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存在的意义究竟意义是什么意思?

父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到底是什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4页2下载券1页免费2页1下载券2页1下载券25页1下载券2页免费3页2下载券4页免费2页免费1页1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页免费26页免费2页免费16页免费2页4下载券
父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父​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可在服务器上查看具体错误信息)家长究竟要在孩子身上完成什么任务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3页免费10页免费3页免费3页免费2页免费1页免费6页免费2页免费2页免费1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3页1下载券7页免费30页7下载券4页1下载券4页免费
家长究竟要在孩子身上完成什么任务|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家​庭​教​育​的​方​法​,​我​们​的​祖​先​都​是​在​一​家​一​户​各​自​独​立​的​状​态​下​被​教​育​长​大​的​。​我​们​发​现​很​多​个​体​的​方​法​和​经​验​不​能​普​遍​适​用​,​我​们​必​须​找​到​家​庭​教​育​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为​大​众​所​遵​循​。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是由出版的关于教育和的一本实用。作&&&&者养成教育课题组 编,林格 主编ISBN10位[] 13位[5]出版社出版时间
人才这个参天大树的根基就是好习惯,树在种的时候就要扎好根,人在小的时候就要训练出好习惯。嘴皮磨破了,眼睛盯酸了,人也累瘦了,孩子还是没管好。热情可不行,手法强更还会适得其反。本书打破了以征枯燥的说教,而是以一种活泼的方式,充分调动学校、家长、孩子三方,在短短21天内就培养一个可以使孩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除了“21天训练方案”外,还有评估方案,使您科学见证训练效果,每个习惯还都配有“主题延伸阅读”,是一篇篇连续剧般的班级小故事。您的孩子是他,还是她,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她”,相信通过本书您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训练。本书的序列化训练方案,本着科学、实用的设计理念,将使您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完成关乎孩子一生命运的大事业。,学者,教育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社科基金申报项目——养成教育课题组组长。学术兴趣涉猎儿童教育、青少年发展战略、、管理分析等。著或主编有20部原创作品,如《怎样培养习惯》、《怎样提高智力》、《全部都是爱——中国家庭教育8讲》等,总发行量起过200万册。养成教育意义重大
一 养成教育是
二 养成教育改变孩子一生
养成教育的四种方法
三 层次目标法
四 家校合作法习惯一:把一件事情做到底
一 导入部分
二 21天训练方案
三 主题延伸阅读
习惯二:孝敬父母
一 导入部分
二 21天训练方案
三 主题延伸阅读
习惯三:做事有计划
一 导入部分
二 21天训练方案
三 主题延伸阅读
习惯四: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一 导入部分
二 21天训练方案
三 主题延伸阅读
习惯五:用过的东西放回
一 导入部分
二 21天训练方案
三 主题延伸阅读
习惯六 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一 导入部分
二 21天训练方案
三 主题延伸阅读
习惯七 耐心听他人说话
一 导入部分
二 21天训练方案
三 主题延伸阅读
习惯八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 导入部分
二 21天训练方案
三 主题延伸阅读
习惯九 微笑待人
一 导入部分
二 21天训练方案
三 主题延伸阅读
习惯十 说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
一 导入部分
二 21天训练方案
三 主题延伸阅读
习惯十一 认真写字
一 导入部分
二 21天训练方案
三 主题延伸阅读
习惯十二 在错误中反思自己
一 导入部分
二 21天训练方案
三 主题延伸阅读前言  培养良好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一个中国的博士曾对德国的酒鬼做了细致的观察:他发现在德国即使是一个喝醉了的酒鬼,也不会随地乱扔酒瓶;而是摇摇晃晃,为手里的空酒瓶子寻找垃圾箱;找到后还会努力定定神,仔细看一下垃圾分类,再把瓶子放进去这就是典型的习惯行为。
德国人以认真闻名世界,可能正是因为细节的养成所致。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你一辈子都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且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应,所以说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曾对习惯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习惯就是心里痒痒的感觉。好比爱逛街的女人看见商场就产生一种心里痒痒的感觉,就想赶紧去逛,不让她逛,她心里就会难受。
因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训练。如果只重视道德认识的提高,只强调道德标准和规则的掌握,而忽视行为实践,不引导和要求学生切实,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没有生命力,孩子就容易养成言行不一致的恶习,从而背离教育目标。
