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说汉语说继母话题

& 有母亲去世后父亲娶继母的进来聊聊吗
注册时间:-
有母亲去世后父亲娶继母的进来聊聊吗
妈妈上个月离开了我们。
爸爸是公务员,工资在内地不算低。我们兄弟姐妹都有能力养活自己,基本不需要爸爸的物
我们兄弟姐妹不反对爸爸给我们找继母,因为爸爸才50多岁。
可爸爸的行为让我很难受。妈妈刚去世,尸体还在水晶棺,当天晚上守灵的时候他就说妈妈
希望他再找一个(事实上妈妈真正的想法并非如此,我是女儿,妈妈把心里话都跟我说
了)。然后就不断的跟外人说。现在妈妈离开我们还不到一个月,他就又在说这些话,估计
都有意象了吧。
妈妈病重两年多,爸爸的确尽心尽力的服侍着,平时待妈妈也不错。可他现在的行为语言让
我很憋闷。
作为女儿,为了爸爸能有幸福的晚年,我应该尊重爸爸的选择,也没有任何权力干涉。
可爸爸却可能找一个孩子还很小的年轻女人,或者是没有子女的。我无法面对刚刚去世的妈
妈。妈妈操心建了一栋三百多平米的房子,房产证是爸爸的名字(事实上是我们兄弟姐妹一
起出的钱,其中我出了将近一半),可我现在无法跟爸爸说让他把房产证的名字改为我弟弟
另外,爸爸以后或许会带着继母来深圳。我很不愿意。妈妈养大我却从来没有来过深圳(我
买房之前妈妈就病重了),凭什么妈妈养女儿让别人来享受?
或许这些我是替妈妈抱不平,可我无法面对爸爸要娶回一个外人的事实,而且是在这么短的
今天跟爸爸我有个很艰难的谈话。我跟爸爸提了一个建议两个原则。建议是不要娶还要负担
孩子的。原则是我不会叫继母叫妈妈,另外是我不会赡养继母。
真的,很难受。泪如雨下。或许我该享受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把所有的爱给这个家和老公。
注册时间:-
看到自己的父母过上快乐的晚年生活,为人子女的都会感到欣慰和安心.可能人性总有自私的
一面吧,当初女友觉得给公公的生活费多了就不高兴,她老公就跟她说,你不要觉得这钱是被
阿姨[就是他继母]用了,你就当是爸爸用了不就成了........
注册时间:-
每个人如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一切都可以理解,我一个女朋友的老公每个月还给他父
亲5000块生活费,她婆婆是51岁时患癌症死去的,后来她公公再婚,因为他公公没有退休金,所
以他老公每个月要给他们生活费,,他们两家没住一起,但是关系很好,有一次我在小区的楼下
还看见他们两父子搭肩膀.......一点都看不出有60岁了,两父子像两兄弟一般.
注册时间:-
同意。现在,我爸爸也还没找到合适的人。我希望他能找到一个老伴。
[笑看花不语]( 12:39:54):
我有点贺大家不同的观点想要说说
首先楼主的母亲是在老公的伺候下没有怨言的离开人世的,这就是说,从情理上来说,你的
父亲已经尽到了一个丈夫所有的责任。让逝去的人入土为安吧。
楼主感到不舒服的是父亲找后母的速度太快了,我想说的是,只要父亲找的人好,能够获得
幸福,为什么不可以呢?为了儿女辛苦了一辈子,他没有必要为了儿女的心情来安排自己剩
下的人生。
你觉得父亲太薄情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理
注册时间:-
我妈妈去年11月去世的。下葬的那天,爸爸就在妈妈遗像前说,好了,办完了。再找一个算
了!过年前,嫂子就偷偷告诉我,姑姑和叔叔帮爸爸介绍了对象。意思是,很不应该,对不
起刚去世的亲人。我偷偷流了眼泪。过年回家,我主动和我爸爸提出让他再找一个。他还有
点不好意思。我的心里不是不为妈妈难过。妈妈之前就说过,不喜欢和人家共老公。生病离
开去世只有4个多月。癌症。 我之所以违背妈妈的意愿,同意爸爸找,是因为我觉得人走了
就是走了。重要的是要让活着的爸爸余生快乐幸福。如果爸爸觉得还是找一个比较好,我不
会反对。毕竟我们都工作忙,就算接到家里一起住,也不能解除他没有老伴的寂寞。找个什
么样的人,我们喜欢不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看不看的上。还有如果真的对方是坏女人,
可以把情况分析给爸爸听。最后怎么决定还是看他自己。如果我们能对待父母象以前父母对
待我们一样,那事情都会好处理很多。
注册时间:-
看来我比你要幸福~我父母是在我1个月的时候离婚的那时候还不懂事~不会现在这么大痛苦
注册时间:-
初三那年,母亲就去世了,当时我家的小楼房刚打地基,母亲是为了建房子而去世的。
父亲很伤心,毕竟是二十年的夫妻,但他当时才四十五岁,我跟哥哥从来没有反对他续弦,
父亲是长辈,我觉得应该尊重他的决定。
不过几个月,父亲跟以前他手下的一个阿姨住到了一起,阿姨小父亲十六岁,大我十一
岁,离异带一小男孩。其实母亲在世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在一起了,我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我认为我没有资格凭说长辈,如果父亲有错,母亲才有资格去责备。父亲担心阿姨谋他的财
产,迟迟不领结婚证,阿姨的怨气全撒在我头上,对我不能说是虐待,但也是经常指桑骂
槐,而我经历过失去母亲的变故后,心全然不在,从未在意过阿姨的态度,高中三年过去
了,我去了省城念大学,父亲仍然不给阿姨名份,阿姨第三次离家出走,父亲终于决定跟她
之后,父亲也跟几个阿姨相处过,我对于此事一概不闻不问,如果父亲征求我的意见,
我永远都是一个答案“只要是您满意的,我都同意,以后跟您一起生活的是她。”由于母亲
走后,哥哥一直在外读书就业,没有住家,在这件事还情上他也同意我的意见。父亲不是傻
子,不是合适的女人他不会轻易的去拿那张纸。
直到大三,外校来了一位老乡姐姐,拿着父亲写的一封信找到我,信中父亲说决定跟这
位姐姐的母亲结婚了,之前从未听父亲提起,知道这个消息还是很吃惊,不过,面前的姐姐
非常的有眼缘,一见就很亲热,相信她的母亲也不会差,我还算是愉快的接受了这位姐姐。
那一年的暑假,父亲和继母在老家摆了酒,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继母,由于继母只小父亲
三岁,他们在一起给人的感觉还是能够接受,继母对我也不错,其实,继母的儿子当时大学
快毕业了,姐姐刚考上研究生,而我哥也已经工作,我也只需一年就能毕业,所以根本都不
在乎会相处不来,因为家中也没有什么太多财产,几个子女也有生存的能力。
尊重父亲的选择,结果是在母亲去世后的十四年,我娘家给我的只有平静,不会有当
年的残缺感。
只是,母亲,子欲养而亲不在的这种伤痛一直在我心里,对母亲的歉疚无法释怀。死
者俱已也,孝顺生者也是一大要事,母亲这辈子是那么的爱我父亲,让父亲有个安乐的晚年
应该也是母亲的愿望吧!
