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视频地震灾后重建取得辉煌成就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教育重建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 ? ? ? ? ? ? ? ? ?
汶川大地震灾后教育重建研究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
&&【字体:】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仿宋_GB年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项业务资金重大课题
课题编号:GY200801
首席主持人:何绍勇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
教育重建研究
四川省教育厅“灾后‘教育重建’研究”课题组
二00八年八月十八日
研究要旨:本课题重点研究汶川地震灾后教育“非物质”部分的重建。通过研究和成果的使用,优化教育体系物质和非物质成分,综合发挥其作用,使灾区学校的办学质量、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文化特色突出,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使灾区重建的教育体系成为我省育人为本,教育优先、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示范区,甚至成为西部乃至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模范。
一、课题的背景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全省地震遇难人数可能超过8万人,受伤36万多人,“”&月28日来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万亿元,1000多万人无家可归,北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等部分城镇几乎夷为平地。大地震也给教育系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全省受灾学校1.18万所第1版,要闻),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亿元。除直接的物质损失外,非物质方面损失也巨大。
1、重灾区学生伤亡严重,灾区学生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地震发生时,正值学校上课期间,教育系统蒙受了极为惨痛的损失。数百万学生经历了地裂房塌、亲人离散、家庭破碎的悲惨遭遇,重灾区学生在经历地震之后,心理蒙受了巨大的创伤,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预,轻者将导致身心功能的失调或部分丧失,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者将可能导致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等严重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他们未来正常的生活。
2、地震对重灾区教师生存的基本条件破坏很大,加之地震造成的巨大心理创伤,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能力。
地震中,重灾区教师也经历了家园瞬间破碎的惨景,有的亲人离散,有的亲眼看到自己的学生、同事、朋友伤亡,都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复学复课后,教师工作与生活条件艰辛,迫切需求关心和关怀。目前,我们正在面临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心理创伤严重的教师已难以坚持正常上课;另一方面坚持上课的教师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如不积极引导和关注,将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3、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管理秩序被打乱。
地震中断、打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管理秩序,全面复学复课后,还将面临一些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尤其是板房学校,比如卫生防疫问题,安全问题,教育教学的组织和管理问题,音乐、体育、实验等课程的开设问题。
4、学校教育教学所需的社会支持系统被削弱
公共社会文化系统整体上遭受损失,学校教育生态平衡系统被打乱。家庭、社会、经济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教育的社会支持能力有所削弱。
教育重建是整个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当前,教育重建的首要任务是保障9月1日全面复学复课,为此,四川省教育厅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统筹规划,集中调配财力、物力、人力等各种资源,有力地推动了灾区学校全面复学复课的各项准备工作。9月1日新学期开学时,全省灾区中小学都将如期全面复课。
地震对教育的“硬、软”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破坏。在教育的恢复重建过程中,重建什么、怎样科学重建等事关灾区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此外,在重建过程中我们还会面临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这些都亟待研究。下面我从课题的定位、课题的目的、意义、理论及政策依据、内容、研究思路及方法等方面做简要介绍。
二、课题界定
(一)课题研究的边界
1.本研究着眼于灾区教育重建中的软环境建设,重点研究教育重建过程中非物质方面的相关内容,并以此推动教育物质方面的重建,实现灾区教育的新跨越。
2. 本研究对象为中小学教育。本研究所称中小学指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二)对灾后“教育重建”内涵的理解
当前,在灾区教育恢复重建过程中“硬件”重建受到各界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教育资助大都集中在物质帮助上,对于教育重建中的非物质方面还认识不足,甚至存在着误区:把教育重建单纯看成一批硬件修补和再造问题。
