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我是一名女士,其中有一位女同事过生日...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职场新人成功手册.doc10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2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那年,我们毕业
毕业了,生活在离校的忙碌中,不乏空虚,闲暇时听着曾经让我感动的音乐,回想发生过的那一幕幕感人场面,我心里深埋的大学回忆会让我充满自信和燃起新的希望……
我们即将分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身份地位会发生巨大变化,但这青春的动人歌曲、大学的纯真感情都将会变成我们每个人心中最难忘的……
记得暑期军训日子的苦与乐……
记得赛场上拼搏的身影和场外的激情呐喊……
记得与好搭档深情的演唱……
记得与室友一起住了四年的大学宿舍……
还记得那段为游戏而疯狂的岁月……
记得浴室里飘过的那一首首优美嘹亮的歌曲……
也记得宿舍里的那群牌友们……
记得我们曾经一起学习过的地方……
还记得曾经结拜的宣誓……
记得大树下那一对对甜蜜的小情侣……
记得毕业会餐上,我们都喝醉了……
想象即将毕业时大家难舍难分的场景……
最后的大学时光大家肯定会无所顾忌的和心中喜欢的他(她)合影
更难以忘掉的会是月台上送别时那伤感的泪花……
这一切都让人永远无法忘怀,只要听到青春的旋律,这些动人的画面便会涌上心头
第一部分 心态决定一切――心理调试
顺利渡过试用期…………………………………1
在工作中成长……………………………………7
第二部分 走好职场人生路
职场新人概述 ……………………………………20
走出象牙塔面临冲突追因 ………………………22
克服不良因素的药方―新手适应岗位技巧 ……27
(一)加入社会先树目标
(二)良好关系先铺垫
(三)环境郁闷学习找乐
(四)角色认知,克服随意
(五)家长应该正确引导
(六)职场新人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www.xinli.pro
人际交往十日谈之误会的产生与应对
一份针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问卷中,无论是大学新生还是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老生&,&人际关系&都是他们关注和困惑的焦点。大学伊始,针对人际交往中比较常见和重要的问题,本专栏就人际交往展开一系列的讨论,以飨读者。
&误会&是融洽人际关系的绊脚石,但却是人际交往中时刻出现的重要问题。它常常是人们在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体谅对方,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之下发生的。
误会给我们带来痛苦、烦恼、难堪,甚至会产生预料不及的悲剧。所以,陷入误会的圈子后,必须调整自己,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排除,使自己与他人都尽快地轻松、舒畅起来。
个案一:小明和小东是两位好朋友,一次相约旅行,小明要到黄山去,小东不愿意,多次争执未果,小明就不愿意再理睬小东了。
如果你是小东,你会怎样看待小明不再理睬你?
1、他太霸道了,总是要求我按照他的意愿行事,这一次我再也不妥协了!哼!
2、身为朋友,这次我没有遵照他的意愿,不是因为我对小明有意见,而是我去过黄山两次了,实在不想再去一次。在第一种观点中,人们常常以偏概全,把本来一次局部事件上升成全面的状况。以某一次事情的不顺利得出&所有事情都有问题&这样的结论,所谓&误会&就此产生。
而这样的&误会&发生于我们的几乎每一时刻:他今天没有理我,可能是:没看见我/看见我而不愿意理我因为我无足轻重/讨厌我憎恨我因为我是个糟糕的人。越是不自信越是容易产生这样的负性解释,思来想去不得要领,最终陷入焦虑、烦躁、抑郁的心理泥潭。
应对方法:
1、积极沟通。小东问小明:甲:为什么这几天你没有理我,是因为上次我不支持你去黄山玩吗?乙:为什么这几天你没有理我,是因为你不再愿意和我做朋友了吗?甲提问只就事实本身进行解释和沟通,不涉及其他恩怨,也给对方留下空间和谅解,用自己宽广的胸襟给对方一个解释、澄清、扭转看法的机会。
乙提问不用说,给对方制造了倾泻情绪垃圾的机会,&新仇旧恨&涌上心头,当然不再愿意&和你做朋友&。
2、就事论事。产生误会也好,造成矛盾也罢,人们倾向于把情绪贯注于事物以外,常常联想从前发生的类似不愉快事件,把叠加的不愉快情绪释放于此处。在沟通过程中出现&夸大讲述、跨越联想、博取同情&等方法,把陈年旧事列在一块&兜售&,而忽略事件本身带来的情绪感受。
3、换位思考。在抱怨时常常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理会也不愿意理会对方的感受,甚至对方一些善意的解释也会遭到自己有意无意恶意的曲解。最终造成矛盾的不可收拾,影响自己与他人的人际交往。
4、及时解决。有人被误会搅得焦头烂额,总觉心中有难处,不好启齿,结果碍于情面,时间越拖越长,误会越陷越深,到最后无限制地蔓延,造成了令人极为苦恼的后果,反倒更加痛苦。所以,有了误会,要迅速解释清楚,拖的时间越长,就越被动。&
作者: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
文章来源:&
如何避免信息超载
项先生,35岁。他略带自嘲的来到心理治疗室对我说:&我这恐怕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他在一家政府部门从事办公室管理工作,工作任务少的时候喜欢在办公室的电脑上上网,浏览新闻,偶尔在论坛上逛逛。有一次领导要一份工作计划,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在网络上找到了相关的资料,迅速而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自此,他开始花大量时间浏览各类网页,渐渐的他觉得自己一天不上网看资料就不舒服,有时候没有任何目的也把网页打开,近乎漫无目的的浏览各类新闻。时间久了,他觉得自己好像花了全部的时间在网络上,看了无数的各类新闻、评论,但最后什么有用的资讯都没有,什么印象都没有留下。
身边的同事们好像也是如此,上班第一件事情就是开电脑、上网、开网页,然后就是看见什么有兴趣就&超链接&一下,盯着屏幕不眨眼,直到肩酸腰痛,眼睛发蒙才起身!
&我这是网络成瘾吗?&
他这种情况近年来屡见不鲜,许多白领、IT人士,机关工作人员等常常会出现这种状况&&几乎是带有强迫性的反复浏览网页以查找和搜集网络信息,目的不明确,耗用大量时间。
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中被称为&&信息超载!
网络诞生后被称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它让我们对信息爆炸有更深刻的体会。有人说,2006年一位google(搜索引擎)的用户所能获取的资料信息,远超过1996年一位哈佛大学教授所能获取的资讯量。
人类的本性是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而且也正是这样的好奇心不断的促进着人类的发展。我们总是希望更加深入更加清楚的观察、了解别人的生活,以此来映照自己的存在。
资讯的极大丰富,泥沙俱下,但在这个信息以病毒方式进行传播的社会,我们担心更多的不是看到错误或者虚假信息,而是怕自己知道的不够多,怕自己因为&不知道&而丧失&话语权&,被时代,被周围的人群所抛弃!
这种压力所导致的焦虑使我们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越来越没有在学习上纵向深入的坚韧不拔,因为我们都需要速度,需要广度。
无尽的浏览,快速的切换。速度有了,广度也有了。可我们依然一无所获、一无所成,最多给人一种&信息面广&、对大千世界什么都知道一点的假象,真正让我们去对某一件事情谈谈自己深入的看法,或者深层次分析某件事物的时候,我们往往底气不足或者力不从心。
大量的信息以碎片的形式整合到了我们的知识结构中!
这就是我们这个信息以集束炸弹的方式轰炸人类的结果。
在网络空间,人们常常有独特的心理体验: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超越空间界线,时间延伸和浓缩,易于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变化的梦幻般体验,还有黑洞体验&&资讯极易获得,且无穷尽。
任何一个网页的某些链接都有可能使我们产生进入阿里巴巴宝藏的感觉!
