣,总该有几个破洞了     他们总是说:“到这儿来――     一本书打开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          像是刚刚经过一次疲惫的远征     和着哭泣的生活本身,这次是迂回战术     肚子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敌人          我为了他们枕头上的最后一本旧书前来看他     我为了他们修建的泰伯祠早已破败前来告诉他     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饿,天气什么时候会冷          是该考虑卖掉祖先的铜香炉了     尽管不知道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他们的     那声拒绝,一样让我手足无措   
10:26:34   来自: 玉老田荒 (ZH民俚纫荒昃鸵话q了!!) 儒林外史的评论 &&      琴棋书画须臾,一曲   高山流水涤尽路上烟尘   我们都成了自食其力者      从此你将看见最后   是怎样的一些人,远离儒林   托以写字的一双破蒲鞋      甚至还以为是一条疯狗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远离   无限沉默或喧哗的大多数      从此我会一直扎根在泥中   向野老学习烹茶,向园丁学习   如何剪接花木……甚至      开始像聋哑人医药比划   像盲人一样把握事物的共同点   闭上眼睛即获得内心广阔自由      整个冬天我都光着一双脚   和最穷的乞丐分享着食物和爱   流浪,在他们的尘世里流浪   
21:18:18   来自: 玉老田荒 (ZH民俚纫荒昃鸵话q了!!) 儒林外史的评论 &&   多少人在所谓的圣贤书里寻找   获悉主宰这个世界的全部力量   多少人,他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高蹈的人住在为世界环绕的   小岛上――他只需要一只船   在似乎涂抹过很多次的书上      如果你现在去遥望他们   若杜少卿那个闪亮的铜盏子   仿佛奢侈豪华都不是罪过      毕竟最后他也穷了――那是   一种纯净,拂去风中的泥沙   抬头冷对着大地中的另一些尘土      我们等待祈祷的最后钟鼎   其实也就是先王留下的溺器   当它们一旦摆脱那些蛆虫      和自身的锈蚀。一切都显得   过于无意义地冗杂,我常常想起   圣人都是在明显的放逐中到来   
22:03:52 冻  诗写的好哇 :)
09:33:45 爱哭的痞子  好诗:) 21:13:38   来自: 玉老田荒 (ZH民俚纫荒昃鸵话q了!!) 儒林外史的评论 &&      就在我放牛的山坡上面   有一个小小池塘,那时还有荷花   映在我刚刚打开的书上      有时在日落下的旷野驾着牛车   以为穿上宽大的衣服就能飞翔   我高高的帽子是一个死去的纪念碑      今夜我将饮着我的孤独归去   在人迹罕至的远山,日后   在许多星星的神话里,我成了――      “旅行者,谶纬家,还有超人……”   我听见薛家集的几声狗吠   仔细看看就能分辨      我的同类正踽行在尘泥中   一本书就是他们的世界   那些文字圈圈点点下来      成了为屠户、盗贼、贪污犯等等编织的   一些有趣段落。在他们的成长仪式中   没有人知道究竟应该相信什么   
14:51:00 Kivi  赞~ 22:36:31   来自: 道一 儒林外史的评论 &&   豆瓣猜我喜欢,没有错,我的确喜欢。      这是少年时代反复看过的书,范进中举写得何等的精彩纷呈,泰伯祭祀又是怎样的精英荟萃。如今想来,先跳出了脑海的却是马二先生和匡超人。      马二先生于我,当时在脑海中简直是偶像和伙伴。忠厚长者,非马二先生莫属。我们一样在城隍山上吃酥饼看文章,身边最多景兰江之流,面对是非的时候,老人家不躲不藏,甚有担当。朋友有难他出头,遇到骗子却不记仇,看到了落魄的匡超人,他也要帮上一帮。一帮就帮出了一个世故钻营的匡超人。      一本外史,唯有匡超人能看出代入感来。匡某回家时何等的纯孝,及至后来却越来越不堪,当时看时,只觉可恶,如今却觉得分明也有自己的影子。如同我们曾经的青葱时代中,眼前的世界黑白分明,总以为自己知道什么线是不能过的,然而不过十年,又有多少线是没有踩过去的呢?又有多少曾经那么牙酸的话,如今张口就来顺理成章呢?我分明觉得变了也没有错,如果不这样变,生活就不能向社会要求我的方向变化。同理也就是说一旦匡超人上了这条路,原就由不得他了。那么如果匡某本没有错,错的难道是指引他上这条功名之路的马二先生吗?如果喊口号说,那是杀人的礼教,那么现在正在杀我的又是什么?这原罪是什么?