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广泛,怎样举一反三,怎样从小处着手,是最重要的问题。这12个习惯的提出,参考了由教授主持的&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课题的系列成果,还参考了由教授撰写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关于习惯内容的分析与选择方面的内容。这里的任何一个习惯都渗透了多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很多几乎可以成为一所学校的校训,或者孩子的座右铭。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的部分文字整理工作由我的学术助理吴贤春协助完成。另外,为了使之更加具有可读性,特邀请贾洪涛老师创作了&主题延伸阅读&。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家庭、学校、学生合作互动,完成学习、训练、评价一体化的科学操作规程,按照对比表格来实现,简单易行,举一反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的训练应当以家庭为中心,家庭是习惯的学校。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习惯进行一个概括性的阐述;第二部分是12个重要习惯的序列化训练方案。一、养成教育是
养成教育,是的教育。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
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的良好习惯入手。而全面了解有关习惯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这里为大家做一些介绍。
1.习惯的定义
从的角度来看,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例如,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后,完成这种动作已成为他们的需要。他同时指出,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阿瑟S.雷伯在其所著的《心理学词典》中将心理学中关于习惯的含义概括为四种:①一般指一种习得的动作。本义是指运动模式、身体反应,现在已不限于此,人们也常说知觉的、的、情感的习惯。②通过重复而自动化了的、固定下来的且无需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实现的活动模式。③对药物的,常用术语是药物依赖。④指特定动物物种的特征性行为模式,如&狒狒的习性&。他特别指出,最后一个意思与前面的几种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它的内涵通常是指一种天生的、物种特有的行为模式,而其他几种意思都明确含有习得的行为之意。
从心理学的解释中,可以认识到: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还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2.习惯的特征
关于习惯的特征这一问题,著名教育专家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进行过论述,在此结合他的论述进行简要说明。
习惯不是先天的、遗传的,而是人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人们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良好习惯,克服不良习惯。
(2)稳固性和可变性
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般而言,一旦形成就较难改变。但这种稳固性也不是绝对的,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即使是已经形成的较为牢固的不良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有一个孩子时常生闷气,父亲就对他说:&假如你不希望自己脾气暴躁,就不要培养这种习惯,不要做出任何可能助长怒气的事。&这位父亲首先让孩子设法保持安静,然后让孩子计算自己有多少天没发脾气。从原来的天天生气,到后来两天生一次气,然后三天一次,再后来四天一次这个孩子爱发脾气的习惯起初只是减弱,后来则渐至消除。
(3)自动性和下意识性
习惯是一个行为自动化的方式。所谓自动化,就是稳定的条件反射活动,甚至是下意识的动作。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就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
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比如清晨喝一杯白开水,如果是在父母的提醒去喝,只能算是一种行为,而非习惯;如果想都没想,自动地去喝一杯白开水,一天不喝就感到十分别扭,这样的行为就叫做习惯了。
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因而有情境性。养成了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小孩子只在学校爱劳动,在家里就不行了,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约。二、养成教育改变孩子一生
1.养成好习惯终生受益
在《成长的智慧》一书中,有一则故事讲到诚实的习惯能带给人幸运,大意如下。
一位非常富有但脾气古怪的老想找一个男孩服侍他的饮食起居,帮他做事,唯一的要求就是这个年轻人必须诚实正直。他常说:&向抽屉里偷看的孩子会试图从里面取出点东西,而在年轻时就偷窃过一分钱的人,长大后总有一天会偷窃一元钱。&
很快,老就收到20多封求职信。他决定对这些孩子进行考核,四个精干的小伙子来参加最后的面试。提前准备了一间房子,要求四个人逐一进去,只要在里面的椅子上安静坐一会儿就行。
第一个孩子看见桌子上摆放着一个罩子,很好奇,他掀起了罩子,里面的羽毛被气流吹得满房间都是。第二个孩子一进去就被一盘诱人的、熟透的樱桃吸引了,还拿了一个最大的放进嘴里,可是里面全是辣椒。第三个呢,看到桌子上有个抽屉没有锁,就想拉开那个抽屉,结果刚把手放在抽屉把手上,就响起一阵铃声前三个孩子都被赶了出去。
只有最后进入房间的男孩在房间的椅子上静静地坐了20分钟,什么也没有动。半个小时后,老绅士满意地告诉他被录取了。老绅士问他:&屋里那么多新奇的东西,难道你不想动一下吗?&哈里回答说:&不,先生。在没有得到允许之前我是不会动的。&
后来,一直服侍老绅士,老人去世时留给他很大一笔遗产,他一直过着充实富裕的生活。
无论这个故事真实与否,都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好的习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青少年时期正是学习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关,其中习惯占有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习惯。
2.养成坏习惯终生受害
在《读懂人生》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理发的师傅教徒弟理光头。开始时在冬瓜上练习,用理发刀刮冬瓜皮来模仿理光头,徒弟每次练习都有一个坏习惯:把理发刀往冬瓜上一扎。师傅见后说:&请你改变这一习惯。&徒弟笑曰:&这又不是真头,没关系的。&三个月后,徒弟出师。给第一位顾客理光头,理完后,他又照例把理发刀往头上一扎。结果可想而知。
