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先后哪三次远离祖国怀抱着羽翼?当前阻碍两岸统一的主...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新课标高中历史专题复习:台湾问题和祖国和平统一
下载积分:1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19:22:1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新课标高中历史专题复习:台湾问题和祖国和平统一.DOC
官方公共微信祖国统一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重​点​高​中​,​内​部​资​料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448.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三原则是什么,越详细越好。先谢谢了
提问:级别:一年级来自:河北省邯郸市
回答数:1浏览数: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三原则是什么,越详细越好。先谢谢了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三原则是什么,越详细越好。先谢谢了
&提问时间: 21:43:20
最佳答案此答案已被选择为最佳答案,但并不代表问吧支持或赞同其观点
回答:级别:学士 09:30:12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三原则
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主要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的,但从思想来源和实践基础来看,体现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集体智慧和为祖国统一而作出的巨大努力。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以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就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等重要思想,就在为和平统一祖国而努力。限于当时环境,老一代革命家不可能和平同意祖国的主张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但他们为和平解放台湾所做的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为后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战略方针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构筑了良好的根基。
1978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美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并进一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正如邓小平曾经说过的:“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应“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实事求是。”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形成,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构想阶段(1978 ——1980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和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一国两制”构想发轫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就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1978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文艺家江藤淳时指出:“如果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在台湾的政策将根据台湾的现实来处理。”这是邓小平涉及“一国两制”构想最早的谈话。当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缅甸总统吴奈温时说:“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美日在台湾的投资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明确谈到统一后台湾的某些制度和生活方式可以不动。这些重要谈话,可以说是“一国两制”的最初萌芽。
1978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公报指出:“全会认为,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回到祖国台湾、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景,已经进一步摆在我们面前。全会欢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本着爱国一家的精神,共同为祖国统一和祖国建设的事业继续做出积极贡献。”在这里,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代替了“解放台湾”的提法。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一国两制”的思考愈加清晰。
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也是从这天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了对金门、马祖等岛屿的炮击。
1979年l月30日,邓小平在向美国参众两院发表演说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实现祖国统一目标,要从现实情况出发。统一后“台湾的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台湾与外国的民间关系不变,包括外国在台湾的投资、民间交往照旧。”“台湾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可以拥有自己的自卫力量,军事力量。”这些谈话,此后成为“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
第二阶段:具体化阶段(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的谈话和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
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对新华社记者谈话发表了九条声明,详细阐述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明确表示国家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可以保留军队等,史称“叶九条”。邓小平后来说,九条声明“虽然没有概括为‘一国两制’,但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明确地指出,我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涉及三个问题,第一,香港的“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第二,收回香港主权后,“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第三,中英双方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在回归祖国前的过渡期不出现大的波动。对香港问题的上述全面论述,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已经成熟。
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就“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发表了后来被称为“邓六条”的六点意见。“邓六条”使“一国两制”的构想更加充实,更加具体化、系统化。
第三个阶段:正式确立阶段(1984年)
1984年,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思想更加清晰明朗、更加成熟。实际上,自从1982 年中英进行香港问题谈判后,邓小平就一直在对“一国两制”进行深入思考,而1984年是他思考最为集中的一年。在这一年,邓小平又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从而使“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更为丰富,并最终确立下来。
二、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具体地说,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国家领士和主权不能分割。
(二)“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祖国统一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台港澳地区长期稳定、繁荣的前提条件。
(三)“一国两制”的“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内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两制”并存,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充分考虑和照顾各方面的利益。
(四)“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一国两制”要讲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一些特殊地区搞资本主义,长期不变;另一方面,也要确定国家的主体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这是个前提。