10:52:59 冬小天  当时看完之后,印象最深的就是马二在西湖边一路连吃带逛,还有假牛布衣被扔在粪窖边上。
09:43:01 爱哭的痞子  还没读到,刚读到匡超人那节,内心五味翻腾 18:53:24   来自: 米苹果 儒林外史的评论 &&    《儒林外史》,书名如同我借的旧书,散发着腐朽的气息,蕴含着散乱的艰涩,奇形怪状的儒林。当然,还有“浊酒三杯沉醉去”的辛酸。    读完四分之三,隔了好长时间才重拾旧书,已是了无感觉,更何况当时读就蛮费劲的。    本书故事没有主线,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完全靠次第出场的人物联系在一起。就像一串珍珠,它们是相连的,可是我们看不出第一颗珍珠和第二颗珍珠之间的联系,它们仅仅是挨着而已。而且每一颗珍珠,每一个故事都没有讲完,我们要从很后面的故事人物里的一两句话才能知道事件的结局,这不免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样的结构,这样的小说,适合在那个时代生活的人当杂志一样读读而已。生活于彼时,了解颇多,不必知道结局,只看人物情态就可以了。当做杂志,饭后翻翻,消遣消遣。   
18:15:25 孤仪  肤浅 14:19:01   来自: 第七恶魔 儒林外史的评论 &&   前几天又把《儒林外史》拿起来读了读。      说老实话,我不是很喜欢这种叙事风格的小说:没有核心人物,整个小说的故事是用一个人物和一个人物串接起来,绝大多数的人物都是有头没尾的,整个小说的跨度长达100年,我经常是看了后面就忘了前面那个人物上哪里去了:)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叙事风格是有很大难度的,每个人物的故事都不完整,却要表现人物的特点和个性,是很考较作者功力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明清时期的儒生写照,甚至可以说,这些人物代表了中国旧式的知识分子形象。最著名的是范进同学。当然了,在范进的故事里,不光是塑造了一个不学无术、啥都不懂的儒生范进,还塑造了一个经典的小人――胡屠户。      一开始,我以为,胡屠户是小人中的极品了,可是後文书中有一位叫做匡超人的家伙,是正宗的假君子真小人,这个人才是小人中的极品。      儒林外史中有很多官员,应该在现实生活中都找得到对应的,至于里面写到的一些真正的文人雅士,恕小弟眼拙,至今尚未见到就是了。      写的很杂,大家要愿意的话,自己读读吧,这本书放在现在,也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13:15:17   来自: ANALI (开天辟地君真健) 儒林外史的评论 &&   我的父亲是一个北方农村孩子。   他的父亲是个拉洋车的,母亲是个农妇。在这个有着8个孩子的大家庭里,他是唯一被允许上学的男孩。他8岁上小学,靠着到工地当小工搬砖和泥,帮助别人割麦子,断断续续念到了高中。由于生计艰难,我的祖父常常酗酒,然后就打骂孩子。我父亲的课本不止一次被祖父撕掉,而父亲也一次次的用糨糊粘好。为了节省灯油,他经常到村子附近的火车涵洞下借着微弱的灯光看书,甚至在冬天也是这样。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曾经因为饥饿在课堂上昏倒了,一个老师买了个烧饼给他,他说那是此生吃过的最香甜的美味。就这样,在第三次高考后,他终于考入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由于没有钱做火车,他就沿着铁路一直走到了北京,走了整整一天。      我很小就听到父亲不停的对别人撒谎。   他总是极力否认和回避自己的出身,说自己的父母是高干。