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苏无锡高铁在哪坐车到山东邹平县怎么坐车

您的位置:&
&无锡到山东滨州的长途大巴汽车哪里坐
无锡到山东滨州的长途大巴汽车哪里坐
&张正巧[苏州长途汽车客运信息]
&苏州华东装饰城
&&&&志趣认证
&日(距今628天)
随车电话&&
无锡到滨州长途卧铺客车&&& 途径 莱芜:新泰:淄博 [汽车票务信息]
始发站 无锡汽车站
发车时间& 15:30
途径 莱芜:新泰:淄博
终点站 国营汽车站
长途路线 莱芜:新泰:淄博
运行时间 14-15小时
随车电话 无锡
汽车类型 奔驰卧铺
票价 400元 里程1500KM
车上配置:空调 DVD 冷热饮水机 卫生间
备注:无锡&&滨州(天天发车)
服务宗旨:优质,高效,安全,最低价格,一流服务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尾闾,北临渤海,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是山东的北大门。现辖滨城区、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博兴县、邹平县六县一区和滨州经济开发区、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以及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版图面积9453平方千米,人口379万。滨州交通便利。济青高速、滨博高速、京滨高速和205、220国道穿越境内,是连接苏、鲁、京、津的重要通道。滨州是中国最大的冬枣生产基地,渤海文蛤、梭子蟹等名优水产品名扬海内外。
&查看精彩图册
中文名称: 滨州市
外文名称: Binzhou City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 滨城区,惠民县,无棣县等
政府驻地: 滨城区
电话区号: 0543
邮政区码: 256600
地理位置: 山东省北部,黄河下游
&面积: 9453平方千米
人口: 379万(2010年)
著名景点: 惠民孙子兵法城,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魏氏庄园等
机场: 滨州大高机场
火车站: 滨州火车站
车牌代码: 鲁M
行政区划代码: 371600
历史名人: 孙武,董永,东方朔等
今朝花开色不同,明日花开谁与共。花期未果,人已不在。哪怕绽放,却徒留一股余情未了的怅惘,伴那一江春水悠然东去,不复回眸。虽然年年
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可当那曾经的花树再开新朵,旧年记忆依然汹涌而来。那是明白,原来感情可以再时间的长流中蔓延的如此深远。
所以月光依然,灯火依然的今夜我穿越于人海去寻找故人踪迹,却寻觅不得半点身影。&
  夜起无奈,半身衣襟泪痕湿,昔年美好的点点滴滴,在今刻化为一滴闪光的泪,晶莹剔透,却划落眼眸一角,消失在无边无际的黑暗里。旧时
天气旧时衣,胸中泪共阶前雨。相遇太短,回忆却是绵长不尽,随这半城烟雪,洋洒心头之间。尤记那年一本宋词,一笺信纸,伴着少年兀皱的眉
头,便成我心中最深的回忆。颓自说愁,欲语还羞,却被你们奉若至宝。而今那本诗集早已不见,却像模像样的变成了你们的笑靥,不断在眼前浮
隐浮现。恍若那年,四张两两拼凑的沙木桌,刻满了四人洋溢满明媚的青春。&
  而今,悲伤着自己的故事,看镜中稍变得容颜,循着时光在我的脸颊行走留下无数细微的痕迹,才晃觉遗失了无数流年。镜子最为真实,所以
无论是青春少年,还是白首衰颜,都毫不掩藏。天涯倦客船舱里尽是不可留守的岁末苍茫,在烟波浩渺的时光里荡涤着岁月的难过。一个人追忆年
华,太过寂寥。于是我琢磨诗词,琢磨文章,琢磨周遭事物的同悲同喜。回忆里数之不尽的明媚,却在铺满脑海的那一刹那满是悲伤。我无人可诉
,也不知如何描述。有些感觉,在缓缓流淌过心上的瞬间,就再也无法忘却了:虽然不在,毕竟来过。有些遗憾挥挥衣袖就随风飘散,有些遗憾却
值得一生去缅怀。许一世荒颜,留半生孤单。&
  无法去细细描叙那些年做过的事情,有过的情怀。我只能让文字描绘出此刻的感觉,去悼念那些年逝去的青春。往事回转,匆匆一瞥,似水流
年、再多幸福过往,不过当年年少。&
  田间巷陌谢阳美,柳莺飞,戏不归。昨日夕照谁不醉?堤桥芳草,行云浩渺,徒恨漏沙少。而今楼宇皆不在,碧水青天为谁改。试问流年经几
许?一抹堤桥,两行泪了,佳人尤自笑&&&&&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关键字:&&
给我留言,我会立即联系您,谢谢!
电话(格式:区号-号码(分机) 如 010-8))
邮箱(强烈建议填写,可跟踪信息!)
留言(1000字内)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
Copyright &
志趣网 版权所有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这里有最近的火车站么_百度知道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这里有最近的火车站么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这里有最近的火车站么,急
提问者采纳
(汽车站离火车站不远)再坐大巴到张家港(车很多,大概需1小时)。到了港城车站或张家港长途车站有中巴到塘桥镇你应该先坐火车到无锡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十块钱左右淄博火车站,从邹平汽车站到淄博的车很多,十五分钟一辆
在淄博市周村区有
有啊 ,你可以去 淄博火车站
淄博火车站或淄博市周村火车站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火车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对不起,您查找的页面不存在或已被删除,以下信息有没有您需要的?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梁漱溟在山东邹平探索的民族自救之路
梁漱溟在山东邹平探索的民族自救之路
邹平一中历史教研室主任& 刘庆亮
第一集& 初到邹平
1931年,那是一个春天,一大群知识分子模样的陌生人,从周村下了火车以后,带着成箱的书籍和各种行李,乘坐马车来浩浩荡荡地来到邹平县城。看他们的穿着,与当地人不同,有的长衫礼帽,有的西服革履。听他们的说话,南腔北调,都是外地口音。他们的到来,一时引起了邹平县城不小的轰动。人们议论纷纷,这是一些啥人呢?他们来邹平干什么呢?他们为什么来邹平呢?