我们认为:教育重建,不单单是一批硬件修补和再造问题,也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再造再生的工程。重建的不仅仅是校园、校舍、设施和设备,更是教育精神、心灵家园、校园文化、教师队伍、学校课程、教学制度等的重建。如果“软件”不到位,也会限制、制约“硬件”作用的发挥。我们甚至可以说:教育重建中非物质方面的重建,是教育重建的灵魂。因此在灾后“教育重建”研究中,课题组虽然紧紧围绕“教”和“育”两个“软”核心环节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仍然置身于整个灾区重建大背景中,考虑与其他 “硬”的方面重建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重建既是恢复和修复,也是再生和新生,更是创新和创造。
从重建的思路及目标看:重建不是克隆过去,不是过去的简单恢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升级、超越、创新,是更高水平的发展,体现前瞻性。
从重建的内容看:重建,不光是重建一批物质性的构筑物,也是重建已经沦为废墟的文化,重建已经破碎了的人心。我们必须避免一提到重建就想到修房子的误区,不能只是修出一间间没有思想没有文化的房子,因为“房子”并不意味着是“家园”。
因此,教育重建并不是灾前学校教育条件的简单恢复或“克隆”。大灾之后的教育恢复重建,本质上是是一个原地起立的过程,是一个发展起跳的过程,是一个破旧立新、革故鼎新的过程。既包括对震出来的问题的解决,也包括对震前问题的解决;既具有鲜明的个性,也具有普适的共性。教育恢复重建工作,就是要把握个性,适应共性,并且把两者科学地结合起来,立足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在废墟上建设一个继承历史、融入现实、面向未来的新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教育重建是整个灾后社会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对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产生长远的影响。我们应站在整个灾后社会重建的高度来认识教育重建的意义及独特的价值。学校在这次地震灾害中受损较大,倍受社会舆论所关注。教育重建关系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长期利益,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所以,教育重建不是一个单独的“学校问题”,它是教育重建乃至整个社会恢复重建的窗口。这个窗口作用发挥得好,将有利于帮助人们理性认识灾难、稳定社会情绪;有利于加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维护社会的稳定,进而促进社会经验的发展。
可见,教育重建对整个灾区重建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正如温家宝总理于2008年5月23日在绵阳九洲帐篷学校向在场的地方官员和教师指出的“只有当我们把孩子们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时,才能很好地重建灾区------孩子们是国家的希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5.12地震灾害是特大自然灾害,其影响,从空间上看,震动中国,影响世界;从时间上看,持续长久,影响深远,影响未来。特大灾害造成许多现实问题等待我们研究和解决,许多教育理念和做法也必须重新调整、确立。此次灾难与其他灾难相比有其特殊性:9.11有特定的仇恨对象,广岛轰炸有特定敌人,而本次地震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涉及主观仇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是在全世界都重要的研究。我们将从现实的、宏观的、长远的角度,研究教育重建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制度、人在特大灾难发生时的应急机制和体制等内容,地震本身也为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不可重复的机会。
本课题也因其特殊性而具有长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我们从事这项研究就成为了开拓者。我们既是受灾者,也是教育的责任人,我们要有创新的思维,打破惯性和条框的约束,以创新思维实现创新的成果,对灾区有指导性,对非灾区有启发性,为四川教育重建、教育的长远改革发展提供规范,为全国提供参考,为后来者遇到类似情况提供启示和借鉴。
四、已有文献综述
灾后教育重建是一个长时期的、持久性的、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对于灾后重建,新西兰、日本、美国、墨西哥和我国台湾都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台湾9.21地震灾后“新校园运动”。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仿宋_GB年9月21日台湾中部发生里氏7.3级大地震。在灾后教育重建过程中,“新校园运动”成为台湾灾区校园重建工作中的核心部分。“新校园运动”号召建筑师热情投入校园设计,并鼓励校方和社区人士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探索融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新型校园。经过震后两年的努力,该运动创造出近四十所各具特色的新校园,并深入推动了台湾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发展。
与台湾的9.21重建相比,显然, 5.12大地震重建在受灾的规模和严重程度上,在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等诸方面都有着重大差异,但是台湾的“新校园运动”对我省灾后教育重建,尤其是“非物质”方面的“软环境”建设具有以下启发价值:
(一)以正确的教育改革发展理念指引教育重建
参与“新校园运动”的教育行政部门、建筑设计者和学校在重建初期不断深化理论思考,并作为后期工作的理论指引,是重建工作顺利开展并最终成为影响广泛的“新校园运动”的根本原因。
“新校园运动”理论要旨是从“安全”的基本目标出发,以开放性视野来关照教育,主要包括现代教育和学校建筑空间的关系、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探讨。落实到重建工作中则表现为以下具体原则:确保安全、健康以及舒适的无障碍环境;落实高效能、弹性化且符合机能的教学环境;硬件可供作社区终身学习及景观地标的核心设施;建立校园与学区、社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模式等。
四川灾后教育重建必须以正确的教育改革理论为指导,其中“非物质”方面的“软环境”建设更加离不开符合教育规律的前瞻性的理论指引。实现教育安全发展是重建的基本要求,创建和谐校园是教学重建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这些目标如何落实到重建的规划和设计中,就是当前必须研讨的问题。
