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金城_中国历史年表上的重要作用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甘肃法制报
甘肃农民报
甘肃经济报
古金城文化:民族团结的结晶
网-科技鑫报
见习 庞传伟
裕固族服饰
  漫步兰州街头,会不期然发现:在鱗次栉比的店铺当中,无处不杂有以三星拱月为标志的清真饭馆;嘈杂鼎沸的市声里面,不时传来叫卖烤羊肉的吆喝;参差错落的建筑群里,突然出现一座绿色圆顶的&买那瑞&;熙来攘往的人流中间,时有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男女摩肩而过。他们或者头戴白色软帽,身穿黑色马甲;或者手捻佛珠,身披紫色袈裟;或者头戴卷边帽,身着镶边花袍;或者头戴绣花硬帽,身穿西服革履&&,宛如春溪中浮游的花瓣,使得整个市井五彩缤纷,充分显示出多民族杂居的特点。
  兰州市统计局关于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公告表明,到公元日零时为止,全市共有36种民族,2376325人,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为165人。其中汉族230578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7.03%;各少数民族7053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97%。这35种少数民族是:回族、满族、藏族、东乡族、蒙古族、土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羌族、撒拉族、毛难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保安族、裕固族、赫族。在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回族,有62016人;其次是满族,有3902人;藏族居第三位,有1246人。
  回族也称回回族,来源于中亚细亚、波斯和阿拉伯,而诞生于华夏,约在唐、宋时萌芽,到元末基本形成民族实体,人民多信仰伊斯兰教,是目前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据清乾年间刘一明《重修兰城西关礼拜寺募疏序》说:&金城西关礼拜寺,不知创建于何时。重修于康熙初年,至今百年有余。&按此推断,最晚在明代末叶,就有回民在兰州定居。解放前,世居兰州的回民只有两万多人。其居住特点是小集中,大分散。现今市区的新华巷、互助巷、绣河沿、柏树巷、金城关等处,就是回民历来聚居的地方。兰州回民喜欢以经营小吃为生,所营小吃品种繁多,色味俱佳,尤以牛肉面、酿皮子、灰豆子和羊肉泡馍最为驰名。此外,从事饲养奶牛业的人也不少。兰州解放初期,回汉人民与维吾尔族上层人士哈壁博联合集资,办起了专门经营清真食品的团结公司。与维族人结成良缘的回族妇女法麦图,则一人出资办起了民族妇女绣花缝纫社。对繁荣兰州的民族经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现在生活习俗基本和汉族相同的满族,发源于女真人,早期散居在辽宁和吉林两省之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公元1635年,皇太极继位,将国号后金改为大清,将族名女真改作满洲。清王朝建都北京后,为了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陆续在全国各地派驻满族武装。当时派驻永登的满族官兵,很可能就是兰州满族人民的祖先。据永登方志记载:&清初于县治之南五里,筑一庄丽之满城,遣皇帝贵戚之满官满兵携眷居住其中,以资镇守要地。&那时,由于满族是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所受待遇比其他民族优厚,因而人口发展也比较迅速,高峰时全县有满族五百零六户、二千余口。以后,随着清王朝的覆灭,永登的满族后裔大都改而从事农业生产,人口也逐渐减少。新中国的建立,给永登满族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加上全国各地前来支援兰州建设的满族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使兰州的满族人口又迅速增加,成为仅次于回族的第二个少数民族。
