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地图同安莲花罗汉山要到南安市区车站要怎么…

※新华网?福建频道南安在线※
 当前位置:
新华网南安在线&&&&&&
&【&字体:&&&&&】&&&【】
第一章 悠久历史
1、南安历史始于何时?考古发现,南安丰州、仑苍、水头、溪美、英都等地有12处新石器遗迹,说明了远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东、西溪及支流两岸地区劳动、生息、繁衍,也就是说南安从那时开始有了文明历史。1999年8月,考古工作者又在丰州庙下发现了旧石器遗存,此发现如经权威机构确认,将把南安的历史推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2、南安建制始于何时?三国孙吴永安三年(260年),析侯官县置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丰州--南安之建制自此而始。3、南安之名始于何时?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治所在今丰州镇。辖今之厦门、莆田、泉州、漳州一带。南安之名自此而始。4、何时命名"南安县"?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南朝中升晋安郡为丰州,州治在今福州)为泉州(州治在今福州),南安郡改为南安县,县治在今丰州;隋朝大业二年(606年),泉州改为闽州;大业三年(607年),闽州改为建安郡(并三郡为一)。南安县辖地为今泉州市(德化除外)、莆田市、厦门市的大部分及长泰县。5、南安地名寓何意?古时福建是个后开发区,相对于战乱频仍的中原地区,政局稳定,偏安一隅,而泉南一带更为安定。"南疆安定"是当时人们公认的历史事实,因而梁天监中析晋安郡地置南安郡时,即以"南安"名之。而靠近南安郡治(今丰州镇)的江流即以郡名名之。6、先秦及秦汉时南安历史沿革如何?夏商两代地理区划属古扬州之域,西周时为七闽属地;春秋末期为越国属地;战国中期为楚国属地;秦朝时属闽中郡地;西汉时属闽越国地;东汉时属南部都尉的侯官地。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南安历史沿革如何?三国孙吴永安三年(260年),析侯官县地置东安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隶属晋安郡;南朝刘宗改晋安郡、晋安县为晋平郡、晋平县;萧齐复称晋安郡、晋安县;南朝梁初(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晋安等三县。8、什么时候在闽南设"丰州"?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在南安县分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镇,并析南安县置莆田县。丰州下辖莆田、南安尤溪三县。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销,所辖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设今福州)。9、什么时候设"武荣州"?唐朝嗣圣初年(684年),析泉州(州治在今福州)的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地设武荣州,州治设在今南安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三县复属泉州。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又于南安县置武荣州,州治迁往县东南十五里处(今鲤城),下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流四县。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泉州改为闽州(治设今福州),武荣州改称泉州(治设今福州)。10、晋江、同安、永春、安溪、长泰等五地何时脱离南安而设置?唐朝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西南四乡置大同场。长庆二年(822年),析南安西北二乡置桃林场。咸通五年(864年),析南安西二乡置小溪场。乾符三年(876年)析南安县武德乡置武德场(后改武胜场、武安场)。上述四场为立县之雏形,仍属南安县管辖。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桃林场为桃源县(938年改为永春县)。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场为清溪县(1121年改为安溪县);升武安场为长泰县。11、五代时南安建制如何?唐末光启二年(886年)八月,王潮据泉州,南安属焉。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封王审知为琅琊王。翌年四月,梁封王审知为闽王,泉州为闽王国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九月,王继勋以泉州降南唐,后汉乾v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清源军因有场升县增至辖有九县:南安、晋江、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清溪、长泰。12、宋朝时南安建制如何?宋乾德二年(964年),隶属由清源军改为平海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占据闽南,乃复为泉州,属威武军。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属福建路,南安隶焉。13、元明两朝时南安建制如何?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泉州路总管府,下辖南安等七个县。大德元年(1297年)改福建行省为平海行中书省。