(五)实行“一国两制”,台湾与香港有所不同。台湾成立特别行政区后可以有更大权力,比如可以保留军队,祖国大陆不派军队、不派行政人员到台湾去,而且在全国性政权机构中留出一定比例的名额,让台湾各界人士参与国家管理。
(六)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且有法律保证。针对部分人(包括外国人)担心中国“政策多变”问题,邓小平多次明确表示“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发展
自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间,国际局势风云变换,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波澜壮阔,祖国统一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我们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已经部分变为现实。目前,我们正在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努力,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一国两制”的方针。这种发展,突出表现为江泽民提出的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八项主张和党的十六大报告就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做出的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
1.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并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和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主张,都应坚决反对。这是八项主张的核心。
(2)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疑义。但是反对台湾以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
(3)在进行统一谈判过程中,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共同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
(4)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
(5)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主张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将切实维护台商的一切正当权益。赞成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商谈并且签订保护台商投资权益的民间性协议,采取实际措施加速实现直接“三通”。
(6)中华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7)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一切正当权益。党和政府各有关部门,包括驻外机构,要加强与台湾同胞的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关心、照顾他们的利益,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欢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意见,也欢迎他们前来参观、访问。
(8)欢迎台湾当局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大陆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可以共商国是,也可以先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中国人的事我们自己办,不需要借助任何国际场合。
2.十六大报告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发展
(1)十六大报告首次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即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新三句”的表述,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写入“新三句”,具有重大意义,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又体现了为扩大发展两岸关系共识基础的诚意与善意;既反映了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又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十六大报告在郑重宣布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和贯彻江泽民八项主张的基础上,在两岸谈判问题上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张。首先,首次提出了“在一个中国的基础上,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尽快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的主张,表明祖国大陆方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可能有任何妥协和退让,但对某些政治争议或一时不能达成共识的重大政治问题,可以暂时搁置不谈。其次,提出了“三个可以谈”的新建议,即“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三个可以谈”的建议,使两岸谈判的议题进一步具体化,更具操作性,表明了祖国大陆方面由衷地希望尽快结束两岸敌对状态、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和妥善处理台湾地区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问题和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问题的最大诚意。
(3)报告在突出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将“一国两制”精辟地概括为四大好处。“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按这一方式统一后,台湾同胞可以享受到四大好处:台湾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其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台湾经济将真正以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台湾同胞可以同祖国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这一概括,极富新意和创意。
(4)报告再一次着重地阐述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主张,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对台湾同胞的手足之情、骨肉之情,体现了对台湾同胞的关心和爱护。同时,报告还对“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做了清楚、明确的解释。
四、“一国两制”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信守诺言,坚持“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邓小平反复强调,“一国两制”的政策将保持长期不变。他指出:“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后,对香港、澳门、台湾的政策五十年不变,五十年之后还会不变。”对此,他解释说:“实际上,五十年只是一个形象的讲法,五十年后也不会变。前五十年是不能变,五十年之后是不需要变。所以,这不是信口开河。”他说,我们说话历来是算数的,讲信义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我们在协议中说五十年不变,就是五十年不变。我们这一代不会变,下一代也不会变。”
2.“一国两制”长期不变,是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邓小平在谈到两岸统一的必要性时,讲了三条理由:首先,这“是个民族问题,民族感情的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够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第三,“我们采取‘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统一问题”。
在一个国家前提下,两种制度并存,既考虑了历史实际和各方的实际,又考虑了现实的可能,对各方都有利,即不仅有利于祖国大陆的长期稳定发展,尤其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长期稳定和发展。邓小平在解决香港问题多次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如果用社会主义来统一,就做不到三方面都接受。”“就香港问题而言,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
3.“一国两制”长期不变,是有法律保障的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规定。”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对“一国两制”的这一原则性规定,明确赋予其法律地位。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确定为我国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1990年4 月4日和1993年3 月31 日,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这两个基本法,都始终贯彻了“一国两制”方针,并使“一国两制”的法律地位最终明确确定下来。
