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心理咨询老师;关于高一问题学生帮扶措施;请问荆州有这样...

[青少年心理咨询]青少年心理咨询相关知识_青少年心理咨询-牛bb文章网
[青少年心理咨询]青少年心理咨询相关知识_青少年心理咨询
话题:,,,,
乡村维纳斯效应“乡村维纳斯效应”指的是在偏僻的乡村,村里最漂亮的姑娘会被村民们当作世界上最美的人(维纳斯),在看到更漂亮的姑娘之前,村里的人再也想象不出还有更漂亮的人。教学活动中也很容易犯“乡村维纳斯效应”。如教师提了一个问题以后,一些优等生凭借敏捷的思维、扎实的基础赶在中差生之前率先举手,教师为赶教学时间,或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就让优等生起来回答,这样一来,本已跃跃欲试的中差生就会产生退却心理,因为他们自知不是人家的对手,自己的意见不大可能超越人家。因此,在提问的时候,我们不要过早地把“大美人”(优等生,特别是特优生)抬出来,可先让中差生起来回答,让他们也有锻炼的机会。对于优等生,不妨提高一点要求,用难一点的问题难住他们几回,使他们克服自满心理,认识到自己并非十全十美,自己只不过在班中相对好一点;也让其他学生认识到优等生并不是高不可及,他们跟自己一样也有被难住的时候,从而树立起赶超优等生的信心。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教师一般要进行及时地评价,以使学生获得反馈信息,但评价过早也会产生“乡村维纳斯效应”。因为学生普遍存在向师心理,他们把教师看作是真理的化身,对教师的话很少去怀疑,教师评价之后,接下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就会受到教师评价的影响,回答问题的时候尽可能朝着教师暗示的方向走下去,路越走越窄,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越来越少。这样,问题的结果早早地出来了,问题的训练价值却大打折扣。因此,学生回答问题后,我们要适当运用延时评价,特别是一些答案不是唯一的、有一定训练价值的问题,要扩大提问面,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回答,待学生充分发言后再作综合评价,归纳学生答得好的地方,指出学生回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有时还可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评价,因为评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锻炼提高的过程,通过评价,使学生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信,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与室友难以相处,怎么办?谁都渴望寝室有家的和谐融洽,让学习之后劳累的自己有个可以休息的归宿;谁都希望与室友亲亲密密,情如一家,多少冲淡一些思家的煎熬。然而事情偏偏有时不如愿。 与室友难以相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回寝室后便没有“归宿感”,甚至宿舍成了不敢回、不愿回、不想回的令人痛苦的地方; 二是与寝室中的某个人合不来,产生“疑邻人偷斧”的心理,如果不喜欢谁,则看他每个动作,听他每句话心理都觉得不舒服。久居同一屋檐下,有这种感觉也是很难受的。那么,导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大家都没有什么根本的利益冲突,发生矛盾也全是源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是大家有些不一致的习惯。比如说有的同学喜欢早起,可能在别人睡意正浓的时候他就起床,叮叮咣咣的声音吵醒别人,让人烦;或有的人尤其是男孩子比较懒,臭袜子臭鞋往下铺床底一扔,把下铺甚至全寝室熏得晕头转向,惟独他一个人悠然自得。还有,每个人在寝室里不知不觉有种回家的放松感,走出寝室时彬彬有礼的样子就会被回到寝室时衣冠不整的样子所替代。而且长久地住在一间屋子里,彼此发现对方的弱点会愈来愈多,从而可能发生某些不愉快的事情,致使无法相处。如果与室友相处不好,会影响心情,甚至影响学习,那么该怎么改善这种关系呢?1、 要反省自己如果你在寝室里比较孤立的话,那么就必须得检讨自己了,不要一味地抱怨别人。为什么其他人都那么“齐心协力”的孤立你一个人呢?也许是你的行为太“自我中心”了――凡事很少为别人着想,自己想怎样就怎样,该休息的时候偏偏发出些声音影响别人,或对寝室的公共事情不怎么关心,打扫卫生不积极,只顾及自己的那块小空间,甚至有东西从不与人分享而对别人的东西却毫不客气等等。这些看似不大的事情长久了会伤害室友和你的感情,大家就会对你淡淡的。要想与室友友好相处,只有改变自己,从小事作起,有好吃的主动与别人分享,手脚勤快一点,提水扫地要表现积极一点。当然,做这些事情要表现出诚心,而且需要坚持下去,凡事多为别人着想一点,自然会改善与室友的关系,并结交很多的朋友。2、 要学会大度、宽容对于室友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妨开诚布公地跟他谈谈。因为有的时候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妨碍了别人,如果有人给他提出来他可能就会注意了。住上铺的同学可能会不小心弄脏了下铺的床单,或者把本来平平整整的床单弄得皱皱巴巴,下铺不去计较就好了。大家同室而居,勺子总有碰锅沿的时候,如果经常为这等小事不满、烦心的话,真的是彼此很难相处了。3、 要正确看待每个人的长处和不足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如果你发现室友出门后彬彬有礼而在寝室里甚至有点粗鲁,可能正说明他真的把寝室当做可以随便表现自己、无须设防的家了。不能因为谁有某种不足就讨厌他,如果这个缺点不是品质上的,不是道德问题的话。大家能够走到一起,本身就是一种缘。当你们各自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驰骋时,相信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在花季时光里那些“住在我上铺的兄弟”。与你的室友和谐相处吧!儿童为什么会失眠作者:xianxian 来源: web 发布时间:
12:46:53 浏览: 1 字号:【大 中 小】 儿童期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非常少见。青少年期的失眠发生率较儿童为多。导致小儿失眠的原因主要有:不良入睡方式:幼儿的入睡困难往往与家长不正确的抚养方法有关,如抱着孩子等其睡着后再放在床上、和儿童一起睡(陪睡)等。幼儿的入睡困难与不安全依恋存在明显关系。睡眠恐怖:4~12岁的儿童对夜晚恐怖,而其父母往往不知道。有的儿童将“睡眠”与“死亡”混为一谈,认为睡着了自己就死了。因而恐惧睡眠。环境因素:睡眠环境中声音嘈杂、灯光太亮、室内过热过冷、湿度太大、床铺不舒适、房间太拥挤,学习压力大等都会影响入睡。生理因素:过饥、过饱、身体不适可引起入睡困难。睡眠节律紊乱:孩子上学后,夜晚学习时间太长,原有的睡眠一觉醒节律被打乱。此外,食用兴奋性食品或饮料饮茶、喝咖啡、喝可口可乐、吃巧克力、服用中枢兴奋剂等都会影响入睡,造成睡眠障碍。失眠包括3种形式:入睡困难、睡中转醒增多和早醒。幼儿和学龄期儿童多表现为入睡困难和(或)睡中转醒,青少年期则可表现为3种形式的共同存在。常见的心理咨询误区有病看医生,花钱吃药打针。多年来人们心中的“求医问药”模式可谓根深蒂固。几经周折后的心理咨询业虽说正在被人们接受,但受传统的影响,其中不乏误区的存在。走近它的人发现与自己要求有差别,开办它的人认为很筒单。“我有心理障碍,你直接给我一个解决方法就行了”或者“不就是聊天吗?要些讲究干什么”。看来有些问题还得需要澄清。1.心理咨询≠讨教、传授处理问题良策人们有了心理问题才可能想到要心理咨询,而恰恰多数的心理问题不能以简单的说教来解决。对于求助者来说,他们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咨询师帮助自己拿出解决问题的主意,要求尽快得到处理问题的良方良策,但大多数的问题又都是些社会心理问题,而每一个问题又有千差万别的处理方法,不同的个性及思维行为模式就会有不同的思维趋向,因此在不同的人看来就有不同的方法,作为咨询者看来是正确的方法不见得适合来访者。正规的心理咨询是咨询工作者与来访者在商榷、讨论当中使来访者发现其个性中的不足,并通过咨询来解决和完善这一不足,然后来访者拿出办法。相反,假若咨询工作者替来访者在某类问题上拿定了主意,这便违背了心理咨询的原则。假如一个人向不同的几位心理咨询师咨询,都给他传授了几种良策,到最后他肯定会不知所措了,再假如他走捷径按照讨得的决定去做了,丧失了目己的个性不说,下一步心理咨询师该给他纠正的就是“咨询依赖”了。2.心理咨询≠同情十阅历。有不少来访者、尤其是电话来访者,要求心理咨询师最好遇到过、处理过他们所存在的问题(似乎只有心理咨询师回答是,他们才放心),只有这样对会同情他、理解他。对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要求阅历深、经验多这是人之常情(也不排除来访者自己尚未意识到的多疑这一性格特点),但大可不必要求心理咨询师也有过类似经历,不管有无类似经历,都会以极大的同情心相待。就像一位助产士的轻柔动作未必是从体验生孩子当中学来的一样。还有一种现象,来访者咨询的目的好像就是为了寻求同情,如恋爱中的一方如果自认为条件较优越,而对方又不够热情主动,这时如果按照咨询原理去解决其问题时他会显得不安,也许他会说,“我的条件多优越呀,你应该同情我批评他(她)才对呀!”,试想对来访者赞扬、同情一番,除了当时心情上一阵舒畅之外,领捂不到自身认知方面的缺陷,过后还是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要不怎么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呢?3.心理咨询≠有精神病、不光彩、不体面目前人们对心理咨询虽有所了解,但仍有人认为是“治精神病”的,或者已经到了精神病的程度再来看心理咨询师。曾有心理学家做过统计,来心理门诊咨询的有26.3%达到重性精神病诊断标准,还有一些人认为看心理咨询师是不光彩、不体面的事,往往是偷偷摸摸地来到心理门诊,惟恐被别人发现。实际上在有些国家里人们对心理咨询的理解正好与我们相反,例如美国,小伙子在与女友约会前安排会见一次他的心理咨询师,约会时他有可能在其女朋友面前炫耀一番他在这之前看过心理咨询师,他的女朋友则会为之感动,因为她觉得男友一来对她、对约会很重视,二来认为他很注重生活质量。4.爱心十道德十能言善辩≠心理咨询。在一些电台、电视台及报刊的栏目主持人当中不少存有这一误区。通过这些新闻媒介,他们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开办栏目的宗旨是为人们排忧解难人们对这些主持人的评价或许是“人生的导师”,他们的口才好、文笔流畅。他们往往以道德家的眼光来评判来访者的苦恼,把人们的心理问题区分为有对有错、有该干与不该干之别,岂不知在人们的心理问题当中有许多就是以与现实道德伦理相悖为根源的,就心理问题而言,不该有对与错之说。例如在电台上,听众打电话参与节目,遇到的问题是配偶有婚外恋,在困惑与迷茫中诉出其苦恼,让人听起来好像全是对方的过错,主持人(有时连带被发动起来的听众)在同情参与者之余,便是群起而攻之的声讨。实际上,对方有婚外情,在自身方面也肯定存有多种因素或者说也应负有一定的责任,除了同情之外,还要帮助来访者发现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认知过程的矫正。就道得方面而言,人们的感情困惑也许就是因为与道得相悖为根源的,毕竟它们是不能相互取代的。相反,对对方或对来访者进行道得谴责还会加重来访者的心理负担。5.心理咨询师≠万能算命者。有些来访者将心理咨询师神化,一种心理状态是认为心理咨询师是搞心理学的,应该一眼就能看出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否则就是不称职。另一种心理状态是来访者羞于表达内心感受,不愿将自己的心理活动吐露出来,认为心理咨询师能够猜得出。实际上,心理咨询师也是人,只是利用心理学原理,以来访者提供的问题作基础才能对其有所帮助。正如有人感冒发烧时心理咨询师先用体温表测出其体温后再制定治疗方案一样。6.声音悦耳+善解人意≠心理咨询。似乎只要有甜美的嗓音,不管谈什么,能侃能聊、迎合求询者的心理、能吸引住人这就是标准。尽管有的打着“心理调适”含蓄的字眼,但打电话的来访者在与主持人的对话当中,已经把主持人当成心理咨询师,或把这个过程看做是心理咨询了。所起的作用除了疏泄一下之外其它就很难说了。也有的求询者目的不是为了咨询,其中苦衷可能只有主持人自己才会知道。 什么是正规的心理咨询呢?