坏习惯常常让人们与幸运失之交臂,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一个人如果养成了不良的习惯,便会终身受害。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谴责我。&
&但是,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人的行为习惯不好,直接影响自己的成长,给自己的形象造成阴影。不少人在公共场合不管不顾地抠鼻子、掏耳朵、打喷嚏,甚至随地吐痰,往往给人&这个人真没修养&的感觉,直接影响他们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这难免影响人际关系,为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尴尬和麻烦。一、榜样法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美妙的故事。
18岁的少年海格里斯,正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这时,他碰见了两位女神,一个叫&恶德&,一个叫&美德&。女神千方百计诱惑他去追求能使人享乐一生、却有害他人的生活;美德女神则劝导他走为人除害造福的道路。最后,海格里斯听从了美德女神的呼唤,拒绝了女神邪恶的诱惑,选择了始终为同胞做好事的人生之路。后来,海格里斯成长为希腊人千古传颂的英雄。
海格里斯从美德女神身上看到了美的品质,把美德女神作为榜样,自己也成为了英雄。如果他以女神为榜样,可能会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看来,古希腊寓言学家说&榜样是最好的老师&并不过分。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之源。孩子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他也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他们以英雄人物、伟人、智者、科学家等为榜样,就可能找到动力和方向,成为有用的人;当他们结交小人、盲目追星、盲目攀比、从父亲那里学会吸烟等,结果将非常糟糕。
《苏氏家语》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能然者,生而善教也。&父母是孩子天然的榜样,但是,父母除了给孩子当好榜样,也要给孩子寻找别的尤其是同龄的榜样。为什么呢?
仔细观察会发现,孩子长大一些后,常常喜欢模仿同龄人中比较优秀的、自己喜欢的人,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这是正常的现象。美国学者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认为,到了孩子的儿童期、少年期,家庭的影响渐渐在减弱、淡化,群体的影响渐渐增强。所以,每一个儿童都应该参与并认同一个社会群体,从而在群体中学习在社会公众中的行为方式。
很多人忆及学生时代时,最难以忘怀的往往是那些可爱的伙伴。很多事实也证明,孩子有一个好的同龄榜样,终身受益。
有一位学生回忆自己高中时的同桌时说:
我高中的同桌叫赵连城,他和我住一个宿舍,我们每天形影不离,学习、吃饭、睡觉所有的事情都在一起。我们是当年中考的前两名,他只比我高1.5分。,也是竞争的对手。他的英语和数学比我好,我的物理和化学比他好,所以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我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鼓励,当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另外一个总是鼓励对方。
和连城同桌两年时间,其中经历了无数的考试。记得我们的班主任数学老师经常在晚自习的时候突然进来,一脸严肃地对大家说:&先把手上的东西收起来,咱们考一下!&每当这个时候,就是我和他的一次较量。我们总是在考试的过程中暗暗赛着速度,在考试的结果上赛着分数。一般的时候都是我的速度比他稍微快一点,而他的成绩比我稍高一些。
因为有了这个竞争对手,我在高中枯燥的学习更有动力。大学四年和连城的联系并不是很多,但是每每打电话时,都感觉到和他的友谊之之真,那些情谊和关爱正是我们的进步之源。
这样看来,榜样(尤其是同龄榜样)在孩子学习、生活中的位置十分重要。萧伯纳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刘邦也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如果孩子能与自己的榜样(尤其是同龄榜样)充分共享有利条件,就能营造出一种你追我赶的氛围,形成海纳百川的胸怀。这不仅是一种学习和竞争,也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生境界。
3.要求和原则
&孟母三迁&,为的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榜样也是孩子身边环境的一部分。给孩子选择榜样应遵循什么原则呢?
父母是孩子最天然、最近的榜样,运用榜样法,父母首先就要&正己&,想方设法从各个方面为孩子做出表率来。
除了父母外,其他人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也许有人说,那就&择优为邻&,找那些各方面表现都很优异的人作为孩子的榜样。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呢?
其实,孩子身边的伙伴,哪怕他身上有一点值得孩子学习的地方,比如学习特别认真、特别守时、很有礼貌、遵守交通规则等,都是值得孩子学习的榜样。如果刻意寻找那些最优秀的同龄人做比较,由于目标太高,反而不利于孩子的进步。因此,选择合适的目标,应当成为寻找榜样的一个重要原则。
4.操作方法
父母自身给孩子树立榜样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1)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修养
现代教育家陈鹤琴说:&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父母不管做什么,不管有意无意,对孩子都是榜样。孩子最善于模仿,父母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小节,言行举止不当,很容易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2)欲正人,先正己
就是说,父母要求孩子做到什么,自己首先要做到。一个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讲诚信的孩子,一个邋里邋遢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喜好整洁的孩子。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学习、生活,都应该先用同样的要求去要求自己,再去要求孩子。否则,让孩子做这做那,自己却得过且过,孩子怎么会愿意听你的话呢?
