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地图五贤街什么时候拆迁

来自Youbianku
有网友希望查找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五贤街的详细邮编信息,本站在这里提供五贤街邮政编码的查询信息,包括相应的省份(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地区(市/区/县)及详细位置(乡镇/街道)名称和邮政编码。
所在省份:
所在地市:
所在区县:
详细地址:五贤街
邮政编码:
行政区划代码:410303 (注意这个数字不是邮编)
长途电话区号:
地图说明:下面是洛阳市五贤街所在位置的地图,本站中的国内邮政编码地图初始显示到地市,详细位置还可以点击按钮进行放大和移动查看。如果遇到“未找到地址”报错,您还可以在地图下方重新输入需要查找的地址进行搜索。
问题报告:
本站尽力为您提供最全面、仔细、准确的邮政编码信息,但因为各个地区的合并、增加、撤销、变更以及邮政编码方案变更、升级还有地名的多样性等问题,难以避免出现错误或者过时信息,非常欢迎和感谢大家在使用中报告发现的问题或者告知更新内容。请直接在下面留言,本站核实后会马上进行修改,以便给后来浏览者更好的帮助。
关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五贤街”的留言:
目前暂无留言
v5.20 a-d-e-1《河洛历代古籍文献研究与欣赏》现场记录|星期六论坛 - 洛阳信息港 - Powered by phpwind
查看完整版本: [--
&Pages: ( 2 total )
《河洛历代古籍文献研究与欣赏》现场记录
论坛主持:龙门泉水老师论题主讲:晁会元老师 &&&&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流源头之一。历史上鸿章巨著,源源不绝,形成蔚然可观的河洛地方文献。成为特定地域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学说曾引领国中国文化和思想,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这些古籍文献记录了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讲述着河洛地区千百年来政教民生与人缘文脉,是洛阳宝贵之文化遗产,更是不可多得的地情信息资源,然而,自南宋之后中国文化重心南移,元、明、清三代洛阳文化出版业不发达。影响了文化的传播。加之洛阳地处中原,历代战乱浩劫首当其冲,文献毁亡散佚最多。因此历代记载之洛阳文献,十不存一,保护洛阳地方古籍文献,成为洛阳收藏家重要使命。&&&&&&经过多年努力,收集与洛阳有关的古籍文献一万余种,我编了一本目录《洛阳历代古籍版本图考》,供河洛文化的研究者使用。今天以该书内容为中心把收藏的内容和研究的心得与大家分享。介绍八个方面:1、先秦河洛名著2、汉晋河洛名典3、隋唐名诗文集4、宋元理学名著5、明代新理学文献6、清武亿金石学经学著作7、河洛地理学著作8、洛阳珍稀文献展评。[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河洛古籍文献的主要内容与白河藏书&&&&河洛范围从地域上说一般指“西到华阴,东至开封,南达汝颖,北跨黄河”我收藏整理的文献主要涵盖这些地方。时间从西周始下限是民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古籍文献很多,只能简单介绍,希望对大家又所帮助。错误之处请指正。[attachment=][attachment=]
[一]先秦河洛名著&&&&&&中国的典籍秦以前主要有西、东周皇室保存,大部分出自洛阳。最著名的有以下几种:&&&&&&1、《河洛图书》&&&&&&一般认为:《河洛图书》是洛阳的标志,又是洛阳文化源头。不少朋友问过我:到哪里去找《河洛图书》?。&&&&&&史书记载,与《河洛图书》有关的古籍曾经很多,顾颉刚先生统计,汉代以前多达五十余种。正史《隋书.经籍志》记载《河图》20卷;《河洛图书》24卷。但这五十余种书均以失传。几千年真伪问题来众说纷纭成为千古之迷。&&&&&&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有二种图式:&&&&&&一是:河图洛书图:&&&&&&从《易经》 “河出图,洛出书”开始说法很多。《尚书.顾命》称:是康王即位时摆在一边的器物。《吕氏春秋》说:是“赤鸟”衔来的“丹书”。蔡运章老师在《河洛学导论》中称:“《河图洛书》是以神秘巫术的奇妙结合,涵盖天人合一思想的宇宙图式。”我查过有关古籍,仅知道这种图式在宋代以后出版的《易经》中作为插图得以流传。一些学者考证汉以前冠名《河图》《洛书》的著作大部分是以先哲的名义后人编撰而成,多数是解释《易经》义理之书。所以我认为:《河图洛书》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文化概念。如果研究的话,只能从有关典籍中找介绍,从依此衍生著作中找思想。&&&&&&二是:太极图&&&&&&太极图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到北宋时,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子所传的。周子将其传给邵雍。邵雍《皇极经世书》的出版使该图得以流传。&&&&&&可见《河图洛书》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以一种神秘的力量不断促进河洛文化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传世冠名河洛的古籍很多。