现在父亲和继母两位老人在老家,有痛有病也有个照应,他们身体都不算很好,我们
几个子女都放弃了让他们带小孩的决定,就让他们老来伴吧,起码在上海的姐姐,在深圳的
我和哥哥能安心!
注册时间:-
我也有些不同的建议.
楼主对母亲的情意,那是永不可能改变的.血浓于水,无人能替代,即使你爸再找个仙女,我相
信也无法代替你的妈妈.
但是对与你父亲来说,他和你母亲没有血缘关系,只是这辈子相符到老,能给你妈养老送终,尽
到心就可以了.在你妈妈身前,他们相汝以漠,他也没有什么亏欠子女的.
丧偶再娶是很正常的,你们都不在身边,又怎知老人的寂寞,特别是心灵上的.一个月很短,确
实很短,因为你有丈夫妻儿陪伴,每天没有感觉.但是对于一个五十多岁,也许已经快退休的
人,他更需要有人陪伴和安慰,哪怕只是看看电视说说话.我觉得我完全可以理解他.
做人不能太自私,你母亲已经去世,她也没有权利要求你父亲以后该不该续娶,如果她真爱你
父亲,应该会在地下希望他过的更好的.杨振宁那么伟大,不也续娶了.身边有个女人,对于他
的精神能有很大的支持.
至于这个后母,她人如何,我不清楚,我相信你父亲很聪明,他心里最了解和清楚那个女人要的
是什么,但也许他愿意如此交换,换来一个爱人陪他终老.如果是另一个普通善良的女人,而你
父亲不爱,就算她给你们家带来一套房,你父亲也不会要的.
我想,房子的事,就看你从哪个角度来想了,作为子女,孝敬父亲一套房,并不为过,如果他能为
你父亲换来后面的欢乐,送了又何妨.如果你家里有其他经济状况,你实在不愿意这样做,可以
要求父亲去婚前公证,但那样,一定很伤老人的心.如果是我,我不愿意这么做,但我会和他说
清楚,希望他明了一切再结婚.
注册时间:-
你爸爸再娶,你操什么心啊。找什么样的女人是他的事情,你最好别管。
注册时间:-
我公公自从我婆婆去世后,一直在找,其中有一次,找了个老太婆比他还大好几岁的,走起
路来我们都担心她会被风吹走,我们几个做儿女的都不喜欢,但是又不好违老人的意.我公公
那个人好奇怪,还老是带着那个老女人去我妈家,他女儿家.如果他们正式结婚的话,我倒是无
话可说,问题是那个老女人不愿意住我公公家,还一定要在镇上租房子住.所以这样僵直一两
年时间.我公公实在也没有精力两头奔波了,就回到乡下去了.乡下还有八十几岁的太公(我公
公的父亲).前年的时候听我公公说起,那个老女人因为尿毒症死了.
注册时间:-
我爸爸因病去世近三个月了,不到五十二岁的年纪。这些天,我的悲伤在一点一点的释
放,但我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心里好过一点的方法:我总会在生活中和妈妈、妺妺、老公不
经易地说到爸爸,我们不避讳什么,就好像爸爸还没有离去,就好像爸爸是在老家,而我们
妈妈也是这样,她会说:“你爸爸最喜欢吃这种饼干了,一天能吃一包呢!”、“上次
宝宝(我的孩子)感冒的时候,他外公最着急了,过不了五分钟就要问一次还发不发烧。”
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不会因此更悲伤,反而觉得爸爸其实还跟我们在一起,他活在我
我非常理解楼主的心情,请多多回忆你妈妈生前的一些快乐的事情,然后说出来,这样
心里会好受一些。
注册时间:-
我一个朋友遭遇和LZ差不多,他妈妈去世不到一个月,爸爸领女人回家睡觉,他爸鎓后来被
这个女人骗几千块钱,他来深圳儿子家投奔儿子,儿子不理他赶他出门,他在外面自己租房
一年,一年后他儿子为他在深圳租一房一厅,现在以经有几年了,平时来往不多,从他妈妈
去世后,他没有叫过他父亲一声“爸爸”但他每年帮他付房租,生活费他父亲自己有工资。
他说他永远不会管他叫爸爸了
注册时间:-
靠。。。。
前几天听了同学讲他老爸的事情也是因为取了另一个女人而久久拖来拖去都不愿给子女过房
子句子。我听了很气愤ING~!
如果是我的话。
我是挑明:
如果取女人可以。不过得先分清家产。如果不分清的话以后不瞻仰那老头子不要怪我无
情。。。。因为是你无义在先~!
注册时间:-
真的不知道如何给LZ出主意,我的情况也是这样,我爸在我妈去世不到三个月就开始找了,
找的是一个未婚的大龄女子,当时我的心情和LZ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我家二姐弟都在读书,
我爸需要在外面工作,家里没有照看,弟弟还需要在家里读书的,还在一个老奶奶,情况是
没办法的,当时我也没反对,因为我考虑到以后我爸会有一个人照顾,种种的想法都是比较
理智的吧,但我还是无法去接受参加他们的婚礼,我是住校的,没有回去,一年后我的同父
异母的小弟弟出生了,他的到来让我们家生活的融洽起来,现在我们生活在一起十几年了,
继母虽然不会像亲母一样,但看在我爸的份上,基本上也没有吵过嘴,就看LZ的出发点在那
注册时间:-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非不见九州同、黄师不定中原日、不入黄河入九天!
