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起生活能生活 一起走到到晚年相依为伴

来源:华龙网
  《守护瘫妻43年 践行承诺和担当》
  ——垫江平凡丈夫杨明弟守护瘫妻43年
  一、人物简介
  杨明弟,81岁,垫江县坪山镇迎春村五组居民,独自照顾瘫痪多年的妻子。
  二、事迹概述
  杨明弟,81岁,垫江县坪山镇迎春村五组居民,独自照顾瘫痪多年的妻子。杨明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文化不高,更不知道如何定义爱情,但他用43年如一日的悉心守护,诠释了他自己的爱情,更为年幼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
  时年38岁的杨明弟得知妻子方庭会已经全身瘫痪的那一刻,心乱如麻,内心酸楚不已。看着瘫痪的妻子和几个年幼的孩子,他深深知道,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个妻子的丈夫,作为孩子们的父亲,他必须坚强,必须努力为妻子和孩子们撑起这个家。于是,他用43年无怨无悔的坚守给这个家庭撑起了一片蓝天。有人说,陪伴是最真情的告白,只有陪伴才是最真实的爱情。杨明弟用几十年的陪伴,成就了他们的爱情,也承担了属于丈夫的义务。而他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继续将这份责任坚持下去,陪着妻子一起走到生命尽头。
  三、详实内容
  噩耗 妻子患病瘫痪在床
  1949年,经媒人介绍,16岁的坪山镇迎春村五组小伙儿杨明弟和大自己两岁的永平镇姑娘方庭会相识相恋,并走进了婚姻殿堂。婚后,两人生活美满,夫妻关系非常和睦,可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夫妻俩生育了5个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有木工手艺的杨明弟每天在外挣钱养家,而妻子方庭会则在家照顾家里的几个孩子和老人,一家人虽过得清贫,却十分幸福,令人羡慕。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73年,刚刚生下第六个孩子的方庭会在孩子几个月时,突然患上了严重的内风湿性关节炎,导致手脚萎缩变形。起初,方庭会还能靠拐杖行走,随着病情的恶化,方庭会手脚变形越来越严重,几乎不能用力,身体只要动一动,就伴随着剧烈的疼痛。
  为给妻子治病,杨明弟倾其所有,先后到重庆、武汉等地的医院求医,然而收效甚微。但只要有一线希望,杨明弟就会带着妻子前去治疗。到了1980年,医生告诉杨明弟方庭会已全身瘫痪,以后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须有人在身旁照顾护理。
  得知这一消息的那一刻,杨明弟心乱如麻,内心酸楚不已。看着瘫痪的妻子和几个年幼的孩子,他深深知道,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个妻子的丈夫,作为孩子们的父亲,他必须坚强,必须努力为妻子和孩子们撑起一片天,撑起这个家。
  坚守 43年照顾瘫妻无怨无悔
  每天清晨,杨明弟便早早起床,将屋子整理得干净整洁,并做好早饭。随后,他 轻轻唤醒妻子,给妻子洗脸、擦洗身体,一口一口喂妻子吃早饭。做完这些,他就到镇上买一些妻子喜欢吃的零食、水果和蔬菜。晚上,喂妻子吃完饭后,就给她洗 脚,擦身体,扶她上床睡觉。这样的生活,杨明弟已坚持了43年。
  “她刚生病时,我们是挣工分,家里面的孩子都没有多少劳动力,养整个家就靠我一个人的收入。除了要在外面挣钱,我还要早点赶回家照顾妻子。那时几乎每天都是早上出门干活,下午又急匆匆赶回来打理家中的事情。”回想起当年的困难境遇,杨明弟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妻子生病后,杨明弟开始学着自己做饭,洗衣,因为杨明弟知道,这些活儿以后都会由自己一个人承担。虽然只是些简单的家务活儿,但这也让从未干过这些事情的杨明弟犯了难,这让他更深深地体会到妻子多年来照顾家庭的不易,也更加坚定了要好好照顾妻子,守护家庭的决心。
  妻子完全瘫痪后,杨明弟就再也不能在外面做工了,他必须在家全职照顾妻子。在杨明弟心里,木工工作不仅是自己的一门挣钱的手艺,更是自己的爱好,可为了妻子,他别无选择。
  从那以后,几十年来,杨明弟几乎没出过远门,走得最远的地方就去镇上给妻子 买爱吃的东西。为减轻妻子的疼痛,杨明弟还专门从一老中医那里学到了刮痧的方法,每一次妻子疼痛难忍时,杨明弟就会拿出刮痧专用的铜钱及时帮妻子刮痧,减 轻妻子的痛苦。杨明弟还会经常给妻子按摩,保证妻子肌肉松弛不紧绷,缓解病情恶化。
  “那时,我最怕的就是晚上,因为一到晚上,她就痛得睡不着。”杨明弟告诉我,看着妻子痛苦不堪,他也很难受,总想方设法帮她减轻痛苦,常常整晚都没合过眼。
  在照顾妻子的过程中,杨明弟琢磨出很多能让妻子感到更舒适的方法。平日里,他不仅向医生咨询护理方式,还看书学习康复治疗方法。短短几年时间,杨明弟从粗心大意的门外汉变成了贴心细致的“健康专家”,他总结了一套自己照顾妻子的方法。
  责任 他为妻子孩子撑起一片天
  走进杨明弟的家,简单的木质结构房虽破旧,却收拾得很干净。屋内的陈设很简单,堂屋靠近妻子卧室的地方放着三个长长的木凳,格外显眼。
  杨明弟的三儿子杨治江告诉我,这是父亲用来把母亲从卧室移到堂屋的辅助工具,父亲年龄大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背着母亲到堂屋,所以只能依靠这几个板凳。
  卧室里,杨明弟正扶着妻子,给她一口一口喂水。他轻轻地将汤勺里的水送进妻 子的嘴里,生怕因自己动作幅度太大弄疼了妻子。“要不是他照顾我,我恐怕早已不在人世了。他是我的依靠,我很感谢他。”82岁的方庭会老人虽身体不便,精 神头儿却非常不错,她一边抓着老伴的手一边告诉我。
