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湖北省考洪灾

湖北10天内三降暴雨 鄂北旱情解除洪涝灾害加重_时政频道_新华网
湖北10天内三降暴雨 鄂北旱情解除洪涝灾害加重
日 10:30:29
【字号 】【】【】【】
这是6月15日拍摄的湖北十堰房县上龛乡二荒村二组平渡河右岸山体滑坡现场。6月14日,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上龛乡境内遭遇强降雨,当日16时40分,二荒村二组平渡河右岸山体突发滑坡,造成6名电站工作人员失踪。滑坡土石将平渡河堵塞,迅速形成约200万方堰塞湖。目前,当地政府在开展紧张施救,组织堰塞湖下游2000名群众迅速转移。据初步了解,连续降雨为诱发山体滑坡的主要原因。平渡河事发河段两岸山谷陡峭,地质条件复杂,由于连续降雨导致部分山石滑落,对下游平渡河电站厂房上游500米处造成河道行洪障碍,该电站6名工作人员前往查看时,不幸遭遇突发的大面积山体滑坡失踪。新华社发(张启国 摄)
新华网武汉6月18日电(记者戴劲松、孙寅)自6月9日入梅以来,湖北已先后迎来三轮强降水过程。湖北省气象部门表示,6月17日开始的第三轮暴雨会基本解除鄂北旱情,但西部、北部城市则应防范渍涝、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透露,在6月13日到15日的第二轮强降雨中,湖北7个县市发生暴雨洪涝灾害,43万人受灾。
从6月17日开始,湖北迎来第三轮强降雨。大雨自西向东逐渐展开,鄂西南、鄂西北、江汉平原北部、鄂东北过程累计雨量50—150毫米,局部约为200毫米,可基本解除因前期降雨不均导致的鄂北旱情。目前,全省中稻已栽插约2000万亩,占计划的90%以上。
据介绍,湖北在短短10天之内暴雨频发,且影响范围大、强度集中、危害损失较为严重。咸宁、黄石、恩施、鄂州等市州因遭受暴雨或大暴雨的反复袭击,已引发山洪、滑坡、渍涝等多种灾害。
气象专家提醒,已形成堰塞湖险情的房县大龛乡平渡河流域正位于第三轮暴雨区,预计险情可能会加重。
分享到: 分享
请点击进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选择以下科目---
您现在的位置: >>
  【社会问题的背景】
  (1)日上午8时,三峡建库以来长江最大洪峰以每秒70000立方米的流量经过大坝。这已超过1998年最大53000立方米的洪峰值。7月23日,越过三峡大坝的洪峰汹涌到达洞庭湖,出水口水位上涨达32.94米。
  (2)据日8时统计,湖北省超汛限水位水库合计泄洪流量1450立方米每秒;沿江滨湖地区开启大型排涝泵站63处、309台提排,田湖统筹排水流量4441立方米每秒,日排水量3.84亿立方米;超警戒1253.93千米。 其中,湖堤超设防298千米,超警戒水位244千米;长江堤防超设防1242.46千米,其中超警戒水位155.98千米;汉江堤防超设防320.95千米,其中超警戒水位88.4千米;中小河流堤防超设防1385.98千米,其中超警戒水位766.55千米。
  (3)目前,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等地区的洪灾或有所缓解,接下来,下游的汛情将接受考验,如湖北、安徽等中下游省份陆续出现严重灾情,鄱阳湖已连续6天水位超警戒。
  (4)随着长江上游降雨量的逐步聚集,7月10日8时,三峡入库流量最高达到36000立方米每秒。三峡水库先后开启三个泄洪深孔泄洪,成为今年入汛首次泄洪。一直到7月20日,三峡不断在泄洪。而水灾过后,很容易引发地质灾害。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是三峡库区的主要外动力地质现象,也是库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本身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推进,目前整个库区已发现的崩塌、滑坡达4000多处。
  (5)截至日9时,今年以来全国共有26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累计农作物受灾6155千公顷,受灾人口9750万人,因灾死亡594人、失踪212人,倒塌房屋5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202亿元人民币。
  【社会问题的成因分析】
  (1)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从根本上动摇山体植被拦蓄功能。天然植被砍伐后,普通暴雨就造成洪涝灾害。(2)将奔腾的河流拦腰截断,建大小发电站,挡住了洪水的去路,抗旱防洪的功能可能就会下降。(3)围湖造田,大面积湿地消失,蓄洪能力降低。(4)拉直海岸线,填海造田,将近海湿地填为平地。老师认为&围海造田&增加的是陆地,但消失的是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近海湿地。
  【社会问题的对策分析】
  (1)要防患于未然,必须从保护森林植被、保护生态环境的根子入手,加大林业建设的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林业现代化。