注册时间:-
道理我想都懂,人的感情是靠时间的,我也给爸爸找个好人让他安度晚年,但是问题是:
1/时间早,母亲勤苦了一辈子,父亲是医生却没有救活她。。。伤心死了。。我想至少2-3
年后给爸说这事才合理。
2/要找个合适的,年龄相当,人品好,能过日子的。但是现在我爸看上的简直就是JI,我气
死了。她图啥?还不是我爸的工资和房子。
怎么办?是看着不管。。。怕爸吃亏。。。那坏女人得逞。管又没有办法。。。
注册时间:-
大家都给我出出主意,我到底怎么办?
爸爸死和这女人赖在一起。但这女人名声很不好,又比我爸爸小16岁,想给他找个老实的人
他不要,我怕真的被这个女人折磨死了,活10年就活5年了。。。她一定是图我爸退休费和
房子,房子写的爸爸名字,我出了3万,我爸竟然说把钱给我这房子就是他和那女人的了。
因为这我爸还在外面说我们子女怎么怎么的不好。。。邻居都说。
怎么办啊?
注册时间:-
我有点贺大家不同的观点想要说说
首先楼主的母亲是在老公的伺候下没有怨言的离开人世的,这就是说,从情理上来说,你的
父亲已经尽到了一个丈夫所有的责任。让逝去的人入土为安吧。
楼主感到不舒服的是父亲找后母的速度太快了,我想说的是,只要父亲找的人好,能够获得
幸福,为什么不可以呢?为了儿女辛苦了一辈子,他没有必要为了儿女的心情来安排自己剩
下的人生。
你觉得父亲太薄情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理解老人想要重新开始生活的想
不知道你父亲是不是已经照顾你生病的母亲多年,如果是,我要说的是久病床前都无孝子
呢,照顾病人多年,再好的感情可能也都淡了很多。想要快点享受新生活我觉得没有什么不
不过所说的财产的事情也的确很棘手,要有方法的好好和父亲沟通。我相信你母亲也希望你
的父亲能够晚年幸福吧。
注册时间:-
我说爸爸变心也太快了吧,60多的人了还这样的折腾!
尤其是父亲在母亲生前就不好,小时候见了太多的家庭暴力,他凶残的样子至尽向梦魇。。
但是想想毕竟他老了,也有血缘关系,但是他做的这些事情真的让人伤透了心。。。
现在我打电话劝说,他竟然说我太坏,心狠什么的。。。
想起可怜的妈妈我伤心死了。
这个女人如果人好我们可以考虑,但是这个女人在我们那里影响及不好,儿子吸毒,老公生
病被这女人折磨死了,比我爸小16岁,染的红色头发,文的唇线。。。就是一个公认的坏
人。但是她就是缠上我爸了,我们找她先说道理,时间太早。。不听,我姐姐气的骂她,她
还口,简直就是一个赖皮相。。。
真是气的没有变法了,邻居阿姨说你爸本可以活10年,和这女人也就5年了。。。
注册时间:-
我母亲去世不到100天,我爸就和我们提出找新人的事情,我再电话里气哭了。。。
真的是亲人的尸骨未寒。。。他就这么快的提出。。。
在我们兄妹的坚持反对下,半年后他带着那女人私奔了。。。半年后落了一身的病回家了,
在走的半年我们联系到他,打电话接都不接。。。真是让人心痛啊!
回家后给母亲过完周年,他又重提此事,我们都说再等一段时间,毕竟刚过周年,被别人笑
话,他却背着我们带那女人回家住了!
注册时间:-
竟然和LZ同样的遭遇!!!
& 有母亲去世后父亲娶继母的进来聊聊吗
静态帖子,不能回复。
电话:(新房业务) (二手房业务) (生活论坛业务) (家居装修业务) (客服) 传真:
深圳市易图资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 ICP备案号:本帖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芜湖政府网观点。
&&&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芜湖政府网共同拥有,转贴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作者本人或芜湖政府网联系。
本栏目内容经芜湖政府网同意后,可能会在其他媒体发表。如果作者对此有异议,可在发言时注明或发邮件与我们联系。
>>>>>>>>>>>> >>>>>>>>
说说我们天尺堂(一)――我们的祠堂
ID:1686466 
&时间: 14:59:24
在芜湖市鸠江区一带,流传着一名话:“江南四大姓,曹李韦晋”。这里我要说的是这四大姓中的韦姓。&&
韦姓目前在芜湖至少有两个分支,一个是天尺堂,一个是一经堂。天尺堂韦姓人口较多,初步估计目前尚有1000多人。主要分部在原老韦村、韦岗、韦家嘴、韦屋脊、张塘(以上村子均已拆迁,安置在凤鸣湖小区、金湾小区、银湖小区)和目前尚存的芮嘴(因韦姓人口为主,也称韦家嘴)、界牌、鲁家村、王家巷等地。&&
天尺堂的祠堂在100多年前由韦国强出资建在原老韦村,祠堂建筑面积有100多平方米。天尺堂牌匾白底蓝字,长约3米,宽约1.5米。另有一块石碑,长约2.5米,宽约1.2米。祠堂在上世纪文化大革命后被拆。&&
听老一辈人说,过去每年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门头上都挂着大红灯笼,上面写着“天尺堂”三个字。每逢清明节,天尺堂韦氏宗亲都要举行祭祖仪式并且吃宗酒,完善族谱和各房的家谱,备注去世的人口姓名,增加新出生的人口姓名。场面非常壮观,吸引着周边天尺堂宗亲们。&&
天尺堂在当年名气很大。逢年过节,定制灯笼,只要是天尺堂的,商贩们自然放下手中的活连夜赶做。如果打着天尺堂灯笼,其他各姓各堂的人看到后都会站在一边主动让道。(至于原因,我在后面会讲到)&&
(联系邮件或QQ号:)
说说我们天尺堂(二)――我们的班辈排序
ID:1686472 
作者: 天尺堂
&时间: 15:09:02
从小就听过村里的老人说,我们是天尺堂韦氏后代,我们的班辈有继以文学、宏开忠良。往上还有,不记得;往下也有,不记得。族谱上有,可是文化大革命时被红卫兵烧掉了。这八个字在我们这一带韦姓人来说,都是很清楚的,识字的、不识字的都能说个大概,甚至一些韦家的儿媳妇都知道,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们这一带的韦姓人基本上按班辈来取名字。&&