这群陌生人,就是梁漱溟和他的朋友与学生们。
他们为什么来邹平呢?
概括起来,梁漱溟来邹平有三大原因:
第一,梁漱溟要找一条民族自救之路。
梁漱溟来邹平要干一件大事,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大事,他要为旧中国探寻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一条民族自救之路。那梁漱溟是什么人啊?怎么这么狂妄和自信呢?
说起梁漱溟,在近现代史上那可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祖籍广西桂林, 1893年生于北京,1988年去世,享年95岁,他这一生,经历了清朝晚期、中华民国、新中国,一直到改革放,基本上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他一开始是追求西方的民主政治,1911年他还在顺天中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加入同盟会,后来参加辛亥革命,当了《民国报》记者;1916年袁世凯死了之后,当时南北的政治势力势均力敌,最后联合建立了一个南北统一内阁,梁漱溟就在这个民国政府的内阁中干了司法总长的机要秘书。当时司法部有两个秘书,一个是42岁的沈均儒,一个是24岁的梁漱溟。
梁漱溟只有中学学历,但他从小就喜欢思考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中国民国有名无实的混乱局面,使他民主政治的梦想破碎,他非常苦恼和郁闷。于是他顿入佛学,甚至想出家当和尚,他写了一篇研究佛学体会的论文,叫《究源决疑论》,很快著名的上海《东方杂志》把他这篇论文发表了。这篇论文引起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注意,他非常赏识梁漱溟,1917年竟然把只有中学学历、年仅24岁的梁漱溟聘到北京大学,去讲印度哲学。梁漱溟没有辜负蔡元培先生的希望,刻苦研究,勤奋努力,进步很快。他来北大四年后,写了一本书,叫《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在学术界一鸣惊人,他被频繁地邀请到全国各地演讲。而正当梁漱溟在学术研究上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辞掉了北京大学的职务,从繁华的北京,来到了贫穷艰苦的农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说到底,这是梁漱溟处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热情的做出的抉择,这不是一般世俗的眼光可以理解的。众所周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梁漱溟生活的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危机已经空前严重了: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军阀割据,天灾人祸,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面对危局,象梁漱溟这样有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是很多的,他们先后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社会救亡运动,先是康有为主张学习英国和日本,实行君主立宪,进行戊戌变法;后是孙中山主张学习美国和法国,实现民主共和,领导了辛亥革命。这些探索,在当时都先后走向失败!之后,共产党又主张学习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掀起国民大革命。但是,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镇压了国民大革命,革命进入低潮,毛主席领着队伍上了井冈山。有思想的中国人都在苦苦思索: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呢?
这时,在北京大学教学的梁漱溟也在积极地思考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他认为,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在中国走不通,是因为康有为、孙中山和共产党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没有认清中国的国情,没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而是照搬了外国的经验和模式!
那么,中国特殊的国情是什么呢?
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伦理本位”是相对西方国家而言的,他说西方国家重视团体组织,重视集体生活,中国重视家庭血缘关系,重视家族宗法意识,中国人把社会和国家当作一个放大了的家庭,中国就是伦理政治,伦理社会,老百姓把政府官员叫“父母官”,父母官把老百姓叫“子民”;西方国家讲究法制与原则,不讲究面子和人情,而中国重视亲情与面子,不太讲究法制和原则,注重家族关系,亲戚关系、老乡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等;“职业分途”是说中国虽然有贫富贵贱之别,但是各阶层之间并不固定,是转换不定的。比如,科举考试可以让社会底层的人进入进入上层,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地主和农民也是相对的。所以,中国不象西方工业国家那样存在尖锐的阶级对立。当前,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之下,中国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已经崩溃,学习资本主义的道路失败了,学习社会主义的道路也没有走通,中国已经处于“中不中,西不西”的尴尬境地。因此,中国最需要的是进行社会改造,去重新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秩序和文化。
如何进行社会改造呢?梁漱溟认为有三大策略:
第一,必须从农村入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口都在农村,农村是整个国家的基础。但是,前边历次的社会运动,注意力都集中在城市,最终都没有成功。
第二,必须以教育为手段。中国农村太落后,广大农民没有文化,大部分都是文盲。搞民主政治,他不懂。搞科学技术,他不会。梁漱溟认为,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必须实现人的现代化,所以教育是根本。
第三,必须走合作化道路。中国历来是小农经济,一盘散沙,各顾各家,必须组织起来,然后才能推行科学技术,实行民主政治。
梁漱溟非常自信地断言:中国既不能走英美的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走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时候,他踌躇满志,自信找到了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
第二,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大力支持。
梁漱溟来山东之前,实际上已经在广东和河南搞过两次实验,但是都失败了。
1928年梁漱溟的老朋友李济深在广东主政,邀请梁漱溟去广东进行村治实验。但是,广东的政局很快发生变化,李济深倒台,被蒋介石扣了起来,梁漱溟的实验随之失败。1929年梁漱溟又去了河南,河南的政府主席当时是韩复榘,在他支持下,梁仲华等人正在搞村治学院,他们盛情邀请梁漱溟参加他们的活动。但是,刚刚一年时间,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战争的中心就是河南,梁漱溟的实验再次破产。中原大战之后,韩复榘转到山东干政府主席,便邀请梁漱溟和河南村治学院的原班人马来山东,继续搞他们的乡村实验。这样,1931年初梁漱溟又来到山东。
韩复榘早年在冯玉祥部队的时候,曾经听过梁漱溟的演讲,对梁漱溟非常尊重,也很热情,开口闭口地称梁漱溟“梁先生”。这个时候,他在济南设宴招待梁漱溟,他说,现在这个形势,不搞改革混不下去,但我这个人是个大老粗,才疏学浅,不会搞改革,今后山东搞改革,我就靠梁先生了,我就是迷信梁先生。他聘梁漱溟为“政治高级顾问”,并从省政府先拨款10万元,作为梁漱溟在山东的乡村建设经费。
在大家的印象当中,韩复榘是个草头王、大草包,我们山东关于他的笑话就更多了。他为什么会如此热情地支持梁漱溟这些知识分子呢?说白了,一是为了装点门面,显示一下他的开明;更重要的是,梁漱溟搞的乡村建设实验,有利于他的地方统治。而梁漱溟呢,要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又必须找一个支持他的地方政权。所以,他们就走到一起来了。
第三,邹平符合梁漱溟的实验要求。
在选择什么地方做实验基地时,梁漱溟很是费了一番心思。他带着七八个人,先后考察了济南周围的几个县,但是都不很满意。那他想找个什么地方呢?按照梁漱溟的想法,搞实验的地方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交通要相对方便,但又不能离济南太近,以避免省政府太大的干扰;第二还必须社会结构简单,没有大地主,可以让他顺利地实施自己的实验计划。
经过考察,梁漱溟认为邹平正符合自己的条件:第一,邹平西距济南160多里,有一段距离;但交通还比较方便,离周村火车站只有30里。第二,邹平当时比较小,是典型的农业地区,当时人口只有16万,面积6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邹平县面积的一半(现在的邹平县是建国后合并了长山县和齐东县建立的,现在有1251平方公里)。邹平当时贫富悬殊不大,大部分是自耕农,没有大地主。所以,最后他们来到了邹平。
那么,他们来邹平之后,在什么地方安营扎寨了呢?
他们在现在邹平一中老校的位置安顿下来。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呢?因为他们人比较多,还要搞各种活动,得找一个比较大的地方。当时县城里边比较拥挤,不好找空地方,于是他们到县城外边找。当时,邹平县城比较小,老一中现在这个位置已经是城门外边的东关了。在马路北边,有一家卖盐的商店,院子比较大,有十几亩地,是三家合伙的买卖,由于经营不善已经面临倒闭。经过协商,梁漱溟他们买下了这个院子,对房舍简单做了一下装修,然后又在院子里新盖了一座礼堂和七座教室。这时候,地方还不够,他们就向县政府报告,把靠东的一座天齐庙(道教祭祀泰山神)征过来,改做了梁漱溟的办公室。他们还想铺一个操场,但是地基不够,他们想向北扩建,把院强外边的一块空地买下来。
在征这块地的时候,还遇到一点麻烦。院子北边这块地,是东关村几户农民的菜地,平常他们种点菜,除了自家吃菜之外,还能换点零花钱,所以不愿卖地。经过交涉和思想动员,他们中间有一个叫薛文斋的人,有点文化,比较开通,在了解了梁漱溟的想法之后,就说,人家梁先生从大城市来到农村,抛家舍业地帮助咱们搞乡村建设,不容易,咱们得支持人家的大事业,然后就带头把菜地让出来了。其他几户在他的带领下,也相继同意把地让了出来。这样,征地问题得以解决。梁漱溟对薛文斋和这几户村民印象很好,后来都成了朋友,梁漱溟还给他们写了一字画。
准备停当之后,1931年6月16日,梁漱溟和他的同事们挂牌成立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正式开始他们的实验工作。
在邹平安营扎寨之后,梁漱溟信心百倍,想在邹平大展宏图。可是,令他没想到的是,从1931年6月到1933年7月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的乡村建设却没有从实质意义上真正展开。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有两个:第一,当时邹平人还不了解乡村建设运动,从思想上接受他们还需要一个过程;第二,邹平实验县还没有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认可,他们的自主权还比较小,很多改革要受到国民政府和省政府体制的束缚。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梁漱溟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积极应对,认真准备,先后采取了五大措施,逐步打开了局面,为后来的工作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那么,他采取的五大措施是什么呢?
