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年~1900翻云覆雨年是沿江(江南)时代 1900翻云覆雨年至今是东南...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近代上海城市_权力的文化网络_中的文化精英_年_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18:53:2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近代上海城市_权力的文化网络_中的文化精英_年_.PDF
官方公共微信共9087个阅读者,5条回复 |
发表时间: 12:29
刘坤一(日-日)《东南保护条款》 &&
完美大象 发表在
华声论坛 .cn/forum-57-1.html
  1900年义和团爆发之初,在伦敦方面的授意下,上海总领事通知两江总督刘坤一,如果刘坤一和其他督抚能够维护秩序,将受到英国帝国海军的协助。东南诸位总督就此向英国驻上海总领事表示,将保护各国在长江下游的利益。6月23日,英国总领事致函上海道台余联沅,希望各国海军途径上海北上时不要阻拦,在两江总督默认下,余联沅复函同意,并告知下辖境域。6月26日,英国驻沪总领事和其他各国驻沪领事在会审公廨内与余联沅签署《东南保护条款》和《保护上海租界城厢内外章程》
  刘坤一相关资料
  余联沅相关资料
  刘坤一(日-日),湘军宿将,字岘庄,湖南新宁人。廪生出身,1855年参加湘军楚勇与太平军作战。累擢直隶州知州,赏戴花翎。1862年,升广西布政使。1864年升江西巡抚。1874年,调署两江总督。1875年9月,授两广总督,次年兼南洋通商大臣。1891年受命"帮办海军事务",并任两江总督。在其后的甲午战争、百日维新、义和团乱、清末新政等晚清历史事件上均发挥着重要角色。
[本帖最后由 完美大象 于
14:20 编辑]
----------------------------------------------》革命军中马前卒《
回复时间: 14:39
  1900年,北京义和拳事变,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一开始就坚决主张剿灭“拳匪”(指义和团)。英国政府曾授权驻上海和汉口的英总领事通知张、刘两总督,如果他们“采取了维护秩序的方法”,他们将受到英“帝国海军的协助”。张之洞、刘坤一等也向英领保证,他们将保护各国在长江中下游各省的利益。
  此时,任铁路督办大臣的盛宣怀积极串连于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这几个督抚和中外双方之间。盛宣怀同上海道余联沅一起,与各国驻沪领事频繁磋商。
  在英、俄、法等国表示其军队不进驻上海、南京、汉口后,6月20日,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和闽浙总督许应Y联名致函上海领事团,表示“无论北京形势如何,本省内之和平秩序与外国人条约上之权利,仍保护不怠。”
  日,清政府对11国宣战密谕下达,李鸿章把它看成是个伪诏,决定不照办。密谕传至上海,刘坤一、张之洞、盛宣怀等人决定压诏不宣。6月23日,英领事署致函余联沅,说“各国兵种开往北方,专为弹压拳事”,要求在各国“水师过沪时,切勿阻拦,并给予方便”。
  余联沅立即复函同意,并即通知各地,让外国水师过境。同时,经盛宣怀、余联沅及张之洞、刘坤一的代表等人与各国领事就东南互保事宜多次密商后,于6月26日在北浙江路会审公廨内议定《东南保护条款》九条和《保护上海租界城厢内外章程》十款。
  《东南保护条款》主要内容为:
  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各督抚切实保护。《保护上海租界城厢内外章程》主要内容为:租界内华人及其产业,应由各国巡捕巡防保护,租界外洋人教堂教民,应由地方政府妥为巡防保护。
  6月27日,驻沪领袖领事、葡萄牙领事华德师(Valdez)委托英领事霍必兰(Warren,Sir Pelham)照会余联沅并转告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称在华各国水师提督已在大沽口订立协议,各国军队“只为弹压义和团”,“决不开端举动,或遣兵丁沿江登岸。”余联沅复照领事团,告以刘坤一、张之洞等总督已同意“无论此事如何,均照原议办理,该辖境内如遇有游历洋人、教堂医院等,均要加以保护,不使乱民稍有生事。”他在上海出示晓谕:“本埠城厢内外以及租界,均有华洋兵丁,各分界限,按段巡防,密加保护。”各国驻沪总领事及工部局亦出示布告,申明“水陆兼防,中西合力保护。”
  在此期间,上海道余联沅一方面满足了英国等国开往北方、路经上海的军队予以放行和给予方便的要求,一方面又遵照清廷旨意将制造局生产的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尽管在6月28日以后,清廷宣战诏书已在上海等地传开,盛宣怀和余联沅则连连致意各国领事,要求各国领事不必疑虑,一再表示中方将“执守沪约,尽力保护,以全东南大局”。7月2日,余联沅、盛宣怀还致函各国领事,对在北京遭义和团袭击受伤的德国公使“表示慰问”,并邀其赴上海、南京等地休养。7月7日,盛宣怀、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再议东南互保事,英总领事霍必澜表示有一支部队已预备就绪,准备在必要时支援江南等地。