  很多年来,每逢杨明弟要出门时,方庭会总是抓着他的手,舍不得丈夫离开。方庭会老人告诉我,因为她害怕丈夫出去了就不回来了,要是没有他,自己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当方庭会老人说出这句话时,杨明弟把妻子的手握得更紧了,微笑着看着妻子。
  老人的女儿杨春芳回忆,有一次,父亲正在屋外的地里干活,突然听到母亲的喊 叫声,他立马跑到屋里,见母亲摔倒在地,父亲老了,抱不动母亲,他就只能干着急。父亲给他们打电话时,一直在哭。“父亲是我们心里的英雄,是我们最敬爱的 人。”杨春芳告诉我,母亲生病时,她才3岁,几十年来,父亲就像照顾小孩一样照顾着母亲,养活我们一家人。
  守护 陪妻子一起走到生命尽头
  有人说,陪伴是最真情的告白,只有陪伴才是最真实的爱情。杨明弟用几十年的陪伴,成就了他们的爱情,也承担了属于丈夫的义务。
  杨明弟告诉我,妻子19岁就嫁给了她,那时自己家里很穷,但妻子还是毅然选 择了他。“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暗自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对待她,一辈子不离不弃,相守到老。”杨明弟说,几十年的坚持确实不容易,但他从未有过放弃的念 头,辛苦不可怕,最怕的就是不能够承担责任。
  就在前两年,方庭会又因患上眼疾,摘除了左眼球,而杨明弟也患上前列腺动了 手术。他还患有高血压等疾病。但就是这样的两个老人,他们相伴相依,一起在坚守中度过晚年。43年来,杨明弟每天都给妻子洗身体,没有让她长过一次褥疮。 无论天晴下雨,杨明弟就会到镇上给妻子买她喜欢吃的东西。“她最爱吃豆奶、果冻,还喜欢瘦肉。”对于妻子的口味,杨明弟都默默记在心里。
  如今,儿女们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杨明弟终于能够将所有的心思放在妻子身上。平时,他总是坐在妻子的旁边,和她聊天。以前,杨明弟还能让妻子出去晒晒太阳,可是现在妻子免疫力很差,很容易感冒。他们的活动范围,就仅限于这小小的几十平米的房屋内。
  这个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房子如今已十分破旧,可杨明弟始终不愿意离开。很多次,儿女们提起让他们搬到城里住,杨明弟都拒绝了。他说,这个地方承载了他和妻子所有的生活,妻子喜欢住在这里,也熟悉这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对妻子的病情没有好处。
  如今,杨明弟的邻居们都搬进了镇上或城里居住,偌大一个院子只剩下两位老人,但因有自己最心爱的人陪伴在身边,他们并不感到孤独。
  “现在老了,身体大不如前。我现在真的很怕,害怕自己会走在妻子前面。”杨明弟谈起自己的顾虑,十分忧伤。他说,他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继续将这份责任坚持下去,陪着妻子一起走到生命尽头。
  有一种爱叫守护
  43年,杨明弟从一个30多岁的壮年变成了年过8旬的耄耋老人,几十年的悉 心照料,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或许,杨明弟,这个朴实的庄稼汉并不知道如何定义爱情,但他用43年如一日的悉心守护,诠释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杨明弟带给我 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爱的责任和担当,这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人间真情。
【摘要】守护瘫妻43年如一日
  《守护瘫妻43年 践行承诺和担当》
  ——垫江平凡丈夫杨明弟守护瘫妻43年
  一、人物简介
  杨明弟,81岁,垫江县坪山镇迎春村五组居民,独自照顾瘫痪多年的妻子。
  二、事迹概述
  杨明弟,81岁,垫江县坪山镇迎春村五组居民,独自照顾瘫痪多年的妻子。杨明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文化不高,更不知道如何定义爱情,但他用43年如一日的悉心守护,诠释了他自己的爱情,更为年幼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
  时年38岁的杨明弟得知妻子方庭会已经全身瘫痪的那一刻,心乱如麻,内心酸楚不已。看着瘫痪的妻子和几个年幼的孩子,他深深知道,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个妻子的丈夫,作为孩子们的父亲,他必须坚强,必须努力为妻子和孩子们撑起这个家。于是,他用43年无怨无悔的坚守给这个家庭撑起了一片蓝天。有人说,陪伴是最真情的告白,只有陪伴才是最真实的爱情。杨明弟用几十年的陪伴,成就了他们的爱情,也承担了属于丈夫的义务。而他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继续将这份责任坚持下去,陪着妻子一起走到生命尽头。
  三、详实内容
  噩耗 妻子患病瘫痪在床
  1949年,经媒人介绍,16岁的坪山镇迎春村五组小伙儿杨明弟和大自己两岁的永平镇姑娘方庭会相识相恋,并走进了婚姻殿堂。婚后,两人生活美满,夫妻关系非常和睦,可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夫妻俩生育了5个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有木工手艺的杨明弟每天在外挣钱养家,而妻子方庭会则在家照顾家里的几个孩子和老人,一家人虽过得清贫,却十分幸福,令人羡慕。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73年,刚刚生下第六个孩子的方庭会在孩子几个月时,突然患上了严重的内风湿性关节炎,导致手脚萎缩变形。起初,方庭会还能靠拐杖行走,随着病情的恶化,方庭会手脚变形越来越严重,几乎不能用力,身体只要动一动,就伴随着剧烈的疼痛。