主要有:&&&&&&《河洛理数》&&&&&& 相传是陈抟所著,是一种用八卦推算人命运算学书,自称以《易经》和《河图》《洛书》为本。配合人的生年、月、日、时以预测人事,基本方法是:将生辰八字变成卦,按一定的原则分析各个卦象,推算出命,这是算命先生必读的书。其后在此书基础上又出现了简易算命书《梅花易数》都署名邵雍,但学术界不按邵雍著作统计。&&&&&&《河洛精蕴》&&&&&&清乾隆年江永作。内篇“河洛之精”三卷,出自朱熹《易学启蒙》书中算命部分意义不大,易经研究的内容比较精彩,有一定影响。洛阳有关部门准备出这二本书,认为属河洛文献,我没参与,我觉得是术书,和易经沾边。&&&&&&《锦官录河洛图说》见庵锦官录八种之一李锡书撰,清嘉庆二十一年四川停云馆刻本,内容是阐述易经。[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2、《老子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文献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最早的《道德经》版本是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战国竹简本。还有 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书本。另外还有石刻本14种,唐写本敦煌《老子》残卷分散于各世界地。存世完整抄本有两种,元代赵孟頫抄本2卷,元代鲜于枢抄本2卷现存故宫博物院。在历史上流传最广的《道德经》版本是汉代河上公本和曹魏王弼本。清代之前《道德经》古籍版本有103种。至今包括校订本共三千多种。千百年来,为《道德经》作注疏者不计其数。元代张与材曾说:“《道德经》八十一章,注本三千余家”。流传至今的《道德经》注本约有一千余种。上图《道德经注解》为元代吴澄注,清乾隆三年致和堂刻本。[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3、《周礼》&&&&&&《周礼》西周周公著,所讲周政治制度,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为儒学九经之一。《周礼》版本郑玄注本最为著名,由于历代重视,历史上流传版本不计其数。目前所见最早为宋代刻本。明清国子监刻《十三经注疏》均收此书。国内尚存宋刻本10套分藏国图与北图;金元刻本14套。明以前刻本在百套以上,是目前存世早期版本数量最多的一部古籍。《周礼》也是历史上学术研究最丰富的一部书。有三大学术公案之称。&&&&&& 一是秘藏之谜:&&&&&& 《周礼》面世之初就被藏入秘府,从此无人知晓。直到汉成帝时,刘向父子校理秘府所藏的文献发现此书,并加以著录。对此不少人提出疑问。&&&&&&二是真伪之谜:&&&&&&此书原名为《周官》,刘歆说是西周的官制,但书中没有直接的证明。《周礼》在西汉发现,没有端绪可寻,先秦文献也没记载,所以其真伪和成书年代问题成为聚讼千年的一大公案。历代学者为此进行了旷代持久的争论,至少形成了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之际说、汉初说、王莽伪作说等六种说法。古代名家大儒,以及近代的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穆、钱玄同、郭沫若、徐复观、杜国庠、杨向奎等著名学者都介入了这场讨论,可见《周礼》影响之大。&&&&&&三是三礼之谜&&&&&&三礼有《仪礼》《周礼》《礼记》东汉以后郑玄为《周礼》作注。而居《三礼》之首,但汉以前仅有《仪礼》这又成为研究的内容。&&&&&&作为洛阳名贤著作成书最早的一套古籍,我很看重收藏版本不下十种,耗费了不少财力和心血。五年前得知黄河北孟州有一农民民国时父亲在北京琉璃厂开店,一次又一次拜访,最后书主拿出了十多册《周礼》,经鉴定是明代万历21年北京国子监刻本,立即出高价拿下。另一套珍贵的乾隆武英殿刻本是从北京拍卖会竞拍到。[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4、《吕氏春秋》&&&&&&吕不韦一生与洛阳联系紧密。为丞相时封为文信侯,食邑洛阳10万户。在这里大建宫室。他修复东周成周城并向南扩展,从而形成了秦洛阳城“东西六里,南北九里”的形制和规模,奠定了后来汉魏洛阳城的基础。&&&&&&家里有3000门客著书《吕氏春秋》公元前241年,《吕氏春秋》书成,将其刊布在城门,宣布谁能增损一字,便可得千金之赏,这便是成语“一字千金”的由来。《吕氏春秋》全书分26卷,有160篇文章,20多万字,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注本流传很广,存世最早为元代刻本,国内有元代刻本6套及明清刻本近百套,存于各大图书馆。[attachment=][attachment=]
&&&&&& 5、《鬼谷子》三卷&&&&&& 鬼谷子本名王诩xǔ,民间称其为王禅老祖, 纵横家的鼻祖,隐居颖川阳城鬼谷,所以称鬼谷子先生。鬼谷墟传说中有十多处,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为其弟子&&&&&& 《鬼谷子》兵书三卷十四篇,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是先秦时代流传下来的唯一的纵横家的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口语修辞著作,《鬼谷子》版本早期仅有抄本传世。明刻本仅有一套藏上海图书馆。[attachment=][attachment=]
