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三区合并,静安区合并卢湾黄浦,怎么沒有静安区合并;静安区合并…

新民网移动客户端
您现在的位置: >
上海两区合并新静安优质教育资源瞬间扩容
图说:从全市层面来说,老静安的教育处于高位,形成了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等特色教育。(资料图)
  【新民晚报·新民网】“两区合并,我家孩子将来上小学、中学,是不是可以有了更多选择?”“两区原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不是会在新区域里让更多的学生共享?”作为民生之重的教育,自两区调整的消息传出后,已在坊间引起热议。据记者走访相关教育部门得知,未来的新静安,注重教育均衡发展、把新优质学校建在每个孩子的家门口,已成为切实的教育民生保障。
  两区教育均为“发达”
  从全市范围来看,闸北基础教育有着扎实的根基,也是历来的教育大区。闸北有市北中学、新中高级中学、风华初级中学、市北初级中学、闸北一中心小学、闸北实验小学、大宁国际小学、和田路小学等一批叫得响、有特色的中小学。上海市教育功臣刘京海在闸北八中首创的“成功教育”经验,如今已经辐射到全国乃至海外。上海唯一一所为品学兼优且家庭贫困学生提供免费教育的久隆模范中学,也建在闸北。
  老静安区则是愉快教育的发源地。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一师附小在时任校长倪谷音的带领下,针对当时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的社会状况,开展了以愉快教育作为主题的整体性改革实验,实施智能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并重的人格教育,提出了让孩子拥有愉快的童年,在社会上激起热烈反响。1990年5月,原国家教委把它作为第一批教改的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广。
  从全市层面来说,老静安的教育处于高位,处于迈向优质均衡的进程中。区内学校总量虽然仅为40余所,但大部分学校已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教育品牌,除了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还有静教院附校的“后茶馆式”教学等。
  生源增多机会更多
  肖丽是土生土长的闸北人,儿子在闸北一所知名公办初中读初三。她说,虽然有闸北情结,但家长们普遍觉得,撤二建一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好事,毕竟,闸北虽然名校林立,但生源多,竞争压力较大,如今,选择面更多了,机会也更多了。从高中来看,静安老牌名校市西中学和育才中学,对闸北学子有着相当吸引力。肖女士的儿子听到撤二建一的消息后,第一反应是可以去育才中学试一试,虽然学校搬迁至嘉定,但小伙子就是想体验一下寄宿生活。不过,在学校里,一切还如常进行,初三一模考也是闸北静安分头组织,“家长们都希望政策尽快明朗,心可以定一点。”肖丽说。
  师资流动更趋均衡
  “相对于幼儿园、小学的教育,初高中的升学会随着拆二建一发生一些变动。”一位中学校长坦言,从中考人数而言,无论是原静安还是原闸北,随着考生人数上升,竞争都会比以往更激烈,这点给老静安的学生带来的冲击更大些。“不过,对于学习能力处于偏上的初中生而言,中考竞争人数增加了,但报考高中的选择也多了,比如,对原来静安的学生而言,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由原来的3所扩大到了7所。但对于学习能力中等或偏下的学生而言,可能要考取一所心仪的学校就要花费更多努力了。”
  也有一些教育专家对拆二建一后的教育发展有所期待。“比如,静安的优质资源共享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人才流动等方式,在更大的区域内产生积极影响,如果说原来在区和区之间还有一定的交流‘不畅’,今后‘不畅’就会被疏通了。从长远角度来说,这对教育均衡和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都会是十分有益的。又比如,对原静安的教师来说,可以走出自己的圈子,看到更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包括怎么办好公办学校之外的学校,在这方面,原闸北的经验是比较多的。这也可以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探索出另外一条路。”(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马丹)
  》》》记者手记