(二)科学认识教育重建
“新校园运动”重建校园的理念是:“校园,绝对不应是钢筋水泥简单堆砌出来的呆板的火柴盒;9.21大地震,这场台湾有史以来死伤最惨重的灾难,也同样是无比珍贵的、将教改理念融入校园重建的、软硬件双重建设的历史契机。”正是基于对重建的深入分析,“新校园运动”重建的才不仅是美丽的学校,更是充满文化内涵、进一步发展的学校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环境。
首先,应该明确教育重建不仅是校舍的重建,更是校园文化的重建,是教育精神的重建,必须考虑硬件和软环境两方面的建设。硬件建设必须以实现教育发展目标为根本依据,与软环境的建设相适应、相配套。其次,应该明确重建不仅是恢复,更是发展,不仅是还原,更是创造。教育重建是一次难得的破旧立新的契机,我们必须反思震前教育已然存在的问题,审视震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兴利除弊,在重建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三)以教育重建为载体,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新校园运动”在教育上力求改变过去一元化的填鸭式教育体系,在校园空间设计上尝试把人本教育、开放教育、小班教学、终身学习、校园开放、绿色学校等精神贯彻进去,推动了台湾其它地区的教育教学改革及校园改造。
(四)依靠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开展教育重建
“新校园运动”在震后两年时间里完成新校园的重建并取得多方面的成就,与其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密不可分。主要包括多方协调合作的机制和民众参与机制两方面内容。
重建工作涉及政府、志愿者、企业、学校等诸多方面,创造性地设计出社会各界可以通力合作的机制和平台是重建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民众参与的机制主要是指在学校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吸纳学校教师和社区居民的意见,并且创造条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使新校园既体现着教育改革的理念,承载着学校的传统,同时又吸纳了本地的文化,能够与社区实现融合和互动。这些工作机制本身就属于需要重建的“软环境”,同时也是重建的保障,值得我们借鉴。
教育重建,不单单是一批硬件修补和再造问题,也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再造再生的工程。我们在重建过程中,不单要保证新结构的稳固,新设施的优良,还应该重新定位教育在社会事务中的地位,重新思考校园空间设计和教育体制、生态环境、当地文化传统以及社区空间之间的关系。在这些方面,台湾9.21震后重建中涌现出的“新校园运动”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五、灾后教育重建研究的理论及政策依据
灾后教育重建研究涉及的内容广泛,需要科学理论做支撑,需要遵循国家及省的灾区重建政策。
(一)灾后教育重建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灾后教育重建研究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看法、观念及思想体系。在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在教育重建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把教育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坚持把提高教育为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作为根本取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灾区师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灾区师生的身心健康,办灾区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调整教育结构,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协调教育内外关系,促进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理清教育重建中的重点、难点、突破点和特殊人群受教育的现实问题,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兼顾各种人群的教育利益。
2、以教育生态理论为基础,全面思考和重建教育的内外部系统
教育生态理论是以教育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学的维度、采用生态学的方法来剖析教育的内外部系统,从而分析教育的生态功能并揭示教育生态基本规律的理论。运用教育生态理论来考察灾后教育重建,有助于准确把握灾后教育重建的协调问题(协调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关系),从而有效地保证灾后教育重建的科学性,实现灾后教育重建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理论指出,世界是“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英国生态学家坦斯烈(A.G.Tansley)认为,“所谓的生态系统,包括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它们是一个自然系统的整体。而在成熟的生态系统中,这些因素接近于平衡状态,整个系统通过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得以维持”。据此,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教育系统内的诸要素不仅在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而且教育系统内外也进行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具有多维镶嵌性。这些观点在研究灾后教育重建问题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正常情况下,学校教育所需的内外部条件:如学生、教师、教学资源、教育教学手段、教学设施设备、场所、外部社会生活环境等“软、硬”教育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具有相对的平衡性。在这种有序状态下,系统的组成、结构相对稳定,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物质与能量的流入和流出协调一致,有机体与环境和谐统一。但这次大地震破坏了这些教育要素,各种要素之间的循环断裂,使其不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打破了教育要素之间的平衡。因此亟需恢复平衡,建立新的平衡,进入有序状态。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建立起“稳定态”或平衡,一方面需要引进能量和资源,另一方面需要进行内部的环境改造和组织变革,以此进行自我调节,建立新的平衡,最终实现教育系统内部及教育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动态平衡。