我不知道他在大学里遇到了什么事情,造成他如此的敏感和易怒。   他最憎恨的是农民。   每当听说,哪里拆迁的农民得到了多少多少补偿他就暴跳如雷,说那些文盲也配,话语中极尽辱骂。似乎是说自己寒窗苦读这么多年,还不如在家种地的人有钱,还不如当初不出来。   最让我和我的家人头痛的是他的大学病。      我没有上大学,我父亲就受了刺激,以致有点精神失常。他不停的向别人叨念着自己毕业于某某名校,还谎称我也是大学生,很象是祥林嫂和《白痴》中那个吹牛将军,每到这时候,我和家里其他的人就无地自容的想钻进地下去。   父亲可怜,我也对不起他,因为我让他感到耻辱和丢人,我劝他去看心理医生,他只是说自己是让我气的,我也哑口无言,任凭他的大学病发作。   我花了200快钱买了个北京外语学院的假文凭,想让他高兴点,他看看那个假文凭,叹了口气,让我拿走。      我在一个公司打工时,有个烧锅炉的同村老头,我叫他六爷爷。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   你知道普华永道吗?   然后他就向你解释这是个外国的大公司,他的儿子就在那里工作。是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金融系毕业的,儿媳妇也是大学生,两个人都在北京,还买了车房。   我们谁也没见过那个儿子,听老头说,儿子结婚时去海南旅游了,花了三万块钱,他全部的积蓄,而且他说儿子没有去外国旅游,真是懂事,他很知足。他对不起孩子,从没有去过孩子的学校和单位,怕给他现眼。   有一次,老板大发善心,把一件没有穿过的西服送给他。他舍不得穿,就托人送给北京的儿子,谁知那儿子嫌式样太老土,把衣服退了回来。      自那以后,老头渐渐不问别人是否知道普华永道了。他还是舍不得穿,于是卖掉了。      前几天老家堂妹来访,谈到一个本家姑姑的儿子最近的情况。我这位姑姑和姑父是彻头彻尾的大学迷。从小就极力培养自己的独生子,要好好念书,考出去,这是唯一的出路。当农民即辛苦又丢人。他们甚至不让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在田地里劳作,说怕吓着孩子。这个孩子从小就孤僻自负,当然学习很好,是大学生。他最痛恨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和出身,他抱怨自己的为什么遭到女生的冷落,还不是因为一对农民的父母。姑姑姑父不敢在他面前说话,因为他根本就不愿意搭理他们。他从未给自己的家人买过一分钱的东西,尽管他现在有车有房,没有带过父母去过一次省城,而姑父当年攒钱让他是坐飞机去大学报到的。至今,我的姑父在一间木器厂打工,要给儿子攒钱娶媳妇。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可是每当我看到这些堪于旧时并肩的事情,就觉得不吐不快,算是一点警示,因为在一片嗡嗡的读经聒噪声中,我分明看到了吃人的鬼魂在吞噬人心。            
15:06:47 lindaliu  你虽然没拿个大学文凭,但有知识分子情怀,你曾说过,“对于弱小生命的关注。这是西方知识分子的优点。”我以为你是这样的!
15:43:54 皮富贵  我父母也这样,嘴上说是为了你好,实际上还不是为了面子,中国人太要面子了
15:51:08 [已注销]  最可怜是一代农民
19:01:21 rocklater  因为在一片嗡嗡的读经聒噪声中,我分明看到了吃人的鬼魂在吞噬人心。      说的人心里哇凉哇凉的...人不该是这个活法。
20:29:33 [已注销]  知识分子是个多无聊的话题啊……
21:37:41   似曾相似的经历.唤起我的记忆
21:54:48   似曾相似的经历.唤起我的记忆
03:08:33 YGY  ai......