究竟我们的班辈除了继以文学、宏开忠良这八个字,到底还有哪些呢?&&
家住镜湖区广福社区的韦文华老先生(年)曾经是一名小学教师,生前曾遍访青阳县、当涂县、合肥等地,所谓寻根问祖,了解韦氏班辈的有关知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广泛传播京兆郡天尺堂韦氏后裔班辈世数表:&&
起(11世) 守(12世) 万(13世) 金(14世)&&
继(15世) 以(16世) 文(17世) 学(18世)&&
宏(19世) 开(20世) 忠(21世) 良(22世)&&
家(23世) 道(24世) 其(25世) 昌(26世)&&
功(27世) 诚(28世) 德(29世) 厚(30世)&&
培(31世) 植(32世) 多(33世) 芳(34世)&&
  至于前十世的班辈,韦老很遗憾自己没有看到过家谱,不能确定,只是慎之又慎地作了注解:(智仕大应可能是前十世当中的),为了让后人也有个辈份,韦老又续增了十六世.分别是:国富科普、班固永康、光先耀祖、福寿满堂。&&
  日,我和韦俊夫妇、韦晓华、韦文华的三子韦学林等人在凤鸣湖小区探访韦氏族谱有关信息,一上午没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午在九莲饭店就餐,正在大人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位名叫韦文清的老人(现年69岁)闻训特地找来,激动地向我们介绍了天尺堂韦氏班辈的有关信息。原来,老人的父辈和祖辈都是看守祠堂(天尺堂)的人。韦文清小时候家境不错,上过学,翻阅过族谱,清晰地记得班辈的排序:之字大应、起守万金、继以文学、宏开忠良、家道其昌、荣世保周共24个字。&&
在坐众人精神为之振奋,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联系邮件或QQ号:)
说说我们天尺堂(三)―韦氏族人中的大力士
ID:1686495 
作者: 天尺堂
&时间: 15:29:08
小时候听说过我的老太公从当涂大青山把一副三百多斤的磨坯挑到芜湖二十里,只在大桥扁担河边休息过一次的故事。又听父亲说过他年青时在生产队挑稻穗比赛夺魁;他一人在后、四人在前把一块800斤左右的水泥板抬上三楼的故事,我想我的长辈们力气是大的。近一段时间,听到更多有关天尺堂韦氏族人力气大的故事,让我惊讶不已。&&
第一个故事:老韦村人洗牛蹄&&
当年老韦村一人,田间耕作回来,牵着牛在路上,遇到20多个壮汉寻衅滋事,说要教训教训他。此人欣然答到:“打架是吧,等把我牛蹄上的泥巴洗洗”。只见他双手抱起几百斤重的耕牛走到水塘边,将耕牛的四个蹄子在水中慢慢地洗干净,又不慌不忙地把耕牛抱上岸。20多个壮汉看见后溜之大吉。&&
第二个故事:界牌村两兄弟抬香炉&&
界牌村两兄弟早上去打柴(应该年龄不大),听说邻村当天请戏帮子唱戏。兄弟两人怕打柴耽误看戏,就把戏台下一个大香炉抬到戏台上。等到时打完柴回来,戏台上还没法开锣。因为香炉太重,围香炉一圈的壮汉们就是搬不动。两兄弟上台将香炉稳稳地搬下台后,戏帮子才开始唱戏。&&
除了上面两个故事,还有韦某某肩挑七、八百斤走十里路;韦某某肩挑500多斤大米上江堤等故事在此不一一诉说。&&
(联系邮件或QQ号:)
说说我们天尺堂(四)――韦国强韦隆泰
ID:1686497 
作者: 天尺堂
&时间: 15:31:10
韦国强,1857年出生,天尺堂金字辈。青年时期从老韦村搬到当时的太平府(现在的当涂县),走时用一担稻箩挑着两个年幼的弟弟韦国?和韦国珍,后来在太平府开设韦隆泰茶庄,经营茶叶和黄烟买卖。当年茶庄的铺面占了半条街,每年春茶上市时,韦国强用多艘大船沿江而上去皖南一带采购,可见其生意之大。&&
天尺堂的祠堂就是韦国强出资在老韦村建造的,并让族人看守,祠堂一切开支按月到韦隆泰的帐房上领取。每逢清明节祭祖,族人们只要看到几顶轿子当前,一长溜挑夫在后排成一个长长的队伍,就知道韦国强来了。这一天,只要是姓韦的族人,点心管够,孩子们一人还能拿到一个红包。&&
韦国强对家人非常照顾,供应两个弟弟读书识字,三弟韦国珍后来任太平府商会会长。生意上赚到的钱除了添置房产、田亩之外,他还把钱分给两个弟弟,让他们成家立业。韦国强对外人则是为人仗义,乐善好施的。特别是对芜湖老韦村一带的宗亲们有求必应。凡是族人到太平府只要说声是老韦村的或者说是姓韦的,必然热情招待。族人与外姓人发生纠纷时,常由韦国强派人出面调解。&&
韦国强去世已经多年,至今在当涂县各乡镇和芜湖老韦村周边,不少老人已经忘记了韦国强的名字,但只要提到韦隆泰,依然是耳熟能详的。&&
韦国强本人说话是外地口音;共娶妻室四人,其中一位是湖南人;他有当地人不具备的制黄烟手艺;对家人教育严格,鄙视懒惰之人;口头禅有“都”、“狗男女”,说话有旧军人做派;兄弟三人都是人高马大,一米八多的个子。后人推测他是随父辈从外地迁来的。&&
(联系邮件或QQ号:)
说说我们天尺堂(五)――界牌村的历史
ID:1686500 
作者: 天尺堂
&时间: 15:33:26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的宁芜路,窄窄的,两辆汽车汇车时就要各自减慢速度,以防撞车。路面一层厚厚的柏油,到了炎热的夏天,柏油被晒得软软的,双手不断地醮水可以抠起大堆的柏油当泥巴玩。赤脚在马路上是不能走的,穿着鞋在马路上要选吸了尘土灰灰的地方走。倘若一边走道一边看呆,踩到黑的发亮的地方,鞋子必然会粘在厚厚的柏油上。要是旧鞋子,抬脚时咕拉一声响,帮是帮、底是底。新鞋子质量好,不至于坏,但是鞋底上一层柏油随着抬脚滋拉滋拉呼着,被拉成一尺多长,就像是黑色的拉面,那真叫一个劲道,又像是踩到小孩吃完随地吐出的口香糖,不能拿手剥,用棍子也剔不干净。&&