心理咨询所要解决的是人们的一些社会心理问题,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健康的人格素质,还需具备以下条件: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精神医学知识、哲学、及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要有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要有相关的从业经历;这样才有可能把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区别开来;才能了解躯体疾病与精神疾病的联系,对某些以躯体不适为主的患者能发现他们的心理社会根源;再加上贯串始终的哲学思维方法和心理咨询的原则,这才是一个合格心理咨询师所做的心理咨询。青少年“心理孤儿”现象成因与对策( 12:56:59)转载标签:教育青少年心理咨询儿童心理咨询情感情绪心理咨询育儿青少年“心理孤儿”现象成因与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交通更为便捷,地球成了一个“村庄”,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但与此相对应,心灵的沟通却相应减少,人的内心世界包裹得更紧,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无减。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曾谨慎地说:“你可以随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个角落,然后把你见到的人从1数到20,那么必定有一个心理障碍者。”作为“地球村”村民的一员――中小青少年的问题也不容乐观。眼下的中小学生生活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背负着沉重的考试压力,与外界的接触更少,交往的范围更狭窄,“精神家园”日渐封闭,心理问题十分严重。青少年“心理孤儿”现象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心理孤儿”现象是相对社会学意义上的孤儿而言的。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社会生活难于融入的特征。“心理孤儿”实际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现象。“心理孤儿”学生,不象问题学生或不完整家庭学生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分析青少年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关键词:青少年、亲子关系、心理孤儿、心理健康、、心理障碍一、“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1、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据中国家庭调查,每周纠纷在两次及以上的:30岁以下组占52%,30―45岁组战34%,45―60岁组占21%,60岁以上组占16%)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统计数字表明,今天的离婚率将近22%),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经济负担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变态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2、父母顾了事业难顾家庭,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生活的节奏更快,竞争意识更加突出,危机感更加强烈,作为父母工作压力更大。于是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平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有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家长对孩子冷淡、拒绝将造成孩子自卑、焦虑、退缩,或反抗、适应困难。3、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方法简单,亲子关系紧张。目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大多是“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文化学习被耽误,心理上受影响,经过拨乱反正,一部分人抓住机遇而重新走进学校,但仍有不少人因心有余力不足而未能弥补过去在文化上的“空白”。因此,他们对家庭教育科学不甚了了,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袭长辈的传统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一位中学生家长曾对孩子的老师说:“老师,说起来心理很惭愧,如今糊里糊涂当了家长,却不知道怎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由于家长补偿心理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非常心切。“文革”使这些家长成为像错过季节的庄稼,他们是带着无尽的遗憾步入社会、步入中年的。他们把不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节衣缩食为子女竭力提供物质条件,把子女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惟恐错过这个成长季节。他们把子女逼进书房题海,稍有不从,或用大道理压人或“棍棒相加”(据一位全国优秀辅导员对某小学的调查,全班48名学生,没有挨过父母打的孩子只有1人,27%的家长用棍子……),结果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大为改善,中小学生的生理发育明显提前,但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由于家庭、学校的保守、封闭滞后于生理发育,对子女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关注更少,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4、独生、独门独户,把同龄人拒之门外,缺少伙伴。