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的心理素质差怎么办低、处事心态无法稳定、应该怎么办?

男,24岁了,心理素质还是很差,遇上点力不能及的事就会心慌,很好奇为什么军人的心理素质那么好,临危_百度知道
男,24岁了,心理素质还是很差,遇上点力不能及的事就会心慌,很好奇为什么军人的心理素质那么好,临危
24岁了,临危不乱,天塌不惊,遇上点力不能及的事就会心慌,心理素质还是很差男,很好奇为什么军人的心理素质那么好
性格比较内向吧、多出去走走、心放宽、遇事多了为人处事也就会比较自然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如坐过山车除了先天的,蹦极,后天可以段练弥补一些
当兵也有差的
当兵也有差的
心理素质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新世纪接班人素质培养 心理素质教育
&&&&&&&&&&&&&&&&
/ 新世纪接班人素质培养 心理素质教育 
春期的特点主要是性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因此,在青少的心理咨询中, 与青春期性问题有关的心理疾患值得重视,并应深入研究其内在的规律性。三  心理负荷即指心理上所承受的分量。中学生的心理负荷是指中学生受内 外环境的强烈影响所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和生理上的变化。  心理学家认为,人体对心理压力的反应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惊恐 反应阶段、抗振阶段、衰竭阶段。衰竭阶段是指人们在心理及生理上失去有 效防御,也就是人处于崩溃阶段。这个阶段,人所具有的适应性能量由于心 理压力的生理反应超过极限而耗尽。这种状况危害最大。具体地讲,中学生主要有下列几种心理负荷:  1.升学负荷。千千万万的学生都要去挤升学这座独木桥。在家里,少不 了父母没完没了的唠叨;在学校,他们有做不完的作业、频繁的考试,生活 紧张而单调。  2、就业负荷。这在高三、初三年级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假如毕业 后考不上大学、高中怎么办?什么时候才能就业?干什么工作等,这些问题 时刻困扰着他们。3.情感负荷。包括来自父母及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影响。做父母的对孩子包办一切,孩子无自立的空间;过分的“爱”使得他们无法承受。在男女 同学之间,有部分学生已产生结识异性朋友的朦陇意识,然而,这种“意识” 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理解以及社会的承认,对此,他们也常常焦躁不安。4.社会负荷。目前,社会变革很快,学生反应敏感,他们渴望通过教育来解决与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中学教育一时又很难满足这一需求。由此, 一部分学生对学校教育产生反感,不愿意读书。5.寻找自己的负荷。一部分中学生希望走出家庭、学校,去闯荡社会,试试自己的本领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然而,大多数成年人 不理睬,也不理解他们这种要求,总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从而引起学生抱 怨。。6,交际需求的负荷。社会上人情风也会对中学生产生一业的影响,他们模仿大人进行交际,有的也抽烟、搓麻将、下馆子。然而,由于无经济来 源,只好编造各种理由向家长要钱。。心理学家对中学生心理负荷的研究表 明,心理负荷对中学生学习、工作影响很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1)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只对那些智力高、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起积极作 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会起消极作用。  (2)一个学生如无任何心理负荷,对其学习。工作反而不利,只有适度 的心理负荷,学习、工作进步的幅度才最大。  (3)心理负荷影响学生性质与其年龄关系极大,对小学生会起消极作 用,而对中学生则可起激励作用。  (4)每个学生所能承受的心理负荷差异很大。由于心理素质不同,同等 强度的心理负荷对学生影响程度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些结构可视为我们正确 调节中学生心理负荷的重要依据。那么,如何调节好中学生的心理负荷呢?(一)必须正确认识心理负荷  目前,中学生的心理负荷普遍超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应注 重减轻中学生过重的心理负荷,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然而,凡事都 是一分为二的,适度的心理负荷对中学生来说则是一个激励因素。因此,调 节中学生心理负荷的原则应是:减轻过重的心理负荷,为中学生创立适度的 心理负荷。(二)注重中学生生活环境的优化 各种不同环境,以及同一环境下的不同阶段,产生的“紧张刺激物”不尽相同,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也会不完全相同。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也 有高有低,对“外界刺激物”反应差异很大。因此,优化中学生生活环境, 只能从总体上说。优化中学生生活环境不仅指消除对中学生起消极作用的“紧 张刺激物”;而且包括为中学生创设积极的“紧张刺激物”。  1.消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社会 有这么一种倾向,即认为中学生只有进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考上大学才是 人才,这给中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我们认为,中学是基础教育,培养大学 生只是中学的一个任务,而不是全部。升学率当然应该追求,但前提是必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违反了这一原则,追求升学 率就成为消极的“紧张刺激物”。2.消除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不良环境,为中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目前,各种书刊、杂志、录音及录像等对中学生影响很大,给他们的心 灵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中学生模仿其中人物,产生了角色倒错,淡化了学 生角色意识,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我们要为中学生提供健康的文艺作品, 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不可放任自流。3.消除“一切向钱看”的倾向。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倾向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使他们所从事的许多活动都介入了金钱这一因素。我们应帮助 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引导好他们的活动。4.消除“学生=读书”的意识。传统的观念是,学生天生就是读书,上大学就是中学生的全部追求。这种观念在一些同志的头脑中是很深的。无疑, 读书在中学生中要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社会实践也是十分重要的。全社会都 要转变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要致力于中学生适应能力的增强  从中学生的现状来看,其心理负荷确有需要减轻的一面。然而,要完全 消除不仅做不到,而且也毫无必要。由于心理负荷本身的特点及中学生感受 心理负荷的实际情况,提高中学  生的适应能力,变心理压力为动力是很重要的。适应能力是构成中学生 心理压力承受力的关键因素。应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研究证明,认知水平的高低与感受“紧张刺激 物”的强度有关。认知水平高的学生应付“紧张刺激物”也会有足够的心理 准备,一旦出现心理压力时,可自觉地选择积极的适应机制或通过变换环境、 心理咨询等合理方式来摆脱困境。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观 念,培养自我接受的态度。心理学实验证明,凡是对自己认识与评价和本人 实际情况越符合,他表现的自我防卫能力就越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 能把压力变成动力。要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品质的客观表现,恰当地评价 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成功与失败,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确定正确 的“志向水平”。    2.教会学生调节情绪的紧张度。要使他们学会按自己的愿望形成适宜的 情绪状态。假如心理负荷过重,可以利用身体活动,如散步、打球、骑自行 车等来使自己的神经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也可用词语或理智来控制自 己的情绪发生的强度或用注意转移来引导情绪或情感发生转向,以保持适宜 的情绪状态。  3.丰富、端正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端正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提 高他们心理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心理负荷 的产生往往与缺乏一定的情绪体验有密切关系。