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有后代吗几个女人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优秀教案设计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分享到: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优秀设计
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能用“一面……一面……”和“只好……”造句。&&&&&&&&& 3、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研究科学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生齐读“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是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罢了。”)知道这句名言出自哪一位名人之口吗?(板书:爱因斯坦)读了这句名言,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师简介“爱因斯坦”(出示文字资料: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远比牛顿物理学先进,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他有关的文章。(板书完整课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齐读课题后质疑:看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他俩是怎样认识的?世界著名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爱因斯坦是怎样的人?)& 3、过渡:就让我们带着满心的疑问走进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吧!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2、小组交流前置性作业:(1)七彩词语&&&&&&&&&&&&&&&&&&&&& (2)朗读课文3、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吗?4他们之间有过几次交往?(三次)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交流:相撞(1-3)&& 相遇(4-5)& 相邀(6)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相交(7-8)5、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自由朗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优秀教案设计&& (出示四句话:(1) 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2)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3)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4)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指明交流:(从“时间先后顺序”、“不同情况下见面”、“关系越来越亲密”等方面交流)相机评议。三、再读课文,感悟欣赏过渡:课文详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细细地读一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第一次交往的情形,思考:这次相遇小姑娘对爱因斯坦有怎样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读完后小组内可以互相讨论。(一)相撞1、可以用那句话来概括小女孩对爱因斯坦外貌的印象:出示:“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小女孩这么想。你觉得当时小女孩看到爱因斯坦是什么样的心情?(奇怪)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句话: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2、指名朗读,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爱因斯坦打扮显得与众不同,“短而硬”“深陷”“蓬乱”等词让人看到了这人衣冠不整的模样; “又肥又大”“裹”“趿拉”,衣着的随意透露出他在生活中的不拘小节,他多么像童话里的巫师。细腻的外貌描写,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活生生的科学“怪人”――爱因斯坦。)3、除了外貌怪,还有哪些地方也很奇怪?