&&&&&&6、《苏子》&&&&&&雒阳人纵横家苏秦著作,苏秦传为鬼谷子徒弟。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提倡合纵著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久佚。清代玉函山房遗书刊有《苏子》一卷。&&&&&&&&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记载苏秦等人的书信、书中避刘邦讳,应是汉惠帝时的抄本。存27章325行11000余字。其中11章的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句也大体一致,是战国纵横家言的选本。另16章则属佚文,主要是苏秦游说活动的记录 帛书所载苏秦事迹与史书相距甚大。苏秦与张仪不是同一时期的人,他是张仪之后主张合纵的策士。[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二]汉晋河洛名典&&&&&&1、《贾谊新书》&&&&&&中学时代我们都读过《过秦论》,作者贾谊西汉初年洛阳才子,西汉著名的政论家。21岁招为博士,博士是一种备皇帝咨询的官员。为皇帝当参谋,他年轻有为敢想敢说,汉文帝非常赏识。22岁提拔为太中大夫。在汉代“太中大夫”为从四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干部。汉文帝又提出让贾谊担任公卿职位相当于副部级,让大臣讨论。这样就出问题了,其后受到排挤,23岁被贬出京师,当长沙王的太傅。33岁忧郁而终。&&&&&&贾谊所著文章五十八篇,汉代刘向编为《新书》十卷。《新书》又称《贾子》,是贾谊的政论文集,以明代正德十年刻本最早,明万历汉魏丛书本和清代乾隆抱经堂本最为著名。后明代将其集名为《贾长沙集》,存世最早为明代成化十九年刻本仅有一套藏上海图书馆。[attachment=][attachment=]
&&&&&&2 、《汉书》&&&&&& 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班固为写此书差点被杀头。他出身东汉著史世家,父亲班彪著有《史记后传》他少年入洛阳太学学习,父亲去世后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永平五年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皇帝下诏收捕,书籍被抄。谁知因祸得福,明帝读了书稿,,称赞是一部奇作,下令释放,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兰台是东汉洛阳朝廷收藏图书之处。(相当于中央档案馆员)&&&&&&《汉书》共一百篇,一百二十卷。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版本最早刊刻于北宋淳化五年,世称淳化本(今已不存),又有景佑本、为现存最早存台湾故宫博物院。南宋庆元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明国子监本、清武英殿本均都是承袭此本。白河书斋藏有明代《汉书评林》和同治八年金陵书局仿汲古阁刻本《汉书》,这2套书是在陕西韩城司马迁故里交换来的。有一套明末程正撰刻本《史记》,当时司马迁故里陕西韩城书友十分想要经过多交次谈,《史记》回到韩城。《汉书》回到洛阳你大家都很高兴。[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3、《白虎通》&&&&&&又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东汉初年,经今古文学的门户之见对儒家经典的解说不一,建初四年(公元79)章帝招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班固将会议记录纂辑成《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 ,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绝对化。&&&&&&今所存《白虎通德论十卷》最早元大德五年(1301)刻本,藏于国图。有元大德九年刻明修本一函。&&&&&&图为 景印元明善本拍卖价35000元[attachment=][attachment=]
&&&&&&4、《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成书于汉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建光元年(121年)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最早版本是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存188 字, 唐穆宗时写, 原为清安徽黟yi县令张仁法所藏, 同治二年转赠莫友芝,莫氏传两江总督端方, 而后流入日本, 今为内藤虎氏所藏。国家图书馆存宋刻元代后印本2套。此外明代明万历大字本,毛氏汲古阁刻本清代藤花榭刻本比较著名。[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5、《虞初志》&&&&&&中国最早的小说集&&&&&&张衡《西京赋》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虞初洛阳人, 《汉书•艺文志》记载《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后世称虞初为小说创作的鼻祖。以虞初为小说命名的‘虞初’ 系列从东汉到民国延续数千年,《虞初志》《续虞初志》《广虞初志》《虞初新志》《虞初续志》《广虞初新志》《虞初续新志》《虞初近志》《虞初广志》《虞初支志》等“虞初体”小说共十三种之多。【我对虞初崇拜,曾准备办版虞初小说博物馆。】[attachment=][attachment=]