  为给妻子治病,杨明弟倾其所有,先后到重庆、武汉等地的医院求医,然而收效甚微。但只要有一线希望,杨明弟就会带着妻子前去治疗。到了1980年,医生告诉杨明弟方庭会已全身瘫痪,以后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须有人在身旁照顾护理。
  得知这一消息的那一刻,杨明弟心乱如麻,内心酸楚不已。看着瘫痪的妻子和几个年幼的孩子,他深深知道,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个妻子的丈夫,作为孩子们的父亲,他必须坚强,必须努力为妻子和孩子们撑起一片天,撑起这个家。
  坚守 43年照顾瘫妻无怨无悔
  每天清晨,杨明弟便早早起床,将屋子整理得干净整洁,并做好早饭。随后,他 轻轻唤醒妻子,给妻子洗脸、擦洗身体,一口一口喂妻子吃早饭。做完这些,他就到镇上买一些妻子喜欢吃的零食、水果和蔬菜。晚上,喂妻子吃完饭后,就给她洗 脚,擦身体,扶她上床睡觉。这样的生活,杨明弟已坚持了43年。
  “她刚生病时,我们是挣工分,家里面的孩子都没有多少劳动力,养整个家就靠我一个人的收入。除了要在外面挣钱,我还要早点赶回家照顾妻子。那时几乎每天都是早上出门干活,下午又急匆匆赶回来打理家中的事情。”回想起当年的困难境遇,杨明弟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妻子生病后,杨明弟开始学着自己做饭,洗衣,因为杨明弟知道,这些活儿以后都会由自己一个人承担。虽然只是些简单的家务活儿,但这也让从未干过这些事情的杨明弟犯了难,这让他更深深地体会到妻子多年来照顾家庭的不易,也更加坚定了要好好照顾妻子,守护家庭的决心。
  妻子完全瘫痪后,杨明弟就再也不能在外面做工了,他必须在家全职照顾妻子。在杨明弟心里,木工工作不仅是自己的一门挣钱的手艺,更是自己的爱好,可为了妻子,他别无选择。
  从那以后,几十年来,杨明弟几乎没出过远门,走得最远的地方就去镇上给妻子 买爱吃的东西。为减轻妻子的疼痛,杨明弟还专门从一老中医那里学到了刮痧的方法,每一次妻子疼痛难忍时,杨明弟就会拿出刮痧专用的铜钱及时帮妻子刮痧,减 轻妻子的痛苦。杨明弟还会经常给妻子按摩,保证妻子肌肉松弛不紧绷,缓解病情恶化。
  “那时,我最怕的就是晚上,因为一到晚上,她就痛得睡不着。”杨明弟告诉我,看着妻子痛苦不堪,他也很难受,总想方设法帮她减轻痛苦,常常整晚都没合过眼。
  在照顾妻子的过程中,杨明弟琢磨出很多能让妻子感到更舒适的方法。平日里,他不仅向医生咨询护理方式,还看书学习康复治疗方法。短短几年时间,杨明弟从粗心大意的门外汉变成了贴心细致的“健康专家”,他总结了一套自己照顾妻子的方法。
  责任 他为妻子孩子撑起一片天
  走进杨明弟的家,简单的木质结构房虽破旧,却收拾得很干净。屋内的陈设很简单,堂屋靠近妻子卧室的地方放着三个长长的木凳,格外显眼。
  杨明弟的三儿子杨治江告诉我,这是父亲用来把母亲从卧室移到堂屋的辅助工具,父亲年龄大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背着母亲到堂屋,所以只能依靠这几个板凳。
  卧室里,杨明弟正扶着妻子,给她一口一口喂水。他轻轻地将汤勺里的水送进妻 子的嘴里,生怕因自己动作幅度太大弄疼了妻子。“要不是他照顾我,我恐怕早已不在人世了。他是我的依靠,我很感谢他。”82岁的方庭会老人虽身体不便,精 神头儿却非常不错,她一边抓着老伴的手一边告诉我。
  很多年来,每逢杨明弟要出门时,方庭会总是抓着他的手,舍不得丈夫离开。方庭会老人告诉我,因为她害怕丈夫出去了就不回来了,要是没有他,自己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当方庭会老人说出这句话时,杨明弟把妻子的手握得更紧了,微笑着看着妻子。
  老人的女儿杨春芳回忆,有一次,父亲正在屋外的地里干活,突然听到母亲的喊 叫声,他立马跑到屋里,见母亲摔倒在地,父亲老了,抱不动母亲,他就只能干着急。父亲给他们打电话时,一直在哭。“父亲是我们心里的英雄,是我们最敬爱的 人。”杨春芳告诉我,母亲生病时,她才3岁,几十年来,父亲就像照顾小孩一样照顾着母亲,养活我们一家人。
  守护 陪妻子一起走到生命尽头
  有人说,陪伴是最真情的告白,只有陪伴才是最真实的爱情。杨明弟用几十年的陪伴,成就了他们的爱情,也承担了属于丈夫的义务。
  杨明弟告诉我,妻子19岁就嫁给了她,那时自己家里很穷,但妻子还是毅然选 择了他。“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暗自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对待她,一辈子不离不弃,相守到老。”杨明弟说,几十年的坚持确实不容易,但他从未有过放弃的念 头,辛苦不可怕,最怕的就是不能够承担责任。
  就在前两年,方庭会又因患上眼疾,摘除了左眼球,而杨明弟也患上前列腺动了 手术。他还患有高血压等疾病。但就是这样的两个老人,他们相伴相依,一起在坚守中度过晚年。43年来,杨明弟每天都给妻子洗身体,没有让她长过一次褥疮。 无论天晴下雨,杨明弟就会到镇上给妻子买她喜欢吃的东西。“她最爱吃豆奶、果冻,还喜欢瘦肉。”对于妻子的口味,杨明弟都默默记在心里。
  如今,儿女们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杨明弟终于能够将所有的心思放在妻子身上。平时,他总是坐在妻子的旁边,和她聊天。以前,杨明弟还能让妻子出去晒晒太阳,可是现在妻子免疫力很差,很容易感冒。他们的活动范围,就仅限于这小小的几十平米的房屋内。