(3)身教重于言传
很多时候,孩子更愿意看看父母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听。因此父母最好少&说&多&做&,父母做了什么比说了什么更重要。比如要教育孩子诚实,父母首先做一个诚实的人,比说一千遍、一万遍的大道理有用得多。父母身体力行,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再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
而父母在为孩子选择好的榜样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把握好交往的&度&,找到合适的榜样呢?
(1)全方位了解孩子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父母要明确:孩子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对什么更感兴趣?比如孩子在清洁卫生方面有待改进,不妨让孩子交一些卫生习惯很好的朋友作为榜样;孩子喜欢阅读,不妨让他们与那些同样具有阅读兴趣的伙伴多交往,在交往中交流读书心得,等等。
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对方的情况。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了解一下对方的家庭背景。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要,通过他的家庭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朋友。
(2)与孩子多沟通
一般情况下,父母不应轻易反对孩子的正常交往,不过很多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与&好孩子&多交往。但是,孩子的衡量尺度可能和父母有所偏差,但他们的意见也值得考虑。如果孩子不听父母的意见,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他们好。
一般而言,父母觉得孩子的朋友坏,无非是因为他们身上缺点较多,怕他们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父母完全可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说明自己的担忧,表明立场,只要态度真诚,孩子是会考虑父母的意见的。
其次,可以见见孩子的朋友。
也许你并不喜欢孩子的朋友,但硬要强行阻止他们交往是不好的。你可以请孩子到家里来,近距离地了解他,然后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况给孩子的行为加以指导。
(3)为孩子规定一些行为原则
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还有限,而父母又不可能一直跟着他们,所以,父母有必要告诉孩子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比如,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可以请朋友到家里来玩,但是不要随便翻东西,要注意用电安全,等等。
(4)鼓励孩子和自己的榜样共同进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由于孩子各自的局限,常常是你在这点比她好,她在那点比你强,大家各有优势,不相上下。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可以互为榜样,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同时以自己的优秀之处影响别人,帮助别人进步。父母既要鼓励孩子进步,也要提醒孩子,千万不要被别人身上的缺点或坏毛病影响,好习惯没养成,坏毛病又形成了一大堆,这就背离了初衷。
二、训练法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这样的话:&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的练习,使这些练习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这段话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练习(也就是训练)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习惯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
篮球巨星乔丹曾为了一个单手投篮习惯而靠墙苦练三个月,时装模特为了一个台步习惯甚至苦练终身。&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形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训练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小孩子常常不大能明白一些大道理,但这时若能给予他们很好的训练,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体会那样做的好处,等到他们长大了,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此时,良好的习惯也已经养成了。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训练的重要性。因为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而训练恰恰是最合适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实践证明,再好的理想,一味地空想而不去脚踏实地地做,永远不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历史上,大凡有所成就者,无不与足够的训练有关。
曾获得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英国有机化学家巴顿,小时候就得益于父亲将他从&蜜罐&送入&火坑&,接受了严格系统的训练,最终得以走向成功之路。
巴顿出生于一个富足之家,是全家宠爱的独子。上小学时,他被送进一所走读学校,但因为那里环境与家里完全不同,老师也不像家中长辈那样百般呵护他。小巴顿很不适应,学习很糟糕,与同学关系也紧张。父亲感觉这对小巴顿的成长不利,于是在他刚刚10岁时,把他送到一所寄宿制学校。
这所实施军事化管理,学生们都过着军营型的生活。早晨,只要钟声一响,学生们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起床、穿衣服、叠被子、刷牙洗脸、出操跑步,日日如此。如果跟不上节奏,就会受到惩罚。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要用凉水洗漱。伙食也就勉强算得上是&粗茶淡饭&小巴顿简直是从天堂掉进了地狱。
由于条件确实艰苦,小巴顿对这所寄宿学校更不适应,每逢星期一早晨送他去上学时,他就大哭大闹,不愿意去上学,希望父亲能给他重新换一所学校。折腾了几个星期,小巴顿瘦了很多。母亲和姑姑对他父亲的做法很不理解。但父亲仍然坚持,始终认为磨难和锻炼对巴顿不是坏事,反而是一道十分有益的&营养剂&。
这段生活为巴顿日后事业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此,巴顿成名之后十分感谢父亲当年给自己吃的这些苦头。可以想象,若是一点苦头都不能吃,一点委屈都不能受,他怎能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怎能耐得住科学研究的辛苦和寂寞呢?
