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湖北第一届湖北新课改登陆平台的学生,马上高三了,怎样制定…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606-3393
当前位置: & 如何备战2012年湖北“新课改”后的第一个高考
如何备战2012年湖北“新课改”后的第一个高考
发布时间:浏览人数:235
  2012年高考是湖北&新课改&后的第一个高考。4日上午,大冶市教育局召开2012年高考备考动员会,成立备考科目中心组,为备战的高三考生指明各科复习方向。
  语文:多做历年高考试题
  高三考生除了要有整体的复习计划外,建议制定分类专项计划,比如作文训练、文言文复习计划等。传统的积累、诵读、多背、多写对巩固考生基础很有必要。作文训练重点在材料作文,兼顾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诗歌作文和漫画作文,考生可分文体、专项系统训练。
  考生可以尝试调整一下考点复习顺序,以理解、鉴赏为主的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提到复习的最前面。现代文阅读最佳的材料是历年高考试题,从中掌握技巧和规律是提高答题得分的突破口。
  数学:尝试一题多解
  数学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要抓住重点。考生可尝试一题多解,多题归一的方法,通过同种解法的比较、反思,提高复习效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生还要注重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审题采取两次读题方法,解题过程衔接要紧密,不要跳步骤。考生学完一单元要及时做好单元,错题形成错题库,对未解决的问题,要及时问同学或老师,直到弄懂为止,绝不欠债,在练习时,&不以做题多少论英雄&,不做怪题、偏题。
  英语:重视熟词新义
  新课标对学生的词汇要求越来越高,新高考的学生词汇量要求达到3500个左右。考生每天要限时训练,背诵作文范文和课本优美的句子,听力训练从明年5月起要做调整,从每晚改为下午2点到2点20分,和高考时间同步。
  理综:不孤立知识点
  2012年&新高考&整体维持稳定,但理综三科分值有所调整,物理由120分调整为110分,化学由108分调整为100分,生物由72分调整为90分。
  理综复习采取&滚雪球&方式,考生不要孤立复习每章知识,要把前面内容包容进去,这样可避免复习时内容遗忘,也加强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基础题占试卷的80%,建议考生多花时间在中等及以下难度的题目上。提倡考生养成作图习惯,用手画方法画出数量关系的草图,正确的草图往往会给考生带来一些灵感。新课改后,化学实验比重有所加大,考生要精选试题,注重通过设计典型练习题组,培养综合能力,注重以图表为载体培养读、识图和分析的能力。
  文综:关注时事热点
  文科综合分值不变,但取消了原来的跨学科综合试题。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扎扎实实掌握每个知识点,不要有遗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考生在复习政治时要注重融入时事热点。
  在历史题训练时,语言凌乱、时序颠倒,易导致考生失分,历史的备考很实在,没有窍门可言。复习时,建议学生重视史料,在分析史料时,要将它们放到正确的环境中去解读,不可推论、演绎。
12345678910
客服总机:400-606-99777 业务传真:010- 客服邮箱: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湖北省2012届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湖北省2012届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湖北高中新课改
新课改呈现五大新变化
“新课改方案中公布的课程与以往的相比较,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昨日,一名省级示范高中的校长表示,新课改特别强调“素质教育”。新课改在学习领域、课程结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和个性课程设置上有五大亮点。
防偏科,八个学习领域都要获学分
我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有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新方案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学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共设15个科目,新增技术和艺术
方案中,每个学习领域设置若干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科目设置有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15个科目。
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
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修满144个学分才能毕业
新课改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据介绍,所有高中生在3年内必须修完144个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课程为116个学分,国家选修课程为22个学分,地方选修课程为6个学分。
要求学生每个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比如,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在每一个学科既要获得必修学分,又要获得一定的选修学分,三年中获得规定的144个学分方可毕业。
同时,还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模块,获得更多学分。
设综合素质学分制,每年须参加一周社会实践
设置综合素质学分制是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实行课改后,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方案规定,三年中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6个学分。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个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个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据悉,新课改将全面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给学生更大的成长空间。
学生可跨班级选课,高三须上艺术课
课改后,课程分为选修课与必修课,选修课的种类大大增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习倾向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每学期考试次数将根据学生本学期研修的模块数量而定。
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可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
新课改将加重学生负担
引发“高中教育腐败”
与“一考定终身”的传统高考不同,新课改高考将把学业水平测试或综合性评价同样列为高校录取的参考依据。但是,这种变革的程度有多大,能否对高考的单一标准进行“彻底颠覆”,在我省高考新方案未公布之时,这些问题势必成为社会公众密切关注的话题。
昨日,记者采访多位重点中学校长、一线教师以及部分家长,共同探讨高考改革的走向,而这些问题也将在我省高考方案正式公布之时得到解答。
能否终结“一考定终身”?