  区域调整的教育“风头” 从今天起,上海没有了原来行政区域概念的静安区和闸北区。单从教育这个局部领域来看,住在南京西路的孩子,和住在彭浦新村的孩子,将来所享有的区级层面公共教育政策,就会完全一致。再从更细微和更专业的角度来说,今后的学校布局调整、师资力量调配、学生对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乃至学前教育和民办教育的选择面,也会更为宽泛,更为合理。同样,包括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特殊教育在内的大教育,可以断言,原来静安、闸北各自的优势,不仅不会消失,反而只会变得更强,百姓从教育上得到的实惠也会更多。
  想当年,闵行区与上海县、浦东新区与南汇区,以及仿佛近在眼前的新黄浦区的“合体”,每每最先砸人眼球也是被炒得最热的事情,除了房价便是教育,而且,房价又是跟着学校亦步亦趋。
  教育成了区域调整中最出“风头”的话题,这是好事,说明越是民生的事情越容易引起百姓共鸣,也越需要规范与透明。但是,教育太“热”,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缺憾,至少说明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还不普及,孩子择校的心愿还没有回归常态。这多少也给未来新静安区的教育当局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放眼全市、全国,地方区域调整不可能终止,或许调整拆并的力度还会更大。只有当“到哪里上学”不再成为热点话题了,教育才算得上真正“更上一层楼”了。(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
  》》》延伸阅读:当年黄浦卢湾名校直面挑战与机遇 走出“叠加”优质教育新路
  区域合并、拆二建一,在上海已有多次的成功经验。放到教育这个局部领域来看,平稳过渡、让优质教育资源扩容和“增值”,一直是主旋律。
  黄浦区北京东路小学校长王燕萍对当年的区域调整颇有感触。原卢湾区鼓励各校建立“创新实验室”,创出特色,新黄浦区成立后,这一做法被推广到全区。以北京东路小学所在的龙头块内,以“零起点”教育闻名的瞿溪路小学、学区化办学颇有经验的海华小学以及裘锦秋实验学校等三所原卢湾的小学加盟进来,带来了各自不同的办学心得。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最担心的莫过于薪资待遇和晋升通道是否会受到影响。记者了解到,黄浦、卢湾撤二建一时采取了班主任津贴、体育教师津贴、学科带头人津贴福利待遇“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并且在评优评级上采用“叠加”的方式,此举有效确保了教师的积极性。
  虽然曾经面临挑战,但黄浦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普遍认为,撤二建一确实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区域变大了,给家长和学生的选择面广了,对推动区域内良性竞争、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校园特色建设大有裨益。
  当年向明中学必须直面大同、格致领衔的原黄浦“军团”的冲击。在向明中学校长芮仁杰看来,这确实给学校带来了压力,但他明显感到,竞争也促使教师团队爆发出活力,触动了学校以“创造教育”为特色再次发展。学校新建了“震旦书院”,建立10间专题教室,推出科学艺术、科技创新、文化素养教育等一系列研究型课程,并规定每名学生高中3年必须读30本书,理科则强调精炼习题,不打题海战,各科仅需完成老师精选的每年100题即可,其余时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近两年,向明中学在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录取学生人数在全区各校数一数二。芮仁杰将此归功于区域内良性竞争带来的结果,而对一所学校来说,应对这种竞争并在竞争中保持不败,靠的不是“生源大战”,而是做好、做强自己的特色。(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新民晚报官方微信微信号:xmwb1929有用、有益、有趣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街谈巷议微信微信号:xinminwangshi街头访谈,麻辣点评
(新民网编辑:沈毓烨)
更多关于的新闻
您还能输入300字
数据加载中……
墨锭描金、连环画、莘庄钩针编法、绒...
日,NASA发布...
明天(11月3日)起至11月7日,...
当地时间10月31日,埃及飞往俄罗...
历时半年的米兰世博会将于10月31...
已入深秋,上海的菊花全都开了,你想...
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上海环球...
你知道吗,每个星座都有自己的多肉植...