随着城乡住宅建设的发展,成千上万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家庭搬进了套房或别墅,摆脱了“老小三口一张床,煤炉、马桶去一房,一门多户矛盾多,三代同堂难分房”的困难境地。家庭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环境优化了,中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缩小了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范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地减少。要么与父母、祖父母作伴,要么独处一室。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结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当他们与大人在一起的时候,多少是拘谨的,不能达到无所不言、无所不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与同龄或基本上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那种高兴劲头是成人难以理解的。而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二、减少“心理孤儿”现象的对策1、加强问题家庭父母的责任感,孩子是无辜的。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作为问题家庭的父母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诉我们:“你们生育教养子女,不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家庭里,在你们影响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翻译家傅雷提醒我们:“爸爸不为儿子烦心,为谁烦心?爸爸不帮助孩子,谁帮助孩子?儿子有苦恼不向爸爸求救,向谁求救?”为此,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即使是分道扬镳的也要计划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说声“再见”。2、加强沟通意识,留些时间与孩子交往。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为此,作为家长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生产日的逐渐缩短,节假日日益增多,作为父母也应提高闲暇的水平和质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琴棋书画,可以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切莫把大量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消磨在“筑长城”或舞池中。英国首相布莱尔作为一国之主,尚且腾出时间与孩子共度周末。我们普天之下的父母们更应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3、改进教育方法,发扬民主作风,转换角色,既是长者,又是朋友。作为父母要了解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办。我们要反对“棍棒型”“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要讲民主和平等,要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使民主成为家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在政治上大家是平等的,家长不仅是孩子慈爱的父母,循循善诱的导师,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是真诚的朋友。据调查分析,中小学生喜欢“朋友式”的父母亲,而不喜欢“牧师式”、“师徒式”的父母亲。心理学家提出“家长民主意识的十条建议”,值得我们家长参考:⑴不训斥孩子,经常训斥会形成厌烦的气氛。⑵不当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⑶纠正缺点不要笼笼统统,总体否定,应具体就事论事。⑷不要显示权威,而是提出具体办法。⑸决不打击孩子,如“我有你这孩子真倒霉”一类的话。⑹尽量应用表扬和鼓励。⑺尊重孩子意见。⑻多说:“你自己决定”。⑼常交谈。⑽与孩子的朋友建立联系,邀他们到家玩。4、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老一辈的教育家刘绍禹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谈到了教育儿童的原则:“儿童应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与成年人一起,相依赖式的自卑心理,颇难打破,将来离家入社会是莫大之困难。”因此,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或主动到四邻八舍走动。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5、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随着“健康”定义的不断嬗变,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尤其是青少年教育将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学校应与家庭联手,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联系薄”;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应聘请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构建“学生心理档案”,把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品质一一记载下来。