例如,感情负荷就是由于中 学生没有类似情绪体验,适应不了而产生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 彩的活动,端正、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四  自卑感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低评价,或对自身的智力和 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又称自我否定意识,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 这是与正常人的自尊心相对立的一种病态心理。在正常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 的情况下,人们就形成和发展自我肯定意识,表现为积极的自我评价。如果 自尊的需要屡受挫折,人们就会因羞耻感与屈辱感的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 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一、自我否定意识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自我否定意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 生一系列日益显著的影响。随着消极的自我暗示不断出现,智能水平逐渐下降。思维与应变能力的减退更加明显。 随着自我否定的发展,逐渐形成逃避现实、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谨小慎微、容忍退让的懦弱性格;自欺欺人、表里不一的虚伪性格,甚至走向悲观厌世,自我毁灭的危险道路。 由于中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甚至酿成自杀、自伤、凶杀、出走等恶性事故。 中小学里的“差生”以及暂时处于中间状态的“差生后备军”,往往被家长和教师贬为“没有出息”、“不堪造就”,普遍受到冷遇和歧视,自卑感十分严重。 二、中小学生形成自我否定意识的主要原因  生理方面——五官、容貌、身材。体质等任何方面有明显缺陷,引起“自 惭形秽”的心理。若受嘲弄、冷遇,更觉无地自容。  智能方面——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语言、操作等智能水平低 于常人,在学习与集体活动中经常处于落后地位,虽经努力,无法赶上,于 是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  家庭方面——社会地位低下的、经济境况困窘的或残缺畸形的家庭,引 起“低人一头”的心理;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可能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急剧 发展。  教育方面——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虽然都有一定作用,但导致中小学生 形成自我否定意识的关键原因则在教育方面。    家长出于对子女的成就期待,从孩子进人小学后,甚至早.在幼儿园时 期,就开始向他们提出学习上争优秀的要求,而绝大部分家长在这种要求中 的实际期待只片面强调考试得高分,评比当“三好”之类。由于在全体学生 中能够达到这种要求的永远只能是少数,而多数学生在竞争中即使竭尽全力 也必然处于中间甚至落后状态。望子成龙的家长对于这样为数众多的不能达 到要求的孩子,自然是千方百计地施加种种压力。开始往往是温和的劝勉, 耐心的说服,加上物质刺激,继而则是逐步升级的严厉训斥,甚至是粗暴的 责备和惩罚。事实说明,承受这类精神压力的孩子,一般是难以改变其中间 和落后状态的。于是,不少家长在失望之余还往往情不自禁地运用尖刻的嘲 讽方式,对待自尊心已经倍受打击的孩子。这  很容易诱发和强化自我否定意识。另外,不适当的对比,也容易强化儿 童的自卑心理。另外一个方面的压力则来自学校,来自教师,近年来,学校 教育对学生施加的压力,也十分严重。  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潮的冲击,教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秀生”产 生日益明显的偏爱心理,而对多数处于中间状态和落后状态的学生则表现冷 淡,甚至厌弃态度。抽样调查发现:自己承认有偏爱心理的学校领导人与教 师,在小学占 92%,在中学占 78%。这种教风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受冷 淡和厌弃的学生普遍滋长严重的自我否定意识。三、矫治学生的自卑心理,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l、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满足学生层次较低的 心理需求;2.适当考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能够忍受旷日持久的考验,不畏首畏尾。还可以用榜样的力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教师要关心在集体活动中发挥每个同学的特长,并将这种特长及其最 现实的社会效益影响、渗透到学生感到自卑的劣势方面,促使其进步;4.创造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教育作用,使自卑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5.多和家长联系,密切合作,形成合力,使学生生活在希望之中。五  不愿“揭短”的心理现象是极不正常的。它对中学生道德是非观念的发 展和良好的集体风气形成都有一定阻碍作用,也对教育工作者实施全面发展 的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要纠正、克服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主要应该做好以 下几个方面工作:一、学生不愿‘’揭短”的原因 某些教育方法上的失误,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从而不愿“揭短”。有些教育工作者不注意工作方法,处理问题时简单粗暴。发现学生的缺点错误 不是去询问前因后果,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而是不问青红皂白,严厉训斥, 甚至进行人格上的侮辱,使学生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挫伤。因此偶尔出现了过 失,当事者诚惶诚恐,别的人也跟着担心受怕,于是大家索性抱侥幸心理, 查得出就挨你“一顿批”;查不出就算我走运,大家守口如瓶。  部分中学生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不愿“揭短”。他们不但不揭短处, 相反还要相互袒护、掩饰。这样做了,还自以为是为集体争了光,为同学争  了气,维护了集体利益。 正是由于缺少强有力的集体舆论,导致学生产生“事不关己”的心理。这使得积极的集体舆论难以形成,往往会出现敢于揭发错误和缺点的同学反 而成了“众矢之的”,向老师如实反映情况的学生会在同学处受到很大的心 理压力,遭到冷嘲热讽,于是就导致学生不敢揭短。不想揭短。  因此要使学生摒弃落后意识的影响,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学生 在道德实践中体验到道德要求的合理性,注意把他们的道德意识引向正确方 向。二、利用舆论的力量 教师应当恰如其分地进行表扬和批评,着力促进健康的班风的形成和班级常规的建立,促使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趋于定型。在班集体中发扬正 气,抵制歪风,激发学生确立正确的荣誉感、责任感。三、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友谊观 随着心理的不断发展,中学生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往往不大轻易将自己的内心活动表露出来。他们容易把同龄人做为知己,对他们能无话不谈, 什么秘密都能公开,而对师长不愿讲真心话。另外,中学生情感好走另一个 极端,带有文饰。曲折的性质。有些学生还会把不向师长检举同伴的缺点视 为一种“坚定勇敢”的举动。受错误的“处世哲学”的影响,部分中学生讲究封建主义的“哥儿们”义气。也有人认定人要“以和为贵”,何必动辄去“得罪人”。他们还认为 得罪一个,可能失掉一批,会被同学看不起。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往往缺乏正确的友谊观念。中学生进人“结帮”年龄,对父母、教师的信赖在减弱,而对伙伴和小团体的信赖在增强,出现在同龄 伙伴中寻找支持的倾向。他们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个成人难以理解的秘密,即 使他们发现伙伴的错误,也决不轻易披露。所以,要引导学生把友谊建立在 共同理想的基础上,使他们懂得真正的朋友,应该在是非曲直面前直言不讳, 帮助同学克服缺点,纠正错误。这样的友谊才是真实而又健康的友谊。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很多同学护短,是因为一方面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是非观念,道德评 判能力差,由于中学生的道德评价水平还较低,还不能掌握正确的道德规范, 往往是非模糊,对光荣和耻辱、美德与丑行等作出错误的理解和判断;另一 方面又受逆反心理的抗拒情绪的支配。一部分学生对学校、教师、班集体失 去信任,甚至抱对立情绪,无论你提的要求正确与否,他们都自觉地或不自 觉地产生一种对抗意识与对立的态度。结果常常是你要他说,他就偏不说, 你说这“不正确”,他偏认为“没有错”。所以要帮助他们学会自我分析。 