  然而,由于在《东南保护条款》中,字面上亦有外国军队“不可以在长江沿岸登陆”等规定,于外国行动有所不便,故而各国政府虽同意实行部分条款,却始终不肯“明立条约”。7月13日,上海领事团正式照会余联沅,告知各国政府均不同意在《东南保护条款》上签字。因而条款只是由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共同签字。
  英领事霍必兰(Warren,Sir Pelham)
  7月上海租界华人纷纷迁出界外,租界“顿然萧条”。7月15日工部局致函平江、广肇、钱江丝业会馆,及四明、京江两公所,宣称租界之内“不论华人、洋人,凡为其身家性命所在,无不一律竭力保护”,要求绅商“安心经营,不必恐慌”。次日,各会馆公所董事即赴工部局办保护护照。7月16日,钱江丝业会馆各董事致函工部局秘书长濮兰德(Bland,John.O.P.),希望“有更进一步的切实办法,以便转劝商民不再迁徙”。濮兰德复函表示将与领事团商议,确定具体办法,“派兵保护”。
  8月1日,工部局出示“保护”公告,称“已由香港派兵3000余名拔队来沪,以资保护。”次日,上海道余联沅赴英领事馆,就《东南保护条款》中规定外国军队不可以在长江沿岸登陆事与来沪的英水师提督西摩(Soymour,A.S.E.H)商议,西摩强调要以军队“保护租界”。继8月12日英国从香港调集士兵第一批900余人来沪“协防”后,英、法、日、德等国军队相继于8月、9月在上海登陆。工部局于8月底出示“安民”布告,称各国来兵“均系节制之师”,“专为保护租界而来”,“一切皆可无虑”。9月19日,八国联军总司令、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Alfred Graf V. Waldersee)来到上海,次日在跑马厅检阅各国驻沪军队与万国商团。
  爱德华?霍巴特?西摩尔(Edward Hobart Seymour,日-日),英国海军中将。1857年,参加英法联军,进攻中国清朝的广州和天津大沽炮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进攻太平天国宁波、嘉定等地。1897年,任英国驻华舰队司令。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2000人,进犯北京。在廊坊、杨村受到清军阻击,被迫撤回天津。然后,组织联军固守租界,攻打天津。7月14日,天津陷落。德国元帅瓦德西来华,成为联军主帅,9月到10月,指挥海军占领山海关、秦皇岛,次年8月,卸任回国。
[本帖最后由 完美大象 于
15:08 编辑]
----------------------------------------------》革命军中马前卒《
回复时间: 15:11
此人很可能是 上海道台余联沅
----------------------------------------------》革命军中马前卒《
回复时间: 15:13
----------------------------------------------》革命军中马前卒《
回复时间: 15:52
  陆军上校窦纳乐爵士,GCMG,GCVO,KCB,PC(Colonel Sir Claude Maxwell MacDonald,1852年-1915年),英国外交官,因其在中国以及日本的工作而著名。
  窦纳乐就读于拉特兰的阿宾汉姆学校(Uppingham School)和伦敦市的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Royal Military Academy Sandhurst),是一位军人外交家,1872年被委托进入第七十四(高地)步兵团(74th (Highland) Regiment of Foot)。但窦纳乐就形自己是一位“军人局外者”(soldier-outsider),因为他比较关心于外交事务部(Foreign Office)的事。
  他的早期事业是源自于非洲,在1882年的英埃战争(1882 Anglo-Egyptian War)中服役。1887年至1889年期间,窦纳乐成为驻桑给巴尔总领事,其后被派往西非服务。
  中国及韩国公使
  日,窦纳乐出任英国驻大清国公使,同时兼任1896年至1898年的驻大韩帝国公使。
  在与中国的事务中,窦纳乐成功令清政府租借出威海卫,又为英国的商团取得包括广九铁路在内等五条铁路的建筑承办权合同。另外,在其推动之下确保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签署,令英国顺利由清廷租借新界。
  马继业-窦讷乐线
  1899年,窦纳乐制订了一份关于中国和英属印度,在喀喇昆仑山脉及克什米尔的新划界建议,即是所谓的马继业-窦讷乐线(Macartney-Macdonald Line)。这条界线在其后成为了中巴的喀喇昆仑走廊,以及中印的麦克马洪线的基础。
  义和团运动
  日,中国发生义和团运动,三万拳民占领涿州。
  身为军人的窦纳乐感到使馆区有危险,5月28日要求泊在大沽附近的17艘外国战船增援[6],并作为总指挥领导东交民巷的使馆抵抗义和团围攻,其间与亲英派日本中佐柴五郎合作无间。
  日本公使及大使
  日,窦纳乐与原来的驻日公使萨道义(Ernest Mason Satow)对调了职务,成为英国驻日公使,窦纳乐主持东京使馆期间是为英日关系的蜜月时期。
  日,第一次英日同盟盟约在伦敦由英国外交大臣第五代兰斯多恩侯爵(5th Marquess of Lansdowne)及日本驻英公使林董签署,而在1905年及1911年的两次盟约续签,窦纳乐都以驻日代表的身份参与其中。1905年驻日公使升级为大使,成为英国首任驻日大使,1912年离任。
  1906年被授予英国枢密院委员(Privy council)。
  揭秘:究竟是什么人制造了"八国联军"?