而且不仅是个人,有些公司也是网络信息狂。
他们只顾忙于收集网络上的商业信息,甚至于都没有时间将已掌握的信息好好消化吸收,用来创造新的产值&&因为很快就又有了更新更全面的信息。
就这样,产生了这样一个怪圈:无休止地搜集新信息,而几秒钟前刚获得的就已经成了数据垃圾,永远也腾不出手来干实事。
怎么办?网络作为新时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逃离或者抛弃它都是不明智的。一件新事物的诞生都会经过这样好奇到无以复加的阶段。
合理使用的建议如下:
1、监视和限制网络的使用:制定时间表,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上网;使用闹钟在需要下线的时候闹响;
2、在相反的时间上网,目的是打破日常使用网络的定势,用一种新的使用网络的时间类型,以打破日常在线的习惯;
3、建立限制网络使用的时间指示:具体明了的网络使用时间表可给人一种一切都在控制之下的感觉,而不是被网络控制;
4、明确上网目的:上网前明确目的,一旦收集足够资讯,迅速下网。
5、邀请同伴互相监督:制定奖惩内容,增加其他活动,规定时间到达后由同伴强制执行下网,违背者予以相应惩罚!
6、建立一个稳定、可交流的办公环境,减少对网络的依赖!网络已经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而且还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扩大着它的战果。理解它,合理的使用它而不是被它使用,明天才会更美好!
作者: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
文章来源:&&
人生七十古来稀?
个案一:黄女士今年64岁,酷爱运动,也喜欢组织一帮姐姐妹妹唱歌跳舞,更热衷于在似乎越来越大的人际交往圈中围着武汉市进行各类物资的团购。有时候还组织着看个电影,在社区表演个节目什么的。渐渐的,引起了丈夫的不满。在丈夫看来,年纪大了就应该守在家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顶多散个步什么的,这么大年纪还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到处&现眼&,丢人!对此,黄女士家中争执四起,独生子虽然站在母亲这一边,但有时候也&提醒&母亲几句:年纪大了,不要活动太多了。黄女士为此苦恼不已:难道所谓的年纪大了就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了吗?
个案二:金先生,67岁,走进心理咨询室的时候一头银发熠熠生辉。他爽朗的表明了自己的来意。老伴三年前因病去世,自己在短暂的消沉后走出情绪的泥潭,现在有一位交往良好的异性伴侣,两个人互相欣赏互相照顾,子女们也没有表示反对。但是孙子的出世打破了这个短暂的平衡,对于儿子希望自己照顾孙子的愿望,金先生一方面表示孙子可以适当的照顾,但是自己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完成,甚至愿意出钱为孙子找个好保姆。但是儿子媳妇则坚持认为,照顾孙子是金先生的责任,有时还语带讥讽的指责金先生没有尽到做爷爷的责任。
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间,我们的父母辈正在慢慢成为&老人&。
有专家研究后提出,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有可能达到4亿左右,届时平均每4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个老人。人口的老龄化对于经济生活的影响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列,但是对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大批&新老人&们来说,&老人&这个名词的接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受中国古训
&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影响,我们的心理定势已经把七十岁看作为一个重要的生理关口,认为在六十岁以后的所谓&老年期&,生活状态更多的是一种&夕阳残照&,讲究一动不如一静,讲究&静心养气颐养天年&,过多的社会活动和个人成就是不被认可的。
而对于许多&新老年人&们来说,生活环境的极大改善和社会活动的日益丰富,使得这些退休在家、时间精力都很充裕的&老人&,有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社会活动中。而且中国人平均寿命正在逐渐延长,最新研究显示上海人平均寿命达到81岁,而到2050年,专家预测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将达到85岁。从六十岁算起,这长达二十年的时间,老人们应该抱有怎样的生活态度来笑对人生呢?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榜样事件吧:
事件一: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出名叫《俏夕阳》的舞蹈节目广受好评,演员们灵动的步伐,生动的表演,传达出的自然、活力与健康,让观者无不为之动容!而本舞蹈队的主要演员竟然是河北省唐山市平均年龄在62岁的&俏夕阳&老年舞蹈队。这支舞蹈队由几位志趣相投的退休老人发起成立,至今已有10年历史。10年来,&俏夕阳&老年舞蹈队先后荣获国家级比赛金奖5次,一等奖7次,省级比赛金奖3次。2006年春节晚会上的表演为他们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声誉!
事件二:无独有偶,2007年初,南京61岁的郭银波女士参加了江苏电视台&辣妹热舞&比赛,并一举夺魁。郭银波平时酷爱跳舞,而且擅长跳高难度的街舞,在社区里,也是赫赫有名的&舞林高手&。在1月9日晚的节目中,赢得阵阵掌声,成为当晚的人气王。事件三:而江苏省海门市百岁老人沈其康,被当地人成为&爱唱歌的老顽童&,其家人介绍,&婆婆不但常和左邻右舍开玩笑,还会自己寻开心。唱歌是老人最拿手的,但凡老人觉得无聊了,就会一个人唱唱山歌。年纪大了,不记得歌词,调也不准,可老人乐在其中,左邻右舍也听得开心。除了唱歌外,老人还常常会来上几句乘法口诀,&七九六十三、九九八十一。&虽然背不上几句,但背出来的绝不会出错。老人心情好,胃口更好。每顿吃三四两饭,一天两顿米白酒雷打不动,荤菜样样都吃。老人能吃也能干,东西晒在场上,看看天气不好了,老人能一个人把所有的东西收到屋里。
生活的界限首先是自己给自己的心灵锁上枷锁。
且不说66岁才开始创建肯德基的山德士上校;
近年来西方老人开始涉足于一些此前老人很少涉及的领域,包括创业、做模特并让这种风习蔚为大观。美国因新经济带来的创业潮近年来渐渐消退,但另外一股新兴创业潮流悄然兴起&&老人开公司。这种经济潮流被美国人命名为&老奶奶商业&,最新的研究显示,在美国有560万超过50岁的人自主当老板&&自己给自己打工,相对于1990年来说,跃升了23%,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老年创业者渐渐增多。
96岁的英国妇女艾琳?辛克莱尔,最近成为联合利华公司的&德芙&香皂的代言人,有她出现的广告海报上有着这样的广告语&有皱纹&和&真美&。
英国的百年老店玛莎百货公司选择了78岁的霍诺尔?布莱克曼做形象代表,这一选择显示了人们打破年龄障碍的决心。
社会的进步让我们越来越明白:禁区都是用来被打破的。任何事情,如果我们不给他贴上&老年人禁用&的标签,那么谁都可以参与其中并怡然自得。
人生七十&&?才开始!