让学生分析和评价自己行为上的是非、美丑,在自我教育、自我分析中克服 缺点,纠正错误,积极向上,逐步培养起优良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六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压力, 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作为一 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中也极其常见。由于知识和阅历限制,中  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也最易从众。因此,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 理,并克服和避免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从众的副作用,对加强中学生的 思想品德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一、团体压力,是中学生从众的情境因素  1.群体压力。包括群体的人数、群体吸引力和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高低 等。一般而言,在一个班级、小组、同伴群众中,如果造成某一观点的人越 多,或采取某一行动的人越多。则压力就越大,就越容易从众;如果这个班 集体或哥儿们伙伴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内部很一致,也容易使得中学生遵从 群体的意愿;同时,在一个班级、伙伴中,班级干部、小群体的头头较不易 从众,威信较低的一般同学则较容易从众。  2.规范压力。角色规范不仅为角色扮演者规定了一定的行为准则,而且 具有激励和制止的力量,即通过社会赞许、人际关系亲热等勉励人们信守规 范;也可利用人们存在的对偏离群体的恐惧心理,通过社会谴责、人际关系 方面冷淡等制止背离角色规范的行为。中学生的规范包括有形的无形的两 种。有形的指学校规章制度、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无形指班级舆论、班 风,特别是中学生非正式群体里成员之间的默契规范等。在中学里,有形和 无形的规范时常是矛盾的。有时,无形的规范起着更大的作用,更不易被教 师所发觉,这种无形规范产生一种压力,使得这一班级、小组或群体的成员 为了避免偏离群体而失去安全感,遭人讨厌、嫌弃,必须参照周围的情况行 事,遵从群体的规范。3.经验压力。经验压力引起从众的第一类情况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或活动能力较低的同学,这些学生往往会觉得,别人的成绩好、能力强,自叹不 如,就只好跟着人家,这类现象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尤为明显;第二类经验 压力,即有的同学将大多数同学的错误判断看成是正确的,或虽相信自己的 判断没错,但因不能“标新立异”,或怕别人挖苦,从而表面从众,内心保留自己的看法。  4.情景压力。由于一时情景所引起的从众,在中学生中占有较大比例。 例如,一个班级中,假如好人好事没人表扬,坏人坏事没人批评,那么可以 想象,在这种情景下,学生较易产生不良的从众行为。当许多同学在跟着做 坏事时,只要其中一人站出来反对或制止,就可能大大减少群体对个人的压 力,学生做坏事的从众行为也会随之减少。二、矫治中学生的从众心理  1.创设友好向上的班级气氛和积极健康的班级舆论。利用班集体矫治从 众心理,一要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面对发生在学生周围的 较大的事件及学生容易模糊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发动学生讨论、说理,进 行适当的表扬、批 评、实践等,使学生明白不良舆论、不良规范的思想行为 根源及其危害,并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行为规范。二要重视学生自我教育 的作用。学生在思想上自我教育,可以在思想上、行为上弄清是非,对不良 行为加以抵制。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思维独立性的批判性的不断 增强,他们的思想、行为越来越取决于内化了的自我要求和努力。集体教育 只有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三要发挥学生非正式 群体的作用。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学生个体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客观 要求。由于非正式群体所具有的凝聚力、号召力,学生往往会屈服于小群体 而盲目从众。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的正常友谊和社交活动的同时,对其自发  形成起来的良好舆论、行为规范加以鼓励引导,使其朝着上进的方向发展; 对其不良的舆论、规范,则应通过说理、说服等形式加以转化或制止。四要 运用心理暗示,制止学生消极从众。  教育实践证明,对学生中的“随大流”现象,有时正面地提出批评、要 求,往往是较勉强、无效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妨可以通过“角色期待”、 “兴趣诱变”等方法,从而达到制止消极从众,并转向良好行为的目的。  2.改革教育内容。第一,在考虑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方面,教育主要应 培养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积极的情绪情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 学精神等;第二,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传统的只重视课堂、书本转向让学生参 加必要的社会实践,让他们在接触外界社会环境和适应人际关系的过程中, 了解社会,增长社会经验,增强自我辨别、判断的能力;第三,中学生盲目 随大流,不少是由于心理上的不完善、不健全引起的。因此,德育及其它教 育中都必须突出一点,即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3.树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个体意识的教育思想。个性特征方面的 从众原因:一是由于学生在智力、情绪、性格、自尊心等方面的差异,直接 影响到他们是较自信的还是较易从众的。一般而言,智力较低、情绪较不稳 定、较重视同学和教师怎样评价自己的学生,较易从众;二是人际关系方面, 在与别人相处时过于重视他人并依赖他人,行为较被动者。社会态度、价值 观是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最高层次,它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学生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其个性体系在逐步形成,并制约自己的言行举止。可见,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性,是防止、克服 其产生不良从众行为的根本所在。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 的个性品质,如积极的情感、坚持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等作为学校教育特别 是德育的主要任务来抓,以学生个性是否完善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另一方面,必须承认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做到因材施教。 个体意识是人类对自我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从目前学校教育现状看,由于传统的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的观念的存在,在教育教学的一系列环节上,往往只强调了集体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只发展了学生的集体观念,这就可 能使得学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和集体、个体意识和集体意识混同起来,只有集 体意识,没有个体意识,只知盲目、被动地随大流和麻木地服从集体,不能 独立地判断是非,这正是目前中学生较容易产生盲目从众行为的重要根源。 单纯强调自我或集体都是不可取的,自我意识与集体意识存在于每个个体之 中,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关键的是教育者必须教育学生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在注重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个体意识。  4.实行民主教育。第一,变教育、教学中的单向传导为双向的民主交流, 对克服学生的从众心理是很重要的。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期望具有相互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也包括学生对教师 的期望和要求。单独强调某一方面的要求是难以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的。然 而,我们的教育现状是,学生很少有倾吐心里话的地方,在校内发表个人见 解和对教师提出要求的机会少的可怜.久而久之,学生的要求和见解得不到满 足与鼓励,人云亦云者、听话者往往被认为是好学生。可见,改革教育方法 的第一步就是不仅重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同时要给学生足够的发表自我  见解的机会和时间,变单纯教师要求学生为师生相互尊重; 彼此沟通。