从芜湖赭山往北,五里汀、十里牌、湾里、月牙路、二十里、杨王、三十里一直到南京,是多少年来的官道。一些地名明显是按里程叫的,也有的是按道路特点叫的。1982年后陆续改道,抛开了湾里、月牙路、二十里,直接从十里牌通往杨王到南京。在二十里往北一里多地,路边有个村子叫界牌,现在属于芜湖市鸠江区大桥街道和平社区的一个自然村。村子里除了娶进门的媳妇、招亲来的女婿,几乎都姓韦。芜湖北郊的村子取名大多数按照村民主要姓氏和地形特征、位置来的。象杨王、大杨村、小杨村、后杨村、大李村、小李村、曹家村、鲁家村、陈家村、黄家村、刘家村、薛村、晋家楼、张家井、王家祠、黄家祠、朱家桥、杨塘湾、赵家背、老韦村、小韦村、韦岗、方岗、韦家嘴、张塘、袁村、大胡村、韦屋脊、陶屋脊、齐屋脊、徐家巷、王家巷、曹村港、王口、王墙等等,一听名字就知道村里人口以姓什么为主,村子地形或标志性建筑一目了然。象界牌村这样主姓人口集中但又不带村民姓氏的毕竟不多。原因应该是先有标志性建筑物,后有村民。什么标志性建筑物呢?一座牌坊,而且这座牌坊是当时太平府和安庆府的交界处。太平府和安庆府的命名,网支们有举可以去查。&&
界牌村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村里的老人说,当时在界牌村这里住着一个韦天官。牌坊这与这位韦天官有着直接的联系。正是因为这座牌坊的存在,过往的官员十里之外“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天官的尊重。韦天官当年在此驻军,“日用石盐”,也就是说每天要消耗100斤盐,可见队伍庞大。曾留下“韦天官杀湾b湖挞子”的故事。自韦天官死后,界牌村的村民家道中落,穷了几代人,冬天用旧蚊帐订棉絮,做衣服。村民们用“一代当官,三代搬砖”这句话来形容当年生活的困境。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才逐步提高,现在村民们进出开私家车的就有好几十户,已经是和平社区最富裕的自然村了。村民们常常说:“富,富不过三代;穷,穷不过三代”。村里人以韦姓为主,辈份最高是学字辈,至今还有老韦村的老五房、小四房等明确区分。至于那座牌坊,在解放前就自然倒塌了,整个块的砖头,大块的石头早就被村民们搬走盖房子去了,现在能够找到的只有牌坊倒塌后留下的碎砖、碎石。牌坊的名字、对联有待于考证。&&
(联系邮件或QQ号:)
说说我们天尺堂(六)――谁是韦天官
ID:1686502 
作者: 天尺堂
&时间: 15:34:40
“我们的祖上是韦天官”。这名话是我探寻天尺堂族谱文化时听到的一句话。先是和韦俊先生在QQ聊天中得知,他的祖父辈是这么说的。后来偶遇界牌村的韦宏付先生,他也是这么说的。至于祖上大约大什么朝代,韦俊认为太平天国的大官称天官。韦宏付则说不上来,他建议我去界牌村找年纪大的老人去了解。“我们的祖上是韦天官”。这名话让我为之兴奋,也为之困扰。&&
在百度百科中这样解释:天官,官名。《周礼》分设六官o以天官冢宰居首o总御百官。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o旋复旧。后世亦称吏部为天官。官名。《周礼》分设六官o以天官冢宰居首o总御百官。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o旋复旧。后世亦称吏部为天官。吏部尚书称为吏部天官,但其他部的尚书,如刑部尚书称为天官也是可以的。天官之在宋代较多,意思是天子亲赐的官职,包括6部尚书和侍郎,恭称时包括主事。宋时寇准曾任双天官议事传为佳话。&&
为此,我在网络中查找历代人物。先是肯定了汉代的韦贤父子。前71年,代蔡义为丞相,封扶阳侯,食邑700户。韦贤有四个儿子,长子韦方山曾为高寝令,早丧;次子为宏官至东海太守;三子韦顺留守邹县为父亲守坟;小儿子韦玄成又以才学超群受到皇帝重用,位至丞相。因此,邹县有谚语说:“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
后来又把目光转向韦承庆。①韦承庆(639―705)字延休,唐代河内郡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人。性谨畏,事继母笃孝。第进士。累迁凤阁舍人,在朝屡进谠言。转天官侍郎……②韦承庆于绍兴三十二年(公元一一六二年),与金人战于和州,父子阵亡。特别是第②条让我激动不已,因为我从小就说听到过老人们说,我们这一带韦姓人都是500年前从江北和县鸡笼山迁来的。韦承庆父子在和州(就是现在的和县)打过仗,是不是就有可能在和县留下了族人,于500年前迁到芜湖来,这样一来,祖上既是“当过天官的”,又是“500年前从江北和县鸡笼山迁来的”,我不禁喜出望外。可是网络捉弄了我,或者说是自己被莫名的冲昏了头脑。两个韦承庆根本不是同一个人,差了足足五百年。哪个是韦天官呢?我的老祖啊!在感叹的同时,我又埋怨起那些烧了我族谱和家谱的红卫兵来。&&
韦承庆我是不敢认他做老祖宗了,那唐朝十几个韦姓宰相中其他的呢?经过网上查询也一一排除。&&
会不会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呢?网络上有关太平天国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丞相二十多人,甚至各部侍郎中连个韦姓的影子都找不到。&&
毕竟老祖宗是不能乱认的,我研究的范围是有限的,不能有任何含混苍白的证据,否则会让人笑掉大牙。&&
日晚上,在走访界牌村韦学根老人时,我们交换了很多有关天尺堂的事情,谈话中我问到界牌村的牌坊大约有多少年这个问题,老人肯定的回答,应该在150年以前的样子。&&
这个肯定的回答让我缩小了查找的圈子,经过几天的努力,以及韦俊给我提供的资料,有关谁是韦天官即将在天尺堂系列(七)中揭晓。&&