作者: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
文章来源:&
偏执、敌意漫谈
案一:小明,18岁,男性,在校大一新生,常常与他人关系恶劣,抱怨颇多。没有人可以与之共处。他坚定的认为每个人都对他怀有敌意。& & 个案二:小亮,20岁,女性,大二学生,副班长,团支部书记,常常因为我行我素遭到老师和同学的指责。变本加厉。自觉无法忍受,在一次课堂上课的时候突然觉得被人嘲笑情绪失控割腕自杀。& &
上述两例情况在我们做学校心理咨询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他们都处于一种偏执状态,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怀有很深的敌意。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能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所以常常觉得自己难以与周围的人群相融合,人际关系较差,为此苦恼不已。& &
说到偏执,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指对事物片面而固执的看法,狭义上的偏执是指人际关系中的障碍。在心理学领域,关于偏执的理解是:对某一并不确信的事物持坚定的信念,无论是言语说服还是事实证明都不能令其改变该信念。在佛教中,偏执=执着。两者意同,皆为&痴&。& &
事实上,人只有偏执才有差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偏执是为了让我们的信念系统得到最完整的建构。& &
但是由偏执引发的持续的广泛地敌意却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最大障碍,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不愉快甚至矛盾冲突都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
敌意是一种情绪和状态,它源自我们的自卑。当我们认为别人对我们不足够尊敬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恐惧,随后即会认为别人对自己怀有敌意,迅速的,我们自己也会相应的产生敌意。当我们的情绪系统处于健全状态时,我们可以很迅速的依靠某种平衡体系恢复自尊,消除敌意。而一旦失衡,我们越是觉得自卑,越是觉得难受,我们就越容易保持某种偏执的敌意,对他人进行&攻击&。承认自己不被他人接受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情,而反过来攻击他人,迁怒于他人则可以很舒服很安全的消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和感受。& &
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一个敌意的缘起都是他人的态度和言行在自己心理的投射。敌意会扭曲善意的玩笑,放大微小的不敬。& &
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认知旺盛,情感丰富,意志增强,独立感、自由感、自信心、自尊心等均极快的发展。当我们遭受挫折产生强烈焦虑时,常常在不知不觉中,用自己在生活经验中学会的方式把自身同现实世界相矛盾的关系变换成相适应的关系从而暂时缓解情绪上的不安、焦虑和痛苦。而且容易一再采取一种一成不变的反应方式。缺乏机敏品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错误的以为偏执就是坚定,在变化和情景面前,仍以刻板性的反应出现。逆反心理。&错把偏执当坚定,错把愚磨当沉着。&& &
研究显示,大多数失眠者都对身边亲近的人压抑过相当长时间的敌意,对象包括:配偶、另一位家人、老板、同事等。身体各部位的疼痛常常都是以压抑的敌意为主因。压抑敌意和焦虑的结果,使病人成为心脏病、高血压、中风、胃溃疡、糖尿病等疾病的最佳候选人。& &
那么,应该怎样对抗敌意,换来心境的平和呢?& &
首先,我们要知道,人类产生的种种敌意大都是因为被别人埋怨或感到被别人埋怨,被他人责备或者感到自己被别人责备。才会表现出同样的态度&以牙还牙&。因此,宽容是缓解这种敌意的最佳方式。其次,我们知道产生敌意的原因是自卑,那么,努力消除引起你自卑的原因。学习问题;经济问题;外貌问题;态度问题;性格问题&&。& &
第三,敌意训练法:自己的敌意自己承担。首先检查自己产生敌意的人物对象,分析原因,找到缓解的办法,主动&破冰&。积极、坦然应对消极回应。& &
第四,接纳=1/敌意。这个公式表示,敌意减少,接纳性就增强。反之亦然。& &
第五,设身处地:每一个心怀敌意者都是无辜的受害者。自己给自己订一条规则,不要责备任何人,包括自己!不自以为是,不妄自尊大。不害怕他人所谓的轻视,就不会产生恐惧和敌意。& &
第六,敌意并非全无是处,自卑也不永远是坏事情。适度的自卑,会使我们斗志昂扬。自卑的部分保持,会让我们出于某种适度的焦虑状态,这种状态能够激发人的潜能,渴望成就,为了希望而努力奋斗!
作者: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
文章来源:&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上午10时半左右,一名自称携有炸弹的30岁左右的男子闯入路透社北京分社办公室,声称要向记者状告黑龙江省伊春市精神病医院和法院。14时20分,警方将此人制服,发现这个患有精神病的男子携带的&炸弹&是假的。经初步调查,该男子叫方庆辉,1968年出生,黑龙江省伊春市西林区人,患有精神病。从该男子的表现来看,它应该是一名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笔者曾经接诊过一位非常典型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该患者为男性,37岁,在某电视台做技术工作。他在十余年前起渐渐认为周围有人陷害他,&感觉&中央电视台已向他工作的电视台来函要求调他去中央电视台工作。而自己一直没被调走是因为领导不放。为此他多次找到台领导、市政府要求获得&公正待遇&。在多次提要求未果的情况下,患者一纸诉状递到法院状告&武汉市政府、中央电视台、中央军委&。声称自己被迫害多年,要求法院能够&主持公道&,对自己作出&应有的赔偿&。他的理由是&我早就该调到中央电视台去了,我的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央视早就发来了调令(事实没有),台里、市里有些领导不让我走是非法的。多年来,他们通过跟踪、监视、散布谣言等卑鄙手段控制我、陷害我。使我的正常权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在住院期间,患者拒不承认自己有病,多次声称要连医院一起告等。
最近关于&精神疾病患者&影响公共秩序、行凶伤人、破坏闹事的事件不时见诸于报端。不久前韩国大邱地铁发生了一起举世震惊的纵火案,死伤数百人。被逮捕的纵火嫌疑人金大汉被诊断为有精神疾病。无独有偶,此次&诈弹&事件的主角也是一名精神病患者。此次闯入路透社的事件已经尘埃落定,但由此我们应该看到,对于加强有关精神疾病患者的早期发现、治疗和监管看护工作已是刻不容缓。
所谓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最常见的一类精神病。本症病因不明,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患者多有幻觉、妄想。这类患者起初常常诉说自己听到有人对自己讲话,认为身边总是有人议论他、说他的坏话或在骂他。认为同事、领导对自己不利,正常的工作调整或调动都会被患者视为有针对性地陷害。他们常为此表示伤心、痛苦、不解甚至愤怒,为此常常突然质问别人为何要议论陷害他等,使得别人无法理解而认为它是无理取闹。渐渐的患者会出现一些怪异行为如自言自语、无故发怒、哭泣或发笑等。有些患者还会表现恐惧、害怕,在家紧闭门窗拒绝外出。有的出现外跑、冲动甚至伤人。没有事实根据的持续控告,言语甚至行动攻击是标准的偏执行为之一。如果此时患者能被家人、朋友发现异常并送到医院及时治疗的话,一般能够比较好的控制症状并治愈疾病。但若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和治疗,那么患者的症状将会越来越严重。患者一般不会承认自己有病并拒绝治疗,妄想的结构与内容也会越来越严密复杂,最后甚至会完全成为&事实&。到那时,治疗将极其困难,而患者因为幻觉妄想的缘故,会作出许多违背常情、匪夷所思的行为。一些患者很有可能作出上述暴力行动。这类行为一旦发生,将会给家庭、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极坏的影响。
幻觉:一种虚幻的知觉,是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某种事物的情况下,病人却感知有它的存在。如无人在场的情况下,病人听到有责骂他的声音,或看到某人在身旁。
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它虽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不符合患者所受的教育水平,但病人对此坚信不疑,无法说服,也不能被事实所纠正。&
作者: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
文章来源:&
千帆阅尽,仍是初恋无限好?
巧云,女,29岁,某商场专柜经理。在走进咨询室不久,她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连绵不断的往下落。
她参加工作很早,19岁时已经在商场的柜台上干了一年。也就是在这一年,她遇到了&一生中最爱的人&,这是她的初恋,两年多的恋爱有苦有甜,但最终对方还是选择了分手。
此后,她身边的追求者络绎不绝,在家人朋友的关心下也陆续交往了好几个男朋友,但最终都黯然分手。越到后来她越觉得自己再也找不到真爱,越到后来她对自己的爱情越发不抱有希望。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常常想起自己的第一任男友,在思念里,他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卓而不群,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都那么清晰难忘温馨甜蜜。在现任的男友面前她也总是忍不住诉说第一任男友的好。一个月前,她和现任男友分了手,带着满腹的&伤痛&,她来到了心理治疗室。
经过前期几次的接触和交谈以后,我大致上了解了她的想法和态度。在她的眼里,初恋最可宝贵,尤其是周围的朋友们谈起自己的初恋都是无限神往,这更令她感到自己失去初恋的痛苦和遗憾。渐渐的,她走进了这个&思念的怪圈&且难以自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巧云的这种所谓思念带有一定的强迫意味,和她固有的价值体系一脉相承。
在她看来,感情应该是从一而终的,这个&应该&埋下了伏笔,使得她在感情生活中处处碰壁,&不完整感&始终伴随着她,和新的男友建立起的任何关系都受到这种感受的影响。
在一次又一次的恋爱过程中,她总是用先入为主的看法衡量对方,用前男友的&优势项目&比拼他人的&弱势项目&,比来比去,她感到不尽如人意,别人更是如芒刺在背,说不出的难受。长此以往,这种负性思维模式完全占据了巧云的生活,感受痛苦和遗憾当然是&不在话下&了!