【看4D大片,玩科技馆!】 最近,小侬给小朋友们的福利一波接一波。报名时间:5月23日—5月27日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社会监督投诉电话、来信来访地址及电子信箱:
1. 投诉专线电话:021-
2. 社会监督来信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2号楼 邮编:201199
3. 来访接待:
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2号楼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
4. 投诉电子信箱: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通过社会监督电话、来信来访接待、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受理社会各界对新闻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举报和投诉,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监督。
受理时间接待时间为:
工作日上午9:30--11:00;下午1:30--4:00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特例――黄浦、卢湾、静安三区财政收入与学生人数变化情况分析
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特例
――黄浦、卢湾、静安三区财政收入与学生人数变化情况分析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课题组
要]地区财政收入水平和学生规模大小与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与使用的平均水平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上海市黄浦、卢湾、静安三区自1991年至2007年期间人口、学生人数与教育财政变化情况,并与全市平均水平、10个郊区平均水平以及徐汇、长宁两个中心城区进行比较,得出三区是上海特例的结论。
&[关键词]财政收入&
学生人数& 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
根据我国基础教育分级管理体制和法定“三个增长”的要求,区县是基础教育管理和承担投入的主体。区县财政收入水平和学生规模大小直接影响区县教育经费投入与使用的平均水平,也影响到全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程度。
&&& 本报告分析了黄浦、卢湾、静安三区,自1991年至2007年期间人口、学生人数与教育财政变化情况,并与全市平均水平、10个郊区平均水平以及徐汇、长宁两个中心城区进行比较,得出三区是上海特例的结论。
一、区本级财政收入与教育财政拨款水平比较
&&& (一)区本级财政和户籍人均财政收入变化
&&& 1.区本级财政变化(年)
从区本级财政收入来看,黄浦(含原南市区)、卢湾、静安分别从1994年的10.01亿、3.3亿、3.59亿增加到2007年的45.96亿、33.50亿、40.68亿,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从1994年的11.57%、3.81%、4.15%,变化为2007年的4.51%、3.29%、3.99%。
&&& 2.户籍人口变化(年)
&&& 年,黄浦、卢湾、静安三区户籍人口数(年末,以下相同)呈逐年下降趋势(见图1),分别从1991年的149.8万人、43.99万人、44.91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60.56万人、31.15万人、30.99万人。
&&& 三区户籍人口占全市比例分别从1991年的11.64%、3.42%、3.49%下降到2007年的4.39%、2.26%、2.25%。同期中心城区的徐汇从73.07万人增加到89.18万人,长宁从57.75万人增加到61.13万人。
&&& 3.户籍人均财政收入变化(年)
&&& 1991年黄浦、卢湾、静安人均区本级财政收入分别为1252元、807元、844元(见表1),均高于全市平均值666元,分别为全市平均值的1.88、1.21、1.27倍。2007年,三区分别为7589元、10754元、13127元,同样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394元,分别是全市平均的1.03、1.45、1.78倍。
&&& 与2000年相比,2007年静安本级财政增长了4倍多,黄浦达2倍;同时,静安户籍人口减幅达到13.44%,黄浦为8.49%。2000年后,静安本级财政增长高于黄浦,户籍人口减幅大于黄浦。