(联系邮件或QQ号:)
说说我们天尺堂(七)――韦天官是谁
ID:1686503 
作者: 天尺堂
&时间: 15:36:11
写下这个题目,心里有点惶恐不安。近些天在网络上看到广西以韦振华和韦理鹏为代表的两支韦氏族人各抒己见,据理力争。引来众多网友评论,甚至有对他人人格的冲击。&&
我惶恐,因为我的一套说法大都来自个人总结,缺乏有力史料的佐证;我惶恐,两三天之内突然要将积攒在内心多日的东西公诸于众,今后会不会感到失落;我惶恐,当结论面对大家的时候,朋友们是不是能客观地加以评价,并给予真心的帮助。&&
芜湖当地人所说的韦天官就是韦志俊。&&
第一个话题:韦天官不是本地人&&
韦国强在芜湖和当涂一带是当年名噪一时的大人物。他的口音给当地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代代提到他,知道他说话的口音是外地的。大家记住:他是韦天官的族人,确切地说,他应该是韦天官的晚辈。同样,自称祖上是韦天官的界牌村人,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叫界牌村,家家户户门牌上都有“界牌村”这三个字。可是奇怪的是,他们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gai be 村。gai的发音和“该”相同,be的发音是第四声,念的时候很短促。字怎么写?没有人知道。我一直猜测这会不会是广东或是广西一带的方言,因为有些歌星把“解释”唱成“改C”,解和界两个字的拼音是一样的,只不过声调不同。为此,我特地向广西的网友咨询,得出的结果是:gai
be在广西桂平应该是“界碑”的白话发音,广西桂平的白话接近广东白话。界牌村地处当时的太平府和安庆府的交界处,自然是有界碑的。而这个界碑是用广西白话,接近广东白话来发音的,难道还不能证明韦天官不是本地人吗?&&
第二个话题:韦志俊的芜湖情结&&
韦志俊是韦昌辉的胞弟,“天京事变”后,韦昌辉被惨杀,当时韦志俊独守武昌,与“天京事变”毫无瓜葛,却要承受双倍痛苦,一是自家丧亲之痛,二是被韦昌辉所杀之人的家属无端仇恨。自此已有退隐之念。后来“侨居芜湖,隐蹈以终”。另外一些资料明确指明,韦志俊晚年就是在芜湖的乡下农村度过的。&&
在郭存孝(男。满族。1929年生于南京。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前馆长。曾任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博物馆学会副会长。)“宣城发现有关太平天国的石碑和族谱”一文中有韦金彤“蒙志俊叔祖出招字认回至芜湖”、“韦志超的长孙韦金橘于同治三年随韦志俊回广西浔州金田祭祖,因发现‘金田宗谱已失无存,只得在平南祠堂抄录三代名讳’回芜湖”、“《简谱》中的韦志超、韦志荃、韦吉淳、韦以长、韦金廷、韦正祥、韦金橘、韦成英、韦成美、韦文柱、韦钲祥、韦镇德、韦镇钰、韦镇桂四代在《族谱》中不见记载(韦志超、韦志荃、韦志淳、韦以长在《贼情汇纂》中亦不见记载,这是值得探讨的)。可以肯定,这些人都是环绕在隐居芜湖有韦志俊周围,其中后两代人很明显是出生于安徽的”。类似证据在此不一一出示。&&
第三个话题:一品官员,后人眼里的天官&&
在“宣城发现有关太平天国的石碑和族谱”一文中,详细介绍了韦志俊碑文。根据碑文始知韦志俊降清后被封为官极一品的“诰封振威将军”,其三个妻子妆也均诰封为一品夫人。&&
韦志俊降清后被封为官极一品的“诰封振威将军”,这并不等于是天官。前面说过,吏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中官职最大的,在一些朝代又称天官。那么天官属于几品官呢?在唐朝官极正三品,在宋朝官极正二品,在清朝官极从一品。韦志俊官极一品,在族人和后人的眼中自然就成了韦天官了。&&
(联系邮件或QQ号:)
回应:芜湖市韦氏请进
ID:1686538 
作者: 天尺堂
&时间: 16:45:09
说说我们天尺堂(八)――天尺堂人不知道祖宗名字 ?到目前为止,韦国强生于1857年,这一信息是我近年来知道的有名有姓、年龄最大的族人。我知道我曾祖父三兄弟的名字,分别是韦文海、韦文江、韦文河,他们都是1890年之后出生的,但我父亲包括我叔祖们却不知道我四世祖以上人的名字。在其他村子探访时也是这样,只知道近些年的情况,往前,80岁以上的老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爷爷叫什么名字。总的来说,在芜湖的天尺堂后人不知道祖宗的名字。&&
这一奇怪的现象要从韦志俊投降晚清政府开始谈起。&&
一、韦志俊降清是无奈的&&
1856年发生了“天京事变”,韦昌辉惨死。当时韦志俊独守武昌,正待翼王来援,突然爆发天京事变。回援遂止,后武昌断粮,信息不通,将士饥疲但依然坚守。此时韦志俊的心情不难想象,他与血变毫无瓜葛,却要承受双倍痛苦,一是自家丧亲之痛,二是被北王所杀之人的家属无端仇恨。是年12月,官文胡林翼有意诱降,“射书入武昌、汉阳城,劝贼归降”,被严辞拒绝。官文奏告朝廷说太平军“终无悔心”、“甘心死拒”。这份内外交困之刻的坚守,其价值不言而喻。然而,天王竟坐视武昌粮绝不援,事后还要失武昌治韦有罪,韦志俊岂不心寒?可是,韦志俊熬过了武昌的测试,没能够突破和州那道关。洪秀全暗忌,杨辅清寻衅,韦志俊无奈渡江欲靠李秀成,陈玉成封江阻拦,于是“彼此忿争,于和州地界两相杀戮”。&&
设身处地为韦志俊想一想:留下?日日胆战心惊,同事虎视眈眈。胜怕功高震主;败则性命不保。归林?一介白丁,清朝派个把衙役就能抓了他。实在只有降清一条道。否则,只有自杀。即便自杀,两头都不会追认他。何苦?&&