我给她讲了一个事实:在发展心理学的实验中,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用机器孵养了一群鸭蛋,当这些鸭蛋长成了小鸭子破壳而出的第一时间,这位心理学家就出现在了小鸭子们的面前,这些出生不久的小鸭子很自然的把这位心理学家当作了自己的&妈妈&,紧紧的跟随在他的身后寸步不离。
这个实验表明,在动物出生的时候会把第一时间看到的几乎任何移动的物体当作自己的亲人。
情窦初开的巧云,在刚刚憧憬爱情的刹那,遇到了她从未见过的&领路人&,这种认知上的&冲击&使得她毫无理由毫不犹豫的投身于那样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当中,而更是由于这场爱情的无疾而终,让她更加认定自己失去了世间最美好的情感而无法自拔。
在经过数次的咨询后,巧云认识到,不一定是初恋有多么美好,只是当时恋爱的心情有多么美好而已!
她开始可以用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她开始觉得第一任男友的身影日渐模糊,她开始觉得,只有新的开始才会有新的希望。
作者: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
文章来源:&
金融危机下的幸福生活?
陈先生,某小型加工企业业主,一直从事某出口产品的零部件加工,随着运营成本的逐步提高,他的工厂几次外迁,现在的厂房在武汉周边某小城市刚刚投入运营。可紧接着的是外单需求减少,出口受阻,亏损运营四个多月后,陈先生不得不寻找买家出售企业或者干脆关门歇业。收入减低,但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并没有随之减低,几套别墅,数部名车,无休止的购物,这些往常看来必不可少的生活状态遭到严重挑战。为此,陈先生郁闷不已:钱赚多了不见得多么开心,现在钱少了,感觉更加难过!&
蒋小姐,某知名房企销售总监,众所周知的楼市寒冬让她感到彻骨的寒意。一年前埋怨武汉没有超级品牌的她喜欢周末打&飞的&到上海、香港等地购物,满屋的名品让她正准备换一件更大的居所以便摆放。大半年的销售低迷让蒋小姐失去了这份闲情,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这种生活方式的动力引擎。贷款买来的楼房、小车、数万元的电视、音响,分期付款的名牌服饰,这些固定的大额指出让蒋小姐压得喘不过气来,更有股市中损失惨重的金融投资,让蒋小姐数年来辉煌的经济收入迅速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窘境。失眠、头痛、情绪低落、不愿面对工作成了她继&购物成瘾症&后的新症状。
2008年,裁员、减薪、收入降低、结构性失业,这些名词将不再仅仅成为电影电视上的一个概念,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正在越来越深重的影响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在声讨此次危机的种种声音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共识浮出水面:我们有必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了。
二战以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经济腾飞,迅速扩大的民间财富伴随着美国文化的强势流行,一时之间,超前消费成了美好生活的代名词,拥有更多成为无数人的座右铭。用不属于自己的钱、用借来的钱、用未来甚至是一百年以后才可能拥有的钱来购物,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黄金十年接着一个黄金十年,在消费主导的经济文化生活中,&消费&,或者说&购物&成为人们唯一的生活方式和幸福来源。
而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就有心理学家展开一系列&幸福感&调查指出:膨胀的物欲并不能带给人更多的幸福感受,极度丰富的物质也不是获得幸福体验的唯一方式。在美国,比起物质资源不甚丰富的六十年代,生活在更富裕九十年代的人们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中国人幸福指数调查也显示,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之水涨船高,反而到了某个临界点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
关于幸福,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诠释。但有一些是不会变化的:和谐的家庭、健康的身体、美好的未来。
暂时的困难总会过去,再大的危机也总会有解决的时候,我们要反思的是,在这一轮经济阵痛过后,真的还要用全身心的精力去购买一大堆本就用不着的东西;真的还要不顾一切的奔跑在&钱进&的道路上用身体换金钱在不远的将来用金钱换身体;真的还要郁闷时购物减压、高兴时购物庆贺、无聊时购物打发时间吗?
作者: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
文章来源:&
仅有母亲是不够的
焦急的陈女士带着16岁的儿子来到了心理咨询室:&他说他要做一个女生。&
这位越来越象女生的男生小周,刚进入高一,从小性格内向、腼腆,敏感、害羞。用妈妈的话来说,是一个&最为听话&的&好孩子&。父亲做生意,回家时间不多,照顾孩子的任务主要由妈妈和外婆来承担。
因为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和外婆的管教非常严格,严禁他和别的男孩打架,也不许他玩&脏东西&比如玩沙玩泥巴等。妈妈总是鼓励他多看书,玩智力游戏等。而对于一些体育竞技游戏如摔跤、斗鸡甚至打雪仗都限制他的参与。渐渐的,其他男孩不再喜欢和小周玩,而小周也不大愿意和其他男孩玩了。到是一些比如跳皮筋、讲故事之类的游戏能够引起小周很大的兴趣。在女生堆里,小周也感觉十分的自在。
慢慢的,小周开始对自己的性别产生了怀疑和不满,初中的时候就对妈妈说过&你干吗不把我生成个女孩子?&之类的话。进入高中以来,小周那略带一点女性气质的处世风格很快引来了一帮男生的调笑。在几次争吵之后,小周哭着跑回家来,要求妈妈把他&变&成一个女生。
小周的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做&性别角色认同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早在90年代初,我国幼教届就曾经展开过要不要大量引进男幼教的讨论。因为人们开始认识到,大量的幼教老师都是女性,家庭中也是以母亲教育孩子为主,这种教育和生活模式会导致一些小男孩在成长过程中产生&性别角色认同障碍&。
&男人要有个男人的样子&,这是人们在教育男孩们成长的过程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除了生理结构以外,男人之所以成长为一个男人,很重要的是来自家庭、社会的角色期许和性别认同。在中国传统的子女教养中,常常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家中女孩子多希望有一个男孩子的,就把一个女孩子从小当做男孩子打扮和教育;而家中男孩子过多显得纷乱不堪的则往往把一个男孩子从小打扮成女孩子,穿裙子蓄辫子扎蝴蝶结。这样违背正常生理现状进行的抚养教育,就会造就一批这样的&假小子&&假姑娘&。
实际上,想要&造就&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需要以下四大因素: 1、生物结构,这是基础;2、男性的生理刺激;3、与父亲或者父亲角色的认同;4、与母亲在精神上的解离;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现在的家庭中,不少父亲认为,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情,是一件婆婆妈妈的事情。殊不知,无论男女,在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的缺位,会造成孩子精神上重大的缺失。
在家庭生活中,父亲是多种角色的综合体,他们是孩子的玩伴、榜样、保护者、道德规范者;和母亲不一样的是,父亲角色带给孩子的有更为广阔的视野,有激烈的身体游戏,有竞技性、刺激新奇的社会活动。对于男孩来说,象父亲的模仿和学习,可以初步建立自身的性别角色。而到了青春期,玩伴们的认同是促进男性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孩子们在和同龄人玩耍的过程中,与周围亲密的同性朋友产生友谊,交流对方的言语、行为,相互模仿、相互促进,更进一步的对自身的性别角色产生认同。
抚养过程中,母亲因为十月怀胎,对孩子常常有一种更为浓厚的血肉亲情。对孩子有一种深切的依恋,从而更加的宠爱,照顾更加的周到,由此也会阻碍孩子的个性成长,容易形成依赖性人格特征。男孩子在和母亲过分依恋的情形下,还会产生明显的分离焦虑,事事处处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既可以满足母亲的&照顾欲望&,也可以顺理成章的享受轻松地生活状况。因此,&学会放手&是母亲的重要功课。
总之,一个男人之所以成长为一个男人,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父亲的积极参与和母亲的适当放手必不可少!
作者: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
文章来源:&&
面临绝境,生无可恋?
编者按:韩国数名艺人先后自杀,引发一系列关注及报道,一时间沸扬的民意引发了人们一系列的思考与追问。扼腕痛惜之余,我们是否要审慎剖析死亡背后的那些问题,让生者有更好更充分的理由幸福长久的活下去?!
面临绝境,生无可恋?