黄浦的变化与两区(黄浦、南市)合一相关。数据显示,黄浦(不含南市)1994年财政收入水平达2415元,1999年为5550元,2000年合并南市区后,下降为3311元,2001年后逐步恢复增长趋势(见图2)。
&&& 徐汇、长宁两区的人均区本级财政收入1994年以来一直低于黄浦、卢湾、静安三区,而且徐汇区从1994年以来一直低于全市平均值、郊区平均值,长宁区在2005年、2006年也低于郊区平均值(见表2)。
&&& (二)常住人口及其人均财政收入变化
&&& 1.黄浦、卢湾、静安常住人口变化(年)
&&& 三区常住人口分别从“五普”(2000年)的57.45万、32.89万、30.54万下降到2007年的52.19万、26.8万、25.21万,下降比例分别达到10.08%、18.52%、17.45%,均超过10%(见表3)。
&&& 2.全市与徐汇长宁常住人口变化(年)
&&& 与此同时,全市常住人口持续增长,从2000年1673.77万上升到2007年的1858.1万,增幅达到11.01%。
&&& 徐汇从2000年106.46万下降到2007年96.59万,长宁从70.22万下降到65.02万,下降幅度分别为7.53%、7.41%。两区常住人口数与三区比较都达到数倍,最高接近4倍。
&&& 3.常住人均财政收入变化(年)
&&& 按常住人口计算,三区人均区县本级财政收入,分别从2000年的3814元、3457元、3602元提高到2007年的8806元、12500元、16136元,均高于全市同期平均水平的1686元、5487元,也明显高于同期长宁1957元、7089元,徐汇1447元、6628元。在三区中,无论是按常住人口计算还是按户籍人口计算,静安均最高,卢湾次之,徐汇、长宁明显低于三区(图3)。
&&& (三)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比较(年)
&&& 1.三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大大高于全市平均值
&&& 黄浦、卢湾、静安三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①,无论是按户籍人口计算,还是按常住人口计算,或者按照在校生②算,均大大高于全市区县平均水平。
&&& (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教育经费
&&& 黄浦、卢湾、静安三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从2004年的1692元、1892元、2281元提高到2007年的1925元、2630元、3054元,均大大高于同期全市各区县平均值1281元、1689元(见图4)。
&&& (2)按常住人口计算
&&& 黄浦、卢湾、静安三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从2005年的2220元、2515元、3022元变化为2007年的2234元、3057元、3754元,均大大高于同期全市各区县平均值1051元、1253元(见图5)。
&&& (3)按在校生计算
&&& 黄浦、卢湾、静安三区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从2004年的13915元、16919元、18474元提高到2007年的20445元、32067元、29598元,均大大高于同期全市各区县平均值9735元、15434元(见图6)。
&&& 2.徐汇、长宁两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低
从徐汇、长宁的情况来看,两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与黄浦、卢湾和静安三区相比明显较低,而与全市区县平均水平相比基本相当。
&&& (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教育经费投入
&&& 年,徐汇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为1093元、1217元、1314元、1486元,大大低于三区水平,也低于中心城区平均水平1264元、1400元、1476元、1616元和全市区县平均水平1281元、1373元、1488元、1689元(见图4)。
&&& 长宁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从2004年的1213元提高到2007年的1553元,同样大大低于三区,也低于中心城区和区县平均水平。
&&& (2)按常住人口计算
&&& 2005、2006、2007年,徐汇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为1095元、1212元、1372元,大大低于三区水平,也低于中心城区平均水平1318元、1397元、1532元(见图5)。