韦志俊下定决心投清之后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将峨桥繁昌等地军队陆续撤回池州,向清军水师提督杨岳斌递书,并上缴官印百颗,约期攻取芜湖,要向清廷献份见面大礼。太平天国从未有如此大员投降,杨载福不敢相信:这是馅饼还是陷阱?虽向韦许以炮船协助,但要事成后再为他上奏。杨将此事通报官文、曾国藩、胡林翼等人,大家也是将信将疑。后韦志俊遣黄文金等四将领兵去打芜湖,但韦志俊事先思想工作做得不够透和细,黄文金四将半路酒醒了,得清军杨辅清援助杀回池州,会合讨伐韦志俊。韦志俊无奈降清。&&
二、降清后的道路是曲折的&&
首先韦志俊最初降清的举动是遭受清政府猜疑的,(上一段文字已有阐述)功劳与官职不是成正比的。韦志俊降清之后至张溪镇改编,头衔是二品顶戴花翎,小官,不像吴三桂当年荣升异性王。韦志俊在经历无数的战火、甚至以广西子弟的鲜血为代价,换回是的什么呢?1860年5月由都司升为游击。1862年7月以陷宁国战功,升副将,加总兵衔。&&
其次韦志俊降清后只是晚清政府的一枚棋子。韦志俊降清后为清政府打了很多大仗。时而被缩编,为政府减少开支,时而扩编,为政府继续卖命。1864年七月十三日, 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 “撤韦志浚部, 每营发饷二万, 江七鄂三。”1866年正月, 湖广总督官文又命韦志俊迅募四营, 镇压捻军, 所部称“义胜军”。&&
第三,韦志俊降清虽属无奈,却是为他人忌恨的。1865年秋,也就是天京失陷后的第二年,韦志俊以为大局已定,天下太平乡民健忘,回金田省亲,并起昌辉祠。他要出钱修建蚂蝗桥蔡江义渡,为乡民所拒。到了1914年,乡民重修蚂蝗石桥碑还不放过他:“金田韦某降清归里,颇以金钱施舟梁悦人,购运径尺余柳杉,将易梁,里人拒弗受。”韦志俊在家排行十二,直到1942年罗尔纲先生访查,还听到人们唾骂他为“反骨韦十二”。&&
从以上情况来看,韦志俊的晚年并不是在幸福中度过的,以至57岁病死。虽然投降清政府后的一段时间里风光一时,但其晚年应该是在耻辱、怅悔中度过的。往事不堪回首,只有低调做人。另外,晚清历史上确实也出现过韦志俊部下多人改名改姓的事,“为避免株连计, 在韦志俊部下的韦姓族人及有关亲戚, 纷纷改换姓名: 韦廷爵改名陈得胜,韦炳文改名马得仁, 韦万贞改名王自发, 韦祖明改名杨连胜, 韦廷煜改名陈添泰, 韦定燎改名邹叔珊……”&&
综上所述,韦志俊早期投身起义在历史长河中不是光彩的(胜者不王、败者为寇),投降晚清政府虽然出于无奈,却是后人不能同情的。其族人在他辉煌的时候建祠堂、立牌坊,在他困窘的时候不愿意说起当时的历史,甚至怕再次株连,所以天尺堂人不知道老祖宗的名字。
回应:芜湖市韦氏请进
ID:1686733 
作者: 天尺堂
&时间: 4:15:50
说说我们天尺堂(九)――为什么说我们的祖上是500年前从和县鸡笼山迁来的 ---我的外公也姓韦,和我爷爷一样都是“学”字辈。他虽然个头偏小,倒也不干瘪,尤其唇上花白的胡须总是整整齐齐的,一丝不乱,显得很精神。外公一说话总是先要咂咂嘴,像是要把别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或许也是让别人忽略他努力思考问题时的表情。&&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在饭桌上,我问他,我们这么多姓韦的人,原来就是这个地方吗?当时,外公美美地喝了一口酒,连续咂了不下五次嘴,郑重地说:“我们的祖宗是500年前从江北的鸡笼山迁来的”。时隔30年,今年5月5日,我们在芜湖芮嘴村探访天尺堂家族文化的时候,又听到芮嘴村的韦文才老人和老韦村的韦文清老人说到类似的话――“我们的祖宗是500年前从和县的鸡笼山迁来的”。不仅肯定了我外公当年的话,而且把地点从笼统的江北具体到了和县。&&
前些天我在百度上搜索这个地名,得知和县鸡笼山曾经吸引过很多古代名人前去游览,并留下墨宝。现已被批准为国家一级森林公园。谷歌地图上进行查找,也找到了和县鸡笼山这个地方。山脚下有很多像马胡村、苏村、齐小庄、马家庵、王家村等等好多村子,这些村子也都不太大,很多村名一看就知道所处位置和取名时村子里人口的主要姓氏。看遍方圆多少里,就是没有带韦姓字样的村子。在QQ上又特地加了几个巢湖地区昵称“鸡笼山”的好友,向他们打听那儿还有没有姓韦的人,得到的答案除了“没有”就是“不清楚”。这不能不让人觉得奇怪。老人们说的话已经是很具体了,时间、地点都给我了,而我就是找不到人物。&&
冷静下来,我发现老人的话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让我对此有所质疑。&&
首先,这个500年要讨论一下。30年前我外公说到500年,30年后仍然说500年,为什么不加上30年说成530年?如果在加上迁过来的这么多年,应该说是600多年,为什么也不是?老祖宗的名字不去记,偏偏记住了这个500年。不是500多年、也不是500年左右,就是500年,可见这个500年只是一个含糊的数字。 &&
其次,为什么要迁?古代老百姓搬个家不容易,谁也不会好好地去搬家。&&
今天恰有个原籍老韦村的网友说,祖上从江北迁到芜湖是避难的。好,先说避难。现在我把这个500年,或者再加上祖上迁来的100多年,那么对应的是明朝洪武年间到嘉靖年间。洪武年间有点恐怖,郭桓案、胡惟庸案、蓝玉案,三大案中被杀了几万人,但期间,朝庭中没有姓韦的大官,到也不会受牵连。即使有受牵连的,在当时动辄夷三族、诛连九族、还有灭十族的。一旦受牵连,迁家、改名换姓都是没有用的。(想必大家都知道锦衣卫的故事)再者,如果是避难,为什么不往西南、西北北方向迁的再远些,而非要迁到江南芜湖来?找死吗?明朝初期可是在南京定都的呀!迁到首都边上还避什么难?建文到永乐年间主要是做皇帝的侄儿杀个几个权力小的叔叔,一个权力大的叔叔抢了侄儿的皇位。虽然打了几场仗,主要集中在北京到南京之间。看样子,我们的祖辈们也不必要因为避难迁到芜湖来。再往后,几代皇帝倒也过的开心,社会治安方面的事由锦衣卫去做,其他的事由六部去操心。自己无非是看看折子批批字、关心关心生理卫生和化学(丹药)方面的知识、解决解决家庭内部矛盾。顶多也就一个听老师的话到边境去打复架吃了亏,做了人质,几经周折回来后又被自己的弟弟关了几年,最后又坐上了皇位。那八个皇帝倒也没有怎么难为老百姓。看样子,在那个100年里我们的祖辈们也没必要因为避难迁到芜湖来。&&
