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形特点传统建筑有什么特点?

《重庆特色民俗地图》出炉 一图带你玩遍独有巴渝民俗
重庆特色民俗地图。 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供图 华龙网发(点此图看大图)
华龙网3月11日15时25分讯(记者 周梦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成就了一方独具特点的民俗文化。今(11)日,重庆市规划局、市地理信息中心推出《重庆特色民俗地图》,对秀山花灯、酉阳哭嫁、荣昌尝新等10个民俗进行展示。这些你或许知道、又或许从未耳闻的民俗,究竟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据市地理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千百年来,重庆地区形成了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
“在重庆市现有的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共有33项地方特色民俗入选。”该负责人谈道,其中秀山花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它列入区县级非遗的民俗则数量更多。
《重庆特色民俗地图》上都有哪些民俗呢?让我们先一睹为快。
角角调是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村居民为把阉割师傅、修补师傅进山的信息能及时传递给大山处需要阉割牲畜、需要修补的农民而发明的乐器,主要由羊子角制作而成,声音清脆悦耳。
角角调以独吹为主,多人合奏,附和、边吹边说为形式。目前主要传承下来的有:一人独吹独演,二人对吹对演,多人合奏集体演绎等形式。
楹联习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习俗,其渊源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形成于五代,兴盛于明清。根据用途,江津楹联习俗可以分为春联、寿联、婚联、行业联、三朝联(生小孩)、金榜题名联、挽联等;根据民俗功能又可以分为节庆联(春节、元宵、中秋等)、贺联(三朝、金榜题名、婚嫁)、挽联等。
传统婚嫁习俗中的“坐歌堂”在历代传承中形成了一整套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形式多样的系列歌曲(哭爹妈、陪歌、陪十姊妹等)。这类歌曲的传承都是以老人口授为主,代代相传,歌词、仪式程序有一定文字记载(手抄本)。
姑娘在出嫁前夜,一般都会邀请新人的闺蜜们,聚集到新人家里。在堂屋中摆上多张桌椅,大家围桌而坐,为新人出嫁而举行唱歌娱乐活动,大家畅叙情谊,送上祝福,俗称“坐歌堂”。
万盛苗族踩山会又叫“踩山坪”,是最具苗文化代表性的苗族传统节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五,苗家男女老幼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芦笙,聚集在山坪上,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庆典活动。踩山会上,火辣辣的苗家情歌一唱一合,一问一答,亦庄亦谐,极富情趣。
尝新是流传于荣昌县广顺镇的一种祭祀活动,稻谷收获时吃新米饭,即为“尝新”。其仪式一般在夏至节前后按以下程序进行:择期、请客、备祭品、请乐班、沐浴、择新谷、供祭品、祭拜、入席。
礼让草把龙习俗
礼让草把龙是流传于梁平县礼让镇及其周边乡镇的舞龙习俗,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礼让草把龙在制作、表演和功能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的龙舞有较大区别,特点比较突出。
在制作上,草把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龙的全身不用皮做装饰,全部由稻草捆扎而成。龙身呈圆柱形,有9节、11节、13节、15节不等,龙身的每一节像是一个个草把。在表演上,有“顺盘龙”“反盘龙”“龙咬尾”“八字形”“排山倒海”等套路。
石柱县西连巴蜀、东邻鄂楚,长江三峡库区和武陵民族地区在此交汇,这里遗存的千里盐运大道——巴盐古道,历经风雨三千年,历史积淀的盐运商贸习俗得以保留,许多与盐业贸易相关联的古道、建筑、器具、民歌、故事传承至今。
薅草仪式流行于石柱县七曜山区的枫木、冷水、临溪以及西南部的三星、南宾等乡镇。每年薅草劳作时,两名锣鼓师傅(一人击鼓,一人敲锣),在田边或坡上演唱,鼓师既是歌唱者,又是劳动指挥者。
锣鼓是“薅草仪式”中不可缺乏的祭祀对歌道具,一般由“开歌场”“请神”“扬歌”“送神”四个部分构成,歌词多是一韵到底,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诙谐幽默,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秀山花灯是一种集歌、舞、戏剧和民间吹打于一体的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综合性民俗表演艺术,分单花灯、双花灯和群花灯。花灯表演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十六以后叫“厚脸灯”。表演花灯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包括祭灯、启灯、开财门、观灯、送寿月、闹红灯、拜年祝贺、谢主、辞神、烧灯等。