一高中校长透露,就全国目前提前进入课改的省份来看,学业水平测试以及综合素质评价都纳入了高考改革方案。学业水平测试是对高中生在校学习情况的全面检测,考查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综合素质评价则是在学生成长记录基础上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评价。这就意味着考试分数将不再是高校录取的唯一衡量标准。在同等条件下,高等学校可以优先录取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层次高的考生。
该校长认为,我省极有可能参照全国的改革走向,将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新高考。而学业水平测试的纳入将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这样有利于引导中学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引导学生强化平时学习。”他表示,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也有助于高校全面考察和了解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而不是只看几门文化课的分数。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地而且是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打破“一考定终身”的现状。
是否会加重学生负担?
一高中校长说,“素质评价中包括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审美与表现多个方面,每项又有不同的评价方式。但现在仔细一想,基本素养评价的内容,没有哪一项能够确立客观标准,都是建立在人为评价之上。综合素质什么样算合格,什么样算不合格,评价中的语言使用及内容怎样把握,都极有可能被人为操纵。所以,评价结果很有可能失真或掺杂其他人为因素,更为严重的是任人情、权力自如游弋。”
一高中的英语教师也表示了同样的忧虑:在现在的高考模式下,学生只需要对付高考这一关,如果加入学业水平测试,搞来搞去又成了小高考,那学生的压力只会更重。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这种不可量化的考核是否会带来“人为操作空间”,引发“高中教育腐败”。
能否实现“多元化选拔”?
“这种由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尝试,体现了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的规律,是多元化人才选拔的重要手段。”一重点中学校长表示,在新课改高考改革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却背负着“应试教育始作俑者”的骂名。“过去讲高考是‘独木桥’,课改后将砍掉‘独木桥’,建设‘立交桥’,也会尝试更多样化的选拔标准,使更多的人能够受到高等教育。”
女儿今年秋季将升入高一的王女士非常关心高考改革的走向,她表示,作为学生家长,对今年高考改革方案中新增加的“综合素质评价”最为关注,尤其对于保送生、自主招生、小语种招生、特长生招生的考生来说,评价结果必然成为高校严格审查的内容之一。“这种新的评价方式,是否可以使高校在录取时试行以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录取主要依据的录取模式,或者将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与学校组织的测试成绩相结合作为录取依据。”她表示,新高考是不是能让一些品行良好的学生,即使高考成绩不是特别优秀,依然有望接受高等教育。
有校长担忧,如果高考不改变考试内容和录取标准的“单一”,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形式的改变也不会让“应试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教育大省为何现在才推出新课改?
2004年9月,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率先实验,到今年实验区已扩至全国20个省(市、区)。按教育部的规划,2010年以前普通高中新课程将在全国全面铺开。作为教育大省,湖北省的高中课改何以如此落后?