  这个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房子如今已十分破旧,可杨明弟始终不愿意离开。很多次,儿女们提起让他们搬到城里住,杨明弟都拒绝了。他说,这个地方承载了他和妻子所有的生活,妻子喜欢住在这里,也熟悉这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对妻子的病情没有好处。
  如今,杨明弟的邻居们都搬进了镇上或城里居住,偌大一个院子只剩下两位老人,但因有自己最心爱的人陪伴在身边,他们并不感到孤独。
  “现在老了,身体大不如前。我现在真的很怕,害怕自己会走在妻子前面。”杨明弟谈起自己的顾虑,十分忧伤。他说,他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继续将这份责任坚持下去,陪着妻子一起走到生命尽头。
  有一种爱叫守护
  43年,杨明弟从一个30多岁的壮年变成了年过8旬的耄耋老人,几十年的悉 心照料,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或许,杨明弟,这个朴实的庄稼汉并不知道如何定义爱情,但他用43年如一日的悉心守护,诠释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杨明弟带给我 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爱的责任和担当,这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人间真情。
[责任编辑:
看重庆新闻客户端
华龙网官方微信
华龙网新闻微信号
热线:023-
网友:绿化面积明显减少,中庭绿化用地变篮球场,且球场下面为化粪池。严重的虚假宣传。
网友:学校给初三每个学生都解决贫困生补助金,是希望每个学生回家给家长说要积极交补课费。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北部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 传真:023-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荆门日报社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演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05版:家庭生活
&&&&&&&&&&
互尊互爱牵手四十载
——记周祖乾黄玉英夫妇的幸福生活
  周祖乾黄玉英夫妇游览桂林时在象鼻山前留影。
  ■本报记者
陈素钰   不久前,周祖乾带着老伴黄玉英在中天街一家照相馆照了一套时髦的婚纱照,照片上的他们身着时尚礼服,在两人款款深情的笑意里充满了浓浓的爱。周老笑着告诉记者,他与老伴的婚龄已走过银婚,正幸福地迈向金婚。  周祖乾今年62岁,老伴小他两岁,都是沙洋县沈集人。两年前,周祖乾从东宝区国土资源分局退休,老伴则早几年从东方百货退休。他们结婚已有42年,育有3个子女,问及幸福的秘诀,两位老人异口同声:互爱、互尊、互勉、互帮、互信,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沟通,幸福就掌握在两人的手中。  1963年,高中毕业的周祖乾参加了工作,两个姐姐先后出嫁,留下老父亲和继母生活在老家。因一直在外工作,无法照顾到家人,1965年经人介绍,他认识了邻村的黄玉英,那时的黄玉英是个活泼漂亮的女孩子。他们一见钟情,经过一年的书信往来,他们在双方家长的催促下于第二年2月在区公所民政室领取了结婚证。因为周祖乾的工作很忙,抽不出时间举行结婚典礼,一直到下半年9月份,秋收差不多结束了,两人才在双方家人祝福下举行了婚礼。结婚那天,周祖乾穿着当时流行的中山服,与姐姐一起走到黄玉英家,然后牵着黄玉英的手走回自己的家,双方的家人在一起吃了顿饭,算是举行了婚礼,不置办嫁妆、不过礼、不坐轿,简简单单办了喜事。结婚第二天,周祖乾就去上班了,少则一个星期回来一次,多则一两个月回来一次,家里的事则交给了刚过门的黄玉英,黄玉英毫无怨言,默默地支持丈夫的工作,她自己也不甘落后,积极参加队里的生产,她每天挣的工分名列小组前茅。  1968年,周祖乾的父亲查出患上肝癌,那时黄玉英也有孕在身,为了不耽误丈夫的工作,黄玉英与婆婆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虽然身怀六甲,黄玉英仍下田出工。生完孩子,休满一个月,她就下田插秧。她说,那时没办法,家里只有她一个壮劳力,集体的工必须出,按人头计算,她虽然拼命干,但因为公公的病,家里一直超支。1972年,公公病逝,婆婆也改嫁了,她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加上两个女儿也先后来到人世,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她从不向丈夫抱怨诉苦,丈夫回家时,她总会笑盈盈地端出热腾腾的饭菜,因为她知道丈夫一个人在外工作,平时吃食堂,生活十分艰苦。那时周祖乾一个月仅30多元工资,总是省了又省,挤出钱给父亲看病,贴补家里。直到1979年,周祖乾调到荆门县城工作,黄玉英带着孩子落户到象山二队当了菜农,他们卖了老屋才总算将欠队里的钱还清。后来黄玉英招工进了衡器厂,家里情况才慢慢好起来。但她和丈夫的工作很忙,那时上班的时间紧,孩子们放学了就自己回家做饭吃,这也养成了他们独立的好习惯,工作后,孩子都靠自己的本事找到工作,并各自成家立业,没向他们伸过手,也没让父亲给他们安排工作。  退休后的两老闲不住,除照顾孙子们外,周祖乾还被单位返聘修志,每天他都要查资料、写文章,黄玉英则包揽了家务,买菜做饭成了她主要的工作。因为年轻时长年的劳作,她落下了一身的病,可闲不住的她在家里的小庭院里种花草,并在离家不远的荒坡上开辟了一个小菜园,种了各种蔬菜。