哭嫁是因其哭嫁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所以又称之为“哭嫁歌”。土家女儿从开始懂事之时起,就跟随母亲和祖母学唱“哭嫁歌”。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她们一边和家人置办嫁妆,一边以歌代哭、以哭伴歌的形式倾诉离别之情。
(微博报料方式:网友可登录新浪微博“@华龙网原创新闻”提供新闻线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用手机继续阅读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地域性特色景观在重庆的探索与营造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首部巴渝传统民居研究专著《重庆民居》面世(图)
发布于: 5:44:02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陈易
内容提要:《重庆民居》是首部反映巴渝传统民居的研究专著,也是一部追寻演绎巴渝百年社会演变、历史更迭、文脉传承的人文历史著作。该书以29万文字、710幅照片的浩瀚篇幅,再现了散落在巴渝大地的50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审美价值的传统民居,考证了湮没在民居背后的历史往事 ……
  首部巴渝传统民居研究专著
  《重庆民居》面世
云阳县桑坪镇邓家老屋,雄伟的门楼和山墙。
&&& ■再现50处巴渝乡土民居风貌特色
  ■考证挖掘湮没在民居背后的历史
  “足迹遍巴渝,山水烟云系乡愁;图文存胜迹,雕梁残垣寻文脉。”8月3日,我市知名历史文化学者何智亚历时3年多时间撰写的《重庆民居》一书,在三峡博物馆举行首发式。
  《重庆民居》是首部反映巴渝传统民居的研究专著,也是一部追寻演绎巴渝百年社会演变、历史更迭、文脉传承的人文历史著作。该书以29万文字、710幅照片的浩瀚篇幅,再现了散落在巴渝大地的50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审美价值的传统民居,考证了湮没在民居背后的历史往事。
  何智亚长期致力于巴渝本土传统建筑的保护、修复、传承的研究与实践。在他眼里,“乡土民居是先辈们尊重自然、顺应环境、追寻宗法的杰出作品,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历史发展演变留下的痕迹和文脉,是我们的根。这条根不应被切断,而应该得到精心呵护和长期延续传承。”
  1 巴渝建筑的风格是什么?
  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因地制宜、灵活多变
  吊脚楼、小青瓦、穿斗房、坡屋顶……不少人对巴渝建筑的认识,还停留在这样的印象里。根据多年的考察研究,何智亚以16个字概括其特征: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因地制宜、灵活多变。
  他认为,巴渝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源于三个因素。
  一是重庆江水环抱、山势起伏的地形环境和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决定了巴渝建筑依山就势、鳞次栉比、充分利用空间的特色,而潮湿多雨的气候又让乡土民居一般采用较大的出檐尺度,形成阴凉避雨的室外空间。具体体现为退坡、吊脚、筑台、靠岩、重叠、出挑、出檐等建筑特征。
  二是外来移民文化对巴渝建筑的影响不可低估。重庆历史上经历了7次大规模移民,几百年交流融合,移民原发地丰富的建筑风格流派为巴渝建筑风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三是西方文化的进入和影响。从明末开始,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探险家、商人大量进入重庆,建造了数量众多的西式风格建筑。与此同时,重庆近现代到西方留学者众,他们也带回了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和美学意境,并在建造房屋时付诸实践。
  2 如何判断民居的建筑始祖原籍?
  一看风火山墙,二看拱廊窗花
  何智亚说,巴渝本土民居朴素简洁,构件装饰拙朴单调,一般没有造型各异的风火山墙。而外地移民建造的民居将重檐式、观音兜、涡耳形等各式漂亮显目的风火山墙带入巴渝建筑之中;房屋构建装饰也更为精美艳丽,木雕、石雕、砖雕、泥塑、彩绘及瓷片装饰更加多姿多彩。
  因此,从传统民居的风火山墙式样,大致就可以判断出房屋建造始祖的移民原籍。如弧形风火墙,民间称猫拱背、观音兜,一般由湖广移民建造;而重檐风火墙,民间称马头墙,则属江西、安徽一带的移民风格。
  此外,不少乡土建筑在拱廊、尖顶、透窗、窗花、门楣、老虎窗、壁炉、烟囱、浮雕等部位带有明显西式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3 民居上乘之作为何多出自乡村士绅望族?