、父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二王&。他们的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是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善画画。由于众人的夸赞,他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
一天,献之问母亲:&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母亲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摇头。献之急了:&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背后。
献之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添了一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献之仍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母亲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母亲见他骄气已经消尽,鼓励他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他的字也到了、的程度,和父亲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倘若没有这样严格艰苦的训练,恐怕历史上就没有&二王&的出现了。
3.要求和原则
(1)&苦练&与&趣练&相结合
孩子以后是非常愉快的,但要养成好习惯,把不经常出现的行为训练成经常出现的行为,则是一个十分艰苦甚至是&痛苦&的过程,需要咬着牙战胜许多困难,更要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的练习。特别是针对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矫正起来颇有些&难于上青天&的味道,要克服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少人半途而废,。
虽然如此,我们并不提倡式的训练,如果孩子光是苦练,过不了多久就会感到厌烦。所以,不妨&苦练&与&趣练&相结合,采取一些有趣的形式,如通过游戏、活动、竞赛、绘画等途径,不断变换形式来进行训练。
例如培养使用的好习惯,就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来进行,抓住去商场购物、乘车买票、外出游玩等机会,提醒和训练孩子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好礼貌用语。如乘车时不小心踩到了别人的脚,要诚恳地向对方道歉,说声&对不起&;售票员递过来车票,最好道一声&谢谢&;中途下车跟朋友分别,要记得说&再见&,等等。这种自然的生活场景对孩子培养良好习惯十分有利。
(2)严格遵守,不能放松
训练的过程是痛苦,即使孩子不愿意,也要鼓励他咬着牙坚持下去。训练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好的习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巩固,不可能。
严格的训练要避免情绪化。千万不要一高兴就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或者是因为心情不好而对一个小细节斤斤计较。没有相当的磨炼,很难养成好的习惯。不同行为习惯有不同的标准,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
(3)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存在美的东西其本性都是在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是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前紧后松&、&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在习惯培养中都是不可取的。
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不坚持,今天训练,明天放假,行为就难以变成自动化的习惯。培养习惯是个长期工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
由于人的行为往往具有惯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孩子就会出现反复。所以,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反复抓,不能放松,即使孩子在某种行为上已经表现很好了,也要反复抓。
4.操作方法
关于如何运用训练法,教授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曾作了详细的阐述,这里结合该书进行说明,供大家参考。
(1)目标明确,要求具体
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通过反复的分解操作练习,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有些操作过程较复杂的行为要求,可采用分解操作。
如学习洗衣服这项训练内容,要求较高,过程较为复杂,在训练时不妨分为四个步骤:一浸泡,二揉搓,三漂洗,四晾晒。在进行训练之前,最好是先让孩子观察父母是怎样洗衣服的,父母洗衣服的时候应给孩子讲解洗衣服的要领,然后再让孩子自己动手,这样形成的印象往往比较深刻。
再比如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时,说&谢谢&二字,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注意的细节其实很多。这时,不妨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给孩子一些适当的建议,如:
首先,说&谢谢&时必须诚心诚意,发自内心,要让人听起来不做作,不生硬,不是为应付人家,而是真心实意地感谢,只有真心才能使&谢谢&二字富有感情。
第二,说&谢谢&时要认真、自然,要让人听清楚,不要含含糊糊,不好意思,更不要轻描淡写地凑合,好像不太情愿、应付差事。
第三,说&谢谢&时要注意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很高兴,就是达到目的了;如果对方对你的致谢莫名其妙,就要说清谢人家的原因,以使对方感到你的。
第四,说&谢谢&时要用整个身心说,除了嘴里说以外,头部要轻轻地点一下,眼睛要注视着对方,而且要伴以适度的微笑。
第五,别人帮助自己解除了困难之后,应表示谢意。表示的方式可以说&谢谢&、&多亏您帮助&,也可以握手致谢,还可以赠物致谢。
表达谢意的方式因人、因场合而异,一定要根据实际,选择最恰当的行为方式,这样的训练才能既规范又不机械。
(2)层次分明
由于青少年年龄层次不同,各个年龄段掌握良好习惯的要求也就不同。如养成&文明乘车&的习惯时,最好是先训练孩子上车能主动买票、乘车时不向窗外扔杂物、不把头伸出车厢外等较为基础的要求,然后再进一步要求孩子能主动为乘客让座、为乘客传票等更多的要求。