至正十八年(1358年)设立泉州分省,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泉州路为泉州府,南安仍隶泉州。14、清朝时南安建制如何?清初仍置泉州府,仍领有南安等七个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县升为直隶州,辖有德化、大田二县。南安仍与晋江、惠安、同安、安溪等县合为泉州。15、宋、元、明、清时南安的行政区域设置如何?据县志记载,宋时南安分为八个乡,下辖三十一个里。八乡即唐安、从政、德教、怀德、金鸡、归墓、唐兴、太平。元朝改"乡里"为"都",全县设46都;明洪武年间,城内设三坊,城外缩为44都(即六、七都合一,九、十二都合一);明万历年间又恢复46都。清朝沿用明制。16、民国时南安建制如何?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设道,南安属南路道(民国3年属厦门道)。民国14年,废道,南安直属福建省。民国23年,福建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南安属第5区;民国36年属第4区。17、民国时期南安行政区划如何?民国初期,沿用清朝的乡、里、都的区划。民国17年,实行区乡(镇)制,划为4区45乡(镇)。民国23年划为10区、336保、3379甲。民国25年划为4区53联保。民国31年实行区乡镇制(设四区)。民国35年,实行县辖乡镇制,设30个乡镇(其中9个镇)。18、南安解放以来的隶属关系如何?1949年9月起属福建省第5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4月至1967年中,公署先后改称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晋江区专员公署、晋江专区专员公署,南安分别隶属之。1967年中至1985年底,南安分别隶属于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晋江地区行政公署。1986年1月以后,南安隶属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19、新中国建立以来,南安行政区划如何
?1949年9月,全县划分11区,辖30乡镇。1950年4月,撤销金门县工委,所属大嶝区划归南安县,增至12区。1951年10月,乡镇细划,增至191个乡镇。1952年8月,调整为19区、207乡镇。1955年10月,全县重划为16区、213乡、6镇。其后尚有多次变动,如撤区并乡;成立人民公社;恢复(后又撤销)区公所。1981年划22个公社、1个镇。1985年辖11镇11乡。1988年辖15镇7乡。1992年辖20镇2乡。1999年,全市共划3街道21镇2乡。20、新中国成立后,南安版图又有何变动?1958年,人民公社化期间,丰州招贤点的糖房、潘山、西埔、烧厝、京墉,岐山点的新浦、延陵、坂头、岐山、东边、黄石头、金浦、大锦田、华岩,浮桥街头等地划归泉州市(今鲤城区及丰泽区)管辖。1960年,组建晋江县国营紫帽山农场,又将官桥镇的紫星和霞茂等大队划归农场。1971年1月,将大、小嶝及莲河划归同安县。21、南安撤县设市后,下属区域有何调整?日,国务院批准南安撤县设市(县级,由省直辖,委托泉州市代管),以原南安县的行政区域为南安市的行政区域。同年10月16日,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9年,撤销溪美镇,成立溪美、柳城街道;撤销美林镇,成立美林街道和省新镇;丰州镇析出霞美镇;罗东镇析出乐峰镇。全市辖3个街道、21个镇、2个乡,33个居委会、380个村委会。22、南安县治何时曾迁洪濑?1931年,南安县治曾迁于闽南重镇洪濑两个月之久。后又迁返丰州。23、南安县治何时迁溪美?1937年初,南安县治由丰州迁至南安中部的溪美。溪美镇从此成为南安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24、南安的原始居民是什么人?南安的原始居民即古南安人,属古闽越人。汉武帝时,因闽越族反,朝廷派朱买臣兴师灭东越、闽越,把大批闽越人迁至江淮一带。后来躲进深山僻地的古闽越人又出来重建家园,自立治县。晋代以后,大量中原汉人南渡,古闽越人渐汉化。25、"晋人南迁"对南安历史有何影响?西晋末年,中原战乱,衣冠望族纷纷南迁,沿南安江而居,与古闽越人杂居生活。南迁的晋人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加快了南安的历史发展进程。26、南安境内居住着哪些民族?南安境内以汉族为主,历史上曾有畲族、回族、壮族、满族、蒙古族、苗族、水族、布衣族等25个少数民族,多已汉化。目前,在南安境内人口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畲族,码头坑内、丰美、锦林、铺前、店口、竹子脚和溪盈的雷姓;省新镇满山红村林口和仑苍镇大宇村的蓝姓;石井镇埭头自然村的钟姓。满族,霞美镇埔当梧坑的粘姓。回族,官桥镇新街周围、成竹村下寮的丁姓和周厝的郭姓。27、你知道南安人口数的变化吗?有文献可查,南安户口资料自宋代始,有58802户、82257丁。当时未计女性,若以女性占总人口49.5%估计,人口为162885人。明末人口27892丁,估计总人口55231人,大量减少。清道光九年(1829年)普查,49745户。民国37年,人口数为508841人。1949年为112541户、526852人口。1959年,增至133854户、673293人。1969年为154628户、846769人。其间1958年及1960年还划出近30个村。1979年为196653户、1032612人,突破百万。1989年为249504户、1320906人。截至2001年12月,全市人口达1474928人(市统计月报数据)。28、我市共有旅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多少人?我市是福建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台同胞达300多万人,超过了本土人数。29、南安新石器时代遗迹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195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曾在丰州的狮子山、凤母山、前鞍山、金鸡山(葵山),英都的石狮祠山上福社尾,仑苍的芸尾山、寨仔箍、浚下沽,水头的坑尾山和刺尾山,溪美的蜘蛛山和寨寮仔等12处发现了南安人生活的遗址和生产工具。据测定,属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三、四千年。30、丰州新石器遗址是如何发掘的?1950年、1956年、1977年先后有省地县文物部门、厦门大学历史系和人类学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单位,多次来丰州考古,在4处遗址发掘出的石器有石戈、石