第一,举办乡村教师假期讲习班:乡村教师有文化,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又与当地群众联系密切,通过培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乡村建设。因此,研究院从1931年9月1日开始,连续举办了两期乡村教师讲习班,每期四周,共培训教师400名。
第二,举办农产品展览会:为了让群众更直观地感受乡村建设运动,研究院在1931年10月25日举办了第一次农产品展览会,展览会共展出改良农具、改良作物、家禽品种等2800多种,这在当时比较封闭的邹平来讲,还是一件前所未有的新鲜事。远近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大车小辆地一起来县城赶会,参观者达到4万多人,占到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现在,在邹平东范村退休教师王效平老师的家里,还珍藏着一枚制作精美的银盾,这枚银盾是王老师的父亲王英贤当年参加农产品展览会得到的奖品。银盾中间刻着“农为国本”四个字,落款是当时实验县县长梁秉琨。王英贤老先生当年是远近闻名的木匠,手很巧,爱钻研,他发明了一种手摇缠穗机。当时,农村织布需要把棉线缠成线穗,用手工缠一个线穗需要20分钟左右,而王英贤发明的手摇缠穗机一次却能缠两个线穗,并且2分钟即可,工作效率提高了几十倍。这项发明参加展览会后荣获一等奖,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轰动。
展览会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研究院趁热打铁,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又连续举办了两届农产品展览会。这两次展览会的规模和档次有了进一步提高,研究院从全省征集了6000多个展品,每次参观者都达到57000多人。通过展览会,邹平人加深了对研究院的了解,对科学技术知识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第三,进行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当时的邹平以农业为主,老百姓花钱主要靠养猪和养鸡,梁漱溟就想从这里入手,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研究院从美国引进优良品种波支猪,然后与本地猪杂交,培育出新的品种,这种猪长得快,个头大,每头猪平均比本地品种多产肉50多斤。其次,研究院从意大利引进著名的莱克亨鸡,培育出的新品种产蛋率比本地土鸡高一倍。除此之外,研究院还引进了棉花、小麦、高粱、大豆、各种果树、桑蚕等一大批改良品种。
但是,研究院的科技推广工作一开始进展得并不顺利!
2002年6月20日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播放了梁漱溟的专题片,节目组当时采访了邹平的一位王老先生,他回忆当年他大爷买了一头小波支猪,这头小猪跟本地猪长得不一样,嘴巴子很长,很瘦很小,他大娘看到后就很有意见,说这样的外国品种,咱不会喂啊!这种担心,在当年的邹平很有代表性。
对这个情况,梁漱溟早有思想准备。他说,农民观念落后,而且一盘散沙,各顾各家,要大面积的扩展实验,就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广泛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推广科学技术。
接下来,梁漱溟和研究院采取了第四项措施――创办乡农学校。1931年11月,研究院师生300多人一起下乡,去村里边组织建立乡农学校。这项活动三个月之后初见成效,他们在全县共创办了91处乡农学校,入学人数达3996人。乡农学校启发引导农民自觉地、有组织地进行合作改良,对引进的优良品种,通过对比实验和农户示范,让广大农民逐步认识到这些农业科技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于是农业技术逐渐推广开来。
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随着工作规模的扩大,研究院的人手严重不足。这个燃眉之急,梁漱溟是如何解决的呢?
第五项措施――培养和延聘人才。乡村建设研究院建立之后,下设研究部和训练部。训练部主要培养基层乡村建设工作的实用型干部,第一期招生范围以邹平为主,招生对象是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人,学制一年,一个学生每月补贴5块大洋。2002年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专题片中,采访到邹平当时还健在的一位老太太,她是训练部的学员。她介绍说, 5块大洋,除了吃饭、买书和零花外,每个月还能剩下钱。食堂吃饭,一般是八个人一桌,饭菜标准是四菜一汤。训练部1931年招收第一届学生300人,1932年从鲁西南招收第二届学生320人。后来,1934年和1935年还从全省分别招生280人,四届学生加起来共计1307人,他们成为乡村建设运动的骨干力量。
研究部主要培养进行乡村建设理论研究的高层次人才,招生对象是省内外的大学毕业生,培养方向是研究生,主要课程都是梁漱溟亲自负责。研究部的学制两年,一个学生每月补贴10块大洋。1931年第一届招收30名学生,1934年和1935年又办了两届,各18名,共培养研究生66名。邹平南范村当时有个小伙子叫李守文,家庭条件很好,曾经在济南读过书。研究部第一届30个学生中,从邹平招的学生只有2个人,李守文因为文化水平高被有幸录取。李守文在同学们中,年龄较小,但是学习用功,非常上进,梁漱溟非常赏识他。研究部毕业之后,李守文被留在实验县政府干秘书,不久被提拔为教育科长,后来又担任了财政科长。
现在,乡村建设研究院培养大批学生,非常需要一些懂教育的人。这时候,梁漱溟想到了一个人――陶行知。