(3)及时检查
只有要求而没有检查,要求就容易落空,因此检查和评价必须坚持经常性。比如训练做作业仔细认真就要天天检查,哪天写不整齐就要求哪天的作业重做,一点也不能马虎,最好是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对作业的情况进行登记,以便一个阶段作一次总结。再比如让孩子养成每天早晨自己叠被的好习惯,就要每天检查他的被子叠了没有,叠得整不整齐,发现没有叠或叠得不好,一定要及时纠正,这样训练才能形成好的习惯。这些工作虽然比较琐碎,但是必须长期坚持。
三、层次目标法
循序渐进,按步骤进行,是我们做事情要遵循的基本规律。所谓层次目标法,就是在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按照层次将较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这样孩子便能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地渐渐养成好习惯。
有的父母过于心急,恨不得孩子在朝夕之间就能变个模样。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要求孩子去做到,岂不可笑?一会儿让孩子做这个,一会儿让孩子做那个,甚至想让孩子一步登天,这非但不能养成好习惯,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时间久了,还会引发孩子对父母的反感和不信任,养成好习惯难上加难。
研究员曾经指出:习惯之间不能机械地用年龄划分开,比如几岁到几岁培养学习习惯,几岁到几岁培养做人习惯,只能说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在不同年龄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在要求、水平、层次上要有差异。
孩子不是&标准件&,习惯培养要注意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要考虑到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而不是用同样的标准要求不同的孩子。
&天下大事必成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从最简单的开始做起,往往能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自信,同时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热情。
有一个小故事。
一位著名的大学教授多才多艺,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能把曲子拉得如此流畅时,他说:&我是这样来练习的。每当练习曲目前,必定先了解曲目是由几小节构成。比如,准备练习30小节,一天练习一小节,一个月即可练习完毕。不过,我并非从头到尾依次练习,而是从最简单的一小节开始,第二天,再从所剩的29节中挑选最简单的练习。用这种方法练完整首曲子,不但轻松自如,而且还在练完之后找到了各个小节之间的呼应关系,从整体上理解了这首曲子的境界。&
从心理学上看,这位大学教授的练习法是非常合理的。因为人总是具有惰性,往往会找出各种借口逃避学习和工作,尤其是有一些难度的学习和工作。而这位教授的方法恰恰满足了人的成就感,每完成一小节,就增加一份信心。
设定一个正确的目标不容易,实现目标更难。把一个大目标科学地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落实到每天中的每一件事上,不失为一种大智慧。
两次在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夺冠的日本选手在比赛中,就运用了一种十分巧妙的目标分解方法。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结合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谈经验。
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还是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揭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给吓倒了。
很多时候,孩子做事之所以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自己太远,确切地说,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稍微具有一点的智慧,一生中也许就会少许多懊悔和惋惜。
3.要求和原则
我们看看北京教育学院教授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而提出的几条原则。
(1)运用&循环说&理论
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循环反复,是螺旋上升的。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了中高年级还要经常重复训练,否则很难巩固。因此,如果孩子小的时候已经培养过某些习惯,父母依然不要放弃,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进行循环,每过一段时间就有意识地强化一下。
(2)运用&阶段说&理论
习惯形成各有不同的关键期,小学低、中、高年级有各自的训练重点,可以抓住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来进行教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选择适合本年龄阶段的习惯进行培养,不能心急。
(3)运用&中心扩散说&理论
行为习惯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体系,要把所有的行为习惯都在短时间内培养好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的习惯时,就要抓主要的习惯进行培养。重点习惯培养好了,就可以带动其他好习惯的形成。
4.操作方法
(1)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孩子的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父母在的时候,不能只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办事。
《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书对此进行了举例说明。