自杀,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文化中都几乎遭到抵制和忽视。
大家小心翼翼的回避这个话题,装作看不见它的存在,一旦发生且避无可避,人群就会沸腾起来,向四周传递着种种臆测和恐慌。如果仅仅看着统计学的数字,自杀者只是一个个被研究被描述的对象:冰冷、单调,但落到每一个具体的人,尤其是公众人物,他/她的前世今生都格外受到关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死亡,是一个遥远而沉重的话题,只有生无可恋,前途绝望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做出这一极端的行为。绝望,&望&是一个动词,登高远眺、心怀憧憬,那是指向未来的兴奋与期许。没有希望的日子绵延不尽,生者选择死路,当是如此。
逝者已矣,远在异国不清楚状况的情况下,点评是非没有底气。生者要考虑的,是怎样好好活下去,做有意义的事。
走上绝路,一定有一些理由,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恰恰是这些理由,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人生。
本文就自杀现象谈两点,其一是心理学中的疾病问题,其二是社会心理层面的资源问题,期望给读者一些启发,面对可能会有的现实困境,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生存之路。
第一点讲到抑郁症,这个疾病近年来广受关注,发病率曝光率直线上升,大部分人的认识却还是原地踏步裹足不前。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题,其症状表现情绪低落、自我放弃、严重的丧失感,对于治疗的心存疑惑常常会导致它的不良结局&&15%左右的自杀率。2/3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念头,付诸实施的有50%,最后&成功&自杀的有15%。这是一个大到可怕的数字,抑郁症患者由此需要得到非同一般的社会支持、家庭关爱和自觉治疗,讳疾忌医心存侥幸都将代价惨重。
其二,每个人抵抗挫折的耐受力不一样,每个人面对的困境也不一样。有一个名词叫作&生存视野&,指的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生存资源有着不同的判断和利用。
人言可畏,杀死人的当然不是唾沫星子,是那些闲言碎语背后散发出的敌意、愤恨和鄙弃。内外交困固然指的是多种困境纠缠于一身,更重要的则是个体在困境中只看到铺天盖地的负面信息,抽取社会资源的时候发现四顾茫然。
因此,提高我们的生存视野,善于抽取积极信息,重组有力的社会资源,就成为有效预防自杀的重要手段。
怎样做到提高生存视野:1、生活格式化:学会清零;在面对困境的重要时刻,善于抛开纷乱复杂的信息流,我们人类能够接受的信息非常有限,在心态封闭的情况下,更常被负面信息充塞视听。让自己静下来,冥想,不停的&倒空&自己,以&空&的状态看自己;2、避弹衣:通过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可以学会给自己穿一件心灵上的&避弹衣&,以&刀枪不入&的心态面对他人;3、换影移行:因为&巨人大厦&身陷绝境的史玉柱第一时间做的事情就是攀登珠峰,那种历经生死一览众山小的境地给了他重生的理由和崛起的动力。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攀登珠峰,但是通过催眠治疗中的观念植入,我们可以做到换个角度看世界;
就像我们推一扇门,用尽全力推不开,智者轻轻一拉,豁然洞开,以守为攻,说得也是这层含义,与广大读者共勉。
作者: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
文章来源:&
魔鬼的火焰
&我看见了,那是魔鬼的火焰。?&
小李,男,19岁,大一学生。刚进入大学不久,觉得眼前的一切都非常新鲜,尤其是没有高中时期那种压抑和沉闷的气氛,觉得自己放松了许多。在同学的带动下,开始学会并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慢慢的,内向少语的他在网络游戏中找到了感觉,成长为一名&强大的战士&。
在网络世界中他拥有惊人的力量和众多的随从,上课、自习时间越来越少,泡网吧的时间越来越多。更糟糕的是,他的行为举止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脾气越来越暴躁,一言不合就大发雷霆,说话也变得古怪凌乱令人难以捉摸。一次在课堂上突然跑到讲台上面指责老师&轻视他&,马上又认错并赔礼道歉。
在他再一次通宵上网后的一天上午,他无故用一盘冷水从头到脚把自己浇了一遍,被家人送到门诊后,看着墙壁上的挂画,他自顾自的念叨着&是的,那是魔鬼的火焰!&
小李被诊断为&急性妄想发作&。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治愈出院。
在小李发病的时候来看周围的世界,充斥着黑暗和恐怖,总感觉自己生活在黑暗中,周遭弥漫着不安全感。这种感觉他坚信不疑,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难以分清,周围的一切变得模糊,自己好像生活在&另一个宇宙&。
这种疾病在精神医学上比较常见,常常由于过度的劳累、过度的心理压力,没有合适的渠道排解,在某种诱发条件下突然出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青年人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极为强烈,但是常常不知道怎么应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压力。而且网络世界的虚拟真实性日益加深,深陷其中自然不容易知道&今夕何夕&。小李在一个突然放松的生活环境中沉迷于网络游戏,用脑过度,平时休息不足,加上担任网战领袖的巨大压力,使得他精神紧张,有恐惧感。尤其是包夜鏖战,白天还要上学,大脑皮层持续处于兴奋状态,始终是脑力劳动占据上风,一时调节不过来,就产生了疾病。
这种疾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辅助心理治疗、生物反馈训练、脑波训练等,结局较好,一般可以痊愈。我们对他的嘱咐是:
1、 上网限制时间。每天控制在1&1.5小时之间。
2、适当的户外活动。跑步、打球、跳舞、做操都可以,每天争取1个小时。
3、保证睡眠时间。白天的午睡不宜过长,但夜间的睡眠一定要充足。
4、和同学多交流。朋友是以心换心,只要真诚,总可以教到好朋友。
5、参加义务活动。强化自己的社会角色,让自己时刻体验到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
作者: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
文章来源:&
那些自傲的张三和李四
编者按:为人处世,心态第一,有些人宽宏待人,有些人睚眦必报,孰是孰非各执一词。然而心态决定命运,为人处世的态度,常常是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反映。本文从几个自傲的人聊起,分析一下他们的心态背后,有着怎样的玄机。
张三:张三先生近两年蹿红娱乐界,作为业界名人,粉丝剧增,骂战频仍,名利双收。平时一副指点江山俯瞰众生的模样,但一遇到他人对自己的一丝丝评点,不管对方语音语义如何,首先就是弓弦拉紧,子弹上膛,一副逮谁咬谁的斗鸡状。且出言刻薄尖酸,角度刁钻古怪,什么&扮猪挺像,扮人欠缺&云云。对方基本好涵养,一般不回应,甚至大度挥手付之一笑。明眼人一看,高下立判。
分析:张三先生的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叫做&易激惹&,指生物体在遇到外界威胁或者感觉受到外界威胁的时候,一种瞬间爆发的应激状态。看上去显得很自负,实际上是一种自卑的典型表现。因为不愿直面自己的不足,读书不多,对于汉语的理解力容易出现偏差,常担心他人瞧不起自己或对自己恶意攻击。在拥有一定话语权的情况下,不问青红皂白马上反戈一击乱棒打出再说。围观者一旦起哄跟风,他会更加自鸣得意乐此不疲。
对于这种过分的自卑者,除了避而远之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与之相处。实在出于现实因素需要与之保持接触,那么言语表达直截了当,尽量不要当面提出任何建议和意见,哪怕出于莫大的善意。
李四:李四先生是一位咨客,昂首进咨询室,瞟眼看着我,用了二十分钟盘查我的学历学识头衔地位,声称一定要找一个配得上自己的咨询师,要对得起自己宝贵的时间和金钱。我表示理解,谈话过程中,每当我没听清楚,需要询问的时候,他都会表现出极度的不耐烦和敌意,还会反问我是不是没有专心的听他讲话。
在我准备对他做出心理评估的时候,他傲然打断了我的话头,&实际上我知道你会说些什么,我看过好些心理医生,总觉得你们的专业素质还是比较差,看人也看得不准。我这个人¥%&*&&&。此处省略两千字。
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模式往往会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完整呈现,并且清晰的放大。李四先生如此明显的防备意识,基本上让人无法接近,这也是他感到苦恼并且希望得到帮助的重要原因。在慢慢获得李四先生的认可和,他告诉我,从小父母离异,总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害怕别人嘲笑他。有时候一旦与他人深交,就莫名其妙的害怕被人知道自己的家事。稍有矛盾争执就敏感的认为旁人瞧不起自己。业余时间他刻苦读书,努力工作,但回避社交活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只有知识,缺乏常识&,这种矛盾心理加重了他的社会隔绝,慢慢的形成了一种半封闭的生活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李四先生心态渐渐变得平和起来,甚至可以主动的自嘲来博人一笑。
总之,自卑是一种情结,与名气大小、学识高低、身份贵贱、收入多寡关系不大。多来自于当事人成长环境中,各种偶发因素或者不良事件,没有得到及时、合理、有效地纾解。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常用高傲的态度拒人千里之外,就像王家卫在电影中说的&为了避免你伤害我,我先伤害了你再说。&
作者: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
文章来源:&&
男人也有更年期?