五、“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按照人们熟悉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一个统一的国家内只能允许存在一种社会制度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在历史上,确曾出现过不同社会制度并存现象,但都是某种特殊条件下的暂时状态,而无长期存在的先例。而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却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对立的制度长期包容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之内。一个居于执政地位的党,主动提出在一些较小地区和范围长期保存资本主义制度,允许在自己执政的统一国家内两种对立的制度长期并存,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实践中是从未有过的。
(2)把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其本质在于求同存异,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一国两制”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按照邓小平对“爱国者”的界定,凡赞成拥护祖国统一的人,不论海内海外,不论属于哪个阶级、政党和集团,也不问其政治信仰如何,都团结在“爱国一家”的旗帜下,从而把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的范围和内容扩展到空前广阔和宏大的程度。
(3)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和平共处是最先由列宁提出来、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思想主张。50年代中期,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与印度等国共同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处理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一国两制”构想主张祖国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与港、澳、台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和平共处”,从而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运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问题。邓小平指出:“十亿人口的大陆坚定不移搞社会主义,台湾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北京不派人到台湾去。这不也是和平共处吗?所以,和平共处的原则不仅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而且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的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
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
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成功范例。
总之,“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创造性结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符合中国人民要求和平与稳定、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也顺应了国际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有功于民族,有益于人民,必将大大推动中国的繁荣与进步。
4.新形势下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参加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台湾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如下基本要求。
第一,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在这个事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始终的、一贯的。我们提出的一个中国“新三句”,就是要表明,中国是两岸同胞的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论,两岸同胞理应坚决反对。我们希望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分歧。只要台湾当局明确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对话和谈判就可以恢复。我们愿意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务实、平等地进行协商,妥善处理台湾方面关心的问题,使两岸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
第二, 大力促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促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大力推进两岸直接“三通”。
第三, 要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2300万台湾同胞是我们的手足兄弟,是发展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人员往来的重要力量,也是遏止台湾分裂势力的重要力量。两岸和则两利,通则两赢,分则两害,以及功能为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所认识。要争取广大台湾同胞理解和支持我们的方针和政策,同我们一道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中共中央提出,一是尊重台湾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愿意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同台湾任何团体和个人商讨祖国统一的任何话题。二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满足合湾同胞求稳怕变的心理要求,维护他们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三是提出中国人民不打中国人,把使用武力的范围限定在外国人侵者和一小撮妄图宣布“台湾独立”的分裂分子身上。四是对台湾与其他国家保持经济、文化等非官方关系不持异议。五是台湾可以依托大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加快发展经济,提高台湾同胞的生活水平。同样,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也有利于大陆的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有利于大陆人民提高生活水平。
第四,要团结两岸同胞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最广泛地团结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坚信,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台湾问题一定能够早日得到解决,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胜利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总回答数1,每页15条,当前第1页,共1页
同类疑难问题
最新热点问题以双赢的战略实现祖国统一,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专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义虎教授-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 祖国统一 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教授 学院 台湾问题 双赢 开创 “一国两制” 义 2005年 第三次会议 中国国民党 博士生导师 国际社会 颁布实施 国家主席 两岸关系 国际政治 国家法
&&&&&&&&&&&&&&
以双赢的战略实现祖国统一,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专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义虎教授
不详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记者
文章摘要: 日,在中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令国际社会瞩目的《反分裂国家法》以2896张赞成票和没有反对票的投票结果高票通过,并随即由胡锦涛主席签署国家主席令予以颁布实施。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开始其大陆八天七夜的“和平之旅”;5月5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开启其八天九夜大陆之行。连宋的大陆之行,谱写了两岸关系历史的新篇章。那么,台湾问题的由来是什么?台湾问题为何迟迟得不到解决?为什么“一国两制”的香港、澳门模式在台湾问题上很难施行?《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时解决台湾问题有何作用?连宋的大陆之行是否有助于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台港澳与世界事务研究所所长、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李义虎教授。
文章关键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流氓王子的专属怀抱 的文章

 

随机推荐