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第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影响学生是否从众的 重要原因。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气质性格类型,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引导, 特别是对那些自信心较低、情绪不稳定、胆小而自尊心较强的同学来说,更 应讲究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多让他们获得学习、工作上成功的体验,这是 增强自信、稳定情绪的必要步骤。  5.班主任领导方式与“从众”心理的改变。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和学生个 性的健康发展也有很大关系。事实证明,班主任采用的若是专制的方式,必 然会使得一些学生在屈服于班主任的威力之下,养成阳奉阴违的不良习惯。 长期下去,部分学生就可能缺少独立自主的精神,处处依赖班主任;另一部 分学生则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对班主任的要求反其道而行之,并容易趋向于 小群体的行为。假如班主任采用的是放任自流的方式,班级正气就可能下降, 错误倾向就得不到及时的纠正。由于得不到班主任良好的引导,学生的思想、 行为就可能缺乏正确的准则而盲目从众。  教育研究表明,在民主、理解、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下,容易形成融 洽、活泼的班级气氛,学生间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 活动才可能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否则班主任若采取专制和放任自流 的态度管理班级,是不利于班级和学生的健康发展的。七一、学生自我意识取向上三种需要矫正的情况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是个体对主体及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环节。这里,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它集中代表了自我认识的发展水平。 在普通中学中,下列表现具有代表性:一些学生尽管思想境界较低,显得自私、高傲等,但他的自我感觉却特别好,自我分析很不错,因而自我评价也很高;一些缺乏良好公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同学大都认为自己的行为只 是区区小事,大可不必小题大作。这种按错误标准或层次要求作为自我评价 的取向无疑是主观、片面、失实的。(二)自我体验失衡  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评价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 的一种情感体验。那些思想层次较低、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表面上似乎处在 和谐统一的情感体验氛围中,其实又常为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整体需要与 自我需要的相异性困惑,只不过是强烈的自我需要所表现出来的自尊心掩盖 了情感体验上的失衡而已。自我情感体验表层上的和谐统一是学生思想、行 为矫治过程中的重要心理障碍,而自我情感体验内在的不平衡则是情理育人 的契机。(三)自我调节失控 自我调节是个体对自我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自觉而有目的的调整,它集中体现了自我意识在塑造自我和处理主客体关系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它包 括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动员、自我控制等。其中自我控制是最基本的 调节手段。  有这种清况:学生明知自己错了,或者基本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可就 是波动反复、驾驭不了自我,症结在于自制力的薄弱。因此,自我控制在学 生错误思想、错误行为的矫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自我意识取向的形成氛围 要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取向,应努力形成优良的客体氛围和主体氛围。客体氛围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必然会影响乃至决定学生的意识取 向。这种客体氛围既有社会大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氛围,思想、道德习俗氛 围,又有学校、家庭及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氛围和人际关系中折射出来的心 态氛围。而主体氛围则是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带有鲜明个性 特征的心理氛围。(一)优良的学校氛围是形成学生自我意识正确取向的前提 优良的学校氛围,应该具有良好的校风、班风和人际关系,其间应是非分明,充溢着团结友爱、积极进取的气氛。良好的校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会感染、熏陶学生;良好的班风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实在、具体的导向作 用;而良好的师风,既包含着高尚的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又包含着甘于奉 献的人梯精神和热爱学生、转化学生的艰苦而富于艺术性的劳动。不少暂时 后进的学生,就是在具有良好师风的老师寓严于爱的反复教导中,在情感共 鸣、心灵碰撞的深层感应中弃旧从新的。(二)优良的心理氛围是形成学生自我意识正确取向的关键.  优良的心理氛围以成熟度为其标志,以内在需要为其核心,又以个性品 质为其动力机制。这是主体心理氛围的主要内容。形成优良的心理氛围应当 注重以下方面:1.提高成熟度。学生的成熟度是指学生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任务所能适应的程度。就“成熟度”在人格培养方面 的要求而言,应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具有以“三热爱”为具体内涵 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此产生的模糊、动摇或淡薄、无所谓,正是我们 教育工作者需要警惕的。其二,具有正确的道德信念、规范。应继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范,不应以西方道德中的糟粕和社会生活中的庸俗道德左 右自己。应在正确道德信念指导下实施良好的行为规范,不少学生于此或多 或少存在差距。其三,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即能客观、辩证地评价自己, 从中体验进步、成功的愉悦情感,克服消极、自卑或自傲、自负等心理障碍, 学会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控。在正误、是非的较量中战胜“非我”,提高自我 效能。具有上述体现的学生才算是“成熟度”较高的学生,而具有如此成熟 度的学生,同时也具有了优良的心理氛围。  2.培养内在需要。如果学生对来自客体(学校、家庭、他人)的正确规 劝有深刻的情感体验,自然也就有了自制能力。当某一事件突然激发起他们 的兴趣或突然触到他们心灵深处的“共振区域”时,他们往往会积极反应, 心悦诚服地激发改过自新的内在需要。因此,我们的一系列正确引导,一定 要想方设法内化为那些学生的自我需要,并在及时鼓励、扶持中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优良的心理氛围,才会产生成效。  3.强化个性品质。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就必须强化对学生个性品质, 尤其是自制力和人格力量的训练。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精心设置一个个阶梯, 让那些思想、行为需要矫治的学生在进步中获取自信,又在自信中得到提高。 当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学生思想发展的动力时,学生的进步将是稳定。明显  的。           八一、要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开放型的个性 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特别看重自我。各种心理上的自我性表现在学习中,往往是独立性强于依赖性,内向性盖过外显性,含蓄性替代直 露性。他们敏于思索,却不肯轻易表露,有独自的见解,但又不愿随便开口; 想接受指导,又不喜盲目听从,于是便出现了学习心理上的矛盾。而这种矛 盾碰撞的结果,往往会呈现自我封闭或半自我封闭的状态。久而久之,这种 状态便积淀成为一种与少年时代大相径庭的心态。这样,闭锁心理便自然而 然地形成了。因此,为了打开中学生心理的闭锁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 识自我,在学习、活动和生活中,克服自我封闭的状态。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优化学习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中学生视野更宽广、开阔,思想的内容也更丰富、深刻,这就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 在批判能力上,发展得更为快速和突出。