&&&&&&6、《四十二章经》&&&&&&中国第一部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为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内容是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了四十二段话所编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四十二章经》所传版本较多,宋初《开宝藏》本原书已没,《开宝藏》刻成后,高丽王朝得后据以复刻,1025年【北宋天圣三年】完工,《高丽藏》所存《四十二章经》为存世最早本。明正德印本《永乐南藏》《四十二章经》一卷存于国家图书馆是国内最早本.[attachment=][attachment=]
&&&&&&7、《蔡中郎集》&&&&&& 蔡邕(公元132一192)东汉董卓在洛阳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董卓被杀,蔡邕受株囚死狱中,终年60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20卷,早佚,后人辑有《蔡中郎集》《宋书.艺文志》为十卷,明清版本可考知见者约二十余种,其中传世版本中,明版有弘治本十卷,正德本十卷,嘉靖本集六卷,万历本八卷等。上图《蔡中郎集》明代天启间张漙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之一,二卷本,清初寿考堂刻。&&&&&&蔡邕是著名音乐家 “琴曲有《蔡氏五弄》。”使用的《焦尾琴》,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琴操》是其琴学著作。[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8、三国魏国&&&&&&曹操父子著作&&&&&&《曹子建集》十卷又名《陈思王集》最早宋刻本存一套于上海图书馆,曹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著有《画赞序》,是中国画论史上流传下来的第一篇专题论画的文章,现已不传。后人对其评价很高,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曹植的七步诗流传很广有二个版本最早出自《世说新语•文学》现存最早的南宋孝宗年江西大字刊本《曹子建文集》十卷本不载。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南宋宁宗时《曹子建集》十卷本刊有载。作者尚有争议。&&&&&&操父子均为文学家曹操有《魏武帝集》30卷,今存者145篇为《魏武帝集》1卷。早宋刻本存一套于上海图书馆,曹丕存《魏文帝集》二卷。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三]隋唐诗文名著&&&&&&隋唐尤其唐代是中国文学的高峰,产生了大量伟大的诗文学家,这一时期洛阳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古籍遗存很多,但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名家诗文。这里只能择其重点:&&&&&& 1、《隋炀帝集》&&&&&& 历史上,隋炀帝值得说的事还真不少。《隋书•经籍志》著录《隋炀帝集》55卷,明万历刻本汉魏丛书只剩一卷。是隋以前洛阳帝王中唯一有文集传世的皇帝。隋炀帝执政期间,十分重视古籍保护秘阁所藏之书,均抄写05副本。即帝位的近二十年间,共成书一百三十部,一万七千多卷。杨广喜欢诗文并存雅体,归于典制”所作《江都宫乐歌》形式上已经十分接近七律,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杨广在位时间虽短,但修长城,修大运河,建立科举制,都是洛阳几千年来可数可点的贡献,可见亡国之君,多被毁誉。&&&&&& 隋炀帝一般觉得一暴君,不学无术,唐宋的笔记小说《大业杂记》《隋遗录》《海山记》《开河记》《迷楼记》,诸小说描写了了杨广荒淫骄奢纵欲无度,终至亡国覆朝、身败名裂的一生。明崇祯辛未年齐东野人编著《隋炀帝艳史》四十回,故事内容主要汇集上述写隋炀帝的各种奢靡生活。[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2、《大唐西域记》&&&&&&为玄奘口述,门人辩机编集而成。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该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对研究古代中亚及南亚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保存了大量古代印度的史料,该书现存版本甚多,唐代写本存世较多。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敦煌石窟存唐写本残卷;大英博物馆藏(卷第一)(卷第三首段)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 (卷第二)。国家图书馆藏北宋福州本残卷;金代赵城藏本残卷及南宋资福寺本,国外尚存高丽王朝文宗时代()高丽藏本,存卷五至十。高丽王文宗时代()高丽藏本,存卷五至十。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重印新丽藏本,国内还有南宋安吉州资福寺思溪藏刊本,存卷二至五、卷七至十二,共十卷。明代著名的有明洪武刊南藏本 明永乐刊北藏本 明嘉兴府楞严寺刊本等。[attachment=][attachment=]