黄玉英说,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觉得人活动一下还精神些,况且她种的菜全是无公害的,她常常送给儿女们和邻居们尝鲜。每到双休日或节日是他们一家最幸福快乐的时候,儿孙们都会回家看望他们,抢着帮忙打扫卫生,清洗衣被,一家人其乐融融,他们也乐得享受这天伦之乐。  近几年来,两老爱上了旅游,常常选择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的季节出门旅游。周祖乾搬出一大撂影集,全是他们近几年出门旅游照的,他们的足迹已遍布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桂林、厦门等地。2005年9,小女儿专程陪同他们到桂林游玩,在那里他们不仅领略了桂林的美丽风光,而且更享受了家人之间那种温馨的亲情。周祖乾悄悄地告诉记者,他刚与老伴结婚时没照过一张照片,现在一定要对她有所补偿,2006年银婚之时,在儿女们的簇拥下,他们照了一本银婚纪念照,效果还不错,他决定每年都带老伴去照婚纱照,让他们的婚姻在今后的生活里更温馨更幸福。他有个愿望,就是希望能与老伴相依相伴迈向金婚,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更灿烂。 (照片由周祖乾提供。)2009年黑龙江省某市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及解析)
2009年黑龙江省某市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及解析)
(燕儿心语推荐阅读:教书累,教师要考试更累!闲暇之余,收集一些考题供同行交流学习之用!如果您觉得有点滴益处,也感欣慰!另燕燕心语长年为学校图书室配书,各类正版图书可低至4-6折,欢迎联系!
同时,为玩股票的朋友,提供晚上玩农产品电子交易的机会(7:30-9:30),最低100元就可交易,免费学习,免费实时指导,等于不花钱而提升玩股票能力,并能赚到钱。欢迎加燕儿的QQ,免费交流学习)&&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菁华(qīng)宁可(n&ng)冠心病(guān)翘首回望(qi&o)
吐蕃(fān)& 庇护(b&)&
歼击机(jiān)呱呱坠地(gū)
请帖(tiě)& 梵文(f&n) 发横财(h&ng)按捺不住(n&)
链接(li&n)创口(chuāng)倒春寒(d&o)拈花惹草(ni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以逸待劳分庭抗理信口雌黄哄堂大笑
漫不经心和颜悦色见微知著推心至腹
突如其来接踵而至精妙绝伦浑然一体
张灯结彩休戚与共不知所终估名钓誉
3.语言的形式,能是美的,是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之所以所以也&&&&&&&
B. 为什么因而就
之所以所以就&&&&&&&
D. 为什么因而也
4.下列判断有错的一项是(&&&
“听说读写& 光荣而艰巨& 轻松愉快”全是并列短语
“他们能否按时完成这项工作,是整个计划成功的关键”一句没有语病
“心灵& 天地& 成都&
病人”都是名词
“他虽然成绩不怎么好,但是有着一颗热忱助人的心”这是转折复句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道德与法律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缺一不可
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传统节日时一宗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相关习俗不应该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将往昔林林总总的记忆吐露在纸上,我意识到完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行动,我注定为记忆而生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和”字为核心创意,既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彰显了奥运新理念,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如潮
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只关注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小品《不差钱》对“不差钱”的反复宣称,既表达了对某些宰人商家的抗议,也反映了正在奔小康的农民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自觉自为
在这部对话式作品中,作者阐明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张扬
7.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类世界所创造出来的奇异图案浮露在鼎身上,各种图腾以一定的秩序排列着,构成一个无言的小宇宙。
②饕餮的脸孔、凤凰的姿势、龙虎的文身、鱼兽的混种、牛羊的肢体……幻觉的、写实的、神话的或者生活的。
③沸腾的铜、锡、铅合金按一定的比例构成了青铜器的配方,一旦倒入“陶范”中,就会形成设计者心中的器物。
④沸腾后的冷却使溶液成为一个厚重的鼎,在合金形式的锁扣下,鼎身周围凝塑出各式各样的图像。
⑤铜的性格,因为锡与铅的加入而默默改造了,熔点降低而冷却后硬度增加。
A.④②①③⑤&&&
B.③④②⑤①&& C.