教育生态学理论恰好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成为我们研究灾后教育重建主要的理论依据之一。
此外,我们还要采用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指导总课题及子课题的研究。比如,以创伤心理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为指导开展师生心理重建等。
(二)灾后教育重建研究的政策依据
我们将根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及其它教育政策法规为指导开展研究工作。
六、灾后教育重建研究的基本思路
1、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灾区民众、师生的发展需要
在研究“重建什么”的内容选择上,眼中有人。例如,在教育重建中重视对灾区教师队伍生存环境的重建。大地震不仅摧毁了学校校舍、设施、设备等办学“硬件”,还对教师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伤害。地震造成的教师心理创伤十分严重;教师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也严重毁损。对此置若罔闻,教师队伍的工作能力将很难修复。
在研究“如何重建”的过程中,眼中有人。既要根据我们对教育发展的经验和认识,根据国家有关总体规划来考虑教育重建方案,也要在充分了解灾区群众、广大师生对教育重建的具体需要、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来落实教育的恢复重建。
2、科学把握教育重建的阶段特点,强调重建过程的前后协调
灾后学校教育工作的恢复,已经呈现出一个我们从未经历过的“板房教学时期”。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研究解决。根据事物发展具有过程性的辨正唯物主义观点,整个教育重建的过程将会以若干相互衔接的“教育重建阶段”出现。必须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深入把握教育重建各阶段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地,前后协调地解决问题,实现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继承、除弊、布新,又好又快发展
避免复制弊端。注意研究灾区教育在过去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未解决好的问题,利用新的发展条件,努力解决好这些问题。
重视发展创新。认真研究灾区教育重建的发展重点,适度超前思考,立足长远,为三年恢复以至更长时间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
4、在教育重建工作中开展研究,以研究推进教育重建工作
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决策性研究,要基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研究,最终要接受教育实践的检验,所有研究人员必须深入第一线,加强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和重视一线师生的意见,准确分析和掌握灾区教育重建的真实需求,了解灾区教育重建的基础、条件和困难,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同时又要加强理性思考,形成系统性、指导性强的灾后教育重建的理论体系,以指导科学重建,并留下宝贵的灾后教育重建的理论和实践财富。
5、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综合运用调查研究、个案研究、访谈(以及口述历史)、田野研究、行动研究、质的研究、比较研究、文献研究及实证研究等方法,对灾后教育重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七、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该课题旨在研究和解决“教育重建”中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即探索教育重建规律,形成教育重建政策,总结教育重建经验,为科学、有效、有序和持续地推动“教育重建”,为构建育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川教育作贡献,让灾区教育“从废墟中浴火重生”!同时为我国及世界灾后“教育重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本研究重在整体研究灾后教育重建的基本规律、战略重点和工作举措,直接服务灾区师生,为四川省特别是灾区教育重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又好有快地重建灾区人们满意的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八、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理论研究专题
1、对教育重建的目标、任务开展研究
灾后教育重建研究的目的在于科学地、高质量地完成教育重建任务。这就离不开对教育重建的目标、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1)物质性目标与非物质性目标
我们可以将灾后教育重建的目标分为“物质目标”和“非物质目标”两大部分,都是灾区教育重建的发展目标。
(2)国家公布的有关重建目标中的物质性目标
近日公布的“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设定的教育重建任务,其中涉及物质性目标的主要内容包括:
以义务教育为重点,恢复重建各级各类教育基础设施。统筹企业办教育机构和民办教育机构的恢复重建。
实施义务教育振兴工程,高质量地恢复重建中小学校,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和寄宿生比重,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支教计划。
农村地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原则上建在县城,初中建在中心乡镇,小学布局相对集中。
合理布局重建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等。