根据研究,左右儿童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过3个阶段。第一阶段,5岁~7岁。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因此能够分清自己的左右手。直到7岁左右才可以分清站在他们对面的人的左右手。第二阶段,7岁~9岁。儿童能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分清左右空间关系,形成直观表象,并能初步掌握左右方向的相对抽象性,但对非直观、抽象的空间关系还比较模糊。第三阶段,9岁~12岁,儿童能够形成左右方位的抽象概念,能根据表象、记忆建立其空间关系。从上面的发展规律来看,儿童从小到大,对空间和距离的知觉是逐渐完善起来的。因此,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要他们理解几何图形结构及其空间关系,要他们理解圆形,老师要先讲解皮球,理解长方形,老师要先讲解电视机等,这样把实物和概念连接起来,他们才能逐渐理解。
孩子的成长和认知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父母在养成好习惯的时候,一定要讲究科学性,了解、尊重、利用好孩子的成长规律,少走弯路。
(2)分层次确定目标
例如,同样是要培养小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就要求他们保持正确姿势,一笔一画地认真写清楚;对于中年级的孩子,就要求他们不但要认真写,还要尽可能做到整洁美观;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就要求他们树立一定的汉字意识,做到写出的字有一定的&艺术性&。有了这样的要求和层次,孩子就比较容易一步一步去做,容易达成目标。
(3)目标分解要具体
的成功表明,目标不仅要分解,而且要具体。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人随机分成两组,让他们去跳高。两组个子都差不多,先是一起跳了1.2米,然后把他们分成两组。对第一组说:&你们能跳过1.35米。&而对另一组说:&你们能跳得更高。&然后让他们分别去跳。结果,第一组由于有1.35米这样一个具体要求,他们每个人都跳得很高。而第二组没有具体的目标,所以他们大多数人只跳了1.2米多一点,不是所有的人都跳过了1.35米。由此可见有没有具体目标的差别。
在养成好习惯时,我们要帮助孩子学会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把远目标变成近目标,把模糊的目标变成具体的目标。
四、家校合作法
大家都知道,教育不只是家庭的事,也不只是学校的事,所以光靠父母和老师某一方的力量,要想教育好孩子是不够的,必须要联合父母和老师的力量,让家庭和学校的步调一致,劲往一处使。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会成长得更好。
在养成好习惯时,我们也提倡&家校合作&。尤其提倡父母和学校主动配合。父母只有及时与学校沟通,并相互做好配合,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在《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中,有一则《家务劳动承包合同》的案例,大意是这样的:
四年级学生正在与家长举行《家务劳动承包合同》的签订仪式。在班主任的协调下,全班学生与家长一一对应,认真商讨起来。有的学生选择了洗衣扫地,有的选择了拣菜、烧饭,大多数学生都选了两三个项目作为承包内容。双方在合同书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姓名。校长和大队辅导员应邀担任了双方的见证人,在每一份合同上盖上了公章。
老师说:&这次家务劳动承包为期3个月,主要是为全班同学提供一个劳动岗位,促使大家学本领、练毅力、尽义务,从小懂得信守自己的诺言。我们也希望各位家长积极支持,帮助和督促子女学做家务,同时也应避免给子女过重的负担。希望双方共同履行合同。&
在这个基础上,学校还印发了&家务承包中期联系卡&,请班主任走访部分家长,督促家长履行合同。
从此,全班同学的家务劳动热情高涨起来,不少人除了坚持完成合同规定的家务外,还主动帮父母做其他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人悄悄地学会了几手&绝活&......
看,很多父母为之头疼的问题,通过家校合作,就变得十分轻松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是站在一条线上的。父母和老师对孩子有着共同的爱心,教育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形成合力,争取最大的效果了。
其实,上面的这个案例也是前面&行为契约法&的延伸。通过家校合作,契约也发挥了最大的效用。
3.要求和原则
父母与学校沟通配合,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注重协调,并形成教育合力。
20世纪70年代,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的&协同论&,不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取得了瞩目的成效,在教育领域里也得到了广泛认可。该理论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的系统,当各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联要素彼此协调、合作、同步一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地向同一目标运动时,就会形成整体合力,就会产生大于各个要素孤立相加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协调效应。
1+1不会简单地等于2,必须形成合力,才会产生协调效应,也才可能使1+1&2。有很多人常说&5+2=0&,就是讲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相互抵消,没有发挥出作用。
4.操作方法
父母该怎样主动和学校沟通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冉乃彦研究员给父母提出了一些有用的建议,具体如下。
(1)主动联系
父母往往认为老师很忙,如果总是和老师联系,老师会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有时间接待,或者感觉被打扰。其实,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育孩子,如果父母主动与老师联系,老师会感到非常高兴的。因为通过沟通,会更方便老师了解孩子的全面情况。一个班主任整天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任务很重,不要说是家访,就是给每个孩子的父母打电话,也要耗费好多时间。父母与老师沟通,重要的是把孩子生活、学习、发展中出现的重要信息告诉老师,及时与老师交流,或者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及时与老师配合,或者获得老师的有效地配合。
(2)经常联系
父母千万不要忽视针对孩子的点滴进步与老师交流,更不要等问题成了堆再去和老师联系。平时,孩子的发展是一种平稳的量变过程。但是质变就孕育其中。要想发现微小的变化,抓住闪光点,在萌芽状态时实施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与老师经常联系。
如果可能,父母最好能够与老师定期保持联系。这样,每一次联系就会变得越来越简单,时间短而且有效果。由于是经常联系,不必每次都介绍前面的情况,只需突出主题,交流新情况,研究新措施即可。