06:00:22 仲越超  虚荣和自卑在这里显现无疑   很喜欢你这样平实的文字,而且其中又为之痛惜。
08:00:35 兔小胖  还是有表现很好的大学生的……分人吧……
08:12:25 Aya  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对孩子太过溺爱了孩子反而会变冷血~~
08:17:59 ANALI  何时何地都有好的或者坏的,我是在揭露科举思想对于人灵魂的毒害和扭曲。   根本就不是有教无类,恰恰相反,有教则有类!这种对于体力劳动的鄙视和厌恶,对于名利--不是知识和真理的盲目崇拜,把人变成了疯子。   我很反感现在一些人搬出孔子的理论来害人,他的等级和偏见,他的迂腐和懦弱,也许是本意良好的初衷被曲解造成了多么大的损失。   知识不是特权,不是追名逐利的工具。知识分子也无权因为自己多读了几本书而妄自尊大。   知道吗,那两个蔑视父母的人居然把所有的农村亲戚和没有上过正规大学的人叫做人渣,认为他们不配活着,即便活着也不是人的生活。   我听到这种话还沉默,那我才是人渣!   
08:20:24 HrR  悲观的来想,这种蔓延了几代人的大学病害的不会仅仅是这几代人而已。从小被灌输的思想不是对美好的追求,即便有――也就是考上大学,走一段平坦的人生之路――这看来就是人生最完美的解决方案。然而这样的功利既无法带来素质的提高,也无法带来生活的改善(看起来衣食无忧,却也不会快乐起来)。      希望我们这些不快乐的“大学生产品”可以实现那些患了大学病的老家伙们的终极梦想(orz,父母大人),也希望我们的不快乐能让大学病彻底去死,永不超生。               
08:29:20 艾小柯  唉!      自勉共勉:读书不能以多少论英雄,人更不能以出身分贵贱!
08:54:42 行空天牛。  我觉得自己多少也有了点这种大学病的征兆,很庆幸即使看到了楼主的文章,我得好好的反省。   谢谢你
08:57:59 MR.Wrong  大学是一种教育 而不应当是一种身份      在这个扭曲的国度里 所有的一切都不合理的合理了
09:05:13 长末  +1   楼主阿姨最近真是相当的活跃啊
10:00:16 S┋|┇┆  所以,这是个沉默的年代。
10:09:55 Hustler  懂你!   只是无奈
10:21:37 nicky  写得太好了
10:59:45 三叶草  讨厌那样的人。。。不知道读那么多书到底学了些什么?连最基本的做人道理都不懂~~~强烈鄙视这种人的存在...
11:09:03 一颗柠檬  社会里有太多偏见和歧视,人生活在其中,不得不面对这些眼光。那些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本以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别人的看法,但是社会就是这样,歧视无处不在。于是他们痛恨那些自己改变不了的东西,像父母,出身什么的。      那些父母本以为可以依靠自己的孩子让自己扬眉吐气,结果被自己的孩子避之不及。      要是能够抛开世俗的眼光,自己安心过自己的生活,恐怕也没有这些不安了。歧视无非是需求自己的心理平衡罢了,要是自己心理健康,就不会存在歧视。
11:30:11 天涯  农村出来的学生,考上大学的,多数看不起农村人,更不想回到农村。有的甚至比城里学生更能花钱,为的是不让人看不起。这是一种社会病。
11:53:51 小凯曦光  怪之怪那城乡户籍制度啊!
12:05:26 小凯曦光  奥巴马这样毫无身份背景的黑人,却能当选美国总统,我们这边还差的太远啊!