&&&&&&3、《白香山文集》七十一卷&&&&&&白居易(772~846),于长庆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75岁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生前曾自编其集《白氏文集》(初名《白氏长庆集》)收诗文三千八百多篇。现存国图存最早的《白氏文集》二套为南宋绍兴刻本,都已不全。明正德铜活字印本,嘉靖龙池草堂本及万历马氏刻本为传世名本。[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4、《杜工部集》&&&&&&杜甫(712-770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王洙辑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嘉佑四年姑苏刊行于世仅存残本一部。今藏上海图书馆。&&&&&&传世还有《门类增广集注杜诗集》二十五卷。有5部宋刻本传世,署名《杜工部草堂诗签》五十卷本宋刻四部传世。另有元明版本存世百部以上。清代顺治有钱谦益注杜诗《杜诗签注》康熙仇兆鳌著有《杜诗详注》,雍正年刻《读杜心解》,其后又有《杜诗镜銓》,清代末期的三色,四色六色套印本《杜工部集》也都比较著名。[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 5、《李长吉文集》&&&&&&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福昌谷(今河南宜阳)人,后世称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后裔,到他后家境不富裕。7岁能诗,18岁已诗名远播,最先为韩愈所器重,因家庭问题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写了不少抒愤之诗,据说常骑着一头驴,背一个破旧锦囊寻找灵感。诗作想象丰富,后人称为“鬼才”,年仅27岁去世,却留下千古佳句。“黑云压城城欲摧”;“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声天下白”,十分震撼。&&&&&&李贺的诗是自己编后交由沈子明保存233首。宋以后,始则传诗四卷。宋蜀刻本《李长吉文集》四卷存国家图书馆。金代刻本李贺歌诗编》四卷,《四库全书》收录名《昌谷集》明以来注家很多版本都很考究,漂亮。[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6、《刘宾客诗集》&&&&&&刘禹锡祖籍洛阳,中山靖王刘胜后人,刘禹锡为贞元九年进士。与柳宗元,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刘禹锡有中唐“诗豪”之称,其诗现存800余首。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又淳熙十三年陆游重刻 “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日本平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黄丕烈等人对刘禹锡集作过校勘但多数是抄本。[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待续^^^^^^^
&&&&&&7、《孟东野诗集》 &&&& 孟郊世居洛阳。早年生活贫困,屡试不第。46岁始登进士。贞元十七年任江南溧阳尉。其代表名诗《游子吟》就是在溧阳时所作。后妻死,三子夭折,不久弃官。仕途的坎坷,家境的凄苦。60岁阌乡暴病去世,孟郊的朋友韩愈等人凑了100贯为他营葬, 人们曾把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没有律诗。&&&& 北图存《孟东野诗集》十卷南宋四川眉山刻,北京大学图书馆存江西官刻南宋修补再印仅存十余叶,有明代以弘治本和毛晋汲古阁本。[attachment=][attachment=]
&&&&&&8《会真记》&&&&&&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由。《莺莺传》,是唐代最有影响力的传奇小说之一。&&&&&&元稹字微之8岁丧父,母亲授书传。15岁以明两经擢zhuó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元稹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元和四年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力量,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曾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9、《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韩愈3岁丧父, 13岁能文四次参吏部考试三十四岁得中,名篇有上《论佛骨表》等,长庆四年五十七岁,病卒于长安。韩愈的作品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后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作主要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前十卷是诗,后三十卷是文。韩集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綵堂所刻唐韩愈集卷后有篆文“世綵廖氏刻梓家塾”牌记。此尚有初印本存世,清初为河南商丘宋荦收藏,后归杨氏海源阁转民国藏家陈清华,解放前夕带到香港,1950年周总理批示出巨款收回,今藏国家图书馆。国内还有3部宋版不全本收藏。[attachment=][attachment=]