  本文摘自:新华网,原载于《看历史》2010年第05期,作者:杨东晓,原题为《东交民巷:谁制造了“八国联军”》
  原本是一盘散沙的八个国家,各怀着扩张心思相互监视着着对方,却因为突如其来的一场民间运动最终联合在了一起,这脆弱的联盟也很快因为各自的利益而走向瓦解。
  公使团5月20日联席会充满火药味,金发蓝眼的德国公使克林德释放了他致命的爆脾气,这个具有日尔曼血统的47岁男子,再也不想听公使们发动海军示威、派海军陆战队护馆之事争论了。他站起来号召另外十个国家“大家都把底牌亮出来吧,我们谈些实质的问题,中华帝国行将崩溃,我们把中国瓜分了算了――你们都想得到多大地盘?”
  克林德以为自己说出了各国公使在心中盘桓多时而没敢说的话,时至日,驻进北京东交民巷的十一个国家,虽然都在中国各划地盘,但还真的没有人在言语或文字中明目张胆地提出“瓜分”一词。他们对中国时局各有自己一套盘算,既得利益在眼前,谁也不想一下子打破这个格局,所以,面对起事数月的义和团运动,公使团内部仍然是一盘散沙。
  摸不透的底牌
  德国外交大臣发来电报,严厉批评了克林德。英公使窦纳乐注意到,此后一段时间,克林德一直很抑郁,几次聚会他都不再多言。
  这段时间窦纳乐话也不多,他曾经想面见慈禧,跟中国太后陈述变法与否的利害,被英国外交部阻止了。英国外交部远东事务次官伯蒂在6月初和德国驻英大使哈茨菲尔德的密谈中透露了英国政府的担忧:法国和俄国对中国有着更大的企图。但伯蒂并没有告诉哈茨菲尔德,他自己正处在犹豫之中,要不要向英国政府提出改变对华政策呢?公开支持光绪的维新?反正他本人对慈禧不抱信心了。在他看来,直接干涉中国内政,除掉已经当国40年的老太后才是英国利益所在。
  从窦纳乐的英馆往南两三百米,就是俄馆,俄驻华公使格尔思是私下里与中国政府和官员接触最多的人,窦纳乐知道这位邻居是个两面派。拳乱以来,公使团就已经相约,不再单独与中国官方联系,要么就以公使团全体成员的名义照会或沟通,但是格尔思不怕惹众怒,经常秘密约会中国总署大臣。公使团里几乎所有人都对格尔思和他的国家存有疑心。
  而俄国人眼里中国东北广大地带,同时也一直存放在日本人的心中,尽管这块土地的面积远远大于日本国土。这就使得日本人更不敢掉以轻心,俄国的下一个目标会不会是日本?冷静的日本公使西德二郎是公使团中少有的研究中亚问题特别是中国问题的专家,曾经考察中亚地区和中国的新疆。他一直按兵不动,相机行事。具有东方温雅男人长相的武官柴五郎是日本最早的中国通,他曾经一脸忧郁地分析过:中国国势衰微,西方以租借的名义或干脆掠夺走一部分土地,加之大批传教士涌入,对教民实行法外保护,从而使教民有外国势力可倚,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为此,本为无害的义和团一变而为激进排外主义集团”。(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
  对于他所言“本无害的义和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王道成教授,使用了“民族主义任何时候都是双刃剑”这样的判断。
  相互钳制
  西德二郎和柴五郎很清楚,同为在华既得利益者,西方人并不把他们当回事儿。虽然在战略上没把日本人看在眼里,但是公使团却在任何“一城一池”的得失上,盯死了日本。
  最突出的一件事是甲午战争后,俄、德、法这些老牌得利者为了遏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曾联合迫使日本放弃了《马关条约》中规定的中国割让辽东半岛,这件记入历史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以俄、德“劝说”日本有功,渔利胶东半岛而结束。
  英馆离其他几个馆有着一条御河的间隔,英馆能看到另外十个国家,相互眼睁睁地瞅着,谁也不想让别人多咬中国一口,要咬,大家一起咬。要攻,群起而攻之。这就是1900年的列强与中国的关系。列强,在当时并不具有贬意,而是像“诸位”一样,是个中性名词。
  在窦纳乐看来,中国的利益就是英国的。沙俄在中国最大的敌人不是清政府,而是占有长江流域的英国人。深得中国文化熏陶的日本人一直想联手英国对付俄国,看起来很像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除了俄国,窦纳乐眼中还有一个敌人,就是德国。德国强租胶州湾时,英国无法像迫使日本“还辽”那样强迫德国,但他也不甘“落后”,马上借了威海卫才觉得不致于失衡。
  正是这种相互钳制,限制了任何一强在中国的肆意妄为,并促成了他们在重重矛盾中寻求统一,没有统一步调谁能单独挣脱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谁又能进一步获利呢?