1929年梁漱溟参观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时,非常欣赏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事业,当时就向陶先生提出请求,希望将来搞乡村建设时能够得到陶行知的支持,给他派几个干将去搞教育。现在,梁漱溟确实需要人了,就给陶行知写信请求帮助。陶先生非常重视这件事情,经过斟酌,最后决定派他晓庄师范的教导主任来邹平。这个人是谁呢?是教育专家――杨效春。其中,杨效春是陶行知晓庄师范学校的教务主任,这个人很有能力,也很热心乡村工作,在邹平期间,经常骑着一辆破自行车下乡,到各乡农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当时搞乡村教育没有教材,他就下手编写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和课本。其中,最出名的一本书叫《乡农的书》。梁漱溟非常器重他,后来让他担任邹平国立简易师范的校长,并兼任邹平实验县政府的教育科长,主管全县的教育行政工作,邹平实验县的教育工作很快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后来,杨效春被人从邹平挖走了。谁呢?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他来邹平考察时,对邹平的乡建工作非常满意。当时,他出资在他的老家安徽创办了一所师范学校,正缺校长,就向梁漱溟提出请求,请梁先生帮忙物色人选。最后,梁先生忍痛割爱,把杨效春派给了张治中。之后,陶行知先生又给梁漱溟先后派了两个人来邹平,一个是潘一尘,一个是张宗麟,当时都是他的得力干将,非常优秀的教育专家。
不仅仅是研究院缺人,这时候实验县政府也缺人。缺什么呢?缺县长!开始的时候,县长的人选一直不稳定,两年换了三任县长:梁秉琨、朱桂山和王怡柯。没有办法,梁漱溟1933年还亲自兼任了两个月的县长职务。咱们邹平的历史上,梁漱溟先生曾经干过县长!之后,他就物色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名叫徐树人,是江苏吴县人,当时在河北省东光县干县长。他思想进步,很有能力,在报刊上了解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之后,非常感兴趣,对梁先生非常敬佩,应该是梁先生的一个“铁杆粉丝”。徐树人经常给梁漱溟写信请教问题,并到北京专程拜访了梁先生。梁漱溟有一次出发去河北,顺便回访了徐树人,交流过程中,梁先生就提出邀请,想让徐树人去邹平工作,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徐树人就向河北省政府王树常提出辞呈。但是,王树常没有答应徐树人的要求,事情被搁浅。梁漱溟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就给他的老朋友――河北省教育厅厅长陈筱庄写信,请他从中帮助协调,讲明确实是邹平实验县缺人,不是徐树人有什么个人想法。徐树人的辞职请求这才得到批准。梁漱溟来到邹平之后,从1933年到1937年,一直担任实验县县长,他作风正派,工作扎实,深受群众欢迎,成为梁漱溟的得力助手。
梁漱溟求贤若渴,想尽各种办法,利用他的社会感召力和影响力,从全国各地吸引人才。七年多的时间里,有100多名专家、教授等高层知识分子,来到邹平,投身艰苦的乡村建设。例如清华大学工程院的顾毓秀、施嘉炀,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梁家声,南开大学的何廉、方显庭,燕京大学的杨开道、许士廉、张洪钧,华洋义赈会的章元善、于永兹、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的杨效春等。尽管这些名字我们今天比较陌生了,但在当时都是在国内名燥一时的专家学者。
经过两年的紧张筹备,梁漱溟在邹平已经聚集了大批人才,老百姓也接受了他的乡村建设事业,这个时候,恰好一个重大历史机遇来了,把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推向了高潮!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机遇呢?请看下集:兴衰荣辱。
第二集& 兴衰荣辱
上次我们说到,梁漱溟在邹平经过两年多的紧张筹备,基本上具备了全面进行乡村建设的群众基础、人才基础和组织基础。这时候,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来临,把他的乡村建设运动推向了高潮。
这个机遇是什么呢?1932年12月国民党中央召开全国内政会议,通过了县政改革方案、地方自治改革案等。1933年7月,山东省政府又根据这次会议精神,确立邹平和荷泽为县政改革实验县,两个实验县隶属乡村建设研究院。
这个机遇给梁漱溟带来两个好处:第一,乡村建设实验由此获得了合法的身份,与国民政府的县政改革实验合二为一;第二,梁漱溟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比如实验县可以截留50%的地方收入作为实验经费,实验县的各级行政人员由研究院自己任命,实验县的县长人选也是由研究院向省政府提名,而且后来实验县的范围扩展到全省十几个县,所以研究院当时有“第二省政府”之称。
这时候,梁漱溟亲自担任了研究院院长,并一度兼任实验县县长。机会来了,梁漱溟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一展抱负了!接下来,梁漱溟是如何把握机遇,把自己的事业做大的呢?他在邹平干了哪些有意义工作的呢?
在梁漱溟的战略中,乡村建设实验是一个综合性的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尽管这些工作纷繁复杂,但是梁漱溟只用四个字,就概括了乡村建设的主要工作:“政、教、养、卫”。
政――县政改革。从梁漱溟1931年6月来邹平,到1933年7月的两年之中,国民党的政府机构一直存在,邹平当时并存着两套班子,两边的矛盾一直不断。邹平实验县的批复下来之后,国民党的县区政府机构全部撤消,实验县政府“裁局设科”,把原来的公安、财政、建设、教育四个局裁撤之后改为五个科,并进行合暑办公(类似于现在开发区的行政服务大厅),政府机关实行8小时工作制,建立考勤制度、例会制度等,县长、科长和科员们一样衣着简朴,没有特殊享受,和大家在食堂一起就餐,毫无官僚作风,政府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工作作风大为改观,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教――乡学和村学:最能体现乡村建设特色的,是邹平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实验县把原来的7个区划为14个乡,在乡设乡学,在村设村学,把原来的乡农学校并入相应的村学和乡学之中。乡学和村学既是教育机关,也是地方行政机关,特点是以教统政、政教合一。乡学和村学的结构都是四部分组成:学长、学董、教员和学众。