敲砸器、三棱刮削器等,陶器有纺轮、罐、盆、釜、钵、鬲等,获得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料。31、丰州双溪井兜村前鞍山麓,曾发现大面积的贝丘。你知道它的来历吗?贝丘为考古学名词,指江海河湖附近居民遗留以贝壳为主堆积的垃圾地层,往往杂有陶器、石器等新石器时代遗物。此发现证明金溪和东西溪汇合处一带,曾住着古人类。附近翠屏山(福清寺后)所发现距今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古文化遗物堆积层,亦证明这一点。32、在丰州曾发掘出什么重要的古墓葬?1953年,厦大考古队在今丰州莲花峰发掘了西晋至唐代墓葬群,其中有纪年的是隋开皇十二年古墓一座;1957年丰州华侨中学建校舍,在狮子山发掘到晋至唐墓几十座,其中保存一穴完整的南朝古墓;1982年,丰州旭山庙下农民又挖掘到一座西晋太康五年(284年)墓葬。这些古墓葬的发掘,对研究南安的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3、南安出土了什么典型的商周时期的文物?1974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水头的蔡盈村发现一座古墓,墓内有一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共20件。这批青铜器的发现最为重要,因其为西周时代文物,且具有福建地方特色,对研究福建古文化具有很大参考价值。34、南安发现哪些青铜时期
的遗址?英都石狮祠山和大新村洞后寨,仑苍寨仔山和古村寨、寨箍尾山,美林崎梯山,溪美困狗山,官桥和埔村锄头山、泗溪村龟山,以及水头蔡盈寨等10处遗址。35、南安古城和古寨在何处?明嘉靖年间建筑丰州石头城墙,四城门名曰熙和、平城、文明、拱华,后城墙被倭寇攻破。清顺治年间重修城墙,四城门改名为富春、丰乐、武荣、长寿。1939年,日寇飞机两次轰炸丰州,据传是缘于日寇不知南安县治早于1937年迁至溪美,误认为丰州还是县治之故。石井铳城遗址在石井镇石井居委会东面海口,仅存残墙一段。水头镇劳光村小盈岭有墩台遗址。英都镇大新村有洞后寨。诗山镇联星村有玉华寨。东田镇凤巢村大旗尾山有黄巢寨。36、南安有哪些古港?泉州在宋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南安辖地有金鸡、水头和石井三个古港。37、古南安江如何演变为晋江?泉州的母亲河,古称南安江。"永嘉之乱"后,晋衣冠士族大举入闽避乱,沿南安江聚居下来,披荆斩棘,开疆拓土。后人为纪念晋人开发有功,故把南安江易名为晋江。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时,县以江名,故名"晋江县"。但历史上晋江河流各段仍保持其特定名称,如上游的兰溪(安溪境内)、桃溪(永春境内)、东西溪(南安境内)。双溪口以下又有金溪、黄龙溪、笋江、浯江、溜江之古称。38、清康熙年间南安沿海为何迁界?清顺治末年,清政府为禁绝沿海人民对郑成功的支援,开始实行"迁界"政策,下令沿海居民一律内迁三十至五十里,严禁船只出海,并毁卫城、烧房屋、沉木船,造成赤地千里。迁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时南安经济的发展。39、南安与海外交流的最早历史记载是什么?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有西天竺(印度)僧人拘那罗陀,乘海舶至九日山麓的梁安港(即金鸡古港),登岸挂锡延福寺,前后居住3年,将梵文《金刚经》译成汉文。后人于九日山上镌刻"翻经石"为志。这是南安与海外交流的最早历史记载。40、南安与台湾何时开始有历史联系?南安与台湾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唐宋以来,南安人陆续移居台湾,开发台湾,与台湾建立了历史联系。石井《双溪李氏族谱》载溪东李在元代有先民三房下柱的远祖移台经商。明清时期,南安人迁居台湾达到高潮。民国时期,东渡台湾的南安人仍络绎不绝。41、南安人迁台湾开发,有何依据?清康熙年间,美林人黄怨等人渡海到台湾嘉义定居,称"庐山派"。清乾隆间,美林人黄好虑携其子黄犁、孙黄沙迁入台北万华开基,称"南安美林派"。1661年,郑成功部总兵李林等石井人72名,在鹿耳港附近住垦建村。《蓬华郭氏家谱》载五代人中有20人去台湾定居的名单及职务。《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载从九世至二十世竟去台湾定居多达1143人,自清康熙年间到民国期间历300多年,代代有人迁台,无法枚举。据《寻根揽胜话泉州》著者所见过谱统计,南安去台1530人中有陈、梁、李、张、黄、洪、郭、周、侯等40个姓氏。南安许多乡民移居台湾后,大都取故乡地名为定居地村镇名称。如屏东县南州乡南安村;高雄县田寮乡南安村;彰化市南安里等冠籍地名。又如照用母地名有:石井的院里、溪东、安园;水头的新营;康美的玲苏;码头的枫树村;诗山下宅的深泉村;罗东埔头乡;丰州长寿铺及环山胡厝;莲塘乡等。42、郑成功胞弟后裔曾来南安做何事?日,郑成功在日本横滨市的胞弟七佐卫门的第十一世孙福住邦夫到石井"延平郡王祠"祭祖,并到水头覆船山郑成功陵墓举行谒陵仪式。此外,他还在郑成功纪念馆内手栽一棵榕树,作为追根寻源纪念。43、南安人何时开始侨居海外?据《南安县志》载,唐龙朔元年(661年),旅居菲律宾的南安县人郑国希卒,葬于菲律宾礼智省马亚辛,为史载南安最早出洋唐人。44、南安史上何时开始有统计事务?南安自三国孙吴永安三年(260年)建县后,开始有人口、田亩、赋税、徭役等的基本统计,以后又逐步建立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的统计。