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高二到高三了,想通过高二到高三高三的努力考上长安大学,不...

2014年高考陕西省长安一中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购买后可评价
&&¥5.00
&&¥5.00
&&¥5.00
&&¥4.00
&&¥3.00
&&¥3.00
&&¥2.00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2014年高考陕西省长安一中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西省长安一中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高中语文_百年教学网
百年教学网欢迎您!
|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西省长安一中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
西省长安一中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23:51:26
陕西省长安一中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
第I卷(选择题)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每题3分。
这些年学术界很多人都在强调“自由主义”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意义与价值,于是,鲁迅和自由主义的关系,就成了一个广被关注的话题。大体上有两种意见:有的学者认为,鲁迅“比那些主张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者们更加接近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本质”,鲁迅是“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同根所生”,“鲁迅和自由主义者们的真正区别,并不在于各自信念的不同,而在大家为信念所做功夫的区别”;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鲁迅对自由主义者的批判,表明他是“反自由主义”的,这正是鲁迅的局限所在――有意思的是,最初提出鲁迅“反自由主义”的是瞿秋白,但他认为这正是鲁迅精神可贵之处;而今天的论者,作出了同样的论断,但价值判断则截然相反:这都是反映了中国社会思潮的变化的。
这里不准备对具体的争论发表意见,我根据自己的见解,来讨论鲁迅对“自由”问题的复杂态度。
还是从鲁迅一百年前在日本发表的文章说起。仔细考察前文所提到的鲁迅对“科学”、“民主”与“平等”的质疑,就可以发现,他的质疑其实都是集中于一点:有可能导致对人的个体精神自由与独立性的压抑,即所谓“灭人之自我,使之混然不敢自别异,泯于大群”。鲁迅因此而明确提出:“凡一个人,其思想行为,必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即立我性之绝对之自由者也”。既然人是自己存在的根据,他就摆脱了对一切“他者”的依附,彻底走出被他者奴役的状态,而进入了人的个体生命的自由状态,而这样的个体生命又是和宇宙万物的生命相联结的,如我在一篇文章里所说:“鲁迅的个体生命自由观,是包含着一种博爱精神,一种佛教所说的大慈悲的情怀的。他所讲的人的个体精神自由是一个非常大的生命境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天马行空’。这四个字是他的思想艺术的精髓,他的自由是天马行空的自由,是独立的,不依他、不受拘束的,同时又可以自由出入于物我之间、人我之间,这是大境界中的自由状态”。我们说的鲁迅“立人”思想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个体生命自由观上的,它的核心,就是追求“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因而反对一切形态的对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剥夺与奴役。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自由”是鲁迅思想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创作业绩,正是这样的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立人”理想的文化实践。到了三十年代,他的自由理想就发展成为“反专制,争自由”的社会实践。
他参加“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以及“左联”,都是这样的社会实践。当有人问他:“假如先生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处此内忧外患交迫的非常时代,将对他讲怎样的话,作努力的方针?”他明确地回答:“第一步要努力争取言论的自由”。他后期集中精力于杂文写作,并将他的杂文集命名为《伪自由书》,这都是意味深长的:鲁迅的杂文,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在不自由的时代,展现永不屈服的自由意志与不可遏止的自由生命:将鲁迅,特别是后期鲁迅和自由对立起来,这真是一种可怕的隔膜。
鲁迅在一篇杂文里引用了罗兰夫人的一句话:“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他对“自由”理念到中国的变形、变质总是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如一位研究者所分析的,“鲁迅为自由而战,就不得不呈现为双重的挣扎:既向片面追求平等的集体主义者要求个人自由,强调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不要忘记最终目标是自由,又向片面追求个人自由的自由主义者要求正视现实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有时是缺乏个人自由的结果,有时则是个人自由发扬的结果。他是以这样双重挣扎维护着自由与平等本质的同一性”,而在中国的现实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这种双重挣扎,使鲁迅既不见容于追求‘平等’而漠视‘自由’的左翼文化界,也不见容于强调‘自由’而漠视‘平等’的自由主义者。自由的鲁迅一直就这样在被割裂的自由的夹缝中经受着孤独的煎熬――以上双方都有理由从各自理解的自由理念出发,责难鲁迅反动”。我要补充的是,这样的双面“责难”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
因此,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只能表明一种价值倾向,而其真正含义是要假鲁迅之名来推行自己的文化方向。这更不是历史事实的陈述:实际状况是,鲁迅永远是孤独、寂寞的,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界的一个永远的异数、少数。
(节选于钱理群《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有删改)
1、对文中划线句中加点词“自由”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追求平等的集体主义者的个人自由
B、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的最终目标
C、追求个人自由的自由主义
D、要求正视现实不平等的自由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瞿秋白认为鲁迅是“反自由主义”的代表,这与作者的观点完全不同。
B、作为个体精神自由的鲁迅,其思想一直就有“自由”这个基本概念。
C、鲁迅主张的人个体精神自由是一种非常大的“天马行空”的人生境界。
D、参加“自由运动大同盟”等社会活动就证明了鲁迅很早就在争取自由。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学术界根据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价值来研究鲁迅精神。
B、中国社会思潮变化可以从瞿秋白和当今学者研究鲁迅看出来。
C、新文化运动的创作佳绩,就是鲁迅践行“立人”理想的成果。
D、鲁迅的杂文《伪自由书》内容就表明他生活在不自由的时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①,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漆身为厉(lài,赖),吞炭为哑:以漆涂身,使肌肤肿烂,像患癞病。厉,同“癞”。癞疮。吞炭为了使声音变得嘶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襄子最怨智伯 怨:痛恨
B.卒释去之 去:使……离开
C.何乃残身苦形 苦:痛苦
D.于是襄子乃数豫让 数:责备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豫让“义人也”的一组是( )(3分)
①去而事智佰,智佰甚尊宠之   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③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④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⑤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⑥遂伏剑自杀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7.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5分)
8.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5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9.前两节诗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三节诗,每节都以“相信未来”结尾,而且用冒号反复突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默写(10分)
11、 , , 谁主沉浮?