再次,开设青少年导课,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学业转型期青少年心理障碍及疗法青少年学业转型期是指学生在生理、心理学习的课程、内容、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发生较大变革的时期,即主要包括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三个重要的变革期。研究并正确疏导、引导、指导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对于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的身心、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大有裨益。本文将就小学升初中这一转型期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障碍作一些探索,并主观性的提出一些肤浅性的疗救措施。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障碍|青少年心理|紧张|恐惧|情绪一、学业转型期青少年心理障碍(一)环境的改变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陌生感”和“害羞感”升入初中后,青少年进入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校园是陌生的,老师是陌生的,同学是陌生的,新型的环境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有新鲜感,但更多的是陌生感。就像一个随着父母第一次走亲戚的小孩一样,那种始终躲在父母身后的害羞是难免的,如果主人的温和、亲切,这种陌生感和害羞感将轻易消失,而主人的严肃,或是严厉将有可能造成小孩心理永久的隔膜。此时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如果态度不和蔼,对学生不体贴,势必造成一部分本就适应性不强的青少年一开始就产生一种莫名的陌生感、隔膜感。(二)学习内容增多,学习要求提高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紧张感、恐惧感,甚至演化成厌学情绪 跨入初中,增添了新的学科如英语、生物、地理、历史等,即使是老学科语文、数学在学习的内容上要比小学阶段深得多,学习要求上要高得多。青少年面对着十几门新课程,脆弱的心灵极容易产生紧张感,如果再面临着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大呵小斥,那种紧张感自然就变成了对老师、对某科的恐惧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着一科科无兴趣可言的课程,面对着一张张无兴趣可寻的脸庞,久而久之,厌学情绪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三)独生子女家庭的环境所造成的青少年孤独、冷漠、自私的心理顽固存留着进入初中,青少年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与人主动交往的意识明显增强。而现代独生子女家庭的通病:孤独、自私、冷漠,严重桎梏着青少年之间的正常、友好、真情的交往。我们随时可见他们之间有时只是为了一块橡皮、一把小刀而谩骂以致打架。他们对同学的关注,对别人的帮助显得有些“吝啬”。初中不仅是学习上的重要时期,而且也是身心、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扭曲的人际交往、性格缺陷,常此以往必将造成扭曲的心理、扭曲的人格。(四)由于外界诱因,而造成的青少年盲目自卑、自满,盲目从众心理,这一时期也极易产生进入初中后,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好评的心理剧增。但由于他们知识经验还存在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也较差,因而面对外界的刺激,心理上的波动也较大。经常受老师表扬的同学,面对一时学不好的科目容易产生盲目自卑感;取得一点成绩,得到了几次表扬容易产生盲目自满感;明明知道是违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举动,只因别人就这么做,而产生一种盲目从众的心理。(五)个性意识的发展,造成与个人需求相冲突的逆反心理青少年在进入初中后个性意识明显增强,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有了参与感,希望能独立自主,白天成人的束缚,对问题有了自己一定的看法和想法,因而在老师的要求与自己个人的需求相冲突时,常常会表现出一定的逆反心理,有的以一种消极的方式如沉默不言、我行我素来表现反抗,有的则是与老师顶撞,来表示自己的不服。这种逆反心理如果长期存在不仅会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还会造成学生叛逆的性格,厌学的情绪。(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子女的生活习惯给本应具有一定独立、自主能力的青少年造成一种依赖心理进入初中,青少年身体、心理等发育方面均使青少年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然而自理、自立能力的真正养成,需要一个锻炼的环境。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却滋长了孩子的惰性和依赖性,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性。