13:03:38 ANALI  这就是人为制造身份的不平等造成的分裂。   懂得这个道理,可以懂得中国。   
14:24:32 superwhs   知识不是特权   ----------------------   我们传统的儒家教育,就是知识就是特权,学而优则仕。      想套用下奥巴马的口号,来呼吁我们年轻人,      CHANGE      WE NEED      WE CAN      大家共勉
21:53:13 yoursong  你的父亲这样还可以理解,那个没有给过家里一分钱的人太过分了。
22:36:10 朝晖  “读书是为了父母面子的问题。”――化哥《补习街》   这就是中国。   不过没办法,这也只是一种生存策略。
19:04:08 水精灵  百年后什么都没有了,何不放开心,身份,架子,只要快乐,所以宝玉说这些人污浊,哈哈,最近又开始重读红楼梦
15:55:09 安卓卢十四  读完此文,满脑子四个字:水深火热
02:20:59 伯崖  幼时读书可能是由于父母的面子问题   诸君成人后还是因为这个问题么   还有,虽然上个大学p都说明不了   那不上大学也什么都说明不了啊
00:21:36 深深的红  我觉得这是家教的问题,和上不上大学没有什么关系。
15:13:30 火战车  真实
09:55:28 柳岸醉郎  江湖险恶,不但科举是手段,事事处处都是手段,只不过手段也分阴阳五行而已
10:47:49 我是一个臭流氓  同感,同感。。呵呵~   是他们太虚荣
09:36:58 石子儿  “万事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太根深蒂固了!   虽然很悲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的一些改变。   相信情况会变得更好,这样的悲剧不再产生
23:30:13 迷走  好好念书。别的别想。考不上大学及不了第就合该被抛弃。(对于读书人)
15:12:21 yeso  我觉得楼上有个人说得对,这是家教问题,跟读不读书没有什么关系。   我周围有太多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像作者遭遇这样的,还真不多。
08:31:20 糖黏豆   我觉得传统思想对范进中举发疯有偏差,范进发疯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人家苦读这么多年,中个举,疯一疯,闹一闹,也没啥。做官是会发财的,从古到今都是这样的,谁也别装B否认这个问题。况且书中的虞育德当上国子监祭酒,退休后也只是个小康。现在成百上千的大学生考公务员也没什么人说科举误人啊,还不一样是想升官发财。再况且,书中的范进中了举之后也没做什么缺德事。倒是那个严贡生,看着让人恼火。    其实这社会上心理有问题的人多着去了,他即使不是因为读书闹出心理问题来,他也会因为别的问题闹出心理问题来。就比如本文吧,归根解底就是因为作者那酗酒的祖父经常撕作者他爸的书,结果导致了作者他爸对农民,对读书的一种畸形心态。作者的没上大学,只是给作者他爸一个口实。换句话说,如果作者他爸小时经常因为贪玩被酗酒的祖父暴打,那同样,长大后他对玩和农民也会有不正常的看法。 09:09:58   来自: 幸福的书虫 (追求自由的向度) 儒林外史的评论 &&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来源:.cn/s/blog_4aacce76010008nt.html       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坚持着读《儒林外史》,一天几页,读这本书纯粹是为了吴敬梓。据传因为写这本书,他的老婆得了个伤寒,没钱抓药,终致死去,他本决定把这本书殉妻,可他妻子说那样你我都会死不瞑目的。可见穷人写本书不容易,这本书能流传更不容易。       读这本书并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常常有读不下去的时候。于是扔在一旁,然后又拾起来读,反反复复的。             关于文人,似乎并不好定义,但似乎又不难辨别。而在我看来,本书的文人多是“假”的。这个假不是真假的,而是说是“虚”的意思。书中虽也有马二先生这样的豪士。但大部分全都是附庸风雅之徒,并不见他们的半点字墨。他们多是攀附本家,招摇撞骗。骗吃骗喝,古人倒是有养士之举。混不下去时就可以找人投奔。而一般也都留在府中或者给些银两打发了。比如杜少卿就是重友轻财之人,却常常被人占便宜而骂他傻瓜。       穷酸,似乎是文人的本色了。而没有本事就踏实点也好。可他们却冒别人的名,把别人的认作自己的书,或者加点批注就成自己的。可见古代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让许多人可以装B。       我认为这本书算不上官场小说,是一群文人的闹剧,而并非名家的事情,是文学小丑的闹剧。是文人假模假样的最好范本。从这个意识上说。关于讽刺关于这个群体是可以流传的了!      