45、南安最早的征税机构是什么?唐乾元元年(758年),在武德场设盐监,管理盐税事务,这是南安最早的征税机构。宋建炎四年(1130年),南安重要港口的石井地区,始设固定税务机构,称"石井镇",委"镇监"一名。46、南安邮驿始于何时?宋朝,南安就有邮驿,旧为"大盈驿"。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县令宋钧改建"康店驿"(今水头康龙)。47、近代南安邮政始于何时?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驿政废弛。48、历史上南安县商会成立于何时?1937年12月,南安布帛、粮食、木材、干菜、屠宰、药材等六个行业,成立县同业公会,并在此基础上协商代表名额,召开商人代表大会,成立南安县商会。49、南安工业制造史始于何时?南安的工业史,可追溯到唐朝。当时有制盐、制糖、烧制陶瓷、织布以及铁(木、竹)制家具等。50、解放前,我县工业状况如何?制糖业主要用手工、小机械土法制糖;私营作坊的土布厂、麻纺厂,靠手工木制织布机操作;食品业都是私营加工生产,有糕饼、糖果等;酿造业有小酒厂、酱料厂。生产工艺落后,都是一些轻工行业,没有重工业生产。据县统计资料,有私营工业企业29家,产值220万元;个体手工业1924户,产值119万元。51、南安合作事业源溯何时?1936年10月,南安经省建设厅同意列为合作事业发展县。1936年至1939年建立了信用社及生产合作社,四十年代又建立消费合作社。52、南安何时始设议会?民国二年(1913年),南安县议会成立。53、民国年间,南安县政权机构如何?民国初年,南安设县公署,置县知事一人
,下设两科(后添设教育局)。民国十六年(1927年),县公署改为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除督学、技术员直属县长指挥监督外,再分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四科。以后机构多次变动。1946年,分设科室十一个,即一科、二科、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公粮、地政、军事等科及会计、统计等室。54、南安县公署改县政府后首任、末任县长是谁?1927年,南安县公署奉令改为县政府,由苏济时代理县长。1949年8月间,南安码头人刘筠生任南安县长,任期仅18天。不久南安即获解放。55、民国期间,为何南安县长兼任金门县长?1937年7月,日寇侵占金门。金门县政府迁南安合署办公,县长由南安县长兼任。56、民国期间南安有几位县长(知事)?民国期间南安政局动荡,官员更迭频繁,年间竟有62任县长(知事)先后主政,其中任期最长的近三年,任期最短的仅18天。民国13年,一年换7任知事。57、你知道目前我市中共党组织设置情况吗?党员人数多少吗?我市目前有52个基层党委、党支部1182个。其中,乡镇(街道)党委26个;市直系统党委10个(分别是党群系统、政府综合系统、统战系统、文教系统、政法系统、计划系统、财税系统、经贸系统、农林水系统和规划建设系统党委);村党委3个(梅山镇新蓝村、诗山镇凤坡村和石井镇H江村党委)。2002年7月,全市共有35093名党员。58、你知道目前我市的机构设置情况吗?(1)党委工作部门:市纪委机关、市委办、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台工办、编办、市直党工委、老干部局、文明办、信访局、农工办。党委正科级事业单位:党校、党史办、档案局。(2)人大工作部门:人大办、法制委、财经委、教科文卫委、华侨委。(3)政府工作部门:市府办、发展计划局、经济贸易局、公安局、司法局、财政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规划建设局、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交通局、民政局、农业与海洋局、林业局、水利局、粮食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教育局、科学技术局、文化体育局、卫生局、计划生育局、审计局、统计局、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外事侨务办、民族与宗教事务局、监察局、物价局、安委办、人防办。政府正科级事业单位:市志办、广电局、旅游局、地震办(4)政协工作部门:政协办、提案办、文史办、台港澳侨联络办。(5)"两院":法院、检察院。(6)群团组织:总工会、团市委、妇联、工商联、侨联、计生协会、科协、文联、残联、关工委、老年大学。(7)民主党派:致公党、民革、民建、农工党。(8)省、泉州市直属单位:安全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技术监督局、药品管理监督局、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信用合作联社、商业银行、人寿保险公司、人民保险公司、气象局、烟草专卖局、电信局、邮政局、移动通信公司、公路分局、公路稽征所。59、南安缘何别称"柳城"?丰州古城,系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南安知县夏汝砺为防倭寇而筑。筑城之前,环城植柳为界,故别称"柳城"。县治迁溪美后,溪美别称沿用"柳城"。60、你知道"溪美"地名的由来吗?溪美,原名"溪仔尾",地处东田兰溪至此流入西溪的末端。兰溪不长,闽南方言俗称"溪尾",雅化为"溪美"。后来县治从丰州迁移至此,沿用丰州别称"柳城"。61、溪美的历史沿革如何?溪美开发于晋代以前,宋朝时属归善乡崇善里;元、明、清时划归三十一都。民国17年在溪美设第一区,辖今溪美、柳城、美林、省新、仑苍、英都、东田、翔云一带。后第一区改为县直属区。民国35年置溪美镇。解放初在溪美设第一区,辖今溪美、柳城一带。1956年属美林区。1958年在城关(溪美镇撤销)成立卫星人民公社(年底更名为城关人民公社),辖今溪美、柳城、美林及省新、仑苍部分地区。1961年改置城关区。1965年成立城关公社,辖今溪美、柳城一带。1980年从城关公社划分成立溪美镇。1984年9月城关公社并入溪美镇。1999年初撤镇分设溪美街道。