&&& 长宁人均教育经费投入2004、2006年、2007年分别为1330元、1360元、1460元,大大低于三区,略高于全市区县平均水平。
&&& (3)按在校生计算
&&& 年,徐汇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为9586元、11171元、13190元、16019元,大大低于三区水平,与全市区县平均水平9735元、11437元、13109元、15434元基本相当(见图6)。
&&& 长宁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年分别为10707元、13951元、15061元、17125元,同样大大低于三区,略高于全市区县平均水平。
&&& 3.教育经费投入中三区财政拨款所占比例较高
从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来看,黄浦、卢湾、静安三区财政拨款所占比例分别从2004年的77.51%、76.20%、74.84%提高到2007年的84.12%、85.33%、83.34%,均大大高于同期中心城区平均水平和全市区县平均水平(见图7)。
徐汇、长宁两区教育费附加所占比例尽管比黄浦、卢湾、静安高,但两区财政拨款与教育费附加相加,也低于黄浦、卢湾、静安三区(见表4)。
二、区县基础教育学生、教师人数分析
&&& 上世纪90年代后,受城市拆迁建设、人口生育波动、人口导出导入、教育普及程度提高等因素影响,区县之间基础教育学生人数的变化差异极大,呈现不断缩小、基本维持不变和不断扩大三种趋势,直接对各区县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与使用产生重大影响。
&&& (一)幼儿园学生、教师数变化(年)
&&& 黄浦、卢湾、静安幼儿园在校生数分别从1990年的30101人、10248人、11844人,减少到2007年5837、2965人、4006人,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从14.47%、4.93%、5.69%大幅下降到1.86%、0.95%、1.28%。
&&& 1.规模相对变小,校均学生数下降
&&&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三区出现在校学生多,幼儿园数少,2000年后幼儿园规模相对变小。1990年,黄浦、卢湾、静安在校生占全市的比例14.47%、4.93%、5.69%,均大于学校数占全市的比例10.03%、3.27%、3.50%。2007年,三区在校生占全市的比例1.86%、0.95%、1.28%,均小于幼儿园数占全市比例的2.55%、1.42%、1.51%。
&&& 年三区幼儿园校均学生数逐年下降,2000年达到最低值。黄浦、卢湾、静安幼儿园校均学生数分别从1990年的233人/校、244人/校、263人/校下降到2000年的210人/校、167儿校、179人/校。2000年后三区幼儿园校均学生数有所提高,尤其是静安。2007年,黄浦、卢湾、静安幼儿园校均学生数分别为216人/校、197人/校、250人/校。(见图8)
&&& 1990年全市平均值162人/校,2007年达296儿校。卢湾和静安从1996年开始,黄浦从2000年开始,均低于全市平均值(见图9)。
&&& 2.师资规模变化
黄浦、卢湾、静安幼儿园教职工占全市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从1990年的3188人、1109人、1352人下降到2007年的861人、463人、597人,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从15.84%、5.51%、6.72%大幅下降到2007年的2.70%、1.45%、1.87%。
&&& 三区教职工中专任教师占全市比例分别从1990年的15.02%、5.02%、6.97%下降到2007年的2.23%、1.23%、1.48%(见图10)。郊区则从1990年的28.47%逐年上升到2007年的66.32%。
&&& (二)小学学生、教师数变化(年)
&&& 黄浦、卢湾、静安小学在校生数分别从1990年的115569人、34570人、35922人下降到2007年的11763人、6536人、9174人,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从10.49%、3.14%、3.26%大幅下降到2.21%、1.23%、1.72%(图11)。
&&& 1.小学规模趋于减小
&&& 1999年,黄浦、卢湾、静安小学在校生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4.18%、2.27%、2.26%,均大于学校数占全市的比例2.73%、2.24%、1.90%。2007年,黄浦、卢湾、静安小学在校生占全市的比例2.21%、1.23%、1.72%,均小于学校数占全市比例的3.41%、2.28%、1.95%。