表现在学习上,一方面他们思维的 触角已不再停留于对那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表层问题的思考与回 答,而是沿着“为什么”、“何以见得”的流程向认识的深层推进和延伸。 不仅如此,他们还喜欢别出心裁、猎奇求新,甚至于去思索与教科书、与教 师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本是思维发散、学习深僻的好势头,然而由于在心理 上过早地筑就了“自我基地”,而且性格上又多内在的差异,优等生想一鸣 惊人以显示自己的学习优势和思辨能力,差等生则顾虑因失误而外露自己知 识的浅薄和无能。这种个性中差异、矛盾、冲突的结果,不仅形成了闭锁的 心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速和推进了这种势态的发展。一些学生认 为“人大了,要多一点冷静思考,少一点热烈的答问”;“与其说不好,倒 不如不说的好”。中学生对于自我价值的估量,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又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辩证地分析对待学习中的“自我性”,才有可能冲破心理上自我封闭的 罗网,清除由于心理矛盾导致的积淀,敞开胸怀,使自己成为一个敢想敢干 的人。其次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借鉴他人优化学习的机制,使自己 的思维有用武之地。大凡有闭锁心理的学生,往往与他们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有关。这是因为习惯不良、方法欠佳,易于造成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断路”, 影响信息的传递,降低感受的功能,这样就会产生心理的闭锁性。因此,要 防止心理闭锁,弱化闭锁势态的发展,中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五官协同,使 眼看、耳听、口读、手写、脑想等一连串的活动,成为学习过程的统一体。 这样就能沟通大脑区域间的联系,建立优势兴奋中心,以排除由于心理闭锁 所导致的思路阻塞或中断,从而保持信息加工的畅通。实践证明,中学生一 旦学会了优化学习,心理上再紧、再难的“锁”也一定能自动启开的。九  中学生心理挫折的形成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它既与学生的需要和追求目 的的特点和性质分不开,又与实现目的、满足需要的客观可能性有着极密切  的关系。这是因为目的和需要是一种主观要求,它们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 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主观要求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形成心理挫折的基本 原因。一、心理挫折的表现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中学生逐步学会用各种态度与方式对心理挫折做出反应。这些反应经过强化和重复,逐渐成为对待心理挫折的一定的习惯表现方 式,至于用什么方式,会因人而异。一般表现为下面两种方式:  1.对待心理挫折的积极方式。这种方式是正视挫折,承认挫折,冷静分 析产生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战胜挫折。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 种:(l)克服。通过不断的努力,克服形成挫折的原因,使需要获得满足;  (2)表同作用。指学生为了迎合能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人们,就在思想、 行为上模仿他们,或按照他们的希望去做,以减轻内心的痛苦;或者把别人 具备、自己不具备的品质强加在自己身上,以此求得内心的满足;(3)升华作用。在比较低的目标或需要受挫后,转移到较 高境界的目标或需要上去;  (4)补偿作用。在某方面的需要或目标受到挫折后,便用可能成功的活 动或其它高度发展的能力来弥补,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以获得别人的承认, 获得心理的寄托和成功的快慰。2.对待心理挫折的消极方式。这种方式是指想摆脱引起心理挫折的情境,但问题并未解决,对心理挫折作无力的消极反应,2 减轻受挫感以获得 一时的心理宽慰。它主要表现为:(l)孤立。从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挫折情境中退却,尽量地避免同现实中的人们接触  (2)幻想。现实中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便在幻想中去想入非非,以求 得梦幻中的精神满足。青少年学生富于幻想,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造成多 梦、酗酒。算命、信仰宗教等;(3)倒退。这种情况是指当有的学生受挫时,会表现出一种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4)逃避现实。预感挫折将要发生,不敢面对它、克服它,而设法躲避;  (5)求得注意。一旦学生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便设法引起老师对自己的 注意。一种极端的表现是,一些“差生”在学习上或集体生活中得不到表现 的机会,便故意调皮寻事,显示自己,求得大家对他的注意。  (6)文饰作用。指无法实现目的而遭受挫折时,就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 的失败加以解释和辩解,但用来原谅自己的理由常常不是真正的理由,往往 是将挫折、过失的责任推诿给别人,以使自己心安理得;  (7)酸葡萄作用。指追求的目标得不到或受挫折后,在找出造成挫折的 原因时,为冲淡自己的内心不安,就常常将对方贬值。这种心理同《伊索寓 言》里的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的情境相似;  (8)投射作用。即把能引起内心不安、自己不愿意承认的某些行为、欲 望、态度等,排除于自身之外.推向别人或周围事物上去的心理现象;  (9)反向作用。指为防止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欲望表现出来,而采取一 种相反的行动;(10)攻击性行为。学生遭受挫折后,在情绪与行动上会产生一种对有关人和事的抵触反应,想借助攻击外界的人和事,来消除来自挫折的紧张。 它一般可分为两种。第一、直接的攻击性行为。对有关人和事直接而公开地 产生抵触情绪与行动。如对使自己受挫的人行凶、殴打、谩骂等。这种攻击 性行为往往夹杂着强烈的恐惧心理与愤懑情绪。第二、间接的攻击性行为, 即转移作用。对有关人和事的抵触情绪与行动,无法对其直接表现时,转移 到其它较安全的对象上去。一般是由于无法对使自己受挫的人和事直接加以 攻击时所发生的变相行为。二、消除学生心理挫折的方法 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尽管从表面上看来似多半是消极的、令人不快的,甚至是带有危险性的,但处理得好,也可转化为潜在的积极因素。如果教育 者只就心理挫折的消极表现大惊小怪,粗暴对待,不去引导学生从根本上认 识和消除心理挫折产生的根源——主观要求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那就只 能促使学生的心理挫折向恶性一端发展,造成学生在挫折面前心理失常、焦 虑不安、抑郁消沉,甚至发生精神失常、行凶和自杀事件,产生难以预料的 后果。如果教育者能以诱导、尊重。关心、同情、谅解、帮助的态度对待学 生的挫折,针对不同的情况机智巧妙地加以适当的处理,多数问题是可以得 到解决的。一般地说,学生心理挫折的消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缓和矛盾,稳定情绪。学生在受到挫折的情况下,往往情绪高度激动,甚至做出意料不到的事情来。因此,我们就不能像平时那样按部就班地方式, 而应立即采取积极的有效的措施,先缓解学生内心的矛盾,使其情绪稳定下 来,再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使学生迅速地恢复心理平衡。我们经常遇到这 样的情况,个别学生会突然固执起来,和老师顶撞,拒绝接受教育,不执行 教师的要求。怎么办?常见的解决办法有两种,一种是以激情对激情,大发 脾气,采用训斥、辱骂或体罚的强制手段,坚持要学生执行教师的要求,结 果是造成僵局,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另一种是讲究教育的机智,在双方发生 激烈冲突或一方心理失常的情况下,暂不和这个学生评论是非,而是根据情 况,采用各种迂回、巧妙的办法使之把气消下去,恢复心理平衡,冷静下来, 再耐心地进行教育。这两种方法,效果完全不一样,前一种方法激化了矛盾, 后一种方法钝化了矛盾。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遇到挫折、发怒生气时,肾 上腺大量分泌出一种肾上腺素。这种肾上腺素的大量增加会使人体内的血糖 血压升高,肌肉的紧张度提高,情绪激动。自控能力减退。在这种情况下, 别人的任何偏激语言,只能起“火上加油”的作用,只有用温暖人耳的善言 进行劝慰。才能使其逐步恢复平衡,并开始听得进深入一步的劝告。善言相 慰,可根据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语言艺术。主要有两种:一是针对人都注 重感情的特点,用关怀体贴的语言去打动、说服发怒者,使其感到劝慰者是 真心实意地关心他、爱护他;二是用表示可以理解发怒者心理的话语进行劝 慰。这种语言一出口,发怒者的心中马上便会产生“他是自己人”的好感, 甚至产生“他支持我”、“他在为我说话”的感觉。当然,运用同情的语言 进行劝慰时,应注意防止无原则的迁就和不辨是非的随。  2.创造条件,克服外部挫折。由于外部条件的限制。使其某些目的无法 实现,需要无法满足,从而形成心理挫折。外部挫折有以下三种:  (1)缺乏性挫折。即由于外部条件不充分,致使目的的无法实现、需要 无法满足而形成的挫折。