  错把中国当非洲
  在对20世纪初中国的看法上,分歧重重的列强很快就得到了统一:中国和当时的非洲一样落后,跟中国人说话可以直接用大炮。
  留着两撇超长八字胡的开罗总领事窦纳乐上校1896年接到伦敦的调令,就任驻华公使,这是一项跨级的擢拔,窦纳乐很乐意接受。但是一到中国,他就发现跟总理衙门的交往很不愉快,跟这些人没有什么好谈的,他用父亲对儿子的口气指点总理衙门的大臣和章京(文书)。在他1896年给伦敦的一份电报上记录着他对中国人的看法:“欧洲或者任何文明国家的统治者都不会像这些人(指清廷)一样管理国家。将中国看成是一个文明国家实在是大错特错”。具体到对华政策上,直接拿大炮来校正桌面上行不通的交流。
  窦纳乐公使对中国的看法和言行,令他的同胞、被中国聘为“客卿”的总税务司赫德痛心疾首,这位已经在华工作了46年的老中国通认为,窦纳乐的任命值得关注了,“我辈之人多年来将中国人视为有文化和文明之民族的努力将被窦纳乐击败,因为此人对东方一无所知,而其工作方法是基于对付尼格罗人(Negroid,黑人)的经验”。
  简单粗暴的念头占领了窦纳乐的理智,以至于后来处理传教国在中国引起的民教冲突时,调兵成为他唯一思维。英国政府一直想拉回这头想要脱缰的马,在1900年5月底,英国外交部还来电指示他:不要挑头,不要多说话,凡事让别国公使牵头就是。
  1861年自英法和中国签订《天津条约》后,各国开始向中国派驻领事机构,后来逐步升级为公使馆。在此后30年的国际政治风云中,世界经济的格局发生着重要的变化,资本投资代替了贸易,在中国经商被投资能源业、铁路并从中国抽血所代替。最终打破远东平衡的,是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结果,给西方列强打了一剂强心针,他们对华政策从此变得激进起来。
  最直接的表现是,甲午战争前后在华工作数十年被称为“中国通”的第一批各国公使,相继调离中国,窦纳乐接替了在中国工作过15年的前任欧格纳。
  德国调走了在华工作33年的巴兰德,取而代之的是非洲事务专家申克和海靖,两年不到,同为非洲事务专家,1899年克林德男爵接替了公使的职位。
  1900年之前陆续来华的,还有意大利公使,跟窦纳乐和克林德一样,两位走马灯一样出场的意大利公使都来自非洲,对中国当时的国情不甚了了。
  这些对中国一无所知的公使,都有一个职业爱好,就是相互琢磨,在提交给本国的报告中,对他国的分析比对中国的分析多得多。
  误会的产生
  在面对共同的敌人义和团时,窦纳乐很快就找到了与美、法、德、意四国的另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保护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的治外法权。
  民教冲突刚开始时,公使们并不认为事态真像传教士们呼吁得那么严重,窦纳乐也觉得主教们过于夸张了。
  法国人樊国梁是天主教北京教区的大主教,执掌北京西什库教堂30多年。西方要员来京,都会因其对中国事务的了解而去拜访。樊国梁在清廷的地位也颇为显赫,他还跟清廷要到了二品顶戴。
  窦纳乐从3月以来,郁闷了一阵子,3月10日公使团扬言联合海军示威,伦敦得知后,批评窦纳乐擅自任公使同盟领导很不当,伦敦不愿意在传教问题上和中国动武。
  但是在兖州传教的德国人安治泰和北京的樊国梁不断向公使团和政府上报各种民教纠纷和教民死伤情况。他们上报的数字,总是以一当十,以一当百地肆意夸张。安治泰从1890年代开始,就秘密地为德国政府服务,梵蒂冈和他所在的“圣言会”曾多次提醒他,不要陷得太深。他反而到处吹嘘,自己已能将清廷玩于股掌。
  用拳民备战
  直隶涞水县高洛村5月12日又发生教案。教民遇难5人,樊国梁先是称68名教民遇难,后称“被杀无数”,他还说拳民高举“奉旨作战”的旗帜。这句话消除了公使团在召护卫队进京问题上的心理障碍,它说明抗洋是有政府支持的。为平息“高洛大屠杀”,清政府派练军分统杨福同前去增援,没想到22日杨福同就被拳民杀死,还伤亡十数士兵。
  公使团的关注点不在杨福同被杀上,也看不到官逼民反。他们揪住高洛村传说中的死伤无数和“奉旨作战”。认定中国政府是拳民的后台,要驱逐传教国。