经常联系,还可以使双方增进了解,发展友谊。很多父母在和老师的交往过程中,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
(3)适时、适度联系
父母与老师沟通的频率,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定,但也要尊重老师的意见。一般一周或两周联系一次就可以了。如果联系过密,会给老师增加负担。联系过疏,则不容易了解孩子的情况。
父母与老师的联系方式,一般可以通过电话进行。何时打电话,要根据老师的工作和生活规律来定。如果是课间10分钟打进去电话,老师急着准备上课,匆忙说两句,效果肯定不好。最好打通电话后先询问:&我现在准备和您交谈几分钟,您看方便吗?&父母也可以与老师商量一个固定的时间。
与老师交流的时候,父母要有所准备,尽量避免东拉西扯的聊天,最好直奔主题。父母不要光顾着自己说,还要注意听老师的意见,不仅要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还要提出自己的措施,也征求老师的建议。
(4)对交流内容要进行教育性的加工,化消极为积极
双方交流的内容,父母切记不要简单地、直接地传达给孩子。有些内容只是教育者了解就可以。必须让孩子知道的,也不要给孩子一种&告状&的感觉。比如,老师提到孩子最近上课走神,父母就应该对这个信息进行加工,对孩子讲:&老师真喜欢你,他发现你最近上课有时走神儿,可为你着急了。老师觉得你从来都是专心听讲的,是不是没休息好?&
(5)如果出现了误解,解决的原则是--有利于孩子健康
老师也不是神仙,难免出现失误,例如老师误解了孩子,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这时父母首先要做到诚恳地承认并重视孩子自身确实存在的缺点,而不是急于大讲孩子的优点;二要在理解老师的基础上去看问题;三要摆出事实,语言委婉但观点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四要给老师改正失误的余地。
做事有计划
一、导入部分
做事有计划的人才会赢得信任。
有些孩子每到期末复习就一团乱麻,做作业时总是被别的事情打乱,早晨起床上学常常找不到袜子,零用钱花不到月底就一分不剩您的孩子会被这样的问题困扰吗?您知道怎样才能让孩子避免这些麻烦吗?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学会做事有计划,即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具体的时间规定,有准备,有措施,有安排,有步骤。
做事有计划,不仅能帮助孩子有条不紊地照料自己的生活,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处理各种事情。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常常得益于做事有计划:
福井谦一上学时化学测验总是不及格,曾因此打算放弃学业。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制定了学习计划,从头补起,从不及格到及格,成绩扶摇直上。1981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竺可桢上中学时身体瘦弱,为了强健体魄,他制定了详细的锻炼计划,并手写了&言必信,行必果&的格言时时提醒自己。此后,他,从不间断。自从锻炼身体后再也没有请过一次病假
小到身边的点点滴滴,大到一生的目标追求,计划都是的。做事有计划不仅是一种习惯,更反映了一种态度,它是能否把事情做好的重要因素。
(1)时间像流水,抓起来就是金子
狄更斯曾说过,延宕是偷光阴的贼。一天24小时,为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空留一片悔恨。有成就的人,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绝不虚度年华。
《故事时代》收录了这样一则故事:
从26岁开始,即从1916年元旦那天起,每天都要核算自己所用的时间,每个月底做小结,年终做总结。他56年如一日,直到1972年去世的那一天。
他靠的是记日记。没有什么能打乱他的这一习惯--休息、看报、散步、剃胡须甚至女儿找他问问题,他都要在纸上做记号,一丝不苟地记下用了多少分钟。
他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分钟&时间下脚料&:乘电车时复习需要牢记的知识;排队时思考问题;散步时兼捕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演算习题盘算得更细,&清晨,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他算出自己一个小时的看书进度是:数学书4~5页,其他类书20~30页。最令他自己满意的是1937年7月,&这个月我工作了316小时,平均每天7小时。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25%~30%。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
他统计自己1966年所用的基本科研时间为1906小时,超出原计划6小时,平均每天工作5小时13分;与1965年相比,超出了27小时。1967年他77岁,他对这一年时间的统计是:读俄文书50本,用去48小时;法文书3本,用去24小时;德文书2本,用去20小时;游泳43次;娱乐65次;同朋友、学生交往用去151小时
他认为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甚至是唯一有价值的东西,他将它视为神的赐予,于是时间也就给予了他丰厚的回报。这个牢牢驾驭了时间、创造出&时间统计法&的人,就是当代杰出的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
可是很多人却无视时间的流逝,没有时间概念。在他们眼里,半个小时很短暂,浪费一天也没什么关系。但如果你不认真对待时间,时间也不会认真对待你。时间抓不住就像流水匆匆,抓起来却像金子般沉甸甸。
(2)冷静思考,有条理地安排事情
遇到事情不是冷静地思考,做出合理的安排,而是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常常会让人陷入尴尬的境地。
《新家教》中有一则故事:
威尔逊和同学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活动。学校向他们介绍了营地的一些情况,并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让孩子们自己回家去准备营地生活用品。妈妈问威尔逊是否需要帮忙,威尔逊说自己能够照顾自己。在他出发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显然威尔逊忽视了这一点。妈妈还发现他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经常需要带的东西。但是妈妈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提示。
威尔逊高兴地走了。过了两天,他回来了,妈妈问:&怎么样,这次玩得开心吗?&
威尔逊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义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