&&& 与此同时,全市平均值从1990年的419人/校提高到2007年的867人/校,郊区平均值也从280人/校提高到1013人/校(提高近4倍)。而黄浦则从1998年的1201人/校大幅下降到2007年的560人/校,卢湾从1995年的845人/校大幅下降到2007年的467人/校。
从减幅看,三区小学生减幅明显超过全市平均减幅。全市小学生从1990年的1101921人减少到2007年的533280人,减幅为51.60%,而黄浦、卢湾、静安减幅分别为89.82%、81.09%、74.46%,郊区减幅只有33.62%。
&&& 2.师资规模变化
&&& 三区小学教职工分别从1990年的5995人、2639人、2668人下降到2007年的1612人、925人、1165人,所占比例从9.40%、3.53%、3.56%下降到3.33%、1.91%、2.41%。专任教师分别从1990年的5928人、2047人、2179人下降到2007年的1095人、624人、707人,所占比例从10.08%、3.48%、3.07%大幅下降到2.85%、1.62%、1.84%(图12)。
&&& (三)普通中学学生、教师数变化(年)
&&& 黄浦、卢湾、静安普通中学在校生数分别从1990年的45993人、14377人、16009人变化为2007年的24531人、9924人、15518人,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从9.52%、2.98%、3.31%大幅下降到3.74%、1.51%、2.37%。(见图13)
&&& 1.规模先增加,后起伏
&&& 年,黄浦、卢湾、静安校均学生数分别从1990年的648人/校、654人/5、640人/校上升到1995年的977人/校、869人/校、1184人/校。“九五”以后办学规模起伏较大。1996学年-2007学年,静安、黄浦、卢湾分别在1200人/校、1000人/校、850人/校上下变化。
&&& 2.师资规模变化
&&& 黄浦、卢湾、静安教职工分别从1990年的8154人、2629人、2627人下降到2007年的2991人、1350人、1764人,占全市比例从12.31%、3.97%、3.97%下降到4.21%、1.90%、2.48%。专任教师分别从1990年的4925人、1517人、1626人下降到2007年的1824人、944人、1159人,占全市比例从11.92%、3.67%、3.93%下降到3.55%、1.84%、2.26%(图14),而郊区则从1990年的45.39%提高到2007年的60.95%。
&&& (四)职业中学学生、教师数变化(学年)
&&& 黄浦、卢湾、静安职业中学在校生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从1990学年的17.80%、5.87%、7.20%变化为2005学年的8.25%、3.69%、3.71%(见表5)。而郊区则从1990年的38.86%变化为2005学年的48.74%。
&&& 1.规模变化相互之间不一致
&&& 1990学年-1999学年黄浦、卢湾、静安三区职业中学校均学生数同全市平均值一样逐年增加,其中静安、黄浦增幅较大,分别从1990学年的349人/校、403人/校提高到1996学年的2858人/校、2650人/校。
&&& 2000学年-2005年,黄浦大幅下降,从2650人/校下降到1181人/校,减少一半左右。静安则在2500人/校的高位起伏,卢湾逐年小幅下降。三区均与全市平均值逐年小幅增加变化情况不一致。
&&& 2.师资规模变化
&& &郊区职业中学专任教师占全市比例从1990学年的27.92%提高到2005学年的43.44%,而卢湾教职工和专任教师数分别从1990学年的6.26%、8.02%下降到2005学年的3.76%、4.10%。黄浦、静安2001年下降到谷底,然后又逐年上升。
三、几点结论
&&& 1.三区教育经费高是经济与人口特殊变化规律而造成的
&&&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黄浦、卢湾、静安经济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学生人数由于人口导出减幅也远超过全市平均水平。黄浦、卢湾、静安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在于区位优势和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优势,而人口的迅速减少则是因为上海城市功能调整后,基础设施改造所带来的人口的必然导出。
区域经济增长快决定了教育经费投入增长快,区域学生数少决定生均经费高。这些变化是城市迅速发展中的客观存在,都是非教育内部因素的变化。与教育内部改革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
&&& 2.三区在教育的投入与使用上是上海的特例
黄浦、卢湾、静安由于土地成本、建设成本、人员成本普遍性高,与其他地区具有许多不可比性(另作专题分析),因此三区不能作为全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分析区县教育经费水平的参照系,尤其是不能用作与崇明等远郊地区比较的坐标。