此外,上述任务中还提到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的恢复重建。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重建当然包含其中。
(3)灾区教育重建的非物质目标的确定,与物质性目标有关
“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我们至少应该关注以下非物质性目标。
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的办学水平的标准;
学校应达到的“寄宿制教育功能”以及“寄宿制管理能力”;
中小学骨干教师支教计划的有效性要求;
教育科研部门的建设标准。等等。
(4)国家公布的有关重建目标中非物质性目标:精神家园,包括心理康复、民族精神两方面内容自然成为我们研究关注的重点。
(5)根据科学发展观制定灾区教育重建的非物质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灾区教育重建的目标应该结合城乡布局、人口规模,整合资源,调整布局的要求来制定,使教育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更加优化,推进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文化特色突出,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使灾区成为我省育人为本,教育优先、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示范区,甚至成为西部乃至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示范、样板。
(6)教育重建的发展目标具有分期的阶段性
实现2008年9月1日灾区学校的全面复学复课,是灾后教育恢复重建前期的基础目标。通过这一目标的达成,尽快恢复灾区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努力解决好灾后复课过程中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实现教育稳定。这一时期,也可以成为“板房教学期”。
继板房教学期后,还要经历哪些重建阶段,需要进一步研究。
2.摸清灾区师生心理、学校教学及校园文化等现状,对心理重建、教学重建、校园文化重建等进行灾害状况评估,并据此确立重建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3.开展灾后教育重建的国际比较研究,从中吸取重建的经验和教训,为教育的科学重建提供借鉴。
4.研究灾后教育重建的政策支持和工作机制;
5.探讨灾后教育重建的成效、评估标准与机制。
(二)实践操作性研究专题
在实践中探讨适合于灾区学校实际的心理、教学、校园文化等重建的目标、内容及方式方法,并对地震遗产、赈灾经验进行总结。
本课题初步对心理重建、教学重建、校园文化重建、师资重建、学校制度重建和地震遗产挖掘、赈灾经验总结等六个方面的专题进行了思考,要点如下(六个子课题专题研究方案见附件)
1、专题一:心理重建
(1)心理重建专题研究拟达成的目标
根据中小学师生震后生理、心理、行为特点和规律,通过分阶段、分类别、分层面地大力普遍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以达到最大限度减轻全体师生的心理创伤,防治心理创伤后遗症,消除灾害留下的心理阴影,铸造更加积极向上、健全完备、饱含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伟大精神和“不屈不挠”英雄气概的心理结构和功能,为震后学习和生活重建提供积极的精神支柱与和谐的心理氛围,重建精神家园。
(2)心理重建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围绕上述目标,心理重建专题将着重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开展研究。
①研究灾区中小学师生心理重建规律
②研究灾区中小学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系统和运行机制。重点研究建立“地震灾区学校心理援助机制”、“四川省教育系统灾后心理援助应急预案”,为四川灾区学校,乃至全国灾后心理援助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为未来我国教育部门制订应急政策提供建议。
③研究灾区教师如何在学生中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④针对普通学生(无失亲或肢残)因地震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和针对特殊学生(失亲、肢残)因地震引起的特殊心理问题,研究开发和设计相关的活动和资料。
2、专题二:教学重建
(1)教学重建专题研究拟达成的目标&&&&
根据震后灾区教学(板房教学、异地重建、原址恢复和重建、部分农村学校多年级混编班级的复式教学、轻度伤残学生的随班就读问题、新增残疾学生送教上门问题等)的实际状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震后灾区中小学校教学重建中的软环境建设为切入点,研究新环境下有利于促进灾区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管理等问题,探索开发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途径、方法,为灾区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和灾区学校教学高水平发展提供操作性强、适应性强的建议和方案,以达到教学重建不仅仅是恢复正常教学秩序,而且还是在灾前基础上的教学创新的目的。
(2)教学重建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围绕上述目标,教学重建专题将着重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开展研究。
研究灾区教学的现实情况
(3)研究灾区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的规律,如何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有效教学
(4)研究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灾区课程资源,以有效地服务于教学
3、专题三:校园文化重建
(1)校园文化重建专题研究拟达成的目标
恢复灾区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焕发学校教育精神,振兴灾区教育事业,让灾区学生充分享有均衡发展、和谐发展的优质教育,让灾区师生点燃阳光生活的信念明灯,满怀希望,坚定步伐,健康成长。重点突出灾后校园文化重建并不是灾前校园文化的简单恢复和重新启用,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对现代中小学校园文化体系的创生。