李先生,44岁,拥有一家小型的物流公司,近几年生意竞争异常激烈,李先生的工作时间也越拉越长,常常工作至深夜,节假日也是能不过就不过。家人对他支持有加,但总是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为此常常劝他注意休息。
起先他并不在意家人的嘱咐,但近一年来,他开始非常厌烦家人的叮嘱,甚至妻子还没有开口就已经很不耐烦。往往一句很随意的话也会令他异常愤怒甚至大发雷霆,不间断的和家里人吵。年迈的父母有时候看不下去劝他几句,结果反而是火上浇油,他更加觉得心烦更加变本加厉的发脾气,常常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感觉。
而事后他又常深深懊悔、自责,向家人赔礼道歉,不久又恢复原样。朋友知道这种情况后一次开玩笑的对他说:你只怕是到了更年期吧!
他突然意识到可能是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遂找到心理治疗室寻求帮助。
他所困惑的是:难道男性也有更年期综合症?
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从世界各国大量的统计资料看,43岁到45岁之间男性在生理上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为此把44岁定为青年和中年的分界点。
在1994年欧洲的男性科学会议上,科学家们首次提出了&男性更年期&这一概念,并得到了广泛认同。据统计,有1/3的40&70岁男士都会出现更年期症状:1、情绪和认知功能障碍,如疲劳、烦躁易怒;2、性功能减退;3、生理机能症状,如失眠、便秘、骨骼关节疼痛等;4、血管舒缩症状,如多汗、潮热、心悸等。
李先生目前的状况就属于比较典型的&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在传统观念和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压力下,男性常常在以下5个方面产生明显的忧虑:
1、&挣钱养家&的传统观念影响,使得男性的最大忧虑是在职业和工作方面。
2、对于疾病的恐惧:男性最怕的另一件事就是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必须依赖别人的照顾。
3、担心被人舍弃。男性在中年之后,往往会害怕被家人轻视或离弃。所以,一有家庭成员对自己态度不恭,就会反应很敏感。
4、望子成龙的忧虑。男性往往比女性更为热切。深恐子女们不能达到他们的期望,形成一种经常性的精神负担。
5、男性对自己体力衰退、性能力减弱的担忧要比女性强烈得多。
生活的潜规则使得男性同胞们普遍拥有如下的思维模式:
一:男儿有泪不轻弹。
二:大丈夫顶天立地。
三:男人应迎接刺激和挑战。
而在宣泄渠道方面,男性则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1、设置安全空间。所谓&进可攻、退可守&。从男人的本性来说,在外部世界越是强大的男性,往往对自我空间的要求越强烈。蚂蚁喜欢群居,雄狮则需要独占一个山岗。很多时候,男性需要一个相对&寂静&的空间来完成对世界的思索和心灵的修复。李先生的生活轨迹使得他完全没有缓冲空间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家人的关爱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加重了他的压力。
2、男人哭吧不是罪。强大的社会压力,常常&剥夺&了男性们流泪的&权利&,男人很难通过眼泪去感受和表达他的情感。女人则拥有更多的空间和自由来掌握自己并与人沟通,女人在流泪中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哭泣,承认自己并非万能,向生活作适当的妥协。
3、消除&应该&的绝对化思维。李先生的话语中常常带出的一句口头禅是:应该。在种种&应该&的背后,是无穷无尽的责任感和难以为继的个人精力。人生不一定要被&应该&所控制,抛开世俗的条条框框,追寻本真的自我才是至道!
4、大声喊叫。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大声的喊叫,叫喊的同时要把胸中的气体都呼出来,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5、登山。在山的顶峰俯瞰苍茫大地,会油然滋生出一种无尽开阔的感觉。再回到现实生活,常常会有新的领悟。
6、必要时可以到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寻求心理或者药物方面的帮助!
作者: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
文章来源:&
男人也有更年期?
李先生,44岁,拥有一家小型的物流公司,近几年生意竞争异常激烈,李先生的工作时间也越拉越长,常常工作至深夜,节假日也是能不过就不过。家人对他支持有加,但总是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为此常常劝他注意休息。
起先他并不在意家人的嘱咐,但近一年来,他开始非常厌烦家人的叮嘱,甚至妻子还没有开口就已经很不耐烦。往往一句很随意的话也会令他异常愤怒甚至大发雷霆,不间断的和家里人吵。年迈的父母有时候看不下去劝他几句,结果反而是火上浇油,他更加觉得心烦更加变本加厉的发脾气,常常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感觉。
而事后他又常深深懊悔、自责,向家人赔礼道歉,不久又恢复原样。朋友知道这种情况后一次开玩笑的对他说:你只怕是到了更年期吧!
他突然意识到可能是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遂找到心理治疗室寻求帮助。
他所困惑的是:难道男性也有更年期综合症?
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从世界各国大量的统计资料看,43岁到45岁之间男性在生理上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为此把44岁定为青年和中年的分界点。
在1994年欧洲的男性科学会议上,科学家们首次提出了&男性更年期&这一概念,并得到了广泛认同。据统计,有1/3的40&70岁男士都会出现更年期症状:1、情绪和认知功能障碍,如疲劳、烦躁易怒;2、性功能减退;3、生理机能症状,如失眠、便秘、骨骼关节疼痛等;4、血管舒缩症状,如多汗、潮热、心悸等。
李先生目前的状况就属于比较典型的&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在传统观念和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压力下,男性常常在以下5个方面产生明显的忧虑:
1、&挣钱养家&的传统观念影响,使得男性的最大忧虑是在职业和工作方面。
2、对于疾病的恐惧:男性最怕的另一件事就是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必须依赖别人的照顾。
3、担心被人舍弃。男性在中年之后,往往会害怕被家人轻视或离弃。所以,一有家庭成员对自己态度不恭,就会反应很敏感。
4、望子成龙的忧虑。男性往往比女性更为热切。深恐子女们不能达到他们的期望,形成一种经常性的精神负担。
5、男性对自己体力衰退、性能力减弱的担忧要比女性强烈得多。
生活的潜规则使得男性同胞们普遍拥有如下的思维模式:
一:男儿有泪不轻弹。
二:大丈夫顶天立地。
三:男人应迎接刺激和挑战。
而在宣泄渠道方面,男性则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1、设置安全空间。所谓&进可攻、退可守&。从男人的本性来说,在外部世界越是强大的男性,往往对自我空间的要求越强烈。蚂蚁喜欢群居,雄狮则需要独占一个山岗。很多时候,男性需要一个相对&寂静&的空间来完成对世界的思索和心灵的修复。李先生的生活轨迹使得他完全没有缓冲空间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家人的关爱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加重了他的压力。
2、男人哭吧不是罪。强大的社会压力,常常&剥夺&了男性们流泪的&权利&,男人很难通过眼泪去感受和表达他的情感。女人则拥有更多的空间和自由来掌握自己并与人沟通,女人在流泪中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哭泣,承认自己并非万能,向生活作适当的妥协。
3、消除&应该&的绝对化思维。李先生的话语中常常带出的一句口头禅是:应该。在种种&应该&的背后,是无穷无尽的责任感和难以为继的个人精力。人生不一定要被&应该&所控制,抛开世俗的条条框框,追寻本真的自我才是至道!
4、大声喊叫。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大声的喊叫,叫喊的同时要把胸中的气体都呼出来,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5、登山。在山的顶峰俯瞰苍茫大地,会油然滋生出一种无尽开阔的感觉。再回到现实生活,常常会有新的领悟。
6、必要时可以到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寻求心理或者药物方面的帮助!