  是他们文化追求、艺术品位、道德修养的反映
  在对乡土建筑的考察中,何智亚还发现一个人们所忽略但又极为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中国历代杰出人物、名人志士多出自乡村士绅望族家庭。
  如潼南县双江镇杨家是潼南乡间家财万贯、富甲一方的乡绅,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30多年间,杨氏家族有30多人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求学深造。革命志士杨闇公、前国家主席杨尚昆、被胡适称为“当今李清照”的女诗人陶九香(杨家长媳)、民国才女杨肇芷等都出自这一家族。
  如今,人们仍然可以到双江镇田坝大院和长滩子大院去追寻杨氏家族的文脉。
  何智亚认为,中国乡间士绅望族大多重视教育,对子女在国学诗赋、琴棋书画、道德伦理方面的教育非常严格,他们的文化追求、艺术品位、道德修养也反映在所建造的房屋中。
  4 巴渝乡土建筑为何无法与欧洲庄园相比?
  只因保留下来的优秀乡土建筑数量已不足原有的零头
  不少到过欧洲的人,往往对欧洲国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保留下来的古老建筑艳羡不已。何智亚却提出,除了结构形式、雕饰手法与西方多有不同外,我们的优秀乡土建筑在建筑水准、艺术追求、文化品位、美学修养等方面,与欧洲贵族庄园相比也并不逊色。
  这是他在对巴渝大地的乡土民居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他在考察中发现,目前保留下来的优秀乡土建筑数量已不足原有的零头,而且没有一处能够完好无损地展现其历史原貌、建筑规模和建筑环境。因此无法用已是满目疮痍的巴渝乡土建筑与相对完好的欧洲庄园进行比较。
  摘登书评
  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
  周勇(市人大常委、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市记协主席)
  城市的存在以乡村为基础,村落和民居是组成乡村的基本单元。千百年来,正是它们顽强地以其震撼人们心灵的建筑形态和极富想象力的审美情-趣,彰显着先祖们创造的传统文化和灿烂历史,它们是延续城乡历史文脉、展现巴渝地域特色的根,是我们共有的历史财富和精神家园。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农村的传统社会正在瓦解,大量集居住与审美价值于一体,但又十分脆弱、衰老的乡土民居和村落正加速消失湮没在城镇化浪潮中。岁月流逝,往事烟云,当人们觉悟之时,文明却早已缺失。作为当年的建设官员,何智亚十分痛惜,他说,如今回首,痛定思痛,几十年历史沉疴,已到需我们警醒、反思和重视的时刻。
  因此,他提出了“尊重自然、尊重人文、留住乡愁”的理念,提出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应当和谐共生”的观点。因此,他一方面期待建筑、历史、文化、文物、艺术、民俗、旅游界和专家学者加以关注与研究,期待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保护、维护和传承力度,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他自己身体力行。这部带给我们巨大愉悦的《重庆民居》,就寄托着智亚同志的情感、思索、反思乃至批判,体现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
  著作横跨众领域,纵览多学科
  吴涛(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方案审核专家库专家)
  《重庆民居》体现了学者智亚的专业跨界优势。一位知名摄影艺术家感慨:“如今,做摄影的人很多,但懂摄影的不一定擅文字表达,擅文字表达的不一定对历史和建筑造诣深厚,对历史和建筑造诣深厚的未必能跨学科将多领域的学术成果整合起来,以最直观、最便捷的阅读方式加以清晰表达。”
  智亚是学理工科的,但由于他多年对文科的偏爱和文化艺术的研修功力,使他在专著中将影像艺术、文书写作、文史研究、环境景观、文物保护、建筑分析、工程管理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融汇贯通、游刃有余、文理并蓄、交相辉映。使“悠久的历史被浓缩在精美的图片中,丰厚的文化被融化在动情的文字里”。这部著作横跨众领域,纵览多学科,成为一部巴渝建筑风格与源流嬗变的大型方志史书和建筑图典,是近年来难得的融文史哲和建筑学、社会学、文化学的宏大之作。
  理解历史,就是理解我们自己
  杨宇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中50处建筑的解说中叙述了50个历史沧桑的故事。何智亚先生说,一部乡土民居的历史,就是一部巴渝先民艰难跋涉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演绎社会变更跌宕的编年史。如果我们不能够理解建筑的意图,建筑的历史过程,人们在其中的故事,我们又如何能说,我们理解了传统?理解了建筑?