溪美街道现有面积65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居),2001年底总人口80065人(市统计月报数据)。62、溪美集镇是如何形成的?明代时,溪美街只有几间简陋小商店。清康熙年间,往来客商船只频繁,沿困狗山(即建安山)边渐次盖起一些木板小店,形成了几条木屋小街场。以木炭集散中心"炭埔街"最为出名。63、溪美街道的莲塘为何原称"潮塘"?溪美地处西溪流域,属溪谷盆地。西溪溪面宽阔,水量丰沛。因上游安溪每有暴雨,便泛滥成灾,"潮塘"地名与此有关。64、柳城街道的历史沿革如何?柳城街道开发于晋代以前,宋朝时属归善乡崇善里;元、明、清分别属二十二、三十、三十二都。民国17年及后几年间为溪美镇一部分,至民国35年期间先后属第一区、直属区。民国35年置榕桥乡。解放初属第一区。1956年属美林区。1958年后隶属于城关(公社、区)。1984年并入溪美镇。1999年,撤溪美镇分设柳城街道。柳城街道现有面积71.9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居),2001年底总人口62228人(市统计月报数据)。65、你知道"美林"地名的来历吗?美林地名来源于五代后梁开平年间,王审知入闽,南安县在美林这个地方设养马场。此地傍溪竹林苍翠,遍地绿草如茵,是养马的天然牧场,故称"马林",写在官方典籍上取谐音则雅称为"美林"(闽南话仍念作"马林")。另一说,五代时,黄姓从罗东的马林崎迁入此处垦荒,称马林。66、美林的历史沿革如何?美林开发于晋代以前,宋代分别隶属于唐安乡礼顺里,金鸡乡清歌里、仁德里。元、明、清改隶于廿二、廿三、廿四、廿五都。民国初年改都为乡。民国17年置美林乡,至民国35年期间属第一区、直属区。民国35年置崇仁乡。解放初在美林设第三区,辖今美林及仑苍部分地区。1956年设美林区,辖今美林、省新、溪美、柳城及仑苍一带。1958年后属城关(公社、区)。1965年自置美林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88年乡改镇。1999年撤镇分设美林街道。美林街道现有面积61.6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居),2001年底总人口71498人(市统计月报数据)。67、省新镇的历史沿革如何?宋代隶属于金鸡乡清歌里、仁德里。元、明、清改隶于廿三、廿四、廿五都。民国17年为美林乡一部分,至民国35年期间先后属第一区、直属区。民国35年属崇仁乡。解放初属第三区。1956年属美林区。1958年设立南厅乡。1958年属美林人民公社。以后直至建置沿革与美林同。1999年从美林镇分设省新镇。省新镇现有面积61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2001年底总人口45107人(市统计月报数据)。68、你知道"东田"地名的由来吗?东田地名,来源于唐禧宗年间。黄巢起义军入闽,从同安登芹山,驻凤巢,迁万夫寨。黄巢伫立峰巅,察看地形,见东方莒溪西畔,田园阡陌纵横,西南层峦叠嶂,峰如剑戟,一时感慨,对部下说:"东方肥美良田,西方利刃高峰,此乃兵家必争之地也"。后人为怀念之,遂将该地命名为"东田"。另一说,以境内芹山之东良田取称。69、东田镇的历史沿革如何?晋代,这里便有中原人从晋江下游沿兰溪两岸入迁,垦荒定居。宋置归善乡经善里和金鸡乡崇顺里。元、明、清分属二十八都和二十九都。民国17年置东田乡,至民国35年期间先后属第一区、直属区。解放初在东田设立第二区,辖今东田、英都、翔云一带。1956年、1958年分属英都区、英都人民公社。1959年由英都人民公社分出成立东田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东田区。1965年改为东田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2年初乡改镇。东田镇现有面积176平方公里,为我市面积最大的镇(乡、街道)。辖15个行政村,2001年底总人口48892人(市统计月报数据)。70、你知道"仑苍"地名的由来吗?仑苍地名,来源于仑尾的"仑山学校"与古村的"苍山学校"。1928年建校,后合并,取首字定名"仑苍学校",仑苍地名开始出现。另一说,旧称古苍圩,后以仑尾、古苍两个片村合并称之。71、仑苍镇的历史沿革如何?仑苍晋代就已经开发。宋分别隶属金鸡乡仁德里、崇顺里及归善乡经善里。元、明、清隶属二十四至二十七都。民国17年置大宇乡,至民国35年期间先后属第一区、直属区。解放初属第三区。1956年、1958年和1961年分属美林区、城关人民公社和城关区。1965年自置仑苍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85年乡改为镇。仑苍镇现有面积44.6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2001年底总人口46708人(市统计月报数据)。72、你知道"英都"地名的来历吗?"英都"地名,源始于隋。隋末江西九江人陈承功任南安县令,后隐居英都翁山(又称鹰山,后取谐音统称为英山),以山取名,称当地乡闾为"英乡",溪为"英溪"。唐宋以后,乡人又将属翁山(英山)以内的乡里改称为"英内"。元代"英内"编为二十七都,遂又称"英都"。73、英都镇的历史沿革如何?英都开发很早,20世纪50年代在大新村恒区尾的石狮祠山上,挖掘出新石器时代遗址。宋置归善乡经善里,元、明、清改置二十七都。民国17年置英都乡,至民国35年期间先后属第一区、直属区。解放初属第二区。1956年设英都区。1958年在英都设立红旗人民公社(年底更名为英都人民公社),辖今英都、东田、翔云一带。1959年析出东田。1961年改为英都区。1965年改为英都公社。1970年析出翔云。1984年公社改乡。1985年乡改镇。英都镇现有面积81.2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2001年底总人口57523人(市统计月报数据)。74、你知道"翔云"地名的来历吗?"翔云"二字,来源于境内的"象运山"。相传古时该山形似巨象,呈粉红色,四周云雾飘绕,远远望之,如红色大象在云中运行,故乡民称为"象运山"。随着风雨长年侵蚀,地貌变迁,象运山渐渐改变原来的形貌与风采,但"象运"之名仍保留下来。宋代乡人以其地势如飞天鹏鸟,便把象运山雅化为"翔云山"。75、翔云镇的历史沿革如何?翔云开发甚早,晋代以后不断有人从英都迁此。宋代置归善乡经善里,管辖至东田、西坑。元、明、清隶属于廿八都。民国17年置翔云乡,至民国35年期间先后属第一区、直属区。解放初属第二区。1956年起隶属英都(区、公社)。1970年底由英都公社析出成立翔云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2年初乡改镇。翔云镇现有面积69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2001年底总人口26515人(市统计月报数据)。76、你知道"金淘"地名的来历吗?"金淘"来源于境内的"金刚山"(现称朝天山)与"淘溪",各取首字合并而成。77、金淘镇的历史沿革如何?金淘唐时属山头社(今诗山)所辖。宋时属怀德乡清风里、崇安里、由风里。元、明、清分别改隶于十三、十四、十五都。民国17年置深土安