(板书:行为)为什么被撞还要致歉?先板书:专注工作& 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满脑子只知道研究科学问题。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这一点?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说完,又低头向前走去。4、在联系爱因斯坦的外貌描写,你还会奇怪吗?读一读,你有说明新的体会呢?(爱因斯坦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潜心研究科学,不拘小节)5、除了对爱因斯坦的外表和行为深有体会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呢?思考:谁撞谁?又是谁道歉?他是怎么说的?(语言)爱因斯坦在“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的情况下,抬起头,友好地冲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他有着平易、宽容的胸怀,作为一个大科学家完全没有傲慢、无礼的态度。被撞了,竟友好一笑,向小姑娘道歉,透出老人的平易、慈爱、宽容和若有所思;板书:平易、宽容6、齐读第二自然段,带着仰慕、崇敬的感情。7、引读第3小节(1)对于爱因斯坦,爸爸和小女孩的意见有什么不同?(2)分角色朗读,体会从父亲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从小女孩的话中尼听出了什么?(在父亲的心中,爱因斯坦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所以听后非常兴奋。)& 指导朗读。(小女孩却很纳闷)引读。练习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学习到现在,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人吗?8、小结:不经意地一次相撞,让小姑娘认识了不修边幅的爱因斯坦,可内心却很纳闷,这个衣衫不整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四小结& :不经意的一次相撞,让小姑娘认识了不修边幅的爱因斯坦,可内心却很纳闷,这个衣衫不整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那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第二课时一、&&&&&&&&&&&& 巩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第一次相遇的故事,从中了解到爱因斯坦是一个这样的人呢?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二、读悟课文,体会人物品格(一)相遇1、小姑娘和爱因斯坦第二次相遇,爱因斯坦有什么变化吗? 仍……仍…… 爱因斯坦与往常一样,还是不注重打扮,只知道潜心研究科学。2、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小女孩对爱因斯坦的印象: “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小女孩是说:”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小女孩认为伟人应该是讲究穿着,文质1&&&
全集本资源课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上一课:下一课:
你可能会喜欢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小语吧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均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小语吧",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小语吧"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与小语吧联系,邮箱: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最新更新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推荐专题论坛精华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 陶晓茜 - 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博客网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16:35:00 | By: taotao ]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了解爱因斯坦。设问:爱因斯坦是谁??     (出示文字资料:爱因斯坦()德国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文。(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3、设疑。齐读课题后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从中又可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可以来当小评委。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评议: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当然,可以是值得表扬之处,也可以指出欠缺的地方。    读的同学很认真,听的同学也真不赖!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     (指名交流课文大意)   4、他们之间有过几次交往?(三次)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交流:一遇(1—3)二遇(4—5)三遇(6)     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三、再读课文,感悟欣赏   1、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学生自由朗读)     (出示四句话: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            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指名交流(从“时间先后顺序”、“不同情况下见面”、“关系越来越密切”等方面交流)。     教师相机评议(如“你读得很仔细”、“你很会动脑筋”)     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                    撞       (爱因斯坦遇小女孩)                    等     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出示句子: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每天……都……坐坐)你看到他们俩在做些什么呀?     板书:教穿戴     教放东西和布置房间     教数学作业   2、大家真会读书,能边读书边思考,下面我们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反复朗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的先后顺序)    (学生自找、自读、自练,准备交流)  3、咱们来交流一下读后的体会(指名交流谈体会,相机出示有关句子)    句1: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句2:“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句3: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句4: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问题设计: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在说(出示句2,引说)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对此爱因斯坦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也需要一种平等的交流,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那么,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衣着整洁,知识渊博,完美无缺的)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出示图片,引说“衣衫不整”)能结合上文说具体些吗?(出示句3)你能演示一下爱因斯坦当时的言行举止吗?(指名表演)你认为他会对付的又是什么呢?怎么对付的?(出示句4,补充有关资料: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年轻时的他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又想对小女孩说句什么话?   (板书:善良可爱平易近人天真活泼乐于助人)   多么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这句)。  4、同桌准备分角色选读其中一次相遇。    哪一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  四、小结    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这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通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讨论。