  藏族源于西羌,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时,在青藏高原建立吐蕃政权。吐蕃是唐代人对这一政权的称谓。兰州与青海毗邻,自古就有不少藏族人民生活在这里。其中以永登境内居多,清代时有人口十万余众,大都游牧于庄浪河沿岸、哈溪滩、不毛山、马雅雪山及祁连山一带,计有煞尔吉、色宜,且暴、阿盖、阿谢等三十六族,加上连城土司管辖的赛什曾、叶加尔、阿目等八族,共有四十四族。同治五年,永登大旱,不少藏族人民或者死于灾荒,或者流亡他处,最后只剩下一千余人。直到民国末年,才恢复到八千三百多口。公元1950年1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根据党的民族自治政策,在藏族人民比较集中的永登县西北部成立了天祝藏族自治区。五年后又改为自治县。现今永登县的藏族同胞已经所剩不多,分别散居在金咀、坪城、连城等乡。
  如果说当今的兰州是多民族之花盛开的花园,那么古代的金城就是培植这些民族之花的沃野。早在西周时代,居住在青海的西羌民族,就经常到兰州一带游牧。秦末汉初,居住在北方的匈奴民族不断南下攻扰,兰州的东北部一度为匈奴所有。汉武帝征匈奴,逐诸羌以后,为了隔断匈奴和西羌的联系,以巩固西北边防,开始从中原向河西大量移民,让他们在那里屯田戍边。羌人欣慕汉族文化,陆续加入汉籍,并迁居凉州一带,金城郡遂成汉、羌杂居的地方。而这些羌族人民也由游牧生活变为农业生活。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尽管存在着民族压迫制度,并且发生过无数次民族仇杀,但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的兄弟友谊、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仍然不断地得到发展。历史上一些有远见的封建官吏,如西汉名将赵充国、曹魏金城太守苏则等,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对少数民族实行&剿抚兼施&的政策,对金城各族人民的和睦相处,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今天,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不能不想到历史上金城各族人民对祖国古代文明所做的贡献。在这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炳灵寺石窟中的唐述窟。&炳灵寺&是藏语的译音,意为&十万佛&。&唐述窟&为羌语,是&鬼窟&之意。利用天然石洞创建的这个石窟,是炳灵寺石窟中年代最早、空间最大的一个洞窟,学者们从窟中保存的墨书题记&西秦建弘元年&六字断定,唐述窟大约创建于公元420年左右,也就是十六国互相征伐不休的时候。窟内既有壁画,也有造像。壁画内容多为佛说法图和供养人像,笔力挺拔,线条流畅,含蓄淡雅,别具风格。窟龛的塑像多为一佛一菩萨,也有些是一佛二肋侍菩萨,单龛多只有一尊立佛,造像古朴庄严,大眼细眉,鼻梁高隆,肢体健壮,具有鲜明的西域民族的特征。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盛况,被称为炳灵寺石窟的宝中之宝。目前窟内不仅保存着我国已知石窟造像中年代最早的墨书题记,而且保存着我国为数最多的西秦至北魏时期的造像和壁画,因而成为研究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和艺术的重要资料。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时代越是进步,人类对于自己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遗迹,也越是珍爱。今天,当中外学者、旅游者接踵而至,探访这些文化古迹的时候,我们不能不由衷地感到自豪。而这一切又提醒我们,正是古代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开发了兰州这块沃野,创造了金城灿烂的古代文化。因而今天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应该更加珍惜民族团结,把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以无愧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记者童微 整理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中国西部文化精神论稿_分节阅读_3 - 书包网