学长是从全村和全乡选举一名德高望重的人担任,带有顾问性质,不负责具体事物,在乡学和村学中坐镇,起个道德教化和矛盾协调的作用。学董是村学和乡学的董事会,有几个村理事、乡理事组成,是具体办事的,负责日常工作;教员是负责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教师;全乡、全村的男女老幼都是学员,接受教员、理事和学长的管理和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梁漱溟实际上是把大众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结合起来,这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有相似之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建乡学办学校,首先要解决校舍问题。原来有区公所的乡,把房舍改建一下还能行,但是另外新增的几个乡困难就比较大。比如,县城西边的第四乡就遇到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为了解决校舍问题,实验县为第四乡想了一个权宜之计,就是先把新民村的寺庙改建成乡学的校舍。新民村这座庙的规模比较大,是一个四合院,北大厅供着碧霞元君像(邹平当地人俗称“泰安奶奶”),东大厅供着菩萨像,西大厅供着如来佛像,可能是受空间限制,老百姓也很能创造,让这几位神仙在这个院子里联合办公,香火还比较旺。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为了减小工作阻力,第四乡学长王荫南几次到研究院和梁漱溟汇报情况,最终商议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房子一定要腾出来,但神像不能毁坏,方法是给几位神仙分家,把他们分别搬到其他地方供起来。施工这天,为了支持乡学的工作,施工这天梁漱溟亲临现场。结果,还是遭到当地村民的极力反对,围观的群众吵吵嚷嚷,一时聚集了很多。
这时,村里有个老秀才,叫吕梦白,他情绪非常激动,煽动着村民阻止施工,并把矛头直接指向在场的梁漱溟先生:“梁院长,你口口声声要建设乡村,要弘扬传统文化,你们这样干,不是破坏礼俗,破坏乡村吗?”接着也有人随声附和。
梁先生等他们把话说完之后,心平气和地对大家说了这样几层意思:第一,神像本来就是我们用泥巴塑起来的,既没有灵魂,也没有生命。第二,大家祖祖辈辈供奉它,烧香磕头,可是它到底为大家解决了什么实际困难?大家不还是照样过着缺衣少食的苦日子吗?第三,现在,我们兴办乡学,把大家组织起来,发展教育,让大家学习文化,学习技术,一起发展经济,这才是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啊;最后,梁先生又把目光转向那位老秀才说:象您这位老先生,当初如果不是自己去刻苦攻读,而是一味地在这里求神拜佛,那您怎么会有今天的功名和学问呢?一席话,说得老秀才和闹事的村民都哑口无言,一场风波平息下来,庙里的神像也顺利拆除。几天后,第四乡乡学在新民村正式办公开学了。
在梁漱溟和研究院的努力下,到1937年7月的四年时间里,邹平共设乡学14处,村学285处,地方的自治和教育有了根本保障。
有人会问,乡学和村学就是建起来了,让老百姓参加学习,他们会那么听话吗?梁漱溟有办法:这就是“养” ――发展农村经济,解决民生问题:
梁漱溟认为,农民比较散漫,一盘散沙,要搞社会改造,要进行科技教育,发展农村经济,最好方法是把农民组织动员起来,走合作化道路,给老百姓带来好处!梁漱溟建立的组织是什么呢?是合作社。
梁漱溟建立的第一个合作社是“梁邹美棉运销合作社”,1932年9月在孙镇霍坡村成立。邹平北部是传统的产棉区,但是本地的棉种已经退化,产量低,质量差,销路不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院从美国引进“脱立斯长绒棉”,这个品种产量高,本地棉花亩产量只有100斤左右,这种棉花亩产量能达到150斤;“脱棉”质量好,质地白,纤维长,有韧性,每百斤可以卖到46元,而本地棉100斤最高只能卖到38元。而且,原来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棉商一直操控着棉花的收购价格。现在,合作社和实验户类似于现在的“定单农业”,对棉农负责技术指导、统一收购、扎花、打包,直接供给青岛、烟台等地的大型纺纱厂和向外国出口。这不仅解决了棉花的销售问题,还避免了商人的中间盘剥,保障了棉农的利益。
看来,种棉花是很有帐算。但是,当时大部分农民有个困难,那就是买种子、农药的资金不足。这个事,实验县也有办法,当时成立了邹平金融流通处、信用合作社给农民贷款。但是有一条,农户个人不能贷,这是为什么呢?实验县为了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规定钱只能贷给加入棉花运销合作社的农户,农民要贷款就要加入合作社,统一接受技术指导。很快,棉花合作社蓬勃发展起来:棉田面积从1932年的不到900亩,到1934年一下子增加到40000多亩,两年翻了四十多倍!仅仅三年,全县就建立了15个美棉运销合作社,在此基础上,实验县成立了梁邹美棉运销合作联合会。
除棉花运销合作社之外,实验县还成立了蚕业、林业、信用、庄仓、购买等六大类、307个合作社,社员近万户。事实上,梁漱溟在邹平乡村建设最有成绩的活动,就应该是合作社与经济建设了。
在经济方面,实验县还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当时,有一个水利工程影响比较大――疏浚杏花沟。
杏花沟,源于邹平南部的长白山,从西南向西北横贯邹平腹地,全长70里,是一条重要排水泄洪的渠道。由于河道常年淤积,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南部山区的积水排不下去,在青阳浒山铺一带积水成湖,面积达35平方公里。因为湖底很浅,所以每逢暴雨,周围几百顷的农田常常被淹没,周围的农民深受其害。1935年,梁漱溟先生邀请水利专家进行勘测,设计方案,准备实施改造工程排水泄洪。
可是,这样一项造福百姓的工程,却让梁漱溟遇到了两个意想不到的困难。
第一个,正当工程准备开始,邹平却有一部分民众因为经济负担问题,到研究院找他集体请愿,要求取消工程。最后,梁漱溟想了两个办法解决了问题:一是请韩复榘协调,从周村调了一个旅的部队,帮助邹平疏通河道;二是原计划60天的工程,改为两期进行。这样,民众的经济负担减少了。经过几千军民的共同努力,邹平境内的工程顺利完工。
但是,梁漱溟又碰到了第二个难题!