  《巴渝民居》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其中深入的访谈和珍贵的口述历史记录。这些资料是我们理解历史沧桑变化的依托。而理解历史,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理解我们自己的过程。
  民居背后的故事
  长寿明代出了个“三部尚书”
  位于长寿区晏家街道的聂氏宗祠,始建于明末,祭拜的是曾先后任三部尚书的聂贤。
  何智亚介绍,重庆历史上名人荟萃,但先后历任三部尚书的,只有聂贤一人。他一生历经了明朝的6个年号。
  1516年,聂贤任湖广荆南兵巡副使期间驻守襄阳,他修建城墙,构筑汉水大堤,深受百姓爱戴,所筑大堤被称为“聂公堤”。
  1526年,聂贤在南京出任刑部尚书。1527年,因冤案被罢官,回长寿老家闲居。1532年,聂贤以72岁高龄再次被起用,任工部尚书。1533年,改任刑部尚书。1536年,时年76岁的聂贤告老还乡,1540年,卒于长寿。
  明朝末年,聂氏后人集资建造了聂氏宗祠,祭祀瞻仰聂贤功德,也将此地作为家族聚会议事的场所。
  万州北伐名将曾受孙中山嘉勉
  良公祠是北伐名将张冲的祖屋,位于万州区长岭镇凉水村二组,距离万州城区约20多公里。
  张冲,1887年出生,是清末四川选送的留日求学少年。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张冲回国。1918年,孙中山任命熊克武为四川督军,张冲任督军署官长兼警卫团长,后升任第二混成旅旅长。1923年,熊克武兵分三路进攻成都,张冲负责中路进攻,攻打四川各县及成都,战功卓著,孙中山闻讯,特地从广东寄出亲笔信嘉勉张冲。
  “七七事变”后,张冲携家小回四川,其间,刘湘曾请他出任川康绥靖公署中将,张冲没有接受。1937年8月,张冲在万县陈家桥病故,卒年50岁。
  解放后,良公祠被政府没收改作粮站,后被拍卖。巧合的是,通过拍卖获得良公祠的张亚光,与它过去的主人张冲(字亚光)同名。现良公祠已获批为民间私人博物馆。
  孙家大院的主人其实姓周
  走马镇有一个孙家大院,但何智亚在考察中却发现,孙家大院的主人其实并不姓孙,而是姓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2001年,走马镇为申报市级历史文化名镇,请有关部门去查看老房子。当时,大院周围的人对老屋的过去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因为大院位于孙家湾,村民大多姓孙,走马镇就以“孙家大院”的名称将其纳入申报材料。2009年,该大院被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仍沿用了这一称谓。
  经过多番查证,何智亚得知孙家大院的主人其实姓周,于是在《重庆民居》一书中,恢复了周家大院的名称。
  原来,周家祖籍湖北麻城孝感乡,到走马镇可考的时间大约是在清嘉庆年间。周家先祖是一个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因为祖上缴纳皇粮有功,得了个奉正大夫从四品封号官衔。1824年,他在走马场孙家湾选择宅基地,共花了2000余锭银子买下了这块风水宝地,按照四品官衔规制修建了这座走马一带成渝古道最漂亮的大院。
  民居赏析
  秀山海洋乡土家(苗家)吊脚楼
  特点:土家(苗家)村寨和民居多采取筑台、退台、错层、叠落、悬挑、附岩、吊脚等方式,形成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灵活多变的乡土建筑景观。土家吊脚楼一般为两层,底层架空,用于堆放柴火、杂物,饲养牲口、家禽;二层用木板铺地,做主人居住的卧室,卧室中摆放火塘子,一年四季不熄。
  南川水江镇蒿芝湾洋房
  特点:位于南川区水江镇,洋房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室内天花浮雕有花卉、草木、飞禽、走兽、云纹等,式样迥异优美,细部做工考究,堪称巴渝民间中西合璧建筑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江津塘河镇孙家祠堂
  特点:位于江津区塘河镇五燕村,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堪称重庆移民宗祠中的代表之作。大量使用体量硕大的整块条石和石柱,且在同一座祠堂出现两种风格迥异的风火山墙,一种是平脊、重檐马头墙,另一种是弧形山墙。
  石柱河嘴乡谭家大院
  特点: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河嘴乡,始建于乾隆年间,青瓦屋顶层层叠叠,房屋错落有致,风火山墙醒目亮丽,气势蔚为壮观。大院周边树木葱茏,溪水潺潺,环境静谧幽雅,按民间风水的说法,这里是“前有照,后有靠,青龙白虎层层绕,流水青溪来环抱,朝山案山生巧妙”。本报记者 张红梅 兰世秋 实习生 胡跃
( 5:44:02 | 重庆日报)( 5:44:02 | 重庆日报)( 5:14:51 | 重庆日报)( 5:12:15 | 重庆晨报)( 4:01:33 | 重庆晚报)( 6:29:07 | 重庆晚报)
网友评论仅代表网友的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旅游频道冠名:重庆特色文化如何分布? 悦来将打造一条传统老街
来源:重庆时报
http://cq./rss/news/30/industry_design.xml