作者: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
文章来源:&
上午10时半左右,一名自称携有炸弹的30岁左右的男子闯入路透社北京分社办公室,声称要向记者状告黑龙江省伊春市精神病医院和法院。14时20分,警方将此人制服,发现这个患有精神病的男子携带的&炸弹&是假的。经初步调查,该男子叫方庆辉,1968年出生,黑龙江省伊春市西林区人,患有精神病。从该男子的表现来看,它应该是一名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笔者曾经接诊过一位非常典型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该患者为男性,37岁,在某电视台做技术工作。他在十余年前起渐渐认为周围有人陷害他,&感觉&中央电视台已向他工作的电视台来函要求调他去中央电视台工作。而自己一直没被调走是因为领导不放。为此他多次找到台领导、市政府要求获得&公正待遇&。在多次提要求未果的情况下,患者一纸诉状递到法院状告&武汉市政府、中央电视台、中央军委&。声称自己被迫害多年,要求法院能够&主持公道&,对自己作出&应有的赔偿&。他的理由是&我早就该调到中央电视台去了,我的能力是众所周知的。央视早就发来了调令(事实没有),台里、市里有些领导不让我走是非法的。多年来,他们通过跟踪、监视、散布谣言等卑鄙手段控制我、陷害我。使我的正常权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在住院期间,患者拒不承认自己有病,多次声称要连医院一起告等。
最近关于&精神疾病患者&影响公共秩序、行凶伤人、破坏闹事的事件不时见诸于报端。不久前韩国大邱地铁发生了一起举世震惊的纵火案,死伤数百人。被逮捕的纵火嫌疑人金大汉被诊断为有精神疾病。无独有偶,此次&诈弹&事件的主角也是一名精神病患者。此次闯入路透社的事件已经尘埃落定,但由此我们应该看到,对于加强有关精神疾病患者的早期发现、治疗和监管看护工作已是刻不容缓。
所谓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最常见的一类精神病。本症病因不明,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患者多有幻觉、妄想。这类患者起初常常诉说自己听到有人对自己讲话,认为身边总是有人议论他、说他的坏话或在骂他。认为同事、领导对自己不利,正常的工作调整或调动都会被患者视为有针对性地陷害。他们常为此表示伤心、痛苦、不解甚至愤怒,为此常常突然质问别人为何要议论陷害他等,使得别人无法理解而认为它是无理取闹。渐渐的患者会出现一些怪异行为如自言自语、无故发怒、哭泣或发笑等。有些患者还会表现恐惧、害怕,在家紧闭门窗拒绝外出。有的出现外跑、冲动甚至伤人。没有事实根据的持续控告,言语甚至行动攻击是标准的偏执行为之一。如果此时患者能被家人、朋友发现异常并送到医院及时治疗的话,一般能够比较好的控制症状并治愈疾病。但若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和治疗,那么患者的症状将会越来越严重。患者一般不会承认自己有病并拒绝治疗,妄想的结构与内容也会越来越严密复杂,最后甚至会完全成为&事实&。到那时,治疗将极其困难,而患者因为幻觉妄想的缘故,会作出许多违背常情、匪夷所思的行为。一些患者很有可能作出上述暴力行动。这类行为一旦发生,将会给家庭、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极坏的影响。
幻觉:一种虚幻的知觉,是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某种事物的情况下,病人却感知有它的存在。如无人在场的情况下,病人听到有责骂他的声音,或看到某人在身旁。
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它虽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不符合患者所受的教育水平,但病人对此坚信不疑,无法说服,也不能被事实所纠正。
作者: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
文章来源:&
孔雀的开屏
贾晓丽(化名)毕业不久进了一栋写字楼上班,月入三四千,冬暖夏凉不受日晒雨淋。在旁人眼里,就算得上是白领了。青春靓丽,爱美爱俏,更有精心呵护自己的男友日夜相随,晓丽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城市里的诱惑太多,商场里衣物鞋帽化妆品,街头豪宅炫车名牌包,看得晓丽眼花缭乱。
公司里面不少同事中意名牌,不论穿的戴的,包括手里提的,都是叫得出名字的品牌货。她们工作之余就在一起讨论这里的新款那里的活动,眉飞色舞兴致盎然。看着自己手里几百块钱的&破&提包,委屈的晓丽对男友下了死命令,这个生日一定要给自己买一个lv的包包。在晓丽看来,拎上这样的品牌货,才配得上自己的身份,才可以在同事们面前抬得起头来。
男友马上委托他人从香港带来一款最新的lv女包,提着光鲜的新包,晓丽兴奋的冲到公司在同事们面前炫耀起来。
可兴奋并没有持续多久,就有一名懂行的细心女同事发现提包的破绽,并且指出这是一款高仿品,俗称A货。觉得大丢面子的晓丽回到家痛哭一场,并且对男友百般责难。男友也觉得很委屈,花了几千块买的东西,最后上当受骗不说,还落得埋怨。
两人为此事相互责难,晓丽认为男友小气而且欺骗自己。男友认为自己全情投入,晓丽任性虚荣太过攀比。几经争执谁也不肯做出让步,最后黯然分手。
有一种关于攀比心态的说法,叫做&孔雀心态&,和著名的&水仙花心态&一样,都是一种自恋情绪的极度放大。当事人喜虚荣爱炫耀,言谈举止中表演色彩浓厚,生怕自己被忽视被轻视,人前人后总是希望展示自己漂亮的羽毛,自恋到不可自拔。他们或者自傲非凡或者咄咄逼人,一旦有令他们相形见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马上就会孔雀开屏闲庭信步,大有不把对手逼到墙角不罢休的架势。
孔雀心态的形成有很多原因,一般在童年时,家人亲戚会有过分的宠爱和夸赞,独生子女的现状也让当事人有一种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事事争第一的思维惯性下,眼里容不得沙子,强烈的自我认同感,一点点把当事人引向一条旁若无人的道路中去。
另一方面,当事人对自己的现状有明显的失落、不满甚至抱怨,希冀通过某种胜人一筹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激赏。潜意识里甚至有些许的自卑情绪,只有剑走偏锋甚至孤注一掷,哪怕一时一地占了上风,一切都不在话下。
但可悲的是,城市里,值得追逐的妙物多到无法想象。如果仅仅通过对于物质的追求来获得尊重,当事人很快会陷入一个又一个陷阱和怪圈之中。短暂的快感过后,是更多更深的失落。
当然,换个角度来看,攀比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没有攀比和虚荣,人类的一切追求与进步可能显得无关紧要。适当的攀比可以激发当事人更强烈的生存欲望,激发更紧张的工作情态,创造更加不可思议的个人价值。这都是攀比好的一面。面对晓丽的困惑,我不能仅仅用建立起强大的内心世界作为说辞。因为在她的心目中,有什么东西并不重要,这个东西到底好在何处甚至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可以在人前彰显自己的品味,展示自己的魅力。说到底,还是价值体系的问题,也就是把什么东西作为自己最终的追求。
我的建议是,可以攀比,甚至可以稍稍超出一点自己的承受能力,作为自己某个阶段的人生目标和自我奖励。只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尊重他人对自己的付出,不要把自己的一切价值建立在纯粹的物质基础之上。因为当你沉溺在这种快感中尚未醒来时,他人已经朝着远方迈出了大大的一步!
