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一位在北京做寓公如君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

八年级语文下册每课一练人教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八年级语文下册每课一练人教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吆喝》同步练习2
《吆喝》同步练习2(转自[阿呆语文网])
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招徕(1&i):招揽。&&
           铁铉(xu&n):古代扛鼎日器具&&
囿(y&u)于:局限于;拘泥于。        秫秸杆(sh&jiēgǎn):去掉穗的高梁杆。
合辙押韵(h&zh&yāy&n):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饽饽(bō): 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吆喝(yāohe):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隔阂(h&):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xū):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馄饨(h&nt&n):面食,用薄面片包馅儿,通常是煮熟后带汤吃。
(二)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以备在课堂表演。
(三)朗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二、课堂活动(2课时)
(一)积累知识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是北京人,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用____________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的____________,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____________。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2)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
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
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
“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
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2、句段品读
(1)朗读课文第1至3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能说出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重点写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②课文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各是什么?
                                   
(2)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①作者在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写作顺序:                                  
②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提示: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3、探究质疑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
例,抄写在下面,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三)应用迁移
小贩(节选)
我们的村子是个小村,只有100来户人家。一年之内,春夏秋冬,也总有一些小贩,进村来做买卖。早晨是卖青菜的,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晚上是卖杆杂面的,卖牛肉包子的。闲时是打铁的,补祸的,锯碗的,甩绸缎的。年节时是耍猴,唱十不闲、独角戏的。如果打板算卦也可以算在内,还能给村民带来音乐欣赏。我记得有一个胖胖的身穿长袍算卦的瞎子,一进村就把竹杖夹在腋下,吹起引人入胜的笛子来。他自己也处在一种忘我的情态里,即使没有人招揽他做生意,他也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一直吹到街的那头,消失到田野里去。
这些小贩进村来卖针线的,能和妇女打交道,卖玩具的,能和小孩打交道,都是规规矩矩,语言和气,不管生意多少,买卖不成人情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再进村,就成了熟人,朋友。如果有的年轻人调皮,年老的就告诫说,小本买卖,不容易,不要那样。
我在保定上中学时,学校门口附近有个摊贩。他高个子,黑脸膛,沉静和气,从不大声说话,称呼我们为先生。在马路旁,搭了一间小棚,又用秫秸纸墙隔开,外面卖花生糖果,烧饼猪肉。纸墙上开一个小口,卖馄饨。当炉的是他的老婆,年纪不大,长得十分俊俏,从来不说话,也没有一点声响。只是听男人说一声,她就从小窗口送出一碗馄饨来。我去得多了,和她丈夫很熟,可以赊账,我只是从小窗口偶尔看见过她的容颜。
学校限制学生吃零食,但他们的生意很好,我上学六年,他们一直在那里。听人说,他们是因为桃色事件从山东老家逃到这里来的。夜晚,他们就睡在那间小小的棚子里,靠做这个小买卖,维持生活,享受幸福。
小棚子也经受风吹雨打,夜晚,他们做的是什么样的梦?我有时想写一篇小说,又觉得没有意思。写成了,还不是一篇新的文君当炉的故事?
不过,我确是常常想,她们为什么能那样和气生财,那样招人喜爱,那样看重自己的职业,也使得别人看重自己。他们不是本小利薄吗?不是早出晚归吗?劳累一年,才仅仅能养家糊口吗?
1、& 找出第1段中起总括作用的句子。
                                    
2、& 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是三个反问句,把它们改成陈述句。说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改成陈述句:                                                               
表达效果:                                                                    
3、& 本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找出下列句子的主干。
①20年代一位在北京做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
②布贩子手里的拨浪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
(2)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够自信,效益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变动,便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一)& 积累知识
下列词语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请你找出错误的字,在下面画横线,并把正确的字写在右面。
合辙压韵&&   油嘴滑舌&
  荸荠&     佐料
随机应变&&
  招徕&&&
    吹虚&&   
口齿伶厉&&& 铁铉
(二)研习课文
1、句段品读
朗读11至14段,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1)、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1段:          第12段:            
第13段:          第14段:            
(2)第11段中介绍了哪几种叫卖的方法?第12段中写了几种吆喝的声调?
叫卖的方法:                              
叫卖的声调: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4)文中的吆喝声都带有浓郁的____________特色。
(5)体会一下,作者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探究质疑
(1)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请举两个例子进行说明。
                                      