  (2)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特别注意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使投资建设真正发挥作用。
  (3)要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不能为了一时的农地增加和农业增产而放任伐林造田和围湖造田。应逐步还田于林、还田于湖,降低水患的发生机率。
  (4)大力宣传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努力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可持续的森工产业和生态农业;
  (5)通过有关经济政策和经济手段,积极引导发展相关产业和替代产业,降低某些地区对&林业&的依赖性。老师认为只有从市场需求角度减少森林砍伐,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6)切实停止滥采乱伐,实行封山台林,大力植树造林种草,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人河泥沙。
  (7)防洪工程要除险加固,提高其实际防洪标准与抗洪能力。在新建堤防或对旧堤的除险加固时,要尽力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确保工程质量。
  (8)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非工程防洪措施的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及早建立洪水保险运作机制。
  (9)进一步补充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管,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在全社会进行&普水教育&和防洪减灾知识宣传。
责编 :千湖
相关申论资料新闻武汉内涝原因解析:湖泊填埋和城市规划不科学|武汉|洪涝灾害|湖泊_新浪新闻
&&&&&&正文
武汉内涝原因解析:湖泊填埋和城市规划不科学
  入汛以来,多地出现强降雨,让一座又一座城市陷入内涝之困。
  是降水越来越严重吗?专家们认为,除了城市发展“重地上轻地下的”发展观念外,内涝还缘于城市快速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这是来自自然的报复。
  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曾说,武汉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填湖史。据统计,从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间,武汉市的湖泊由200余个缩减至了160多个;而与之相对应的,武汉市城市建设区总面积则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455.06平方公里到2011年的507.54平方公里,5年间面积增长了11.53%。
  中南民族大学研究资源评价与区域开发的刘成武教授表示,湖泊的填埋以及城市规划的不科学,都是造成内涝的重要原因。
  7月17日中午,70岁的宋大爷坐在武汉岳家嘴徐东318号院子的大树下纳凉。
  就在10天前,这个院子遭受了“水灾”。指着附近的一大片区域,宋大爷感慨道:“这原本都是湖,(现在)湖填多了,下雨的积水都排不赢。”
  在沙湖附近,因大雨,车子在汽修店内排队10天等待维修;因大雨,50米内4辆车掉了车牌。7月7日这场并不罕见的大雨,让这座“百湖之市”一夜间连成了“海”,全市有49处路段、75个社区严重渍水。
  大雨过后的10天,南湖附近的北苑小区,在这里卖书卖日用品的小店门外,还堆积着被雨水浸泡的物品。
  “这一片以前都是湖。”指着汉口妙墩的一片房子,周爵风说,父亲常常跟他说起小时候的故事,父亲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小时候这里的湖水清澈见底,父亲将脚勾在树上到水里捞鱼,一不小心掉进湖里,所幸被人救起。
  然而,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周爵风,有记忆的时候,这里已经变成了臭水塘,再过了一段时间,臭水塘也不见了,逐渐成了私房,而后变成了高楼大厦。
  “我甚至连这个湖的名字都不知道。”周爵风说。
  而晒湖附近的多个小区,也曾经饱受渍水之痛。
  据统计,从2002年到2012的10年间,武汉市的湖泊由200余个缩减至了160多个。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的快速发展,这10年里,武汉市城市建设区总面积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455.06平方公里到2011年的507.54平方公里,5年间面积增长了11.53%。
  “很长一段时间,武汉的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填湖史。”在去年的武汉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湖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阮成发说。