据介绍,主要原因是过去几年是湖北省高中生入学高峰期,高中招生压力较大,而且在师资、硬件等办学条件上都是超负荷运转,很难支持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课程改革涉及范围广,政策性强,情况非常复杂,需要创新制度,包括学校内的选课制度、学分管理制度、综合制度、校本教研制度和学校外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高考招生制度、学校评价制度等。
目前,高中适龄人口的下降为高中课改带来有利条件。今年初中毕业生94万人,再过三年,到2012年,初中毕业生只有60万人,要减少1/3。今年进入高中的42.3万高一新生中有6成可进入示范高中。
又讯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网站()昨日正式对外发布。自此,我省关于高中课改的信息发布、多样化学习环境建设及课改管理将基于网络进行。该网站由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承办。
高中校长展望新课改
短期内高考不会有大变化
“就算是实施了高中新课改,我认为在最初一两年高考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一所高中的校长表示,考生和家长不要太过担心。尽管新课改后,课程和内容的设置、教学模式等有了变化,但高考的方案肯定也要跟着改变。
这位校长还表示,从新课改的课程设置来看,“必修”和“选修ⅠA和”部分要求较高,“必修”是国家规定的课程,“选修ⅠA和”则是全省指定的学习模块,其他的选修均为“选择修习”。从这个设置来看,新课改后的高考只可能是“必修”和“选修ⅠA”这两部分,而这两个部分所涉及到的课程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都是现行的高中所开设有的课程,就算是有变化,变化也不会太多,所以考生和家长不用太担心高考的问题。
措施不力选修课可能成摆设
新课改中,增设了“选修课”的概念,特别是对“选修ⅠC”和“选修Ⅱ”,其要求是“供学生选择修习”,那么会不会如现行模式一样,学校为了高考而放弃选修课的学习呢?
汉口一所高中学校的校长认为,在新课改初期,这可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一是观念上的问题。长期以来,不管是示范高中还是普通高中或是社会大众,都将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与低的重要指标,这种观念并不是说实施新课改后就能马上改变的,还需要一个过程。二是新课改中要求的选修课,学校硬件设施还跟不上,如在“体育与健康”领域中,要求“在体操、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新兴运动、水上项目、田径、体操、球类等系列中,至少选修9个模块”,特别是远城区的学校,有些甚至连标准的运动场都没有,更谈不上“水上项目”了。
另一位校长表示,选修课是否会成“摆设”,在以前的征求意见时,教育主管部门也考虑到这种情况,所以届时会有监督的办法,如在高中毕业规定的学分中,就有部分是选修课的学分,而且在毕业水平考试中还会涉及到选修课的内容,这些规定就强制学校必须开设选修课。
改变学生综合素质或需二三十年
实施课程改革,就是为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教学内容“繁、难、偏、旧”,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强,“分数高能力低”等问题提出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那么,实施新课改后,学生的综合素质会立马得到改善吗?武昌一所高中的书记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会立马得到改善。新课改将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就是为强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这并不是说实施新课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立马提高,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并不是一两年就能达到的目标,“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或是更长。”
农村伢在综合素质评价方面可能受影响
设置综合素质学分制是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实行课改后,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等活动。且新课改将全面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那么,对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高考时他们会不会吃亏呢?
汉口一所重点高中校长认为,农村的中学在软硬件配备方面,可能是会比城市的中学要差一点,在综合素质评价方面也有可能会受影响,但这并不能说他们会在高考中“吃亏”。
这位校长表示,从目前的情形来看,综合素质评价跟高考不是“硬”挂钩,即并不是直接影响到高考成绩,而是为高校招生作为参考,如在同等条件下,高校招生时会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比较考生的一个参考条件。
(长江商报 严星 张瑜琨 何辉 吴雪丽 梁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三历史复习策略 - 国际贸易 - 扎堆网
当前位置: >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三历史复习策略
摘 要: 重庆市新课程改革从2010年开始启动,历史学科较以前相比变化太大,对于学生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都有所提高。2013年是课改后第一次高考,怎样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怎样在高三复习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
摘 要: 重庆市新课程改革从2010年开始启动,历史学科较以前相比变化太大,对于学生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都有所提高。2013年是课改后第一次高考,怎样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怎样在高三复习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作者就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三历史复习 复习策略