①④②③⑤&&&
D.③⑤④②①
8.下面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李逵——倒拔垂杨柳&&&&&&&&&
B.& 孙悟空——大闹天宫
刘姥姥——进大观园&&&&&&&&&
D.& 诸葛亮——三顾茅庐
&二、填空题(10分)
1.古代作品中写山水之胜的,有《赤壁赋》中的“山川相缪,”,还有《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是写秦朝暴政的,有《过秦论》中的“于是废先王之道,”,还有《阿房宫赋》中的“使负栋之柱,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果是19世纪(国别)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4.我国现代小说中,祥林嫂、翠翠、方鸿渐依次是《祝福》《边城》《_____________》中的主人公。
5.当代西方学习理论中最具势力和影响力的三种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论,认知主义学习论和_______________。
6.课程反映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_及_________的制约。
三、科技文阅读(9分)
如果你能在夜间观赏到海发光,那是相当瑰丽的。它似星光万点,又似乳光一片,更似绚丽多彩的礼花。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海火”。这种迷人的景象是谁引起的呢?是谁的杰作呢?
有一种海发光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这主要是由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引起的。其本身多呈玫瑰红色,平时凭借其体内的一种脂肪物质就能微放光明。发光的特点是,由无数白色的、浅绿色的或浅红色的闪光组成。但通常只有在海面有机械扰动或它们受到化学刺激时才比较鲜明。当海上风浪把它们推向砾石海岸时,它们受到更大的触发而发光。放出的光就像一束四溅的火花,如“火雨”跌落,一拨紧接一拨,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为火花型海发光。
还有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发光细菌引起的。它们发光强度较弱,其特点是不论什么海况,也不管外界是否扰动,只要这种发光细菌大量存在,海面就会出现一片乳白色的光辉。这样的细菌多在河口、港湾、寒暖流交汇处,特别是下水道入海被污染处最多,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为弥漫型海发光。
另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里躯体较大的发光物所引起的,如水母、海绵、苔虫、环虫和蚧贝等。水母躯体上有特殊的发光器官,受到刺激便发出较大的闪光。有些鱼体内能分泌一种特殊物质,这种物质和氧作用而发光。这种发光通常是孤立出现的,在机械、化学作用刺激下,才比较醒目,它们发出的海光特点是一亮一暗,反复循环,如同闪光灯似的,这种的海发光被称为闪光型海发光。
海发光不仅绚丽多彩,美丽诱人,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与生产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海发光强的海区能映出黑夜的海景,因此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船舶遇到海发光时,能使船长产生错觉,导致海损事故,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正确掌握海发光可以预报天气,我国辽宁、河北一带的渔民经多年观察总结出“海火见、风雨现”的民谚。鱼游动时所发生的海光,暴露了鱼群的藏身之地,因此,经验丰富的渔民在夜间利用它来捕鱼。
(选自《语文报》)
1.请简要概括绚丽多彩、美丽诱人的“海发光”的成因。(3分)
2.不同类型的海发光各有什么特点?(3分)
3.海发光与生产建设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3分)
&四、文言文阅读(9分)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僮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坐谄事太子勇诛死&&&
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
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请假:请求休假
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为狱:主掌讼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向取白衫,且止之也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B.&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
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C.& 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D.& 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唐临要求囚犯们春耕之后回到监狱,这些囚犯感激唐临的宽容与体恤,果然按要求的时间全都自觉回到狱中
B.& 唐临曾侍奉太子李治(唐高宗),高宗即位后,念其忠诚,提拔他为大理卿
C.& 唐临宽以待人,明于断狱,勇于任事,生活俭朴
本文作者侧重表现唐临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一面,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 五、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10分)
1. 古诗词鉴赏(6分)
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2分)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2分)
2. 古诗文默写(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六、现代文阅读(12分)
用心脏生活
我一直反对用成熟或幼稚之类的词汇来衡量一个人的进步程度,因为这是一种基于大众准则的理性判断,并不能涵盖一种更接近诗意的生存。
我20岁左右的时候,经常因为过于率真浪漫而在为人处世上发生事故,所以便用法国著名风景画家柯罗来抵挡别人对自己许多可笑举止的嘲笑。因为那么伟大的柯罗,对社会常识依旧知之甚少,以致父母从不放心他一个人单独出门,他五十多岁了外出还必须向母亲请假。
柯罗的幼稚也许是因为他沉醉于对美的探索而忽略了对生活技能的演练。可以相信的是,他在画布上从不会迷路,并因此比那些成熟的人领略到了更多的人生辉煌。