04:35:34   来自: 玉老田荒 (ZH民俚纫荒昃鸵话q了!!) 儒林外史的评论 &&   《引明斋小识》有一个关于穷的故事。方诚斋于岁除之夕,独坐候穷。值天微雪,寒气侵人,灯火青荧,门垣寥阔。乃以破毡蒙首,研朱墨点《周易》。王在川先生造庐见之,曰:“穷得有趣。”这不由让人想起《儒林外史》里那个古貌古心的杨执中先生,“点一只蜡烛,把这炉摸了一夜,就算过了年。”这种说不出的辛酸,在外人看来,也一样“有趣”得紧。至于所谓的“贫穷,听着风声”,或者“我穷的仅仅只剩下钱了”,那些并不见得就是谎话,也不见得就是真实。          穷,不管是出自于囊中翻来翻去的羞涩,还是出自于头脑的贫瘠和浅薄,我都曾有过。以后保不定还会有,这大约是没有法子的。而孟子的“大同”和牛克斯的“共产”,到底只是一团渴望而不可及的绿洲,在特殊的人眼里看来,不乏是最廉价的迷幻药,自有其特殊的效用。少小的时候看水浒,总为着人间有这样的一片至快至乐之境而欣喜鼓呼,等到大了一些时候才发觉,梁山不过是山下那个社会一个粗劣的复制品而已。至于上山的原因有多少种,穷的原因就有多少种,在偌大的题目和关节上,到底是一笔不怎么清晰的糊涂帐。          无论是不愿说,还是不能说,到头来也只能埋汰个人的“穷”要紧。北京某位教授的“穷”也仅仅是他拿不出上百万来买一套新房子,而不能说中国教育现在怎样怎样;而东北作家洪峰上街乞讨,说穿了不过是他头脑的灵光一现,和天桥上那些捧着破瓷碗一直吆喝的人到底还是不能比,却不能说文学什么的就跟着他的屁股一路乞讨了;至于还有什么某作家卖身出书,某作家期待富婆包养,某作家又给李湘的那颗大钻石晃倒等等,这更容易让人想起那个在刻字店案板上出神的季恬逸,只觉的可笑可鄙可怜。如果真还有所谓的“文学”这两个字眼,它到底不是摇钱树,到底不是社保医保三险,到底不是情人手中倒持的玫瑰,到底不是早上流出黄油的面包。如果真还有这两个字的话,它不是写在人的脸上,而是活在人的内心。          其实在欧洲,虽然有一个颇让人想入非非的“软饭时代”,但是文人的困顿和无出路,和中国并没有两样。若大仲马所说的有足够的钱在巴黎声色犬马的人,到底还是不多。而那些有幸在软饭时代里讨得一杯半杯“余羹”的作家,往往其伟大作品的显现,多是在连软饭都不能蹭上的时候,而卢梭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罢了。至于其它,中国有文字狱,外国有宗教裁判所等等。          《儒林外史》就给我们完整地展现了这样的一群读书人,他们有的卑污,有的高洁,有的庸俗,他们渴望着自救和互救,他们在现实和理想的碰撞中无从挣扎……我相信这样的场景就算是放到现在也不会让人觉得陌生的。吊桶底的烧饼我倒是不曾吃过,但肚子饿的滋味不经意地却是体验过几次;而匡超人的那句“惟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是有的”,很容易让人想起前些年某人的一句口头禅,“自从我的《××》一出,“×学”便成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至于五河县的风俗,倒和我现在的故乡有些类似,而胡屠户,彭乡绅,方盐商,唐二棒槌之流,他们也一如既往地在那条街上生活,日复一日地滋长或者损耗生命中的繁华和平淡。而书里的世界,有时竟比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来得更加突兀更加真实,这或许是“幻想碰在现实上小钉子”的缘故。          所以,一切都不在梦中。          老年时的吴敬梓在扬州看见本来富有的他的好朋友程晋芳这时也贫了,拉着手流泪道:“你也到了我这样地步,这境况不好过呀,怎么办?”他是深深知道肚子饿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从““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得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这四句诗来看,二敦算得上是雪芹的知己,至少是在饿肚子这方面;至于肚子饿的感觉,也只有在经历过一些世事后,才更清晰亦更明确。就中滋味,也仅仅是在几个有限的知己可以道之,如果像刷大字报那样一路刷过去,那种“贩”穷,到底还是不甘,也可以说是想“有所为”吧。