有些青少年虽然平时经常对父母说“你不用管我了”,但在学习和生活上一碰到困难,则很自然的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学业转型期青少年心理上存在一些障碍虽说是难免的,有些也是暂时的而有些已有一定的根基,不根除,不疏导,将会贻害无穷。二、学业转型期青少年心理障碍疗法(一)爱心疗法爱心疗法就是用一颗热情真诚的慈爱之心真情呵护每一位青少年,消除他们因为环境、内容变化而带来的某些陌生感、紧张感、恐惧感。激发他们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心理意识。具体做法是:作为班主任、老师要真诚对待每一位同学,无论碰到什么情况都应具有慈母般的宽容,慈父般的谆谆教导,始终如一的用“情”代替批评、怒斥;在班级里开展系列爱心手牵手活动。针对班级中的特困生发起“捐一份心意,结一份真情”活动。针对班级中后进生发起“三个好汉一个帮”友情传递活动。想更好的发挥爱心疗法的疗效,须对学生了如指掌。因而有必要对每一位学生建立档案:从个人爱好、个性、特长、优点、缺点到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社会关系等作细致的记载,这样才能做到“爱在心中”。(二)暗示疗法暗示疗法是指在不伤害青少年自尊的情况下,通过某种情境的设置,用某种语言、动作,对其进行心理暗示,矫正其不良的心理。暗示疗法的关键在于情境的巧妙的设置,既要让对方不失自尊,又要让对方有所觉醒。如对有盲目从众心理的人,课堂上讲这么一个笑话:一名男子有一天走在街上远远看见有人在排长队买东西,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加入了排队的“长河”,挨了半日轮到他才发现人家卖的是妇女卫生用品。在同学们开怀大笑之余,进行点拨:并不是说所有人都在做的事就一定是好事或者是坏事,做事一定要弄清目的和结果。再如针对盲目自满的人在班会课上先让同学们共同阅读《伤仲永》一文,再展开讨论:方仲永从一位“神童”成为一名普通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由此进行暗示:成功的最大绊脚石就是盲目自满。暗示疗法需要多次反复。(三)介入疗法介入疗法本是医学上用某种特殊的药物注入肿瘤从而从根本上杀死癌细胞的一种治疗肿瘤的新方法。青少年心理的痼疾尤似慢性肿瘤。首先要在这些心理障碍者的周围营造一个友爱、平等、友助,充满情趣的氛围,同时动员全体同学做好三件事:随时准备奉献一句真心鼓励的话;主动与他们做一次恳切的谈心;不求回报的帮助他们解决一件困难的事。目的是让真情、真心注入孤独、冷漠、自私的毒瘤,还原一个健康的机体,健康的心理。(四)冷冻疗法冷冻疗法即针对青少年的某种心理障碍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待冷却其心理情绪后再因势利导,晓以利害,避免火力相拼。青少年逆反心理障碍者,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师生双方的情绪均有可能高涨,如果采取硬碰硬,有时就会出现火力相拼的尴尬局面。而这时如果采取冷处理,待其感到自己的做法有些过火了,再进行晓之以理的说服,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往往忽视青少年心理研究。常常以大人的心理、意志来取代青少年的真实的心理,造成了青少年心理残缺。现在教育先知者提出“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也就是要用青少年的心理去看待、解决问题。青少年转型期的心理障碍,也需要我们每位老师蹲下来才能真正透视得到,更需要我们每位老师积极探求医救的良方,才能尽快消灭苗体内的害虫,还幼苗一个健康的机体。孩子的问题---与家庭的关系目前,咨询来访者中很多是因为孩子的问题来咨询的。厌学、任性、说谎、胆怯、暴力、逆反、成绩下降、不与人交流、迷恋上网等等……的种种“问题行为”,令许多家长伤透脑筋。心理咨询专家指出:针对未成年人身上出现的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孩子出现异常状态,根源往往在家庭支持系统,因此既要关注孩子,也要关注父母,进行系统性的“家庭治疗”。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hy),也称家庭系统治疗(family psychotherapy)。作为心理学上的一个理论分支,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方式,家庭治疗不同于个体治疗,治疗师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发生症状的个人身上,而是放在整个家庭单位的功能失调上;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求整个家庭参与。案例:青青(15岁)严重的心理行为障碍,说不上学就不上了,说不吃饭就不吃了,不愿搭理任何人,要是发起脾气来,父母什么事都干不成。交谈后发现:晓彤的亲生父亲十年前去世了,现在妈妈再婚一起生活,妈妈觉得晓彤没有了亲生父亲过于溺爱,晚上得由妈妈为他关灯,夜里上厕所也得有人陪,以致于孩子都高中了妈妈还在使用对待幼儿的教育手段。心理咨询专家指出:孩子之所以出现发展障碍和“问题行为”,除了遗传和学校、社会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家庭环境,父母是决定孩子的最根本性因素。造成孩子“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主要有: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沟通,造成孩子孤僻、忧郁;父母关系不和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父母权威丧失、孩子缺乏温暖和安全感;对待孩子简单粗暴,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不良的行为习惯容易“传染”给孩子;父母“望子成龙”让孩子不堪重负;父母及祖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不一致,导致孩子无所适从;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制严重,说教方式过于给于孩子的压力,导致孩子无形的压力、抑郁、逆反。