&&& 3.在教育经费分析中应该选取常态的标准
今后分析全市教育经费的均衡程度,应该选取经济增长和人口变化相对稳态的区域,应该分类分析教育经费。中心城区以选取徐汇、长宁等区更具可信性,徐汇、长宁的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应予以关注。在城市化进程中,郊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出现很大差异,远郊地区以选取青浦、松江等为主。如果做全市的综合分析,一定要在完全剥离经济、人口以及统计口径等非教育因素和不可比性因素前提下,才能客观真实地分析出现实的基础教育均衡状况,得到科学的结论。
&&& 4.积极鼓励三区为全市基础教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积极鼓励三区加快走向教育现代化,实现“高标准、高保障、高水平、高效益”。同时采用适当的项目转移方式,加大对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
①教育经费投入,包括财政拨款、教育费附加、教育事业费附加、事业收入、校办产业缴款、捐赠及其他等。
②“在校生”,除基础教育学校在校生外,还含成人学校与职校在校生。-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闸北静安合并 上海在下一盘什么棋(图)
来源:网易作者:高渊
上海宣布静安、闸北“撤二建一”,设立新的静安区。如果说,“黄浦+南市”和“浦东+南汇”是“强弱搭配”,“黄浦+卢湾”是“强强联手”的话,“闸北+静安”介于两者之间,且更靠近“强强联手”。
图说:上海宣布静安、闸北“撤二建一”,设立新的静安区。网络图
  新民网讯
11月4日上午,上海召开工作大会,宣布撤销闸北区、静安区建制,设立新的静安区。9月初官方透露的两区撤并正听取意见的消息,到今天最终落地。由此,上海中心城区出现首个真正“跨苏州河而治”的区,其背后意味着什么?自2000年以来,上海作了五次行政区划调整,有何贯穿始终的思路,接下来会剑指何方?
  经过一段时间的坊间流传,9月7日晚,上海官方透露,关于闸北区静安区“撤二建一”的工作,正在酝酿和听取意见过程中。如果要做9月份上海新闻排行,这条无疑位居榜首。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新世纪以来上海第五次区划调整。在这次变动之前,各界印象深刻的有三次:2000年的“黄浦+南市”,2009年的“浦东+南汇”,以及2011年的“黄浦+卢湾”。但为何说这次是第五次呢,因为很多人容易忘记另一次相对较小的变动:2005年,长兴和横沙两岛,由宝山区划归崇明县管辖。
  不管在哪里,调整行政区划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一般都会经过较长时间的研判,需要作通盘考虑,决断时也会非常谨慎。从这次的落子,再观察这些年来区划调整中曾落下的子,是打量上海发展思路的一个特别角度。
  区划“加法”是怎样考虑的
  这15年来,上海的区划调整都是在做“加法”。但谁和谁加在一起,足以让坊间人士饶有兴味地聊上好久。其实,“联姻问题”不仅有趣,也体现眼光与思路。
  前四次“加法”基本不出意外。黄浦和南市都是上海的老城区,气质相近且南北紧邻,中间只隔了一条人民路。而且,外滩在两区辖内,但由于区划问题,一直没有形成一条贯通的滨江大道,外滩景观带成了一条“断头路”,南北各异、泾渭分明。
  长兴与横沙划归崇明,是要形成长江口三岛联动的“大崇明”格局,探索发展方式的转变。它的性质与其他几次调整有所不同,在此不做赘述。
  “浦东+南汇”被认为水到渠成,当年连用词都不同。其他几次区划调整,包括这次闸北与静安,都叫“撤二建一”,唯浦东那次特别,叫做:撤销南汇区,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浦东新区。这是因为浦东的能级与南汇不可比拟,而且浦东一直是上海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张王牌。2009年合并时,浦东开发开放已近20年,需要有一次大动作推动其“二次创业”。
  “黄浦+卢湾”有一定的“后世博”背景。当时,上海世博会闭幕不久,其浦西园区分属原黄浦和卢湾两区,世博会期间用作城市最佳实践区和企业馆区。两区合并后,无疑可以整体推进浦西园区的后续利用。同时,黄浦江的浦西滨江岸线在11年前黄浦与南市合并的基础上,继续在一个区划内向南延伸。
  静安的对象为何是闸北
  面积只有7.62平方公里的静安区,比4年前已经“消失”的原卢湾区还要小一点,是名副其实的上海最小区。关于这个“袖珍区”的“存亡”,多年来始终传言不断。所以,这次撤并方案出台,当事者和旁观者都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但舆论还是略有波澜,焦点主要是:为何是对象是闸北,“高洋上”的静安是否有点委屈?