&&&&&&10、杜审言&&&&&&杜审言,是西晋杜预的后子杜闲,杜甫祖父。审言年轻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并称为“文章四友”工五律,五言《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长达四十韵,为初唐近体诗中第一长篇。后人评论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但为人高傲,被众人忌恨。得罪上司周季重,诬陷定杜审言死罪。杜审言十三岁的儿子杜并为父报仇,刺杀了周季重,杜并也被侍卫当场杀死,事态震惊朝野,皆称杜并为孝子。武则天闻知此事,召审言入京师。[attachment=][attachment=]
&&&&&&11、卢照邻&&&&&&卢照邻集2卷。卢照邻,洛阳人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初唐四杰”之一。 [attachment=][attachment=]
&&&&&&12、武元衡&&&&&&武元衡临淮集2卷&&&&&&武元衡唐代缑氏人。武则天曾侄孙。为相因力主削藩元和十年六月三日早朝,为李师道遣刺客暗杀。[attachment=][attachment=]
&&&&&&13、宋之问&&&&&&宋之问,虢州今河南灵宝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武则天近臣,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size=font-size:14.0pt,14.0pt][attachment=][attachment=]
楼主辛苦,看帖学习。
[四]宋元理学名著&&&&&&宋元理学名著&&&&&&产生于北宋的《河洛理学》是河洛文化的又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文化典籍是河洛学最珍贵的财富之一。当时的文化氛围和历代都不相同。宋之前历代讲究的都是秩序,把儒家经典刻在石头上,科举考试以此为标准答案。北宋时在中国百年分裂混乱的基础上立国的,统一的中央政权又急欲重振封建纲常伦理,改变唐末五代的颓风。而汉儒以注释为首要任务的学术研究状况很难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北宋五子”之称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开始逐步着手实践,建立了新的理论体系《理学》。《理学》又称新儒学,在学术上“汉儒治经侧重名物训诂,”而《理学》多以阐释义理,所以名《理学》。可见《理学》理论体系以天理为名从首先是从对古代训诂学的再认识开始的。这和朝廷上的思想不谋而和。很快《理学》思想成为正统得到皇帝认可。这时的“洛学”已不再是地域学术了,变成了统治理论。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河洛文化的传播。[attachment=][attachment=]
&&&&&&1、邵雍著作&&&&&&邵雍毕生研究周易而自创的经天纬地之预测学。根据河洛数理,周易阴阳,天地物理,人类进化的推衍,创立了“元、会、运、世”一套有规律的预测方法。129600年为一元,为人类的一个发展周期,每元12会,各10800年。每会30运,各360年。每运12世,各30年。元会运世各有卦象表示,每年亦有卦象表示其天文、地理、人事发展变化。是一部运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著作,以河洛、象数之学显于世。其中《观物篇》实乃邵雍之哲学、易理、历史学的理论大纲。&&&&&&原传世《道藏》刻本共十二卷六十四篇。本书遂平王宗峄增至六十卷 包括声音律吕之学和《观物篇》《观物外篇》。流传非常稀有,是研究该书最好的版本。 &&&&&&邵雍不但是一位哲学家,还是一位诗人。《伊川击壤集》收集了一生所作的三千余首诗。邵雍诗的最大特点,不但以之抒情言志,而且还以之阐述哲理。尤其是保留了大量洛阳怀古赋,是研究洛阳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最早版本是宋代,1975年8月江苏星子县村民是在挖排水沟时挖到一座古墓,陶渊明22代孙。周扬甫发现了这本书。一拿回了家。村民并不识字,没有卖掉。1982年,文物普查。收走了,10元钱给他作为奖励。两本分别是《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重刊邵尧夫击壤集》(七卷),1982年文物部门发现这两本书起,时间已经过去快20年了。期间1992年,进行鉴定 :“没有注录,是孤本。”[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注】&&&&&&宋版书价格早在明朝时期,便已有“一页宋版一两金”的说法,&&&&&&2003 年就南宋的《锦绣万花谷》,拍出 2310 万元。&&&&&&2009 年北京明内府彩绘抄本的《春秋五霸七雄通俗演义列国志传》655万元&&&&&&2010 年北京春拍明嘉靖十二年世德堂刻本《六子全书六十卷》拍 73 万。&&&&&&2010 年西泠秋拍清乾嘉年间家顾广圻批校战国策800.8 万元成交;&&&&&&2011中国嘉德春拍元抄本《两汉策要十二卷》16 册以 4830 万元的成交。&&&&&&2012 年北京匡时春拍顾氏“过云楼”藏书,1.8 亿元起拍,至1.88 亿元落槌,成交价高达 2.16 亿元,书中既有宋刻《锦绣万花谷》、元刻《皇朝名臣续碑传琬琰集》&&&&&&&&一般宋版书都是按页论价而不是以本论价,一页品相上好的宋版书市场价大致在 3 至 5 万元左一册 100 页左右的宋版书价值可达到三五百万元左右。由于宋版书非常珍稀,其市场价格自然还将进一步上升。元版书的存世量也相当稀少,与宋版书的市场价相差并不是很大。[attachment=][attachment=]