、千金庙乡,至民国35年期间先后属二区、一区。民国35年置金淘乡。解放初,在金淘设第四区,辖今金淘、眉山。1956年、1958年分属诗山区、诗山公社。1959年由诗山人民公社分出成立金淘人民公社,辖金淘、眉山。1961年改为金淘区。1965年改为金淘公社。1971年划出眉山。1984年公社改乡。1988年乡改镇。金淘镇现有面积110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2001年底总人口79214人(市统计月报数据)。78、你知道"眉山"地名的来源吗?"眉山"地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取自村名大眉、小眉的"眉"字和山腰、山后的"山"字合成"眉山"。另有一说是取自大眉山(又名大帽山)的山名。79、眉山乡的历史沿革如何?眉山开发于隋代,古代曾在高田山一带狩猎、垦荒、种茶。宋时分别属怀德乡清风里和金鸡乡仁德里。元、明、清改属十三、廿四、廿五都。民国17年置眉山乡,至民国35年期间先后属第二区、第一区。解放初属第四区。1956年、1958年分属诗山区、诗山人民公社。1961年、1965年分属金淘区、金淘公社。1971年由金淘公社析出成立眉山公社。1984年改称眉山乡。眉山乡现有面积53.8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2001年底总人口24836人(市统计月报数据)。80、你知道"诗山"地名的来历吗?诗山原名山头城,以原址为一小山头而得名。"诗山"来源于高盖山,此山因欧阳詹中甲第进士而名士纷至,诗迹遍山。宋朱熹与陈知柔登山感叹曰:"此诗山也"。后人遂将山头城改称诗山。溪称诗溪,村称诗坂。81、诗山的历史地位如何?诗山地处泉、永、德交通要道,历史悠久。唐朝王审知开辟闽疆屯兵于此。明洪武年间拟在此建南安县治,曾建东岳庙。因建县治未果,东岳庙后设为诗山书院。82、诗山镇的历史沿革如何?诗山在唐时为山头社,宋属怀德乡清风里、太平里。元、明、清分属十一、十二、十三都。民国17年置山头乡,属第二区。民国31年,第二区改为第一区,驻诗山。民国35年设山头镇。解放初,在诗山设第五区,辖诗山、蓬华。1956年设诗山区,辖今诗山、码头、眉山、蓬华一带。1958年在诗山设五星人民公社(年底更名诗山人民公社)。1959年析出金淘、码头。1961年诗山公社改为诗山区,辖诗山、蓬华、码头。1965年成立诗山公社,辖今诗山、蓬华。1975年析出蓬华。1984年10月公社改乡,同月乡改镇。诗山镇现有面积96.2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居),2001年底总人口85454人(市统计月报数据)。83、你知道"蓬华"地名的来历吗?蓬华古名"暗块"。"蓬华"之名来源于地处本乡中心,且人口最多的蓬岛、华美两村名的首字。84、蓬华镇的历史沿革如何?唐为暗块乡,宋置蓬岛乡。元、明、清所属十三村为十二都的一部分。民国17年置蓬华乡,至民国35年期间先后属第二区、第一区。解放后一直属诗山。1975年由诗山公社析出成立蓬华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2年初乡改镇。蓬华镇现有面积43平方公里,为我市面积最小的镇(乡、街道)。辖9个行政村。2001年底总人口23483人(市统计月报数据)。85、你知道"码头"地名的来历吗?"码头"地名,来源于宋时"鳌头"(河运装卸的码头)。这里为晋江流域货物集散地之一。由泉州沿晋江上运货物,经东溪上溯直至"鳌头"停泊起卸;内地山货即由此下船装运至泉州等地。后以"码头"取代"鳌头"。86、码头镇的历史沿革如何?晋代中叶,中原人陆续南迁,沿晋江上溯码头溪两岸垦荒定居。唐属山头社管辖。宋分别隶于德教乡崇和里、怀德乡太平里和清风里。元、明、清分属第十、十一、十二都管辖。民国17年在码头设第二区,辖今码头、诗山、金淘、眉山、蓬华一带。民国31年,属第一区。民国35年设码头镇、高盖乡。解放初,设第六区。1956年、1958年分属诗山区、诗山人民公社。1959年由诗山人民公社析出成立码头人民公社。1961年属诗山区。1965年成立码头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85年乡改镇。码头镇现有面积108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2001年底总人口67885人(市统计月报数据)。87、你知道"九都"地名的来历吗?"九都"地名来源于元朝年间,南安由八乡三十二里改为四十六个都。当时置为第九都,以都得名,沿用元代都里编次至今。88、九都镇的历史沿革如何?晋人南迁后,先聚居晋江两岸,又逐渐沿江上溯内地定居直至此地。宋置德教乡崇和里。元、明、清置九都、十都。民国17年置九都镇,至民国35年期间先后属第三区、第二区。解放初属第七区。1956年属梅山区。1958年属火箭人民公社。1959年由梅山人民公社析出成立九都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九都区。1965年再改为九都公社。1970年析出向阳。1984年公社改乡。1992年初乡改镇。九都镇现有面积102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001年底总人口15552人(市统计月报数据)。89、你知道"向阳"地名的来历吗?"向阳"地名来自境内的五台山。该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座山峰,海拔上千米。