如由于长时期在家庭、学校得不到父母、老师的喜 爱,一些中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被嫌弃儿”;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得不到  老师和同学的赞扬,致使自尊的需要难以满足;  (2)损失性挫折。指可以得到满足的需要,由于外部条件的突然变化而 不能得到满足所引起的挫折。如一个在初中阶段的优等生,进人高中阶段后, 可能成为中等生,甚至差生。原来得到满足的自尊需要,一下子中断不能满 足,产生烦恼、紧张等心理;  (3)干预性挫折。由于受到来自外界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干扰阻止,而不 能达到满足需要的目标所引起的挫折。如有的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受到老师的 制止,就是由于受到外部的积极干预;一个学生正在学习,由于另一个学生 的捣乱,使之欲学不能,就是受到外部的消极干预。  学生一旦遭受外部挫折后,往往摆脱不了苦恼情境,或者因为遭受的挫 折与某种情境相联系,又容易触景生情,不时表现出愁闷、痛苦。较好的办 法是启发和鼓励他们肯定自己,引导他们看到今后的目标和希望,以冲淡他 们的苦闷;或者传播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信息,转移他们的情绪;也可以组织 他们参加感兴趣的活动,从而减轻或消除挫折感,使心理变得愉快起来。同 时也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外部条件的限制,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积 极地适应环境。学生一旦懂得和掌握了这个方法,就能在挫折面前自觉地摆 脱困难,做生活的强者。3.沟通思想,了解苦情。很多挫折是受自身内部条件的限制,使某种目的得不到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形成的。  (l)缺陷性挫折。指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或其它个体内部条件的缺陷而不 能满足需要所引起的挫折。如某学生一心想参加校篮球队,但由于身材太矮, 未能如愿。(2)损伤性挫折。指由于身体突然受到损伤而引起的挫折。如由于意外事故,不能登台演出,从而失去了表现自己艺术才能的机会。  (3)抑制性挫折。指自己从心底里禁止需要的满足而引起挫折。如一个 学生,当别人问他问题时,他因害怕耽误自己的学习而不愿帮助同学。事后 又很后悔,觉得不应该这样做。学生处于受内部挫折的情境中,往往会以紧张的情绪反应代替行为。因此,创造一种情境,使受挫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他受压抑的情感,发泄他的 抱怨,从而冷静下来,才能使他们恢复理智状态。沟通思想,了解苦情,就 是通过我们与受挫学生的思想感情交流,使受挫学生说出心理的抱怨,把不 满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衡,从而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消 除隔阂。对个别受挫的学生,我们应主动地接近他,通过谈心,沟通思想, 引导他把憋在心中的苦闷,向老师、同学、家长、亲友吐露,这样不仅可以 获得别人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帮助,使结在心里的疙瘩解开,从 而减轻自身的精神压力。  4.知己知彼,确定合理的目标。当学生长期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屡遭失败 时,我们要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分析现实,审视目标。如果达到这一目标的 多种尝试都告失败,就要分析所确定的目标是否符合主客观条件。如果主客 观条件不具备这种可能,就要引导他们扬长避短,调整目标,另谋出路,即 放弃原来的需要和动机,谋求新的目标,达到新的心理平衡。这种目标的审 定和转移,不是惧怕困难,而是实事求是的表现。附:中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 心理挫折,是指人们的预定行为目标受阻,原有行为被迫中止,在心灵上产生失落的一种状态。 中学生的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正处于突变期,易于出现各种问题,被称为“危险期”、“突破期”。这时期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和各种心理疾 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就会产生心理挫折和心理失衡。一、心理挫折的原因  l.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强烈地震撼着青少年 的心灵,使他们产生困惑和迷惘。学校培养他们要做有觉悟有文化的“四有” 新人,但社会上一味地看重金钱,金钱万能等负向的影响,使中学生找不准 方向,产生了心理失衡。  2.理不顺的人际关系。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人际关系是师生之间、同学 之间的关系。青春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 性和盲目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往往爱模仿,但鉴 别能力差;喜欢活动,但缺乏独立能力;热情高,但意志薄弱;上进心强, 但自控能力差。正因如此,中学生常常做出一些不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的一些行为,做为教育者负起教育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但是教育者的良苦 用心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样就在师生的人际关系中出现了问题,产生 了心理冲突。中学生比较幼稚,有时因一点小事就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打得不可开交,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严重的心理挫折,出现了心理失衡。  3.对家庭教育的逆反。中学生自以为自己长大,可在父母眼里他们还是 个小孩子,一切都想独立但又不善于独立。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和孩 子难免产生一些矛盾。4.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在父母的羽翼庇护下,生活优越,心理十分脆弱,经不起任何风浪,没有吃苦耐 劳的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二、经受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  中学生遭受挫折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承 受挫折的能力时,要立足于分析他们心理健康失衡的原因,有的放矢地给与 疏导、排解。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注意抓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对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在这一方面,教师要积极从理论学习和生活经验上对学生加以引导,使 他们认识到:理想是美好的,但实现理想是非常艰巨的;经受挫折是人们现 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的历史进程是这样,个人的成长 经历也是如此。  不要怕挫折,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怎样正确对待挫折。为此 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讲演会、讨论会等,使学生认识到差距是客 观存在的,挫折是经常出现的;同时,还可以组织故事会、报告会,学习名 人、伟人对待挫折的态度。如果条件许可,还要有意识地提供适度的挫折情 境,以锻炼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诸如组织他们登山、参加义务劳动等,培 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磨炼他们的性格。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 们既敢于参与竞争,又善于竞争的精神,在学习上出现挫折时不气馁、刻苦 攻关,勇攀高峰。  2.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逐步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在 这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讲授人际关系的准则,使  学生在理解他人,关心、帮助、保护他人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道德观念, 体验一定的道德情感,实践一定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人际气 氛中健康成长。在学校班级里,许多所谓的“坏”学生,之所以被贴上“坏” 的标志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学生在家与父母、亲友,在校与教师、同学关系 处理不当,又缺乏正确的引导,继而导致极端的行为,如离家出走,顶撞乃 至侮骂教师,与同学打架等等恶劣行为。