  5月20日联席会议终于召开,集中讨论樊国梁那些充满中国政府阴谋论的信件,而结果是需要护卫队进京自保。
  在5月26日的第二次联席会议上,法使再度用樊国梁的消息提醒洋人将要面临的灭顶之灾,克林德说期望中国政府采取行动或调兵进京护馆,只能基于中国政府还能继续存在这个前提。窦纳乐对此话的理解是,瓜分中国的时机已经到来。最后这次联席会终于达成协议,不再举行海军示威,直接调兵进京。
  从后来发生的一切来看,局面就从这里开始,一步步走向不可挽回。进京的卫队,使得清廷高层更加不安宁,继续增援的西摩将军又受到了义和团的抵抗,变成了“找不到的将军”,为了西摩安全撤退,海军又攻打了大沽炮台,清廷感到被逼只能宣战,而且,用了洋人最怕的拳民。
  不能让别国抢头功
  在北京领着公使团出头露面的窦纳乐,根本不知道女王并不想让他留在北京冒险,81岁的女王6月9日写信给首相,说既然联军要进北京了,公使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北京。但首相明确告诉女王,窦纳乐如果回英国,那北京就成了俄国人和法国人的天下了,所以窦纳乐就必须坚守北京。
  西摩当然知道津京一带地面上不好走,但是他必须先带1000多人火速赶到北京,否则就会被俄国分遣队人高马大地占了先机。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早就强调,绝不能让俄国人占了华北。而法德分遣队得到的命令是,不能让俄国人抢头功。
  窦纳乐没有料到,6月10日,由于拳民奋力地扒铁道,西摩那五列长龙般的火车气宇轩昂地搁浅在距北京20公里以外的廊坊,最后就连退回天津都需要海军通过攻占大沽炮台的战役来助其完成。正是西摩远征军这次失败,加强了清廷必胜的信心。他们没有算一下,廊坊一役的代价是,西摩联军死10人,而拳民加官军共死400多人。
  考虑到京城以外,在不知道方位的某个近处,“找不到的西摩上将”(Seenomore)和他一千多人的队伍,驻在天津的领事团开始讨论如何给远征军解围。
  挑起战火的通牒
  德国海军上将班德曼首先指出了控制天津和大沽的必要性,但俄国对此很忧虑:如果不对中国宣战,此类行动在国际法上无法解释。但是第二天在俄领事馆召开的联席会上,各国只讨论军事取胜的问题,国际法不再有人提及。
  窗外,天津望海楼教堂刚刚被焚毁。法国一改此前的犹豫,支持了德国对大沽炮台动武的提案。最后为了证明是集体决议,大家按官阶高低一一签字。时间是16日上午9时。
  一个几能推翻清王朝的军事行动,以最后通牒的方式通过了,为了绕过国际法的制约,最后通牒用领事团法国总领事杜士兰的名义发出。该通牒要求中国在6月17日子夜之前正式回复。凌晨两点之前撤出大沽炮台。
  历史在这里又抛下一个迷团,这份要求17日子夜前给出答复的通牒,直到17日凌晨5点才送到直隶总督府。此时大沽炮台已打响了几个小时。这显然是外交欺诈。尽管俄国在16日晚9点曾递交过一份通谍,在联军布置妥当舰艇布局之前,几乎不给中国留出备战时间。大沽炮台在几个小时后的早上8点失守。
  克林德之谜
  公使团的强硬、大沽炮台危在旦夕(其实17日已陷落,只是还没报给朝廷)、义和团火烧大栅栏惹了民愤,清廷在维持和平的前提下,准备遣散拳民,确实孔武有力者招入部队。
  但也就在刚刚要解散拳民的这个午夜,慈禧太后收到了一份洋人要向其逼宫的假情报,于是,“朝令夕改”,义和团不散解了。使出了还算克制的最后一步棋――19日下午5时,窦纳乐、其他公使以及赫德都收到了驱逐照会,他们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24小时内离开北京,最后时限是20日下午4时整。
  是按驱逐照会上要求24小时离京,还是抗议或等死?只保外国人还是保教民?公使团争论不休之时,脾气最爆的德国公使克林德突然站出来指责公使们的胆怯,他最能“打动”人的一句话是中国提供护送的卫队不可靠!但窦纳乐、格尔思甚到萨瓦戈都认为,克林德在危急关头仍不愿走,是因为他觉得推翻太后执政瓜分中国的时刻终于来到!