站在中峰巅,山高向阳,可观东海日出,故俗称"观日台",又名"向阳山"。90、向阳乡的历史沿革如何?这里隋代便有人居住,宋属德教乡趋庭里,元、明、清改称八都。民国17年置八都乡(后属乐峰乡),至民国35年期间先后属第三区、第二区。解放初属第七区。1956年属梅山区。1958年属火箭人民公社。1959年起属九都(公社、区)。1970年由九都公社析出成立向阳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向阳乡现有面积59.54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2001年底总人口13840人(市统计月报数据)。该乡为我市人口最少的乡(镇、街道)。91、你知道"罗东"地名的来历吗?"罗东"因地处罗溪东部而得名。该溪古时两岸盛开芦花,得称"芦溪"。"罗"与"芦"方言谐音,后遂变"芦溪"为"罗溪"。92、罗东镇的历史沿革如何?罗东开发于晋代。唐时以芦溪、埔头心、炉内为三个乡社。宋时分属德教乡嘉禾里、趋庭里、崇仁里和怀德乡丰年里。元、明、清改置十七都,部分属七都、八都、十八都。民国17年置罗溪等乡,至民国35年期间先后属第三区、第二区。解放初在罗东设第七区,辖今罗东、乐峰、梅山、九都、向阳一带。1956年属梅山区。此后,一直隶属梅山(区、公社)。1965年自置罗东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88年乡改镇。1999年析出乐峰镇。罗东镇现有面积60.6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2001年底总人口55136人(市统计月报数据)。93、什么是"乐山"?与乐峰镇有何关系?据传唐末赣中名士李元溥,看破红尘,隐居此山。他一面为民治病,一面传播中原文化。有人请教其隐居缘故,李答:"仁者乐山"。这就是乐山名称的由来。1999年,从罗东镇析出部分行政村建镇,因此山而取名乐峰镇。94、乐峰镇的历史沿革如何?乐峰镇开发于晋代。唐时"炉内"名。元、明、清称七都、八都。民国17年置炉内乡,至民国35年期间先后属三区、二区。民国35年置乐峰乡。1961年改属梅山区管辖的乐峰公社。1965年并入罗东公社。1999年由罗东镇划出设立乐峰镇。乐峰镇现有面积64.4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2001年底总人口36950人(市统计月报数据)。95、你知道"梅山"地名的来历吗?"梅山"地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芸溪南畔与康美交界的杨梅山,故以山得名;一说站在杨梅山上向西北俯瞰,见其形似五瓣梅花,芙蓉村中一小山,宛如梅蕊。古时因境内一溪的两岸盛开艳丽的芙蓉花,故该溪称芙蓉溪,梅山亦称芙蓉(方言谐音"浮墙")。96、梅山镇的历史沿革如何?梅山开发于晋代,兴盛于唐代。唐宋以来,芸溪之畔的芸尾街,乃泉州至永春等地航运货物集散地,是古代梅山经济贸易中心。这里宋为怀德乡民寿里。元、明、清为十六都。民国17年置梅山乡,至民国35年期间先后属第三区、第二区。解放初属第七区。1956年在梅山设梅山区,辖今梅山、罗东、乐峰、九都、向阳一带。1958年在梅山设火箭人民公社(年底更名为梅山人民公社)。1959年析出九都公社。1961年置梅山区,辖今梅山、罗东、乐峰一带。1965年析出罗东公社,成立梅山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85年乡改镇。梅山镇现有面积59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居),2001年底总人口60097人(市统计月报数据)。97、你知道"洪濑"地名的来历吗?"洪濑"地名,来源于洪濑溪。晋江的上游东溪流至湖尾时,因地势下斜,溪中多卵砾石,濑水湍急洪大,故称"洪濑溪"。洪濑因溪而得名。98、洪濑镇的历史沿革如何?梁武帝置南安郡,丰州成为南安郡治后,毗邻的洪濑逐渐形成集镇。隋唐五代后,开始繁荣。宋为怀德乡丰年里及从政乡崇化里、灵感里、遵教里,还有德教乡趋庭里、崇和里、嘉禾里。元、明、清分属四、五、六、十八、十九都。民国17年在洪濑设第三区,辖今洪濑、丰州、霞美、梅山、康美、洪梅、罗东、东峰、九都、向阳等一带。民国31年,第三区改为第二区。民国35年置洪濑镇。解放初,在洪濑镇设第八区,辖今洪濑、康美一带及梅山部分。1956年设洪濑区。1958年在洪濑设红色人民公社(年底更名为洪濑人民公社)。1959年析出康美。1961年置洪濑区,辖今洪濑、洪梅、康美一带。1965年析出康美,设洪濑公社。1965年5月社教后,划出洪濑镇为县直属镇。1968年洪濑镇并入洪濑公社。1979年析出洪梅。1984年10月公社改乡,同月乡改镇。洪濑镇现有面积87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居),2001年底总人口82347人(市统计月报数据)。99、你知道"洪梅"地名的来历吗?"洪梅"之名源于梅溪。五都人陈瑞山官至明朝云南道监察御史。陈瑞山曾以溪为题,于其府第撰写对联:"可有谏章存柏省,犹留声望在梅溪。"自此,梅溪名为之远扬。解放后这里一直属洪濑管辖,故称"洪梅"。100、洪梅镇的历史沿革如何?洪梅开发于南北朝。宋隶从政乡灵感里和德教乡嘉禾里。元、明、清改置五、六都。民国年间属洪濑镇。解放后一直隶于洪濑。日自置为洪梅人民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2年初乡改镇。洪梅镇现有面积49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2001年底总人口49881人(市统计月报数据)。101、你知道"康美"地名的来历吗?"康美"地名来源于古地名"坑尾桥"。后人将"坑尾"谐音雅化为"康美",取"康安富美"之意。102、康美镇的历史沿革如何?康美宋属德教乡依仁里。元、明、清改为二十都。民国17年置玲苏乡,至民国35年期间先后属第三区、第二区。解放后一直隶属洪濑。1959年由洪濑人民公社析出成立康美人民公社。1961年又并入洪濑区。1965年自置康美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88年乡改镇。康美镇现有面积66.7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2001年底总人口52541人(市统计月报数据)。