12、惨象, ;流言, 。
13、 ? ,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4、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 。
15、像梦一般的, 。
16、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消失的河流
“消失”是一个让心灵敏感的人更加敏感的词语。
世界上每一秒钟的“嘀嗒”声里都有事物消失或诞生着。每天我们身边有多少事物悄然地消失着,就有多少记忆蒙上尘土。可能有的是一瞬间消失的,而有的是在眼皮底下一点点消失的。
对于那些消失的事物我们只会留恋。躲在温暖的房间里空空地回忆。几个人聚在一个用记忆搭建的平台上叹息。哎,要是它(消失的事物)还在,多好!
一声笨重的叹息只会加剧一个人心态的衰老。时光的飞速、人事变化的剧烈、知与不可知的遭历都会像一道道皱纹刻满一棵树光滑的身体。于是,那一个树瘤,应该是王五的死的见证;另一圈疤痕是张三家被杀掉的牛撞留的伤口……数也数不清的痕与迹,就隐藏着众多纷纭的故事。在我们生命的河流里像泥沙一样沉淀,被一层又一层土遮盖。
更多的消失,连熟知的我们也无从知,消失就是消失,没有喇叭高声的通知,没有纸上肆意的宣传。你在某天遇上了,就勾起你的想念,在心里怪怪地存放好一段日子。比如我离开的出生地,比如一个曾经交道很深的人,以及某地的整体变化,总是悄悄地改变着,就是说不太清楚,心中的疙瘩是有的。就像家乡那条曾经清澈的河流,傍着偏僻的小镇日日夜夜地游走,穿过我14岁之前的一切生活。我也像河流一样匆匆地穿过存储着我声语与脚印的小镇。许多小镇底下掩埋的事与物被少年时的我忽略,像忽略河流曾带来的快乐。在我写下的大部分文字中,对小镇的描述微乎其微,我和小镇都互相把对方省略了。
重新勾起我对河流的惦记,缘于去年腊月故地重游,去看望旧日的老师和同学。单一的交通扼杀了小镇的发展空间,但无法阻挠时代的进程。两三层的楼房交叉拔地而起,拥挤的农贸市场是气味的发酵罐,伸展的篷帐把街道压缩成巷子,翻新的路面与破败的路基都无法激起我低落的怀旧情绪。我的记忆在零乱的事物与嘈杂的声响里消失为负数。
几个同学绕着小镇兜圈,想找又没找到什么。后来上了加固加高了几次的大堤,空旷与萧索一齐涌来。眼皮子下的河流,它的影子一闪而过,然后呈现出来的是河洲。在河水退去的大片河洲之上,我们像回到少年时代一样地狂奔,追逐,像一片片叶子追逐风的方向。河洲上的人稀少,我们的纵情可以毫不掩饰。这是城市里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的快乐。稍远处的一片叶已落尽的杉树林,我们曾在那里逮过两只野兔,见识过好几种已忘记名字的昆虫。都过去十几年了,我们还骑上现代牧羊人的瘦马,心情忐忑地迎风颠簸。仿佛只在此时,我们才寻到“回去了”的感觉。
风是一阵隔一阵地吹来的,陡然间增添人心底的凄凉感。树林里除了牧羊人临时住的小木房子,坑坑洼洼的路与草,被一群等待着养肥变卖的羊踩过来啃过去,几百上千只鸭子交错地在污水里聚餐。
听一直生活在镇上的同学讲,河床越来越高,每年夏季汛情到来前,河堤也筑得越来越高。县政府正在考虑将河流改道,拉直拓宽另一条河道,以扩大水上运输。而这片河洲有人提议搞成一个娱乐场所。越来越窄的河流像个即将被抛弃的孩子可怜兮兮地紧紧靠着小镇,却把大片的河洲留给了对岸属于邻县的农民们开发、养殖。钱都让别人赚跑了。
我淡淡一笑。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人所不能一一预见的。眼前这条河流,给小镇带来的喧哗与骚动,消失在后代的笔记本和视野里。那些出生、成长、逝世在小镇上的人们,在河流的视线里也一天天消失。我心里紧张的是,再过些年月,是否连现在这条窄窄的河也会见不到了呢?