“挽救”孩子,先得“治疗”家长心理咨询专家认为,家庭教育失当,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从近几年的司法统计中可以看出,在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60%以上来自于单亲家庭或是曾出现过重大变故的家庭。在这些家庭中,父母、长辈对子女或晚辈的教育或过于严厉,或失之过宽,在较为严厉的家庭环境中生长的孩子逆反心理较强,而在优裕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则很容易放荡不羁。总之,孩子“越轨”,家长难辞其咎。因此心理咨询专家建议,咨询孩子的心理问题,首先从自己开始。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家庭治疗,专家会用系统的眼光给您一个新视点,发掘您家庭系统中的动力之源。父母怎么陪伴孩子做心理咨询1、守时:心理咨询需要精力与时间,一般咨询师为了保证咨询的有效性,预约是有限制的,每天接待咨询者的人数屈指可数。所以,如果你来晚了,会影响后面的咨询;如果不来,则会造成咨询资源的浪费。2、给孩子说话的权利:不管你在咨询室以外的地方(如家里)怎样与孩子相处,一旦进入咨询室,你与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不要指望咨询师只听你说,而不给孩子机会表达。其实,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真的中心应该是儿童。因此,如果咨询师请你们暂时回避,千万不要大惊小怪。3、用好嘴巴:心理咨询师与孩子的接触是极其有限的,要让咨询师比较全面地了解孩子及其存在的问题,除了事先准备一些材料外,更重要的是靠父母讲述孩子成长中的一些故事。请父母们一定注意以下两点:牢骚话只对咨询师说咨询时,大多数父母都是带着一肚子气来的,所以,发牢骚是咨询的真正开始,听牢骚也是咨询师的必要工作。只是要记住:牢骚话讲给咨询员听就是了,而应该让孩子到别的房间或地方去。4、不“歪曲”事实:牢骚发完后,就要抓紧时间讲中心问题了,尽可能组织好语言,清楚、实事求是地描述事件经过,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让孩子蒙冤。5、用好耳朵:当你用嘴的时候,咨询师在全身心投入地听。然后,他必然要给你提出有关的反馈意见与建议,这时,请用心倾听,尤其是对于那些你平日里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如果你怕忘记,还可以把重要的话记录下来。6、用好眼睛:当咨询师请你与孩子坐在一起的时候,不要失去学习的机会,看咨询师怎样赢得孩子的心,怎样让在你面前沉默寡言的孩子变得活跃起来,看咨询师如何用恰当的方法训练孩子。7、记住咨询作业:每一次咨询完毕,咨询师都可能把一些适当的任务交给孩子和你。这些任务可能是一些积极的训练方法,可能是改善孩子与你关系的有效途径,还可能就是下一次咨询的重要依据,所以,一定要用心记住。溺爱是父母内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爱是父母内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具体来说就是:有溺爱的父母是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通过无节制的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来弥补自己作为孩子没有享受到满足,以为这就是对孩子无私的爱。一辈子辛辛苦苦地为孩子付出替孩子做很多事情,却会导致了孩子一生无法离开父母独立地生活,这样长大的孩子会丧失自我,但是非常尊重或在乎父母和他人的看法,遵守纪律和伦理道德,而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内心需求,缺少爱自己的能力,不能承担责任。如果父母对孩子做的任何事情没有约束,总爱包庇孩子,那么孩子长大会以自我为中心,肆意妄为,结果反而会造成孩子依赖性强,自卑并且任性,难以得到很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建议作为辛苦的父母,如果发现自己在溺爱孩子,要反思自己有什么需要没有满足,先去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溺爱孩子不如溺爱自己!”只有你好好爱自己,你的内心才是充实的才只能发自真心地爱孩子。孩子将来他们才能更好的爱自己,有爱的能力也能很好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亲子心理学之在孩子眼中您是哪类爸爸熊猫型爸爸――骄纵 情节:爸爸带宝宝到玩具柜台前,琳琅满目的玩具,多得数不清。宝宝一开始只看上一把小手枪,爸爸心想:宝宝想要,为了他开心,尽管家里已经有无数把,还是买下来吧!买完后,宝宝站在柜台前,还是不肯走,他又看上了一只天线宝宝的毛绒玩具,一定要买。爸爸又掏钱,买下了毛绒玩具。这回宝宝该走了吧?这时他又看见一辆红色的小汽车:“爸爸,车、车,我要车。”爸爸不想为他买了,说了一句:“不能买了。”宝宝大哭:“你就得买!就得买!”爸爸于是买下了第三件玩具。宝宝这才拉着爸爸的手走了。 熊猫型爸爸的特点:你对宝宝有求必应,无论对与错,不加思考,只要宝宝想要的、想得到的,你都尽量满足,极少拒绝。可能你要下这个宝宝很不容易,或者你是年龄很大才有的宝宝,或者你平时工作很忙,顾不上他,偶尔陪伴他就来恶补父爱,因此你对宝宝倍加疼爱。诊断:关爱过度,干涉不够。对宝宝成长的不良影响:1.宝宝没有较强烈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他觉得所有想要的东西,都是应该的,都是能得到的。2.宝宝社交能力不强,因为在小伙伴中,他经常受挫,他想做的事情,其他小朋友不听。3.宝宝在家稍有不顺心,就大哭大闹,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还敢动手打爸爸,但在外面却胆小如鼠,时刻要爸爸保护、替他撑腰。4.宝宝对得到的东西不知道珍惜,因为来得太容易了。5.宝宝幼稚,不明事理,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长大后也缺少对别人的关爱。 应当改进的教育措施:1.纠正思想观念,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孩子。2.对宝宝的要求,要考虑一下是否合理,再答应下来。比如,在宝宝要枪的时候,告诉他:“家里有许多枪了,你换个别的玩具。”