&&&&&&2﹑《二程全书》68卷&&&&&&《二程全书》又称《河南程氏全书》,主要包括《二程遗书》《二程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伊川易传》《经说》《粹言》七大部分。较全面的收录了洛阳程颢、程颐兄第最有代表性的“洛学”著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理学著作,《二程全书》的内容源于程颢、程颐著作和其弟子对其言行的记录,分卷于宋代早有刊行,合集刊于明代。由于历史悠久,宋元刊版本大多不存。本书是明万历34年徐必达刻河南嵩县程氏祠堂印本。为内容最全的一个版本。比前书多收《程氏易传》四卷、《程氏粹言》二卷,内容完整备受学者重视,明以后成为主流传播版本,清版多数以此翻刻。[attachment=][attachment=]
&&&&&&3﹑《伊洛渊源录》&&&&&& 康熙正谊堂刻本&&&&&& 十四卷,宋朱熹撰。本书主要记载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颐、程颢及其门下弟子的言行。伊洛指伊川和洛水,北宋程颐曾居于嵩县西北,地临伊川。二程、邵雍等又都长期在洛水之北的洛阳居住、讲学。朱熹把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及其弟子的行状、墓志铭、遗事等传记资料,排成理学谱系并以二程为中心,溯源探流,所以称此,为研究河洛理学的重要典籍。书成于宋乾道九年(1173)。存世版本有明成化九年(1473)序刻本,清康熙正谊堂刻本以及成都志古堂刻本等。本书为清清张伯行校正,康熙正谊堂刻本。[attachment=][attachment=]
&&&&&&4﹑《伊洛渊源录新增》&&&&&& 杨廉新增,日本濑尾源兵卫庆安2年(1649年)刻印,古代日本学者批校本。&&&&&& 这是《伊洛渊源录》最早的一个增辑本。著者杨廉()字方震江西丰城人,成化23年进士,礼部尚书。《伊洛渊源新增》是其最重要的一部理学著作。该书初刻于明弘治年,原书已不存世,国内仅有清道光年万载李春菲重刻本流传。本书为日本濑尾源兵卫与庆安2年(1649年)据明弘治本以汉文重刻,时间相当于清顺治六年,是该书目前存世的最早版本。且书中有大量日文墨笔批校文字。是研究河洛理学在日本传播的珍贵历史文献。[attachment=][attachment=]
&&&&&&5﹑《伊洛渊源续录》&&&&&&明谢铎撰,六卷本。&&&&&&这是继朱熹《伊洛渊源录》后的一部重要理学著作,是书所录,二十一人。谢铎,“茶陵诗派”重要作家,又是一位理学家。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浙东理学尊崇程朱之学,谢铎为代表人物。此书初刻于嘉靖八年,该本是日本濑尾源兵卫与庆安2年据明嘉靖本以汉文重刻。[attachment=][attachment=]
[五]明代“新洛学”著作&&&&&&关于明清“新洛学”,从梁启超开始学术界多有论及。背景是从元至明代,社会动乱,汉文化受创,当时程朱理学渐趋湮没几乎成为“绝学”。明代王阳明的心学兴起,成为理论正统。洛阳学者从重振程朱理学开始,到接受王阳明的心学,形成了王学在北方的传播中心,代表人物有曹月传,尤西川。孟化鲤,吕维祺等人。这是明清“新洛学”的主要特点。&&&&&&1﹑《太极图说述解》&&&&&& 曹端(),字正夫,号月川,河南渑池人。明永乐六年(1408年)举人,以副榜第一的身份被授为山西霍州学正。身处河洛名区、理学之乡渑池的曹端,自觉的担当起重振理学的任务。&&&&&&奠定了他的著作在在中国理学史、河洛文化史上重要的位置。他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宗朱熹,“辟邪”倡道。倡导理学正统。基于此,他反对“一切虚浮、巫觋、风水、时日”等封建迷信活动,在他倡导下,官府毁坏坑骗群众的“淫祠”百余间。在灾荒年间,他还积极倡导赈灾活动,救活了不少劳苦百姓,这在封建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二是推尊太极,上溯宋儒。重新为《太极图说》作了注解。三重视教化。继承了二程哲学。[attachment=][attachment=]
&&&&&&2﹑《拟学小记》&&&&&&作者尤西川,时熙,洛阳人。嘉靖元年举人。嘉靖十一年授河北元氏县教谕,后调山东章丘教谕。历任国子监学正、户部浙江司主事等职。嘉靖二十六年辞官归隐,聚徒讲学达三十八年之久。西川先生是王(守仁)学北传的第一人。当时,王守仁《传习录》始出,北方学者多疑而不信,而尤西川则认为道学尽在于此,始信圣人可学而至。他师从王守仁弟子刘魁,学“致良知”之说,著《拟学小记》、《圣谕衍》等,为了在洛阳传播王学,他于隆庆三年创办洛阳城南讲会,河洛之间拜他为师者甚多,其门徒遍布天下。其中有新安孟云浦、吕维祺;孟津李根、王价;渑池张抱初。在城南讲会的带动下,尤氏弟子“以在予西各县大办讲会。予西讲会与山西、陕西、山东、河北连成一片,互同声气,声势异常浩大。&&&&&&在尤氏后学中,以新安孟云浦最著。孟云浦在新安创办川上书院,讲学达二十多年。并在京师与邹元标、顾宪成、张阳和、黄慎轩、钟文陆、杨起元等人联会讲学,影响很大。时人尊为学界“领袖”。为老师尤西川奠定了王学北传鼻祖的历史地位。&&&& 在洛阳五贤街原有以五贤祠。五贤者,周敦颐、邵雍、二程、范仲淹尤西川。可见当时尤西川在洛阳人心目中的地位。学生在城南讲会的基础上,又创建了“伊洛大会”,到会者达万人以上,使西川先生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吕维祺建七贤书院于芝泉。祀伊洛七贤,为宋程明道、伊川、司马温公、邵尧夫、明曹月川端、尤时熙、孟云浦化鲤,尤西川著作《拟学小记续录》。原为学生孟云浦手抄本8卷,清光绪年间河南学政邵松年编辑出版《续中州名贤文表》《西川尤先生文集》收录其中。[attachment=][attachment=]