  新课程改革在重庆市地区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作为第一届课改年级,就只有在黑暗中摸索。在高一和高二的历史教学中,按照课改精神,我努力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习惯开展探究式教学,尽量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考、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多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经过两年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较以前更加活跃、更加敏捷,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但是,如今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乃至社会面临巨大的高考压力,历史教师在高三复习中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走下去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获,这是一个困扰很多高三老师的问题。下面我就高三复习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高三历史复习中导向性不明确问题
  重庆地区的历史学科存在多个版本的教材:人民版、人教版和岳麓版。之所以采取此措施,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避免学生的思维过死,让整个重庆地区的教学能根据自身的适合程度选择合适的教材。这就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多样性、多层次、多类型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但是落实到高考就有一定的局限性。纵观几个版本的教材,其主体知识大致相同,但是也存在一些差异。这就造成导向性不明确,老师在教学中只能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参照,把握其大概。但是此时此刻已是高中阶段最关键的时刻,在教学中不能求其大概,应落实每个知识点、夯实基础。这个问题从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到现在,一线老师和学生把握起来都较为困难。
  对于导向性不明确的问题,我个人认为高三历史教师应该在备课中仔细阅读三个版本的教材,取其精华。对于三个版本都讲述到的知识点(也就是三个版本的交集)要为学生重点讲解、复习。对于不同的知识点(也就是三个版本的并集),这就需要高三教师大胆取舍。不过某些起承前启后作用的知识点还是要点到,让学生形成知识的连贯性。如人民版必修三(文化史)中有一节内容:《智者运动》中就讲解到斯多亚学派,而人教版就没有提到。鉴于此种情况,历史教师要结合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进行大胆的取舍。
  二、选修教材的处理问题
  在课改全面展开之际,重庆市教委和市教育考试院对于重庆地区的历史选修教材就很明确地作出说明:高考只涉及三本选修内容&&《改革》、《人物》、《战争》,并且高考所占分数为总分的百分之二十(也是20分)。但是有个很大的疑问是:选修以怎样的形式命题,以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是让很多历史教师困惑的一个地方。
  对此,我有几点建议:一是在复习中一定要紧密联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重庆地区出台的《考试说明》,仔细研读这两本指导性纲要,凡是这两本纲要中提到的就需给学生复习到位,如若没有明确要求掌握的选修内容就灵活处理&&或舍弃或简单讲解。如我校所采用的人民版《改革》中就有很大篇幅讲到&欧洲宗教改革&,而重庆地区的《考试说明》却没有明确作出要求。对此,我认为就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复习&欧洲宗教改革&,点到为止就可以,让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复习其余知识。二是在复习选修之际,应该和必修教材牢牢结合在一起,因为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是重合之处,如人民版必修三中讲到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而选修《改革》当中也出现了戊戌变法这个知识点。这就要求老师学会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处理得当,这个知识点只需复习一次就能解决问题,而不需要在必修和选修当中重复讲解和复习。三是全国许多省市在考查选修的知识点时往往只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而重庆市教委和市教育考试院对于如何考察选修教材还没有明确作出说明。对此在复习选修教材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让学生练习一种题目:或选择题或材料题,我觉得应该让学生两种题型都要练习到位,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三、高三复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问题
  新课程改革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中的一个理念就是:有利于学生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校自2010年新课改之后,抱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敢于在高一高二的日常教学中,坚持课改理念,转变观念,放手,大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两年的培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已有一定的提升。
  但是现在已处在高三紧张复习当中,学生的学习时间紧张、学习压力重及学习能力还不足以靠自身实力来解决历史学习中的问题。因此,新课改后第一次的高三复习就面临挑战和困惑:是坚持新课改理念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还是调整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以老师的教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辅。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以及不得不马上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教材的通史性欠缺问题
  翻开重庆地区的三种版本的教材,不得不感叹历史教材和原来的人教版旧教材有很大的出入。旧教材注重通史性,线索很清晰。学生学了之后对古今中外的大事能做到一目了然。新教材注重的是专题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两种教材各有千秋。经过高一高二的新课改教学,明显感觉到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探究能力较以前的学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也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两年的学习后,学生的通史观念较差,不能及时、准确地把各个时代的历史串联起来,缺乏整体史观。而我们在复习中发现新课改一方面很注重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知识的全面性要求较高。我们所使用的新教材知识的涵盖又比较有限。在此种情况下,只有两种途径可以解决:一是靠老师越俎代庖,以课堂为主要阵地,给学生讲述通史知识;二是由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知识。但是高三复习时间太有限,学生的各个学科的压力较大。如果一味地依靠学生去收集、整理、探究,最终结果是很难想象的。