                                     
                                       
(2)在家乡,你听到的吆喝有哪些?你能说说这些吆喝的内容与特色吗?让学生上台表演。
内容:                                                                 
特色:                                                                    
(三)应用迁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地觉得凉意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地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地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似的!”我仍是想——默默地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
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陇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地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1、& 末段画线的两个比喻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文中的安琪儿是个怎样的形象?他的微笑象征着什么?他和作品中的孩子、老妇人有何相似之处?
                                  
                                  
3、下列是对《笑》的艺术特点的评析,评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用轻灵的笔触,将物境与我情融为一体,构成如诗如画的意境。
B.《笑》的色调是轻淡、清雅的,好似出水芙蓉。
C.清新的情趣是冰心风格的核心要素。《笑》始终是质朴的、清新的、甜柔的。
D.作品在语言的表达上,用了排比、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
(四)布置作业
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吆喝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你能否把现实生活中你听到的吆喝声收集起来写在下面,并描写一下叫卖人叫卖时的动作和神态。&
                                  
                                  
                                  
                                  
                                  
                                  
                                  
                                  
十八、吆喝
第一课时:(一)《北京城杂忆》& 萧乾&
作家& 记者& 翻译家&
平易而又不乏幽默& 吆喝&
(二)1、(1)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愉悦和怀想的特殊感情。(2)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10)第三部分(11-14)& 2、(1)①
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②
引出介绍说明的对象,引出下文。&
承上启下。&& (2) ①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②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三)1、一年之内,春夏秋冬,也总有一些小贩,进村来做买卖。
2、他们本小利薄,早出晚归,劳累一年,才仅仅能养家糊口。反问语气更能表现出小贩们的生活艰难。3、家乡小贩和气待人,看重自己的职业,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4、作者对小贩的赞美和同情之情。(四)(1)①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北京的声与色》。②拨浪鼓和小鼓给他以快感。(2)好吃,告诉我们;不好吃,告诉大家。
第二课时:(一)1、压一押& 合一阂&