杏花沟流经邹平和长山两个县,疏浚工程需要两县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尽管邹平实验县与长山县县长袁明谦多次协调,但是,袁县长觉得工程对长山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所以态度一直比较消极,工程迟迟没有动工。
据说,梁漱溟曾经专门为此事去济南面见韩复榘。果然,韩复榘不久就赶过来了。那天,韩复榘带人直接到了周村工兵营所在地,这时候,附近几个县的军政要人都集中过来听他训话。长山县袁明谦县长自己骑摩托车赶过去的,结果又迟到了,韩复榘很不客气地让他在一边站着,然后开始训话,先谈了禁毒等几项其他工作,然后突然转过脸去,冲着袁明谦问他知不知罪,非常紧张,含糊其辞,韩复榘怒不可遏,高声责问他杏花沟是怎么回事,然后泼口大骂,越骂声越高,越骂气越大,说着说着,就脱下皮鞋,拉住袁县长,劈头盖脸地就打起来。旁边的人一下慌了手脚,急忙上前拉韩复榘。韩复榘最后指着袁县长的鼻子说:汛期之前挑不好杏花沟,我要你脑袋!然后宣布散会。
结果,杏花沟工程很快就结束了。有人说,这多亏了梁漱溟的努力;也有人说,也多亏了韩主席的那顿皮鞋!
在民生方面,实验县还积极改善邹平的医疗卫生条件,改良社会风俗:铲除婚姻陋习,禁止女子缠足、禁止吸毒赌博等等。
比如,当时邹平在婚姻问题上就有三大陋习:第一是男子早婚严重:小男孩十三四岁就结婚,小的甚至七八岁,过了二十岁在找不到媳妇,人们就怀疑这个孩子有问题;第二是女大男小:女的比男的大七八岁很正常,大十几岁也不希奇。当时有这样一首民谣,形象地反映了这个问题:“十八岁的大姐九岁的郎,不象儿来不象郎。要说是郎郎又小,要说是儿不叫娘。”第三是女方索要财礼过重。
梁漱溟认为,这样的婚姻陋习必须铲除,因此采取“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方法,一方面通过村学和乡村积极进行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制定八条行政措施强制执行。其中规定:“男未满十七岁,女未满十五岁者,不能定婚”、“男未满十八岁,女未满十六岁者,不得结婚”、“女家收受男家聘礼不得超过一百五十元。”这期间,实验县政府处理了一庄婚姻,结果就在邹平产生了很大影响:
当时,邹平东范村有一个农民叫荣尊华,家里只有爷两个,他和一个6岁的儿子,烧火做饭,缝补浆洗不太方便,就给儿子找了一个18岁的媳妇。为了避开县政府,结果就偷偷定了婚。这件事情,乡学这边做了一些工作没做下来,结果县政府派人把荣尊华抓了起来。县长徐树人直接审问,对荣尊华进行了严肃批评,并扣留三天,命令他解除这庄婚姻。因为娶媳妇被县里抓起来了,这件事情一时被传为新闻。在实验县的努力下,邹平的婚姻陋习得到有效遏止。
就在乡村建设风风火火之际,梁漱溟却陷入了另一种担忧之中。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很快占领东三省;1933年打到长城一线,开始向关内进攻;1935年策动华北五省自治!梁漱溟明显地感受到了日本人的威胁。覆巢之下,焉有安卵?于是,他开始了另一项重大措施:“卫”――组织乡村自卫。
当时,梁漱溟组织乡村自卫,一可以整顿地方治安,二可以加强将来对付日本人。首先实验县政府成立民团干部训练所,在下边的乡里组织联庄会,开始进行自卫训练。训练办法规定,每年冬季农闲时节集中进行训练,农村每25户为一闾,每闾选出2名18―25岁的青壮年,全县择优录取了1200名,分期在县城进行集中训练每期2个月,以军事训练为主,同时进行成人教育。会员集中训练之后,按乡编为乡队,隶属于乡学。各村再以联庄会员为主,编为村组。到1937年,全县共训编乡队14个,村组107个,入编会员9794人。实验县还为这些民兵组织配备了枪支武器。
韩复榘来邹平视察时,见到邹平训练有素的民兵组织,非常高兴,对实验县和梁漱溟大加赞赏,并准备要把邹平的经验向全省推广!
韩复榘的话,正说到了梁漱溟心里。
因为,梁漱溟搞乡村建设的目标,并没有把目标仅仅局限在一个邹平县,他是把邹平作为一个实验基地,等时机成熟之后,再把邹平的模式推广到全省和全国,按照现代新儒家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之间,走出第三条建设中国的道路!