|||||||||||||
-& _分节阅读_3
_分节阅读_3
作者:酒神的意思 &&上传: &&下载: &&更新时间: 21:13:48 &&文章状态:连载中
、蒙古等,现代西部土地上仍然有很多民族,例如:汉、回、维吾尔、哈萨克、裕固、蒙古、藏等。而民族的融合必将带来生活条件的改善、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这种地理的内陆性质和中心位置,必将在前景意识的作用下,成为欧亚大陆和文化的关键部位。事实上在中国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古,西部曾经就是经济和文明的交汇点。当代西部人,只要建设好和保护好这片土地。那么未来的西部的前景理想就会实现。如今探索西部精神的意义也在于此。当代西部精神并不是流浪者的精神,如今,如果我们放弃对于这片土地的信念,那么,我们等于是自己放逐自己。西部各民族传统的游牧生涯,那也是由于传统生存方式的限制而产生的迫不得已的逐水草而居食。但是,当代西部的生存方式,则基本上是以定居为主。正如游牧是历史的必然。定居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西部精神首先要走出由于游牧而产生的流浪者的精神的幻觉,这样,其当代精神才会真正得以确立,从游牧到定居,这可以说是西部文化的过渡。西部文化和精神的困惑,是因为它恰好徘徊于这两种文化的边缘之间,对于传统西部的浪漫追寻和对于当代西部的现实思考,使西部精神确实面临着“分裂症”的危险。而且,大自然的神秘、浪漫和近乎暴力的表现,又时时在袭击着感知西部精神的人,因为,它与古代的西部境况形成一个遥远而直觉性的照应。但是这只是大自然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古代西部的一种境况。而和谐、安宁、更新、创化的西部自然,却同时照应着西部自古以来的另一种现象。
中国西部文化精神论稿(2)
西部是丝绸之路的关键部位。而西部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从历史的角度,我觉得可以这样表述: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的兴衰,事实上就是整个人类的经济、文化的兴衰。就中国来说,西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而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一经形成,便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类文化精神的渊源和核心。因为欧洲的文明,事实上是从东方文明出发的,而现代文明的趋势已在表明,欧洲文明和文化最终必然依靠和回归于东方文明。这是我对于人类历史经验的知觉。在这样的背景上,对于西部境况所进行的关注,就已意味着对于人类未来的思考。各民族聚居的这种开放系统,以及地大物博的自然资源,是形成当代西部精神的首要条件。杂居的人种意识必然产生新的意识,而且这种新的意识,它将是人类未来精神的一个缩影。我想,西部人生的强烈责任感就产生于此,因为西部人的道路就意味着人类的道路。
  如此看来,如此自命不凡的西部,便自然担负起人类建设好地球、培养好家园的使命。这是当代西部精神的出发点。原因是我认为,西部精神必然建立在使命感上,要对人类的未来负责任。不能只把西部人生作为人生的一种试验,特别是不要把西部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纳入欧洲文明的参照系中,那样会走向自行消亡的旅程。因为欧洲文明,在当代已经由于它的观念的偏激和畸形而日趋穷途末路。为什么要这样说?很显然,它从方法论上是分崩离析的,而不是整体的意识,它已经深深地毒害着人类。试想,现代人类的任何一种罪恶和不幸,无不与欧洲文明对现代人类的影响有关。而中华文明对于人类的幸福来说,实质上是全生、保生、养生的,是生生不已的。任何一种文明和文化的精神,都必须以尊重生灵为前提,否则那不是人类理想的文明和文化。而中华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文化的观念对于人类是理想的,它有缺陷,但也不落后,它的富有宇宙意识和人道精神的特征是永恒的。现在有好多人动不动就说中华文化的缺陷和落后,但是这其中又有几分高明呢?所以,我很理解钱钟书先生对于那些奢谈文化比较与长短的憎恨。