  随着武汉三环线、二环线的建成,市民们发现每逢下雨,三环线二环线就会有路段积水,今年更是波及了长江隧道。
  “感觉从2008年左右,武汉的内涝就愈发显现出来。”市民张天磊说,2008年左右,武汉开始大拆大建,就在这个时期后,武汉的内涝几乎年年上演。
  日那场暴雨后,“春天到武汉大学看樱花,夏天到武汉大学来看海”,一时成为网络流行语。
  一边是许多湖泊被填埋,导致武汉的蓄水能力成数倍下降;另一边,大拆大建之后的城市建设中,抗洪排水设施基础建设却没有同步跟上。
  武汉市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内涝的原因在于降雨量大幅超过全市现有排水设施承受能力,武汉市现有排水系统抵抗暴雨排水标准仅为“一年一遇”。
  抗洪排水系统不达标的问题不仅仅发生在武汉。早在1995年,国家即要求重点防洪城市在次年底之前完成防洪规划。
  然而,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直到10年之后的2006年,全国642座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尚有12个重要城市、33个中等城市和125座一般城市,共计170座城市还没有编制出城市防洪规划。
  不仅如此。“目前全国仍有340座城市(占总数53%)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特别是非农业人口150万人以上的34座特大城市中仅有7座(占总数21%)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此外,一些新兴的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严重滞后。”该报告首次披露。
  “内涝更多的问题还是城市规划中的不可行性和不科学性所导致。要解决问题还要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上下功夫。”刘成武说。
  武汉城市排水条例》颁布实施已有将近10个年头,而随着武汉市的快速发展,条例中的很多条款已不能适应现有城市发展排水工作需要,排水系统亟待完善。
  今年4月22日,武汉市政府表态,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129.85亿元,完善17个排水系统,全面提高中心城区排渍能力,基本解决排水突出问题。
  事实上,花再大的代价修建地下管网,只能缓解城市的积水问题。洪涝灾害却越来越频繁,且小灾害往往造成比以前更大的影响。
  2006年,刘成武等人在发表的论文《湖北省近代洪涝灾害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中谈到,湖北省是我国洪水灾害特别严重的少数几个省区之一,每年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少则几十亿元,多则100多亿元,特别严重的年份(如1998年)高达500亿元以上。洪涝灾害已成为制约湖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1998年特大洪水为例,从降水量看,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并不是几个大水年中最大的;从流量和水位来看,长江干流部分水文测站流量也不如1954年大,但不少河段却出现了超过1954年或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的超额洪水量比1998年大得多,但却造成了继1954年后又一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据不完全统计,至1998年8月底,湖北省受灾农作物面积是1954年受灾面积的两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亿元。
  刘成武说,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境内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平坦开阔的江汉平原,整个地貌轮廓大致为三面隆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的“准盆地”结构。一遇暴雨,三面来水全部汇流到江汉平原,导致江河湖泊水位猛涨,而该地区的农田比河床低,每遇汛期,外江水位往往高出田地数米乃至十余米,造成外洪内涝,“准盆地”就成了“水袋子”。因此,临江的低洼位置与独特的地貌结构基本上孕育了湖北省洪涝灾害发育的空间格局。
  水袋子,再加上湖北多雨的气候特点,注定湖北省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个多洪涝灾害的省区。但在地质、地貌与降水变化(增加或减少)并不显著的情况下,洪涝灾害却越来越频繁,这充分说明,近代以来湖北洪涝灾害频发与增加的原因不是由“天灾”与“地灾”引起,可能与近代人类社会活动的强度增加密切相关,是一种“人祸”所致。