有河流的地方是幸福的。我庆幸自己在河流生命力旺盛的日子里与它相依为伴,我也是幸福过的人。可将来,我想看见这条河流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是继续地干枯,或者是被开发利用成另外的消费场所,把城市流行过的娱乐方式统统地堆积在一条河流的上面?
我又一次把自己陷入思想的泥淖里,低咕着“消失的河流”,等待梦幻的到来,期冀梦幻将现实同化。
17.为什么说“‘消失’是一个让心灵敏感的人更加敏感的词语”?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回乡行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分条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理解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
(1)那一个树瘤,应该是王五的死的见证;另一圈疤痕是张三家被杀掉的牛撞留的伤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眼前这条河流,给小镇带来的喧哗与骚动,消失在后代的笔记本和视野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结尾说“等待梦幻的到来,期冀梦幻将现实同化”,结合全文,探究“现实”与“梦想”的多重涵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运用(共20分)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被括号里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3分)
A.近一周来,罕见特大暴雨频袭广州。暴雨过后,路面很滑。今天早上我在学校门口就差点儿没摔倒。(差点儿)
B.武警青海总队医院抗震救灾医护人员4月中旬赴玉树地震灾区,医护人员视灾区儿女为自己的亲人,对前来就诊的藏族儿童给予无微不至的细心呵护。(无所不为)
C.日,希腊政府收到来自欧洲联盟的第一批援助贷款,近百亿欧元偿债这一燃眉之急得以解除。(迫在眉睫)
D.日晚上,一男子潜入工地盗窃建筑材料。警察赶到时,窃贼还在为满载而归“进行不懈努力”,殊不知自己已经成为“瓮中之鳖”。(瓮中捉鳖)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经过班长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了一丝笑容。
B.当夏日来临,河水满溢时,哥哥经常瞒着我和弟弟去河里游泳,摸鱼。
C.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D.不少家长尽管早就意识到校车安全的隐患,但迫于无法接送等种种无奈,仍不得不把孩子送上一辆辆拥挤的校车。
2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俗语也叫俗话、常言等,是汉语语汇中广泛流传于大众中的一种定型语句。________,而且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在汉语语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俗语具有鲜明的特点,它生动形象、言简意赅、风趣幽默,常常会带来一语惊四座的效果,_________,因此深受大众的喜爱,在各类文艺作品中也十分常见。___________,可以丰富自身的语汇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__________,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从而使文章或谈吐更为丰富和生动。
①学习和掌握俗语 ②它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和口语性
③准确恰当地运用俗语 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A.②③④①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①②
24. 依次填入下列各项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周边国家发生禽流感疫情后,中国便严阵以待,加强防范;在疫病进入国门后,沉着应战,以果断的措施顽强 。
②近日,陕西咸阳市武功县公安局普集街派出所民警马忠年勇斗持刀歹徒、血染警服的感人事迹在后稷故里广为 。
③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是一大批敢于率先冲破思想 的人们,吴敬琏便是其中之一。
④中国航天战略蓝图:2010年前,实现登月, 建立包括永久性空间站在内的“地面一太空综合网”;而后将大型空间站发展成,为空间航天基地。
A、狙击 传颂 樊篱 既而 B、狙击 传诵 藩篱 继而
C、阻击 传颂 樊篱 继而 D、阻击 传诵 藩篱 既而
2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3月5日,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在莫斯科宣布,根据已经统计的全部选票,普京的得票率为63.6%,赢得总统选举。根据俄选举法,正式的投票结果将于14日之前对外公布。4日晚,普京与现总统梅德韦杰夫一起现身其支持者在市中心的集会现场,庆祝胜利。
普京团队的“组合拳”有效化解了反对派选民的压力,将大多数民众团结在自己周围。普京获得此次选举胜利,完成“王者回归”,是各方面预料之中的事。从2000年开始至今的12年里,俄罗斯在普京的带领下,国内政局从混乱走向有序,从动荡走向稳定。国内经济实力不断壮大,2010年俄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了近8倍。在社会保障领域,俄政府确立了医疗、教育、农业和住房等四大优先发展方向,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在外交领域,普京奉行全方位的平衡外交政策,对西方追求平等伙伴地位,加强与东方国家的关系,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普京在此次选举中60%多的支持率表明他在大多数民众中的稳固地位。
请问,普京获得此次选举胜利的关键因素表现在哪些方面?简要概括,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依据下面的具体语境,填充对话,注意简明得体。(4分)
公交车上已没有座位。一位太太上了车,一位先生出于礼貌给她让了座。可是这位太太毫不客气地坐下,而且没有任何表示。那位让座的先生想用“弦外之音”启发她醒悟。
请按此情境提示,补充写出二人的对话。
先生突然问那位太太:“(1) ”(不超过15字)
那位太太感到奇怪,说:“我没啊,先生!”