我们一定要警醒,帝国主义无数次的掠夺和侵略都是靠着欧洲文明的幌子和文化的欺骗完成的。作为中国人,要是不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那么,我们不单是洋奴,恐怕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将会消失殆尽。经济落后会挨打,文化消失将灭亡。西部精神的本质性格便是顽强和倔强,它能使大漠成为绿洲,它不屈服于自然的弓虽.暴,同样也不屈服于罪恶的凌辱。它如此真实而朴实地存在于西部人的秉性之中,以至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一部分。
  第三章 西部的迷宫意识
  我之所以提出迷宫意识,是基于:我认为西部意识的探索和研究无法形成固定而僵死的模式,还有它独特的令人迷惑的方面,——显然,人类的智慧本身就是一个叫人迷惑的世界,说不定,还是人的精神失却了理性的存在。而迷宫意识则是人类通过对于迷宫的意识,重新在精神上换回理性的神灵,是通过意识作用着现实,而又迫使着意识向现实深处递进深入或远离现实之外徘徊观望的特殊的意识状态,是特定的地域、环境、民族、历史、文化、人类生活现状在人的意识中的交叉。而时空的存在,人际世界关系网的存在,则形成了迷宫意识的基本特征。在西部,各民族的杂居、历史和文化,则共同形成了西部的迷宫意识的基本内容。
  一关于时间的迷宫意识
  时间,使生命的每一瞬间充满了变幻莫测和不可捉摸的内容。生与死的最纯粹的内容都在对于时间的意识中囊括了。这是一个最无形最抽象的观念,它的流变性和隐蔽性最大。时间,使我们对生活中的一切变得难以把握,仿佛置身于迷宫之中。
  1. 过去、现在、未来的单维项时序及其关系:
  西部意识中的时间,由于西部人对于现代文明计时器的存在的漠然态度而显示的如参差相叠或交相重合的图案,这主要表现在对于人生、历史、社会、大自然、现实特别是所有生与死的生态现象穷无止尽的轮回印象。维吾尔族有首民歌,头两句是:“噢——太阳下去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依样地开”。过去、现在、未来,都在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中殊途同归。不知道是人生的欢乐还是不幸,是爱与恨交织的狂热还是苦闷,使得崇尚自由与逍遥奔放的西部人在意识深处,无时无刻不在与时间抗争着,力图冲破时间的牢笼。就现时现在来说,过去和未来之间,并没有一个划定界限或有明确位置的标志点。过去与现在,是无数经验与教训的组合;现在与未来,是无数幻灭与希望的影射。现在,是过去的引伸;同样,未来,也是现在的引伸。现在,是已经过去了的未来。那些已经过去的、正在进行的、将要来临的时间,在意识深处泛上来的时候,仿佛就在某一个现时现在的黄昏,一切日子都来了,何其沉重。现在的时间中蕴含着过去的时间与未来的时间,人感到了几乎无法超越的渗透着过去因素与未来因素的现在,这是一个多内涵式的瞬间。——这就是对于生命的轮回印象。时间的凝聚,象征着精神或幻想的纷至沓来,使人的心灵具有空前未有的负重感。西部人对于时间意识的中心洞窟,就是真正内在而达观向上的精神态度,一种饱经命运磨难而总是高昂着头颅的魄力。
  过去,并不意味着消失,它时时象是冥冥之中神秘地存在着的精灵,似乎向现在或未来暗示着什么。过去,是现在的兆头,也是未来的兆头。藏族中存在着祖先辈里的仇人也是儿孙辈里的仇人的“情结”,是这种意识的典型的反映,来自血统和历史的方面又强化了这种意识。这是一种感情或心理的时序——失而复得的时间,是藏民历史中爱与恨所凝聚成的道德信念的根源性问题。但是,西部更广泛的意识和魔幻,却在于对这种时序的割裂与组合。(1)没有过去,没有未来,而只有现在,现在的正在流经着的时间的意识;(2)过去的时间仅仅是意识中一种记忆的象征;(3)未来是延伸与向往的代换,未来从根基上来说无法捉摸,又何况人生的偶然性很大。因而西部人特别重视实实在在的现在,注重现在的自由与超越。是现在,决定着可能或不可能,决定着对于机遇或命运的恐惧与渴望,决定着生与死。而预见未来,是为了走向新的富有生机的现在,而不是逃遁现实,做白日梦。对于过去的肯定,是因为过去总是作用着未来并决定着现在,以至于几乎在意识中达到了对过去的狂热迷信状态。这是西部迷信意识的根源之一,而对于神秘和不可捉摸的恐惧与惶惑,又加重了迷信神鬼的程度。这一点也滋长了当代西部文学的寻根热。当然,这种回归意识并不意味着人将会被时间所束缚,而是体现了人对于现在和未来的理想实现方面的近乎祈祷式的期望。过去和未来仅仅只是现在意识上的过去和未来。
  2. 西部意识中对于时间运动形态的印象:
  (1)万事万物的循环往复,例如日夜的交替、季节的轮换,出生、成长、死亡的轮回等时间的回环,是令人压抑而又无法抗拒的自然现象。这种时间的回环意识,使现在正在向未来流经着的时态回流,并通过追忆闪回到过去的时间里去,在这里,时间成了可逆性的了。回环是更新的必要条件,这既是自然的历程,也是人生的历程。但是,为了使人的个性将自己从循环的时间或历史的时间里摆脱出来,人时时意识到的是随时间的递进而萌发着的生命的冲动,在这里,时间又是发展的,有进程的。
  (2)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一种我们人人用来衡量时间过程的社会成规式的计时器时间外,还有一种人人都在实际经验着的生活时间。比如我们常常体会到的度日如年或几十年一晃而过的意识。也就是说,时间距忽而变得很长,忽而变得很短。其实,所谓客观的现实时间并没有变,也没有停滞,只有主观的心理时间随着精神意识的变化而变化着。例如,哈萨克族民间传说中,有一个“寻找画中人”的故事中说,那个穿了羽衣就变了天鹅每天在海边洗浴的仙女,等江尼巴图尔两辈子了。这是一种焦渴急迫的心理时间距的拉长。还有诸如十五的月亮变成了初一的月牙儿的说法,这是一种对于匆匆而过的时间意识的形象而特有的表述,这也能表现时间的急速回流,在西部各民族的民间传说故事中,实际的时间过程可以被扩展,也可以被压缩。由于人既在境中同时又向往着自由意志,所以人并不情愿将自己固着在实际时间里,随着时间机器的运转而运转。所以,以怎样的方式超越时间,以怎样的方式自由地生活在时间中,这就成了西部意识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之,时间运动的形态千变万化,而西部意识中唯一跟时间的运动押赌注的又恰恰是命运。并且相信,抓住了正在流失着正在变化着的现在,就等于抓住了命运的契机。而未来的尽头——死亡,却时时在改变着命运,否定着生存的价值,当然,生存的状态一旦与对于死亡的意识紧密联系时,人生就会变得虚无。这里,时间在人生的历程中成了一个拴得死死的链条,给人生的命运赐以秩序。但是,挣脱时间链条发挥自由意志的途径,本身已经存在于这条链条之中了。也许,过去给人生以神秘的本能,现在赋予人生以爱的冲动,将来给人生以超越的希望,这样构成一生。但是,人际世界的偶然性方面,使得时间变得间断而不连续,因为命运或机遇时时都有转变的可能。而人生的精神历程并没有在社会历史时间里淹没,更多的则是表现在生活中长与短的凝聚上——一种闪光的无数瞬间的点的重合与光点的射线的交叉。没有一定速度或一定节奏,理想、希望、绝望等等都寓含在这些时间的光点之中。在生活中,如果人的潜意识力量尚不能控制时间,不能分切时间,不能自由地对比和组合时间单元,那么人的创造力就会衰微,创造与生命就会在时间的单维项时序的流动里丧失殆尽。另外,人生的多重性与多面性又使得时间由单维项向###项变化着。在这里,肉体存在的客观延续一变而为精神存在的主观延续了——如果仍能用“延续”来近似地表现被精神存在所介定着的时间的话。
  第一个得出时间并不客观地存在和时间只处于我们心灵深处的圣•奥古斯丁认为,过去的已经不存在,现在的也没有任何延续性。因此,时间不具有实在性,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经验。康德曾在他著名的第一个二律背反中肯定,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布拉德雷则认为,一方面空间和时间除了物体之间的关系而外就什么也不是;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单单是关系,没有物体他们也可以存在。总之,由于一切科学理论中,对于时间的本质和特性给出理论证明的一切尝试仅仅停留在无数假设上,而未曾从根本内在的自然规律或万物纷呈的宇宙过程中得到实证,因此,否认时间的实在性,并把时间仅仅看成是人类意识的错觉,则是正常的。这种仅仅存在在意识或精神中的时间,无论是运动学的方面,还是静力学的方面,文艺理论家们一概称之为主观心理时间,也许很对。它的总使命就是使时间摆脱束缚,使
书包网所收录免费小说、书友评论、用户上传文字、图片等其他一切内容及书包网所做之广告均属用户个人行为,与书包网无关书包网所收录免费小说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在本站留言,书包网会在24小时之内删除您的作品。谢谢!Copyright &
Beta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历史年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