  第二天,在长达6个多小时的辩论之后,窦纳乐在中国最艰难的一次会议终于在推翻了各种方案后定局:各公使馆分别向总署提交内容相同的照会,在延长离京期限的条件下接受最后通谍。另外,20日公使们要会晤总署的主要大臣,要求派几位大臣亲自护送公使团出京。
  有10个国家的照会都遵照以上原则统一书写,唯一不同的是德使克林德,别人是要求中国迅速做出答复――不敢再刺激中国;只有他写明,20日上午9点到总署会晤大臣。
  20日上午8点窦纳乐来到法使馆参加联席会,一个小时后中方无反应,公使们又开始怒气冲天,窦纳乐向他们解释说,中国官员没有晚上加班的习惯,昨天的照会,他们可能还没看到。克林德发了他此生最后一次脾气,要求大家跟他一道去集体抗议。9点半联席会休会期间,克林德怒气冲冲地跑回法使馆斜对面他的德馆,带上他的已装上6发子弹的左轮手枪,拉上翻译柯达士,各乘一顶红绿呢子的外交人员小轿,冲出东交民巷。
  十多分钟后,轿子里的克林德在东单被一枪毙命。此地离他要去的东堂子胡同总署还有几百米。他自己的左轮手枪中还剩五发子弹,谁先开枪至今是迷。
  瓜分不掉的中国
  克林德之死令公使团坚定了以下想法:他们从北京撤天津的路途充满谋杀,他们不离开北京了,各国一定要派大兵压境才是解决之道。这一判断成为整个义和团战争的拐点。
  克林德死后,窦纳乐和公使团成员很快就得到答复,同意延期离京,但是由于京城已不太平,公使就不要到总署来商谈了。窦纳乐甚至来庆幸了一下“德使被戕一事迫使中国政府提高警惕,将政策向和平方向引导。”
  正如清廷中的温和派无法改变自己被推到菜市口处死的命运一样,总署对于公使团延期离京的回复无法改变主战派的决定,按照驱逐照会中的最后时限,20日下午4时,围攻东交民巷的战斗正式打响――这天下午,大沽炮台失陷的消息终于传到北京,这场由民教纠纷引起,在连续半年的沟通障碍、猜疑误会、你骄傲我蛮横、各方内部矛盾你争我夺以及一连串的外交努力被打砸之后,打还是不打,已经没有人再“庭辩”了。(《看历史》供新华网时政频道专稿 主笔 杨东晓)
[本帖最后由 完美大象 于
15:53 编辑]
----------------------------------------------》革命军中马前卒《
回复时间: 21:18
请问第一张合影出自什么资料。我是刘坤一的第六代,我们家人都未见过这张。共4914个阅读者,6条回复 |
发表时间: 15:17
1900年,“东南互保”下的上海 &&
zhangshoug 发表在
华声论坛 .cn/forum-57-1.html
  日,清帝国发布《宣战诏书》,向八国联军开战。
  日,以上海道台余联沅为代表,邀约各国领事议定《东南保护条款》九条和《保护上海租界城厢内外章程》十款。《东南保护条款》主要内容为: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各督抚切实保护。《保护上海租界城厢内外章程》主要内容为:租界内华人及其产业,应由各国巡捕巡防保护,租界外洋人教堂教民,应由地方政府妥为巡防保护。
  接着,闽浙总督许应骤与大国订立《福建互保协定》,互保范围扩大到广东、四川、陕西、河南、山东10余省。
  1900年8月、9月,以“保护租界”为名,英、法、日、德等国军队相继于在上海登陆“协防”。
  日,清朝和奥、英、法、德、意、日、俄、美、比、荷、西班牙等国签署了《辛丑条约》。
  日,上海道袁树勋与各国领事签订了《自上海撤退外国驻防军协议》,日、德、英、法随后从上海撤退驻防军队。
  中央政府对外国宣战,而地方政府竟擅自宣称中立,严格来说,是一种分裂运动,尽管保约使东南因此免于糜烂,但绝非光荣体面事情。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上海江阴要塞的清军炮兵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上海的清军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上海街道上的中国人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攻陷大沽后前往上海的德国炮舰伊尔底斯(Iltis)号。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总督Wutschang(是谁?)参观德国炮舰伊尔底斯(Iltis)号。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参观德军舰的中国官员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在上海登陆的德国东亚派遣军步兵团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检阅在上海登陆的德国派遣军
回复时间: 15:21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自广州途经上海北上议和的李鸿章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上海,中国官员的行列。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上海,中国官员的随从。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上海南京路上行进的德国东亚派遣军第一步兵团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进入上海的法军第2军团