  再加上围湖垦殖,使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湖泊面积锐减,江汉湖群面积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建国初期有1066个,围垦后减少至309个,面积由8300多平方公里减至2600多平方公里,湖群总面积缩小了68.7%。湖北省湖容由20世纪50年代的130.5亿立方米锐减到80年代末期的56.9亿立方米左右,湖容下降了一半。其有效调蓄容积仅30亿立方米,仅及建国初期的26.6%。
  刘成武表示,盲目围垦造成湖泊调蓄能力不断下降,从而造成湖北省洪水灾害频度越来越高、灾情越来越重,湖北省特有的孕灾环境孕育了“多灾”的特点,人类不合理土地利用活动引起本区森林急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与江湖关系恶化,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则是导致湖北省近代以来洪涝灾害“越来越频”的根本原因,而脆弱的承灾体承灾能力差则是灾情日益严重的真正根源。湖北省近代以来洪涝灾害的新特征是在自然因素作用的基础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了原有和谐的“人地关系”,是“人祸”强化了“天灾”与“地灾”的结果。
  曾经连着长江的湖泊,因为填湖而隔断了与长江的联系。这些内湖逐渐成了一潭死水,没有泄洪功能,也失去了自我净化的功能。
  为促进两湖水体流动,形成动态水网,2010年4月,连接东湖和沙湖的“楚河”开始动工;2011年,在投资93.5亿元后,一条2.2公里的明渠将分离百年的两湖再次连通,这便是2008年3月,武汉市水务局宣布启动的“大东湖江湖连通与湖泊生态修复工程”中的一项,而为实现污水截流开展的“六湖连通”,估算工程总投资达158.72亿元,实施期为12年。
  对于耗资近160亿元、耗时10余年的“六湖连通”,却有学者建议“取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认为,武汉市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湖水污染问题。对于防止出现内涝灾害而需改进的城市规划,乔新生表示,规划部门应当改变自己的观念,应当把湖泊看成是城市发展上的机遇。
  “如果能够借鉴江苏苏州和意大利威尼斯的做法,把武汉市建成水上城市,那么大江大河大湖都将成为武汉市发展的难得机遇。”乔新生说,武汉市应该充分利用优势,把美丽的江海湖泊变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制定武汉市的长远发展规划,让武汉市成为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上景观城市。
  武汉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教授张万顺表认为,应该对武汉市大大小小的湖泊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使其容积和保护范围不允许改变。这一说法也得到湖北省环境与资源学会副秘书长、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廖华的赞同,她说,造成“人祸”的局面,是因为“相关法律的不完善和执法的不严”。
&&|&&&&|&&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湖北咸宁洪涝灾害已致23人死亡11人失踪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湖北咸宁洪涝灾害已致23人死亡11人失踪
  中新网武汉6月11日电 久旱的湖北咸宁市发生旱涝急转。至11日,暴雨洪涝灾害已致当地23人死亡、失踪11人,各类经济损失16.1亿元人民币。
  据初步统计,咸宁市的通城、赤壁、崇阳、嘉鱼、通山等5县市有120.5万人、95.8万亩农作物受灾,倒塌房屋6774间。经过各方努力,已转移受洪水威胁民众15.1万人。
  6月9日至10日,咸宁市普降大到暴雨,其中赤壁、通城、崇阳等县市为特大暴雨。据咸宁水文局统计,当地左港雨量站8小时降雨量达到了309毫米为200年一遇,受强降雨影响咸宁隽水通城站10日7时洪峰水位8.16米,洪峰流量2258立方米每秒,均位列历史第一位,接近200年一遇。此次暴雨给咸宁市造成了严重损失。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湖北省省长王国生等11日赴受灾严重的通城、赤壁、崇阳等地指导抗灾行动。6月10日晚,国家防总工作组连夜奔赴赤壁市指导防汛抗灾。
  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介绍,目前已有1500余名军警和公安消防官兵在咸宁实施紧急救援。6月11日起,国家防总启动防汛三级应急响应。(完)
| (编辑:SN009)
& 相关专题:
更多关于&& 的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1年湖北省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