作者: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
文章来源:&
看韩剧的女人们
每年都会有一些现象级的影视剧红遍大街小巷。    前几年《蜗居》流行时,海清、海藻的名字传遍大街小巷,宋思明成为新好男人的代名词。    
《甄嬛传》火爆的时候,剧迷们开口就是&小主&,闭口就是&本宫&。    
去年轮到了韩剧。    
上半年的《继承者们》红到李敏镐上了春晚,下半年的《星星》让无数网友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啃着炸鸡就啤酒,哪怕天寒地冻脾胃不和也在所不惜。    
&都教授&、&欧巴&挂在每一个韩剧迷们的口边,大长腿小眼睛成为新好男人的标配。    
韩剧的受众们基本都是女人,春节期间有人采访大张伟,他说出了&韩剧就是女人们的A片&这样惊世骇俗但好像有几分道理的话。    
还有报道指大长腿们来国内走秀捞金,剧迷们花几千块只能远远望着偶像尖叫两声。    
羡慕嫉妒恨的,牙帮子咬得吱吱作响,指责女人们花痴、肤浅、鬼迷心窍。    
笔者试着分析一下,为什么女人们要看韩剧。    
从技术角度上说,美剧短小精悍,走奇诡路线,高科技、科幻、悬疑层出不穷。这可以吸引大多数男性的眼光。    
日剧也算制作精良,题材温情。但奈何中日关系近来冷若冰霜,喜欢日剧的基本都躲在角落里默默独享,不敢拿出来热烈讨论。    
而所谓现象级的影视作品,一定要能够唾沫横飞,纵情探讨,不论是为女主角心心念念,还是为男主角暗自神伤,都要在闺蜜的热烈探讨中宣泄情绪、寻找共鸣。这一点是日剧的硬伤。    
也有看泰剧的,受众不算小,但始终没能进入主流层面,只在小范围内吸引更多大妈大婶泰国游了一番。    
大陆剧题材匮乏,限制众多。现实题材禁忌重重,青春偶像剧也是天雷滚滚上不得台面,只剩下天神一样的八路军游击队玩着飞刀剁鬼子。这样的场面不知道广电禁止总局的人们看不看,总之是没有吸引广大女性的重要元素。    
曾经风靡万千少男少女、影响世道人心的港剧,式微不是一天两天,不提也罢。    
算来算去,不看韩剧,看什么?    
从情感和心理的层面来说,韩剧满足了女性的至少三种心理需求:    
情感的丰富性;在日渐平淡的生活中,柴米油盐逛街购物只是在物质上提供了必需。而在精神层面尤其是情感层面,韩剧有着极其精准的人物性格设计和剧情安排。男主角的深情、痴情、浓情,让观看者在短短几个小时的观看中,有着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已经化作其中的一员,坐着令人心潮澎湃的情感过山车徜徉天地。起到一种心理按摩的作用。    
专注性;漫长的韩剧、一部又一部的出现在女人们的各种播放器上。学习工作家务之余,静静的沉迷于其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心灵上的瑜伽。专注的做一件事情,摒弃周围的嘈杂、忘掉生活中的烦恼,在或悲或喜的情节中慢慢演进,观影完毕,自有一种不足为外人道的宁静与祥和。    
生活的多样性;我们活在自己的日子中,但总想看看别人的生活。家长里短是主妇们的热衷,韩剧提供了不用串门就可以窥见的爱恨交错、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有温情脉脉也有面目狰狞,有舍身取义也有反目成仇。但总的来说韩剧传递的生活观总是积极向上,温和包容的。女人们在韩剧中学习家庭的温暖,体味着生活的真义,完成了自己对于生活多样性的探索,何乐而不为?!& &
由此可见,女人们看韩剧,看的不仅仅是长腿欧巴,追的不仅仅是炸鸡啤酒,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平淡生活的补充,向真善美的致敬。
作者: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
文章来源:&
老做“白日梦”正常吗?
小孟,女,21岁,大学三年级,临近期末考试,在宿舍觉得非常苦恼。整天闷闷不乐,同学问她原因她也不愿意说。有时候坐在沙发上发呆,甚至会偶尔傻笑几声,直到自己觉得失态才躲到被窝里继续&发呆&。宿舍的好友非常不解,几次敦促她到心理门诊看医生,最后她自己主动找到门诊部要求医生评价她是否有心理障碍。
在医生的询问下,小孟断断续续的把自己几个月来的苦恼都说给了医生。原来,小孟平时很喜欢看漫画书,常常看着看着就把自己带入到了漫画角色中,最近老爱坐在宿舍做白日梦,总是不由自主的把自己想象成一些漫画人物什么的。有时候想象自己的未来是多么的辉煌,前途是多么的光明,甚至常常在幻想中细细品味那种&成功&带来的快乐。时间久了,小孟不想学习也不想看书,还没做几道题就开始思想开叉进入到美好的白日梦中去了。
针对小孟的情况,我首先指出,&白日梦&也是一种思考,而且这种思考属于所谓&前瞻性思考&,目标指向未来,旨在解决我们自身发展的种种任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青春偶像剧&正是肩负着制造&白日梦&的任务之一。
作为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白日梦&常常是他们应对生活挫折的某种方式。现实生活的不如意或挫折使得他们无法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有些学生以&白日梦&的形式消解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与无奈,在美好的幻想中&构建&自己的生活与未来。
在这些美好的幻想性的白日梦里,当事人并不关注想象的事物能否实现,提前&经历着&向往的未来美好事件,把未来的状态修饰得更加绚烂夺目往往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面对现实生活的枯燥无味和烦闷恼人,人们常常会选择逃遁到&美好幻想&这样一种状态中去,以&白日梦&的形式获得某种精神上的补偿和满足。然而在他们眼中,这种美好的白日梦又非常容易化为泡影,回到现实社会中会让人们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这种心理落差有时候会演变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迫使人持续的、努力的进入到这种幻想状态之中而不愿意从中醒来。因此,积极的幻想反而不会激发人们努力向前的动机和行为。
但不可否认的是:合理的运用这种白日梦机制,可以良好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强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努力想要达到幻想世界中的种种条件,从而对自我的现实世界进行有效的改造。
因此,重要的不是抵制或者排斥,要善于把偶尔为之的白日梦化为前进的动力才是至为重要的。过分的沉溺于&白日梦&,我们的对策是:
1、喊停:在白日梦进行时突然对自己喊停,停下来后迅速通过其他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2、不指责不怪罪不后悔:那些担心自己做了较长时间的白日梦的人,不要责怪自己,不要担心浪费时间,停下来就好。
3、每天布置&作业&:规定每天作白日梦的时间和次数,每天增加次数延长时间,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对白日梦不再那么喜欢甚至有些厌倦了。
4、把白日梦的内容记录下来,以作文或者小说的形式完成,看看自己的想象力能够发展到哪一步。很快就会发现自己没有更多&好素材&来完成白日梦了!
5、倾诉:把自己的梦想装到心灵的保险柜内,或者找个值得信赖的人比如心理咨询师进行倾诉,给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出口。
作者: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
文章来源:&&
精神科医生二三事
2003年,做精神科医生两年多了,成就感极少,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一天收了一个极为糟糕的严重精神分裂症患者,女性,42岁,我现在还记得她的名字。当时她身高约1.72米,体重接近90公斤,十几年的精神分裂症折磨得她不象样子。
更为糟糕的是,她还有一个18岁的儿子也刚刚被诊断为精神能够分裂症。送她来院的丈夫看上去就是一个被岁月和苦难磨砺得不成人形的老实人。
这位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常常会当众脱了裤子大小便,劝阻她也只是嘿嘿一笑,毫不理会。& && & 近三个月的治疗,几乎没有任何进展,我的耐心也到了尽头,绝望的把她归类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甚至有意无意的遗忘了和她日常的接触和对话。& && &有一天早上,查完房以后,我发现她的眼神有些不一样,看着我欲言又止。在其它医生都走了以后,我留下来问她:你有什么要对我说的么?& && &她望着我,说:医生,你一定要帮帮我。& && &当然,我说道。& && &&我很苦,病了十几年,但是我的丈夫比我还要苦,十几年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现在儿子也得了这个病,他更加没有指望了。求求你,一定要帮帮我。要么把我治好,要么你就把我安乐死吧。如果我治得好,我要好好的出去服侍他,让他享享福。如果我治不好,就请你帮我安乐死,我要他再找一个好女人,好好照顾他下半辈子!&& && & 那天早上的那一番对话,我永远不会忘记,也永远没有忘记,她的名字、她的病情、她的表情。& && &五年过去了,每一次我对治疗感到绝望的时候,她的声音言语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让我震颤,给我希望。&
作者: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
文章来源:&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小站!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同事过生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