回复时间: 17:11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1900年7月维新派在上海张园成立以容闳、严复、唐才常等为首的自立军,针对时局提出三项纲领:1、保全中国自立之权,创造新自立国;2、决定否认满洲政府有统治清国之权;3、“北上勤王,助外人攻团匪以救上,请光绪帝复辟。以达到使帝党复用新政”,“复我维新之治”的目的。同时,洋务派大臣实行东南互保政策,客观上避免了全国混乱的局面。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则激烈抨击和谴责义和团及其操纵者,在《致港督卜力书》中,孙中山指出,清廷诲民变、挑边衅、仇教士、害洋商、戕使命、背公法、戮忠臣、用偾师八大罪状(《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92页。),已失去了政治统治的能力。并积极请求英国的支持,筹划兴中会起义。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过去的历史教科书,称“东南互保”是“可耻卖国”。是不是“卖国”?大约是的。一群汉族地方大臣,在中央政府向外国宣战后,不但不赴京“勤王”参战,反而自作主张,与敌方谈判。还接管了南方,自行其是。在太后“西狩”,还没有“回銮”,北京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日子里,他们确实是把清朝地卖了,地方暂时地把中央卖了。但是,事实证明这一次“卖”得好。如果我们分得清“清朝”和“中国”的区别,李鸿章们这次为中国做的是件好事。他们卖去的是清朝的面子,保住的是中国的夹里。“东南互保”使得南中国没有乱成一团,没有生灵涂炭。当时,闯入长江和沿海开埠城市水域的各国军舰,都一段段地划定了中国占领区,准备登岸“保护”侨民和商务。幸亏“东南互保”,外国列强失去了干涉理由,终没有占领托管,避免了“瓜分豆剖”。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北方要打,南方是无辜的。但是,祸乱于北,罪加于南。闯祸的是颟顸官员、愚昧拳民,倒霉的却是南方无辜商民。战后《辛丑条约》庚子赔款,南方人,江、浙、粤、鄂人民,尤其是上海人,赔得最惨。四万万五千万两,赔额按中国人每人一两计算。历来最穷困的贵州,每年只认摊到二十万两。富裕的江苏、浙江、广东人,每人就要摊到十几两,几十两。清政府在北方本来就收不到多少税,上海江海关上交的关税维持着大清王朝的一半开销。这一次,每年二千多万两的关银全部押上了。南方,历来的南方,是中国振兴的希望之区,如此地被清政府拖入了泥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等保不住人民利益的政府,怎么可能继续获得来自民间的支持。所以,即使1900年中国人不把清朝取而代之,再等上十一年,也只是时间问题。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清朝要亡了。丧钟在1900年已经敲响。或许因为康熙、乾隆曾经善待汉人,仰慕中原文化,为满人积了德,汉人才假以时日,让它寿终正寝;或许是南方还没有准备好自己的宪政,一时还不会用新的国体、政体来接受大清王朝的烂摊子,中国才拖了十一年,才有辛亥革命。在上海看北京,看得很清楚。上海的中西文报纸,当时就评论说:1900年以后,远东的事务已经很清楚了。从此以后的问题,已经不象两年前的“百日维新”那样,对大清体制能不能变有怀疑。“清朝向何处去”,已经不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有眼光的人问的是:“中国向何处去?”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张园落辫
  是谁首先告别清朝,剪掉了中国第一根辫子?辛亥革命中的这项商标权,广东人和上海人有得一争。广东南海人冯自由说,他的父亲最先剪掉辫子。冯镜如先生在日本的通商口岸横滨办了一家印刷店“文经活版所”。1895年,“甲午之战,旅日华侨多避难返国。及马关和议既成,侨商渐次东渡,余父仍有戒心。以生长香港,遂剪辫易服,求英国领事保护营业。旅日侨商之解除辫发者,实以余父为嚆失。”冯自由在1896年14岁的时候加入了“兴中会”,后来做了孙中山的秘书。同样根据冯自由的回忆,孙中山是在第二年(“乙未”)在横滨的冯家割断辫子的。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但是,上海人还是可以争辩说:中国第一根落地辫子,落在上海。日下午,浙江余杭人,中年学者章炳麟到上海沪西的张园开会。当天到会的有沪上“名流”八十余人,有退隐的高官文廷式、马相伯,有曾国藩的大幕僚容闳,还有知名学者严复、宋恕。会议主持者是活跃在上海、武昌、广州和日本的湖南政务活动家唐才常。当天他们组织了一个“中国议会”,准备以上海为基地,武汉为前线,湖广为策应,组织南方军队,北上拘押慈禧太后,把光绪皇帝营救出来。然后推翻满清,建立汉人执政的君主立宪国家。
  会上,章炳麟同意在上海发动“革命”和“反满”,但坚决不愿再与光绪皇帝共戴一天。革命务必彻底,反满从头到脚。33岁的章炳麟,汉学大师俞曲园的学生,当时是上海《亚东时报》的主笔。学问固然一流无匹,性格也是独立不羁,惟资历却是不厚尚浅。可能由于一腔的激情无法倾诉,也可能因为人微言轻不受重视,他急了。他返身找来一把杭州剪刀,举手“咔喳”,当时当地,在会场二百多人的惊谔盱吁中,中国第一根辫子落地。