  面对此种情况,我觉得很有必要由各所学校发挥团队作用,积极进行教研活动,让各位老师编写精简化的通史校本教材,争取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历史的整体意识和思维。例如在人民版必修以当中,第一专题讲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在教材里面只讲解各种政治制度,而对于中国古代史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这条线索却很模糊,故此历史教师要及时补充通史知识,防止学生学习、复习结束后还不知道古代史的线索为何物。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在新形势下从长远角度做出的一个重大决定,这是中国教育领域里的一次创新。一线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高考是检验课改的试金石,希望2013年的高考能与旧高考有所不同,更能考查学生的能力,更能准确地为国家选拔人才。虽然在高三复习的道路上我们还存在许多困惑,但是历史要顺应历史改革的潮流,融入改革当中,发扬探索精神,克服种种困难,积累经验,为新课改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hrchenwei
本文引用地址:
扎堆网,专业杂志期刊广告购买和论文发表平台 合作联系洽谈QQ:
论文发表服务电话:
论文发表咨询QQ:
广告购买咨询电话:&&&&
广告购买咨询QQ:
地址:北京市右安门外大街迦南大厦9楼&&&&
邮编:100069
版权所有@zhadui&&&&
鄂ICP备:1562031初中物理 COOCO.因你而专业 !
你好!请或
新课程高三化学的学习策略
发布日期: 11:37:59
新课程高三化学的学习策略
发布日期: 19:37:59
 [论文摘要] 面对新课改的第一届高三学生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必定给高三毕业班的教师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引领新理念带领学生走向高考。本文从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策略障碍”着手分析,研究以发展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为理念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学习策略障碍
教学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面对新课改的第一届高三学生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他们是在新课程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理念下走进高三的,也正走向高考。这必定给高三教师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引领理念带领学生走向高考,而课堂又是实现这一引领的主阵地,因此高三的化学课堂教学必将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笔者了解很多学校忙着给高三学生补课,赶进度,以便把握更多复习时间从而掌握主动权;也有的学校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就进行大规模的习题训练,以便从题海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应对新高考。但从现状看来,学生并未从中获得多大学习上的收益,获得的是心头的沉重,学习兴趣的丧失,这是有背于新课改理念的。而之所以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除了高考命题策略的不确定性以及课程本身不完善的特点外,很大部分原因是我们教师不了解学生,不实施新课程理念而导致学生“学习策略障碍”。  2“学习策略障碍”的分析  2.1 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指大脑接受和加工信息的方式,可分为听觉型、视觉型、肢体—动觉型三类。听觉型学习者善于进行逻辑思维、分析和序列思维。他们非常适合学习典型的学校功课,如分析声音和数字、分布完成指令和“做正确的事情”。视觉型和肢体—动觉型学习者善于进行整体思维,如果没有看到所学内容的整体框架,他们的思维就会缺乏逻辑性、分析性和条理。他们能学会逻辑、分析和序列的思维方式,但前提是必须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倒退方式来学习。他们必须在有意义的背景下学习新的内容。他们的思维方式非常散漫,经常在班级讨论中走到发散思维的道路上去了,而且常对正在学习的主题进行创造性的、不同寻常的联想。一个班集体的学生都会有这三种风格的学生存在,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不同的教学策略必定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当我们能得心应手地使用尽可能符合学生学习风格的教学方法时,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佳的地步。  2.2 现行教学存在的问题  2.2.1 教育理念---片面追求升学率,缺失新课程理念  目前我们的教育受到功利注意的影响,绝大多数学校都是表面上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应试教育做的踏踏实实.片面追求升学率,量化的标准单一、唯一。学校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在育人理念上存在着障碍,教师心目中看着是少数,抓着是少数,管着仍然更是少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只知道大概,学习心理、学习风格更无从了解。因此,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难教了,课堂上我讲得这么清楚,学生还要做错”“上课教师都讲过的,还是有那么多的学生不会做”等等抱怨的话。大量“高水平”的教师却奈何不了现在的学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2.2.2 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下,很多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有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实验探究学习,有创设情景学习的,但这往往适用于新课的教学。在高三教学中,由于面临着高考,教师的经验开始起主导作用,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变教师的主导地位为主体地位,“一言堂”从一而终,堂课教学方式单一。这样必定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兼顾各种学习风格的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要么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这一单一传统目标,要么过于强调所谓“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造成“知识与技能”的虚化。