还有另一种人的不成熟,是因为无法学会和适应流行的价值准则。他们是时代的水土不服者,或者说,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那些公共绿地上的栅栏,孤独的身影骄傲地掠过人群的尖叫和愤怒。
曾读过一个故事:一个欧洲商人在太平洋的一座小岛上发现一个老者手编的草帽很漂亮,每只售价20比索。商人想倒一些到欧洲去卖,便问老者:如果一次买一万顶,每顶可以便宜多少?老者却答:每顶还要多加10比索,因为编一万顶相同的帽子会让我乏味而死。
我真是爱极了这个老人,他用近乎天籁的声音,对自以为是的商业法则说了一声“不”。能列出的前辈还有许多。他们飞行在芸芸众生的头顶,相似的身影重叠在一起,成为我的精神教父,鼓励我在森林之外长成一棵独特的树——不计后果地爱,绝不含糊地恨。到了30岁还相信光荣与梦想。
有一种人,他取舍生活的主要依据不是得与失,甚至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对与错,人生指南里只有美与丑、泪水或者麻木之类的路标。他们不一定能抵达所谓的成功,但胸腔里永远装满了感动与幸福。
他们和人群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们习惯用大脑指导人生,而他们,更喜欢用心脏生活。
1.通读全文,用文中的话回答怎样才能做到“更接近诗意的生存”。(2分)
2.文章第三、四段中的“成熟”和“不成熟”具体指什么? (4分)
&&& (1)成熟:
(2)不成熟:
3.文中卖手编草帽的老者那番话想说明什么问题?(2分)
4.请写出最后一段中“用大脑指导人生”的具体内容。(2分)
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
同对待柯罗只知道绘画的“幼稚”一样,作者对“还有一种人”的“不成熟”也是持赞赏态度的
从20岁经常“在为人处世上发生事故”,到30岁“还相信光荣与梦想”,这表明“我的率真与浪漫”依然未改
以热情对待人生的许多前辈给“我”的鼓励,使“我”成就了“不计后果地爱,绝不含糊地恨”的独特性格
不计得失、不管对错,只要努力追求并获得成功,就会得到人生的感动和幸福
作者以哲人的思索、哲理性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一种生活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七、论述题(12分)
试论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之间的关系。
八、写作题(30分)
请以《站在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
&&& 要求:
(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立意自定。
(3)文体不限。
(4)不少于800字。
2009年黑龙江省某市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D[解析]
A项:“菁华(qīnɡ)”应改为“菁华(jīng)”;B项:“吐蕃(fān)”应改为“吐蕃(bō)”;C项:“梵文(f&n)”应改为“梵文(f&n)”。
2. C[解析]
A项:“分庭抗理”应为“分庭抗礼”;B项:“推心至腹”应为“推心置腹”;D项:“估名钓誉”应为“沽名钓誉”。
A[解析]解这道题要分析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第一句,因果倒置;第二句,因果关系;第三句,并列关系。所以第一空要填“之所以”,排除B、D;很显然第三个空填“也”,因为此句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是并列关系,排除表因果关系的“就”。故选A。
4. B[解析] B项有语病,应在“成功”后加“与否”。
B[解析]唇齿相依: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一挥而就:挥,指挥笔,形容才思敏捷,写字、写文章、画画非常快。B项属于用错对象;格格不入:有抵触,不投合;林林总总:形容繁多。故选B项。
6. C[解析]
A项“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如潮”句式杂糅,可改成“获得群众的好评”或“群众的好评如潮”;B项“群体、社会、他人”并列不当,概念交叉;D项“阐明了……张扬”动宾搭配不当,删掉“的张扬”。
7. D[解析] 这几句话讲了“鼎”的制造过程,根据制造过程的先后顺序不难找出答案D。
8. A[解析]
“倒拔垂杨柳”这个故事出自于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讲的是花和尚鲁智深的一段故事,鲁智深为了替金氏父女出气三拳打死了郑屠后,弃职逃往他地。他先来到五台山文殊院出家,因不守佛规,喝酒闹事,方丈又把他介绍到大相国寺看菜园子。菜园子附近住着二三十个泼皮,他们常来菜园子偷菜,已换了几个看园子的人都管不了他们。这次听说又换了个新人,便来闹事,没想到鲁智深把两个领头的踢到粪坑里,吓得他们跪地求饶。第二天,泼皮们买些酒菜向鲁智深赔礼。大家正吃得高兴,听到门外大树上的乌鸦叫个不停,泼皮们说这叫声不吉利,吵得人心烦,便欲搬梯子拆掉鸟巢。鲁智深乘着酒性,先用手推了推,便脱下外套,右手向下,将腰胯一掀,竟然将碗口大的杨柳连根拔起,众泼皮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忙跪在地上拜鲁智深为师。
二、填空题
1. 郁乎苍苍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 焚百家之言多于南亩之农夫
5. 人本主义学习论
6. 社会生产力科学文化水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三、科技文阅读
1. (1)由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所引起。(2)由海洋发光细菌所引起。(3)由海洋里躯体较大的发光物所引起。
(1)“火花型海发光”的特点:由无数白色的、浅绿色的或浅红色的闪光组成,放出的光就像一束四溅的火花,如“火雨”跌落,一拨紧接一拨。(2)“弥漫型海发光”的特点:发光细菌大量存在时,海面就会出现一片乳白色的光辉。(3)“闪光型海发光”的特点:一亮一暗,反复循环,如同闪光灯似的。
3. (1)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2)可以预报天气。(3)便于渔民在夜间捕鱼。
四、文言文阅读
1. C[解析] 这里“请假”意为:“请求唐临暂代县令一职。”&
2. A[解析] 第一个“且”意为“暂且”;第二个“且”为“将要”。&
3. D[解析] “……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文中并没有体现。
&&& 参考译文:
唐临,是京兆长安人,周内史唐瑾的孙子。他的先祖是从北海迁移到关中的。他的伯父唐令则,开皇末年担任左庶子的职务,因为谄媚地侍奉太子勇而获罪被杀。唐临和他的兄长唐皎都有好的名声。……他出仕担任万泉县的县丞。万泉县关押有十几个犯了轻罪的囚徒,适逢春末下了应时的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暂且)放他们出狱,县令没有准许。唐临说:“明公如果有什么疑问,我请求自己来承担罪责。”县令于是请唐临暂代县令一职,唐临召来轻罪囚犯,命令他们全部回家去耕地。与他们约定好(时间),(到时)要求他们回到监狱,轻罪囚犯们都感激唐临的宽容与体恤,到了约定的时间,他们全部聚集回到了监狱,唐临因为这件事而出了名。