梁漱溟是怎样来实施他这个宏伟的社会改造方案的呢?主要实施了三大举措:
第一,积极进行宣传报道:1931年10月研究院创办了《乡村建设》杂志和乡村书店,出版了大量文章资料,宣传报道邹平的乡建事业。在邹平的七年中,梁漱溟在杂志上发表49篇文章,并由乡村书店出版《乡村建设理论》一书。全国各大报刊也开始围绕邹平的乡村建设运动展开讨论,称道的也有,批判的也有。一时间,邹平在三十年代成为全国知名度最高的县级单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梁漱溟还想要大家亲自来邹平走一走,看一看。
第二,召开全国农村工作会议:1933年7月14日,梁漱溟在邹平发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来自河北、江苏、浙江、北平、上海等全国十几个省的35个乡村运动的团体派代表齐聚邹平参加会议。此外,金陵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的代表也出席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河北定县、江苏无锡和山东邹平,被公认为全国农村运动的三大中心,而邹平因为理论系统完善、实验规模庞大和成效显著,又被推为三大中心之首。
当时,许多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纷纷来邹平参观考察,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国民党高级将领冯玉祥、张治中、四大家族之一的孙立夫、著名教育家马寅初、著名军事专家蒋百里、经济学家千家驹、著名学者熊十力等。同时,还有很多国际友人,如英国合作社专家石特兰、丹麦教育家马烈克、安迪生、贝尔斯莱夫、美国哈佛大学霍金博士等。
邹平的实验确实火了!但是,梁漱溟并没有满足于这些虚名,而是想搞点更实在的东西。
第三,扩大实验区范围: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区在四年之中实现了“三级跳”:第一步,1933年7月省政府把荷泽与邹平一块正式划为实验县,直接受研究院的领导,研究院派副院长孙则让出任实验县县长,1934年在荷泽成立了乡村建设研究院第一分院。
第二步,1935年山东省政府又把济宁专区的14个县划为乡村建设实验区,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梁仲华出任实验区专员。这样,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活动,就由邹平一个县扩展到了整个鲁西南地区。
第三步,1935年日本的侵略逼近华北,韩复榘和梁漱溟制定了一个具有国防意义的“三年计划”,把全省108个县划为10个行政专区,准备分三年把邹平和荷泽的经验推广出去。到1937年,实验区已经推广到全省的70多个县!不过,由于日本侵略的形势需要,这些实验县,没有完全按照邹平模式开展工作,重点抓的是乡村自卫。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1937年10月13日,日本军队打到了黄河北岸,邹平的形势十分危急。
10月14日一大早,梁漱溟匆匆赶到济南,在济南南部的千佛山找到韩复榘。韩复榘为了保存实力,并没有想真心在山东组织抗战。虽然梁漱溟用尽各种办法劝说韩复榘守住黄河防线。但是,韩复榘对他的这位“高级政治顾问”却一改过去的态度,对他的劝说不予理睬。这次谈话持续了5个小时,始终没有改变韩复榘撤军的决定。
10月16日,梁漱溟带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工作人员被迫撤离邹平。
12月13日,日军占领邹平县城。
梁漱溟在邹平苦心经营了七年的乡村建设运动,在日军的进攻下灰飞烟灭,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实验正式宣告失败!
有人说,如果当年没有日本侵略的话,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就成功了。
实际上,整整七十年过去了,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历史,往往是越向后,问题看得越清楚。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的明确结论是:即使没有日本的侵略,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也不会成功!
这是因为,由于受时代和个人思想的局限,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有三大致命缺陷:
第一,梁漱溟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缺乏正确认识。旧中国的灾难和破败,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结果,而梁漱溟认为是中国社会秩序的崩溃,是文化失调。所以,他去依靠军阀搞乡村改造:在广东,李济深倒了,他的乡治实验就走向失败;在河南,军阀战争一起,他的村治实验就宣告结束;在山东,日本一攻进来,他的乡村建设就划为泡影!
第二,梁漱溟不承认中国有阶级和阶级斗争。因此,在社会实践中他分不清敌友,站到军阀政府立场来改造农民,实验县的乡学、村学和合作社的骨干,实际上也都是地方上的地主和豪绅。
第三,梁漱溟没有认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梁漱溟在乡村建设高潮时就感到一种担忧和苦恼:“号称乡村运动但乡村不动”,但他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实践证明,这正是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解决土地问题,农民就没有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对人口占大多数的无地和少地农民来讲,梁漱溟搞的科学技术和合作社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只能画饼充饥!
难道梁漱溟辛辛苦苦进行了这么多年的努力,就没有一点价值吗?实际上,乡村建设实验的价值,正越来越被我们重视,其有益的现实启示至少有三点:
第一,三农问题。梁漱溟主张以农为本,重视农村,强调农村对工业和整个社会的基础地位。这与我们党现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观点是吻合的。另外,他认为决定贫富的不是土地本身,而在于农民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所以梁漱溟主张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推广科技,走合作化道路,这对当前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问题。梁漱溟希望以现代新儒家的精神重新构建中国文化和社会组织结构,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场运动后来被学术界称作“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儒家活动”,梁漱溟被称作“最后的儒家”。作为一个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梁漱溟思考和探索涉及到一个世界性的命题: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处理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而这也正是我们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正在积极探讨的重大社会课题。
第三,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问题。梁漱溟先生说,乡村建设运动就是知识分子下乡运动。他生在城市,长在城市,但是在中华民族的危机面前,他却和几百名知识分子,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携家带小,来到农村,进行乡村建设,引进技术,培养人才,不为名利,靠得是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令人敬佩,令人景仰!这也正是我们中国中华民族薪火传承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整整70年过去了,岁月的风沙并没有磨灭人们的记忆。梁漱溟的名字,已经成为邹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梁漱溟当年建设乡村的梦想,目前在邹平大地上已经实现。现在,县城黄山南侧的苍松翠柏之中,有梁漱溟先生的墓地,这里碑刻林立,风景如画,已经成为我县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邹平一中老校院内建有梁漱溟先生的塑像和纪念馆,每年都有大批国内外领导人和专家学者慕名来这里参观访问。梁漱溟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更主要的是他的精神品格,以及对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思考!
谢谢大家!
(注:此讲稿为邹平电视台《邹平史话》栏目的首播节目)
文章录入:zpyz&&&&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锡高铁在哪坐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