还有的教师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问题的设计指向不明,缺乏张力。  2.2.3教学内容 ---细而全、没有重点  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细而全、没有重点。表现在缺少知识性新的增长点的挖掘,教学案例脱离生活生产和科研实际,不能反映化学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缺少生气,课堂效率低下。  2.2.4 课后作业---作业量大,题目陈旧  高三年级,作业的布置至关重要。但却存在着作业量大,且大多是巩固性练习,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3“学习策略障碍”的成因  学生“学习策略障碍”是学习风格与教学环境不相符合的结果。而学习风格是与生俱来的,无所谓好差之分,因此教学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据调查发现听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占我们学校的学生大约为30%左右,其它两种学习风格的学生约占70%左右。而听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相对能静下心来,一般比较适合传统教学环境,因此,学习成绩优良。而视觉型学习风格和肢体—动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不太适合传统的教学环境,因此,这些学生在传统教学环境的作用下相对成绩教差。因此,为了每个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必须改变现有的凭经验的传统教学环境。  3 基于对学生“学习策略障碍”分析的教学策略研究  3.1基于学生“学习策略障碍”的分析,为消除学生学习的无障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听课的习惯,答题的习惯,思维的习惯,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学习风格等。只有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做到“对诊下药”,有的放矢;只有研究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情感,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教师,才能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  第二,要研究教学方式。要研究出最适合学生发挥的教学方式,往往不同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多利用实验探究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课堂学习时间真正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要研究教学内容。对于高三毕业班的学生来说,新知识学习已经结束,学习内容已经没有太多的新鲜感,也就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如果还是按照上新课的方式重新上一遍,或是做大量的题目,很难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对视觉和肢体—动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他们不太喜欢老师的唠叨,也不太喜欢一个人做练习。但喜欢动脑,动手,喜欢新鲜感。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研究考试内容,引导学生找到旧知识新的生长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其被动学习为主动,学而有乐,学而有获应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策略上大有所为的。  第四,作业设计也应体现新课程理念,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师生间情感交流,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化学学习环境。  3.2 教学策略  3.2.1 加强整合----整合主干知识,推陈出新,寻找知识的生长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复习是学习之母”。高考复习不应当是就知识的简单汇总,应当是更高层次的重新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比较、融合,在新的起点下重新认识和建构,对已有知识的整合使学生取得新的收获。如,在复习有关SO2性质的内容时,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从纵向总结SO2的结构、性质、用途等系统知识,还要指导学生从横向对SO2的相关性质进行比较与扩展。如比较SO2与CO2在与酸、碱、弱氧化性物质、还原性物质等反应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的差异;比较SO2与Cl2、Na2O2、H2O2、O3、活性炭等物质的漂白性原理的差异;比较Na2SO3、Na2CO3与FeCl3溶液反应现象的异同以及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解释。通过比较和扩展使学生对SO2的性质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3.2.2 加强总结----总结规律方法,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是提高复习实效性的前提,注重对规律方法的总结是提高复习实效性的重要措施。教师要加强复习内容的针对性,采取措施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然后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采用具体的复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复习和自我评估能力。例如:例如,在复习化学平衡时,教师可选择几个典型的习题,要求学生先考虑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再考虑速率如何导致平衡移动。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把速率和平衡移动方向混淆而导致做错题目。复习元素周期律时,引导学生总结同一周期“六增六减一相同”,同一主族“六增四减三相同”的规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和应用。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师要抓好知识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强调对知识的消化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和方法,并将其简约化。