重庆市民买特色文化产品,逛特色文化街区的机会,今后越来越多了。昨日,记者从市文化委获悉,正在制定的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已确定将重庆特色文化产业纳入其中。而今年上半年,重庆市文化委已经首次提出了《重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明确提出,截至2020年,我市预计将有10个特色文化产业园,30个特色文化重点项目。《重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提到,市文化委,将逐渐引导城市核心区和拓展区形成以红岩文化、抗战文化、巴渝文化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城市发展新区形成以“非遗”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渝东北形成以三峡文化、三国文化、巴人文化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渝东南形成以苗族、土家族民族文化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截至2020年,我市预计要新建10个特色文化重点园区,30个重点项目。这10个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包括綦江古剑山艺术村、重庆动漫创谷、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等。其中,有6个分布在主城9区,沙坪坝、渝中区、南岸区、大渡口区、江北区、九龙坡区各有1个。30个特色重点项目,包括綦江农民版画、壹秋堂夏布、山神漆器等特色工艺美术品创新生产,以老重庆城市风貌为特色的两江国际影视城及龙兴古镇、抗战遗址长廊等;以巴渝古镇风情为特色的丰盛特色小镇、安居古城等;以独特文化演艺为特色的《烽烟三国》、川剧中心等。记者统计发现,这些特色重点项目中,主城区的特色文化项目有13个,其中渝中区和渝北区各占4个。涉及到主城区的旅游项目,则有巴南的丰盛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渝北区的悦来传统老街,渝中区的红岩5A级景区打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均价 4000元/平米
最低总价 90万元/套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最低总价:36万元/套
位置:重庆市江北区海尔路(洋河小学头塘校区旁)
位置:渝中区大坪肖家湾车站旁
均价:10000元/m?
位置:新牌坊中央美地大社区旁
起价:10200元/m?
位置:九龙坡谢家湾正街47号(原建设厂厂址)
起价:6888元/m?
位置:南岸弹子石腾龙大道洋人街转盘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凤凰房产官方微信您的位置: >> 正文
感受巴渝文化 重庆这些特色民俗 你知道多少?
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千百年来,重庆地区形成了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昨日,重庆市规划局、市地理信息中心推出《重庆特色民俗地图》,快来看看这些民俗你是否听说过。
市地理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重庆大山大水的地形地貌,历史上交通不便,很多地区相对封闭,在衣食住行娱乐以及生活方式与习俗上又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色,爽直中带几分鲁莽,热情中带几分狡黠,闲逸中带几分急躁,幽默中带几分土俗。
“在重庆市现有的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33项地方特色民俗入选。”该负责人表示,此次选出的重庆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方面。比如已有300多年历史的万盛苗族踩山会,集歌、舞、戏剧和民间吹打于一体的秀山花灯,倾诉离别之情、以歌代哭、以哭伴歌的土家族哭嫁等。
特色民俗点击
黔江 角角调
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为把阉割师傅、修补师傅进山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大山深处发明的乐器,主要由羊子角制作。
角角调以独吹为主,多人合奏,附和、边吹边说为形式。目前主要传承下来的有:一人独吹独演,二人对吹对演,多人合奏集体演绎等形式。
梁平 礼让草把龙
流传于梁平县礼让镇及周边乡镇的舞龙习俗,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草把龙全部由稻草捆扎而成。龙身呈圆柱形,有9节、11节、13节、15节不等,龙身每一节像一个个草把。表演上,有“顺盘龙”“反盘龙”“龙咬尾”“八字形”“排山倒海”等套路。
石柱 盐运民俗
石柱县西连巴蜀、东邻鄂楚,长江三峡库区和武陵民族地区在此交汇,这里遗存的千里盐运大道——巴盐古道,历经风雨三千年,历史积淀的盐运商贸习俗得以保留,许多与盐业贸易相关联的古道、建筑、器具、民歌、故事传承至今。
(重庆商报)
[] [] []
[责任编辑: 陈蒙]
新华网重庆频道编辑部 电话:023-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重庆精彩
黄桷树下,讲述城市的故事,见证城市的变迁,记录城市的点滴…
涨姿势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地形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