(二)(1)、第11段:叫卖有不同的内容。第12段:叫卖有不同的声调。第13段:合辙押韵的吆喝。第14段:京城还乘的吆喝。(2)叫卖的方法:①吆喝制作的过程;②借甲物形容乙物;③戏剧性吆喝。叫卖的声调:①声音细而高;②声音低而沉;③忽高忽低。(3)写实的成分多,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可能会“吓了个马趴”,当然,作者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幽默风趣。(4)北京(5)充满了怀念之情。2、(1)示例见教学参考书162页。(三)1、爱的微笑使人心地圣洁美好,充满温馨。2、西方宗教幻想世界中天真、纯洁、美丽的天使;温暖、博爱;笑容相似,神韵一致,让人感受到暖暖的爱意。3、D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广东省2013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检测试题(含答案)共163页 2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广东省2013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检测试题(含答案)共163页 2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找出下列句子的主干。①20年代一位在北京做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布贩子手里的拨浪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出下列句子的主干。
1.20年代一位在北京做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
2.布贩子手里的拨浪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0年代一位在北京做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还分别列举了哪是管乐、弦乐和打击乐器。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剃头的”)手里那把钳形铁铉。用铁板从中间一抽,就会“刺啦”一声发出带点颤巍的金属声响,认为很像西洋乐师用的定音叉。此外,布贩子手里的拨浪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当然还有磨剪子磨刀的吹的长号。他惊奇的是,每一乐器,各代表一种行当,而坐在家里的主妇一听,就准知道街上过的什么商贩。最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播放了阿隆·阿甫夏洛穆夫以北京胡同音响为主题的交响诗,很有味道。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听过相声《卖布头》或《改行》的,都不免会佩服当年那些叫卖者的本事。得气力足,嗓子脆,口啮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唱的多半是京剧或大鼓。我也听过一张不说不唱的叫“洋人哈哈笑”,一张片子从头笑到尾。我心想,多累人啊!我最讨厌胜利公司那个商标了:一只狗蹲坐在大喇叭前头,支棱着耳朵在听唱片。那简直是骂人。
  那时夜里还经常过敲小钹的盲人,大概那也属于打击乐吧。“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还有过乞丐。至今我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厉动人。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招徕(  )   铁铉(  )
  颤巍(  )   饽饽(  )
(2)第一段介绍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的一篇文章,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本文中都介绍了北京街头的哪些吆喝声?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认为有本事的叫卖者应具备什么条件?作者最喜欢哪一种吆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线句有何作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花瓣上的露水珠儿,含着香,常常滑落于梦中。
  那花是延安牡丹。它开放在延安城西南20公里的山谷中。地据花以起名,那儿因之被称为花源头、牡丹山或万花山。现在一般叫万花山。
  上世纪80年代初,万花山建起一座古色古香的豪华宾馆,而与宾馆只一墙之隔的,仍是原生态的陕北农村:黄漠漠的黄土山洼,碾子,柴火垛,鸡,牛,狗;婆姨揭起门帘,汉子闪闪地挑水归来,杨木担子柳木桶。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上坡坡葫芦下坡坡瓜。
  豪华与朴拙的强反差中,耀眼的,撩拨心弦的,令人流连忘返的,是千朵万朵的牡丹。我国牡丹美艳者多多,如洛阳牡丹,菏泽牡丹,巴蜀牡丹,余杭牡丹,等等。但是,我敢说,哪一个也没有延安牡丹来得那么奇绝。概而言之,有八奇。
  ——奇一,生在延安。
  生在延安怎么叫奇呢?山在水在石头在,山水石中,自有原因在了。
  唐代诗人皮日休赞牡丹诗云:“落尽残红始吐芽,花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他把最尖端的词汇,几乎全都献给了牡丹。
  我国历代咏牡丹的诗词少说也有几千首,在那些诗词中,牡丹还被称为国色、天香、花君、花帝,等等。总之,牡丹雍容华贵,艳冠群芳。
  所以,牡丹历来总是桓于富贵处所,如宫苑、京城,并随着宫苑和京城的迁移而流转。而延安是一个什么地方呢?跌死山羊摔死蛇,黄风刮来遮满天,古时候被称为化外之地。上世纪30年代,著名美国进步记者斯诺来到这里,惊出一行文字,有案可查:“人类能在这里生存,简直是一个奇迹!”
  但这牡丹,却居然在这里生根,发芽,招展花枝,开得满山满谷。这难道不是奇事一桩么?
  ——奇二,野生。
  别处的牡丹多是人工培植,而延安的牡丹全属野生。荒山野地就是它的家。