&&&&&&3﹑《孟云浦先生文集》&&&&&&孟化鲤(1545-1597)字叔龙,号云浦,洛阳市新安县人年十七馆于孟津,拜洛阳尤时熙为师,读其《拟学小记》万历八年(1580)进士及第,。授户部主事后以建言忤旨,谪吏部文选司郎中万历二十一年(1592)被削职,斥为民。归里后,大兴书院、讲会,孟化鲤以传授阳明心学自任,学者称曰云浦先生。吕维祺称之曰:溯源渊者伊洛,为洙泗嫡派,而先生崛起,上接月川之钵,近振西川之铎,程邵之后,一人而已。”明代后期,王阳明心学大盛,其影响主要在南方,北方为王学者寥若晨星,而以尤时熙、孟化鲤、吕维祺等“洛西三先生”为代表的著名理学家,在洛阳一带大兴讲会,推广阳明之学,使洛阳成为当时王学北传的播中心。三先生中,孟化鲤为尤氏弟子、吕氏之师,在阳明心学北传过程中可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三人是明代新洛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著作对研究明代河洛理学十分重要。&&&&&&孟化鲤著述甚富。今存主要著作有《尊闻录》《孟化鲤文集》《孟云浦先生文集》。王以悟有《孟云浦先生年谱》。据《千顷堂书目》记载,尚有《读易呓言》《春秋正旨》《孝经要旨》《理学名臣言行录》《名儒卓行录》《诸儒要录》等。吕维祺《理学孟云浦先生传》又有《焚黄葬冠仪礼注》《孟云浦先生文集》八卷明万历25年已有刻本,初印本已经失传。存世有康熙二年增补,并对原来版片修补后的印本尚存四套,分别藏在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其他著作大多不传。[attachment=][attachment=]
&&&&&&4﹑《音韵日月灯》崇祯刻本&&&&&&七十卷是书凡《韵母》五卷、《同文铎》三十卷《韵钥》三十五卷。&&&&&&吕维祺,明代理学家,二十六岁中进士,授兖州推官,擢升吏部主事。因得罪魏忠贤,辞官还乡,设芝泉讲会,传播理学。崇祯元年复官,任南京兵部尚书。又因“剿寇”不力,归居洛阳,设立“伊洛会”,广招门徒著书立说。吕维祺著述丰厚,有《明德堂文集》《孝经本义》《孝经翼》《节孝义忠集》《圣贤像解》《音韵日月灯》等传世。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进攻洛阳吕维祺被俘,于洛阳城周公庙“引颈受死。[attachment=][attachment=]
&&&&&&5﹑《圣贤像赞》&&&&&&吕维祺著三卷。明崇祯刻本,所收人物始于孔子,迄于明吕兆祥,每人皆绘图像,并附小传,共129位历代名贤画像130幅,一图一赞人物线条刊刻流畅、细腻,神态栩栩如生,刻印俱佳,为版画精品。该书流传甚稀,河洛著作大多没收入。[attachment=][attachment=]
&&&&&&6﹑《孝经大全》&&&&&&《孝经大全》康熙吕兆琳刻本(吕维祺长子,王铎女婿)&&&&&&7﹑《孝经本义》&&&&&&8《四礼约言》[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9.《拟山园集》王铎著述《王觉斯初集》《拟山园文选集》《字牖》诗集《拟山园选集》、《文丹《王觉斯手批国语》等《拟山园选集》82卷计约62万字,文体。在(1653),顺治十年由其弟王鑨刻印。又有《孟津诗》19卷与王鑨同选。&&&&&&10.《王觉斯批国语》&&&&&&王觉斯据明版《国语》本批校圈阅的,其文笔老到,观点鲜明。 民国影印本&&&&&&11.《梦月岩诗集》&&&&&&梦月岩诗集十八卷诗余一卷 (清)吕履恒撰河南新安人,吕维祺孙。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冶古堂刻。[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六]偃师武亿金石学、经学著作&&&&&&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考据学家、金石学家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后知山东博山县,在官七月,和珅遣番役捕盗,横行州县,亿执而杖之,罢官回。家精考证学,有极高“清学”地位。精通经学,金石学、考证学,《清史稿》中记载:“亿学问于《七经注疏》《三史》《涑水通鉴》,皆能记诵。著有《群经义证》《经读考异》《金石三跋》、《金石文字续跋》《偃师金石记》《安阳金石全录》、《三礼义证》、《句叙述》《授堂文鈔》《授堂詩鈔》等十餘種,凡數百卷。還编有《偃師縣志》、《魯山縣志《安阳县志》等。武億後人集刊為《授堂遗書》[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attachment=][attachment=][attachment=]
[attachment=][attachment=]
查看完整版本: [--
Powered by
Time 0.094395 second(s),query:5 Gzip enabl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洛阳市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