阅读全文(11) |
上一篇:下一篇: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爱因斯坦和他身边的女人
&&&&爱因斯坦的名字妇孺皆知,我们熟知他在科学上对人类的贡献,然而不曾想他的情感世界也如此丰富多彩,甚至有些让人难以想象。
&&&&&&&&&&&&&&&&&&&&&&&&&&&&&&&&&&&&&“短暂初恋”
爱因斯坦1896年来到瑞士苏黎世旁听学习,在好友温特勒家认识了玛丽。玛丽是好友温特勒小学教员的女儿,比爱因斯坦大两岁,俊俏大方。两人很快互生爱慕坠入爱河,那年爱因斯坦只有17岁。但不久就当这场恋爱进入高潮的时候,事情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爱因斯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扰他的问题,特别是一个被人称为“白日梦”的问题。他时常问自己,假如他能以光速运动,将出现怎样的结果呢?这个看起来十分天真但却包含着相对论胚胎的问题,一直纠缠着他,以至于忽略了玛丽,俩人感情逐渐开始降温。
&&&&很快,爱因斯坦获准进入苏黎世联邦高等工科大学,成为数理系的学生。报到的那天,结识了位米列娃·玛里奇的女孩。由于爱因斯坦和玛丽的感情日益淡漠,瞬间,米列娃就吸引了爱因斯坦的目光。他和玛丽短暂的初恋也就宣告结束了。
&&&&&&&&&&&&&&&&&&&&&&&&&&&&&&&&&&“颇脚妻子米列瓦”
米列娃和爱因斯坦是校友,米列瓦曾经是一位极具潜能的女数学家与物理学家,每回考试都是班里的最好成绩。由于兴趣爱好的志同道合,她经常与爱因斯坦一起讨论物理与数学问题,一起出入教室、实验室、交换学习笔记,形影不离。爱因斯坦也深深的被这位女孩吸引,认为她学习好,进取心强,虽颇脚但五官俊俏,颇有女人味。由于两人频繁的日常交往,很快,爱因斯坦和米列瓦由同学转变成了恋人。
因为米列娃跛脚。有朋友就专门暗示爱因斯坦:“我永远不会和健康不好的女人结婚”。而爱因斯坦却说:“她的声音多么悦耳啊。”大家认为爱因斯坦是因为米列娃的才学和聪慧而迷恋她,忽略了她的外表。他们的恋情一开始就遭到爱因斯坦母亲波利娜的反对。波利娜嫌米列娃比爱因斯坦大三岁,更嫌她身有残疾。但这反对适得其反,更加深了爱因斯坦对米列娃的爱恋。
&&&&1901年,米列娃怀孕了。由于爱因斯坦和米列瓦都刚刚大学毕业,米列瓦又是未婚先孕,尚且因为怀孕耽误了考试而没有拿到文凭,这不仅让米列瓦受尽了冷嘲热讽而且也意味着她学术事业的结束。1902年米列瓦生下了一个女儿。孩子生下来就智力迟钝。又由于爱因斯坦的工作没有着落,收入也没有保障,他们只好放弃了对女儿的抚养权,将女儿托于陌生人收养,和女儿失去了联系。另有美国作家扎克海姆的说法:他们女儿日病死。总之在米列瓦怀孕期间爱因斯坦并没有照顾她,而且可以确定的是他从未见过自己这个女儿。从此这个孩子下落不明,毫无消息。
&&&&1901年6月,爱因斯坦在老同学的帮助下在瑞士联邦专利局做了一名技术员。于是爱因斯坦和米列瓦就迁居到了瑞士,1902年两人草草举行了婚礼。爱因斯坦有了新的工作新的朋友,而米列瓦牺牲了她的整个生活、她的理想还为他生下孩子,完全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依赖于爱因斯坦。女儿的出世,虽然没影响他们结为夫妻,但改变了两个人的关系。一位传记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儿子汉斯的话说:“女儿一事成为他们婚姻中的一个疙瘩。”米列娃时常反省和自责。而爱因斯坦也逐渐厌倦了米列瓦忧郁沉默的性格。1909年,爱因斯坦在苏黎世大学任教,他的“桃色新闻”四处传来,这让米列瓦伤心欲绝。1911年,米列瓦又开始出现了若干精神分裂症状,这让爱因斯坦对他们的婚姻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1913年7月,爱因斯坦要去柏林工作。米列娃却由于儿子生病推迟了去柏林的行期,而这却给爱因斯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他的情人爱尔莎呆在一起。米列娃1914年的4月中旬才到柏林,爱因斯坦和米列瓦有一段时间尽量维持着表面上正常的家庭生活。但米列娃常感到不幸福,因为深知爱因斯坦已经另有了女人,这让她在柏林的生活使更加忧郁和意志消沉。1914年暑假,她就带着儿子们回了苏黎士,离开了爱因斯坦。1914年7月他们正式协议分居,1918年6月爱因斯坦和米列瓦草签了离婚协议。而事实上,米列瓦一直拒绝离婚,爱因斯坦警告她说:“如果你同意离婚,我的所有诺贝尔奖金都你所有,作为离婚的补偿和孩子的抚养费,但是如果你不同意离婚,那么除了6000马克以外,我一个子也不会多给。”米列瓦看到了爱因斯坦的冷酷无情、万念俱灰,1919年2月正式与爱因斯坦离婚。
&&&&&&&&&&&&&&&&&&&&&&&&&&&&&&&&&&&“表姐爱尔莎”
米列娃离开后,1919年6月爱因斯坦就和情人爱尔莎结婚了。
爱尔莎是爱因斯坦的表姐,两人从小一起玩耍,可谓青梅竹马。爱尔莎20岁时嫁给了一个纺织业主洛温塔尔,生下两个女儿,1908年离婚。1912年爱尔莎与爱因斯坦取得联系。爱因斯坦称与爱尔莎在一起让他感到很轻松,他们的关系是1912年复活节假期的最后一周开始的。为了不引起米列娃的怀疑,爱尔莎把信寄到爱因斯坦的办公室,后者看后就毁掉了。而她却认真保存他的每一封回信。在信中,爱因斯坦表达了其内心由于爱情的不满足而备受痛苦,抱怨没有机会“爱,完全意义地爱”那个一见倾心的女性。