13:02:00 icancu    文章挺好。何妨举事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13:08:30 穿云  呵呵。。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22:12:49 Toxic 、说嗳  .............................. 14:50:51   来自: 卡帕的镜头 儒林外史的评论 &&   才女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文/卡帕的镜头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写的女人最让人觉得好笑的是那个王太太,夸富时说自己在乡绅家吃饭,黄豆粒大的珍珠串成珠帘垂在她面前,两边要站着丫头分开珠帘露出嘴来吃蜜饯。下人们没有伺候好,她就要将人家处死,多亏着两旁的人一齐跪下来央求,她才绕过。   后来她嫁的丈夫穷了,也没有丫头了,也没有蜜饯了,吃不起燕窝,叫不上病了,也不知道她那黄豆粒大珍珠做的头面是否还留着呢?       吴敬梓还写了一个妓女,娉娘,也很好玩。妓女会念诗,会作词,会批文章。做梦里也梦见自己傍着的嫖客做了官,接自己去做了杭州知府夫人,大富豪的文人为她抛却了万贯的钱,就连号称“文士”的雅客,没有钱也要凑上三两多银子“与她谈论文章”,龟公将钱一抛,道:“谈文章?四两起价!”看来“风尘慧眼识英豪”这等梦只怕也要破灭了。       最有趣的莫过于利涉桥卖文的沈琼枝了,小官宦家的闺女被盐商富户拐骗了在家做小,大闹夫家,平安脱险,拐带了家当,南京利涉桥上和那些暗娼们一处挑出帘子既卖绣品又卖文章。很是有些女权主意的独立新女性味道。       最后粗鄙盐商央人告到官府,官府来人抓她,差人无礼,几次讹诈都被她识破,到最后,想武力动手“被她三拳两脚打倒在地”。       看来,“沈琼枝”如后世的娜拉一半,从香闺中行走到世俗中 ,遇到的困恼尽是不少,文人无力,只好诉诸武力,才女只能博得怜惜,侠女方可自保快意。       不仅是“流氓会武术 ,谁也挡不住”,以后的才女也要会武术,官差也挡不住。娜拉要是会个拳击或者剑术什么的,估计鲁迅也不会写《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的文章了。       捎带一提,生活中这么美满的事情还是少。沈琼枝的原型中那个张姓女子并不能武,之前经历和沈琼枝相差仿佛,只是遇到官府老爷诚邀那一段,张氏遇见的是当时名满天下的风流才子袁枚。    吴敬梓和袁枚向来不合,所以自不可能明白昭告称赞袁枚此卓尔不群,破陋俗有侠气的举动,简笔写来老爷断案,但是称许之情,也是历历在目的了。
19:58:35 Vincent  当我还很小的时候看过这本书,多年过去如今只记得那些故作风雅的酸读书人明里道文章背地数铜钱的荒唐,至于沈琼枝者完全没印象了。   也许,该抽空温习一下童年时并未看懂的那些书籍。   
13:37:28 azure  很小的时候读的书, 后来有人说起王参军华冠牛车载着老母春日里游玩都没有了印象, 后来就再也不敢同旁人说起读过了, 后来在家里旧书柜里翻出来, 出恭的时候读一读, 渐渐的也记起了三分, 后来又把它放在了旧书柜里, 后来就自然不知道了吴才子的女权主义了. 后来自然要再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毕业暑假打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