先生有礼貌地说:“(2) ”(不超过20字)
七、写作(60分)
27.以“当我想起 的时候”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v1w先补全体意,使标题完整。v2w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立意自定,写一篇记叙文。v3w不少于800字。
长安一中2013――2014学年度高一年级期中考试题
2、C(A完全不同错,作者认为鲁迅在三十年代“反专制、争自由”,不代表作者观点与瞿秋白不同;B“一直”错,据作者分析,鲁迅的“自由”是逐步表现出的;D“很早”错,是后期表现出来的。)
3、B(A是研究“鲁迅与自由主义”的关系,而非“鲁迅的精神”。C不是“立人理想”,而是追求个体精神自由。D“内容”错误,应是“命名”或“标题”。)
二4.C.(“苦”是摧残、丑化的意思)
5、D(①只表示智伯对豫让的宠信③是朋友劝说豫让的话⑤是豫让说找箱子的情况)
6、D(豫让是自杀的,赵襄子并没有处死他)
7、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后世那些心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所以”“愧”“事”、判断句、定语后置各1分)
8、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做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事”“众人”“遇”各1分,大意2分)
附:【参考译文】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他离开那里去侍奉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唉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犯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土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土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唉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自己作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恨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于是襄子感于他的大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伏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三、9、答案:灰暗、悲凉。感情中更多的是凄惨和失意,有种思想被查封的悲哀和失望,有种理想被冻结的无奈和忧伤,还有遭背叛和掠夺后的愤怒的反抗。
10、答案:这样结尾,不仅渲染了诗歌的抒情气氛,也有力地表现了诗歌的主旨。
四、名句默写(10分)
11、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12、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尤使我耳不忍闻
13、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14、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
15、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16、粪土当年万户侯
五、17答案:①世界上每一秒钟都有事物消失;②消失的事物人们只能留恋,无法再拥有;③对消失事物的感伤会加剧人们心态的衰老。
作用:引起下文对“消失”的感慨及对故乡河流的感怀,奠定全文怀旧、感伤的基调。
18答案:①小镇的零乱与嘈杂使“我”充满失落;②在河洲上寻回少年时的快乐;③河流的现状增添心底的凄凉;④对河流可能消失的紧张与忧虑。
19(1)答案:消失的人、事在人们心中留下的难以忘怀的伤感的记忆。
(2)答案:后代的人们将不再见到、不再记起河流曾给小镇带来的利益上的纷争。
20答案:“现实”的内涵:①故乡的河流越来越窄,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②在现代社会进程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发展,缺乏保护自然的意识,导致自然环境恶化。
“梦幻”的内涵:①故乡的河流恢复往日的生机;②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并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优化。
六21.A(A.此处“差点儿”和“差点儿没”都指事情接近而没有实现。)
22答案:D(解析:A项缺少主语;B项歧义;C项两方面对一方面句子的不平衡。)
23.B(B.②④①③,因其“通俗性与口语性”,所以“使用范围广泛”;“感染力和说服力”,所以大众喜爱;“学习和掌握俗语”,与丰富……和汲取……相关;“运用”带来的结果,是“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所以答案选B。)
24.【答案】C
【解析】①狙击:埋伏在隐蔽地点伺机袭击敌人。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可表示以防御手段阻止疾病售病毒等的扩散和进攻。②传颂:传布颂扬,往往与事迹搭配。传诵:传布诵读称道,往往与人或文学作品搭配。3樊篱:比喻对事物的限制。藩篱:比喻门户或屏障。④继而:副词,表示紧随着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
25.【答案】国内政局 国家经济 社会保障 外交地位
或:政局有序稳定 经济实力壮大 社会保障优先 国际地位提升
26、参考:(1)“太太您在说什么呢?”(2)“对不起,我还以为您在说‘谢谢’呢。”(每句2分,必须符合情境,且上下文衔接自然,语言简洁)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二到高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