103、你知道"丰州"地名的来历吗?古丰州所指范围与今有何不同?"丰州者,丰美、丰饶之州也。"作为地名,首见于闽的是,南朝陈光大元年(568年)升晋安郡为丰州,治所设在福州(即今福州地区)。彼时的丰州,实际上相当于省级编制。唐武德五年(622年),在旧南安郡地置丰州,下辖莆田、南安及尤溪三县。此时的丰州,属于州级(相当于郡级)编制。自此,丰州地名沿用至今。104、丰州镇的历史沿革如何?丰州开发于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现丰州镇所辖的12个行政村(居)在宋时除分属旧城厢内外七铺(城内四铺为:富春、丰乐、武荣、长寿;城外三铺为:桃源、前渊、社坛。另外,潘山铺军早已划归鲤城区,现为丰泽区北峰镇辖。)之外,其他分属于宋时唐安乡下辖的修文里、昭文里、礼顺里的一部分。在元朝时,除旧城厢内外七铺外,其他分属于当时的一、三、廿一都。民国17年置丰州镇,至民国35年期间先后属第三区、第二区。解放初在丰州设第九区,辖今丰州、霞美一带。1956年置丰州区。1958年成立灯塔人民公社(年底更名为丰州人民公社)。1961年改丰州区。1965年成立丰州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85年乡改镇。1999年析出霞美镇。丰州镇现有面积56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居),2001年底总人口44859人(市统计月报数据)。105、霞美镇的历史沿革如何?霞美开发于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现该镇各行政村在两宋时分属南安县辖下唐安乡的修文里、礼顺里、田和里的一部分,以及唐兴乡下辖兴集里的一小部分;至元朝时,分别属于当时的一都、廿一都、廿二都的一部分,以及卅二都的一小部分。明清沿袭元制,没有变动。民国以来沿革基本上与丰州同。1999年从丰州镇析出设立霞美镇。霞美镇现有面积56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2001年底总人口62720人(市统计月报数据)。106、你知道"官桥"地名的来历吗?"官桥"原称"翁厝桥"。晚唐翁承赞为闽王右谏议大夫,于此傍溪筑宅建桥,称"翁厝桥"。因翁系官宦出身,故习呼"官桥",地名因此而得。107、官桥镇的历史沿革如何?官桥开发于南北朝。宋代,此地属唐兴乡兴集里及太平乡钦风里、清化里、曾于里。元、明、清改隶卅三至卅七都。民国17年置官桥镇,至民国35年期间先后属第四区、第三区。解放初在官桥设第十区,辖今官桥、水头大盈一带。1956年置官桥区(辖至今水头大部分地区)。1958年成立红专人民公社(年底更名为官桥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官桥区。1965年成立官桥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85年乡改镇。官桥镇现有面积120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居),2001年底总人口101918人(市统计月报数据)。108、什么是"官桥圩"?官桥镇原名官桥圩,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官桥与晋江内坑、磁灶的主要贸易市场。1931年扩建一条新街,解放后沿福厦公路又新建一条街道,形成十字交叉街。官桥牛圩是全省第二大圩,驰名省内外。官桥镇也是闻名的粮食批发市场。109、你知道"水头"地名的来历吗?"水头"来源于自然水位。因文斗、朴山等处溪流与石井的五马江涨潮交错,此处成为潮水顶托之头,故称"水头"。110、水头镇的历史沿革如何?南北朝时,这里开始有人聚居繁衍。宋时分属太平乡常乐里、常安里、崇教里。元、明、清改隶于卅七至四十一都。民国17年在水头设第四区(后第四区改为第三区),辖今水头、官桥、石井一带。民国35年置水头镇、大盈乡。解放初在水头设第十一区,辖今水头(不包括大盈)、石井。1956年大部分地区属官桥区,余属石井区。1965年,原并入官桥、石井管辖的地区析出成立水头公社。1984年公社改建乡。1985年乡改镇。水头镇现有面积117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居),2001年底总人口106514人(市统计月报数据)。该镇为我市人口最多的镇(乡、街道)。111、你知道"石井"地名的来历吗?"石井"地名,来自境内白鹤山下的一口天然石井,该井水甘美,名闻遐迩。明初江夏侯周德兴巡防海疆时,曾题"石井"二字,镌刻井旁。112、石井镇的历史沿革如何?隋代就有人在石井打渔为生,聚居成村。宋代设石井津,包括安海、东石;置巡检司,属太平乡崇教里及福兴里。元、明、清分属四十一都至四十四都。明初建靖海寨,抵御倭寇。明末清初,曾归厦门(思明)管辖。清顺治十八年,归南安县。民国17年置石井镇,至民国35年期间先后属第四区、第三区。民国35年置延平乡。解放初属第十一区。1956年置石井区(辖至今水头部分地区)。1958年成立成功人民公社(年底更名为石井人民公社)。1961年改石井区。1965年成立石井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同月乡改镇。石井镇现有面积83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居),2001年底总人口72349人(市统计月报数据)。113、你知道雪峰开发区的历史沿革吗?1960年4月,晋江地区侨办在归侨李春禧创办的雪峰茶场的旧址及附近5个山头范围,建立雪峰华侨农场,隶属省侨委,共安置归侨653人。1962年洪濑镇林场并入雪峰华侨农场。1970年2月下放南安管辖。1978年5月收归省侨办主管。1978年9月,安置越南难民338人。1997年4月,农场移交地方管理。同年7月,设立南安市雪峰华侨经济开发区。雪峰开发区现有面积1平方公里,2001年底总人口760人。
来源:新华网南安在线
新华网新闻速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建省南安市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