1919年结婚时,爱因斯坦就已经和爱尔莎母女住在一起,因为同在一个屋檐下,爱因斯坦竟然同时爱上了母女俩,当时爱尔莎的女儿伊尔莎20岁,长得妩媚动人。究竟选择和母女俩谁结婚一时困扰着爱因斯坦,但最终他还是选择和爱尔莎结婚。结婚后,爱因斯坦对待爱尔莎的态度却一落千丈,不是十分用心,他的激情也早已消耗殆尽,其实就在结婚之前因为女儿伊尔莎,他们的婚姻就出现了裂痕。但爱尔莎爱着爱因斯坦,她忍受着爱因斯坦的一切行为,甚至包括和其它女人的交往,或许正因为她的这种无奈的容忍,他们的婚姻一直保持到1936年爱尔莎的去世,持续了17年。
&&&&在和妻子爱尔莎结婚的岁月里,爱因斯坦还丝毫不隐瞒的对妻子公开了自己的婚外情,这让人无比惊奇。比如,在一封写给爱尔莎的信中,他提到了M夫人陪自己去海外旅行:“M夫人完全是按犹太—基督教的道德行事的:第一,人们应该享受快乐,同时不伤害他人;第二,人们不该做自己不喜欢而且也令别人讨厌的事情。她就是这样的人,她陪我旅行,符合第一点。她没有把这事告诉你,这符合第二点。难道她不是无可指责的吗?”在另一封给爱尔莎的信中,爱因斯坦写道:“有一点我很敬佩你父亲,他一生中始终和一个女人在一起。而我却失败了,而且失败了两次。”虽然有很多情人,但他始终和爱尔莎保持通信,几乎无话不谈。
根据爱因斯坦公开的信件资料,爱因斯坦对第一次婚姻感觉非常糟糕,而在与第二任妻子爱尔莎在一起时,他还和自己的秘书贝蒂·纽曼有私情。从这些公开的信件资料表明,除贝蒂·纽曼外,爱因斯坦与爱尔莎结婚期间,还与另外6个女人有染:苏联间谍玛加丽塔、富有的花店主埃斯戴拉、社交名流埃特尔,犹太寡妇多妮,而埃特尔·米哈诺夫斯基就是爱因斯坦在信件中被简写的M夫人、还有不知名的L夫人。他和她们共度假日,带她们去听音乐会,还在床边读书给她们听。
&&&&&&&&&&&&&&&&&&&&&&&&&&&&&&&&&&&“最后的女朋友”
范图娃是爱因斯坦一生中最后一位女伴,最后的女朋友。
范图娃1901年生于捷克,毕业于布拉格大学。很年轻就嫁给布拉格的望族凡塔家的奥托·凡塔教授。1929年在柏林,通过丈夫,范图娃认识了爱因斯坦。之后,范图娃就像助理一样每天去爱因斯坦的住处帮他整理凌乱的书籍,陪爱因斯坦一起游湖。
1938年德国入侵捷克,范图娃随夫去了伦敦。第二年,丈夫奥托就在伦敦去世,范图娃就只身前往普林斯顿探望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10多年中,范图娃经常去看爱因斯坦。无法探望的时候,两人就打电话。爱因斯坦差不多每天夜里打电话给范图娃,细诉自己一天的经历与感想,叙叙二战前各人在欧洲的日子。
1953年普林斯顿74岁的爱因斯坦流落异乡。死的死,散的散。陪他的就只有三个人,每天早上一起散步到研究所的哥德尔、中了风的妹妹马雅、从德国带来的秘书杜卡斯。而外面的环境则是风声鹤唳的麦卡锡主义,给一生追求自由自主的爱因斯坦刻下了更多的伤痕,欧本海默被逼离原子能委员会,更象征了学术自由的幻灭。爱因斯坦郁郁寡欢,也就在这时,比爱因斯坦小了20岁的范图娃,为孤独的老人带来一丝甜蜜,与一点慰藉,成了他最后的女朋友。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享年76岁。
莱辛有句名言:真理的追求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但当我们探寻爱因斯坦的感情世界时,总结他对爱情的看法与作为,似乎也可以说:爱情的追求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探爱因斯坦私生活:两次婚姻 遗弃亲生女
爱因斯坦和妻子米列娃(资料图)
爱因斯坦这个名字是与“相对论”和“天才”联系在一起的。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是一个充满灵感、圣洁而又温和的人。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最近出版的一本叫《爱因斯坦的私生活》的书则通过他两次婚姻的失败,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面。
当年,爱因斯坦认识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时,充满了激情与浪漫。当时米列娃就读于德国一家综合中等技术学校。人们这样形容这位来自伏伊伏丁那省的塞尔维亚姑娘:“可爱、羞涩、善良、简朴和谦虚。”但她的同龄人却认为,她缺乏外表的吸引力,她的朋友说她:“是一位很好的姑娘,就是过于认真和安静。看着她,很难想到她很聪明。”她们还这样形容她:“瘦小、柔弱和平凡”,而且她还有一点儿跛。
而爱因斯坦则正相反,是一位英俊的年轻人。他端正的五官,浓密漆黑的头发和热情的眼睛。别看他对一切形式的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却从青年到中年都肌肉强健、体力充沛。
他们之间的友谊慢慢变成了浪漫的爱恋。这使爱因斯坦的熟人感到吃惊。一次他的同事暗示米列娃的跛说:“我永远不会和健康不是最好的女人结婚”。而爱因斯坦平静地说:“但她有多么美妙的声音。”
人们认为,爱因斯坦是因为米列娃的精神力量和聪慧而迷恋她,忽略了她的外表。爱因斯坦在生活方面十分笨拙。而米列娃比他大3岁,且很早就学会了做家务事。她在大学时就会做可口的饭菜,并能自己裁剪衣服,因此能够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地照顾爱因斯坦。