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挫折,主要是 不能正确地理解他人,造成事与愿违的现象极多,因此,教育者可根据学生 的身心特点和具体情况,举办专题性讲座或主题班会等,创设情景给予他们 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探讨,增强学生人际关系的感受能力、协调能力,了解具 体的要求和方法,克服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保持 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分析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需要等等。使学生在学校、社会、 家庭里更正常学习和生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健康成长。  3.帮助学生排解因自我的各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心理障碍,使他 们的行为向健康方向发展。在这一方面,教师不能就事论事地采取简单批评、 禁止的方法,要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注意维护他们心理健康。如 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宣泄,向信赖的人倾诉,取得帮助;或坦诚交换意见, 求得学生心理上的平复;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在多 种有益的活动中释放出多余的“能量”以解除心理紧张,或消除心中的积郁; 认真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肯定学生一点一滴的成绩,鼓励学生不断进 步等。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是一个全方位、动态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学校、社会、家庭协同合作,其中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学校教育必须 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当前,国民经济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 强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这是相 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附: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  所谓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时能自觉或 不自觉地解脱自己的烦恼,减轻内心的不安,恢复自己情绪的稳定,维护心 理平衡的一种防御机制。中学生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智。就是在遇有挫折和心理冲突时,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理智地去分析挫折和心理冲突的性质、原因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态度和处理方法。  2.渲泄。是指心情烦躁,用理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时,改用语言宣泄。 如,可及时找学校领导、老师、家长或好朋友,尽情倾诉一下自己的苦衷、 愤怒和不平,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同情,以解脱或减轻自己的烦恼,还可以大 叫几声,痛哭一场,把自己内心破坏性的能量都释放出来,再冷静地处理问 题。但要注意场合,时间和尺度。  3.转移。是指挫折太大,心理冲突太强,一时难以排解,而采用转移大 脑兴奋中心的方法。即在挫折太大、心理冲突过强时,扔下这些不去理睬, 转移去做自己最喜欢的、最有可能成功的事,以此来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或者脱离现有环境,进入新环境,来达到缓和情绪的目的。  4.升华。升华是指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不悲观失望,不气馁,把它变成 动力,并升华到干一番事业上来。遇到困难,不但不灰心丧气,反而把它看 成是前进的力量,不干出成绩来誓不罢休。  附:克服受挫折心理的方法 如何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和克服受挫折心理呢? 首先要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应该是发现问题。比如班主任在接触学生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和特长、家庭环境、学 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这样,当考试、入团、竞赛、评比、升学等事情出现 和结束时,就能准确地分析和观察出不同学生产生的不同反应及其心理状 态,就能及时地对那些产生受挫折心理的学生做工作。其次要用正确的方法。根据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 特点,可以用下列方法克服学生的受挫折心理: l.降温减压法  如学生打架,经常会发生你打过去我打过来的现象。教师就应当在第一 次打架发生时,及时做失败者的工作,因为失败者这时产生了严重的受挫折 心理。教师采取降温减压的方法,用温暖人耳表示同情的善言加以劝慰,就 会使对立情绪逐渐消失,进而会使学生向教师吐露真言和事情的真相,有利 于教师进一步做好工作。这时教师再从信任和尊重受挫者出发,在平等的地 位上进行劝慰、启迪和诱导,同时晓以利害。结果就会逐渐熄灭受挫者心中 的怒火,使报复心理消失。2.疏泄方法  在产生受挫折心理后,不少人往往情绪紧张,日思夜想,非常苦闷,既 影响身体健康又影响学习。只有使这种紧张的情绪发泄出来,才能使人恢复 理智状态。教师在做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必须创造一种环境,使受挫者 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就是疏泄的方法。这对于 那些性格孤僻和内向的学生尤为重要。比如有的学生没有被批准入团,会产 生同老师对着干的言行,又不是公开的。教师就应主动接近他们,通过谈心 疏通思想,让他们说出原因,然后再帮助他们澄清是非,弄清真相,消除误 会。如果不及时做这些学生的工作,他们就会消沉下去。时间越长,思想工 作的阻力越大,积极因素也就逐渐减少。3.审查目标法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标的,脱离实际的目标只能给人以挫折和失败。采用 审查目标法就是帮助遭受挫折、产生受挫折心理的学生审查原目标是否符合 实际。如果不符合实际或超越实际,就应当重新修定目标。有些学生考大学成为泡影,就通过自学或通过函大电大继续学习,有的却走上自杀道路。前者在挫折面前就是重新修订了自己的目标,后者则在挫 折面前失去了心理平衡。  教师不管对学生或学生家长,必须实事求是地帮助他们共同分析目标, 期望值不能太高。如果期望太高,又缺乏必要的条件,就要重新审查和修订 原目标,修订期望值,使之和现实相符合。学校经常在学期中间或考试前召 开家长会,这是帮助学生和家长重新审查目标的好机会。教师利用这个机会 分析审查原目标,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变挫折面前的压力为动力,使之全面 发展。十在中学生中,经常可以遇到一些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现象——逆反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学 习是非常有害的,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一、中学生逆返心理的特点  1.盲目性。中学阶段是少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学生精力充沛, 探求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发展,往往显得更加好动、好问、猎奇、执着。 但由于心理的发展与之不相适应,思维的偏激性很大,学生往往处于一种“找 不到正确的活动途径、有劲无处使”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于是,千方百计 地寻找他“使劲”的突破口,盲目地行动,表现得很任性。  具有这种逆反心理的学生,一事当前,无论其正确与否,都盲目地加以 抵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凡事,无论可行还是不可行,只要他想干,就干, 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遇事好感情用事,缺乏冷静的思考。  2.社会性。现在的中学生对外联系广泛,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 大,知识面也较宽,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不能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 进行合理的筛选。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改革时期,一些人趁机搞以权谋 私等不正之风,也给中学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使之产生消极情绪,而他们 往往又由于理论修养不够,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能力,容易感情用事,过于 偏激,产生逆反心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 政治环境的影响。3.感应性。