  其实不是今年,甚至不是近两三年,关于静安要并掉的坊间议论,早在2000年“黄浦+南市”之时就颇盛。当时流行的说法是,“黄浦+南市”不久之后,就会“静安+卢湾”。从一般推理来说,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静安与卢湾两区气质相近,且都属袖珍区,合并易于操作。但随后高层又说,上海不会在短期内再做另一次区划调整,猜测才慢慢平息。
  看一下地图,静安与黄浦、徐汇、长宁、普陀和闸北五区接壤,原被认为可能性不大的闸北最终脱颖而出,区位与互补这两点很重要。
  从地理上看,上海中心区基本没有跨苏州河而治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苏州河,使上海市区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南北二元结构。苏州河南部的黄浦、静安、长宁、徐汇历史基础较好,发展得也快一些。而苏州河北部的杨浦、虹口、闸北、普陀,相对旧区改造任务较重,产业结构转型压力较大,因此被称为“北四区”。
  从这个角度看,“闸北+静安”有利于突破旧有的“苏河格局”,尝试跨河而治的新思路。同时,闸北在“北四区”中后劲十足,上海智库专家近年有“中心城区转型看闸北”之说。现在还能拿得出大面积土地来开发,这在中心城区中是相当稀有的,含金量不小。而且,闸北是上海地理概念上的最中心,据说拿一张上海地图一折四,中心就是闸北。
  如果说,“黄浦+南市”和“浦东+南汇”是“强弱搭配”,“黄浦+卢湾”是“强强联手”的话,“闸北+静安”介于两者之间,且更靠近“强强联手”。
  如何理解上海的大棋局
  区划变革是一道复杂的算术题,“加法”是关注度最高的,但同时也是外在的和初步的。除此之外,如何做好“减法”和“乘法”,可能更为重要。
  “减法”很容易理解。缩减行政成本是区划调整的应有之义,“并区”后的一个方向,就是精简机构,提升行政效率。但这显然殊为不易。2000年黄浦与南市刚合并之时,有的局机关有80多名工作人员,有的部门光处级干部就有10多名。新黄浦区花了半年多的时间,使部门数量从撤并初期的85个减少到46个,机构设置和人员分流基本完成。
  “乘法”自然更难一些,因为这不仅需要物理反应,还需要化学反应。当年“黄浦+南市”,重塑中心城区就是一道必做的“乘法”。新的黄浦区提出,要把该区初步建成特大型国际城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使之成为现代化中央商务区和市中心现代聚居区。说简单点,就是建设21世纪的上海现代化中心城区。
  而11年之后的“黄浦+卢湾”,以及15年后的“闸北+静安”,某种意义上是这一思路的延续。
  回过头来再看浦东。2009年南汇的加入,推动新浦东做的一道“乘法”,就是如何成为上海加快金融与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和“主战场”。
  浦西“心脏”地带15年来三轮区划调整,重要目标是催生一个世界级的中央商务区,与浦江对岸的“大浦东”形成良性互动,对上海建设国际级大都市具有深远意义。
  再看深一步,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战略趋向。从制度层面分析,当年适度分散的体制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区域发展积极性。而随着发展模式的转变,如何推动市场与区域一体化,已成强烈的内在要求。而通过区划调整,来消除过小行政分割带来的发展局限,形成适应当前发展阶段的空间格局,愈发显得必要。
  值得注意的是,区划调整很可能还是“现在进行时”。上海的东部、中部行政区划接连调整之后,如果把眼光投向更好打造“西部引擎”,形成东中西联动格局,应该不算出乎意料吧。(据上海观察)
  作者:高渊
欢迎关注“南方新闻网”公众号(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编辑:邓攀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评选推介一批代表岭南特色、受广东百姓信赖赞誉的省名特优新农产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静安区合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