在复习电解质溶液电解时,总结以下口诀“氢出碱增;氧出酸增;氢氧共出:‘酸’酸、‘碱’碱、‘中’中”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复习溶液酸碱性判断时,帮助学生归纳 “谁弱显谁性”的特殊情况,也即学生经常溶液犯错的pH之和为14的强酸与弱碱,强碱与弱酸等体积混合的酸碱性判断规律,同时能提醒学生注意“谁强显谁性”的适用范围,加深了对溶液酸碱性判断的理解。  3.2.3 加强探究----加强实验探究,深化思维,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实验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近几年高考试题注重对中学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实验进行综合化组合,从定性和定量等角度考察学生全面分析实验和对实验中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的实验能力,而这些能力又恰恰是许多学生所欠缺的,这也是造成考生容易失分的重要原因。要解答好此类试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让学生多尝试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多动手实验,使学生对实验流程做到心中有数,记忆深刻,实验中所需仪器不需死记硬背,而是根据实验过程就可以顺利推出。在复习铁的有关性质时,设计“朴血口服液中铁元素的存在及价态”的实验探究。在提供KSCN溶液、双氧水、稀盐酸、稀硝酸、试管、胶头滴管等药品和器材的实验环境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交流讨论,实验操作,解释现象,得出结论。这样加深了学生对铁的变价以及相互转换的条件饿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发散能力,动手能力,在过程中学,体现了新课程在过程中学方法,在过程中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念;通过实验探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新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评价和思考  4.1实施效果评价  为了解新理念教学策略的实施的教学效果,我自行设计了问卷,以无记名的方式调查学生对先行教学策略的评价。发放问卷98份,回收98份,回收率100%。其结果如表所示:  4.2对新教学策略实施的思考  复习教学活动是师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复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努力创设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4.2.1
优化课堂结构,加强师生互动,注意复习方式的多样化  建立积极的师生互动关系是优化复习方式,提高复习实效性的保证。教师要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优质高效地完成备考复习任务。如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接受的“满堂灌“复习方式;改变传统的“题海战术”,采用“小容量、快反馈、多角度、精点评”的训练方式;改变“一言堂”的练习课讲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共同总结规律,选择最佳方法,通过采用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复习方式,可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通过师生的交流碰撞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大大提高备考复习的实效性。  4.2.2
加强情感交流,建立激励机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创建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复习备考的情感基础。面对家长的期望和激烈的竞争,学生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缓解学生压力并转化为奋进的动力,是教师在备考教学时应认真研究的课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己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要真情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情感,通过情感的交流达到思想的沟通,最终促进行动上的共振。  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上的困难学生。学困生心理活动较复杂,他们渴求上进,但信心不足,特别担心被“抛弃”。教师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给他们更多关心和帮助。要积极引导学生客观得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选择合适的方法,帮助他们采用“迈小步”的方法,制定可望可及可操作的短期目标,并督促落实。在课堂上鼓励和表扬他们微小的进步或创新思想,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胜利的信心。  教师要特别关注肢体---动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个性较强,情绪容易波动。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消除障碍,也可以用平时作业的旁批对其进行交流和指导,指出他们认识的片面性或习惯方法上的不足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教师的真情激励和耐心疏导,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教师的关怀和期望,为备考复习的胜利构筑健康和谐的情感基础。  新课程的高考必将体现新课程理念,也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三教学是一项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思想、陶冶情操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不仅是考学生的知识技能,也在考学生的情感意志;不仅在考学生,也在考教师。只要存在高考竞争,教师就必须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应考,只是教师应该站得更高,想得更远。我们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教育理念,科学高效地组织备考复习,让学生通过备考复习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以迎接今后更激烈的竞争并实现其社会价值。 
其他最新帖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北新课改登陆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