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互相感应的力量,而这种具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所产生的感应作用,它对先进层来说是一种逆向拉力,对后进层来说 是转化的阻力,影响着两头,具有感应性。学生往往用聪明的大脑给教师挑 “刺”,给学校挑“毛病”,甚至于发展到故意捣乱,以冲撞老师为荣。他 们把老师、学校对学生的每一个要求都说成没有必要,我行我素。这种逆反 心理的感应性对班内影响很大,如不善加引导,会影响班级建设,妨碍学生 的进步。4.自发性。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反应,它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个体间相互影响自发形成的,遇事感情上接受不了而产生 一种抵触情绪造成的。没有什么人指使,也没有十分明确的指向目标,不知 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往往不受约束,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只图痛快。 有时看到别人那样干,也跟着干,这一从众心理是逆反心理在特定条件下自 发产生的表现。5.可变性。中学阶段,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要求意识比较强烈,但他们的观点、信念尚未形成或极不稳定,环境的诱惑力又是多种多样,所以想独立 自主,一时还做不到。他们的思想不成熟、不定型、可塑性大,只要我们善 于引导,是可以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实行有效的控制的。有的学生具有逆反 心理,但并不是处处都逆反,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作用,因势利 导,逆反可以发生逆转,具有可变性。二、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合理的教育,它表现在:  1.教育思想“僵化”。我们有的教育工作者不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不 研究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学的修养贫乏。他们不能做到了 解受教育者,掌握教育规律,用科学的方法育人。  2.教育形式“封闭”。我们有的教育工作者坐而论道地进行说教,既无 新鲜感,又无针对性,学生对此没有兴趣。千篇一律的报告,不着边际的谈  话,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5.教育方法的“注入式”。我们有的教育工作者习惯于把思想教育工作 片面地理解为对学生的单纯看管。从“管”字出发,置学生于教师的控制之 下,单方面地给学生灌输道理。甚至以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学生施加压力, 迫使学生就范。有的定下许多禁令,要求学生完全听命于教师的安排和灌输。 这是一种看管型的注入式思想教育,其结果使一部分学生只会按教师的眼色 行事,离开了指示灯就不会走路;而另一部分主张自立、自理、自治的学生 则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情绪抵触,甚至对立,产生逆反心理。  4.教育内容“单一化”。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行为规范、道德水平、思想 深度,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这种思想教育内容的层次要求并不是彼此孤立 的,而是有一定的联系。低层次有待于向高层次发展,高层次中又含有低层 次的内容,应该是有层次、分阶段,有机结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个 层次一个层次地由低向高攀登,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然而我们有时搞的教 育内容是单一的,用统一的模式把人框起来,从一个起点上进行教育,采用 一般化的教育方法,这种“单一化”的教育内容,使教育收效甚微,十分不 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应当使人的聪 明才智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而这种按一个模式塑造人的思想教育的做法, 则恰恰是违背马克思教育思想的。这不能不说是产生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之 一。三、学生逆反心理的类型和抑制方法那么,学生逆反心理有哪些类型呢?  1.自负型逆反心理。一般来说,这类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昵爱的家庭环境 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和庇护,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小的性格,特 别是进入中学后,更显得固执己见,听不得劝告或批评。对于这一类学生, 直接指出缺点,让其改正,是很难起到教育作用的,而应采取灵活变通的方 式。首先,要善于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比如,他们因不听别人的忠告而受 到了惩罚,就应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以细心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在事 实面前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这样做常常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要有 意识地给他们讲一些有关骄横自负而贻误终身的事例,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 而自省。第三,主动和家长联系,求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一同做好转变学 生思想的工作。2.困惑型逆反心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中学生正处在由过去的“依赖性”吸收知识向“独立性”吸收知识的过渡阶段。当他们眼里见的、实际做 的与教师以前所教育的对不上号时,就慢慢地在思想上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怀 疑,对社会感到困惑,有的甚至认为教师欺骗和戏弄了自己,在心里产生一 种困惑型逆反心理。要消除这种不良心理倾向,一方面,要不断地引导和教 育学生全面地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使他们慢慢地从理想王国回到现实生活 中来;另一方面,要防止他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他们看到社会 不是他们所想象的“理想王国”时,应教育他们不要把社会看得一团糟。要 善于运用发生在身边活生生的先进事例说明一些道理,使他们感受到尽管社 会上良莠并存,但社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是好的,真善美是人类的最终追求。  3.失落型逆反心理。人的天性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理解和支持,学生 更是如此。一旦学生的长处和进步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会失去 上进的信心和力量,在心里产生失落和被遗弃的感觉,从而用消极、冷漠的  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事物。久而久之,便自我消沉,对教师产生不满情绪和逆 反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是应端正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 体学生,特别注意发现这类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公正的鼓励和表扬; 二是针对具体有这类心理倾向的学生,教师要有意识地多和他们接触和谈 心,在学生学习上多给予帮助和关怀,逐步消除对教师的误会和隔膜,不断 地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情谊;三是,教师要把握住给他们显露和运用其特长 的时机,使他们尝到成功后的喜悦,激发他们进取的信心和勇敢。  4.受挫型逆反心理。有些学生,或因人格受到污辱,或因自尊受到伤害, 或因学习受到挫折而一蹶不振,整天沉溺于烦闷和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信 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以求得暂 时的心理平衡和满足。针对这类学生,教师首先应摸清他们的心灵创作的原 因,对症下药,逐步医治他们的心灵创伤,使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同时, 多给他们安慰和关怀,鼓励他们扬起学习和生活的风帆。其次,要形成一个 团结、友爱和互助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教师要认真细致地做班级学生的 思想工作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共同携起手来,帮助这类学生从痛苦中挣脱出 来,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和家庭的关怀,从而忘掉过去,满怀信心地 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素质差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