(2)校园文化重建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围绕上述目标,校园文化重建专题将着重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开展研究。
①研究灾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②研究灾后校园活动文化建设
③研究灾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④研究灾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4、专题四:师资重建
(1)师资重建专题研究拟达成的目标
以教师的职业精神重建、责任重建和工作能力重建为切入点,通过研究让教师产生自我调整、自我提升的积极愿望,产生高尚的职业的价值追求,为灾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良好、数量足够、分布均衡、结构优化、富有活力,适应灾区当前及未来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2)师资重建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围绕上述目标,师资重建专题将着重围绕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开展研究。
①研究灾区师资队伍重建规划及其规律。
②研究灾区教师职业精神重建及工作能力重建。
③研究灾区师资重建的激励机制、培训机制和援助机制。
④研究灾区教师自主式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
⑤研究板房学校师资重建问题。
5、专题五:学校制度重建
(1)学校制度重建专题研究拟达成的目标
借鉴我国“经济特区”建设的经验、模式和思想,用现代教育文化、管理理念和社会制度建设的成果重新审视灾区学校制度,发现其缺失或不健全的要素并加以完善;针对板房时期学校教育教学的特殊要求,创建板房学校制度;面向灾区教育发展美好的未来,整合资源,建立健全与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既能促进灾区学校教育重建又能为广大学校科学发展和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支撑的现代学校制度,为实现高起点、高水平、高速度的灾区学校教育重建提供制度保障
(2)学校制度重建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围绕上述目标,学校制度重建专题将着重围绕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开展研究。
①研究并创建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的学校制度要素并将其整合到拟重建的学校制度系统。
②研究并制定板房学校制度建设方案。
③研究灾区学校制度建设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④研究“经济特区”模式在灾区教育制度重建中的借鉴作用。
⑤研究灾区个性(特色)化学校文化制度设计与实验。
6、专题六:地震遗产挖掘、赈灾经验总结
(1)地震遗产挖掘、赈灾经验总结研究的意义
①“赈灾遗产”的定义
“赈灾遗产”即:中国人、中国社会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表现出的精神、行为中所包含的对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益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表现为一种思想启示,也可能表现为一种制度或者处理问题的方式。
②本研究的价值
整理这笔遗产,能指导灾后重建、灾后教育重建等工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今后面临类似的灾难等有借鉴作用,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丰富我国德育教育资源有重要作用。
(2) 地震遗产挖掘、赈灾经验总结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抗震救灾中的时代道德发掘与学校德育
②汶川大地震中志愿者工作的制度性启示
③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责任政府机构,在灾难面前践行以人为本的经验
④学校安全教育制度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九、预期主要研究成果
十、研究策略、实施步骤
(一)研究策略
本研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理念和一切为了灾区师生,全力支持灾区师生的精神,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遵循系统规划、客观实际、当前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以下思路进行。
1.深入一线,加强调查研究,收集数据
坚持深入灾区第一线,充分听取和重视一线师生的意见,准确分析和掌握灾区学校重建的真实需求,了解灾区学校重建的基础、条件和困难;并坚持长期在一线研究,跟踪灾区教育重建2~3年,依托灾区人民,持续开展灾区教育重建研究工作。
2.点面结合,整体推进
以汶川地震受灾县为核心,整体推进、系统展开,并与整个灾区重建工作相协调,全面考虑、全程参与教育重建研究工作。
3.整合资源,全面合作
充分利用教科所动员全省的教育科研力量,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政府部门工作,形成工作网,科学有序地开展灾区教育的重建工作。
(二)实施步骤&&&&&&
第一,研究前期准备阶段(2008年6月至7月初)
1.成立5.12汶川地震灾后教育重建研究领导小组、专家组及工作组。课题组以何绍勇同志为组长,中央教科所专家参与,教育厅相关处负责人、省教科所相关研究人员及重灾区教育局负责人为主研人员。同时明确了分工、落实责任、抓好实施。
2.由5.12汶川地震灾后教育重建研究专家组会商并制定研究总方案,明确研究的目标、任务、基本内容、原则以及具体的研究计划。并成立子课题研究组。
3.各子课题研究组根据总方案制定出子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研究实施阶段(2008年7月中旬至2009年12月)
1.各子课题组在总课题的统一要求下,根据各自研究内容和计划,分赴灾区开展调查研究;
2.每次调查完毕,各课题组至少要召开一次研讨会,专题讨论调查研究中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3.总课题组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成员参与的专题研讨会,讨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前期研究成果、交流研究过程中的教训与经验,并明确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4.总课题组根据研究进程和阶段性研究成果,定期编发简报,呈报各有关部门;并根据需要及时为所在县区、四川省、教育部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提供专题报告。