他们的关系自开始就遭到爱因斯坦母亲波利娜的反对。当她明白,这一次儿子是非常认真时,便表现出明显的敌意。她有着对塞尔维亚人的固有成见,她不相信米列娃,不仅因为米列娃比爱因斯坦大三岁,更因为她身有残疾,她认为米列娃想把自己的儿子推入泥潭,更何况他们当时同居是有失体统的。可是家里的反对适得其反,更加加深了爱因斯坦对米列娃的爱恋。很快,米列娃就发现自己怀孕了。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子来说这实在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她远离父母,还有两个月就要考试了,对于将来还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考虑。但米列娃崇拜和爱恋爱因斯坦,而且为怀了他的孩子而自豪。当时爱因斯坦去了苏黎士,米列娃写信将此事通知他。爱因斯坦回信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但他表示还没有做父亲的准备。他诉说了不久前刊登的一篇物理学论文是如何鼓舞着他,表示而后才能考虑与米列娃的将来。
米列娃1902年年初生下了一个女儿。由于难产,她身体极其虚弱,连给爱因斯坦写信的力气都没有了。关于这个孩子没有任何出生记录,人们认为她出生在远离瑞士的地方,也可能就在米列娃父母的家里。米列娃的父亲写信将这事通知了爱因斯坦。很快,爱因斯坦在回信中表达了对情人的同情,并在信中提出了一串问题:女孩儿健康吗?胃口好不好?是谁在喂养她?然而没有任何资料表明爱因斯坦一生中见过女儿丽赛尔哪怕一次。他似乎更关心怎样从父亲的责任中解脱出来。此事他没有对任何人谈过,几个月后,女孩便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而且至今不知是死是活,如果活着应该是90多岁了。
爱因斯坦的收入微薄可能是不管女儿的原因,虽然这并不影响爱因斯坦与米列娃订婚后住到一起。如果米列娃生的是儿子,爱因斯坦也许会是另一个态度。也不排除是因为女孩儿病后有了残疾才被遗弃,但这些都只是猜测而已。
孩子的出世,改变了两个人的关系。一位传记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儿子汉斯的话说:“女儿一事成为他们婚姻中的一个疙瘩。”米列娃时常反省和自责。可见,她并不想与女儿分离,认为是爱因斯坦逼她走了这一步。晚年时爱因斯坦将米列娃描绘成一个沉默寡言、疑心病重和有忧郁倾向的人。
后来,爱因斯坦认识了爱丽莎,这是他的第二位妻子。那些认识米列娃和爱因斯坦第二位妻子爱丽莎的人,都认为后者更有吸引力。浅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丰满、华贵。不过她的近视常闹出笑话,头发看上去也乱糟糟。凌乱的头发还不是使人联想到她与爱因斯坦是同乡的唯一特点,他们都长着大鼻子,凸起的前额和坚定的下巴。在他们结婚16年后,一位拜访者发现两个人惊人地相像:身材都是矮而结实,都穿着长裤和高领衫。
爱因斯坦与爱丽莎在一起感到轻松。他与爱丽莎的关系是1912年复活节假期的最后一周开始的。为了不引起米列娃的怀疑,爱丽莎把信寄到爱因斯坦的办公室,后者看后就毁掉了。而她却认真保存他的每一封回信。在信中,爱因斯坦表达了其内心由于爱情的不满足而备受痛苦,抱怨没有机会“爱,完全意义地爱”那个一见倾心的女性。
汉斯回忆说,每天早上父亲都是一个人懒洋洋地躺在床上,晚上则和朋友们在一起弹琴,常去朋友家作客。朋友的女儿里斯贝特后来成了米列娃的好友。她曾在日记中写道:米列娃沉默而忧郁,她被风湿性关节炎折磨,连行走都很困难。但她的问题并不来自于健康,而在于爱因斯坦一心扑在另外一个女人身上,以及他终身探讨的物理学上,无暇顾家。
1913年7月,有人为爱因斯坦推荐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如果他同意,就会成为普鲁士科学院成员,得到柏林大学的讲台和物理学院校长的位子,不会有人要求他授课,他可以完全地献身科学。爱因斯坦接受了。米列娃由于儿子同时得了流感、百日咳和中耳炎而必须去洛迦诺。
妻子推迟了行期,爱因斯坦有更多的机会与情人呆在一起。米列娃是在1914年的4月中旬到柏林的。有一段时间他们维持着表面上正常的家庭生活。米列娃常感到不幸福,从而异常思念苏黎士。柏林的生活使她更加忧郁和意志消沉,每天忙着家务琐事,没有一个朋友。1914年暑假,她带着儿子们回了苏黎士。儿子们还以为,假期过后他们就会回德国,而事实上,这只是他们父母婚姻结束的开始,米列娃此后再也没有回到爱因斯坦身边。
米列娃离开后,爱因斯坦和爱丽莎结了婚。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婚姻亦未能维持下去。爱因斯坦的两次婚姻都以失败告终。(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光明日报
爱因斯坦私生活
Copyright & 2003-.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太原日报社主办 太原新闻网版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因斯坦有后代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