  荒山野地是没有园丁的。没人锄,没人浇,也没有多少人前来观赏。与它为伍的,是荒草,是野花,是狐,是兔,以及一阵一阵的西北风。
  荒山野地,鸡爪爪黄连苦豆豆根。
  所以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花谱》中说:“延安牡丹与荆棘无异者也。”他概括得极为准确。但千百年来,延安的牡丹硬是那么长着。它骨劲,心刚,有血性。
  苦焦的延安!温差奇大。十年九旱。无肥。发一回山水冲一层泥。但它的牡丹酷寒挺身站,大旱不低头,就在极度贫瘠的土地上,年年开花年年艳,花香四溢。
  ——奇三,不交易。
  我国人民特别爱花,所以牡丹自古有上市的传统。史载:南宋时余杭的牡丹,“歌叫于市,买者纷然。”唐代诗人白居易并有这样的诗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今朝更然。
  可是,开天辟地到如今,花开花落千万年,可以说,延安的牡丹,连一枝一叶都没有卖过。
  鸡蛋常卖,猪羊常卖,粮食常卖,就是没有卖过牡丹。过去是没人买,现在是舍不得卖。这正好塑就了延安牡丹亘古以来的尊严。延安的牡丹,就像延安人的灵魂。
  ——奇四,与柏树伴生。
  万花山上,尽皆柏树。山顶还有一棵奇柏,叫五龙柏,若五条龙凌空翻跃,气壮山河。牡丹就长在这些柏树的根底。柏树铁肌石躯,牡丹玉肤腻体;柏树森严,牡丹活泼;柏树阳刚,牡丹阴柔;柏树是英雄,牡丹是美人。顶着风,遮着雨,柏树呵护着牡丹。牡丹花开,是献给柏树的爱。
  在我国的传统绘画里,为了寄寓长命富贵的意思,常把柏树和牡丹画在一起。但它们却在这儿天然地生在一起了。所以乡亲们极爱这片地方。尽管生活艰难,他们从未离开过一步。
  ——奇五,________。
  花朵大,有的直径竟可达到6英寸,像一个小碗。也美,花开时节,你看吧,这一枝黄,黄得像金;那一枝白,白得像银;又一枝红,红得像玛瑙,像火焰,像朝霞和晚霞,像灯笼。复瓣的;单瓣的;半透明的。枝枝缤纷灿烂,枝枝艳若蒸霞。人都觉得那花枝中恍若闪动着仙子的脸,仙子的姿,仙子的裙。好像只要细听,就能够听到花们的娓娓细语,时而还夹带着欢愉的笑声。
  它的色、香、味、韵,无不透露着信天游一样的美质。因此之故,延安牡丹很早就声名远播。隋炀帝曾命人将其中的一些黄的移至宫苑,被称为“延安黄”。隋炀帝是一个以淫糜奢侈而著称于世的帝王,他看中了延安的牡丹,足见延安牡丹的不同凡响。
  ——奇六,可以说是最大的一奇,它好像身怀障眼法。
  战争年代在延安生活过好多年的老同志,十有八九都没见过延安的牡丹。延安有多大?有北京的千分之一大么?但是,他们在延安生活了那么些年,却硬是浑然不知!举个例子吧,1986年,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到延安考察。他见了万花山的牡丹,惊诧地说道:“我在延安生活了八九年,怎么连听都没听过呢?”这真是奇而又奇的事情!
  人们历来对于牡丹,都是趋之若鹜。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形容长安赏牡丹的盛况时有诗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可是怪了,当年延安的花开时节,这些老革命都到哪儿去了?
  去哪儿?哪儿也没去!开荒中有他们的身影,纺线中有他们的身影,整风中有他们的身影,保卫延安中有他们的身影。
  但是他们为什么根本没看到过延安的牡丹呢?恐怕只能有这样一个解释:时代的注意力所致。那时候,时代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革命上了,眈眈向一,绝无他顾,全神贯注,埋头苦干,以致忽略了对美的欣赏。
  怎么会呢?为什么会呢?真实吗?
  凡是熟悉陕北民歌的人,不会不知道这样一首“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打日本来顾不上!”的民歌,正好对此做了一个有力的证明。
  那是一种神奇的精神辉煌。明明是眼皮子底下的美景,却视而不见。而且不是十个人、八个人;是成千上万,是整整的一代!
  时代把人们的精神都聚集到伟大神圣的事业之上去了。一杆杆红旗半空里飘。镰刀斧头老镢头,砍开大路穷人走!其他物事即使再美好,也失去了诱人的力量,也被冷落一旁。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啊!热血沸腾。无私奉献,前仆后继,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向前,向前,向前!
  为了全国花开通,不知延安有牡丹。
  那精神,奇艳如延安牡丹!
(1)“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上坡坡葫芦下坡坡瓜”是陕北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叫________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两句吗?________
(2)根据前文的句式,在“奇五,________”的横线上添上恰当的内容。________
(3)我国历代吟咏牡丹的诗句很多,除了文中出现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请写出一首。________
(4)为什么作者说“延安的牡丹,就像延安人的灵魂”?________
(5)在延安生活了八九年的老革命为什么根本没看到过延安的牡丹呢?列举生活中一些现象,谈谈对“时代把人们的精神都聚集到伟大神圣的事业之上去了”的理解。_______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寓公如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