让宝宝明白不给他买枪的理由。3.对宝宝学会说“不”,语气要坚定,不能让宝宝觉得还有谈条件的余地,爸爸只是说着玩的。4.对宝宝无理的哭闹行为,可先置之不理,等他安静下来,再问问他,说一说这种行为对与不对。5.创造宝宝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机会,在同伴的交往中,他渐渐会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海马型爸爸――过度保护 情节:爸爸和宝宝在家里,爸爸始终盯着宝宝。宝宝要去厨房,爸爸怕刀子碰伤宝宝不让去。宝宝要去洗手间玩水,爸爸怕水弄湿了宝宝的小脚着凉。宝宝要吃苹果,爸爸要把苹果用热水泡过再吃,怕太凉了宝宝吃后拉肚子。宝宝在前面走,爸爸紧跟其后,怕他不小心摔倒。 海马型爸爸特点:海马型爸爸非常喜欢陪伴宝宝,对于妈妈对宝宝的照顾,总能挑出许多问题,认为妈妈对宝宝的照顾不够细致,只有自己对宝宝的照顾最周到。宝宝有能力自己做到的事情,总要抢先一步为他做了。有时还总无理由地担心,担心宝宝吃得不好、睡得不好。宝宝如果磕着碰着,就内疚、自责,认为自己没做好。在生活中,喜欢包办宝宝的一切,认为这就是对他的爱。可能是因为宝宝体质弱或者年龄较大才有的宝宝,所以才如此。 诊断:关爱过度、干涉过度。对宝宝成长的不良影响:1.由于很多事情都是爸爸代劳,没有给予宝宝锻炼的机会,宝宝的自理能力极差。2.没有主见,宝宝长大后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3.依赖心理严重,有什么事情自己不愿做,就找爸爸,缺少克服困难的精神。 4.对宝宝的约束过多,宝宝做起事来畏首畏尾,胆小怕事。5.由于很多事情不能独立完成,因此缺少成就感。应当改进的教育措施:1.纠正思想观念,明白对宝宝保护过多,会制约宝宝的个性发展。2.宝宝有能力自己做的事,就让他自己来。比如宝宝要自己吃饭,就把勺子给他;要自己下楼梯,就保护好他,让他自己走走看。3.宝宝成长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尝试着让他自己解决。比如宝宝要吃橘子,就给他一个,让他尝试自己剥开,吃到嘴里。鸭子型爸爸――放任情节:鸭子型爸爸带宝宝去超市。爸爸走在前面,宝宝在后面紧跟着。在喜欢的电器前,爸爸停下脚步,专心地看着最新的产品,考虑是否可以买下来。宝宝自己去食品的货架,取下一块巧克力就送到嘴里。3岁的宝宝没人看护,自己走来走去,超市开始广播谁家宝宝走失。爸爸这才发现,宝宝不见了,慌忙去找宝宝。鸭子型爸爸的特点:鸭子型爸爸比较注重个人的生活,对宝宝关心不够。许多事情任由宝宝为所欲为,不太注意。对宝宝的情绪反应、要求,常不予重视,置之不理。可能这位父亲要宝宝比较年轻,心理上准备不足,还没找到做父亲的感觉;也可能是工作或生意非常忙碌,无心顾及宝宝;或者本来不喜欢宝宝,对他也就不重视。诊断:关爱不够、干涉不够。对宝宝成长的不良影响:1.宝宝小时候经常出现意外的伤害,如烫伤、摔伤。2.宝宝长大后不会关心别人,他只顾自己是否合适。3.宝宝长大后不听爸爸及长辈或领导的话。 4.由于缺少正确的管教,宝宝大些后容易出现盗窃、打架等行为,成为问题儿童。5.宝宝由于没有安全感,这使他今后对人没有信任感。应当改进的教育措施:1.纠正思想观念,既然生下他,就要爱他、管他。2.明白宝宝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命的延续。3.工作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点时间,陪宝宝玩一会儿,说说话、讲讲故事。 4.对宝宝的行动,要多留意,因为宝宝没有经验,不免磕着碰着,你要提前做好对宝宝的保护。5.多抱抱宝宝,多夸奖宝宝,让宝宝体验到父爱。6.请不要将宝宝长期托给别人抚养,这将造成宝宝长大后与你沟通困难。老虎型爸爸――支配 情节:路过一家书店,宝宝和爸爸一起进去。宝宝看中了一本故事书,爸爸看了看说:“这本书不能买,买这本。”爸爸拿起了一本《唐诗三百首》。在爸爸看来,唐诗更有价值,宝宝应该学有用的知识。宝宝不从,爸爸说:“要不就什么也别买。”宝宝无奈,只得听从爸爸的话,买下《唐诗三百首》。 老虎型爸爸的特点:和宝宝在一起时,老虎型爸爸总是处在领导的位置,宝宝要做什么事,都要听你的。你喜欢用命令的语气,要宝宝绝对服从。一旦宝宝不听,就严加斥责,施以处罚。宝宝即使不服气,也要完全听话,不敢违抗。这位爸爸可能是位军人、也可能在单位是领导,职业上的特点在对待宝宝时也不由自主表现出来。你对是非有准确的辨别力,但却忽略宝宝的感受,不能从宝宝的情感、心理出发。诊断:关爱不够、干涉过度。对宝宝成长的不良影响:1.宝宝受到的总是挫折,变得毫无自信。2.宝宝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总是揣摸别人怎么想的,然后说出来,以讨别人欢心。3.宝宝对父亲表面上听从,内心却不服,对父亲抱着极大的反感。4.有些宝宝变得性格懦弱,长大后毫无主见,毫无创造性。应当改进的教育措施:1.纠正你的教育观念,宝宝是个独立的个体,一定要尊重宝宝的某些合理要求。2.多考虑宝宝的生理、心理特点,多从宝宝的角度来思考,3岁的人和30岁的人喜欢的东西是不一样的。3.学会使用技巧,比如宝宝想看电视,不要粗鲁地拒绝不让看,而是提议咱们玩骑马的游戏或是去外面玩好不好,从而给宝宝选择的机会。 4.不要经常使用命令的语气,而应当使用商量的语气,制造民主气氛。猴子型爸爸――理想 情节:爸爸带宝宝去买东西,在玩具柜台前,宝宝一定要买玩具。爸爸考虑到好久没买新玩具了,可以为他买一个,于是让宝宝自己挑,宝宝选中了一只能弹出子弹的手枪。爸爸建议说:“这个枪危险,伤着小朋友怎么办?你看看要那个可以发出声音的枪好不好。”在爸爸的提议下,宝宝答应买发声枪。 猴子型爸爸的特点:猴子型爸爸比较灵活,对各种事情有一定原则,在一定范围内,又让宝宝有充分的自由度。当遇到危险时能及时保护宝宝,当在无危险的情况下,又能放得开,让宝宝尽情玩耍。在很多时候,他不是以父亲的姿态出现,他更像是宝宝的玩伴、朋友,带着他玩,和他一起享受童年。能考虑宝宝的情绪与需求,而且关心宝宝的生活,是个称职的父亲。诊断:非常健康 对宝宝成长的影响:1.宝宝有满足感、幸福感,能体验到生活的快乐。2.宝宝能感受到父亲对他的爱,也学会爱父亲,即使长大后父子出现矛盾,也能很快沟通,不会造成隔阂。3.宝宝有自信心、创造力也能尽情发挥。4.宝宝能经受挫折,面对困难也不怕。 分享: >
“青少年心理咨询”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问题学生帮扶措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