第三,研究总结阶段(2010年1月至6月)
1.各子课题根据部课题组的要求,按照各自研究方案确定的计划,提交子课题研究研究报告会和子课题工作报告。
2.总课题组根据各子课题组提交的研究报告与工作报告,结合总课题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和工作小组的工作实际及总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提出总课题的研究成果报告及工作报告。
第四,研究成果运用及跟踪服务阶段(2010年6月――)
根据各受灾区县的教育实际,推广运用研究成果,并适时跟踪,提供指导服务。
十一、灾区教育重建所面临的有利条件
灾难给教育发展带来了特殊的困难和压力,灾后教育重建面临巨大挑战,但重建也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机遇。
1、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全国人民的空前关怀与支援
5.12大地震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全力救灾,充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凝聚力和有效应对灾害的国家实力。今天,地震灾区的重建家园工作继续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全国人民的关怀与支援。对于被称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的这块土地来说,这样的关怀和支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资源”。
2、灾区人民积聚了尽快重建美好家园的前所未有的群体热情
5.12大地震的抗震救灾是发生在灾区普通民众身边的、特大的社会互动事件。在这种切身的、罕见的社会行动中,民众对自身所属群体的力量及与中国社会整体力量、与国家力量的关联有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和认知。在这种体认的基础上,广大灾区群众开始学会把重建家园的个体愿望聚集成群体性的寻求发展的热情。这无疑是灾区重建的不竭动力。而蕴涵在灾区教育工作者群体中的教育重建热情和愿望则是教育重建的重要动力。
3、在新的发展背景下重构灾区学校教育体系的机会
地震灾害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但灾后重建也为灾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关权威人士在评说国务院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是指出:灾后重建规划“实际上包含了一个对灾区的改革、建设、发展进行试点、试验,把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看作是西部大开发乃至整个国家改革建设的一个机遇的用意,这是国家治理上的一个突破”。
对于教育重建来说,也是这样,在国家关于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框架下,灾区城乡布局、产业布局、人口安置、城镇建设、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部署为灾区教育在教育结构、学校布局、学校建设、办学要求、办学质等各方面都有在新框架下重新通盘考虑的机会。
“5.12”特大地震使四川教育系统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发生后,全国教育系统以各种形式表达对四川灾区人民的支持。6月8日至9日,中央教科所领导到我省进行灾后“教育重建”研究工作的调研,并形成了中央教科所与四川省教育厅合作开展汶川地震灾后“教育重建”研究工作方案,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教育部专门对此项工作发了简报。我们相信有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有国内外有关专家的指导帮助,有全国人们对灾区的关心,有我们为四川灾区教育重建服务的决心和爱心,我们一定能够完成该研究,又好有快地重建灾区人们满意的教育。
十二、总课题顾问及主要研究人员
顾&&& 问& 袁振国&&&中央教科所所长、教授
组&&& 长& 何绍勇&& 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副 组 长& 刘& 东&&&四川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总督学
&&&&&&&&& 吉文昌&&&四川省教科所所长
成&&& 员& 孟万金&&&中央教科所、教授、心理与特教研究部主任
&&&&&&&&&&张彩云(女) 中央教科所心理与特教研究部、博士
&&&&&&&& &戴作安&&& 四川省教育厅计财处处长
&&&&&&&&& 刘& 莉(女)四川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
&&&&&&&&& 周雪峰&&& 四川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
&&&&&&&&& 罗大宪&&& 四川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处长
&&&&&&&&& 李& 曦&&& 四川省教育厅师范处副处长
&&&&&&&&& 潘& 力&&& 四川省教育厅人事处副处长
&&&&&&&&& 石& 建&&& 四川省教科所副所长
&&&&&&&&& 周& 林&&& 四川省教科所、研究员、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副主任
&&&&&&&&& 曾宁波&&& 四川省教科所、研究员、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
&&&&&&&&& 娄& 进&&& 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
&&&&&&&&& 毛君甫&&& 德阳市教育局局长
&&&&&&&&& 李太政&&& 绵阳市教育局副局长
&&&&&&&&& 杨松林&&& 广元市教育局副局长
&&&&&&&&& 姜建平&&& 雅安市教育局副局长
&&&&&&&&& 何& 元&&& 阿坝州教育局副局长
&&&&&&&&& 胡正安&&& 汶川县教育局局长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13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成都市双流航空港黄荆路11号 邮编:610225 信产部备案号: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