唐临又升迁为侍御史,奉命出使岭外,勘查交州刺史李道彦等关押三千多人的冤案的申诉。后来多次升迁,出任黄门侍郎,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唐临性情俭朴清心寡欲,没有修筑宅第,服装用具都很简单朴素,对待事物要求很宽松。他曾经想要去吊丧,让家僮回家取白色的衣衫,家僮拿错了,心中害怕,不敢呈献给唐临。唐临察觉了这种情况,就派人把家僮召来对他说:“今天感觉呼吸不畅,不适合哀伤哭泣,刚刚让你去取白色的衣衫,(就不要去了)暂且停止这件事吧。”又曾经让人煎药,那人没按程序煎(出了错),唐临暗中知道了这件事的原因,说:“天气阴暗不适宜服药,应该马上把它丢弃。”终究没有宣扬他的过错,唐临待人宽厚到了这种程度。&
高宗即位,唐临任检校吏部侍郎。那一年,又升迁为大理卿。高宗曾经问唐临在押囚犯的数目,唐临的回答很合皇帝的心意。皇帝高兴地说:“我从前做东宫太子的时候,你已经在侍奉我,我承继皇位,你又担任近臣,因为从前对你的委重,所以让你担任这个职务。治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疏,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宽严适度,才合乎我的心意啊。”高宗又曾经亲自审查死刑囚犯罪状,以前的大理卿裁断的死囚都号叫喊冤,唯独唐临裁断的死囚没有喊冤。皇帝很奇怪,向他询问原因,死囚说:“我确实犯了罪,唐大理卿的裁断既然不是冤枉我,所以我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皇帝叹息了很久说:“主掌诉讼事务的人不应当像这样吗!”&
永徽元年,唐临任御史大夫。第二年,……不久升迁为刑部尚书,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历任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因事获罪被贬为潮州刺史,在任上去世,时年六十岁。&
五、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
1. 古诗词赏析
(1)①想当年,到而今。②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2. 古诗文默写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六、现代文阅读
1. 用心脏生活。
(1)“成熟”指熟谙人情世故,通晓社会常识,掌握生活技能。(2)“不成熟”指不能遵守社会规则,放荡不羁,傲慢自负。(意思对即可)
3. 老者做事并不以追求物质利益为最终目的,在他看来,追求美好的心灵感受更重要。(意思对即可)
4. 以得失、对错为准则来取舍生活。(意思对即可)
5. AD[解析] A项作者对“还有一种人”的“不成熟”是持批评态度的而不是赞赏。D项不符合文意。
七、论述题
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即语文知识指导听说读写训练。一方面,语文说到底是一种工具,学习的目的是要获得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形成一个知识结构。而且,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所以,语文教学的主要活动必须是听说读写训练;另一方面,听说读写训练必须是科学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已经为事实所证明。听说读写训练的理论是什么?就是语文知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训练,就是语文知识指导下的听说读写训练。迄今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建立不起科学的体系,听说读写训练长期处于无序或半无序的、盲目或半盲目实践的状态,语文教学改革长期不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正确处理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之间的关系。
八、写作题
&&& 例文:
站在老屋的门口
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而我徘徊在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
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优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便急急地招我去给他捶背。那场景重复了几年。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不经意中,爷爷便没了。老屋的那扇门吱呀吱呀地在风中摇曳,但摇出的只是一阵又一阵凄凉的心痛,终究,没了坐在老屋门口的人。
后来迁了新居,奶奶却执意要待在那所老房子里。她也不解释,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大家违拗不了她。但稍稍懂事的我当时想这老屋的门,承载了太多太多。放学回家,我喜欢伏在老屋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一来那儿安静,二来也可与奶奶做伴。奶奶喜欢唠叨,唠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们聚在老屋的门口,谈着那些谁会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的,如同拉家常一样。但我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埋怨那个糟老头子去得太早。那时候不知是奶奶倚着门,还是门倚着奶奶。孤零零地,我噙着泪,听着她呜咽,却哭不出声。
时间久了,老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村里的人劝爸爸把屋拆了,我没同意,当然,爸爸也执意没有答应。记得他同我一起走到老屋那挂锁的门口,听他喃喃地说:“等我老了,还住在这屋里。”我想我是懂的:爷爷奶奶都在这里故去了,爸爸想必在这门口看到了他们的身影;而人近中年,也想到了自己的归宿。那时候,我天真地应了一句:“爸,等我老了,也住在这屋里。”爸没吱声,摸了摸那扇小木门,转身便走了。我想他是不愿在老屋的门口哭,怕爷爷奶奶瞧见了伤心。
而如今,我站在老屋的门口,不愿去推开它,因为怕触及那些尘封的往事。但有些事物,如同老屋的门,经历了太多太多,却依旧沉默无语。我不敢撩扰这一份岁月的无声与沧桑,但我想,今天与明天之间,也许也只隔着一扇门,我们都站在岁月的门口徘徊,追忆着那些过往的事与过往的人。
我站在老屋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老屋的门,被岁月锁着。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起走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