不是避难,是升官?升官也不大可能到芜湖郊区来。要么到南京跟朱元璋、朱允伞⒅扉旎欤吹奖本└扉Φ淖铀锖蟠嘶旎臁D呐禄斓牟钜坏悖ヌ礁睬旄龉僖埠谩⒌辈钜埠茫膊恢劣谕隙艿秸飧隽降亟唤绲牡胤嚼础&&
是不是因为芜湖是个鱼米之乡,吸引了我们的祖辈迁到芜湖来。我看也不大可能。要知道鸡笼山也是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历代文人墨客留连忘返的好地方,现在还成了旅游胜地,国家一级森林公园。那么好的一个地方不住,又不出来避难、又不出来做官,跑到这个地方来重新创业,何苦?&&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无非想说的就是:我们的祖上不是500年前从和县的鸡笼山搬来的。前面我说过,老人的话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我推翻了500年这个关键词,保留的是:我们的祖上是从和县的鸡笼山搬来的。&&
那么到底是多少年?我认为是100多年,确切地说是1860年到1880年之间。因为自1859年韦志俊投降清政府后,官职逐步提高,1864年他“请曾国藩奏明,在天京事变中改变姓名,以防诛连者分别归宗”,光韦姓族人大到蓝翎千总、小到外委共计23人。1874年,他的族孙韦金彤被韦志俊“出字认回至芜湖”。政治局面逐渐稳定的情况下,韦志俊渐渐地把失散的族人想办法聚集到一起来。而500年一说正是暗示“500年前是一家”中“一家人”的意思。&&
说到现在,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和县鸡笼山的韦姓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由韦志俊招回芜湖的。至于和县为什么有韦姓族人。要知道和县是韦俊志最为艰难,处境最危险的地方。1856年韦昌辉惨死,“洪秀全暗忌,杨辅清寻衅,韦志俊无奈渡江欲靠李秀成,陈玉成封江阻拦,于是‘彼此忿争,于和州地界两相杀戮’”。(韦志俊,百度百科)在当时的情况下,韦志俊的大名已经被收录在清政府的《贼情汇纂》中,为了尽量地保全自己的族人,韦志俊在和县山区一带留下一些族人是无可非议的。如果有网友能帮助提供和县鸡笼山迁来的韦氏族人有《贼情汇纂》中不见记载的人物姓名,那么我的这一结论更加丰满。
回应:说说我们天尺堂(一)――我们的祠堂
ID:1687088 
作者: 回复走形式
&时间: 19:35:56
什么标志性建筑物呢?一座牌坊,而且这座牌坊是当时太平府和安庆府的交界处。太平府和安庆府的命名,网支们有举可以去查。&&
[B]太平府和安庆府何时以芜湖为界?愿闻其详![/B]
回应:说说我们天尺堂(一)――我们的祠堂
ID:1687639 
作者: <font color="#FF1662
&时间: 19:55:30
太平府在明代属于南直隶,清代属于安徽省。太平府下辖3个县:当涂县(首县)、芜湖县、繁昌县。清代,苏皖分省后,太平府与安徽省的宁国府、池州府及江苏省江宁府相邻,与安徽省庐州府及和州直隶州隔长江相望。1912年(民国元年),撤废太平府。&&
文中的所指应该是芜湖县和当涂县的交界处。
回应:说说我们天尺堂(一)――我们的祠堂
ID:1687934 
作者: <font color="#FF1662
&时间: 13:54:25
原文题目已改为“说说韦氏天尺堂”
回应:说说我们天尺堂(一)――我们的祠堂
ID:1688082 
作者: 回复走形式
&时间: 19:12:43
回10楼,安庆府和太平府不可能以芜湖为界(在二十里往北一里多地,路边有个村子叫界牌,现在属于芜湖市鸠江区大桥街道和平社区的一个自然村)的
回应:说说我们天尺堂(一)――我们的祠堂
ID:1688304 
作者: <font color="#FF1662
&时间: 8:53:21
作者在界牌村听老人所说,没有仔细核查,抱歉!更正为“太平府的芜湖县和当涂县的交界处。”
回应:说说我们天尺堂(一)――我们的祠堂
ID:1699542 
作者: <font color="#FF1662
&时间: 20:57:34
原芜湖县张镇乡南辛村有个自然村,叫韦家团,村子里以韦姓人口为主,是100多年前从老韦村迁去的“以”字辈两兄弟的后人。
回应:说说我们天尺堂(一)――我们的祠堂
ID:1908803 
作者: 非为
&时间: 23:20:48
我是广东茂名的,我一直在做广西狼兵的研究,所以也涉及到韦昌辉家族的研究,见到你的文章,我也非常感兴趣,希望大家多多交流。有关的一些文章谨见http://ww.xiang2000./blog/static//&&
http://ww.xiang2000./blog/static//&&
回应:说说我们天尺堂(一)――我们的祠堂
ID:1955863 
作者: 翅膀1828
&时间: 0:10:55
我想找一个同学,她就是你们村子的人。可以告诉我吗?
回应:说说我们天尺堂(一)――我们的祠堂
ID:2130384 
作者: <font color="#FF1662
&时间: 21:42:36
找谁?加我QQ:.我是地保,芜湖地区韦姓人氏我认识的多。
&&&&&&&&&&
法律支持:
主办:芜湖市人民政府 承办: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要说汉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