  章太炎生于吴越之地的鱼米之乡,体内却是流着一腔燕赵古人才惯有的热血。看他留下的相片,不笑的-清末民初人拍照片,除了妓女,很少有笑的。中国人拍照时,Say cheese,说“茄子”是本世纪稍后的事情。脸上那南方的柔韧细腻和北方 的豪迈刚毅,铸成了他一副典型的“南人北相”,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狂狷任侠。这样性格的人物,明清的江南,前有顾亭林炎武,后有周树人鲁迅。一个是章炳麟的精神导师,一个是他的学业门徒。顾炎武、章太炎、鲁迅这样的性格,在江浙籍贯的人群中真的少见,好象是属于“另类”,抑或“异类”,称为“犟头倔脑”。章太炎更过分,他还得有一个“章疯子”的绰号。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说他老师“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绕者,并世亦无第二人。”章太炎是清末学人中的第一智勇者,这应该没有问题。
  江南繁华之地,江苏、浙江、安徽,在中国古“九州”中属扬州,史书上常有“扬州近水,民风柔弱,生性轻扬”的说法。通常的江南浙北之人,文弱儒雅者有之,轻薄浮滑者有之。江浙人确实许多“小市民”、“小文人”,北方固然不少舍身捐躯之勇士。但是,谁也不能轻视江南。中国近代真正的大智大勇之匹夫,慷慨悲歌之豪杰,还是多出于江南,不信你去数。
  细究起来,章炳麟的辫子确实还应该算是中国第一根落了地的辫子。冯镜如、孙中山的辫子,落得固然早,但落在日本,不落在中国本土。可以这样说:落在日本横滨的,是中国人第一根落地辫子;落在上海张园的,是中国第一根落地辫子。还有,在日本剪辫子,离清朝远,剪辫子只有好处,没有风险,还有一些为做生意考虑的便利之处。象1900年的章炳麟这样,在上海的租界里,在清朝官员的鼻子底下剪辫子闹革命,需要更大的勇气。没有了辫子的章炳麟,头上少了东西,在上海马上突现出自己是异类,到处受到捕快的追捕。上海又不能住了。二年前,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也受到过牵连,躲到了台湾。1900年的冬天,他潜回杭州老家,还是有人追来。结果正月初一,他不得不“避之僧寺”,和老和尚一起,念着佛经,度过了他的世纪之年。李天纲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章炳麟手书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章炳麟晚年
[此贴子已经被文成章于 17:56:53编辑过]
----------------------------------------------散客编故事,鼓励您转贴;随便您盗版,任您去卖钱。
文章千古事,读者知深浅;不怕遭盗窃,唯恐不入眼!
回复时间: 18:44
“东南互保”条约之后的历史发展证明:“李鸿章们这次为中国做的是件好事。他们卖去的是清朝的面子,保住的是中国的夹里。“东南互保”使得南中国没有乱成一团,没有生灵涂炭。”
“东南互保”从两江、湖广扩大到两广、山东、浙江、福建,联成一个广阔的区域。
“东南互保”条约,保障了东南半壁河山在北方骚乱时的相对稳定,却也给晚清政局的分裂埋下了一根伏线。十一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便是步它的后尘,最终导致了腐败无能、病入膏肓的大清帝国的迅即土崩瓦解。
就上海而言,“东南互保”之后上海始终理性地保持与外国的交往,与世界的联系,一跃成为中国最有活力的城市。随后的一战期间,外国资本纷纷从战火纷飞的西方转到上海,“摩登时代”的上海,与世界同步。到上世纪30年代,上海已“超过”巴黎,成长为“世界第五、远东第二、中国第一”大都市。世纪之交的时候,一些媒体连篇累牍,历数中国最早的电灯、中国最早的电话、中国最早的汽车、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厂……引以为上海的骄傲。
但是!鸠占鹊巢的外国人确实在上海刻下了诸如“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等令中国人民世代不忘的殖民屈辱!
----------------------------------------------闲看厅前花开花落,
醉随天外云卷云舒。
实事求是、乐天达观;弘扬正义、鞭鞑邪恶。
回复时间: 11:57
  就“东南互保”而言,我看到的只有懦弱、屈从...
----------------------------------------------你可以在一部分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欺骗一部分人,但你无法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
回复时间: 09:48
回复时间: 23:29
----------------------------------------------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星190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